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爱情心理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21 12:45: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爱情心理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爱情心理学论文

第1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心理协会成员,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反映给图书馆、心理学教师或医生。图书馆在阅读、流通两大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挑选出热爱这项工作,并具备相关知识的专职人员,根据医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指导学生阅读。

【关键词】心理协会成员 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反映给图书馆 心理学教师或医生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1989年,赖尔登和威尔逊分析了1981年以后的所有试验报告,得出结论说:“图书治疗是有效的,特别表现在增进自信、改善行为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一般从认同、净化和领悟等几个角度来解释图书阅读的机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经历着与作者同样的心理历程,这种历程是从艺术形式的意识和知觉发展到潜意识的阐释,直至引起“本我”的反响和“自我”的放松控制,作品内容与“本我”相互作用,产生了一个审美的幻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我”的欲求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同时避开了“本我”的欲求产生的恐惧和“超我”的压力,使读者恢复到和谐状态。文字作品的内容使人的内心冲突外化,而人的心理活动又使文字作品的情绪内容内化,成为人的总体行为的一部分,这种整合最终就产生了领悟。医学生喜欢到图书馆去找“心药”,首先是经济、简便、及时。高校图书馆对的服务都是免费的,不必花钱,又可以随时借阅,同时携带方便;第二,图书馆是个人人都去的公共场所,到那里进行“ 阅读治疗”,不泄露任何隐私,没有精神压力,不会有伤自尊。比如,有些心理困扰是难以启齿的,性困惑就是典型的一例。据调查:“90.9%的学生未接受过有组织的性教育”。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对性的长期禁锢,使得青少年在性发育成熟到来时,得不到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以致产生困惑。有了性困惑又羞于向别人启齿,图书馆便成了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1997年3月,同济医科大学张揆一教授在《爱情婚姻家庭》杂志上开设的《医学教授谈性知识》系列讲座,受到了的普遍欢迎。它不仅传播了科学的性知识,而且也使读者解除了困惑。此外,目前高校里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老师还太少,设施也不完备,即使想寻求帮助,也往往有许多顾虑和限制,而“图书阅读”弥补了这一不足。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集的心理学著作和文章中找到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对于渴望更深地认识自己和克服成长障碍的来说,阅读这些著作和文章,就是与心理学家进行无声的交谈。有些同学正是通过读书,鼓起了去找心理医生的勇气。即使没有心理疾患,也可以通过读书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开发生命的潜能。可以说,图书阅读既能起到治疗的作用,也能起到预防和促进发展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这项工作。成立由心理学教师或医生为指导,图书馆员、心理协会成员参加的阅读治疗机构。

心理协会成员,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反映给图书馆、心理学教师或医生。图书馆在阅读、流通两大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挑选出热爱这项工作,并具备相关知识的专职人员,根据医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指导学生阅读。可以开辟图书阅读阅览室,为了避免出现像心理咨询这样的闲屋”、“轻松一隅”、“心灵家园”等。环境布置要尽可能优雅、祥和、轻松,并备有诸如“解忧”、“饶恕”、“自信”、“竞争”、“悟道”、“拼搏”等导读标志,以方便读者自由选择,在阅览制度上也要有别于其他书刊阅览室的借阅方式,尽量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随和的阅读氛围,让图书阅读阅览室成为最喜欢、最愿意去的地方。图书能否象我们预测的那样对的心理调适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引导和启发工作十分重要,图书阅读要求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既需要具有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哲学、心理学、社会、教育学、医学美生保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要求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必要时参加各种培训。同时注意学生阅读疗效的观察与跟踪,利用日记、作文等形式与学生沟通,使图书阅读更加有的放矢。大力开展图书阅读的宣传教育,可以组织图书阅读讲座,向学生介绍图书阅读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向宣传新的心理健康理念,明白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出现问题是正常的现象,经过及时治疗可以康复,如果听之任之,也可能加重。这有助于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工具来预防和调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

【文章来源】/article/64/438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2篇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第3篇

关键词:嫉妒,嫉妒理论,嫉妒评估量表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具有相当高的普遍性,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心理现象。

1 基本概念

嫉妒(Jealousy)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嫉妒是指个体和另一个人(指伙伴)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而被第三者(通常是人)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Mathes,1985)。这种关系的丧失,如果不涉及其伙伴与第三者建立类似关系时,个体就不会产生嫉妒。最为常见的嫉妒现象往往出现在恋情关系中,但其它类型的关系中也会有嫉妒发生。总的来说,嫉妒常常涉及一种三角关系,三角关系的一边代表着两者之间的关系,嫉妒者和伙伴;另一边代表着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边代表着嫉妒者对第三者的态度。

