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20 16:18: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注射模;CAE;流动分析;浇口设计

引言

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大型塑料制品如仪表台、保险杠、汽车门内护板等精密零部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注射模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汽车工业对塑料制品产量、质量和更新换代速度的需求。

在生产实践表明浇口设计的质量是影响注塑产品质量重要因素。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浇口设计进行深入的探讨。1998年。Yao和Kim从长度与位置等方面对熔接痕进行了定量研究。同年,Smith使用计算几何方法描述浇口的位置,并使用序列线性规划法对浇口位置进行了优化。

文章使用Moldflow软件对某轿车仪表板进行浇口优化。

1 浇口设计

通常所指浇注系统是指流道及浇口,尤其是浇口直接影响着塑料制品的质量,浇口是流道与型腔之间的节流器,因而浇口的相对位置、形状、大小是影响注塑产品的重要因素。浇口位置影响塑料在型腔内的流动与排气、个别部位疏松。产生熔接痕,严重影响塑料制品的成型质量及其性能。浇口尺寸过小将增加塑料流动的阻力,增大压力损失,使塑料流动困难还会使浇口处的塑料过早固化。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是用cad系统,根据产品的拓扑形状及应力分布情况,按照如下原则选择浇口的位置:

浇口不能选在壁厚最大及变化剧烈的区域;浇口应设在应力相对低且分布均匀的区域;浇口应尽量设计在型腔的对称中心;浇口不能影响表面质量;对与多浇口一般采用关于型腔几何中心对称布置;在预定了浇口方案,流道,水路之后,利用Moldflow快速对多个方案注塑成型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准确预测熔体的填充、保压和冷却情况,以及制品中的应力分布、分子和纤维取向分布、制品的收缩和翘曲变形等情况。

2 实例分析

下图为某轿车仪表板,总体尺寸为:1312×520×364mm,产品基本壁厚为3mm,成型材料选用聚丙烯,牌号为PPT20,模具温度设定为50度,熔体温度为240度,注塑机选用HT1800型自动控制注塑机。因仪表板产品用于汽车内部装饰,是典型的扁长类注塑件,要求产品的表面质量好,收缩变形小,强度高;由于仪表板中有很多孔洞,熔体在型腔内部流动不畅,浇口位置和数量对分析结果影响很大,需要采用多浇口注料,同时尽量均匀分布浇口位置。因外表面要求质量高,浇口不能开在产品正表面上,浇口可开在装配位置的凹陷处或分型面的上、下两侧,以保证正表面光滑,无缺陷。根据以往经验及分析比对,制定了以下两种浇口布置方案,分别进行分析。

初始方案中我们选用浇口型式为侧浇口,侧浇口一般开设在分型面上,塑料熔体从内侧或处侧充填模具型腔,特点是由于浇口截面小,减少了浇注系统塑料的消耗量,同时去除浇口容易,不留明显痕迹。经过初步流动填充分析后,型腔大部分在4S左右可以充满,唯有中下部圆角处充模时间过长,会引起制品因冷却不均匀而发生变形。因此,应更改浇口位置,使型腔末端能尽量同时充满。同时为了达到最佳填充效果,将5个侧浇口改为点浇口,采用顺序阀热流道,通过阀式浇口控制充填过程。

因实际注塑时基本上都采用时间控制的方式设置各浇口的开启关闭时间,在Moldflow软件里可以方便快捷地分析调整各阀浇口的开关时间。点浇口可应用于各种形式的制品,浇口附近的残余应力小,能自行拉断浇口,可实现自动化生产,对于大型注塑件制口可多点同时进胶,能够缩短流程,减少因流动阻力而产生的变形现象发生。

以上两种方案,从浇口到填充末端的距离都较长,经过初步流动填充分析后,得到以下结果:例1中填充时间:7.925S,最大注射压力:59.23Mpa,最大锁模力:1264.1ton;而例2中填充时间:8.506S,最大注射压力:53.85Mpa,最大锁模力:1314.2ton。将熔合线和气穴的结果图叠加,可以看出,物料熔合时温度在222.5~230.5度,最低熔合温度仅比注射时温度低3.5度,因此物料能很好的熔合,不会出现熔接痕。气穴主要出现在熔合线和分型面上,因而可在熔合线处开设排气槽,不仅排气方便,而且可增加熔合线的牢度。

优化后的浇注系统不仅缩短了充模时间,而且保证了熔体流动时的平衡性,很好地解决了排气问题,制品也不会出现熔接痕。

3 结束语

综合以上,通过对轿车仪表板产品的流动、冷却、变形分析,我们对浇口布置、注射、保压、冷却水管道布置进行了优化,一般来讲,根据模具设计人员的经验可确定制造缺陷产生的原因和修改的措施方向,但很难确定具体的修改值,反复的试模及修改造成成本的浪费;而通过CAE分析,可提前发现模具和成型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附加值的大型塑料件模具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注塑模具流道与浇口的设计[J].塑料科技,1984(3):42-45.

[2]齐永杰,吕航鹰.CAE技术在塑胶模具浇口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6)

第2篇

推进领域:扬智公司为TCL集团进行的六西格玛推进领域包括:

实施项目范围:六西格玛项目实施的范围包含了从生产制造到客户服务的全流程改进:

涉及产业领域:涉及到了集团80%以上的产业范围:

阶段性实施内容

第一期:试验启动期

推进事业部:6个

推进项目:BB、GB项目共60个

财务效果:6600万元

人才培养:黑带2个班50名,绿带3个班97名

第二期:推广期

推进事业部:新增4个,共达到10个

推进项目:BB、GB项目共181个

财务效果:1.8亿元

人才培养:黑带4个班112名,绿带5个班158名

第三期……

取得卓著改善效果的典型案例:

1 提高生产效率案例:提高注塑单机日产量

制造企业现在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销售单价不断降低而原材料价格却不断上涨,造成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为了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如何争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在TCL集团某事业部的注塑车间,为了使注塑件的生产能力满足成品装配车间的生产能力,该项目依据历史数据,把模具设计、制造、试模、修改、验收等各个环节曾经发生的历史问题,全部转化成各个工作环节的标准,进行检查和确认,把原来注塑单机日产量(每台注塑机每天的生产能力)从原来的1024件提升到1154件,工作效率提高了12.6% 以上,为企业带来每年约500多万元的财务收益。

2 提高财务部门工作效率与质量案例:缩短收付款时间,降低结算出错率

本项目通过灵活运用鱼骨图和流程分析法,针对相应的财务结算部门收款和付款流程展开分析,找出它们当中影响收付款时间和出现的差错的根本原因,然后运用优先矩阵和风险评估法筛选出最佳的防错措施,并优化其过程,将原来的加权平均收款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降低到1.1小时,将加权平均付款时间从原来的4.37小时降低到1.56小时,差错率也由原来的5.49‰降低到1.15‰,从而促进了TCL集团现金流的良性运转,也为公司节约了110多万的融资成本费用。

3 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案例:提高一次派单成功率

现在很多企业都设有客户服务部门,尤其是生产大宗或高端产品的企业,而对于很多客服部门,想必经常会遇到客户抱怨、投诉的问题,从而也就面临一个需不需要上门服务,以及上门服务效率与成本的问题。

本案例一方面通过对该客服中心的热线工程师之间年龄、性别、学历、工龄、业务水平等细分差别的深入分析,从中找出了对派单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从人力资源方面对其进行合理地配置和调整;另一方面,对于语音接受系统和相关的流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启发出与中国电信进行合作的优选策略,最终将一次派单成功率从原来的约50%提高到了85%,赶超了行业标杆,给TCL集团带来了不小的轰动效应,并带来了约200万的年收益。

4 降低企业成本案例:拓展海运方式,降低运输成本

物流作为社会和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手段。本项目从汽车运输、铁路运输和海路运输三方面进行详细地对比分析,并把原来海运比例从原来的0.16% 提高到5%,每年为企业带来150万元的财务收益

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合作;学科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32-02

一、卓越工程师项目简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改革措施主要是通过“卓越计划”参与专业的培养,指定适合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措施,能否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简称“卓越工程师”),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该项目的核心内容。高校必须根据该计划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和目标制订相应的、创新的、有意义的培养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特色培养方式,为国家未来培养卓越并适合实际生产的后备工程师。根据“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从2011年开始探索卓越人才的培养方式,迄今已历时4年,不仅从专业配套课程设计改革探索新的培养方案,还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量身打造多种不同模式的联合培养,既从理论上提高了学生对材料的学习和感悟,又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走出去”,进入企业一线,学习材料工艺过程,提高学生对材料的热爱和实践能力。同时,还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比赛中锻炼自己,提高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1.“卓越工程师”暑期实习计划――校企合作。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试点专业,为了着实推进“卓越计划”实践课程部分的改革进程,于2011年开始实行“卓越工程师”暑假实习计划,而且随着进程的推进,不断有新的专业引入该培养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几年来,为广大学生争取了30多个材料领域知名的企业作为学院学生“产学研”基地和暑期实习的基地。这些企业涉及材料研发与制备、材料检测、电子材料、机械设备制备等众多材料领域,如艾伯纳工业炉有限公司、上海机床铸造一厂、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久立特钢、美国肯纳公司、山特维克集团、香港万通集团等。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如何应用于企业生产的,还可以学到专业课没有的内容,并能从实际生产的角度了解自己的专业。而且,通过企业实践能让学生学会从一个消费者转变成一个服务者,学习在工作中敢于承担责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是2012年“卓越工程师”暑假实习计划中的一员,当时金属材料专业与10个企业实习单位合作为学生提学研基地,每个学生可选择5个目标企业作为志愿,再由企业进行面试筛选合适的实习生。这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另一方面学生要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但是,很遗憾当时没有一家企业选上我。我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所以向学院发邮件争取机会,刚好有个同学不去上海机床铸造一厂,所以我就刚好顶替他的位置,并最终有幸进入上海机床铸造一厂实习,同行的还有5个同学。在2个月的实习中,我们主要是在生产线实习,主要跟生产工程师交流铸造的操作工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们知道铸造行业并不是简单的铁水熔炼然后凝固成型的技术,其中富含了中国几千年铸造技术的结晶和几千年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我们学过铸造工艺设计,但是很多实际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易懂,有些理论上的知识根本不实用,只有能产出合格的铸件的技术才是真正的理论知识。实习过程中,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断与实际生产技术发生冲击,不断的磨合,让我们学会了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生产结合起来,了解真正的铸造技术。然而,这些还只是铸造技术中的九牛一毛,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短时间能了解的,需要时间的不断积累、不断沉积、不断总结才能慢慢参透的。在这段期间,我们通过现场观察和与工程师的交流过程中,学习了铸件的熔炼、球化、外模制作、砂芯制作、配模、浇注、喷丸等工艺过程,并把一些师傅的经验转化成操作流程,这样能够有利于铸造技术和经验的传承。总之,实习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体会到了工作的现实和艰辛,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让我们认识到学习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图1所示是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到上海机床铸造一厂进行暑期实习的现场照片。

