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4 10:41: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目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教育目标及相关概念辨析
通过比较《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以及《教育学辞海》等多家看法,归纳其一致之处,教育方针就是由国家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其依据是政治、经济的需要,为的是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等同于狭义的培养目标,即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或培养标准;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即教育想要大大的结果。三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1 三者的区别
教育目的比较抽象,实际上是理论术语,不由国家或政党来规定,而要由理论界探讨以求共识,因而具有不可操作性。
教育方针高度概括,是工作术语,由国家和政党规定,体现国家和政党的意识,直接面向教育实践、面向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但无直接的衡量指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和分解,也是工作术语,由国家规定,并具有更进一步的可操作性,有直接的衡量指标,如人才培养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结构目标等等。
1.2 三者的联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理论表述,实际上就是确立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直接理论前提,教育目的的任何不科学、不完整必然带来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不科学和不完整。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定义,它本身取决于教育目的的深度和广度,而它的实际操作将产生对教育目的的反馈。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相对来说是教育方针的操作层面,更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层面,其具体执行结果有助于直接检验教育方针是否切合实际,判断教育目的是够正确科学。
基于以上辨析,我们认为,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从国家跨度上,对教育方针的比较都比对教育目标的比较更加宏观、有效,更具有反思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2课程目标
2.1 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它是现代课程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介于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之间,起着桥梁转换作用。
2.2不同科目间课程目标的比较(见表1)
分析原因:
(1)生物、物理与化学三门学科都隶属于自然科学,在课程改革后其课程总目的是更加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学科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实验,在科学方法、问题判断、文化素养素质方面得到训练。所以物理和化学的课程目标在三个维度上是: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科学虽然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课程目标或课程目的上当然也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但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从现象到本质,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所以,生物学课程目标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所以在高中阶段更多地关注学生在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和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非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这点值得注意。
(2)生物学科学习的内容大都是生物学现象和事实,生物学概念(包括原理法则规律、理论等),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和能力,并形成一些至关重要的观点和态度。所以,对于生物科学的学习时课程标准对于知识这一维度更多的要求是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3教学目标
3.1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的统称。是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实现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障。
3.2教学目标的功能
其一,导向功能;其二,控制功能;其三,激励作用;其四,中介功能;其五,测度功能。
3.3教学目标表述的方式
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背诵”、“辨认”、“描述”、“解释”、“说明”、“拒绝”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行为条件: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对条件的表述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即允许或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或辅助手段、是否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行为完成的情境。
(4)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4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一旦确定后,基本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教学目标要依据学习情景、学生水平及个性差异不断进行调整。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每门具体的课程,而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加具体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宝安.“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别和联系[J].江苏教育研,1992(4).
[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课程标准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走进新课程丛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首先,应在国家总的教育目标前提下,要从人的一生成长中基础的因素与影响成长的最重要的要素中去确定。对比一般的人与成功人士,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最能起最基本作用的,能影响人一生的要素中去挖掘本质与最有用的要素,一般来说,主要有四项: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学习勤奋,发展科学。
