时间:2022-10-01 17:37: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学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由于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学生很难完全理解书本上列举的每一个知识点,数学知识的形成,在经历漫长而艰辛的历史洗礼后变得更丰富,数学史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起到重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清楚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数学史的引入,学生学习起来会更轻松。比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学生对那些图形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特别是逻辑性较差的同学,更会觉得空间几何学起来非常困难。为了使同学消除对空间几何的恐惧,教师可以结合有关几何的数学家或历史故事,让学生领会空间几何的奥妙,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敢于、乐于分析和探索空间几何。又如在讲解有理数这一内容时,学生也许会对有理数的形成过程感到疑惑,这时教师便可向学生介绍有理数在数学史上的“生平”。通过对其历史的了解,学生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学生有理数知识形成的不易,从而能更深入地思考。
二、数学史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有足够的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由于其特殊性,教材在编排上都是按照一定的过程进行编写,基本上每一个知识点的罗列都是先介绍其定义,然后举例证明和进行推理或反推理,最后让学生做题巩固。这种教材的安排固然有其道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思考的过程。有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讲解知识点时,往往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分析,在黑板上写满解题步骤,以便学生一目了然。用这种方法讲解例题,看似可以让学生能够清楚、直接地理解例题,但实际上学生会觉得这样上课丝毫没有乐趣可言,而且会认为数学知识根本不需要多加思考。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内融入数学史,目的就是告诉学生数学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数学思维是怎样一步一步产生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法。例如在渗透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时,就让学生充分了解在数学发展史上几何的解题曾是一大难题。在经过无数数学家长期探索与不断研究下,最终发现代数可以有效帮助解决几何问题,从而形成数形结合思想。
三、利用数学史讲授知识系列
数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为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可以将数学史与思维培养结合运用,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学知识的创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急于讲解每一个详细的知识点,而是在知识点的基础上介绍其历史,比如这个知识点是哪一位数学家提出来的,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创造的,这个知识所表达的数学思想是什么。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这些知识的相互联系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从而对数学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在一开始介绍几何时,教师可以先从几何发展史讲起,数学几何的发展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在几何发展的过程中,其中阿基米德对圆锥曲线透彻研究为以后的解析几何贡献颇大。后来几何又经历了很多历史阶段,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通过对几何数学思想创造过程的理解,学生初步掌握了几何系列知识的特点,这对他们今后的几何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
四、利用数学史开展探究式学习
数学知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探究才能形成,数学是严谨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实践的证明。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数学史当做数学知识学习的载体,将数学公式或概念和数学发展史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讲授数学概念中的关键字词。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将一整句甚至是一大段的数学概念理解清楚,于是教师便可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利用相关概念在数学史的创造历程,用史实说话,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清楚、准确地认知概念所对应的一系列数学知识。通过关键字词入手,强化了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也了解到了概念中字词的选取不是随意而成的,是数学家不断研究、探索的过程。要知道,探究式学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标,巧妙融入相关知识的发展史,和学生共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率。例如以“概率”知识为例,可以向学生今天的数学历史事件,学生发现今天没有发生那些事,那明天是不是有可能和历史重合呢?
五、结语
整体教学与传统的专题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相比有所不同,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向小学生展现一种全新的数学视野,摆脱小学数学教学纯理论教学的枯燥,使小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整体教学其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的整体性,二是学习的整体性.知识整体性注重将小学教育学知识、教育科研方法、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论以及心理学知识做一个整合,将其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数学网络知识结构,将小学数学知识、学生与教学三者视为一个整体,合理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循序渐进地将知识传输给小学生,从而使小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知识结构.而学习整体性,则是在教学中将班级小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讨,而后结合学习材料及小组探讨经验,从而整合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资源,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实现知识及实践经验的有效整合,从而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理论,培养其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及实践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整体教学的实践
1.选择典型的数学课题
在小学生数学整体教学中,选择教学的数学课题是尤为重要的,在课题选择上要选择典型的,浅显易懂的题目,且题目要符合老师课堂上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要从小学数学理论、核心概念等多方面出发,老师在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典型的数学题,既要向小学生传达数学概念,又要培养小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比如说老师在小学数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的数学题,“假如有两个长方形玩具,其周长相等,将这两个玩具命名为A与B,若A的长宽之比为3∶2,B的长宽之比为5∶3,那么A,B的面积可以为多少(答案不唯一)”,之所以选择这一数学题,是因为其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小学生不用过多担心说错答案,其次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小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小学生多面思考的能力.
