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3 23:34: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省级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教学方法落后,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较少
中职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教学方法也很单调,没有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没有下大力气去研究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教学方法。教师是以全班学生为对象,把全班学生看成一个整体去施教的,没有考虑学生之间各方面的差别。而且教师教学基本都只集中在课堂上,课下和学生交流太少,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无法因材施教。再加上使用专业实训室进行教学活动,很少直接在生产现场进行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软件开发而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活动的更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1、教材建设总比生产发展落后。我们编写出版的教材,要在教学实际中使用若干年,在这期间,科学研究有了新成果,生产技术有了新发展,不能及时补充到教材中去。
2、学校与企业及科研单位联系不密切。学校与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联系只能靠学校主动沟通,科研单位并没有明确的社会责任向中等职业学校介绍新技术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企业虽有社会责任但目前没有形成像许多发达国家那样向职业学校提供经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实际行动。学校本身受经费短缺的制约,不能及时购入新的设备和设施。
3、学校和教师还没有广泛地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学校和教师参与区域经济建设的程度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内容。调研表明,凡是在区域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学校,总有一批教师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重要技术作用,其教学内涵就能紧跟生产实际,追踪着生产技术发展的前沿,否则,教学内容总是落后于生产实际。
(三)教学管理缺乏弹性
在当前的教学管理模式下,主要存在课程和教学时数固定、授课时间和地点不变、考试考核方式不变的现象,实际上这是将普通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移植于职业教育,这种教学管理使得任课教师不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更不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技能的掌握,但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学生之间千差万别,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在这种固定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对所学课程、任课教师、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时间以及学习的任务量是没有选择余地的,不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其结果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这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实训条件落后,不能满足技能培养的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主战场依然是依赖课堂教学,教师一支粉笔,学生一本笔记,教学设施和实验设施不够完善,与生产实际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许多先进的生产和检测设备学校还不具备,使得相当一部分实验、实习项目靠教师演示,学生实际动手锻炼的少。校内基地建设不够,使得许多技能操作项目不能在生产现场教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足,使得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二、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一)建立教师科学发展机制,推进教师定期进修培训
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河南省在进入新世纪之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11”人才工程,即从中等职业学校中,评选出20名职业教育教学专家,100名学科带头人,1000名骨干教师。通过10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目标;2008年10月河南省又制定了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评选教授级高级教师的决定;2010年3月河南省又在全国率先作出由省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评选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的决定,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河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基本办学条件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资金的缺乏,使得相当大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水平方面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需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对各个学校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设施、校内外实习基地等主要方面进行规范,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要求,还要建立办学条件评估体系,设立评估标准,使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达标,并趋于科学合理。
(三)构建实践能力体系,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实践技能是通用模块、专门化方向模块和选修模块中所教授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教学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有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并从整体上规划每个实践环节。这种实践能力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要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技能考核在毕业前进行,既便于学生牢固掌握各项技能,也便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考核评价。
(四)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实行模块化课程开发
