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卫生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01 16:56: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卫生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卫生论文

第1篇

现场调查中完全未执行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共102人,其中医生48人,护士43人,影像、检验人员11人,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依从性比较。不同工作区域医生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依从性比较洗手设施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全院住院科室5个,洗手池8个,每个科室平均拥有1.6个洗手池,每个洗手池均配备洗手液及一次性搽手纸,其中新生儿科和产房为感应式水龙头,其他诊室为手拧式水龙头;绝大部分操作采用速干手消毒剂。门诊诊室29个,洗手池29个,每个洗手池均配备洗手液及一次性搽手纸,其中妇科8个诊室为脚踏式水龙头,其他诊室均为手拧式水龙头;除产科4个诊室无速干手消毒剂,其他诊室均备有速干手消毒剂。

住院病区医生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依从性明显高于门诊医生,分析原因为妇幼保健院的专科特殊性,就诊人员需常规妇产科专科检查,每位病人诊治程序相对繁琐,耗时较长,工作量远远大于住院病区,需要洗手的次数越多,依从性则越低[4]。尽管在门诊每个诊室都配备了洗手和手消毒剂,但依从性仍低。本研究还发现,保洁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依从性最低,他们在病房中非常活跃,接触病人用物频次较高,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造成院内交叉感染,今后应重点加强这类人员的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培训与监控。卫生设施配备不完善、安装位置不当、使用不便影响了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要求,如工作区域内没有足够的洗手池或位置不方便使连续操作中的洗手率低[4]。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9]。本组结果表明,我院住院病区洗手设施严重不足,几十名医务人员只有一个洗手池,并且设置在医生办公室,不便大家洗手,重视洗手设施的配备到位,也是执行手卫生规范的重要保障。医务人员掌握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指证是提高依从性的关键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依从性最低,不同于袁维荣等[7]的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依从性较高的调查结果;调查还显示,接触病人物品后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依从性仅3.67%,戴手套共135次,只有7次洗手,戴手套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但错误地认为戴手套就没有必要洗手。有文献报道,医护人员戴手套与病人接触后,仍有大约30%的手部还会染菌,这些病原体既可能来自手套上微小的缺损,也可能是在脱掉手套时被污染[4]。六项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指证的掌握与《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也是导致总依从性低的重要原因。提示,应强化培训医务人员的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指证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对策2010年度我院为配合实施《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手卫生活动,而且将手卫生列为岗前教育内容,在洗手池旁张贴“六步洗手法”流程图,以此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从调查结果显示,效果不容乐观,还只是停留在认知阶段,并没有把有关知识变成自己的信念,更没有贯彻到行动中。

计划今后的培训重点首先应让医护人员或工勤人员熟练掌握洗手指证,并在病区的显著位置除了张贴“六步洗手法”流程图外,同时张贴洗手指证,时刻提醒洗手;增设洗手池、改手拧式水龙头为脚踏式或感应式水龙头,避免清洁手再次污染,提供干手设施,配齐洗手液,在不能提供流动水洗手条件时,配备速干手消毒剂,为执行手卫生规范提供保障;持续监控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各个环节,在重点区域进行专项指导,在重点操作时现场督察,重点病人如多重耐药菌感染及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等病人床旁悬挂隔离标识,随时警示对手卫生的要求;将手卫生执行情况纳入每月质控内容。提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执行率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科学分析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执行现状,找到差距与不足,探究其影响因素,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多措施并举,不断强化工作人员手卫生意识,才能提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依从性。

第2篇

预防卫生学论文2000字(一):某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试卷分析及评价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卫生学期末考试试卷的信度、难度、区分度及学生成绩进行分析,评价试卷质量并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试卷客观题信度为0.82,主观题信度为0.68,难度为0.575,区分度为0.375,试卷信度、区分度较好,但多选题、简答题偏难。学生及格率为50.63%,今后应适当降低试题难度。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试卷分析;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7-0056-03

环境卫生学既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保护环境、促进健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环境卫生学涉及学科面广,涵盖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学生难于记忆、理解和掌握[1]。因此,如何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授课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2]。试卷分析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查和评估教师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本研究对环境卫生学期末理论考试试卷及考试成绩进行了评价与分析,以期为更好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山西医科大学2011级预防医学专业160份环境卫生学期末理论考试试卷为研究对象。该课以杨克敌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卫生学》(第7版)为教材,共90学时(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36学时);结课考核总分为100分(理论考试80分,实验考核20分)。

2.试卷构成。试卷满分80分,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采用闭卷考试,在期末考试周进行,时间为2小时。

3.阅卷方法。由各章节授课教师根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流水阅卷,专人复核并录入成绩。

4.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考试成绩及其正态性检验,试卷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二、结果

1.试卷构成和成绩分布。参加考试的学生共160人,81人及格,及格率为50.63%;平均分48.17分,标准差8.96,最高分69分,最低分14分,全距55分,成绩近似正态分布(Z=0.544,P=0.928)(見表1)。

2.试卷信度。试卷客观题信度为0.82,主观题信度为0.68。

3.试卷效度。试题类型和分值由教研室主任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各章节授课学时确定,试题内容由授课教师根据知识点认知分级确定,教研室主任和其他高年资教师一致认为该试卷效度很高。

4.试卷难度。试卷平均难度为0.575。单选题的难题、较难题和较易题、易题占比相同;多选题的难题占60%;75%的简答题为难题;论述题为中等难度题(见表2)。

5.试卷区分度。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375。简答题区分度最好,除3个单选题和1个多选题的区分度小于0.2外,其余试题区分度均在一般及以上(见表3)。

三、讨论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考试成绩是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1]。对《环境卫生学》试卷进行分析,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考试的均分和及格率分别为48.16分和50.63%,造成本次成绩较历年成绩下降较多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客观题比例增多及个别试题偏难;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程度较差;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多选题得分率最低,仅为53.31%,提示学生对“三基”掌握不扎实,容易混淆。学生简答题和论述题得分率相差较大,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授课依赖性大,课堂强调更多的知识,学生成绩较好,反之则较差;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对知识的归纳、应用与总结能力欠佳。

一般试卷要求信度达到0.5以上[12]。本试卷信度均在0.6以上,信度较好,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难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与试题本身难易程度和学生对试题的适应程度有关[13]。一般试卷较合理的难度为:难题、易题各占5%—10%,较难题、较易题各占20%—30%,中等难度题占25%—40%[14]。从整体看,本试卷属难题,难题比例达51.25%,而其他难度题比例较低,难易题比例不当,影响了考试的均分和及格率。从题型看,客观题特别是多选题难度大于主观题。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如下:(1)多选题题型本身难度较大,学生对“三基”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深刻。(2)简答题难度较大可能与部分学生仅根据授课重点而未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全面学习和复习以及学生对知识并未真正理解有关。(3)论述题难度中等,说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待提高。区分度是判断试卷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本试卷总区分度为0.375,说明试卷整体区分度良好,基本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本试卷信度、效度及区分度均较好,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由于部分试题偏难,使学生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均较低。今后的命题工作应适当增加易题和较易题的比例,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针对学生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深刻,综合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应加强综合性知识的讲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预防卫生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分析论文

摘要:了解我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中的26种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期刊网站及中国知网(CNKI)的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评价参考系统对26种期刊期刊的基本情况、网站建立情况、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予、H指数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为预防医学工作人员有选择性投稿、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期刊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知网;情况分析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经北大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每4年出版一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所列出的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中第五编医药、卫生类中R1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共收录26种期刊,现对这26种期刊的基本情况、网站建立情况、载文量、被引频次、下载量、H指数等信息进行分析,以期较全面的了解各刊的基本情况,为预防医学工作人员有选择性投稿、学习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中第五篇医药、卫生类R1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所收录的26种期刊为研究对象。

1.2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2014年4月通过google搜索引擎在互联网分别对26种杂志名称进行搜查,发现自建网站的对网站基本信息进行统计。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评价参考系统等搜索各杂志自创刊以来至2013年的所有数据信息,包括载文量、被引频次、下载量、影响因子、H值等进行下载统计分析。本次分析以CNKI数据库已收录信息为准,期刊的序号依照要目总览的顺次排序。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主办单位:26种期刊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有4家,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或与其他单位联合主办的有13家,其他学会主办3家,其他单位主办6家。创刊时间:50年代创刊2家,70年代创刊5家,80年代创刊15家,90年代创刊4家。出版刊期:旬刊1家,半月刊3家,月刊13家,双月刊9家。核心期刊次数:6次入选核心期刊的12家,5次入选3家,4次入选3家,3次入选的4家,2次入选1家,3家期刊首次入选。

