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10 03:44: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怀念母亲教学反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一如季羡林先生的文风,语言朴实而情感强烈,读完后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上课开始,我板书课题后,对学生这样导入,我们都有妈妈,能说说妈妈对你的爱的表现吗?学生很高兴,说给我买好吃的,给我买好衣服,生病了母亲陪伴我……在学生兴奋地汇报时,我话锋一转,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妈妈离开我们,会怎么样?孩子们一下子沉寂了下来,慢慢才说,没有好吃的了,没有母爱了,马芯说:“没有妈妈,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了。”我说,是啊。季羡林先生就是怀着失去母亲的痛苦,写下了这篇文章。

接着我深情地范读了这篇课文,学生很用心地在听。读完后我说,我们都有一个母亲,季羡林却写到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他的生母,一个是祖国母亲。为什么我们对祖国母亲的感受不深,而季羡林说怀着同样真挚的敬爱之情?学生略作思考后说,因为他离开祖国出国留学了。对,能说说你记得的一些诗句吗?学生马上积极踊跃地回答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我说,只有离开故乡,离开祖国,你才可以感受到祖国母亲。课文中也有解释,你能找到吗?两位同学回答,得出两种答案,一是第三段:“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二是最后一段:“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我没有马上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再仔细思考看看,到底是什么?之后他们得出了一致答案最后一段。那第三段呢?他们考虑之后,告诉我是承上启下段。我鼓励他们说我为你们骄傲,真会学习。

在理清文章结构与思想之后,我们开始研读第二段。请学生默读第二段,勾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在汇报中,重点解读了下列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泪流不止”。并在学生逐句汇报时指导了朗诵。之后我读了两段文字。一是季羡林写的与母亲小时亲昵的事情。二是母亲去世后他的悔恨之情。读完后学生的情感还没有达到,我没有着急,我说现在我们明白了他的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是因为……学生马上说,是因为他再也不能回报母亲了;是因为他不能再为母亲尽孝了;是因为他成为孤儿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能……学生说,再也不能吃到香喷喷的饭了;再也无人给缝补衣服了;再也无人疼无人爱了;当学生这样说完了,一个个都泪流满面。我的眼眶也湿润了。之后我们师生配合朗读了第二段,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从他们的读书声里,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理解了,他们在用心地读。

第2篇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前提工作

观念的形成对教与学行动产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师生从思想认识到汉语学科的重要性才能以积极的教与学的态度去面对汉语教学,才能认真地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进而确保高效汉语课堂的顺利实现。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做好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将教学思想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要将“以师为本”的课堂转变为“以生为本”上来;要将“单一的教学目标”转变到“三维目标”上来。也就是说,课改下的汉语课堂应该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要确保学生真正成为汉语课堂的主人,进而在顺利实现高效课堂的同时,也确保汉语学科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

二、选择恰当教学方法,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关键工作

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众所周知,以往的汉语文教学我们采取的都是带领学生读、记,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没有自主性,缺少主动性,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因此,在素质教育下,为了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也为了促使课堂高效实现。我们要认真贯彻课改下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①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②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我”对母亲的怀念?③文本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都起着重要作用。

又如:在教学《威尼斯之夜》时,为了构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对这个城市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我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这座城市并不熟悉,如果简单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学生很难跟作者的描述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所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不仅能够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而且对大幅度提高汉语课堂的效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所谓的反思就是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然也是促进高效课堂有效实现的保障工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我们要进行及时的反思,要认真分析课堂上的每个环节,以逐步完善教学设计。还以教学《威尼斯之夜》为例,首先,我们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地感受到作者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其次,反思教学工具的使用是否恰当,本节课的辅助工具是多媒体,反思课堂是不是被多媒体所控制,反思多媒体的使用是不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等等。总之,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我们要进行及时反思,不光是教师自己要反思,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反思,以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和改进工作。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转变工作,以确保汉语课堂价值实现最大化,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阅读能力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自主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不能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通过自主阅读,使学生对语文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把握。自主阅读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它和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是成正相关的,自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其他学习能力也不会太差。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找到应对生词、难句的方法,攻克自主阅读难关

