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审计学习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04 07:45: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审计学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审计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积极心理;渗透;有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2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08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其本质特点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它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部分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甚至一部分有着厌学的情绪。这是一个令社会、学校、家庭都十分担忧和关注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积极学习心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积极学习的心理,让学生变厌恶为喜欢,变被动为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那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学习心理,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通过演示奇妙实验,渗透积极学习的心理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积极学习心理创造了一定的优势。而化学作为学生进入初三所接触的一门新兴学科,又有着无穷的魅力。如何在开学之初迅速地让学生进入状态,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实验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在“绪言”的教学过程中,哪怕教师精心准备了精致的课件,辅以优美的图片、视频,以此强调化学是多么地重要,化学是多么地有趣,仍然会使课堂显得很空洞,学生甚至嗤之以鼻。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几个课外实验的话,效果明显就不一样了。“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吹气生火”“空瓶生烟”等,很容易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想知道其中包含了哪些奥秘吗?那就跟老师一起进入化学王国吧,这里面有着你们想要的答案”!新奇的实验现象,诱惑的教师语言,让学生有了一睹“化学真容”的决心。“老师不管你们以前基础如何,在老师心中,你们现在都是一张白纸,你们处在同一起跑线,让我们伴随着奇妙的化学实验,一起起航。”更是给了学生学好化学的决心。借助奇妙的化学实验,辅以积极学习心理的渗透,学生渴望学好化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二、通过良好情绪表现,渗透积极学习的心理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通过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教师情绪密不可分。初三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教师的情绪表现也是极其敏感。教师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教”的心理,不断地影响着学生“学”的心理,用热爱学生的情感来培育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的心理。那么,教师该如何表现自己的良好情绪呢?走进课堂,热情的眼神、微笑的表情、亲和的笑容、饱满的情感、高昂的情绪,都会感染学生,让他们全身心投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举例来说,课堂上遇到困难时,面带笑容的轻声试探:“X同学,你想不想尝试一下呢?”“X同学,你的表现一直很棒,老师期待你有更好的表现哦!”当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时,教师尤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并用乐观的心态加以引导,尽力去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来转移自己的情绪。三五分钟后,等自己已经平和下来,再与其沟通交流。总之,不管遇到任何问题,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在脸上,给予学生的永远是积极的、和蔼的、易于沟通的。在这样的课堂,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积极学习的心理。

三、通过教学方式变革,渗透积极学习的心理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偏重于传授学科中的固有知识,注重课堂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迷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提倡“时间+汗水=成绩”的做法。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理科基础不是很好,刚开始接触化学的学生望而却步。比如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甚至连教材中要求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都不做,而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讲实验、让学生记实验、背实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有知识、无能力”的“现代文盲”。又比如,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一项基本技能,纵观初三化学上下册教材,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不下八十个,如何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也一直困扰着老师。传统的“抄―背―默”也许会有短暂的效果,可是时间长了,在灵活的测试语境中,学生又不知所措。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也已经消磨殆尽,最终走向了恶性循环。而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向学生慢慢渗透积极学习心理,也许化学的学习也不会那么地枯燥无味。同样是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我们可以做以下尝试:比如书写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首先我们在进行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的时候,尤其要让学生关注“产生大量白烟”的实验现象,其次要拓展运动会上计时T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军事上的烟幕弹原理等都是与此相关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之中,慢慢渗透让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慢慢地对化学产生兴趣。再次默写该方程式的时候,要注意语境,不能死搬硬套。同样的方程式,如果把“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改成“写出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化学方程式”,结合教学时的侧重点,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后者的方式。