英文中的嫉妒和妒忌(Envy)常常让人混用,对于嫉妒的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明确了嫉妒与妒忌的区别。嫉妒必须发生在人际关系情景中,嫉妒这个术语涉及到第三者,即便是这个第三者也许只是存在于嫉妒者的想象之中。而妒忌发生在一个人缺乏另一个人所拥有的高人一等的能力、成就或者某件物品时的情绪体验,妒忌者既羡慕别人,又希望别人也和自己一样缺乏那些东西。它发生在这种缺乏存在于自我定义的范畴之内,它会增强自我的不满足感。

2 理论趋向

在国际嫉妒研究方面,近几十年来,围绕着嫉妒的发生机理,发展和影响因素,内部心理反应及外部行为表现规律,调节和治疗,形成了一些理论。概括起来,能够代表现代嫉妒研究和应用主流的理论有六种:1、心理动力学理论;2、系统学理论;3、社会生物学理论;4、社会心理学理论;5、行为理论;6、认知--现象学理论。这六种理论彼此间存在启示性和互补性,也存在分歧甚至矛盾。论文大全。

嫉妒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组成部分,他把成人的嫉妒看作是童年创伤经验的复现,由于每个人都会在童年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这些经验沉积为潜意识,并在适当的情境下有深层潜意识向意识表层过渡。由于童年的焦虑和恐惧人皆有之,所以嫉妒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系统学理论研究嫉妒的整体关系,认为嫉妒是一个比个体更高级的关系系统问题,个体只是整体关系的一部分。它不问“为什么”(嫉妒者为什么嫉妒),而问“什么?”(是什么引发嫉妒?)通过提出理论模式和具体意见,扰乱或中断引起嫉妒问题的破坏性关系,建立积极的关系。社会生物学理论起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它的理论基础有两个:嫉妒进化论:嫉妒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保护性本能反应,人和动物都有嫉妒行为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性别差异演化论:随着男性和女性进化层次的上升,他(她)们在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差异日渐明显,因此两性在表达嫉妒的方式上显示出差异。嫉妒差异的根源除了性别进化因素之外,还有影响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进程及生存条件。社会心理学理论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论证不同文化中的人有不同的嫉妒反应方式,意在证明嫉妒与其生活的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规范有关。行为理论认为嫉妒是后天的习得行为,并把可观察的嫉妒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论文大全。行为学家认为,嫉妒常常是不恰当的学习结果,嫉妒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应该从当前的环境中去寻找。认知--现象学理论是在嫉妒现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者是最古老、最普遍、最流行的嫉妒研究方法。它注重对嫉妒现象及其危害的描述和鞭挞。嫉妒的认知--现象学理论是现象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中心论点是强调对嫉妒事件的认知评估,即刺激―评估―反应模式。拉扎罗斯(Lazarus)“情绪的认知--现象学理论”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中国台湾哲学家陈康德“嫉妒分析”一文,也堪称是嫉妒的认知―现象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以上就是这六种主要的嫉妒理论在理论趋向上的分歧,我们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用更加综合的观点去寻找各个理论对嫉妒心理及行为的实际研究与治疗过程中的契合点,使其更具实际意义。论文大全。

3 嫉妒评估

嫉妒曾一度被认为是羞耻的情绪反应,往往和脆弱、狭隘联系在一起,由此就导致了嫉妒研究的一个难处,被试因此对嫉妒存有防御,否认自己存在嫉妒心理,即使明确感到自己确实存在这种心理感受,考虑到社会文化赞许性,也容易掩盖其嫉妒感受,所以对于嫉妒的评定存在困难。

现在在美国和西欧研究并广泛使用的嫉妒评估量表有七种,它们分别是Mathes人际嫉妒量表、Bringle自我报告量表、Bringle投射嫉妒量表、Hupka爱情嫉妒量表、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量表、Rosmarin人际嫉妒反应量表、Bunnk嫉妒量表。Bryson定义嫉妒行为范畴的研究;Hupka界定激起嫉妒的文化情境的研究;Bunnk特定文化背景中的嫉妒因素研究均采用这些量表作为研究工具。Bryson在嫉妒反应风格的研究中,证明了这些量表具有较高的效标关联效度。White指出,采用效标测量,可以得到嫉妒的一般结构。Bryson在五个不同文化的国家中使用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文卷和Mathes人际嫉妒量表,证明嫉妒有明显的跨文化反应一致性,可看作是效度的验证。Mathes检验了7种量表的信度,证明其信度指标符合测量要求。在中国,王晓钧对这7种嫉妒评估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研究,其结论为:这7种嫉妒量表具有较高的分班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能够满足中国被试者的使用要求;量表内容重复性较大,适用范围限于爱情及关系嫉妒,并不适合评估其他嫉妒类型。