2.2期刊网站建立情况期刊网站的建立是顺应现代互联网社会的需求,是期刊功能的延伸,以期实现期刊编辑办公自动化,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预防医学、卫生学类26种核心期刊中有19家已建立了独立域名网站(不包括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大型期刊数据库上网),占73.1%。期刊网站上刊登的信息和功能一般包括期刊介绍、编辑委员会介绍、稿件在线处理、期刊在线阅读、新闻公告、联系方式等。17家期刊已实现“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查稿”等稿件在线处理功能,方便了作者与审稿人员。19种期刊网站均期刊目录,包括往期及本期目录。13家期刊全文,占68.4%,其中7家实现全文开发存取,有调查表示,科技期刊实现开放存取(OA)可提高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1];另有6家网站通过链接CNKI或是办理会员等方式,付费阅读,见表1。

2.3期刊的载文量情况载文量作为期刊计量学指标的基础和基本参数,常被用作衡量期刊吸收和传递科学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有时也被作为遴选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2]。对CNKI收录的26种期刊的载文量分析,发现总载文量、年平均载文量最高的为《中国妇幼保健》杂志,分别达到26万多及900多篇,为旬刊出版杂志;期平均载文量最高为《现代预防医学》杂志,为半月刊出版杂志,高达84篇。总体分析,半月刊杂志期载文量较高,平均为78篇;月刊杂志期载文量平均为39篇,双月刊杂志期载文量最低为32篇。

2.4期刊的被引频次、下载频次被引频次是指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论文的被引用和被下载均应作为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3]。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发现,被引频次最高杂志为《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接近13万次;被引频次在5~10万的有5种杂志,被引频次<5万的有20种杂志。下载频次>100万的有6种杂志,30~100万的有14种,<30万的有6种。

2.5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该指标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级指标。通常认为其值越大,该期刊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4]。经查CNKI数据库,26种期刊综合影响因子最高值1.133,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影响因子在0.8~1的有3家,0.4~0.8的有14家,<0.4的有7家。

2.6期刊H指数期刊H指数定义为:某一期刊在一定的引文时间内,有h篇论文每篇至少被引用了h次,自然数h即为该期刊的H指数[5]。从定义可以影响期刊H指数的因素为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和对应论文的引证频次,也就是说,期刊H指数综合考虑了期刊论文的质与量[6],H值越高,表明该种期刊的影响力越大。目前H指数在科技期刊评价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研究学家认为H指数在期刊评价方面有其特质,有其独立性[7]。从表3中可以看出,26种期刊H指数跨度比较大,数值从26~9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H值最高,分别为92、91。26中期刊中H指数>60的有4家,40~60的有14家,<40的有8家。

2.7期刊文献主要专题的被引频次通过CNKI中国学术文献参评价考系统,按学科对26种期刊进行被引频次情况搜索分析。选择医药卫生科技学科,选择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医药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5种主要专题进行搜索,对总被引频次前5位的期刊的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下载分析,见表2。其中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专题总被引频次最高为《中国公共卫生》杂志,医药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专题总被引频次最高为《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专题最高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临床医学专题最高为《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基础医学最高为《中国公共卫生》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在各专题中的篇均被引频次均较高,说明其在我国预防医学、卫生学领域内的重要地位。

第3篇

关键词:卫生习惯;健康教育;正确洗手

1问题的提出

夏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期,为了防止幼儿“病从口入”,幼儿园高度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针对当前的手足口病、水痘、甲型HINI流感的流行,加大了对孩子洗手常规的重视。勤洗手是防止疾病传播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很多疾病都是通过手部接触传染的,而预防幼儿生病的最好方法是彻底做好清洁的功课。由于幼儿认知发展的限制,缺乏对卫生、细菌、疾病等相关概念及因果关系的认识,加之病菌特殊的存在方式,导致幼儿对手的卫生与疾病的引发等关系认识不清,常常觉得洗手麻烦而不认真洗。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懒惰性强。在幼儿园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这些问题和困惑,让幼儿

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延续和养成。

2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教育要保教结合,寓教于一日活动之中。还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健康,有效的教育是用适宜的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去改变自身的不健康行为,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理解洗手的重要性与作用,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但也是十分娇嫩的时期,如不养成良好讲卫生、爱清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给其健康成长带来危害,影响身体健康发育。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都是在平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养成的,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样充分说明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每年的10月15日是世界洗手日,预防疾病,拥有健康,保持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有效预防传染病传播与感染的措施之一。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不及时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导致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十分重要。

3现状调查

我们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幼儿不勤洗手存在下列几个因素:①不了解洗手的重要性,没有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②洗手时敷衍了事,稍微洗洗、擦擦就完事。③认为手没黑就很干净。

4分析原因

因为很多幼儿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也不理解洗手的原因。这种现象往往使得幼儿误认为讲卫生是为别人洗手似的,根本不能变成幼儿自己的自觉自愿的行动,更谈不上将讲卫生变成自身需要的行为习惯。因此,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必须让幼儿明白讲卫生的道理。

5实施过程与途径

5.1以积极的教育方式“引导”幼儿讲卫生习惯的养成

如何鼓励和引导幼儿自觉、自愿地认真洗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呢?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及免疫力相对比较薄弱,但是幼儿期是学习和养成正确洗手方法的最佳时期。教给幼儿并使其学会正确洗手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传授给他们自我保护的技巧,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首先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洗手?让幼儿仔细观察经过显微镜放大的细菌的图片,同时介绍了许多传染病的病菌,告诉孩子们有一些传染病的病菌就是通过口腔传染的,如果不勤洗手,就很容易把病菌带到口腔里,然后进入体内,我们就会生病。让幼儿知道手上的细菌是很小的,一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看上去不脏的手也需要洗干净,这使幼儿容易接受,就明白了为什么手看上去不脏,也要洗手后才能吃东西的原因,从而有了自主洗手的意识。

幼儿年龄小,对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很多认识,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通过讲故事、说儿歌运用图片、游戏等丰富幼儿关于细菌的感知经验,利用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避免幼儿洗手时的“应付”现象,在幼儿园盥洗室内张贴了洗手流程示意图,创设丰富形象的“湿、搓、冲、捧、擦、洗手六部曲”环境,逐一给孩子讲解正确洗手的六部曲。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将袖挽起,要用流动水和香皂洗手,先用水将手弄湿并在手上完全搓开,用力搓动双手10s~15s,使双手和手指表面产生摩擦。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搓出泡沫,让手掌、手背、手指、指缝、关节部位等都沾满,然后反复搓揉双手及腕部,再用流动水冲刷干净,直至手上不再有肥皂沫为止,用生动直观的讲解提高了幼儿对洗手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教育幼儿不要把水龙头开得过大,千万不可以玩水,那是浪费水资源,教育小朋友知道节约用水。

幼儿天性好玩、好动,两只手不停地动来动去,因而洗手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工作中总结了几种快乐洗手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①依据洗手的步骤和要求,通过朗朗上口的《洗洗小手真干净》童谣儿歌:“洗手前,先卷袖,再用清水洗洗手,擦上肥皂搓一搓,指间指缝都搓到,哗哗流水冲一冲,我的小手洗净了”。让幼儿学习并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把枯燥的洗手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孩子们边念儿歌边洗手,洗得非常干净。让洗手环节趣味化、游戏化,通过动作表现歌曲内容,表达自己对歌曲欢快的感受,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②在画手形图的情景中将颜色在手形中涂满,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涂色方法表现洗手时的状态,激发幼儿喜爱洗手的情感,促进正确的洗手方法的养成。③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抓住幼儿心理,贴近幼儿生活是激发幼儿兴趣的关键,如,《小兔宝宝生病了》以图画故事采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故事当中,初步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采用提问、讨论等多种互动形式,既发展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又拓展了幼儿思维。④搓泡沫游戏,和孩子一起玩搓泡沫,看谁把泡沫变黑或变多,同时有意识地与孩子讨论“为什么脸盆的水变黑了”,使孩子由于感到有趣逐渐过渡到自觉地去做,原来复杂繁琐的事情,也可以在快乐中完成。⑤结合孩子好模仿的特点组织幼儿学习“洗手操”,通过“洗手操”的学习,幼儿不论是在园或在家,都能用正确的洗手方法认真清洗手了。