四、通过倾注爱心情感,渗透积极学习的心理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连接师生之间的纽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得到教师关怀的学生,感受到周围世界的温暖,感受到教师、学校、社会对自己的肯定,因而爱生活、爱集体,对前途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用微笑代替威严,用爱心浇灌学生脆弱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理,引导积极学习。都说爱的力量是相互的,你对学生付出了爱,必然会收获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曾经我有个学生,初二升到初三门门功课不及格,而且行为习惯较差,是老师心目中的问题学生。在开学第一天报名的时候,一个人坐在角落,没有知心的朋友。我偷偷地观察了他几天,发现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地自暴自弃。于是,有了我和他第一次心贴心的交流。也是从这次开始,我发现他家庭情况很特殊,只有一位奶奶与其相依为命。他内心真的非常地脆弱,他也很希望能和周围的朋友一起享受学习本应该有的乐趣。可是,他发现那好遥远……看到他这样,我的心都快碎了。于是,在接下来的相处过程,我真的是倾尽了自己的所有爱心,我带着他一起爬山、一起打球、一起看电影,并逐步地向他渗透积极学习、快乐学习的心理,树立永不言弃的信心,基础差的科目,就花更多的时间将它补回来。不仅如此,我也动员班级的其他学生主动与他交朋友,在学习上也主动帮助他。就这样,慢慢地,在他的脸上我看到了笑容;在他的学习上,我看到了进步。最关键的是,他的朋友多了,性格也开朗了,后来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高中。每每和他说起当时的情形,他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老师,是您的爱心,让我觉得我并没有被社会遗忘;是你的积极引导,让我有了学习的渴望,前进的动力。凡事积极一点,往往事半功倍,学习也一样。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获得积极学习的能力,练就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如何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给学生渗透积极学习的心理,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春.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研究对策[J].新课程,2011(3)

第2篇

一、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形象,降低思维难度

有机物结构复杂,空间构型、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让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图形、动画等各种软件制作的课件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展示给学生。例如:讲甲烷的空间构型时,学生总不理解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种,如果有个空间构型,学生通过甲烷模型的旋转,很容易理解它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结构。在讲解碳原子共平面、共直线时,可以用多媒体制作出它的立体效果,学生可以直观的知道答案从而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的空间构型。

二、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优化实验教学,消除实验隐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有机反应与无机反应有所不同,有机化学实验多,实验时间长,有毒物质较多,副产物多,实验现象不明显,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实验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讲解苯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通过吉化工厂事故的图片看到硝基苯及苯对环境的危害,可以通过动画看硝基苯和三硝基甲苯制作过程,我们可以用模拟动画看到TNT的爆炸场景,让学生对炸药的用途有深刻的印象。在橡胶的生产中,由于实验时间长,我们可以用设计工业流程让动画在5分钟内看到几天的实验效果,学生从感观上有了认识,记忆就加强了。

三、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动画,突破教学难点

有机反应原理多,如何去判断反应的历程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时常因为一些抽象的理论原理无法直接观察而导致难以领会,笔者采用三维动画模拟有机化学反应历程,使较为抽象的概念容易让学生理解,便于记忆。例如:在讲乙醇与乙酸反应的原理时,

是酸脱-OH醇脱-H呢,还是酸脱-H醇脱-OH呢?通过三维动画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再延展其它的醇和酸,这样学生掌握了原理,就能够举一反三了。

四、多媒体创设学习情景,联系生活

第3篇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全局,扎实开展以加快和深化审计转型为核心内容的“审计创新创业年”活动,把审计工作融入到“创业富民、创新强县”和“一城三地”建设的发展大局之中,进一步理清思路,推进转型,更好地发挥审计在“一城三地”建设中的作用。

总体目标: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县委县府的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继续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使审计工作在规范财经秩序,推动深化改革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切实推动审计创新创业工程。审计结果公告项目同比增长30%以上,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占整个项目的50%左右,投入绩效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60%左右,政府重点工程投资项目审计覆盖面达到100%,审计决定执行率达到100%,凡符合计算机审计条件的全面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

一、全面落实十七大精神,掀起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决策的

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是20*年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制定措施,注重结合,抓好落实,兴起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热潮。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把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和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上来,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和“一城三地”建设,为我县增创新优势、推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发挥审计部门应有的作用。

二、全面加快审计转型,掀起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的

(一)强力推进绩效审计。总结提炼出绩效审计的基本经验,归纳运用好绩效审计的工作成效,健全和完善*绩效审计基本模式。

(二)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全面推进计算机审计,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继续深化“AO”和“OA”的应用;二是继续深化网络建设;三是加大技术攻关和培训力度。