2.学科竞赛。

(1)全国“永冠杯”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们鼓励学生组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希望同学们得到良好的专业训练,并通过比赛进一步了解专业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关键作用。2012年我在上海机床铸造一厂实习后,学习了较丰富的铸造相关知识。回校后于2012年9月组队报名参加了全国“永冠杯”铸造工艺设计大赛。在比赛过程中,我和唐嘉希两个人分工合作,我主要负责球墨铸铁件的工艺设计,包括铸件结构分析、铸件分型面、浇注位置、浇道系统和冷冒口设计;唐嘉希主要负责球墨铸铁铸件的三维建模,主要包括砂芯、芯盒、铸件和铸型等模型。期间,我们总共设计了30多个铸造方案,接着利用ADSTENFAN模拟软件模拟相关的工艺参数,不断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优化,直到得到最终优化方案,并将方案写成铸造工艺设计说明书。但是很遗憾,我们的成果最终只获得了全国三等奖。2013年的时候,我们凭借第四届参赛的经验,继续组队参加第五届比赛。有了第一届的经验,我们此次参赛轻车熟路。根据上一次比赛的经验,我们仍然选择球墨铸铁件E件-注塑机头板作为我们本次的参赛作品。研究生的题目与去年我们做的本科生的题目差别很大,但是我们吸取了上一届的经验,在工艺设计和相关内容的安排上更加契合比赛的要求。通过不断的设计和软件优化,最终递交了相关比赛作品。经过几个月的等待,组委会传来喜讯,我们组被纳入答辩作品。兴奋之余,我抓紧时间制作相关答辩PPT,并于2015年6月5日在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同台竞争,并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我也很荣幸受邀参加了当年的铸造活动周暨第五届“永冠杯”工艺设计大赛颁奖典礼,颁奖现场如图2所示。

第4篇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干课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的效果。

近年来,模具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品被日益重视的今天,“绿色模具”概念已逐渐被提到议事E}程。模具从结构设计、原材料选用、制造工艺及模具修复和报废,以及模具的回收利用将越来越考虑节约资源、重复使用、利于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这一趋向。这对未来模具的设计与加工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干课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在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阶段应在挖掘潜力、开拓思路、引领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秉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交替的教育方式、产教结合的学习过程等鲜明特色,按课程服务专业、专业服从市场的原则,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实际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在2009年,《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被评为湖南省精品课程。

一、重视内涵建设,铸造精品课程

1.教材、项目、视频库的建设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前提条件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涉及的知识包括塑料、成型L艺、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工艺学等方面,是一门综合多学科的课程。针对原《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相关教材或多或少都存在“三重三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习题、轻案例)现象,以及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缺乏实践性,我们组织教研组老师编写了《塑料模具设计与案例分析》、《塑料模具毕业设计指导》、《塑料模具成型与拆装实训》等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重新编排.将整个教学知识分拆到侮个项目里讲解,删减了一些概念性强的知识,融人了一些企业标准和职业素养。理论教材在结构编排上突出三点一线式(注塑、保温冷却、脱模)、结构引导式(普通结构到优化结构)、案例分析式(工程项目设计)三大模块;实训教材的编排围绕参观学习、动手实训、总结经验、优化设计四个方面。在教材中充分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内容,为培养适用性人才创造了条件。

学院成立了精品课程网站,相关教学项目、CAI课件、动画视频等教学内容可供学生进行浏览,拓宽了学生学习渠道。

2.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可靠保证

现代化模具实训基地建设必需遵循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以产养教、以研促教。这几年,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广泛吸纳社会各方资金、物质与人力资源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身的校内实习基地。如模具成型中心、模具拆装室、模具陈列室、模具CAD/CAM设计室、模型展示厅等。同时,与力源模具公司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协议,融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与技术研发为一体,为学生提高技能创造了条件。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必要支援

在精品课程团队建设中,最需要注重的是师资的最优配制和全员参与。担任本课程教学任务的队伍是支年富力强,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经验以及较高学历和学术研究水平,素质优良、特色鲜明,教学效果好的中青年教师团队。大家团结协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努力以先进的教育观念、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实践。课程组成员共8人,硕士4人,本科4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力源模具公司技术总监)1人,讲师(工程 师)3人,高级技师1人,助教(技师) 1人。45-50岁 2人,40-45岁2人,25-35岁4人。课程组教学人员 均来自机械制造加工工艺专业,轮换进行理论和实 践教学,并承担毕业设计任务。

采用内外互培相结合的方一式壮大教学团队。一 方面,利用假期让老师带着教学项目下车间去寻求好的解决途径,与企业一线工人一起结合生产实际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形成“实践一教学一再实践一再教学”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为教师角色(车间主任、老师、技术主管)的变换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鼓励团队成员参加说课比赛、多媒体制作比赛等,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组织教师团队外出学习交流,汲取好的教学经验;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提高整体学历结构。通过多方努力,整个教学团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也显著提高。

二、推行教学改革,培育特色人才

1.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1)将素质教育融人到整个教学当中。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结合相关问题的制造背景、发展概况、塑料模具质量和经济性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勇于进取、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

(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行。对于课程中某些复杂结构,利用CAD三维软件模具设计模块进行演示,使其通俗化、可视化、形象化;重点内容采用“教学练”三结合,即边教、边学、边练;当涉及到产品设计问题时,则采用“讲看做交叉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安排教学不仅直观易懂,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研究塑料模具结构的兴趣。

(3)善于引导,补充和归纳。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归纳方法。如图示法、列表法、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中注重教材前后知识的连贯、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温故而知新”和“知新而温故”的有机结合。

(4)改革传统的作业安排。在教学中,我们将知识点转化为案例的形式,按3至5人为一组,通过分组讨论、汇报展示、推导结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路创新,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在整个环节中,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个人意见,注重互动式学习方式。

2.考核方法改革

考核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掌握情况的一种评价手段。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评价,我们按照学习态度、讨论发言、创新思路、项目汇报、团结协作、口头表述等情况制定课程评分标准。实行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汇报情况和思路创新情况,将单纯的期末考试变为平时和期末的多层次考核。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主动接受知识。

三、教学改革后效果良好,获行内专家好评

1.课程知识与技能

通过课程教学环节的训练,学生能在课程知识应用方面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能单独设计中等复杂的模具,并能操作简单加工机床进行试模和修模。2007年,我院选手参加湖南省模具设计师大赛获第六名。2008年,学生参加由湖南省主办的“注塑模成型零件的设计与加工”技能大赛,获团体第三的好成绩。

2.学习目的与兴趣

在引进先进教学方法以后,学生设计模具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学习目的也更加明确。我们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大赛,选出一批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技术娴熟的优秀学生,作为下一年度参加省级大赛的选拔对象。通过将竟赛机制引人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提升。从学生踊跃报名的场面可以看出我们培养的方式是可取的。

3.职业素质与创新

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更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与力源模具公司建立接纳式定单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教师与师傅的共同指导下进行探索与创新式研究,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5篇

[关键词]高端人才 能力结构 模具专业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袁根华(1963- ),男,江西宜春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模具CAD/CAM/CAE和职业教育;刘晓(1982- ),女,山西朔州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汪菊英(1974- ),女,湖南衡阳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材料塑性成形和职业教育。(广东 广州 5109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信息技术与主流企业合作培养模具高端专门人才的研究实践”(课题编号:2012JK179)、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教科研课题“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机械装备制造人才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GDXLHYB016)和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基于CRP系统与认知学习理论的数控多元化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粤高职机指委[2013]2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25-02

珠三角模具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始,走过了30年的快速发展时期,但许多企业还处于中低端制造水平,生产的模具难度系数低、经济附加值低。少数具有前瞻性、拥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抓住国内新型战略产业布局与国外人力成本上升而转移模具制造阵地的良好机遇加快发展,成为行业的主流企业,生产高附加值、高难度、高复杂性的替代进口与出口为导向的模具产品。已经成为主流的模具企业有着追赶先进模具制造强国的压力而急需高端人才的支撑,生产中低端模具希望转型升级的企业则更加急需改善目前人才状况,引入高端关键人才来支持生存发展,因而模具专业人才的高端化培养要求是珠三角模具行业转型升级阶段最主流的呼声。

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能力结构与珠三角模具企业人才需求的关键能力

1.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力结构维度。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下简称“高端人才”)的能力结构维度应该包含三个要素:人才心理社会适应发展能力、专业对应行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关键能力、学习型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三种能力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第一种能力是其他两项能力的基础,以衡量人才的心理适应竞争与合作社会,达到内心和谐程度为标准。第二种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点,体现了专业服务并提升行业的专门性,是衡量人才服务行业的水准,达到能够解决行业对应岗位关键工艺问题为标准。第三种能力是以自主学习型能力为基础的一种人生生存发展创新的适应能力,它一方面取决于前两种能力的良好发展,同时这种自主学习型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反过来影响前两种能力及其发展。三种能力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高端人才不断成长的根本内因。

2.珠三角主流模具企业职业关键能力结构。珠三角模具行业正逐渐成为世界级现代模具制造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必须有大批高端人才来支撑发展。主流模具企业在设计方面已经整合了各种设计流程,实现了CAD/CAE/CAM一体化,逐渐开创由设计引领制造的新时期,并在现有模具种类上不断开发模具新种类、新产品;制造设备方面,在数控化与特种加工基础上引进了高速铣、五轴铣、慢走丝、多轴镜面火花机等,以实现高精度成型曲面的少研无研精密加工,与设计结合确保模具一次试模成功;在管理方面,将PDM、ERP等信息管理技术引入单件生产的制造领域,将接单、设计、材料组织、零件制造、装试模、交货等环节实现实时化并行管理。因此模具专业高端人才的关键能力包括:高端机床操作与高技能积累的制造环节的能力,能按照企业软知识习惯进行CAD/CAE/CAM一体化设计的能力,掌握企业各种管理与技术的软文化、适应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能力。

二、模具专业高端人才“1.5+1.5”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珠三角各模具企业制造以数控化、特种加工手段为主,少量的普通设备为辅;设计方面也基本上以3D与2D结合的软件无纸与少纸化设计;设计制造流程基本相似,工期节点管理也相通。正是基于这一分析,才能够确立模具专业高端人才的“1.5+1.5”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三年的培养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打造模具中小企业对应的中等模具技能人才,第二阶段打造主流模具企业对应的高端模具技能人才,实现人才技能的提升。

1.校内1.5年教学工厂环境中模具全流程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是职业学校的世界性方向,是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方法。在我国,除了宏观政策引导欠缺而使得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差外,多数高职学校在地域上一般都与专业对应的企业有较长距离,使得合作变得很艰难。此外,模具企业产品是典型的单件生产方式,制造流程多、周期长,员工十分注重经验,使得模具专业学生短期实习难有效果,而且因企业缺少简单重复性工种而不愿接纳学生短期实习。因此,前1.5年工学结合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只能依靠自身。

第一,建立教学工厂,按企业实际全流程设计制造模式培养模具专业中的技能。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根据学院的能力,本专业在校内创立了四十人左右规模的中小模具企业的生产条件,以能承接中低难度系数的全套模具的设计制造为标准建设了相应的生产性教学实训室,共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室、模具设计实训室、模具生产与产品成型实训室三大类,主要设备有电脑、3D光学扫描、快速成型机、冲床与注塑机等。