1.身心健康是一个自然人生存并立足社会的最基本的前提
这一点很好理解。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对此都有许多体会。因为,没有身心健康,就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就会成为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也许还会成为一个家庭的灾难。这方面有许多案例。比如有些大学生甚至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为心智不成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朋友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常常发生矛盾,甚至做出过激行为,造成人身伤害,且付出血的代价。有些智商高的学生,因为身体素质不好,在校不能坚持正常的学习,毕业不能坚持正常的工作,甚至不能享受正常的生活乐趣。所以,身心健康是我们教育目标追求的最基本的前提。
2.习惯良好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学校所学的具体的知识都忘记后剩下的东西。那么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只有是在学校教育中所形成的良好习惯。美国《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通过对500多名成功人士研究后指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养具有良好的性格、习惯的人是任重而道远的。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将会决定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美国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性格,让孩子自强;我们要把培养良好的习惯作为我们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而且良好的习惯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理解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通过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来完善一个人的良好性格。
3.学习勤奋,其中的关键词是“勤奋”
学习的最后结果如何,是由许多的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来决定的,如个人的兴趣、先天的接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生活环境等等。在诸多因素中,有的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有的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的,其中个人的努力就是勤奋。因为,勤奋是一个人对待学习的态度,而更多的情况下,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来说,态度决定一切。
4.发展科学才有可能让一个人循序而有个性地成长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要讲科学,不科学的发展就是乱发展,不科学的发展是有害的。首先,科学的发展,必须是循序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这样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人的教育发展更应遵循这个规律,否则,必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反思当前的教育,是不是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因急功近利而揠苗助长呢?分析一个优生在某个学段的品行和成绩突然滑波,是不是揠苗助长造成的断链现象呢?其次,科学的发展,必须是个性的发展。面对世界的多元化的发展,对人的发展需要也应是多元化的。由人的智能的多元理论可知,人的智能是不平衡的,即我们所说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长。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周末逼孩子参加这样或那样的兴趣辅导班,这到底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还是打击他们的兴趣呢?是张扬个性还是泯灭个性呢?再反思我们中小学教育和高校自主招生,真正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真正的“不拘一格选人才”又做到几分?因此,在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学习勤奋的前提下,要根据个人的智能长处与兴趣,扬长避短,这样才是科学的发展。
二、中学具体教育目标在学校的实施
1.落实身心健康的教育目标
一是在身体的健康上,要求学生按要求确保每天进行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从而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二是为了将来进一步提高生活的质量,在学校期间最好能培养出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与艺术类项目。一方面是为了健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将来的生活品质。三是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抓好文明礼仪教育和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能投身社会实践,明确社会责任。要教育我们学生阳光、向上、开朗,不能封闭自我,要学会大方地与同学进行阳光交流,善于沟通,善于通过正确的途径自我排解不良情绪,从而确保学生的心理是平衡的、阳光的、健康的。
2.落实习惯良好的教育目标
首先让学生了解习惯有好与坏。好的习惯才是我们一生用之不尽的人生财富,而坏的习惯会阻碍人的科学发展。教育工作者要给学生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什么,提出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如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课前预习、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等等。并且让学生明白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习惯成自然。学校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与学生家长保持一致,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休息、交往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逐步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习惯的神奇力量。
3.落实学习勤奋的教育目标
一是要给学生营造一个以勤奋刻苦学习为荣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学校里,在教室里,都要有相关的标语内容。教师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积极传递这种精神,比如可以设一个表扬“勤奋、刻苦学习”的专栏,定期评比,进行奖励,以鼓励和激励学生勤奋刻苦学习。也可以组织一些以“勤奋、刻苦学习”为主题的活动,让每个学生融入这种氛围。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二是要因人而异确立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奋斗过程中需要学生家长、教师的监督和鼓励来实现。有了目标的压力和动力,那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了方向,他们才会为达成目标而开动脑筋,付出努力。三是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和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自己的成功,保持勤奋学习的劲头。
