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商品质量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03 13:41: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商品质量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商品质量论文

第1篇

经济学中有关商品质量监管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总结这些理论的演进过程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完善商品质量监管制度。

一、信息完全假定下的商品质量与市场机制

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商品质量并不是理论关注的重点。因为信息完全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础假定,按此假定,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市场,买方都拥有商品质量的所有信息,包含功用、风险因素等,买卖双方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是完全透明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无法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来粉饰商品质量上的瑕疵,消费者的购置决策不会因为信息不完全而被误导,自然也就不会有使用中或使用后的伤害问题。

由于信息完全的假定消除了企业可能拥有的信息优势,所以传统经济学更加关注在不同的市场类型中,如何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断定来揭示有关商品质量的信息。在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是均质的,不存在质量上的任何差异,市场均衡水平所断定的价格就是刻画商品质量高低的唯一信号。而在现实经济社会更常见的垄断竞争市场中,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为获得更大的市场会通过广告主动传播商品质量差异的信息,同一行业内部商品之间的相似性让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充分,企业无法暗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收入约束在某个价格水平上与生产经营者实现均衡,而不同的均衡价格水平将对应不同质量的商品。在纯粹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中,企业行为有明显的市场安排力,价格可能会被企业把持,产生扭曲。然而,处于市场劣势的消费者清楚地知道,高价格下商品的质量到底如何,但由于别无选择,他们只能接受生产经营者制定的高价格。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信息完全的假定下,商品质量更像是一个技巧术语,因此被主流经济学所疏忽。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框架看,该学派实际上是通过价格信号来研究商品质量的。20世纪初微观经济学领域出现的不完全竞争理论,也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学信息完全的假定,因此,它对不完全竞争格式下商品质量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价格信号与市场安排力两个因素的经济含义。

二、质量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1970年,在《旧货市场:质量不断定性与市场机制》一文中,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以二手车为例,首次用信息不对称解释了二手商品市场中的质量问题,从而开创了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全新领域。他认为,在旧货市场的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拥有的质量信息是不同的,卖方显然知道更多的质量信息,而买方则知道的较少。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让信息劣势的一方——买方只能按照一个折中价格来购置并不清楚质量好坏的二手商品,但折中价格将会让实际质量超出折中价格水平的商品无利可图,从而“挤出”这部分质量相对较好的商品。这样,买方实际面对的必然是质量相对较差的商品,“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将在旧货市场上演。随着买方意识到市场商品平均质量在下降并调低报价,市场中的另一部分质量较高的商品将会退出交易。在信息经济学的范畴中,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向选择。以上情况循环往复,会导致旧货市场无法交易,出现市场失灵。

西方学者根据购置者对质量信息的可获得性把商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购置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商品质量的搜寻品(searchgoods),第二类是只有使用以后才能获悉商品质量的体验品(experiencegoods),最后一类是使用后也可能无法知道商品质量全部信息,因此购置之处主要是相信其质量的信任品(credencegoods)。显然,消费者在购置后两类商品时会见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逻辑,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将导致的市场交易效率损失。可以设计一些能部分修正市场失灵的机制。例如。卖方供给一份由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商品质量鉴定证明,主动揭示商品的质量信息;卖方供给质量承诺,对一定期限内可能出现的商品质量问题负责,如退货、调换合格商品、保修等,减小信息不对称可能给买方造成的伤害;在法律健全的国家。由第三方仲裁者介入的私法调节来实现对不完全信息的改正,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由政府监管部门介入信息不对称市场的运行,通过强制性法律来保护消费者和用户的权益,也是改正以上问题的一个可行选择,这就是本文关注的商品质量政府监管问题。

三、商品质量的政府监管

信息经济学所揭示的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是政府介入市场商品质量监管的必要条件。按照规制经济学的理论,这种监管属于社会性规制,即政府基于安全、健康、环境等目的对某些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进行监督、管理。

1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是质量监管的立足点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无论是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还是非主流的奥地利经济学,消费者权益至上或者说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均为考量商品市场是否具有经济效率的主要标准。按照这一逻辑。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不被那些质量不可靠的商品所损害将是政府部门进行质量监管的立足点。

传统经济学考察消费者利益的主要根据是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即用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格与消费者的意愿支付价格的差来计算消费者从交易中获得的好处。正如前文所言,消费者剩余概念之所以没有涉及商品质量问题,是因为商品不存在质量问题是经济学的一个潜在假设。在信息完全的经济世界中,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抵制可能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或财产等带来危害的不合格商品,因此,市场机制会自动将影响消费安全的问题商品排除在外,实际交易的商品必然是没有质量问题的。在此情形下,价格自然会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唯一指标。由此而来的消费者福利问题也就成了价格水平的比较了。

现代经济学把信息不完全引入理论分析后,福利最大化标准依然是评价市场运行效率的主要指标。但与传统理论有所不同的是,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不仅包含消费者剩余的计算,还考察他所购置的商品质量是不是合格的、安全的,会不会对其身体健康和财产造成伤害或有潜在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质量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因此。实现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要求对商品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尽管质量监管的社会效益很难用明确的公式进行计算,但这种社会性规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法律法规是质量监管的主要制度保障

经济学领域中所讲的制度是一种规矩,这种规矩可以确保生产、交易、分配、消费等经济行为按照一定秩序进行,能有效防备可能给当事人带来危害的机会主义行为。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作为制度的规矩既有市场自发形成的商业惯例、信任等非正式制度,也有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此二者刚柔相济,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保障。

对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商品市场来说,通过法律法规这种正式的制度形式来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是缓解市场失灵问题的必然选择。有关商品质量、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对所售商品质量负责,对因商品缺陷和瑕疵给消费者所带来的危害承担法定责任。这些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既是对商品生产经营者事前不负责行为的警示,也是对因质量问题造成危害后对其实施严厉制裁的制度根据,也是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

法律制度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强制执行特征,加大了对问题商品责任人进行惩罚的可信度和力度,提高了违法成本,有助于抑制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商品质量的安全性。但是,法律并不会强加给生产经营者无限的质量责任。按照著名的汉德法则,只有在预防成本小于预防行为所带来的收益(包含消费者的福利和企业的收益),而生产经营者却未对商品采取必要的质量把持措施,并对消费者带来危害时。他才将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研究中我们发明,各国政府都是依法对商品质量实施监管的。例如,1975年,美国颁布针对商品质量的《马格努森一莫斯保证法》(Magnuson-MossWarrantyAct),对生产经营者的保证责任做了明确规定,要求生产经营者对有缺陷产品承担修复及调换的责任。这一法律与《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1979)、《产品责任法》(1982)等一起成为美国监管者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基石。

3最低质量标准是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形式

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理念,政府不应过度介入经济运行,即使是出现了市场失灵。政府干涉成为必要时也是如此。因为政府干涉有其角色定位。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从商品的企业生产、市场交易和最终使用或消费流程看,质量监管的重点在企业生产市场与交易的界面。换言之,在商品质量问题上,政府监管切入点不应该是商品生产者的内部质量监控,因为从监管资源的数量看,政府的力量无法覆盖所有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从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分工看,与商品质量相关的经济决策和技巧决策都属于企业组织的内部事务,政府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政府质量监管的切入点应该是对进入市场的商品实行最低质量标准(MinimumQualityStan—dards)监管。即在商品进入市场销售时,监管者必须确保商品质量符合最低的质量要求,将不合格产品拒之门外。不合格产品因不能上市交易而产生的损失由生产经营者自行承担,这是市场约束的一个基础规矩。