初中生正处于对语文字、词、句进行不断学习和积累的阶段,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能理解的生字、生词和难以把握的句子,而一些关键的字、词、句会影响学生对全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不懂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读准生词、字的字音,这对学生自主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对文章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生词和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文章的整体意思,把词语和句子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与把握,通过文章上下文来理解新词、难句。如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就文章的标题进行理解,重点理解“再塑”二字的含义。让学生想一想和这里“塑”字意思相近的字,学生会说出“造”“生”。通过对标题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达到提纲引领的作用。而对课文中的新词“美不胜收”混为一谈“小心翼翼”这些新词,我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仔细推敲生词的意思。再把这些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把握,启发、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生词进行理解与掌握,力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对新词的理解说出来。通过在班上交流,让学生都能对这些词有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二、教师的有效引导,能使学生自主阅读事半功倍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家都在讨论学生主体地位怎样实现,却忽略了教师的有效引导、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毕竟是由教和学两部分有机构成的,只有教师的有效引导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在初中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自主阅读不是学生盲目地、自由地想怎样就怎样阅读,而是以教师指明方向为依托的。这样学生的阅读才能在目标和方向的指引下进行,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进行。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课文围绕几件事写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2.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在读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并画出来。3.课文中母亲出去了又悄悄回来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指引,学生在阅读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阅读,能够紧扣文章的主旨。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达到逐渐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三、教师积极评价,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

在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与教师的评价有很大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后,通过在班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向教师进行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学生思维和阅读中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自主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我给学生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位怎样的母亲?有学生说:“我认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关心儿子的、伟大的母亲,从这位母亲的身上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当时,我对学生的这个回答大加赞赏:“你读出了母爱的伟大,相信你也一定是一个懂得母爱的孩子,相信你的母亲一定很幸福。”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赞赏,这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其自主阅读能力是责无旁贷的。教师在实际教学研究中要不断钻研和总结,力求探索出一些能够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初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这对初中语文教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语文;生命教育;审美能力;亲情教育;心理素质

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是我们进行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语文的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为什么作为母语的科目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反思得出,我们的教学只重视了语文知识的传递,没有真正地发挥出语文的魅力,所以,在授课时,我们要借助语文教材,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一、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所谓的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然而,现在学生却不能很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致使有些学生因为承受不了升学的压力,或是因为一点小小摩擦就出现了跳楼自杀、持械斗殴的事件,这些学生根本无法领悟生命的真谛,最终造成了悲剧。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语文教材知识,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

例如,在学习《热爱生命》时,我给学生讲述了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这一经典曲子的故事,让学生体会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了命运,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我还讲述了《千手观音》这一震撼人心的节目的主角是由21位聋哑的女孩子组成的,让学生体会这群聋哑人凭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的故事。使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立足教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与美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充满着美的魅力世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语文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到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让学生在“春”带来的无限希望中,感受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的景象。让学生阅读《我的母亲》时,感受亲情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阅读、欣赏和感受文本中所展示的美,使学生在学到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充满美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据《成都晚报》报道:日前川大华西附属医院急诊科接待了一位哭泣不止的妇女,医生在检查中发现,妇女的左手手臂有一处长约2厘米的刀伤伤口。根据妇女自己说,她是被她17岁的亲生女儿砍伤的,而原因仅仅是“我不让她去上网”。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亲情意识比较单薄,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亲情教育没有到位,导致了这些事件的发生。也许你会说这只是个别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是好的,但是,我必须要问一下,有多少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父母为了自己能够安心上学所付出的辛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使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

例如,在学习的《我的母亲》时,为了烘托气氛,首先我播放了一首《母亲》,让学生在动人的旋律中,引发学生的共鸣,感受作者母亲对品性,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并引导学生通过作者阐述的几件事情,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我说轻薄话,受重重责罚――教之严……使学生从作者的细节描写中体会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提高学生的亲情意识,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

四、借助三分钟演讲,锻炼学生心理素质

“说”是语文价值体现的重要方面,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过于重视学生的写,认为学生“写”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说”,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所以,在授课时,我们要给学生舞台,让学生去展现自己。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三分钟演讲的活动,让学生去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水平,而且,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语文是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我们要利用语文教材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学习,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感情和文章的中心思想中,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裕燕.初中语文教学中亲情教育的实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第5篇

为了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高标准的完成我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本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依据,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掌握的生字、新词;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提高文字敏感度;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与答辩的习惯。

2、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3、德育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四季如歌”。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有利于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了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第二单元“呵护亲情”。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讴歌了母爱的博大深沉。《散步》表现了祖孙三代之间的浓浓亲情。《金色花》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荷叶·母亲》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由衷感激和爱恋之情。《世说新语》两则是文言文。