将课程划分为文化课、专业通用模块、专门化方向模块、选修模块和综合实习几个方面。文化课应突出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活动,为职后继续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打好基础;专业通用模块是专业各专门化方向都必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形成职业行为能力的基础;专门化方向模块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可选择、可替换的课程,是培养职业能力和突出职业特色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实习要保证安排一个学期的时间,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为其就业做准备;选修课模块可补充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使学生的选择和爱好得到满足,逐渐形成一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五)推进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
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提高单位课时的教学容量、演示介绍复杂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给学生建立直观生动形象的重要方式,应在专业教学中大量制作和采用电脑课件、电脑软件和其他音像制品等电子教材,利用多媒体设备授课,将教师和学生从“黑板、文字教材、粉笔”三大件中解放出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做好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才能加快教学改革,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广大教师深入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进而提高中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六)建立技能竞赛机制,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一)关于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中学生物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在教育理念上不断更新,由教师中心的知识传授向学生中心的自主建构,从学习结果的知识记忆到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从教师的单一评价向学生主体的多元评价,这些都需要新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因此,教育理念是继续教育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学习内容。
(二)关于新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能的学习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中学生物课堂也在不断融入新的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由多媒体技术向电子白板技术的发展,由电子白板向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目前许多新课改的学校已经建立起遍布全校的网络资源,每个教室、每个小组配有电脑,借助网络资源和网络交流来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的技术手段的更新带动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就要求作为新时代的生物教师要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
(三)关于教育科研知识的学习科研和教学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是科研开展的最重要的一手资料,科研解决的是生物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物教师不只是开展教学工作,而且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中学生物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教学技能。但是,由于一线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很多教师在毕业后基本脱离科研,对于当前科研的基本热点问题,科研开展的程序性知识以及科研成果的展示方式,都不够了解,因此教育科研知识成为中学生物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有效开展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开展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培训方式中学生物继续教育的理论传递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是与中学生物教学相互促进的,因此生物教学理念和生物教学实践相脱节显然是无效的。中学生物的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一线教师的已有知识水平,继续教育一定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培训。具体来说,继续教育的培训包括三个相互渗透的环节:第一,通过事先采集或课堂自主发言的方式,由一线教师陈述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培训主题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培训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分析具体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渗透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并提出指导一线教师改进教学的实践技能;第二,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开展观摩课程,开展小组互评,对观摩课程取得的成果和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交流和互动;第三,选取典型的案例,通过视频播放,对教师的实践进行分析,分析在这次实践中教师出现的理论理解误差,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等。这样相互渗透的三个环节,就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在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促进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预科生大部分都是已成年人,与一般的学生不一样,预科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性和自我控制力,并且对知识具有一定的欲望性,且会通过自己的行动主动寻找学习知识的机会。作为预科生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应该明确学生主体对象的不同特点,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在计算机教学中,针对预科生学生,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才能确保教学效果。
1.1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预科生具有自我约束力的同时,也具有自我选择的能力,他们会讨厌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在课堂上讲,忽视学生主体的互动,那么,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热情对待计算机课堂。计算机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这样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能更好地开展后期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还应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让学生能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并且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采用中学阶段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层面到技术层面,采用渗透教学方法。所谓渗透教学就是要利用实践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例如在MSExcel和MSPowerPoint等课程教学中,应该先根据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能对课堂产生兴趣。