对待幼儿平时的生活卫生习惯的教育活动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心人,并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正确的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孩子们才更感兴趣,同时也达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目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练习法、示范模仿法、故事引导法、榜样激励法等,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洗手习惯。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看看玩玩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手、勤剪指甲能够清洁双手、消灭细菌,避免疾病的传染以及由病菌引起的各种病症,有利于保护幼儿的身体健康,防止病从口入,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卫生小常识。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采取游戏化、生活化、体验化、巩固化等策略,来调动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认真、自觉洗手行为的形成与巩固。让幼儿不断地反复和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认知、体验和经验,逐渐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

为了迎接世界洗手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幼儿园开展了“快乐洗手,健康成长”世界洗手日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开展“世界洗手日”宣传活动,利用图片和故事的形式对幼儿进行讲解,让幼儿了解洗手的必要性;二是评选卫生健康好宝宝,开展争当“卫生健康好宝宝”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教育。三是组织洗手实践活动,开展“比比谁的小手最干净”活动,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2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以身作则,形成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家长座谈会、

家访、电话访问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生活常规及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掌握幼儿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和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以及幼儿不良生活卫生习惯的弊端。向家长发放卫生习惯调查表,掌握幼儿在家的卫生习惯,要求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规及卫生习惯,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原则,需要持之以恒。如果幼儿在幼儿园是一种要求,在家里又是另一种要求,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都较差,需要不断地督促、提醒和检查,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得到不断强化,逐步形成自觉行为。家长们耐心地告诉幼儿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因为手上摸了许多脏东西,在吃饭前不洗干净,吃进肚子里就会生病,肚子就会长出虫子来。”小孩子一般很容易明白这样的道理,便会愉快的去洗手。家长和孩子共同协力养成洗手的好习惯:①和宝贝做洗手的游戏。②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如,父母在饭前和孩子一起洗手。③让洗手环境方便幼儿使用。④用照片做示范,把洗手的过程用相机拍下来贴在墙上供幼儿参考,家长也可以给幼儿当作故事讲解。最关键的问题是家长的督促,幼儿往往几天新鲜,并不能长期坚持,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提醒,同时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幼儿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使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在家庭中得到强化,把洗手的好习惯带到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个地方。让家庭发挥它的教育优势,手牵手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让我们更加有效地提高家园合作,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6实施效果

第4篇

食品营养与卫生的理化检验

1953年,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开始设立卫生组(科),随后其它市县亦成立卫生科(股),开展理化检测。省内高校陆续开设预防医学、分析化学、食品分析等课程,为我省培养了卫生检验人才。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退出微量和痕量分析舞台,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在地市级机构得到广泛应用,色谱光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加速溶剂萃取法、凝胶渗透色谱法和免疫亲和色谱法在省级机构得到了应用。ELISA等方法被用于兽药残留、真菌毒素等的快速筛查。2003年,卫生防疫机构改革,全省各地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0年开始,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前身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参加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的工作,并开展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自2010年来,按照食品安全法对卫生部门的职责要求,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省九地市及相关监测县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的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工作,对18大类食品样品中的有害元素、有机污染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和禁用物质进行监测,监测项目近百个,基本覆盖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逐步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系统。

全省历年监测任务的完成率和数据准确率均位居全国前列。针对我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开展了养殖鱼孔雀石绿、硝基呋喃代谢物和氯霉素类药物等专题研究,加强了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专业队伍能力建设,提高了业务能力。2010年来,完成淡水鱼孔雀石绿、肉制品瘦肉精等食品安全监督检测,对奶粉三聚氰胺、食品中塑化剂、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事件、长乐市食用鲎食物中毒事故、福州北冬虫草食物中毒开展应急检测。完成氰化物、毒鼠强、氟乙酰胺和溴敌隆等二十几起鼠药中毒事故的应急检测。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全国首批保健食品评价机构,开展保健食品中芦荟甙、角鲨烯和皂甙等31种功效成分的检测,开展了原花青素、虫草素、腺苷和洛伐他汀等功效成分的方法研究。开展30 余项食物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承担福建省食物营养成分表的研究与制订工作,并参加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的重点项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

省疾控中心作为全省疾控系统卫生检验工作的技术核心,发挥着业务指导作用,是全省唯一具有保健食品、涉水产品检测评价资质的机构,在食品安全、保健食品营养与功能、环境健康监测和检测等的某些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专业人员围绕氯丙醇、丙烯酰胺、有机锡、多氯联苯、真菌毒素、贝类毒素、氯丙酯、氯霉素、重金属、洛伐他汀等污染物、非食用物质和保健食品功效因子进行科研立项,针对检测技术等开展研究,已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级和厅级课题15项,合作开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20余项。20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10篇。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污染的检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典型食品中氯丙醇污染的检测、评估和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福建医学科技奖,《二噁英、多氯联苯和氯丙醇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的研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福建省食物营养成分表》等7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食品中瘦肉精检测技术等约20个项目获得地市级科技奖励。修订了食品中三氯杀螨醇、维生素B1、N-亚硝胺、氯丙醇、黄曲霉毒素和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酯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约20项,制订了鱼露、蜂蜜等卫生标准或卫生规范7项。合作出版《色谱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等著作10部。全省疾控系统每年举办各类理化检测技术培训班、研讨会8~10次,以加强检验监测专业队伍能力建设。

水质与环境理化检验

水质理化检验是了解水质卫生状况的主要手段之一,全省各级疾控机构已长期开展饮用水水质监测、突发饮用水污染事故调查和应急监测等工作。饮用水安全是关系到人民健康、社会安定的民生大事。近10年来,随着理化检验技术和分析仪器的进步,以及对水中化学致病因子危害认识的不断深入,WHO和世界各国修订了水质标准。自2012年7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按照此标准,饮用水监测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这对全省疾控机构的水质检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自2004年开始,开展农村饮用水监测,以掌握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水质卫生状况,调查表明我省农村水质安全问题突出,水质合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是水厂的消毒设施或措施不完善,导致微生物指标的合格率较低。在水质监测的能力方面,省级和部分设区市疾控机构的实验室水质检测能力较强,检测项目达到九十几项,省级疾控中心的检测能力在全国居前列,在2012年卫生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卫生监督技能大赛的水质检测能力比赛中,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综合成绩排第五名;在CNAS多次能力验证如水中铅、镉和水中无机盐(四项)等项目检测中,测定结果接均值,处于全国最好水平之列;在2010年紫金矿业水污染物事故的应急检测中,水质检测项目(20余项)与国家疾控中心结果完全一致,为事件的处理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然而,县级疾控中心的检测能力较弱。在42项水质常规检验项目中,平均每个县仅能开展27项(占64.6%)。在仪器配备方面,按全国爱卫办要求调查的27类仪器设备统计,平均每个县仅购置12类,购置率为43.3%。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万分之一天平、恒温干燥箱和酸度计平均每个县仅有一台以上,但其它仪器则不足一台。在被调查的38个县中,只有2个县配置火焰原子吸收仪等较为先进的仪器,县级均未配置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离子体质谱仪、流动注射分析仪和低本底αβ放射性测定仪。部分县级机构质控工作待加强,全省38个监测点所在疾控机构中,通过计量认证的仅占81.6%(31/38),未开展计量认证的占18.4%;在砷、氟化物和氯化物盲样考核中,指标全部合格的机构占80.7%。

2010年起,全省全面开展城市饮用水监测工作,疾控机构根据水质卫生监测方案,对市县城区市政水厂与自建水厂的出厂水、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和城市学校自备供水进行监测。省级机构还开展涉水产品卫生学检验与评价工作。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省级疾控机构开展居民血、尿、头发和胃液等人体生物样品中有害物的监测和暴露评估,完成了《福建人群体内有害物质蓄积水平的动态》、《五氯酚对环境污染及人体健康影响》、《胃癌高发现场化学病因——微量元素与胃癌病因关系》、《福建省正常人群血清、头发微量元素正常值》、《福州市正常人群血中铅、镉含量监测》、《福州地区儿童血铅水平监测》和《连城铅锌矿镉污染与人群影响研究》等省部级课题研究。

