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9 12:46: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幼师教育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幼师不仅在幼儿园担任多学科的教育工作,还要担负多种园内角色和职责,然而幼师尚有专业理论与技能不扎实,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尤其是通过中考入学的五年制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
一是在学生来源上,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生源不合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大大不同于音乐专业的要求,许多考生只需经过文化课考试就能升入大学,无需经过专业测试和面试,使很多不具备学前教育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到专业领域。他们之前没有经过任何训练,音乐基础差,为学生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难度。第二,生源减少。由于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都以进入高中和大学为第一志愿,学历较低的幼儿师范吸引力自然下降。另外,国家虽然规定幼师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但各地在落实过程中仍有不同。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大量流失,招进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升学无望的学生。加之生源减少,学校不断降低标准,使招进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在源头上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
二是在教师配备上,队伍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性较差。比如音乐声乐专业教师可以担任乐理视唱练耳课,打击乐专业的教师可以担任合唱指挥课,钢琴课教师可以担任音乐欣赏课,使教师变成全能型,针对性培养不强。目前,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主要来源于艺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他们中学术性人才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没有幼儿园实践经验,甚至到幼儿园调研的次数都很少。因此,也很难站在培养幼儿园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他们承担的教学实践中,仍按照培养音乐、舞蹈等专业人才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另外,有的高职高专学校升格后,继任的教师角色调整不到位,仍然固守原来的教学模式,加之与幼教机构联系少,得不到进修的机会,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实际性培训,因此他们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常与现代幼教办学理念相脱节,达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完善。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较低,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相当份量的文化基础知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理论知识课,导致专业理论知识狭窄、层次较低。相对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这种情况至少带来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因为对学生技能与技巧的传授虽多,但学前教育专业也多是以课堂讲解、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很难有实战和演练的机会,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从业技能差。所以一旦到幼儿园工作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岗位,用人单位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费时费力。二是因为专业理论教学深层次的,诸如培养幼儿情感、意识方面的教学内容少,而且过于陈旧与单一,使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教育原理掌握得不深不透,所以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工作中有可能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只把教会幼儿唱多少首歌、跳多少舞蹈、做多少手工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尺度,而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对策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制约这种能力的因素,如何走出困境,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寻求适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是要强化主体意识。学前教育专业的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因此,学校第一要提高生源质量。在招生时,与未来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侧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文化知识考试的同时,有必要对学生加设面试,对一些具有音乐特长又热爱学前教育的艺术特长生可适当有所倾斜。第二,要加强教师培训。学前教育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承担者,素质与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应根据教师的特长,选择其发展方向,明确其职业生涯,加强岗前培训,尽可能多地为这些教师学习学前教育的知识和理论提供机会和条件,培养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是要创新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应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理论课在课时与比例方面要开足开够。理论课首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开设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强化学生人文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其次,要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电教教育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语言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等各科教学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幼教规律,熟悉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传授和组织管理幼儿的方式方法。再次在艺术教育课程上要有所侧重,在教学上要重实效,使学生能写能唱、会弹会舞、可演可画,并让其着重擅长一两项,为学生将来提高幼教工作质量打好基础。实践课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最好途径,应增加学生参加实践的时间与机会,切实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提高职业能力的实践活动。
本文作者:丁中庆 单位:昆山市淀山湖中学
将游戏运用于理论知识教学时,一定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思维和学习重点,采取有意义的游戏形式加强理解记忆。在运用过程中,应该紧扣知识难点,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游戏,让学生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便于记忆运用。以这样的形式优化知识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避免枯燥乏味。同时,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便于理解记忆。将这种游戏形式运用于理论教学,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长期的理解记忆。例如,在武术第一、二路弹腿教学中,可运用“托盘绕圈”的游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武术中保持身体重心平衡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双手向上托起一个球体,以走“S”路循环的方式进行绕圈。通过比赛的形式看谁绕的圈次数多,且双手托盘中的圆球掉下来就是赢者。通过该项有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重心的发力点,保持平衡。
