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扶贫攻坚工作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17 23:58: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扶贫攻坚工作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扶贫攻坚工作

第1篇

(一)成立领导小组,落实相关责任。__乡及时成立评议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人大主席任副组长,乡人大主席团其他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调查工作小组。

(二)积极动员,统一安排部署。2015年7月27日,召开__乡人大组织开展工作评议动员会,参会人员有乡村社干部、县乡人大代表以及部分精准扶贫户代表,对评议工作进行宣传动员和工作部署。

(三)深入各村社开展调查工作。2015年7月27日-8月3日,乡人大主席团组织调查组先后深入__、五星、大屋、南溪四个村。通过召开会议、个别座谈、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对近三年以来,我乡扶贫攻坚开发工作情况开展了评议调查。汇总和梳理调查、听取的意见并形成评议材料。

(四)组织召开集中评议和测评工作。2015年8月7日,乡人大主席团召开专门会议,组织县、乡人大代表、村社干部以及部分贫困户代表对被评议单位近三年来扶贫攻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工作情况进行集中评议和测评。测评结果满意达84%。

(一)新村建设规划不尽合理,群众参与不高。

公路沿线和高山社建设标准不一致。规划实施随意性大,特色亮点不够突出,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能够积极投工投劳,主动配合。个别村在农村建设中侧重基础设施、美化亮化等“面子”工程,对发展主导产业和引导致富能人返乡创业重视不够,各村主导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效益不高现象,难以形成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

(二)扶贫攻坚项目实施难度大,任务艰巨。

我乡共有精准扶贫156户558人,分布较散,各村社均有涉及,贫困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生产生活条件差、素质偏低、思想相对保守、致富门路不多。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始终存在,群众因灾、因市场等因素影响而致贫和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三)农业结构单一,尚未形成真正骨干支柱产业。

我乡群众经济来源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和非农产业弱小,其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增产不增收。

(一)立足村情、突出特色,推进示范村建设打造新农村。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逐村逐社充实完善规划,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用规划引导新村建设,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充分调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加强项目整合和资金捆绑,鼓励、支持、引进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新村建设。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长、中、短”适合本地优势的产业,努力建成一批民风民俗、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打好扶贫攻坚战。

紧紧抓住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开发战略和市纪委帮扶的良好机遇,严格落实择贫而扶、扶贫到富原则,让贫困群众切实享受到国家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提升贫困群众和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用好用活信贷扶贫政策,全面推行小额贴息贷款。不断完善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办法,确保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创新模式,强化考核,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真贫”。

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模式,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和一个示范点一个发展模式的总体要求,着力突出政策扶贫,产业扶贫,技能扶贫,信心扶贫,增强帮扶实效性。增强考核制度,强化督促考评,增强工作能力,推动精准扶贫深入发展,确保按制度完成各项帮扶目标任务。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兰考县葡萄架乡赵垛楼村位于距兰考县城24公里、乡政府所在地的东南部,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生前树立的“四面红旗”之一,“赵垛楼的干劲”曾在20世纪60年代响彻全国,激励了人民群众战天斗地、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和信心。现在的赵垛楼,把“赵垛楼的干劲”进一步延续和发扬,在脱贫致富的攻坚战中,成为了焦裕禄精神发扬和传承的代表。全村辖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94户,1420人,耕地面积1907亩。村主要产业以小麦、玉米为主,近年来该村陆续扩展产业园的规模,劳务输出也逐渐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两委班子健全,党员25人。

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18人,2014年脱贫24户88人,2015年脱贫55户180人,2016年脱贫8户29人,2017年脱贫3户7人。

二、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自然环境约束。赵垛楼村在乡政府东南5公里处,与考城镇搭界,受自然环境条件约束,没有农业支柱产业,畜牧养殖业很少,没有工业企业,农民经济收入始终无法提升。究其贫困原因是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种田知识,无支柱产业支撑。

(二)没有超前思想。贫困户有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市场经济效益观念,不懂赚钱途径和经商理念。村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又不学技术,没有项目投入、不懂改进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迟迟迈不进设施农业、装备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大门,也就自然形成了农户经济薄弱,收入不理想。

