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民族团结诗歌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16 14:01: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民族团结诗歌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民族团结诗歌

第1篇

2、2017年10月调入伊宁市第一中学,担任高一八班的班主任工作。调入本校后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些任务:班主任理念方面以塑造学生人格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洞察学生心灵为渠道,以引领学生进取为责任。

3、从我刚调入一中开始,全疆“民族团结一家亲”暨“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就全面展开了,民族团结是贯穿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生命线 ,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想积极参与其中,为民族团结工作贡献绵力。

4、很荣幸我有机会认识这些亲戚,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找我聊天谈心,听我讲述维吾尔族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听我诉说我在南疆当老师时的点点滴滴,我也经常去宿舍,去食堂,去班级里看他们,通过家访我也认识了孩子们的家人,他们热情好客,待我就像一家人一样,我也盛情邀请孩子们到我家做客。

5、我们班的学生都跟学校老师结了对子,认了亲戚,可是他们的家都很偏远,作为班主任,我想只有自己先真正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困难,才能联合其他老师,共同帮助孩子们。

6、如今,在我的带动下,我校其他班主任和老师也纷纷效仿,利用空闲时间“走亲访友”,大家坐在一起,喝着奶茶,就这馕,聊着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的家访活动也收到了校领导和其他老师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我们有信心,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第2篇

塔城地区师范学校 王爱英 王金花 谢茂清

【摘 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对民汉合校的学校具有重要意义。为总结我校民族团结教育经验,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结合自治区职业院校十二五德育科研规划项目《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的研究,开展了这次中职学生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的调查。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8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院校“十二五”德育科研规划项目“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编号:XJZZDY034)的研究成果。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塔城地区师范学校是民汉合校,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各民族教职工及学生和睦相处,形成了良好的风气。为总结我校民族团结教育经验,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结合自治区职业院校十二五德育科研规划项目《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的研究,我们开展了《对中职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的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1.问卷编制情况:调查问卷共设有五大方面。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基本常识测试题、对学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情况的调查、对学校教学开设相关课程情况的调查、对民汉学生混合住宿的调查及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宗教习俗的兴趣与掌握情况的调查等。

2.调查对象:分别对《塔城地区师范学校全体学生》、《塔城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塔城地区卫生学校部分学生》等共600名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

3.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在校学生民族团结现状与存在问题的调查。

(1)在校生民族成分的调查。经调查,我校现有在校生人数为527人,其中:汉族学生为132人,占比25%,少数民族学生为395人,占比75%;其民族成分共有8个民族。塔城地区师范学校是一个民汉合校的大家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团结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2)在校生对民族团结基本认识的调查。

结果表明:塔城地区师范学校大多数学生在思想意识中重视民族团结,有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状况表示满意。同时,有30%的学生期盼加强和改善民族团结工作,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对学校学生民族团结存在问题的调查。

通过对全校师生的调查访谈,了解到目前学校学生民族团结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很多学生入校时,一句汉语都不懂,同学交流存在一定障碍,需加大双语学习力度;学生民汉混合编班教学,由于汉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程度存在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在民汉学生混合住宿中,存在由于语言、风俗等的不同,交往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2.对学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情况的调查。

(1)对活动组织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反映我校能够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学习交流,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促进民族团结工作。活动符合学生的愿望,学生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的量基本满意。

(2)教育方式的调查。

结果表明,我校在民族团结教育开展过程中,主要采取民汉结对子等方式加强相互学习交流。结对子的双方互相帮助,汉族同学帮助少数民族同学学习汉语,少数民族同学帮助汉族同学学习民语,同时互相学习了解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等,以加强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活动效果的调查。

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我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基本满意,还有少数学生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效果不满意,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组织,提高活动的质量。

3.对学校教学开设相关课程情况的调查。

(1)开设课程的情况调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校开设的课程如《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学生的文化课、专业课以及德育课中都渗透有民族团结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组织各类民族特色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推动各民族学生之间结对帮学,营造团结友爱氛围。