(三)强力开展“审计创业创新年”活动。在全面推进审计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审计理念、审计实务、审计目标、审计方式、审计技术、审计管理的创新,加快建设符合*实际的创新体系;在全力服务发展大局的过程中,实现审计成果更加丰富、审计宏观作用更加突出、职责履行更加到位、技术方法更加先进、审计管理更加科学、审计队伍建设更具实效、审计人员自价值充分体现的创业目标。

三、全面发挥审计职能,掀起服务“一城三地”建设的

(一)继续深化财政审计。20*年的财政审计是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实施后的第一年。因此,要围绕建设公共财政,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以建立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为目标,以支出审计为主,重点关注投入在农业、社保、教育、科技、卫生等关系民生、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个领域的财政资金,总体评价预算执行情况,检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出关系财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为打造滨海新城服务。

(二)重点抓好投资审计。要以绩效审计为主,加强对文化中心、会议中心、拆迁安置房工程等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促进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组织开展对政府重点建设资金管理、分配和使用效果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促进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积极推行建设项目联系人制度和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加大对建设项目组织审计工作的管理力度,规范组织审计行为,提高投资审计质量,逐步实现从审价向审价和监管并重转变,推进建设项目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不断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努力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和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及时总结经济责任内审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积极探索审计结果运用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式,充分发挥审计的预防作用,切实把审计结果运用到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工作中。

(四)积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以规范管理、促进改革为目标,充分发挥审计调查针对性强、组织方便、操作可行、投入较少而易见成效的优势,把领导关注、部门关心、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纳入审计的视野,通过调查及时了解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和“一城三地”建设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反映基层单位的困难和建议,从而及时提出审计整改措施和审计建议,以此促进宏观政策措施的落实、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不断扩大审计成果运用。密切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长效机制,根据《*县审计意见落实情况督查办法》,加大跟踪督查力度,促进审计决定的执行和审计意见的落实,达到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加大审计结果的“二次开发”,注重汇总、归纳审计中获取的大量信息和相关情况,从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分析原因,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对策,通过报送宏观性、综合性较强的专题材料,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第一手参考依据。

四、全面改善审计环境,掀起营造审计良好执法氛围的

强化审计机关自身建设的有效推进,不断加强审计机关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提高审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审计机关文明审计能力和开放度,提高审计公信力,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审计的执行力。

(一)积极开展审计机关成立25周年专题活动。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系统、认真地总结25年来的工作经验和成绩,探索审计工作发展规律,找出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推进审计工作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深入开展省级文明单位争创活动。20*年是我局省级文明单位考核验收之年,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和作出的新部署,抓好争先创优,开展“走进新*、看看新发展”、“高举旗帜、创新创业”、“回顾历程、深化转型”、“弘扬奥运精神、构筑特色审计”等主题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体现在提高审计工作成果上,体现在提高审计队伍文明水平上,体现在促进审计事业健康发展上。

(三)积极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结果公告,不断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不断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达到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目标。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对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应当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党委(党组)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协助党委(党组)书记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

二、学习时间及方式

每个月在10日、20日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学习教育对象

全局党员(干部)

四、学习教育内容

第一阶段:开好“两学一做”动员会,进行动员部署,搞好思想发动,迅速在全局掀起学习教育活动热潮;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整治方向”,组织开展“弘扬精神、做理想信念坚定者”学习讨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第二阶段:学习《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谈治国理政》、《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学习同志机关党建中央论述》、《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摆脱困难》、《之江新语》、《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用典》。

第三阶段:围绕“坚守纪律底线、树立清风正气”,扎实开展“学党规党纪•知责明界”学习讨论。12月底前,我院要召开“两学一做”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五、要求

