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自我职业测评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26 18:39: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自我职业测评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自我职业测评总结

第1篇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o university life, even the whole life. At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their own career planning at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ack of professional and rational self-understanding and positioning.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in career planning. By using existing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paper gives full play to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valuation system function, combining normative research and posi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starting from the reality,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all kinds of phenomen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imely summary, inductive reason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erabl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diversity.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influence factor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02-04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价值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下简称:大学生职涯规划)则表现为,大学生对自己的独特性和职业社会环境的评估基础上,形成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价值观念而设计的“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根据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且正好跨越了该阶段的过度期(18—22岁)和试验承诺期(22—24岁)的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而完成了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大学生毕业后则会走上初次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故此,在实验承诺期内,许多大学生往往需要就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所以,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测评分析

我们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对大学生职涯规划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探究。本次调研主要是基于吉讯大学版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通过对大学生测评信息的分析与挖掘,及时了解、适时指导大学生多样性发展的方向与可能,探究大学生职涯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等。

江苏科技大学2011级本科学生中,共有1592人注册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吉讯大学版),其中包含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共十三个学院的学生。

通过学生的问答卷,测评系统数据给出了江苏科技大学11级本科注册学生在职涯规划三个方面(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信息、行动力度)上的基本现状。学生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信息和行动力度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分别是8.3、6.3和6.5(各维度总分为10分,学生平均分越高说明在该方面表现越好)。数据表明该群体学生在自我性格、兴趣等对自身的了解和认知方面还是比较准确的,但在职业信息获取和对职业的认识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而且作为思想的执行者——行动力度也急需加强。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项目测评分析

第2篇

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是与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配套使用的一套软件测评系统。该软件能够准确获取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数据,并能对测评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通过实践应用发现,该软件不仅仅适用于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还能适用于班级日常管理、问题学生教育以及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领域,文章在实践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

关键词:

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学生管理

通用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所具备的专业技术、专业知识以外的非技术、非专业能力,这种能力能够适用于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甚至不同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能力的存在,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可迁移性和普遍适应性,通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理念。2008年11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开始在全国技工院校范围内推广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认知能力训练与社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好的工作绩效。新课程推广之初,课程专家组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6所学校进行新课程试验推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作为6所学校之一,率先开展了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从该课程的初期试验、中期推动,再到后期的全国正式推广,在课程教学以及课程教学软件使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该课程所使用的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是由北京阳光易德心理学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与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配套使用的课程教学软件,该软件的功能是测试、评估和训练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目前,该软件在北京、天津、山东等数十所技工院校中普遍使用。自2008年11月至今,我校开展该课程已有近8年的时间。通过对课程教学软件的实际使用,我们发现,该软件不仅能用于测试、评估和训练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还可以将其应用领域拓展至学生管理工作,如班级管理、问题学生教育以及心理问题学生疏导工作。随着对通用职业素质训练测评软件使用经验的积累,我们拓展了该软件的应用领域,总结出了一套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各领域的方法和流程,并构建了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

一、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介绍

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由通用职业素质训练系统与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

(一)通用职业素质训练系统

通用职业素质训练系统可从自我管理、与人交流、环境适应、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建立完整的报告档案,制作合理的能力训练方案,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二)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

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是一套集压力与情绪评估、身心状态调节、情绪稳定性训练于一体的智能调适与训练系统,共由四个模块组成,即压力评估模块、放松训练模块、自主调节模块、音乐调试模块。

二、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的领域

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使用过程中发现,反应速度测试、视觉注意力测试、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测试以及自我认识测试综合评定较差的班级往往是年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班级。在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往往是自律性差、行为纪律存在问题的学生。压力评估数据有问题的学生,经心理咨询教师确认,往往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以,我们将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工具,将其应用于班级管理、问题学生管理以及心理问题学生疏导等工作,创新和拓展了该软件的应用领域。我们将反应速度、视觉注意力、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以及自我认识水平作为筛选问题班级的4项指标;将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作为筛选自律性差、行为纪律存在问题学生的测评指标;将压力评估结果作为筛选心理问题学生的指标。

(一)应用于班级管理工作

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评估模块中的反应速度测试、视觉注意力测试、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测试以及自我认识测试,了解被管理班级特点,并对班级施加针对性管理。

(二)应用于问题学生教育工作

通过对被管理班级进行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能够筛选出被管理班级存在问题的学生,如情绪激动、矛盾冲突、不明大体等低分特征很明显的学生,或者畏怯退缩、紧张困扰的学生。之后,有针对性地对被管理班级的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可以大幅度降低问题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从而保证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平稳有序地开展。

(三)应用于心理问题学生疏导工作

运用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对学生进行压力评估,将学生按照压力等级分类,对7—8级的学生实施压力管理,利用该系统的放松、调节模块,使学生学会压力自主调节的一般方法,从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降低学生的压力水平,从而起到调节压力的目的。对9—10级的学生实施心理援助,应鼓励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并主动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三、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过程描述

选定一个年级作为测评对象,该年级由4个班组成,学生人数为160人。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对该年级全体学生进行六项测评,即反应速度测评、视觉注意力测评、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测评、自我认识测评、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评、心理压力评估。通过对测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问题班级,并利用该软件对班级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

(一)应用于班级管理过程

通过对反应速度、视觉注意力、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以及自我认识四项测评数据进行分析,对在以上四项测试中存在问题的班级施加相应措施。

1.对在反应速度测评中存在问题的班级进行针对性训练

反应速度测评共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很强、较强、中等、相对较差,对反应速度测评平均值为较差的班级着重进行训练。

(1)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中的反应速度测评模块对班级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将反应速度测评综合评定为较差的班级确定为问题班级并进行重点训练。

(2)利用通用职业素质训练测评软件训练模块中的反应速度训练模块对问题班级进行训练,问题班级每周安排2次,共计4课时的反应速度训练,共需进行10周。

2.对在视觉注意力测评中存在问题的班级进行针对性训练

视觉注意力测评共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很强、较强、中等、相对较差,对视觉注意力测评平均值为较差的班级着重进行训练。

(1)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中的视觉注意力测评模块对班级进行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将注意力测评综合评定为较差的班级确定为问题班级并进行重点训练。

(2)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中的注意力分配训练模块对问题班级进行训练。问题班级每周安排2次,共4课时的注意力分配训练,共需进行10周。

3.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测评较差的班级进行相关辅导

(1)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对各班级进行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测评,并根据测评得分筛选出问题班级。