(2)对课程方式的调查。

我校民族团结的课程主要是穿插在政治、地方史等课程中,或者安排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如:①开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程;②开展有关民族团结的各类时事讲座;③组织粉笔字、简笔画和钢笔字技能大赛;④组织民族团结故事大赛;⑤组织民族团结歌手大赛;⑥组织专业基本功大赛;⑦组织学校运动会;⑧进行诗歌朗诵及演讲比赛;⑨开设声乐、键盘、舞蹈、冬不拉等民族特色兴趣小组;⑩组织冬季长跑活动,等等。

(3)开设课程效果的调查。学校将民族理论政策基本常识和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纳入考试科目,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学生在各项民族团结活动中表现积极,在考试中成绩较好,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民族团结氛围,提升了学生爱国爱疆的责任感。

4.对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有关情况的调查。

(1)混合住宿情况的调查。

我校长期以来采取民汉混合住宿制度,以加强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习与交流,促进双语学习提高,学生欢迎,效果显著。

(2)混合住宿效果的调查。

这一结果表明,学校近90%的学生认同混合住宿,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增进不同民族同学的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有极少数学生在民汉混合住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加以调整。

(3)对混合住宿存在问题的调查。据调查,学生反映的主要困难有:入校时,一句汉语都不懂,同学交流存在一定障碍;民汉混合编班教学,由于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程度存在差异,积累不良情绪;民汉混合住宿中,由于语言、风俗的不同,不同民族交往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等。

(4)学生交友意愿的调查。

两项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学生愿意选择与自己不同民族的学生交往、相处。部分同学感觉不同民族间交往过程中有一定困难,这提示我们在处理混合编班教学、混合住宿过程中更加细致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5.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宗教习俗等掌握情况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不同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民族宗教习俗等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有学习了解的愿望。这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传统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教育。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能更深入了解学生思想意识中对民族团结的认识,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较强烈的愿望。

第3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交流、融合,越来越多地少数民族儿童汇入了普通中小学,他们和其他汉族儿童一样成为了学校中的普通一员。但由于民族习俗、生活习惯、语言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他们在学校中很难完全融入汉族学生群体中,容易和其他学生产生距离。同时由于社会上个别家长对少数民族生活习惯认识上的一些偏差,影响学校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产生一些偏见,孤立、打击的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校园内的“孤独一族”,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温馨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成为当前摆在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现状分析

我校现有少数民族学生97人,占7.9%,其中大多以回族学生居多。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普通中小学主要有两大主流。一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跟随父母外出务工子女;二是由于各村镇合班并校产生的城镇小餐桌“寄宿生”。使少数民族儿童的思想教育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学生习惯差,家庭教育缺失

少数民族学生汇入普通中小学主要是随父母异迁子女,其父母大多文化水平偏低,所从事的职业处于社会低层比较辛苦,且工作不稳定,居住环境差,家庭子女多,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观念较落后。由于长期受民族习俗中陋习的影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是很迫切,既不能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意识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对孩子进行放羊式管理。这样造成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课成绩差,卫生习惯差,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滞后。

(二)行为习惯差,亲情缺失

近年来随着甘肃省精准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省内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走出草原,定居城镇外出打出,将适龄儿童寄养亲戚家或托养于城市“小餐桌”处。使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从小远离父母由人代养,孩子从小“混养”在别人家,缺乏亲情的呵护。而对代养者来说只保孩子平安无事,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心理和情绪上的一些波动很难兼顾。

(三)心理偏差多,学校监管缺失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习惯与汉族学生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家习惯用民族语言与人交流,普通话水平低,进入学校后用汉语和学生交流时很吃力,加上家庭的影响,难以融入汉族学生群体,学生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二、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对策及建议

(一)家庭教育要跟进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往往更为科学、有效。因此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是当前做好少数学生思想教育的首要途径。一是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家长学校举办各类家庭教育培训班,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是当前家校共育的主要途径,由家长学校的家长们定期组织讲座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向家长们系统地传授家庭教育知识,相互交流家教经验,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的父母提高教育孩子的策略与方法。二是发动学校教师、汉族学生家长与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结成“手拉手、心连心”帮扶队子,定期或不定期和少数民族学生家长进行联系,通过平时的言行、谈心、交往在潜移默化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家长进行观念上的引领与诱导,帮助他们转变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手段。