4.落实发展科学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061-02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尊重当代人与后代人、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和地球资源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为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知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文化、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开展切合当地情况并且与当地文化相适应的教育计划”;本质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在幼儿园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对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对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对提高保教质量提升幼儿园社会满意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幼小教育目标的共通性,决定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2005年至2014年)》列出了人权、和平与人类安全、性别平等、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理解、健康艾滋病毒/艾滋病、政府管理、自然资源(水、能源、农业、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农村发展、可持续城市化、防灾减灾、消除贫困、企业公民责任与问责制度、市场经济等15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并将这些问题具体划分为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四个领域。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现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国民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实际情况,我国专家们以四个领域为框架,提出了具体目标。笔者把这些目标和幼儿园教育领域目标对照,并将相关领域目标罗列如下:
从上表不难看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领域目标与幼儿园的各大领域目标有着很强的共通性,幼儿园教育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对接,会让幼儿园从领域目标入手,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和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危机、挑战和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加快幼儿园的自我更新和完善。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对接的途径策略
要实现教育目标对接,就需要一套课程。杜威认为,“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笔者认为一个幼儿园的课程是保教人员把幼儿园的文化理念内化后,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幼儿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幼儿园完全可以抛开“教材”,建构生成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当地情况并且与当地文化相适应的、确保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全系列教学与生活活动。
(一)目标体系与领域内容、活动方式的整合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在2001年9月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幼儿园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从上表可以看出,《纲要》对五大领域目标的制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但是在试行过程中,因为地域差异、国民价值观差异、行为和生活方式差异等因素,在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现象花样百出,完全有悖于《纲要》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理念。2011年12月,国家教育部下发通知并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得要求家长统一购买各种幼儿教材、读物和教辅材料。于是大家又茫然起来:没有教材,何谈课程?何谈领域?我们该如何开展活动?笔者目前所在的双路幼儿园,在早操环节融入了逃生训练、武术操等内容,以大班“早操环节整合目标设计”为例,我们实践了领域目标、领域内容、活动方式的有效整合:
大班早操环节整合目标设计
(二)游戏精神与生活常识、环境创设的融合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应把游戏作幼儿的基本活动,让幼儿通过各种游戏进行学习并获得发展,同时要注重创设游戏环境、在游戏中融入生活,注重游戏、生活、环境的融合,确保幼儿可持续发展。笔者以春节开学主题活动为例,谈谈如何把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游戏、生活、环境中去:
早在两年前,我园主张春节后第一周“丢开教材,开心游戏”,我们在角色游戏“拜年”中渗入了社会领域、艺术领域以及和谐社会、可持续城市化等内容;在体育游戏“放鞭炮”中渗入了健康领域、科学领域和生命与安全、循环经济等内容;在谈话活动“我的压岁钱”中渗入了科学领域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绿色消费教育等内容,而在延伸活动中,我们主张以班级为主开创各类活动,特别是环境创设,各个班级在同一主题下,各具特色,简直就是一本又一本活的“教材”。整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几乎涵盖了幼儿园五大领域的全部内容,而且在环境、生活、游戏中贯穿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四大领域。
(三)家庭与社区、幼儿园的结合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开展切合当地情况并且与当地文化相适应的教育计划”。笔者原来所在的双桥区是一座因厂而设的重庆市直辖区,所在的幼儿园是以建造重型汽车为主的企业幼儿园。根据这一区域特色,为切实在幼儿园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并得以有效实施,幼儿园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入手,重视家长、社区、幼儿园的有机结合,把课程理念渗透到家园联系、社区活动等过程中。