第三单元“趣味童年”。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鲁迅选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名篇。

第四单元“感悟人生”。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思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自己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第五单元“走进动物”。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六单元“瑰丽想象”。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这些作品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48班的语文教学,由于他们刚步入初中,需要接触到一些新的知识,所以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导学框架”为课堂训练模式,推动学生跳出“被学习”状态,全面提要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课时

1

入学教育

1

2

《春》

3

3

《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

4

4

《古代诗歌四首》、写作

4

5

国庆假日

6

《秋天的怀念》、《散步》

4

7

《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

6

8

写作、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6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

6

10

《窃读记》《论语》十二章

6

11

写作、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

6

12

期中考试

13

《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

《走一步,再

走一步》

6

14

《诫子书》写作、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6

15

《猫》《鸟》《动物笑谈》

6

16

《狼》、写作、《皇帝的新装》

6

17

《女娲造人》《诗二首》、《寓言四则》

6

18

写作、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

6

第6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他们从中获得知识,享受审美的乐趣。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在阅读过程中画出生字词,看相关注释,画出疑难之处,查阅工具书,并概括课文所写内容。学生就能有意识地去正确地解读文本,包括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新词难句,破译句子的含义,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误读”。培养学生的认读、理解、鉴赏能力。第二,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精心设计的题目,引导学生复读课文,通过认真阅读,激活与调集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深刻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教材中那么多鲜活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表现出或蕴含着的丰富情感、这些人和事所在的生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为学生陶冶情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些人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榜样或参照。”第三,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视界同化或顺应时,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不仅重建了文本意义,还重建了原认知结构。这样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而这也正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给学生提供与文本对话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其他同学的机会。比如在阅读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有的学生认为本文的主题应是“宣扬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有的学生却认为应是“宣扬一种顽强生命力的可贵”。并且都从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加以佐证,这就是一个多元的感悟、创造过程。学生从中产生了积极的深刻的情感体验,对人生、对生命又有一个新的体会和认识。

总之,文本是学生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殿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其走进这殿堂寻找自我的过程。在与文本对话中,找到的可能是一束思想的芦苇,一个灵动的智慧,一种悠久的情怀。在与文本乃至文本专家的平等对话中,感悟作者的感受,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风格与情调,感受文本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借一双锐利的眼睛,借一个智慧的头颅,借一颗博大的爱心,共同建构和守护美好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二、 要在对话中重视学生的个性阅读感受。

学生的自我感受,包括阅读疑问和阅读体会。阅读的初始感受一般还没有被概念化的认识所遮蔽,可能幼稚,却往往能够独创。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出发,学生不够深刻却有个性的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丰富和创造。而在阅读对话中,学生的个性感悟是稍纵即逝的。而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对于阅读是十分重要的。

示例1:《木兰诗》课堂实例

老师问:花木兰怎么样?

一学生答:是个英雄。

老师问:什么样的英雄?

学生答:女英雄。(听众笑)

……

课后,我与那位任课教师一起分析学生的回答。我说:有一个同学讲“花木兰挺爱美的”,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比那个“是英雄”好得多,值得重视。如果就此问题深入下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看看这首诗里面,写木兰为家担忧、思念亲人、见亲人、化妆,有二十几行,而写打仗不到六行。可以看到“这篇经典之作中的‘英雄’的概念”和李逵、武松、岳飞这些英雄是不一样的,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不一样。战争不是《木兰诗》描述的重点。花木兰承担起家庭里面男性的重担,立了大功,拒绝封赏,怀念亲人,希望享受平民家庭的幸福。“这是中国的文本,这是一个充当家庭支柱的女英雄,把家庭的天伦之乐看得比当官还幸福的一个英雄”。反思这节课的对话,教师会感到自己的有些提问平平,同时又冷漠了学生阅读文本的个性感受。

当然,语文教师在预先与文本对话(备课)时,要深入进去,要跳出“现成概念的遮蔽”,要了解不同角度的解读,要有自己的感悟。那么,上课时就容易理解学生的自我感悟和有个性的独创理解。教师的这种对话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学习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