(二)学校教育应多元

学校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就目前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而言,对于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管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缺乏更多的多样化的、适合其年龄特点、具有民族习俗的教育场景和育人模式。学校教育形式、内容的偏颇也是造成少数民族儿童思想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认为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应多元化。(1)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以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少数民族学生也有许多优点,如热情、好客、体格强壮、多才多艺、独立生活能力强等,学校要改变以单一的文化课成绩评定学生的作法,设置多元化的课程突显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如我校足球队多数以回族学生为主力,我们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设置的民族舞社团、田径社团等等为少数民族学生找到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找到了存在的价值。(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的育人功能通过单一的说教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承载一定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更要通过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一是在教师中集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学习,让广大教师了解民族团结的目标和意义,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有机渗透;二是通过校园电视台、橱窗、国旗下演讲、手抄报、图片展览、黑板报等多种渠道宣传民族团结的意义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尊重少数民族的氛围;三是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学校安排支部在全体教师中召开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我和孩子交朋友”的活动,要求学校74名教职工每人与少数民族学生结队交朋友,做到三个一,(每天关注一次作业,每周谈心一次,每月家访一次),时刻关注学生三观的形成。少先队每年都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手拉手结队子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互增礼物和趣味运动会,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各班召开“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通过快板、舞蹈、相声、小品、诗歌朗诵等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

(三)社会教育要引领

近年来随着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恐怖事例的发生,人们因偏见对少数民族产生一种敌视态度,特别是以汉族为主民族混居地,邻里之间很少往来,这种思想意识通过家庭教育折射在学校教育中,对学校教育产生一定的阻力。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居民居住地的社区组织要发挥引领作用,要通过每年的民族团结月的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活动,如讲座、影视资料、宣传图片等教育广大市民分清是非,明辨善恶,克服认识上的误区,正确对待社会上的恐怖事件。同时要时刻关注少数民族家庭生活,积极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们送去组织的温暖和关怀,让他们居有所乐、事有所依,努力为孩子的成长营造风清气正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卢贵子.中小学德育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4):185-188.

第4篇

本文所说的新批评是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的并流行于五十年代占统治地位的不同于传统的批评理论。又被称为“文本批评”,“本体批评”,为其奠基的是瑞恰兹的语义分析学和艾略特的有机形式主义的文学观。重要代表人物有威廉姆·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等。新批评是一种重视形式的批评,重在解说,或细读作品的本身。它考察作品的文本意图及其形式,作品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方式之间的关系。新批评认为文学形式是文学批评的唯一恰当对象。坚信作品文本的意义是固有的,不应被作者的意图或作品的情感因素所困惑,而应把作品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新批评是一种很好用的阐释单部作品的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处理文学中的简短的诗歌,而且适用于对于音乐中的二胡乐曲作品中的乐章的分析。不仅仅诗歌是表现文学价值的完美范例,乐曲同样也是表现音乐价值的经典范例。和诗歌一样,乐曲的意义也是来自于它的“张力”,既是我们在作品中所能找到的所有外延与内涵的充分结合。因此,将新批评的理论在音乐作品中进行其的运用与体现是必然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长城随想曲》的音乐创作背景简介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者的伟大创举,它似一条巨龙雄踞于世界的东方。长城,作为中国民族团结和力量的象征,在今天显得格外壮丽,尤为世界亿万人民所瞩目。登临长城,一幅幅江山壮景跃入眼帘。雄伟的古迹,厚重的历史,回首家园,见苍茫大野,绵延万里而去。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与长城对话,我们真切地感受着历史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粗犷、沉重和苍凉,也感受着祖先们对这片土地的忠诚和对未来的信仰。《长城随想曲》是作曲家刘文金于1978年创作的二胡协奏曲。1978年,刘文金随中国艺术团访问美国,在纽约的联合国大厦休息厅里,挂着一幅巨大的“万里长城”彩色壁毯,气势雄伟,光彩夺目。他久久凝视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创作欲望交织在一起,不禁浮想联翩,回国后就创作了这首作品。

