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1 02:00: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商管理描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可雇佣能力 工商管理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90-02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商企业管理人才需求仍存较大缺口,同时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水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征和课程设置,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市场更贴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高层次人力资源就业的特点和规律,也能够为其他专业学生人力资源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为出发点,结合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尝试建立多维度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力图使学生能够更贴切市场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可雇佣能力,同时帮助学校提升学校的就业质量。
一、建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所有者,是未来企业优质人力资源的后备力量,也是未来企业价值的重要创造要素。但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化,为实现企业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可雇佣能力,并致力于打造一支能征善战、远见卓识、门类齐全和实力雄厚的精英团队。但就现实来看,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还不能够很好地同市场需求相吻合,其可雇佣能力还有待探索。特别是在当下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时代,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也需要管理自己的职业路径, 因为职业发展是所有企业员工工作的期望,职业发展意味着员工能沿着组织层级阶梯的晋升而获得内心的成就感,或者能跨越组织间流动而获得的自我价值感。而职业发展须具备明确工作动机、信念、价值观、态度,具备相关的职业可雇佣能力、技能、专长,掌握适当的社会网络、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保持自己在将来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可雇佣能力,强化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影响力、创造力、亲和力、穿透力、执行力、学习力、企划力和控制力。从本质来看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可雇佣力,只有这样,才能直面挑战,科学发展。因此,如何站在可雇佣能力的角度,来建构一个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要的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就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建构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归宿就是能够充分揭示导致高可雇佣能力所必需具有的可雇佣能力要求,其作用在于它可以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品质和工作能力。可以让我们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可雇佣能力的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要求的熟练程度。
本研究通过访谈法、调查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来总结和搜集具体指标,以可雇佣能力为侧重点进行探讨,设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以达到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升可雇佣能力的努力进行评估。
根据上述方法构建的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在表1的基础上,构造判断矩阵,得出指标权重。在模型中,每个因素对整个Y构的价值或者说重要程度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采用比较法来构造判断矩阵,并通过矩阵运算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据此类推,可得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表,如表3所示。
根据表3中的权重结果可知,就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组成要素而言,业务能力是最重要的,其权重达到 0.3095,之后是个性品质(0.3040)和社会资本(0.2803),最后是组织与发展(0.1062)。从具体二级指标中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风险意识、团队管理与合作、人际关系、行业和区域背景等都是组成可雇佣能力要素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三、结语
由上可知,建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就学生自身而言有利于提早认知职业发展的构成要素,对其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影响;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学校优化培养方案,培养更多能够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具有较强可雇佣能力的学生;对社会而言,拥有较强的可雇佣能力可以减少就业或者择业的困难,有利于当下就业择业难问题的解决。当然,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提升,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与全力配合来实现。
[课题项目:1.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科研课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LXC-01);2.惠州市2016年人才工作课题研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人才评价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C16011)]
参考文献:
[1] 陈广,张好徽.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与开发探析[J].文教资料,2015(21)
[2] 袁庆宏,王春艳,陈琳.基于职业生涯成功的大学生可雇佣性养成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3] 田双喜,田艳媚.以可雇佣性为导向的高校就业指导实践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1)
[4] 苏文平等,构建中国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开发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5] 孙俊华,汪霞.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研究:分析视角、构成维度和测量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10(08)
[6] 宋国学.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维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2)
[7] 宋国学,谢晋宇.可雇佣性教育模式:理论述评与实践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6(02)
(作者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惠州 516000)
1 研究设计
1.1 问卷设计
为尽可能全面科学分析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现状,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根据主体性的基本内涵、长期从事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共设计了 20 个有关工商管理类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问题项。对每一个问题项,笔者根据其实施情况与效果设计了 5 个等级,分别为 1 =“没有考虑”,2 =“计划考虑”,3 =“已经考虑”,4 =“有所实施”,5 =“成功实施”。
本文主要通过下面几种方式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第一、由于所使用的问卷项目中的一部分被其他研究人员使用过,因此认为这些量表具有可靠的效度。第二、通过咨询长期担任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老教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的预调查,在科学评估了问卷设计的恰当性之后,再根据预试者提供的意见对相关题项进行了修改。第三、通过克朗巴哈 信度系数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发现统计数据结果符合要求。
1.2 研究样本
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主要向河南省 2 所普通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300 份,收回问卷 295 份,有效问卷 285 份。其中男生占比为 55.43%,女生占比为 44.57%;一年级学生占比为 16.73%,二年级学生占比为 31.52%,三年级学生占比为 36.73%,四年级学生占比为 15.02%;经管类专业占比为 87.82%,工科类专业占比为 12.18%;从户籍构成来看,城市户籍占比为 42.26%,非城市户籍占比为 57.74%。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应用 SPSS 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20 个调查题项的均值大部分都介于 3-4 之间(限于篇幅,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不在文中列示),表明这些学生已经考虑了主体性实践的内容,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了实施。
2.2 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本文对各调查题项的原始数据使用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22。与此同时,Bartlett 球度检验结果显示相伴概率为 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 0.05,即拒绝统计量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假设,所以适合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③通过对 20 个初始变量作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 以及方差极大旋转方法提取因子,可提取 3 个新因子作为 20 个初始变量的主因子,3 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 72.931%,即它们可以反映原始20 个变量 72.931%的信息量。提取 3 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对 2 个主因子进行方差极大旋转(旋转次数为 13次),得到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验证因子分析得出的同一因子各个问题是否测量同一问题,本文进一步进行了内部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 3 个主因子的克朗巴哈 系数值均大于 0.7,因此有效保证了因子构造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在学习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时,大学生主体性实践更关注努力扩展知识面,其累计贡献率为 50.936%,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在学习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时,不再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已经开始通过互联网、杂志等不同渠道开始关注现实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实践;其次关注解决专业疑难问题,其累计贡献率为 16.147%,这也说明大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努力解决专业疑难问题对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质量的影响;完成学习计划的贡献率为 5.848%,表明大学生在学习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时,在完成学习计划方面已经有所事实施,只是这一系数相对较小,这也反映了其实施的力度还不够。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特色;托利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1-0050-04
0 引言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管理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高等教育中存在学与用脱节、理论多实践少[1]、课程设置模式单一等现象[2],成为工商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本文力图以美国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特点为例,分析说明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重要经验,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托利多大学是美国俄亥俄州13所州立大学之一,成立于1872年。2006 年 7 月与俄亥俄医学院合并后,成为俄亥俄州近百所高等院校中财政预算排名第三的公立大学,目前有10个学院,230个本、硕、博专业,其专业广泛性位居美国第十七位。全校学生对教员的比率为 19∶1,8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是全球高校中5%获得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认证的大学之一,其工商管理和信息技术科学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获得了该认证。AACSB提供世界最权威的商学院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及会计学科的认证。在我国大陆地区通过AACSB的学院只有三所,分别是中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因此,托利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专业设置和教学特色对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信息技术科学、应用组织技术等学士学位。其中工商管理包括会计、电子商务、家族企业创业、金融、金融理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商务、市场学、运作与供应链管理、组织领导与管理、销售等专业。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共修课程包括工商管理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职业发展、专业沟通等课程。各专业还有各自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市场学专业为例,市场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顾客行为和关系营销、市场研究与数据库管理、营销分析与决策等共计12学分的课程,然后从模块一中选择6学分的课程,再从模块一和模块二中选择6学分的课程。其中模块一包括国际营销、网络营销、营销沟通原理、企业营销、实习、销售。模块二包括供应链管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广告战略、直接营销、销售渠道管理、国际采购物流与运输、高级营销分析、产品价格管理、专题、购买与企业关系管理、销售领导力[3]。在表1中,多数专业方向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家族企业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的课程以必修课为主。