2.选择有趣的课程材料
小学生数学教学的课程材料可以分为成绩评定标准、数学学习内容与目标、研究性数学知识框架及相关资料,对于课程材料的要求以这三方面内容为依据点,从中选择较为有趣的课程材料,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老师在整体教学中要把握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实现数学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性格特征有效地开展整体教学,实现整体教学的目的,为小学生提供全面化的数学知识导向,指引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新的知识点,这样引领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小学生自身形成独立的学习观念,使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为以后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评定小组学习成绩
在整体教学中设立各小组进行分组学习有利于小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探讨,对各小组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能够促使小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可以通过两方面对小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一是评价各小组讨论数学知识的整体表现,将其评定总分设置为50分,主要从数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学习内容的准确分析、课程材料的全面理解、与老师的配合表现及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后的回答积极性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每项评定分都为10分.二是评价老师教学设计的成果,评定分也设置为50分,主要从创意课程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中是否按照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中对重点知识的把握与讲述、教学方法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把握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每项同上也为10分,对老师及小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他们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中的表现,可以清晰地了解老师进行整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清楚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状况,从而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整体教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实现整体教学的目的,培养小学生学习的整体意识.
4.注重交流与合作
老师在小学数学中要注重与其他老师及小学生的交流.与其他老师交流可以吸取数学教师长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丰富自身教学技巧,与小学生交流可以充分了解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看法以及其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把握整体教学的关键.
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数学教学中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压抑的,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也比较低。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机会进行交流和表达,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概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阐述一下关于分数的概念,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说出对于分数的理解,教师可以了解到在学生的思维里,分数的概念正确与否,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整个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能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解决数学问题,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问题引导,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教师适当地留出一定的时间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探究学习的情境当中,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小学生又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的年龄,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去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告诉学生“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然后提出问题,“对于这样肯定的一个命题,同学们认为正确吗?”,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有些学生甚至迫不及待地开始想要知道答案,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生可以对几个典型的三角形进行内角和的测量,分别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测量,观察是否和教师给出的结论一致。通过学生仔细的测量和观察能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真的都是180度,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命题式的判定题目,自然地就会想到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也会有莫大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常会觉得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实际的生活中,那些数学知识离自己很远,生活中并不需要数学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去学习,根本就没有理解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且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拉近学生对数学认知的距离,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合作学习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小组讨论的形式通常能够解决单个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通过集体的交流,能够让学生之间得到互补,学生之间通过对问题数据的分析,能够使思维过程更加严密合理,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案。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教学,既不应该过多干涉同时也要在学生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小组内的每个学生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范式(paradigm)一词最早是指研究目标大体相同的某一领域的科学工作者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基本问题。最早将范式与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的是美国学者N.L.Gage,他在1963年主编的HandbookOfResearchOnTeaching(1sted.)上发表了关于教学范式研究的相关论文。教学范式(teachingparadigm)在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用来描述教学活动中复杂的理论与实践交织的教育现象,“是对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理解和看法”[1]。教学范式与教学模式的区别是:教学模式是“一定理论指导下建立起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2],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概括和抽象。而教学范式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定义教学,通过影响人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体系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使数学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充满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数学教学是在数学教育理论支配下的一种实践活动。有什么样的数学教学范式就有什么样的数学教学实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五种教学范式:科学范式、能力与技能范式、系统范式、艺术范式、反思范式。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教学范式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教学这一复杂活动,关注不同教学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对数学课程的改革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关理念,探讨不同教学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特点,提出只有在复合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才是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观点。
