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1 09:21: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制造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差异性和共同性相统一。当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入学校门槛相对较低,这些刚进中职学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素质修养差距较大,具有一定差异性。中职专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注意差异性和共同性的掌握,不但要对一个班学生的差异性深入考虑,而且还要考虑到一个班学生上课的同一性,以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为例,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的学生普遍都是在初中阶段成绩中下、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或者存在偏科的状况,专业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浅谈中职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的有效备课吴王东(重庆市武隆县职业教育中心)不但要考滤他们的差异性,也要考滤到他们的共同性。
二、中职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教师有效备课的措施
1.以职业岗位标准作为中职学生对专业的职业要求。职业岗位标准主要是基于岗位分类及岗位工作内容基础上,制定相对应标准对岗位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进行管理和控制。职位标准不仅是上岗人员从事职业岗位的依据,也是用工企业在员工使用上的基本依据。为企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大批合格有用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也是重要的任务。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对职业标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两方面。理论知识方面除了机械基础、发动机结构、底盘结构、电气设备结构、电工电子基础外,还包括专用工具使用和一般工具的使用,文明生产安全操作规章制度等。实际操作方面除汽车二级维护作业、发动机总成检修、底盘总成检修、电气设备总成检修外,还包括汽车各零部件、汽车各总成的简单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技能。
2.在备课过程中要融入生产过程和企业岗位对本专业的要求。以汽车维修方式来分,汽车汽修企业的维修方法可以分为就车修理法和汽车总成零件更换修理法。就车修理的方法一般来说生产的规模比较小、生产的效率不是很高,采用此法修车的多为承修车型较为复杂的修理厂。汽车总成零件更换修理法生产批量大、效率较高,但需要一定的零件总成作周转用,用此办法维修车辆的多为维修车型和送修企业单位单一的大中型汽车技术服务公司。就作业方式而言,还可以分成综合维修法和专业分工维修法。综合维修作业方法对工人的技术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的,然而工人的熟练程度是比较难提高的,生产的效率通常较低。小型的汽车维修企业通常会运用综合维修法,较大型的现代汽车技术服务公司和某车型的4S店则一般会采用专业维修分工法。所以老师在专业备课的时候应当熟悉汽车维修的要求和汽车维修的工艺流程,将这些融入到备课过程当中,让学生在将来能更快适应维修企业实际的需求。
3.了解清楚学生的学习基础,明确教学对象情况。中职学生是专业教学的主体对象,专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主体对象,备好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备课过程中尽可能地关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对教学的有效性应当加以关注。专业教师必须放弃以往的灌输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的教学观念也应当随之改变,专业教师要树立为中职学生有效学习服务的思想,要将传统的重点备教材转换到重点备教学对象即中职学生上来,立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备好课。
对高职来说,人才评价是人才培养效果的检验标尺,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反映。一直以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了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在人才评价方面作了很多学术上和实践上的研究和工作,如:提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11”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中,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A、B、C、D四种形式,其中A为过程考核,B为项目考核,C为实践和作品考核,D为综合测试,需考核两项以上的,须分别给出成绩,并有企业和行业人士参与考核;实习考核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理论考试、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可以由学校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采用了“项目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在行业中分布的特点,建立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制度,形成由企业、社会、家长及学生参与的四维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并进行评价等。这些评价系统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包括自我管理、专业技能、职业意识、人际沟通)多维化,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评价进行探讨,但缺乏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进行系统性评价的研究。作为高职加工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人才,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模具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和高等教育所要求的人文素养,而且要求具有职业技能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这是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评价的合格标准。那么判断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达到这一目标,由谁去评价,怎么去评价,评价的标准又是什么等等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以便系统地建立起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二、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构建
1.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评价体系结合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分析,经过走访调研、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咨询行业专家等多种途径的论证,反思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笔者总结出一套既遵循高职高专教育本质又符合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了“以企业人才评价体系来制定课程考核方案,用企业的用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用人标准融入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每一项的评价内容以20%进行计算,每一项的评价方法、评价对象、评价主体都进行细分,并以模糊统计的方式进行整体评价,以便更科学、更完整地评价人才。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创新评价方法,针对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特色构建全新的人才评价方法体系,特别是要加强模具专业的个性化特征,积极在学校里推行职业技能多证书制,要求毕业生至少获得两项以上相关技能证书。根据目前国内的模具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要求模具专业的在校生能够获得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机械类)职业资格证书、助理模具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模具制造工、三维CAD应用工程师及数控加工中、高级工等职业技能证书等中的两种。针对不同的课程也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可以采用生产性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对于专业技能实训、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考核采用过程评价,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跟踪评价,从资讯搜集、做计划、做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个阶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2.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机构设置为保证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对人才的正确评价,需要建立评价机构来完成对人才评价工作。建立一个具有合理性、代表性、权威性的评价机构,有助于科学地完成人才评价工作。根据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的技能和评价体系,对评价机构的要求:一是要求评价机构非常熟悉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的技能以及对每项技能需要达到的标准;二是要求非常了解每一项该专业的技能在企业岗位中的地位或作用。这就要求在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才评价机构来制定人才评价的制度、人才评价的方式和人才评价的过程等。结合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为全面地、科学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由社会、企业、行业、学校、学生组成的人才评价委员会。该委员会涵盖了与培养相关的所有主体。