2 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
美国托利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通识教育基础雄厚,专业教育目标明确,课程关联相互支撑三个显著特征。
2.1 共修课程教育基础雄厚
如前所述,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共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坚实而雄厚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基础,形成了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的框架。在四年制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第一年和第二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在这些课程中,大学写作、报告写作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能力学习的平台;微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商务应用数学、商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统计数据工具基础;财务会计信息、决策会计、财务管理原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财务分析基础工具;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商务概论、市场营销、生产与服务、宏观经济学、经营环境、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等课程将工商管理的各类要素和相互关系整体呈现给学生,从工商企业外部环境的关键要素到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的管理过程,从企业产品的生产到企业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给学生呈现了清晰的学科内容。同时,托利多大学在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中贯穿了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具备学习知识同时思考自身职业发展的能力。
2.2 专业方向教育目标明确
托利多大学为进入商学院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了明确而清晰的职业定向,并用与工商管理实践紧密相联系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其教育目标。例如,销售专业是托利多大学获得AACSB认证的第一个重要专业,获得了美国国家级的荣誉和大学销售专业的领导地位。所有销售专业的班级被设计成真实的企业,学生未来可以成为企业销售领域的领导者。销售专业要求学生必修商务营销、购买与商务关系管理、销售、会计与区域管理、销售领导力、高级销售、销售实习共计21学分课程,同时需要的人文科学课程分必修和校级核心课程,包括心理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或者社会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任选一门,个体沟通(校级核心必修课)、批判思考(人文社科领域)和逻辑学初步(自然科学领域)任选一门。在沟通原理与实践、公共演讲、群体沟通、劝说理论、非语言沟通等课程中选择两门课程。这些课程为培养学生出色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聪慧的关系管理和科学推理能力、审慎的决策和领导能力提供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平台,有利于实现托利多销售专业的教育目标。再如电子商务专业是AACSB的特色项目。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两种职业轨迹,一种是让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同时辅修市场营销、信息系统、金融、国际商务或者创业等其他专业方向,成为在这些专业领域中有电子商务专长的人;另一种是学生成为专业电子商务技术人员。这两种职业轨迹可以使他们将来成为管理者、企业家、经理人才和网络开发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学院要求该专业学生必修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网站设计和商务传播、商务智能管理、电子商务模型和计划管理课程,同时选修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网络营销、财务营销和制度、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等课程,并积极鼓励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方向课程。
2.3 课程关联相互支撑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促进了学生对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较快融合。所设课程之间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以工商公共必修课程(第一层次)为例,图1显示出各课程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微机在商务领域的应用课程是信息技术管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和决策会计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课程的先修课程,工商管理学生的发展方向课程是职业发展Ⅰ和职业发展Ⅱ课程的先修课程,职业发展Ⅰ是职业发展Ⅱ的先修课程,商务初步是各管理类课程的先修课程,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是生产与服务系统原理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财务管理的先修课程[4],在以上课程先修的基础上,才能进入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的课程。这些课程之间形成的先后关联,使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均学有所用,并随着课程的进展反复应用所学理论并不断深化。同时,如图1中虚线框所示,在公共类必修课中,分为信息技术类、财会工具类、数据分析类、职业方向类和管理核心类五大类课程。其中信息技术类课程为数据分析类、财会工具类和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最先进的手段,数据分析类课程为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缜密的分析工具,财会工具类课程为管理核心课程提供理解工商企业信息的专业技术。而职业发展类课程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管理核心课程中不断调整职业心理预期,在职业选择调整中不断增强学习信念和能力。在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第二层次)中,需要在以上课程作为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切入特定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和实践。
3 教学手段及其资源特色
在科学合理配置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选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3.1 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商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新教学楼中的每个阶梯教室里,所有课桌都安装电源和网络插口,这为学生提供了同时上网、与教师同步进行对网络信息资源操作的机会。教室中多媒体设备齐备,面积较大的阶梯教室中甚至设有三个屏幕装置,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或幻灯片切换都非常方便。另外,商学院学生有利用学院机房资源免费打印课程资料的权利,学生自由打印课程学习资料。
3.2 教师发挥各自特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托利多大学的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角色和引导角色交替进行。学生随时在课堂提问,教师立即解释和引导学生讨论。每名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尽相同,选择的商务模拟系统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教师通过固定答疑时间、电邮、网站等交流方式与学生在课外积极沟通。同时,商学院教师大多数具有企业背景和经历,结合案例内容指导学生到企业调研或在公共企业数据库查阅资料完成各种调查或研究报告。
3.3 网络模拟和视听教学资源的选用
在商学院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教室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实践对接。例如,商务初步是一年级新生在第一个春季学期就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笔者在旁听该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充分利用Capsim 公司开发的企业模拟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公司管理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公司,当课程进行到管理各项职能的介绍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公司进行新产品市场预测、进行生产决策等。教师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及时了解学生课下对自己公司的运作情况。为了让学生理解公司发展中创业者的性格所起的作用,教师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了Film计划,加入苹果电脑公司成立的影片,并组织讨论。
3.4 以应用为第一要素选择教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中,教师选择教材考虑的重要环节是是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能否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和应用价值。以统计学为例,我国国内的统计学教材内容涵盖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内容,虽然很多教材中也注重各章节后面加入案例内容和Excel、Spss等软件应用内容,但大学本科教材基本涵盖描述统计、概率、抽样分布、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体系等内容,并以理论阐述、例题的数学推导类课程模式阐述统计学的内容。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将统计技能课程分为商务数据分析和统计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两门课。前者教材主要以贯穿案例的形式阐述描述统计学的内容,后者教材以企业决策案例的形式阐述推断统计学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用的教材为蓝本要求学生使用统计软件根据模拟或实际的企业数据完成作业或报告。
3.5 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受到学校网络资源的人性化支持。例如,在教师方面,学校网站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电子图书、电子视频等资料,而且专门设计了软教学资源模块,包括做教学计划的技巧、做多媒体可见的技巧和素材资源推荐、各种情境下的教学技巧推荐等信息,这些软资源帮助教师职业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非常具有人性化特征。同时,在学生方面,商学院为了辅助各专业的教学实践,在学校网站上特别设计了Real Connection 模块,主要作用是收集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信息,帮助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历设计,与企业联系帮助学生搜寻就业信息。这不仅成为商学院职业发展课程的主要工具,也直接帮助了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实习和就业。因此,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对教师更好教学、学生及时学到求职技能起到了“授人以渔”的功效。
4 结束语
托利多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特色对我国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很有启示。第一,通识教育是工商管理的重中之重,并且要和课程之间的紧密关联性结合起来。没有良好的通识教育基础,各专业的工商管理人才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发展环境;同时没有课程之间的紧密结合,一些基础课在以后的课程中很少用到,会让学生觉得“学无所用”和“学不会用”。第二,及时了解企业人才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企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专业课程才能使毕业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毕业后才发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第三,积极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职业发展的平台。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校、学校与企业的共赢,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玖河,李晓霞.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7,30(1):68-70.