从商品的类别看,体验品和信任品应该是质量监管的重点。因为搜寻品的质量是外在的,容易观察到,消费者购置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对于体验品和信任品来说,如果没有最低质量标准监管,不合格商品将进入市场,给消费者造成福利水平的降低。在体验品和信任品中,那些与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关系密切的商品(如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它所造成的危害就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可能有很严重的社会后果,包含危及使用者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因此,事前的风险防控远远比伤害成为事实后的经济补偿更为重要。从这一意义上讲,最低质量标准具有宏大的社会价值。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最低质量标准将不合格的产品阻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有助于提高市场现有商品的平均质量,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而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商品支付高价,因此,供给优质商品的生产者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这样,最低质量监管可以使买卖双方的福利状况都得到改良,是标准的帕累托改良。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供给专业服务的领域。如医疗、法律、会计等,也存在对服务质量的监管问题。与有形商品市场不同的是,由于专业服务依托从业人员而存在,所以,监管者对服务质量的主要监管之一是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进行认定。通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获得执照或从业资格是进入这些专业领域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从理论上讲,具有从业资格或拿到执照许可的人士所供给的专业服务是符合基础专业水准或质量要求的。可以看出,专业服务市场的执照或从业资格监管与商品市场的最低质量标准监管可谓殊途同归。

4市场约束是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和有效补充

虽然对于体验性商品和信任性商品来说,政府的质量监管工作非常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者可以包办一切。借助市场经济的规矩,靠企业的内在机制来保障商品的质量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构建长效监管机制的基础。

首先,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有助于企业把质量把持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为建立有效的质量把持体系,符合企业实现持续经济利益的内在目标。正如前文所言,在最低质量标准下,不合格商品不能进入市场,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是由企业自身承担的。利益独享和风险自担是企业进行质量把持时面临的同一个约束机制,它是驱使企业强化质量意识的最重要力量。

其次,对于追求长期繁荣的企业来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声誉机制是规范企业质量行为,确保质量安全的另一个重要约束。因质量引起的经济纠纷甚至安全事故。都会造成企业的声誉损失,损害企业长期培育的市场。而可靠商品质量给企业带来的社会美誉,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得富有吸引力的价格。也有利于现有客户忠诚度的提高和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为企业带来更持久的业绩增长。:

另外,在商品质量存在差异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助于提升市场上销售商品的平均质量,广告、产品演示、试用等营销手段还可以让购置方获知更多的质量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知识经济学下的商品质量监管:一个理论延伸

在有关质量监管的经济理论中,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规制经济学都把监管的必要性建立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上,而知识经济学却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为质量监管供给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知识经济学中,经济主体在生产、交易、消费时经常会见临相关知识匮乏的问题,因为该理论相信,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此背景下,人类的经济决策有可能犯系统性错误。一个不合适甚至是错误的经济行为可能重复发生,直至某一天人类通过学习发明了能够懂得、纠正这种不当行为新知识为止。按照这种观点,即使是最负责任、技巧水平最高的企业在商品质量问题上也会犯错误。例如,在现有技巧和装备下,无法解决那些可能给使用者带来危害的质量问题,但消费者保持生命存续的强烈需求和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逐有可能让这些商品提前进入市场;在现有质量检测体系下,无法在销售前甄别产品的某些质量瑕疵,尽管这些瑕疵不一定都变成事实上的危害;按照现有理论。可能误把一些有潜在风险的技巧或因素看做是改良某些品质,或提高产量,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法宝,等等。从近些年来发生的众多质量安全事故中可以看出,以上问题的严重性一点也不亚于信息不对称问题。

源自生产者知识不足引起的质量风险,是商品质量监管中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因为其中有太多的质量不断定性,同样也面临知识有限的监管者很难找到一个万全之策。对于这一点,担当市场商品质量监督重任的监管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监管实践中,应秉承审慎、预防的原则,设计相应的制度预案。例如。对于那些在现有技巧和装备下暂时无法解决的质量隐患,监管者必须果断出手,将问题商品隔离在市场以外,绝不可因小失大;对于企业事后发明的质量瑕疵,监管者应迅速启动召回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小问题商品可能给使用者及社会带来的危害:而对于那些目前无法对是否有质量风险做出肯定断定的高新技巧。监管者切不可高估自己的质量风险监控能力,即使它能大幅改良商品的某些品质,或有助于短期经济效益的提高。质量监管工作也应该摒弃短视策略,把消费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不让那些可能有风险隐患的商品进入市场,为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埋下隐患。

知识经济学中的知识有限性假定超越了信息不对称假定在质量监管中的地位。尽管前者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难度比后者更大,但是,这种理论上的宏大飞跃无疑会推进监管理念的创新,提升监管效率。

结束语

第2篇

商品混凝土裂纹,特别是梁板裂纹始终是大家十分头疼的事情,现就裂纹的种类,产生原因和防治办法作以下分析:

1.1沉缩裂纹

商品混凝土早期沉缩裂纹往往出现在梁板结构浇注后几小时,多数沿钢筋开裂,长度10cm~100cm,宽度0.1mm~1mm,也有宽达1cm的贯穿性裂纹.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是板面上部钢筋保护层偏小、混凝土搅拌用水量大、坍落度偏大,混凝土沉降收缩导致裂纹产生。

防止此类裂纹产生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控制搅拌用水量,在满足泵送前提下,尽量降低钢板结构混凝土砂率,满足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混凝土中适量掺入粉煤灰和矿渣微粉。

1.2混凝土干缩裂纹

春季大风天,夏季高温、久不下雨,空气相对湿度较小时,由于混凝土表面水分急剧蒸发,形成很大的混凝土内外湿度梯度,混凝土表面在很大的拉应力作用下而被拉裂,这种裂纹上宽下窄,施工风口处、高层建筑楼板尤为多见。

防止此类裂纹的措施是:改变传统观念,混凝土浇筑后及“早”养护,减少混凝土内外湿度梯度。商品混凝土施工对环境湿度的要求要比传统现场搅拌混凝土高得多,养护时间也要大大提前,这是预防混凝土干缩裂纹的主要措施。根据笔者近几年来施工摸索,逐渐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即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立即用压力水(水管端插扁头钢管)向空中喷琳水雾,加大空气湿度,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状态,些时千万不要使混凝土表面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当然及时覆盖塑料布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但往往由于施工放线等原因,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当混凝土初凝(表面收水,用手轻按无手印)时,楼板表面开始浇水养护,水流随混凝土强度增长逐渐加大,混凝土终凝时(表面变色),表面宜蓄水养护,这种养护条件大约需要3d,因为3d后水泥桨体中的毛细孔已被水化产物填充的部分孔径变窄,水的蒸发速度已减小,对干燥的敏感性就差了,但浇水养护仍需14d。

除了养护抓“早”外,就要“适时”搓毛抹压,抹压过早起不到消除裂纹的效果,过晚混凝土已终凝,又压不动了,所以抹压应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第一遍时普遍抹压,第二遍则应重点寻找裂纹,用木抹子在裂纹处拍打,使混凝土二次液化,愈合裂纹,掌握抹压的“火候”是关键。

1.3缓凝裂纹

每年春季,北方地区温较低,多见混凝土长时间“数日”缓凝现象,随之出现一种缓凝裂纹,混凝土表面一层硬化膜,下部混凝土未凝结,或脚踩似橡皮土,此种裂纹很难靠抹压愈合,笔者不成熟分析此种裂纹产生的原因是:缓凝剂掺量过大,尤其是采用糖作为缓凝剂者,与柠檬酸、木钙比,在相同的剂量下,蔗糖的缓凝作用最大,会造成较长时间缓凝,使用时剂量须严格掌握,春季缓凝(尤其是采用蔗糖缓凝)的混凝土表面接触阳光处较内部先硬化,导致梁板上下硬化速度、化学收缩不一致而开裂。处理此种裂纹靠搓毛拍打比较困难,比较好的办法是用膨胀胶泥(水泥:膨胀剂=9:1)于终凝前搓抹裂纹处并用湿草袋子覆盖养生。

1.4温度裂纹

此种裂纹一般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由于混凝土浇筑后3天内会放出50%水化热,中部温度达热峰(一般1m~1.5m厚混凝土底板,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浇筑第3天中部温度可达50℃~60℃,甚至更高。)未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于25℃,由于内外温度梯度过大产生裂纹。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必须进行热工计算,采用中低热水泥、矿渣水泥,适量掺入Ⅱ级粉煤灰、微矿粉,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降低热峰值,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

