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8 21:15: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小学教师学习材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历史教学;考试材料;获取信息;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63-1
一、客观、全面、准确理解情景材料的原意
准确理解情景材料的原意是提取有效信息的前提,如果材料都理解错误,那么学生获取的信息也必然是错误的,这里的准确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读懂情景材料原意,二是读懂作者引用这则情景材料的用意到底是什么?作者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在提炼信息时,学生往往重视的是第一层,而忽视了第二层,在作答时,有时根据第一层意思就可以得出答案,有时要根据第二层意思才能得出答案,而有时则需要将两层意思相结合才能找到答案。
如:这样一道材料题: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体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夭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家为最费。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也,而工商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于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材料二中学生要抓住“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和“盖皆本也”这两个关键的信息,特别是“妄议”和“皆本”这两个词语鲜明的表达了黄宗羲的观点,即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材料三学生应重点找出雍正帝的言语中带有感彩的词汇,然后再去判断他的真实态度,这段材料中的“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也,而工商皆其末也”这句话也是明白无误地表达了雍正帝主张重本抑末。
作者在描述史实或引用材料时往往会运用许多带有感彩的字眼,充分反应了作者的阶级立场和好恶,学生在提取信息时,一定要把这些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重点划出来,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和由表及里的整理,才能够准确理解材料的原意和引用者的原意,把握住了这两个原意,学生提炼出来的信息才能准确无误,才是有效的信息。
二、关注情景材料中人物与时空信息
传统观念把人物、时间、地点作为情景材料的基本背景来理解,这无可厚非,但是学生在做题时,对这三大要素要保持灵敏的嗅觉,要高度关注这三个要素,有时可以直接依据这三个要素中某一个或两个要素提炼出有效的信息来,从而省去大量的时间去揣摩情景的原意,做到事半功倍。
例如: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这道题目学生只要抓住“唐诗”和“唐三彩”这两个信息,综合为唐朝这个时间信息,那么肯定排除掉④,答案就很容易得出来。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在依靠教师自觉和自律的基础上,还必须面对现实优化环境、健全机制、进行理念提升和方法创新,努力探求提高教师师德素养的对策,促进中小学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师德 问题 对策
New countermeasures for moral character enhancement of teacher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Mo Fei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some problems with moral character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eachers have, to some extent, spoiled the image of teachers. Moral character enhancement of the teachers, for one thing, is based on their self-discipline, for anothe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system, upgrade of education ideology and creation of methodology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for the goal. All the above efforts are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Keywords】Moral character of teacher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1.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习阶段。中小学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产生的影响是非比寻常的,在这一时期教育影响至关重要。中小学学生模仿性很强,他们往往把教师当作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这就必然使教师的道德具有特定的社会价值,即对学生人格成长的启蒙意义。所以说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体现在思想教育和谆谆的道德教化上,还通过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中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以高尚的师德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是中小学教师建设中的重要要素。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使为人师表成为广大教师的行为准则,促进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也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美德的体现者。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修养,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青少年学生道德建设的先决条件,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抓紧、抓实、抓好。
2.目前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但是时代的发展对教师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也显现出了一些师德、师风缺失的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 教师本身素质不高,事业心不强。我国已经开展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年了,形成了全国重视教育的现象。学生接受教育比例越来越高,教师缺口比较大,中小学教师数量的猛增,客观上也造就了一部分素质和道德不高的人加入到教师队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以物质利益作为评价一切事物标准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呈蔓延之势,少数中小学教师把师生关系变成了互相利用的商品关系。如有的教师利用节假日向学生索要礼品,利用学生搞创收,不注意自身形象,师生关系世俗化;少部分中小学教师对教育事业没有热情,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缺乏孜孜不倦的勤业精神,对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只是把教师工作当作一个普通的职业而不是事业看待,甚至仅仅将其作为养家糊口的饭碗或者通向其它事业的“跳板”;还有个别教师出现意志消沉、不爱岗敬业、事业心不强的现象,不良行为损害了教师的整体形象。
2.2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严重。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缺乏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1]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热情普遍不高,有的在教学中缺乏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多年一本教案教学生,没有更新;有的不按教学要求认真备课,甚至没有讲义,难以保证上课质量;有的停留或满足于一般陈旧知识内容的传授,无心探索和介绍新的科技成果,无心致力于教育教学攻关。教师上课随意性较大,迟到、抽烟、打电话屡见不鲜。教师职业倦怠是对教育职业的伤害,不仅对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构成巨大危害,而且危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2.3 好为“经师”,不为“人师”。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教师有两重人格,一重叫‘经师’,就是管教书本的知识;一重叫‘人师’,就是教学生做人,要管好学生的作风、生活和学习习惯。”然而在目前的中小学教师中,一些人认为只要完成“教书”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自己应尽的职责,不知道自己更重要的职责是“培育新人”。这些教师平时只是教书上课,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一概置之不理,不热爱和尊重学生,从不与学生谈心,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的成长毫不关心。[2]不重视“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上课讲脏话、吸烟,喝过酒进入课堂,穿着打扮有失身份,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私利,给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负面影响。
2.4 师德教育的形式枯燥、单一。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方法都比较单一,主要就是通过课堂上、会议上对中小学教师师德知识、规范进行集中灌输和空洞说教。有人认为,教师本身就是教育人的,所以,师德教育用不着讲究方法,只要把那些职业规范提出来,灌输给中小学教师就行了,中小学教师自然会自己教育自己。缺乏中小学教师的自主参与和深刻体验,使本应丰富感人的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少有实效。[3]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与技术不断更新,教学任务繁重的中小学教师为难以挤出时间在短期内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而困惑苦恼。再加上应试教育积重难返,所以师德教育自然成为了应试教育的“鸡肋”。
虽然以上这些中小学师德建设方面的现象只存在于少数教师身上,但有损于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也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大力提高道德水平、加强道德建设,在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形势下,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大力提高师德水平,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
3.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创新。进入新时期,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创新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工作,弘扬高尚师德,履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着力解决中小学师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造一支敬业奉献、教书育人、遵纪守法、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提高准入资格和加强岗前培训。提高准入资格是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首要环节,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把握:一是进行上岗资格考试。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扩招速度过快,人才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在中小学录用新教师的过程中应该进行上岗资格考试,从人才录用上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进行上岗资格考试和教师资格认证是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水平不高、起点低的一项可行措施,也是保障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二是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中小学教师走上讲台的第一课,是他们走上中小学教学岗位前必须接受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学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以及学校规章制度方面的较为基本的、系统化的培训,也是中小学教师由原有的角色向教育者这一新角色转化的桥梁,对中小学教师完成角色转变起着催化和指导作用。
