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找规律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27 21:02: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找规律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找规律教学设计

第1篇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第62页练习十第1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谈话:假日里,人们总会把街头打扮得格外漂亮,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出示例1的场景图),和同组同学说说图上有些什么,它们各是怎么摆放的?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

2.反馈:

(1)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摆放的?

(2)你是从哪边看起的?

(3)从左边起,彩灯每三盏一组,每组第一盏是红色的,第二盏是紫色的,第三盏是绿色的。接下去呢?

(4)彩旗是怎么摆放的?(从左边起,彩旗每四面一组,第一、二面是红色,第三、四面是黄色,每组都是这样摆的。)

(5)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它们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的。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提出问题:你在图上看到什么?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你是从哪边看起的?你发现了什么?等等,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愿望。]

(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盆花是几盆一组摆放的?照这样的规律,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

先想一想,再在练习本上把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能想出几种就写几种。

学生独立思考,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盆花的排列规律。

2.全班交流。

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1)画图的策略:(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花是蓝花。

提问:一共画了多少个圆?第15朵是什么颜色的花?

(2)列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15是奇数,所以第15盆花是蓝花。

提问:当盆数是奇数时,都是什么颜色的花?当盆数是偶数时,都是什么颜色的花?

追问:根据这一规律,你知道第21盆花是什么颜色?第28盆、第34盆、第95盆呢?为什么?

(3)计算的策略:15÷2=7(组)……1(盆),15盆花摆了7组还余1盆,余下的1盆是一组的第一盆,所以是蓝花。

提问:为什么可以用15除以2?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花是蓝花呢?

谈话:同学们想出多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比较一下,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略)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大部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再组织小组交流。这样,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机会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有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交流的空间,帮助学生体会每一种方法的优劣,促使学生自觉实现方法的优化。]

(三)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谈话:接下来我们看彩灯,照上面那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同学们在本子上做一做,看谁做得快。

学生独立练习后汇报。

提问:为什么要用17除以3?

提问:怎样根据余数2确定第17盏彩灯是紫色的?(学生回答后,动画演示一组3盏彩灯。)

提问:第24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呢?你能算一算吗?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怎样判断的?

小结:24除以3正好除尽,第24盏是一组的最后一个,所以是绿色的。

提问:第24盏是一组的最后一盏,那么你知道第27盏是什么颜色吗?第30盏呢?接下去还有哪些是绿色的?(板书:24、27、30、33、36……)

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些数,相邻两数都相差几?为什么相差3的数是同一种颜色呢?

2.出示“试一试”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

提问:照这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21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第23面呢?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图想一想:余数是几的时候是红旗?为什么?什么情况下是黄旗?

小结:在这里,余数是1、2,它对应的就是每组中的第1面、第2面彩旗,是红旗。余数是3及没有余数,它对应的就是每组中的第3面、第4面彩旗,是黄旗。用计算的方法判断,只要看余数就可以了。

[评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观察、思考、归纳的方法,并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研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教师按一定的规律摆棋子。

提问:从左边摆起,照这样排下去,第22枚是白子还是黑子?

出示活动要求:

(1)一个同学按一定规律摆棋子,其他同学找规律,并且很快说出第25枚棋子是白子还是黑子。

(2)每人摆一次,从1号同学开始。

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组活动。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至少要摆几组才能让同学看出你是按什么规律摆的?

2.“练一练”第2题。

提问:第18颗珠是什么颜色,为什么?第24颗呢?

提问:第24颗是红色,你能很快说出下面这些珠哪些也是红色的吗?你是怎么想的?

提问:第18颗是黄色,接下去第几颗也是黄色?

[评析:教师设计的摆棋子的活动,把巩固练习巧妙地融入游戏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愉快地学习,不仅再次体验了周期现象的规律,实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还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些事物按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的现象,其实在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比如一年四季,就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交替更换的。你能举些例子说说这样的现象吗?