作为社会评价是以社会的一些职业素养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作为评价标准的,并以社会评价机构来评价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达到从事模具行业标准,所以将社会纳入评价委员会更好地掌握人才培养质量的程度。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能否在企业中能够从事专业工作,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如果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那么就要反思人才培养的过程。所以企业是检验人才的试金石,企业在人才评价中应起到重要的作用。社会在发展,作为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也在不断更新,对于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与时俱进,作为在行业发展中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行业机构非常熟悉行业人才发展所需技能,那么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满足行业标准也是重要的一环,所以在人才评价中也应有模具行业的资深人士参与评价。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学校对人才的评价重点在于评价其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动作是否围绕人才质量,是否使培养的人才达到教学标准。学生是人才培养的对象,对自己、他人的评价也可以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学生对自己、他人的评价可以较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侧面反映人才评价的质量。其中,社会评价的主体由鉴定站、鉴定所等组成,其评价的标准是是否达到社会认可的职业证书;企业评价由在本行业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模具工程师担任,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评价,以企业岗位所需技能作为标准来衡量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企业的需求、是否达到培养的效果;行业评价由本行业具有指导性的专家教授进行担任,这些具有丰富资历的专家教授非常熟悉行业现状及发展方向,他们以行业的标准对人才评价内容和方式进行指导;学校评价由模具专业的教师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全程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以教学的评价标准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由学生自己对学习的总结,更多地以自己掌握技能的多少、熟练程度作为评价标准。通过不同的评价主体,真正对模具专业的人才实施全方位、客观的人才评价。
3.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制度保障对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人才评价,有了评价体系和评价机构还是无法保证对人才评价活动。有了评价系统和评价机构只是解决了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主体,为此,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人才评价还需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保证人才评价长久而且有效地实施。
(1)建立“动态制订课程标准”的制度。课程标准是人才评价机制的依据,同时社会在不断变化,企业的岗位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准确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立动态制订课程标准制度。依托行业协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结合企业岗位技能的需求,校企共同制订突出职业能力(技能)培养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体系。对每门课程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时,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基础知识技能水平评价;任务、项目完成质量评价;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工作敬业精神评价;安全操作规程评价。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可以采取单项目评价、多项目评价和综合项目综合评价等,大量采用学生的产品加工和方案设计等评价工具。比如对《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门课程,采用分组完成课题(零件及其模具总装CAD图、设计说明书、CAM模具零件作品、以“将冲压件图纸转换为产品”完成熟练程度),取代闭卷理论考试。在评价过程中,主要考察其完成课题是不是按企业的要求设计出模具图,编写的说明书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校内专任教师联合企业的兼职老师共同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案到设计,围绕企业的标准来考察学生学习效果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请同组或同班的同学共同评价,以便同学们在评价过程中掌握学习这门课所需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并熟悉企业对该门课程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2)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正常的人才评价不仅要有评价机构和评价标准,还需要相应的保障制度来保证正常的人才评价活动。为了加强人才质量评价机制,可以建立以下制度来保证人才评价工作。
1)建立企业(行业)兼职教师的制度。人才评价需要企业(行业)的参与,所以在高职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时要与模具公司(行业)进行充分的合作。通过学校制定企业(行业)兼职教师的制度,以及双方合作协议,校企(行)双方规范了企业(行业)兼职教师责、权、利,共建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共同评价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只有建立企业(行业)兼职教师的制度才能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活动得到真正的落实,才能取得较好的评价效果,才能保证企业的技能人才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活动。
2)建立专业信息收集制度。为全面反映和跟踪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立专业信息收集制度。每年定期将毕业生情况及企业用人需求情况反馈学校。收集学校、系部、学生和企业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意见,完成信息的收集和汇总。并将这些信息作为人才评价的一部分,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和教学活动,反过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专项经费保障制度。人才评价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一部分,评价的主体来自各方面,评价的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为提高评价主体能够积极参与到人才评价过程,就需要为各主体提供一定的劳务费等作为报酬,所以就需要学校建立起人才评价的经费保障制度,以保证人才评价持续稳定地发展,保证人才评价真正得到落实。
三、结束语
现在职校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差,还有不少由于初中教育缺陷,心理不健康,文化课程教学很困难。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与很多学生探讨学习过程,发现很多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很头痛,很多学生无法提起对专业课的兴趣,实践课程也不愿意操作实习。除了厌学以外,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认为所学的知识没有多大用,出现以上情况,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长听说机械制造类专业好就业,没有考虑到学生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初中毕业生对职业学校专业只是模糊认识,被家长硬性推荐来上学。
(2)在学习的前期没有认识到基础课的重要性,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模式不同,以至后面的课程愈发听不懂,对所学的专业课产生逆反心理。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做好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基本知识,教学模式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参观学校的实习实训车间,介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聘请我校优秀毕业生回校介绍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成长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
三、做好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