在体能训练教学中,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克服紧张畏难的学习心理的基础上,使得运用过程变得更为轻松活泼。通过运用游戏的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使得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况达到最佳,能够有意识减少一些繁琐环节和步骤。该种形式的运用能够有效突出学生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游戏的趣味性与体能训练的实践性,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承受相应运动负荷。同时,通过游戏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游戏运动的过程中更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运用游戏能够使得学生的运动技能更为娴熟。笔者在篮球“运球与防守”动作教学中,选用学生熟悉的“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培养学生的运球灵活性和持久性。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运球的过程中,保护好自己手中的球来进行灵活运动,以此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后期的结束整理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学生需要通过后期的整理运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紧张心理状态,同时,还能够对自身运动的紧张肌肉进行放松。这样能够使得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便于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游戏运用于结束的后期整理,就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运动形式中转移自己的大脑皮层运用兴奋状态,让学生能够更为轻松地结束课程教学。在运用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就一些知识的掌握和动作要领的概括等方面有意识地做游戏。在体育课程教学结束阶段,笔者会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以轻松自由的形式总结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运用适当的运动形式放松身体,减轻紧张的压力。在每堂课结束阶段,笔者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观,仿造太极的形式表演五禽戏,以此缓解学生高度紧张的神经系统,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互动形式的游戏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认知体验,在活动中加深学习理解。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更加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运动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针对课程知识要求,围绕教学要点进行全方位拓展延伸。综上所述,运用游戏进行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课程学习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主动运动的激情。在运用游戏教学模式过程中,更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发展需要。
教材是“EGP+ESP”教学模式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保障。因此,要加强ESP教材建设,选用或开发以目标情境需求分析为基础设计的高质量的教材。首先,教师在教材选用上要做好ESP知识和EGP知识的衔接。其次,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选取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完全适合所有学生。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要删减掉那些难度大、不实用的内容,增加一些未来职业需要的、实用的内容,拓展教材的课外资源,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使之更好地为“EGP+ESP”教学模式服务。最后,幼师院校可以从幼教岗位的职业需求出发,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正确的语言学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组织能力强、素质高的英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同时邀请幼儿园资深幼教专家参与教材建设,以保证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合理性、趣味性和职业性。
二、师资队伍
对于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不仅要会教英语,还要懂得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当前,幼师院校ESP课程基本上是由EGP教师担任,由于EGP教师普遍缺少课堂教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教师队伍的现状很难满足实际ESP教学的需求。因此,从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入手,更新其知识体系,增强其综合素质,提高其教学能力是开展“EGP+ESP”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条件。首先,英语教师可以依据个人的爱好,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幼教专业课程自我学习提高,系统地将学到的幼教专业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其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到幼儿园挂职锻炼或在幼儿园兼课的方式拓展自己幼教专业知识面,进而使自己的教学经验得以增强。同时,学校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各种专业进修机会,选派一些具备一定学习能力,有一定培养价值的EGP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或出国进修幼教专业课程,或鼓励优秀的英语教师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最后,高等学校可以与知名幼儿园签订合同,聘请其优秀教师到学校为学生上课或者开展短期培训,并通过这些教师了解幼教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
三、教学方法
结合幼专院校的特点,本着“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学以致用”的原则,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且差别较大的现状,根据学生入学水平和语言教育特点,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根据“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为主,交际法、视听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为辅来组织课堂教学,进行EGP知识的学习和ESP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来,增强“EGP+ESP”教学模式的效果。
四、评价体系