公共场所和室内环境理化监测

公共场所卫生涉及环境卫生学的许多领域,包括大气、饮用水、室内空气以及噪声、采暖、采光、照明、公共用品污染等卫生问题。通过监测,可制订与实施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评估有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确定相关措施的有效性,以达到预防与控制疾病、保障公众健康的目的。公共场所监测包括作业场所、实验动物环境及洁净区等场所的46项指标。省级疾控机构每年监测10家省级单位的公共场所卫生,项目有甲醛和微生物等8项。还开展医院手术部、保健品厂、饮料厂清洁车间的洁净度监测工作,监测21个理化项目。设区市和县级疾控机构也开展公共场所的卫生检验、卫生学评价。近10年来,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居室装修热的兴起,装饰材料、烹调和吸烟成为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尤其建筑结构密闭性能的改善,空调的普遍使用,使室内空气质量恶化,因此,省疾控机构和部分疾控中心开展了新装修住宅室内空气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

卫生理化检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食品安全问题凸显,滥用非食用物质、食品掺杂掺假现象还未得到根本遏制,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风险监测和突发事故应急检验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全省卫生理化检验仪器设备和检验能力与先进省份尚有一定差距,一些关键检测仪器仍然不足,前处理自动化水平不高,非食用物质排查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快速检测能力不足,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随着仪器精密度和检出能力的提高,消费者对生物与环境介质中健康安全指标严控的渴求,国与国之间贸易保护的增加,导致食品中很多指标的检测限由mg/kg降低到μg/kg乃至ng/kg的浓度水平,这导致检测过程复杂。除了丙烯酰胺、多环芳烃和真菌毒素等传统食品化学污染物问题外,当前我国禁用化学物质滥用情况尤为突出,这给我省食品理化检验带来较大压力。水质检验方面,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普遍偏少,分析自动化水平不高,检验项目离国家的规划尚有差距,尤其是一些县级实验室。水质污染事故应急检测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全省水质安全和检验技术方面的科研项目开展较少,在水质检测标准研制上的投入不大。随着涉水产品种类不断增多,新的卫生学问题不断出现。个人生活用品和药物的广泛使用,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这些新的挑战都要求疾控机构开发多残留、超痕量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平台,进一步做好科研技术储备。目前公共场所监测的有关法律法规缺乏、不完善,法规、标准和检验方法之间不够配套,甚至时有错误。某些卫生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全省从事公共场所监测的技术人才偏少、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经费投入少,监测设备偏少,购置、更新和维修困难。这些因素影响监测质量和速度,在基层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卫生理化检验趋势与展望

食品卫生检验学科将从食品安全与营养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监控技术入手,配合国家和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规划的要求,瞄准和跟踪国内外先进检测监测技术手段,大力加强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有害因素、功效成分的检测技术与方法研究,加强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与评估技术研究,提高检测方法的通量、精确度和灵敏度等,继续加强快速筛查方法的研究应用,建立符合省情的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体系。

2012年7月1日起,我国新版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GB5749-2006全面实施,该标准大幅度增加了检测指标,由35项增加至106项,新增71项指标,而且一些对健康危害较大的铅、镉、砷、四氯化碳、硝酸盐氮等指标限值更加严格。检验方法国家标准GB/T5750-2006的要求也更高,对仪器投入、自动化和试验消耗品等都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国家对饮用水保障工作的重视,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实验设施和检测设备的改善,人员技能和队伍素质的提高,饮用水检测工作将明显得到提升,检测质量再上新台阶,为饮水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今后主要工作: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的重视,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做到监测仪器数量合理、人员操作熟练、维护管理科学。要增加监测人员的数量,加强培训,提高人员能力与素质。配合实施《国家健康行动计划》,开展对居民生活区以及公共场所PM2.5的监测。加快研制现场实时监测仪器,建立规范、快速的监测方法,完善和提高现场实时检测技术,适应现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求。开展空气有机污染物的系统监测和研究,开展室内环境和公共场所污染来源、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建立污染监测和预警系统。

卫生微生物检验

1概述

卫生微生物检验通过对食品、水、环境、物品及人体等载体中有益和有害微生物进行规范的检验和监测,微生物检验既集成了各种现代分析技术,也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和手段,从而形成从外部到内部、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指标到综合评价的完整的检验方法技术体系。

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我省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分别由原省卫生研究所、劳动卫生研究所承担,环境卫生微生物后由省环境卫生监测站承担,1983年,这两项检验工作合并到原省卫生防疫站。各地市防疫站也组建相关科室承担该工作。1976年~1984年间,检验人员在工作环境相对简陋和信息相对闭塞的条件下,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我省情况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霉菌和真菌毒素检验研究较为深入。1984年,我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公布后,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学科得到重视,人员和设备等投入明显增加,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检测的自动化、仪器化程度越来越高,检验工作呈现出全面、快速、定量的发展趋势。

1984年以来,我省微生物检验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如完成1985年永安冷饮沙门氏菌中毒、1994年某大宾馆群体细菌中毒和1996年某中专学校数百人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等数次食物中毒的应急检验。2000年前后,各地检验机构在人员、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特别自2000年省疾控中心加入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以来,我省微生物检验能力得到全国同行认可;现代检测设备也有所配备,如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细菌生化快速筛选仪。各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全省食品中菌落总数检测能力验证通过率超过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开始,多次举办了影响力大的全国性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班,包括乳品抗生素残留、维生素、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肠道致病菌、饮用天然矿泉水和香港海鸥菌等的检测。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方面贡献较大,制订了GB4789.4-2010、GB/T4789.7-2008、GB/T4789.29-2008和GB/T4789.30-2010等标准,研制了蜂蜜中嗜渗酵母菌的检测方法。这说明我省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能力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自2009年后,随着《食品安全法》对卫生部门职能的调整,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需求有所减少,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的需求逐年上升。全省举办了生活饮用水、化妆品、饮用天然矿泉水、公共场所、空气洁净度等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班,对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和《化妆品卫生规范》进行了宣贯,基层机构环境微生物检验能力得到了规范。在满足环境微生物检验需求外,在沙溪口蓝藻污染事件、天然矿泉水微生物检验方法等饮用水污染事件中,我省也体现出较高的技术水平,所发表的文章被引用率较高。省级单位在全国能力验证考核中获得满意结果。开展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柜的监测工作,2010年省级机构获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清洗、监测评价资质,可开展集中空调清洗效果的卫生监测。

3微生物检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全省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比较低,主要原因是水未经消毒出现的微生物问题,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仅为50%,县级机构微生物检验能力和质控水平亟待加强。虽然卫生微生物检验是基层卫生检验机构普遍开展的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偏少,仪器设备配置不足,自动化程度低且更新维修难度大,与国家规划配置要求差距不小。检验人员较少、部分为兼职且业务素质不够高;基层技术人员教育培训不够多,奖励机制不灵活、待遇较低,工作量较大,重复性工作多,开展更高层次研究的机会小,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些都造成基层单位检验能力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对不断发生的突发事故应急检测技术储备不足,一些机构疲于应付,食源性或水源性疾病病因查明率低。

4卫生微生物检验发展趋势与展望

卫生微生物检验是保障食品、水等健康相关产品安全和公共场所卫生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卫生微生物检验的作用,运用和开发各类检测新技术,满足食品等健康相关产品行业发展的需求。卫生微生物检验正朝着简便快速、实时在线、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通量、自动化、标准化和无损检测的方向发展,以指示菌代表致病菌及其毒素存在的方法已被直接检出致病菌或其毒素的方法所代替。发展绿色检验技术,研制新型检验仪器和方法已成潮流。食品微生物学重点运用基因分型技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新型检验技术,提高致病菌DNA溯源能力,应用免疫学方法拓展生物毒素的研究领域。配合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时跟踪国际国内检验技术的发展潮流。推广应用核酸技术,发展实时在线的快速检验技术,研究病原菌的精确定量和溯源技术,为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和食物中毒的诊断服务。食源性疾病监控研究的重点是建立起多部门、多层次和从食品生产到销售多环节的全省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在研究食品中危害因素与暴露水平的基础上,找出食源性致病菌作用的阈值。