第5篇

论文摘 要: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 

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 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1.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正是近代大学兴起之时,对人性的解放、人类的深切关怀是当时一个主旋律,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代表。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从古至今,大学这种“以人为本、健全人格”和“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从未变更,大学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畸形发展的人。正如著名教育家先生“实施完全人格教育”之主张:“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之之虑焉。”还有梅贻琦先生坚持《大学》之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生存发展之技能,而且要培养其为人处世之道,正是这些“不太实用”的人文学科能给予学生广博的视野、宽阔的胸怀、坚毅的意志,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最终使那些“实用”之学免于流入庸俗和浮泛;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兼涵并容,学术自由”的学术独立精神更是21世纪大学必须坚守的人文精神品格,大学与社会之间一个保持清净思维的距离应始终被保持,大学不应单纯是“象牙塔”又或“社会服务站”,大学不能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2.科学精神。大学要坚守自己的品行,亦要履行引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使命,在探求真理过程中就必须始终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在探索科学真理和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取向,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教育凝聚的精华。它主要包含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协作精神、批判精神和献身精神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唯书、不唯上,不为名利所累,能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认识,一所大学方能具备活泼的生命力,才能肩负起引领社会方向、推动现代文明发展的重任。 

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之问题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但它又是无形的,因此需一些外在建制呈现出来,尤体现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以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目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均给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高校均受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价值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世俗化、实用化的倾向,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1.对其地位把握有误。在校区不断的扩展建设中,陷于追求规模和现代气息,使得新建校园建筑与整个校院的文化积淀相脱节。大学文化独特魅力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很多学校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其实,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指导,它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会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普遍偏离了这一宗旨,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彰显,使得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2.低估网络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领域,享有“第四媒体”之誉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远超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令这种稳定格局发生了变化。网络这种新型文化媒体所表现出的自由、开放、互动使得更多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参与文化的制造、传播,这种自由在带来平等、民主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带来无序混乱。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难以控制和过滤,一些非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趁机欲占领思想阵地,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目前对于网络带来的强烈冲击研究仍不够,在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做好精神文化建设上仍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3.未充分调动其主力军力量,建设力度和效果不明显。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它作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各环节,是大学文化建设及其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参与建设的主体而言,是全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创造形成的,但由于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目前高校中也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风气,师生员工中呈现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占据一定位置。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引路人和主力军,但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边缘人和旁观者。

4.社会辐射作用不够突出。大部分高校并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精神风貌,其精神文化建设的社会辐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只局限于校园范围内,未起到引领社会风向作用。高校既是传承文化之所,更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大学应是倡导正确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之重要场所,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造的独具自身精神风貌和魅力的品格应能在社会中起到良好辐射作用,“让大学精神之光穿透围墙”。 

三、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之途径 

1.明确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有的放矢地做好文化建设工作。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应围绕精神文化这一主轴旋转。精神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方方面面,不单学生文化活动、校园自然景观建设或规章制度的建设,因而可从高校自身的校训、发展定位等基础出发,切实将本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潜移默化地渗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中,如:学校的建筑物和校园规划,其风格要体现本校文化精神;一些规章制度也可以本校办学理念、校训为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文化活动做好系统指导,形成品牌特色;校风、教风、学风等均围绕自身大学精神为指南针,务求把学校的精神文化内化成每位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打造独具本校魅力的精神文化。

2.占领网络这一重要思想教育重地,充分发挥其优势面。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是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网络文化建立要以形成良好校风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要健全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技术设备的投入建设,加强校园网及论坛的监管工作,加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及时对不良网络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和筛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3.探索激励、评价机制,发挥精神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生活在大学里的人,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群体、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和以优秀大学生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其中教师群体在其中处于践行办学、管理理念的地位上,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功能,是大学精神在“可见领域”的无形力量,因此探索相应的激励及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来,比如将对教师指导学生文化活动、科研项目纳入相应的奖励或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发挥其敏锐思想触角、广博的知识视野和人格魅力,积极参与至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与广大学生一起为践行自身大学精神而共同努力。 

4.注重精神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被称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发展轨迹,这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问题:怎样把大学精神文化进一步推向社会,与整个社会文化同呼吸;怎样进一步发挥大学精神先进作用,以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向高层次、高文明发展。我们既要让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胆地走向社会,与整个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又要注意保持大学某些须持有的“象牙塔”特性,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向着健康、文明、民主的方向发展。 

