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卫生信息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21 06:08: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卫生信息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卫生信息化论文

第1篇

1.1对象

贵阳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50家,其中医疗机构26家(三级9家,二级10家,一级7家),公共卫生机构8家(省级1家,市级1家,区县级6家);卫生管理机构6家(省级1家,市级1家,区县级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家。

1.2调查方法

采用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网络辐射式”的研究方法。以贵阳全市为中心,按网络辐射式(东、南、西、北)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样本地区,再从样本地区中随机抽取不同的调查机构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正式调查前认真进行预调查,并咨询相关部门领导及有关专家后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机构基本情况(机构级别、信息部门设置),信息网络人员基本情况(人员比例、学历层次、编制情况、专业分布、职能分工、岗位性质、年龄分布),信息网络基础建设(设备、资金、安全措施,规章制度)及应用情况等。

1.3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录入结果经一致性检验和逻辑性核查,对有疑问的数据提取原问卷进行核实。采用相对数(构成比)对定性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建设基本情况

50家医疗卫生机构中,7200%的机构设置了专业的信息网络部门,5400%信息网络部门由专职领导分管;2800%机构未设置信息网络部门,主要原因是人员不足,占5714%,其次是资金不足和领导不重视等问题,各占2143%。未设置信息网络部门的机构中4286%的机构不打算组建信息部门。

2.2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人员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机构中从事信息网络工作人员207人,20~35岁年轻人占6522%,本科毕业占6377%,专业为计算机、信息类占5169%,以有编制人员为主,占4541%,主要从事日常基本维护工作(占5314%),见表2。5500%的机构人员不能满足现在工作的需要,3500%的机构人员基本满足现在工作需要,1000%的医疗机构人员完全满足现在工作需要。

2.3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情况

调查的机构中有6600%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卫生信息化建设所涵盖业务窄,系统不统一、集成度低、共享性差;所有机构均有信息网络硬件设备,6600%的设备在全单位正常运行使用,600%的设备在全单位试运行,2800%的设备仅有部分功能得到利用或在部分科室使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5000%以自筹为主,政府投入占2800%,自筹加政府投入占2200%。大部分机构较重视信息网络安全问题,8600%的机构有数据安全及备份措施,6200%的机构设置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维护数据信息安全;有局域网建设的单位以三级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为主,建设较好。

3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贵阳市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医疗机构建设相对较好,处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第一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向第二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阶段)的过渡;公共卫生机构、卫生管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展相对缓慢,与国内其它研究报道类似[1]。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问题。卫生信息化人才应具有医学专业知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现代管理学理论知识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研究应用的知识和技能,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尚不能系统、规模地培养上述复合型人才。国内有研究报道,我国医学信息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不集中、与需求仍存在差距[3]。贵阳市医疗卫生信息化从业人员以年轻的拥有本科学历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人员为主,但5500%的机构仍反映现有人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需要,其原因可能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而现有人员中大部分专业人员仅能从事日常基本维护工作;非专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又相对较高,在工作中难以处理专业性问题;因此,对同时具有医学、信息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卫生信息管理类人才紧缺。

资金不足、领导重视不够、管理缺陷等问题。卫生部提出,各单位应按总收入的1%~3%的比例投入到信息化建设[4]。以医院为代表的机构信息化建设情况相对较好,而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代表的基层机构建设水平相对较差。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需求量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安排取决于医院本身,所以以三级医院自筹为主的医疗机构建设相对较好。政府资金投入支持的重心是公共卫生机构、卫生管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类机构,但是此3类机构信息化建设发展却较差,部分机构无专业管理部门和领导,且不打算组建信息网络部门,可能与资金投入不连续、配套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待遇过低、人才引进跟不上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机构领导缺乏长远规划,并且对信息化建设的深远意义认识不深,缺乏大局观念等因素有关。

信息安全及资源共享问题。大部分机构都比较重视信息安全建设,可能与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从业人员信息网络安全意识较强有关。但系统不统一、集成度低、共享性较差;有局域网建设的机构以医疗机构为主,建设较好的大型三级医疗机构目前仍在使用之前自行购买或开发的系统,各机构间系统不兼容、信息无法共享。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间也存在不能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

第2篇

1 信息化背景下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意义

1.1 有效节省资源

就传统的卫生档案管理而言,往往采用的是保存纸质材料的方式,而在具体的管理过程当中需要把这些纸质档案信息进行归类、装订、装盒等,这些复杂的工序不仅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而且在一段时间之后档案资料就会积累到较大的数量,在存储过程当中更是需要极大的空间,后期管理特别是信息的调用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实现信息化从纸质管理变成电子管理,无论是录入还是管理保存都有着极大的优越性,节约存储空间的同时,极大节省了资源,让档案调用更加方便[1]。

