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责任感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02 14:51: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责任感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责任感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幼师女生;教育责任感;培养

一、教育责任感的含义

教育责任感是教师对履行教育义务的行为结果所应负的道义上的责任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意识到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因而能把遵循教师道德要求看作是自己的内在道德需要,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教育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他的尽职程度,而教师能否尽职,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责任感是从教师的义务中引申出来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是国家、社会对教师的总体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教师必须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并且要为人师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范文),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对学生的责任。教师必须根据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经常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法制教育,教师还必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抵制和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不良现象。通过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公民。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3教师对自己的责任。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去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灵魂,对学生的责任和对自己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基石。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每一位教师在道德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影响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因素

在道德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失衡。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女生能认识到品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女生常常表现出对社会公德不以为然。比如:有些同学自视清高,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见到老师却连招呼都不打,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不主动让座,视而不见。不少女生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却不爱惜,教室、琴房长明灯现象比比皆是,课桌、讲台随手涂鸦。

在人生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幼师女生中许多人是带着轻松、易学的念头,父母、亲友的期望及自我陶醉来到校园的,她们是按一种属于艺术学习的思维定势来塑造自我的,认为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同时的,女生们绝大多数表现为成才欲望较强,奋斗精神较弱。部分女生由于学习专业技能课的自身素质较弱(比如舞蹈课、琴法课、视唱及乐理等),一进校便表现出不知所措的烦燥,甚至畏学。她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往往又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功训练。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对她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构成严重威胁。

3在价值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功利化和实用化。从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女生是怀抱“找出路”、“跳农门”、“落根大城市”等一系列复杂心态来学校的。城镇籍女生来幼师是为了能够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农村籍报考幼师则希望跳出农门,走出自己家乡的那个小村庄。更为夸张的是有些女生读幼师是为了有一个好名声,以便能找有钱人来嫁。虽然这些女生入学动机各异,但她们几乎都表现为更注重个人成才目标的实现。她们渴望成才,但又往往单凭个人兴趣爱好和自我价值取向进行“自我设计”,把成才目标建立在狭隘的个人利益基础上。

4独立意识增强,但意识和能力失衡。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女生们要求能够独立。她们对于《中师生行为规范守则》的条例以及学校学工处制定的文明细则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网交网友、写信交笔友现象在许多女生中流行开来。她们一方面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法纪观念却相应淡薄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在真正的现实面前,却又显得手足无措。由于缺乏明辨是非能力,有不少女生因此耽误了学业,更有甚者严重违犯中师生行为条例,受到批评处分。女生独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淡薄,于是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范文)有抵触情绪。这种意识与能力的不平衡使大多数女生常常处于矛盾冲突状态,并时常伴有挫折感。

5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学生教育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实现。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以致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怎样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我们的研究不够,实施乏力,成效不显著。即使像爱国主义这样严肃的教育,我们往往过多地停留在展示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文化等对祖国自豪感的培养上,难以把对祖国的自豪感升华为“振兴中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并能从中引发出他们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建立起来的责任意识,一方面缺乏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责任动机:另一方面经不起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干扰,不能自觉地、持久地去实践自己的责任。其次,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德育过程形式化,重灌输,轻实践:重知识体系,管理条条框框繁杂,对学生限制太死,“一刀切”现象突出,学生个性压抑,形成了“两面”人格、知行脱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严格的管理制度(范文)当然是必要的,但在管理中要尊重并逐步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否则,学生觉得自己总是处于管理者的对立面,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也妨碍了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确认。因此,幼师学校必须改革学生管理方法,探索有利于培养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教育模式。最后,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教育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活动。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学生学习他人经验和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是幼师学校的必修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幼师学校培养学生教育责任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为教育实习和见习是师范生在校期间最早也是直接体验教师角色的开始,对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师范生通过面对面地与学生接触,与社会接触,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角色的重要性,从而体验到什么是教育责任感。而从目前情况看教育见习和实习一直是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的时间短,有些学校为了省钱、省事而将教育见习和实习合并在一起,安排在临近毕业前。这样就使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教法的了解、教师工作的尝试集中在一起。这种安排,一方面,对实习生来说,由于时间有限,临近毕业也无法弥补在实习中所发现的自己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对实习学校来说,由于迫于教学计划的压力,而实习生平时技能训练太少,唯恐实习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不愿接受实习生。再加上由于实习经费和指导教师的匾乏,有些学校采用了“分散实习”、“模拟实习”等形式,这无疑对参加这些形式实习的同学缺少全面指导和严格的管理,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培养

怎样解决学校教育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责任感教育的实效?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责任感教育模式,创建一种新的适合当前需要的有效模式,从而提高责任感教育的效果。