针对幼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培养目标,改变原来传统的评价模式,运用先进的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元评估手段对学生进行主观和客观的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绩效性评价”方式,尽量减少笔试环节的比例,增加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口试、课堂练讲、模拟教学等多种考核方式,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从态度、动机、任务完成情况、解决问题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核定期末成绩。具体操作如下:每学期平时成绩占30%,期末为7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作品(含儿童英语教具制作、儿童剧表演、语音测试、演讲比赛等内容)完成情况,课堂任务组织、完成及汇报情况,口语表达流利与纯正熟练情况。期末考核分年级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一年级侧重语音、听力考核,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PRETCO(B级);二年级为口试、笔试考核,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PRETCO(A级);三年级以学生各项教学技能验收(包括讲故事、幼儿活动设计、模拟教学等)为主,考察学生教学基本功。
五、结语
有关幼儿园幼儿教育的指导方针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应该是游戏,这点可以看出幼儿园在教育方面很重视游戏的作用。实践证明,集体教学活动能够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通过幼儿园的课程安排,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幼儿园也都将集体教学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这是因为通过集体活动教学能够让幼儿更贴切地理解教育的内容,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充分地认识这个社会,这个是让幼儿熟悉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因而笔者认为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通常幼儿园会采用集体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一)集体教学活动的作用
在幼儿园教学中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是集体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借助有限的教育资源对幼儿们展开基础性教育,这对幼师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通常幼儿们还没有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的能力,他们不受束缚,对待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要引导他们学习需要非常的手段来吸引他们的兴趣。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儿来说,能够使他们针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的学习气氛下,幼儿们能够彼此获得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集体教学活动还能给幼师一个评价学生的平台,让教师经过横向的比较评价幼儿的各项能力。还能充分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
(二)目前幼儿园的现状
首先,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集体教学活动这一教学模式,这是我国特有的,是社会文化导致的,不能因为外部环境改变的。中国由于人口众多,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因为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人文背景都不同,虽然我国的幼师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但是集体教学活动是最适合我国幼儿园教学的一种模式。其次,幼儿园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员短缺,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幼儿园的发展,如今我国幼儿园的规模多数是较小规模的,大规模的幼儿较少,而且幼师短缺才是幼儿园不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集体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较多的幼儿园而提出的。最后,我国幼儿园中缺乏有经验的幼师,多数幼儿教师都有教育过幼儿学习,但是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性的培训。
二、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一)幼儿的发展情况
幼儿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目标和成果,而其中的过程是以经验作为前提来进行顺应和同化。所以,只有以幼儿原有的发展,合适的教学活动才能进行下去,在教师的周密设计下,支持和引导幼儿的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丰富。但是,如今很多幼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是往往会没有对其幼儿原有的经验进行思考和分析。很多教师通常将注意力放在活动的内容本身的特别,流畅的环节等活动的本身设计,却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提升幼儿原有的经验和发展上的元素撇在一边。例如,在识别数字的活动中,教师在操作的材料上做了精心的准备,还设计了许多精彩的游戏。但是,在其难度上却对幼儿来说没有任何挑战,非常轻松的达到了教师所要达到的要求,这说明了教师仅仅将目光放在了课程的完成流畅性,而完全没有考虑幼儿本身水平是否符合教学活动的真正的目的,这也就没有达到锻炼和提升幼儿的教学目的,对于幼儿的作用并不大。这样的教学,就算如何的新颖,如何的有趣,逻辑在如何的严谨,但是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没有多少的帮助。此外,很多教师为走捷径而去从杂志上或者其他地方抄袭现成的教案来进行组织教学,他们觉得这些教学活动达到了标砖,也是完美,可是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教案只是适合一般的发展情况,或者针对某个班级而进行设计的,不适合多有的幼儿。所谓的集体教学要针对性的对本班的情况作出具体的详细的思考。
(二)教学中的环节的目标
每一项集体教学活动,都具有相当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虽然可以不排除其生成的成分,但是教师需要掌握整个过程中的其所要达到的策略和目的。如今,教学目标的罗列在教师的活动设计里都能够达到,但是这些环节却没有说明的具体性,就是单纯的粗略的笼统的罗列出来,如:第一步,导入环节第二步,进行探索第三步,总结评价,等等,非常的套路化,模式化。这就让教师无法清晰的看清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关系,无法体现出各个环节的实效性。如,游戏是教师在活动所使用的一个常用方式,但是使用这个游戏是为了体现什么呢,这个游戏能给幼儿们带来什么,心中没有清晰的谱,这也就让活动出现一个表面上很成功,但是却没有任何实际性意义的状况。同时,这样的模式,罗列方式的简单就会把教师是思维固定下来,失去了创新,失去了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模式的机动性。被现成的教案牵着鼻子走,不能以教学活动针对性的处理存在的相应的问题。例如,某个数学活动对9的组成和分解中,其实幼儿早已了解其中的道理和奥妙所在,但是因为教师的定性思维,走规定的老路线,坚持原有的设计进行一项又一项有趣的活动,去却是整个教学活动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教学,所以,教师要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设计每个环节是要让自己知道每个环节的目的作用所在,发挥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的作用。
三、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方法
(一)用心体会,创造良好环境
幼儿的基础学习方式就是去探索。所以,引发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总会在教学活动中强调把教育过程弄精,弄好,就是所谓的操作材料、游戏玩具、演示教具在教学中齐全,从而达到其教学的目的性,但是幼儿在身心发展中所谓质量变化却被完全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没有得到支持,就像”做礼物”的活动,教师无需只把目光放在制作教具上,也可以记住一些教室内所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导入,在省略一些复杂过程的同时,也减少了一些重复的过程,让幼儿在自己的熟悉环境和材料,提高幼儿自身的主观能动行,自己去开发和探索,找出其中的奥妙和规律,并亲自设计出来,让幼儿亲身的体会其中的道理,把整个教室布置成引发、支持幼儿思考的活动环境,让幼儿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这就把幼儿对知识的认知有了向往,从而达到了教育效果。