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和遥望篇。第一乐章,乐队奏出宽广雄伟的歌颂长城主题,以独奏二胡深沉庄重的叙述性旋律,倾诉作者面对巍峨长城浮想联翩、心潮起伏的爱恋之情;第二乐章,乐队音乐悲壮而有战斗性,与二胡刚柔相济的音调旋律结合,表现中华儿女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为保卫长城而浴血奋战的情景;第三乐章,在乐队模仿古钟回荡、山川悲鸣的音乐背景衬托之下,二胡主题由肃穆含蓄的基调逐步发展为豪迈激越,气动山河;第四乐章,二胡变化再现第一乐章主题材料,接以舞蹈性的旋律,尾声变化再现了激越宽广的长城主题。

作为二胡作品中题材重大、音乐情感深邃的一首乐曲,它纵横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奋斗历史,饱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神韵。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它将二胡这件古老的乐器,赋予交响乐般的宏伟气魄,表现如此伟大的主题。因此,将这首作品誉为二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是当之无愧。乐曲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人们漫步关山,对民族深远历史的沉思和对长城内外气象万千的赞颂。同时还表现了中华儿女在烽火年代前赴后继的顽强精神和对武术民族英魂的慰念。抒发了人们高瞻远瞩,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

三、新批评对《长城随想曲》中的诠释

第一乐章中,我们清楚的看到作品是如何的运用其所特有的音乐艺术意象来烘托该乐曲所要表达的主题。同时,还重视乐曲中每个乐章之间的关系与该乐曲所要营造的气氛与情绪,从而追求与乐曲的主旨中的思想上的理性与艺术上的感性相统一的张力。曲中的的音乐意象的载体“万里长城”,它包含了双层的意义。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者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力量的象征。

第二乐章中,前半部分乐队中弹拨乐器所奏的紧张急促的节奏,勾画出边关将士们整装待发的气势和烽火告急的激烈场面,与该乐章后半部分,(接近尾声)乐队运用了不和谐和弦来衬托,配上二胡断断续续进行的音调,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尸横遍野、冷月残照的凄惨景象,蕴含着对死去英烈的无限哀思。此两部分的鲜明的对立,更好烘托出乐曲中所要表达的音乐主旨。

第三乐章,其音乐主旨中的“虚实相生”的对立与统一的张力效果,渲染了该乐章的肃穆而内含的音乐氛围。同时,音乐意象的载体“古钟”有着特殊的意味,隐含了人们在各位英烈前拜祭时燃香的缕缕青烟,在微风的吹送下,传递给了英烈的在天之灵,富有十分悠远的音乐意境。

第5篇

人口较少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对其文学的关注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学生态的真实呈现,有利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最终落实。普米族作为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因为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普米族诗歌从无到有,健康成长,一大批诗人逐步登上文坛,他们富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书写歌吟,成了少数民族文学极具活力的一道风景线,在中华文学之页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当代普米族诗人诗选》就是这样一本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诗集。同时,这部精品著作也是一本普米族诗人们充分展示自我及其作品、加强与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历史性巨著。

《当代普米族诗人诗选》是凝聚心血的成果,这是一部让普米族诗人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加强民族团结等多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巨作。收录了何顺民、曹匹初、马秀英、殷海涛、汤格・萨甲博、和建全、和文平、蔡金华、鲁若迪基、曹翔、戈戎n措、曹文山、杨万生、杨武、杨芳、曹媛、杨子兴、杨德贤18位知名普米族诗人的优秀作品。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勤劳智慧的普米族人民努力追求物质文明以求生存的同时,为了生活得更好,对精神世界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探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这些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有创世史诗《帕米查列》、英雄史诗《支萨甲博》,还有古歌、礼仪歌、情歌等等。在东汉时甚至出现了居住在笮都的普米先民白狼磐木王,用普米语向东汉皇帝敬献《白狼歌》诗三章,在普米族文学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口头文学照耀着普米人的精神世界,鼓舞着他们崇尚英雄,不畏艰难困苦,从遥远的青藏高原,一路走到现在。