第一,精选好教材、备好课。现在专业课各种版本的教材较多,任课教师要精选教材,不能只选好讲的教材,要结合本专业要求和学生益于学习的教材作为主讲教材。首先要研究教材备好课、分析课程重点和要点,然后写好授课教案、做好课件是上好一堂课必备条件。第二,组织好教学。怎样组织教学让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也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组织教学的方式也不同,不能教条式地“满堂灌”。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内容重点和要点,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授课。最后要对本次课的重点和要点进行小结,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留思考题。第三,做好课后辅导和答疑。辅导和答疑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环节,由于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因材施教,要耐心地给学生辅导,用最简单的方法扎扎实实讲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请进来,走出去。尤其是机械制造专业课难度有点大,都是工厂中的生产实例,让学生走出去到工厂实习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把工厂有专业技术人员请进来,指导学生实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掌握专业基本知识。认识提高,有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进步。让学生认识到机械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并结合企业案例,结合就业实际让学生明白课程的重要性,为学生日后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第五,紧密结合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要求,工学结合,按实际内容讲解相关课程,而不是完全围绕课本进行教学。实用性强的内容精讲细讲,在教学过程对学生灌输一些企业文化和实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这是我们教学中必须强调、始终贯彻执行的重点。第六,重点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的教育。要求指导老师不但技能好,还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我校现有86台各类机床: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让学生先在普通机床实训,熟练掌握操作方法,然后在让学生到数控机床实训,扩展学生的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本专业知识掌握。对学生就业有一定的优势,分配到企业后,经过简单的培训可以直接顶岗生产操作,成为生产技术骨干。第七,对毕业生就业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重点内容,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发展需要。
四、根据学生的特点,多方面培养人才
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方法及基本要求
(适用于环保机械、数控技术等各方向)
一、 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及基本要求
1、 如何选题、开题
选题、开题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课题有没有价值,从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选取这个课题有什么背景,这个课题的研究,从理论上看有什么价值,从实践上看,有什么价值。
2)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实验条件、资金等方面的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
3)课题要与所学专业相关,且忌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差太大的题目。作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所选课题最好与过程装备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及工程科学研究有关,尽量选择结合生产和科研单位的实际任务,也可以是教师科研或研究生课题的一部分; 或者是同本专业、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符合教学要求的自拟课题。
2、开题报告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开题报告一般包括:
1)课题的名称。课题名称是所要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简练,一般不要超过20字;
2)问题的提出。从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选取这个课题有什么理论的价值,实践的价值,预计从几方面来完成。
3)这个问题研究的现状。国内研究到什么程度,国际研究到什么程度,主要通过文献综述来阐述。
4)确定自己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5)确定研究拟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研究这个课题具体分哪几个步骤进行。
6)对研究课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如自己具备哪些条件、研究路线是否行得通等。
7)列出时间安排。
8)列出参考文献。
3、如何查阅文献资料、怎样写文献综述查阅文献资料可根据如下步骤进行:
1)课题确定后,要根据课题的研究的内涵确定课题的中英文关键词;
2)根据中英文关键词检索该课题领域的期刊、学位论文、专利、国际会议、经典著作或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通过检索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超星数字图书馆、Elsevier数据库等,一般能查到较新的文献,找到几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利用国家或省市图书馆或一些科技情报检索机构,也能够查到一些相关文献。四是利用互联网,从一些专门的网站上也能获取一些信息。
在写文献综述时,可参照以下步骤:
1)首先要将与你课题题目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从而了解到国内外目前研究的现状如何,别人都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研究;
2)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评述目前研究的水平,研究方法的适用性或其不足;
3)最后评述一下自己拟研究课题有何意义,目前处在什么水平,自己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4、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进度
根据拟定的研究内容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详细列出进行课题研究所需的工作(工作划分得越细,越容易统筹安排)根据总的课题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
有的研究内容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强、则需要分步进行;而有的研究内容关联性不是很强,则可以齐头并进,同时展开研究。例如,很多课题需要实验分析且往往需要在理论分析或数值模拟分析之后进行,但是实验分析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研究,往往会拖很长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实验分析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如可分为试样制备、实验条件准备、实验、检验或标定等,可以将试样制备和实验条件准备等实验工作提前,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就开展这些工作,这样就节省了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进度与具体的课题有关,此处只给出了指导性原则,建议同学们可参照企业施工或维修计划图的方法,将细化的工作排列在时间进度表中,找出最优工作进度安排路线。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包括书籍、期刊、专利、会议论文等,总数一般不少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3篇,参考文献要能体现相关研究领域科技发展的新进展。
二、毕业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及方法
1、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论文篇幅为1.5万字左右,一般不少于30页。
主要内容及编排顺序如下:
1)摘要;
2)目录;
3)前言或绪论(包括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相关情况的介绍、前人工作等、课题研究内容等);
4)按研究的内在逻辑关系给出理论分析、数值分析、程序或实验等研究过程中的步骤、数据、结果等的描述;
5)结论与展望;
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其中英文不少于5篇,需要在正文部分引用出处。
2、毕业论文撰写的方法
毕业论文是在完成各项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按上述内容阐述研究的目的、过程、成果及结论。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理论依据要充分,数据要准确,公式推导要正确,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毕业论文中。另外,要注意论文结构的合理性;数学模型建立的正确、合理性;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社会调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创新。
另外,撰写论文时要概念清楚,内容正确,结构严谨,文字通畅,用语符合技术专业规范,各种标准资料的运用符合学科、专业国家标准的规定,图表清楚,图面质量符合要求,书写格式规范。
三、毕业设计的要求
1、 设计说明书内容
1)文献综述(研究课题的意义与作用、研究方案确定的原则与说明);
2)总体结构设计、技术方案依据及原理说明(有实验的应包括实验流程示意图);
3)技术实施过程、工艺计算、机械设计和强度设计、零部件结构设计;
4)材料的选用和说明、机器或设备的制造、安装或检修;
5)结论、总结或专题讨论。
2、设计图纸的内容、图纸量的要求
设计说明书篇幅为1.5万字左右,一般不少于30页。
设计图纸:指机械设计标准所指的图纸,图纸绘制的规范及标准优先采用国家标准。设计图纸的总量不少于2张A0或4张A1的图纸。对于大纸画小图的现象应予避免或进行适当的折扣计数。
所有图纸须有图框和标题栏。图纸要有人审核并在“审核”一栏上签名,学生在设计一栏上签名。原理图、程序框图和流程图以及其它一些抛去文字就失去
意义的图不计其内。图纸可以用计算机绘制;任何人不得拷贝或抄袭他人的图纸,一旦发现则以作弊论处。
四、论文(设计)选题方向
1、产品设计
2、创新设计
3、表面工程
4、机械设计技术研究
5、机械设计
6、机器人设计
7、动画设计
8、振动控制及减振材料
9、逆向工程
10、图形处理网页设计