卫生毒理学检验与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

1概述

卫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保健食品功能学是研究保健食品中活性(功能)组分与机体相互作用,并阐明其作用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我省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工作与国内先进省份一样,起步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能够开展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第一、二阶段全部以及第三阶段部分项目的评价工作。我省食品毒理学学科发展偏向应用性,目前,全省仅省疾控中心从事食品毒理学检验,检验工作朝着更加严谨、规范的方向迈进。省疾控中心多次参加实验室能力验证,均获得优秀的成绩。与应用毒理学所取得成绩相比,我省在食品毒理学科研、跟踪国内外最新进展方面,略有不足。健康相关产品的毒理学评价包括化妆品、消杀产品及涉水产品的毒理学检验与评价。我省消杀产品的毒理学检验与评价发展多年来一直稳步发展,常开展的项目有急性经口毒性、经皮毒性、皮肤刺激、眼刺激、阴道粘膜刺激和皮肤变态等试验。化妆品和涉水产品卫生毒理学检测项目开展较为齐全,但社会委托样品较少。我省依山靠海,突发公共卫生的应急毒理学检测有其特殊性,有毒动植物和微生物毒素中毒在食物中毒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近年来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尤为常见,毒素种类和中毒事故数量呈增加趋势。常见生物毒素有河豚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雪卡毒素和毒蕈毒素等,中毒食物品种有河豚鱼、织纹螺、贻贝和毒蘑菇等。

目前全省开展海洋生物毒素毒理检测的机构仅少数几家,但在检测的规范化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我省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卫生部认定的全国首批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机构,能开展免疫力增强功能、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和抗氧化等21项功能学的检验与评价。

我省近年来加大了对卫生毒理学、保健食品功能学科研工作的重视,在全国保健食品功能检验方法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做出不少贡献。参加了国家863项目《功能性食品安全性评价与功能因子关键检测技术》子课题、国家药监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功能》、《辅助降血糖功能》等多项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方法改进等科研工作。注重关键毒理学技术的攻关,开展了肺癌胃癌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癌症早期筛查生物标识技术、致癌化学物的筛查方法和遗传毒性等方面的研究,申报了致癌物筛查评价技术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其中《p53、GADD45a基因表达水平在评价食品化学物致癌性中的应用》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二丁基锡对人羊膜上皮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获得省卫生厅青年科研项目资助。在《CellBiologyandToxicology》、《卫生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论文约10篇。

3卫生毒理学检验与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疾控机构卫生毒理学工作无归口管理和技术指导部门,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和工作会议,缺乏沟通渠道和组织协调,培训交流少,业务技术提高慢。全省从事卫生毒理学与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的人员不足,学科发展不快。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明确。卫生毒理学检验除少量突发中毒事故应急检测外,大部分工作都是社会第三方委托检测,属于市场调节行为,而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全部为委托检测服务,以一类公益性机构从事第三方检测存在一定困难。中毒事件应急检测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检测工作不够规范。部分实验动物和有证毒素标准品难以获得。应用毒理学技术发展缓慢,未能跟上世界范围内毒理学学科前沿的迅速发展,毒理学检验分支学科的科研工作受到制约。2010年开始,国家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机构资质审批机构与检测机构行政主管机构属于两个部门,导致协调沟通难度加大,对检测工作产生不少影响。

4卫生毒理学与保健食品功能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毒理学试验方法朝着人源细胞、特定器官替代法方向发展,研究更灵敏可靠的评价方法、指标以及筛选敏感动物、器官和组织已成主流。保健食品功能学试验方法将向指标客观、定量、更加注重人体试验方向发展。卫生毒理学发展趋势是分化与综合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试验、从传统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从环境基因组学到环境表观基因组学、从描述毒理学到预测毒理学。我省卫生毒理学科研究新方向包括开展病理常规指标量化、化学毒物联合毒作用研究,建立毒性病理学的标准检查程序和诊断方法,提高检验结果的可比性,研究人源细胞、特定器官替代法的毒理学新方法。保健食品功能学发展在立足于科学试验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满足群众保健需求、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功能的定位将更加注重调节机体功能,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因素,针对特定人群,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功能的设立更注重科学性、适用性、针对性。功能评价方法和判断标准将更加科学、公认、可行。我省将重点开展药食同源植物安全性毒理学研究、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毒理学研究,推广应用GLP规范,研究新型吸入染毒装置,开展实验动物生理生化正常值范围的研究。开展人体试食试验规范化、动物试验条件控制、样品前处理的科学性及规范化、生物毒素毒力检测方法的国产化和规范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验经验探索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开展对我省影响较大的公共卫生危险因素的风险评估工作。引进基因芯片、基因测序、基因扩增、分子杂交、单细胞凝胶电泳、图谱图像分析、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

质量控制

1概述

卫生检验机构为卫生执法、疾病控制和健康相关产品服务,因此卫生检测的生命在于检测的质量和可靠性。随着社会各界法律意识的增强,检验机构间竞争的加剧,社会对检验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服务效率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近年来得到很大重视。通过对人员、环境、设备、物资、信息等技术资源加以管理和控制,使抽样、样品保存、前处理、检测和数据处理等检测的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最终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并持续改进,使检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全省卫生检验实验室共91家,61家获得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厦门、南平、泉州和三明等9家机构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原省卫生防疫站于1994年成立了质管办,负责计量认证等质量管理工作,1996年获得省级计量认证,2005年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2010年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2012年获得食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至2011年底,省疾控中心共参加CNAS的35次能力验证活动,涉及食品、化妆品、水及涉水产品等,参数80多项,满意率为96.3%。还参加国家药监局、中国疾控中心等机构组织的质控考核。食品中黄曲霉毒素(4种)、氯丙醇、氯丙醇脂肪酸酯和氯霉素的国际比对考核,均获得“满意”的结果;省疾控中心多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认监委和中国疾控中心食源性致病菌质控考核和能力验证,参加美国ERA水中菌落总数国际比对,结果为“满意”。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得到提升,已被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摆上重要议程。为提高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省疾控中心多次举办疾控系统质量管理培训班,同时组织开展实验室间水质和食品检测的比对工作,包括铅、铁、锰、氟、亚硝酸盐氮、二氧化硫、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致病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项目。省疾控中心组织了全省食品检验机构的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考核,2011年起作为微生物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单位,组织全省108家食品检验机构(疾控、质检、农检、药检等系统)参加了菌落总数实验室间比对。厦门、龙岩、三明等部分地市疾控机构针对辖区内机构开展了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实验室除了外部质量控制活动,每年均制定内部质控计划,在理化检验中采用加标回收率、平行试验、空白对照、实验室间比对复测、阳性样品重复测试等多种方式;在微生物检验中通过培养基质控、关键试剂验收、阴阳对照等多种方式确保检测结果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配合国家制定了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控制方案。

3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①开展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和内部质量控制等质控工作的经费缺乏来源。②检验人员质量意识还不够强,质量控制工作不够规范,未能充分考虑从采样到检验以及报告出具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质控措施的针对性不够强。③体系文件规定与实际检验操作协调性不够强,甚至脱节。④与质控工作相关的有关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畅通,物资保障不及时。⑤缺乏激励机制,检验部门和人员参加外部质量控制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⑥质量控制活动覆盖的项目不够广,未覆盖到子领域,公共场所监测、有机污染物的能力验证活动少。⑦对能力验证结果的分析总结不够,尤其是出现可疑或不满意结果时,对原因分析的深度不够。⑧年度质控计划落实不彻底,质量监督员和内审员在本部门检验质控中发挥的作用不够。

4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当前质量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无论是较之实验室质量保证的需求、政府对实验室监督管理的需求、还是对于新领域检测技术的需求都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如引进智能化纠错程序。利用统计技术对检验过程进行连续监控,对输出质量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对过程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等。针对重要的、薄弱的检测项目,有计划地组织、参加国内外的检测比对和能力验证,选择性参加国际性比对活动。能力验证的产品将由单一的食品、水质扩大到卫生检验的各个领域,如公共场所、室内环境和集中空调清洗相关卫生指标或者标志物。注重实验室日常规范化的管理和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把外部质控所用的技术措施应用于日常检测,减少质控给检验带来的风险。努力提高实验室质量控制水平,根据工作需要定期组织开展全省性实验室能力验证与比对活动,鼓励参加国际性质控比对活动和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推动县级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规范检验检测工作,规范检验人员行为,提高检测质量,保证各项检验出证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促进质量控制考核工作标准化、常规化,以平常的心态同等对待质控考核和日常检测工作,对于能力验证结果不满意时,应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学习质量控制先进技术,建立适合我省卫生检验实验室间比对样品制备的管理体系,满足质控考核需求。要注重采样、样品流转、前处理、样品检验、数据处理、数据审核、检验报告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福建省卫生检验学科面临的挑战