三、脱贫计划

1、2019年,完成贫困户走访调查,了解基本情况,为村里道路做好规划,完成村内主干道的铺设工作,达到群众出门不踩“泥水路”的标准。帮助有头脑,敢干事的贫困户发产小型产业。

2、继续发挥众庆种植合作社带头作用,让一部分有发展产业能力的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年底分红利,增加收入。让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在村内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达到增收目的。

3、扩大种植、养殖业,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养殖、种植规模,增加收入。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促进扶贫项目的长远发展,完善推进。

4、加强村民文化素质教育,改变群众生产、生活观念,利用好优势,重点发展短、平、快产业;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投入再发展,争取一定项目资金,引导农户实施,切实改变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5、对贫困户居住的危房进行分批改造或重建,改善贫困户居住环境。落实“五不五有”政策,改善贫困户家庭生活基本面。

6、力争剩余兜底户、五保户通过增加收入,保障“两不愁三保障”的情况下,稳定脱贫。

四、脱贫措施

(一)贫困户达到的脱贫效果

通过政策实施,使贫困户达到有干净水吃、穿衣不愁,吃饭不愁,住房不愁,学生教育有保障,业余生活丰富,精神面貌到全面改善。

(二)贫困村达到的效果

1、通过政策措施,实现贫困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内各条道路实现全硬化,户户通自来水,家家有电用,看上有线广播电视,让群众的精神生活充满活力。

2、产业发展:继续大力发展果蔬大棚,种植大棚达到100余座,形成产业园区,年产生经济效益达100万元左右。

3、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有农家书屋、锻炼身体体育器材、有文化活动广场、政策宣传栏、丰富业余生活。

4、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民展,入股合作社,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实行年底根据效益分红利制度,预计入股的贫困户年底能分红利2000余元。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领导,建立村脱贫领导小组,由乡领导任组长,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为成员的脱贫工作小组,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发挥党员、村民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教育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建设,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力更生的能力。

二、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项目建设力度,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建设项目,建设资金要捆绑使用,从人、财、物上给与大力支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经济发展的覆盖范围。

第3篇

(一)成立领导小组,落实相关责任。__乡及时成立评议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人大主席任副组长,乡人大主席团其他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调查工作小组。

(二)积极动员,统一安排部署。2015年7月27日,召开__乡人大组织开展工作评议动员会,参会人员有乡村社干部、县乡人大代表以及部分精准扶贫户代表,对评议工作进行宣传动员和工作部署。

(三)深入各村社开展调查工作。2015年7月27日-8月3日,乡人大主席团组织调查组先后深入__、五星、大屋、南溪四个村。通过召开会议、个别座谈、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对近三年以来,我乡扶贫攻坚开发工作情况开展了评议调查。汇总和梳理调查、听取的意见并形成评议材料。

(四)组织召开集中评议和测评工作。2015年8月7日,乡人大主席团召开专门会议,组织县、乡人大代表、村社干部以及部分贫困户代表对被评议单位近三年来扶贫攻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工作情况进行集中评议和测评。测评结果满意达84%。

(一)新村建设规划不尽合理,群众参与不高。

公路沿线和高山社建设标准不一致。规划实施随意性大,特色亮点不够突出,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能够积极投工投劳,主动配合。个别村在农村建设中侧重基础设施、美化亮化等“面子”工程,对发展主导产业和引导致富能人返乡创业重视不够,各村主导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效益不高现象,难以形成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

(二)扶贫攻坚项目实施难度大,任务艰巨。

我乡共有精准扶贫156户558人,分布较散,各村社均有涉及,贫困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生产生活条件差、素质偏低、思想相对保守、致富门路不多。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始终存在,群众因灾、因市场等因素影响而致贫和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三)农业结构单一,尚未形成真正骨干支柱产业。

我乡群众经济来源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和非农产业弱小,其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增产不增收。

(一)立足村情、突出特色,推进示范村建设打造新农村。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逐村逐社充实完善规划,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用规划引导新村建设,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充分调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加强项目整合和资金捆绑,鼓励、支持、引进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新村建设。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长、中、短”适合本地优势的产业,努力建成一批民风民俗、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打好扶贫攻坚战。