云南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是一块天然的生长美、生长诗的地方。繁衍生息在这一块土地上的二十几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史诗。这一块土地不但有着深厚肥沃的文化土壤,也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

鲁诺迪基原先是小凉山的一个放羊娃,通过写作,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诗人,其作品曾两度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鲁诺迪基用他的诗为自己的民族作了代言,他让普米族这个民族的名字更加响亮,也使得四面八方的人们更多地领会到这个名字所蕴含的丰富。在鲁若迪基之后的大量作品中,故乡与爱情,是他诗歌的两大根基。他说:“我以为有怎样的土地就有怎样的庄稼,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诗歌。”他的诗歌汲取了民间的滋养。云南西北绵延着千里小凉山,还深藏着梦幻般的泸沽湖。高明的诗人应该就是把一个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而不是把一个简单的东西复杂化。鲁若迪基的诗歌最感动人的那部分都是写故土的。因为他的根在那里,因为他深深地爱着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们。那是需要他用一生去爱和表达的。

优秀的诗人,必定怀有一颗独一无二的心灵,当鲁诺迪基讲起普米族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带着对普米人以及普米人所处山水的深情,每个故事里都有对祖辈的无比敬重,显然是普米族所处那块天地的灵性也附在了他的灵魂中。鲁诺迪基,这个名字本身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他从峻岭千里群山绵绵的小凉山走来,他用他的诗作,诉说着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以及自己肩上承担的文化重任。

同样优秀的还有普米族著名诗人、作家、出版家、摄影家蔡金华。他的诗选集《情感地带》1999年荣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这一束“骏马之光”为蔡金华进军文坛起到了引路的作用;2000年,蔡金华荣获云南省政府文学奖,而后他以更加丰厚的创作成果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时中国作协大家庭里最年轻的一名会员。《当代普米族诗人诗选》收录了蔡金华的诗歌作品十五首。

普米族书面文学,就目前而言,取得较高成就的当属诗歌。蔡金华的诗从不回避自己的苦难,《南方本土》中他用诗歌去写自己的苦难,他写父亲辛劳的一生,他以自己从小生活的红土地为背景,打造他的文学梦境,步向中国最高的文学圣堂。他深知,生长在土地上的梦想虽然美好伟大,但要实现它,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他的诗从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难。他以诗的名义去关怀家乡这块土地上的芸芸众生,从他们的生活中提炼出富有诗意的思索,并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第6篇

包头日报文艺副刊初叫《花雨》,后来改为《阴山副刊》,现在又改回《花雨》。与《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文汇报•笔会》副刊,《光明日报•文汇》相比,《包头日报•花雨》虽然影响范围有限,但也是鹿城人心中不可或缺的文艺花草地。

继承传统,办好副刊,守护好《包头日报•花雨》这一片精神家园,在文化知识传播、优秀作品问世、公民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高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笔者在编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下一些编辑思想。

一. 党报文艺副刊编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时刻绷紧政治思想这根弦。

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贯彻党的文艺工作方针,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编辑的内容要反映时代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祖国的壮美河山,体现时代正气,体现美好的情感,推广人类文明的成果,积极倡导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以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提升,批判落后的、腐朽的、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更要绷紧民族团结这根弦。比如,《包头日报•花雨》版很多反映各个民族思想感情的诗歌散文,这就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能出现有损民族团结的稿件。

二. 文艺副刊编辑要把握国内外文艺与社会思潮,以确保文艺副刊的“新闻性”。

文艺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同其他新闻版一样,时时保持“新”意。如文史随笔、励志小品、社会杂谈等,要有针对性、有感而发;书评、文艺评论等,更要讲究时效性;小说、散文、诗歌等纯文艺作品的内容尽可能与发表时的季节时令相符。在一定的时段内,要集中编发有时代特征稿件。比如今年是一百周年、建党九十周年,《包头日报•花雨》就组织和编发了一批反映这两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稿件,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三. 地市党报副刊应该体现当地文学艺术建设的成果,为当地的文化建设服务。