3.2 坚定理想信念,爱岗敬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为此,中小学教师要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才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鉴别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以言传道、以行垂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中小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是神圣而光荣的,深化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认真钻研专业知识,苦练教学的基本功,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能力。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研究方面的新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做到博学业精。
3.3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焕发中小学教师风采。改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就必须改革当前对中小学教师单纯以升学率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以中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减轻中小学教师工作和心理上的压力,创设适合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制度和机制。根据当前教师职业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措施,在优化教师结构、激发教师敬业精神的同时,需要考虑教师职业的稳定性、教师专业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个体需求,使教师具有稳定的从业心理、健康良好的发展心态。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小学教师以身作则、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3.4 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育好人是师德教育的最高荣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觉悟。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课堂上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5 创新师德学习材料,丰富师德学习活动。师德学习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一,要不断更新师德学习材料,删除不符合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材料,替换上具有时代特色、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内容。同时树立品德高尚的中小学教师师德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第二,要拓宽师德学习活动的范围,而不是搞形式简单的说教和内容空泛的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围绕提高中小学教师师德的活动,提高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标准。第三,组织中小学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全员培训学习。通过培训学习,引导教师确立师德信念,端正中小学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小学教师爱教乐教、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
总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中小学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都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样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参考文献
1 刘俊娥、柴冬梅.中小学师德教育分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53~54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
1.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目前所处阶段
针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从“九五”期间就已开始,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操作式培训阶段、案例式培训阶段、项目式培训阶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阶段,如图1所示。2014年5月27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依据该标准,教育部同时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给出了方向性指导。
根据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相关指导意见,各省市搭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平台,也开展了相应的培训工作。如广州市于2015年1月29日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搭建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题介绍平台,并开展相关内容的培训。
2.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主要方式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从时间上划分,一般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系统学习、专题研讨等。培训主要以集中面授培训与网络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集中面授培训指在各省市相关机构的组织下,采取集中面授的形式对符合遴选条件的教师进行面对面培训,培训活动包括主题讲座、线下协作活动等。例如,《教育部“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广州试验区天河试点区实施方案》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采用远程辅导教师集中面授培训与全员远程培训的方式。
网络远程培训指在各省、市相关管理机构的组织下,采取网络远程培训方式组织教师收看培训课程、研读学习材料,利用在线交流研讨、专家辅导答疑和本地集中研讨等方式进行培训,一般对教师学习时长、学习内容都有详细的规定。例如,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项目中级培训全程采用远程培训方式进行。学员需按时、独立学习网络课程中各模块学习内容,每期学习时间40天。晋江市教育局开展2014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采用集中面授与远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面授时间为1天,由项目专家担任主讲;远程培训时间为35天,主要依托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海西教育网)和市教师进修学校,进行网络培训。
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内容和培训步调统一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中,组织者往往采用统一的培训内容和统一的培训步调,没有考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个体差异,而且难以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教师特殊岗位之间需求的差异,针对性不强。受训教师往往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单位部门、不同的年龄等,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学习能力,他们面对统一的培训内容反应各异,有的感觉学习重复,有的学习困难跟不上教学进度,有的感觉内容太浅薄。因此,设置统一的培训内容不利于教师的个性化学习。目前的培训基本上都是任务式的正式学习,要求受培训的教师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学习或者完成固定的学习任务,达到固定的学时要求。这种学习方式不够灵活,无法适应教师的个别学习需求,受培训的教师往往会想出各种方法应付学习,这样的培训实际上没有真正达到学习的效果。
2. 培训时间集中且时间较长
传统的集中面授式培训,一般是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大多会选择在受培训教师的假期时间安排培训活动。这种形式便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交流,遇到学习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同伴或者培训教师的帮助指导。但是在实际过程中,集中培训的形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使得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作为成人,角色具有多面性,工作具有多样性,自身工作安排、家庭等原因使得教师很难保证在集中培训期间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网络远程培训也需要受培训教师在工作时间以外安排时间进行远程学习。而且,一些网络培训课程时间较长,无法激发教师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培训非但不能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反而增加了额外的学习负担。教师不愿意在休息时间花很长时间进行相关的网络学习,经常会出现为了应付学习课时而弄虚作假的现象。比如,统一时间用多台电脑播放教学视频,或者找机构或软件代替学习。
3. 培训设备不便捷
目前传统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小学教师与培训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等几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必须在电脑和网络环境中进行。中小学教师任务繁多,可用于集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时间少,但其零碎时间多,利用空间广,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大。由于电脑的移动性有限,教师想学习时并不一定有可用的电脑,这容易对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同时,由于电脑不便于携带,教师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浪费较多可利用的学习时间。
4. 培训交互方式单一
不论是集中面授还是远程网络培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交互方式单一的问题。集中面授过程中,培训教师基本采用讲授的方式传授知识,受培训的教师更多是聆听,信息传递为单方向的灌输方式。远程网络培训中,接受培训的教师利用远程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但目前教师远程学习平台功能有限,加之培训组织管理不足,使远程培训平台不能实现良好的在线交互或线下互动。
5. 培训环境和教学应用情境分离
教师的工作实践性很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应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很多培训只关注了培训期间知识的短期内化过程,一个项目学习下来,短期内对教师触动较大,当回到学校真实教学环境中,曾经的项目培训所得便逐步衰减。这样的培训忽视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实践特征,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提高的需要。很多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在回到实际工作环境后,未能像预期的那样应用培训所学改善教学行为,甚至过一段时间,又回到了培训前的状态。培训和工作是两种不同的情境,受训教师面对情境的变化,很难将培训所学顺利地迁移至工作情境中。因此,项目式的培训课程不能支持教师的常态化学习,难以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理想的应用效果。因此,如何实现教师培训学习和教育应用一体化,是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运用移动学习解决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为学习者提供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通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与其他形式的学习比较,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它强调“及时学习”,因为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另外,它是对正式学习的补充,因此具有改变教育和培训方式的巨大潜力,正成为一种能够解决传统教育所面临挑战的新模式。