三、重视学生与自身生活经验的对话――挖掘潜能,丰富情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种课程资源,是一种认知基础或条件。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自身生活经验对话,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对生活实际感悟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借助文本情境,重新建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感恩情结,丰富学生的情商。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后,让学生谈谈类似的经历,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一个难忘的镜头,说说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谈生病时父母熬夜后的红红眼睛让自己感动;有的住校生谈每次母亲来看她时,总带些水果,而且听说还有水果没吃完,母亲便将陈的水果带走,留下新鲜的……以前没放在心上的一些往事,此时怀着感激的心情讲出来,心中自然产生一股冲动,有那么一点湿润。有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子,谈到父母如何为她到文通这个私立学校上学到处借钱的情况,竟趴在桌子上哭了。这时,老师便用自己的睿智,对学生的对话内容恰当地加以总结,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在理解父母的基础上产生了感恩情结。从而使语文阅读丰富了学生的情商。

四、大力倡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提高思辨能力。

第7篇

一、重视文本解读,加强引导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教师多注重教学形式、方法,对文本缺乏精深的研读,这样出现了一些表面热闹而效率低下的课堂,要想课堂效益高,教师要重视文本解读,甚至是细读,文本解读是教材二次开发的途径。教师就必须把教材研读透,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我们只有更多地关注文本解读,立足于生活和人性的立场,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去体会和思考,将字里行间的许多深层的东西破译出来,引领学生进入别有洞天的境界,察觉不同寻常的细节,引领学生从生命的角度领悟、探索和发现,课堂教学才会有充满真情实感的体悟,才会高效。

例如窦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窦老师将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活”,这是教师独具慧眼的解读。她把“好好儿活”作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而简明地分成三个板块即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兄妹俩”的“好好儿活”;(三)思考“我们(读者)”的“好好儿活”。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整个课堂将朗读和感悟、语言和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地实现了个性化阅读。文本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为一个新的立体的文本,一个经过师生创造性感知后赋予了新意义的文本。

二、创设阅读环境,加强“读”的训练

阅读课堂要创设一个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真正让学生读起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x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朗读者”,教师要通过朗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通过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三、注重思维训练,有效提问

阅读教学中,教师问题设计一定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训练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对文本进行概括和筛选,从文本语言的字里行间寻找解决问题的阅读习惯。

课堂问题设计做到目标明确,有效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问题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适度地超越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教师要找准提问要点,扣住重、难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努力提高问题设计质量,围绕重、难点求“精”、求“新”;课堂问题设计能扣住重、难点,目标明确,问题设计有梯度、深度、广度;话题开放,尺水兴波,有效地引领学生阅读,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多维度展开思考,创造性地重建课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追问,在关键处、精要处适时点拨。

还以窦老师的《秋天的怀念》为例,本节课以朗读贯穿始终,老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教与学始终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整节课听完,我仔细回想,老师真正的提问并不多。窦老师精心地抓了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把这句话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把指导对这句话的感受和朗读作为教学重点,当然,问题设计也是围绕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而窦老师的问题是这样的:

(教师出示课件文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窦老师这样问道: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之后窦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

窦老师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感悟。学生从“扑、抓、忍”“悄悄地”等词语中体会母亲的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通过有效提问,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立体的阅读。

四、寻找读写结合点,加强训练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模仿课文进行作文。依据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确立作文专项训练的内容。注重让学生在典范文章的阅读学习中从感性上认识作文布局谋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写作技能。例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后,指导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学习《春》《济南的冬天》后训练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做到景中抒情”;学习《我的母亲》《藤野先生》后进行“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专项训练……,如此梳理,我们不难构建出阅读促写作训练序列。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充实自己的文章内容。对课文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储存一定的语言和写作素材,生成写作资源库。这样,学生在经典美文阅读中,既提升了阅读能力,又学习了写作技巧,生成了写作智慧,可谓双赢。

五、课内外相结合,海量阅读

第8篇

沈益亮,1979年踏着父辈的肩膀走上教育岗位,开始了一个乡村小学教师的生涯,目前在江苏省滨海县八滩实验小学任教小学高年级数学。从教以后一直致力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参与研究国家级课题一项、省级两项、盐城市级两项。在教学与研究的同时,他手不释卷,广阅读,深思考,笔耕不辍,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在评比中获奖。曾获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盐城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从教宣言:“可能我不是最优秀的,但也许我是最适合的,我坚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时间如流水,可以冲淡一切记忆,但它冲淡不了我对村小教书生涯的怀念。那段幸福的日子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爬上心头,久久地将我包围……