1.2注重教学总结
作为一名预科生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还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能赢得学生的赞扬,就必须要重视课堂的总结和反思。教学总结和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但是要更加懂得总结课堂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解决问题。例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理论后实践,但是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采用先实践,然后知道,最后再用理论知识总结,这样学生能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应该掌握得重点知识,从而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结语
Internet迅速发展,网络教学是Internet应用的一个热门话题。网络教学中的教与学都和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有很大的差别,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有不同的要求。
一、网络教学中学生的基本素养
1.学会学习
与课堂教学环境下相比,网络学习中学生的最大的不同是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他可以选择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来学习。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生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伴随着这种自主性的是责任感,学生必须具有动机和自律来完成学习,缺少这两种素质的学生往往很难适应网络课程的学习模式。网络学习曾只应用于具有良好学习技巧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但是随着网络教学扩展到教育培训的整个领域,而许多学生没能掌握相应的学习技巧,结果,网络教学经常面临成绩下降,失学率上升的困扰,并难以推广和扩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会一些基本的学习技巧,例如时间的安排、目标的制定、进行自我评价等。还有如何有效地使用软件,进行网络搜索,利用通讯方式如电子邮件、公告板等。一些网络课程中讲到了这些软件的使用,但大多数课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学会掌握。另外,还要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有些学生厌倦了通常的课堂教学形式,网络课程能使学生感到有些挑战性,并因此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关键是学生的参与程度。
本的写作和通讯技巧也是进行网络学习的学生必需具备的,尤其是在小组交互学习中。如果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有障碍,他们就不会习惯用电子邮件,参与讨论等。而且,网络学习能提供大量写作、通讯交流的机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积累了大量网络学习经验的学生学习技巧有明显提高。
要在网络学习中成功的学生必须善于学会学习。当今世界教育的最大难题是信息变化太快,大多数学科领域有大量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方式经常变化,网络教学的性质也经常变化。学生必须善于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来适应这些变化。
2.网上交往能力
网络学习不仅仅是人机对话,而且是人与人之间跨时空的对话与交流。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尤其是参与协作式学习,交往的能力与技巧是很重要的。网络学习中的人际环境与实际的人际交往的环境不一样,需要新的交往技巧和行为方式。
人们参与网上讨论和会议的程度是不同的,一些人经常参加,另一些人只是阅读别人的信息而很少参与讨论。参与程度是以下因素作用的结果:(1)个人的拘谨或开放程度。(2)对话题的感兴趣程度。(3)对所使用网络软件的适应程度。(4)与系统连接的方便程度。(5)他们的多媒体写作与网上交流能力。(6)参与的动机程度。这些因素的影响决定着学生是否会参与网上讨论。
文化背景也是网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网络课程班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实际上,网络教学的一个优势就是世界参与性。然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社会风格,与其他的文化会有冲突,更不用提宗教和政治的分歧了。学生和教师必须对这些差异很敏感,与他人交往时也要考虑这点。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的方法是鼓励学生在课程早期细致地讨论这些问题。
总之,异步交互方式(电子邮件和在线讨论)对交往能力的要求比需要即时响应的会议要求低。由于需要时间阅读、起草,异步方式允许学习者一定时间后再答复,这会使拘谨、有限的通讯技巧、不熟悉使用软件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异步方式还允许对信息加以思考,这样会使得讨论深思熟虑。
3.参与能力
近几年已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学习模式。尽管这些理论在某些方面与网络学习有关,但很少是专门为网络学习提出的,只有参与理论是个例外。
参与理论(Kearsley&Shneiderman,1998)认为: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意义任务,以便学习。也就说,他们必须进行设计、制定计划、解决问题、进行评价、得出结论、参与讨论。参与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协作性、基于问题、真实性。协作性意味着学生、教师、课程专家之间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平台、会议进行交互。基于问题意味着学生活动包括完成作业或项目,而不是参加考试、测验。真实性意味着所有的课程材料和活动是现实的,与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
根据参与理论,一个网络班级应该以大家互相认识来开始,通常是要求学生在讨论平台上张贴自己的背景介绍。另一种方式是要求学生讨论对本门课程的期望和目标。另一个作业可能是要求学会成对地或成组地参与讨论一个基本问题,也可能是要求小组中的成员分析一个案例或对一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接下来的作业可能是一个大的设计或分析项目让学生在剩下时间里研究,并在课程结束时提交上来。
参与理论在许多方面是基于学习理论。它支持倡导让学生建立自己学习环境的建构主义。参与理论支持诸如情境学习的观点,另外,它还支持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的观点。
4.网上礼仪
在网上与他人交往需要一些特别的通讯方式--可被称作网络礼仪,以下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些常用"通用规则":
(1)尽量发短消息。人们不喜欢阅读长的电子邮件或讨论板上的信息。如果有很多内容要讲,把它分成几个短消息。
(2)不要用大写字母,尤其在短消息中。大写字母在网络相当于大声喧哗,就象在通常的讨论中大声喧哗一样被视为不礼貌。
只有当你想强调某点的时候再用大写。
(3)当你回电子邮件或会议通知时最好是开头第一句就给出你的主要观点或结论,这样表达信息不仅醒目,而且简明扼要。
(4)当你提到一个网址时,要给出它的URL地址,以便别人可以用到。最好是用可执行方式给出URL地址。
(5)在网上讨论时切忌使用偏激的或粗俗的话语。
正象有些人在个人交往中很得心应手一样,许多人成为网上交往的专家。当然,这意味着不仅仅是理解这些礼仪,还意味着计算机网络对他们是透明的,他们能全心专注于交流。一段时间后,许多学生也能达到这种状态。然而,总有些人对网络交互感到不舒服,如何使这些人适应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5.计算机文化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必须掌握计算机文化与操作使用以便在学习中有效学习。实际上,这对于年长一些的学生(大学生和成人)来说比对于儿童是一个更严峻的挑战,因为后者是在技术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似乎很容易接受计算机文化。