(2)根据测评问卷反映出的问题,制定社会适应性辅导计划,结合德育课程,每周对该班进行2课时的社会适应性辅导,共需进行10周。

4.对自我认识测评较差的班级进行自我认识辅导

(1)利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对各班级进行自我认识测评,并根据测评得分筛选出问题班级。

(2)根据测评问卷制定自我认识辅导计划,结合德育课程,每周的该班进行2课时的自我认识辅导,共需进行10周。

5.效果评估

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与管理,在第10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反应速度、视觉注意力、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以及自我认识二次测评,并将二次测评数据与一次测评数据对比分析,从而对针对性训练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二)应用于问题学生教育过程

通过对全年级学生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1—3级低分特征明显和8—10级高分特征明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低分特征重点关注矛盾冲突、不明大体以及情绪激动两项指标。高分特征重点关注忧虑抑郁、批评激进、感情用事三项指标。

1.依据测评结果,筛选问题学生

通过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评维度得分图筛选问题学生。从维度得分图可以看出,该学生1—3级低分特征为“自律性:矛盾冲突、不明大体”;8—10级高分特征为“忧虑性:忧虑抑郁、烦恼多端”。两种特征说明该同学容易出现问题,属于极端行为易发人群,需重点关注。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维度得分进行复核

(1)通过与班主任、学生本人进行情况了解,确定该生日常表现。如该生实际情况与测试情况相符,则将对该生施加进一步的管理措施。

(2)如该生实际情况与测试情况不符,则与该生交流,了解该生实际情况后,要求该生在进行16种人格测评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实作答,不得随意答题,并要求学生进行二次测试。

(3)二次测试结果如显示无异常,则将该生排除出问题学生范围。如二次测试结果与一次测试结果相同,则确定该生为问题学生,并施加进一步的管理措施。

3.根据测评结果,施加管理措施

根据测评结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该生表现出的高分特征“忧虑抑郁,烦恼多端”属心理健康问题,低分特征“矛盾冲突,不明大体”属行为自律问题。根据该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管理措施。

(1)利用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对该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节,缓解心理忧虑抑郁,并对该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该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调节频率为2次/周,心理咨询频率为1次/周,持续时间为10周。

(2)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真实情况,将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交流,并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3)与学生沟通,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导学生认识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制定行为习惯养成计划,并监督实施。4.效果评估通过10周的时间,对学生施加针对性管理措施,在第10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二次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并将二次测评数据与一次测评数据对比分析,从而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三)应用于心理问题学生疏导过程

通过对心理压力评估测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压力评估等级为7—8级“实施压力管理”的人群以及图9—10级“心理援助与恢复”的人群进行针对性管理。

1.依据测评结果,筛选问题学生

通过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对学生进行压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筛选问题学生。该生的压力评估等级为7—8级,属于“实施压力管理的人群”;压力反应各维度等级图中,“情绪”维度7级、“生理”维度7级、“行为”维度6级,属于“关注”和“警示”人群,依据测评结果,将该生划分为心理问题学生。

2.根据测试结果,施加管理措施

(1)针对该生压力评估等级为7—8级、压力水平高这一情况,利用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中的放松训练模块、音乐调试模块对学生进行减压调试,使学生感到放松,降低压力水平。

(2)针对该生压力评估维度中的“情绪”“行为”评级为6—7级,利用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中的自主调节模块,使学生学会自主调节情绪和行为的方法;为该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该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详细评估,根据心理咨询情况制定心理咨询计划,每周对该生进行1—2次心理咨询服务,持续10周。

3.效果评估

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在第10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二次心理压力评估,并将二次测评数据与一次测评数据对比分析,从而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四、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的构建及其重要意义

通过对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领域的总结与归纳以及对拓展应用领域流程的描述,我们构建出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的构建,对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拓展功能的研究以及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从软件的拓展应用领域、应用流程、如何选定评估模块、怎样施加干预办法以及软件拓展应用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对整套软件拓展功能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明确了软件拓展功能的使用流程,创新了软件的应用领域。第二,软件拓展应用模型详细描述了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流程,对创新班级管理思路、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软件拓展应用模型详细描述了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的管理过程,能够指导使用者利用软件对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提高对问题学生教育的有效性,以有效避免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第四,以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为指导,将该软件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通过各项测评数据掌握学生总体情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顺利、有序开展。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是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实际使用经验不断积累的产物,是该软件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在使用软件拓展应用模型时,使用者需具备一定的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授课经验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并能熟练操作该软件,掌握数据分析的一般方法。该拓展应用模型在实际使用时切忌生搬硬套,使用者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对干预周期适当延长或缩短,灵活使用干预手段。软件拓展应用模型的构建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的过程。希望通用职业素质训练测评软件拓展应用模型的构建,能够使该软件的用途越来越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

作者:孙仁伟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孙仁伟.数字化教学资源———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在《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学研究,2014(7):275.

[2]孙仁伟.《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实践效果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4):91-92.

[3]陆青,蒋志航.计算机软件应用体系结构模型研究[J].软件,2014,35(1):144-145.

[4]童益民.计算机软件应用体系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6(11):149-153.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2

“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我在一所二本院校学习信息管理专业。说实话学了两年多了,我现在对这个专业依然不是很了解。我觉得自己对这个专业没什么兴趣,什么都学得不精,将来要找工作肯定很难。可是自己什么都不擅长,想考研,又不知道考哪个专业。我该怎么办?”在我国,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许多考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并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和今后的职业方向的关系,受父母、老师的影响较大,常常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因此,职业迷惘现象非常普遍。这种迷茫感对他们大学四年学习积极性的打击是非常之大的,对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之不利的,同时也是我国人才资源的浪费。本文想借这种现象来探讨一下如何利用职业测评来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测评的关系

在大学生中,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和个人特性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大学生要学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是谁、我喜欢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职业面前我应该选择什么等问题。客观、科学地认识自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右图是思考生涯发展的新方法――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在此图中我们看到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知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始也是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的基础。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可以有多种评估的方式,大致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两类。非正式评估是指一些定性的、非标准化的评估,比如:自己认识自己、与同学交流、向老师请教、向就业指导专家或职业咨询师进行咨询等。正式评估是定量、标准化的评估手段,主要通过专业的机构或软件来对自己做出判断。大学生通过专业化机构或测评软件,通过一系列科学手段对自身的一些基本心理特质进行测量与评估,分析个人特质,结合职业特点,帮助自己进行职业选择,这便是“职业测评”。职业测评运用的技术和方法包括个人历史资料分析、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性测评、评价中心技术等,这些能够为我们的自我认识提供深层次内容。