紧紧抓住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开发战略和市纪委帮扶的良好机遇,严格落实择贫而扶、扶贫到富原则,让贫困群众切实享受到国家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提升贫困群众和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用好用活信贷扶贫政策,全面推行小额贴息贷款。不断完善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办法,确保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创新模式,强化考核,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真贫”。

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模式,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和一个示范点一个发展模式的总体要求,着力突出政策扶贫,产业扶贫,技能扶贫,信心扶贫,增强帮扶实效性。增强考核制度,强化督促考评,增强工作能力,推动精准扶贫深入发展,确保按制度完成各项帮扶目标任务。

第4篇

乡党委政府组织召开了乡村干部会议,对我乡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指标任务、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等作了全面要求,传达了县委和乡党委会议精神,对产业扶持周转金评级授信、不精准贫困户的排查、低保户评议复核、残疾人口摸底调查、扶贫项目的推进等近期扶贫工作作了安排和部署,要求乡村组干部必须深入扶贫农户调查了解扶贫户需求,为其制定可行的帮扶措施和方案。

__*村作为__*年拟脱贫的贫困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讲话精神、扶贫开发工作精神为指导,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市、县委相关会议内容,以实施精准扶贫为主线,以提高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全村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全面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战略,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方法,着力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办法,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水平和发展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强化以村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经常性开展“三严三实”“比学赶帮”“两学一做”等学习、活动,提高党员干部的组织纪律性及学习、工作能力。在群众中开展“比创业、比先进”活动,努力提高全乡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贫困户稳定增加收入,加快贫困户脱贫奔康步伐,确保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

__*村全村422户,1582 人。联户路通达率为60%,尚有村到各社路7公里在计划建设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8%。目前村民饮水无困难,灌溉用水困难。

2014年全村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85户,274人。2014年全村脱贫8户,30人;2015年全村脱贫13户,49人。截止2015年底,全村尚有贫困户64户,195人,截止年底贫困人口发生率12.3%,全村有23户低保贫困户,57人享受低保救助。

贫困村产业路建设:新修贫困村村道2.6公里(3.3米宽,混凝土道路)。水利工程项目:整治山坪塘2口,新建蓄水池1口,目前正在申请修建提灌站。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建设:打造王平故里旅游区,旅游区风貌打造65户,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乡党委政府对驻村工作组到贫困村开展工作全力支持,对工作组成员入村工作提供保证,对其生活做到了妥善安排。第一书记长期在村里驻扎,与村民同吃同住。驻村工作组成员承担帮扶责任人任务,与贫困户形成结对帮扶。驻村工作组经常深入__*村,对全村扶贫户进行了走访,了解村情和各贫困户家庭状况。驻村农业科技人员在村里给农户讲解科学种田知识,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解疑释难,深得农户好评。现在驻村工作组正结合贫困村村内基本公共工程及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需求数据采集工作,对各扶贫户经济发展需求作进一步的摸底。同时驻村工作组会同乡民政、乡残联,对村里的低保贫困户、因残贫困户做入户摸底复核工作。

完成帮扶贫困户危房改造2户,新修3户,另外13户正在修建中;为农户提供肥料2.5顿,已分发到农户,用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作物产量。土杂鸡养殖50户 ,2000只,目前已完成鸡苗采购顺利养殖中。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大疾病救助范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省定标准。村委召开村民大会,开展公共卫生、预防知识的科普宣传,增强农户的健康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全村52户贫困户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目前我村正按照要求对未录入贫困系统的贫困户和不精准贫困户进行核实,同时也在进一步低保兜底贫困户复核,以及残疾人员信息复核,待名单确定后,将对精准扶贫困户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完善相关台帐和

档案资料。一是村里需修提灌站,差资金;二是在帮扶工作中,村组干部无资金项目,对扶贫户无实质性的帮扶;三是部分扶贫户发展经济的主观能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四是部分扶贫户家庭缺劳力,缺乏发展经济的能力。