从现代报业兴起之日始,报纸副刊就成了作家、文艺家成长的摇篮。由于报纸副刊具有内容杂、刊出次数多、发行量大、读者面广等优势,成为各路作者崭露头角的重要途径。不仅文学作者,其他像科普作者、文史研究者、文艺评论家、摄影、美术工作者等,都可以在这里大显身手。包头市的主要文艺组织有市文联(作协、美协、书协、摄协)、包头诗词学会。笔者和文联的成员交朋友,约稿件,讨论如何办好副刊,使副刊版拥有了一支较固定的作者队伍。在包头市文联编辑的《建国60周年包头市文学作品选》、包头诗词学会编辑的《万山红遍》诗词集中,很大一部分作品都已在《包头日报•花雨》发表过。包头的文学艺术建设的成果就通过包头日报副刊体现了出来。

四. 副刊要突出文艺性,避免低俗和抄袭的作品出现。

副刊有别于其他新闻版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文艺性。副刊稿件要求有文艺性,图片必须是美术作品或者摄影作品。其他新闻版面常出现版面空白的情况,这就需要放一些补白的装饰性的图案。在副刊版面上,这些不应该出现。因为文艺性副刊版面上的所有内容应该是作品。出现了空白,就需要增加一些小的作品。作为副刊编辑就需要有这方面的储备。笔者作为《包头日报•花雨》的编辑就设有自己的作品库,这些作品不论是小短文,还是小的摄影、美术、书法作品,放在版面空白处,不仅起到补白作用,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件作品。

文艺副刊的编辑还有责任尽可能地杜绝抄袭之作见报。这就要求编辑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将那些抄袭之作鉴别出来。

五. 副刊稿件应丰富多彩,不能仅局限于纯文学艺术范围内,还要有多样的关注。

第7篇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中华文化认同

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它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实现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才谈得上其他的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肩负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重任和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是国家和民族地区先进文化的代表者,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更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文化认同状况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教育是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的主要手段,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中负有重要使命,本文拟探讨民族院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加强中华文化认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以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性实现高度认同。民族院校要通过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的主渠道,加强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坚持指导思想。

理论思维不仅对国家还是民族都很重要。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是让他们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年龄阶段,也是他们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多种文化正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这种文化之间的碰撞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影响。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指导思想认同的教育,并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与行为,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

(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

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已取得成效,但同时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等。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他们;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他们,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和理想信念,要使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凝聚、融合少数民族大学生,使他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

(三)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注重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国主义精神,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要引导大学生在法治轨道上表达爱国热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让他们学会科学分析、全面思考,积极引导他们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态度上认同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的积极性。其次,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广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相结合。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各民族所共有的传统节庆日,各民族自身所特有的重要节日及学校所开展的特色重大庆典日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各种主题活动、学生的社团活动、各种文艺演出及相关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等载体贯穿其中,在理论灌输与实践活动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理念

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多元性”的中华文化特点,与此同时,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又都同属于中华文化,也就是“一体性”。因此,在中华文化认同的教育中,如何处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是当前高校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民族院校要通过民族理论与政策课,构建大学生“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理念。

(一)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被打上时代的民族烙印,反映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观念。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中华文化既有共同之处,又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各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形成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文化对该民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为各民族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奠定了基础。不同民族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自己具有的独特文化,各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成员的感情寄托,表现为一种民族精神。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环境造就了各民族相对稳定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及民族素质,共同的文化是维系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精神纽带,也是维系各民族关系的情感依托。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各少数民族在加强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要尊重和认同“共性”的文化。

(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

无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必然要根植于包括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之中。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价值观念不仅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同时,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流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于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要做到“美人之美”。