1979年的夏天,15岁的我跻身于教师这个队伍。老实说,走上教育这条路,并非内心的渴望,而是命运的安排。初中尚未毕业那年,我顶替了父辈的工作,开始了一个乡村小学教师的生涯。还没有来得及惊喜,一纸调令让我背起行囊,带着几本教科书在爸爸的陪伴下来到了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建民小学。

那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农村小学,也没通公路。记得第一次报到时,村里的书记给我讲了该村的一些情况,说那地方偏僻,条件差,很多老师来了没两年就走了。我去接的那个班级已经换了两个从外地分来的年轻教师,家长们都很伤心。我是那个班第三个任课老师兼班主任,他们很希望我能留下来……

一间窄窄的教室,里面的光线很暗,一到下雨变天就无法上课。一张陈旧的讲台,一面布满“皱纹”的长条木黑板,上面凹凸不平,斑驳累累。几排行行的陈年桌凳,三四幅《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油画,这便是一所农村小学的教室。老师们几乎只有书本和几支粉笔维持着每一天学生求知的需要。对此你会想象:这里的学生学习生活会怎样?他们又会学习到什么?

面对那些破桌子、泥孩子,我惊呆了,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学校是只有10个教师的村小,平时一放学,就只剩下我和校长两个外村人了。校长是一个极其保守的老同志,天天告诫我走上教育这条路,就要学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原来所有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我家离学校有近5公里路,那时我家还没有自行车,每周都必须提前半天赶到学校。记得有一次下午,我4点多就到了学校,由于在家帮爸爸妈妈忙活了近一天的农活,疲劳促使睡意袭来,我很早就睡下了。一觉醒来,才凌晨1点多。周围一片漆黑,外面的风紧一阵儿慢一阵儿地刮着,加上窗户是草帘和塑料布钉的,那呼呼的北风声让人毛骨悚然。老校长那晚又没到,我的心里更是害怕紧张。我点上昏暗的煤油灯,拿本书来读,大脑充满着恐惧。我强作镇定,苦苦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这时胸中升起难以排遣的孤独。我不断地问自己:这难道是我一辈子生活与工作的环境吗?多少个夜晚,我站在校园里对着旷野抒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

初为人师的日子里,心头涌动的是不尽的新鲜感和兴奋感。我开始喜欢这份工作。白天,和孩子们一起背诗歌,教他们书本知识;夜晚,很多住得近的孩子来到我的身边,我们坐在校园内的一个土堆上,一起讲故事、唱歌、做游戏。柔和的月光、斑驳的树影、一个小伙子与十多个孩子,这是至今还定格在我脑海中的优美的教育画面。虽然在同事的眼中,我是一个“小”老师,但同学们却很喜欢我的课。没有刻意追求过方法的新颖,也没有刻意探讨过教育的规律,蜷缩在穷乡僻壤的我更没有看到过教学的最新动态,想象中,学生怎么学能轻松、能快乐、能学会,我就怎么教!因此,很多方法都来自于自己的灵感或者是自己突发奇想的创造。因为尽力追求课课不同的教法,所以,孩子们对我的课总是心存期待。那时候,让学生喜欢我、喜欢上我的课是我最高的追求。

“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必须用奋斗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不能因为环境的不如意而沉沦,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又从我的心底涌起。我不能在这个平凡而又狭小的天地里磨平自己的棱角,我不能在西北风呼呼而提心吊胆中泯灭我的智慧!我要走出去,我要有所追求!就这样,我为自己树立了新的学习目标。

我白天认真备课、上课,深钻教材,批改辅导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晚上、周末、假日,我不停地读书,以校为家,将陌生的语文、代数、几何……重新捧起。从此,黎明即起,我常常来到大树下背诵课文,寂静的校园里出现了一位晨读者,那就是我。鸟儿们站在树梢上呼朋引伴,听我朗读。伴着冉冉升起的朝阳,闻着淡淡的月季花香,我吟诵着唐诗宋词、美文佳篇。多少个晨昏我就是和他们一起度过的。在书中,我寻到了一方快乐的天地。1985年9月,学校的大门再次为我打开,我跨进了中等师范的校门,有了重新学习、深造的机会。我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的营养,以百倍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中师学习任务,拿到了中师文凭。后来当我以惊人的速度和低廉的学费拿到专科和本科两本学历证书时,领导和同事们都佩服地向我伸出大拇指。