首先是加强了课程模块间、课程间联系,从专业基础课程开始提前接触专业理论知识,各课程突出贯穿以模具理论知识与技能为核心。其次,所有课程都以项目驱动,项目完成的同时理解理论上的原理,再举一反三,做系列相似或者有所改进的项目。再次,每门课程的项目都从简入繁,项目间相互联系影响,直至课程的综合性项目,完成实际的模具零件的设计制造。最后,安排综合设计与综合制造课程,以中小型模具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为项目,贯穿设计与制造的全部流程,将所有知识技能串联起来,解决各流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最终生产出市场能够直接销售的合格产品。模具全流程设计与制造培养流程图如图2所示。

第二,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利用显性、隐性课程来培养心理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心理机制以及团队竞争合作中的和谐性,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自主性学习能力、实践再总结取得成功的能力。两种能力在1.5年的校内培养中必须兼顾,同时专业核心技能的获得也将加快这两种能力的形成。

2.校外1.5年主流模具企业现代学徒制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最先进的设备最先应用在主流模具企业,学校难以承受;高复杂性与各种特殊材料使得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具有很大挑战性,学校的师资力量难以承受;模具企业的现场总是同时有多套模具处在各个环节;企业管理与技术技能方面的长期实践所积累的软知识也无法复制。这一切都决定了培养高端人才的关键技能必须与主流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才能达到要求。

学徒制具有现场情景、师徒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做中学与学中做等优势,但也有教学效率不高、只重技能缺乏理论致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师傅素质不齐使得人才培养水准参差不齐等问题。而职业院校克服了传统学徒制的不足,却又存在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严重的情况。在此背景下,西方近年的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支持外,西方的现代学徒制的一系列思想与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的。

第一,模具高端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措施。如何保持学徒制与职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各自优势,克服各自缺陷,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实施拜师仪式、拉近师徒感情是愿教愿学的关键一步,中国传统的拜师仪式着眼于培养徒弟入行感情和对于行业规则的尊重态度。确立师傅的职责,按照统一的培养计划、目标来培养学生是确保现代学徒制产生良好效果的另一关键,传统学徒制徒弟的本领强弱、出师快慢取决于师傅技能与师徒关系两个方面,培养的计划性与标准性差。为此,企业与学校老师制定了每个岗位每周的学习计划;每月每季要有达标考核,要求三个月达到复杂模具某一关键岗位的补师――中级工水准,最多可延期一个月,六个月要按照高级工的技能进行培养,后再选择另一关键岗位培训。师傅的考核评价也是现代学徒成功重要的保证,徒弟考核达标的,才给予师傅评价达标。

第二,现代学徒制合作的多赢探索。学生在第一年的培训中,可以掌握主流模具企业两个以上主要岗位的中级以上技能,部分可达到高级工水平。在最后的半年选择一固定岗位进行独立操作,毕业时可以学会企业某岗位高级工以上的多项技能。为后续发展成为企业关键性核心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企业尽管现在还不能获得财税等政策支持,但是在这一培养人才过程中能够选择自己所需的人才;由于获得学校每年稳定连续性人力,可减少对市场人员需求;此外,一般实习阶段人员的支出比在市场上招聘的人员要低,最后半年独立操作才与正常员工同等待遇,企业用人成本降低。

[参考资料]

[1]黄牡丹,杨文丽,张驰弘.对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维度及内容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2(20).

第6篇

金工类实习报告总结一 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工科学生学习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方法和技术,完成工程基本训练的重要必修课。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得了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了解了机械制造的一般操作,提高了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而且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工程素质。这是一次我们学习,锻炼的好机会!通过这次虽短而充实的实习我懂得了很多。

在实习期间,我先后参加了车工,数控机床,钳工,焊工,刨工的实习,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它让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

一、车工

第一次金工实习,对我们来说感觉很新鲜,一大早,我们迎着朝阳,兴致勃勃地向实习基地出发,一个小时以后我们乘车来到了朝阳东区,老师对我们专业的48名同学进行了分组,我所在的第一组首先接触的车工。

车工是在车床上利用工件的旋转和刀具的移动来加工各种回转体的表面,包括:内外圆锥面、内外螺纹、端面、沟槽等,车工所用的刀具有:车刀、镗刀、钻头等,车销加工时,工件的旋转运动为主的运动,刀具相对工件的横向或纵向移动为进给运动。

面对着庞大的车床,我们除了好奇外,对它十分的陌生,老师给我们细心的讲解车床的各个部件的名称和操作细则,我们逐渐熟悉车头,进给箱,走刀箱,托盘等主要部件的控制,老师要求我们先不开动车床,重点进行纵横向手动进给练习。要求达到进退动作准确、自如,且要做到进给动作缓慢、均匀、连续。到一定程度后可开车练习,每项操作都进行到我们熟悉为止。

从下午开始,我们开始了实际的加工工作,我们的任务是要用45号钢坯料加工一个锤柄。老师先给我们演示了一遍加工过程,看着师傅加工出来的精致的锤柄,我们一个个都跃跃欲试。看师傅加工的时候特别轻松,操作自如,我自己加工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差距,且不说开始时候对车床的恐惧感,尺寸的测量和进刀量的控制就得忙活半天,有时候还会忘记了加工的步骤,有点手足无措的感觉,最后在师傅的指导下终于完成了自己的锤柄,虽然称不上杰作,但看着自己的成果,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车工是产品加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种,是对经验和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的一个行业,经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才知道,功夫真的不是一天练就的,师傅做的时候在自动走刀和手动走刀的衔接非常流畅,几乎看不出什么痕迹,而我自己做的时候老是感觉会有一点停顿,一致中间有过渡的痕迹;师傅加工的锥面平整、光滑,为我自己加工的时候虽然特别仔细,但还是做不到师傅那样的进刀速度的均匀。

经过师傅的讲解和我们的实际操作,我们对于车床的加工范围和工件的加工顺序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样的结构在车车床上是可以轻松而精确加工的,哪些是比较难加工的,这样如果我们需要做一些简单的设计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使结构尽可能合理,易于加工。同时实际操作也增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二、数控机床

数控车床的操作是我们实习的第二个工种。就是通过编程来控制车床进行加工。通过数控车床的操作及编程,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数字化控制的方便、准确、快捷,只要输入正确的程序,车床就会执行相应的操作。比起我们前两天车床的操作要方便的多,可以让机床自动连续完成多个步骤,同时在加工之前还可以进行模拟加工,如果不成功的话,可以修给程序,这样就减少了因为误操作而带来的原料的浪费:并且,只要完成程序的编辑就可以用来重复加工,大大的提高了加工效率。通过老师清晰明了重点突出的讲解,我们很快掌握了数控机床编程软件的应用,对常用的功能能够熟练操作,并且学会基本语法和常用的编程语句,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程操作。随后我们开始按照图纸进行程序编辑工作,开始的时候不太熟悉,总是出现加工出错的情况,经过反复的研究和修改,第一个程序终于顺利完成了,看着界面上成功模拟出加工的过程,加工出成品,心中陡然升起一股成就感。

虽然我们所用的设备是仅供实习而专门设计的,与真正的生产加工用的设备有一定的区别,而且比较陈旧,但我们还是从中了解了数控机床加工的基本原理,只要将机床通过一定的接口与计算机相连接,通过一定的应用软件就可以成功的控制机床,将机床的转速、进刀量、进到速度等通过编程来控制,使加工自动化程度和效率大幅度提高。数控机床还可以自动完成一些复杂的加工过程。

经过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成功完成了任务,用三种方式(绝对坐标、相对坐标、循环)编出了加工程序。我们所做的只是最基本的加工,相对于真正的生产加工还有很大的区别,但还是感觉收获颇多。

三、钳工

钳工是我们这次金工实习中相对最累的一个工种,我们的任务是要将一块条形的坯料加工成一个锤头。

在操作之前师傅先给我们讲解了有关钳工工种和所用工具的一些内容,我们了解到,钳工的种类是很多的,例如说装配钳工、划线钳工等,钳工是金属加工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工种,在产品的加工、机械维护以及修理中都需要钳工的参与。钳工所用的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虎钳了,还有手锯条,锉刀,以及钻床。我们知道了钳工的主要内容为刮研、钻孔、攻套丝、锯割、锉削、装配、划线;了解了锉刀的构造、分类、选用、锉削姿势、锉削方法和质量的检测。首先要正确的握锉刀,锉削平面时保持锉刀的平直运动是锉削的关键,锉削力有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两种。锉刀推进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手压力大则后小,锉刀推到中间位置时,两手压力相同,继续推进锉刀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压力加大。锉刀返回时不施加压力。这样我们锉削也就比较简单了。

师傅告诉我们,钳工是一项完全靠手工来制作出各种零件,是最能锻炼一个人动手能力的,一些伟大的工程师,他们都很重视自己在钳工方面的锻炼,而且都能很好的掌握钳工。听了老师的话,我们顿时觉得钳工是一项很了不起的工种,实习期间应该好好去体验。

我们先将坯料用虎钳夹紧,用锉刀锉出两个光洁平整的平面,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还真是一项技术活,需要掌握好锉刀的角度和力度,而且运动要平稳,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锉出平整的平面来。同时,这还是一项比较耗费体力的活动,一个动作不停的重复,不大一会儿将肩膀和胳膊就开始有点酸了,还是没有锉下去多少,钳工的工作效率低果然是名不虚传。之后我们用画线工具进行画线,画出锤头的轮廓。然后用手锯条沿着所画的线进行锯割,这对于没有什么经验的我们还真算的上是一个挑战,想要锯直了还是真的不容易。首先要把握好方向,不能发生偏斜,力度要均匀,而且要比较专注,否者很容易把锯条折断。一次锯割的量是比较小的,太快了反而会因铁屑附着在锯条的表面而影响了锯割的速度,需要合理把握力度,才能适当的是效率得到提高。经过一番努力,终于锯了下来,虽然表面不是很平整,还是比较满意的。我们的锤头轮廓清晰起来,随后进行适当的表面锉削,把锤头锉成方形的,使各个表面平整,并锉掉锋利的棱角。我们的锤头终于完成了。

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们将自己的锤头和锤柄进行了锚固,我们的锤子终于全部完工了,虽然因为技术不太熟练,难免会有些瑕疵,但那毕竟是自己一手打造的,看着自己亲手做出来的小锤子,心里还是有难以抑制的喜悦,这将是金工实习结束后我们可以走的除了经验和美好回忆之外最值得纪念的东西了。

四、焊工

早就见过路边工人焊接工件时的样子,大的面罩,刺眼的光,是我们对焊接最初的认识。通过这两天的学习和亲手操作,我们就不只是停留在这样浅层的认识上了。

老师具体向我们介绍了几种连接方法,焊接的概念、过程,常用焊接方法,特别是手弧焊,交流弧焊机,焊条的种类、型号、组成和作用,工艺参数的选择等,详细讲解了焊接的操作:引弧、运条、焊缝收尾,并一一向我们演示,指出各种大家易犯的错误,还说明了一些情况的处理,最后老师讲述了一些注意事项,焊接所产生的气味和刺眼的光对人体都是有害的,我们在操作时要懂得保护自己,带好手套和面罩。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了解到:焊条的角度一般在七十到八十之间,要按照螺旋线来运条,运条的速度,要求当然是匀速,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是不快则慢,很难保持匀速,因此焊出来的结果是很不流畅的,有的地方停留时间短则当然没有焊好,还有裂纹,停留时间长的地方,则经常会出现被焊透的毛病,出现了漏洞;焊条的高度要求保持在二至四毫米,然而在自己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漏洞百出,因为在运条的同时,焊条在不断的减短,因此要不断的改变焊条的原有高度,这控制起来就有些困难了,高了则容易脱弧,而低了则容易粘住。开始尝试的时候,好不容易克服了对于焊接的恐惧感,但操作相当不熟练,看者自己焊出来的千奇百怪的形状,心里那个着急啊,还好在自己多次焊接后,开始慢慢地找到手感,在最后的考试中以良的成绩通过。通过此次焊接,我们已经掌握了点焊接的知识,但要想作到职业工人那样标准,需要我们反复的练习,熟能生巧。焊接虽然很累,也很危险,但我们亲手焊接过,体验过,以后有机会再好好实践。