将移动学习相关理论合理应用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能较好地弥补目前培训存在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教师提供大量优质的微型化资源;移动学习设备的移动性使教师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的良好交互;培训环境与教学应用情境相关,缩短了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距离;移动学习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图2表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及移动学习对策。
图2 培训存在的问题及移动学习对策
1. 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移动学习的一大特点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习者可以灵活支配时间,把握时空,在最需要的时候获取知识信息,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在工作、生活或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或地点进行学习。这一特点就弥补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培训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这一缺点。教师可以比较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地点,避免了因“培训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对培训效果带来的消极影响。
2. 为教师提供大量优质的微型化资源
移动学习另一大特点是“学习资源片段化”。移动学习资源一般是实用短小的知识点,移动学习强调在有限的、较短的时间内学习相对短小的、松散连接且设计良好的知识内容或模块。这一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师培训学习时间过长”这一局限性。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在空闲时间进行短暂的学习。
移动学习更多地强调非正式学习场合下的学习。这一理念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过程中的使用会丰富教师的学习方式,将整个学习任务细分,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减轻教师学习负担,起到“积少成多”的学习效果,让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培训任务。
3. 使教师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移动学习的学习形式是移动的,借助于一些便携式移动设备,在没有时间、地点的制约下任意开展的学习活动。这一特点弥补了传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设备单一”的缺点。教师不再受设备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移动学习设备进行学习。
4. 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的良好交互
移动学习环境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丰富的交互方式和良好的交互体验。
第一,丰富的交互方式。移动学习终端除了最常用的触屏交互方式之外,还可以实现拍照、录像、声音输入输出、GPS定位、重力感应、肢体动作感应等多种交互方式,实现多方式的信息输入输出,与具有同样功能的设备相比,功能的集成性更强,使用更加便捷。移动学习的这一特点保证了移动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交互性的实现,使中小学教师能更好地与移动终端、学习同伴、培训专家等培训要素进行交互,提高培训效果。
第二,良好的交互体验。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移动终端的交互操作较为简单、及时且顺畅。良好的交互体验保证了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多方向的有效传递与及时反馈,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将移动学习引用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其良好的交互体验能够保证且有效提高教师的学习效果。
5. 培训环境与教学应用情境相关,缩短了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距离
移动学习活动是情境相关的。移动学习将学习者置身于可信的、适当的使用情境,依据学习者所处情境的变化而创造出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利用移动学习设备,无论走到哪里都可实现移动学习,并使教与学真正突破时空限制,使学习发生在真实的自然、社会情境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学活用”。由于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进行学习,实际教学情境就是学习情境,且这种学习方式方便快捷,缩短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距离,有利于教师将所学知识有效迁移。
6. 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应当思考如何把终身教育的思想融入培训过程当中。传统的培训由于培训设备、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的限制,无法很好地在培训中融入终身教育的思想,若将移动学习应用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因其非正式学习的特征,培训将融入到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中,不仅能使接受培训的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利用这种方式去不断地补充、更新知识,而且还创造出对其整个一生都获得教育或自我教育的机会和可能,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结 论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移动学习的解决方案,使教师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缩短了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距离,同时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将移动学习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相结合,探索移动学习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新模式,将有助于改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摘 要】在这个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变化、职业要求、自身发展需要都在不断推动着教师自我发展,推动着教师不断地进步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为保证中小学教师能顺利地进行自我教育,文章从外部保障和自我行动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专业化;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外部保障;自我行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1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H-14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应充分考虑内因和外因这两个因素。内因和外因是相互作用和相辅相成的,一定的外部环境是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中小学教师主观能动性下的积极行为是自我教育得以最终实施的根本保证。
一、外部保障方面
1.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目前,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不高,进而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据 2007 年国家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教师的平均工资一直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最后三位之间徘徊。 待遇是对人的劳动应给予的权利、社会政治地位和物质报酬的总称,其核心是工资报酬。虽然经济收入不是决定教师社会地位的唯一因素,但是它却折射出了社会对教师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的认可程度与评判高低。因此,要想改善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和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收入待遇机制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包括优厚的工资和诸如带薪假期、退休金、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福利以及奖金、津贴等,从实质上改善中小学教师的生活质量,扭转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为中小学教师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
2.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或进修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培训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性,面对不同的对象、知识背景、学历层次以及专业水平,“一刀切”模式是绝对不可取的,培训机构在制定培训内容时必须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实际水平、教师的兴趣爱好、教师的专业方向,从而制定出不同层次、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只有制定了合理的培训内容,才能极大地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才能自觉地从内心接受培训,将其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3.增加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顺利进行,除了自身的需要外,还要有一定的外部环境保障和经济支持,尤其是经济支持,是中小学教师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各地方教育部门应为中小学教师做好经济支持的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各地方的教育部门可以为中小教师自我教育建立专项基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活动的经费需求,为中小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化发展建立强有力的经济保障。第一,可以从教育事业的总支出中划拨一部分作为自我教育的经费来源,设置自我教育专项基金,在资金的使用上,一方面是可为中小学教师购买学习资源,开展自助学习使用。另一方面是可为中小学免费提供网络课程资源,对中小学教师免费发放学习材料,并对中小学教师的学习成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经济补贴;第二,可以建立中小学教师专款专用制度,以保证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避免出现资金的滥用或挪用。首先可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依据具体情况分配和使用资金,关键是对资金的监督,以使资金得以最大化地发挥作用;第三,可为教师建立财务报销制度。中小学教师根据实际的花销进行申请,而后凭借消费凭证和相关手续办理报销,但要尽量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切切实实为教师提供方便。
4.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奖励机制。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工作实效、人际关系等是影响教师进行自我教育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随着教育法制化的完善和教育科学体系的确立,奖评制度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的荣誉肯定,奖励是对教师工作的物质鼓励。