1.2 提高工作效率

卫生档案管理工作以往会选用手动归档的方法,而在这其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需要在其中投入较多的管理资金,特别是在手动归档当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较大,工作效率明显较低。如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卫生档案的信息数据逐步增多,如果仍然选用手动归零和管理的方法难度会越来越大,而且在这其中如果出现错误的话,会出现难以,会出现难以。在信息化的卫生档案管理当中,则能够确保工作效率,而且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会极大降低,也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

1.3 优化医疗资源

在面对突发性医疗事件发生的过程当中,卫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显得更加的关键。这些危害深远的医疗事件有着突发性的特点,而且一旦发生会以迅猛的速度迅速扩展,如果是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的话,数据的处理以及准确性都不能够得到保障,很容易错过最佳处理时机。在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之后,可以让相关部门及时迅速的掌握第一手资料,相关研究机构也可以抓住有利时机来总结疾病规律,并且提出控制和解决办法,使得医疗资源得以优化和有效利用。

1.4 促进整合共享

社会在向前推进,科技而是以人类难以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那么信息量也在逐步扩大,无论是哪一个部门都无法把全部信息进行有效收集管理和应用,那么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有效构建信息化的卫生档案管理系统,成为当前的工作重点以及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档案资源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共享,进一步凸显出信息管理的整体性优势。除此以外,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让我国能够迅速与国际接轨的一个有力举措,有效推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2]。

2 信息化背景下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实施策略

2.1 加强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信息化背景下的卫生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在先进技术的推广实施当中不单单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知识,更为主要的是要掌握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并且能够把档案管理和信息技术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才能够让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得以实现,档案管理的质量才可以得到切实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卫生档案的管理工作队伍必须要进行有效的培训,强调档案管理者除了要掌握先进以及完善卫生档案的管理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对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进行熟练应用。由此可见,人才建设是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点以及关键资源。因此,要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使得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信息技术得到综合发展。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外部人才的引进,使得他们能够逐步充实到信息化的档案管理队伍当中,为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注入活力。

2.2 加大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投入

如果说人才建设是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实施的软件的话,那么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则是不可或缺的硬件条件,所以需要加大对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完善卫生档案管理的硬件系统,更好的是用信息化的背景。基础设施是卫生档案信息化的保障以及基础,但是当前档案基础设施落后和不完善的问题是十分突出的,特别是基层机构设施更是缺乏,与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此,卫生单位必须要对基础设施建设提起较高的重视程度,并且结合单位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和切实能力来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如果单位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结合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需求来开发研究专门的管理软件,优化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技术,使得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逐步走向正轨[3]。

2.3 构建标准规范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就目前而言,有关于卫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和规定还有待健全,这使得卫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并且得不到完善的制度和规范作为支持与保障。另外,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推进当中,会涉及多个环节以及部门,要想让这些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转,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規范性的管理体系来发挥约束作用。因此,构建标准规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目前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各方的责任,使得各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可以做到各司其职,把每一个管理环节紧紧联系起来。另外,为了满足信息检索交换等多个方面的需求,需要构建有着很强兼容性和通用性的信息交换以及存储的标准,并将其在制度当中进行体现,提高管理系统的规范性和完整。

2.4 推进实现卫生档案信息电子网络化

电子网络化建设是卫生档案管理的趋势,同时也是信息化背景下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有效整合和共享的关键所在。在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当中,需要加强对现代设备的应用,提高纸质资料到数字化的转变速度,做好电子文件的整理以及全方位的管理。取得信息化但管理的各项工作可以联系成一个网络,通过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来构建完善的数据库,让档案信息的共享以及整合得以充分的实现。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那么在档案信息电子网络化实现之后信息的咨询、查询、检索、应用等都可以赞一个完善的网络系统当中得以解决和高效的处理,档案服务的整体质量也可以得到提升[4]。

第3篇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云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杜克琳、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华平分别致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标准处处长、云南省卫生厅厅长助理汤学军,上海市闸北区卫生科技与信息中心副主任宗文红分别作了题为“卫生信息标准与标准测试”和“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大会主题报告,从国家层面介绍了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的推进情况、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概况、基本模式及策略,以及基于新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各地卫生局相关领导、专家等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华平在致辞时首先代表专委会感谢各地领导、专家们的到来,他说:“我谨代表专委会对各位代表的出席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借此机会对为这次大会顺利召开做出努力的东道主云南省的各位同志、领导,各位同行、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甘华平在发言中表示,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智慧医疗区域共享”,“我想,这既是当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交流重点,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变信心,信心变知识,知识变智慧,智慧是最高的层次,因此智慧医疗应该是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我们的憧憬。”