第2篇

            桂平市社坡镇社坡中心小学        刘秋红

【教材内容分析】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七单元,本节学习的是例一,书本88页。本课时的内容是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我们教起来比较费力。在本课时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找到规律。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多了。

【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的年级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到规律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之前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内容,可是只要在我们的教师指导、提醒下,他们会学得很快,因为我们的学生平时就有喜欢观察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得到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涂色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要他们学会发现看着一个图片知道下一个图片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前置学习内容】

1.通过对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的引入,让学生发现这规律是如何得来 ,其实就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2.了解规律对本节课重要性,学生能自己发现规律,体会规律的美。3.同学们明白规律的得来,那么对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得多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时间:2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1.根据白板对喜洋洋、美样样、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说出排列的规律。2.根据老师的提示进入到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老师指导:1.出示照片排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排列规律。2.说说规律的存在性。3.看清例题,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最后发现规律。师小结:其实,课题就是本节课的眼睛,同学们在预习应从课题入手。

设计意图:1.能自己发现规律的存在性。2.教师的小结渗透学法的指导。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时间:8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1.学生自己观察图片的排列,试着自己去发现规律。2.与老师合作看图,学生注意老师的提醒去发现规律。3.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老师指导:1.引导学生看图,让他们把观察图片的结果说出来。2.根据学生说出图片排列的结果,然后教师进行排一排。3.最后一起观察排列的结果是否正确。4.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看着前一个图片,能说出下一个图片是什么,反过来也可以。

设计意图:1. 让学生有自主的学习能力;2.明白规律是怎样得来的。

三、观察例题,发现规律(时间:15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1.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规律;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怎样才能更容易发现规律;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自主学习。4.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规律画下来。

老师指导:1.老师检查学生画下的结果,在画得不对的学生之间让他们改正。2.教师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交流情况。3.引导全班交流汇报,最后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看到一个图片就能说出下一个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把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好,学会看到一个图片就能说出下一个图片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时间:13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练习,发现规律,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老师指导:教师进行评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课堂小结(时间:2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

猜测、推理得到的。

六、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想。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是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 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和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观察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红太郎图片规律的排列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花朵、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不仅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与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教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笔、学具盒、 作业纸、百变箱等

[教法、学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2009年春节晚会上一举成名的魔术大师吗?他是谁?(刘谦)

师:对,就是刘谦老师。今天沈老师就学着刘谦老师的样子和小朋友们一起来玩魔术游戏,高兴吗?(高兴)

师:(出示百变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百变箱,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想)

1.1出示气球:红-黄-红-黄……

师:(从百变箱中慢慢拉出气球)这是什么?(气球)

师:(依次拉出红黄红黄4个气球后问)接下来的气球会是什么颜色,谁来猜一猜?(红色)

师:再接下来呢?(黄色)

师:继续往下猜。(红色-黄色-红色-黄色……)

师:(出示拉出的气球)他猜的对不对?(对)

师:(顺手把拉出的气球挂到黑板上)能说说你是怎样猜到的吗?

生:因为它是按红黄红黄这样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师:你真聪明!观察得真仔细,真不错!

1.2出示彩旗:红-红-绿-绿-红-红-绿……

师:再看看百变箱里还有什么?

师:(出示彩旗,慢慢拉出两面红色的彩旗,两面绿色的彩旗)这是什么?(彩旗)

师:(依次拉出8面彩旗后)接下来是什么颜色的彩旗呢?(红色的)

师:能说的再具体一些吗?(两面红色的彩旗)

师:真不错!继续往下猜。(两面绿色的彩旗,两面红色的彩旗……)

师:(顺手把拉出的彩旗挂到黑板上)想不想知道百变箱里还有什么?(想)

1.3出示文具:橡皮-尺子-铅笔-橡皮-尺子-铅笔-橡皮-尺子-铅笔……

师:(出示文具,慢慢拉出橡皮-尺子-铅笔-橡皮-尺子-铅笔)接下来会是什么?

生:橡皮-尺子-铅笔。

师:(顺手把拉出的文具挂到黑板上)

师:咦?小朋友们,你们为什么都猜对了,你们是怎么猜的?