职业测评是生涯设计的成功之道。目前职业测评有两种用途,一是服务于企业――帮助企业选人,二是服务于个人――帮助个人选职业。全球约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大公司在人员甄选、安置和培训方面使用职业测评手段。在我国,各企事业机构也开始将职业测评运用于招聘过程之中。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大学期间如果对自己的个性、特长、爱好和专业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做职业测评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了解自我的途径。中国海洋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指出:“本校在使用了北森朗途职业测评系统最大的作用在于它促进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对学生在将来的求职择业甚至事业发展都意义重大。”

二、职业测评的内容和测评工具介绍

常见的职业测评的类型主要有五类:1.职业兴趣测验――了解个人对职业的兴趣,即“你喜欢做什么”2.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了解个人在职业发展中所重视的价值观以及驱动力,即“你要什么”;3.职业能力测验――考察个人的基本或特殊的能力素质,即“你擅长什么”;4.个性测验――考察个人与职业相关的个性特点,即“你是怎样的一个人”;5.职业发展评估测验――主要是评估你的求职技巧、职业发展阶段等。我们认为有三个因素,即价值观、兴趣和技能,在大学生的生涯决策制定过程中,是最为核心的自我知识。

(一)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某些对你非常重要或是你所渴望的事物。”价值观是生涯决策制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人们依循自己的价值观生活,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感和自尊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主要的理论有斯普兰格六类型价值观、格雷夫斯七等级价值观、米尔顿-罗克奇的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以及施恩的职业锚理论等。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是以施恩(Edger.Schein)的职业锚理论为基础开发的职业价值观测评系统。但有专家建议:对于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而言,职业锚是最佳的选择。而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人而言,因为不了解各个职位的内涵,其职业锚没有形成或不清晰。所以大学毕业生不建议选用职业描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工具。

(二)职业兴趣

兴趣是“人们为从中获得乐趣而做之事。”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会影响到职业适宜度,当他从事的职业与兴趣相吻合时,就可能发挥出能力,容易做出成就;反之就可能导致其原有才华的浪费,或者要经过坚忍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就。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包括非标准化和标准化工具。非标准化工具,如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标准化工具,如一些国际通用的标准化职业测评,应用最广泛的是霍兰德(Holland)职业兴趣类型。

霍兰德根据他本人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提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大职业兴趣类型。

1.现实型。这类人具有直率、随和、重实践、节俭、稳重和不爱社交等人格特点。喜欢从事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的工作,如一般劳工、技工、修理工、制图员和机械装配等工作。

2.研究型。这类人具有好奇、善于分析、聪明、理性、富有理解力和批判力等人格特征。喜欢从事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定向的工作。如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工程师等。

3.艺术型。这类人具有感情丰富、想像力强、相信直觉、富有创造性、不重实际等人格特点。喜欢从事文学创作、美术、音乐、舞蹈、艺术设计等工作。

4.社会型。这类人具有爱好社交、合作、友善、慷慨、乐于助人、善言谈等人格特征。喜欢从事社会工作、教师、咨询、公关和护士等工作。

5.企业型。这类人具有外向、乐观、爱社交、好冒险、有野心、独断、支配、自信等人格特征。喜欢从事企业经理、政府官员、销售员等工作。

6.常规型。这类人具有务实、顺从、稳重、谨慎、保守、有条理等人格特征。喜欢从事工作程序较明确的工作,如秘书、会计、行政助理、图书管理员、出纳、统计员等。霍兰德认为,在职业指导时,首先应该通过测评确定个体的职业兴趣类型,然后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专家建议:学生和工作经验较少的人,可以将Holland的职业兴趣测试作为一种工具来帮助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可能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Holland强调的是兴趣与职业的匹配,其实,在人的特质方面,人格也是自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要介绍的是人格与职业吻合的测试理论――梅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MBTI)。MBTI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人格量表之一。MBTI共有四个维度,即内倾~外倾维度,感觉一直觉维度,思考一情感维度和认知一判断维度。依据这四个维度把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划分为16种类型。MBT1人格测评工具经过50多年的使用和完善,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它可以解释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善长不同的工作的原因,利用它可以选择职业,改善人际关系、团队沟通、组织建设、组织诊断等多个方面。在世界五百强中,有80%的企业有MBTI的应用经验。

(三)技能

技能是雇主特别感兴趣的部分,浓缩成一个问题即“你能做什么?”近年来,研究者已开发出大量的心理测验用于测量与工作和职业相关的技能,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差别能力倾向测验和一般能力倾向测验。但这两种测验都只适用于高中以下学历的人,不适用于大学生。一些专业机构也开发出高度专业化的能力倾向测验用以测量某种特质,但对大学生而言,除了专业化能力以外,更重要是培养能转化到任何特定工作中的一般基本技能。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生涯剖面图系统列出了九种一般基本技能: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领导能力、生活管理、社会责任、团队合作、技术/科学、研究/项目开发。

三、职业测评工具在高校的运用情况

目前一些高校也已经认识到引进专业职业测评软件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帮助。不少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引进测评软件之后,把它挂在本校的就业服务网站上,鼓励本校大学生做自我测评,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学生测评之后得出的报告结果对学生做出相对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采用的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就业中心和北森吉松管理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国内第一套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它包括316道选择题,要求在45分钟内不间断地完成,然后将获得8页的“职业发展报告”和10页的“基本分析报告”。职业发展报告包括动力测试结果、人格测试结果、类型描述、动力描述、适合的岗位特质、职业类型和个人发展建议8个方面,而基本分析报告是帮助学生解读职业发展报告的辅助材料,包括MBTI人格理论、维度解释、类型偏好指数、动力理论、动力指数、动力与人格的整合和使用帮助7个方面。

复旦大学的做法则是在大学生入学初就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到大四时则在心理咨询中心开设有关职业能力倾向测试项目,为有需要的毕业生提供测评及辅导服务。该中心配有自主开发的“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软件,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三部分,通过测试并辅之以就业指导老师的咨询辅导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中国海洋大学的做法是引入北森朗途职业测评系统。就业指导中心派出老师参加北森公司的培训,这些老师回到学校后再为各个院系的就业指导老师辅导,然后进一步推进到学生骨干这一层次,这样分层往下助推,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这一系统,结合自己的实际,不盲目地使用。同时,就业指导中心把测评报告与就业指导课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生通过测评形成报告,然后写一份自己的分析或者心得。

2005年以来,由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省内11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协办的每届“广东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都将职业测评内容规定为大赛其中一个环节。

四、大学生使用职业测评的注意事项

(一)慎重选择测评工具

1.大学生在网上进行非标准化测评时,要注意鉴别测评软件的权威性、咨询师的专业性以及测评报告的准确性。

2.要学会挑选适合自己的测评软件。大学生参加测评前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和问题,如果不清晰,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实际需要来选择测评的具体内容,确定测评的具体方法,并且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和指导才能参加测评。而各高校自主开发或与有关机构联合开发的测评软件由于其常模采集对象主要是中国大学生,且大部分实行动态常模,其测评系统具有较好的本土化特点,所以大学生应多参加学校提供的测评服务。

(二)不可迷信测评结果

据调查:有些大学生用了测评之后,过于依赖报告结果,觉得数据就是权威,会机械地去套测评结果。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理由是测评是根据一些常效的模式,根据大多数人总结出来的报告,但是个体还会有个体具体的思维状况。另外,测验的使用人群以及测验时被试的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职业测评是一种了解自己的辅助手段,但并不能告诉你该从事什么工作。因为,你的命运应是由你自己来掌握的!