甘华平还表示,区域共享是指市县区域医疗卫生和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区域共享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目标,是实现智慧医疗的前提。没有互联互通,没有信息共享就谈不上卫生计生行业的社会医疗。“因此,我们要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表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确实是当前的热点,更是一个难点。王才有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一,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也正是由于比较新,所以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资金支持,发展得比较快;第二,制度带来的挑战在于不同权力机关的协调统一问题,卫计委、发改委、药监局……不同机构之间要找到融合标准,实现可以互操作,其可行性方法的研究正在起步。“我们在区域卫生信息化推进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既包括管理上的,又包括组织的,包括业务的和技术上;既包括信息学的,还包括技术架构。这些挑战意味着在座的我们责任重大。中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得好不好,大家要有勇于承担的精神和责任感,以及必须完成任务的使命感。”王才有总结道。

第4篇

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更好开展,成为了医院人才建设,实施科教兴院战略的重要基础。如何根据医院科技档案的基本特征,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各方面采取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和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科技档案的作用,成为了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这一课题做一浅析。

1学科技档案的基本特征

医院的科技档案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论着及其原始资料的收集;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及其相关实验原始资料的收集;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从立题至结题期间,所有相关资料的收集;协作项目的协议书,技术转让或申请专利的有关证明等的收集;通过鉴定后的科研成果资料的收集。这五个重要组成部分均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1源广泛

医学本身是一个多专业的庞大科学体系,涵盖了医、药、卫生、微生物、职业病、生化等。其分科的细致与多样性决定了医学科技档案的来源相当广泛性和分散性。而这些科技档案均自然形成于每一个科研机构和有科研能力的单位及个人的研究工作中,因此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十分散乱。此外,医学科技档案的载体材料和形式也颇为多样化:载体材料包括纸质载体、磁盘记录载体、光盘记录载体等;档案形式包括文字材料,奖状、奖杯、证书等实物,这样导致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量巨大,加之漫长的科研过程和周期,无疑加大了科技档案收集工作的难度。

1.2利用价值高

医学科技档案不仅具有凭证作用,同样也具有广泛的参考作用。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先进的科研思路、方法及大量有价值的国内外科研资料,包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都可为今后科研开展提供参考,并对避免科研工作低水平重复或为科研而科研等,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

2充分利用医院内部互联网,创建和完善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

根据医院科技档案的两个基本特征,如何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中采取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和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科技档案的作用,成为医院建设中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认为由于医院科技档案来源广泛,而档案管理人员人数、人力有限,医院可充分利用医院内部互联网,按照科技档案的管理要求,建立高效的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可促进充分发挥医院科技档案的作用。

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建和完善:

2.1医技人员个人信息管理

以科室为单位,将医院医技人员的个人科技档案信息输入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此系统可提供各类科技档案,如各年度科研项目执行汇报表、各项科研经费报销登记与结果反馈、论文投稿登记情况表、学术会议审批及学术成果统计表,外出培训以及涉及到个人的科研教学信息等。

2.2科研管理

第5篇

一、医学期刊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1.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信息交流的实际需求

医学期刊属于信息传媒的一种,是信息传播的介质,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进入“服务型”社会,这种信息传递具有典型的“服务”属性,要让读者满意,就需要确保传递信息具有价值、新颖、独特。在医学期刊上刊载的文章,或是能够为读者提供帮助,或是能够促进学术的发展与进步,这种“帮助”“促进”实际上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的,正是存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拓展新知”的需求,才滋生了“改革”“创新”的“行为”[1]。

2.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医学期刊承载着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成果,医学期刊的水映国家医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且促进医学水平、技术的发展[2]。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医学期刊起到了宣传、扩散、传播的作用。如果不及时对医学期刊进行改革、创新,使其反映、体现最新的医学成果,则很难实现技术、经验的推广和促进医学科研事业的进步,不利于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3.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体量、利用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医学期刊的理念、编辑流程、收稿审稿流程等还不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将很难满足不断提高的期刊阅读需求,难以适应高度信息化、数据化的环境[3]。为此,只有结合信息化、大数据的发展需求,及时对医学期刊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彰显医学期刊的价值。

二、新常态下医学期刊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分析

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适应新常态,医学期刊应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从编辑理念、期刊质量、编辑流程、栏目设置、学术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尝试。