以前在金属工艺学上就学过有关焊接的知识,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认识,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们更直接的认识了焊接设备,掌握了手工电弧焊最基本的一些操作方法,虽然跟师傅比差的相当的多,但我们所练习的是最基本也是最实用的东西,我想如果以后真的遇到需要的情况,我能够成功的应付一些简单的情况了。

五、刨工

最后的两天我们组实习的工种是刨工。

我们所用的设备是老式的牛头刨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牛头刨床的结构和基本特性以及牛头刨床的加工范围。这种牛头刨床具有比较典型的摆动导杆机构,这种机构具有急回特性,在进刀加工的时候运行速速比较平稳,速度较慢,复位的速度较快。老师说这是仿照当年苏联的机床制造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了,但是现在看来已经很落伍了,生产效率相当的低。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用刨床为钳工加工出做锤头所用的坯料,把圆柱状的钢件刨出四个平面,使之成为规则的方形柱状。

老师想给我们讲述和演示了牛头刨床的操作方法,然后我们按照老师的方法来进行实践。牛头刨床的操作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只要掌握好进刀的时机,和进刀的幅度,而且进刀量均匀,就可以刨出比较平整的平面来。我们各个同学都进行了实际操作,最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12块坯料的加工工作,我们也都学会了刨床的简单基本操作。

刨工实习的车间时一个比较综合的车间,我们在这个车间还看到了铣床及磨床的工作,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剪板机和折边机。最后这两天实习可谓是收益颇多,看到可好多以前没有见过的金属加工设备,对金属加工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结束语

短的十天的实习生活结束了,我们的蓝领之行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同时更要深深感谢我们的老师,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我们受益匪浅,从刚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对各种机器的深刻认识,并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本次的金工实习令人难以忘怀。十天的金工实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是通过几项工种所要求我们锻炼的几种能力,更多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感悟,去反思,勤时自勉,有所收获,使这次实习达到了他的真正目的。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经历了十几年的理论学习,不止一次的被告知理论知识与实践是有差距的,但我们一直没有把这句话当真,也没有机会来验证这句话的实际差距到底有多少。金工实习给了我们一次实际掌握知识的机会,离开了课堂严谨的环境,我们感受到了车间中的气氛。同学们眼中好学的目光,与指导教师认真、耐心的操作,构成了车间中常见的风景。久在课堂中的我们感受到了动手能力重要性,只凭着脑子的思考、捉摸是不能完成实际的工作的,只有在拥有科学知识体系的同时,熟练掌握实际能力,包括机械的操作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把知识灵活、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通过高考而进入大学的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处于学校和社会过渡阶段的大学就承担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金工实习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同学们必须给予这门课以足够的重视,充分的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好好的提高一下自己的动手能力。这里是另外一种学习课堂。通过我们动手,对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与质疑。这与传统的课堂教育正好相反。这两种学习方法相辅相成,互相补充,能填补其中的空白,弥补其中一种的一些盲点。通过金工实习,整体感觉实际生产方式还是相对落后,书本中介绍的先进设备我们还是无法实际操作,实习中的设备往往以劳动强度大为主要特征,科技含量较低,但还是有一些基本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金工类实习报告总结二 车工时间:10 月 8 日 到 9 日,共2天。早上8:30-11:45;下午2:30-4:45

在车间实习过程点点滴滴:车工是我们实习中最先接触的一个工种,车工要求我们要掌握的知识和操作还是很多的。从踏入车间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要有严谨的实习态度,要严密地听 从老师的指导,一丝不苟地操作,毕竟那是放置了机器的车间,不是推满课本的课室。

1.我们在师兄,老师的带领下先参观了整个车工的车间,通过仔细观察,先在视觉上对车工有了初步的理论认识。卧式车床的型号:我们这次车工实习的车型是卧式车床,型号为CZ6232A,其中C机床分类号,表示车床类机床;62组系代号,表示卧式。其他表示车床的有关参数和改进号,如CZ6232A型卧式车床中,32表示主要参数代号(最大车削直径为320mm),A表示重大改进序号(第一次重大改进)。车床各部分的名称和用途:变速箱,是用来改变主轴的转速的。主要由传动轴和齿轮组成。三爪卡盘,是用来夹持工件的,以便车床加工。刀架,是用来夹持车刀并使其作纵向、横向或斜向进给运动的。手柄,是车床控制机构,操作人员可以很方便地操纵手柄以控制车床主轴正转、反转或停车。

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了解了卧式车床型号、组成、用途和传动系统,或许有同学认为这是不必要的,认为金工实习就是要学动手操作能力和技巧,把这些理论知识置之度外,不用心去学,这种想法态度是非常错误的。我们虽然是在实习,实际操作能力当然是要重点提高的,有动手能力却没有理论知识,这是我们工科学生的弱点。众所周知,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工科大学生,不论是动手能力,还是理论知识我们都要二者得兼。在实习之前我们只是可以在书上学到理论知识,专业名词,根本没有机会可以实际做到实际与理论结合起来,现在有金工实习这个机会使得我可以把那些抽象的专业名词,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有一种真正感受到机械味道的感觉。

2.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给我们示范操作,我们都聚精会神地听讲。我们再结合老师的操作演示自己独个子进行机床调整,空车操作。机床调整主要是让我们学生自己先去接触机床,了解机床各个部件的操作,以便让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可以更熟练地进行加工操作,按时完成要求的产品。空车操作:该操作主要是让我们学生先对卧式车床的运动和操作有一个初步的操作认识,以便我们在正式加工时能熟练地操作进行加工,以免发生安生事故。空车操作时, 我们学习生应掌握好各个手柄不同方向旋转时其所带动部件的运动方向;要关注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在操作时,倘若我们打开了自动手柄开关进行了切削,则一定要先把自动手柄的开关给关上,再手动关总手柄的开关,以确保操作正确,以免损坏机器。再有的就是我们实习生要学会自己进行调速操作,调速有三个档位,空车操作时,要转换到不同的速度档位进行操作,以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机床在各个不同速度档位下的运动快慢情况。第一次独自操控整部机床,心中不免有既兴奋又紧张的情 绪,不过在师兄的指导下,慢慢地熟练了操作,紧张的心情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3.老师分配给我们的任务是每位实习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精加工产品。我们要把直径为25 mm,长为85 mm的圆钢柱毛胚加工成一个精手锤,这不是一个容易完成的任务,不过我还是充满信心地认真地去做。在加工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是要注意到的,比如在车端面时,90度偏刀的底座要留出10~15 mm的;双比如在每次加工完毕后,用游标卡尺度量时,一定要读准数据,如果数据读错了,直接影响到下一步工序的精确完成的,进而会造成产品误差很大。

钳工

钳工时间:10 月11 日到13日,共3天。早上8:30-11:45,下午2:30-4:45

在钳工实习车间里的点点滴滴:钳工可以说是我们实习的十一个工种最累的一个吧。不过我们不会因为累而逃避,草率对待的。相反,经过三天的钳工实习,我们很深刻地体会到了累的意义,累是有回报的,我们在累中学到了很多

钳工是主要以手持工具对金属进行切削加工的方法,主要是在钳工台和虎钳上进行。我们学过的基本操作有如下种类:锯削,划线,錾削,锉削,攻螺纹,套螺纹等。通过讲解,示范了解钳工各种类型的操作及使用。

锯是由锯弓和锯条构成的,在锯削练习中,我们主要是锯削一根半径为25mm的圆钢柱。在锯削的时候手抓锯柄的姿势要正确才可以省力,省时。我们都知道一个产品从设计到生产是要经过很多程序的,其中一个工序就是划线。划线的工具有:划针,划规,划卡,划针盘样冲。每种工具都有它一定的使用要求,比如在使用样冲的时候,要把样冲倾斜45度左右慢慢放入,再竖直起来,用手锤轻轻搞打样冲头就可以在工件上面留有一个浅孔了。锉削是工件表面加工方法之一,是用锉刀进行的。普通锉刀有平锉,方锉,三角锉,半圆锉,圆锉。用锉刀进行锉削平面的时候,要锉出平直的平面,必须使锉刀的运动保持水平。平直是靠在锉削过程是逐渐调整两手的压力来达到的。外圆弧面锉削一定要注意自己手势的摆动,同平锉不同,外圆锉要求在运动过程中进行一个弧线运动的,不是平直运动的。我们还学会了用台式钻床进行钻孔,这要求我们女生要带帽子,确保安全。我们这次用的钻头是麻花钻头。我们知道在进行钻孔之前一定要用样冲在工件上打样冲眼,在钻孔过程中要加切削液,钻孔完毕后要清扫干净钻床面。我们还学会了攻螺纹和套螺纹,这两个操作均要保持铰杠和板牙架的两边受力平衡。

综合练习:我们在钳工实习的最后一天中,做了一个综合练习做一个110mm*190mm的书立。这个练习使得我们把所学的钳工操作真真正正地运用到实际中去,加深了我们对钳工操作的印象,提高了我们的创新意识。

铸造、机械拆装

铸造、机械拆装10月14日15日,2天。早上8:30-11:45,下午2:30-4:45

在铸造中,我们了解了铸造生产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等内容。铸造有很多种,我们实习的是砂型铸造。砂型铸造的典型工艺过程包括模样和芯盒的制作,型砂和芯砂配制,造型制芯,合箱,熔炼金属,浇注,落砂,清理及检验。我们实习的工件是手轮的砂型铸造。我们最先是要把型砂打成很细,不可以有砂粒,这样才可以确保铸件的表面精度。接着就是整模,再接着就是分模,分模完成后就是做三箱,最后是活块。

在机械拆装中,我们要求学会拆画汽车的减速器。先把减速器各个零件拆除下来,分析内部结构,画草图,再在草图的基础上画装配图。我们6个人一小组,组员们都很团结合作,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测量尺寸,有的画草图,有的记录数据到最后我们每人画一张装配图上交给老师。在这次的机械拆装中,我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明白了做事应有的态度:一丝不苟,步步严谨,特别是我们读机械专业的同学,只有严谨的做事态度,才可以使得我们在以后所从事的工作中减少产品误差,生产更精确的产品。

在做机械拆装的时候,如果可以再细分小组就好多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自己拆装机器了,这才叫真正的实习。

刨削、磨削加工

刨削,磨削加工时间:10 月 18日,早上8:30-11:45,下午2:30-4:45

在刨床上用刨刀加工工件的方法叫做刨削。在这次的刨削加工中我们用的是B6065型牛头刨床。在听完老师的讲解后,我们11个人为一小组,把一根圆柱毛胚刨削成一个长方体,在每次的刨削过程中其刨削厚度是有极限的,每次最多只能刨1mm,因而我们也有机会轮换着进行操作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最主要的是控制好进给速度。