1经费投入少、仪器设备不足

政府对卫生检验实验室的投入明显不如其它系统同类检测机构,公共卫生经费中用于卫生检验的比例也较低,缺少专项工作经费。检验收费标准滞后,有偿检测服务收入低,不少项目是赔本检验。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各级疾控机构开展检验技术储备、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等工作均有困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仪器设备是开展卫生检验的重要保障,全省各级疾控中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仪器设备老化、不足和缺乏的现象,省级机构虽然接近国家基本的设备配置要求,但近一半市县级机构达不到国家要求,这已成为阻碍和制约全省卫生检验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气相色谱仪、蛋白质分析仪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等仪器使用时间长、老化现象严重。旋转蒸发仪、冷冻高速离心机和超低温冰箱等常用前处理设备数量不足,使实验室难于应付日益繁重的常规检测和突发事件应急检测。省级疾控中心缺乏低本底α、β测量仪、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快速检测设备(Filta-Maxxpress)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仪等必要的仪器设备,使得水质全分析检测能力达不到106项的要求。用于非法添加物检验检测的高端仪器设备仍为空白。

2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检验人员数量不够、结构不尽合理、培训机会少,人员业务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检验市场需求和国家对检验工作的要求。人员在开展新项目和掌握新设备方面面临困难。人员年龄比例不够合理,有的机构高龄职工比例较高,而有的机构则青年人员比例偏高。学科带头人、高水平领军人物少;团队协作意识不强,论文水平和质量待加强。对检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挖掘不够。

3对卫生检验学科认识不够

现代卫生检验对仪器设备、物资和人员投入要求越来越高。卫生检验工作如未科学合理安排和管理,将可能是投入多、产出少,这影响到决策层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再投入。实验室建设上,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和管理,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管理不到位,部门间条块分割严重,资源共享利用难。部分设备利用率偏低,甚至长期闲置,产出低下,进而影响到设备的维修与更新。设备维修更新经费不足,大型仪器设备投入后,缺乏后期维修经费来源。在检测能力建设上缺乏统一规划,未充分考虑地区和需求的差异,应建设区域性实验室,分工发展各自优势的检测领域和项目。

4学科发展不平衡,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不够

检验人员多满足于简单按照国家检验规范或标准进行检验,方法验证等研究工作开展少,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使用不够。食品卫生检验研究较多,而公共场所监测、饮用水检测等方面的技术研究较少。卫生检验人员科研创新精神与大学、研究所等机构相比有较大差距,科研立项少,论文深度不够,卫生检验学科建设重视不够。综上所述,就我省卫生检验总体能力而言,不论是仪器设备、质量控制水平、检验项目,还是专业技术队伍,都难以满足我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福建省卫生检验学科的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

要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工作方针,以人为本,服务于疾控工作的大局,全力满足社会需求。深化改革,实现疾控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利用,建立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服务便捷高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省内一流、全国先进的卫生检测机构和工作机制,为全省人民的健康服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发展思路要正确定位、机制要创新,卫生检验部门本质上还是检验服务机构,在业务开展、服务、管理等方面应考虑社会第三方中介组织的特点,实现检测的公正、准确、及时、科学、高效。多探索多研究,逐步形成适合卫生检验机构持续发展的制度和工作模式。

1增加投入、改善仪器设备和设施条件

当今检测水平和效率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先进可靠的仪器设备,各级疾控机构卫检经费都存在较大缺口,仪器设备更新、维修费用不足,基层食品安全检验工作下滑严重。政府部门要落实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增加投入,提高检验人员待遇,改善仪器装备和设施条件。

2加强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卫生检验工作的技术性较强,人才是卫生检验学发展的关键。要培养和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检验技术过硬、管理能力强,具有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职业道德高尚的检验队伍是保证学科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要提早做好检验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重点着眼于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培养,鼓励在岗学习,强化学科带头人作用和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要立足于已有人才队伍,同时有重点地培养领军人物,鼓励课题研究和科研协作。争取优惠政策和提高优厚待遇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从事卫检工作。

3研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公共卫生风险监测与评估亟需检验技术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饮用水关键指标检测方法研究,应用先进检测技术,做好技术储备,为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饮用水监测和突发中毒事故应急检验服务。针对我省典型公共卫生问题,开展自主检测技术的开发,如贝类毒素、蘑菇毒素、剧毒鼠药和易被误用的剧毒中药材和野生植物的检测技术。开发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的便携式仪器或技术,满足卫生监管监测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农药与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违禁化学品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溯源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4开展标准制(修)订,为卫生执法服务

积极参加国家、行业和地方食品安全、饮用水等标准的制(修)订,使已有成熟、较为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牵头制(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卫生规范。鼓励参加其他机构的标准制订活动,通过方法验证、比对等形式,来做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储备工作,走出加快检验能力建设的新路。

5加强技术交流,促进机构间的合作协作

加强与其他行业、部门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强与先进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实验室资源向社会开放。扩大国际间学术技术交流与合作,选派优秀人才出国进修培训。

第5篇

第三终端市场主要包括包括了广大农村医药市场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国家和各地方政府无论从宏观政策上还是具体的实施办法上,在今年都有了进一步的落实,尤其是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具体指导措施也在不断完善,明年将使之拥有一个更大的市场机会。而今年针对广大农村医药市场主要包括县以下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所、诊所和部分城乡结合部的卫生所、私人诊所、厂矿企业门诊部等。他们不受今年各地药品招投标的限制,使许多药企尤其是处方药企业纷纷开始重视第三终端市场的开发。今年面对第一终端的药品销售,面临许多地区的药品挂网招标导致的价格降低和国家发改委针对药品尤其是抗生素类药品的降价措施,使许多处方药品在第一终端的销售陷入困境。第三终端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所、诊所等小型医疗机构的发展潜力成为各药企的青睐的对象。

目前全国市场第三终端市场的发展非常不均衡,市场差异化也比较大,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医疗体系进展也不一样,各地医药商业渠道拓展第三终端的步伐也不一致。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拓展第三终端市场的步伐。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开拓第三终端的销售模式也比较单一,一是依托面对第三终端市场的医药商业公司平台,通过商业渠道资源间接开展第三终端的销售活动;二是企业自己组建专门从事第三终端市场开发的销售队伍,深入一线市场通过某种销售模式如推广订货小会等,深入挖掘市场,发挥当地卫生院等较大终端的能力开拓第三终端市场。无论哪种形式,哪种销售模式,我们的根本目的必须明确,那就是将我们的产品有效地向这些空白市场拓展。第三终端市场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同样存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发展过程,明确销售目的,实时洞察市场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当地区域医药商业渠道格局变化、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阶段,顺应市场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状况,走出一条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第三终端开拓模式。

企业的品牌和实力是开拓市场的先天优势,同样体现在第三终端市场地开发。品牌企业或具有开拓实力的企业在目前市场竞争口趋白热化的今天拓展第三资终端市场势必是一项很好的选择。但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和重视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1、利用品牌企业的知名度推动非品牌产品的销售

品牌产品的良好声誉可以作为打开第三终端的敲门砖,己经进入第三终端市场的品牌产品可以吸引客户,借助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推广和带动其他非品牌产品的销售;没有进入第三终端市场的品牌产品,依托起己经营造起来的销售氛围,依靠己经形成的品牌产品的市场效应可以轻松地进入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