生:因为它们是有规律的,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师:(手指黑板)我们一起来看看气球有什么规律呢?生:气球按红黄红黄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也就是说气球按红黄红黄的颜色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

师:那彩旗呢?

生:彩旗是按两面绿色的彩旗,两面红色的彩旗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也就是说彩旗是按两面红色两面绿色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

师:那文具呢?

生:文具彩是按一个橡皮一个尺子一个铅笔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它们也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

师:所以,这些都是按照有规律的顺序排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 板书课题:找规律)

1.4出示蔬菜:辣椒-豆角-辣椒-豆角-豆角-辣椒-豆角-豆角-豆角-辣椒-豆角-豆角-豆角-豆角-豆角-豆角……

师:咱们百变箱里还有辣椒-豆角-辣椒-豆角-

师:接下来会是什么?

生1:辣椒。

生2:豆角。

师:(继续出示豆角,再拉出辣椒)接下来会是什么?为什么?

生1:2个豆角。

生2:3个豆角。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2:因为辣椒不变,豆角一次比一次多一个。

师:(顺手把拉出蔬菜的挂到黑板上)你真了不起!前面的三组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这一组是有规律的一组一组变化出现的。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些图片的规律?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和数字它们也是按一定规律出现的。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想一想,虚线出应该填什么?

[课件出示]

〖TP77.TIF,BP〗

引导学生逐次完成。

3结合实际,发现规律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吧!(连续表扬三次)

×× ×××|×× ×××| ×× ×××|×× ×××|

师:哎,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吗?刚才的掌声中有没有规律?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同学们认真的观察一下,看看我们周围还有哪些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师:可见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排列还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生活中规律的美吧。(播放课件)

4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4.1涂一涂

师: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真是不错。确实,规律在我们真是无处不在,它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沈老师看咱们班的小朋友这么优秀,我就想送一件礼物给大家。这是一串项链,可是没有颜色不好看,请小朋友们给它涂上有规律的颜色,好吗?

师:先想好按什么规律涂?再拿出彩笔独立完成。

师:(实物展台展示)说一说是按什么规律涂的。

4.2摆一摆

师:小朋友真能干,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谁有一双灵巧的小手,能用学具盒中的学具摆一幅有规律的图形。

师: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先研究按什么规律摆,在桌子上摆一摆,然后再粘到纸条上。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能有规律地摆,而且粘的又整齐。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按什么规律摆的?

(找多组同学汇报,粘在黑板上。)

师:小朋友们,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把我们的黑板装扮得很漂亮,自豪吧。

5拓展延伸,深化规律

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百变箱里的一串珠子,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

课件出示(百变箱中拉出红兰相间的珠子8颗)

红-兰-红-兰-红-兰-红-兰

师: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

①第9颗,第11颗珠子是( )色。

②第99颗珠子是( )色,第100颗呢?并说说你的想法

第4篇

1.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圆周问题的规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设疑引入。

师:我们先做一个猜谜游戏。

(师板书)

师:猜测老师在三角形后会写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又板书)

部分学生有意识猜测后面是三角形。

师:这样一组一组的往下写(边写边板书),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一样多。

生:因为每组里面正好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正好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正方形。

师:我们可以说三角形和正方形是一一对应着的。(板书“一一对应”)

(师在省略号后继续添一个)

由生说这时的个数关系。

生:三角形多一个。

生:因为前面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是一一对应着的,但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正方形和它对应了。

2.揭示课题。

师:它们都是一个物体隔着另一个物体依次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现象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究规律

1.研究场景图中的三种排列。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从图中找一找,能发现和黑板上一样的间隔排列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这三组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同桌互相研究。

指出:夹子、白兔、树桩都可以看成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的物体),手帕、蘑菇、篱笆都可以看成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板书: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两端相同”)

师:这属于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

讨论: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自选一组把实物图抽象成图形,并在黑板上板书。

3.进一步形成规律。

4.选中其中的任一组图形,并擦掉中间的物体。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师:是不是这样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在桌上沿直线方向间隔排列成一排,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之间的排列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观察,再回答)

2.欣赏教师找到的规律。

3.应用规律。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些间隔排列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收获?