从学生需要的实际出发,多层次化地进行学校德育教育。以往在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的和目标不分。用目的代替目标,只有高度,没有梯度,这就像哭人家上楼而不纳人家梯子。学校的责任感教育工作要改变统一目标教育带来的“假、大、空”现象,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道德教育目标分成若干个层次,即对各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教育的起点,依次选择相应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再把各阶段各层次的德育目标和措施整体地衔接起来,逐步提高,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总体目标具体化,即为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每一级发展水平拟出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状况、所受教育不同以及个人主观因索的差异,在思想发展和对自己的要求上也必然呈现出多种情况,不能强求一律。因此对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不仅要把最高目标分解为各个年龄阶段的目标,而且要针对各年级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制定出各年级德育的具体目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促进个体成员充分的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的价值观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即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以及政府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而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则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价值观念的规范、标准、体系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对当前的幼师生来说,她们的人生志向趋于务实,注重实效,关注自我,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商品意识,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标准的。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对诸如金钱至上、吃喝玩乐、损人利己、空虚无聊等不良习俗,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克服。同时,必须摒弃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腐观念,以使之具有更加务实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文明人进入社会。幼师生现代人格特征的形成,与社会的大力倡导也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起着导引、催化、灌输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通过大众传媒、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社会和学校必须加强正面教育,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幼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力是当代西方学校的德育重点和经验。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起了西方学校德育的改革,其中心思想即是注重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西方道德教育实践证明,强调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后,学校的道德教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改变了背记知识、注重说教和-成人化的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学生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并有能力对复杂的新的社会问题做出重大判断,表现出对重大道德问题的理解和较高的行动自主性。可以说,强调能力发展是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心之一,能较好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幼师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也应彻底改造旧德育只注重背记道德知识,满足于一贯行为训练的方法,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把它作为德育对策的重点,看成是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和促进自律、自主的重要指针。其中,尤其应注意提高教师对培养道德判断力的认识,注重教育技能技巧、大胆吸收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来改进课堂教学。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讨论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推理程序,积极参加社区服务等道德实践,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力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当然,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道德问题必须是与现实生活和学校生活有关的道德两难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的主体,直接地、民主地参与讨论,进行创造性思维,避免脱离实践而拘囿于各种无意义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中。

第2篇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组成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教师管理是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率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教师管理是关系学校发展的大问题

管理的本质是人的问题,是对人的智能与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管理是对教师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关系的管理,它以教师和教师所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为对象,通过组织、协调、控制等手段,谋求教师与其所从事工作之间以及共事的教师之间的相互适应,实现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这一目标。

在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中,教师是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实施者,是实现学校目的的主要力量,因此,加强教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它是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教师的任务和劳动特点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而教师思想、业务水平的提高需要组织、指导和一定的条件,因此,对教师的管理除使用教师和安排教师任务之外,还应包括对教师的培养与提高,那种“只让干活,不让吃草”、“一本教材教一辈子,一套教案用一辈子,以不变应万变”的办法是不适合新形势下教师发展的要求的,将教师封闭起来,不了解外界、不了解社会,这样的教师给学生所教的也只是一些死知识、老知识,观念陈旧,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教师如果不能胜任社会赋予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的话,这个学校的存在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除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修养外,还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更多的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进修,更新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影响到一个学校在目前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大问题。

2.它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需要。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等因素,但学校内部有效合理的管理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校管理者关心爱护教师,合理安排使用教师,正确评价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在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这是促使教师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工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因素。相反,学校领导对教师漠不关心、评价不公、用非所长,缺乏理解和尊重,就会严重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情绪低落、人心涣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由教师来开展的,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影响其工作质量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它需要激发、需要调动、需要培养。而教师不仅在学校教职工中所占比例最大,而且还处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所以,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把一所学校办好,学校领导者就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根据教师的劳动和心理特点,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把教师队伍管好,把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实践证明,教师队伍管好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了,就可以通过教师把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并进而激发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这是学校全面实施质量管理的根本条件。

3.它是体现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

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与学校里教师的素质及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师素质一定的基础上,教师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在篮球场上,上场的每一个队员技术都很过硬,但他们从未在一起合作过,临时组建成队使他们各自高超的技术无法发挥出来,很有可能被一个技术平平但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的队所打败。这里就有一个组织、协调、管理的因素在其中,只有对教师及所有工作人员合理协调地管理,才会使教师素质的潜力发挥出来,对学校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目前,教师管理存在着认识和事实上的不足

虽然教师的管理对学校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对实施有效合理的教师管理仍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总觉得一个人大学毕业来到学校当老师,只需按照这个学校原有的工作体制、固有的工作模式、按部就班,习惯了学校的环境及生活方式即可,用不着专门、有意的进行教师管理,这是其一;其二,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其素质和校内其他人员相比,自然高一些,用不着进行管理,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认为管理是学校领导的事,教师是学校的雇工,是给学生传递知识的工具,因此,只管教师上课,用不着业务提高和思想稳定。到头来,教师队伍没有战斗力,学校的整体管理也死气沉沉,没有效率,更谈不上社会效益。

三、对教师管理的方法

1.在思想上加强对教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对学校管理者而言,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教师管理是关系学校发展的大问题,教师管理的合理与否是能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挖掘教育潜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一个学校在同等条件下,降低教育成本获取教育效益。抓住教师管理这一环节,实质上抓住了整个学校管理的关键。

2.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把上述四点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以自己的知识能力为基础,通过教学(劳动)这一环节,创造性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从这一角度讲,教师的工作更确切地讲是以“灵魂”去塑造“灵魂”的劳动,这一过程本身充满了创造性和挑战性,要在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协调中才可能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学校管理者要以尊重为基础,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为教师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好管理方面的准备。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责任感 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他们责任感的强弱不仅关系到自身能否健康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社会的和谐与否,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尽管当今的大学生在绝大多数方面表现得具有责任感,但是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创新高校的责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责任意识,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增强大学生的责任能力并自觉外化为责任行为,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表现

(一)自我意识强,自我责任感弱。

在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增强,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同样也日益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首先主要表现在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奉献牺牲的精神。当国家、集体需要与个人需要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人需要;当他人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其次,过度在意自我,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觉得他人的评价与自己的标准或想法较远的话,情绪就难以控制,甚至指责对方评价不公。自我责任感弱主要表现在一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是强调客观原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对自己的职责不负责任,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一旦不能及时实现自己的期望,便会产生消极自卑的心态,甚至会自暴自弃。

