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校园法制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07 18:52: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校园法制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校园法制教育论文

第1篇

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服务于法制教育的理念和法制教育课的本质。法制教育的理念要求将法制教育课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化教育中解放出来,设置成独立的法律基础和法律技能的教育课。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本质是以广大在校学生为对象,以法治和法律为内容,以培养其法律素质、传授法律技能为目的,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为主旨,展开的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三者的合一。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要从注重学法转变为注重用法。职业院校的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识(法律技能),主要应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通过一定量的法学理论教育,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观点,在思想上树立起法律权威;通过讲解和介绍宪法,了解宪法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部门法,培养学生守法、护法、用法的知识技能和自觉意识。目前,不同类别的职业院校整齐划一地以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由于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教授者,犹如蜻蜓点水,匆忙赶进度,只能是简单地进行一系列知识罗列和堆积;学习者往往疲于应付,死记硬背,应付过关考试,师生都苦不堪言。这显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实目的。在法制教育的内容选择上,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不同类别的学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业及各校的侧重点需要,除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还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行业)相关、与各类学生受体相通的法律课程,使法制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内在性需要。

二、法制教育教材的改革

除了《法律基础》主教材外,各职业院校还可以根据本系统、本校的专业和对应的职业的特点,结合与之相关的部门法的内容,简明扼要地编著对主课程具有辅助、补充作用的选修课教材。配合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可加以《劳动法》、《合同法》或有关工商、金融、会计等部门规章的重要内容,作为《法律基础》课的深化和延伸,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步入社会的用法能力,这才算是达到《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为了不使必修和选择课的教材陷入抽象无趣的地步,也可以在辅助教材的下半部分收编一些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具有以下特征:

(1)能充分体现法律或部门法的基本原理;

(2)结合学生的专业和未来就业的职业特点,以相应的部门法的基本规范和运用规则为内容;

(3)配合当前的时势特点,增加反映当前青年人的普遍诉求,或者代表了与专业相关的该部门法发展变化的新趋势的内容。现行教材中的一些常见的法律名词,完全可以放在案例中加以注释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在理解中实际运用它,而不必死记硬背大量的名词;这一来,教材的编排体例就搞活了。这样编排的教材,不可能不受到学生的欢迎,且完全可以作为其职业和专业化法律素质培训的选择课。经对职业院校的特点就是职业性较强,学生实习和实际工作的机会较多,在法制教育中,应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这一特点,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的特征以及职业预期,在开展普及型法律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法制教育层面,创新教育模式,应当开办部分与各专业职业发展相关、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课程,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增加学生对专业相关法律的关注,使法制教育贴近学生的需求,融入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例如,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够开设《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国际商法》等课程,将对学生法律知识积累、法律素养提高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于轮船航海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交通法》、《海商法》、《国际法》等课程,对于财政金融专业的学生开设《金融法》《税法》等课程,这些将有助于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只有让高职学生切身体会到法律对他们学习、就业甚至一生的影响,他们才能够保持对学习法律的高度热情,进一步促进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自身实际职业能力。

三、法制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

(一)组织模拟法庭。这个做法以往就有,但调查显示学生们仍热衷这个方式,因为其参与性和综合功能比较强的缘故,在采用这个方式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案例,对非法律专业学生而言,选择理论难度不大、受人们关注的典型案例或与现时代年轻人关系密切的案件会比较容易发挥。同时,应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对案件程序和理论要点作剧本式的安排,以增强其表现力和表演功能,显现出模拟法庭的参与性和观赏性。

(二)讨论式教学。这个关键要有好的、大家关注并容易产生不同见解的题目。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老师事先作一些必要的提示,也可以要求分组讨论中选派代表做总结发言。

(三)开辟第二课堂。这是最灵活、最多样化的尝试,比如组织大家到相关的法庭旁听一些大案、要案,参观监狱,组织下乡普法,在重大节日在校园内外宣传展开法律咨询活动,组织法律社团和校园法律援助机构,开辟法制园地宣传栏等,师生共同携手丰富校园的法律与文化活动,都能令人感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的氛围。

(四)组织法官、检察官和法学专家开设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如果配合适当的主题,比如宣传新法的诞生、重大的法律制度的变革,这样做法效果会更佳。其频次以每学期二至三次为适宜。以上方式可以齐头并进、多管齐下,也可以着重采用其中的二三种方式展开,教师们可以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群体的不同爱好选择性地适用。五、建设优良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在当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教育课合并的情形下,法制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得不到保障,非法律专业学位的老师任课的比例居高不下,还有大量的以政治教员和辅导员兼任的情况,情形不容乐观。这些非专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得到再提高的机会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素质提升的速度偏缓,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深化和创新的需求,这是现状。建设优良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应从法律专业人士和法律学位应届毕业生中招聘适用人才,确保法制教育课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水平,这是居于第一位的。其次就是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机遇问题;当然,在全面实现法制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之前,这是必要的权宜之计。第三,也应注意教师队伍年龄与教学经验、法学专业学位与法律实践经验的搭配,利于教师群体共同提高。第四,在有条件的院校,可组建法学课教研组,共同研讨开拓高职院校的法制课教学,发挥教师队伍的集体力量。