科学精神、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在今天或许已逐渐成为主导社会价值,很多大学也受到这种社会价值的冲击,教育也开始过度地实用化和工具化。但回顾大学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牛津、剑桥、耶鲁、哈佛等名校能经历多个世纪仍是世界创新思想之源,帝国理工大学、东京大学等兴起只有百余年的大学能够在世界如此多的大学中出类拔萃,关键在于其坚守非功利的文化来应对时代的挑战。因此,无论在什么时代,社会如何变迁,现代大学应该要做到在两种方向上的平衡,既保持大学作为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象牙塔圣地,又要与现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保持大学的时代性。正如鲍罗·舒尔所言,大学的神话是关于现实和愿望的思考,是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混合体,“大学不能无象牙塔精神的恪守者,也不能缺乏经世致用之术专攻者……如果真的完全丧失了象牙塔精神,大学求真、求知精神以及俯视众生的情怀,为尘世的名利、权势所湮没,大学就不过仅仅是一个抽离了精神的躯壳而已;当然,如果没有务实的入世求存策略,大学也会丧失自身。这是现代大学所面临的‘两难’困境,一个择其两端都无出路的两难抉择”。 

 

注释: 

①英文philosophy(哲学)由古希腊文philo(动词,意为“喜爱、追求”,现在时直陈式第一人称单数)和sophia(阴性名词,意为“智慧”)构成的动宾词组,含意是“爱智慧”。 

 

参考文献: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增订版)[m].北京:三联书店,2008. 

[2]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终身学习;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6-0275-01

2001年同志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高峰会议的时候提出要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的社会;2006年同志在出席八国集团对话的时候发表讲话指出:国际社会应更加重视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的社会;2013年在很多场合也做出了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指示,他特别强调“国家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不难看出,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促使必须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我国产业结构长期是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这两项产业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对资源的消耗速度非常快,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所以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可以得知,在社会结构趋向健康的“橄榄型”发展的时候,此时更需要改变产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来不断提高全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在资源环境消耗和污染方面也同样得到了改进。所以经济的全球化直接导致我国在人才结构上大量缺少服务型的人才,要想适应全球化的经济社会,就必须改变人才结构,如何改变?关键就是要通过学习。

(二)经济全球化使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越来越多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提升。其他国家都开始注重中国的力量。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承接了很多国外代工工作,这种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结构模式,使我国没有国际话语权,定价权和销售权都在国外。近年来,我国不断在创新的路上摸索,也在逐步建立更完善的中国市场经济,所以我国已经由过去的制造大国正在转向创造大国。我国这种大规模的结构模式吸引了很多国家的高度关注。所以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份额,也赢得更多的尊重,需要不断提高我国技术水平的先进度,以此来促进我国进入全球国际化的步伐。

(三)经济全球化将促进中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更新

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是知识的全球化。纵观世界各国,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更合适本国的特点和发展。但是在如今这种世界格局之下,要想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必须在教育体系上做出巨大的改革。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等国家,他们的教育体系现在已经以民营的模式不断地进入中国的教育市场,也受到中国各界的一致好评。我国的教育体系应当做到顺势而为,应当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进行教育全球化的改革,应不断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延续我国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对教育体系展开科学、合理、有规划、有远景的设计和安排。

二、构建终身学习的体现需要不断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我国仍旧属于发展中国家,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差距,在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上都存在差距。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人均教育投入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更低于其他金砖国家,低于俄罗斯、巴西、硬度、南非等。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的教育经费投入为24488.2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30%,比上年的4.28%增加了0.02个百分点。与国外相比,我国对教育的投资还明显不足。所以,要想构建一个更能适应全球化的学习体系,就必须先在教育投入上加大马力,虽然教育的改革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但是越是漫长的等待的越是最有价值的。所以一定要不断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以满足公众对教育的渴望。

(二)采用先进的教育方式实现与时俱进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改变教育模式。如果你是教育者或者被教育者,你一定会发现当下的教育出现了一个新的格局,就是网络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距离远,时间紧的难题。这种教育模式如果能够大量的普及,将会有效地提高全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全民的素质。所以政府需要着力推广和普及网络教学,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要不断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让落后地区也进行先进教育的熏陶和影响,从而构建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

(三)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也是教育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而言,民办教育是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民办教育,为一部分人提供了学习的环境。需要说明的是,民办教育的办学理念需要改变,必须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以提升能力为主,其他知识为辅的标准。古语有云: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于渔。所以不管是民办教育还是公立教育,都需要秉承这个教育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主。