(二)集体责任感不强,他人责任感较弱。

很多大学生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实用主义倾向较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从社会价值向个人价值倾斜,在目标取向和行为方式上追求实惠,更看重物质利益和个人发展,而对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相对弱化,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利益的满足。虽然他们也承认要兼顾集体、个人利益,但在内心深处更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和满足。有些大学生表面上关心集体,但他们是建立在一定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觉自愿。比如,有些学生干部为院校和班级做事缺乏奉献精神,当干部主要是为自己满足自身利益或者因为老师给予的压力,一旦有些利益没法满足或者老师的压力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则他们往往会有情绪甚至有过激行为;有些同学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对周围的人和事情都比较冷淡,对集体组织的活动漠不关心,从不参加,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三)责任感的关联性认识不够。

责任感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它与大学生理想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和诚信品质的养成有紧密联系。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将个人的人生追求目标与社会追求的理想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地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大学生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对社会、集体、他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勇于承担责任。很多大学生由于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强化,倾向于夸大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对个人和他人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相对较弱。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不需要他人关心与指导;或者对自己是一个社会人的认识不够,做事没有考虑到家庭、学校、社会层面。比如,一些学生对他人满足不到自己的利益时,进行恶意报复打击,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大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

二、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原因。

从社会大背景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整个社会呈现出了价值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倾向,容易使人们产生利己主义、金钱万能的思想。大学生在这种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容易只关注自己现实利益的实现,产生错误的利益观,不愿承担社会责任。从当前社会情况看,我国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诸如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由于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层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有的人因为惰性太强而跟不上形势,有的人因为缺乏竞争而被淘汰,有的人因为过于自负而被冷落,等等。于是,转型社会中的“不适应者”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因而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消极倾向。有的人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讲义务的“极端功利化”倾向。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学一直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责任观教育体系。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一切的中心是学习,只要学习好,则什么都可以不管,什么责任都可以不用承担,奋斗目标永远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这个视域的焦点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动力没有了,便没有进取心、没有责任感,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手足无措、迷茫、自暴自弃,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家庭、对学校不负责任。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也存在很多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问题。在灌输式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学生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接受的少,使得社会主体意识无法在教育中得到增强。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联系相对模糊,使得学生把学习和考试当成了目的,无法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从而培养主人翁精神,增强责任感。

(三)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娇生惯养,容易导致自私自利、个性强。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得他们对自己过分关注,重索取而不知给予,对父母不管不顾、不闻不问,愿望不能满足就发脾气,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艰辛和痛苦。他们经常考虑的是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逐渐形成了权利意识强而义务责任感弱的心态。大学生没有承担现有家庭的责任感,对将来家庭中要承担的责任也就没有明确的认识。大学生如果没有从家庭到社会长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就不可能塑造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责任感,是个人对他人、家庭、国家、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与人的理想、志向和价值高度统一。[1]因此,我们必须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到能清晰地、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才能在明确自己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基础上,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机,自觉地完成自己应当承担的任务,才能把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把社会需要、时代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成才目标,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优秀人才。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个人自觉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并为自己的行为及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果没有对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的正确认识,就不会认真、自觉和持久地履行这种责任。要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念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运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情感教育和激励手段,使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人直接的道德需要和要求,使社会准则转化为个人准则,有发自内心的、自觉的道德行为。只有这样,在履行责任时,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责任动机,增强履行责任的坚强意志,有效地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表育人功能。

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最终要外化为一种行为表现出来。正人先正己,教育者是第一榜样,教师的行为往往比语言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用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这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四)健全机制,培养学生义务思想。

“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享有权利并履行义务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高校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明晓、树立义务思想第一,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融入义务感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法律知识、国家政策、优良传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要建立健全思想教育制度,明确学生日常教育中的奖惩、评估等制度;最后要建立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队伍,充分了解、调动、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义务思想。

(五)深入实际,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高校要通过社会调研、“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扶贫帮困等实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的条件、原因,党和国家已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限制、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通过这些载体的实践,大学生能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强责任感。

(六)净化环境,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和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幽雅的环境,多彩的文化,不仅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胸怀,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愉悦的情绪。[2]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环境在学生成长中,尤其在学生责任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应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有绿树成荫、窗明几净、优雅恬静的硬环境,而且有浓郁的学术氛围、良好的人文环境;其次应重视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集体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会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再次应严把互联网这一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学生交流和弘扬主旋律方面的积极作用,力争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最后应重视舆论的作用,在校内外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扬善惩恶,建立良好的舆论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现状

“能够负责才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本质,也只有借由负责,才能完成答覆生命的使命。”[1]生命是一种责任,与生俱来或后天萌发的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和实现生命机制的过程,生命的责任不仅仅在于个体的职责和义务,还在于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责任有很多种,但无论哪一种,当今青少年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责任,具体表现如下。

1.自我责任感迷茫

自我责任感就是行为主体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情感体验,自我责任感包括很多,其中以珍惜自己生命为主。但近几年,随着青少年自杀自残比例的上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无法积极承担自我责任,自我责任感迷茫。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青少年学生内心空虚,总是感到孤独,感觉不到生存的力量与意义,不愿意与人交往,更有甚者会完全封闭自己,如果不及时开导,则会直接导致自杀自残。

2.他人责任感的冷漠

他人责任感就是行为主体对他人负责任的一种情感体验,这是相对自我责任感而言的。如果没有他人的存在,社会就不成为社会,个人也就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得对他人承担责任感成为必然。然而,现当今社会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娇生惯养,从而导致其身上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品质,如懒惰、自私、目中无人、叛逆、排斥他人等。

3.自然责任感缺乏

大师泰戈尔(1984)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正是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2]。尊重生命,即尊重自己、他人及自然界其他所有的生命。我们要树立善待其他非人类生命的意识和责任感,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能见到有随意虐待动物、不爱护花木等的事件发生,对自然界生命责任感的缺乏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偏向青少年化。