今后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第5篇

关键词:探索规律;教学价值;解读

一、系统定位,“探索规律”的《课标》要求

《课标》把“探索规律”作为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学段要求: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第二学段要求: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同时还要求“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探索和理解运算律”“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等等。“探索规律”蕴藏着重要的教育内涵和价值,被新课程单列为一个独立部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探索规律”的教育地位和意义。探索规律并非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早有呈现,只是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知识相对散落,编排较为随机。在新课程中,这部分内容被独立出来,其实也只是相对独立,因为它还是要依托“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初步感知,“探索规律”的意义建构

四年级上册中的教学内容是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上的例题、“试一试”和“想一想”主要呈现形式如下:

“找规律”的教学仅仅是讲清规律、分解规律和应用规律吗?“找规律”教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一)规律“是什么”

规律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规律也叫规则、法则,数学规则是反映几个数学概念之间关系的命题。因此,苏教版教材中“找规律“的教学可以看作数学规则的学习。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是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找这样的数学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这种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多一。教材最后揭示了另一条数学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二)找规律“教什么”

学生对数学规则的掌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解数学规则的推导与总结过程;二是将习得的数学规则灵活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三是掌握不同数学规则之间的联系,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照数学规则学习的三个方面,教授“找规律”的过程中就应该突出一个“找”宇,要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就本课教学而言:首先要发现规律,理解数学中各部分概念之间的联系;其次是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数学规律;再次要能应用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最后是要想方法沟通两条数学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找规律“怎样教”

根据数学规则的学习形式,我们可以相应地采用两种基本的数学规则的教学方式,即“例一归”法、“归一例”法。本课教学应采用“例一归”法,这与教材的设计意图是一致的。教材设计了多样的“找”规律的活动,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把学习活动设计成三个层次:(1)观察若干个具体现象,体会它们的相同特点,初步感受间隔规律;(2)摆学具,体会规律的必然性;(3)带着初步认识的规律重返生活,发展数学的眼光。根据数学规律的教学原理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我们对上面的两个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将教学设计细化为以下四个操作步骤,并展开摆学具操作的过程,通过类比和对比,使学生沟通联系,明确区别,理解原理。

三、精心设计,“探索规律”的价值解读

(一)探索发现规律

1.揭示课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规律,兔子乐园也隐藏着一个规律,想不想把它找出来?(板书课题)

2.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主题情境图兔子乐园)在兔子乐园中你看到了哪些物体?有几组互相有联系的事物?

(2)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他们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数一数、想一想,把你们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也可以把它记录下来。

(3)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探究规律

(1)全班交流: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

①每排两种物体的个数。

②每排中的物体都是间隔排列的。引导:兔子和蘑菇这一组是1只兔子,1只蘑菇,1只兔子,1只蘑菇,一个隔一个排列的,像这种一个隔一个排列的方式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谁能照样子说说图中其他两排的物体是怎样间隔排列的呢?

③每排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物体是一样的。

师:我们把排在开头和最后叫作“两端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叫作“中间物体”。看看其他每组中谁是两端物体?谁是中间物体?

④两端物体比在中间物体多1(或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

当两种物体像这样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这时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2)小结:兔子乐园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谁能把刚才的发现连起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探索活动,教师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思考、发现、交流,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着不同的体验和发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了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验证巩固规律

1.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操作: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2)沟通:从排列位置看,这里小棒相当于例题中的什么,圆呢?我们发现的规律怎样?

(3)扩展: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到有存在这样规律的事情吗?

2.联系实际,感受规律

(1)列举规律:其实,这种规律在生活中到处都有,你能举一些例子和大家分享吗?学生交流,课件适时出现生活中的例子,如手指、护栏、广告牌、路灯等。

(2)欣赏一组图片。

(3)生活中这样的规律举不完。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画出来吗?