(一)是做好未录入贫困系统的贫困户和不精准贫困户进行核实,做到扶贫对象精准,信息精准。1、核对各村上报的公示名单和贫困户登记表名单信息,将遗漏的贫困户人口数进行核实存档,以备下步改正。2、上报的采集信息存在身份证号码不准确、残疾证号不正确、填报信息不完整等问题。仔细核对上报信息,列出信息填报存在错误的户,以备下步改正。3、配合民政部门,收集低保复核信息,以备改正。

(二)是继续做好扶贫项目推进工作,确保按时完成扶贫民生工程项目。

(三)是抓好协作工作。认真落实上级扶贫开发攻坚会议精神,全面完成__*年度重点规划的帮扶项目;主动争取资金,认真落实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

第5篇

一.是顶层设计,完善政策。

《关于切实做好社会保险扶贫工作的意见》下发后,县人社局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由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以及新农保中心负责同志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政策规定,在学习吃透中央和省市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讨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社保扶贫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发挥了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二.是精准施策,多措并举。

按照脱贫攻坚工作总体安排部署,与扶贫办国扶系统建立数据定期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保扶贫信息平台,并按照省市要求,实行季调度机制;加快推进“互联网+社保”,形成了人社部门窗口单位“服务零距离、真心解民忧、切实转作风”的新风尚;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依托新闻媒体、“”、“人社”等公众平台以及微信群、QQ群解读社保扶贫相关优惠政策,实现了社保扶贫政策进万家;及时召开会议,就社保扶贫暨脱贫攻坚方面的政策知识和业务经办流程,对乡、村、社工作人员开展及时、全面、有效的业务培训,增强了业务人员素质,提升了办事实效性!

三.是从严要求,狠抓落实。

社保扶贫是整个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部位到省市都高度重视,县人社局从严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坚决打赢社保扶贫攻坚战,形成了县、乡(城市管委会)、村(社区)、社四级联动,步调一致、行动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以超常的工作部署,派强工作力量,高强度投入,将社保扶贫特别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面实现了帮扶对象应参尽参、应代尽代、应发尽发!

第6篇

 

******共有20个行政村,其中19个行政村有脱贫攻坚任务,******为2017年底已退出的省级贫困村。全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5户687人,目前仍有101户250人未脱贫。为推进所有贫困户于今年底全面达到脱贫标准,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脱贫攻坚“核心是精准、关键是落实、确保可持续”的思路,依托现有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水产品养殖、生产加工等产业,通过技术培训、定向扶持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增强“造血”功能,全面开展就业扶贫、产业覆盖,努力实现贫困户增收有项目、脱贫有路子。

第一,开展教育培训抓扶贫,让贫困群众技能强起来。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镇党委、政府着眼于提高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分期分批组织开展教育培训,包括“扶志”思想教育培训和种植养殖、经营管理、生产加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2018年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期193人,培训效果初显,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贫困户王三根耕种了5亩蔬菜地,并建设3亩多温室大棚;******贫困户王小英、龚希明承包了几十亩养殖水面,依托当地******公司养殖技术,发展鱼苗养殖;******涂荣平、******刘方兴自主办起了经营实体店,等等。

    第二,依托金融服务抓扶贫,让政府扶贫资金动起来。根据上级金融扶贫政策,全镇110户贫困户申请赣昌农商银行政府贴息小额信贷,每户贷款1万元,信贷资金总额110万元。镇党委、政府坚持“安全保障、效益稳定”的资金使用原则,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效益较好、带动能力较强的优势,采取“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通过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引导农户依托******有限公司组建******种养专业合作社,将110万元信贷资金入股到******公司,用于发展500亩蔬菜种植业、家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冷链物流等,贫困户每户每年入股分红利润不少于1000元。

第三,发展产业覆盖抓扶贫,让贫困群众腰包鼓起来。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全面提高产业扶贫精准度,确保未脱贫户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一是实施光伏扶贫。2017年共有57户贫困户享受3KW/户光伏发电政策补助,每户年增收3000元左右。2018年计划新增51户贫困户光伏发电站建设。省级贫困村******共落实光伏发电63KW,其中村级电站30KW,县财政帮建3户共9KW,市财政帮建3户共9KW,爱心企业******等三家公司帮建5户共15KW。按照规划,下一步******光伏发电规模将扩面到100KW。二是建设扶贫基地和车间。******有限公司扶贫基地安置贫困户15人,******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安置贫困户5人等。扶贫基地和车间的建设,既缓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同时也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形成企业用工和贫困劳动者就业脱贫双赢局面。三是打造脱贫产业。******依托******局对口帮扶资金、技术优势,改造利用原村委会破旧教室,建设双孢蘑菇产业基地,总面积约1000㎡。目前该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预计九月份开始生产运行。届时******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都可以到基地就业,确保贫困村和贫困户稳定脱贫。