二、不同教学范式视角下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一)科学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科学范式在理论上受课程论、教学论、社会学、历史、经济学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影响和制约,其中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发展为数学教学的科学范式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科学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强调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数学教学研究等方面有章可循,要坚持相关的基本原则以及遵循数学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以下规律:(1)适合性。教学内容既要注重数学学科结构,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2)普及性。教学内容特别是例题的设计不仅要适合优等生,更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需要。(3)应用性。教学内容既要体现双基的要求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做到:(1)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间的相互关系;(2)在已有的教学条件下,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等情况对教学方法做出最优化选择,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佳;(3)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出合理的评价。在数学教学研究方面,认同数学教学的理论研究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因此科学范式倡导用教育科学研究中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和原理如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对数学教学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科学教学范式过分强调教学的规律性和原则性,教学内容追求逻辑的严谨性和体系的形式化。数学知识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形式呈现,忽视了数学的工具性、语言性、文化性、创造性。在数学的教育功能方面,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偏向应付考试,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突况缺乏灵活性,数学教学显得呆板。
(二)能力和技能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能力和技能
范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关于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和教学行为的可观察性思想。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题的技巧技能。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在长达11年(1956年至1967年)的实验中对课堂教学中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阶段概括为“信息收集阶段、信息加工阶段、信息保持阶段”[3]。这三个阶段在数学教学中具体体现为:信息收集阶段:在数学教学中数学能力不同的学生对教学中数学知识点感知的信息不同,如在数学解题中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可从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中最大限度地读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信息加工阶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为数学概括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信息保持阶段: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点的应用,解题过程中对问题分析解答的方式、推理的概要、证明的逻辑等都善于归纳总结,并保持长久记忆。二是师资的要求上认同教师专业化理念。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相应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能力和技能教学范式的缺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数学教学目标技能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忽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为了便于技能的教学,将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而每一个知识点又以技能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中丢弃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文化等这样的隐性知识。在数学教学方面:可以看出能力和技能范式视角下的数学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技能,数学教学降格为技能训练。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重视学生的模仿性再现性思维,忽视独立性、创造性思维,缺少对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关注。在学生学习方面:数学课堂上主要进行技能训练,缩短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过程就是强制的、单调的、枯燥的解题训练;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模式化、程序化、机械化。
(三)系统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数学教育理论研究中“教学是一个系统”是受到其他科学领域在方法论方面的影响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21世纪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三论”不是“研究具体的物质形式或对象,而是为揭示一切系统的共同现象,提出新思路、新方法的综合理论。“三论”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4](P58-59)。具体来说:把数学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影响教学的要素看成整个系统的子系统。“三论”的基本原理描绘出整个数学教学过程的结构及影响数学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所处的地位、相互关系和流动方向,并通过分析促进其达到最优化。整体原理:数学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要提高各子系统的协调功能,使各子系统和谐优化。系统整体的功能等于各子系统功能之和与各子系统相互联系产生的功能代数和,即“E整=∑E部+E联(E联>0或E联<0)"[4](P233-234)。因此,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要避免出现孤立、单一的分析,要综合考虑到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即要优化各个子系统及相互联系。有序原理:在数学教学中所谓的有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点和例题讲解是清楚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对学生而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是可理解的、会应用的。反馈原理:数学课堂教学有三种反馈形式:(1)教和学的反馈。学生对教师提供的信息感知接受并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纠正,控制教学过程。如根据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对教学节奏作出调整。(2)教师自我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知识信息、学生的反馈信息、外界干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再以知识信息和控制信息的形式输出。(3)学生的自我反馈。对课堂上教师所讲的数学知识的感知理解重组并输出(课堂回答问题,课堂练习),通过教师的评价知道正确与否的过程。因此要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就要使这三种反馈形式相互配合,有效控制教学系统,加强师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反馈。虽然系统教学范式有利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但是由于过分强调教学中各个因素对教学的影响,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忽视了一切偶然性的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也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如数学教学的目标及数学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另外系统范式视角下的数学教学缺少灵活性和预知性。