11、虚拟样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完善政策环境,引进外商投资,特别是引进制造业外资,变成全球制造基地,并由此带来了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目前,中国制造业规模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制造大国,全球第二经济大国,初步完成了土业化,实现了由一个人口大国向经济大国的转变。然而,经济发展中面临服务业比重低、劳动生产率不高、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而且在高端价值链和话语权方面的控制力较弱,产业安全受到挑战。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但是中国经济除了经济增速放缓外,离真正意义上的新常态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质量尚待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一个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应的概念[00。冷崇总((2008)从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充分性、协调性、持续性、创新性、稳定性、分享性等方面构建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李永友( 2008)则从增长(包括增长速度、增长效率)和结构(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制造业服务化是指企业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加完整的“包(bundles) ",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等,是制造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求而提品、相关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新。皮拉特和沃尔夫( Pilat & Wolf1 2005)指出服务要素是制造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利十提高制造业产出和生产率;邦高和戈尔达(Banga & Goldar} 2004)运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改进形式,以实物资本、劳动和商务服务作为自变量,分析了服务投入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认为服务投入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怀特等(White et al. 1999)指出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可以改进企业产品的环境性能,降低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本文主要以产业结构(服务业占GDP比重)、发展效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发展可持续性(单位制造业产值排放)作为衡量经济转型的主要指标。
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发展不充分
长期以来,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低十第二产业,直到2013年,中国才迎来产业结构拐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数据,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6. 1 %,超过第二产业2. 2个百分点。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1980年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就超过50%到2010年,全球服务业占总产出的比重超过50%,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接近50%,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同时,从贸易竟争力指数来看,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计算,中国服务业竟争力指数小于0,而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竟争力较强,贸易竟争力指数大于0. 1。
(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偏低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加值/从业人员)不断提升,但总体水平偏低。如表1所示,1995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2 316美元/人,到2000年增加到3 679美元/人,到2009年进一步增加到6 593美元/人,增幅较大。但是,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较低,2009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122355美元/人,是中国的18. 5倍。
(三)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能源、资源消耗不断增长,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3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3 %,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25 %。另外,根据2014年的《国务院关十节能减排土作情况的报告》,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为11. 6%,但水泥消耗占全球的54%钢材消耗占全球的45 %,能源、资源消耗巨大。同时,能源、资源消耗大,必然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国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时一空分布特征研究》中的数据显示,在全国190个样本城市中,仅仅7. 368%的城市PM2. 5年均值可达标,16. 316%的城市PM10年均值可达标。
(四)人均GDP偏低,国际竟争力不强
人均GDP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效率的指标,如表2所示,中国人均GDP远远低十发达国家水平。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3 863美元,而美国为46 405美元,是中国的10倍多。
三、制造业服务化推动经济转型机理
(一)制造业服务化推动服务业发展
一些制造企业在服务转型过程中,逐步将制造环节剥离,而逐步发展成为服务供给商。从全球大型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些高技术跨国公司制造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者一出售给发展中国家的公司,而微笑曲线两段的高附加值环节,如研发、营销、策划等放在母国。如IBM从一个硬件制造商逐步转型为服务供给商,这会提升服务产出比重。同时,服务化企业依靠单个企业很难取得效果,需要其他合作企业的支持,建立合作伙伴价值创造网络[[9]。这会衍生出许多新兴服务业态,如装备制造业采取租赁的方式出售产品,那么就需要融资租赁服务作为支撑;而家具、衣饰等行业采取定制化服务,那么就需要3D虚拟仿真设计作为支撑;服务化对顾客信息、数据的需求巨大,那么信息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数据挖掘等业务的需求就会得到发展,新兴业态的发展可以提升服务业竟争力。同时,制造业服务化加大了对金融、法律、咨询、研发等中间服务的需求,服务业占总产出的比重就会上升。此外,由十服务具有消费和生产的同步性,因此制造业再购入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技术外溢,丰富了服务种类、改善了服务手段,提升了服务业竟争力。
(二)制造业服务化有利十节能减排
制造业服务业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它可以分离传统的资源消耗与利润创造和生活标准改善之间的关联,在寻找新的利润中心,获取价值和社会质量的同时,减少(直接或间接)的总资源消费U o]。具体来讲,如图1所示,在传统产品生产模式中,企业倾向十多卖实物产品以获取利润,而服务化模式中,企业以满足客户功能来获取收入,为了多获得利润,就会少提供实物产品,从而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制造业排放自然下降。
(三)制造业服务化提升制造业生产率
产出服务化以服务主导逻辑为核心,与产品主导逻辑相比,服务主导逻辑下企业提供更加贴近客户需求的订制化产品服务包,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即制造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产品+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或产品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客户的特定功能,进而获得相对稳定且边际利润高的收入。
同时,由十服务的无形性,难以被模仿,通过服务化获得差异化可以竟争优势等。差异化竟争优势意味着局部垄断,企业可以获得垄断收益,从而提高生产率。
四、制造业服务化推动经济转型的实证研究
(一)基本假设
1.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发展
制造业服务化催生了新兴服务业态,甚至直接增加服务供给;同时,企业作为服务的高端需求方,带动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竟争力。
假设I:制造业服务化强度与服务产出正相关,即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高,服务产出占比越高。
2.制造业服务化与制造业节能减排
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商业模式不以多提品为唯一目标,减少了厂商多生产产品的冲动,进而减少了资源能源消耗。
假设2:制造业服务化强度与制造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负相关,即服务化系数越高,单位产出耗能和排放量越小。
3.制造业服务化与劳动生产率
制造业服务化以差异化竟争优势、顾客忠诚度提升等促进了制造业发展,并通过价值网络、知识共享促进效率提升。
假设3:制造业服务化强度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正相关,即服务化系数越高,制造业生产率越高。
(二)回归方程构建
1.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服务化
(1)影响因素和数据选取
根据净增长理论,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制度等。同样,影响服务发展因素也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制度环境、需求等因素,具体来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人力资本水平。衡量人力资本水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投入法,如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等;另一种是结果法,如人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毕业生数等。本文用结果法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具体来讲,采用高技能劳动力补偿占比来衡量经济活动中的人力资本水平,根据WIOD的各国产出就业表( output and employment)一算获得。
技术水平。技术水平衡量比较复杂,本文用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提供的WDI数据。对十部分国家一些年度缺失数据,本文根据历史增长规律利用线性增长法进行了估算。
制度。制度的量化比较困难,本文用经济自由度指数来衡量制度水平,数据来自美国传统基金会提供的1995-2013年经济自由度指数(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o