参考文献:

[1]朱秀华.如何更好地职业测评工具认识自我[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1).

第4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由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最早提出,起初主要用于职业辅导。随着社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现成为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较为成熟,他们对国民的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早至中小学。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我国开始了全面推行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随着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学生人数的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成为当前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也为高校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带来了挑战性。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思想和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能力或数量不够、学生重视度参与度较低等不足,而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导致毕业时发生择业障碍。

二、创新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既是大学生完善自我、提升综合素质,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阶段,也是进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关键期。传统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在理论讲述、知识传达,忽略了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度,由于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个体把课程教学被动接受,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缺乏认同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以自己大学毕业后所想为职业目标,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为自己制定一系列的短期目标,并通过不断努力和调整来实现的过程。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调动其兴趣,通过不间断地学习和调整自我让其作为个体积极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成长,从而为积极就业做准备,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安身立命所在。基于此,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创新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具有了现实意义。

三、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

(一)提高师生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全面认识

由于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起步较晚,重视度不够,因此师生未全面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出现了职业规划课程不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能力或数量不足,学生上课因重视不够不能积极对待,导致错过了在人生关键期进行自我定位和选择的重要阶段,在毕业季则出现了择业障碍。

事实上,求职和就业看似是在大学生大四阶段完成,其实从其进入大学就开始了,提高其自我综合能力素质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同时,大学生个体清晰地认识自我和职业分析定位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也需要其在校期间正确认识自我,确定人生方向和努力目标,发挥自我潜能,充分利用大学时间完成自我人生的蜕变。

因此,应在全校范围内加大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宣传、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让师生首先从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学会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学会规划。

(二)合理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部分高校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由于认识不到位,课程设计没有针对学历层次、年级层次、专业不同进行区别,授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合理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坚持“全程指导、分段教学”原则――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实现分段教学,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进行教学。第一个阶段可主要通过开展认识职场环境、认识自身能力、确立近期目标等专题让大一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认识和了解,从而也为大二大三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做铺垫,第二个阶段可主要在大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让学生提前感知职场,同时为求职做准备。

(三)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够给予学生除知识之外更多的东西,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更多地需要调动自身积极性,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挖掘自身特点,制定目标并努力完成。

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是指引者,他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更多地是引领学生去自我发现和成长,所以对承担该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除了熟悉课程教学相关知识外,还要了解当前所授课学生特点和目前就业市场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这些能力都需要授课教师定期参加职业生涯培训来输入新鲜血液。

(四)建立职业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体服务

课程学习由于时间的限制造成的客观原因,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外不能再和学生亲密接触,对其进行个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为了拓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受益群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职业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体职业咨询服务。为学生解决进入大学无所适从、没有目标、没有状态、对专业不感兴趣、纠结于考研还是就业等困惑,机构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资深教师或是学生发展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让其通过一对一的个体面谈、非正式的评估手段,结合学生当前自我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帮助其明确发展方向。

(五)完善职业生涯测评体系,辅助课程教学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大学期间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理解自我,理解就业环境,并充分做准备,是大四顺利就业的前提。“知己”就是要自我体察和评估自己的价值观、自我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但自我认知由于带有主观性,不能全面客观地做出评价,因此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科学地测评价值观、自我能力、兴趣、性格具有了现实意义。

通过搭建测评人员建设和扩充测评手段,进一步完善职业测评体系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成长和进步空间。从事职业生涯的测评人员需要是心理测量学科的专业人员,因为只有具有专业性才能给予测评对象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在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估时需要借助多种测评手段,而测评手段需要结合最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完整的自我认识和定位。

(六)开展职业生涯校园活动,构建职业生涯实训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校园活动,构建职业生涯实训平台,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提高其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

高校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相关主题活动,以专题讲座、采访优秀校友、辩论赛、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策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反思、总结,结合自我能力及外界因素学会自我规划,进行自我约束、激励和管理。

学校可建构职业生涯实训平台,通过志愿者服务、三下乡、带薪实习等载体让在校大学生可以感知提前职场,因为职业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撞击、感悟、反思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个体通过职场体验,发现和完善自我不足,通过重新自我调整、自我定位和积极改变,让自己离自己喜欢的行业和岗位要求更进一步,从而能够确立大学的行动目标,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2007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495万人,2008年更将达到559万人。因此,在未来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很有必要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认识就业环境,树立明确的目标,在四年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掌握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个人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及其意义

职业生涯是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由于心理、社会、经济、生理以及机遇等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工作、职业的发展变化。职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它跨越人的整个一生并涵盖个人的自我概念、家庭生活,以及个人所处的环境、文化氛围的方方面面。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在就业时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的放矢。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根据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进行合理的、全面的定位,并紧密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大学生实现自我超越。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阻力,避免人生陷阱,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再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扩大自己所需要的人生资源,并将不同的人生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规划,实现动态的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还比较淡薄。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真正普及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规划,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他们在大学里除了读书和参加相关活动之外,对“将来如何发展”、“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等问题从未做过认真考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缺乏认真的准备。有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和家长。另外,一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重要性没有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宣传。

2、高校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个人的自我规划和学校、社会的职业生涯指导结合起来进行,不是仅靠几个指导教师和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目前,有些高校还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比例投入资金和人力来发展职业生涯教育。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安置、派遣等层面上。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系统培训和教育,使学生把职业规划与求职技巧、参加招聘会等同起来。

3、缺乏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测评工具。测评是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它包含了对个体的生理、认知以及情感的测量和评价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跨学科的技术。职业测评能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特点,作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参考。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测评工具是针对社会群体开发的,并不适合大学生这一群体。国内的测评,也主要是引进欧美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这种“引进”会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和翻译偏差而产生问题,但本土化的修订还远远不够,一些测评软件中的常模也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学生的特点。