第四,实施就业援助抓扶贫,把两业覆盖的底兜起来。就业是脱贫的重要保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贫困户就业问题,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打出深化就业扶贫“组合拳”,大力推进农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安置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一方面针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就业扶贫宣传和就业援助,开展上门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就业推荐、政策解说和送岗下村招聘等活动,为有就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提供帮助。另一方面针对贫困劳动力年龄偏大、劳动力较弱人员给予保洁、保绿、道路养护等服务性岗位专岗安置,目前已安置扶贫专岗 50人。 全镇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234人已全部转移就业 ,其中就近就地(县内)就业177人。

下一步,镇扶贫站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的脱贫攻坚的有关决策部署,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切实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两业扶贫的全覆盖工作,确保实现脱贫不返贫:

一要继续加大两业扶贫的宣传。借力******等着力宣传两业扶贫各项惠民政策、富民措施,做好政策解读,形成良好的氛围,确保两业扶贫政策及时、有效落地;

第7篇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省西部,幅员面积730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原有22个乡(镇)、219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乡级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有21个乡(镇)、19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数7.07万人,藏族占95%。县有可耕地24万亩,粮食及经济作物常年播面16万亩,为全州之首,粮食产量占全州的七分之一,历史上就是“粮仓”。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特别是201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产业发展作为改善和发展民生的核心任务,立足资源、区位优势,抢抓机遇,精准施策,县投入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12310.2万元,非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持基金363.5万元,培育发展龙头企业2个,在129个贫困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18个,其中:建设新型经营主体且有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村(建制调整后)26个,带动贫困户增收总户数2319户,形成了“大中小、长中短”产业发展格局,勾勒出了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蓝图,实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二、产业发展情况

(一)培育龙头企业,做实农牧产业。依托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全县具有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达610户。一是招商引进州级龙头企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成全州现阶段唯一集生产、加工、交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园——生态牦牛产业园。自产业园运营以来,园区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与40余家合作社或集体牧场签订了收购协议,实现了全县集体牧场与牦牛产业园的有效承接。目前,园区收购牦牛34000余头,带动农牧民出栏增收1.9亿元。二是县素有“粮仓”的美誉,一直以来,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青稞产值低,销售渠道窄,青稞不出仓、不销售的现象存在。为提高青稞产值,县引进了贝玛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在呷拉乡投入资金1.5亿元,建成集科技培育、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创新研发为一体的现代青稞文化园。青稞文化产业园于2019年9月试运营,青稞收购价从市场现行的每公斤3.0元调整为每公斤4.5元,目前,已收购青稞50000公斤,直接增加群众收入22.5万元。青稞文化产业园全面投产运营后,预计当地群众每年总增收将达到3816.1万元,实现户均增收7226.4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376.8元。

(二)提高组织程度,做细小微产业。至2016年以来,依全县建设小微集体经济146个,截止2019年底集体经济收益达450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达10元以上。涌现了一批如“军粮”、“东让然谷”等县耳熟能详的合作社产品,如:“东让然谷”合作社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年利润达30万元,真正将以往“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值得一提的是,县大力推进集体牧场建设,积极探索推广“1+6”(1个核心:党建引领+6个注重:注重龙头企业引领、注重集体牧场建设、注重牧户牲畜出栏、注重政策机制保障、注重金融机构支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畜牧业发展模式,规范化建设84个集体牧场,集体牧场存栏牦牛9000余头,牦牛年出栏达1579头,产生经济效益789.5万元。积极推进“四乡一镇”飞地产业发展,在拖坝乡移民新村投资900万元,建设集牦牛短期育肥、生猪养殖等养殖基地,四乡一镇18个非贫困村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近40万元。