近年来,在嫉妒心理的研究中,更多地使用了嫉妒感受伴随的各种情绪进行主观量化评定。

4 其他相关研究

在嫉妒的相关研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有嫉妒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在这一研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格是否对嫉妒产生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近20年来,国际同类研究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3种观点:第一,认为人格对嫉妒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研究者将此类嫉妒称之为特质嫉妒(Trait Jealousy)。Clanton指出:“特质嫉妒不涉及产生的问题,因为它是已定型的,具有烙印特定的个人嫉妒。”他援引Bringle等人的研究作为证据,Bringle等人研究了跨年龄阶段被试者的嫉妒反应,发现在纸笔测验中,不同年龄阶段被试者的反应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相隔两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73。据此他得出结论“特质嫉妒是深层次的、不可克服的嫉妒”。不仅如此,Clanton进一步指出,特质嫉妒与那些稳定的社会人格有关,它是一种用于分析嫉妒性质的透视性概念,应当在更大的范围进行研究。第二,认为人格对嫉妒又影响,但不赞成把人格看作是嫉妒的原因。Bringle指出:“人格只能看作是分析嫉妒的变量之一,而且不是唯一的变量。为了对嫉妒现象提供理性的和有效的分析,未来的经验性和概念性研究需要维持在个人、关系、情境三方面的平衡。”第三,否定人格对嫉妒产生决定性影响。Pines指出,一些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像‘爱嫉妒的人格’这种东西真的存在,而我自己的经验使我相信,给某个人贴上诸如‘爱嫉妒的人格’这样的标签,不仅对他无益,甚至有害。

那么嫉妒与人格的关系究竟如何?在众多人格变量中有没有一些人格维度或人格因素对嫉妒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的王晓钧通过实证方法系统研究人格是否对嫉妒产生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其研究通过对4种嫉妒量表和达5人格量表施测结果的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大5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顺同性河沿进行5种人格维度中,只有神经质维度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外向性维度与嫉妒的一致性关系尚不明确;开放性维度、顺同性维度和严谨性维度与嫉妒关系并不密切。在大5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30种人格因素中,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4种人格因素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人格维度中,神经质人格维度在嫉妒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要影响作用;在30种人格因素中,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4种人格因素是影响嫉妒心理和嫉妒行为的重要因素。

5 结语

对于嫉妒的心理学研究,国外学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开展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嫉妒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探讨,需要从行为层面、认知层面、社会文化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且开展嫉妒的跨文化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嫉妒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种社会情感,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都会涉及到嫉妒的问题,因此,关于嫉妒对于人们身心健康、动机系统的影响,乃至于如何克服嫉妒的负面影响,都是很重要的课题。

6 参考文献

1 史占彪、张建新、李春秋,嫉妒的心理学研究进展,Chinese Journal ofPsychology,2005,13(1)。

2 王晓钧,现代嫉妒理论的分歧与契合研究,心理科学,1999,22。

3 王晓钧,7种嫉妒评估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心理科学,2001,24(5)。

4 王晓钧,嫉妒与人格的关系,心理学报,2002,34(2)。

5 王晓钧,嫉妒研究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分析,心理科学,2000,23(3)。

6 赫尔穆特舍克,嫉妒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学艺术化;心理套娃;意象投射;心理咨询

1.心理学艺术化

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追求以人为本的思考模式和表现形式;心理学艺术化作品是基于心理学科学原理和事实,因此富含原理和事实的心理学艺术化作品往往很容易引起目标受众的共鸣;心理学艺术化作为一个新生的领域和话语系统,打破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框架,并为之注入了新的方法论及思维模式。传统心理学研究一方面要求实验的严谨性,而另一方面又要求生态效度,现有的研究机制很难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最终导致追求实验严谨性而放弃了生态效度的要求(李萍,2004)心理学艺术化作为一个新生的领域和话语系统,打破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框架,并为之注入了新的方法论及思维模式。

在心理学艺术化中,心理学是基础,而艺术化则是表现形式和思维模式。对于科学发现,论文和数据的呈现往往无法给人以共鸣,而艺术化的呈现则可以直接触动人们的心弦,使科学发现产生更大的冲击力,打动人心。

2.心理套娃的本土化路径

2.1相关理论与综述

套娃代表着亲情、友情。在俄罗斯,套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今天套娃也代表着爱情,据说年轻的恋人想表白自己对地方的爱意,常常在套娃的最里面放张求爱的纸条。

俄罗斯套娃作为一个绝佳的人的原型,不光是外在形状,而且嵌套结构也能直接指向内心的层次。由俄罗斯套娃进一步研究发明产生的心理套娃,现已成为一种新的投射测量和咨询工具。心理套娃产生的理论来自于人本心理学的底层观念、生态心理学的具体分析和整合思想、以及社会心理学中对于在情境中人的活动的总结提炼――情境观(程乐华,2012)。

心理套娃目前已成熟并已获批国家发明专利,版本有:成长版、认知版、家庭版。

套娃的结构是心理层和物化层的连接的关键,我们运用不同物理结构的套娃,能使诱发的意象类型和程度不同,而套娃作为有结构的工具,也能产生更好的投射效果,在测量和咨询情境下使用,具有可控性、针对性。咨询师完全可以针对具体问题选用不同的心理套娃,并针对具体情境选用心理套娃的具体物理属性用于投射测量与治疗。