制造业需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需求主要是生产,本文用制造业对生产的依赖程度衡量制造业对服务业的需求,使用WIOD数据。
制造业服务化系数。制造业服务化系数采用制造业服务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来衡量,使用WIOD的各国产出表计算获得。
服务业发展水平。衡量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比较多,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一个相对综合的指标,本文用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提供的WDI数据。
(2)回归方程
根据以上分析,建立服务业占一GDP比重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
选择1995-2009年作为时间跨度,并以2009年制造业规模排名前20位的国家为样本,但是由十中国、韩国、印尼、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产出服务化数据不可得,所以用14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下同。
模型中,sr为服务业占GDP的比重,th:为经济高技能劳动补偿比例,rd、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i吠,,为经济自由度指数,sii为制造业生产依赖程度,psi为制造业服务化系数,t E [19952009,i=1,2,w,14,分别表示14个样本国家,a为系数,二为误差项。
(3)回归结果
本文选取了主要代表性国家,基本涵盖了全球制造业的绝大部分规模,而时一间仅选取了1995-2009年的阶段数据,为了推断不同时间点的特征,在进行回归估计时,选取截面固定效应和时间随机效应,式(1)的估训一结果见表3.
2一节能减排与制造业服务化
(1)影响因素和数据选取
资源是派生性需求,主要由产业结构和产品(服务)生产方式决定,而影响产业结构和产品(服务)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制度环境、需求等。
人力资本水平、技术水平、制度、制造业服务化的衡量指标和数据来源同上,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用制造业生产依赖程度衡量;制造业排放水平用单位产出的二氧化碳、硫氮化合物以及其他有机物的总排放量来衡量,根据WIOD的AIR表和WDI数据计算可得。
(2)回归方程与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建立影响节能减排因素的回归模型:
其中,mo、为制造业单位产出污染物排放量,th:为经济高技能劳动补偿比例,rd、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ief为经济自由度指数,sii为制造业生产依赖程度,psi为制造业服务化系数,t E[19952009,i=1,2w ,14,分别表示14个样本国家,a为系数,二为误差项。选取主要代表性国家1995-2009年的阶段性数据,在进行回归估计时,选取截面固定效应和时间随机效应,式(2)的估计结果见表40
3.制造业生产率与制造业服务化
(1)影响因素和数据选取
制造业生产率主要由人力资本水平、技术水平、制度、制造业产出和投入服务化等因素决定,这些因素的衡量指标和数据来源同上。而生产率利用增加值/从业人员计算,增加值以WDI数据的2000年不变价美儿计算,从业人员来自国际投入产出数据。
(2)回归方程和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建立制造业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
mlp,,=a}+a, thr,,+cYZ rds,,+a3 ief.,+cY4psi,,+二,,(3)
其中,th r为经济高技能劳动补偿比例,rd、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i吠,,为经济自由度指数,psi为制造业服务化系数,t E [1995 2009 ] } i = 1 , 2 , w ,14,分别表示14个样本国家,a为系数,二为误差项。选取了主要代表性国家1995-2009年的阶段性数据,选取截面固定效应和时间随机效应,式(3)的估计结果见表So
(三)结论分析
1.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服务产出占比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正相关,而且投入服务化也与服务业占比正相关,而且两个变量均在10%的置信区间显著,实证结果支持了假设to
2.根据表4的回归结果,制造业单位产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都正相关,而且两个变量均在5%的置信区间显著,实证结果支持了假设2。这一结果呼应了饶畅((2013)关十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可以提高制造业碳生产率的结论。也与曼齐尼和维佐里(Manzini & Vezzoli } 2002)的制造业产出服务化战略可以减少企业的直接或间接资源消耗的结论一致[U of。目前,中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制造业发展模式和投入、产出结果失衡,缓解资源能源压力,其关键还是在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改变制造业盈利模式,加大投入产出服务化强度。
3.根据表5的回归结果,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正相关,而且在5%的置信区间显著,实证结果支持了假设3。这一结论与阿诺德等(Arnold et al. } 2007)提出的,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产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升级、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的结论一致。提升劳动生产率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目前经济增速放缓,需要依靠提升制造业、服务业生产率来实现快速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有利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五、政策建议
制造业服务化是推动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有利十节能减排,带动服务业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竟争,提高制造业服务化动力
根据分析,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与制造业附加值率负相关。企业之所以采取服务化战略,是迫十竟争压力,并不是因为有雄厚的实力,即企业内生动力比其他因素更重要。然而,中国市场竟争还不够充分,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如汽车产业、烟草产业、白酒产业,几乎每个省都有涉及,而且地方政府都通过政府采购、政策优惠等对本地产业进行保护,真正全国统一的市场竟争格局并没有形成。同时,部分制造业领域还存在国有企业垄断,没有动力改变发展战略和生产方式。因此,推动制造业服务化,需要减少地方保护,建立全国统一的、完备的产权制度和规范的市场秩序,做到真正的优胜劣汰。同日寸,由十中国经济价值实现机制不合理,导致当制造业面临竟争压力时,一些资源直接撤离制造业,而不是通过制造业转型升级挖掘利润。如虚拟经济虚火导致资产泡沫化,资产泡沫化使得大量的社会资金、社会精英投入到虚拟经济领域,同时,资产泡沫化的“挤出效应”会挤占其他产品的需求。再如行政垄断扭曲了资本获利的取向,金融、通信、能源、资源等领域通过行政垄断获取超额收益,资本都追求通过行政垄断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愿意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培育获取利润。因此,要推动整个经济系统的竟争,使利润获取和价值创造相匹配,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2.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载体
产业集群化扩大了经济规模,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大市场支撑。同时集群化企业之间相互分土协作,有助十建立长期的信用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集群化的发展有助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催生了集制造、研发、商务、设计、会计法律、咨询顾问的集群式发展。硅谷电子信息产业中,3 000家服务企业服务十2 700家制造企业。浙江温州形成了以皮鞋、服装、低压电器、打火机、剃须刀等为主导产品的中小产业集群,促进了相关生产业的发展,并降低了生产链的协作成本。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将吸引相关制造服务企业入驻和聚集,构成其服务支撑体系,实现有效降低生产链协作成本的目的。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具有规模优势的制造服务企业,实现跨区域和跨行业联合,以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服务企业。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间的协作。同时,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打造科技型都市产业园区,积聚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发展要素,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3.建设协同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成为连接制造企业和制造服务企业以及消费者一的桥梁。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面向制造业,基十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制造信息服务公共平台,是促进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深度融合,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制造服务倍增作用的关键。中介服务平台可以连接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帮助各类企业完成技术、产品、服务、物流等交易活动。为此,政府应联合制造企业,依托具有研究开发、技术辐射、市场推少’一能力的中介制造服务机构和服务龙头企业,联合制造企业、产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和生产力中心等相关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一个好的论文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前提,作为毕业论文质量控制起点的选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题过大或空乏
部分学生在选题时非常盲目,不能判断题目是否过大,应怎样去缩小选题。如每年都有学生选择我国货代企业发展、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等题目,这类论文题目过大,最终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