4、缺少专业化、职业化、长期稳定的工作队伍。全国大部分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来进行的,专业化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专职的授课教师比较少,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专门人员尤其严重不足。呈现出从事就业指导实践工作的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从事理论研究的没有从事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还没有普遍推开,在从事一定时间辅导员工作后就会面临“转岗”的局面,也造成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

三、解决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的发展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式,进而影响我们对职业的规划和追求。作为社会剧变的产物,生涯规划已成为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首先,高校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育理念。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中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和广大学生中开展起来。

2、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育计划之中。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科研机构等机构,学校领导、专业工作者、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人员组成,各类人员齐抓共管,共同发挥作用,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咨询,并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研讨活动。重点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从学生一进校就进行职业教育,第一年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第三年要帮助学生收集企业、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的感受;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写求职信,参加面试等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各种就业市场活动。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能力和做好就业准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关键。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写相应的就业指导教材,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实践活动、文化素质等教育课程,课程的设置要有前瞻性,使学生了解学科相关职业最前沿的动向与发展。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缩减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之间的差距。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以及案例教学法。

4、选择和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和测评工具。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教育和职业选择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凭借内部人员或与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通过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毕业生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高校在选择和开发适合的测评工具时,应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5、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强、素质高的职业指导教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根本在于教师。一个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要通过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他们熟知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管理业务、就业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第6篇

(一)自我认知的概述 

1.自我认知的内涵 

“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包括个人的一系列认识和评价:对自己性格、能力、兴趣、欲望的了解,与别人以及环境的关系,对处理事务的经验,对生活的目标。自我认知是职业规划的终极意义。 

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与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在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在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判断与评估。自我认知是进行清晰自我定位的基础,是个人职业与事业生涯的起点。其包括:认知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性格特征,认清优势和劣势,觉察情绪变化、原因等。 

2.自我认知的原理 

个体对自我的觉察来源于对外界环境刺激经由记忆和思想的反应。个体在形成记忆之前是不会有自我意识的。记忆是思想的基础,自我认知是个人在思想上对于环境的反应。当一个人的记忆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后,比如出现了完全来自大脑的思维和想象力,个体的自我意识会更加强烈。 

3.自我认知的作用 

(1)自我认知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个体如果不能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就不可能准确地认识外界客观事物。(2)自我认知是个体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起推动作用。(3)自我认知是个体改造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认知能力对于教育程度低,智力程度低的人,很难具备自我的认知;而对于有些人,则能够超越这种心理认知。 

(二)自我认知的意识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其基础上对个体作出的判断。自我认识在其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个体的诸多方面。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能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能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是自我认识的精髓。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个体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个体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即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的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三)自我认知的途径 

1.全面自我拷问 

(1)从观察和内省的途径认识自我。只有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思、审视、鉴定、评估,才能不漏死角全方位透彻地观察审视自己内部世界中存在着的“本能”、“现实”和“理想”的自我,才能从时空的纵横轴上定位自我,才能评判自我认知的好坏。 

(2)从专业和职业的途径认识自我。只有冷静分析专业学习的兴趣、准确判断对某个职业的喜欢程度、客观评价以前的学习经历和深刻剖析职业岗位与职业梦想的关系,才能“盘点”自我认知的损溢。 

(3)从强项和弱项的途径认识自我。只有明确强项是什么、弱项在何方、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教训有哪些、兴趣是否发展成了爱好、爱好是否成了职业,才能考量自我认知的长短。 

(4)从传统和科学的途径认识自我。只有了解身体处于什么状态、心理品质究竟如何、古代邹忌为什么“不自信”、现代心理测验为什么有效,才能反思自我认知的得失。 

2.关注他人态度 

(1)关注自我与环境的关系。自我认知是对自己与周围事物诸多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关系进行的认知。自我与大千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事情景物理、上下左右内外无不相通相连。自我应该在与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关系的联系中确定认知的“坐标”。 

(2)关注自我与组织的关系。生活是“网”。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组织是你的社会属性最充分展示的地方。组织对自我的态度与评价是帮助我们认识、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 

(3)关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他人是你的参照系。要善于在他人的评价中认知自己。有一定代表性的个人更了解你,征求其代表性意见是自我认知的重要路径。 

(4)关注自我与家庭的关系。你在家里得到怎样评价,你的父母亲怎么看你,邻居怎么看你,通过对照这些镜子,可以判断自己是一个什么角色,在家庭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3.顾及社会交往 

(1)社会交往的正相呈现情况。当你在社会交往中正相呈现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地显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如对人推心置腹,忠诚老实,作风正派,不夸大自己的能力,也不掩饰自己的不足,即所谓“君子坦荡荡”时,注意他人对你的评价。 

(2)社会交往的反相呈现情况。当你在社会交往中反相呈现即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地显现自我,内心活动与外部行为不一致,如言不由衷,或正话反说时,注意他人对你的议论。 

(3)社会交往的放大呈现情况。当你在社会交往中放大呈现即在一定情况下,将自我的某些信号进行放大,以强化对别人的刺激,如取得一点成绩,炫耀自己的能力时,注意他人对你的看法。 

(4)社会交往的单向呈现情况。当你在社会交往中单向呈现即有目的的表现出某一特长或某一方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展示除专业角色外,书法、音乐、美术、舞蹈、体育、剪裁、烹任等方面的特长,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时,注意他人对你的反应。

       (5)社会交往的无意呈现情况。当你在社会交往中无意呈现即未经仔细考虑,把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想法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时,如原形毕露、情不自禁等,注意他人对你的态度。 

总之,顾及社会交往即照顾或注意到在社会交往互动中所呈现的各种情况及其研判,是自己认知的途径之一。 

4.依托实践检验 

(1)社会实践是主客观沟通的条件。实践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表现为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的实际的交互作用, 社会实践是自我认知的前提、依托和先决条件,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纽带”和“交错点”。 

(2)在社会实践的检验中认知自我。只有在社会实践的检验中才能认识自己,发现“自我”。歌德曾说:“一个人怎么能认识自己呢?通过观察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行动。”“通过行动”是在社会实践检验中实现认知自我的最好注脚。 

(3)克服盲目性、模糊性和片面性。要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目的、视角、视域和标准,就要克服主体自我认知存在着的盲目性、模糊性和片面性,就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只有明确清晰全面地自我认知,才能发现自己的能力、长处与优势。 

