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06:59: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考试面审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初中历史;讲评课;思路与方法;重要作用
讲评课是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对其分析、讲解和评点的课,是一种延伸了的具有特殊性的复习课,对教学起着矫正、巩固、丰富、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每次考试后,由试卷反映出的学生复习中的得与失、成绩与不足,要通过总结讲评来解决。只有通过及时高效的讲评、全面的总结、科学的分析才能在发现学生知识、能力的缺陷后,有目的的夯实、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以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要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我认为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审题”
即讲出命题意图。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只是一般来说,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作答的方向。评讲时,要结合历史中考的几种题型,告诉学生如何审题。一般来说,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三审”:审题干,审备选项,审选择方向。材料解析题主要是“二审”一审材料,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二审提问,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条件。此外,还要结合具体试题,告诉学生哪些是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其“实质”性的要求是什么,从而弄懂题意,找到“症结”所在,打开解题的思路。在讲评课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养成分析命题意图的习惯,可以解决学生中长期存在的审题能力差的问题。
二、讲“思路”与“方法”
各种题型中,既有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也有能力状况的测试,并且二者往往是互相渗透、交织在一起的。讲评时要结合具体题型和学生的答题情况有机的讲解。如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一般为:⑴首先要读懂题干部分所创设的情境,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⑵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⑶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⑴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⑵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⑶链接: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对材料逐一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历史信息。⑷答题:归纳、整理,用简练准确的文字去表达。
在试卷讲评时,由于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对解题思路、方法进行讲解,总结解题规律,可以举一反三地开启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
三、讲“误区”
对错误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讲解,特别是要讲出产生误区的原因。由于学生受到知识、能力等水平的限制,在作答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失误,讲评时,教师要结合具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答案,有理论,有实际,逐一分析讲解,由表及里,追根溯源,使每个出错失分的同学,都能从较深层次上推究出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搞好复习。
四、讲“拓展”
试题受考试卷面、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将所学知识全部涉及,面面俱到。出题者往往以点带面体现课本知识,每一种题型甚至每一个题目,都代表一定的面。教师讲评时就应从这一“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呈现给学生。因此,在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不能一题讲完,万事大吉。要力争一题多练,引导学生拓展思路,纵横联系,由此问题联想若干相关相近的其他问题,由此知识点联系到许多相同相似的其他知识点。这样的讲解,才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克服目前存在的“题海战术”的弊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讲评课能够取得最佳效果。
五、讲“规范”
通过对学生考试主体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答题能力、答题规范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讲评试卷,一方面让学生查漏补缺,纠正错误从中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从而吸取失败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试卷讲评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结合学情,研究试题