四、结语

第2篇

(一)是社会主义建设法制国家的必要手段

一个国家要建立法治社会,只靠完善的法制体系和法律制度是行不通的,这样只能治标,而不治本。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法治问题,还必须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制观念,在社会经济活动及生活中赋予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真正做到严格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古语有云:“龙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同样人们的法制观念也是各有不同,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增强其法律意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法制建设主要靠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来推动其发展,可以说,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高低,自己影响到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所以说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意识,不仅可以带动全体社会成员学习法律的热潮,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要很好地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制思想教育。而合格的法治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使人们在后天的学习中培养的,所以传统的法治思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改变的,现代法制教育要树立民主法律思想。高职院校的法治思想的教育,是实现我国法制建设的前提。

(二)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现代教育要求学校必须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人的素质和知识水平密切相关。素质是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表现,而且的知识水平是决定一个人素质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现在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的大综合环境下,不管是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是自己成为现代建设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同时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我国高校建设全面素质教育观的需要。学生法制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靠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途径来实现的,所以,加强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综合性人才一个重要途径。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法律的监督和约束。首先,社会主义的主体地位需要法律加以规范;其次,良好的市场交易行为需要法律来规范、监督;最后,市场秩序需要法律干预、调整。总之,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法律做坚强的后盾。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中心,学生早晚会走出校门,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如果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必然会扰乱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很难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会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调控等。所以说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是我国发展“走出去”战略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市场经济正朝着国际化、全球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及经济、政治活动不断频繁,也就要求现代化的人才必须懂得国际方面的经济法,了解国际经济往来的基本法律标准,以便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于上风之位。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我们必须重视对国民的法制教育,使更多的人懂得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在国际交往中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可见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是我国发展走出去战略的必经之路。

二、当今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法制教育存在问题

虽然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都很重视,各院校也针对学生特点、地区优势、就业环境等因素对专业教育进行了强化,但是我国的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性比较强,法律方面知识过于笼统简单,导致学生通过课程学到的法律知识甚少。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比如课本中有一些为数不多的课堂举例、讨论及参观考察内容,但是有些教师遇到这种教学模式大多会略过去,最多让学生自己讨论一会,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位置,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好一点的就是学校可能会不定时组织有关部门、团体或者是学生会、社团类的学生团体等举办的一些法制、法律讲座,从而宣传法制教育。但是力度太小,没有太大的作用。学生对法制素养的自我感悟成分无法形成,学生学习法律纯粹是理论性的学习,缺乏实践,不利于高职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

(二)与实际不符

高职教育的法制教育内容比较笼统,包括很多内容,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每个专业的基础法律教育课是纳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中的,整门课的课时一般只有30个左右,其中大部分可是还要分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就导致要讲的法律内容很多、但是学校分给法制教育的课时不多,教学内容很难再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所以高职院校的老师只有精简课时内容,挑主要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往往使法律教育流于表面,学生对法律知识任然是一知半解。另外,法律知识内容多、时间少,在教学中,老师灌输给学生的是一种义务本位教育,而不是现代人们提倡的权利本位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在法制教育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思想是法律约束人们行为的观念,这与现代教育理念及人们的主流思想观念不符。而且这种观念会使学生认为自己不知法律主导因素,只是其中一个微小的分子,致使学生从思想对法律不重视,甚至会使学生认为自己反正不违法,法律也就可以不用学,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比较强,这种教育模式易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法治教育的进行。这些教育方式与生活实际关系不大,大多学生认为学习法律是多余的,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及社会活动关系不密切,而且缺乏实践真知,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共鸣,更不用说提高学生法制观念了。

(三)学生法制意识淡薄

我国高职在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不高,虽然,学生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但是这些法律知识仍然停留在表面在,并没有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一种意识,致使他们行为与所接受的教育不符。比如:学生从进入校园开始,老师就灌输给他们依法治国,反对强权。可是在遇到实际情况时,却往往忽略法律而寻求其他解决路径。他们有民主、法制的要求,却缺少依法办事的习惯,他们倡导公平、平等,但在实际生活中致法律于不顾,比如在评优评奖、入党、就业、等具体利益面前,他们往往却采取非正当手段;他们推崇依法治校,但是却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置之不理,比如旷课、考试舞弊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可能与当今社会风气有关,但是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的法制意识淡薄,学生的执行不统一,好像法制建设只是一个口号,喊喊就可以,执行时另一回事。

三、提高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一)领导要重视学校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途径,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本校的法制教育,以提高本院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在法制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多给予鼓励政策,从思想上重视法制教育工作,对法制教育人员的安排、教学课时的调整还是教学经费的投入都应该加大力度。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法制教育工作。另外,要从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等方面加强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进行。各科任课老师,尤其是辅导员要认识到对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全民促进法制教育的模式,为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树立良好的风范,不断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放心的人才。

(二)调整和完善法制教育内容

我国的法制教育课程不合理,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基本都是概念、条文罗列而成的,这样的课程内容不仅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难指导学生在实际中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所以,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过我设置高职教育发露课程的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法律实践教育课程,就是说,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围绕实际社会生活与学生本身的特点来设置。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心理特点,在教材的编写上,首先应有大量的法律基础知识加以概括,以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法律意识。其次,法制教育的教材内容要结合各个专业的专业知识分别编制。再次,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联系实际。