在磨床上我们用的是平圆磨床,实习内容是把我们在刨床上做好的长方体进行磨削。我们必须少量地去磨,而且要注意进给速度和转向。

刨削和磨削都是一样的,非常考验我们的耐心,经过这个工种的实习,我们学到的不仅是机械操作上面的技能,还提高了自身的耐心。

数控加工

数控加工时间:10月19日20日,2天。早上8:30-11:45,下午:2:30-4:45

数控即为数字控制(Numerical Control)是用数字化信号对机床的运动 及其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简称数控(NC)。数控机床,就是采用了数控技术的机床,或者说是装备了数控系统的机床。

通过这两天的数控加工实习,我们对数控加工有了初步的认识,数控加工中编程是关键。第一天,我们到数控电脑房去上机学习,学习用电脑进行编程。首先是学习一些基本的程序语句,熟悉掌握各个代码所表示的意思。接着我们就是看编程序的视频,目的是让我们熟悉数控编程的步骤:(1)零件图工艺分析,(2)数学计算,(3)编写零件加工程序:(4)输入,模拟程序:(5)装夹刀具,工件,对刀:(6)零件的试切和加工。第二天,我们进行的是实机操作,我们先分为两小组,一小组在机房进行模拟操作,另一小组在数控车床上进行实机操作,做完后,我们再对换。

其实数控加工是现代工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运用数控可以加工一些更加复杂的曲面或曲线。而且还可以省时省力,加工出来的产品精度又高,而机床只可以切削一些简简单单的线型或曲面,而且加工的时间又长,精度又不高。经过这短短的两天实习,我对数控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下决心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自学,争取把数控学得更加深入。

铣加工时间:10月21日,早上8:30-11:45,下午2:30-4:45。

在铣床上用铣刀进行切削加工的方法称为铣削加工。我们实习用的是立式(万能)铣床,其主轴为垂直设置。立式铣床的床身无顶部导轨,也无横梁,而是在前上部有一个立铣头,其作用是安装主轴和铣刀。通常立式铣床在床身与立铣头之间还有转盘,可使主轴倾斜成一定角度,用来铣削斜面。

与前面的工种一样,我们先是看老师的示范演示,自己再动手操作。首先我们是装铣刀,不同规格的铣刀用不同规格的刀套,把刀套装在主轴里,再用扳手把主轴上的螺母拧紧。其次在工件的安装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小型和形状规则的工件多用平口钳安装法,除此之外还有压板安装,夹具安装,我们操作的主要是平口钳安装法。在铣床上可以铣削多种典型的表面,如平面、沟槽、成型面、螺旋槽、钻孔和镗孔等,我们实习操作是铣平面、垂直面和斜面。

数控车

数控车时间:10月22日,25日,共两天。早上8:30-11:45,下午:2:30-4:45

数控车床是数字程序控制车床的简称,它集通用性好的万能型车床、加工精度高的精密型车床和加工效率高的专用型普通车床的特点于一身,是国内使用量最大、覆盖面最广东的一种数控机床,占数控机床总数的25%左右(不包括技术改造而成的车床)。

数控车同之前学的数控加工大同小异的,在控制车床之前要把所要加工零件的程序代码编好,再进行加工。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数字化控制的方便、准确、快捷,只要输入正确的程序,车床就会执行相应的操作。数车编程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编错一个字就会导致数控车运行的错误。不过也不用那么紧张的,如果你的编程有误,数控系统会自动进行报警的,显示屏上还会显示是哪一行出错,这样我们很容易进行修改。在运行机床后,我们要把数控车的门给关上,以免废铁屑或塑料屑飞出来伤到人。在这次的数控车实习中,我们练习了三个小零件,全都是我们自己进行编程后再生产的。开始的时候觉得无所适从,根本就无从下手。对数控面板上的按键又不熟练,按键所表示的意思又不懂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都可以很熟练地进行编程和用数控车进行生产了,在后半天,我们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上我们的创新思维,自己设计,自己用数控车进行了生产,事实证明我们是最棒的。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子的锻炼,通过这样的实习,我相信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会更端正,心会更加的仔细。吃一种,长一智。

经过再次与数控接触,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数控的高科技,高效率,省时又省力还省钱,这才叫现代工业。如果可以普及数控进行生产的话,肯定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我们是祖国的新一代,很有责任去研究更先进的技术,支持国家的工业发展。虽然我们实习的时间相对来说是少了一点,可我们不在乎学习时间的长短,只在乎实习的效率和收获。正所谓: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学过。,人生得一学足矣。

电加工

电加工时间:10月26日,早上8:30-11:45,下午:2:30-4:45

电加工(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简称EDM)又称电火花或电蚀加工,它与金属切削加工的原理完全不同,它是在加工过程中通过工具电极和工件电极间脉冲放电时的时腐蚀作用进行加工的一种工艺方法。

实习时面对着这电加工的机器,我们又一次不知所措了,全都是用操作面板进行操作的。看着老师操作时那从容的动作,我们真的是自惭不如。首先学的是练习操作,我们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操作不同的机器,再互相交换着去操作,力求使得我们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去自己动手操作,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很好的机会。一开始我还真的不知怎样去做,看着那火花都吓得后退了好几步,更不用说操作了。后来经过同学的鼓励还的老师的帮助,我终于鼓起了勇气,放心去操作了,在我学会了电加工操作的那一刻,我是非常地激动,非常地感谢老师的帮助和同学们的鼓励。

激光加工

激光加工时间:10月27日,早上8:30-11:45,下午:2:30-4:45。

激光加工是指利用激光束投射到材料表面产生的热效应来完成加工过程,包括激光焊接、激光切割、表面改性、激光打标、激光钻孔和微加工等。激光加工系统组成激光器、光路系统、加工机。

激光加工的优点:范围广泛:几乎可对任何材料进行雕刻切割。安全可靠:采用非接触式加工,不会对材料造成机械挤压或机械应力。精确细致:加工精度可达到0.1mm效果一致:保证同一批次的加工效果完全一致。高速快捷:可立即根据电脑输出的图样进行高速雕刻和切割,且激光切割的速度与线切割的速度相比要快很多。成本低廉:不受加工数量的限制,对于小批量加工服务,激光加工更加便宜。切割缝细小:激光切割的割缝一般在0.1-0.2mm。切割面光滑:激光切割的切割面无毛刺。适合大件产品的加工:大件产品的模具制造费用很高,激光加工不需任何模具制造,而且激光加工完全避免材料冲剪时形成的塌边,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档次。

在这次的实习中我们练习的作品是自己用激光机做任何一个图案来做纪念,我做了我们机械学院的院微来做一个永远的纪念。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对激光加工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真的不可以不感慨高新技术的方便。其实激光加工的操作是十分简单的,又省力省时。在那么多的工种中我们最爱的就是这个工种了。

塑料成型与锻压

塑料成型与锻压时间:10月28日,早上8:30-11:45,下午:2:30-4:45。

我们这一次主要学的是注塑吹塑。注塑吹塑是一种用注塑和吹塑成型相结合生产中空制品的一种成型方法。这是从一个注射阶段转到一个吹塑阶段的成型过程。它先是用注塑机成型型坯,然后将型芯连同型坯从凹模中拔出,转入吹塑成型模体内,最后吹入压缩空气使之冷却成型。注塑的主要过程是,注射,塑化。

我们练习的是做一个衣架,材料为PET。老师先给我们讲解并演示其成型操作,我们都 一丝不苟地听讲,生怕听漏了一个字。操作虽然简单,可是有很多细节是需要注意的。比如,我们在进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地进到底,不然会产生废品。

焊接

焊接时间:10月29早上8:30-11:45,下午:2:30-4:45。

焊接是我们维持一个月的金工实习的最后一天,也是我们女生最怕的一个工种,不过我们女生是不会逃避现实的,相反地我们会勇敢地面对,相信我们是最棒的。刚开始看着那些火花觉得很真的很害怕的,不过后来自己接触了,就不会觉得可怕了。

还是老样子,我们最先做的是做一下练习,练习焊接两条钢条,等到我们熟练了,就要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作品出来,这样才可以考验我们所学的知识是不是真的学以致用了。

金工实习给我的体会

金工实习有苦也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古人的话用来形容我们的金工实习是再好不过了!经过了车工,钳工,磨工,铸工,铣工等一系列工种的磨练,我们在收获是结束了这门实习课。

现在想想过去的这段难忘时光,其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得到。通过学习各种工种,我们了解了许多金工操作的原理和过程,掌握了一些操作工艺与方法,那些陌生的专业名词现在听来都是那么熟悉亲切!虽然我们有些可能不会从事这些工作,但是金工实习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经验与感受,却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来说都是一笔价值连城的财富。一起实习的同学也让我受益非浅。毫无私心的帮助,真诚的相互鼓励加油,一切分担工作的压力,一起分享成功带来的喜悦,金工实习更是一个集体活动,拉近我们彼此的距离,填补了曾经存在的隔阂,集体主义的魅力得到了彻彻底底的展现!大学里连同班同学相处的机会都很少,感谢金工实习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

短短的2个星期时间,我们在实习中充实地度过了,我们学习的知识虽然不是很多,但通过这次让我们明白了我们需要实际学习掌握的技能还很多、很多。社会需要人才,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我们新世纪的大学只有多参加实践,才能保证在社会竞争中有自己的位置。

金工类实习报告总结三 我们在官渡校区金工实习中心进行了为期3周的金工实习。期间,我们了解到车床、铣床、刨床、钳工、焊接、磨削、铸造、锻造等工种,由于学校的设备和我们的时间的限制,主要接触了车床、铣床、刨床、钳工、焊接这5个工种。在老师们耐心细致地讲授和在我们的积极的配合下,我们没有发生一例伤害事故,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实习要求,圆满地完成了3周的实习。

期间我们实行上下班制度,让我们感受以后参加工作时氛围。每天我们都是7点半上班11点下班,下午2点半又要上班,到五点才能结束一天的实习时间。这使我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晚上都提早睡觉了,有点象回到了军训时那种按时作息的铁一般的纪律环境中。金工实习尽量的接近了实际生产的上下班制度,让我们感受了与在教室上课截然不同的上课方式,了解了生产中的纪律是十分重要的。

生产首要问题是安全问题,其次才是效率的问题。在实习的第一天老师就给我门上了安全知识教育课,观看了一些不安全操作的事例,了解了各个工种都要注意的安全问题,比如不能在操作时嬉戏打闹、长头发要盘起来,不能穿拖鞋等等。在各个工种里面还有更多的安全要求,钳工允许戴手套但车工的就一定不能戴手套,焊接的还要戴手套,面罩

一、难忘的车床

第一周安排我们来学习车床。C6132A1型卧式车床就是我们这一周学习的主要对象。首先老师边指着车床的各个组成部分边给我们讲解,车床主要由变速箱、主轴箱、挂轮箱、进给箱、溜板箱、刀架、尾座、床身、丝杠、光杠和操纵杆组成。车床是通过各个手柄来进行操作的,老师又向我们讲解了各个手柄的作用,和针对某种材料所需要转速、进给量,根据车削不同的要用不同的刀。