(三)抱团取暖发展,做强文旅产业。县有山无矿产、有江无水电,土地贫瘠,旅游资源匮乏,县委、政府创新理念,审慎决策,以129个贫困村抱团取暖的方式,投资6.5亿元,高标准定位、高效率建设,建成以森珠达孜王宫为中心,文化区、湿地休闲区、草原体验区、史诗观光区的县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独具特色的藏文化体验城。基地采取“政府筹资统建+企业合作经营+村集体入股分红”的模式经营,目前,已有300余家商户成功签约入驻,接待游客11万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100余万元,经营性收入1500余万元。同时,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引入水淘糌粑、石刻、茶扎泥塑等特色产品和手工艺品,拓宽了群众就业渠道,实现群众就业增收,带动就业761人,实现每月人均增收近2800元。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承载着全县贫困村产业发展希望,托举着广大贫困群众致富梦想,大产业实现“零”突破。

(四)完善带贫机制,优化利益链接。因地制宜确定具体的收益分配方案,健全农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切实保障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收益。集体经济取得可分配收益后,按照约定兑现贫困村和农户的收益,并优先保障贫困户的收益。县建立牦牛养殖、藏鸡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218家,带动贫困户2319户,实现农牧产业组织化经营,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度分红达到10元以上。目前,合作社产生分产生利润500余万元,有效促进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始终注重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和保障,做好正向激励,重点对发展较好合作社给予5万元—15万元不等的产业扶持基金奖励基金,出台了《县牦牛出栏管理办法》,《县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等,按照“一本书(档案管理一本书)、两本账(实物账、财务账)的要求强化集体经济,规范集体经济账档管理,促进集体经济与合作社发展,进一步保障村集体和贫困户分红。

(五)激发内生动力,巩固发展成果。围绕贫困群众,大力宣传各项技能、创业培训,提高农牧民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采取“走出去、走下去”的方式,实施技术共建工程,组织开展青稞高产基地、蔬菜种植、果树种植、家政服务、摩托车维修等各类培训班达15000人次,提升贫困群众脱贫技能,邀请省、州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讲座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2000余册,不仅激发了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而且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目前,贫困村实现129个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至少3人以上,致富带头人共计达到410人。深入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活动、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活动、文明家庭评比活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活贫困群众自主性,提升了人们主动脱贫意识和脱贫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县产业扶贫取得了前所未有发展,目前集体经济收入人均达10元以上,有力促进贫困村脱贫、贫困户增收,但产业扶贫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主动发展能力差。受传统思想浸,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受到限制,一些消极的习俗惯例深入骨髓,求稳怕变,排斥变革、缺乏进取的小农意识,极大地抑制了其主动脱贫致富的自觉性。此外,长期与外界隔绝而难以理解幸福意义,难以理解现代生活的获得感,群众安于现状,思想观念落后。

(二)科学管理能力弱。全县懂市场、懂宣传、懂产业发展的人才缺乏,没有自我发展和创新的意识,无法满足群众对种养、加工及市场销售方面的技术需求,从而制约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新型主体对产业管理资金使用、账务管理、台账管理上还缺乏相应的经验,集体经济管理较为粗放。

(三)正向激励机制软。在充分挖掘脱贫致富典型上少,榜样的作用发挥的不够,未能通过身边人脱贫致富的典范来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和压力。针对到户的政策方面,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和评判机制少,群众自主培育发展产业愿望不强。

四、下步改进措施

立足县实际,尊重客观规律,综合运用道德、利益、制度等相关机制,同时借鉴省内外成功经验,全方位多层次激发和巩固产业发展成果,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开展扶贫政策知识、产业发展、思想教育、扶贫案例等相关内容,加大就业、创业宣传,要为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群众创造条件,搭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和“一人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创业平台;继续落实信贷政策,在产业发展上给予资金方面支持;通过乡村的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旅游业,通过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就业。

(二)提升管理水平。“三分建、七分管”,围绕产业持续增收、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大力宣传各项技能、创业培训,提高农牧民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抓好农技员驻村开展技术指导工作,扶持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第8篇