(三)加强法制教育创新

第3篇

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讲台上的老师津津有味的忘我讲解,讲台下的学生能跟上思路的寥寥无几,或者睡觉、玩手机,或者学生思维逻辑跟不上干脆忙于别的学科作业现象。整个课堂氛围沉闷、毫无激情。不少高职生反馈没有认真看过课本,课程教学互动少、老师提问少、提问也缺乏吸引力,对课程的认识是深奥、抽象、不切实际、是一门不能选择的必修课。

二、高职院校思修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能将思修课程内容生动的溶于案例内容。一般在高校的第一学期给学生开设,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它在帮助学生增强“四信”意识、树立科学“三观”、学会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会正确做人和正确做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理论引导和培养作用”。[1]现实中的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理论运用和认识的升华。通过将思修课程内容生动地溶于案例内容,案例教学法能够科学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更好的生活于这个世界。”[2](二)案例教学法能将思修课程丰富的理论底蕴润物无声地传播给学生。由于思修课本本身作为教学工具,其中的文本内容因为带有法定概念工具书色彩所以较为单调不生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思修给人的一贯单一、枯燥的印象。一方面将较为书面化的知识以生动的形式再现改变教学内容的生硬;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能够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法,不再是老师全程单独的讲授。教师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解释讲授者、答疑者和学生对案例参与过程中的判决者。在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案例自我认知、自我思考、最后归纳总结。(三)案例教学法能将丰富的实用价值和课程魅力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本来就是引导大学生合理合法社会化的指导书,教材的编撰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各项法律法规、人文修养,是极具有丰富实用性的。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完全能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是学生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修人生一课。

三、案例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一)通过案例教学法,解决目前思修课缺少时间、课堂时间有限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自教学内容到方法乃至教学手段上的改革,不但丰富了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资源,也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普遍采用2010年版的教材,该教材本身内容、知识点较多、课时量少,所以部分学生在翻看课本的时候更觉得枯燥。通过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达到一个案例汇集多个知识点,内容丰富不单一。(二)更适合高职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解读、探讨、辩论,甚至只是单纯的记忆模仿都对教学是有帮助的。通过案例教学对概念的基础解读,案例中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能让高职的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检查和对照,寻找差距和不足通过自我反省后道德品质也能够进一步升华进步。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展示更直观、更通俗易懂也更适合高职生的学生特点,

四、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在化

世纪之交,由于社会环境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思想也相应地有了改变,他们的道德教育更应引起我们的极大重视,对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问题,不少人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是,对如何有效地达到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目标的方法研究却未能有很大的进展。因此,笔者从活动教育的角度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能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参考。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道德领域中,活动特别是协作能够促进道德的发展,原因在于通过协作发展了儿童相互了解,相互评价的能力,在互惠的基础上发展相互尊重、公正感,培养起了“批判态度、客观性和推理思考的行为形式”,从而使用其能够逐渐摆脱成人和外在的强制,真正执行能过协作得来的规则;活动加深了儿童对道德规则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了基础。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教育中,我们也可以用上述理论作指导,提高开展以协作为目的的活动,培养、发展学生的真正责任意识和义务感,以形成和发展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及集体主义思想。以协作为目的的活动更是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而自我教育是衡量道德教育是否面功以及在什么程度上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活动教育”理论可为现阶段德育方法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一、高职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德育在方法上忽视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就拿道德规范或知识学习来说,当学生成长到一定年龄,逻辑思维开始发达,人际交往频繁,对外界社会的交流和了解增多,如果道德教育是单纯地进行灌输,容易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导致其道德价值观的混乱,进而则会感到成人社会的虚伪,并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反感。可以说,学生中出现对德育工作的逆反心理和“抗药性”与此不无关系。因此,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在内容上,也应该在所采取的方法和方式上适应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忽视学生心理发展变化,依然沿用大中小学生一个样的德育方式方法,必然劳而无功。

其次,忽视了青少年的时代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特有的心理倾向。对上一代人极为有效的方法,若全盘照搬,对下一代则可能收益甚微。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德育方法在某个阶段或时期有效而在另一个阶段或另一个时期又不那么有效的现象。当今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当代的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创新、变化和憧憬,老一套的方法和与他们时空距离较远的内容,对他们作用自然十分有限。无论是哪一个年级的学生,如果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较单调和枯燥,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鲜感,其效益必然递减。

最后,忽视了道德的内化过程。对学生采取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方法来进行道德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对他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文明规范有很大作用。但如果道德教育未能通过学生自身和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之内化,他们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操作又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则难以培养其自律品质。因为他律必然是有时空限制的,当学生处在失去外部道德规范制约的环境中,不少人就有可能有不道德的言行。如有的学生将自己的钱物上缴,以博得拾金不昧的美名,有的学生撕破自己的衣服,自伤身体,谎称是见义勇为、与坏人搏斗等等,这就是道德没有内化的结果。

由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说明,德育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已迫在眉睫。

二、如何创新学校德育教育

为了让我们的高职教育紧跟时代,为了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改革和创新德育教育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笔者认为,当前的道德教育应按以下方法创新:

1.内在化。即道德教育活动方式方法要抓住内在本质,使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现在的学生,大量的并不是没有道德认识,而是“知情脱离”或“知行脱节”。比如说雷锋活动,他们也会去参加,但未学到本质东西,在活动日或活动月里,大家表现不错,但过了这一段时间,依然如故。我们的德育教育要有成效,就要抓住本质,有针对性。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后,就通过让他们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处理人际关系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以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品质。在日常教育中,一些学生虽然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但由于缺乏情感的推动力,不能躬身实践。有一位学生看见一位盲人撞到树上,忍不住笑了起来,还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教师问他该怎么做才对,他心不在焉地回答:“应该同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可见他是懂得同情人、尊重人的道理的,但还未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就让他设想、体验一下盲人的心理反应和感受,然后启发他:“如果你是盲人,也撞上树,同时还遇到旁边人的嘲笑,这时你的心情如何呢?”这时才可能让这位学生认真思索起来,甚至可以蒙上眼睛让他走一段路或生活学习半天,这样就能真正对其有所触动,亲身的体验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要真正让学生“心临其境”去体验,形成接受教育的最佳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启开他们的情感之门,达到“理达通情”,言行一致的要求。

2.理性化。即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道德反省,使之不但其自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便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正确地学会识别千差万别的具体的道德情境。国外比较成功的方法就是道德困境讨论,提供一个学生易在道德认识上产生的混淆和道德问题或品质问题,如诚实与朋友义气、逞能鲁莽与勇敢等以及一些正确的道德动机与不恰当的道德行为之间的两难矛盾现象,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并让他们大胆地讲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并要他们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常识或材料展开讨论,教师不断根据讨论的进展提出可供进一点思索的问题,将讨论引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并逐步地导向正轨。最后老师可对学生的讨论结果,针对不同观点展开细致的分析,水到渠道引出较高的道德层次的、让学生充分信服的观点,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目的。

3.科学化。即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要适应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水平。比如,同样是故事叙述方法,小学生与大学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小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一般是从直观的、具体的、比较肤浅的感知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最早形成的道德概念,主要是依据成年人对各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从大量的道德情境里抽象概括出来的。利用道德故事的情境进行教育有着悠久而广泛的历史,在许多情况下,通过讲故事进行道德教育要比单纯地要求学生背诵《小学生守则》效果要好。要教育儿童诚实,老师无须大叫大嚷“要诚实,要诚实”,而只需讲述《伊索寓言》中那个牧童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故事;要教育儿童尊重长者,只要让他们去读“孔融让梨”的故事;要想让儿童如何懂得面对逆境,只要给他们讲爱迪生成才和张海迪的故事等等。这种方法比仅仅记忆行为规则条文印象要深刻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对于知识阅历相对较多,自我意识逐步完美的高职学生来说,再重复他们已经知晓的故事可能会使他们感到自己当作小孩而不屑一顾,改由学生叙述自己经历过的道德故事,将是一种很有效的理解途径和道德发展手段。

4.时代化。即要注意学生个性必理的时代特征。当今的大中专学生,自立意义非常强烈,特别是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他们摒充权威,厌恶别人对他们指手划脚,而要自己探索和追求。他们认为,教师没有权力命令他们相信什么,怀疑什么。对于许多事情,假如明知是自己分析错了,宁可要自己思考后改正,而不要即使是正确的现成答案。对于这样的学生教育的方法主要在于提出某个道德故事,并使学生与这些道德故事中涉及的人物相互发生影响,让他们有机会去面对真正的道德情感。

5.自主化。即发展学生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道德完善。比如利用假期,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形式,组织学生在山区或农村住一段时间,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制定出严格的纪律,并以此约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日常生活、开展活动或劳动均由学生轮流自己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生根据规定的作息时间、规则和安排展开活动,晚上进行自我小结,让学生谈自己的苦和累以及心理的感受,教师加以指导。要求学生相互鼓励,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进相互的感情和友谊,体验劳动者的艰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事后要求他们介绍劳动全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与同学视其效果予以评分,并将结果通知家长,以密切学生与家长间的感情交流,让学体验家长的辛苦,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的品质,同时以实际成果引起父母对德育的重视。

6.反复化。即要使道德认识内在化、理性化,道德教育就一定具有重复性。只有经过反复认识、反复感染,才能真正从心灵深处产生道德信念。而且,必须使这种重复教育每一次都能根据新的情况、结合新的内容,使学生有新的切身体会。开展的活动最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多次才能完成的项目,使活动和成效能与学生的个人努力相联系,并通过时间延续,使学生对之产生感受,并产生一定的审美情趣或心理满足感。如让学生在某一较荒凉的空地上种植花草树木,要具体地规划各个学生的具体负责范围或对象,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学生的劳作情况进行评比,要求学生给予通过关书本知识或请教有经验的长辈加以解决。

教育人的工作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本来难度就大,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实践,作为新世纪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运用先进的德育理念,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来构建21世纪的德育方法模式。

【参考文献】

[1]郭昭第.家庭德育面临的三个问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7,(1).