评价的结果应是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教师评价结合一定程度的奖励,可最大化地发掘教师的潜力和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个人能力只能发挥其应有水平的 20%,而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相同员工的个人能力可以发挥出80%左右 ,可见,激励制度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员工的潜能。
二、自我行动方面
1.正确认识自我,树立问题意识。中小学教师为了完成自身的使命,为了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有立足之地,更新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是必由之路。为了挖掘自身发展的最大潜力,必须要正确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只有正确认识了自己,才能发现自己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与补充,才能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样,这也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不仅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还要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时刻树立问题意识,才能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地更新自我,完善自我。
个体的行为总是受意识的支配,所以当意识到有问题的时候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想法和要求。中小学教师若意识到了问题,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同时,为了解决问题就会自主地进行学习,从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发展。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开展的最好动力就是能够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提高自己的发现能力和观察能力,自主地组织自我教育活动,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开展自主学习,从而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另外,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发现和解决自身的问题,还要关注其他老师的问题并总结出问题的共性和特殊性,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认真实践,开展自助学习。中小学教师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点是自助学习,所谓“自助学习”,就是独立自主学习,依靠个体自身的力量来组织和开展学习。总的来说,就是学习者围绕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从自身出发,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符合自己需求的学习内容,即“学什么”;按照自己习惯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即“怎么学”,自行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学习过程,最后付诸实施。因此,“只有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把教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成长需求时或者善于做出自己的选择时,才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成为自觉实现自身发展的主体”。
“自助学习”是对“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的贯彻,是一种自主自为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策略,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教育应以这样的学习方式为主导。“来自外部的人和教育形式从本质上来看都只是对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最终必须内化为教师个体的自觉行动和自律行为。为此,教师必须认真、主动学习,使得能够对自身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何地学达到何种学习结果产生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3.开展合作共享学习。中小学教师群体之间的合作共享学习,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合作共享学习是教师之间为了获得共同的发展,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分享经验、积极互助的学习过程。在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虽要求教师要自助学习,但并不是让教师关起门来自己学习,而是要在自助学习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积极互助的合作学习。中小学教师在自助学习过程中,虽能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但看待问题的方式毕竟是单一的,合作分享学习可以帮助教师之间交换思想,分享经验,同时,还会再生出更多新的想法、思路与知识。所以,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教育应将自助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在进行自助学习的同时,及时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适时地寻求他人的帮助,以保障教师进行自我教育的全面与完善。
4.及时总结反思。威廉·杜拉姆在《思维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假如一个人掌握了思维的力量,那么他就会加速成功的频率。”这句话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反思的时代。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能够变得越来越完善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只有教育之自身越完善,才有利于受教育者不断地完善。教师能否自觉地完善自我,反思是关键,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其进步和成长的前提条件,其贯穿于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全过程。
首先,自我教育前的总结反思。在中小学教师进行自我教育之前,要对自身专业化发展现状有一个准确而深刻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弄清自身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以便自我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自我教育中的总结反思。中小学教师在进行自我教育之前,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状况,面对这些突发状况时,就需要中小学教师采取其“自我教育机智”,对自我教育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及时找出问题的根源,摸清其产生的原因和类型,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以保证自我教育顺利进行下去。
最后,自我教育后的总结反思。自我教育结束后,中小学教师也要适时地进行总结反思,对自我教育的全过程进行回顾。自我教育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是对自己的学习结果的总结归纳,理性分析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以及获得了哪些成果,并思考如何将那些成果更进一步地融入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另外,还有一些尚未解决或仍然没有领悟透彻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利于更好地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能予以关注和把握,教师教育过后及时准确的反思,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对所学内容及时消化,并积累有效经验,逐渐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总而言之,自我反思是作为优秀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激发其终身学习的冲动,不断地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书.试论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教师地位提高的关系[J].教育探索,2007,(11).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4.
[4]曾意,吴立宝.教师继续教育中应当树立的几种意识[J].继续教育研究,2010,(4).
[5]王志林,沈琪芳.论教师自我教育意识[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
[6]王琴琴.论教师自我教育[J].教育发展与研究,2010,(23).
一、远程教育中师生间情感交流缺失的原因
1.教学中情感培养观念的缺失
观念指导着行动。任何一种观念的产生与形成,必然与当时的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应试”教育的长期作用下,不仅传统教育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远程教育也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忽视了师生间情感的培养,导致学生只重视对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培养。
2.远程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特殊性
远程学习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职人员,中小学教师也是远程学习者的组成部分。他们或因评职称的要求,或为提升自身素养,需要接受继续教育,但他们不能脱离工作岗位,所以只能选择远程学习。在职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一般都有很大的压力,肩负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责任,在时间上缺乏优势,所以需要较高的学习效率。各种因素导致他们没有时间与精力与远程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
3.远程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远程教育的环境是基于网络的,是虚拟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较大,比如年龄、学历背景、文化、性格等。在虚拟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不了解,从而缺乏信任,对学习中的交流持消极的态度。中小学教师更是远程学习者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习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化学习者,一方面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充满自信,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原因而放弃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沟通。
4.远程教学设计中的困难
如何在远程学习环境中融入教师的情感与教学思想,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师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效果,是远程教育教学设计中的最大困难。一方面,在远程学习环境中融入教师的情感与教学思想要求设计者深入了解学习者的特征,熟练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和重难点,并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展示。中小学教师更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对培训内容的设计要求更高。另一方面,采用什么手段增加学习者之间的信任,也是远程教学设计中的困难。因此,很多远程教学教师只把交流手段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甚至干脆弃用。
5.不重视学习者的参与性设计
交互性是远程教育的生命所在。交互性不仅表现在流媒体或交流方式(如QQ、BBS等)的交互,更重要的应该表现在学习者可以融入教师的教学思想,参与教学设计。然而远程设计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片面地追求媒体的可操作性,重视流媒体的可控性,忽略学习者参与性学习内容的设计,导致交互活动未能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帮助,从而影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促进远程学习环境中情感交流的途径