首先我们给全园家长做题为《礼物》的讲座,把“崇孝 尚善 求真 奠基”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思路和家长沟通,倡导在幼儿园的三年里我们要“教孩子三年,为孩子想三十年,为国家未来想三百年”,要给孩子赠送一份他一生受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礼物”;我们请家长到幼儿园和老师孩子过集体生日,在集体生日活动中渗入感恩教育;我们带孩子和家长到大足看望受伤的英雄民警,给孩子讲英雄的故事渗入和谐社会、民族文化、健康领域等教育;我们组织玩具义卖活动并倡议家长和孩子为灾区和贫困山区捐款。其次我们走访社区的企事业单位、学校、党政机关等,找到社区的亮点,并把这些亮点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体现出来,同时带孩子走进社区。如我们带孩子参观了原重汽集团公司的总装车间、小学校、消防队、敬老院等,带孩子到厂区、湖边画画、放风筝。这些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发展,也得到了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和认可。在2011年市教委组织的首届幼儿园舞蹈大赛中,笔者所在的幼儿园编排并演出的舞蹈《绽放的花儿》获得了二等奖,这个舞蹈在家庭、社区、幼儿园的配合下,以双桥区要打造全国第三大鲜花港为主背景、以我是汽车小司机为主旋律,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完成了舞蹈。
可持续发展属于每一个人,它包括了终身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幼儿园家园关系融洽、社区认可度高正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认同,也形成了家庭、社区、幼儿园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在幼儿园实施的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一种能对瞬息变化的世界中的各种问题做出反应的教育。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大纲》《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北京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等,各级各类幼儿园也相继开展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相关的“绿色生命”“体育活动”等园本课程探索,但在幼儿园如何将教育目标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对接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时值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关键时期,笔者以此题,初谈拙见,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基于以上的认识与理解,我写下了这样的一个题目。不言而喻,当前的无锡教育,少了“成人”这一“核心”教育目标。何谓“成人”,就是成为一个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目前的无锡教育只主导“成才”教育,不太重视“成人”教育。
放眼无锡教育,师资队伍人才济济,校园风景美丽如画,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网络化、信息化等早已不在话下,教育资金更是没有囊中羞涩之说!如果来个纵向比较,过去的无锡教育与今天的无锡教育是没法相比的。如果来个横向比较,无锡教育就是跟那些最发达地区的教育来比,也是毫不逊色的;如果是跟那些欠发达地区或者贫困地区相比,那就简直可以说是遥遥领先了。
既然人力、物力、财力如此丰沛充裕,那么,按理来讲,有这样优质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无锡教育应该什么也不少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在教育的本质问题上,各级各类学校和各个家庭都把“成才”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却把“成人”排在了其次,有时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
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主导下,无锡教育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出现了:
平时,学校各种练习、测验、摸底、统考、竞赛、等等检查学习成绩的形式不胜枚举。分数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老师的命根。因为学校要评比,要评价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周六,你总会在公交车上碰到那些背着书包的学生,也总会在人行道上遇到那些步履匆匆的孩子。他们到哪里去?当然是学校,因为学校要在这上半天对他们进行文化补习、兴趣培养、技能训练等。
你再翻翻无锡当地的报纸,看看有多少的家教机构在招生信息。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家教机构竟然开办了半托和全托服务。于是,有些孩子出了学校不是回家,那么到哪里去呢?就到这些家教机构去接受辅导,做题,不断地做题。而那些在家里请家教的孩子,则不计其数。这样,在校上课,回到家里补课或者到家教机构去补课,就成了很多无锡孩子的学习方式。
看看招生情况。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哪一所有点名气的学校不是被学生家长踏破了门槛?到最后,门外还站着许多被“挤”出来的懊恼不已的家长。家长们为什么会为择校而乐此不疲?因为名校师资好,教育教学质量高,可以考高分,上名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高分前进,当然最终会学业有成,好工作,好薪水,好生活……由此也想起了昨天看到的一则报道(3月28日《无锡日报》),说无锡有个六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在报名上幼儿园了,园方还说报得迟了。据说明年还要面试,好像是要背诗。天哪,一岁半的小家伙连话都还说不清楚,竟然面试还要背诗!看了这样的报道,你说你的心里是个什么滋味?
看看书市。无论你什么时间到南禅寺书城去走走,买教辅书籍和考试资料的家长和学生总是最多,什么宝典、密卷之类的,都是学生和家长们的最爱。
说一说社会教育。消防局、环保局、卫生局、公安局、各大企业、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等社会教育单位,我们的学校请他们来做了几回讲座,听了它们几次报告?我们的家长,又带孩子参加了几回社会实践活动?为什么不请?为什么不带?因为浪费时间。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让学生多做几道题来得实际又有效果。
为什么“成才”的风景如此独特?因为做对题目,考个高分,孩子在班里的排名就上升了!排名上升了,说明成绩上升了,孩子在班里也就具备了胜人一筹的优势,胜出的机会就多些。于是,做题,做题,不断地做题,就成了老师和家长的高招!而做人与做事,却从来没怎么引起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注意。
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主导下,无锡教育的一些现象越来越让人感到尴尬:
学校说学生越来越难管,老师说学生越来越难教,家长呢,说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社会说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
孩子生活上不能自理,尤其表现在动手能力上,不会洗衣,不会做饭,简单拖地、抹桌、洗碗都不会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生活。于是,有的家长到学校洗衣,甚至送饭到学校。
自私、冷漠、个人主义、缺乏爱人之心;心理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复杂多变;缺乏忧患意识诸如节约、环保、安全、卫生等等。
试想,一个长大后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你还会期待他(她)能做好事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个自私冷漠心中无爱的人会给他人带来温暖?一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你还能希望他(她)眼里还会有他人的存在?一个心理问题复杂多变的人会让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一个缺乏忧患意识的人还会为社会作无私的奉献?