3.回顾反思: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规律是如何被“找”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一间隔地摆小棒和圆,并思考小棒和圆的个数相当于例题中的哪些物体,然后讨论小棒和圆在排列中的不同位置及数量关系,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简单数学模型。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目的是让学生多感官参与探索过程,而不是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因此,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从而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初步运用规律

1.谈话:间隔规律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来看一看吧!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广告牌?

(1)能发现电线杆和广告牌的排列规律吗?

(2)你能说出广告牌的个数吗?为什么?

2.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1)口答:为什么锯了4段?能不能用我们找到的规律思考呢?

学生汇报时同时出示图形:―×―×―×―

(2)锯了6段,需要几次?如果用个字母表示,锯了a段,需要几次?如果锯了a次呢?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去寻找原型,建构起对规律的现象支撑。同时,通过回忆、再现的活动,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能以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把握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练习“想想做做”第3、4题

(1)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多少棵桃树?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A、与上题比较;B、画图或摆学具C、语言表述……)。

(3)比较:两题都是栽树,都是每两棵柳树中间载一棵桃树。有什么区别呢?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分析,联系已经获得的规律进行判断、得出答案,使学生在直接运用规律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认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你能很快地判断出和谁多。

(1)……

(2)……

5.运用今天找到的规律,做一个小小的设计。

为了庆祝“国庆节”,学校准备了一些花,有5盆、5盆海棠花、6盆一串红,请你选择两种花,怎样间隔排列呢?

(1)四人小组合作,用彩笔画一画或用学具摆一摆。

(2)展示:将自己的作品到视频展示台展示一下,并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

【设计意图: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正确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所在】

四、综合评述

“找规律”的教学要求是“重找会用”,教学重点在“找”上,而不仅仅是规律的“应用”。所以,教者不能满足于通过分解规则,使学生掌握规律间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并能应用这条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探索规则,要先以生活实例为例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再通过动手操作,从具体到抽象建构规则,在理解规律原理的基础上,沟通数学规律之间的联系,理解数学规律之间的区别,最后是简单应用。总之,找规律的“找”突出的是探索过程,是在探索中理解数学规律,懂得数学规律的具体规定,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规定。

[参 考 文 献]

[1]陈昌平.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坚,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最简单的数列.

(二)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出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使学生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叙述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在认识规律的同时,并能按规律填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找规律,按规律填数.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按要求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四十数到五十二.

(2)两个两个地数,从二数到二十.

(3)五个五个地数,从五数到五十.

(4)十个十个地数,从十数到一百.

2.在横线上填数.

(1)3连续加3,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2)6连续加6,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3)48连续减4,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二)学习新课

1.谈话.

师:今天动物园里召开运动会,有7只小兔参加了一百米赛跑,它们参加比赛的号码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可是教练员点名时,发现有两只小兔迟到了,这两只小兔子的号码各是多少呢?你们能猜出来吗?(此时学生十分兴奋,都想参与猜号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列的规律,学习按规律填数.

板书课题:找规律填数

2.教学例1.

(1)出示:1471013

师:像这样几个数按次序排列起来的,称它为数列.

请学生跟读“数列”.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个数是怎样变化的?(在投影仪上演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前面的数加上3得后面的数.

师: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几?

生: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

师:刚才我们从整体和相邻的两数变化看,发现了这个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达这个数列的规律: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边说边板书)

师:先听老师完整地说一遍,看哪位同学能学老师说一遍.(指名说规律)

(3)填数.

师:谁知道迟到的两只小兔子的号码是多少呢?

生:(同桌互相说说后回答)是16,19.

(4)尝试练习

找规律填数:

a.37111519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里填().

b.15129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里填(),().

3.教学例2.

(1)出示:按规律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

01030________100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数的差都一样吗?算算看.

生:每相邻两数的差是10,20,不一样.

师: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之间相差10,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之间相差20,那么第三个数与第四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30.

师:第四个数与第五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40.