3.心理套娃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机制

心理套娃能够引发相应心理过程的一系列机制有:

1.人形外观――套娃本身的形状,就已经清晰地表达了人的概念,这使得套娃能够有非常大的创造空间。

2.嵌套――造成这种结构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套娃由大到小内里中空的设计。嵌套的概念与成长、核心方面的意象关联度较高。

3.包容――即一个大的套娃可以同时装着几个比它小的套娃。此特点主要适合于两种意象,一是包容、包含,二是并列。

4.摆放――心理套娃不同的摆放位置关系。一般来说,人们对于散乱无序的排列会感觉不适,人们会不自觉地将其进行适当的摆放。

5.图案――套娃的物理结构仍然是处于抽象的概念水平,而图案则是把概念具体化的一种属性。通过图案呈现可以使问题情境客观化。因此,如果改变结构组合,就能有不同的投射结果。进而制定不同的咨询方案。

6.系统

心理套娃除了其自身的一些物理上的结构和属性之外,还包含了其所处的环境。这样,心理套娃就会形成一个系统,即“人一心理套娃―环境”。既然这三者形成了一个互不分割的系统,那么,当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套娃的版本发生变化时,整个系统就会随之变换。

这几种结构或属性有机组合,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心理套娃,只要有一个结构或属性发生改变,其意义就可能大相径庭。因此,如果改变结构组合,就能够得出各种不同的版本。

在心理咨询中,对话能使来访者觉察自己理解和叙述故事的方式,从而使来访者从中获得启发。心理套娃的不同结构,能够引起来访者不同心理意象的提取,有助于来访者相关信息的回忆和呈现;来访者探索心理套娃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潜意识和意识进行交流的过程,当来访者通过心理套娃把问题呈现出来的时候,同时也增加了自我认识,因此,心理套娃具有促进自我探索、呈现问题的功能以及帮助治疗的功能。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情感体验 高校学生 影响因素

1引言

国外对于爱情体验的研究是很广泛的,然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而且有不少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调查和总结阶段。本文以基于“爱情三元理论”的爱情三元量表为依据,对高校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考察和讨论。

2 具体研究过程

2.1研究方法

(1)被试的选择

本研究选取正在进行恋爱的在读大学的本科学生与硕士学生共139人,男40人、女99人,平均年龄23.45岁。

(2)测量工具的选择

a.STLS,即爱情三元量表。在预测量阶段已经检验了其信度与效度,总体为0.984,激情0.934,亲密0.965,承诺0.943,三因子可解释方差58.242%。

b.自编个人信息。自编个人信息由人口学变量被测者年级、被测者年龄、被测者学科以及恋爱变量被测者恋爱次数、被测者初恋年龄、被测者恋爱持续时间共同组成。

(3)测试过程

通过自由的方式招募被试者,在实验室请被试者回答问卷,供测试被试者139人,被试者单独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中回答问卷,问卷的回收率100%。

2.2研究结果及分析

(1)情感体验的3种成分分析

被试者的情感体验量表均值和标准差如下表:

根据表中亲密、激情、承诺三者的均值,可知其间差别并不大。可见大学生的爱情“完美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与社会上对高校爱情的刻板印象并不一致。

(2)3种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亲密、激情、承诺三者相关系数如下表:

由此可知,3种成分的相关性均很高,且在0.01上呈现显著水平,这同时也可说明爱情三元量表中的亲密、激情、承诺三者并非彼此独立。

(3)差异检验

本研究进一步检验了情感体验的三成分的差异性,对其进行了两两相关样本t检验,下表为结果:

由数据可知,承诺成分与亲密成分的t检验差异没有显著差异,激情成分与亲密成分和承诺成分的差异0.01水平显著,这可以说明高校学生对于激情方面的体验要明显比承诺与亲密方面的体验低。

3 讨论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高校学生情感因素的三种组成成分之中,激情成分明显小于承诺和亲密,可以解释为这三种成分各自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尤其是亲密成分与激情成分,前者是单调上升趋势,而后者则比较短暂,呈下降趋势。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学生情感体验中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历及其学科差异进行了测量研究,数据及分析可以为高校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引导,以及高校的学生工作进行借鉴,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D. M.巴斯,著.熊哲宏,张勇,晏倩,译.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3-144.