4.无视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行为主体对社会所负的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自律意识,然而,在亟需社会责任感的当今社会,青少年却淡化了责任感,更有些青少年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社会责任感,比如说:很多青少年已经忘记道义的含义,注重的只是自己的收益,不太注重自己思想的升华,喜欢物质攀比等,这些现象都使得现如今的青少年无视社会责任感。

二、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代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综合起来无非还是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因素出发来考虑。

1.社会支持不够

随时代飞速发展,青少年生理成熟期已经明显提前,但外界环境并没有适应青少年的这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与外界的不平衡,如果不及时指导,青少年学生就会产生困惑,严重的则会引发行为上的失控,如不珍惜生命。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生成和发展的,需要良性的社会环境,但当今,报刊、影视、出版、网络媒介等监管力度不强,仍然有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责任感教育仍极度缺乏社会的关注,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缺乏媒体的正面影响。

2.学校重视不够

在我国,虽已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成绩才是硬道理。我们都知道生命责任感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但很多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办学质量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能给学生的成绩提高带来显著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常被忽略,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也只是形式。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但教育中却过分强调对青少年的成才教育,忽略了青少年作为人的成长教育,如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学生造成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等,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家庭理解不够

家庭的首要要素是家长,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很少和自己的孩子谈论有关生命、生死等方面的知识,有些家长甚至是避讳,再加上现当今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把家庭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做,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感恩。这些都让孩子的成长缺少了自立和责任心,而缺少这些品质,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轻则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上网、早恋等,重则伤害自己,对他人暴力,对社会报复等。再有,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都不认为孩子在除学习之外,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只希望孩子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学校把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上。

4.自我认识不够

现阶段的青少年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很少遇到挫折,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发展的角度看,青少年时期是处于情绪易波动的时期,面对问题时,容易冲动,容易意气用事,也容易选择过激的行为,从而给自己和家人乃至社会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加强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与国外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其中生命责任感教育相对滞后,远不能满足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责任感教育,帮助其树立科学合理的生命态度与责任意识。

1.加强政府、学校的责任,让生命责任感教育走进课堂

从政府层面来讲,应重视生命责任感教育,积极主动推动生命责任感的发展,“引导青少年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已经成为我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3]。利用法律、行政手段等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不断巩固“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使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要制定相应的生命责任感教育规划,在态度上首先重视起来。

学校应规范教材,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开展多项课外活动等,这些都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生命认识和心理健康素质。

2.挖掘家庭教育的功能,家长学校综合实践

家庭教育指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基本行为规范、生活知识、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家庭生活中的亲情体验是青少年养成良好生命责任感的基础,无论是哪一个教育思想家,都会或多或少的提到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会受到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生命责任感教育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和学业成绩的同时,也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在增加自身生命责任感知识的同时,还要及时主动的和学校联系,共同探讨生命责任感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交流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经验,协助学校做好生命责任感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恰当的对孩子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

作为年轻一代的新家长,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孩子积极的价值观和幸福感,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新的教育思想的有利保障,家庭氛围越是欢乐、宽松、自由,就越能激发人性中更多快乐的品质,个体就会感受到快乐,这也符合现当今“幸福感”的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幸福感的增加,会直接影响到责任感的发展,相应的也会影响生命责任感的发展。

学校应把家长的生命知识普及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开展以家长为主体的“生命责任感”实践活动,让家长参观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医院等,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与责任,家长有了自己关于生命的正确阐释,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建立起生命责任感意识。学校应多给家长做心理教育辅导讲座,教他们欣赏和信任孩子,引导他们了解科学育人的方法,走出狭隘家庭教育的误区,使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达到最大的合力,让青少年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3.学校提供幸福环境,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成长导向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年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自我成长导向,是指青少年在遭遇不良外界因素干扰时,学会运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用积极的方式面对困境的一种应对策略。青少年这种自我成长导向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进行,因此,学校要为青少年营造“幸福”的生命环境,提升其幸福感,提升其积极的态度,从而提升其对生命的责任感。

4.加强与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及国家近几年的重视,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始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健康成长,有正确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应该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学科渗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咨询活动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把生命责任感教育启发在萌芽阶段,让孩子健康成长。

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个新生事物,建设和培养一支稳定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是搞好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关键。具体来讲,学校应培训一批心理健康教师,让他们充分了解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内涵,掌握生命观教育实施的原则和方法,探讨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具体教学方式,然后再以这些心理健康老师为主导,对学校其他老师进行知识普及,形成辐射状的生命责任感知识的传播。这样,形成良好的校园生命责任感氛围,对推广和加强生命责任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健康课及心理咨询的途径,引导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状态,关注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学校设立“知心姐姐信箱”,通过阅读学生的信件,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进行矫治疏导,并据以调整学校的活动等。

青少年学生是特殊的群体,身心发展在巨变,又要面临现实压力,所以,重视和倡导生命责任感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这项新的挑战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家庭、学校及社会要协调统一,创建一个大的环境,来培养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感认识。人只有创造性地为他人生活,才能创造性地为自己生活,才能在社会生活的实践参与中来践行生命的责任,也才能更好地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谢曼盈,潘靖瑛.生命意义与价值之探研——从心理学与哲学观点检视使生命有意义的要件.2002(7).

[2] 圣笈多·泰戈尔评传.董红钧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 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教育科学,2006(4).

[4] 刑胜.初中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初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1.

[5] 史兆光.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探讨.航海教育研究,2011(3).

[6] 李海苗.论中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浙江师范大学,2011.