理念的创新是根本。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医学期刊编辑首先应转变传统的编辑理念,摆脱传统思想理念的束缚,这样才能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更科学、高效地办刊。《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具体做出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其一,提高编辑人员素质。鼓励编辑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学习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完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提高业务能力。通过了解技术前沿,开拓思路,在工作业务中了解有哪些新技术可供利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养成开阔的视野。在期刊编辑上,不但要树立市场观念,还要有先进开阔的文化视野,要找准市场和文化的结合点,突出期刊优势[4]。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经常参加全国乃至国际编辑出版会议、论坛,既能获取新知识,也能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其三,始终坚持以读者为核心。期刊是为读者服务的,在期刊编辑过程中,编辑要始终树立以读者为核心的理念,着力提高期刊的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2.严把期刊质量关

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医学期刊作为传播和医学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传播正确的、实用性、创新性的原创内容是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追求高质量、前沿的课题是对办刊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往,《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在学术质量、投稿审查、编辑校对等方面存在欠缺,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把控期刊质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及创新。第一,创新审稿定稿制度。2013年,为改善以往审稿、定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制定实施了“双盲双审”“主编定稿”制度。来稿必须要经过编辑部主任初步审查,之后由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双盲双审,经过前两个流程之后,进入修稿环节,修改达标后再由主编最终定稿[5]。2013年以前,退稿率仅为25%,而实施上述制度以来,2016年退稿率达到了75%,进一步确保了论文的品质。第二,加强版权保护。做好版权保护,更好地服务于期刊出版。我国的著作权、版权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为进一步加强版权保护,2013年,初步尝试与作者签订《论文推荐及著作权授权书》,保障了双方的权益,规避了法律风险,为期刊的畅通发展奠定基石。第三,提高作者写作水平。为提高来稿质量,针对以往来稿中医务人员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开设了专门的栏目“编者•作者•读者”,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写作的格式、规范、要点、结构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社还与上海各社区医院合作,定期开展写作培训班等。2014年,特增设了“全科医学讲堂”板块,更加贴近基层医院及社区工作者,得到了作者以及各专科学者的响应和支持,改版后年收稿量由以往的3000余篇,增加到6000余篇,并且呈现上升趋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医学期刊首先应规范编辑流程,这样才能确保论文的质量及刊发的畅通。编、校、审中各项规定的制定对编校人员进行约束的同时更是一种鞭策,为办刊保驾护航。为规范编辑流程,更好地提高编辑效率、管理效率,自2011年起《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社先后制订并完善了一系列编审制度,如《编辑部工作流程》《审稿通则》《关于编校排工作奖惩细则的暂行规定》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杂志出版各个阶段的职责、分工,鼓励编辑减少差错,也提高了审稿的公正性、公平性。此外,建立了编者、读者、作者互动制度,如制订实施的《杂志赠阅制度》《读者意见反馈制度》,促进了编者、读者、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了杂志编辑工作的面貌,畅通了论文投稿、发表的途径,大大缩短了出刊时间。

4.改革、创新栏目设置

医学刊物的栏目设置不但可以体现其办刊宗旨和编辑思想,还可以帮助读者阅读、检索,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要求,提高刊物的质量以及服务水平,有必要在刊物栏目设置上推陈出新。栏目设置是一个大学问,不能局限于行业、学术层次的思考,还应该在栏目中引入热点问题,突出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让人记住刊物,从而赢得更多的读者。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医学期刊的栏目设置还存在诸多的瑕疵,同一层次的期刊栏目雷同,一些医学期刊,单纯看封面难以区分开;甚至连栏目也较为雷同,缺乏自身特色[6]。如果无法在栏目设置上取得突破,将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分析同类、相似期刊,发现自身的优势、不足,发挥长处,弥补不足,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中华全科医学》一直有“专家论坛”“调查研究”“社区卫生研究”“药物与临床”等深受读者好评的栏目,但是并未就此安于现状,在此基础上又开设了10余个栏目,诸如“全科医学讲堂”“医学综述”“慢病防治研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病例报道”等,这些栏目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多元的临床信息,满足了读者多元化的需求,更加贴近读者内心。从2015年版面设置来看,“慢病防冶研究”“医学综述”“社区卫生研究”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这些栏目不但包含丰富的医学新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虽然这样的栏目设置可能会短期内减少版面收入,增加了约稿费用,但从长期来看,期刊的品牌形象得以提升,在业内的地位更为稳固,这才是期刊存续、发展的根本。