1.融入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理应成为各类教育的中心内容,远程教育也不例外。远程教育中,由于师生之间复杂的精神交往被简化为“机”和“机”的无情交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文关怀被淡忘。人文关怀更加强调及时、完善、全方位的服务,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在远程教育中,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文理念是不可或缺的。
2.设计学习者可参与的教学环节
学习者可参与的教学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设计学习者可操作的教学内容。比如,展示某一个重点或难点内容,教师在用文字或图片展示教学内容的同时,用学习者可控制的动画辅助教学,学习者通过操作动画里的要素,理解学习内容。我们讲解三角函数图形与位移、相位以及角的关系,可以使用几何画板工具,生成一个平面动画,学习者可亲自操作,改变代表位移、相位以及角的大小的点,观察三角函数图形的变化,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设计学习者可参与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扮演一定的角色,德国教育家Holmberg“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理论强调,采取模拟谈话策略,开发具有谈话风格的学习材料,学习者作为会谈中的个体,参与教学会谈,从而促进学习者与学习材料间的交互,促进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都很有必要。
3.实施协作式学习
基于网络的学习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没有传统教学中的师生间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为学习者间协作提供手段。我们可以开发具有竞争性的协作学习环境,教师先把学习者分成小组,让小组内学习者协作学习,小组间进行竞争。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评判者和协调者,为学习者提供帮助,增进师生间的情感。
4.虚拟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远程教育环境是虚拟的,具有制约性,传统教育虽然很真实,但是不利于学习者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虚拟的环境中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有限的,在现实中两者有效结合可以促进师生间情感的培养。基于网络学习的中小学教师每年都有基本统一的寒暑假,具有实践教学的优势。因此,应规定学习者在一定的时间到学校内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发挥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潜移默化的情感作用,从而增进感情和信任,为虚拟教学中的交流提供有效的帮助。
5.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为学习者提供全程、全面、及时、便捷的学习支持服务,是增进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第一,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教师给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环节、重难点以及针对不同内容的学习方法建议,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这是解决中小学教师学习时间有限的办法;第二,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差别,可以设计各种交流手段,包括在线交流与离线交流,以保证中小学教师在任何时间都有与教师和学习者交流的办法;第三,安排教师定期解答学习者遇到的问题;第四,提供及时辅导、答疑、讨论、远程学习咨询和作业评比等动态教学资源和信息,帮助学习者学习。
中小学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素养优劣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远程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在设计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只有把情感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来对待,才能真正提高师生间的相互作用,提高远程学习效果与效率,否则,通过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养将成为空谈。
注:此研究受科研项目“远程学习环境中师生间情感的培养途径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宋晔.论网络教育中的知情整合[J].教育评论,2001(4).
[2]吴爱锐,左明章.浅谈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2).
[3]刘景福,钟志贤.网络教育的情感缺失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1(6).
[4]谭千保,张进良.论网络教育的缺失:认知与情感的分裂[J].江西教育科研,2003(8).
[5]周彬.网络教育的教育性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2(6).
关键词:Moodle;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20-0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各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都以各种项目形式进行,如“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项目。因受项目经费、指标、时间、内容和培训模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更多的只是针对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在接受集中培训后,再回所在学校为学科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如何保障参培教师培训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没有时间参加集中培训的中小学学科教师提供有效的培训,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将集中面授培训与基于网络培训相结合,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可有效地解决学员工学矛盾,培训效果更佳。
二、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的构建
(一)Moodle网络平台的特点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evelopment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是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一套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1]该网络平台操作简便,具有个性化、共享性、开放性和社会化等特点,在突出学科培训与在线学习方面优势明显,目前在课程教学管理及培训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二)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的构建
结合广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实际需求,提出培训平台构建的主要思路:充分发挥Moodle环境的优势,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主要从资源和活动二方面进行设计,突出培训与研修。
1.培训资源设计。(1)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前以调研为前提,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教育部提出的“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合理设计培训内容。主要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学研究方法与课题研究能力四大模块的内容。专业理念模块主要包括新课改新理念下对信息技术的再认识、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心理分析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提高学员的信息教育教学理论修养,转变学员的教育理念,丰富学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专业知识模块主要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与学生发展、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不同类型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设计与评价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提高学员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策略、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员的可持续发展。专业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的编辑与处理、Flas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软件制作规范与技巧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培养学员具有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制作及应用的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方法与课题研究能力模块主要包括信息检索与科研实务、基于课例的教学反思、协作备课的行动研究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培养学员的教育科研能力,使学员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能够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利用校本教研的方法,引领学员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本学科教师发展,帮助其他学科教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2)教学资源设计。针对培训的内容,本平台相应设计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培训案例、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专题讲座以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为主,学员打开后可以直接阅读主讲教师的讲课信息;培训课件为主讲教师授课内容的PPT课件;培训案例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典型教学案例;网络课程包含电子教材、课程录像、优秀课例、基本技能训练、多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试题、文献等。
2.培训活动设计。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活动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策略的设计,Moodle支持多种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以Moodle平台作为学习者进入学习情境的载体,进入培训者事先设计好的各种学习情境中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教育技术知识、技能、方法。根据Moodle本身特性以及集成在Moodle平台中各个模块的特点,可实施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如主题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及基于网络课程的拓展学习等。[2](2)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Moodle提供了丰富的协作学习活动模块,如通过添加讨论区、Wiki、Blog、聊天室等,可以有效地创设供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协作学习环境。通过Wiki,教师可以协同教研,协同备课,协同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通过Blog,教师可以分享教学经验,学员可以分享学习心得。[3]
3.在线评价设计。Moodle在线评价主要包括问卷调查、作业、测验、互动评价等。利用Moodle平台的问卷调查工具设计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培训前调查问卷,用来了解参培教师的基本信息,以及对培训的需求;另一份是培训后调查问卷,主要用来了解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以及对培训的建议。作业模块主要方便学员上传各类文件格式的作业到服务器,便于教师批改;测验模块主要通过题库出题,检测学员在不同阶段对所学内容掌握的情况;互动评价为教师与学员提供交流评价的平台,可以对教师给定的范例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学员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打分。