2、选题陈旧无新意
从专业题目汇总来看,学生热衷选择讨论了很久的题目,因为学生自己能力有限,又不愿意花过多精力在毕业论文上,所以文献资料丰富的题目成为首选。
3、理论性选题偏多
由于经管类学生论文固有的特点以文字表述为主,而理论性文章相关资料无需实际调研容易取得,结果就是过于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堆砌成文,容易造成论文内容雷同,质量不高。
二、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共性方面,从参与毕业论文的主体进行分析。
1、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1)思想上重视不够
有的毕业生缺乏对毕业论文的正确认识,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个形式,与就业关系不大能通过即可,论文质量高低无所谓,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论文的积极性,导致选题比较随意。
(2)时间分配上存在矛盾
以我校为例,目前我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启动时间是在每年的11月中旬,上报毕业论文计划即题目大致在12月中旬,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在准备考研、求职或实习过程中,由于远郊办学学生基本已退宿离校,因此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学生投入毕业论文的精力和时间明显不足,选题方面更多体现了学生的主观意识。
(3)能力不足的制约
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不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分析处理问题,也缺乏创新能力,对于专业热点问题把握不住或驾驭不了,只能选择资料收集容易、内容大而空的论文题目进行写作。
2、教师的主导作用受限
(1)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考核以数量为主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对论文质量的考核比数量的考核更为复杂也难以操作,因此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只偏重数量的考核,按指导学生数量来计算工作量,后果就是部分指导教师只关注指导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当然更不关心学生的选题。
(2)师生比制约导致指导作用限制
近年来,随着经管类专业连续扩招,导致生师比过高,通常一个教师每批要指导8- 10名学生,学生人数过多造成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平均时间减少,而教师自身教学工作量大,还要兼顾科研工作或自我充实等,致使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明显偏少,对学生论文选题放任或者把关不言的情况增加。
三、本科毕业论文中对选题的指导实践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必须是在教师和学生充分配合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是有差异的,指导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加深了解,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分类指导。结合专业热点、兴趣专长和实践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帮助学生进行选题。
(1) 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
在实际指导论文选题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方面专业热点问题有兴趣,其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又能满足要求,这样的选题就容易写出比较好的论文。如有学生在选题之前跟笔者的沟通中提到对供应链金融问题感兴趣,通常此类问题对物流专业学生来说研究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当了解到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比较熟悉,同时在拍拍贷有过比较成功的实践经历,因此建议可适当缩小范围对电商企业的供应链金融问题进行研究,最终该学生论文通过对电商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的研究,参考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进行了融资业务设计和电商金融系统设计,并构思了未来电商供应链金融的参与各方、合作模式和业务形态,答辩时获得一致好评成为优秀论文。
(2)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选题指导
有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之前,已经有过暑期实践或者正进行的实习工作,通常笔者鼓励学生把毕业论文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当然直接从事与物流相关的工作与论文结合相对较容易,如有学生在制造企业的采购部门实习,在选择时就以《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某新资企业JIT采购的分析和优化》作为论文题目,以具体企业实际操作出发,从物料管理、JIT采购具体的实施、采购流程等方面作为分析切入点,着眼于当前的运营流程的改善和未来的组织系统架构,制定了一套OEM公司JIT采购方面可以选择和借鉴的系统方法。有时候学生实习岗位与物流没有直接关系,笔者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启发学生发现工作与物流的切入点,如有学生实习岗位是质量管理,经过多次沟通,最终确定的题目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企业物流改进研究》,论文从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物流两者的关系入手,剖析制造型企业在物流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某某电机制造企业为例,从质量管理角度分析该企业在物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和建议。这些贴近实践的选题再加之学生后期的努力,最终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赫连志巍.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点选取与对策.教学研究,2007(3)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实践环节;工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31-02
一、引言
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从培养方式上分为非全日制在职工程硕士和全日制工程硕士两种,在职工程硕士通常有实际工作经验,而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相似,其学生大多数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全日制工程硕士虽然在招生对象上与工学硕士相似,但由于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其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教学体系、论文标准均有较大的区别。以往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的培养模式、评估标准和保障体系已不能完全适用,必须构建出适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各种体系和机制,以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作为最具综合性和工程实践特征的学科之一,从1999年开始,在培养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改革创新,通过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有效措施,保持工程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取得较大进展。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与定位不能全面体现工程特色
目前,许多机械类的研究生教育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无法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特色和应用背景,达不到学术型研究生在理论与创新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不能全面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大多数院校目前没有专门用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必修课和选修课方面沿袭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忽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工程需求存在差距
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目前教学内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多灌输、少研讨”的现象,达不到丰富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不符合企业需求。
(四)研究课题单一,不能全面体现工程实际
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从未参与过工程实际项目,学位论文几乎是理论分析与公式推导,既不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背离了国家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衷。
因此,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探索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机制,研究出具有机械类行业特点、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综合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全面综合发展,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对以大机械人才观,培养更具特色与竞争力的高素质、实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改革思路
(一)创新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重学术、轻实践”的培养模式,明确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制订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坚持“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指导思想,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注重课程设置