(四)艺术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这个结论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对几何形式和数字关系的沉思达到精神上的解脱,数学和音乐被看作是净化灵魂从而达到解脱的手段。”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学的艺术胜于科学本身。”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两大主体,要以艺术的眼光去感知、欣赏、思考教学活动。艺术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层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复述教材内容,而是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对数学知识“进行重组和演化,对教学方式进行设计和选择"[5]。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强调灵活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情感。(2)教师层面:要求数学教师有扎实基本功,在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充满艺术的感染力;同时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及依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反馈信息的多样性和随机性,对教学内容、教学节奏作出准确的判断,进而及时作出调节;此外教师要有个人教学风格,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默契地配合,使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是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交流,同时也是数学美和数学艺术的交流。艺术范式视角下的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是艺术的创造过程、审美过程。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感受数学特有的艺术魅力。但艺术教学范式的不足也显而易见:由于过分强调灵活性和创造性,忽视了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程序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监控,往往会出现学生的纪律性差、无视课堂规则、自由主义倾向严重等问题。
(五)反思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教学的反思范式最早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在1933年HowWeThink一书中关于反省性思维的论述中提出的。到20世纪80年代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运动中得到关注和提倡,并从认知心理学、认知论哲学等角度对其在理论上进行了扩展。反思范式视角下的教学是追求以实践合理性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对数学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调节"[6]。反思的目标是消除困惑,促进实践。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师生在课堂教学的反思随时存在。反思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学会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由“操作性学习方式转化为反思性学习方式”[7]。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思路、计算或证明过程、问题分析方式等进行反思,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监控、调节、评价,进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学会教学:通过反思性教学使教师由经验型教师转化为反思性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行动研究是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教学中的反思则是教师行动研究的中心内容。反思性教学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教师教学思想的形成是结合教学实践对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教学理论的再思考。教师只有对正在发生的教学行为、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不断反思,进而对下一步的教学进行修正,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也会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专业化教师。反思性教学范式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异化为学习能力,虽然这是数学教学目标的能力之一,但忽视了数学教学中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等主要目标。另外,也没有一定的评价标准来界定反思的程度。
三、复合性教学范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师既要把精力放在教材的分析研究上,更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个性的分析研究上,后者尤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首先要关爱学生,使学生没有“师道尊严”的感觉,因为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的个体。只要教师和学生没有距离感,让学生感到教师和谒可亲,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半。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有深浅广狭的差别,但在精神上是亲密体贴的朋友。”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应摆出一副“尊严”的架子,凌驾于学生之上,而要以和谒可亲的表情、平和的语言、真诚的情感对待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心情舒畅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就会活跃、和谐,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数学教学要有和谐性
教师应当克服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偏重知识获取,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培养的做法;应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人人学好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不同类型、不同技能型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克服偏爱优等生,冷落学困生,忽视中等生的错误倾向,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对其知识的传授、习题的配备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注意提问有深浅,有对象,切勿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要多给学困生思考的时间和提问的机会,应允许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数学。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数学思想和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归纳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人成才。