三、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应用研究
本研究以广西教育学院2012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为例,分析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应用。本次培训综合采用集中培训、网络平台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对培训效果及对校本研修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Moodle构建一种混合式的培训模式。为解决集中培训时间短,而内容又相对多这一矛盾,本次培训采用了课堂面授和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课堂面授主要采用专家讲座、教师讲授与示范、实践教学和分组讨论方式。专家讲座主要是帮助参训教师转变课程教学新理念,引导参训教师自觉投身于新课改的实践中去;教师讲授与示范则关注教师本身的教学问题,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引领教师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实践教学要求参训教师掌握教学资源的收集、设计、开发、制作、应用等技能,着眼于培养学员具有开发教学资源和课件的能力,有效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分组讨论方式可吸引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教师从讨论中发现自身的存在,最大限度地引发教师的探究兴趣,使教师伴随培训,经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洗礼,从而实现“我被培训”到“我要培训”的思想观念转变。
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主要采用基于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专家引领和小组协作交流方式。Moodle培训平台提供的培训主题内容及资源,方便了学员的自主在线学习。平台上的专题讨论区、课程答疑、在线作业、论文提交、博客、QQ群等多种工具,为专家、辅导教师以及学员之间创设了互动交流平台。例如,通过专题讨论区,由培训教师或专家组织学员进行话题讨论交流,也可由小组成员发起话题讨论,同时激发其他组的学员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员的交流热情,有利于学员之间思维的碰撞。当设置了参与讨论的时间段,教师和学员同时上线便实现实时讨论。
2.有效地创设共同协作和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Moodle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设计,为协作活动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弹性空间。网络协作学习有多种方式,如竞争、角色扮演、辩论、讨论、协同、伙伴、小组评价和问题解决等。Moodle为实现这些协作学习方式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实现,如即时聊天、E-mail、Wiki、BBS、Blog等,教师可以根据培训情况选择性设计,按需组合。[4]利用Moodle提供的这些活动模块可方便地创设共同协作和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培训过程中体现在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习资源、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双向交流。学员们可以互动交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解决疑难问题,积极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实现资源共享,如把学员的优秀作品在平台上展示,让更多的学员分享他们的精彩。
3.为培训后的校本研修提供网络学习支持平台。将Moodle引入培训,为教师和学员提供了一个后续研修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资源的建设,如利用Moodle的资源功能、活动功能、评价功能等强大的协作和互动功能,为校本研修创设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在这个平台上,开设了与培训内容相关的讨论区和答疑区,方便解答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把历次培训经过精选的教学资源,如培训的专家讲座、多媒体课件、各学科优秀教学课例、调查问卷等资源上传至Moodle平台,供学员校本研修参考。另一方面,我们选择性地将Moodle平台讨论区、聊天室、博客、论坛等互动模块产生的学员学习材料和作品加以整理,形成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供大家分享。此外,我们将本次培训的校本研修阶段要求学员完成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课例和教学反思、多媒体作品、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等资料上传至Moodle平台,共同构建学习共同体,共享资源,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参与性。
四、结束语
通过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远程培训与学习研修平台,作为集中培训的有效补充形式,在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培训模式、资源共享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实践,初步做到培训的“互动、协作”和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学员完成的任务、提交的作品及培训后信息的反馈,验证了本次混合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概论――Moodle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洪福,张家年,李怀龙,徐影.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模式转变的研究――基于Moodle平台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0,(7).
[3]邓国民.Moodle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
[4]潘娟,瞿,钟晓燕.基于Moodle的协作学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9).
一、信息素养是21世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如今,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同样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在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支持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专业化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近年来,我国逐步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信息素养”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用教育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研模式,不断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并不十分乐观,大部分还停留在一些简单多媒体工具的使用上,这为教师的教育敲响了警钟。
时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教师更应走在时展的前列,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创新动力,近几年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目标、新的课程教学结构、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信息技术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并使课堂的信息呈现方式、学校的课堂组织形式、学习资源范围、师生的学习空间、学习材料表现形式、教与学的工具发生变革。教师信息素养成为新课改要求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决定因素。作为处于教学前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必然,教育信息化呼唤教师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
三、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国民信息素养的提高,尤其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和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各国一致认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深化基础教育信息化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培养方法、现状调查和量化评价方面。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从总体上来说,国内在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方面研究较多,实践性的研究较少;对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方法的研究较多,但对培训本身的效果评价和富有潜力的校本信息技术的培训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西部地区中小学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和发展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2010年课程改革对教师信息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因此,研究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途径并通过此途径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必要的、紧迫的。
四、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58-03
1 远程教育的内涵
关于远程教育的定义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是由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提出的,他在其《远程教育基础》一书中对远程教育的描述是[1]:
1)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相对分离状态;
2)教育组织通过规划、准备学习材料以及为学生提供支助服务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3)以各类技术媒体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通过此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
4)提供双向通信并鼓励学生交流对话,使学生从对话中受益;
5)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学习集体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学生通常是接受个别化教学而非集体教学,但并不排除为了教学和社会的目的,组织必要的集体面授交流。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自推广实施以来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但当前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并不理想,除少部分农村学校把远程教育资源深入到教学中外,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远程教育设施处于闲置状态,该工程在继续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方面受到严重挑战。
2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问题
硬件设备老化缺乏,软件资源配套不足
1)在硬件设备方面,一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配置的电脑、投影仪等设备经过多年运转,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损坏或者运行障碍,且部分设备现已被淘汰而无法更换;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只有一个多功能教室,但是有十几到二十几个班,有限的设备无法满足众多师生的需要[2]。
2)在软件资源方面,部分地区的决策部门出现重视硬件设备、轻视软件资源的现象,导致远程教育的软件资源配套不足,比如:与农村中小学教学内容配套且适合的软件资源相对缺乏;农村中小学校的软件资源共享性低,利用率也比较低;等等。
相关部门人员对现代远程教育认识不足