高中学生要求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巧,如字处理、图象编辑、表格处理、连接Internet、使用E_Mail、网上浏览。在大学阶段,学生要求掌握某些专门软件的应用,如数学软件、统计软件等。不管是在教育的哪一个阶段,知道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是进行网络学习的基本技能。
显然,学生的计算机熟练程度决定了他们在网络学习中能否成功。应当考虑网络教学中应该花费多少时间来教计算机技巧。许多中学、大学、组织在课程培训中花大量时间来教计算机文化。然而大多数人是通过自学来获得计算机知识的,因此,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对网络文化的理解、适应程度在进行网络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总之,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网络学习者,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学会学习的技巧、网上交往能力、参与学习活动、遵守礼仪、掌握计算机文化等。
二、网络教学中教师的素养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使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感兴趣。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更象一个教练、指导者而不是呈现者、表演者。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提高了,需要教师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程度降低了。信息可来源于数据库或协作学习,指导者不必要成为知识专家。另外,网络课程给教师协作提供了许多机会,小组教学正成为网络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通用形式。
1.交互和参与
网络教学中指导者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具有很高程度的交互和参与活动。这也意味着与学科专家、学生共同参与设计、进行学习活动。网络课程应当是一些与社会、自然相关的有现实性的作业和项目。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在在线讨论平台上,这样每个人都可看到、评论各方面的回答、反应。邮件列表的使用也可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它不能满足累积的讨论。
尽管提供了网络交互和参与的手段,还应当鼓励学生参与,这种鼓励对于网络学习的新手或有大量作业的学习者尤其必要。最有效的方法是使参与成为课程的必需和评分的组成要素。每份作业可通过学生总体参与的程度评分。学生间的交互性可通过同学间的评价、小组作业来提高。在一个不评分的课程或自愿参加的课程中,交互性和参与性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如果学习内容有趣和有价值,学生不需要强烈的动机就能参加。因此,使用有意义的、有现实性的作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关键的。
另一个对学生交互性和参与性有影响的因素是指导者的参与程度。如果指导者经常在讨论平台消息或通过E_Mail给学生评论,会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好的网络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指导者必须大量参与以使学生也增加参与度。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交互和参与是密切相关的,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参与是指参加、在场,不包含任何的反馈。例如,许多学生可能参加一个实时会议,只有一小部分具有交互能力。交互是指学生与指导者、与其它学生的对话活动。对话意味着系统对学生的输入或选择有反应,如回答问题和查询结果等。很显然,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既要有参与,又要有交互。
聋生学校的教育与职业高中和技校不同。学校教育不仅要增长他们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食其力的精神,使其成为合格的公民,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但是,聋校教育的内容难以选择,国家没有课程标准,地方没有指导科目。配备的专业教师有限,设置的课程缺乏针对性。由于生理残疾的局限性,一部分聋生青少年受教育程度不高,获取信息的途径缺乏,交往范围小,就业困难。在犯罪分子的诱骗和胁迫下,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损害了聋生人的声誉,给自身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痛苦,给社会造成损害,给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一)聋教育研究的缺失
作为特殊群体,有关聋生人群体的研究材料很少,研究聋生青少年个性的材料更少。个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实践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我们要增加研究机构,加大教育投入,吸引更多的人才,进行聋生群体个性特点的研究,改善目前的教育条件,并及时恰当开展聋生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像常人一样发展。
(二)没有专门的聋生教材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过程,而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学校传播知识最直接、最主要的媒体,其整体结构、教材之间的迁移关系以及教材在实践运用中的变化规律,都驾驭着学校的“教”与“学”,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我们在编制教材时,没有考虑生的接受能力,使教材的很多内容针对性不强,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师生不能充分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不能更好地结合本地实际,不能真正融合到学校的教育之中。
二、对聋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现在已由数量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转到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结
构模式,就是注重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建设的工作思路。聋教育是构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元素之一,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如何提升聋生学生的综合素质。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聋生生素质教育应如何进行?
(一)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办学模式
国际残疾人高等教育有三种模式:“隔离式”特教学院、普通大学附设特教学院和普通大学中随班就读。从我国国情出发,选择以下特殊教育模式:依托普通高校,由国家承办主要高等特殊教育,在发展残疾人初、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高等特殊教育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借鉴别国在己建立的特教学校招收一定比例的普通生的做法,方便残疾人融入社会。二是普通高校尽可能创办特教班、特教学院或系,集中招收聋、哑生,实施特殊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
(二)注重聋生的素质教育
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如何加强德育呢?