三、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方法,它将现实问题归纳为数学问题,即包括对“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步数学化”的工作倡导由学生自己完成。数学教师要掌握数学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逐渐增加数学建模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过程,解决问题,使建模理论和方法自然地、逐渐地进入现有的教学中。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为数学意识,使学生的多项数学能力得到运用和综合发展。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问题,注意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在弄清实际问题、分析处理资料的过程中确定实际问题的主要特征,进行数学抽象概括,提出假设,应用数学工具建立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和求解,得出数学上的结果,并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解释、回答,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概括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探索结果的过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即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索性”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诱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概括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概括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并便于迁移。数学教材中每章、每节知识之间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上下关联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些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按照知识排列的逻辑顺序进行概括,形成一个系统。只有经过这一过程,学生才能有效地增强记忆效果,提高思维敏锐度和解题熟练程度,在解决问题时做到周密考察,正确判断,快速得出结论。教师要善于从典型例题中概括出思想方法。在解答典型例题时,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典型习题帮助学生总结、概括解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提炼解题思想。
五、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而且是使学生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充分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一是要从现实中搜集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习;二是要多列举生活实例;三是要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是要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实际问题解法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五是要精心组织,设计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习题进行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直接解答,并进行归类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六、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攻尖意识
数学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攻坚的意识。这个环境是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参与疑难问题的讨论,大胆地探求解题思路,学生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特别是对各种方法进行广泛搜集,进行优胜劣汰,会不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向自己挑战,向高难度问题挑战;鼓励学生发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提出与书本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克难攻坚的意识。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通过对学生在人文性、和谐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充分拓展和全面提高,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栋梁之材。
《数控技术》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数控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编程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以后从事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工作及开拓新的技术领域打下必要的基础。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信息量大,且实践性强。同时由于该课程在整个机械类课程体系中一般在最后一学期讲解,相应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学生毕业后接触到数控加工时感觉很吃力。我校《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采用先纯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的方法。讲解理论时基本上使用静止的图片解释复杂的电气组成和机械组成的时空关系,而学生对机床的电气元件和机械零件理解不深,没有感性认识,所以理解就很困难。例如在讲述机床的电气控制工作原理时,其复杂内部控制以及在工作状态下的控制关系是非常抽象的,单凭教师的口述,根本无法连贯地将元件及系统运动情况展现,而现有的数控电气实训设备也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对结构、工作原理的理解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提高其学习的兴趣,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如何提高《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我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点。
2《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项措施
2.1合企业需求和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广泛,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差距,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数控技术》课程目前采用的教材一般先对电气和机械部分讲解,理论知识强调过多,到后面的电器控制回路和机械系统控制分析时,感觉联系不大;同时学生基础较差,对高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很有限。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大多数毕业后进入一些从事机械加工和电子产品生产的公司,而目前的《数控技术》教学数控技术理论部分的知识内容和实践知识部分分开在不同的学期进行教学,学生学完理论知识不能及时的付诸实践,等到另外一学期上实训时,理论的内容基本上都遗忘了,两者严重脱节。因此,结合生产实际,应将理论和实训操作部分放在同一学期内建议分前十周后十周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2.2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以其全面生动的声、像、图、文等综合课程信息颠覆传统的干巴巴的文字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学中应制作大量易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电器和机械控制系统课程动画素材,运用多样的教学载体,从挂图、教具到实物、动画;从板书到多媒体课件;努力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效果。
2.3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实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训方法和实训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电器基本回路和机械系统组合满足实际需要的数控加工系统以及编制数控程序和进行加工操作。同时加强实训教学,能加深学生对一些基本理论的理解。在理论讲解过程中穿插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容易更直观地理解复杂、难懂的结构和原理,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引导进行改进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现有的机械加工设备和电气实训设备为我们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比如介绍机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时,由于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学生仅仅通过看图和教师的讲授往往不易看懂、弄明白,可以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穿行机床结构拆装实训,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形象的了解各类零件工作的实质。同时数控技术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及软件进行仿真加工,对复杂零件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自动编程,通过相应的数据传送通道将其输入到数控机床内,进行自动加工。