考后,教师首先要认真仔细的解答试题,分析试题的结构,考查范围,知识点的分布,考查的重点、难点。其次,教师要分析阅卷情况,从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不足,学生在解题答题方法上又存在哪些不足,以便在试卷讲评课对症下药,对后期教学工作可以进一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初中思品与社会进行合课统测,试题仅包括选择题和材料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许多材料来自现实生活的焦点和热点。
二、统计分析,找准问题
讲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反馈信息的准确与否。
在试卷讲评前,教师要借助电脑对学生在选择题、材料题答题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尤其统计错误集中的题目,每题的解答情况(包括独特的思路,典型的错误),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症结,弄清哪些题目错的较多,错在哪里?学生需要何种帮助?通过数据分析及卷面答题信息找到学生存在的共同性问题。因此,通过信息反馈统计错误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在讲评时结合学情,对进步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对退步学生进行批评鞭策。
通过统计分析,教师在讲评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讲评答题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及错因。
教师在讲评试卷时,不仅要针对性地讲解错误集中的题目,同时还要关注少数学生的特有情况,为后面的个别指导作准备。
三、讲评试卷,重点、难点突出
1.讲评学情考情
学生考后非常关注自己的成绩,教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作出评价,可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尤其进步较大者,得到教师的表扬,使其信心十足,干劲大增。对退步明显者批评语言委婉,找对方法。
2.讲错题,讲错因
讲评试卷不能从头到尾面面俱到,而是应有选择侧重。否则,既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又难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讲评试卷前要认真查阅每一个学生的试卷,分析各题的错误率,弄清哪些题目错的多,错在哪里,找出错误的结症。集中学生的易错处和典型错例,展开错因分析,既能让学生知晓知识、方法上的缺陷,又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在考试中,有些学生会对有些题目方法和技巧不能掌握,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在评价时对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及思考试题考查什么知识点,从什么角度思考问题,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结合学情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更灵活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选择题要注重因素和排除法的方法如下:
选择题审题注意考查意图,是选择正确答案还是错误答案,有不少能得分却往往因为粗心而失分;还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词;阅读题肢与题干的关系。
排除法一般首先排除观点或命题错误的选项;其次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如果观点正确也与题肢有关,则择优选择最佳答案。
在做材料题时注重审题和答题技巧更为重要,让学生注意审题注意审材料,审问题,审材料与问题的关系。审材料注意审标题、审内容、审引记;审问题注重审定向词,关键词,分数。
4.讲考题的拓展,延伸
考题大多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由于部分考题的情景变化,学生很可能就会由于思维定势造成失分。因此,培养学生应变和方法迁移能力很重要。所以,在讲评试卷时教师要对重要题目进行引申,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考点(比如十)用新材料对问题进行引申和扩展,使学生感到别开生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来解释、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5.讲答题规范
关键词:主观题;基础知识;评分标准
近年来,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历史主观题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在中高考中所占的分数比重也越来越大。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对于初中历史主观题的解答逐渐形成了一些个人的浅见,现在把它总结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准确把握主观题的评分标准,做到心中有数
主观题表面看没有标准答案,似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往往使学生陷入答题的误区,答起题来虽想象力丰富但却漫无边际。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主观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却有一定的评分尺度,并不是写得天花乱坠就能得高分。一般来说,主观题答题时必须围绕一定的答题中心,在答题过程中无论想象力多丰富,结合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用较规范的学科语言做答,也就是要逐步走向中心化、规范化。
二、掌握主观题解题“三部曲”,即审―忆―写
主观题在考试中往往占的分值较大,所以要特别细心认真。答主观题时可以按照以下的“三部曲”来完成,即审―忆―写:
第一步,审:即审题。要反复读题,通过题目的关键词句找出作答的中心及格式要求。例如要求的朝代、人物身份、事件、体裁等等。通过这些确定作答中心。