5.创新期刊选题策划

对医学期刊而言,选题策划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但是期刊编辑的起点,还凝结和反映了期刊的价值取向、定位[7]。医学期刊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选题策划,只有高水准的选题策划,才能在保证期刊质量的基础上,使期刊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可。为此,《中华全科医学》杂志推行了“两化”专项行动,以加强编辑人员对选题策划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期刊的独特性。“两化”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选题“预见化”。医学期刊以提高大众健康素质,促进学术发展为要旨。而无论是疾病、疫情的认知,还是健康素质的提高都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为此,在实际的选题策划过程中,编辑人员要有“预见性”“超前性”,不能局限于当下,而应该将一些尚未明确的、有价值、有必要的健康问题、疾病等与读者分享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还可以将这种“预见化”变成期刊的特色。如此,不但丰富了期刊的内容,也赢得了读者的认可[8]。其二,学术“朴素化”。医学领域科研的部分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很多文章大众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大众对这些研究、结果有阅读和了解的需求,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理解相关内容,编辑就需要以朴素化的语言将其中较为“专业”的内容转化为科普知识。总的来说,创新期刊选题策划,使之更具预见性、科普性是期刊新常态的需要,也是期刊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推出内涵丰富、独具一格的优质选题,才能让期刊获得更多读者的认可,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6.加强数字化建设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紧随大数据脚步,医学期刊应加强数字化建设,在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医学期刊多元化的发展。《中华全科医学》也做了一些尝试,具体如下:第一,建立网站。2013年底,杂志社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且引入了“期刊编辑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可以在网上完成“投稿-审稿-退修-查稿-修稿”等稿件处理流程[9]。并且经常注意对网站进行更新和维护。第二,引入远程期刊网络采编系统。为进一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收稿、审稿效率,2014年,本刊引入了远程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知网腾云系统),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促进了作者、编者、编委、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编辑的网络化、无纸化、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编辑形式,大大提高了编辑效率[10]。此外,为更好地与采编系统配套,杂志社还增加了网站的功能,诸如期刊目录、专题报道、新闻资讯、稿件流程、在线投稿与查稿等。第三,升级排版软件、优化搜索引擎。2015年底,引入方正书版11.0最新版软件,可进行自动排版并一键从小样生成pdf文件供作者校对使用,较之前的版本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排版效率,表格排版也更方便、更易入手。同时进行了搜索引擎优化,提高了网站的知名度以及内容的搜索频率。杂志社与CNKI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热点、方向,进行数据挖掘、热点追踪,从而使策划、组稿更具有前瞻性、精准性。第四,发展新媒体。2015年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通过打造个性化的界面吸引用户,同时实时推送优秀论文和与健康促进有关的内容,黏合用户,目前拥有固定粉丝5000余人。

7.做好学术服务,立足根本,做好服务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利用平台开展专业内广泛的学术服务。所有国际大型科技企业都在转向服务,如Intel、IBM等。创新的方向也是服务。医学学术期刊应以期刊为平台,注重做好学术服务工作,平时与科研中心、高校、重点实验室联络,做好服务,同时能吸引高质量论文。为政策的制定与评估、科技咨询、有关卫生服务规划设计服务。定期举办研讨会、学术论坛,既能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更好地为医学科技工作者服务,也能拓展学术平台,助力期刊发展。

第6篇

医改难题 从容应对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院协会会长曾国洪出席了大会,并就医院信息化建设新形势作了重要指示。曾国洪表示,今年3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并提出在2012年~

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主要目标中,把医药卫生信息化作为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了“医药卫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对医药卫生的监管得到加强”的工作目标要求,这为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我国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如何解决基层医生水平有限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信息化建设应该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给出更多、更好的答案。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等手段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医院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一个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医院的整体实力、管理水平,以及科研能力。通过信息化系统,医院和医生可以得到很多珍贵的临床数据,并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整理,为医学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医院的管理者和医生都要重视信息化对于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作用。面对医改为医院提出的改革要求,医院的管理者应该很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院的规范化管理。曾国洪在发言中始终强调,医院信息化要围绕公立医院改革和区域医疗协同,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增强信息共享能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热点突出 百花齐放

第7篇

8500亿元的投资驱动,无疑给卫生行业信息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据市场调研机构CMP咨询的分析与预测,预计2009年~2011年,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的年度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7%,预计到2011年将达130亿元。

卫生信息化不差钱,可是有了钱该怎么用?这其中面临两方面的难题: 一是如何使用这笔钱; 二是如何用信息手段来监督资金的流向。

“人才、技术和标准的缺失,恰恰也成为我国卫生信息化在新一轮浪潮中发展的短板。”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计算机专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包罗直言,在炙手可热的医改话题之下,爬坡上坎的卫生信息化潜伏隐患。

杜绝“面子工程”

过去,医院CIO常常抱怨没有钱; 如今,医改带来的可观投入,又常常让CIO们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这一状况,在卫生信息化的发展中可谓是成了一道“谈资”。

“一旦不知道怎么用钱,就会造成大量的浪费。”李包罗表示:“过去医院发展信息化是自己掏腰包,凡事精打细算。如今,政府掏腰包,乐了厂商,但要如何用,值不值得考虑就会欠缺了,更有领导为了面子工程,即使不好用也硬扛。”