2.4建立试题库,学习评价,考核标准多样化
通常在机械类专业及其它相关学科专业的班级开设《数控技术》课程,工作量由几位老师承担,考试一般是各任课教师各自出题,难免具有片面性,且题目保密性差,因此各班成绩也无可比性,教学效果不明显。考试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通过考试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育质量。通常实行教考分离是比较有效的措施。因此建立试题库并使用试题库进行考试是非常必要的。建立试题库既能为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使的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又有利于监控教学质量,是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考教分离同时还必须注重平时学习成绩考核,利用理论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训并重的学习评价考核方式。例如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能力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3总结
摘要:对于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他们的素质水平更应该值得重视。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学校的教师纷纷往大城市流动,他们甚至放弃了自己神圣的职业,这样的现象非常严重。文章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希望有越来越多高素质水平的数学教师参与到农村教学中来。
关键词:教师;小学数学;素质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他们在历史进步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因为有了教师,我们的文化得到了传承,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认识了我们的历史发展历程。然而,在近几年由于经济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压力,导致了很多农村的教师流失。他们有的自主择业,有的选择到大城市发展,这些都给农村的教育带来了灾难。一个教师的素质水平不仅仅体现在他教育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的水平,还体现在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对于那些不能够忠于自己职业的教师,我们应该对他们提出批评和指正,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于学生的未来的重要影响。
一、农村数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国家在初步建设过程中,很多资源都是依赖于农村的。而在我国进入了相对发达的时期,大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一种相对落后的水平。
农村的教师队伍是一支为社会最基层培育人才的队伍,他们身上的担子也格外重。而数学教师的意义就更加巨大了,因为小学教育中数学和语文所占的比例最大,而数学恰恰是学生了解与解决自然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基础学科,所以数学教学必然会被视为小学教育的重点。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导致了教学资源有限,这就限制了学生们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
农村数学教师流失现象的出现,归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那就是经济方面和个人发展方面。在经济方面,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肯定是偏低的,而且对于数学教学而言,上课的时间也会比较长,这也就导致了一些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问题的出现。
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们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出了农村去大城市发展,他们的目的可能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挣钱养家。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教师,他在农村教学的时候,只能拿到基本工资,他妻子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导致他们的生活非常困难。而且当他们的孩子要读大学的时候,学费可能都凑不够,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面对这样的窘况,他们只能另谋生路。而另一方面,从个人发展角度看,一些年轻教师选择离开农村去大城市发展,是因为农村教育投入是非常少的,所以一些先进的教学工具以及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都不能够及时的在农村实现,所以这对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种障碍。
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成为了井底之蛙,他们害怕教育模式改革让他们被淘汰。所以,为了个人的发展,他们选择了去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而放弃了农村神圣的教育事业。
这些现象给教育资源本就很贫乏的农村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很多学生也因此而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我们不能够批判这些教师的行为,但是农村学生受教育问题确实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这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定发展是一种隐患。
二、提高待遇,完善农村教育设施
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同时丰富完善农村的教育设施,这对于留住更多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村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接受更多的高等教育。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农村教师的收入非常低,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现象。但是对于人民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够让他们饿着肚子去参加教育工作。所以鼓励教师去农村参与教学任务,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我们应该鼓励一些教师,尤其是那些素质水平较高的教师,能够融入到农村教学中。
对于教学设施而言,我们不能够奢望得到更多、更先进的设施,但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学设施淘汰后可以留给农村,这样既减少了电子垃圾的出现,又满足了农村教育的需求。例如一些发达地区小学的一些多媒体设备,在更新换代后就会淘汰很多,而这些设施如果放在农村,那也是一种先进的技术。[5,6]幻灯片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东西,幻灯片出现在小学教育中是在十几年前了,当时城市小学教育都使用了这个技术,但是农村很多学校并没有。
后来多媒体的出现,幻灯片很快就被淘汰了。而把这样的仪器放在农村的教学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大大节约了教师因为板书而浪费的时间,而且它的显像也非常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工具――黑板。另一方面讲,城市很多纸质版的教学资料,农村是没有的。
通过近七年来的变式教学尝试,现已有所收获,对它的优越性,我个人浅谈几点体会,以供各位同行参考,指正。
一、变式教学法对新概念教学的促进作用
概念,在数学课中的比例较大,初中数学教学又往往是从新概念入手。能否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概念教学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要求学生要识记其内容,明确与它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能灵活运用它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概念往往比较的抽象,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程度来看:他们对这些枯燥的东西,学习起来往往是索然无味,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很困难。而采取变式教学却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度过难关。通过变式或前后知识对比,或联系实际情况或创设思维障碍情境,来散发学生学习兴趣,变枯燥的东西为乐趣。例如,在学习“正数”与“负数”前,教师先提出:某地气候,白天最高气温为10℃,夜晚最高气温为零下10℃,问昼夜最高温度一样吗?学完这节课后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能产生“乐学”的氛围,这样对新概念撑握则通过变式使之内化并上升为能力。又例如,学习了“梯形”和“等腰梯形”的定义后,提出:
1、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吗?