[2]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53.
关键词:工商管理;案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309-02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二者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案例教学就是尝试寻找这种联系的一种方法[1]。它秉承了经验管理学派的理论假设,通过对成功和失败管理案例的分析、比较和研究,从而抽象出某些有助于提高理论学习效率的一般性结论或原理。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应具备综合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而不单是理论演绎,注重知识的综合性而不只是对某个概念、原理的理解,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正是促使工商管理教育由“书本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的有效实现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该紧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工商管理类课程特点,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开展案例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确定多维性的教学目标
案例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对象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法学案例向学生介绍过去的判例,是作为一种可模仿的范例来起作用的,并不要求学生如何自己去处理;工商管理案例则提供了认识、解决管理问题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一名管理者如何处理,以培养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因此,目标的明确是案例教学的前提[2]。
1.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带动理论教学。大学阶段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持续的学习能力是理论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现代高校纷纷实行“多课少时”的做法,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全面灌输”的讲授,教师和学生都会疲于奔命,而案例教学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虽然是单一的、具体的,但造成问题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要用到的知识是全面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去了解案例环境,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在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巩固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觉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开课之前针对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布点”,从而实施“以点带面”的教学战略安排。
2.增强学生的实践感悟,体现工商管理教育的特性。案例教学是促使管理知识内化的有效手段,既符合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又紧扣管理学科的特点,具有传统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权变性,任何管理制度和方法都要在具体环境中结合具体的人和事来进行。因此大多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多的不是靠“学”,而是靠“悟”,实践感悟是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特性。而案例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的管理情境,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分析环境,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一步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的管理人生。
3.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提升管理潜质。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工商企业实务工作,又已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者潜质。管理者所需要具备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冒险精神及诚信品质等,在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而通过案例教学,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队合作中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决策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日渐形成一定的管理者潜质。
二、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通常是指一个管理问题或管理决策的描述,提供有关存在问题及所需决策的各个事实与资料,再现管理者曾经面临的真实情景[3]。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一般不包含案例所提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没有思考或分析某一情况的“确切”方法,没有唯一的“最佳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提供给学生争论、问题、选择以及信息,并希望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适合的行动方案。每个案例往往最后需要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面对案例中描述的环境,我将怎么办?”因此,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几下问题。
1.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和关注学生的特点,针对成教生和硕士生,可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将知识内容融于案例中,而不必拘泥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针对本科生,教学应在强调知识内容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画龙点睛,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
2.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阅历。对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开设较早的基础类课程案例的选择应更多地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将基础打牢,如果过多地涉及其他知识内容则可能使学生很难深入分析下去。而对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则可以运用综合性案例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3.案例的选择应考虑国情。有人提出管理无国界,一段时间哈佛案例曾经成为工商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首选,但不考虑国情的管理往往是无效的,管理方法、手段的运用离不开社会环境,针对本国企业编写的本土化案例更能满足学生应对未来工作场景的需要,从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4.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内容的补充与调整。工商管理对象内容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工商管理案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不能一个案例多年使用,一成不变,对于已有案例应不断地更新和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5.教师应主动编写工商管理类案例。相对而言,根据文献资料或实地调研、走访各类机构和组织而自己动手编写的案例更加具有针对性,编写的案例应将现实生活中各经济组织所遇到的市场营销、生产运行、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仓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以通俗易懂并引入入胜的语言,紧凑的结构,生动的情节形成故事描述出来,避免出现带有主观性色彩的评价。在案例编写中关键是搜集数据,可以通过查阅文件、档案资料,对编写对象的相关人员访谈,直接观察编写案例对象的运行状况。在选择数据搜集的方法时,编写者必须综合比较各种数据搜集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管理的不同流程和阶段进行选择。
三、强调教学过程的全员参与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全员参与、充分互动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1.教师应明确自身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知角色,而是可以局外第三人的角色评判案例,或以辅导员的角色推进案例的有序进行,或以智库的角色不断地答疑解惑,或以企业最高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居间协调内部的矛盾、冲突,也可以公司竞争者的角色寻找案例分析中的漏洞。
2.强调全员的参与,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案例教学应在学习型团队中进行,课下将教学班级划分为5~7个人的小组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表明观点;课堂讨论时以学生作为发言主角,鼓励小组之间展开争辩,教师则营造讨论气氛、引领讨论话题、进行必要的点拨,师生之间相互启迪、共同思考、分享体会,通过脑力激荡共同感悟管理真谛;课后学生撰写案例分析体会,组长对每个组员的参与情况作出详细说明,作为评价成绩的依据。
3.案例教学处在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可能会遇到节外生枝、偏离主题的情况。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方案的制定都需要一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如果忽视了这些条件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开展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防止偏离主题。
四、强化案例教学的支撑和考核体系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与课程教学的整体变革密切相关,最为主要的即是支撑案例教学的硬件与软件环境以及完善的适合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教师应对班级结构进行变革。变个体学习为团队学习,将行政班级改造成为教学班级,这是将案例教学引向成功的组织保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由单向被动接受信息的场所变成群体性的感悟知识和分享体会的场所。其次,营造和推崇案例教学的校园文化和硬件环境。学校和教师应重视案例教学,互相支持,注重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推广,让搜集材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在硬件方面,图书馆资料建设、网络环境建设,便于分级讨论的课堂设施建设都应以跟进。最后,建立和完善案例教学的评估标准和教学评价体系,创新相关课程的考试考核办法。以案例分析的综合情况取代传统的标准题型卷面考试作为课程成绩评价的依据。
通过国内外高校的广泛教学实践,案例教学已被证明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的教育中也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力推广已势在必行[4]。一方面,各高校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加大案例建设力度,努力提高案例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强调学生全员参与。教师要通过培训和自我学习来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效果,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时,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并进行有效的控制,结合学生讨论情况,采用理论和案例实际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植根于扎实的管理理论知识中提升自己的管理应用能力,让理论与实践高度地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华明,杨慧,马义中,钟晓芳.分时段管理案例教学法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6):430-431.