例如:假如你是生活在唐朝都城的青少年。某一天,在河边散步时遇到年老的唐太宗。他要你对他的一生作个简单的评价。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听奉承话,老年唐太宗更是如此。在他的期待中,你稍作思考,便慷慨陈词。听了你的评价,他既高兴,又羞愧,也深感后生可畏。请你把你与老年唐太宗对话的情况记述下来。这道题目文字虽长,但我们可以通过审题找出关键词句,从而确定答题中心。这些关键词句包括:唐朝(时间);唐太宗(人物);对唐太宗一生作个简单评价(事件);记述对话情况(体裁);另外还应注意,唐太宗听后“既高兴,又羞愧”,这说明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有功又要有过,应抱着比较客观的态度,不能一边倒。当审清了这些组织答案的关键所在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第二步,忆:即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目的在于找出与题目有关的内容,找得越多越好,动笔时尽量联系史实。
例如:现在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走进唐朝开元时期,而你是生活在唐都长安的一个少年,某天,有一批日本遣唐使来访,朝廷请你当一个导游,请你向日本客人介绍一下唐都长安的景象。很明显,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唐都长安”。回忆课本中学过的唐都长安的相关内容,可以从长安城的结构和布局特点入手,再展开来描绘长安城的繁华景象,描写居民的衣食住行,并且结合长安城的开放性,描写外国游客穿插其中的情景。通过这种多角度的描绘来展现整个唐都长安的景象。
当然,要做好“忆”这一步,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否则脑中无物是不可能忆得出来的。
第三步,写:即动笔写。要求大家发挥写作水平,尽量生动、详细。这里要注意的是组织答案时,语言应规范化,多使用学科语言,并且结合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写,把答案组织得更加规范化、条理化。
[一、研读考纲,认识高考]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能力要求”是考试大纲的核心内容,它引领着高考的方向。大纲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2012年新课标考试大纲文综地理与去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内容均保持稳定。地理必考内容为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选考内容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纵观近几年新课标文综卷,可以发现高考命题的特点是“稳中求变”。 2012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说明中“题型示例”更换为2011年新课标卷的两道必考综合题和一道选考综合题,反映了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保持不变,题型、题量、分数、难易程度基本稳定;反映了高考命题更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更加关注热点,注重渗透新课标理念,对考生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但不会出现偏题和怪题。
建议:同学们在冲刺备考阶段,要深入研读考纲,紧扣考试大纲以及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逐一检查自己对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初中区域地理及选修地理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查补漏洞、解决困惑、夯实基础。同时,精练2011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熟悉题型和试题难度,深刻领会大纲中四项综合能力要求的精髓和实质,重视提升自己的四大能力,把握好高考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二、设计专题,制订计划]
冲刺阶段复习专题参考——
自然地理专题: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规律及意义、光照图与时间计算),大气的运动(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水体的运动(洋流的分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等内容。
人文地理专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区域发展问题。
区域地理专题: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
地理图表专题: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等。
建议:在冲刺复习阶段,设计出符合自己实际、能切实解决自己学习困难的复习专题,以实现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要注意记忆、理解、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精练不同题型的模拟试题,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学会空间定位、图文转换、图图转换,掌握解题技巧,学会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提升对资料中有效信息提取、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另外,一定要给自己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要合理安排好学习和生活时间,做到每天早半小时和晚半小时背诵记忆,并坚持做适当的文体活动,听听音乐、跑跑步、做做操,实现高效、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三、精练习题,总结技巧]