不仅如此,医改新方案体现出的“公益”精神,还昭示我国的医疗体系逐渐从市场化过渡至公益性。

当市场化的影子在医疗体系中逐渐散开的时候,如何督促执行、如何调节各方利益变得尤为重要,更有效的监管迫在眉睫。“将来,医院会得到国家与政府更多的补贴,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监督,譬如: 这些补贴是不是花在政务上,医院的运行是不是符合国家的法律政策,医疗系统是否真正地惠及百姓等。”李包罗直言,医改不是“面子工程”,靠忽悠行不通。

4月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会上,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人保部四部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介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的有关情况时,对于如何确保8500亿元投入到位的问题上,信息化成为五项措施之一,以此提高管理水平。

为此,李包罗算了一笔账,以往医疗行业一年能得到55亿~60亿元的政府投资,如今面对8500亿元的增量投入,尤其是这笔投资更多地投入到基层医疗体系的建设中。除了怎么用外,还应该注重有没有用到位?

据了解,增加的8500亿元投入有2/3是用于需方、1/3用于供方。投入供方的钱,其着力点也主要是用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人员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使供方能够更好地向需方提供服务。

当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以及农村时,对资金流向的监督更是必不可少。“如果对农民的补贴上升50%,或者30%,将是原有补贴的几倍,如何保证这笔钱真正落到农民手里,信息手段的监督功能相当重要。”李包罗强调。

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言,目前很多地区还处于手工操作的阶段。服务网络不健全,管理机构工作效率低,信息收集汇总复杂,统计上报工作困难,上报、汇总的数据准确性差,差错率高,乱收费难以控制,基金监督不到位等等弊病横亘中间。一旦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将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可有效避免运作中非规范化行为发生,规范基金监管、杜绝漏洞,也便于建立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合作医疗基金监督机制,有利于合作医疗的层层监督体系的完善。

那么,要踏踏实实地用这笔钱,谁来管理这笔钱,谁来使用这一管理手段?

“谁拿钱,谁监督,谁管理。”李包罗举例到,如果区县卫生局获得医疗补贴,那么这一级的领导必须明确,要新建多少社区服务站、社区中心、乡镇卫生室、农村卫生所等,在理清这些问题时,将信息系统的需求一并考虑。

谨防新孤岛

“8500亿元来了,我们不差钱。那么是不是要将每一个社区建立成为新的孤岛,是不是每个区域医疗协同最后还是成为孤岛呢?”李包罗坦承这是他最大的担忧。

这一担忧恰恰是由于我国卫生信息化人才、技术和标准的缺乏而带来的。

他进一步解释,标准化的问题,在医院内部体现的并不明显,但一旦扩大到区域间的互联,将成为不可避免的核心问题,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在国外,通常将这种共享称为互操作,不同的计算机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一起工作并共享信息的能力。

根据李包罗介绍,标准化的制定包含三层内容。第一层是数据源的表达标准; 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标准; 第三层在于工作流中决策以及业务的标准化。目前,美国正在致力于推动整个医疗体系向互操作方向发展,主要通过三项联动机制来控制: 第一为标准制定机构,第二为产品标准的认证机构,第三为激励机制。一旦标准制定出,厂商在遵照标准的情况下开发系统,再通过认证,购买这些符合标准产品的用户则能得到国会的“奖金”,实现开头到结尾的控制。美国认证机构的主席曾说过,如果没有三项联动机制,我们不过是将过去用纸糊的烟囱改装成了更贵重的计算机。

在对国外案例的研究中,李包罗发现,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都各有不同的医疗体系,但是所用的基础技术、标准化问题、互操作性问题、平台搭建问题都是通用的。在这其中,试点路径是必不可缺的。

但现今,在国家层面的标准还未统一的情况下,试点地区只能自己制定标准,局部推行。长久一来,无论厂商还是地方政府的心里都会打起“退堂鼓”,不敢继续。“如果继续建设,一旦国家标准出台,无法匹配,系统很有可能需要推倒重建。”采访中,记者频频听到专家的呼声。

“有关区域医疗协同中的标准问题,必须是自上而下地推广,国家层面有了统一规定后,才可能带领下一级有条不紊地进行。”李包罗告诉记者。

除标准问题,人才与技术缺失的短板,也不是有了钱就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克服的。

李包罗认为,在过去近30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中,顶端医院基本实现了数字医疗的目标。但在县城、乡镇中,却是有了机械没人会用,有了计算机不上任何应用系统,人才、技术的问题始终制约着资源的平衡部署。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卫生信息学相关学科的欠缺,无法培养出既懂医疗业务又有IT知识的HIT人才。”李包罗直言,由此一来,常常出现医院CIO偏重技术,与业务脱钩,系统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如今,卫生信息化面临全新挑战,没有强健的作战队伍,很难达到目标。