(四)融合国内外学生,为经济全球化做足准备

根据我国自身资源特点和地域特色,不断地引进国外优秀资源。一方面不断开放我国对外的留学政策,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不仅可以为中国赢得世界的尊重,也可以给中国带来多元化文化。促进我国学生的学习欲望,当发现有更有趣的知识和先进文化的时候,学生就会保持学习的欲望,由此就能够为构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鼓励建立更多的中外合资学校。为世界文化的融合以及我国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环境,为全球化经济的人才储备做出更多的贡献。

(五)加大社会群体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

教育是全民性的,所以要不断提高每个人对教育的认识。教育业是生活化的,不是只在课堂中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育更是社会化的,所以更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员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终身学习的氛围。一方面建议企业单位加大在职员工的培训力度,企业要发展,就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企业,才能百年长青,永续发展。所以对员工的培训不应忽视,应该登上企业发展的日程表。另一方面社区要在小区内建立学习中心,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人是群居动物,也是带有惯性思维的动物,一个学习型的环境,一定能够有效促进全民族的形成良好的学习型社会。

(六)提高教育和培训的质量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巨大变化,使人们面对复杂多变、更富有挑战性的世界。这要求加强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提高思想品德、智力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要特别注意培养受教育者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还要注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国际性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外语能力,还要具有全球视野,了解本领域世界的发展现状、前沿与趋势,具有善于竞争、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等。

(七)增加教育体系的弹性,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终身学习体系

当今时代,学习者能否具备适应未来需要的能力,关键在于能否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改变目前各类学校教育特别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不沟通的状况,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多种选择机会,使正规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富有弹性,非正规教育的方式更为开放,鼓励教育机构、办学形式、课程设置、学生成分和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努力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多种需求。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以学校为依托的、立足社会发展和社会成员多种需求的,包括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的企业教育系统和以城乡社区为单位的社会教育在内,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促进教育结构体系的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多样化和社会化。

第7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深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042-03

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明确规定了深化课程改革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的学校,若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必须具有完善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本研究尝试对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予以探索性研究。

一、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的意蕴

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机理,它的确定预示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理可循、有据可依。要考量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首先要明晰机制的含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的释义,机制主要指的是一个机器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机制指的是组成一个系统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深化的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不同构成因素和条件相互作用,契合成为适宜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最优化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众所周知,任何活动的开展总是围绕着一定的目的,同时离不开行为主体、环境条件、方法手段。课堂教学改革同样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在一定的教学改革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改革主体发出某种与以往教学活动相异的行为活动,才能表明教学改革深化机制发生作用,开始运作。据此,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指的是在所创设的适宜教学环境条件下,师生根据特定的教学改革信念,选取恰当的革新性教学方法以作为促进师生成长和发展内容的人类文化知识为依托,而进行的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中,教学改革目标是依据,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目标的行为只能是盲目的,教学改革深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目标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坚定的教学改革信念是教学改革得以深化的动力。没有正确而科学的教学改革理念,教学改革难以维持,更罔顾改革的深化。适宜环境条件的创设是进行教学改革深化的保障。方式方法的革新是教学改革得以深化的手段。教学主体是教学改革得以深化的关键,没有主体,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只能是自在自为的,作为人为的教学改革,一旦呈现自为的表征,必然失去它自身存在的价值。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机制由教学主体、教学改革信念、方式方法和环境条件共同构成,他们彼此之间以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为中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藕合成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

二、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的实现路径

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是课堂教学改革得以维持和深化的运作原理,它的实现必须以课堂教学要素的最佳优化组合与互动为凭借,否则,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因难以实现而沦为空谈。

(一)课程改革目标是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的依据

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在于革新课堂教学中与实现培养目标不相符合的教学要素,使这些要素以促进和实现培养目标为旨归。诚然,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但是教学过程却把这种目标予以悬置,或与培养目标发生偏离,即智力的发展往往在有意无意间成为重中之重,甚至知识的教学被当做学生智育的发展,把知识的灌输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以教育教学的工具性价值作为教师从事教学的取向,从而使得我们的培养目标难以全面实现。这种教学偏离教育教学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起因于教学没能始终以培养目标作为依据和根本落脚点。可见,教学改革必须以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始终围绕着培养目标运转,从而使得教学的本体价值得以正确实现,其工具价值也会得以实现,毕竟工具价值的实现以其本体价值为前提。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改革目标以课程改革目标为依据,把课程改革目标具体化为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的方向。