一天晚上,我在家里拿出书本刚准备备课,忽然想起白天答应了一位学生到他家去家访。去这位学生家,要经过一片荒坟地,周边没有人家,传说那里有点犯怪。我生性胆小,每次周末回家总要在天黑之前往家赶。有时在学校有事,到很晚才回去,当走到那片荒坟地时,我就大气不敢出,自己给自己打气,心中默念“没有鬼,没有鬼”,冲刺一般地走过坟地。直到离远了,看到了前面人家隐隐约约的灯光,心中才稍微平静了些。于是,请母亲陪我一起去家访。母亲很支持我的工作,一口就答应了。

我们母子俩从隔壁邻居家借了辆自行车,骑着自行车一路谈笑着,来到了那位学生家。见到我的母亲也一同跟来了,那位学生的家长很诧异。母亲说明了原由。主人连忙把我们迎进屋,让座,倒茶……那孩子母亲说,沈老师也太顶真了,带个信我们到学校不就行了。我说,答应学生的事怎么能做不到呢?那晚,我们叙谈了很久,从孩子的优点谈到了孩子的不足;从孩子的情况谈到了教育的方法……孩子始终在一旁认真地听着,我想母亲陪我来家访的故事,一定会在他头脑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激励他不断前进。

家访回来的路上,微风轻拂,我有说不出的轻松与惬意。

第9篇

本学期,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感恩教育,我以为正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因为感恩让我们深思“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而我们所面对的中职生多是“无可奈何地来,稀里糊涂地去”。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我在日常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点点滴滴。

一、在学课文中学会感恩

在现行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中有很多饱含感恩之情的名篇佳作,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表达了对母亲深深地感激和怀念之情;张抗抗的《窗前的树》洋溢着热爱自然、感恩自然的浓浓情意;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饱含着对老板夫妇等好心人的无限感恩之情。在学习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为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我一方面紧扣文中的感恩细节让学生朗诵、讨论、交流,另一方面从课文延伸到了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深入浅出,水到渠成。例如学了《我的母亲》后,让每个学生围绕“我最想为妈妈做的一件事”“一条发给妈妈的短信”等话题逐一上台发言并现场点评。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中,尊重母亲、理解母亲、感恩母亲之情溢于言表。在学习《窗前的树》、《我的空中楼阁》后,我设计了看图说话活动“我和自然有个约会”和口头作文活动“谁不说俺家乡好”。先用多媒体创设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再把课文与生活有效链接,让学生在欣赏图片、赞美家乡的过程中感悟自然的宽以待人,油然而生敬爱之情,从而懂得感恩自然。在学了《一碗清汤荞麦面》后,让学生聊聊“帮助过我的人”,引导学生感悟“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为人处事之道。

二、在美文诵读中学会感恩

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我整合了来自时文报刊和网络的感恩资源,补充了“美文诵读”这一环节,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拓展学生思路,丰富学生情感,加深他们对感恩的领悟。

在学习第一单元有关母亲的几篇课文后,我向学生推荐了中央十台《子午书简》――“我的父亲母亲”特别节目中的几篇文章,如《我的另类母亲》、《最后一束康乃馨》、《在梦的远方》等。听着播音员绘声绘色的诵读,看着充满母爱的图片,我想学生心中定是汹涌澎湃、思绪万千。在交流读后感时,好多学生说起母亲的无微不至和自己的自以为是,非常愧疚。

在学习第二单元《我的空中楼阁》等篇目后,我向学生推荐了毕淑敏的哲理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启迪学生时刻不忘全心全意爱你的人和值得你爱的人,并以此为动力,打拼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在佳片有约中学会感恩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每单元的教学中,我都从单元德育目标和语文教学重点出发,精心设计“佳片有约”活动,即影视赏析课。

在学完第一单元的课文后,我向学生推荐的影片是2011年贺岁新片《唐山大地震》,赏析的焦点是“地震中的母亲”。看完影片后,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乘机让学生比较分析母亲的宽容和女儿的自私,认真反思现实中的母亲和自己,好几个女生发言时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父亲节即将到来之际,我邀请学生观看了经典老影片《向日葵》,学生耳闻目睹了一位父亲培养儿子成才的千辛万苦,不由想起自己的父亲,我引导他们重新解读父亲二字背后沉甸甸的责任。很多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父亲是太阳,我们是向日葵,在父亲的呵护下,我们茁壮成长。父爱如山,父爱无言,以前对父亲了解太少了,这部影片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父亲。”

我设计的佳片有约大课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德育活动和语文学习,让学生在平等交流中学会表达,学会感恩。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