[2] 马庆栋,孙慧娟.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组织与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10,(10):42-43.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管理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高等教育中存在学与用脱节、理论多实践少[1]、课程设置模式单一等现象[2],成为工商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本文力图以美国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特点为例,分析说明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重要经验,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提供借鉴。托利多大学是美国俄亥俄州 13 所州立大学之一,成立于 1872 年。2006年7月与俄亥俄医学院合并后,成为俄亥俄州近百所高等院校中财政预算排名第三的公立大学,目前有 10 个学院,230 个本、硕、博专业,其专业广泛性位居美国第十七位。全校学生对教员的比率为19∶1,8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是全球高校中5%获得 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认证的大学之一,其工商管理和信息技术科学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获得了该认证。AACSB 提供世界最权威的商学院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及会计学科的认证。在我国大陆地区通过 AACSB 的学院只有三所,分别是中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因此,托利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专业设置和教学特色对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信息技术科学、应用组织技术等学士学位。其中工商管理包括会计、电子商务、家族企业创业、金融、金融理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商务、市场学、运作与供应链管理、组织领导与管理、销售等专业。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 1 所示。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共修课程包括工商管理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职业发展、专业沟通等课程。各专业还有各自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市场学专业为例,市场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顾客行为和关系营销、市场研究与数据库管理、营销分析与决策等共计 12 学分的课程,然后从模块一中选择 6学分的课程,再从模块一和模块二中选择 6 学分的课程。其中模块一包括国际营销、网络营销、营销沟通原理、企业营销、实习、销售。模块二包括供应链管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广告战略、直接营销、销售渠道管理、国际采购物流与运输、高级营销分析、产品价格管理、专题、购买与企业关系管理、销售领导力[3]。在表 1 中,多数专业方向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家族企业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的课程以必修课为主。
2 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
美国托利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通识教育基础雄厚,专业教育目标明确,课程关联相互支撑三个显著特征。
2.1 共修课程教育基础雄厚
如前所述,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共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坚实而雄厚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基础,形成了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的框架。在四年制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第一年和第二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在这些课程中,大学写作、报告写作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能力学习的平台;微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商务应用数学、商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统计数据工具基础;财务会计信息、决策会计、财务管理原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财务分析基础工具;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商务概论、市场营销、生产与服务、宏观经济学、经营环境、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等课程将工商管理的各类要素和相互关系整体呈现给学生,从工商企业外部环境的关键要素到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的管理过程,从企业产品的生产到企业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给学生呈现了清晰的学科内容。同时,托利多大学在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中贯穿了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具备学习知识同时思考自身职业发展的能力。
2.2 专业方向教育目标明确
托利多大学为进入商学院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了明确而清晰的职业定向,并用与工商管理实践紧密相联系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其教育目标。例如,销售专业是托利多大学获得 AACSB 认证的第一个重要专业,获得了美国国家级的荣誉和大学销售专业的领导地位。所有销售专业的班级被设计成真实的企业,学生未来可以成为企业销售领域的领导者。销售专业要求学生必修商务营销、购买与商务关系管理、销售、会计与区域管理、销售领导力、高级销售、销售实习共计 21 学分课程,同时需要的人文科学课程分必修和校级核心课程,包括心理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或者社会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任选一门,个体沟通(校级核心必修课)、批判思考(人文社科领域)和逻辑学初步(自然科学领域)任选一门。在沟通原理与实践、公共演讲、群体沟通、劝说理论、非语言沟通等课程中选择两门课程。这些课程为培养学生出色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聪慧的关系管理和科学推理能力、审慎的决策和领导能力提供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平台,有利于实现托利多销售专业的教育目标。再如电子商务专业是 AACSB 的特色项目。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两种职业轨迹,一种是让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同时辅修市场营销、信息系统、金融、国际商务或者创业等其他专业方向,成为在这些专业领域中有电子商务专长的人;另一种是学生成为专业电子商务技术人员。这两种职业轨迹可以使他们将来成为管理者、企业家、经理人才和网络开发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学院要求该专业学生必修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网站设计和商务传播、商务智能管理、电子商务模型和计划管理课程,同时选修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网络营销、财务营销和制度、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等课程,并积极鼓励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方向课程。
2.3 课程关联相互支撑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促进了学生对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较快融合。所设课程之间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以工商公共必修课程(第一层次)为例,图 1 显示出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微机在商务领域的应用课程是信息技术管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和决策会计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课程的先修课程,工商管理学生的发展方向课程是职业发展Ⅰ和职业发展Ⅱ课程的先修课程,职业发展Ⅰ是职业发展Ⅱ的先修课程,商务初步是各管理类课程的先修课程,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是生产与服务系统原理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财务管理的先修课程[4],在以上课程先修的基础上,才能进入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的课程。这些课程之间形成的先后关联,使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均学有所用,并随着课程的进展反复应用所学理论并不断深化。同时,如图 1 中虚线框所示,在公共类必修课中,分为信息技术类、财会工具类、数据分析类、职业方向类和管理核心类五大类课程。其中信息技术类课程为数据分析类、财会工具类和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最先进的手段,数据分析类课程为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缜密的分析工具,财会工具类课程为管理核心课程提供理解工商企业信息的专业技术。而职业发展类课程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管理核心课程中不断调整职业心理预期,在职业选择调整中不断增强学习信念和能力。在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第二层次)中,需要在以上课程作为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切入特定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和实践。
3 教学手段及其资源特色
在科学合理配置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选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3.1 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商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新教学楼中的每个阶梯教室里,所有课桌都安装电源和网络插口,这为学生提供了同时上网、与教师同步进行对网络信息资源操作的机会。教室中多媒体设备齐备,面积较大的阶梯教室中甚至设有三个屏幕装置,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或幻灯片切换都非常方便。另外,商学院学生有利用学院机房资源免费打印课程资料的权利,学生自由打印课程学习资料。
3.2 教师发挥各自特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托利多大学的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角色和引导角色交替进行。学生随时在课堂提问,教师立即解释和引导学生讨论。每名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尽相同,选择的商务模拟系统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教师通过固定答疑时间、电邮、网站等交流方式与学生在课外积极沟通。同时,商学院教师大多数具有企业背景和经历,结合案例内容指导学生到企业调研或在公共企业数据库查阅资料完成各种调查或研究报告。