2、一组对边平行加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吗?通过反例变式进行反面刺激,使学生更明确的理解和掌握“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概念。
二、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众所周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运用变式手法恰好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经。
1、利用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运用兴趣变式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钻研,积极思考,可以克服惰性,培养思维主动积极性。
2、利用反例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教学时,通过反例变式的训练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陷阱,去刺激学生让其产生“吃一堑,长一智”。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解题过程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新观点,从多用度去思考问题,用自由联想的方式,使学生广泛建立联系,多用度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打破那种“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开动脑筋,串联有关知识,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
4、运用逆向变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习惯,这种训练要保持经常性和多样性,逐步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5、采用对一题多变和开放性题目的探讨,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教学中,在加强双基训练的前提下,运用一题多变和将结论变为开放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变重复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思维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归宿与新的起点,是思维的高层次化。实践证明,教学中经常改变例题结论,引导学生自编一些开放性题目,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研究探索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
三、利用变式教学有利于学困生的转换
在初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增高,会感到数学越来越难学,学困生的面就逐渐增大,并呈增长的趋势。摆在教学面前的重要问题除防止新的学困生形成外,还要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传统的教学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实践,对学习和掌握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变式手段,使用不同的授课类型,可以适应各种层次的学生人,使学生听课有针对性,从而避免教师一讲到底。利用章头图和实例进行兴趣变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甚至让他们主动参与变式,将几种变式有机结合,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障碍,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当然老师也要关心和爱护他们,对症下药,优化疏导,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最佳发展,使学困生发生转化。
四、运用变式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毕业复习效率
初三毕业复习时间仓促,为了取得理想效果,这时师生往往会陷入传统的“题海战术”之中难以自拔。这种“沙里淘金”的办法不但使师生倍加疲劳,且效果不尽人意。变式教学在这里却有着它的独到功效,因为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应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事实上,复习?不同于新课,新课一节仅需要掌握一两个知识点,而复习课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容量、高效率完成一章节的复习任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形成基本技能,同时要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要培养数学意识。