师:从整体和相邻两数的差的变化看,这个数列的规律是: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每对相邻两数的差总比前面一对相邻两数的差多10.(边说边板书)

(3)填数.

师:现在你们知道横线上的数是多少吗?

生:是60.

师:怎样计算?

生:用它前面的数30,加上它与前面一个数相差的数30,30+30=60.

师:想一想,怎样检验?

(4)尝试练习,找规律填数.

124711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每一对相邻两数的差总比前一对相邻两数的差多().

里填().

4.教师小结:

找规律填数就要先从数列的已知数中找出变化的规律,然后再按规律填上合适的数.

(三)巩固反馈

1.找规律填数:(投影片)

(1)357913

(2)81114

(3)35302515

(4)171513

2.你能在每朵花中写上一个数,使这些花也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吗?

3.按规律填数,使每组数列不一样.

4.游戏:把全班同学分成红、黄、绿三组,持相同颜色数字卡片的按规律排列.

红色:0369…

黄色:14710…

绿色:25811…

4.按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22358

(2)16163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找规律填数是一节很有兴趣的课,整体设计上把握“规律”这个中心.复习准备阶段,让学生按要求数数和按规律填数,为找规律做了很好的铺垫,从故事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然地引出了数列规律的课题.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 规律; 题型种类; 归纳;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1小学数学应关注“寻找规律”

1.1“规律”是大自然的必然存在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其所需的技术支持越来越高,越来越严谨,数学作为其他科学的技术支持越发重要,通过数学所开发和培养出的能力更为重要。其能力主要表现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等,而通过小学教学中的找规律可以从基础培养开发以上能力,找规律是意识的开始,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任何科学方法创新,任何真理定义的论证,都是有规律的发展而得到的。

1.2 “找规律”在小学数学中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是各种能力培养和开发的黄金阶段。而数学是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合理适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展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找规律"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思维意识和逻辑思维意识。但教师在教授"找规律"这一环节时,不能只重视知识的填充和建设基本思维框架,应将重点放到应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上,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此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

2.小学教学找规律的题型种类主要体现的方面。

2.1数字题型规律的体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由简单的直观图形所表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第一,将数字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将数字排列,这一类称为 “序列类”。第二,将数字进行一定标准下分类,这类数字通常是按一定规律分组出现,称之为 “分组类”题目。第三,将一系列数字罗列出来,通过一些相关的数字进行组合,并且,下一数字的出现由前几个数字通过运算出现;第四,是根据某种相对固定的标准,进行一系列数字的错序排列,数字按一定的个数排列出现;第五,将未知和已知数字放在一起,通过已知数字来寻找未知的数字,寻求未知数字的这种方式类似于古代数学“杨辉三角”这一做法。

2.2以图形与生活物品进行规律的学习

以图形进行规律的查找,通常通过以下几类方式。第一,按图形出现的种类和顺序依次排列,第二;按图形的个数依次出现。以生活化题型进行规律的寻找,则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种。生活化题型一,钟表指针所指钟点,生活化题型二;节日庆祝摆放有顺序花篮或插放彩旗,生活化题型三;学生按性别排队,生活化题型四;大型会议桌种类摆放,生活化题型五;超市物品放置。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将以上题型种类可以与小学数学任意知识点结合。

3.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存在的误区

3.1教学套路陈旧影响学生对新规律发现

教师教学方式的老化,对新事物新题型的否定。教师往往按部就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去创造问题,这就影响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机会,阻碍学生思维的超前发展破坏了学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的能力。学生家长自认为找规律简单,没有重要性,不鼓励学生学习研究,得过且过。学生没有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回避。

3.2教学缺乏发散思维的拓展

有些找规律题型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发散性的题目不多,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教材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训练题,通过对呈现信息的选择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盲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实质的教学方案,教学偏离生活化。