其实,做车床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的,老师说曾经有一所学校的学生在操作车床时忘记把旋紧三爪自定心卡盘的扳手拿走就启动车床,结果那扳手把他的头打破了,当时我听到后感到心寒,这么危险啊!不过,老师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学校的车床都加装一个弹簧按钮装置,不把扳手放在其上,车床无法启动的,这装置保障我们实习的安全。

老师告诉我们,加工出来的工件质量好不好,其中之一的关键是刀的安装。安装车刀时应注意几点:(1)车刀刀尖应与车床主轴轴线等高(我们安装时是175mm)。(2)车刀刀杆应与车床主轴轴线垂直。(3)车刀不宜伸出太长,伸出长度一般以刀杆厚度的1.52倍为宜。(4)刀杆下部的垫片应平整,数量不宜太多,一般23片。(5)车刀位置装正后,应拧紧刀架螺钉,一般用两个螺钉交替拧紧。

老师一边给我们讲解一边操作给我们看,还提醒我们在某些地方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老师熟练的技术下,本来表面粗糙的材料就变成表面光滑的工件,我们惊叹不已。可是到作就可难倒我了,精确度很难达到,真是个考验。不停的转动横向和纵向的控制手柄,不断地量度尺寸,小心翼翼的加工,搞了整整一个下午,自以为差不多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工件快诞生之时,准备在加以最后一刀,却操之过急,把轴的直径车小了!我痛心不已,那时我的心情相当的郁闷、无奈,本来算成功的产品就这样被自己毁了。别无选择,唯有重做,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做出的工件基本上达到要求,让我很开心,几天下来的汗水没有白费,终有收获。

由于铣床、刨床各只有一台,所以我们分批学习。首先,老师给我们讲解铣床、刨床的结构和用途等相关内容,之后老师亲自操作示范。铣床主要组成部分有:床身、横梁、主轴、纵向工作台、横向工作台和升降台。刨床主要组成部分有:床身、滑枕、刀架、工作台和传动机构。由于设备限制,我们三人一组分别用铣床铣两个面和用刨床把圆柱铁棒刨出四个面。

二、最费力气的实习钳工

实习进入第二周,我们开始钳工的实习。老实说,在进入钳工实习之前,我不知何为钳工、该干什么的?在实习后我知道了,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使用各种工具来完成零件的加工、装配和修理等工作。与机械加工相比,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但是可以完成机械加工不便加工或难以完成的工作,同时设备简单,故在机械制造和修配工作中,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种。

首先,老师说过相关的内容后,播放录像,通过录像,我们更深的了解到钳工这个工种。之后,老师给我们介绍相关的工具和用法、用途,例如,锉刀、单脚规、画线台、手锯、百分表等。老师就示范握锉刀、锉削姿势和锉削方法。

介绍完毕后,老师要求我们用铁棒为材料,按照墙上的图样加工一个六角螺母。哇塞!两端面、六个侧面要锉,还要钻孔攻丝,我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啊!况且还要有精确度。开始时我锉了一个上午锉到手都酸软了还没锉好一个面,我渐渐失去耐心,不过看到同学们都在努力,我决定要坚持到底,看来钳工是需要很有耐心的才能干得好的。在锉削过程中,我总是把端面锉成两边低中间高的,后来知道是锉削方法不对。锉削时,要掌握运锉过程中的施力变化,锉刀向前推时,两手施于锉刀上的力应力求使锉刀平行向前运动(推进过程必须是平直运动),不能上下摆动;返回时,不能对工件施加压力,以减少锉齿的磨损。在锉削中可采用順向锉、交叉锉和推锉。锉好两端面后,接下来的是画线(在画线台上画)。画好线后锯去多余部分(注意留有加工余量),按照要求锉平。随后就是钻孔、攻丝,做圆角,这样六角螺母做完。接下来我们又做了螺钉和考核件梯形配合件。

老实说,钳工的实习是很枯燥的,可能干一个上午却都是在反反复复着一个动作,还要有力气,还要做到位,那就是手握锉刀在工件上来来回回的锉,锉到中午时,全身都酸疼酸疼的,腿也站的有一些僵直了。所以,钳工的实习可以锻炼我们的耐心。

三、热加工

实习进入最后一周,也就是热加工了。这一周我们学习了钣金成形、气割、气焊和焊条电弧焊。还了解到手等离子切割、工钨极氩弧焊、埋弧自动焊和电阻焊。

第一天,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实训中心的相关设备,譬如,液压剪板机、剪板机和卷板机。接下来就是给我们讲解我们要做的作业叫天圆地方的钣金展开的方法。

我们组首先学习的是气割,气割主要利用乙炔和氧气燃烧放出的热量进行切割,装置有乙炔瓶、氧气瓶、压力表、导管和割枪。开始操作先打开少许的乙炔和氧气的开关,点火,逐渐开大按钮,将火调到适应(将焰心调到只有一点),切割前要先预热(切割时要戴上防护镜,握枪应向外倾斜510,枪嘴离铁块35mm),到有铁水溅出是打开上边的氧气按钮,缓慢移动。我经常上边的氧气开关开得不够大而导致切割不断。

气焊是利用气体燃烧时产生的高温熔化焊件和焊丝形成接头。气焊应用于3mm以下的低碳钢薄板、铸铁焊补以及质量要求不高的铜和铝等合金的焊件。其装置跟气割差不多,只是气割用割枪,它是用焊炬。老师要求我们在焊接时记住两点:

(1)焰心接触焊件;

(2)焊件要到液化状态。

最后我们学习的是电弧焊,根据焊件材料、要求的不同,那么就要调节焊接的电压、电流。引弧有两种方法:

(1)碰击引弧法,是一种理想的引弧方法;

(2)划擦引弧法。在焊接时老师要求我们掌握好三个度:

(1)焊条的角度,与前后角度垂直,与左右角度成80。

(2)焊接的速度。

(3)电弧的长度。

开始时我经常会出现焊条与焊件粘在一起的情况,经过练习,后来这种情况少了,但还是存在,原来这种技术不是一夕一朝能练好的。

实习期间,老师们的敬业、严谨精神让我们敬佩。老师能不耐其烦地帮我们查找程序中的错误,一遍又一遍。有的程序特别长,可老师才不计较这些,只要有一点毛病,就一定要把它揪出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同学们的作品修整得更为完美一点。老师会一次又一次地给同学演示如何操作,直到同学真正清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实习后,我觉得实习生活和以前想象的不一样了,实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并不是我们的假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在实习期间虽然很累、很苦,但我却感到很快乐!因为我们在学到了作为一名技工所必备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金工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金工实习又是我们的一次实际掌握知识的机会,离开了课堂严谨的环境,我们会感受到车间的气氛。同时也更加感受到了当一名工人的心情,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责任。

劳动不仅对自然世界进行改造,也对一个人的思想进行改造。经过三周的金工实习,在这方面我也深有体会。

(1)劳动是最光荣的,只去实践才能体会劳动的辛酸和乐趣。

(2)坚持不懈,仔细耐心。

(3)认真负责,注意安全。

第7篇

――北京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探索精品课程共建新模式

2.创新继教形式培训企业高管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新兴铸管集团合作培养企业高管

3.精诚合作 互惠双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实践

4.巨人肩头站 手可摘星辰

――高校与IBM合作培养面向实践的高素质IT人才

5.名校名企傲视同群

――华东理工大学与西门子公司开展多领域、高效率合作

6.多种模式实践合作促进双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集团全方位校企合作育人实践

7.强强联手 各尽所长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的人才合作培养战略

8.产学互动校企双赢

――电子科技大学与德州仪器公司开展DSP技术研究与教学

9.因“需”施教培养创新人才

――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培养工程硕士

10.省略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一

合作铸精品 联手塑英才

――北京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探索精品课程共建新模式

北京大学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始于2000年,当时,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把北京大学等若干国内优秀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教育部为达到这一目标,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为了响应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精神,支持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建设,教育部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实施“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促进企业的核心技术与高校相应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探索校企共建精品课程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雄厚的教学师资力量,特别是在操作系统等传统基础学科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亚太地区建立的基础研究机构,在致力于世界一流计算机研究的同时,还通过和微软总部核心产品部门的密切联系,帮助中国高校在课程、特别是与微软技术相关的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方面的建设。双方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企业的核心技术与高校相应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也有利于高等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通过双方的合作,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合作编写精品教材

为解决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有关的大量技术问题,教材与实际发生了严重的脱节问题,2000年,微软公司参加主办的首届高等院校计算机系系主任座谈会上,提出希望能有一本更多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的教材。同年10月在第六届全国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许多教师也提出希望更多地了解Windows内核原理,以供教学需要。基于此,校企双方决定共同组织一个“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教材的写作班子。目前一套围绕Windows操作系统的操作系统教学平台已经基本建立,包括了三本教材(《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Windows内核实验教程》、《系统分析及实验教程》), 一套教学课件(《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课件),上述教材已经多次印刷,累计出版了55900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数十所高等学校采用这些教材作为教学参考用书。

培训高校授课教师

在成功推出围绕Windows操作系统的精品课程基础上,研究院通过各种渠道,包括“2005年全国操作系统授课教师庐山培训班”,“全国第八届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研讨会”,以及“2006年微软亚洲峰会”等活动组织培训全国各高等学校的授课教师。该建设项目总的特点是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尽快接近和达到国际一流大学同类课程;在保持内容相对稳定基础上,加大反映当代操作系统发展和动向内容;既注重经典操作系统理论讲授,也重视分析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中的具体技术实现;结合实习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理论基础并具备从事操作系统设计的能力。

校企共建精品课程

“校企共建精品课程”是一个促进大型企业与高校之间了解与交流的好模式,可以促进企业的核心技术与高校相应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有利于高等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

目前,该合作项目已经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一。研究院将继续努力,使合作项目成为优秀的“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之一,并且在此基础上,争取尽早使该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并通过教育部精品课程网站把该精品课程资源推广到更多的高校中去。同时,微软公司已经决定向国内的高等学校开放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源代码,这一举措将有力地推动微软公司和国内各高等学校的合作,加快微软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研究院将在总结以往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和全国各高等学校一起,建设微软源代码共享、实验平台,为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培养大批的优秀软件人才共同努力。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二

创新继教形式 培训企业高管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新兴铸管集团合作培养企业高管

新兴铸管集团有限公司是国资委直接管理的189家中央企业之一,是集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大型国有独资公司。集团一直以“科技兴企、科技强国”为使命,全面致力于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能力的锻造。为求得更快发展,集团公司决定培养储备一大批视野开阔和思路开拓,具有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具备先进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和良好执行力的中高级企业精英,以大力提高集团公司的创新能力,适应集团公司“十一五”及长远改革发展的战略需要。清华大学是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云集了国内外各领域、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清华大学已为社会输送了数十万名各类高级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正是创建“学习型组织”、打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共同愿望使名企与名校强强联手:2006年元月20日,双方在清华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并将项目定名为“新兴铸管集团公司现代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通过合作,双方找到了适合发展的契合点。

互利合作各取所需

清华大学为了落实科技强国、服务社会的使命,在全球化新形势下帮助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新兴铸管集团希望在整个企业创建全员终身学习的环境,建成可以不断推动企业持续创新的自主学习型企业。他们在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急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这样的支持,整合国内外一流的教育资源及时为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的个性化专业服务,协助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打造优良的基因,进而从根本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培养计划量身定制