[7] 钮则诚.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第5篇

一、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必要性

1.小学阶段是责任感教育的良好时机

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少年儿童时期,是教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是完善小学生思想品德和形成小学生知识能力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小学生能否形成健全的人格,关系着他们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揭示了少年儿童极强的可塑性。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认为早期教育和训练形成的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天性一样稳固而难以改变,如不抓紧早期教育,等到“骄慢已习,方复制止”,就会“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成败德”。错误或缺失的早期教育,必然会养成无德无才之人。

责任感教育,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旨在培养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事业、学业等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小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已经开始在社会、学校、家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已经应该履行的一定义务并担负一定的责任。因此,我们要抓住小学阶段这一重要时机,开始强化对小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从小就准备把他们教育成一个负责任的人。教育者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切不可放任自流。如果小学生一旦形成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毫无责任感的不良个性,甚至有推卸责任的习惯,将十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2.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现实,要求强化小学生责任感教育

现实中,在过分宠爱、过分保护之下培养出来的许多青少年,常常是“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这些孩子感情冷淡,自私自利,不会体谅父母,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基本的家庭责任感。小学生的许多不良表现事实上都是责任感缺失的表现:犯了错误不是勇于承认,积极改正,而是千方百计去遮盖隐瞒,或者是百般推脱抵赖,这是不想承担错误后果的责任;作业来不及做了,不是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或者挤时间补上,而是一抄了之,这是不想承担不按时完成作业的责任;考试作弊,这是不想承担平时不用功读书成绩不能达到各方面要求的责任等等。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只希望让别人对自己负责,从没有想到自己该对别人负责。一个触目惊心的例子是2005年某日,在湖南望城县,3个同龄男孩在一起游泳玩耍时,一位十岁的男孩为救另外一位男孩溺水死亡。在他溺水的过程中,包括被他救助的男孩在内的两位同伴没有一人愿意去救他,而且还眼睁睁地看着他慢慢沉入水底。当问及那两位男孩没有救助自己同伴的原因时,他们的话语着实令人感到震惊和悲哀,因为他们的回答是“怕担责任”!

此事发生后不久,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北京、上海、湖南、广州、武汉、沈阳等地对1000位公众以“青少年责任感的问题和公众的看法”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当问及“您认为当今青少年的责任感如何”时,13%的被访者表示非常差;32%的被访者表示比较差;29%的被访者表示一般;17%的被访者表示比较好;9%的被访者表示好。从调查数据看出,多数公众认为当今青少年的责任感比较差。其中,21.7%的被访者表示,现在有许多青少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责任”,在面对问题时,只会想让别人对自己负责,从没有想到自己该对别人负责。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现实告诉我们,加强青少年责任感教育势在必行。

二、如何加强小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1.学校要成为对小学生责任感教育的主渠道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许多事情独立完成;孩子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方式从以口头语言为主改为学习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小学阶段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此时正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时期。所以小学必须打好这个基础,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能自己做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小学生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优势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施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排除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不利因素,在小学教育中贯穿责任感教育。小学生每天在学校和老师呆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并且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老师的话在他们看来很有权威,所以,小学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渗透责任感教育,使承担自己的责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有机部分,让使命和成长同行。要让孩子知道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读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增长才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要告诉孩子们读书、做事要确定一个方向: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读书做事首先不应是凭兴趣,责任应是第一位的,应在责任中找到兴趣,但不能用兴趣来代替责任。

2.家庭和社会应积极参与配合小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既然主要是人对家庭、集体、社会应承担责任自觉的认同态度,那么影响孩子责任感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在家庭、班级、学校、社区里,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诸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

家庭、社会的影响同学校教育影响相比,往往是先入的。“先入为主”的规律表明,先入的东西,思想上没有阻力或阻力较小,容易被接受和巩固。所以,对孩子进行责任感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爱的教育。不难想象,一个对父母、家人的处境都漠不关心的孩子,会成为一个真正心地善良的人、一个爱祖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不妨在家庭中,从爱父母、爱家人做起,使其具有基本的爱心、同情心,然后逐渐向思想意识的更高层次发展。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小学生做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小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与做事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小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开展社区环境卫生治理、安全防范宣传以及访问、帮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动,培养他们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品质等等。让小学生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种快乐的同时,体验父母和他人的辛劳,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小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

卢梭道德教育中的“自然后果教育法”,值得我们借鉴。卢梭主张“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实际上是一种让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教育。当孩子因自己的过失而做了错事,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因失误造成的后果。在卢梭看来“孩子打破了他所用的东西,莫要急于添补,让他自己感受到需要它。他打破了自己房间的玻璃窗,让风日夜吹向他,也不怕他因此而伤风;伤风比起漫不经心还要好些”。作为教育者,要从小学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无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小学生独立行为的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做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勇于承担后果。而不是找人代替,否则就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形成小学生责任感的前提。习惯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小学生的优良行为习惯是在教育者向他们不断地重复了一些要求、命令和思想观念之后,在他们不断重复了一些正确的行为后逐渐形成的。培养小学生负责任的行为习惯,最好办法是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选出几件事让他们负责,并高度地信任他。小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你越是信任他,他就越主动、自觉;所以,选几件适合小学生做的事,让他负责,他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如在家里让孩子负责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或负责每天给小鱼喂食等。一旦规定孩子做的事,不要随便改变,要使孩子明白:这件事必须做,没有商量的余地。此外,还要让孩子清楚,该马上干的事必须立即干,不能拖拉。渐渐地,就习惯成自然了。

参考文献

[1]李泽芸.从小培养孩子责任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0).