3.3 网络模拟和视听教学资源的选用
在商学院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教室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实践对接。例如,商务初步是一年级新生在第一个春季学期就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笔者在旁听该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充分利用 Capsim公司开发的企业模拟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公司管理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公司,当课程进行到管理各项职能的介绍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公司进行新产品市场预测、进行生产决策等。教师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及时了解学生课下对自己公司的运作情况。为了让学生理解公司发展中创业者的性格所起的作用,教师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了 Film 计划,加入苹果电脑公司成立的影片,并组织讨论。
3.4 以应用为第一要素选择教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中,教师选择教材考虑的重要环节是是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能否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和应用价值。以统计学为例,我国国内的统计学教材内容涵盖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内容,虽然很多教材中也注重各章节后面加入案例内容和 Excel、Spss 等软件应用内容,但大学本科教材基本涵盖描述统计、概率、抽样分布、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体系等内容,并以理论阐述、例题的数学推导类课程模式阐述统计学的内容。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将统计技能课程分为商务数据分析和统计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两门课。前者教材主要以贯穿案例的形式阐述描述统计学的内容,后者教材以企业决策案例的形式阐述推断统计学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用的教材为蓝本要求学生使用统计软件根据模拟或实际的企业数据完成作业或报告。
3.5 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受到学校网络资源的人性化支持。例如,在教师方面,学校网站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电子图书、电子视频等资料,而且专门设计了软教学资源模块,包括做教学计划的技巧、做多媒体可见的技巧和素材资源推荐、各种情境下的教学技巧推荐等信息,这些软资源帮助教师职业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非常具有人性化特征。同时,在学生方面,商学院为了辅助各专业的教学实践,在学校网站上特别设计了 Real Connection 模块,主要作用是收集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信息,帮助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历设计,与企业联系帮助学生搜寻就业信息。这不仅成为商学院职业发展课程的主要工具,也直接帮助了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实习和就业。因此,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对教师更好教学、学生及时学到求职技能起到了“授人以渔”的功效。
关键词:工商管理;研究内容;比较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内对工商管理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进展,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也逐渐增多,及时把握国外工商管理研究的最新动态及其发展趋势,将对我国工商管理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与启发作用。
工商管理学是研究营利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本文按照学科代码将工商管理学科分为十个研究领域,对90年代国内外学术界工商管理各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以发现国内、外研究的差异,更好地促进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的发展。
1国外工商管理研究内容与热点
本文在检索国外工商管理论文数量时,选择了SCI和SSCI中影响因子大于0.5的59种管理类期刊,时间范围是从1990年到2000年。通过关键词检索,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论文数量远远多于其他领域,故将其他九个领域按检索到的论文篇数做出趋势图。
从纵向来看,1990~2000年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经济、项目管理、企业理论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企业文化、财务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则一直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明显的增长。其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在90年代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在某些年份,市场营销研究虽有下降,但整体趋势是上升的;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在近5年内发展很快;而运作管理的研究在突破最高点后开始逐渐持平甚至下降;不能忽视的是对项目管理的研究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从横向看,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数量远远多于其他领域,可见近十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外是一个热点研究领域。从其他9个领域的论文数量排序中可以看出,市场营销、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理论、运作管理也是研究的热点领域。在分析各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时的1997-2000年进入SCI检索的文章,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关于国外工商管理研究内容与热点的基本结论(见表1):
2国内工商管理研究内容与热点
对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从中国期刊网中筛选出44种学术性较强的管理类期刊,根据关键词对各二级科目的论文进行检索,将各领域检索得到的论文数量进行趋势描述
从此趋势图纵向比较,几乎每一个领域的研究在近7年中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这表明国内工商管理各领域的研究力度在加强,这也与国家经济改革的进程和力度有一定关系。横向比较,研究成果较多的是市场营销,说明我国的经济改革及国企改革的力度加强,企业不再只靠抓生产提高企业利润,而是越来越注重市场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同时,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作管理、项目管理也是研究较多的领域,相比而言在工商管理研究范围内国内近几年对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少。从代表性文章中,得出国内工商管理各领域研究热点如下:
3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内容与热点的比较及结论
3.1工商管理研究的国内外对比分析
从国内外的研究趋势比较过程中可以看出,国外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增长速度较快;项目管理的研究在持续增加;企业战略管理的论文数量曾在1995年左右达到最多,随后又有所减少。国内则对运作管理研究较多,企业文化、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人力资源也是理论界研究较多的领域。
从国内外文献数量的排名次序角度看,国内论文数量较多的是市场营销、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作管理、项目管理,而国外的排名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理论。
国内外研究热点存在必然的交集,但侧重点仍有不同,国内理论研究滞后于国际的理论研究,国内的研究热点往往是国外前几年的研究热点,而国外正在形成的热点在国内往往是刚刚涉足或者还未涉足。
4结论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工商管理研究从整体上落后于国际水平,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有一定关系,但是也要求此领域的学者们能把握工商管理的最新研究方向,以加强我国的工商管理研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在研究内容与形式上存在差别:国外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将理论运用于管理实践;而国内的研究经常停留在理解国外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对一些较新的管理问题介入较少。鉴于工商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国内此领域学者们应注重研究形式的改进,注重对管理问题深层面的研究。
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差别:国外注重规范研究,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国内多是思辩研究,研究仅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或是虽有理论基础但是缺乏严密的推理。国外使用实证研究方法较多,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等方法对所研究问题进行充分的论证,而国内则不重视实证的研究。这与各国间的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管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在进行管理研究时,应该多作些实证的工作来充实我们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2]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3]WebofScience.[DB/OL].2002.
[4]中国期刊网.[DB/OL].2002.