企业对于培训的需求多种多样,学院打破传统课程框架和教学模式,依据企业的特性、围绕企业实践和培训需求量身定制,兼顾组织收益和个人成长而“量身定制”专门计划。为达到预期合作效果,经双方多次研究和探讨最后商定,双方的人才培养合作计划经过逐步细化和优化,最终确定以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战性的 “厂长书记高级研修班,经营副厂长高级研修班,生产副厂长高级研修班,副厂级领导高级研修班,中青年后备干部高级研修班”等培训项目为依托来展开。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学习的目的。清华继续教育学院为新兴铸管集团定制课程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注重管理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的结合,课程方案充分考虑企业的培训需求,结合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竞争环境、文化特质、人员特性和发展状况等因素,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问题研讨、经验分享和分组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员贡献和分享管理经验,促成企业内部的沟通、合作与信息共享。授课教师不仅洞悉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教学经验,而且对企业管理有较深入的研究,是资深的企业管理咨询顾问。这样依据企业的特性需求灵活设置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均得到了参与培训学员的高度肯定和一致赞誉。

课程设置注重实战

通过到清华学习,不但使企业广大参训领导干部亲身感受到了清华悠久的历史传统、浓厚的人文氛围和博大深厚的文化魅力,比较系统地了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企业的基本规律和管理企业的基本方法,学到了世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文化,大大地丰富了理论和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创新的理念和思维,启发了思考、启迪了创新,在学习的总结、讨论以及同专家的交流探讨中能够学以致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清华继续教育学院与新兴铸管集团的远程教育合作不但使学院找到了自己的服务市场,找到了其教育服务社会价值的支点,而且使企业找到了培训、储备人才和提升品质值得信赖的资源,也为新兴铸管培育了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中还可以带动整个行业和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三

精诚合作 互惠双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实践

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多元投资的商业化运营航空公司,2002年10月在上海证交所正式上市。几年来,上航在国内地方航空公司的经营业绩排名中名列前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工程技术为主,管理、艺术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的尝试,合作构建起上海航空运输学院,其建构模式与成功实践获得了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上海航空运输学院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依托“朝阳产业”――民航运输业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构建起的二级学院,企业向学校直接注入资金300多万。运作十余年来,学院在办学机制、专业特色、实践创新、学生就业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截至2005年已有10届1000余名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7.4%,学生总体质量符合民航运输业发展的要求,已有很多成长为民航运输企业的骨干。在双方的合作上有以下特色值得借鉴。

首先,体现在办学机制上:领导挂帅,院务委员会制度卓有成效。航空运输学院院长由学校委派,副院长则由校企双方各委派一人担任,学院的日常工作由这套班子主持。学院还设立了院务委员会,院务委员会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和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主任委员,校企主要职能部门领导任委员,每年召开一次院务委员会会议,就学院办学方向、发展规划、管理制度、专业设置、招生工作、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等重大事项做出决策。由于紧贴市场,学院发展方向明确;由于领导支持,各项决策可保落到实处。

其二,在办学理念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企业每年向学院注入一定资金,支持学院学科发展。公司建立“上航奖教金”和“上航奖学金”制度,激励教学、管理、科研和学习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师生员工,企业领导对学院的教学非常关心,亲自推荐上航的英语翻译来学院担任英语口语教学,多次担任“航空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并参加学生论文答辩,使学生的毕业论文更具“实战”特点。

其三,在专业特色上:知己知彼、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审时度势。航空运输学院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市场调研,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以市场为导向,审时度势,你无我有,错位竞争,使目前6个专业保持了鲜明的特点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专业设置与上海其他高校相近专业形成了错位发展、多层次为民航运输发展做贡献的态势。

其四,在学生就业上:实行订单式培养。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适时、准确的专业调整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由于专业特色明显,并且依托产业办学,学生有很好的就业保障,空乘专业毕业生至今几乎全部被上航录用。历年来,学院学生的就业率在校内一直名列前茅,在上海市高校内亦处于领先水平,至2004年9月,已毕业804名学生中,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共录用345人,占总人数的43%,其他国内外涉航企业367人,占46%,一般企业68人,占8.5%,扣除出国和专升本人员,总体就业水平为97.4%。

其五,在学科发展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十余年来,航空学院的学科发展稳步向前,师资、实验条件逐渐完善,自身造血功能日渐健全;教学、科研开始同步发展;教学手段建设全面提升和展开;学生参加市数学建模比赛等二课堂活动增多,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能力。为求发展,校企双方进行了不懈努力:双方领导支持并促成了学院教师去上海航空公司相关部门的见习,并参加公司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实践中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定期为学院青年教师讲解飞机结构、系统和机务知识,指导青年教师熟悉飞机维护手册;学院派遣青年教师赴上航挂职锻炼;学院聘请航空院校退休的资深教授带教青年教师、编制教材和教学大纲、建设实验室。

经过多年努力,航空运输学院已初步建成了与上航所提供实训条件互补的实验设施。如航空发动机实验室、飞机部件拆装实验室等,教师队伍逐渐扩大,知识与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也基本编制完成。实践证明,这种紧密的、优势互补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富有很强的生命力,使企业与高校互惠互利,达到双赢。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四

巨人肩头站 手可摘星辰

――高校与IBM合作培养面向实践的高素质IT人才

近年来,随着中国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软件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中国软件企业在软件总体设计、项目管理和研发等方面的人才极度缺乏,建立复合型人才架构已经迫在眉睫。面对市场在软件人才数量和结构方面的双重需求,也源自IBM全球性的“天才孵化计划”――高校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是由IBM软件部、IBM中国研究院和大学合作部联合推出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IBM“青出于蓝”计划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于2002年4月被引入中国的。

IBM“青出于蓝”计划(Extreme Blue)是一项汇集顶尖技术和商业人才、将极具挑战性的创新技术研究与市场相结合的学生实践项目。该项目为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环境。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IBM以其雄厚的实力为学生们提供技术和商业方面的指导,并辅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在IBM中国研究院为学生们营造了一流的实践环境。IBM通过“青出于蓝计划”与中国各大高校的紧密合作,已培养出众多符合IT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科技、商业综合型,适合现代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参加IBM“青出于蓝”计划,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IBM丰富的全球资源,深入了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商业模式,获得技术与商业相结合的完整的项目体验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的经验,极大地提高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这一计划为各高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身实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对与企业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同时,高校通过了解和接触世界领先的研究方向和热点领域,也促进了自身科研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独具特色的“青出于蓝”计划

IBM“青出于蓝”计划是通过学生报名、高校推荐、IBM面试的方式,由IBM和高校共同选拔出最优秀的信息技术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由IBM精心设计的项目。IBM“青出于蓝”计划要求学生具备广泛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优秀的中英文沟通和表达能力、敏捷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勇于面对挑战和参与竞争,同时要有旺盛的工作精力和充沛的体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IBM为该计划组建了一支由资深专家、科研人员、高级经理组成的辅导团队,为学生们提供专业指导,分享经验,帮助他们在专业环境中继续学习,掌握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全方位能力。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IBM还会为学生们组织内容丰富的技术讲座等活动,学生们也可以自行组织各种交流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精神。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

IBM通过“青出于蓝计划”与中国各大高校的紧密合作,已培养出众多符合IT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科技、商业综合型,适合现代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目前大多在中国的各大现代化企业里为发展、推动IT产业奉献智慧、创造价值。也有部分学员最终加入了IBM的大家庭,站在IBM这位蓝色巨人的肩膀上。

此外,这一计划还为各高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身实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同时,高校通过了解和接触世界领先的研究方向和热点领域,也能为自身科研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未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对高素质青年一代的培养,IBM深信“青出于蓝”计划将为中国开发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成功模式,为中国本土高素质研发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片沃土。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五

名校名企傲视同群

――华东理工大学与西门子公司开展多领域、高效率合作

西门子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大型跨国集团,且全部业务集团都已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的业务正迅速发展成为其全球业务的基石。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A&D)是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先供应商,可在生产自动化、过程自动化、楼宇电气安装和电子装配系统领域提供多种创新、可靠、高效优质、系统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华东理工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多学科研究型大学,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从2002年开始,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和华东理工大学进行了全方位、高起点、综合性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合作发展模式。

共建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验中心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试验中心,该试验中心拥有高级过程控制系统6套装置,高级自动化实验系统6套装置和先进控制系统4套(总价值70万RMB,由西门子捐赠)。实验中心采用西门子最先进的控制技术,融合了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TIA)理念,是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系统的缩影。在教育教学方面,科研开发、技术交流与培训方面和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等方面进行合作。

设立多项奖学金

为了加强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自动化与驱动集团(A&D)与华东理工大学的战略合作, 双方特设立“西门子A&D奖学金” 和“A&D SIMATIC 奖学金”作为战略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两项奖学金均由西门子独家提供资助,旨在奖励学校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学习成绩优异且毕业后有志加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自动化与驱动集团工作的本科生、研究生。

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自2002年起,双方将上海西门子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SIAS)确定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习基地,主要用于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毕业课题(设计)和参与生产、研发项目。基地每年提供学校至少两次程度不同的集体实习机会,实习涉及参观SIAS相关部门、听取行业技术讲座等多个方面,以了解自动化与驱动行业领域的概况,特别是关于技术应用和产品应用的情况。在此基础上,SIAS通过系列程序选拔一定量学生,为其提供毕业课题(设计)的实践机会。在此环节中,和学校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课题(设计),结合SIAS实际和专业现状,确定“真实”的设计课题或是将SIAS的相关项目的一部分作为课题,课题一般与实习学生的岗位工作相一致或是岗位工作的一部分;在课题进行过程,指导方式采取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分工负责,共同指导。在此基础上,西门子(A&D)会选择在实习实践中的突出分子,加入集团工作。另外,西门子(A&D)还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各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暑期实践活动、大型展览等,为学子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加强技术信息交流与员工培训

双方以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不定期关于自动化与驱动领域的生产、市场、产品等方面的技术信息的双向交流与沟通。西门子(A&D)每年邀请学校的学者、知名教授和学生参加自动化与驱动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并介绍产品的应用案例;同时学校也会邀请西门子(A&D)的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讲座,并不定期深入企业,与西门子(A&D)的工程师联系共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通过合作,双方共举办技术讲座、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十几次,内容涉及自动化与驱动技术、自动化(包括PLC,DCS,ESD等)产品、自动化全集成系统(PCS7过程控制系统、WinCC人机界面、基于PC的控制系统等)及其应用、自动化培训服务等方面内容,为中国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人才走向社会直接进入企业角色提供了有利保障。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六

多种模式实践 合作促进双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集团全方位校企合作育人实践

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基地,为国家大型企业、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单位、是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TIPS)认定的中国优秀民营企业。目前集团公司拥有总资产40多亿元,2005年实现产值近50亿元。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于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以来,已发展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地方示范性综合职业技术学院,拥有国家数控实习实训基地,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冲破传统的教育与生产的固有观念,各自从不同的领域理解产学合作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利益的相互驱动作用,从经济与社会等全方位视角理解双方合作的价值,并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学校深刻体会产学合作,以为企业服务;企业深刻体会产学合作,以为教育服务。在理解和不断的自我改造中,寻找成功的合作点,多点的不断突破形成了今天的全方位合作与双赢机制。