[2]王娟.中国人爱情的心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6篇

[论文摘要]当今信息时代,公众的注意力越来越成为稀有资源,注意力经济因而被广泛地关注,影视媒体处在当今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其广告设计需依据心理学的法則,关注观众注意心理,研究影视广告设计的心理策略,从而实现注意力经济下的影视广告目标。

在信息时代,注意力越来越不够用,注意力经济被广泛地关注。信息的广泛传播,公众的注意力已成为接受和筛选各种信息的关键,注意力已成为稀缺资源,具有经济学价值。因此,如何研究注意力的属性和特点,在众多泛滥的信息中赢得人们的注意力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影视广告处在当今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不再是影视选择观众,而是观众选择影视。所以,我国影视广告业应重视注意力经济的研究,针对性地做好影视广告的设计。

一、精选语言,恰如其分

影视语言不仅是电视广告的信息传达手段,也是电视广告形象得以形成、体现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因而它是电视广告的基础和生命。

影视广告策划和设计中,要首先分析研究相关资料,明确广告定位,确定广告主题。在主题的统帅下,构思广告形象,确定表现形式和技巧;另外,运用蒙太奇思维,用镜头进行叙事,语言要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容易化为视觉形象:按镜头段落为序,运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个个广告画面,必须时时考虑时间的限制。镜头不能太多,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出所要传达的内容;影视广告是以视觉形象为主,通过视听结合来传播信息内容的。因此影视广告文案(脚本)的写作必须做到声音与画面的和谐,即广告解说词与电视画面的“声画对位”。

如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广告作品的“100年润发,重庆奥妮”就是通过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情节,讲述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从而升华了“百年润发”的品位。同样,孔府家酒以其主题曲“千万里,千万里,我回到了家……”和《北京人在纽约》主演王姬的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的广告语深深打动了的观众。

二、出奇不意,巧妙构思

“科学的广告术是遵循心理学法则的”。现代广告心理学认为广告活动最终是为消费者服务的,所以打动和征服消费者是广告成功的关键。遵循心理学法则,加强广告创意,力求构思巧妙,从而做到出奇不意,是影视广告设计的心理策略之一。

广告创意是指广告为达到广告目的创造性的主意。广告活动中的“创意”其实质是根据产品的情况、市场情况、目标消费者的情况,来制订广告策略,寻找一个说服目标消费者的理由,并根据这个理由,通过媒介传达产品的信息,来影响目标消费者。因此,广告创意的核心是提出理由,然后说服大众。

香港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则汉堡包的广告:一个小孩胖胖的两条小腿在沙滩上走,留下两行脚印,连续15天,都是同一画面,没任何文字和声音,到了16天仍是这个小孩的两条腿在沙滩上走,所不同的是,每留下一个脚印,便从脚印中跳出一只汉堡包。这则广告,利用悬念,可谓巧妙构思,出奇不意。

三、重点突出,简明易记

从广告心理学中的“过滤器的注意理论”的角度看,影视广告“重点突出”符合消费者的注意习惯和记忆心理。消费者的注意过程是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进行筛选,即把无关紧要的信息过滤掉。

所以诉求点往往要单一,传达对消费者最有用的信息。如德国的设计家伯哈特为伯拉斯特火柴公司设计的广告,他的第一个方案是一张圓桌上有方格桌布,上面的烟灰缸里有一支点燃的雪茄,还有一盒火柴。伯哈特感到形象太孤单,在背景上画了一些跳舞的女孩,但其后他发现形象太复杂,把女孩们盖了。但一位朋友问是不是为雪茄做的广告时,伯哈特涂掉了雪茄,考虑到台布和烟灰缸太突出,又把它们盖住,只剩下了一对火柴,结果伯哈特的这个广告非常成功。尽量减少广告记忆材料数量也是增强广告记忆的策略。在同样的时间内,需要记忆的材料越少,记住材料就越容易。比如“妈妈,请洗脚!”充分利用广告有限的时间,做到了广告标题、文稿的短小精悍、简明扼要,在突出产品特性的同时,让人们记住最重要的内容。

四、以情动人,投其所好

影视广告可把单调的抽象产品认知成分变为多彩的画面和动人语言,以求得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改变消费者的态度:影视广告还能充分展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意图,用各种表现手法突出消费者形象,反映消费者的生活,使消费者深深体会“自己人效应”。

第7篇

面包or爱情,幸福需要什么?面对“情绪勒索”,该怎么办?如何解开嫉妒的心结?如何搬开失恋的石头?同居,要不要继续?懒散个性会让爱情远去吗?……每天,张怡筠都聆听并解答来自不同人群的各种烦恼。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听她的演讲,看她的书,看她的电视节目,还有她的博客,从中学会如何向幸福快速进发。

张怡筠,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第一位以中文写作EQ专业书籍的学者,上海云起时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资深企业培训师,爱上情商网心理学总监,情商俱乐部创办者,多档电视节目心理学嘉宾,多家杂志报纸专栏作家。

多年来,张怡筠始终将工作重心定在EQ的全方位研究与推广,坚持做幸福的布道者,以专业的学理训练和丰富的演说经验来疏导心灵的障碍,轻松说道理,明确讲做法,言语间传递着积极的力量,帮助青年人提升心理素质,在职场、爱情、婚姻、家庭中轻松穿行。