经过了多次模拟考试,同学们已做了大量的习题。这时,千万不能再搞题海战术,各类试题可精选一、两道,进行较透彻的分析,了解命题的原则及思路,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题规律,形成基本的答题模式。
建议:成绩较好的同学,精选近两年的高考题来做,注重答题技巧的训练,善于归纳和总结,掌握解题思路,建立解题模式。如地形描述可从海拔、地表起伏(相对高度)、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着手;河流水文特征要从径流量、含沙量、结冰期、径流季节变化等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时,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或“天地人”三方面)综合分析。成绩中等的同学,不应求做难题,可选一些简单的基础题及中等题,经常看看自己的错题集,对做过的错题再思考,看难点是否真正解决、突破。尤其是概念理解应用题,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实力稍弱的同学和艺术考生,应力求把基础题做好做对,学会放弃较难的题目。在做题时,要养成“二次审题”的习惯,以弥补一次审题的疏忽或迷惑。如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37题第(2)问,评卷老师反映在改卷时发现有些学生审题不认真,错误理解题意,没有举例,而是泛泛而谈这些企业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或对这些企业总部的分布特点进行分类分析,如:科技发达地区,如北京;交通便利地区,如上海……结果导致一分不得。因此,审题一定要做到“三审”,即审明题型说明,审清题干要求,审准选项内容。在解答综合题时,还应重视答题语言的组织和表述,学会用准确的地理语言,规范书写答案,要注意把握好设问的关键词来回答问题:对于用“列举、说出、概括”等设问的,回答时只答要点,不用分析解释;对于用“分析、简述、说明、阐述”等来设问的,回答时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有适当分析;对于用“描述”来设问的,要准确把握图形信息,用简练的语言加以叙述;对于用“比较、对比”来设问的,要找出两个地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抓住主要特征来比较;对于用“评价”来设问的,要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回答。
[四、针对热点,回归教材]
为了让考生们更多地了解社会、关注生活,热点问题发生地的相关问题往往是高考命题所青睐的重点。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1~2题(日本地震)就是以热点切入的。这两题从日本地震的热点切入,考查工业联系与工业区位。解题时应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在中国建的零部件厂是为中国的整车生产厂提供服务,以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就可以判断提炼出答案。从高考试题中看出:社会热点问题只是给命题提供背景材料,考试一般不会直接考查热点事件本身,而是通常以文字材料或以图示形式呈现出热点事件或热点事件的区域,从中考查热点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自然带等,人文地理特征如资源、交通、工农业、城市化等,还有涉及时间计算等内容。
建议:复习时,不要盲目追逐热点,应重视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联系实际、迁移应用能力的训练;考试组织答案时,要回归课本,多联系自然地理特征,找到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链接点,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
[五、关键时刻,把握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在即将收获学习成果的关键时刻,只有学习、生活安排得当,心情轻松愉快,学习效率才会更高,收获才会更大。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我们老师必须结合自己学生实际,对学生在考试中薄弱的环节多下功夫,而不要平均用力,更不要大搞题海战役,对于在检测中发现的漏洞要及时的弥补。通过对几次考试分析之后我决定这样复习基础知识。对于字词主要以六年级上册和下册为主,不用全部都复习,听写,那样太费时间。老师对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字词加以分析,让学生重点识记,在此基础上进行听写或看拼音写词语的练习。对于课本中的日积月累也是我们复习的一个重点。通过几次考试我发现学生对日积月累能熟练背诵,但错别字教多,而且不会灵活的运用,所以复习中1~4年级的日积月累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会背就行了。重点以五六年级课本中的日积月累为主,不仅要会背,而且要默写,通常我们让学生背诵,一个一个检查背诵太浪费时间。所以在复习中我给学生背诵的时间后,检查的方式就是默写,默写之后,对于个别出现错别字的学生让他们着重抄写出错的句子,而对于出错教多且漏字或漏句的学生来说需要重新背诵,老师再检查背诵与默写。在学生都能正确默写的基础上,其次指导学生正确地调用积累。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设计一些学习活动,唤醒学生的积累,让学生正确地运用积累。例如:
(1)给学校的花草树木上挂上“古诗牌”。
(2)给下列地方设计标语。可以用合适的名言佳句,也可以自己创作。
二、阅读复习
阅读部分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主要以六年级为主,对于老师上课重点讲授的精读课文要认真回忆、梳理,弄清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文章的特点。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成绩,就要多阅读各种类型的短文,并在对各种类型题目训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规律。有意识地选择写景状物、写人记事、参观游记等的文章分类型进行阅读,并认真做后面附加的习题,或让老师出一些题目练习。
三、习作复习