(四)自我认知的方法 

1.自我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注意事项。自我评价方法又称自我测试法。测试的题目经过精心研究设定,如实回答,不参照他人的看法,就可以对个人素质、职业价值观、综合能力等给出结果。如果以不真实的自测结果为基础去规划人生,只能起误导的作用。因此,自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凭第一感觉回答问题,按照自己的认识、习惯去答,这是自我测试特别要注意的。 

(2)自我评价难点把握。①(情商高低决定人生的成败。②智商其地位并非突出,但必须要了解它。③逆商反映的是面对挫折的应变能力。④社交商决定着人际关系的好坏。⑤思维方式影响人生,编织命运之网。⑥性格深刻影响人生,它决定命运。⑦心理极大影响着能力的发挥。⑧血型里隐藏着你性格的密码。⑨星座是了解自己的一把秘钥。 

(3)自我评价要点陈述。①个人性格:如本人性格温和、稳重,喜欢控制他人。②兴趣爱好:如会不定期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见解。③思维方式:如做事条理性强,但往往想象力不足。④身心情况:如身体正常,心理健康,没有不良爱好。⑤社会关系:如人际关系正常,但缺少商界的人脉。⑥实践技能:如能写格式规范的调查报告。⑦处世态度:如厌恶社会上的不公平事件,但常采取冷漠态度。 

2.电脑评价方法 

(1)电脑评价方法概述。电脑评价方法又称计算机测试法,是衡量和估计认知主体活动过程的有效方法。它利用计算机测评软件进行自我认知测评,是现代常用的测试手段。许多测评软件,能比较科学准确地进行职业测评。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可以帮助自我进行职业兴趣测评,其结果对于明确职业兴趣,从事有兴趣的职业,协助职业选择、拓展职业范围等具有重要作用。 

(2)电脑评价使用现状。①测评前途广。电脑测评之所以被广泛重视,是因为其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②测评效果好。目前开发出来的测评产品信度、效度都比较高,也积累了足够多的常模,从使用反馈情况看令人满意,受到各方面的认可。③测评用户少。在国外,职业测评是作为高校就业中心必备的指导手段来使用的,而在我国目前只有10%左右的高校使用了这一手段。 

(3)电脑评价主要优点。①利用电脑进行自我评价,能客观地了解自我,有助于明确职业目标,可以为职业决策和行动提供可靠依据。②利用电脑对自我素质进行职业测评和进行科学、客观、标准的系统评价,能为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的职业管理提供参考依据。③利用电脑还可以对认知自我的其他各方面情况进行评价。 

3.他人评价方法 

(1)他人评定你的价值。评价是泛指衡量人物与事物的价值,是“决定价值”的过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这些按照发生时间先后次序排列的评价方法,就是他人“决定你的价值”。你说你行你不行,他说你行你才行。 

(2)他人评价包括对象。包括:父母、亲戚、老师、上司、下属、同学,朋友、邻居等。包括:认识你的人,和你见过面打过交道的人。所有认识你的情绪状况,对你的情绪管理产生看法和意见的人,都是评价你的对象。 

(3)他人评价调查问卷。自我认知需要借助外力,需要收集他人、身边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这是一个通过外部来进行自我认知的模式。这个模式可以通过自己设计调查问卷,让他人来填写,然后进行客观地分析并以此定位自己。回答调查问卷与其他职业测评方法一起,构筑一个正面的自我评价体系。 

4.其他评价方法 

(1)内环境评价法。其优势因素和弱点因素是个人在其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属主动因素。一般归类为管理的、组织的、经营的、财务的、人力资源的等不同范畴。找出那些对个人成长与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远的影响因素,同时找出那些对个人成长与发展有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短暂的影响因素,才能对自己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个人背景、童年背景、学校背景(学历背景)、生活背景有一个准确认识,才能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2)外环境评价法。其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是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发展直接有影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属于客观因素。一般归属为社会的、市场的、家庭的、学校的、能力的、竞争的等不同范畴。只有通过对自己的外部环境的准确认识、综合分析和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研判,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相应的职业规划。 

(3)态势分析方法。又称SWOT分析法,也称优劣势分析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Qpportunity)、威胁(Threat)。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二.职业规划 

(一)职业规划的概念 

1.职业规划的内涵 

职业规划就是对个体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职业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术界人们喜欢叫"生涯规划",有的称其为"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是针对职业困惑、面向职业发展的一系列服务的统称。 

2.职业规划的意义 

职业规划对个体的认识和定位是重要的。"知己"与"知彼"同等重要。职业规划会给个体以清晰的发展目标。个体的人生不仅与收入有关,还与职业规划有关。有目标的个体才能抗拒短期的诱惑,才会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有目标的个体才会感觉充实。个体只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最容易成功。很多时候失败的个体不代表没有能力,而是角色定位的失败。职业规划正是对个人角色的有效定位的方式。 

3.职业规划的对象 

(1)在校生或者已经工作,需要谋划出清晰的未来;(2)正在求职或将要求职,却没有清晰而精准的求职目标;(3)对未来感到迷茫,搞不清楚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4)不喜欢当下在做的工作,对工作提不起劲来;(5)每天忙碌,但成果有限;(6)感觉职业发展不顺、徘徊不前,看不到前途;(7)对是否跳槽犹豫不决;希望工作稳定,收入更高,职业生涯发展顺利;(8)想创业,但不知道是否适合创业;(9)希望能学些专业的方法、理念,从而有效掌控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职业规划的原则 

1.喜好原则 

职业规划确定的目标是自己喜欢的,才有可能在碰到强大对手的时候仍然坚持;在遇到极其困难情况时不会放弃;在有巨大诱惑的时候也不会动摇。 

2.擅长原则 

只有做你擅长的,才有能力做好;有能力做好,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只有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才能做得比别人好,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价值原则 

有价值的东西才值得你“上下而求索”,“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件事够重要,值得你做,你就有能耐把它开心地做好。 

4.发展原则 

有足够多的机会,有足够大的市场,有足够宽阔的成长空间,这样的职业才有奔头。 

如果一个人做自己最喜欢的同时也是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而且觉得这件事最有价值,那么做成的概率会很大;如果这件事情还很有发展前途,那么就可以获得更长久的成功。 

(三)职业规划的方法 

职业规划方法包括"镜子和尺子"、"方法与视角"、"信息支持"和"确定性"。 

1.牢记"职业方向定位"。要记住它是"最重要的",它是你职业生涯的"镜子和尺子",用于看清你的职业特质,指导你5至10年的职业积累和发展。 

如果说它具有灯塔、航标等设施的照亮和引导作用,丝毫都不过分。职业方向为你聚拢心力和有限的资源,揭示出关键特质的程度差异。对职业方向与职业特质的坚定把握,是从战略高度对职业成功的把握,是最有效的把握方式。 