第5篇

1.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高校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普及到了大众教育,高校对于学生的“宽进宽出”使大学不再是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高校扩招带来了大专院校的合并及校园的建设、后勤的商业化使大量社会人员的涌入、学校周边环境的纷繁复杂以及网络社交的普及等等方面的问题,使学生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2.学校法制安全教育不够深入

目前,各高校对于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讲座层面上,时间短、次数少、不深入,且一般只在新生入校时进行集中教育,持续性不够。虽然各高校均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浮于形式,学生重视不够,课程也比较枯燥乏味,不能让学生真正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不能使法制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从另一方面来看,作案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肯定有异常举动,而同宿舍人员法制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及时发现上报班主任或辅导员,日积月累,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3.学生自身因素

(1)法律意识淡薄

2004年在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事件”、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事件”、2013年4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等这些无不表明少数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因一时冲动、愤怒、心理扭曲就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惨剧,对其他学生、学校及社会都造成了严重伤害。

(2)社会阅历浅,个人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是在父母的庇护中成长,而进入大学之后就完全需要自己独立生活,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相对简单、单纯的学习生活经历使他们的个人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易于相信别人,从而被违法犯罪分子利用,造成学生身心上的巨大创伤。主观上,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诱惑缺乏自控力,但更多的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缺乏经验和人生阅历,导致大学生屡屡上当受骗,有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法制安全教育

针对大学生法制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的原因,作为一线工作者的高校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从而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法制安全意识:

1.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安全教育氛围

对于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首先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订安全处理预案,营造分管领导和责任教师分工合理、责任明确、人人抓安全、安全人人抓的良好校园氛围。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应充分发挥教育阵地作用,利用自身优势,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法制安全教育,帮助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法制安全意识。具体来说,辅导员应该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就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且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强调,使学生牢固树立良好的法制安全意识,这是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甚至是今后步入社会生活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我们应该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教育学生要知法、懂法、守法,学校、社会及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使安全观念深入人心,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2.开展“体验式”法制安全教育

所谓“体验式”法制安全教育模式就是借助特定事件的经历,使学生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法制安全的重要性。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相比,“体验式”法制安全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并树立法制安全意识。该教育模式提倡设计实际的、新颖的教育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法制安全体验,并通过学生的反思、讨论,形成自律性的法制安全意识。辅导员应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体验式”法制安全教育,寓教于乐。具体来说,可举办以法制安全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例如编排法制安全教育情景短剧、开展主题调研活动、学生进社区开展法制安全宣传活动、举办模拟法庭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法制安全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安全意识。

3.提高个人防范意识

辅导员相对学生来说,社会阅历较多,但相对单纯的校园生活使得部分辅导员防范意识不够,没有及早发现学生异常,将危险扼杀在萌芽阶段。因此,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老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协调力、应变力、警觉性,并不断提醒学生树立个人安全防范意识。同时,要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危险,从而及时阻止学生陷入危险,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让犯罪分子无机可乘。

4.深入宿舍,掌握信息,防范危险

宿舍是学生最放松、最真实展现自我的地方,也就最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因此,辅导员应勤走访学生宿舍,在宿舍中与学生谈心,关注学生言行,与学生建立信任与情感,这样就能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心理异常学生,将危险扼制在萌芽阶段。同时,可以着力培养一支得力的学生干部、党员信息反馈队伍,充分发挥主要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作用,及时将学生的动态信息反馈上来,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5.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6篇

体裁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语篇既是语言建构又是社会意义建构,既让学生掌握图式结构又能够了解其构建过程。笔者在高职院校写作教学方面有多年的实践,尝试过多种教学法,效果不甚明显。经过体裁教学法的理论学习与初步课堂实践,觉得体裁教学法比较适合于高职院校实用英语写作教学[1]。

首先,体裁教学法是以语篇的社会功能和交际目的为核心,这与英语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其次,体裁分析法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体裁的不同语篇的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实用英语写作的素材大多为社交信函和常用商务信函。另外,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写作考试多以应用文为主,高度结构化的体裁分析比较适合考试要求,从这点上说,体裁教学法的采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减轻考试焦虑感,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写作考试成绩和写作能力都有益处。

从体裁分析理论看,写作是同社会情景密切相关的,写作是作者与某一特定社会情景沟通的手段。情景语境通常包括三要素[2]:语场、语旨、语式。语场指交际的内容和目的,语旨指交际双方的关系,语式指交际的方式。以确立贸易关系信函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强调这类文章的交际目的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情景语境的分析:语场、语旨和语式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列出其图式结构,分析其特点,这样对学生习得英语写作有重要意义。当然,体裁教学法并不否定成果教学法中常用的语言层面的分析。相反,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参与特定体裁的用词和句法的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不同体裁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和体裁结构,能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言建构和意义建构,完成与社会的书面交往。