第6篇

人不仅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这个社会,更是作为社会成员存在于社会。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黄淮学子来说,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就必须有创造性的实践。在当今社会,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人在扮演,每个角色都在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责任感是指,在社会里,每个人对他人在心里和感觉上的伦理关怀。具体来说,个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承担义务的自觉认识。黑格尔指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就是自觉的履行责任,培养自己社会责任感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人与人的本质规定之一是责任,是客观要求和主观追求。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独立的自然人对社会、集体、国家、他人所承担的义务。作为道德的一种表达形式,社会责任是知、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修养和外部行为规范的结合。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一)重视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体现在重视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重个人,轻社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的需求为目标,崇尚“追求自我”往往忽略了家庭、社会的责任。当个人的需求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只强调了个人的需求而忽略了集体的利益;当个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强调个人的利益,缺乏个人为国家牺牲的精神。

(二)目标定位不合适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以片面的追求个人的发展和前途,而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还应该为集体、为国家尽一份责任。他们往往局限于自己的理想,并没有把自己的理想和集体、国家的责任有机的融合,缺失必要的担当意识,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日益淡漠。

(三)社会公德意识淡漠应当承认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有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缺乏礼貌;知行不一,实践能力差;损坏公共财物;考试舞弊等。

(四)权利与义务关系不明确,缺乏感恩之心当代大学生表达自己权利诉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凡事往往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不择手段,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是强调家庭、集体、国家的帮助,缺乏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父母供养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懂得体恤父母的辛苦;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交学费,自由选课,自由就业是理所当然的,是自己的权利,而他们往往忽视了自己应该履行学校的纪律,尊敬师长。极少数大学生对帮助自己的老师,学校,资助自己读完大学的社会热心人士缺乏感恩之心,不懂得学业有成之后,应该回报社会。

三、新时期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一)以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责任感内涵一是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反映出中华民族发展的趋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此,必须发挥思想教育这一强大的力量武器,来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觉的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把自己的价值控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二是加强公民道德意识,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社会责任感是公民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我自律意识,是一种基本的公民意识。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拓宽和社会的接触面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培养,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慢慢的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化沉淀。校园文化的建设能使广大大学生促进责任感教育的形成。校园文化不仅是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形成的重要阵地,而且也是社会道德架构的支撑。是教化人、塑造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平台,要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平台,要开展广泛和持续和谐校园文化活动,努力使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使得大学生自觉地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得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成为基本意识和形态。二是不断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知行合一的统一体。

第7篇

对于责任感的定义学术界至今为止并没有统一的描述,在以往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国家、集体和他人能自觉地承担和完成应当做好的分内之事的心情。责任感是指个人对社会应尽义务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应行为表现,它包括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祖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承担义务的心理认同感,这种心理认同感通过为履行这种义务而采取积极的行为表现出来,有责任感的人会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以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尽管对责任感定义的角度有所差异,但都对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的看法是较为一致的。“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是人分内应做之事,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或者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故“责任”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

一 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责任感能够创造奇迹。但凡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能够创造奇迹皆由其责任感使然,甚至这些人即使在自己并非最喜欢和最理想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创造出非凡的业绩。除了聪颖和勤奋之外,他们靠的是就是高度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我们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使我们有勇气排除万难,甚至可以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得以出色地完成。学生如果没有责任感,各方面都可能会出问题:不遵守校纪校规、不按时上下课,不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不服从实习管理等。没有责任感,人的个性可能会片面甚至畸形发展,个人将来的前途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责任感是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只有在责任感的基础上才能架构整个道德体系的各种元素,没有责任感也就没有道德。因此,责任感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医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特殊性也对我们培养未来的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临床医学实习生责任感教育的内容

责任感的培养有许多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逐渐丰富,主要包括: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等方面。

1 自我责任感

对自己负责,是责任感培养的起点。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一个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而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医学生更加要重视自我责任感的培养,才能更好的为医学事业服务。在临床实习中,从个人日常工作做起,不断强化个人责任意识。

2 家庭责任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家庭负责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家庭责任感就是一种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家庭生活的一种主体意识。家庭责任感是形成大学生爱心的前提。家庭生活是大学生步入生活的前奏,在家尊重父母和自己的亲人,在外面才有可能去关爱他人,才有可能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3 他人责任感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在个体的社会生活中,必然要接受他人的支持、帮助与合作。培养医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感,才能使同学们之间互帮互助,在生活中与他人互信互爱,对他人有礼貌,助人为乐,在医院对患者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临床实习,医学生从需要关怀的弱者、贫者、痛者等患者渴望的眼神中读懂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从而寓医学人文教育于实践 活动之中,促使医学生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责任情感和信念。

4 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点,反映一个人的人格素质是否健全。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正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其社会责任感逐步确立和巩固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因而是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关键时期。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阶段过渡时期,人民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反映在医疗行业,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同时医患关系日益恶化,医生的工作环境也不好。这就要求我们实习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修养,在工作中尽量少出错,同时努力与病人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且从优秀医务人员精湛的技术中体会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从而加强个人责任感。

5 职业责任感

职业责任,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对社会和他人所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学生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就应该树立正确的责任义务观、苦乐观、责任观,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学生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我校的“三早”教育中早接触临床,也是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受到职业熏陶的一项卓有成效的措施。临床实习生在实习阶段能够更深刻的体会职业对个人的要求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人的要求,逐步培养职业责任感,以便更快地进入临床医生角色,履行职业职责。

三 临床医学实习生责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实习生在实习阶段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同时也是一名实习医生。除了身份的变化之外,对临床实习生责任感教育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工作对象的转变。医学生的生活主环境由在学校转变到实习医院。进入实习阶段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的内容也更加复杂,工作对象是实实在在的患者,做的是操作技能要求高的临床工作等。我们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医学生责任感教育,形成“三位一体”H的责任教育模式,有效地促进学生责任行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从而进一步内化为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

1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引导学生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它是通过某一充满冲突的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们置身于各种充满冲突的关系之中,通过“情境中的我”从心灵深处来反思和认识自己。提高应变能力和对道德冲突的感受能力以及道德选择能力,并通过对冲突价值的甄别、筛选,将其内化在自身的道德心理结构之中并践行之。