施工单位根据测得混凝土表面及内部温度,确定表面是否需要覆盖保温材料以及保温材料的厚度。

混凝土裂纹应尽力在终凝前消除,一旦形成,最简易的办法是“无压注浆法”。具体步骤是:裂纹清理(可用气管风吹),待裂纹内部清洁干燥后,采用注射器将环氧浆注入(一般3~4次将裂纹注满)。如果贯穿性裂纹,应提前从下面用环氧浆加水泥和成胶泥,将裂纹底部堵塞,待其硬化后再从上部注浆。环氧浆可将裂纹密封,保护钢筋不锈蚀。

1.5混凝土速凝、假凝

混凝土搅拌后,在运输和砂送过程中,偶而可见假凝或速凝现象,严重者造成运输车或运输泵的损坏,造成速凝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1.5.1速凝

水泥熟料加石膏共同磨细时,磨机温度过高,二水石膏脱水成半水石膏。这种半水石膏会造成混凝土速凝。

1.5.2假凝

水泥生产时采用无水石膏,在外加剂掺入木钙溶液中,无水石膏吸咐木钙能力很强,被吸咐的木钙起了硫酸钙溶解的屏蔽作用,因而硫酸钙的溶解速度大大降低,水泥中C3A。不能充分与硫酸钙水化生成钙矾石,而直接与水生成水化铝酸钙,因而引起速凝,此外多羟基碳水化合物和羟基羧酸类外加剂也有与木钙类似的作用,造成混凝土速凝。鉴于以上原因,搅拌站在采用水泥时,应事先对水泥厂生产原料进行调查,不能采用无水石膏、半水石膏、磷石膏等配制的水泥。

2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

混凝土搅拌后,经一定时间后,搅拌料逐渐变稠,流动性逐渐变低,称为“坍落度损失”。这将给泵送、浇筑等过程带来很大困难,或混凝土振捣不实,出现蜂窝麻面;或施工现场为满足泵送要求,随意在运输过程中加水,会造成强度和耐久性降低。

2.1造成坍落度损失的原因是:

2.1.1高温季节混凝土运输和现场等待时间过长,混凝土中水分的蒸发;

2.1.2混凝土早期水化,尤其是含C3A高的水泥,水化消耗部分水分,气温越高水泥反应越快,坍落度损失越快。

2.1.3新形成的消化产物表面吸附部分水分;

2.1.4水泥生产采用硬石膏、磷石膏等,由于其溶解速度很慢,水泥水化早期C3A在硫酸根离子不足的液相中水化,造成混凝土迅速稠化,坍落度损失;

2.2解决坍落度损失的办法是:

2.2.1采用与水泥匹配的缓凝剂。近几年来,随着外加剂技术的发展,保塑粉日趋取代木钙,其用量可随季节变化,大部分掺量大后,不会造成混凝土强度下降,而且一般不会造成混凝土成型后长时间缓凝,影响工作进度。

2.2.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考虑掺加微矿粉、粉煤灰等混合材,根据笔者实际考核,在北方地区,微矿粉混凝土早期强度较粉煤灰混凝土高,坍落度损失较小,取代水泥量大,比较适用。

2.2.3混凝土中适量引气,不仅提高混凝土保塑性,而且可提高其耐久性、可泵性、抗冻性。

3混凝土离析

混凝土搅拌后其各组分相互分离,而造成不均的自身倾向,称为离析。混凝土离析后在泵送过程中易堵管,爆管,泵送到模板中结构易分层,上部出现砂浆层,造成柱、墙强度不均,或楼板开裂。产生离析的原因是:①高效减水剂掺入过量,混凝土会产生离析,但不会缓凝;②混凝土骨料级配不良,石子过大;③搅拌用水量过大;

防止离析的办法是:①改善集料级配,适当提高砂率;②混凝土中掺入微矿粉或粉煤灰,提高胶结料保水性;③混凝土中适量引气,控制混凝土水灰比。

第3篇

【关键词】质量问题;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质量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1 -0004-01

进出口的水平直接受到进出口的商品质量的影响,在当前全球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监管模式已难以适应于宏观质量的管理职能,监管模式严重落后,使得商品质量的检验成为了一种“事后”行为,对于进出口的商品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当前政府在质量的监管上更注重微观监管,即监管企业本身,而对于进出口整体特征没有进行把控,同时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推动质量的创新和进步,使得进出口商品质量产生了诸多的问题。

一、商品质量

质量观念随着时展而产生了改变,商品质量的理念也随之发展,不同标致之下对于质量有着不用的定义。本论文将商品质量定为“商品为满足一定用途的各种性能的综合及其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程度”。

二、进出口商品宏观质量内涵分析

传统的宏观质量的评价体系中主要存在五项指标,在产品全周期中始终贯穿:即产品的召回率、销售率、抽检的合格率、产品的回收利用以及客户的满意指标。质量主要经过四个阶段形成,即涉及生产、市场流通、产品的使用以及回收。产品的质量特性主要包括“固有质量”以及“感知质量”,标准符合性、市场适应度、安全性以及可循环利用构成“固有质量”,而“感知质量”的外在表现则是“顾客满意”。对于产皮质量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去传统的评价体系已难以对宏观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当前对于宏观质量的研究不断深入,质量评价的概念也在发生在改变。为了顺应时展要求,满足监管需求,从2002年起,我国开始重点开始了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研究。这一指标目前能够更好的反映出国内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水平,其中主要包含多个二三级指标以及各类统计指标。每一个的二级指标主要有三个三级指标所构成,而每一个的三级指标中又包括互相独立且便于测量、有着明确的经济意义的统计指标。对于统计指标分地区以及分行业中原始数据实时标准的转化,同时针对标准化的得分实时线性的加权最终获得质量竞争指数。每一年都会公布相关的数据,从而有效的引导各个行业以及各个地区从而积极有效的将竞争力提高,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

三、以出口玩具业为例:2012宏观质量评价分析

(一)评价思路和操作说明

本章将玩具行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宏观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具体指标科学合理的设计出调查问卷,从统计公报、年鉴以及各类官方文件中获取数据,而一少部分的数据则由抽样调查中获取,由于宏观质量同微观质量之间密不可分,因此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对于宏观质量的评价辅以微观质量的问题从而更好的佐证。当前就宏观质量实施科学系统全面的研究尚缺乏必要的条件,从统计年鉴当中所获得的资料也非常有限,宏观质量的评价仅仅是从调查问卷当中获取数据并展开评价分析,由于仅仅是对于进出口商品的宏观质量评价体系的初步运用,因此存在着一定不足之处。

为了对当前进出口商品质量展开评价,我们抽取部分的监管企业当做样本,具体的情况是:运用配额抽样,从而确定出有效的样本为400家,依据规模、区域、监控转台以及进出口地合理的设计配额条件;全面加强对于代表性以及重点企业的抽样。样本的分配间下表1,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确保一定的灵活性。

(二)引入微观质量的分析

在行业中整体的质量水平内对于企业针对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是召回事件的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对事故投诉情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产品质量的投诉状况进行衡量的时候需要纳入微观质量的指标。

一旦产品产生质量问题或是召回事件的时候,企业往往使用特定手段应对,在调查中发现,超过九成的企业往往会选择积极的同客户展开沟通、寻找原因并及时进行补救,仅有不足1%企业则选择顺其自然,此外,有37.3%、51.0%以及31.1%的企业往往会选择求助于检验检疫机构、启动现有的危机应对机制,以及临时性组建起应急小组手段,同时很多企业往往会选择多种手段进行应对。

检验检疫机构往往承担着检验监管进出口企业自身产品的法律责任,提供给企业各项服务。通过调查发现,在被访企业当中,对于检验检疫机构服务整体的评价较高,达到了4.57分,居于“良好”的区间。在各个风险的评价当中,有关连接性评分最高,在均值上已经达到了4.64分,之后就是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能力,分别是4.56以及4.53的得分,而随后则依次是解决问题成效、服务效率以及服务的针对性,分别得到了4.46、4.45以及4.43分,而关于质量标准的宣传得分则很低,排到了最后,4.39分。