(三)加强民族文化政策的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文化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从1984年到2009年期间,政府相继出台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这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从而为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营造中华文化认同的校园文化

民族院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为各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提供“润物细无声”的环境。

(一)在校园建设中融进中华文化元素。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添加中华文化的元素,如修建中华文化墙,展示优秀的中华文化;在教室或图书馆悬挂经典诗歌等。把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大学校园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资金投入,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及各项载体的建设都要依靠一定的经费支持,确保民族文化进大学校园的必要资金投入。

(二)开展丰富的中华文化方面的活印

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民族院校要通过社团活动将中华文化浸润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中,如邀请专家开展中华文化主题讲座,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组织经典原著读书活动,或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利用学校校报、广播、电视、校园网等多种媒体,让各民族学生相互了解民族文化,加强对彼此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全力营造既能有效弘扬主旋律又能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加强信息管理,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在网络化时代,由于传教者和受教者所具有的广泛性和主动性,使得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面临新的问题。在网络世界中,文化的多重界限正在慢慢消失,由此带来的各种具有自身模糊性的亚文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高校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大学校园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手段和日益丰富的信息存储。另一方面使得负面信息有了市场。加强校园文化主体网站建设,用正确地、健康的文化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加强主旋律在互联网上的正面宣传。同时,加强对学校党报、广播、电子公告牌、校园网、校园论坛、学校沙龙等学校主流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搞好网络载体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有效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四)加强人文关怀,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自己的个性。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教育方面的改革正在进行,出现了某些影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加大。由于他们过去成长、生活在本民族地区,在当地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大多继承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及文化传统,有自己较稳定的民族意识。进入高校后,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层次和个人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本民族意识会更明显地表现出来。这种民族心理会使他们特别关注本民族的语言、传统习俗等能否得到他人应有的尊重。因此,民族院校要营造出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和民族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亲身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激发他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从而使他们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中坚力量。

注释:

①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徐柏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徐杰舜.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金炳镐.民族理论前沿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5]徐柏才,姚上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6][8]陈达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7]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10][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2]程霞.民族地区文化认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4).

[13]王代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刍议[J].思想理论双月刊.2007(6).

[14]魏卓然.转型期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的社会学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第8篇

一、以问题为导向,结对干部,做好传帮带,提高村干部素质能力

“精准扶贫”不仅在物质上扶贫,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进行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除了当地的自然禀赋,首要的就是基层组织建设、村一级干部的作风和能力建设。大唐新疆发电有限公司“访惠聚”驻村工作组注意发现村干部身上存在的粗办法和村务工作中老经验的不足,从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村干部帮扶结对子,对村“两委”分工有但不明确、党支部年度计划有但党建内容少、后备干部有但个别工作不积极上进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村党支部书记反复沟通交流,教方法、说经验,帮助完善党支部年度工作计划、重新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工作分工、重新确定后备干部等,改进村干部的工作方法,改善工作效率。同时,对村“两委”班子的分工进行公示,让村民能够了解分工内容,发挥监督作用,促进村“两委”的有效运转。

与此同时,以换届选举为抓手,加强村级干部梯队建设。制定并实施了《吐格其村干部梯队建设实施意见》,建立吐格其村“十支队伍”信息台账,把工作组、后备干部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纳入其中,公开亮相“十支队伍”加工作组、后备干部、村务监督委员会等“10+3”队伍,让每支队伍的责任更加明确,让各支队伍能够接受监督。