1.抓住幼儿的好奇心,材料备足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他们对某物好奇时,眼睛是最好的正面,抓住他们的目光,找出吸引他们目光的根源,主动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材料。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孩子在盥洗室里嬉戏,就留下来静静的看着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原来孩子正在看从水龙头内流出的水柱正随着一只小手的转动而不断的变细变粗,好奇的脸庞洋溢着欢欣和喜悦,丝毫没有意识到身上的湿漉漉的衣服,墙上也充满了水珠,这让我有了一个想法,我在活动室一角的桌子上放上了几盆水,还准备了一些小瓶$小碗$杯盖$小船$积木$海锦等各种材料,孩子们马上围到这张桌子周围,开心的玩起水来。在玩水过程中,幼儿认识了水的特性,获得了许多有关水的知识。
2.为幼儿所需提供氛围
每个孩子都需要爱,充分的爱是孩子们的基本需求,更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教师的一句鼓励,一丝微笑,一声赞美,一次抚摸都能为孩子带来莫大的动力,激发出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活动中,对孩子微笑着说声:真不错,好极了,加油哦。诸如此类的激励话语都能够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活动,如果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想法的见解是,要去认真的听,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愉快的,自由的氛围。
(二)兴趣是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突破口
因为幼儿的年龄小,这是他们的特性,所以对某些事物的兴趣新鲜度不会保持很久,这就需要教师犀利的洞察能力,找到幼儿的兴趣,并将此作为突破口,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轻松的气氛下,在愉快情绪的触动之下,自主的积极的投入进去,教师开展的主题活动就是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产生和蔓延的。
在参观商店活动中,孩子在路上看到了许多汽车,商店的柜台中也陈列着各种玩具汽车,在回来的路上,孩子们不停地讲着汽车。金金说:那个前面有只手的汽车是吊车。不是,是挖土机,我家里就有,任巍杰马上反驳。丁丁说:我家有小汽车,还有大卡车呢。我家也有,我还有警车呢。看着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谈论着汽车。汽车这个主题活动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活动中,每个孩子对汽车的兴趣也不尽相同,在讨论轿车时,夏正阳最感兴趣的是刹车和排档,他不厌其烦地问司机:这叫什么名字!怎么用它!你能用给我看看吗!(童俊心感兴趣的是车轮,他整个身子都钻到了车底下,把衣服都弄脏了,终于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我看见这辆汽车有四个轮子。(他的话引起了几个孩子的兴趣,在参观停车场的时候,他们还专门对每辆汽车的轮子进行了比较和研究。
(三)游戏是学习的催化剂
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工作,不是负担,不完全是生活,是学习的一个途径,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和追寻,它是自发的,是主动的,是愉快的行为活动,知识技能往往都是通过愉快的游戏中掌握到的。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设计了以下游戏,找椅子,请幼儿找一个椅子坐下来,比一比人多还是椅子多,戴帽子,请幼儿给瓶子盖上盖子,比一比瓶子多还是盖子多,开锁,请幼儿找钥匙开锁,一个钥匙开一把锁,比一比钥匙多还是锁多,喂鸡,请幼儿把虫子喂给小鸡吃,比一比虫子多还是鸡多。游戏是在幼儿快乐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掌握了许多的本领,将玩中带学,学中有玩的教学理念体现出来,提高幼儿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在其中得到了主动性的培养,为幼儿在将来学习的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将为此受用终身。
(四)生活中的节奏,刺激学习主动性
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的节奏通常包括“节奏乐”“认识节奏”活动。这也是教师训练幼儿节奏的主要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周围的节奏音律随处可见,就如动物的叫声,音乐的节奏,教师可以让幼儿在自然的条件下找到节奏的所在,也可以在自己的设计的有固定节奏环境下,让幼儿们充分体会,找出节奏的奥妙,让节奏乐陪伴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去。
1.语言活动伴随着节奏。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教师可以以诗歌的朗诵特点,围绕教学发展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利用外物只管的将诗歌内容展现在幼儿面前,然后让幼儿随着节奏,拍手,点头等,找到节奏的规律,最后和乐器伴奏一起配合起来。
2.音乐里找到节奏。学习节奏,这和舞蹈,歌曲、律动、欣赏等活动是分不开的。在让幼儿学新的歌曲之前,要让孩子们先练习歌曲的节奏,在拍子的配合下,让幼儿们找出歌曲中的特点和奥妙,再在这基础上把歌曲的歌词记下来,在手脑并用之下,即学会了新的歌曲,也掌握了节奏。
3.节奏练习应该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在幼儿练习拍球的时候就可以找到节奏,这既让孩子们增强了趣味性,也能发展幼儿的节奏感。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能动作用。尤其是对于物理这样一门难度系数大的学科,我们知道,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都较低,在中职阶段接触到物理知识时势必会感觉困难,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好物理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懂就问、自主研究、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
2.善于探索和创新中职物理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端的技能型人才。而物理学科正是一门实验性、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科,所以中职学生学好物理知识对于掌握好专业技术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在传统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死记硬背公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下中职学生发展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改善和创新,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单纯的理论指导不足以引导学生获得扎实的物理知识。针对这种问题,物理教师要把物理课堂搬到实验室去,让学生边学习边动手实验,在讲授一部分基础知识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获得问题的答案,如此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学校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室学习环境,逐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创新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中职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社会的发展对中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育人,而更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物理情境,提出问题后,教师和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实验检验一起探讨,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使师生情感得到了交流,学习气氛更加融洽。另外,对于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提出表扬,微笑授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对提高中职物理的教学效果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3.注重实验教学