2.进行"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大学学习不那么顺利或成功,或者你有很高的职业发展期望,就有必要通过"职业核心能力测评"进行胜任力评估,用以支持你制定的职业目标并树立一个能力提升的方向与标准。"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是另一把尺子。 

3.做好"职业成熟度测评"。组织环境对职业发展巨大影响。使得"职业成熟度测评"变成了"第二重要"的服务环节。 

如果你并不掌握资源、权力,就不要试图去改造组织环境,因为个人并不具备这样的力量,这个想法过于理想化了。主动适应环境是个聪明的选择,不假他人之手,凭借自身努力就可以把握。 

组织原则、职场规则、人际策略、方法视角、自我管理等等都标志着你的"职业成熟度"水准,决定着你的回报速度。对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仍然得不到认可、经常归罪于环境恶劣、不断忍气吞声或动辄冲冠一怒的人来说,"职业成熟度测评"是你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良师益友。 

4.依托“职业规划信息库”。“心中无数点子多,头脑糊涂决心大”。缺乏信息支撑的决策是可怕的。 

职业规划最终必须体现为"职业决策",而"职业规划信息库"恰恰要依托信息支撑。没有"信息支持"的"职业决策"注定是短命的。 

(四)职业规划的测试 

1.埃德加·H·施恩的职业锚测试 

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铁制器具。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个体在做出选择时,一定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职业锚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的。 

职业锚问卷是国外职业测评运用最广泛、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是一种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自我了解的工具。它能有效协助组织或个人进行更理想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职业锚倾向没有好坏,根据第一感觉,不假思索迅速地答题就OK了。 

2.WVI职业价值观澄清测量表 

WVI职业价值观测试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舒伯于1970年编制的,用来衡量价值观——工作中和工作以外的——以及激励人们工作目标。量表将职业价值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内在价值观,即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因素;二是外在价值观,即与职业性质有关的外部因素;三是外在报酬,共计13个因素。 

量表指导语告诉你下面有52道题目,每个题目都有5个备选答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想法,在题目后面选出相应字母,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通过测验,你可以从得分最高和最低的三项中,大致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倾向,在选择职业时予以考虑。 

参考文献 

(1)杨婧编著《认识自我的5种方法》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月.ISBN:978-7-5112-1890-2 

(2)陈宜、洪壤.编著《职业定位DIY》 广东广州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ISBN 9787806557594 

(3)桑伟林著.《大学生职业定位的SWOT分析方法初探》2008年第12期第24卷(总204期) 

(4)职业价值观测试量表(整理版)http://wenku.baidu.com/view/bc4968d3195f

312b3169a55e.htmlre=view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39-01

当今社会已经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从认可学历到认可技术之间逐步转变,要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升“就业力”,如何切实有效的提高大学毕业生力,教育部门、高校、社会各方面也都在为破解这一难题而积极的出谋划策。

1 就业力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分析

1.1就业力的概念及内涵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界定,就业力不是一个名词的统称,根据求职者角色、企业要求进行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大学生的就业力,在学校期间就必须完成的就业力训练,通过系统的就业力训练,提升初次就业的成功率;二是普通求职者的就业力,结合在校期间的就业力训练和自己已有的工作经验必须完成的就业力训练,通过“就业力提升性质训练”,提升能力的持续性。

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及内涵

大学生涯规划内涵的实施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诺或者字面上的计划,更是包含大学生涯规划、引导、实施以及最终的监督审核直至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系统性工程,是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大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活,认识职业岗位从业标准,了解人才市场用人需求状的基础。

1.3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力之间的关系

在就业力视角下来看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学生把“规划好大学生涯”作为前提,学校为其提供引导、激励、服务和保障的过程,加强其就业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内化体现在“就业力”提升的目标上,二者既是相辅相成,又是互为因果。

2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大学生抓住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黄金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人生需求”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层次推进,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他们只有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才华,才能充分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潜能,体现自我价值。

2.2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学习主观能动性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确定自我的奋斗目标,调动自身积极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大学生自觉进行终身学习,使自身就业力逐步得到提升;能够有助于大学生探索到适合自身的职业机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3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是以专业学科为体系,注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力,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突破口,形成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在现有教育体系中注重把专业能力和就业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

3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有效途径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高校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指导欠缺

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成立专门职业生涯教育机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基本上是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或招生就业处等。许多高校充当生涯规划指导的老师大多由辅导员或就业老师兼任,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

3.1.2学生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欠缺

大学生普遍对自身缺乏充分了解,一是自我评价过高,职业目标定位高,不切合实际,理想与现实间的极大落差;二是自我评价过低,目光狭隘,低估自己的能力,不能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三是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期望值过高,不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对职业的认识,多数集中在几个热门职业,缺少理性的思考与规划。

3.1.3科学性、合理性的评估与后续反馈机制欠缺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上,它涉及到家庭、高校、社会等方面;从微观上,它涉及到高校的就业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部门以及学院、班级、学生等多个环节。整个生涯规划需要在实施中得以检验其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目前大学生生涯规划由于缺少实践,因此缺少对规划各个环节的诊断,难以对规划做出调整与完善。

3.2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3.2.1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积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断深化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使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和发挥他们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3.2.2完善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精细化目标方案

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分类指导,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指导学生严格做好自我评估、环境评估、明确目标、执行策略、及时反馈五个步骤,要对学期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对未完成目标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解决障碍的对策,并进行修订与完善。

3.2.3完善引入社会市场职业标准服务体制

高校要积极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引导体制,制定相关保障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体系,提高职业咨询师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建设与大学生实践相关的实习基地和实践平台,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市场相结合,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实现与社会的良好接轨,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真正起到职业的指引作用。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4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推进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筹划自己的未来,他们急于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却很少考虑这份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其结果往往都是“毕业即失业”或者频繁跳槽。

毋庸置疑,高校当前所倡导的“先就业后择业”理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但作为高校毕业生,如何在就业资源非常有限的当下,选择一份更加契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工作,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意义重大。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养,明确和树立自身未来发展目标,对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设现状及问题

国外的许多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对学生开展心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测评,学校主管就业部门参照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学校还设有择业指导专业, 甚至还设立了学科硕士点及博士点。在德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了对学生职业定位及人生规划的整个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学校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学校及专业;在学生入学后,即着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和辅导;同时,注重学生就业前的实用职业能力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之后,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开始被人们所认识,我国高校进行了有益尝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学校还将该课程归属在招生就业部门管理,这为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效,也是职业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看,作为新生事物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职业规划指导主体的缺位