企业对于检验检疫机构的诉求,首先是同产品质量的标准的培训、获得以及宣传紧密相关,其次则是同服务效率以及其针对性紧密相关。企业较为集中诉求,往往牵扯到检验检疫机构的职能定位和转型,就是从过去传统监督管理转换为公共服务角色。

(三)评价结果及分析

总的来说,我国玩具行业质量水平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主要是由于企业类型过多,小型的企业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在质检上不过关,最近几年召回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就是油漆含铅量超标,加上生产执行和检验标准同日益严格的国际标准严重脱节。

玩具行业在产品质量的控制方面有很强的意识,拥有较为完善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当前全球国家对于玩具的进出口标准持续提升,使得玩具企业需要对新的进出口产品质量标准进行全面的了解,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切实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在执行产品质量的控制标准方面,玩具行业大多执行刚性标准,而产品的质量通过各类结构认证比例非常高,企业的检测能够经过各方的认可比例也很高。

当前我国的玩具行业大多集中于粤东与珠三角地区,当前在粤东澄海已形成了广东玩具产品主要集散地,可以目前当地的企业依然停留在一种过于封闭化的区域性集群运作模式,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整合,或是跨行业、跨区域之间进行合作,同时家庭式小作坊以及个体化经营单位的发展过热,并未实现规模化的经济效益,产品缺乏必要的空间与能力,目前尚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导向。

参考文献:

[1]对出口商品质量监管的探讨[J].黎庆翔.中国检验检疫.2009(05)

[2]论构建我国出口商品合格评定体系[J].黎庆翔.江汉论坛.2009(04)

第4篇

关键词:食品商品学;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综合成绩评定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30-02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和食品贸易与技术交流的不断增长,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的单一专业技术人才向技术与管理复合性型人才转变,即社会迫切需要那些既熟悉食品生产与检测技术又懂得食品经营管理与贸易规则的人才[1-2],这为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食品商品学》课程带来了契机。

《食品商品学》是商品学课程的一个分支,是以食品商品质量和经营管理为核心内容进行研究其鉴别特征和使用价值的应用学科。它从商品学的角度研究商品化的食品,阐述食品在流通领域中的来源、特征、规格和质量变化规律;以及与保证食品质量有关的经营管理等基本理论与实用鉴别技术问题。即:是研究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如何保证食品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的应用学科[3]。然而,大多数《食品商品学》课程是在商品学相关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由商业类大学编写教材,其内容注重各类食品的生产、加工以及检测,这对于已经学习了食品工艺学、食品检验分析等相关课程的本专业学生,内容重复太多,因此,原有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适当的改变以满足本专业学生的需求[4]。如何在《食品商品学》课程教学中体现本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是该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本领域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食品商品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浅议该课程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制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

围绕本专业培养技术与管理复合性型人才这目标的要求,《食品商品学》作为一门专业课,其所讲授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应该切实起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我们制定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如下:了解食品商品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掌握有关商品质量、商品分类与编码、标准和标准化等商品学基础知识,从商品学的角度对食品的生产、运输、储存、销售各环节有充分的认识;掌握与食品质量的有关法律法规、国内外常见的质量认证及质量管理方法,并能够系统分析影响食品商品质量的因素;掌握食品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及大类食品质量变化规律,具备从事食品商品检验、评价和质量管理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强化学生对“生产是源泉,流通要监管”食品商品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具备系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食品商品学的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针对以上培养目标,我们将商品学原理与食品知识有机结合,以经典的商品学教材思路为主线,将商品学基本理论及其在食品商品中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同时避免教学内容与所学课程重合,并加强与已开课程的联系,还要结合食品市场实际情况及学生兴趣和专业需求而精选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商品学基础知识,包括商品学导论、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和编码、商品标准与标准化等。对于食品专业学生来讲,对这些概念知识较为陌生,需要加大讲解。第二,食品商品质量与质量管理,讲解食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等知识,并介绍国内外常见的质量认证标志以及食品商品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第三,食品商品标准,介绍目前与食品相关的各种标准与法规的相关知识。第四,食品商品流通的基本知识,介绍食品的包装、食品的运输与储存、食品的物流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第五,大类食品质量变化规律及感官鉴别,介绍大类食品等在流通领域中的质量变化规律及感官鉴别方法。

二、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每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食品商品或事例开始,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兴趣,运用案例、讨论、商场调查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串讲、课程论文、合作讨论式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实现由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例如,在商品学基础知识的内容中,就评价商品质量优劣的标准这一知识点,首先教师导入“网上购物时”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让学生讲述网上购物的选购经历,就学生之间不同的选购标准进行讨论。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实物演示和课外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食品商品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实物图片、视频、声音,不但可以增加课程信息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食品商品实物带入课堂,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有关食品商品,并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如在讲解食品商品包装标签的内容中,选择乐事薯片作为代表性商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食品包装标签的组成及要求,并加深理解食品包装标准的相关知识。同时,开展实践教学,课堂内外,结合教学。在学习了食品包装标签内容后,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调查商场或超市的几类食品的包装标签,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标签是否规范并鉴别真伪,制作电子文档和幻灯片格式的讲演稿,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作发言交流。

三、完善综合成绩评定模式,真实考核学生的能力素质

“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评定模式只是看重期末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判断,因此仅依据期末考试卷评定学生的素质往往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所以,在开展教学改革的同时,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必须进行改革以求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学生就会对新的教学模式失去兴趣,这不利于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因此,我们的课程综合成绩评定模式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学习态度(考勤、纪律)占10%,平时的课业占20%,案例讨论发言占20%,期末考试(论文答辩)占50%。期末考试内容主要为运用课堂讲授的知识,查阅资料,分析当前食品商品所出现的问题,制作幻灯片讲演稿,在课堂上报告并答辩。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既可以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考查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状况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对食品检测技术与监督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因此,构建适合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食品商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方式,对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的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付,汤小红,彭湘莲.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思考[J].食品工业,2011,(7):110-112.

[2]鲁晓翔,胡志和,庞广昌,陈学军.食品商品学本科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123-124.

第5篇

【关键词】国际采购制造业问题影响

中图分类号:F25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跨国采购在中国发展

1、跨国采购数量逐年递增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跨国采购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而且我国是纺织与生产制造业大国,每年从我国进行跨国采购的数量在逐年的递增。

2、网上贸易成为国际采购的主流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会改变传统的交易模式,也会极大的促进交易的形成,因为电子商务的发展会大大节省交易双方的时间与精力,有利于交易的双方节省成本。目前世界上著名的跨国企业都已经完全实现了跨国电子交易。可以说电子商务必然会发展成为未来经济贸易交易的主要手段。

二、我国企业在国际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1、跨国交易认识不统一、矛盾突出由于受到历史文化以单位利益的影响导致跨国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冲突的概率很大,现在跨国交易的主要矛盾主要是企业之间的恶意竞争,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无视市场道德随意的改变规定的格:企业之间不按照国际贸易规则进行商品贸易,它们不严格按照国际规则进行交易,同时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对于商品的质量不进行严格的要求。

2、缺乏对于跨国采购的规则认识中国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主要依靠的就是劳动力生产,他们在国际跨国交易中存在对于跨国贸易的规则的认识不够,首先他们对于跨国交易的商品质量要求不严格,导致纠纷经常发生。其次就是它们之间的交流缺少有效的规则沟通。其次就是中国交易中出现的存在侥幸的心理,常常损害集体的利益吃回扣。

3、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商品质量已经达到国内标准的中小企业由于我国的质量标准与世界标准或许存在着差距,使得在我国内符合的商品达不到世界标准,进而造成企业在世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有的企业商品虽然经过了国际组织的认可但是它们有时会存在侥幸心理,忽视商品质量的持续性,结果导致商品的批次不符合要求,进而全面影响交易。