物理学科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实验教学,同时实验教学也是物理学科发展的基础,即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理论知识的发展,因此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将实验教学重视起来,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实验教学的作用是任何绘声绘色的讲解和系列习题训练所不能替代的,强化实验教学是实施物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挖掘实验的潜能,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做好教材要求的每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常用的物理思想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各种小实验中领悟物理学家的物理思想、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强化合作学习
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解释的更加清晰透彻。所以,我们在开展物理教学时,要将物理知识延伸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来提高中职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根据每一个同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展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自由的发挥,积极探索,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5.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
中职学生的物理教学安排要体现实用性,物理知识的学习应该服务于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以便中职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可以尽快应用于实践。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授学生专业的不同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加强相应专业方面的知识讲解,突出专业的学习重点,必要的时候还要查阅资料或者请教专业的教师。比如:在电气信息类的专业物理课学习中,要注意电路方面的物理知识学习,课堂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确定哪一部分的知识应当重点讲解,哪里可以一带而过,避免知识学习的重复,也避免出现学习上的漏洞。
6.结语
摘要: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国幼儿园的游戏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建议,从游戏中体现出以学前教育理论为起点,探讨幼儿园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幼儿园游戏的现状、引导策略和游戏过程的创新。目的是为学术界提供肯定的理论参考,为在一线工作的幼儿园教师提供指导。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教育;现状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幼儿园游戏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重要方式,幼儿教育中需要这种游戏精神。因为幼儿天真灿烂,他们只想追求当下自由的生活,对于游戏有一种天生的目的性。游戏是儿童天真灿烂、追求自由天性以及潜在能力的代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措施,是挖掘智力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同时,推进儿童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个性品格的培养。儿童在游戏中不仅能发挥本身的创造能力,还能推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并且还能锻炼个人的意志力。所以,幼儿园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幼儿园游戏教育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改革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现状,坚持科学的教育信念,带动儿童的自主性,让儿童在幼儿园游戏中能有效激发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技能,从而提高幼儿教学的质量。
一、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获得的价值
1.促进儿童身体的发育过程
小孩在幼儿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游戏是自由独立的,是每时每刻都能进行的,比如在餐前的数字游戏;户外的身体接触游戏;口语游戏等等。这些游戏的内容、过程、空间、难度等都是可以随时改变的,非常适合幼儿生理活动的需求。
2.促进儿童认知的开展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与他人、物体、环境相互作用,借助语言的互动交流,自由地进行各种模仿、探索和实施,满足他们探索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他们获得社会经验的一种特殊方式。3.推进儿童社会性的开展在幼儿园游戏的情境中,儿童需要和伙伴互动交流、互相协作、一同选择、组织协调、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并且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要不断监督、评价自己以及同伴的游戏行为。游戏过程其实就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二、创新游戏内容
1.加强儿童的生活体验,创新游戏内容
儿童想象力是对于记忆表象所进行转化来的过程,而记忆的表象则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加强儿童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需要对游戏的创新和实践不断改革。比如,在“小熊造房子”游戏活动中,要多组织儿童去搭建各类建筑物,也可以让儿童自行去搜索和房子相关的图片资料,加深儿童的表象记忆,在熟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幼儿游戏活动,这样一定能起到有效的成果。
2.需要延长游戏教学链条
普通的游戏活动一般都只出现在校园内,幼儿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比较严重,在游戏中的知识性和技巧性收益较少,所以,需要在儿童游戏任务的驱动下,不断创新游戏内容、拓展游戏的纵向、横向空间,这样才能使幼儿园游戏更加有趣,更能提高游戏的效果。比如,可以为幼儿设计《我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游戏题目,让幼儿回家后收集家里的声音、照片和物品等资源,然后在班级内进行展览,让幼儿在课堂上讲讲我和哥哥姐姐的故事,评比一下哪位小朋友收集的资料最全、故事讲得最好,过后可以对学生展开亲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扩充了游戏的实践容量和空间,加强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能有效达到幼儿园游戏的活动目标。
三、对于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策略
1.幼儿园游戏的指导一定要注重观察
老师可以通过制订教学计划,有方向、目的和步骤地指导儿童开展幼儿园游戏,利用游戏教育的作用,明确指导的方向性。
2.游戏中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幼儿在游戏中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游戏伙伴,决定游戏活动材料的技巧和方法,即自己能够决定游戏玩法、和谁玩以及怎么玩。老师适当地给幼儿提供帮助和指导,不但能增进老师和儿童之间的感情以及扩展幼儿语言,还能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根据幼儿年龄段指导游戏