1.知行统一,把德育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使聋生接受、形成文明行为习惯。
2.用模范人物引导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3.因人施教,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根据其能力、悟性使用教材和教学方法讲解内容。依据聋生在心理发展差异,教师要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4.以情感人,情感式教学是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情感有巨大育人功能,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肯定学生的积极态度,取得学生的信任。对青春期聋生学生的情感教育,聋生进入青春期后和正常的学生一样,都有着对异性的好奇、对身体变化的惶恐。处理这些青春期的情感问题,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结合聋生学生自身的特点,学校、教师、家庭都要想办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爱”始终贯穿在聋生的情感教育中,使他们看到希望、看到前途,看到未来的美好,帮助聋生学生平稳渡过青春期。加强聋生学生的审美教育,对聋生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帮助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聋生由于听力残疾,他们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能够保持平心静气、专心致志的做每一件事情,他们更容易在工艺、绘画、书法、篆刻等方面获得成功。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可使他们善于在生活中表现美,创作美。
(三)推进聋生教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课程的多样化,首先要保证参与课程设置的人员构成,现代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宽泛的领域,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的参与,应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反映21世纪社会发展对特教教师的新要求。以课程理论指导,以社会生活为依据,设置多层次、多规格、多样性的因地制宜课程,保证结构合理,层次明晰,面向未来,兼顾综合性与一体化,构建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四)减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压力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职业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职业倦怠、抑郁、沮丧、旷工和教师队伍的流失。目前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的职业压力研究极少,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学校的教师。然而由于教育对象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特教教师比的职业压力更大。国外对特教教师的职业压力的实证研究很少,国内有关特教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则更少。对特教教师的职业压力调查研究表明,61.3%的特教教师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源自于学生管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合理安排人员和课程,缓解特殊教育教师压力,使教师把心思花在如何搞好专业教育上。
(五)加强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第一位聋人校长金•乔丹说的一句名言“聋人除了听,什么都可以做到!”要从小听不到声音的学生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它他们靠双眼来了解身边的世界,了解真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我们要给他们提供有力的工具。
1.强师资
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特教经费投入有限,特教教师收入水平不高、职称晋级困难,一些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十分短缺。(2)特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是制约特殊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问题。特教教师缺乏培训和交流机会,专业能力不够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3)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少,特教需要懂得残疾人教育的特点的专业人才,有专业知识,能因材施教,还要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2.拓渠道
1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技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技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呢?比如在学习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让学生体会一个人假如失去了视觉,失去了听觉,失去了语言,永远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之中,那将是多么可怕和不可想象的事啊!海伦?凯勒就遭遇了这样极大的不幸,但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与残疾的斗争中,她表现出了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尽管受尽了命运的折磨,但她给我们的仍然是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关爱世界的心。这给我们所有视力正常者一个生存、生活和生命的提醒!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理震憾,鼓舞我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我们最应该珍惜的就是我们视而不见的平凡的世界和平常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在语文教学中从实际出发,注重口语教学
口语教学是指以会话为基本形式,培养学生在交际中使用口头语言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技工学校《语文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够根据不同场合运用恰当的口语形式进行交际。”口语表达是人的一种直接本能的反映,并且有情感的介入,在技工学校中,学生的语文课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这主要是他们对语文缺乏喜好,而口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它侧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这和技校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开展口语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2.1语文教师自身要有极高的口语水平。口语教学,首先对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好的口才能表现一个人的良好文化素养,能提高成功的效率。另外,教师要转变观念。许多学生很内向,他们不善言谈。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他们的思维不活跃,跟不上四周说话人的话题变化;另一方面,更表明他们有自卑心理,怕自己说出的话语不入时,或说话不当而被人指责或耻笑。教师不应歧视学生,要让他们参加课内外的新问题讨论,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其次,作为技校的语文教师,要不断地猎取其它学科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知识,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口语教学水平,然后再去指导学生。只有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才能在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功能,使学生的口语得到较大的提高。