2.目标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目标教学,就是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基础,以掌握学习策略为理论指导的一种科学化、标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运用目标教学法首先从有计划地确立目标开始。通过让学习者通过完成各种目标不断接触新知识、得出新结论,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目标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实施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阶梯式训练。为增强写作课程的方向性和主动性,师生都要对写作课的目标了然于胸,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原来存储的与目标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并以此作为生长点和衔接点去生成新知识,增长新经验。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近期目标是通过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拿到毕业证;远期目标是毕业后面向就业市场,满足社会需求,掌握和运用各种应用文,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目标教学法在写作课程实施中通常有四个步骤[3]:扩大词汇量,提高基础写作水平;写作要点和格式的训练;写作内容和质量的训练。批改反馈,修改成型。教师要把学生上交的写作初稿认真批改,检查从语言知识积累阶段走向语言知识运用阶段的成果。教师要做到对每个学生的水平和问题心中有数。确定主题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充实,结构是否合理。不可攀,增强其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3.错误分析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如拼写、词汇、语法、句子结构、语篇结构等方面的错误,如何从理论上认识这些错误,改进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错误分析理论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受母语习得中错误分析的启发而提出的。错误分析理论认为,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并不意味着学习上的失败,它反映了学习者对目的语所做的假设,这种假设只有在与目的语体系不符时才会出现偏差,因此,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4]。通过错误分析,可以让我们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建立和检验假设的,进而探索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寻找错误的来源,帮助学习者纠正错误。

通常来讲,作为教学或准备教学材料的一种辅助方式,进行错误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搞清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采取的策略;试图搞清造成学习者错误的原因;获取有关语言学习者普遍难点的信息。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产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是学生学习语言内化知识的外显反映。但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应持宽容态度,允许错误存在。通过对学生错误的分析,教师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错误,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且还可以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在课堂上一一解释说明。

纠错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完善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语言错误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哪一种错误,教师都不要急于亲自纠正。由于学习是渐进的,有些错误是暂时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

参考文献:

[1]韩金龙,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1

[2]韩金龙,秦秀白,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赵芳,景品兰.错误分析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

[5]杨宇红.错误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训练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0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教学研究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大力提倡的一个发展方向,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体现,对社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同社会、国家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针对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是增强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基础,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模式以普及为主,学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去,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培养法制观念和素养,不断提升人才素质。

1 现阶段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状

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知法懂法用法的社会主义人才,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大学生的犯罪率,目前的法制教育主要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过于注重思想教育忽视了习惯和实践教育,我们应该明确,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过于注重思想教育无法实现知识到能力以及思维的转变,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社会要求。

1.1 缺乏对法制教育的准确认识

法制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育目标,而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仅仅是将法制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这是缺乏对法制教育的正确认识的体现,要明确思想素质是重要的,这仅仅只是学习法律的基础,德育教育不能涵盖法制教育,这样起不到法制教育应有的目的。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就业过于关注,忽视德育教育,更加忽视了法制教育的开展,弱化甚至是完全略去法制教育的存在。这种片面单一的法制教育的理解很难保证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在师资力量上很匮乏,导致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开展状况堪忧。

1.2 法制教育重心偏移

现阶段的法制教育将重心放在法律的普及上,而不是法律意识的培养上,这种落后的法制教育重心是目前法制教育水平得不到提升的根本所在。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对学生的法律素养有了很高的要求,而法律意识又是法律素养的基础,只有培养足够的法律意识才能使法律素养得到提升。这是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同样也是我国法制教育努力的方向。大部分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以课堂为学生灌输法律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这很难将知识转变成能力,从而提升法律素养。繁重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对法律知识失去了兴趣,同时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较差,教学内容缺乏重点,缺乏实际的教学意义。

1.3 缺乏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

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是法制教育的基础,现阶段的法制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尤其是针对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方面,虽然说学生就业对法律知识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是要明确法制社会中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应该从基础的教育中心到教学方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强,有一定的法律思维。

2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改进方向

2.1 明确法制教育重要性,认识和了解法制教育

高职院校是重要的社会人才培养基地,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法律素养是法制社会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不断提升个人素质的基础,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渊的影响,高职院校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将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法制教学水平。同时要结合当代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改变,转变传统的法制教育观念,深入分析法制教育的深刻含义,围绕培养学生法制意识为核心进行法制教育研究,让学生在学校培养出一定的法律思维和法律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2.2 将培养法律意识作为法制教育的根本

要明确法律素养是法制社会的有力保障,只有知法懂法用法的人,才能促进法制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是一个特使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就很容易走向犯罪,这也是大学生犯罪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要摆脱知识灌输,而是法律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有一定能力和意识进行犯罪行为的判定,降低学生不如犯罪道路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2.3 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实际中要增强法律知识的针对性和专业性,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在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法律知识教育,提升法律的实用性以及学生的主动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和创新,教学内容新颖有趣,同时要符合实际,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提升课堂效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注重案例分析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例如,进行犯罪现场模拟、犯罪心理分析等,通过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

3 总结

法制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明确现阶段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培养同社会、国家联系到一起,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全能型人才,培养知法懂法用法的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引言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不仅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还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包括作为终身教育、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战略目标指出,“到2020年,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实现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社会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重视和发展继续教育是社会进步、时展的迫切需要

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任务主要是对职后人员或专业人员的知识及技能进行更新、补充和提高。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新时期,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持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2.深入举办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

继续教育不仅给职后人员提供学历教育,还应包括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其目的是不断满足人们就业和自身发展提升的需要。目前承担这些教育和培训任务的多为大学的继续教育机构和各类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也有企业为培养人才,促进发展而自主进行的培训。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举办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充分服务社会经济建设。