幼儿的年龄不同,使游戏的方式种类也有所不同,对于老师的指导态度也是有所区别的。老师在组织游戏时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段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区别对待,不能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要针对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施教。总之,幼儿园游戏是一种愉快且有益的自由活动,不但能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又能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幼儿园游戏可以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学习契机,有趣的游戏活动能让小孩全身心投入,游戏是一种能表现和肯定幼儿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活动,有利于幼儿主体发展和培养的教育价值。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以幼儿主动性学习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所以,老师应当把幼儿园游戏当成基本教育活动,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幼儿都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一、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幼师不仅在幼儿园担任多学科的教育工作,还要担负多种园内角色和职责,然而幼师尚有专业理论与技能不扎实,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尤其是通过中考入学的五年制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
一是在学生来源上,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生源不合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大大不同于音乐专业的要求,许多考生只需经过文化课考试就能升入大学,无需经过专业测试和面试,使很多不具备学前教育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到专业领域。他们之前没有经过任何训练,音乐基础差,为学生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难度。第二,生源减少。由于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都以进入高中和大学为第一志愿,学历较低的幼儿师范吸引力自然下降。另外,国家虽然规定幼师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但各地在落实过程中仍有不同。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大量流失,招进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升学无望的学生。加之生源减少,学校不断降低标准,使招进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在源头上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
二是在教师配备上,队伍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性较差。比如音乐声乐专业教师可以担任乐理视唱练耳课,打击乐专业的教师可以担任合唱指挥课,钢琴课教师可以担任音乐欣赏课,使教师变成全能型,针对性培养不强。目前,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主要来源于艺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他们中学术性人才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没有幼儿园实践经验,甚至到幼儿园调研的次数都很少。因此,也很难站在培养幼儿园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他们承担的教学实践中,仍按照培养音乐、舞蹈等专业人才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另外,有的高职高专学校升格后,继任的教师角色调整不到位,仍然固守原来的教学模式,加之与幼教机构联系少,得不到进修的机会,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实际性培训,因此他们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常与现代幼教办学理念相脱节,达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完善。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较低,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相当份量的文化基础知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理论知识课,导致专业理论知识狭窄、层次较低。相对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这种情况至少带来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因为对学生技能与技巧的传授虽多,但学前教育专业也多是以课堂讲解、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很难有实战和演练的机会,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从业技能差。所以一旦到幼儿园工作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岗位,用人单位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费时费力。二是因为专业理论教学深层次的,诸如培养幼儿情感、意识方面的教学内容少,而且过于陈旧与单一,使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教育原理掌握得不深不透,所以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工作中有可能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只把教会幼儿唱多少首歌、跳多少舞蹈、做多少手工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尺度,而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对策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制约这种能力的因素,如何走出困境,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寻求适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是要强化主体意识。学前教育专业的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因此,学校第一要提高生源质量。在招生时,与未来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侧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文化知识考试的同时,有必要对学生加设面试,对一些具有音乐特长又热爱学前教育的艺术特长生可适当有所倾斜。第二,要加强教师培训。学前教育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承担者,素质与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应根据教师的特长,选择其发展方向,明确其职业生涯,加强岗前培训,尽可能多地为这些教师学习学前教育的知识和理论提供机会和条件,培养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引论(引言)、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个章节或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
引论(引言):简要说明本项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本项研究的前人研究基础,及其深入研究方向、技术手段。
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毕业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论文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涉及到计算内容的数据要求准确。
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①……。(可根据具体学科要求而定)
2、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着作名录。参考文献要写明作者、书名(或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版次(初版不注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序号使用[1],[2],[3]……。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示例:[序码]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页。[1]张晓风。中国经济状况,北京:经济出版社,1983:3、论文的结构与行文(1)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论)三段式的逻辑结构为论文的基本构成原则。