2.2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多做练习。和其他课程相比,语文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没有一门功课像语文那样和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淡化语文课堂和非课堂的界限,努力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善于在学生的口语学习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课前可让其讲述见闻,课内注重多提问,让学生复述课文、朗读课文和口头作文等,还要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激发学生说的喜好和欲望。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坚持使用普通话,语言要规范,语句要通顺正确,不能出现歧义,要克服粗话、俗语和语病。
②要思路清楚,说话要有一定的中心,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③语言要得体,要注重场合和对象。
(一)生活即教育理念有效地将德育过程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加强德育的效果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模式,纠正了传统德育中只重视知和情的错误,将德育融入到生活中去,把德育从传统的口头教育和纯文字灌输中解放出来,延伸到受教者亲身经历的生活中去,把生活当作是统一知、情、意、行的有效德育途径和载体。生活即教育理念还重视知、情、意、行的联系和区别,不放任受教育者在生活中的道德选择,注意引导和启发,在拓展意和行的德育途径时同时也注意知和情的教育,做到知、情、意、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生活即教育理念能够发挥受教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作用
德育是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在受教育者的内部思想斗争中,这种斗争源于受教育者对当前德育要求的反映与原有思想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从而产生理想的德育效果,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至关重要。生活即教育理念强调不要把受教育者封闭在象牙塔内,不要把德育搞死、搞僵,认为受教育者本身才是教育的主体,应引导受教育者去参加人际交往和活动,在学校生活之外,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体验道德标准。生活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不同的德育情景模式,让受教育者在生动的情景中选择和学习,认识到怎样的道德标准和道德选择才是正确的,让受教育者主动的、积极的、自发的去学习和进步,学会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教育。
(三)生活即教育理念重视德育环境的构建,对德育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德育的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的过程,不可能实现一蹴而就,有时可能出现波动甚至倒退。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巩固德育成果。传统的德育观只重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存在于受教育者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德育如果仅仅是通过课堂讲授式的教育容易使受教育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呆板、单一、枯燥的教授方式也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倦感。陶行知认为好的生活就会有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只会产生坏的教育,陶行知不仅仅在理论上重视环境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而且又特别把实践观引进了道德教育思想,他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结构开放、生动活泼的道德实践环境,生活实实在在存在于受教育者周围,起着重要的第二课堂的作用,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将德育实践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给受教育者提供实践机会。生活即教育理念反映出的对德育环境的重视还体现在重视集体的力量,重视构建良好的集体环境,发挥受教者所在集体的教育作用。受教育者生活在集体中,集体是受教者生活中直面的教育榜样和教育环境,利用集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利用受教育者的从众心理,形成无形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会对集体中的每个人产生导向和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影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每个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接受这种集体环境的教育。受教育者在参加集体生活的过程中接受集体的评价,一些不同于集体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会被排斥甚至谴责,从而影响个人放弃自己不良的道德取向保持与大众一致的方向,个体在这一德育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全盘接受或盲目排斥,而是经历主动代替和自我选择的过程,从而产生集体环境对个体受教育者的教育作用。
二、如何发挥生活即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一)实现“生活即教育”的教育队伍多元化
生活是多元化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各种群体,生活即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贴近生活,教育融入生活,把生活当做是教育本身,因此要做到教育队伍的多元化才能够发挥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作用。积极发挥受教育者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群体榜样的教育作用,加强各种群体之间的沟通,如利用受教育者在校接触的老师和同学的先进榜样、家庭生活中接触的亲属的先进事例、社会上接触的德育榜样等,组织各种教育力量。除了学校教育的老师外,受教育者接触的同学、亲属等各种群体都可以被当做是教育队伍的一部分,积极联系他们,学会利用受教育者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群体进行教育,要把德育延伸到学校教育的外延,善于挖掘和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使受教育者直面生活中鲜活的教育榜样,实现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
(二)实现“生活即教育”在德育中的阵地化,系统化
生活是零散、杂乱的,而德育又有着反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如果没有对受教育者在生活中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仅靠一些临时性和突击性的教育往往不能够发挥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作用。因此可以组织一些连贯性较强,主题鲜明的活动,如礼仪文明月、学雷锋活动周、关注灾区系列活动等,利用各种场合,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应避免死板,避免走过场,把德育和体育、美誉有机集合起来,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在生活中寻找德育的契机,把德育融入到生活中去。同时,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好各种活动中心,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加强网络建设,增强网络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不断拓展新的德育平台,关注受教育者生活中接触的各种设施和场所,对这些设施和场所加强建设和管理并进行整合,占领生活中的德育阵地,实现生活即教育的阵地化,系统化。.