就中国而言,培养对象即入学人员条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大专或本科毕业,具有相应年限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更多的管理知识,力求成为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类则集中在大专或是本课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主要专业的人群。比如我现在的学生,他们高考时之所以选择该专业大部分是看中了工商管理专业每一类学科都会涉及,从而拥有广泛的就业面,这也算是为毕业之后做考虑。但是据我了解,这类学生虽然每一个科目都有涉猎,像会计、管理学、人力资源等等,但是他们并不是都精于每一科,相对每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还是处于弱势竞争状态。所以对各科的专业学习技能还需要加强。在国外,例如一些英联邦国家,他们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是设置在大学本科或以上的教育水平。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选择工商管理专业,都是直接攻读的是工商管理硕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MBA学位。因为大部分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人都已经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相对于没有基础知识的普通学生,他们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很多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对课题的研究与数据收集分析中。所以他们能够更好的接纳和运用高级的管理学的知识。或者说,还有少部分人为的只是拿到一个MBA的学位,这样可以便于在以后职业道路上使自己更有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作为一门涵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部行为管理两大方面的学科门类,他的主体课程范围也就十分广泛,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等等,其中经济学就被细分为微观、宏观、西方经济学三个方面。就国内的高校而言,因为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学到的只是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在类似一些欧盟国家,他们是以修学分的形式来完成整个学业。举个例子,研究生毕业要求修满36个学分,每科4个学分,那么需要学生自己选择12门课去学习。这个选择当然会有专业的老师根据你的能力、时间安排和学科的难易程度为你提供方向性的意见,但是起码这个学起来自由度相对较高,程度由易到难,还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做调整,这也就会比国内高校广开课、门门修的效果要好。一般来讲,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是作为主要科目,也就是必选科目,特别是项目管理,它按照难易程度可以被分为两个等级。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欧盟国家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选择的这种模式,首先,他会有一个难易程度的安排,可以先学到基础的东西再到深入的理解,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其次,以修学分的方式来学习更为灵活,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比如,比较轻松的课程可以选在同一个学期修完,较难的一点的或者自己比较有兴趣的可以单独用一个学期来修完,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年限,一般是本科3年内、硕士2年内修满相应的学分。
三、教学模式
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因为人口的原因,中国无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的大课堂的方式,40~50人一个班,人多就会有“浑水摸鱼”的现象,偌大的教室老师只能尽可能的使愿意听课的学生认真听课,如果用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小部分学生的纪律就会耽误正常的上课时间。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外国的课堂,一般皆为不超过30人的小班教学,这样老师可以认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状态及程度。所以,这就是硬性规定课程的大班教学的弊端之一。一直以来,中国学生理论知识一直强于实际动手能力,中国的课堂也缺乏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各高校中,因为管理的原因,假如要外出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需要经过层层审核批准同意,手续复杂繁琐不说,带队老师的责任也是相当重大,五六十个学生外出的安全问题确实必须要引起重视。因此这一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则鲜少在国内高校中频繁开展。但是,在相当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西方国家当中,频繁展开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活动是很普遍的。具体而言,就是老师对一个要讲授的题目,是以指导性的提问去引导学生探讨这个专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除了要求你做好文字性的叙述之外,更看重的是来自真实数据与背景材料的支持与分析。作业和考试内容也不会是单纯的单选多选题,都是实际案例分析或是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描述。充分体现了“教育个体经验的累积、发展与改造”这句话。比如某“项目管理”的作业是关于某航空公司的项目计划,乍一看,连这个航空公司的名字都不认识,因为都是真实的案例,所以还需要自己去搜集有关这个航空公司关于这个项目的所有的数据,查找相应的资料,甚至是走访到这家公司做详细了解。最后相当于把整个航空公司和这个项目全部深入了解了一遍,最后一步才是进行数据分析并提交作业。对条款的细致把握和复述可能中国的教学模式更能出成效,但是对于将条款运用在实践中去分析,这则是中国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弱项。到毕业论文的时候,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文字性的精彩描述,但是在国外老师看来这些缺乏实际性。他们要求学生进入真正的公司去做实践,每周反馈、交流信息,在经过反复修改、数据统计之后得到毕业报告,当然,最后面对着校长及各科老师做现场演说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就国内的学生而言,我更多看到的是对书本的背诵,校园内并不充裕的实训室、鲜少的实训机会。不过,国内有一个不可多得的优势,则是毕业之时会有很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供学生选择,这给学生们减少了求职的压力,另一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算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校外实践的机会,对提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就业前景
就就业前景来说,中外的工商管理毕业生可谓是大不相同。在中国,要求这种技能的职位通常都是普通文员或是教师,很少会运用到学到的各种团队管理技巧与职能。但是,在国外,更多的是将工商管理这些知识、技巧、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运用到公司的具体实业当中,将领导、管理职能发挥出来。从而更根本地贴合了工商管理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的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宗旨。
五、结语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二者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案例教学就是尝试寻找这种联系的一种方法[1]。它秉承了经验管理学派的理论假设,通过对成功和失败管理案例的分析、比较和研究,从而抽象出某些有助于提高理论学习效率的一般性结论或原理。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应具备综合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而不单是理论演绎,注重知识的综合性而不只是对某个概念、原理的理解,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正是促使工商管理教育由“书本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的有效实现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该紧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工商管理类课程特点,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开展案例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确定多维性的教学目标
案例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对象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法学案例向学生介绍过去的判例,是作为一种可模仿的范例来起作用的,并不要求学生如何自己去处理;工商管理案例则提供了认识、解决管理问题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一名管理者如何处理,以培养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因此,目标的明确是案例教学的前提[2]。
1.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带动理论教学。大学阶段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持续的学习能力是理论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现代高校纷纷实行“多课少时”的做法,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全面灌输”的讲授,教师和学生都会疲于奔命,而案例教学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虽然是单一的、具体的,但造成问题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要用到的知识是全面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去了解案例环境,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在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巩固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觉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开课之前针对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布点”,从而实施“以点带面”的教学战略安排。
2.增强学生的实践感悟,体现工商管理教育的特性。案例教学是促使管理知识内化的有效手段,既符合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又紧扣管理学科的特点,具有传统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权变性,任何管理制度和方法都要在具体环境中结合具体的人和事来进行。因此大多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多的不是靠“学”,而是靠“悟”,实践感悟是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特性。而案例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的管理情境,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分析环境,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一步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的管理人生。
3.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提升管理潜质。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工商企业实务工作,又已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者潜质。管理者所需要具备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冒险精神及诚信品质等,在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而通过案例教学,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队合作中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决策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日渐形成一定的管理者潜质。