(1)提供一些习作题目,指导学生审题和选材,激活学生的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准确地调用习作素材。审题是学生作文主,特别命题作文的第一关。在总复习中,一定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审题能力。审题主要抓好“二审”:一是审“题眼”,即体现文章主题的关节要害要处;二是审“题限”,即题目限制的记叙范围。如果是半命题作文,就要弄清楚,自己将要加的是“题眼”,还是“题限”。不管加上什么,都要对自己有利,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写想象作文比一般记实作文难度大些。小学生的习作训练形式多种多样,各有所长。半命题作文既给学生一定自由度(如选择材料、确定中心等),又使他们都得到统一的、系统的、有计划的训练。这两题都要引导学生行使好自己选择材料自,写自己最想写、最有把握写好的文章。
(2)提供一些学生优秀习作,指导学生欣赏,让学生从“伙伴语言”中汲取营养。
极值问题
极值问题的提问方式经常为:“最多”、“至少”、“最少”等,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出题频率最高的题型之一。
一、本类试题基本解题思路如下:
1.根据题目条件,设计解题方案;
2.结合解题方案,确定最后数量;
二、常见设计解题方案原则如下:
(一)和固定
题目给出几个数的和,求“极值”,解题方案为:如果求“最大值”,则:假设其余数均为最小,用和减去其余数,即为所求;如果求“最小值”,则:假设其余数均为最大,用和减去其余数,即为所求。
真题一:2014年国考第118题
100人参加7项活动,已知每人只参加一项活动,而且每项活动参加的人数都不一样,那么,参加人数第四多的活动最多有几个人参加?()
A.22
B.21
C.24
D.23
【解析】A。这是一道“至多”问题。若要参加人数第四多的活动的人最多,则前三组的人数必须为1,2,3,并且后三组与第四多的人数必须依次相差最少。设第四多的人数为x,则后三组人数依次是x+1,x+2,x+3,则1+2+3+x+x+1+x+2+x+3=100,解得x=22。
真题二:2014年国考第50题
现有21朵鲜花分给5人,若每个人分得的鲜花数各不相同,则分得鲜花最多的人至少分得()朵鲜花。
A.7
B.8
C.9
D.10
【解析】A。题目问“分得鲜花最多的人至少”可以分多少朵,则可以假设分得鲜花最少的到最多的依次为:x、x+1、x+2、x+3、x+m(其中:x+m是分得鲜花数最多的,但是只比前四个人多一点,即m﹥3),则列方程为:
x+x+1+x+2+x+3+x+m=21,得:5x=15-m
因为m﹥3,故m=5,所以x=2,
因此这5个人分得鲜花数可以为:2、3、4、5、7,故分得鲜花最多的人至少分7朵,也就是不能再少了
真题三:2014年国考第40题
假设五个相异正整数的平均数是15,中位数是18,则此五个正整数中的最大数的最大值可能为()。
A.24
B.32
C.35
D.40
【解析】C。设五个相异的正整数从大至小依次为a,b,18,c,d,则得=15,即a+b+c+d=75-18=57。a最大,b、c、d取最小,分别为19,2,1。则d=57-19-2-1=35,故选C。
(二)保证
题目中会有“保证”这样的字眼,解此类问题利用“最不利原则(最不凑巧原则)”,假设问题的解决过程是最不希望看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求解。
真题四:2014年国考第56题
共有100人参加招聘考试,考试内容有5道,1—5题分别有80人、92人、86人、78人和74人答对,答对3道以上的人通过考试,问至少多少人通过考试?()
A.30
B.55
C.70
D.74
【解答】C。回答这类“至少”型题目,通常需要关注最不可能的情况。考虑未被答对的题目的总数有:(100-80)+(100-92)+(100-86)+(100-78)+(100-74)=90,由于必须错误3道或3道以上才能不通过考试,最不凑巧的情况就是90道刚好是30个人,每人错3道,所以入选的是70人。
真题五:2014年国考第49题
从一副完整的扑克牌中,至少抽出()张牌,才能保证至少6张牌的花色相同。
A.21
B.22
C.23
D.24
【解答】C。利用最不凑巧原则,假设这个人连续抽了5张黑桃的,如果再抽取一张黑桃就满足6张同色的了,但是很不凑巧,他又连续抽了5张红桃,接着连续抽了5张方块,最后连续抽了5张梅花,又抽取了1张大王、1张小王,这是最不凑巧的情况,这时候他再抽取1张,就可以保证有6张牌花色相同了,故答案为:4×5+1+1+1=23(张)。
真题六:2014年国考第43题
有关部门要连续审核30个科研课题方案,如果要求每天安排审核的课题个数互不相等且不为零,则审核完这些课题最多需要()。
A.7天
B.8天
C.9天
D.10天
【解答】A。利用最不凑巧原则,要想审核的时间最长,假设每天审核的课题数尽可能的少,才能增加审核天数,即第一天审1个,第二天审2个,依此类推,审到第六天时,共审了21个课题,第七天需审9个,如果拖到第八天,则一定会出现两天审核的课题数量相同的情况。
真题七:2014年国考第39题
有面值为8分、1角和2角的三种纪念邮票若干张,总价值为1元2角2分,则邮票至少有()。
A.7张
B.8张
C.9张
D.10张
【解答】C。要使邮票最少,则应尽量多地使用大面额的邮票,因为总价值中含有2分,故推出至少有4张8分值的邮票。则1元2角2分-8分×4=3角2分后,还剩9角。故应再使用4张2角和1张1角面额的邮票即可,这时候所用邮票数最少,最少为9张。
真题八:2014年国考第48题
有红、黄、蓝、白珠子各10粒,装在一只袋子里,为了保证摸出的珠子有两粒颜色相同,应至少摸出几粒?()
A.3
B.4
C.5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如果不能把握试题细节,理清题意,那么考试之前辛苦的学习与复习在很大程度上将付之东流。考试结束后,许多学生在总结自己非选择题失误的教训时,审题不认真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条。其实,“不认真”大多只是托词,学生没有形成严谨的审题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不少学生看过题后急于表述,出现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笔者认为,形成严谨的审题能力得益于审题过程程序化、细节化。
一审问法,明确问题的逻辑指向,这是审好题的前提。问题的基本逻辑指向有三类,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办。解答“是什么”类问题的总体思路可以有两层,一是表层,即现象、材料是什么,二是深层,即本质、知识是什么,典型的问法为“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类问题的总体思路可以从前因与后果两层解答,典型的问法为“为什么”、“作用”、“意义”等,其中“作用”、“意义”是从结果的角度作答,“作用”要注意从利与弊两方面作辩证分析,“意义”要注意从不同主体角度进行全面分析。“怎么办”类问题的典型问法有“启示”、“建议”、“对策”等,这类问题有三种典型的思路。一种是对应问题症结与制约因素,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一种是提出对策;再一种是从主体、途径、手段、内容、对象等角度作发散思维,即从谁通过什么对什么做什么等角度思考对策。