(2)论点:是作者对题纲研究后产生的见解、主张和思想。论点要有鲜明的立场和思想性,必须符合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一般要有一定的新意和针对性。
(3)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观点真实性的根据,为此,要求所用论据要真实充分、典型。用社会实践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语言类论文原则上要以原文的语料为论据。
(4)论证:是作者用证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求论证准确、适当,论文过程应有符合逻辑,科学、严密、有力、表述严谨,准确。
(5)毕业论文说明方法:应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可采用分类、举例、描写、比喻、对比数字数据等方法。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依据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对幼儿园教学的质量慢慢开始关注,也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过渡工作尤其的重要,作为幼儿教育的终结阶段和小学教育的启蒙环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教育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形势下,教师需要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点,掌握好幼小过渡工作的火候,不仅要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铺垫工作,还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享受幼儿时期的快乐时光。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过渡;策略
幼小过渡问题是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三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儿童走出幼儿园、跨入小学校门,是其成长中的一次重要的“生态转变”,不仅意味着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而且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与环境,要适应新的同伴和教师及新的交往方式。
一、掌握好幼小教育有效过渡的依据
要想做好幼小教育过渡工作需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准确地找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解决幼小教育过渡工作中的主要矛盾。部分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提前让孩子接触英语、诗词、汉字、算数方面的知识能够缓解孩子进入小学的压力,在接受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有关的调查研究指出,孩子进入小学的主要难题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对知识面的掌握。儿童在刚进入小学时,在学习方法、交流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习环境等方面会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与自己之前所接触的事物存在明显的断层。幼小教育过渡工作需要从这几个着重点入手有针对性解决主要矛盾。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养成专心听讲、做事认真、不懂就问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慢慢接触小学的教学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树立幼儿团结合作、自我保护和独立自主的意识。
二、把握好幼小教育有效过渡的尺度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过渡就是在为幼儿接受小学教育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还要让幼儿拥有此年龄段本该有的幸福和快乐,使幼儿有足够的空间释放自己天真的本性。不少幼儿园没有掌握好幼小过渡的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片面性的教学行为,如,在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昀后一个学期,从作息时间、教学内容方面强制性执行小学的要求;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成长;将小学的教学方式照搬到幼儿园中。幼儿园应该采取适合此年龄段幼儿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一些比较基本的知识,为幼儿创造一个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快乐童年。幼小过渡不是生硬地照搬小学教学模式,而是适度地进行过渡,令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轻松地过渡到小学教学环境中,让幼儿在思想认识、交际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适应新的环境。
三、长期的养成教育应与关键期的入学教育相结合
幼小过渡工作,大班是关键,长期养成教育是铺垫。幼小过渡要从幼儿入园的那一刻开始,而到了大班要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要将此项工作有机地、自然地融入幼儿园教育工作之中,而不能盲目地向小学靠拢。应将有关认识小学、体验小学生活、调整作息时间、知识准备等方面的内容放到大班来进行。例如,幼儿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幼儿逐步养成了独立整理和保管自己物品的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小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幼儿园可以尝试让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值日生、小组长等,并通过游戏、设置情景让儿童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逐渐培养儿童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小班阶段,可以尝试让孩子回家把学过的儿歌朗诵给家长听。中班阶段,可以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老师交给的任务转达给家长。大班阶段,可以让幼儿回家自己创编故事由家长记录后带到幼儿园,或请孩子和家长一起做一件小制作等,让孩子养成每日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大班是幼小过渡的关键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入小学学习的强烈愿望,帮助幼儿做好习惯、能力、知识与经验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如增加大班幼儿“入学预备期”评价项目,以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等要素为评价内容,让幼儿在评价中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可以实施“走班制”教学,逐步扩大师往的范围,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另外,应注重科学调整大班幼儿的作息时间,帮助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减缓幼小过渡坡度,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四、幼儿园与小学配合,幼儿园与家庭合作