围绕国家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各医学院校竞相开展医学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3]。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也在联合探索一种新型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就是在本科医学生在校期间为其配备两种类型的指导教师。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以指导学生学习和科研基础训练的学校教师为第一导师,即基础导师;在临床课程学习、见习和实习阶段,以指导学生实践的临床带教教师为第二导师,即临床导师。这种双导师制对实现医学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探索。双导师制有利于新时期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1)在实现职业素质目标方面,双导师制有利于医学生深刻领会关爱病人的使命,始终坚持以预防疾病、减轻和驱除病人的病痛为己任,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是医生的职责;有利于医学生意识到与病人及其家属交流的重要性,尽早掌握沟通技巧,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掌握与团队成员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起一种有益于医学发展的批判性思维;最终有利于医学生建立终身学习、追求卓越、愿为发展祖国的卫生事业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终身的强大理想信念。(2)在实现知识目标方面,有利于医学生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等知识以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有助于医学生理解诊断学以及各门临床课程的实际意义,建立临床思维。(3)在实现技能目标方面,能为医学生提供早接触临床的机会,使其逐步熟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疾病诊疗、抢救流程,让见习、实习更顺利。此外,要顺利开展双导师制,就要掌握“90后”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对带教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90后”医学生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比较复杂,他们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影响。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表现出更为独特的心理特征[4],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行为特点。“90后”大学生在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但因缺乏磨炼而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叛逆且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特立独行、个性张扬,缺乏集体感和团队精神。(2)情感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历的增多,人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本应不断增强,但越来越多的“90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情感表达。“90后”大学生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具有情绪化、隐蔽性差的特点。(3)认知特点。“90后”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更趋于功利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他们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富有创造性。聪明的“90后”都希望有一技之长,但有些学生对学习没兴趣。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强、计算机技术熟练等优势,同时注意培养其情绪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关爱精神。不同年级医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5]。一年级新生普遍存在对环境、学习和人际交往不适应现象。大多数学生依旧保留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此时学校开设的课程多、课时长,加之大一仅仅开设公共基础课,未涉及专业与临床课程,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于是产生了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困惑、厌学等不良情绪,导致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焦虑、自卑心理。到了二、三年级,学生开始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与临床课程,且课程种类多、课时紧、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有些学生还未完全掌握医学学习方法,未能理解各专业课程与临床工作的关系,就要进行英语四、六级及各类证书考试,容易产生疲惫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开始进入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这就要求他们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在临床实习、见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带教教师要求严格、带教教师工作忙碌没时间向学生仔细讲解每个病例、学生未得到病人的信任与尊重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会对临床见习、实习产生恐惧、自卑、失望心理。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此阶段陷入“就业还是考研”的困惑中,导致实习不认真。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尤为关键。
3教师素质要求
如何让学生从大一入校到毕业都能接触临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对每一位临床带教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为了让学生在双导师制下实现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对带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具备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知识以及人文精神。(2)对科学精神的高要求。科学精神的要义是尊重客观事实及规律,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崇尚并坚持真理,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医生只有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并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采取正确治疗措施。(3)对职业技能的高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做到言传身教。(4)对其他职业素养的高要求。带教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具备时刻把工作、病人放在首位的职业操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具备以上素质,带教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
4教学内容的改进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目标教学;能力;创新
当应试教育培养出的“才子”在经济大潮中逐渐被“高分低能”定义以后,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过程中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转身素质教育,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相对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其自学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学目标,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摸索总结,我觉得“目标教学”就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揭标――达标――测标――补标”。下面就每个环节中所体现的素质教育略作粗浅的分析。
一、揭标
在每节课开始,教师用提问、检测、设置悬念等形式以旧引新,揭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明确应该掌握的内容,掌握的程度,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热情,使其认真钻研本节内容,这是达到教学目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例如,在“棱柱的概念”一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观察:观察三棱镜、方砖、螺杆头部等实物,要求学生找出这些几何体的共同特点。其次归纳:上述几何体都是由若干个平面所围成,而面与面之间有交线。因此,从线和面两个角度去概括,1.面:有两个互相平行,而其余各面为四边形。2.线:每相邻的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至此引入棱柱的概念。紧接着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明确棱的概念;2.明确棱柱的分类和分类的标准;3.理解和掌握棱柱的有关性质;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观察等能力。
二、达标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一环。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通过“先学后教”来实现,让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然后教师检测,质疑问难,并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一部分问题,发挥群体教学优势,有时可使群体教学达到1:1的个别教学效果。这样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自学、分析、讨论等,可培养学上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辩证能力等。
例如,在前面案例中当出示教学目标后教师略对目标解释,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和总结:1.棱柱的定义;2.结合实物图形指出棱柱的侧棱,棱柱的侧面和棱柱的高等;3.棱柱可为分为那几类,分类标准如何?4.棱柱有哪些性质,如何证明?