从历年的中考试题来看,绝大多数的题目源于教材,活于教材,部分综合性强的题目略高于教材。因此,复习中老师应立足于课本,精选课本中的典型例题、习题,充分运用各种变式进行挖掘、延伸、改造,用问题编成变式题进行教学,注重剖析破题思路,优化课堂结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充分暴露思维障碍,展示知识的形成、演变过程,提高思维品质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人们常说:“小学养习惯,初中学方法,高中靠勤奋。”在初中,可能凭着小聪明就能应对那些卷子,但是在高中,不下点工夫是不行的。衡水中学的学生平时吃饭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今年考上清华的一个聪明女生,高考前三个月节省一切时间,其勤奋可嘉。
二、引导学生,深钻细研,深刻理解
(一)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本要钻进去
在高中,25%需要教师引导,75%靠自己,绝不能等着教师“灌”,要学会主动学习。当然,数学内容比较枯燥、文字艰涩,但开始也要硬着头皮钻进去,形成习惯就好了。在预习中,要划出自己的难点、盲点,以便于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听课。
(二)要深钻细研,绝不可停留在识字层面
有些学生一学数学,就打开课本,一分钟翻几页书或眼神呆呆地盯着那一页书,其实,这叫“识字学习”。书本内容要精读,要深刻理解,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公式的适用范围及推广等等都要搞清。理解就是用自己的话语表达事物,同一个概念,在不同学生的头脑中存在的形态不一样。因此,理解是个体对外部或内部信息进行主动地再加工过程,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另外,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网络,对某一部分(如函数)或某一章节(如数列一章)的知识点、常见题型及解决思路、涉及的数学思想罗列清楚,不要照抄教师总结的或资料上的。
(三)课上要认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毕竟课前自己的预习,对课本挖得不够深、理解不全面;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非常到位,哪里是重点、难点,怎么掌握和突破,教师会引导完成。因此,建议大家,课上不要另行一套(特别在高一、二年级),而要不折不扣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听讲和积极地参与互动。
三、强调要求,习题应用,深入思考
(一)学好数学,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
学习,包括学和习,学一次习一百次。做习题是思维的体操,做题是初步的实践。要掌握课本内容,达到灵活运用,就必须做一定量的题去巩固。有的学生光看书、听讲,不做题,一考试可“傻”了,成绩可想而知。还有的家长反映,学生能听懂教师讲的,就是不会做题,这就是不训练或训练少的缘故。做题前,建议大家再复习一遍课本内容,不必一上完课就做题。“见多识广,熟能生巧”,但要适可而止,题要教师或自己精选,要做不同类型的题,不能一味重复同一种题,否则会掉进“题海”和“苦海”中。
(二)做题中,忌浅尝辄止,宜深入思考
我在常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一看题,感觉不会就放弃或马上问别人。在讲解卷子过程中,常常听到学生在下边小声说:“我要继续做的话,这个题能得满分。”这种现象表明,不少学生缺少深入思考的勇气和耐性,没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建议大家,在做题过程中要“思考,思考,再深入思考”,由不习惯变为习惯。当冥思深想出结果后,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巨大的成就感。
四、高效学习,质疑讨论,反思总结
(一)“学,贵乎疑”
课前、课上、课后的学习中,要有自己的认识、疑问,或者不同于课本和教师的见解,能提出来,敢于挑战课本和教师的权威。只有这样,才能改进和发展、创新,形成独立批判的精神,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二)多进行数学交流
有了疑惑,想不通、琢磨不透,就要多问、多讨论。有些学生耻于问他人,不会装会,有虚荣心,也有性格的缘故。希望这些学生认清:谁最后能力高了,成绩高了,才是真英雄。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我反对一个人死学,这样反而成绩不理想的例子太多了,他们很用功,“起早贪黑”,但效率很低,成绩不见长。因此,我强烈建议大家多问教师,多与同学讨论。第一,可以开阔解题思路,多几种方法;第二,培养双方或多方的思辨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第三,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三)要善于反思总结,并形成习惯
在做完一道题后或学完一个章节后,要做反思和总结。在这里,重点谈一下题后的反思和总结。反思总结什么?第一,命题者的意图,如考查什么知识点、什么能力、用到什么方法、什么数学思想等等。大家在做中考模拟卷时,某套题对口味,某套题不对口味,就在于能否把准出题者的意图。第二,解决这类题的整体思路是什么,具体操作对策如何?第三,解题过程中,自己认为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教训又是什么,最后如何克服的,以后碰到类似的“障碍”怎么顺利地消除它。第四,变式训练。把这个题的条件变换一下,问题变一下,把数换成字母,组成新题后,再去做一做。做题如人生历程,要多悟,及时调整自己、改进自己,才能完善自己。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