(三)注意生活中的引导,发挥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性
生活即教育的德育过程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教育与受教育的过程。由于受教育者缺乏经验,在生活中可能出现道德标准模糊甚至做出一些错的道德选择,还可能没有意识到生活中一些道德情景或者忽略一些道德选择,因此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下要加强生活中德育的引导,引导受教育者发现道德情景,选择正确的道德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要让受教育者参与到生活中各种的社会关系中去,并通过亲身的体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才能获得对社会关系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不断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磨炼自己的道德意识,从而形成坚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己的体验和选择,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性。
三、结语
(一)学生基础起点高低不同,个体差异性较大
技工院校的学校生源相对于高等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稍差,且由于目前招生政策的放宽,高校扩招形势的趋势,技工院校的生源一部分质量较好,另一部分的选择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基础起点高低不同。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而言,声乐基础更是不尽相同,有的学生会唱歌但不识谱,有的学生喜欢唱歌但是音质、音准或音色较差,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没见过钢琴之类的乐器。这种学生起点不同、个体差异性较大的特点,势必给声乐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模式趋于老套陈旧,缺乏因材施教
声乐教学“一对一”教学模式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然而,在技工院校中,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教学资源不够充分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技工院校的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都是在集体大教室中进行,同学们一起练习同一首歌,共同发声,教师既要弹奏钢琴伴奏,又要集中精力倾听学生的发声,故而,很难做到完全掌握一个学生声乐学习的动态过程,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声乐理解能力以及学习声乐积极性知之甚少,也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三)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材匮乏
近几年,技工院校发展迅速,幼儿教育专业也备受社会关注,不少专业书目也相继出版发行,但是能够突出技工院校特色的声乐教学课程却少之又少。许多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都是借鉴本、专科高等院校的声乐教材。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材中曲目专业性强、难度较大,与幼儿教育声乐教学有一定的距离,故而会打击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开拓创新,加强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科学对策
幼儿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跟其他的声乐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幼儿园教学的特点,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
(一)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强化因材施教
1.集体教学与个体教学有机结合。
任何一种教育,因材施教都是最佳的教育方式,技工院校的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更需要因材施教。依据现有客观条件,我们应该不断地创新声乐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集体教学与个体教学,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魅力。在集体授课时,注重讲解声乐理论知识和技巧方面的内容,主要解决共性问题,在节约教师资源的同时,让学生们接受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对声乐体系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个体教学中,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比如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声乐学习能力及歌唱能力等特征,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与训练,不断提升学生声乐方面的专业技能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并不断开发学生声乐方面的潜质。
2.多元融合,改进声乐课堂教学方法。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面对的群体有其特殊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我们必须多元融合各种声乐授课方法,不断改进声乐课堂的教学方法。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声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性的科学,多媒体技术的声、图再现功能都可以为声乐教学提供即时性、有效性的帮助,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声乐教学,更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可以采取小组学习、分组练习等教学方法,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由于受到师资和教学设备硬件条件的限制,长期处于大课堂教学的状态,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学习和分组练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完声乐基本理论知识之后,针对某一课程,让学生分组学习、分组练习,并且互相评价。比如唱一首歌,声乐教师首先教会学生把握住歌曲的朗诵节奏,然后讲解相关的乐理知识,最后再填词或者设计舞蹈动作,等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均可以采取分组学习、分组练习的方式,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力性,又能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声乐知识和技巧的能力。再者,声乐教学不是固守成规的,是比较灵动的,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节,不断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不断拓宽教学思路,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让学生在更加和谐、更加生动的环境中学习声乐课程。
(二)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要求,科学选择声乐教学内容
幼儿教育专业归根结底是为幼儿园培养高素质的幼教教师,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幼儿园教学实际要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的幼教人才。
1.转变声乐教学过分专业性的观念,与幼儿教学实际有机结合。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幼教人才,因此,针对幼儿园教学实际,我们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时就应该转变过去声乐教学过分专业性的观念,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声乐技巧方面的要求,避免过于追求声音的位置、声音的高度等等,从声乐、钢琴、试唱、欣赏等各类课程中,不断训练学生的发声方法与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声乐技能训练、声乐作品欣赏、歌唱等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宜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2.重点突出,以幼儿歌曲学习为主线。
幼儿歌曲对幼儿的成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幼儿园中,幼儿歌曲的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更应该围绕幼儿歌曲展开,通过学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幼儿歌曲,一方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幼儿歌曲素材。然后,在幼儿歌曲的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走入社会,进行音乐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全面科学,教好声乐教学中的唱歌。