上述这些目标通过阅读课本和教师的诱导,全体学生都可以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目标。第一次深化:图1是用过直线BC的平面去截方块的一角,所得几何体是否为棱柱?通过这一深化,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逐步训练其观察的仔细性和全面性。第二次深化:先观察方砖和螺杆头部,有多少对平行平面?然后再观察图2和图3,判断讨论其是否为棱柱?通过这一次深化,使学生明确一个几何体是否为棱柱与其放置位置无关,从而使学生对棱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理解棱柱的本质属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多方位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认识事物的关键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一原理。
图1 图2 图3
这一环节,能否达到预期目的,重要的是教师问题的设置,既要抓住达到目标的关键问题,又要设计有新意;既要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位同学都思考,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使学生体会到“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的喜悦。否则过难、过易都不利于教学。
三、测标
素质教育提倡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并没有降低,所以只有向课堂45 分钟要效益。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就必须通过测标来检验。
在测试题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时间一般约为10分钟,题目要紧扣目标,难度要适中,最后一题可稍微增加难度和综合性,而且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又可以培养其多方面的思考能力,既考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又可以查漏补缺。同时,通过测试这一环节,可激励学生把最终取得好成绩的大目标化为学好每节课的小目标,而达到每个小目标,对学生来说困难并不大,兴趣自然可以提高,有了兴趣,其它方面的能力一定可以提高。
四、补标
在测标基础上,教师通过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对没有达标的学生,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补缺,争取全面达标。
一、体育教育现状
很多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多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即安排学生一道体育课就进行自由活动,有的教师就算安排课程教学,也多是走走过场,甚至还有很多学生六年小学下来,连广播体操都没有学全。甚至到了高年级以后,包括体育课在内的“副科”课程大多都成了,课程表上的摆设。造成以上条件的原因:
1.思想陈旧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并以此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水平。基于这一个思想,体育教育变成了教育中的附属品。在学校、老师甚至学生的心目中认为,体育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体育课的质量基本是无人关心。目前,农村小学的体育课基本有班主任自行安排,或者被其他课程代替。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的“体教结合”,然而在农村教育中却显得那么淡薄。
2.器材、场地、经费缺乏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 提出了形成体育教育共识的需要。而这些体育教育共识是需要用某些途径来实现。无论是政府对于教育决策民主化理念的宣扬和践行, 还是教育研究者对于学术对话精神的探求和倡导, 抑或是学校与普通民众对于家校合作教育方式的认可和推崇, 都表明了我们对于教育共识的积极寻求。即便是某种普遍观点的反对者, 或激进的教育多元主义者, 对总体性、同一化的教育主张进行拆解和攻击, 表现出对教育共识的不信与排斥, 他们对自己主张的精心证成与竭力推介本身也表露了希望获得认同, 形成共识的心迹。
1.前言
在体育教学当中,体育教育共识与目标实现这两者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教育共识是指不同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所形成的普遍的共同看法和认识。目标实现是指我们在体育教育共识的基础上所进一步考虑的一个教学问题。那体育教育共识和目标实现之间又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将一一展开讲述。
2.体育教育共识
2.1什么是体育教育共识
在我看来体育教育共识虽然是不同主体在体育教育中形成的普遍的共同看法和认识,但是还是会有不同,基本有以下几类:增进学生的健康;保证学生的安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开朗活泼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马斯洛认为, 几乎一切都不如安全重要, 人的整个机体就是一个寻求安全的机制、感受器、效应器, 智力以及其他能力则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
2.2体育教育共识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年龄不同,所“共识”的也就不同,要广泛的了解学生的需要,通过对学生、家长的普遍调查,取得相关的信息。小学生正在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期间,身体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导致身体动作的准确度也不高,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安全和培养兴趣为主,模仿动作为辅;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这个时候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这个时候是培养稳定的兴趣爱好,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运动技术为辅;高中生的身心在这个年龄阶段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安全的前提之下,以培养一定的运动技术水平为主。
其次是传统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新兴的体育教学内容。传统社会中, 由于社会成员在价值追求、信仰体系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 有着较为一致的态度和取向, 因此在总体上看, 共识问题并没有凸显出来。但进入现代社会之后, 伴随着劳动分工的日益细化, 个性自由的极度宣扬以及平等理念的不断普及, 人们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以及行为方式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别。传统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包括体育保健基本原理与知识,田径运动,体操运动,球类运动,韵律运动,民族传统体育。新兴的体育教学内容包括新挖掘的乡土体育内容(如踩高跷,抖空竹,舞龙,舞狮等),体适能与身体锻炼的内容,新兴体育运动的内容(如小棒球,小网球等),巩固与应用学科类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
由于以上存在的各个问题,所以体育教育共识也就存在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丝毫不妨碍学生,老师,家长对于教育共识的积极追求。
3.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
目标实现分别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3.1教师