3.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创造利润和发展空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无处不在。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追求和创造利润,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教育支出成本。当然,高职院校开展的各种形式继续教育必须保证在市场机制和市场法规的保障下正当追求合法的利润。这样,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既取得可观的利润,又可以腾出一定的经费空间用于投入教学资源和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宏观层面

1.政策制度不够完善

美国先后于1976年、1996年颁发了《终身学习法》和《成人教育法》;英国于2000年颁发了《学习与技能法》。对比这些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尚未制定一部全国层面统一的继续教育法。虽然在一些地方制定了一些区域性、专项性的继续教育法规,但是这些法规毕竟具有局限性和地域性,因此直接导致各种继续教育办学项目的庞杂和凌乱。

2.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发展继续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该具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就我国教育财政资金分配看,投入高职院校的经费远远不及本科院校。而多数高职院校用于发展继续教育的资金极其微薄甚至几近缺失。因而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大多形成了“自筹经费、自给自足、自负盈亏”的生存和发展模式。

(二)微观层面

1.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和定位有待更新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肩负着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使命,在发展中应进一步强化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提高为职后学习者提供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服务认识。但实际上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对这方面的认识和定位并不清晰,主要表现为对社会需求缺乏足够的调查了解,对人才培养质量跟踪重视不够等。

2.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办学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

继续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办学形式方面应该更加灵活和开放,才能满足职后人员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办学工作中存在形式单一、方法和内容陈旧、师资质量不高、资源紧缺等问题,因此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实效性不强,难以吸引学生和达到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对策探析

1.健全法制,为高职继续教育发展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我国正处于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建设进程中,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需要法制保障。当今法制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在继续教育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系统、完整的相关法律法令,为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在我国,继续教育立法应该重点注意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点面结合。即继续教育法制建设既要从路线方针、总体规划、宏观目标、发展模式等方面定好方向和基调,又要根据地域特点、行业特色、个别项目等方面制定子项目法规,并实行“试验”“试点”等措施,待得到良好成效之后再进行大规模推广,最后报送中央立法部门终形成统一的《继续教育法》。二是重点鼓励和规定企业参与继续教育工作。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重要内容即为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而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为企业的人才提供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服务,让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要使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必须鼓励和规定企业参与其中,使企业认识到进行职业培训是企业应该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产产学合作办学上升为法律条文。职业教育,尤其是继续教育带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没有政府的主导和要求,继续教育很难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2.加大投入,为高职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发展职业继续教育是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高职继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国家、地方和高职院校都应该在转变认识、准确定位继续教育之后,应该加大对高职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国家层面分别设立行业、学校系统的继续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拨付支持各类继续教育项目的费用;二是允许多种形式合法筹资和引进资源。如,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引进企业参与教学、订单培养、资金或实物仪器投入等。三是成本分担,即继续教育的投资成本由政府、企业、受教育者三方承担。四明确资金使用原则,针对性重点扶持。国家、地方、院校对继续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应该有明确、详细的使用方案和原则,对重点项目、急需项目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倾斜支持。在以上各方面中,政府承担着最重要的责任,要有相关明确的原则和要求,并承担主要的投资责任,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受教育者作为直接受益者,但存在机会差异等原因,政府需要通过其他投资来缩小或者弥补这种差距。对于企业,应该制定清晰的参与机制,对积极参与者给予鼓励,如,税收优惠、一定范围的政策倾斜等,对消极抵制,拒不参与者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对于公民个人,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可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和职业能力,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3.推进课程改革,增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重点讲究科学性、灵活性、实用性。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系统中设置有由教育界、企业界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主要负责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审查、实施、评估等,委员会根据社会变革、行业需求,为不同人群、岗位需求等对课程进行更新和调整。在我国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课程中,要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大力推进课程改革。首先,在课程内容上,要强调学科知识实用性和广泛性,是技能和知识有机结合,坚持以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需求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兼顾理论和实务,注重学生职业适用性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其次,课程的实施过程由地方经济、行业、学校的共同参与。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训练必须无缝对接、有机结合,这样一方面学生得到了必要的职业训练和技能提升,行业企业也可以从中把学生在工作岗位实践中出现的问反馈给学校,对教学内容及过程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最后,高职继续教育要进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大量运用讨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是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必须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三者之间形成相互配合和支持的有机整体,即政府制定配套措施,企业积极参与与配合、职业院校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三者协调统一,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和保障高职继续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志国.对高职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些看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4,(4中旬).