2、结合企业其他深度分销工作低成本针对第三终端进行人员配置

开拓第三终端市场实际上是我们深度分销工组的一部分,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首先让大家头疼的事就是人,人力成本、投入产出、人员编制增加带来的管理问题等等都是困扰大家的大事。而对于品牌企业来讲尤其是强势品牌产品的企业,打假工作是销售团队长期的一项任务,而假货最容易出现的地区就是在第三终端市场,我们完全可以结合企业的打假工作,配置第三终端市场的深入分销人员,将开拓第三终端市场和企业假货查处结合起来,既节省了资源又深入拓展了市场,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第三终端市场的特点是终端数量多、分散,单个终端消化量小而整体市场容量大,点多面广、需求量大、配送困难、利润低、风险小。这就决定了我们开发第三终端的模式主要是以通过医药商业渠道平台和企业自身组织的销售会议进行销售,会议销售成为第三终端开发最主要的销售方式。这种针对第三终端客户举行的面对面式的会议销售,非常关节的一环是我们销售人员的拉单能力。我们以前组织过很多这样的第三终端会议,会议订货的效果往往决定于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相同的产品,相同的促销政策,相似的区域环境,不同业务人员参与的会议活动,订货量相差很远。因此,重视业务人员会议销售工作的能力是放在销售工作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无法让竞争对手仿制的东西。在目前市场竞争同质化产品、同质化销售严重的今天,加强销售队伍的软件建设,提高团队的工作能力是赢得这场战斗的法宝。业务人员的拉单能力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实战操练来完成。

第三终端客户业务达成后最主要的也是最难的问题是配送问题,开发第三终端对于生产企业来讲需要寻找具有区域市场配送能力的医药商业公司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对于医药商业渠道来讲就必须建立自身建立和完善配送能力或寻找专业物流公司完成此项功能,这是开发第三终端的临门最关键的一脚。开发第三终端市场最主要需要解决的是配送和售后服务的问题。配送问题的解决原则是充分开拓和挖掘第三终端资源,以量取胜,摊薄配送成本。同时加强管理,在配送模式、销售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扩大配送规模等方面争取低成本、高效率。

目前主要的配送模式有以下几种形式:

1、自建配送体系

2、成为两网定点单位或利用两网定点“中转模式”实现配送,充分利用政府支持

3、利用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作为物流中心

4、利用目前中国最健全的物流体系邮政物流网络

5、利用第三方物流

6、利用目前快速消费品的物流网络

(二)有效利用招标中介资源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为了解决药价高的问题,医疗机构实行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医疗机构组织有关部门或人员编制本期拟集中采购的药品品种(规格)和数量计划,经单位药事管理机构集体审核后提交药品招标采购经办机构(指医疗机构联合组织的招标采购机构或招标机构即招标中介)。

(二)药品招标采购

1.汇总各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计划

,组织专家委员会审核各医疗机构提出的采购品种、规格,确认集中采购的药品品种、规格、数量,并反馈给医疗机构。 2.确定采购方式,编制和发送招标采购工作文件。

3.审核药品供应企业(投标人)的合法性及其信誉和能力,确认供应企业(投标人)资格。

4.审核投标药品的批准文件和近期质检合格证明文件;

5.组织开标、评标或谈判,确定中标企业和药品品种品牌、规格、数量、价格、供应(配送)方式以及其他约定。

第6篇

一、对基层卫生院执行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的意义

意义一:对基层卫生院执行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可以使医务工作者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具体来说即为:为了使基层卫生院对所有工作人员以及单位工作的整个流程,更加有效、深入地实施相应的目标责任管理制度,那么对基层卫生院的各个运营环节做出科学的、全方位的规划与管理便是十分必要的。于此,还要基于基层卫生院的经营与发展目标,来使其对财务的预算、整体绩效的考核以及成本的规划形成正规、完备的体系,进而使目标得以实现。举例来说,例如在基础的医疗药物完成差价为零的经营任务中,怎样对不同部门和科室做出对应的年度工作目标的考核,以及如何对各个部门、科室的业绩做出科学、合理的评定,如何对各个部门和科室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做出切实监督等等,便可经由新会计制度的相关举措探究到原因,明确责任,使单位整体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使全体员工得到正能量,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进而使基层卫生院的公益服务水准与管理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意义二:可以使基层卫生院的管理更具高效性、决策更具科学性,具体来说即为:基层卫生院在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处于基础地位,通过公益性的医疗服务相关活动的进行情况可知,若要使基层卫生院取得成功的经营成果、实现未来的良好发展,便需要基于新会计制度来使基层卫生院的管理工作得到提升与完善。在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中,规定基层卫生院的经营与管理是属于公益服务领域内的,例如基层卫生院在购买新仪器与新装备之时,应该怎样做出引进前的预算估测以及引进后的资产评估,从而使基层卫生院的财务管理部门得到切实、合理的财务信息,并以此作为根据,进而令基层卫生院的公益医疗服务得到尽可能的实现。意义三:基层卫生院在新会计制度的执行下,其自身管理水平得到了相应提升,特别是经过财务形式可以对相关的管理工作做出有效、科学的测试与评估,并且使其社会收益与经济所得都有所提高。举例来说,像是核算基层卫生院关于固定资产的收益率时,可以经由代入资产的折旧率、病床的周转率、医疗服务的效益率等等核算,从而完成整体基层卫生院在运营过程中成本与效益的计量与分析,使其更具动态性与全面性,进而使成本的核算与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关于其意义,由上文总结可知。

二、基层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对新会计制度的具体实施

内容一:在新会计制度中,基层卫生院关于预算的管理工作需要满足一些规范化的要求。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进行分析:第一个层次即为核算、确定基层卫生院的相应收入与支出,对于不足、缺失的方面,可以得到相应的、高时效性的补充。第二个层次即为从地方实际上的管理着眼,以基层卫生院做出收支核定为基准,再以收入定支出、差额补助。若要使基层卫生院在实施财务制度方面的管理可以与各个部门和科室的真实工作任务相融合,并且能够执行对应的关于预算的管理过程,例如预算制度中的收入与支出管理、使工作项目避免偏废,确定、保证达到突显重点、收支平衡的效果,就必须要使预算管理得到彻底的落实。内容二:目前,日常的管理工作于基层卫生院中,已经变得越来越繁复,故而强化医院自身管理对于风险的提防与把控便变得十分必要。笔者通过自身的真实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建议:在基层卫生院中需对自身的控制体系加以完善,使财务分析工作中的综合指标体系得以建设、健全,将基层卫生院管理工作中的财务、非财务、偿还债务能力、规划发展、资产与收益等指标加以专业划分,从而使指标的体系得以完备。内容三: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了要实行财务权责制度。要在资产的后期计算测量中结合权责,以使资产核算方面的工作更加规范化,举例来说:在计算财政的返还额度时,若要收取财政返还,便必须以得到资金、资产权利一方的认可同意为前提。此外,若固定资产由基层卫生院自身资金与财政资金组成,那么在新会计制度下,便将其归为折旧核算,再经由科目———“管理费用”来核算无形资产。除此之外,在基层卫生院的相关收治结构中,还要求以详细的归类为依据,来做出更为明确、细致的分类,详细来说即为:可经由分账形式来对药物的收支做出计算等。

三、新会计制度下基层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对策

对策一:使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创新化。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为跟上时代步伐与发展需要,基层卫生院也应在自身的管理中实现信息化管理,此举可使基层卫生院的常规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融合,从而使基层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涉及面得以拓展、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对策二:使相关的规章制度得以健全,进而使基层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更为规范化。对财务造成风险,主要是由于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举例来说,比如财务收入与支出失去控制,以及账额不符等等。故而,基层卫生院应该建立健全自身的财务管理体制,使其深入到相关从业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培养相关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在财务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等等,并建立适用于自身的,关于资本、预算、成本、收入、支出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使财务工作的执行更为标准化,相关的财务信息更为精确化。对策三:使组织得到统一,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战略地位。医院应切实完成新会计制度下的管理规定,加强对基层卫生院中财务管理于整体管理中的重视,对于相关的财务工作者也要施以专业化的管理,例如使基层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实现集中和统一,以及实施总会计师责任制。对策四:强化宣传,使全员工作者形成高度的风险预防意识。对于医疗服务工作中的风险,不仅是财务工作者,院内的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应该予以防范。故而应该根据院内员工工作的制度以及财务工作的管理制度,来加强宣传。

第7篇

参照《广东省医院管理评价实施细则(三甲医院)》,并根据医疗保健站实际开展的医疗业务,对选择的医疗卫生服务供应商(丙医院)在2009-2011年提供的医疗服务从组织管理、医疗质量、技术、安全、医德医风、医疗价格等6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3年的考核评分分别为79分、86分、89分。见表2。