二、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通常是指一个管理问题或管理决策的描述,提供有关存在问题及所需决策的各个事实与资料,再现管理者曾经面临的真实情景[3]。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一般不包含案例所提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没有思考或分析某一情况的“确切”方法,没有唯一的“最佳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提供给学生争论、问题、选择以及信息,并希望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适合的行动方案。每个案例往往最后需要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面对案例中描述的环境,我将怎么办?”因此,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几下问题。
1.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和关注学生的特点,针对成教生和硕士生,可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将知识内容融于案例中,而不必拘泥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针对本科生,教学应在强调知识内容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画龙点睛,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
2.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阅历。对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开设较早的基础类课程案例的选择应更多地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将基础打牢,如果过多地涉及其他知识内容则可能使学生很难深入分析下去。而对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则可以运用综合性案例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3.案例的选择应考虑国情。有人提出管理无国界,一段时间哈佛案例曾经成为工商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首选,但不考虑国情的管理往往是无效的,管理方法、手段的运用离不开社会环境,针对本国企业编写的本土化案例更能满足学生应对未来工作场景的需要,从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4.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内容的补充与调整。工商管理对象内容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工商管理案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不能一个案例多年使用,一成不变,对于已有案例应不断地更新和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5.教师应主动编写工商管理类案例。相对而言,根据文献资料或实地调研、走访各类机构和组织而自己动手编写的案例更加具有针对性,编写的案例应将现实生活中各经济组织所遇到的市场营销、生产运行、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仓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以通俗易懂并引入入胜的语言,紧凑的结构,生动的情节形成故事描述出来,避免出现带有主观性色彩的评价。在案例编写中关键是搜集数据,可以通过查阅文件、档案资料,对编写对象的相关人员访谈,直接观察编写案例对象的运行状况。在选择数据搜集的方法时,编写者必须综合比较各种数据搜集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管理的不同流程和阶段进行选择。
三、强调教学过程的全员参与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全员参与、充分互动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1.教师应明确自身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知角色,而是可以局外第三人的角色评判案例,或以辅导员的角色推进案例的有序进行,或以智库的角色不断地答疑解惑,或以企业最高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居间协调内部的矛盾、冲突,也可以公司竞争者的角色寻找案例分析中的漏洞。
2.强调全员的参与,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案例教学应在学习型团队中进行,课下将教学班级划分为5~7个人的小组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表明观点;课堂讨论时以学生作为发言主角,鼓励小组之间展开争辩,教师则营造讨论气氛、引领讨论话题、进行必要的点拨,师生之间相互启迪、共同思考、分享体会,通过脑力激荡共同感悟管理真谛;课后学生撰写案例分析体会,组长对每个组员的参与情况作出详细说明,作为评价成绩的依据。
3.案例教学处在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可能会遇到节外生枝、偏离主题的情况。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方案的制定都需要一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如果忽视了这些条件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开展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防止偏离主题。
四、强化案例教学的支撑和考核体系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与课程教学的整体变革密切相关,最为主要的即是支撑案例教学的硬件与软件环境以及完善的适合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
一、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现实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现实价值取向是以案例的工具价值为基础,以获得科学知识和管理技巧为目的的学术—技术取向为主,这一取向有以下特点:
(一)只承认“案例”的工具价值按照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性质,价值通常被分为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又被称之为外在价值,是对于某种被欲求或好的东西具有手段意义的价值,也就是有助于其他价值实现与完善的价值;内在价值也可称之为目的价值或自身价值,是作为一种目的或者就其本身就是善的或被欲求的事物。由于学术—技术取向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奠基于叙事反映论、现代知识观与管理主义管理观,因此,它只承认案例具有工具价值,也就是只承认案例作为达成其他教育价值的手段所具有的价值。从形式上来看,案例是一个叙事文本,它是对事件的讲述,包括人物、行动以及行动的背景或情节等叙事要素。由于学术—技术取向案例教学是以叙事反映论,即把叙事看成是现实的客观描述的叙事观为基础,因此,管理案例作为一种叙事文本被看作是对管理现实的客观描述,是对管理世界实际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的客观描述。进一步讲,就是把管理案例看成管理现实本身,案例被当成现实或实践的等价物。作为管理现实等价物的案例,最终成为科学知识的附属品。工商管理教育非常重视管理者实践智慧的培养,但在管理主义管理观的制约下,管理实践被看作是科学知识的逻辑推演,因此,实践智慧的培育就演变成科学知识的获得,认为学好理论也就等于学会了实践或者说学好理论自然就会实践。因此,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就在于理论的获得。案例作为真实环境的客观描述,作为现实的等价物,自然成为培养理论应用能力的好工具。显然,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作用在于使科学知识的吸收更加有趣和容易,其本身并无独特的内在价值,案例成为管理学习者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的工具。
(二)只关注故事忽视了话语与叙述“叙事”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指讲故事的形式,即话语,也就是叙述故事的口头或书面的话语,是听者听到的或读者读到的文本;第二层指讲故事的内容,即故事,也就是被叙述的事件;第三层指讲故事的行为,即叙述行为,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过程。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由于把案例看成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甚至把案例当成现实的等价物,案例主要被用作获取科学知识的手段或工具。因此,在编写工商管理案例的过程中,虽然会注意到话语层和叙述层的问题以激发管理学习者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关注案例的故事,即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往往忽视话语层和叙述层的问题,比如谁叙述、如何叙述等,都不在案例的讨论范围之内。由于不关注案例的话语层和叙述层,因此隐含在叙事话语中的倾向性—管理观、组织观、知识观、思维模式等很少被挖掘与分析。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也因此缺少了对案例的批判性审视,使管理学习者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案例中隐含的基本观念,即便是错误的观念也是如此。由此,管理学习者可能陷入某种文化或意识形态的控制而丧失自我。
(三)强调科学知识的习得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视野里,无论案例是多么的复杂、多么的精彩,其本身都没有实质的意义,不过是让管理学习者能够更形象地接受科学知识、更有效地把所学习的科学知识运用于管理实践之中。在现实的教育场景中,教师往往这样运用案例:第一,把案例作为激发管理学习者学习理论的工具,在这里,案例是理论学习的序曲;第二,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例子或例证,去说明理论的正确性,案例成为理论的注脚;第三,把案例作为真实问题情境,让管理学习者在运用理论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精熟理论、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这里案例成为了理论的练兵场。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我们讲鸟儿飞,是为了理解鸟儿飞翔后面的空气动力学原理。甚至一些教师为了让管理学习者更好地把握理论的要点,把案例丰富的情境、具体的情节完全省略,只提炼其中的问题给管理学习者。另外,大多数运用案例教学的课程是以学科知识分门别类来开设的,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也多数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加以组织的。