(二)教学改革信念是教学改革得以深化的根本动力

所谓信念,指的是人对某件事情不可动摇的观点和看法,在人的行为中具有意志力的作用。教学改革信念,指的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教学改革所持有的确信的观点和看法。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思想。教学改革是对我国传统教学的扬弃,而不是简单的完全的抛弃,是改变传统教学中与实现培养目标不相符和的部分,以使教学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教学中固有的传统和教学惯习往往具有根深蒂固的特点,虽然在日常教学中可见其不足和危害,但是要割除和改变很不容易,教师只有持有坚定的教学改革信念,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使教学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其次,表现为对有关教学的新观点的信念。这些新观念包括对教学过程的看法、课程内容的态度、对教学方法的观点、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对教学环境的理解、对教学价值的把握等等。例如,对教学的认知,不再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认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学内容为凭借的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终结不单单是学生记住了多少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了多少,通过对知识的掌握,在心理、个性、情感等方面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促进了学生对生活和学习有新的看法,从认知主义角度来看,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所有这些关于教学和学习的观点成为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力,促使教师改变以往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观点,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信念的指导下,从事教学改革的行为才不会终止,因为新的教学信念给予教师从事教学改革以不懈的动力。

(三)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是课堂教学改革得以深化的关键

课堂教学改革的明显标志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的不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支配着,由他们决定学生学什么,学生如何学,学生学习的效果检测,其理论假设在于学生是未成年人,未成年难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主管理,需要老师的支配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其实,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不是在教育之外,而是在教育之内,并且主要存在于作为教育基本途径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成长的最重要方式。成长是学生自己的成长,而不是外在强加给学生的被动成长,外部的一切只是影响学生自我成长的因素,所以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决定因素,起决定因素的是学生自己。由此,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换句话说,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和特性进行教学过程的展开,学生是展开教学的依据,目的是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不是教师强压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和学生以知识为凭借进行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掌握和习得的。因为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表现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往是教学改革深化的理论基础。因此,教学过程必须以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为中心,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教师以权威的身份对学生发号施令,迫使学生接受知识。因为,只有在平等关系下,学生才能感觉自己是课堂主人,才能明白教学不单单是教师的事,更主要的是自己的事情,教师对自己的成长和学习起到的是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学习积极性,进行主动积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这种师生在课堂教学的关系换转才真正体现了教学改革的实现,也才能是教学改革得以深化的关键。因为,不管是教学信念的秉持,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环境的创设等等都是为了提升教学过程学生积极主动的成长和发展。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和教师进行平等的文化对话和交流才是教学改革深化的关键。

(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创设是教学改革深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因为,它关系到教师以何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环境条件的改良包括教学环境的改善和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改良。良好的环境包括良好制度环境的保障、积极心理环境的营造、和适宜物理环境的改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为教师课堂改革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和依据,使得教师的改革没有后顾之忧;积极心理环境的营造,可以使教师自觉主动的原意进行教学改革的实施,毕竟积极的心理环境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适宜的物理环境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改革锦上添花,使教师能够更好的获取进行教学改革的物质保障。教学条件往往指的是教学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学场地、教学工具等,其实教学条件还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同的教学设施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方法的选取和采用,毕竟教学方法的选用是以一定的教学设施为基础的,没有相应的教学设施,往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就会变得具有局限性。但是,教学的创新往往基于方法的更新,方法的更新能促进教学的变革,教学方法的革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应有之意。因此,教学改革的深化离不开教学方法的革新。

当然,在环境条件中,心理环境和制度环境的重要性远远超出物质环境,因为他们为教师从事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安全条件,物理条件虽然能够影响教师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己动手进行教学工具的制造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总之,环境条件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便于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实施和深化。