4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规律”探寻的教学思考

4.1小学数学找规律的应用技巧

“找规律”这个课题,究竟该怎样上,我认为教学“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立足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先让学生弄清规律的概念,自主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去发现规律,掌握寻求规律的方法,突出“找”字,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使其所学的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不同的规律。学习与教授小学数学中的找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可以满足学生数学的推理,计算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探寻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依托具体内容逐步帮助学生掌握自主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各项思维的发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快乐与力量,增加学生创造成功的数学学习体验,感受学生创造成功的快乐,享受学习的乐趣。为以后的学习创设一个更高的要求,并奠定基础。为日益发展的各类科学助跑。

4.2小学数学找规律带给教师的深刻思考。

数学是学生家长和老师关心的学科,也是造成学生整体成绩差距过大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出现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要求教师与学生一体化,教师营造数学思考氛围,学生积极配合在此氛围里思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创见性提问、学生在此寻找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孔子在《论语》中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极好地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学而思”与“思而学”是对立并统一的,思不离学,学不离思。数学是有一定方法的学科,但因人而议,不同的学生需要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在以贯彻教育教学大纲为基础,针对学生年龄、性格、地域差别等因素制定相符合的数学教育方案。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崔光佐,段元美. 问题解决认知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小学数学“众数”教学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1:135-139.

[2]宋乃庆,宋运明,李欣莲. 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特色探析――以西师版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80-85+183.

第8篇

关键词: 苏教版 小学数学教材 找“规律”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时代的进步促使人的发展要从小开始,从数学的角度看待世界,培养创新逻辑思维。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培养学生数学技能的必要课程。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找规律”的内容很少,根据现在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在学习中增加“找规律”的学习内容。

一、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如今教育部使用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引入概念、推导公式、揭示性质与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找规律”主要是寻找数式、形的变化规律。目前新的教育方案规定苏教版小学数学在四、五年级的课程中专门设立编排“找规律”内容,培养学生的推理逻辑能力。找规律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合情推理的过程。虽然合情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在推理过程中,大胆预测,多角度猜想,往往孕育数学的发现和发明。要让学生在给定的事物中探求发现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突出探究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有层次地安排探索规律的内容

如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教材设置了三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为学生呈现一排10个方格,分别有1至10这十个数,每次移动两个方格拼成的长方形,框出2个数,探索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用三个方格拼成的长方形,每次框出3个数,探索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里,引导学生通过平移体会规律。第三个问题,探索每次框出4个数和更多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平移的次数和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在“试一试”里,表中的数增加到了15,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答案。

2.情境创设趣味化

美国著名科学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找规律重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切科学的发展都始于好奇心。教师可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进一个特定环境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新加入了许多开放性问题,如:“你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看到这里已经很好奇,感兴趣,会主动思考问题,找到答案。这些问题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究,积极的探究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对数学的兴趣是数学发现的基础。因此,苏教版教材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空间,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数学素养。

3.教材逐步生活化

为了使儿童顺利接受数学知识,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更容易被接受。教材中涉及了诸多生活实例,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如此方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接受知识传授,并且从规律中发现新的意义,激发学生愿意学习、主动接受的意图。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找规律”,商店里有三种木偶娃娃,两种帽子,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子,问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这种现实生活中可以遇到的情景出现在课本中,学生看到不仅不会产生陌生感,反而会生出亲近感和兴奋感。所以,以生活实例为手段,掺入数学知识强化教学趣味,提高成功效率非常可行。

三、注重“找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师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要起引导和牵引作用,但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学习知识,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给学生一个例子学习,再逐步引导学生用找规律的方法,发现数学模式的乐趣及特有的逻辑形式。找规律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同时找规律模式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思考,利用亲自操作探讨发现规律性知识,这样的过程必须蕴含一定的思维质量,体现解决问题的理念。

四、结语

面对新的教育模式,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模式符合时代的要求,深层发展儿童的数学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对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智力开发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清晰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从独特的视角体会新教材的好处,创新方法并且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汪甜,崔鸿,刘胜祥.美国加利福尼亚版小学科学教材的设计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9).