三、国际采购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1、国际采购对我国制造业的积极影响

(1)国内企业通过国际采购有助于企业创新

具体体现在:一是影响新产品的开发。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工艺的改进,而且取决于对外部资源特性的掌握,包括对原材料和零部件特性的掌握。二是影响产品的花色种类。即使是生产同样的产品,产品的花色和种类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外部资源的特性和可获得性。三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高低。原料和零部件的质量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档次价格越高越好,关键是与本企业产品要求是否配套,是否协调。四是影响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煅造成名符其实的市场主体。

(2)国内企业通过国际采购对于分散企业营销风险也有积极意义

当前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工业产品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因此,制造企业对原材料和外购件的采购就具有很大的周期风险。通过先进、合理的采购管理,既可以消除部分风险,也可以实现与众多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使制造企业更多地将精力用于收集、处理市场需求信息和塑造核心竞争力上。如:长虹、美的、格力等家电行业通过国际采购,了解市场,更新观念,进行创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在竞争占据主动,也取得不错的业绩。

(3)能够建立起稳定的供销关系,并且在合作中学习和适应全球采购的资源配置方式

国内企业在参与全球采购并与跨国公司或国际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建立起稳定的供销关系,在合作中学习和适应全球采购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且自觉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则来进行生产、提品,这样可以使国内企业直接了解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则和需求,促进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当前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问的竞争。谁的供应链更为紧密、更为有效,谁的产销渠道更为发达,谁就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和优势地位。国际采购有利于供应链中的各企业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利益分享格局,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如:东风集团神龙汽车公司与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合作,上海大众与德国的奔驰合作,提升它们在汽车供应链的竞争力。

(4)有利于建立稳定销售渠道,带动企业产品出口的机遇

国内企业通过国际采购,为众多企业特别是过去以内销为主的制造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拓国际市场,建立稳定销售渠道,带动企业产品出口的机遇;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直接利用国外资源市场,实施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策略提供了契机。比如:中西部企业像重庆的力帆集团,武汉的长飞公司等,召开贸易促进会、洽谈会,国际采购论坛等搭建平台,寻求贸易合作,开辟进出口新途径。

2、全球采购对我国制造业的消极影响

首先,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在贸易上地位还存在不平等,弱势国家迫不得已接受低价采购,导致弱势国家的经济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发展,弱势国家的地位也不可能得到提高。一句话,跨国公司利用强势地位,通过国际采购压低采购价格,甚至占用资金与资源,变相地剥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因此,在没有建立起合作共赢合伙关系前,制造成本下降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变成一厢情愿的幻想。据报道:沃尔马曾在江浙进行“野蛮”低价采购;山西太原和湖北武汉等曾发生过国内供货商针对国外零售巨头拖欠货款,导致经营困难集体罢供进而围攻门店之事。

其次,国内企业在进入全球采购系统后,成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或销售商,往往过度依赖跨国公司,容易削弱自主品牌,这直接导致我国产品大量的浪费或是低价卖出,这样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发展,也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总之,国内企业没有自主品牌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话,往往会被跨国公司所“征服”,成为跨国公司——“老板”的“打工仔”。

再次,国内企业进行全球采购,往往渠道途径和后勤服务跟不上,如物流服务、货代服务、信息系统等滞后,面对复杂环境时,采购成本往往超过预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额外的经济损失;市场意识不够,无法准确地预测与把握快速多变化市场,导致为库存而采购,占用大量资金;对国外寡头垄断的市场,人为的操纵市场,认识不足,落人他人布置的“价格陷井”;此外,国际采购的谈判能力欠缺,导致采购质次价高的后果等。

最后,国内制造企业进行全球采购或成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面临许多挑战。如:国内制造业企业不习惯国外跨国公司的采购方式。受消费习惯、生活水准,民族文化等的制约,决定了跨国采购是多样性的,有是甚至会产生副作用;对国外跨国公司的采购程序了解不够,导致国内企业面对全球采购准入原则复杂的既不适应,也没有耐心。作为供货商的国内制造企业的愿望总是想把产品高价卖给国外跨国公司,喜欢做“一锤子”买卖,而跨国公司却想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到国内的商品,并喜欢合作。国内制造企业是以内需为主,对境外市场需求产品研究不足,跨国采购除了内销,很多的产品可能要面向国外市场,但是由于对国外商品需求研究不够,使的很多产品不适销。

【参考文献】

[1]桂松媛 国际采购新门槛[期刊论文]-国际市场2005(2)

[2]陈艳 国际采购风险管理[期刊论文]-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3)

第6篇

[关键词] 电商;实体百货;经营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Online shops have strengths in terms of the time cost, price cost, individualization and marketing opportunities. However, the weaknesses include slow speed and poor quality of logistics services, problems concerning product quality and after-sales services and the lack of pre-purchase experience. In responding to the impact of e-business, department store operators could take measures in both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y could increase product differences, raise product quality, take price adjustment and discount strategies and invest more in on-site presentation. With respect to services, they could diversify the variety of restaurants, entertainment, and services; increase nursery rooms, service centers for the disabled, and health testing rooms; set up shopping websites and APPs; promote mobile payment and home delivery services. In this way, they could win in the competition with online shops and keep customers while targeting on offering comforting shopping experience with considerate and attentive services.

Key words: online shops, department stores, business pattern, study

一、实体百货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一)问题提出

网上商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双11”电商购物节的来临,一场电商与实体商业之间的较量再次展开。面对2014年“双11”阿里巴巴全天交易总额为571亿元的销售业绩,实体百货企业如何应对电商带来的冲击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

由于以万达广场等为代表的实体百货企业在城市消费市场上占据了绝大部分占有率,其拥有的雄厚资本是其他营销实体难以企及的。然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市场占有率的格局,侵略式地压缩了实体百货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实体百货企业在面对电商强烈冲击时应采用进攻战术,其主要思路如下:对网上商城领先者在市场中的优势进行总结;对网上商城领先者目前的弱势进行分析;提出实体百货企业的“进攻点”,结合网上商城的优势提出综合应对方案。

1.总结网上商城领先者在市场中的优势

(1)时间成本优势。在电子商务虚拟化的商品市场中,商品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在互联网世界中传播,极大地缩短了经销商和顾客之间的距离。这打破了商务交易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提高了购物的效率。

(2)价格成本优势。电子商务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降低了销售成本。电商企业可以用更低的销售价格与实体店竞争,具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或者是降价空间。

(3)个性化优势。电商可以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对网店进行独特的设计,凸显其商品的个性化,从而吸引更多顾客的目光。

(4)销售机会优势。在网络平台的销售环境下,电子商务可以全天24小时服务并进行不间断的交易。同时,借助互联网的普及性,电商模式扩大了交易范围和受众群体,大大增加了销售机会。

2.对网上商城领先者目前的弱势进行分析

(1)物流速度与质量问题。目前国内物流业追不上电子商务发展步伐,第三方物流能力落后,运力不足,业务不规范、服务质量低下等,都使得用户投诉猛增。

(2)商品质量问题。许多网购商品与网站上的图片描述不相符,也有的网上商品是仿冒品,这无疑使消费者觉得受到了欺骗。

(3)售后服务质量差。网络购物的售后服务成为投诉的热点问题,如出现质量问题无法实现退换货处理;网购客服形同虚设等。

(4)消费者购前体验缺失。在实体的卖场中,消费者直接接触到产品,而网上购物只能通过卖家介绍和商品参数,以及卖家提供的图片了解产品信息,对于商品是否存在色差、质量如何等,消费者只能“赌一把”。

消费者认为网购存在的问题严重性从高到低分别是:消费者购前体验缺失、商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质量差、物流速度与质量问题。鉴于消费者对购物实体体验和商品质量问题最为关注,故将此作为实体百货企业的“进攻点”。

二、应对方案

基于以上对电子商务的优劣势分析,提出实体百货联合网上商城模式。百货联盟DSU(Department Store's Union)模式保留了电商的优势,并在相当大程度上克服了目前网商的不足。该模式联合各大实体百货企业,结合线上线下的优势,以第三方服务平台为载体,为实体百货企业打造联手“进攻”电商的同盟,为终端消费者提供实体店购物与线上消费结合的新购物模式,其运营模式如下。