二、以“星级化”创建为抓手,建章立制,不断提升村务基础工作

“星级化”创建是这几年村级组织开展各项生产生活工作的总抓手,包含领导核心、科学发展、宗教和谐、先锋模范、民族团结、能力提升、民主管理、平安法治、现代文明、清正廉洁等十方面内容。工作组围绕“星级化”创建工作,一进村帮助村委会完善“”、“两会两票”“三务工开”、“党建带团建”及“星级化”创建等各项制度、协助制定支部全年计划并抓落实,不断规范和提升村务基础工作。针对本村创星工作的薄弱环节,工作组和村委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沟通,制定了《吐格其村“星级化”创建实施方案》,在方案中,工作组成员和村干部一一对应,责任相扣,同步推进,并给他们讲思路、教方法、确保方案的有效落实。通过远程教育进行培训、邀请各类专家进行培训、送出去的方式进行培训,帮助提高吐格其村干部们的履职能力、接受更多现代文化、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时,投资建设党团员活动中心和村民阅览室为平台,强化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自驻村以来,工作组和村党支部把强化各类学习作为推进“星级化”创建工作的有效举措,以学带干,以干促学,不断浓厚党团员的学习氛围,并且加强和创新党团员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习没有固定场所的现实条件,利用村委已有房屋投资8万元建设党团员活动室和村民阅览室。

三、以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为平台,深入落实精准脱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

工作组协助村“两委”召开扶贫工作联系会议,制定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资金来源,为脱贫工作打下了奠定的基础。针对7家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了种养殖致富脱贫、教育脱贫和经常性关注帮扶三个方向的措施,并反复和村民对接,确保脱贫到位。与此同时,打造便民服务中心,不仅解决了村民网上购物、充话费、订票、复印材料等题,而且逐渐成为村民网购淘宝、矛盾化解、心理疏导中心。发动大唐公司系统为村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捐助3万元助学金,赠送电脑笔记本和书籍;协调电网公司对电力线路进行改造;选拔优秀青年安排参加自治区美容美发、中式面点、服装设计制作培训;发挥双语优势,为村民翻译农药说明书等等。另外,督促监督完成两项吐格其村“防渗渠”及“排碱沟”等自治区惠民项目;资助15万元改善村委会办公环境,修建会议室;投资50万元修建村民活动中心,解决了村民普遍反映结婚、乃孜尔没有场所的问题。

第9篇

暖暖的清风

亲吻着我的额头

百草已脉脉衔籽

五谷也款款盈实

沉沉的季节里

告别了父老乡亲

从此万里的奔波使命

牢记在了心头

来到石河子新城

开启了生命里的赛跑

你的美贯穿了一年四季

甚至早上和晚上

遥望那美丽动人的天池

欣赏那犹如仙境的喀纳斯

游塔河赏胡杨

骑着骆驼在大漠上徜徉

感受了大漠长河的壮美

恼相机的镜头不够广

你是摄影家的天堂

你是画家的宝库

你是诗人的王国

瓜果飘香让我忆起那首歌谣

特色的美食更让人乐不思蜀

那羊油在炭火中滋滋的响声

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

还有洋溢在脸上的甜甜的笑

淳朴、热情、好客、

这里的人民一直在为

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

舍小家,为大家地

默默奉献着

处处呈现出

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画面

这里的历史和中原大地

有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联系

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

西域遍行了三万里

兴修水利变沃土为良田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这种情怀彪炳史册

反恐英雄黄强

不辱使命

用生命履行着天职

生命短暂,却

活的闪亮

活的鲜活

活的辉煌

感谢援疆让我可以

深入这片神奇的热土

走进兵团,了解兵团

被兵团精神深深地感动着

兵团精神是一幅画

兵团精神是一座碑

兵团精神是一团火

兵团精神是一首诗

而所有这些精神

都源于静心地埋头苦干

天山的风

是透明的

能读懂我炽热的梦

角百灵的轻啼

是跳动的音符

能驱走我千里跋涉的疲惫

塔里木河水呵

日夜奔流

能激起我血液里奉献的热情

三尺讲台筑我梦

一双双求知眼睛

让我激流勇进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对家人的亏欠之情时刻压在心头

生活的孤寂落寞始终挥之不去

但感到自豪的是心中那份执着

在这里

沉淀着我的心情

净化者我的思想

更历练着我的品行

没有什么压力不能承受

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我要将全部的能量释放

要将拥有的作用发挥好

尽管那么一天

我将会离开你

我想用剩余的时光

去构思一场慢慢老去的爱恋

从朝霞到日光

从大海到草原

从异地到故乡

用所有的情感

去一首穿透岁月的诗歌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