二审知识,养成审题的知识目标意识和知识转换意识,这是审好题的关键。考题提供的材料、提问的方式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提问的内容基本都与所学的知识原理有关,正所谓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所谓审知识,即在阅读分析试题与材料的同时,要思考此题到底在考什么知识,考虑自己掌握的哪些知识原理能解决问题,从而使思维有了指向的目标。学生应善于以掌握的知识为背景,提取问题与材料的有效信息,把问题与材料的有效信息转化为知识关键词,把陌生的问题转换为已学过的知识性问题。此外,要努力克服见到题目都依靠常识与感觉随意发挥,不能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毛病。
为文必缘题。文题,是文之眼,文之魂、文之限也。唯有审之无物,正确理解文题的丰富内涵,才能在作文点而破之,扣而收之。我常对我的学生说,你要写好高考作文吗?请在平时先过好审题这一关。
审题审什么?我认为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命题作文的审题(这是最基本的审题训练),要审出文章的题根,明确命题人究竟让你写什么,是写景还是状物,是写人还是叙事,使阐发事理还是说明事物。这样就明确了具体内容要求,就做到了在内容上符合题意。在此基础上审出文章的题魂,即文章所要揭示的生活道理和所应抒发的思想感情等,这样就明确了具体思想要求,就做到了在思想上符合要求。接着就审出文章的题限。所谓题限,就是命题人在时间、空间、地域、对象、选材诸方面的限制。它虽然是文章的动感要素,但一定受文题的制约,就在范围上符合了题意。最后是审出文章的体裁,明确了体裁要求,就在体裁上符合题意了。通过审题做到了四个符合,就不会写出跑题的文章了。
我的经验是,这一个层面的训练,以教材为依托,做法是每学一课书都从析题入手进行析题训练。人们常说读人家文章要剖文见义。而我觉得析题见著才是第一步。其实这种做法是很有意思的。先从结构上分析文题,看着它是个什么结构。一般说来,偏正结构的文题,其实根则是中心词,其魂、其限则是它的定语、状语和补语。而并列结构的问题其对象就是并列诸位,就构成关系作文,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方。而独立结构的文题往往意象性很强,象征性很强,甚至有双关性,不一而是,恕不赘述。请赏析下列问题以参悟:《我的老师》、《一件珍贵的衬衫》、《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柳》……那么,你们就知道文章为什么一定要有题目了,也就自然地走进审题的境界之中了。
第二层意思是给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你们认真审视近几年考试中的给材料话题作文,不难发现它有四个层面,即材料——点拨提示语——话题——具体写作要求。审题要从这四个层面入手,有序展开。
(一)审材料的意义。给材料话题作文,材料是有蕴意的,审材料的意义就是领悟材料的蕴意,提炼出材料所含之义理,从而正确立意,以统全篇。对材料误解或曲解,都会导致立意的失败,也就导致了文章彻底失败。这是无法弥补的。审材料要先对材料定性分析,看一看命题人所给的是什么性质的材料、创设的是什么情况。例如“心灵的选择”,是生死攸关之际的故事情境,“智子疑邻”是寓言故事情境等,我们可以设问质疑、缘果求因、缘事析理,即剖文见义,据此立意。
(二)点拨提示语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它对你是十分重要的提示或思维导向,即材料——生活——中学生的经历。阅历及人生感悟。从这个思维导向出发,就可以把材料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与你所熟悉的生活对接起来,明确自己该表现什么、写什么,自然就有话可说,有物可写了。
(三)话题是什么?在高考时,许多同学把话题作为文题,这是不大妥当的。因为话题不是文题。话题是谈话的中心,在给材料话题作文中,它是写作时围绕的中心。它对你的作文在范围上加以了必要的限制,超越了这个范围就是跑题。同时,话题由于具有多层面的特点。你可写的角度很多,在800字的文章里,你又无法都写出来,又要求你在话题的范围内选择最佳角度。审话题是很重要的,淡化这一程序是不对的。
(四)四点要求不可忽视。“四个可以”好像给个你很大的自由。其实对你至少有两点限制,一是文章体裁限制,二是主要表达方式的限制。而自拟题目简直是命题人在将你的军,叫你的板,命不出好题目你就先输了一半儿了。所以要努力提高拟题目的水平,或仿照你熟悉又热爱的文题,或独创你自己认定的文题。无论怎样拟题,都要从写什么出发,能准确反映文章的内容且有鲜明感彩。语言要通顺,用词要准确。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我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浙教基〔2002〕156号),积极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与考试制度,现就*年我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应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中小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二、推进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
1.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和招生中,要考虑学生的整体发展,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录取标准除考试成绩外,可参考其它结果,各地要积极探索对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继续实行并完善重点普通高中招收保送生和部分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以及职业高中直升等制度和办法。鼓励各地进行特长测试加分和对在发明创造、科学研究及其它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免试进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的改革试验。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和基本普及,逐步扩大高中学校的招生自,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2.考试的组织方式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两考合一进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考试。为了确保考试的质量,升学考试以及两考合一的考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毕业考试由学校组织。