她,是幸福的布道者

内地大多数人知晓张怡筠,是通过上海电视台一档名叫《心灵花园》的节目。在节目里,她把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说得浅显易懂,却又入木三分。与其专业知识相得益彰的还有她时尚优雅的着装,温暖的话语,以及充满西化的举止,这一切都颠覆了大众一直以来对于心理学专家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在此之前,张怡筠已经在台湾大叶大学事业经营研究所做了11年的副教授,是炙手可热的心理学专家。1996年,她凭借第一本畅销书《EQ其实很简单》荣登年度十大畅销女作家之列,同年,她开始配合电视台做心理节目,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觉得“闭门造车不是个好办法,应该出来跟大家聊聊,让大家学会用心理学帮助自己”。

2005年,张怡筠参与配合国内第一档心理咨询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心灵花园》,此节目被20多个省市电视台转播。通过这个窗口,她将心理学知识带进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家中,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心理学,更好地处理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情绪困扰及心理困境。她坦陈,当初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答应了下来,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

之后,张怡筠将工作重心移到了内地,更索性把家搬到了上海。陆续,在央视《半边天》、《心理访谈》,东方卫视《幸福魔方》,湖南卫视《变形记》,以及江苏卫视《名师高徒》等节目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其间,她还应出版社的邀请,写关于情商方面的书,带动了华文EQ风潮。

此外,张怡筠在上海继续发展自己已做了10多年的企业培训事业。据统计,她曾为640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做过心理培训,如IBM、德国拜耳、阿里巴巴、中国银行(上海)、中国移动、国泰人寿、宝钢、花旗银行、宝洁、诺基亚等。

“做培训其实很耗心力,要调动全场气氛,要跟进现场互动,大多时候我还需要满场跑来跑去照顾每个学员的学习状况。”但是,每当看见有那么多的青年在自己的演讲中领悟生活真谛,向幸福迈进的时候,张怡筠又会感到无比的兴奋与安慰。

曾有一位500强企业的高管,30多岁,因为觉得与领导沟通不畅而想辞职,在听了张怡筠的一番话后,他决定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就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豁然开朗。张怡筠说,“现在,很多年轻人看问题往往都不全面,遇事消极对待,其实,态度能改变一切。”

在自己开办的情商成长课程中,有一个女孩结婚三年因丈夫有外遇而离婚了,之后便迟迟不愿接受其他追求者。张怡筠在课程中提到,“爱情和婚姻的成功与否,不是靠牵手这一标准来衡量的,失婚绝不等于失败,自己如果从中更了解自己,也学到爱的能力,即使分手,这段感情也是成功的。”

这个女孩在课程结束后单独找到张怡筠,说:“您说的对,我其实没有失败,而当我理解他在那段时间可能与我一样痛苦,我就释怀了,也不恨他了。我现在有信心去找寻我的幸福。”

“一年以后,我收到了她的结婚喜帖。”说这话的时候,张怡筠的嘴角微微上扬,她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除了为企业员工做职场情商培训,张怡筠还去很多高校为大学生们做演讲。2011年,一年间,张怡筠和同是博士的丈夫每月至少去一所高校做“双博士演讲”。“我们的演讲是公益性质的,目的就是让这些还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为以后做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做好EQ准备。”

作为一名情商研究专家,张怡筠表现给公众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似乎是对情商的最有说服力的诠释。凡是听过张怡筠演讲的人都说:“张博士善于以知心朋友间的谈心、互动方式,轻松、明白地把大道理寓于具体的行为方式中,深刻的人生道理被她演绎得简单、易懂,颇具可操作性。让我们深感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听到这些赞誉,张怡筠笑着说:“厉害的不是哪个心理学家,而是心理学本身,当我学得越多,我对心理学越心生敬畏。如果要说我有什么特别之处,也许是我努力把心理学知识用大白话讲出来,教大家如何运用,进而丰富自己的生命。”

她,让大家都快乐

谈起最让自己难忘的人生导师,张怡筠直言是她的硕士导师。“他是美国统计学方面的重量级教授,因为他讲课太高深了,大家经常听不懂,所以他真正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在课堂外。”

张怡筠至今仍然记得当自己写论文遇到瓶颈、抓狂的时候,她的这位导师就会说“不急,我们先去喝杯啤酒聊聊再说”。“他教我凡事应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有一次,这位导师的太太出了车祸,张怡筠和同学们都很着急,打电话问候,他却不疾不徐地说“她撞断了一条腿,幸运的是,还有一条腿没事”。

“‘幸亏没有更糟’就是他的口头禅。这位超级乐观的导师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生活态度,之后不管碰到什么情况,我都会想到他的那句口头禅。我后来还编了一首《乐观之歌》,歌词的第一句就是‘幸亏没有更糟’。”