通过角色扮演法,结合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体验责任,让他们暂时扮演医患关系中的某一个角色,感受体验其艰难辛苦或思考处理这一角色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对策。这种方法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亲身体验和理解他人的工作和肩负的责任,逐步树立起责任意识。

2 情感教育法

情感教育是一种独特的道德教育内容,是把人的内在情感动员起来,使之融汇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是个人自我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范式。运用情感教育法,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需要,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在精神上鼓励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不断地完善自我,让他们积极参与实习,主动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其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医生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医生工作的特点,客观地分析实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康人格。在实习工作当中出现的一些不适应的状况,及时发现及时疏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实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

3 情境教育法

责任教育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我们要善于创设责任情境,引导学生在实习工作中主动寻找自我责任角色。医院可以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情境体验使学生们接受责任教育,使他们能够比较完整地感受责任感形成的过程,认识到负责任对患者、对个人、对医院、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负责。我们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临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患者的需要,使他们的工作与患者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责任感。

4 公正团体法

科尔伯格的公正团体法是一种集体教育方法,学校和医院可以通过此方法建立各种管理组织,鼓励学生民主参与,营造一种民主的道德氛围,在民主管理过程中发展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并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培养学生对集体和他人的责任心。

第8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体制改革

2013年山东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引得社会国有大型企业的生产与运营方式产生了普遍的舆论指责,石油生产与运输等国有企业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命脉,企业应本着服务国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来开展工作。国内近几年来由于国有企业经营不良所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发频发。如何增强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人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力量,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决定着国有企业各个工作层面的质量水平。因此,提高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结合培养企业职工责任感的重要性,分析影响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的重要因素,并探讨加强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企业职工责任感的重要性

职工对所属企业的工作责任感是其对所承担责任、义务的高度自觉,表现为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所有的经济组织形式中,人起着最重要、最具主动性的作用。现代国际竞争压力的逐渐加大,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重视企业职工的责任感教育。道德责任对于职工的激励作用是长久且深远的,如何摆脱企业对职工的被动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职工只有将企业的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才能树立起对企业的深层责任感。企业要激发职工的责任感,就需要正确的处理职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如果职工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便无法真正的认同自己的责任。发挥职工责任感的积极性,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方案,并提供创造性的工作改进方式,使企业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职工向心理力和凝聚力,反之,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从内部开始衰败。

二、影响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责任感的主要因素

(一)年龄因素

调查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教育可接受程度与年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表现为25岁以下的员工的职工责任感更强一些,老员工的存在着普遍的安逸心理,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接受程度较低。青年职工更愿意接受新事物,对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工作挑战具有较高的灵敏感知,更愿意参与到企业建设与发展之中。

(二)受教育程度

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尤其是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责任感,明显受到职工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工的民主管理责任感与所受教育程度成负关系,职工的经营责任感与职工所受教育程度成正关系。

(三)工作性质

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受职工工作性质影响的表现为:企业科室和基层站库和决策层的职工责任感明显高于其他普通职工。

(四)企业转轨情况

企业的转轨情况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经营责任感的影响非常显著,已上市股份制企业职工经营责任感明显高于未上市企业,未上市企业职工经营责任感明显高于基本未变企业。表明企业转制大大提高了职工参与经营的责任感。

(五)企业效益

结果表明,企业效益对职工的责任感影响非常显著。企业效益越好,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参与经营的责任感越强; 反之则越弱。

三、加强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责任感的正确引导

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教育首先要结合企业职工责任感的实际特点,加强对职工责任感的正确引导。第一、鼓励职工突破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固有思维定势,使其明确在新的国家发展形势下,职工要充当国家的主人、企业的主人,使职工深刻意识到职工只有将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第二、正确处理部分职工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想,引导并教育职工将自身的利益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使其自觉履行工人阶级在国家建设中主导力量的历史使命。

(二)为广大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经营提供更多的机会

职工的责任感教育顺利开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正确处理职工在企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国有企业经营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正视工人阶级的决定性力量。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应不断的提高职工的实际政治和经济地位,为职工提供更多的参与到国有企业政治和经济实践的机会。要正确处理好企业领导层与广大职工的关系,不能限制普通职工的个人发展空间,帮助其在企业建设中实现自己的奋斗理想。

(三)充分发挥职工责任感,不断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力度

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责任感。从深层次分析,一方面,改革使职工明确了自身的责任,“有责可负”; 另一方面,改革加大了职工发挥自身作用的压力,使他们更为主动地“找责来负”。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的企业,改制比较彻底的国有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均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企业和未改制企业,更为这一结论提供了直接的印证。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加大改革的力度来增强自身的责任感,这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 张雪峰.良好的职业素养从哪里来――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深交所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J].深交所,2007(09).

第9篇

[关键词]幼师女生;教育责任感;培养

一、教育责任感的含义

教育责任感是教师对履行教育义务的行为结果所应负的道义上的责任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意识到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因而能把遵循教师道德要求看作是自己的内在道德需要,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教育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他的尽职程度,而教师能否尽职,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责任感是从教师的义务中引申出来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是国家、社会对教师的总体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教师必须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并且要为人师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对学生的责任。教师必须根据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经常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法制教育,教师还必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抵制和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不良现象。通过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公民。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3教师对自己的责任。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去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灵魂,对学生的责任和对自己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基石。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每一位教师在道德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影响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因素

1在道德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失衡。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女生能认识到品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女生常常表现出对社会公德不以为然。比如:有些同学自视清高,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见到老师却连招呼都不打,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不主动让座,视而不见。不少女生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却不爱惜,教室、琴房长明灯现象比比皆是,课桌、讲台随手涂鸦。