3.升学考试的科目设置要求全省统一。*年的升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政治、体育和自然科学实验操作考查。原则上各科的满分值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00分(含听力测试20分)、自然科学150分、社会·政治80分、体育30分、实验操作考查10分。两考合一的考试科目及满分值为: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20分(含听力测试25分)、自然科学200分、社会·政治100分、体育30分、实验操作考查10分。语文是否测试听力,英语是否增设口试,以及是否增加"特长项目测试"或音乐、美术与劳技测试等内容,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4.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命题应体现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应注意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与地区文化和教育发展相适应,坚持考试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导向;应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法,使学生能够用多种方式将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
5.社会·政治学科的考试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各科考试允许使用计算器。
6.改进命题技术。目前特别要重视控制试卷难度,难度系数要求控制在0.7以上。要适当减少题量,增加主观题的权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要克服试题"能力技能化"的倾向。试题要灵活开放,积极探索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考查,试题的编制,不出繁、偏、怪题。
三、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1.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对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它还关系到广大学生和家庭、学校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各地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认真研究这项改革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年本地区工作方案,并在政策、管理、人员和经费上予以保障,确保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考试说明"规定考试的目标和性质、各学科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方式、试卷结构等,它"对考试起着法定文件的约束作用"。制定考试说明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印发〈2001年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管理和试卷评价报告〉的通知》(教基司函〔2002〕42号)指出:"为了保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考试说明''''编制权限的管理。原则上考试说明应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教研部门组织研究编制并向社会公布。各地对于考试改革的设想、举措,应当上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经批准后统一编入考试说明,作为考试的依据"。为加强考试管理,保证考试说明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我厅委托省教研室根据修订后的省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各学科指导纲要编制《*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经审定后颁布。要求各地尽早研究确定*年考试改革的设想和举措,并于2002年10月底前报我厅基教处。个别市级考试组织单位要求获得编制考试说明的资格,应报我厅审核批准。
3.严格对命(审)题、施考和阅卷等工作的管理。要继续开展对各命题单位负责人及学科命(审)题组长的培训。各地要尽快建立命题人员资格认定制度,实施对所有命(审)题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确保命题质量。加强对阅卷人员的培训、阅卷复查和登分统计等方面的工作,落实对作文三人独立阅卷的要求,加强对主观题,特别是开放性试题阅卷的复查。省教研室承担对命(审)题、阅卷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服务等任务。要严肃考风、考纪,切实做好考试各环节的安全保密工作。预防和严肃查处各种泄密、舞弊行为。充分保障学生安全,坚决杜绝考试过程中学生伤害事故。
4.建立和完善试卷质量与考试管理的评价制度。考试组织单位和命题单位要及时对考试管理、试卷及其使用效果等进行自我评价和工作总结,组织专家和教研员进行试卷分析,认真撰写评价报告。我厅将组织专家对各地试卷质量、使用效果及考试管理进行分析评价,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