[2]许杰伟.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现存问题及完善对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1(上)

第9篇

论文摘要:书法教育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列为弱势科目。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书法教育的重要价值意义,并提出一些适合高职院校发展书法教育的策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它一方面要求注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这些专门人才需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越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书法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历史演进中,其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颇受历代教育者的重视,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审美教育范畴。学习书法,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培育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用和优势。 

一、高职院校开展书法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除了进行专业技能的升级外,更需要的是使大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得到提高。书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高职院校因办学特色的限制,书法教育却长期得不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书法发展受到时展大环境的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网络越来越成为国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代替了传统的书信,不要说毛笔,即使是硬笔书写工具,也逐渐被手机按键和电脑键盘以及通讯设备所取代。书法失去了广泛的实用价值,成为了纯艺术,也失去了得到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如今,作为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书法艺术,其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状况,实在不容乐观。 

2.高职院校教育对书法学科定位的认识模糊 

书法属于视觉艺术,表现出人们对平正与奇侧、统一与变化、整齐与错落等种种美学形态的认识,并展现书者的情感心绪与品格修养。而书法是否是独立的艺术门类,至今仍是艺术界、文化界、学术界极为关注并经常引起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目录和基础教育的学科设置中并未列出书法是单独的学科。再者,高职院校本身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由于书法学科定位不明确,所以对书法教育的态度往往也是可有可无,仅仅当做是学院文化建设的陪衬而已。 

   3.职业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  

职业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没有设立明确的书法教育管理机构,协调统一书法教学工作;大多数书法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制和完整系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书法教学形式单一,缺少资金以及设施投入;高职院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等。  

4.高职院校生源人文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觉接受书法教育的意识  

多数学生以前学习科目范围狭隘,接受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又存在差异,普遍缺乏书法知识。他们在一起接受、重视技能型教育后,艺术修养难以得到提高。  

二、书法教育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实用价值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是十分重视书法教育的,除实用目的外,更重要的是把它当做提高修养品行的必修课程。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高职院校实现书法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课,其实用价值更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  

1.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清代刘熙载《书概》说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其中,“书如其人”一直得到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的广泛认可。宋代朱文长在《续书断》中评价颜真卿的书品和人品时也深有感慨地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书法艺术是书写者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真实写照,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是陶冶情操的重要艺术形式,是唤起学生进取精神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在传统的书法教学中,施教者十分看重对受教者的品行教育,强调学书者要树立良好的品行修养。宋代姜夔《续书谱》在谈到如何得书法“风神”时云:“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将“人品高”放在得书法风神的八个要素之首,可见古人对人品的重视程度。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以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坚定。所以,艺术在道德教育中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书法艺术教育就是以形式和内容双重之美,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把品德修行寓于教育之中。  

2.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三国时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其意思是说,书法作品中的笔迹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具有审美价值,是因为能体现出人的美好情感。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说:“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至”。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基本的美学。而形式美,是汉字书法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哪一种书法形体,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无不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有意味的形式”。因此,书法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 

在书法教育中,学生通过临摹学习、创作作品和欣赏高水平作品的锻炼,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具备一定的艺术眼光、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良性循环,他们就逐步地对艺术或现实中的美与丑、雅与俗等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从而培养全心全意热爱美、鄙视丑的高尚品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雄浑之美、秀逸之美、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丰富的审美属性,是打开美丽殿堂大门的钥匙。它在引导学生欣赏创造艺术美的同时,也创造了具有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学生。 

3.有助于对学生勤于思考、领悟能力的培养 

书法艺术教育,通过传授知识、训练技巧的过程,使学生眼、手、脑同时并用,进入积极的观察、分析、思考的状态。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勤于思考等方面的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好处。 

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指出书法临摹要多悟、多思。同时他还指出:“余尝谓临摹不过学字中之字,多悟则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从虚处着精神。”书法学习不仅要思考书法本身,也要思考“字外之字”,而创作主体个人情感的表达就更离不开思考了。领悟力是学生对书法形式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更深入的洞察和感悟,是在学习过程中的触类旁通和认知的提高。只有领悟才能将所学化为己用。领悟力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总结的能力,故书法学习中领悟能力的提高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发现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可以领悟和谐本质,促使他们懂得如何发掘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与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懂得团队精神,懂得关爱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进而以健全的心智投入到有序的学习生活当中,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此外,丰富多彩的书法文化活动不仅能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自身修养能力,而且更有助于校园文化的丰富发展。 

三、对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开展书法教育的思考 

要彻底解决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实现书法教育和高职文化的有机结合,提高书法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造有利于书法教学的硬件设施 

转变观念,加深对书法教育的认识,创造浓郁的氛围和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制定一系列教学措施,把书法教育纳入学校培养方案中。这要求高职院校不仅在制度和指导思想上确保书法教学的正常开展,还要创造条件来满足书法教学的物质环境需要。比如成立书法教研室,加强书法教学的质量管理;将书法课单独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公共必修课;各院系设立若干小的书法练习、创作室、展厅等,让学生有练习、交流、创作、展示的空间。 

2.建设一支书法艺术素养高、责任心强、具备良好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平台直接决定书法教学的水平和效果。鉴于目前专业书法教师短缺的情况,可以采用校际联合的办法。各高职院校书法师资力量各有所长,如果广泛联合,资源共享,则是做好书法教育切实有效的办法。高职院校之间可以尝试互派教师授课、互派学生选课等合作方式。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书法教学可采取新的形式,如采用自学、自评的教学模式。亦可采用讲解要领、自行创作、分析习作的教学方法。重视作业的批改与总结,耐心指导,使学生不觉得单调枯燥,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认为练字太枯燥乏味,原因是多数学生看不到自己书写水平的提高。经实践,定期举办展览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学生通过展览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了信心,也提高了兴趣。 

 

参考文献: 

[1]韩盼山.书法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