教师是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缺少不了的一个因素。教师主导作用的提法最早源自凯洛夫的《教育学》,此书有“教师的领导作用”和“教师本身是决定教学的教育效果之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学内容,方法,组织之实施,除了经过教师,别无他法”等提法。此间的“领导”又可理解为主导,指导或先导,因而“教师主导作用”的说法开始在中国运用。
关于主导的含义,概括起来有以下六种主要的理解:
(1)主导是对立论哲学范畴的概念,指矛盾对立双方中的主要方面,决定方面。
(2)是在传统教学论述语“导”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代教学论述语。其含义为主动积极地启发指导。
(3)主导等于领导是指学生在认识方面(包括认识的客体,认识的途径,认识的结果和质量等)要取决于教师并由教师负责。
(4)教师与教材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联系起来的中介力量,主导作用主要是指这种中介作用。
(5)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闻道在先,而学生处于不成熟的生长时期,他们的德智体诸方面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明确目的,激发学生的动机;建立良好而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控能力;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体育教师要有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3.2学生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但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是天然具有的,而是靠人通过自觉能动活动而获得的。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内容和有效的手段。
3.3体育教学环境
目标的实现与体育教学环境也有不可分开的联系。体育教学环境是对体育“教”和“学”效果有影响的,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学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共同构成的教学氛围。主要包括有制度环境,集体环境和物质环境三个方面。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是体育教学环境的显性因素,是那些有形的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器材等物体以及它们的形状,颜色,工艺精度,清洁度,完好度,安置位置,排列方式等物理性质所构成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学的制度环境是体育教学环境中的半显性因素,因为制度有时是明确的文字,有时则是师生头脑中或口头上的共同约定。体育教学的集体环境是体育教学环境的隐性因素,是体育学习集体构成因素的优劣所形成的平等与不平等等无形的却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构成巨大影响的教学氛围。
3.4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语言法:是指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的方法。体育教学中语言法的形式有讲解,口令,指示和评价等。
(2)直观法:是体育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直观方式,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引起感知的教学方法。常用的直观法有动作示范,直观教具和模型的演示,电影和电视,助力与阻力,定向与领先等。
(3)完整法和分解法: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段落和部分,完整地传授技术动作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不致破坏技术动作的结构和动作技术之间的内在关系;缺点是不易很快掌握技术动作中较为困难的要素和环节。分解法就是将一个完整地技术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按部分逐项进行学习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技术的一种方法。优点是便于学生有层次地逐步掌握动作技术,同时还简化教学过程。缺点是易分割动作技术,破坏技术结构。
(4)预防和纠正错误法: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及时加以纠正的一种方法。
(5)游戏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预定目的的一种方法。
4.总结
体育教育共识也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与增强学生的体质。为了实现目标,我们最主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把握目标。在这个过程总要使学生具有成功感,能从体育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要更加重视学生“学”的目标,并根据体育教育共识来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和“学”完美地统一起来。
一、竞技教育的目标
目标,是人们欲求的结果,人们提出和设定某个目标是表明主体对目前某种现状的不满,需要建立符合主体观念需要的、理想的客体。过去,运动训练的重心是遵循生物学规律,通过训练提高运动成绩,但它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根据竞技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的问题及需要,将竞技教育的目标确定为育人夺标。其中育人,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技视野和竞技能力的、创造型的运动人才。作为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欲求能在重大比赛中多次稳定地表现出非凡的竞技能力,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技视野及创新能力。近年来,有人分析为什么中国乒乓球和中国女排的竞技水平能够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这与他们的教练到国外学习并了解国际竞技发展的前沿知识、技术和战术有关。竞技教育提倡培养具有国际竞技能力的、创造型的竞技人才,也就是要培养“地球村”的、复合型的运动人才。
二、竞技教育的任务
竞技教育的任务,是为实现其目标而承担的具体工作。竞技教育要实现“育人夺标”的目标,应完成如下任务:
1.育人的任务
竞技教育要把培养“身、心、群”素质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竞技视野和竞技能力的、创造型的运动人才的思想贯穿在全部竞技教育过程中,并且使之具体化。育人,是竞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夺标的基础。它必须贯穿于夺标的全部过程中。
2.夺标的任务
夺标运动的锦标,是竞技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特有的任务,也是运动的竞赛、训练、恢复和管理工作所担负的任务,它必须与育人紧密结合。竞技教育十分强调要培养懂得国际竞技运动规律,具备夺得世界冠军能力的优秀运动员,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竞技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三、发展运动个性培养自我竞技能力的任务
一、培养目标重心的变化
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我国政府更为明确地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大目标,加强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育。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学阶段科学教育的目标也都被确定为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即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人。