制订专业型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是保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厚理论基础、重实际应用、拓前沿知识、强工程实践”的特点,采用学分制和模块化,将模块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减少公共必修课学时,增加能代表学科前沿、富有实用性的案例课和高水平选修课,增加实践环节。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背景,在实践环节方面要求学生深入企业,时间为0.5~1年,两个学分,撰写出实践环节总结报告,由企业导师签字认定,而且,其学位论文也可以此为背景展开,充分体现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采用主题式的教学模式,按工程项目、工程案例和工程问题组织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内容提出设计主题,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思维、方法和技能。通过淡化分析,加强综合,强化学生对机械系统的综合训练。同时,要求教师针对课程内容,以企业实践、实验研究、参加科研、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实践等方式强化实践环节,为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三)突出实践环节
校内实践环节。在选修课中,应规定每门课程必须有实践操作,同时构建高水平的校内实践基地,承担与理论课程配套开设的实验教学任务,并为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和实验设备。
企业实践环节。企业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企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该环节,应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实践完成论文选题工作。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内容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协商决定,认真组织开展相应的企业实践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考核评估,获得相应的学分。
(四)体现工程特色
强化工程实践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工程,建设基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依托课程,融合课外,协调开展创新教育。在与相关企业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与社会实践基地的同时,不断丰富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使其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在指导方式上,以校内导师指导、校外导师参与为主,合理运用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过程采取课程学习、企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长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在研究生入学后,导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为其制订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对于企业实践环节,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立校企培养基地,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
四、实施效果
(一)建立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内容要根据企业需求和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设置。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机械工程领域工程实践问题案例分析》、《机械制造技术应用与实践》、《机械工程实验与分析》及《实践环节》等工程实践与案例课程;同时还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充分体现培养特色。
(二)确立科学、系统、前后呼应的教学内容
机械工程专业将《现代制造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机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集设计、制造、控制于一体,与选修课《复杂表面制造技术》、《数控设备设计与分析》等制造、设计、测试、分析相呼应,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将教师的典型科研项目加入课堂教学,按工程项目、工程案例和工程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注重吸纳使用社会资源,加强合作办学,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发挥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优势。从2000年开始,以机械工程领域为依托,先后与沈阳多家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邀请该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参加学位论文评审、答辩等环节。2010年5月,由沈阳市政府牵头,我校与沈阳六家企业共同组建“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公共研发促进中心”,为机械专业型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更大的平台。
(四)稳步实施“双导师”制,建设一只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丰富教学经验,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是做好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关键。为体现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积极探索校内外“双导师”制,即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共同指导实践环节、项目研究与学位论文等多个培养环节,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工作。
通过聘任更多有着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单位专业人才做兼职导师,同时不断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加强内部培训,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自开始招收机械工程工程硕士始,即要求其导师由学术造诣深、工程实践能力强,且有企业横向科研课题背景的教授担任,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几年来,有20余位校内教师及每年吸纳10余名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做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课程、项目研究与学位论文等多个培养环节,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取得良好效果。
(五)强化结合工程实践背景的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或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体现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或有足够工作量。论文研究应体现作者的知识更新及在具体工程应用中的新意,研究结果能对行业特别是所在单位的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论文写作当中引用了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就应该要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撰写是体现作者都他人作品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科学的严肃态度,这也说明了科学的继承性,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物流运输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阅读分享。
物流运输论文参考文献:
[1]刘亚茹.西安物流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08)
[2]李明,程波,易波.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IT战略探析[J].中国市场.2009(02)
[3]马晓斌,叶华平.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资源规划[J].物流科技.2007(12)
[4]楼前飞.信息化——物流发展之路[J].怀化学院学报.2007(05)
[5]刘立辉.如何构建青岛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J].物流技术.2006(09)
[6]刘立辉.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设想[J].物流技术.2006(08)
[7]陈会生.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0
[8]王珊红.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物流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3]杨建.基于供应链的港口与物流园区信息整合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
[9]杨欣.猪肉供应链安全跟踪追溯系统分析与设计[D].吉林大学2009
物流运输论文参考文献:
[1]毛宁莉.运输作业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李如姣.运输作业实务.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3]李洪奎.运输作业实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阚祖平.物流案例分析.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物流运输论文参考文献:
[1]李炳金.企业控制采购成本的有效举措探析[J].中国商贸:2011(35):103~107.