1)部分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搞形式主义,以得到硬件设备为主要目的,而忽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支持下的教学实践活动,缺乏对农村中小学生远程教育的全面系统规划,这严重阻碍了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愿意改变,故不注重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此外,边远农村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进行远程教育中来[3]。
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效果不理想 师资是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立的首要前提。我国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缺乏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师人才[4]:
1)教师信息技能培训不足,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还不会运用信息化环境进行备课和教学;
2)学校缺少既能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又能维修网络设备的教师,致使部分设备损坏后不能及时维修,或维修费用过高;
3)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技术水平偏低且人数有限,不能满足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培训计划,主要表现为:部分培训只走过场,形式化倾向严重;部分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部分培训的内容偏离实际教学需求;还有部分培训政出多门,重复培训现象较多。这些因素阻碍了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推广传播。
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 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条件相对较差,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不重视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进行学习。另外,中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自律性比较差,加之缺乏监管,部分农村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容易偏离课堂组织,容易沉迷于网游、聊天等与课程教学无关的内容,从而偏离远程教学的初衷。这导致的结果是师生都不重视这门课,进而导致学生不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能运用课件自主学习,因而不能很快地适应信息化环境。
保障机制不健全
1)经费难以维持与保障。一方面,农村远程教育资金来源有限,缺口很大,其主要靠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民间投入较少;另一方面,远程教育设备的更新周期快,运行成本较高,特别是今后的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添置,经费来源无着落,这对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更是个新难点。
2)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大部分农村中小学能够建设远程教育设备和配备相关的软件资源,但是缺乏对设备和资源的良好管护,农村中小学校设备的使用和资源登记,数字资源接收、存贮和共享等方面管理不完善。
3)缺乏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检查与考核制度。对教师运用远程教学的情况缺乏监督,也没有奖惩激励,所以很多教师依然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3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适时更新增加硬件配置设备,加强软件资源配套设施建设
1)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投资,适时更新增加农村中小学校的硬件设备配置,保证每个班级都能配备优质的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设施。同时,增加农村中小学校的多功能教室,满足当地师生的远程教学需求。
2)国家或省级的相关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不断研发与中小学教学同步且适合农村教学的教育资源,为避免重复建设,应对农村中小学校统一配发,各地市也应建设一批适合当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资源,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软件资源配套设施建设。农村中小学软件资源的建设要做到:
①质量与数量并举;
②立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状况,针对青少年心理认知特点,使农村远程教育资源适应学生的需要;
③加强已有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重视资源的接收和利用,把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相结合。
提高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认识
1)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项目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重要意义,应完善相关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师生自主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对资源学习和使用的良好格局,以提高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2)指导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在“知识观”“教师角色定位”“教学环境”等方面对传统教育理论有重大的突破。可以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指导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环境下的教与学。
提高师资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1)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机制。各省统一规划协调各培训项目,避免培训的内容雷同,且保证培训机构的规范性。制订长期的培训计划,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能力。此外要建立省、县(地市)、乡(校)三级培训机制,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让更多的教师从培训中收益。
2)制定系统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且注重不同培训项目的衔接,要考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接受能力,制定与其相适宜的培训内容,同时尽量避免培训内容的重复,保障较高的培训效果。
3)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考核应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让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继续参加下一期培训,并把培训成绩列入教师年终评比的参考指标,激励教师认真培训学习,提高其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技能。
提高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适应能力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农村中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信息化教学,从学校领导到教师都应该重视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管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进行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运用网络资源学习,促使其较快地适应信息化环境。但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自主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监管,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多样化的娱乐信息中。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建立长效运行的经费保障机制。
①可由信息技术教育经费中列出一定比例费用,用于设备维护和资源建设;
②建立县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项基金;
③呼吁社会组织投资;
④可由学校自行筹措部分资金;
⑤政府协调供电和电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校的用电、用网给予优惠,降低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运行成本。
2)建立设备和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完善设备和资源登记、使用制度,数字资源接收、存贮和共享制度,明确管理工作职责,有章可循;安排专人负责设备和资源的管理和维护,对设备和资源的使用做好记录,并定期检测维修;建立一支由教育局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学校管理教师与信息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伍,及时排除设备应用故障,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3)建立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检查与考核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小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检查和考核制度,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检查和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教师参加培训和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的评价体系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结语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发展任重道远,相关的政府部门、各项目学校及在校师生都应行动起来,重视农村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教育机会的均等。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慧,刘中青.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现状及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8):36-38.
一、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
农村教师是指工作地点在乡镇和村落,以农村人口为教育对象,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主体是农村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师。根据2010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国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为15,606,476人(不含高中和中专)、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总数为4,963,132人,农村中小学师生数量占全国中小学师生数量的50%以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均有很大的提高。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未改变,脱离土地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依然从事技术水平不高、就业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村劳动力文化状况成为自身参与竞争的障碍。城乡之间基础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直接导致高校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逐年下降,农村中小学学生获得的公平教育的权利无法体现。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农村教师工作环境条件一般、生活乡土化,教师课程多、负担重,工作量超常,学习时间有限,特别是在人口密度低,学区、校区跨度大的地区,工学矛盾突出。由于环境的原因,农村教师拥有的教师教育资源比较贫乏,经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大量寄宿制学生的存在,又使他们比其他区域的教师承担了更多的教育和管理责任。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对农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城市的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迫切需要一支能够符合我国实情、解决农村教育症结、长期稳定工作在比较艰苦环境下的教师队伍,这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更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根本性问题。立足于现有的农村教师队伍,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比较稳妥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均实施了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计划,力求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形式与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参加各级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校、各层次教师接受教师培训的现状,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师培训内容、形式、时间、效果等。