理念的创新是双方合作的前提,共同的追求是合作的基础,时刻为合作者着想是合作的动力,模式的创新催生合作的活力。双方经过实践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合作。

“学工交替”校企互动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实施了“学工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充分体现了企业(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增加了学习内容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些课程的理论学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接近实际,更有实效。

“半工半读” 校企渗透

该培养模式是基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的不足而提出的。 “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出,使学生能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到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企业推出的“半工半读”项目可由学生进行选择,经企业考核合格即可以参与“半工半读”教学活动。“半工半读”项目的实施主要以企业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企业付给学生一定的报酬,学校也承认学生相应的实践学分。

“订单式(2+1)培养” 校企互利

该培养模式是学生在学校完成前2年的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等方面的学习后,第3年由海天和学校共同实施其专业教育和上岗适应性教育。与此同时,学生已经是企业的员工,享受企业员工同等待遇,企业实施的教育与企业对新员工的教育做到了有机的结合。由于该人才培养模式能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要求实施,学生在毕业时即能达到上岗的要求,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人才培养目的。

“项目化教学” 校企双赢

该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将设备和人力资源引入学校,学校为其提供场地和工作条件,以此推进更大范围的校企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突出企业对专业人才要求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并由企业负责全程实施。以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产品开发的流程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达到企业对各个工作岗位的各项要求。

经过几年的合作实践,使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学院不断突破传统的专业、学制体系的束缚,推出了各种企业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改革,大大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与学校的合作中,企业体会到了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也看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希望。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七

强强联手 各尽所长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的人才合作培养战略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是中国汽车工业具有代表性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之一,跻身《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行列。汽车产业是上海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但相对国外百余年的汽车发展史,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上汽意识到人才是发展的根本,而大学是人才的培养者和输送者。上海交通大学是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把培养具有宽厚基础知识、强烈探索精神、具有良好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恰恰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的人才需求不谋而合。为此,上海交大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开展人才战略合作,实行跨学科的工程教育,实现工程教育的一体化和系统化。

双方的人才培养合作始于1997年,他们以增强工程意识,拓展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指导思想,以迅速发展的上海汽车工业为依托,将工程研究、工程教育、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以下形式对人才进行全方位、高质量的培养。

联合进行车辆工程本科教学改革试点

上海交大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开设车辆工程专业本科试点班,已为期十年。考虑到支柱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型人才的需要,该试点班以工程综合意识培养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和环境,开展研究性的工程实践。

构建培养综合工程意识的教学体系和环境

针对信息化技术在汽车设计制造中的应用,汽车电子的迅速发展,加强信息和控制方面的课程和实验,培养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的能力。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

建设研究性的工程实践环节,加强工程素质培养

学生利用暑假进行集中实践活动。校企双方认真安排每一次实习计划,确定实习导师和工作岗位,为学生提供集中的工程素质训练场地,使学生得到具有职业性的、规范的、专业的实习机会。

毕业设计中实现知识、能力的集成和提高

车辆工程专业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依托上海汽车工业,结合科研任务,提供毕业设计课题。学生不仅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且可以了解本领域的一些前沿问题,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实施学校与企业的双导师制

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组,与博士生、硕士生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学习和工作,在浓厚的学术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企业导师着重向学生介绍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和需求,中国汽车工业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企业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要求。

培养研究生汽车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

上海汽车集团在交大投入固定的经费,打造一流的科研平台,支持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参与科技攻关。通过团队合作,进一步培养自我设计、自我创造、自我优化、自我组织的能力。

结合企业需求开展继续教育

上海交大与上汽集团合作培养在职人员工程硕士研究生已有八年。规模日益扩大,发展迅速,培养了一大批被企业认为“留得住、用得上”复合型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现在,上海交大数百名车辆工程的研究生,已成为上汽集团人才资源库生生不息的源泉。学校和企业深深知道,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由上汽教育基金会提供教材建设费数十万元支持了交大教师编写“工业工程系列教材”,解决了工业工程教材短缺的困难,保证了培养工作的高质量。企业博士后在企业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企业引入高层次人才打开了一条新的渠道。

通过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加深了学校与企业的相互了解。大学的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由于面对工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而获得了更大的动力,企业由于大学的参与,使自身的发展变革有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动产学合作科研发展。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又能为企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属一举两得。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八

产学互动校企双赢

――电子科技大学与德州仪器公司开展DSP技术研究与教学

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成立于1930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提供创新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模拟技术,是国际最大的DSP生产商,2005年占世界DSP市场份额的58%。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突出特色的大学,以彭启琮教授为组长的课题组,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中的信号处理、高速信号处理和实时信号处理、DSP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同时还参与了国家项目的模拟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及重要实验任务。在双方的合作中,德州仪器公司向电子科技大学捐赠DSP器件、开发平台、相关软件和教学资料,电子科技大学则面向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开设有关DSP的课程和实验,培养了大批掌握DSP技术的人才,满足了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加快了DSP的广泛应用和人才本土化过程。

1997年,电子科技大学和德州仪器公司通过协商,合作建设了“UESTC-TI DSP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由电子科技大学提供教学科研场地,由德州仪器公司提供全部实验设备,包括计算机、DSP开发设备、先进的DSP开发软件,用于电子科技大学的科研和教学,使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掌握了最先进的数字DSP技术,以满足工业界对DSP工程师和专家的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2000年,随着DSP在中国信息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产业界工程师希望有机会进修DSP的原理和系统设计的知识,为此,德州仪器公司和电子科技大学进一步协商,将“UESTC-TI DSP实验室” 升级为“UESTC-TI DSP技术中心与培训中心”,这使中心能够为产业界提供工程师培训课程,使该技术中心具有了培训中心的功能。电子科技大学和德州仪器的密切合作,使校企双方、学生、用人单位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不但培养了企业急需人才,为DSP技术的应用及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而且,通过双方的合作,中心自行开发了较为先进的DSP实验设备,不仅装备了学校的DSP实验室,还输出装备了国内数十个大学的DSP实验室,并吸引了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的大学来接洽购买。同时,急需DSP技术及解决方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也纷纷来中心寻求技术支持,每年都产生了大量的合作项目。此外,也为为产业工程师提供培训课程。通过双方的合作,中心每年都举办DSP工程师培训班和大学的DSP教师培训班。数十个单位的上百位工程师和数十个大学的教师,都在这里接受过培训。中心编著和出版的教材、实验教材、以及技术参考书,已经成为众多大学的教材和很多公司的培训教材。

德州仪器与电子科技大学的合作,一方面对改善中国大学DSP的科研和教学的条件做出了贡献,也为德州仪器在中国大学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不但符合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而且也符合中国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真正做到利用本土人才,打造国际一流技术。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九

因“需”施教 培养创新人才

――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培养工程硕士

长安汽车公司是具有140多年历史底蕴的军民结合大型骨干企业,在全国拥有15个汽车和发动机生产厂,拥有总资产近200亿、员工近3万名、占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的国有特大型军民结合型企业。长安公司高度重视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把企业的人才培训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把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列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要求公司上下从战略高度形成共识。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并且也十分重视与企业开展合作,早在1997年重庆大学就与长安汽车公司签订了培养工程硕士的协议书。

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精髓,也是人才最有价值和最宝贵的素质,它能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带动高科技新兴产业,带动经济的增长。在培养模式上,学校充分考虑企业需求与工程实际的需要制订培养方案和实施教学计划,校企双方共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模式。

根据工程实际确立研究方向

根据工程实际,组织学院内相关学科力量和公司的技术人员,论证和确定了企业需要的若干重要研究方向,供工程硕士生挑选,并及时增补、修订研究方向。

按照实际需要设置工程硕士课程体系

本着宽口径、实用性的原则设置工程硕士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必须具有宽广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都要本着多样性、灵活性的原则,充分考虑研究生自身能力、素质、基础、兴趣以及工程的客观需要,在工程领域较广的口径内,尽可能多地设置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此外,选修课程中必须包括管理、经济、经营、法律等方面的课程。

“分散”和“集中”结合制定教学方案

学生以“进校不离岗”的形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通过实践和摸索,利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灵活地制定和实施教学方案以缓解矛盾。对于分布过于分散的地区集中在重庆大学校内进行教学。无论何种方式均要求学生到校本部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以接受学校学习和学术氛围的熏陶。

“一般”与“个别”相结合 解决教学的矛盾

考虑工程实际需要后,带来工程硕士生选课分散,安排任课教师困难,需考虑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办学效益。

集中教学 缓解“教学”、“工学”的矛盾

适当增加同一门课程的周学时数,相对集中教学、分散消化可以缓解教师和工程硕士生上课时间难以保障之忧。学校可以遵照企业及工程硕士生的实际情况,课程学完后,适当延后一段时间以便消化吸收然后再进行考试。

制定独具特色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标准

目前在我国,工程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科学”的应用研究,倾向于改造世界。工程硕士生的论文选题必须来源于自己从事的工程领域的工程实际。论文可以是一个完善的工程设计,也可以是技术改造,技术攻关,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制和开发。

实施工程硕士的论文指导“双导师”制

学生进校后,由学校为其在工作单位或就近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从事工程研究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指导教师,与校内导师共同负责工程硕士生的实践环节、论文选题、课题指导,论文写作等。工程硕士生进行论文答辩时的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必须聘请企业中长期从事工程实践和研究的高级工程师参加。

采取行之有效的课题组方式

学校在长安汽车集团挂职锻炼的教师注意把工程硕士生与工学硕士生编入同一课题组,让工程硕士生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工学硕士生发挥基础理论及计算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出色完成企业工程技术课题。

经过几年的合作中,双方充分考虑企业需求与工程实际的需要制订培养方案和实施教学计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工程硕士应用型人才,在长安厂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长安汽车公司近八年来始终保持高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

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十

奥运号角吹响 校企共奏华章

――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培养电视体育转播专业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从50年代起就开始为我国传媒界培养各方面人才,并且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学校一直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所文、工、艺、管、理、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中国广播影视传播人才的摇篮。中央电视台是我国的国家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喉舌。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乎中国在整个世界面前的形象,也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一次集中体现,电视是承载这一任务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这次2008年奥运会体育赛事的转播,中央电视台也迫切需要学校为其输送大量的体育赛事转播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在电视摄影摄像人才培养上的独特优势,更为了配合国家对奥运会的整体战略,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所以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传媒大学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正是这样的缘由让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电视台再次走到了一起,共同承担起为2008年奥运会进行体育赛事转播的任务。

作为一所以培养复合型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如何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两年后的奥运转播工作输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业务过硬又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国际型人才,是学校目前最切实、最紧迫的任务。由于此次合作的时间长、任务重、要求严、频度高,对学校的常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2008年的3月份一直到2008年的年底,参加合作的学生要全程服务于奥运会的赛事转播,这就意味着这部分学生要耽误近两个学期的课程。为了保证奥运会赛事转播的顺利进行,中央电视台在对这些学生进行培训和考核后,还将再淘汰一部分学生。这就必然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学校力争作到:

1.此次合作不能对本科教学的知识体系造成冲击;

2.应用型人才必须要面对它所对应的社会实践;

3.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压缩。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