三、结语

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是课堂教学改革得以展开和深化的根本,表征为教学主体在特定的教学改革信念的驱动下,充分利用和创设益于教学改革的环境条件,以课程改革目标为依据,在教学场中实现民主的文化对话和交流的机理。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讲故事,激兴趣

听故事,是每个孩子最喜欢的事情。数学家,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因此,数学课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孩子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数学家成长的足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现数学的魅力,吸取知识的原汁,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素养。“数学家的故事”在数学课上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人类漫长的数学探索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将他们身上发生的趣闻轶事介绍给学生,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数学家之间的心理距离,感受数学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时,我给孩子们讲述了德国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小高斯在10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2+3…+100=?”。这可难为初学算术的学生,但是高斯却在几分钟后将答案解了出来,他利用算术级数(等差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和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的凑在一起:1+100,2+99,3+98,……49+52,50+51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101×50=5050;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给孩子们讲述了述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外国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给孩子们讲述了我国现代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从这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感悟到:只要去努力,去坚持,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通过听故事,学生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这样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二、近生活,激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面对这一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感觉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实践活动《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课外去收集一些隐含数学问题的小故事,对其中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然后在课堂上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在探究迪多公主圈地这一问题时,并没有局限只是找到“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这一结论。而是经过观察、实践、计算,最终发现迪多公主有效利用地形条件圈出半圆形土地的面积才是最大的。显然,这些活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先预计的结果。每当活动结束时,学生们的脸上都会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是有用的。同时也感受到学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感受美,激兴趣

“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中的美大致可以分为:简洁美、对称美等。完善的数学教育需要向学生渗透数学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美的因素”。小学数学教材中到处可以挖掘出数学美,这些美的渗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简洁美在小学数学中无处不在。图案设计、标志性建筑等都要求简洁,数学更是以简洁著称。例如,用字母表示数,这是算术到代数的飞跃,不论从结构或是形式上,都使人感到式简意明。比如加法交换律:a+b 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这些公式如果用文字叙述是多么的繁琐,而用字母代替是如此简洁规整,学生记忆也非常方便。他们的应用又多么广泛普遍。重要的是数学中的简洁美还是优化解题思路的内驱动力因素之一。

第9篇

在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上下工夫。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要比传统教学直观明了。如,利用电脑出示一个点,当这个点沿相反的两个方向不停运动时,学生观察点所走过的路线的样子是直的,结合想象,当这个点不停地运动下去,就得到一条没有端点的直的线,这就是直线。再观察当这个点沿一个方向不停地运动时,它所走过的路线是有始有终的,即只有一个端点的直线,结合生活中手电筒或激光灯发出的光线,就初步建立了射线的概念,它的特点是只有一个端点。当点沿相反两个方向运动一段时间而停止时,就得到两个端点的线段,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抽象出来,这是通过实践证明了的。

在初步建立直线、射线、线段等概念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观察下图,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直线由于端点不确定,所以长度也就不可测量;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有一个端点不能确定,所以长度也不能测量;线段也是直线的一部分,为什么它能测量呢?学生很容易理解并回答:因为它有两个端点。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关系有清楚的了解,也使学生认识到直线和射线不可测量的原因,避免了“直线、射线没有长度”的错误认识。

在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上下工夫。前面提到,抽象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依附于有形的事物,即所谓的数形结合。而形体概念的建立要在观察物体运动过程中,通过思维加以归纳和完善。

小学阶段涉及到的平面图形,绝大多数都是按围成图形边的性质(直线段或曲线段)定义的。这种定义方式只利于学生观察而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孩子对运动的事物感兴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况且这种相对静止的定义方式也不利于学生日后掌握其他几何知识。前文提到的点动成线的教学经验表明,既然点动成线,那么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可以这样展示:长方形是一个长度为b的线段,沿与其垂直方向运动。个长度单位所形成的图形。由于线段b垂直自身运动,因此,图形的四个角是直角,对边平行且相等。当a与b相等时,就是一个正方形。而平行四边形,可以看做一条线段b沿与其不垂直的方向运动口个长度单位而形成的。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长方形与平形四边形的异同之处。而对于三角形或梯形的形成,我们仍可以看做它们是从正方形或长方形横截一组对边而得到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