张怡筠从导师身上领悟到,老师最首要教给学生的应是经营生命的态度和方法。多年来,她也正是用此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我想通过我的心理学知识让大家都变得快乐积极,使心理学成为人们通向幸福彼岸的诺亚方舟。”

让张怡筠感到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心理健康,也愿意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沟通,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障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在谈到“快乐”的定义时,她说:“让自我处在一个轻松、自在的心境,被成就感和满足感包围。就像我正在从事的企业培训工作,在帮助这些青年人疏导心灵障碍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超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那时的自己,完全处于快乐的氛围中。”

“当下,很多青年人在高压的工作和生活下,产生焦虑、忧郁,担心自己达不成目标、机会溜走、买不起房、养不起家,甚至20多岁就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对此,张怡筠说,“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要积极乐观地去解决问题,凡事都有两面性,乐观的人在挫折中,都能先看到其中的好处,找到前进的动力。再者,给自己的低潮心情定一个期限,也许是两天,两天之后,就必须振作起来。还有就是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与帮助。”

“心情是测量快乐和幸福的温度计,只要乐观,就有前进的动力。”张怡筠曾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一二三四五自我幸福给力方法”,即一天10分钟情绪放松,一天20分钟有氧锻炼,一天30分钟阅读,一天四个自我肯定,一天五个让自己值得感激的理由。

她坦陈,“我一天除了忙得顾不上有氧锻炼之外,其他四个都能做到。这些方法可以让我一整天都感到快乐、幸福,很有效的。此外,一个人要时刻保持在快乐的状态中,还应知足常乐。”

张怡筠说自己就有一项“特异功能”――选择性失忆,选择性记忆。在她的脑海中,大多都是温暖的记忆,而不好的事通常记不住。“记得我有一次走在路上,碰到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可是他一看到我就躲到了旁边的小店里去。我当时还在纳闷,为什么一见我就跑呢?事后才想起来,原来他还欠我好几万块钱啊。”

做心理访谈类节目多了,别人的负面情绪也听多了,然而,张怡筠称这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工作者,首先要有摒弃情绪垃圾的能力。做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嘉宾,留在我脑海里的,都是有正面能量的故事。此外,独处的时间很重要,自己与自己对话,可以释放掉一些负面能量。工作日,我喜欢独自吃午餐,有人会觉得我不应酬不给人面子,其实我是需要利用时间来做自我情绪调理。”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人本主义

一、案例介绍

李某(化名)平时喜欢自言自语,很少跟同学交流,跟陌生人交流时略微口吃。他总喜欢跟在漂亮女同学的后面,甚至有时为了能遇到漂亮的女孩子,他下课后一直逗留在教学楼门口,东张西望。他的异常举动有时会吓到一些女同学,很多认识他的女生都非常讨厌他。最近一段时间,他痴迷于英语课程的学习,原因是他很喜欢该门课程的老师,该老师长相漂亮,说话温柔,年龄在45岁左右。前几天的一个课间,他抱着一束玫瑰花送给该老师,并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说自己喜欢她。

此外,他还有半夜起床的习惯,他会在凌晨2、3点钟突然起来,然后把舍友都叫醒,逐一问他们:他是不是很丑?直到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他才继续睡觉。诸如此类的事件发生过不止一次。

李某基本情况:男,大三学生,身材高大,体态偏胖,略显腼腆和紧张。家庭经济中上等,市区人,从小跟姥姥姥爷一起生活,依赖性强,父母离异,均再婚。

二、案例分析

为了帮助李某走出心理误区,使其健康成长,辅导员跟他进行了多次谈话,了解到:在李某两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不久父母均再婚,李某自两岁至今一直跟随姥姥、姥爷生活,生活条件优越,姥姥、姥爷因担心李某缺乏家庭温暖,对其疼爱有加,百依百顺。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李某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成长的关键期父母的疏远,以及隔代教育造成的,李某长期跟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老人安静的生活习惯,导致其视野狭小,缺乏应有的活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还容易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姥姥、姥爷对李某的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得李某利己主义严重。李某2岁的时候,正好是依恋建立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他会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地,如果这时缺少母亲的关爱,在以后的发展中容易出现恋母情节。本案例中,李某对英语老师的情感表达就是恋母情结的一种表现。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已无法挽回,辅导员们能做的是正确分析学生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使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理性、健康地成长。

三、解决方案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归纳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案例中李某正处在一个“心理断奶期”,希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同和接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了,会提出更高层次的需要。恋爱这种亲密关系就给了大学生以爱与归属的高级需要。案例中李某渴望恋爱,渴望被对方接纳、关心、信赖、理解,但由于家庭成长环境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他对爱情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同时由于依恋期安全的缺失,李某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恋母情结。案例中李某的性格介于内向和外向之间,情绪不稳定型,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他觉得自己缺乏异性吸引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引导。对于大一新生,首先要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尽早地融入新的集体生活,并逐渐锻炼其独立生活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进入大学二、三年级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慢慢定型,在学习目标和态度上开始出现分化并日益明显,并且爱情心理开始萌动。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即将告别学生时代,走上社会,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并且面对就业或升本这些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选择,又会产生焦虑情绪。针对毕业生的心理特点,辅导员们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耐心,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