第9篇

[两种思路]

本文就结合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主题图的使用情况(如下图),谈谈自己对这幅主题图的认识、探索与开发的过程。

“找规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许多教师常常依据教材中的主题图这样组织教学:

第一种思路:首先,创设游“小兔乐园”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三组里每两种物体的个数各是多少,讨论、交流它们的个数之间存在的关系;再次,让学生比较、讨论这些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归纳出主题图中所蕴涵的规律;最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发现的规律。

第二种思路: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再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验证。

[思考]

两种思路都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较简单的思维活动就顺利地“找”出了其中的规律。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种思路,我们不难发现:

问题一:思路一中教师虽然创设了游“小兔乐园”的情境,但整个教学过程紧扣主题图中的问题,按图教学,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于这一幅主题图中,让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这三行物体排列特点和具体数量,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流于形式的讨论、交流就能顺利地“找”出规律。思路二中把主题图作为学生验证规律的学习材料,既缺少了童趣,也不能充分发挥主题图所蕴涵的全部价值。

问题二:“找规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开展多项思维活动,探索规律、应用规律。然而,两种教学思路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太小,都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学生“找”规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问题三:思路一主题图中的三组物体的同时呈现,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利于规律的发现,还是限制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人的各种感官的感知都有一定的限度。当学生在某一瞬间注意事物尤其注意较复杂的多种事物时,往往并不能清晰、准确地感知,把握本质。

[探索]

教材中的主题图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以及教学的多样化。我们一定要理性地看待主题图,深入领会主题图的内涵,再在此基础上对主题图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在深入领会《找规律》主题图的“内在魅力”后,我又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出示主题图,学生对各组物体的个数及排列特点有了初步的感知。

师:这一行中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小兔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

(学生利用画图、动手操作等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说明。)

师:(演示:增加两只小兔,排在第八只小兔后面)这是两只调皮的小兔,刚才那八只小兔排队的时候,它们忘记了排队。

师:你们欢迎它们排到队伍中来吗?

生:欢迎。

师:如果还是这样排列,一共有多少个蘑菇呢?(学生讨论)

(增加两只调皮的小兔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增强了童趣,又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的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如果这八只小兔围成了一个圆形,那中间有多少个蘑菇呢?

……

师:“小兔乐园”中一共有100只这样的兔子,如果它们都这样排列,那一共需要多少个蘑菇呢?围成一个圆形呢?

(此时,已没有学生再去画图或动手操作,而是根据刚才活动积累的经验,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解释说明。)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另外两组物体,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呢?(学生举例说明)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主题图首先创设了一个游“小兔乐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组物体,初步感知其中蕴涵的规律;其次通过两只调皮贪玩的小兔,使原本静态的画面生动活泼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兔子与蘑菇的排列特点以及兔子只数与蘑菇个数之间的关系,学生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再次进行假设,乐园中的8只小兔围成了一个圆形,那有多少个蘑菇呢?引导学生利用画图等活动积累的经验,合理地进行解释与应用;再通过合理的想象,这100只小兔都这样排列或围成了一个圆形,那该有多少个蘑菇呢?最后,引导学生自学另外两组学习材料,交流自己的发现;联系生活实践找出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引导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找”规律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找”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体会]

教材中的主题图作为新生事物,在受到师生普遍欢迎的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机遇与挑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中的主题图?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数学课堂呢?我们可尝试以下策略:

1.理解内涵

色彩鲜艳、又富有童趣的主题图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和教师。作为教师千万不能被主题图的“美丽外表”所迷惑,要正确的认识主题图,领会它的“内在魅力”,才能把握教育教学的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价值,真正有效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2.动手操作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头上。”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亲身体验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灵活改编

主题图是为教学呈现了一个例子、一种线索、一个载体,是重要但并非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教师要在充分理解主题图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合理地进行改编,使主题图发挥最大的价值。

除上述之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动态展示;分层呈现;适度增删以及把准时机等策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教材中一幅幅有着丰富情境的主题图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和教师,但我们教师不要被主题图的“美丽外表”所迷惑,要正确认识主题图,使其充分体现出主题图所蕴涵的内涵和价值,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