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尚不够充分,存在重复教育或教育脱节的现象。幼儿园与小学的配合是幼小有效过渡的重要方法。幼儿园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熟悉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情况,使幼儿萌发入小学的愿望。幼儿园应该与小学建立互访课堂、互动教研的制度,促进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了解,使幼儿园的单向过渡变为幼儿园与小学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双向准备。在幼小过渡的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过渡观念,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可以针对幼小过渡工作的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大班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请专家给家长介绍如何做好幼小过渡工作。教师要围绕幼儿园实施幼小过渡活动的内容,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还可以组织家长沙龙,邀请大班中做教师的家长现身说法,为家长答疑解惑。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让家长能够意识到幼儿的入学准备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通过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实现幼儿的平稳过渡奠定基础。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有效性关系到社会对幼儿园教学的评估,以及幼儿园今后的发展,影响着今后的教学质量。因此,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一定要做好交流工作,关注幼小过渡工作的每个环节。
参考文献:
[1]李玉杰,赵春颖,李桂云.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
优质的数学启蒙教育,要能够引导幼儿从材料的操作中、从其自身的游戏行为中感知数学知识点并尝试在生活中延伸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需要教师具备无论在正式教学环境还是日常活动情境中均能启发幼儿建立程序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之间联系的相关智慧。〔4〕但在目前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缺少对幼儿主体认知发展规律的研究,表现出试图推进幼儿认知发展的“超前意识”,比如,活动设计中随意拔高教学目标和要求;提前让幼儿学习还没有认知经验的数学概念;单次活动中有多个新的数学概念同时出现等。这些看似超前的活动设计,事实上是扼杀了幼儿逐步感知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的机会。有正确数学活动设计理念的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天性,关注幼儿活动,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动机,通过选择、整合和提升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琐事”来构建课程的内容,〔5〕多预设一些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探索的操作环节,向幼儿提供充分认知数学现象和规律的机会。
二、活动指导方面: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实际需求,重视生成
对数学活动的预设固然是重要的,但也要关注活动生成。因为幼儿的数学认知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幼儿个体在数学学习上体现出不同的潜力、经验、能力、兴趣和需要。由此,教师在指导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顺应幼儿的数学发展规律,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幼儿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仔细观察并及时根据幼儿的探索发现和发展需要,对不同能力幼儿的数学学习作出不同的反馈和指导。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生成点,善于将这些生成点转化为新的活动内容,以调整预设中的不合理之处。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教育目的。但在一些数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的引导仍带有强制性———不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认知水平和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仍然按照自己固有模式和预设思路进行教学。比如,在一次大班的非标准测量学习活动中,教师预设用一根竹杆来量“房子”的高低。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尝试运用了其他工具进行测量且兴趣盎然,教师却不予采纳,坚持要求幼儿用预设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强制性教育行为,可能使幼儿在这次活动中失去了探索学习非标准测量和用数量表征的极好时机,还可能令幼儿丧失了继续探索数学现象的兴趣以及运用不同数学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机会。在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师能随时关注幼儿的想法,能及时调整预设活动方式,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在与同伴的讨论和比较中尝试判断、分析测量工具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等,那么,幼儿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将远远大于教师的预期。
三、活动评价方面:关注幼儿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教育反思力度
幼儿个体之间对知识的反应能力、接受能力及掌握程度等存在差异性。这可能是幼儿自身认知发展阶段性问题,也有可能是家庭教育问题或受其他因素影响。教师在数学活动评价中,应关注幼儿个体发展水平,发挥评价对每个幼儿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关注幼儿个体,引发其学习兴趣目前的幼儿数学教育仍存在活动评价行为简单化的倾向,不论幼儿的认知程度如何、幼儿以怎样的方式实现了学习目标,部分教师都一概以“棒、棒、你真棒”或直接否定等“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评价。而较少关注幼儿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数学概念的认知变化过程、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过程和数学经验水平的提高过程。还有些教师对幼儿的数学学习评价依据的是活动最后结果,这是比较简便直观的方法,对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这种评价方式更多关注的是结果而非过程,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所达到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策略水平,也无法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又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太多促进意义。幼儿个体的数学认知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因此,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应该关注不同幼儿的数学发展状况,顺应幼儿的数学认知规律,耐心等待他们从最初并不连贯的一些概念和技能中,逐步相互联结形成对数学知识较完整的理解。让幼儿通过不断体验去感知、表达其所获得的数学经验。因为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不仅仅是让幼儿获得数学的相关知识,更要引发幼儿对于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从而促进其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幼儿发展过程,促进活动反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界定为:“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数学教育中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水平并及时调整课程进展状况;引导幼儿不断接近预定目标;激励幼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评价也为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修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近年来,新的评价方式已逐渐走向多元———从目标取向的评价到过程性评价、主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带给教师的应该是理念的更新和评价方式的改变。在数学教育评价中,教师应该从关注幼儿数学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其整个数学学习的发展过程,自觉提高对幼儿个体数学发展的研究水平和数学课程构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