科学素质有四个核心因素,即:其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包括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概念、原理、过程;其二,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其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其四,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我补充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笔者认为,科学素质的培育是教育的整体行为和系统工程,它需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在教育的整体系统中,并在这一观念和目标的前提下调整结构,以使教育在整体上实现素质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科学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科学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理解科学的具体目标。
理解科学是科学素质的基础组成部分,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对科学的理解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包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科学过程的理解,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和对科学对象的理解。
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伪科学,是科学素质的基础组成部分。科学的划界标准是意在把科学与非科学或反科学,科学与形而上学区分开来,其划界标准显示了科学与非科学或反科学,科学与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成为科学判断的重要依据。在逻辑经验主义看来,科学是使由观察和实验中得到的经验事实逻辑系统化的语言系统或命题系统。命题是否有意义确立了一种界限,凡是能够最终诉诸经验的、被经验所证实的命题就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逻辑经验主义用这一标准把科学与非科学区分开来。逻辑经验主义之后,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用证伪替代了证实。可检验性是科学的必要条件,不具备这个条件就不是科学。但是,单单具备这个条件还不能成为科学。科学之所以为科学,不仅仅是在于其具有经验上的可检验性,还在于科学形成了内在一致的逻辑上完备的理论体系。相比之下,社会历史学派倒是更加看重后者。例如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库恩就曾提出,有无范式是科学与非科学、前科学的划界标准。范式是科学成熟的标志,任何一门学科在它尚未形成共同的范式之前,它并不是科学的,而只有形成统一范式之后,方由前科学发展成为科学。库恩的范式,其核心就是科学理论。由此可见,科学作为对自然界的现象――本质结构的反映,其知识系统具有经验知识――理论的结构,而科学判据则具有经验――理论的二元结构。对科学本质的正确认识是理解科学的首要条件。
对科学过程的理解展开了三个维度,首先知识是个过程,真理也是过程。其二,这个过程是个探索的过程,没有必然的成功之路,没有程式化的科学发现的逻辑。其三,通过科学史案例的教学可为学生“再现”从科研选题开始的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理解科学的过程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科学方法有两类:经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按层次可划分为一般方法(原则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的重大进步往往是来自研究方法的创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是能力素质培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自然界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人类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对自然界的总体理解。自然界是个整体,它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被认识的。自然的齐一性决定了人类认识的整体性,不从整体上来理解自然,或者没有获得对自然的整体性观点,就达不到对自然的真正认识。自然科学是一个整体,限于人类自身认识能力的不足和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才形成了各分支学科。由于各分支学科都是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形成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因此,它们所提供的自然图景是孤立的、不完整的。要使学生形成对自然界的真正理解,就要培育整体的自然观,而科学教育的综合课会承担起这一使命。
科学教育的目标构成了科学素质培养的核心,而且有着更加具体的内容,这门学科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范式的转变
科学教育目标的实施导致了教育范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先是理解科学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其二是理解科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现代科学教育是指以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等自然学科为主体构成的并涉及技术、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及科学史在内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教育体系。从科学和技术的整体出发,理解科学,认识各分支学科。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使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也使人类理解科学的角度有了转变。西方科学是现代科学的楷模,它不仅带来了科学认识的宏大成就,更以其贯穿的方法、精神和思维方式影响着人类。古希腊以来,西方科学鲜明的分析式的思维方式是从局部出发,寻求对局部的详细、精确的认识,并期待在充分认识局部的基础上形成对整体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带来了西方科学研究的精确性和严密性,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但是,随着20世纪人们对复杂性客体的研究,这种分析式的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开始显露出来。
随着系统科学的建立,系统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方法随之确立起来。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用系统的眼光来看待科学。科学社会学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在更广阔空间――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大系统来研究科学、理解科学。从系统角度来看科学,注重的角度是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要素的相关性。与分析的思维方式相比,整体的思维方式更具有辩证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也导致了人们理解科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关注科学的静态结构到关注科学认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