一、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责任制

市林业局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吕邦运同志为组长的市林业局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3个驻村扶贫工作队,每队安排1名班子成员负责,成员3-4名,具体开展扶贫工作。明确驻村工作队员责任,严格实行考核。建立结对联系帮扶机制,每名班子成员和工作队员联系1-2个贫困户,开展上门走访慰问,帮助制定脱贫方案,落实帮扶措施等。把扶贫攻坚工作放在优先位置,在资金安排、车辆使用上优先考虑。加强对驻村工作队员的纪律考核,不定期查阅队员工作日志,对驻村扶贫的工作成效进行检查评定。

二、规划先行,认真制定脱贫攻坚工作方案

精准扶贫,规划先行。我局根据市委统一部署,认真做好扶贫攻坚规划。一是制定了市脱贫攻坚林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从全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同全市扶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整合项目资金,建设林业产业基地,通过发展花卉苗木、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产业,提升贫困村的经济实力,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帮助联系村制定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方案。针对各村的不同情况,驻村工作队员认真调研,协助村委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廖家林村确定以花卉苗木产业为龙头,进一步扩大花卉苗木栽种面积,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农民加入。火山口村以发展精品柑桔为主,加大柑桔种植面积,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针对贫困家庭致贫的不同原因,帮助每个贫困户制定脱贫方案。对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采取政府兜底脱贫方案;对缺少发展资金的,多方帮其筹措资金,提供生产资料,开展技术指导;对因病因残致贫的,积极争取更大比例的报销看病费用,将其纳入民政低收入人群求助。

第9篇

会议决定,到2017年底,4个市级重点扶贫县、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1919个贫困村整村脱贫,165.9万贫困人口绝大部分越过脱贫标准线。

扶贫攻坚任务艰巨,难度可想而知。

2016年6月,“战役”时间已过一年,重庆扶贫攻坚进入重要阶段,取得了斐然成绩,也面临不少挑战。

【扶贫攻坚 硕果累累】

部门联动 力度渐增

组织部门输送“扶贫第一书记”、市交委畅通乡村道路、市教委提供教育资助……

2015年,重庆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40.1亿元,增长48%;截至2016年6月,提前下达专项资金、补助资金231.8亿元。

区域协调 集群效应

重庆18个区县、184个乡镇、1548个村,打破行政边界,组成扶贫片区。

区域内,非贫困地区带动贫困地区,实现优化资源分配,协作平衡发展,共同实施脱贫开发项目1655个,群众收入大幅提高。

持续扶持 再送一程

设置三年贫困户政策过渡期。

在此期间,帮扶人员不散、帮扶政策不变,持续为贫困人口提业支持、技能培训、医疗保障等全方位保障。

做到“自立之前不松手,脱贫之后再送一程”。

强化造血 实现共赢

从源头入手,鼓励社会力量进驻贫困地区,把贫困人口与行业龙头,贫困农户与企业主“捆绑”,打造产业共同体,共享收益成果,实现双方共赢。

动态筛查 精准到点

通过逐级逐户自查、交叉检查验收、三方评估,去年底、今年初,清退了不符合条件贫困人口1.76万人,识别新贫困人口5.7万人,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夯实基础。

【扶贫攻坚 挑战重重】

因素参杂 容易返贫

贫困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医疗保障不成熟、教育资源短缺,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时常发生。

返贫压力巨大,巩固、稳定脱贫成果,应该被视为“扶贫冲刺阶段”的核心要务。

天生不足 不易突破

经过多年努力,资源丰富地区,早已脱贫。尚未脱贫地区,边缘特征明显。

面对恶劣条件,扶贫者经常束手无策。突破地区“天生不足”,短、准、稳开展扶贫,是确保全面脱贫的基石。

资金有限 难以优化

资金是扶贫开发的“血液”。

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在分配10大类、20项扶贫指标上,资金使用显得“手长衣袖短”。

多元化筹集扶贫资金,高效利用扶贫专款,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人才匮乏 阻碍发展

“硬骨头”谁来“啃”?需要依靠人才。扶贫人才常常被喻为“扶贫大树的干细胞”。

人才匮乏,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不可忽视的“拦路虎”。

思维单一 差异较小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