(四)注重科技理性和例证思维的培养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以管理主义管理观为基础,而管理主义管理观把管理实践看成科学知识的技术应用,把管理者看成是理性运用科学知识的技师。因此,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注重培养管理学习者的科技理性。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学习者通常聚焦于一个关键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对案例中的信息进行筛选、组织,然后运用数学的、系统的分析方法做出能实现目的的决策。而这个目的是否值得追求,则不必考虑。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学管理的管理学习者,通常在学习技巧的时候感觉更舒服(比如,金融的、会计的、系统分析或者只改变管理和动机的方法论),他们认为这些学习是具有实践导向的、有用的和能直接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去的”。另外,多数案例没有涉及其背后的伦理、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学习者对管理现实的了解是偏颇的。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科技理性,并运用例证思维模式建构外部世界意义。布鲁纳(Bruner,J.S)把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类:例证思维模式和叙事思维模式。所谓例证思维模式,主要是通过将特定的事件归入一个范畴或者概念来认知事物;所谓叙事思维模式,是通过情节化把特定事件放入整体的故事中理解事件。例证思维模式寻求的是普遍的真理条件,旨在提供因果说明;而叙事思维模式则是探究事件之间的特殊联系,旨在理解。叙事思维中的诠释具有情境性,而例证思维的解释则是从时空背景中抽离出来。显然,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例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教师控制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一般认为,案例教学体现了民主,也有利于发展民主。然而,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被教师控制着。首先,整个案例教学的设计,包括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等等都是由教师个人完成的。其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通过组织讨论来证明某种模式或者分析计划,教师对问题的答案具有终极审判权,管理学习者们的解决办法只有通过了老师“专业”知识的检验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否则是有缺陷的。从师生的地位来看,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管理学习者是等待灌输知识的“白板”。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工商管理教学实际上是“空心化”的。[7]第三,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闭卷考试,考试结果由老师个人决定。
二、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
随着叙事观从反映论走向建构论、知识观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管理观从技术到实践的转变以及管理世界的新变化,学术—技术取向案例教学的消极作用日益凸显。因此,重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使其转向更加注重案例的内在价值的经验—探究的价值取向,显得非常重要和急迫。所谓经验—探究取向的案例教学,就是以案例作为叙事知识这一内在价值为基础,传播叙事知识,培养叙事思维,最终实现个体实践知识改造或自我转化的教学。具体来说,经验—探究取向的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彰显案例的内在价值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认为,作为叙事文本的案例是一种叙事知识,它具有内在价值,其本身就应当是教学追求的目的。作为叙事知识的案例,不是实践的等价物,也不是理论的附属品,而是对实践的建构,是与科学知识具有同等地位的叙事知识。所谓叙事知识,是叙事者从一定的视角运用一定的叙事框架对现实的意义建构而生成的。不同叙事者面对“同样”的现实,可能有不同的故事。因此,案例是负载叙事者意义的文本,而不完全是现实的客观描述,案例中的现实是经过叙事话语过滤了的现实。
(二)既关注故事又关注话语和叙述既然案例是对现实的叙事建构,它就不完全是客观现实的客观描述,它总是隐含着案例叙述者的意图、视角以及立场。即使面对相同的事件,不同的叙述者所讲述出来的故事也是不同的。在案例教学过程,只有了解了案例叙述者的意图、视角以及立场,才能不被案例中隐含的思维模式、文化、意识形态等所控制,进而才能批判地吸收叙事知识,实现自我的解放与发展。同时,自我是叙事建构的,对人们所作所为的叙事,就是对自我的建构。个人有时不能实现自我的突破或转化,往往是因为自我叙事视角的单一,使得生活的可能性减少。因此,只有清晰把握了自我的叙事意图、视角等,才能迈出自我转化的第一步,而这些意图、视角与立场主要体现在叙述者的叙述话语与叙述方式中。因此,致力于自我转化的经验—探究案例教学,不仅要关注故事,还要关注话语与叙述行为本身。通过对他人案例的话语与叙述行为的分析,比如叙事视角、叙事框架等的分析,能洞悉案例中隐含的偏见,也就能够对他人关于管理现实的“前见”、“前理解”、缄默的个人实践知识等进行深入理解,从而批判地吸收他人的叙事知识,促进自我的发展。通过对案例的话语与叙述行为的分析,可以了解我们自己的“视域”和我们自己的缄默的个人实践知识,开启自我转化之路。
(三)强调案例或叙事知识的习得经验—探究取向案例教学秉承后现代知识观,不再把科学知识看作唯一的知识形态,承认各种被科学知识遮蔽的知识的合法性,叙事知识便是其中的一种。叙事知识是历史悠久的一种知识形态,但在现代知识观下,唯一合法的知识只有科学知识,其他的知识都被遮蔽了,叙事知识也不例外。随着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向,科学知识唯我独尊的地位被打破,被科学知识遮蔽的其他知识开始被解放出来并大放异彩,叙事作为一种与逻辑认知并重的认知方式被人们重新认识,叙事知识也成为了一种合法的知识,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从知识地位的角度来看,科学知识与叙事知识是两种平等的知识,各有功用,不可相互化约,任何一种化约都会导致我们丧失对经验丰富性的捕捉。两种知识虽然在对它们认知时是分离的,但在实践上、在应用中两者是相互交织的。科学知识致力于解释,叙事知识致力于诠释。但科学知识的解释不能穷尽叙事知识的诠释,而叙事知识的诠释也不能穷尽科学知识的解释。叙事知识的诠释确能为科学知识的解释提供些候选的产品。科学知识的实验的发现也为叙事知识的诠释提供了诠释的养料。“科学知识和非科学知识(叙事知识)的对比可以让人明白,至少可以让人感到,前者并不比后者的存在更必然,也并不更偶然。两者都是由整体的陈述构成的,这些陈述都是游戏者在普遍规则的范围内使用的‘招数’。”叙事知识和科学知识各有自己的构成规则。我们不能以科学知识的构成规则来评判叙事知识的存在和价值,也不能以叙事知识的构成规则来评判科学知识的存在和价值。由此可见,无论是叙事知识(案例)还是科学知识都是管理实践者在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不能强调一方而忽视或遮蔽另一方。经验—探究取向的案例教学致力于管理学习者叙事知识的建构、改组、改造与传播。但它并不否认科学知识对于管理学习者的价值,只不过它认为我们应“把重点放在活的科学形成过程中,而不是放在已经完成的科学遗骸上”,因此,讲述科学知识就是讲述科学知识建构的故事,也就是讲科学家们在怎样的情境下、怀揣着怎样的理想、遇到了什么样的困境、采用了什么方式解决困境的故事。
(四)培养管理学习者的实践理性和叙事思维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摒弃了管理主义管理观,强调以管理实践观为基础,它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不是技术实践论者意义上的实践,也不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实践而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实践。管理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管理实践就是“做”。作为实践的管理,其所遵循的是实践理性。因此经验—探究案例教学着重培养管理学习者的实践理性,而实践理性的运思方式是叙事思维。在实践中,实践者通常是叙事地解决问题或者说通常运用叙事思维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叙事地运用知识。因此,培养管理学习者的实践理性,就要发展管理学习者的叙事思维。另外,如果说科学知识的建构遵循的例证思维,那么叙事知识的建构所遵循的思维模式就是叙事思维。因此,为了促进管理学习者自我叙事知识的建构与传播,也必须大力发展管理学习者的叙事思维能力。
(五)对话取向的教学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承认个人经验的独特性以及由此所赋予给每个个体的叙事权力,它致力于促进每个管理学习者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经验发出自我独特的声音,在不同声音的碰撞过程中,改组、改造个人实践知识,实现自我的转化。因此,经验—探究取向案例教学是对话取向的。这种对话取向体现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学设计,比如案例的选择等,由教师和管理学习者共同协商完成;课堂教学中每个管理学习者有权利也有义务讲述自我的管理故事,并在与其他学习者所讲述的管理故事、老师所提供的管理案例的对话中,反思与建构自我的实践知识;案例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也是共同协商决定的,对学习者的评价主要采用叙事对话的方式进行。在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与管理学习者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学习者,他们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都是平等的对话者。教师与管理学习者不再是传统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作为平等的对话者,他们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平等的主体间关系。
(六)解放和发展取向的评价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旨在把管理学习者从文化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与个人实践知识传统中解放出来,生成自我。因此,作为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具有“指挥棒”意义的环节—评价,同样致力于管理学习者的解放与发展,促进管理学习者真实自我的彰显。经验—探究取向案例教学的评价以管理学习者的真实体验为基础,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价值的根本目的,即“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因此,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评价不再是控制与区分管理学习者的工具,而是成为管理学习者自我改进与完善的一个环节。
三、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价值取向变革的意义
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转向经验—探究取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了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弊端在现代管理教育实践中,经常把管理实践看作是科学知识的应用,或是科学知识演绎推理的结果,科技理性是实践的基础。好的实践者就是充分掌握了科学知识和具备科技理性的人。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强调科技理性,把案例视为工具,凸显案例的工具价值。由此产生了不少消极效应,比如传递了错误的管理形象、培养了虚妄的信心等等。而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以管理学习者对自我的探索为基础,融合其他来源的经验,以养成管理学习者的实践智慧为目的,克服了科技理性的弊端。
(二)顺应了管理实践的新变化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网络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商业组织的实践中,人们不再把管理看成是一个线性的机械系统,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管理系统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必然要求管理的思维方式发生变革,无论研究管理系统的思维方式还是施行管理的思维方式都要进行变革。以往以简化、抽象为特征的例证思维方式不再适合复杂管理系统的探究,而叙事思维把各种异质性要素综合为一个整体,正是适应复杂系统的思维方式。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致力于叙事思维的培养,有助于促进管理学习者有效地应对复杂的管理环境。
(三)促进实践知识的有效传播工商管理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实践,而不是知识发展,它要培养的是好的实践者,而不是知识创造者,但不否认在实践过程中有知识的创造以及好的实践者也会进行知识创造。在实践场景中,实践者创造的知识就是实践知识。实践知识是实践者在实践过程直接使用的知识,科学研究所得来的知识也只有经过实践知识的引导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为了培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不能忽略实践知识的建构和传播。相关研究表明,实践知识是以叙事的方式建构、存在与传播的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致力于叙事知识的传播、叙事思维的培养,这有利于实践知识的建构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