(一)服务模式

DSU采用双方面服务模式,即依此模式构建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为实体百货企业提供联手的机会,集个体为联盟;对消费者方面,为其提供实体百货的产品信息,供顾客进行查找和对比,并通过到店体验与网上下单的结合来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1.为实体百货企业提供的服务

(1)更大的客流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客流量对实体百货企业来说意味着人气,更事关销售额和绩效。DSU将为实体百货企业带来更大的客流量,明显增强实体店的人气。

(2)大数据的应用。依DSU构建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可以基于其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为实体百货企业提供对其浏览、交易、收藏等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消费者的特征,可用于实体百货企业数据化运营、市场行业研究等。

(3)强大的网络宣传。深入人心、投放时机佳、浏览量大、低成本高收益,网络宣传的影响力不言而喻,DSU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全国各大联盟百货的商品信息,为实体百货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宣传效果。

(4)全国物流体系。建立DSU联盟企业的全国物流体系,为其网络销售、调货、售后等提供物流保障。

2.为终端消费者提供的服务

(1)实体店购物体验。实体店的亲身购物体验是网购所不能满足的,在实体的卖场中,消费者可以直接接触到产品,并享受商场环境所带来的身心愉悦。

(2)商品质量保证。通过DSU联盟企业或第三方购物平台所购买的商品在质量方面可以给消费者提供保障。第一,在实体店购买可以现场接触商品以确定其质量,满意后可在购物平台上下单并完成支付。第二,通过DSU第三方购物平台网购的商品全部为实体百货企业的正牌商品,质量亦可确保。

(3)商品售后服务。售后服务的特色体现在其售后质量、效率有保障,DSU会员还可通过VIP身份验证在全国范围内的DSU联盟企业享受售后服务。

(4)便捷与高质量的物流。DSU的第三方物流,在质量与效率方面有保障,可实现全国范围内购物的商品邮递和调货。

(5)有吸引力的价格。实体店面由于其销售成本高,商品的价格往往高于网店。DSU第三方购物平台的会员可通过此平台享受折扣优惠、限时抢购等。

(6)消费点评。消费者可随时随地为DSU联盟企业的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领域进行消费评价,同时共享通过此第三方平台进行消费的经验。

(二)盈利模式

1.付费排名

商场付费越高者排名越靠前,借鉴百度搜索引擎的收费模式,给商场提供关键词服务,帮助其快速准确被目标顾客搜索到,提高销售量。

2.购买搜索关键词

在搜索结果页面显示广告内容,实现高级定位投放,商场可根据需要更换关键词,相当于在不同页面轮换投放广告。在相同关键词页面,一般来说,付费高者排名靠前。

3.点击收费

点击费用是由商场的广告目标决定的,按自定的价格支付点击费用,无点击不付费。可以让最广泛的目标客户看到商场的广告,达到宣传效果。

4.启动网络广告业务

将网站重要的Banner广告位和搜索结果的右侧广告位对外销售。

5.退出增值服务计划

主要包括品牌推广、市场研究、消费者研究、社区活动等方面。

6.帮助商场促进销售

主要指开拓网络营销渠道,包括品牌旗舰店建设、商招募等。

7.物流收费

平台运行前期物流业务外包,通过业务金额抽取相应提成。

(三)技术模式

1.网络平台的制作技术

该运营模式需要一个稳定完善的网络服务平台,可选择技术外包。但一个新的平台要想达到理想状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2.网络信息安全加密

(1)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中存在用户的各项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住址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强化信息的保密系统,保障会员用户的信息安全。

(2)支付环境安全。拥有快捷且安全的支付渠道是规范网络购物的基础,可以参照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等平台构建一个属于DSU的支付平台。

(四)管理模式

1.经营管理

(1)采用会员制,只对注册会员提供交易服务。

(2)提供第三方支付工具,帮助双方完成交易,提高网上交易的信用度。

(3)设立专门的论坛供消费者发表观点、提出建议。

2.系统管理

(1)会员注册系统。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在线交易平台,商场可主动提供商品网上销售或拍卖,消费者能自行选择商品进行竞价和购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方便的比价、议价、竞价过程能节约大量的市场沟通成本。

(2)支付系统管理。货到付款:快递公司把商品送到指定地点,由收货人当面交付货款和运费。银行汇款:提供银行汇款、转账、银联支付等功能。信用卡支付:支持多家银行信用卡支付,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

(3)网站管理。前期免费使用入驻,后期依情况进行收费。在对网站进行管理时,依托网上信用管理系统、身份认证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等,最大限度的保证网站安全、交易安全,保障商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实体百货企业面对电商冲击的应对方案主要体现在商品面和服务面两个方面。其中商品面包括拉大商品差异化,提高商品质量,适当的价格调整,折扣策略,加大现场演示的投入等等。服务面包括餐饮、娱乐、服务性的品类扩大,增加育婴室、残疾人服务站、健康检测室等,增设购物网站、APP,增加移动支付,送货上门服务等。以打造全方面、多渠道的以“周道、细心”为主题的购物体验方式为目标,赢得竞争,保留顾客。

[参 考 文 献]

第7篇

1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基本状况

1.1市场食品安全在流通领域的状况(参考了2008年数据)

近年来,由于大力推行认证、索证、索票、信用档案、场厂(地)挂钩等准入制度,市场食品安全把关作用得到加强。调查显示,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45%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OSHMS18000三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7.11%设立了无公害产品专区,16.31%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6.14%设立了有机食品专区,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建设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环境因素的占59%,实行食品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制的达91%,把食品安全指标量化并作为考核依据的达86%。2004年,全国32.9万家食品经销企业中,有15.1万家建立了进货验收制度,14.5万家建立了购销台账制度,11.9万家建立了销售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1.2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在市场实行监管作业

批发市场普遍实行了自检制度,实施检测的零售店铺数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务部门定点检测机构已覆盖了较大的范围,并形成了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受托检测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三道“防线”。据调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2.6%设立了检测室,55.1%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其中最多配备了62人;连锁超市中,73%配备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建立了目标责任体系,21%向其所属门店派出卫生质量巡查专员。

2食品经营者的自律及防范

2.1食品经营者自律

1)食品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对经营的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严把食品质量入市关

2)食品经营者要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落实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食品质量查验责任,设立食品质量监督员。严格执行食品质量查验,查验食品质量的真实性,严防有毒有害、污染、变质、不合格食品、冒牌食品进入经营场所,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3)食品经营者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对所经营的食品向消费者做出质量承诺。

4)食品经营者经销的食品质量必须合格、价格合理、计量准确,不经销有毒有害、污染、变质、过期、不合格食品或者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日期的食品、冒牌食品。

5)食品经营者销售食品必须向消费者提供相关质量合格证明,出具销售发票等购物凭证。

6)食品经营者对消费者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包装标识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或者经国家有关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食品,或者经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检验检疫等部门确认的消费者申诉举报的假冒伪劣食品,可凭购物发票等凭证予以退换,并依法予以赔偿。

7)食品经营者应当积极负责的维护消

费者权益。对质量不符合规定的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进行清理、登记、向工商行政管理或者质量检验检疫、卫生行政等部门报告。

2.2经营者自律是根除违法经营行为的关键。

近年来,尽管各地农村工商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整治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销售超过保质期、“三无”、变质等食品和未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进销货台账制度)的违法行为,但这些违法行为在农村尤其偏远农村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重要一点在于农村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未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严格做到自律经营。

1)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

农村工商所可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让每个农村食品经营者知晓该法,并入心入脑,增强经营者自律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宣传时,农村工商所一定要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食品经营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笔者所在的农村工商所,就在该法颁布之前,向辖区内的所有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发放了“食品安全温馨提示书”,把农村食品经营者最常见的6种违法经营食品行为和相应付出的违法成本以表格的形式一一列举在提示书上,并在提示书中提醒他们如何去做才能降低食品经营成本,食品经营者一看提示书就明白自己该如何自律,很容易接受工商部门的善意提醒。