在西方发达国家, 职业指导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一般都是由专家来完成。但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根本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老师, 有的院校即使有一些,但多数也没参加过专门培训,缺乏必要的业务技能。各院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都是由党政干部或辅导员来做,他们是在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这种主体上的缺位,一般很难真正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 职业规划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许多高校将职业规划指导狭义地理解为就业指导,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模式上。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举办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专家或企业老总来传授相关的就业面试技巧,再有的就是举办全校性的职业规划大赛。

总的来说,在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真正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3. 职业生涯规划上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1]

很多高校为图省事,仅给毕业班学生开展简单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或者到了大四才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纯粹是将职业生涯规划当成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救急药,以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这样的应急举措,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职业规划指导形同虚设,效果很难保证。

二、改进的对策

1. 要加大宣传形成共识

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规划对学生的就业及未来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理念得到普及。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应向学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使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来。同时还要做好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好的做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上层次、上质量,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规划未来发展,确定自身定位的良好载体。

2. 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机构设置与专业化队伍建设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机构可下设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主要负责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及授课安排等工作,负责解答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该机构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真正内涵,创新观念,提升服务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咨询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亟需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咨询师队伍。结合目前各个高校自身特色,从事该项工作的队伍可以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来配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咨询老师。同时还需要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展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培训学习,充分保证教辅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具有一定深度的职业规划知识。

3. 合理安排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课外指导

高校在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计划时,需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确立全程的课程教育体系。[2]具体来说,高校应当重视课程开设的阶段性及目标性,不同年级应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开展相应的指导。一般地,应力争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得大一新生一进入大学就能通过课堂学习了解职业内容,认识自我,以及职业规划对未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及条件;组织新生和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及择业方面的建议和想法;邀请专家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在大一学期末要求学生撰写自我总结,深刻剖析在个人能力及认识自我方面的体会。到了大二、大三年级,主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状况,逐渐学习掌握一些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立自己的未来求职目标,并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比较当前自己与所确立目标间的差距,结合目标有的放矢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养。进入大四后,就是具体指导学生实现自身求职目标得阶段,即通过各种职业规划教育指导,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可督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工作进行总结,检验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等方面的讲座等。

4.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机制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开展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是一项检验学生职业规划合理性以及反馈职业规划教学实践成效的重要工作。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牵头组建测评小组,测评小组可以由在职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就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气质类型、人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开展测评并做出解释,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为进行自我职业选择提供参考。[3]为提高测评效率,同时也为适应普遍性原则需求,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最好是能建立一套测评系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的开发是一项有着重大实际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繁杂的任务,需要从大学生自身实际特点出发,兼顾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布茂勇,唐玉琴.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51-54.

第9篇

1.1时间安排不合理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时间是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安排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仅有20学时。高校大学生进入毕业班后忙于毕业论文设计,其就业观念和职业兴趣已经初步形成,短时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不能为他们的就业充当“急救药”,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而是忙于应付,因此,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极其微弱,甚至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不信任感。

1.2学生对传统的授课模式认可度不高

高校在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后,基本参照专业课和部分选修课的传统授课模式进行,以教师讲解为主,以与PPT结合的理论讲解为主。而学生高考志愿的选择大多由家长作主,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养成了长期被动思考的习惯。进入大学后,学生不再有来自家长、老师的压力,而自身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只为应付大学课程、应付期末考试而上课。因此,传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认可度较低。

1.3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培训机制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6]。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由做学生工作的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来讲授,大多数教师自身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心理学基础和授课经验,而且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培训机制尚不完善,授课教师后期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使得教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后劲略显不足。

2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设计的总体构想项目管理技术采用项目小组作为临时性动态组织形式,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坚持目标管理。因此,可以尝试将项目管理技术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7]。

2.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设立“项目小组”和项目小组组长

在职业生涯课程中,结合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对参与课程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成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项目小组”,通过设立项目小组组标、口号、课程目标等形式增强项目小组的团结和协调。通过设计小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评选出项目小组组长作为项目管理负责人,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学习过程、小组学习计划制订、过程监督、协调、绩效考核等工作。

2.2职业规划课程监督制度的制定

课程教学中,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完成课程的相应学习、课堂互动以及课程论文等。同时,小组成员相互制约,项目组长参与监督,扮演主要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辅助和监督各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

2.3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引入绩效管理和目标

管理机制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严格阶段性审查,随时给予指导监督,同时,通过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机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职业规划的主动性,注重在课程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协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3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运用项目管理技术中的生命周期理论,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分为4个阶段:启动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收尾阶段[8-9]。

3.1启动阶段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本要求,编制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大纲。结合项目管理的目标管理机制,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考核方式等。

3.2计划阶段

根据教学大纲对课程设计的细节要求,运用项目管理技术进行计划,制定出课程设计进度安排、绩效考核机制、配套专业测评工具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分为理论课、网络课程以及课程设计作业3个环节。理论课通过详实案例与专业心理测试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和内容。网络课程则为学生量身定做视频素材,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观看。课程设计作业则要求学生使用配套专业测评工具进行自我评定。结合项目管理技术,坚持效益最优的原则,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设立“里程碑”,通过中期工作报告、情景剧模拟、心理剧、小组课堂互动情况汇总、组内展示等方式检查和监督项目小组的进度和质量。同时,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小组成绩考核按照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工作,教师应积极准备易于理解和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案例资料及测评工具,成立课程设计小组,通过头脑风暴选择最优案例,便于学生结合自身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3实施阶段

3.3.1项目小组的成立

运用项目管理技术,在领导方式上强调个人责任,实行项目小组管理和小组长负责制。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始之前,随机分组,7~8人组成一组,通过自主选择指定小组负责人。组长负责明确课程各阶段的任务和组员分工,调动组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协调。组员必须按照组长要求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完成相关课程任务。如果组内某个同学不积极,任务未完成,其个人成绩按照绩效考核扣除相应分数。另外,其小组成绩也受到相应影响。

3.3.2绩效考核与进度检测

严格项目管理绩效考核,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进行测评。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进度计划,在每个“里程碑”阶段,以项目小组为单位主动参与汇报和表演,根据积极性和参与度进行绩效考核,同时,教师对其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指导,指出学生在该阶段存在的问题。对于不能积极参与的项目小组,问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4收尾阶段

根据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在项目收尾阶段验收项目小组成果。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束后2周内,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招聘会和小组展示,提交职业生涯规划书。通过最终小组展示和答辩,根据小组评价成绩和其他各个阶段任务成绩,给出学生课程综合成绩。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科学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为日后的课程教学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4总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