唱歌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内容,深受幼儿喜爱。一首好的歌曲不仅能够舒缓幼儿焦躁情绪、启迪心灵智慧,更能在深层次上影响幼儿的道德情操。因此,技工院校幼儿教育声乐教学一定要全面科学地教好唱歌。唱歌对于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会唱歌,更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幼儿嗓音的科学保健方法及唱歌的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歌曲,为歌曲适度定调等能力,让声乐教学更好地发挥它的积极性,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发展做好铺垫。
(三)多措并举,开展声乐教学实践活动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知识的应用最终要经过实践,只有多方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住声乐课堂的精髓,不断提高声乐技巧,增强作品鉴赏、评价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等。因此,声乐实践教学也是培养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步骤。
1.通过组建合唱团、艺术团等形式,定期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我是小小幼教员”等一系列活动
充分利用学生的声乐特长,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
2.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幼教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通过声乐实践教学活动,感受一下当地幼教发展现状,并进行总结,撰写调研报告等,增强学生对幼儿教育事业总体上的理解和认识。
3.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
依托中国传统佳节,比如“元旦”“五四”“十一”等传统节日,围绕某一特定的主体,开展歌唱比赛,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声乐课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声乐技能技巧不断提高的同时,接收到更好的社会教育。
4.适度开展学生学业成果展示活动。
技工院校的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可以适度采取学生学业成果展示活动,或由任课教师直接布置,或由学校统一安排,成果展示内容涉及声乐、儿歌、指挥、作品品鉴等多方内容,并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互相观摩学习,提出各种不同意见。这种成果展示一方面能够积极地提升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倾听更多的指导意见,不断提升声乐水平。
(四)根据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特点,开发校本声乐教材
开发出适合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校本教材,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开发校本教材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科学的总结、不断的实践,通过对目前幼儿园教学实际的现状总结,调整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模式和内容,然后再付诸于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的歌曲演唱、表演技巧、对幼儿表演的指导技能,等等,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声乐教学的科研实践活动,争取在三年内完成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校本教材的研发,必然会将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脱离高等院校或者专业学校模式的限制,从幼儿教育的实际出发,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三、结语
1.医学生行为存在严重的失范,影响和干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比如缺乏公德、论文造假、不尊师重教或者考试作弊等,这些问题和现象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以及伦理规范意识的形成、培养,继而进一步影响其今后上岗操作。
2.教学和课程设置中过于重视技术忽略了伦理教育
很多医学生在学习期间简单地认为只要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术即可,对于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不够重视,认为其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当医学生进入到实践工作岗位以后,若缺失良好职业人文素养,很容易迷失在价值困惑或者道德困惑中,影响和干扰其人生道路。
3.缺失无私奉献的意识和竞争,同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单纯经济主义等现象严重。
因受利己主义的干扰以及影响,部分医学生以及医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多做一点就会抱怨,遇到困难或者加班等退缩,再加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部分医学生和医生过于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而使得医疗服务逐渐商品化,自愿奉献的人逐渐减少,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以及经济指标,而缺失作为一名医生应有的素养以及道德。
二、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分析
1.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医学伦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主要为医学道德,经医德现象研究,将其所表现于医德关系中各种问题矛盾和其发展规律揭示出来,医学伦理学着重从三个方面对医务人员提出了要求,即医德伦理、医德实践以及医德规范。目前就国内医患关系来看,普遍都比较紧张,医患纠纷事故频发,所以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使其成为一个技术精湛以及具有良好医德的医生应变得尤为重要。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和其他行业工作者相比,医疗工作自身的特殊性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要更为严格地按照职业伦理要求和规范操作
在工作中不仅要及时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还应保护好患者隐,尊重其人身权利,若忽略了这些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对此,只有医务工作者具备良好职业伦理素养和规范意识,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才可更好地担负起自身工作使命,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因医疗工作自身比较繁杂
一旦出错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严重时还会引起医疗事故,在这种形势下对医务工作者的伦理规范意识和技术水平所提要求也就更高。只有具有良好伦理规范意识以及道德操守,同时具备高水准职业道德的医务工作者才可更好担任起作为医师的责任,本着对患者负责这一态度,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操作,且甘于奉献,能够和他人进行密切配合,以此最大程度避免和降低错误、医疗事故的发生。
2.对策
基于上述医学生伦理教育所存问题和加强伦理教育必然性的分析,下面就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提出相关对策:
(1)改变以往陈旧教育观念,加大伦理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正确引导。
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均应改变其以往的陈旧教育观念,将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的学习与培养有机结合,强化医学生人文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媒体技术宣传医学伦理教育重要性,比如网络、报纸以及电视等。同时树立先进榜样和典型,正确引导学生,从而帮助其提升自我修养,使其伦理规范意识得到增强。
(2)合理且有效地应用各种教育方式和培养方法。
在教学中应避免照本宣教和教条主义,综合考虑学生自身情况和当前医学行业的需求,和临床实例有机结合,经具体实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伦理教育重要性。或者设定相应的医疗工作场景,要求学生来扮演病人,以此实现换位思考。构建合理且有效的课程体系,大力实施课外教育,比如讲座、心理咨询、卫生服务、知识竞赛以及社会时间等,充分利用网络实施现代化教育,加强学生人际协调交往能力、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应对突发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相关法律法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等的培养。此外,还应健全医学伦理教育方面的评价体系,综合考核与评价学生各项素养和能力。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