2)加大市场检查的频率和查处的力度

农村工商所要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食品经营者的市场巡查频率,认真、细致地查找经营者店堂和仓库中的食品,检查其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情况。发现其有违法经营食品行为,刚开始时务必要考虑到广大农村食品经营者的实际状况和心理接受能力,建议推行行政指导和柔性执法,保护绝大多数农村食品经营者守法的积极性,相信他们会自觉行动起来,担负起社会责任,改正违法行为,做到自律经营,绝不能粗暴执法,一罚了事。但对那些屡教不改者,要坚决依法予以重罚,直至其关门倒闭,以此警示其他食品经营者,促使其自律经营。

3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有以下问题(以农村为例)

3.1集市散裸装食品的“两防”设施不够完善,农村集市食品近60%为散装、裸装,虽然有的业户添置了网罩,解决了防蝇问题,但防尘效果不理想。食品店的散裸装食品标示不清晰,调查发现,农村商店所售的散装食品多数无原料说明,无加工日期,无保质期,消费者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

3.2农村杂货店食品混放严重。农村杂货店规模较小,卫生状况较差,商品类别较杂,洗化用品与食品混放,存在食品被污染的隐患。

3.3销售三无产品、超期食品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经营业户销售本应淘汰的过期商品,少数业户为牟取利润违规销售三无产品,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3.4部分食品质量堪忧。集市和小食品店出售的果冻、汽水等食品普遍存在色素、有害菌超标现象。部分饮料由糖精、色素和水简易勾兑而成,未经杀菌处理,便进入市场流通。

3.5部分食品外包装质量低劣危害人体健康。许多小企业、小作坊为降低成本,选用质量低劣的塑料袋或塑制瓶进行食品外包装,有些企业使用未经充分消毒杀菌的二次包装,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6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1)部分生产企业和批发商、零售商盲目逐利,形成了劣质食品供应链。一些小企业、小作坊为降低成本,用不合格原料加工食品,以低价战略向农村倾销;部分批发商贪图利润,批量采购低价劣质产品;一些零售商只顾“适销对路”,对食品质量置若罔闻,销售低价“三无”商品。很多劣质食品和“三无”食品,正是通过这一供应链条流入农村市场。2)农村消费能力偏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农民购买能力不强,质量过硬的名优食品难以占领市场。很多农民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受害者。同时,多数农民辨伪能力不强,在消费时没有查验证照和索要发票的习惯,给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和城市淘汰食品流入农村埋下了隐患。3)农村市场存在监管薄弱环节。食品安全工作已呈现出“跨区域流通、多部门交织”的特点,多数劣质食品由外地加工窝点制造并向本地输出,打掉这些加工黑窝点,需要区域合作、部门配合,存在一定难度。农村食品销售网点多、分布散、流动大,难以实现集中监管。

4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见建议

4.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制。

要有效整合监管资源,促进监管工作高效有力地施行,真正形成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助、无缝对接的联动机制。要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切实做到监管工作全履盖和经常化。

4.2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是做好监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状况,还要继续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提高整体防范食品安全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鼓励其积极举报违法案件,达到实时监管的效果。

4.3强化食品源头监管

要继续加强农产品源头的监管,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加快无公害基地和无公害产品建设,对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基地的产品实行动态监管。要继续加强对外来食品的监管,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实现食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对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把好食品市场准入关,确保食品源头安全.

4.4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监管

要大力倡导现代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要切实落实经销企业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完善食品质量监测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销毁、公布制度,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流通环节经营秩序规范。

4.5加大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餐饮卫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加大对餐饮卫生的监管力度,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对餐饮单位食品、餐具等进行经常性检查、监测机制,保障食品消费安全。要加大对无证经营的整治,开展集中整治卫生不合格现象,规范其经营行为,保证食品清洁卫生。

4.6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培训教育

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增强防范能力。要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业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增强企业法人的第一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把好食品安全“入口关”。

4.7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制定、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在诚信建设、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形成自律机制,从而作为支撑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社会组织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第8篇

【关键词】资源;结构;质量 ;安全; 对策

我国是大宗资源性商品的进口第一大国。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的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近年来,质检部门始终把“安全、卫生、环保”作为检验监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大宗资源性商品放射性和有害元素的质量监管,保护我国环境、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取得明显成效。为此,本文对2015年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工作实际,并就存在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现状

1.我国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贸易情况

以2015年数据为例,全国共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检验鉴定22万批次、17.9亿吨,同比分别增长-9.6%和0.02%。

(1)矿产品、原油和煤炭这三大类商品占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总量的90%。

以重量计,这三大类商品共占进口总量的九成,其中矿产品占58.3%、原油占16.9%、煤炭占11.1%,为我国主要的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品种。其中,进口矿产品以铁矿为主,占矿产品90%以上,其余为铜精矿、锰矿、铬矿和其他有色金属矿产品,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印度、秘鲁、智利、加拿大、伊朗等国家和地区进口,其中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进口量之和占铁矿进口总量的80%以上。

进口原油有160多个品种,主要从沙特、安哥拉、俄罗斯、伊朗、阿曼、委内瑞拉、伊拉克、哈萨克斯坦等47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其中从沙特、俄罗斯、安哥拉、阿曼、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巴西、科威特等国家进口,其中从中东地区进口原油占进口总量的49.74%;从非洲地区进口原油占进口总重的20.60%;从俄罗斯及周边地区进口原油占进口总重的14.53%。

进口煤炭主要有炼焦煤、无烟煤、烟煤、褐煤等四大类,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朝鲜、俄罗斯、蒙古国、加拿大、菲律宾、越南等国家进口。

(2)主要运输方式为散装船海运进口

进口矿产品和煤炭绝大部分以散装船海运为主要运输方式,少量采用集装箱海运,内陆口岸采用铁路运输。进口原油主要采用海洋散装油轮运输,有部分采用管道运输和铁路槽车方式运输。管道运输包括中哈管输原油和中俄管输原油,其中中哈管输原油通过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入境,中俄管输原油通过黑龙江漠河口岸入境;从蒙古国进口的原油采用铁路槽车方式运输。

(3)沿海口岸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量占总量九成

以重量计,矿产品主要进口口岸为山东、河北、江苏、天津、上海、宁波、云南、浙江、辽宁等9个,其进口量均超过3000万吨,进口总量超过全国的89.2%;煤炭主要进口口岸为广东、福建、广西、江苏、山东、内蒙古、浙江、河北、上海、厦门、宁波、辽宁等12个,每个口岸进口量均超过1000万吨,进口总量超过全国的94.8%;原油主要进口口岸为山东、宁波、广东、辽宁、浙江、福建、黑龙江、河北、新疆、天津等10个,每个口岸进口量均超过1000万吨,进口总量超过全国的91.6%。

2.我国大宗资源性商品质量安全情况

2015年,全国共进口铁矿6.08万批,重量9.94亿吨,货值597.50亿美元。批次、货值与2014年相比分别下降15.13%和37.49%,重量比2014年增长2.40%。共检出不合格铁矿1.81万批,重量3.23亿吨,货值192.51亿美元,不合格批次比2014年增长63.98%,但不合格重量、货值与2014年相比分别下降3.82%和42.18%,整体质量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主要是安全环保、品质、重量等指标不合格,其中安全环保不合格主要有放射性项目、有害元素含量超标,违规夹带进口固体废物等;品质不合格有货证不符、以次充好、含水和杂质含量高、主含量偏低等原因。重量不合格主要原因有短重欺诈、明水、含水量偏大等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1.自动化取样设施不到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80%是由取样规范与否决定的,特别是矿产品和煤炭为固体物质,货物质量不均匀,采用人工取样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国际贸易争端经常发生,只有自动取样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但由于历史原因还有相当部分的口岸没有配备自动化取样设备。