2讨论

此次选择医疗服务供应商是该企业医疗卫生服务外包的一次尝试。由于企业建设现场地处偏远,建设期间易发生工伤事故,而周边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职工就医条件差,因此,解决这种医疗卫生需求矛盾,确保职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成为该企业前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事项。企业决定借用后勤服务的外包模式,在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帮助下,引进当地医院作为医疗服务供应商,企业提供必要的医疗用房,并承担部分医疗营运费用,设立医疗保健站负责建设现场的院前急救及职工的基本就医,职工就医可按照医保政策付费的模式进行;考虑到工伤事故后续抢救治疗的连续性、及时性,因而在当地3家三甲医院中选择了1所医院为医疗服务供应商。

在本次医疗卫生服务外包工作中,企业提供医疗用房,对保健站的医疗设备选型基本确定,功能需求明确,医疗服务费用采用竞争性比价方式确定。从3家医院提供的服务费用组成分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差别均不大,而费用差别主要是在劳务费、业务费、公务费3个方面,分别是52万元/年、83万元/年、31万元/年,占总费用的比例分别是54%、73%、67%。由于企业职工均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且企业已明确职工按医保政策规定报销范围支付医疗费用,但可能是对保健站的运营模式的理解存在差异,致使甲医院提出了其它费用21万作为该企业职工日常就医费用的包干,其是对此种医疗卫生服务外包模式的误解。根据保健站的医疗功能和服务需求及对3家医院提供的服务费用竞争性比价后综合比较,企业最终选择了营运费用较低的丙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供应商。而从对丙医院在2009-2011年提供的医疗服务考核评价结果分析,丙医院的医疗服务管理和服务质量基本符合要求,医疗服务的价格也有下降趋势,表明该企业本次医疗卫生服务外包工作成功。通过此次对医疗服务的外包服务供应商的选择,笔者发现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协助是供应商选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2];而企业对医疗卫生需求的明确定位,则是选择供应商的关键。

虽然企业医疗机构(包括新建企业的医疗机构)向社区医疗服务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服务于企业的工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以居民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功能上仍有差异。工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重点是服务企业的职工健康需求[3],除应具备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外,需要强调的是对包括工伤事故在内的企业突发性医疗事件的应急救援,确保职业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及有利于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4]。在本次医疗服务项目外包尝试中笔者也发现了医疗机构改革面临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三甲医院以承担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和教学科研任务为主,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位一体的服务功能有明显不同,尤其是技术设备优势明显的三甲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别是企业的工业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参与积极性不高。

(2)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选择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包括民营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服务供应商,只有扩大医疗服务供应商的选取范围,才能获得满意的职业健康服务。

第8篇

卫生事业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所包括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城市大医院的疑难疾病诊治服务等具有比较强的正外部性,社会效益明显,属于准公共产品。公共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纯公共产品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人人都不想出钱生产却想坐享其成;准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效益可以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增进他人的利益,但并未因此得到报酬,导致准公共产品如果由私人生产将远远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数量。由此可见,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卫生资源的最优配置,必将大大降低社会公共福利水平。必然导致布局不合理,降低服务可及性、干预重点和技术路线选择走向高端,降低卫生投入绩效以及服务价格攀升等一系列问题;在需求层面,服务需求逐步演变为私人消费品,则必然带来部分社会成员无力求医的问题,并会带来诸多社会矛盾,全社会的健康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脱不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卫生事业都必须坚持公益性质,这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医改的总体走向决定着公立医院平衡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改革的具体措施。

但公立医疗机构在坚持公益性质,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平优先的同时,当然不能是坐吃山空的机构,更不能是花财挣钱的机器。公立医院不赚钱,即便是不亏损,那如何发展,财政投入的钱就这样一直维持现有的规模吗?医生同其他行业一样,上有老下有小,职业风险很大,也要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也要有合理的收入,这就成了医院的成本。医疗服务还有其他的物质性的成本。公立医院不赚钱,至少意味着收入加财政补贴与成本相等。“成本=收入+财政补贴”的这个公式有三个变量,其中收入这个变量,是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收入低于成本,要把公式两边做平,要么就增加财政补贴,要么把成本降低。我们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的医疗,就是这种思路:财政补贴也补了,医生的工资水平也通过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价格也控制了,药品价格也一降再降,似乎我们应当感到受益了(医院少收了),但是没有,那只能是医院收高了。在这样的机制下,成本是可以人为搞大的,比如管理不善、浪费、效率不高等,这个收入可能让老百姓难以负担。不赚钱的机构,可能是效率极低、浪费很大的机构。

公立医疗机构不赚钱,似乎与坚持公益性质,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平优先没有必然的联系。那医院的公益性体现在哪呢?最近,比尔·盖茨退休拿着毕生赚得的近4000亿搞慈善去了,如果中国只有4000万的穷人,每人可以分到1000元。这1000元可以花多久?他搞了个赚钱的慈善基金,这与慈善不矛盾:4000亿与相对于广大的慈善需求存在巨大的差距。市场机制不可回避,是经济的固有属性,是本身存在的。面对目前公益性淡薄的公立医院,如何处理宏观公益性与微观趋利现象的矛盾是公立医院改革亟待解决的难题。使公益与趋利和谐共存,公立医院要正确地创新改革,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公益性和趋利性。公立医院的出资人是政府,政府没有趋利性,它要求的回报是人民的满意度最大。公立医院法人及职工有趋利性,他要求个人利益回报,追求职工利益最大。这就需要进行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也是当前公立医院改制改造面临的迫切任务。

我们现在的公立医院绝大多数是扩张型医院,政府应创办节约型医院,对公立医院实行总额预算控制,即实行核定收支、收支挂钩、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在核定收入之内的结余政府并不要求上缴,超收才上缴,所以此举并不是恢复大锅饭、鼓励懒人,而是要解决让公益性和趋利性和谐发展的问题。医院可以在此基础上追求结余最大化,比如实行以循证医学为理论基础的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付费制,在总收入不提高的情况下,降低总支出,增加结余,患者的人均医疗花费同时也减少了,达到共赢的效果。一个服务或者商品在公平的市场价格下,如果公众可以低于这个价格能够获得,公众就受益了,而能够保证这种获益的机制才能称其为具有公益性。至于这是否是合理的价格,就由那个为他报销的地方和医院去谈吧。因为为他报销的地方有时间、有精力去和医院谈判,也不存在什么“信息不对称”,就一定能谈出一个公平的价格。公立医院还是要赚钱的,如果硬要有个公益的标志的话,把赚来的钱别分掉而是用来发展,这就是公益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公立医院不以营利为目的,但要以盈利为前提。

第9篇

浴盆长从1.2m到1.5m、1.8m;座厕从分体到连体到“子弹头”、到净身盆;淋浴房从800×800到900×900再到双人、带蒸汽;脸盆从单到双,从立盆到台盆再到立盆;浴室通风设备从简单通风到浴霸、浴室空调到红外控制;五金件从毛巾架、阁板架到包括所有小卫生件的支架、托、盆、圈、钩一应俱全。

面砖、地砖从大到小、从亮釉面到亚光面到波纹面;吊顶从塑扣板到铝扣板到金属质感造型并玻璃造型等等;镜子也从大面镜到可调角度单面镜到防雾镜到大、小镜分离,总之变、变、变,像上海的公厕一样越变越让人爱、让人美。

但是,以上这些考虑都是纵向的思维,好是好,但从功能上也还缺点什么,品味上讲总还少了些什么。

其中功能方面,由于是家庭。人与厕的卫生清洁用品只会越来越多,而且有上下之分,那么要有所归,我们不妨暂且称归处为“卫生柜”。这在卫生间已不可或缺。这是有别于宾馆、饭店的最特别之处。上柜要放化妆品、洁面品(牙刷等)、下柜要放卫生纸、皂、清洁剂等。林林总总的杂物在爱干净的女主人面前是必须回避的。设计一、二个恰到好处的卫生柜已成为卫生间装饰布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座浴与私生活的需要浴盆的边延,也在向渐宽的方面发展,只要地方允许,可以变成一个小平台,卫生的舒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其它,还有毛巾烘干器、干身器、喷香器、小型健身器、残障人扶手等全功能设备正在不断的使我们的卫生间产生新的亮点。

从品味上讲,应该形成家庭厕所文化。家庭卫生间的环境设计往往是空白,其实一些迷你的点缀会使小小的卫生空间美感顿生。如在卫生低柜上放一盆干花在墙上挂一幅工艺画,在座厕旁置一个小铁艺报夹等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