由于国家的重视、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参加过各类培训的比例达到80%,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愈加丰富。
培训形式包括:
(一)新任教师就职前培训,即担任教师正式上课之前的培训教育
师傅带引式。这种培训主要由指定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帮助其掌握工作技巧,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教学实践。内容通常为听老教师示范课,与老教师一起研究教案和研讨问题等。
集中培训式。集中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长短不一,主要培训内容包括:作为教师应掌握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内容;具体教学指导,课堂教学指导,观摩公开课。这种培训形式有两个优点:培训内容正规,按国家对新教师的要求来培训;学习时间集中,便于教师深钻细学。
(二)以课程为基础的在职培训模式
1.单科课程培训式。即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课程和教育方法课程。其目的是让教师掌握新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科发展的新知识。
2.专业教育课程培训式。也称为补习课程或补充课程培训。它侧重的是学科专业的新知识和应用方面,强调从学科专业教育的角度开设学科新知识与应用性教育课程,培训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
3.短期进修课程培训式。多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教育部门根据教育和教学的需要而开设,目的是解决当时教育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类培训课程的时间一般很短,仅2~3天。教学形式比较灵活,有讲座式,有研讨式,也有问题解答式。短期进修课程培训的层面分两类:一类对普通教师,即对所有在职教师开设;另一类则是专对骨干教师开设的。
(三)“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本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教师培训由学校自身组织、领导,依靠校内优秀骨干教师去带动其他教师,互教互学,共同启发提高。但是,“以学校为中心”这一培训形式很受学校自身条件的局限,即在一些自身规模小、师资和设备条件差的学校很难实施。同时,这一培训形式重在校内,不太考虑社会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故难以起到全面提高的培训效果。
(四)短期进修在职培训模式
教师继续教育实行的“短训班”是根据教育发展需要而开展的短期培训教育活动。常见的“新教材备课会”、“教学方法研讨会”均是这种模式,一般采用脱产集中时间学习。它的形式包括:
1.“老教师培训”。就是将需要进修提高的老教师集中起来,帮助他们总结教学经验,指导他们学习教育理论,将他们的教学先进经验进行宣传推广,并以此来促进老教师的提高。
2.“备课培训”。备课培训,主要是为新开设的学科或教材新补充的内容而开办。主要采取集中讲解和自学的方式进行培训,目的是使这些教师尽快熟悉和掌握新教学大纲和教材。
3.“一般性培训”。这种培训就是集中几天的时间,对参加者进行一般性政治思想和文化水平方面的培训教育,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4.“专题研究式”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个方面的问题而开展,目的是提高教师对这个方面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时间大多只有2~3天。如“数学教学方法探讨”、“教材新内容教学研究”等,都属于这种专题研究式培训活动。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讨论,也有实践性的课堂教学观摩、教师互相听课等。
5.广播电视网络讲座式培训。主要是利用各种先进媒体远程进行培训指导,具有高效、经济、实用的特点。
传统的填鸭式 灌输培训使受训者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制约了学习者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其次,接受培训的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培训,灵活性、机动性不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明显影响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时间短,强度大,工学矛盾难以解决,集中脱岗培训困难,使培训容易流于形式。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容易使人产生职业疲倦,培训的考核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形不成应有的激励机制,仅仅被当作评聘职称的跳板。培训的专家脱离实际,不完全掌握学员需要,忽视农村教师特定的工作环境,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实际操作中容易避重就轻。培训机构把培训当作任务,造成培训的形式化。参加远程教育方式学习的教师对培训认识不足,对网上学习的培训教育模式不适应,对网络教育平台操作不熟练,不能积极参与交流。这些均是在培训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三、网络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与培训策略
网络技术的应用属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分支,不仅改变着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也改变着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网络培训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学习培训模式,它使培训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切实利用网络环境,实现从单一培训向训管结合模式转变,从单一文化知识传授向综合实践培训模式转变,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实现培训目标,全面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多年来不断探索并积极寻求解决路径的课题。基于网络条件的培训,花费较低的成本来获得较高的培训效益,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解决了他们的工学矛盾,它具有社会强化功能和信息交流功能,应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能解决培训过程中交流与协作困难的问题。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可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网络教育提高教师素养,进而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一)在线式学习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以国培项目培训为代表的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严密的教学管理体系,过程式评价体系,便捷的交流交互,被广泛使用。但依然存在评价方式程式化,没有创新;评价时间集中,避免不了一刀切,培训效果无评价,不进行反馈与修正,不利于教师自我完善;重视全体,忽视个体;受训者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真实性不高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培训者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在培训前对受训教师的情况加以调查评判,根据实际选取安排内容,建立贯穿培训始终、连续不断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将资料的积累与收集贯穿培训的始终,及时根据受训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修正,依据不同人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结束后不间断地进行跟踪评价,将问题及时反馈,建立个人培训档案,为后续培训建立基础数据。通过网络平台跨地域、时间的特点,增加培训后的后续评价与反馈工作环节,敦促教师将培训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加强对小学教师培训的后续评价的研究。在教师培训评价中应该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考虑受训者依据自我需求接受培训后获得的结果。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式学习模式
现存的各类培训对于师德素养、个人科研能力没有进行关注,导向性不强。自主式学习模式要求学习者拥有高度的自主能动性,在基本祛除“教师”引导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与设计者设计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交互来达成某种既定的目标。自主式学习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可以满足对象对学习的个性化要求,它的学习内容不是标准的,而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可以根据教师工作的具体实践加以选择性地学习。对于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处理学生的新动态有很大帮助。但是这种学习基本依赖学员的自觉,测评体系和评价方式一直没有好的办法解决。我们需要构建大量的学习材料,成立专家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鼓励一线教师参加科研活动,为其提供各种便利,通过科研活动使教师获取专业学位。
(三)教师培训资源与教师培训的矛盾
由于农村地区总体经济落后,许多乡村学校计算机的配置较低,没有宽带接入,管理维护跟不上,制约了远程培训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教师研修网站的资源由于版权问题无法下载,教师在工作中的第一手资料也无法和其他人共享,大量的研究型高校没有与之对接。中国教育网没有接入中小学,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农村中小学无法使用高校大量的数据资源。国家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更新电教设备;立足于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对教师培训的新命题进行研究,组织专家参与培训,解决辅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辅导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建立基于教师教学和培训的大规模信息资源网络;制定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培训,鼓励教师多使用网络教育平台。
四、结语
伴随素质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教师培训在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培训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培训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对于资金的投入、制度的建立、人员观念的转变,都需要极大地重视。
[参考文献]
[1]张丽,伍正翔.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理论创新与实践机制——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0(01).
[2]刘朋.构建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的理论思考[J].师资培训研究,2002(03).
[3]贺安溪,胡惠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价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