2.一线检力资源不足。进口矿产品和煤炭等大宗商品的检验鉴定工作程序多、时间长、工作量大,而且从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加严对进口煤炭环保、放射性等项目检测; 5月1日起又对进口铁矿中汞、砷、铅、镉、硫、氯、氟等7个有毒有害元素含量批批实施监测,而企业对检验周期要求比较迫切,造成检力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以福建泉州口岸为例,现年进口大宗商品达3000多万吨,分别从相距70公里的国电、沙格、三梅、泰山、东港、鲤鱼尾、青兰山、黄干岛等8个码头进口,而检验鉴定人员仅5人。

3.检验标准问题。现行的大宗散货检验标准体系存在不全现象,例如无进口原油、铁矿的环保控制强制性标准,为此无法真正有效控制质量低劣的产品进口。有的标准不适用,例如原油取样标准,按照标准需要取样的时间长达10个小时以上,不适合目前我国进口原油快速通关和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迫切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1.完善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通过构建完善的大宗资源性商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依法有效地对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进行合格判定和处置,可以杜绝不法商人以次充好、虚报谎报、货证不符等欺诈手段。将低品质、低档次、高污染的产品拒之门外,为口岸执法把关提供科学依据。

(1)完善检验标准体系。针对原油、铁矿、煤炭标准体系不全或标准不适用等问题,应组织专家开展研究,尽快整理、补充和完善,健全检验标准体系。

(2)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大力推行口岸安装自动化取样设备,同时进一步完善码头的制样室、监控系统、值班室等设施,提高散装货物取样的代表性,不仅可以降低取样的劳动强度,还可有效避免国际贸易争端。

(3)加强口岸能力建设。一是口岸应调整和加强大宗资源性商品产品的执法把关力量;二是发挥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定期开展各个口岸的一线检验执法人员培训和交流活动。

2.构建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

(1) 建立风险分析和预警机制。围绕安全、卫生、环保和防欺诈,开展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的动态监测研究,全面收集、汇总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品种的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的风险信息并进行分析,及时向公众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安全、危险特性和预警信息。

(2)加强安全、环保等重点指标监控。检验检疫部门应根据《商检法》赋予的职责,及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安全、环保项目的监控等方面,开展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的硫、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为国家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政策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包括开展进口原油运输油轮硫化氢监测工作,保证运输储存环节安全生产。

3.建设大宗资源性商品质量安全信息库

随着国家大宗资源性商品安全战略的调整,我国各口岸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的品种更趋多样化。不同大宗资源性商品的品质特性和风险差异较大,从而对检验监管、卸货、存储、出运、生产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因此,建议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建立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高风险性大宗资源性商品给国家和企业带来损失,有效维护贸易安全和国家安全。

4.创新模式,提升口岸检验监管技术水平

(1)探索分类管理模式。在风险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检验监管模式,从而确保检验监管针对性、有效性。对企业进口自用或由诚信度好的贸易商长期进口的产品,研究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合格评定模式,探讨备案验证管理、后续使用监管等方式。

(2)加强来料加工监管研究。2015年以来,原油以“来料加工”方式进口的比例呈增长趋势。部分来料加工原油亦存在高硫、高盐、高酸及硫化氢含量高现象,加工成品油复出口形成资源性产品“高耗能、高污染”事实,并将污染及其他风险留在国内。因此,应加强对来料加工原油的监管研究,出台相关管理措施,规定原油加工企业来料加工原油品种范围和质量要求。

(3)加强政府监管部门间合作。危险化学品(如原油、液化天然气、化工品等)监管工作涉及到很多其他政府部门,如检验检疫、海关、海事、安监、环保、公安、交通运输部门等等。建议建立危险品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口岸各机构对货物进行共同审核把关,实现信息共享,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

(4)有效指导企业规避贸易风险。一是充分利用现有检验检疫部门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信息优势,加强对国际大宗资源性商品市场的规则研究,防止一些国家滥用经济壁垒阻碍国际正常贸易的行为,积极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二是提醒收货人在进口前确认货物是否符合我国国家标准;三是要求进口企业尽可能在贸易合同中争取以到货港检测结果作为计价调整依据,以便在货物发生品质不符、重量短少等问题时,能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徐涛)中国进口原油研究与分析《当代石油石化》2008年12期.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C2C,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

 

1、 引言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国外在线交易多集中在B2C平台不同,中国网民的网购行为多发生在C2C平台。在线交易中,消费者在收到邮寄的商品之前,无法对商品进行直观上的评价。只能通过网络商店提供的商品信息,对商品质量和网店服务进行评价。由于买卖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给卖方进行交易欺诈提供了机会。因此,消费者信任在C2C在线交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消费者网络信任的影响因素电子商务论文,国内外都有不少的研究。McKnight [1]提出了信任的二阶段模型,即将信任形成分为介绍阶段和探索阶段:介绍阶段,是指消费者通过一些信息对商家进行初步的了解;探索阶段,即消费者通过浏览商家的网站、与商家进行电话或电子邮件沟通,来对商家作进一步的了解。Tan 和Sutherland[2] 通过整合各学科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多维度信任模型。他们认为,在电子商务中的信任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信任倾向、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庞川[3]认为影响消费者网络信任的因素有环境、技术、商业和个人因素。卢锋华[4]在总结以往关于B2C电子商务环境下顾客对网站信任的各项研究的基础上,将顾客对B2C网站初始信任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B2C网站因素、顾客个人因素和网络环境因素。这些研究忽略了对初始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层次上的划分,缺乏系统总结。基于此,本文建立了影响C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信任的因素模型,在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对影响因素的层次进行了划分。并从国家、社会和网络商店层面提出了增强我国C2C电子商务信任的政策建议。

2、模型设计

基于对消费者信任的研究[1-4],本文将消费者信任产生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人信任倾向、顾客对网店的感知、顾客对服务的感知、感知网页质量、第三方认证和它人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研究模型(如图1):

图1:研究模型结构示意图

2.1 研究假设

(1)对网店的感知

文中对网店感知包括对公司规模和声誉的感知两个方面,将其细化为四个测量问题,做出以下假设:

H1:对公司的感知正向地影响消费者对网店的信任。

(2) 对服务的感知

感知服务质量是指顾客在挑选商品的时候,所感受到的产品交付和服务预期实现的程度。通过在购买之前与网络商店的沟通过程,网店对顾客能达到的服务水平就会在顾客心中产生印象,而这种感知服务水平会对买家对网络商店的信任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有如下假设:

H2:感知服务质量越高,顾客对该网络商店的信任度越高。

(3)感知网页力量

对网页信息质量的测量,采用的是网页设计的美观、信息的可用性、完整性等电子商务论文,并基于以上研究,假设:

H3:感知网页质量越高,消费者对网络商店的信任程度越高。

(4)对第三方保障的信任

第三方保障是指通过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对交易主体进行担保,以降低顾客对交易安全的担忧。假设:

H4:对第三方保障的信任程度越高,对网络商店的信任程度越强。

(5) 他人信任

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自律性的制度机制,声誉反馈系统在在线交易中被广泛采用。大部分用户搜索到目标商品后,除了关注商品本身属性外,还会浏览用户评论等商品相关信息。假设:

H5:他人对网店的评价越高,消费者对网络商店的信任程度越高。

(6)个人信任倾向

文中采用的模型倾向于认为信任是直接影响信任程度的自变量,做出以下假设:

H6:个人的信任倾向越高,对网络商店的信任度也就越高。

2.2样本选取

问卷调查以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纸制问卷调查对象以在校的硕士研究生为主,也包括一些在职工作人员,网上调查通过问卷星系统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47份,有效回收率为74.2%,满足分析要求。有关样本资料的描述性统计详见表1。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92

62.6

55

37.4

年龄

20岁及以下

2

1.4

21-25岁

102

69.4

26-30岁

39

26.5

31岁及以上

4

2.7

学历

大专及以下

8

5.4

本科

43

29.3

硕士

94

63.9

博士

2

1.4

最近一年网购经历

没有

10

6.8

1-5次

71

48.3

6-10次

31

21.1

11次及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