[2]李文,肖虹梅.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Z].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中国黑龙江哈尔滨,2011.
[3]刘秀琴.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控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4]曹慧,朱俊莹,王燕.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2(1):179~181.
[5]杨晓荣.试析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0(4):216~217.
[6]汪永兰,贾思媛.物流库存持有成本的会计核算策略讨论[J].商业会计:2011(33):51~53.
[7]甘泉.作业成本发下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2010.
[8]姚常升.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2009.
[9]王新云.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J].物流经济:2009,31(4):37~38.
(一)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
毕业设计一般都安排在大学第七、八学期,这两个学期正好是学生考研和就业的关键时期。这些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考研风气的高涨,许多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和复习考研上,没能在毕业论文上投入足够的精力。东抄西拼完成毕业论文,网上搜索资料后简单拼凑的现象尤为突出,学校规定的时间为12-16周,而有的学生仅用几周甚至几天时间就拼凑完成,造成毕业设计质量不合格。
(二)设计选题缺乏创新性、可行性
有些学生在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时缺乏创新意识,不能面对工程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大部分学生是设计已有的机械装置的结构,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和校核,设计内容体现不出自己的创新。少数学生只是在网上搜索题目相似、内容相近的论文之后,将原文中大量观点和论述几乎原封不动地复制到自己的论文中,结果是论文缺乏分析和见解。还有少数学生设计中对已有机械结构进行改进设计,但因缺少工程实践,所设计的方案并不一定可行。
二、校企合作指导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可行性分析
德州学院地处德州市,德州市新能源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以皇明集团为代表的太阳能热利用方面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相继获得“中国太阳城”、“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国家火炬计划德州新能源产业基地”等称号,德州经济开发区获首批“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其中“太阳谷”已经成为引领太阳能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强大引擎。同时,德州市依托山东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正在打造风电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环保节能设备等新能源产业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产品制造基地和国内重要新能源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面对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相关机械类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日益凸显,新能源装备制造的企业迫切希望和高校合作培养机械专业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条件已经成熟。目前,德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已经和山东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13个实习实训基地。与山东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山东通裕集团有限公司、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组建了景津压滤班、通裕班、光伏机电班。2010年与山东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节能环保设备研究中心”。这些都为校企合作指导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提供了保障。
三、校企合作指导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创新模式的探索
(一)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德州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围绕着我国重点支持的新能源产业这一国家战略性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整体上提升本专业在新能源产业和区域内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和配置能力。德州学院召开“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人才需要研讨会”,德州市装备制造业推进办公室、德州市新能源产业推进办公室负责人及12家山东省新能源相关企业代表应邀参加会议,聘请了山东普利森集团有限公司、景津压滤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负责人为校企合作专家。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根据合作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第七学期,在11周的专业课程结束后,安排7周的专业方向实习,第八学期安排12周的毕业设计和6周的毕业实习。学生在学习了所有的专业课程后,先在企业进行专业方向实习。在实习期间对所实习企业进行了解,将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实践,初步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可以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毕业后能够直接为企业所用,有效地提高了人才的培养效率和培养效果。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达到工程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校企合作制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在第七学期,将机械专业学生安排到山东景津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习,这些企业有机械专业对口的生产环节,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较先进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经济效益较好,有接纳毕业论文教学与实践的能力。机械专业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学校教师为辅,采用双导师制。学校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指导,企业指导教师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处理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专业方向实习期间,由实习企业提供与实际生产和技术开发相关的毕业设计选题,由校内和企业导师在11月份商讨确定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校内实习导师书写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题目能够体现机械的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方向。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介入生产技术,初步了解并能解决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第八学期学生在实习企业里进行自己的毕业设计,校内指导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保持常态联系,跟踪掌握学生毕业论文进程,并定期到企业检查、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书写,与学生探讨、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提高了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企业导师负责学生的实际设计、生产和技术开发相关的指导。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参与了企业的产品研发,学生了解了企业,企业也了解和掌握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为日后的择优录用人才提供了依据,通过双向选择,对愿意留厂且企业看中的学生,企业优先录用。
(三)成立有合作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答辩委员会,严格答辩程序、保证答辩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程序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学院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的校内教师必须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科技人员)的人员担任。答辩委员会下设答辩小组,设组长1人(答辩委员会成员),秘书1人,各答辩小组具体负责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负责审定学生毕业答辩资格,选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参加答辩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总相似比超过33%的学生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同时还负责对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审核:指导教师所带本组学生毕业设计成果以专利、、实物、模拟仿真、模型展示的不低于50%。毕业设计答辩时采用“回避制”,即指导教师不参加对自己指导学生的答辩工作。学生答辩前提交论文由答辩小组详细评阅,写出评阅意见,评定成绩,并根据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和要求,准备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验或设计结果分析等方面不同难度的问题,以备答辩时提问选用。答辩时学生报告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答辩提问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答辩公开进行,从而保证了答辩质量。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