“建立独立于行政、盈利之外的科研机构,组建一支国家级HIT队伍,应该是卫生信息化的一大投入方向。”李包罗笑谈,在这一波卫生信息化的浪潮中,不可能实现所有的目标,我们需要的是在波峰时抓住机会,解决最核心的问题。

第8篇

本次大会以“深化应用、创新服务、助力医改”为主题,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层次最高、最具权威性的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大会。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会长王陇德,重庆市副市长吴刚,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电子健康联盟指导委员会主席邓淑明博士,WHO驻华代表处官员,WHO卫生信息技术官员,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等国内外嘉宾出席了大会。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卫生主管部门、信息中心,国家转移支付信息化建设项目地区项目管理部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的有关人员,以及国内外知名医疗信息化厂商2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卫生部办公厅侯岩主任在《我国“十二五”卫生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卫生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医改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他各项医改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技术支撑。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对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改善就医体验,降低医药费用,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提出“3521”的发展框架,进一步明确了卫生信息化发展思路为整合资源、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发展原则为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惠及居民、服务应用;发展的切入点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发展重点为加快居民健康卡推进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和标准、建设信息平台等方面的职责,主导卫生信息化建设,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以及社会力量在人力资源、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发挥学会作用,推进卫生信息化发展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作了《深化应用,创新服务,助力医改,促进卫生信息化发展》的主旨报告。他指出经过两年多的认识与实践,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思路逐渐清晰,任务逐步明确,投入得到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卫生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和卫生监督等各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卫生信息化在实现便民惠民措施,支撑卫生改革,提高监管、监测、评价能力和工作效率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会应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政府、用户和厂商的合作搭建活动平台,很好地服务于政府,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共同推动卫生信息化发展。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学术研究工作;二是要加强技术交流和培训工作;三是要加强学会组织与管理工作,提升学会的业务能力。

抓住机遇,发挥卫生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所做的《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报告指出,卫生统计与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科学管理和循证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和技术支撑。“十二五”期间,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和要求;二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三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内生需求日益旺盛;四是企业的积极参与和供给能力提高;五是居民的广泛关注和要求。基于此,卫生信息化发展要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521”的框架,并确定了今后一段的工作重点。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二是加强医改监测评估工作;三是推进以健康档案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四是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五是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六是实施好医改信息化专项等。发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从标准研制、标准管理和保障机制入手,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建设;二是建立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投入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三是加强卫生信息队伍建设;四是加强卫生信息法制建设,重点研究制定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应用和远程医疗的政策法规,以及数字签名、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等;五是加强科学研究与交流合作等。

主会场分享各地卫生信息化建设经验

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在《卫生信息化破解医改难题的探索》的报告中,介绍了重庆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进展及其初步成效。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电子健康联盟指导委员会主席邓淑明博士介绍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香港的经验》。WHO卫生信息技术官员Mark S.Landry作了《使用标准提高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性》的报告,芬兰SITRA以居民为中心的电子健康服务项目负责人Tuomas Teuri介绍了《芬兰个人健康档案平台和服务》,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李新钢《网络医学――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与大家分享了医院在建立新型网络医疗服务体系,开展远程医疗业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分会场就8大应用领域展开热烈研讨

除大会主旨报告外,大会还设立了电子病历与医院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卫生统计与医改监测、基层卫生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远程医疗、优秀论文等8个专题分论坛。各分论坛都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关注,很多分论坛座无虚席,一些代表甚至找不到座位只能站着听讲。

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主任刘运成的《军队数字化医院建设与一号工程升级》、武汉同济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张晓祥的《电子病历规划与信息集成》、上海瑞金医院统计信息科主任孙木的《电子病历与临床路径》、北京阜外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赵的《电子病历建设与服务模式的研究》等报告给关注医院信息化的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谢桦《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上海健康信息网工程》、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沈剑锋《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和展望》等报告,分享了各地区域医疗以及公共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验。

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远程医学部主任翟新海介绍的《远程医学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总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刘丽华所作的《医院统计信息集成与管理决策支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马家奇的《数字医学与信息化公共卫生》等报告,从各自不同的领域与参会听众展开研讨。

第9篇

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存在滞后的管理方式,信息更新不及时,查找困难,信息保存不便,这些是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限制因素,然而医院的这些信息非常珍贵,如果损失了,将产生严重的后果。现阶段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迎合了新时期的发展,解决了传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适应了科技全球化发展,如此,保障了医院档案体系的完整,促使医院科技档案的专业化,同时对医院重要文献的保存也非常有利,节省档案保存和整理的时间,节约了医院管理成本的开销,保障了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因为医院科技档案中有医院医务人员著作的论文,这样就保证了他们工作的时效性。上述内容在评析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方面是重要的参考,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医务人员的考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医务人员提拔提供了依据。

