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02 12:57: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八下历史知识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

第1篇

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1浮力知识点总结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2)F浮 > G ,上浮 (3)F浮 = G ,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ρ物 < ρ液, 下沉;(2) ρ物 > ρ液, , 上浮 (3) ρ物 = ρ液,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2压强知识点总结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

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

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3力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

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4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5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第2篇

一、情境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一旦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化消极为积极,激发其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欲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显然,增加视觉和听觉的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多媒体技术手段具有直接、便捷、高效、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创设历史情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是目前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例如八下第18课《改革开放》,我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曲《春天的故事》, 然后提问:“歌中的‘老人’是谁?‘崛起的座座城’又指的是哪几座城市?”学生从领会歌词的含意很快就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中,学习热情也一下子提高了。

当然,情景创设不仅仅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通过讲历史故事、表演历史剧、展示实物、文物和历史图片、描述身边生活等方式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带疑导读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认真把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做到以疑导读,以疑促思。

在本阶段中,教师的问题创设非常关键,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提出要围绕本学科知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到生活实际。(2)要依据课标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并据此设计问题,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也得到了实现和突破。(3)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要根据各层次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问题,注意各层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尽可能采用低起点,层层推进,做到统筹兼顾。(4)要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易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热点问题。(5)创设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明确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后,就会在疑问的引导下去探索和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上《两汉经济的发展》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在阅读中解决问题:1.说说我国汉代经济区域的划分情况,总结从战国到东汉经济区域的特点2.思考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总结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影响。三个问题依据课标要求,围绕教材内容,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以解疑为目标,让学生借助自己的能力去独立学习、思考并加以初步解决。

三、互动导学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就事先设计的有意义的主题、有争论性的问题(教科书上最好没有现成答案)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意两个方面:(1)变主导为指导,把课堂的主人翁权利还给学生,不要向学生暗示所谓的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当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巡回在各个小组之间,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指导学生变“听讲”为“倾听”,变“说话”为“交谈”,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抓住学生讨论的转折点,将讨论引向深入。(2)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充分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进行讨论、交流,使课堂教学活跃而高效。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内在潜力。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随历史内容的展现,不断发现,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获得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四、精题导练

新课教学完成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有针对性的典型例题(最好是结合课后练习,题型可分选择、材料分析、问答三种形式),既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能结合传授解题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五、问题导思

教师在授完课后进行小结时,结合课标要求为学生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思考、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触发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