2在人生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幼师女生中许多人是带着轻松、易学的念头,父母、亲友的期望及自我陶醉来到校园的,她们是按一种属于艺术学习的思维定势来塑造自我的,认为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同时的,女生们绝大多数表现为成才欲望较强,奋斗精神较弱。部分女生由于学习专业技能课的自身素质较弱(比如舞蹈课、琴法课、视唱及乐理等),一进校便表现出不知所措的烦燥,甚至畏学。她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往往又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功训练。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对她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构成严重威胁。

3在价值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功利化和实用化。从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女生是怀抱“找出路”、“跳农门”、“落根大城市”等一系列复杂心态来学校的。城镇籍女生来幼师是为了能够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农村籍报考幼师则希望跳出农门,走出自己家乡的那个小村庄。更为夸张的是有些女生读幼师是为了有一个好名声,以便能找有钱人来嫁。虽然这些女生入学动机各异,但她们几乎都表现为更注重个人成才目标的实现。她们渴望成才,但又往往单凭个人兴趣爱好和自我价值取向进行“自我设计”,把成才目标建立在狭隘的个人利益基础上。

4独立意识增强,但意识和能力失衡。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女生们要求能够独立。她们对于《中师生行为规范守则》的条例以及学校学工处制定的文明细则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网交网友、写信交笔友现象在许多女生中流行开来。她们一方面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法纪观念却相应淡薄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在真正的现实面前,却又显得手足无措。由于缺乏明辨是非能力,有不少女生因此耽误了学业,更有甚者严重违犯中师生行为条例,受到批评处分。女生独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淡薄,于是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抵触情绪。这种意识与能力的不平衡使大多数女生常常处于矛盾冲突状态,并时常伴有挫折感。

5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学生教育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实现。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以致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怎样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我们的研究不够,实施乏力,成效不显著。即使像爱国主义这样严肃的教育,我们往往过多地停留在展示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文化等对祖国自豪感的培养上,难以把对祖国的自豪感升华为“振兴中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并能从中引发出他们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建立起来的责任意识,一方面缺乏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责任动机:另一方面经不起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干扰,不能自觉地、持久地去实践自己的责任。其次,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德育过程形式化,重灌输,轻实践:重知识体系,管理条条框框繁杂,对学生限制太死,“一刀切”现象突出,学生个性压抑,形成了“两面”人格、知行脱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严格的管理制度当然是必要的,但在管理中要尊重并逐步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否则,学生觉得自己总是处于管理者的对立面,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也妨碍了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确认。因此,幼师学校必须改革学生管理方法,探索有利于培养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教育模式。最后,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教育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活动。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学生学习他人经验和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是幼师学校的必修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幼师学校培养学生教育责任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为教育实习和见习是师范生在校期间最早也是直接体验教师角色的开始,对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师范生通过面对面地与学生接触,与社会接触,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角色的重要性,从而体验到什么是教育责任感。而从目前情况看教育见习和实习一直是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的时间短,有些学校为了省钱、省事而将教育见习和实习合并在一起,安排在临近毕业前。这样就使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教法的了解、教师工作的尝试集中在一起。这种安排,一方面,对实习生来说,由于时间有限,临近毕业也无法弥补在实习中所发现的自己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对实习学校来说,由于迫于教学计划的压力,而实习生平时技能训练太少,唯恐实习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不愿接受实习生。再加上由于实习经费和指导教师的匾乏,有些学校采用了“分散实习”、“模拟实习”等形式,这无疑对参加这些形式实习的同学缺少全面指导和严格的管理,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培养

怎样解决学校教育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责任感教育的实效?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责任感教育模式,创建一种新的适合当前需要的有效模式,从而提高责任感教育的效果。

1从学生需要的实际出发,多层次化地进行学校德育教育。以往在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的和目标不分。用目的代替目标,只有高度,没有梯度,这就像哭人家上楼而不纳人家梯子。学校的责任感教育工作要改变统一目标教育带来的“假、大、空”现象,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道德教育目标分成若干个层次,即对各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教育的起点,依次选择相应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再把各阶段各层次的德育目标和措施整体地衔接起来,逐步提高,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总体目标具体化,即为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每一级发展水平拟出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状况、所受教育不同以及个人主观因索的差异,在思想发展和对自己的要求上也必然呈现出多种情况,不能强求一律。因此对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不仅要把最高目标分解为各个年龄阶段的目标,而且要针对各年级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制定出各年级德育的具体目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促进个体成员充分的发展。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的价值观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即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以及政府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而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则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价值观念的规范、标准、体系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对当前的幼师生来说,她们的人生志向趋于务实,注重实效,关注自我,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商品意识,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标准的。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对诸如金钱至上、吃喝玩乐、损人利己、空虚无聊等不良习俗,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克服。同时,必须摒弃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腐观念,以使之具有更加务实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文明人进入社会。幼师生现代人格特征的形成,与社会的大力倡导也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起着导引、催化、灌输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通过大众传媒、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社会和学校必须加强正面教育,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幼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力是当代西方学校的德育重点和经验。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起了西方学校德育的改革,其中心思想即是注重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西方道德教育实践证明,强调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后,学校的道德教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改变了背记知识、注重说教和-成人化的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学生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并有能力对复杂的新的社会问题做出重大判断,表现出对重大道德问题的理解和较高的行动自主性。可以说,强调能力发展是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心之一,能较好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幼师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也应彻底改造旧德育只注重背记道德知识,满足于一贯行为训练的方法,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把它作为德育对策的重点,看成是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和促进自律、自主的重要指针。其中,尤其应注意提高教师对培养道德判断力的认识,注重教育技能技巧、大胆吸收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来改进课堂教学。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讨论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推理程序,积极参加社区服务等道德实践,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力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当然,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道德问题必须是与现实生活和学校生活有关的道德两难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的主体,直接地、民主地参与讨论,进行创造性思维,避免脱离实践而拘囿于各种无意义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