二、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有关管理机制。每一项措施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分不开,当构建了完善的机制约束,才能确保工作人员按照规范做事,确保设施投入实效,医院实行科技档案信息化也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的制定,第一要求有关工作人员树立新的思想,扭转以前落后的管理观念,以新的机制为引导。与管理机制中明确各自担负的职责,把具体的工作落实到每个人,此外,也要清楚信息的归档、存储和使用等,务必使医院所有人员都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和医院信息化管理有关的各种信息,一定要制定不同的保存手段,有关人员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应制定明晰的审批和备案制度,对一些涉及医院保密性的文件,提供特定的保护,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资料入库前,务必经过严格的审核,核查资料的实用性及真实性,确保存储的资料真实可信。当做到上述几方面,制定严格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所有环节的正常有序。

(二)创新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思路,构建医院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库。医院科技档案真实反映了医疗卫生科技活动,为科学技术搭建了平台,是产生大量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有效管理及合理使用科研档案,提升医院科研档案管理质量,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进步。科技档产生于医院科研工作中,是医院科研工作历史和现状的真实反映,为后续开展工作提供了参考,这就务必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保持准确、完整及规范。医院科技档案主要是收集相关资料、收集有关实验原始资料及研究生毕业论文等。以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发展思想,结合医院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实际情况,构建可行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形成以计算机为依托的档案管理。通过计算机开展档案管理,为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条件,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迎合了社会改革的需要。

(三)形成新产生文件的主体——电子文件,搞好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工作。因为电子财务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普遍推广应用,为此,电子文被大量生产出来,进一步说,将成为新产生文件的主体,当前,档案工作者搞好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是新时期需要担负的主要职责。考虑到科技档案工作现实情况,形成与之相匹的科技档案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章和制度。在文件集的基础上,产生了动态管理方式,但要付诸实践。动态管理方式:档案人员监控本单位形成和运行电子文件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使得归档电子文件拥有对应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支撑。动态管理先要归档电子文件,与对应的软件和硬件环境保持一致,以读取归档的电子文件。

(四)购入高科技设施设备。当前,我国医院科技档案资料主要有两种形式:纸质和照片。受温度和通风等多因素的影响,给医院科技档案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此外,因为档案存储空间大,无法按照标准保存档案。所以,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的建设很重要。其中硬件设施有存储设备、录入系统和计算机设备等,像扫描仪和复印机等就是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指的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文件和软件,像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和建设的档案查询系统等就是软件系统。在档案管理中,主要是保管好目前的档案,少不了先进设备提供支撑,设施设备涵盖了信息化建设中涵盖的硬件设备,离不开相应的软件设施。第一,确保设备的齐整性。医院应强化投入力量,替换原有的老旧设施,引入高科技设施。第二,引入专业的软件设备非常关键,构建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数据库资源,确保医院科技档案建设的开展可以享受极大的便利。基于此,医院可以将一些非保密性的资源投放到医院网站上,便于行业人员及员工及时搜索和查找,将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更好地投入实践。

(五)强化专业人才团队建设。目前,多数医院未配置相关的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针对未来的信息,许多工作人员不知如何应用,所以,医院一定要强化培养专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人才,如此,确保医院科技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培养医院科技信息管理人才需要做到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具备丰富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其二,明确科技信息的操作使用技能,同时做到这两个方面便可以成为一名称职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这就要求医院做到一点:培训人员时,考虑这两方面的培训能力,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抑或以讲座的形式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力。作为医院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加强和有关部门的交流,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检验成功的真实性及精确性,落实到实践。因为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特征的影响,这就要深入探究工作中的计算机技术知识。所以,建设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在科技档案信息化过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认识对档案管理人员开展计算机技术知识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如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知识等。增强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对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的使用培训,突出档案管理人员中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借助档案信息化建设,培养经验丰富同时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多技能人才。

三、结束语

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制定制度来规范,还要增强人员建设及投入等。依照标准,将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付诸实践。基于档案信息建设,力争拓宽档案资源发展,推进信息管理标准化前进的步伐,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的加速前进,产生高水准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利用价值及服务水平,致力于推动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几个方面提出了个人有关课题研究的相关经验,其中多有不足,仅作同行参考使用,也期望医院科技档案建设和管理有新的突破。

作者:李楠 单位: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章文,田晓琼,陈梅英,龚沙.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的发展思路[J].办公室业务,2014,(03):177;18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