四、经验与反思

辅导员应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高尚人文精神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提高大学生对恋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学校也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摆脱乏味的样板生活,使学生有机会参加到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中来。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异往,引导大学生形成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平衡。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避免盲目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人本主义确信人都具有向善发展的潜能,它可能不会立即表现出来,而是需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来实现。这就要求辅导员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出现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分析与处理,不因一时的挫折和困难而放弃对问题自我转变的信心。同时,对于问题学生的学习与行为问题的转变,要求辅导员们有积极、耐心的态度,并运用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来不懈的努力,力争使问题生克服自身的缺陷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朱艳新,张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与人格理论[J].社会科学论坛,2003(05)

[2]郑国铎.对马斯洛学生主体性思想及其活动论的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

第9篇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横断面调查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指个体根据自身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人们评价自己整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失构成。当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从研究对象的取样来看,以往研究对师范院校大学生虽然有所涉及[2],但对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而地方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在学习资源、家庭经济基础、就业机会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非常值得关注。从使用的研究工具来看,以往多使用Combell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缺乏本土化信息,很难令人信服。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的信效度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展开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向陕西省三所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发放问卷721份,有效回收问卷675份。其中,男368份,女生307份;文科生295份,理科生380份;大一学生146份,大二学生188份,大三学生195份,大四学生126份。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进行调查。本研究首先从三个小问题入手进行访谈(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参考Dinner(1984)、苗元江[3]等人的幸福感问卷,将幸福感分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包含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爱情满意度、自我满意度、学习满意度、经济满意度七个因子)三个维度展开分析。量表的试测信度为0.73,本研究的信度为0.728。使用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2.1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特点

表1显示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平均得分都明显高于理论中值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消极情感的平均得分明显接近理论中值3,处于中等水平;幸福感指数平均得分为3.9467,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1 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基本分描述(N=675)

2.2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2.2.1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专业差异

表2显示女生的幸福感指数、消极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均高于男生,而积极情感体验低于男生,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国内李儒林等[4]的研究相一致,但与王淑艳[5]、郑雪等[6]的研究不一致。文科生的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低于理科生,而消极情感体验高于理科生,同样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国内学者王淑艳的研究相一致。

表2 主观幸福感的性别、专业差异

注:■P

2.2.2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表3显示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体验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年级最高,以后略有下降,但不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而消极情感体验是二年级最高,生活满意度方面二年级最低,同样不存在年级差异。这与国内何瑛[7]、田澜等的研究正好相反。

3.讨论

Helson认为幸福感与人们对生活事件的应对与适应有关 [8]。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良性和恶性事件,使其不总是狂喜也不总是绝望,情绪系统对新事件反应的强烈程度随时间推移降低。本研究验证了以往研究中多数个体体验到的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结论[9],并在取样上作了补充。地方师范院校的地理位置、学校知名度、学习环境及就业概率虽然让学生不很满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考上地方师范院校逐渐接受与适应,他们的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体验与一般大学生并无太大差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3 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注:■P

本研究的重要发现在于师范生的幸福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年级最高。根据Wilson1967论文中提出的期望值理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主要威胁,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与SWB相关[10]。高期望值与个人实际差距过大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期望值过低则会使人厌烦。地方师范院校属于二类本科院校,许多学生在大一刚进校时对其并不看好,期望值较低,相应的幸福感、积极情感体验都最低。但进校后学校的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学习氛围等逐步改变了他们的观点,缩小了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距,所以随年级的升高,幸福感随之增强。到了大四,学生对就业单位的理想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之间的过大差距使得学生的幸福感和积极情感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本研究还发现,相对其他参数,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对自我、学习和经济状况更不满意。李焰等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11]。主观幸福感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抑郁、沮丧,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而会自我和谐的人主观幸福感较高[12]。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发展合理定位,有效帮助他们提升幸福感,就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4.结论

4.1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SWB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4.2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SWB不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其中女生高于男生,理科生高于文科生。

4.3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SWB不存在年级差异,但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年级最高。

参考文献:

[1]Diener.E.Subjective Well-Being [J]. Psychology Bulletin, 1984, 95(3):542-575.

[2]田澜,王鑫生等.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6):523-525.

[3]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南京师范大学,2003-7-2,博士论文[D].

[4]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83-785.

[5]王淑燕.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吉林大学,2005-3,硕士论文.

[6]郑雪,王玲.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5-107.

[7]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73-76.

[8]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 心理学动态,1996(1):46-51 .

[9]陈莉娜.大学生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22-224.

[10]Wanner Wilson,W.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J].in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7,Vol. 67.

[11]李焰,赵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168-17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