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6 00:42: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就业服务部工作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2012年就业工作情况
(一)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1 2 3 4 5 6
3、完善就业服务工作制度,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品牌。为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对促进就业的重大作用,我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紧紧围绕促进就业稳定和服务企业和谐发展这一中心,建立完善了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季报制度,面向各类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全面开展“一站式”、“一对一”的“人本化”就业服务。市人力资源市场面向为社会公开承诺“不挑不拣5个工作日推荐就业岗位”,并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全市各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年初我市组织3个劳务信息对接考察组,到长三角、京津唐、环渤海等经济发达省市收集就业岗位43608个。同时,组织专人采取了分片包干制,深入全市各类用工单位广泛收集就业信息,重点加强对工业园区新建项目跟踪服务,摸清了全市用工需求情况,分门别类建立台账。2月下旬,经我市职业介绍中心牵线搭桥,烟台、南通两市就业服务部门带领多家企业与煤电技师学院等个培训机构签订劳务协议20多项,订单式培训12项。
1 2 3 4 5 6
4、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扶持工程,充分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以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主线,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服务保障。一是加强创业培训。每期创业培训班均设立班主任跟班制度,将集中授课与互动教学、创业见习有机结合,邀请成功创业者以现身说法激发学员创业激情。截止11月底,共举办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特色创业培训班88个,其中农民工创业培训1976 人。二是加强创业后续服务。市、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均建立了创业服务中心,专家志愿团每月两次在就业服务大厅集中开展“会诊式”创业服务,免费为学员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三是鼓励返乡创业。利用两节期间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召开返乡创业座谈会,通过宣传政策、亲情拉动,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四是建立了创业项目库网络系统,拥有分类检索查询创业项目、在线创业服务指导等多项功能,城乡劳动力可“足不出门”查询创业信息。
1 2 3 4 5 6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矛盾突出,“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群体实现就业难度更大。全市仍有一批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岗位不稳定。与此同时,由于城镇化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也带来一定压力。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劳动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适应,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 状况并存,结构性矛盾成为影响就业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2011年就业服务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2011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就业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我市的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就业目标任务,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服务制度建设。继续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形成促进就业综合政策体系。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创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及创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做好困难就业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
(二)主要目标
1 2 3 4 5 6
(三)保障措施
1、实施就业岗位开发计划。坚持在促进发展中扩大就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最大限度地吸纳就业。
2、深入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将促进创业工作作为应对危机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健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工作考核“五大体系”。
3、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加强对全市就业工作的分析研究和指导,准确了解重点人群、重点行业的就业情况。将人力资源信息向街道(乡镇)、社区(村)延伸,解决就业信息供求不对称矛盾,实现供求双方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就业供求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加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自谋职业、自强自立的意识;开展政策落实和就业服务工作,做好跟踪服务,保证底数清楚,帮扶到人;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1 2 3 4 5 6
一、组织领导情况
自开展政风行风建设以来,我局始终把落实政风行风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科室所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把开展政风行风建设与目标管理、精神文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规范服务提升年活动、以及各项业务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并纳入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科室负责年度目标考核。同时,为确保做到谁主管谁负责,我局分别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和局长为组长的开展政风行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和规范服务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局长和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负起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负其责,使我局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机构健全,有人管、有人抓、有落实。
二、依法行政情况
(一)规范市场,健全服务功能。在三楼就业服务大厅设立了自主查询区、职业指导区、用工洽谈区、自助求职区、创业服务区、便民服务区等6个服务专区,面向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全面开展了一对一、一站式的一条龙就业服务新模式。同时,我局还在就业服务大厅设立失业保险窗口,建立了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联动机制,促进了各种就业服务运行更加高效规范。
(二)整合内容,优化服务流程。制订和细化了包括劳动用工登记办理、职业介绍、组织起来就业实体认定、基本养老保险补贴认定、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再就业优惠证办理、公益性岗位补贴审批、职业介绍(培训)补贴申请审批、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审批等17项日常业务工作的办事流程、办事地点、办事依据、责任人、完成时限、服务承诺以及办事流程引导图等,并通过《淮北就业报》、淮北就业网站和公示栏向社会进行了公布。
(三)建章立制,规范服务行为。以规范、快捷、优质为宗旨,逐步规范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服务大厅的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廉政建设、作风建设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制定了两公开两监督制度和文明服务用语、服务忌语、岗位承诺制度相继推行了首问负责制、文明用语、季度明星、五心服务(热心、诚心、耐心、细心、温心)等制度和措施;从服务大厅环境入手,制定《淮北市就业服务大厅文明窗口服务标准》,使大厅做到三净:门窗净、地面净、桌面净四无:无灰尘、无纸屑、无痰迹、无污物保证了窗明几净,现场整洁,服务到位。建立了就业局《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政务公开制》、《限时办结制》、《否定报备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ab 岗工作制》、《特事特办制》、《过错追究制》、《淮北市就业服务大厅文明窗口服务标准》、《淮北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卫生环境标准》等10多项规章制度,为我局推行政务公开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为民办事情况
为了确保今年各项便民、为民工作得到落实,全力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切实为民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我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切实克服纪律松驰、办事拖拉扯皮、效率不高的现象,坚决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的不良风气。同时,我局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就业工作实际,认真开展了八个一活动,创新活动载体,突出实践特色。
1、举办了一次大讨论。为积极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我局围绕推进科学发展,促进淮北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主题,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组织职工开展了多形式解放思想大讨论,使全体同志,树立了发展信心,看到了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不足,增强了对开展政风行建设的意义的理解与掌握。
2、参加了一次专题辅导。4月3日,我局积极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市劳动保障局举办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辅导报告会。通过专题辅导,大家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思想认识上,大家认识到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全党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目的是要通过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一全党思想,积极推进政风行建设深入开展。
3、开展了一次民情恳谈。局长魏坚、局党支部书记张京良率领全局副科以上干部深入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开展民情恳谈,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要解决的工作创新、工作作风、队伍建设、帮助困难就业、办好一批好事实事等方面以及市劳动保障局党委提出的四明确一承诺的要求,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了解乡镇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找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好在统筹城乡就业再就业上求突破,促进就业工作科学发展。
4、开设了一个学习专栏。为进一步做好我局的学习实践工作,我局在淮北就业网上开设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及时把有关科学发展观的领导讲话、学习文献、个人心得体会文章作为学习交流资料上传到专栏上,在广泛宣传的同时也方便干部职工学习。
5、组织了一次学习交流。以党小组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组织生活会,会上,广大党员对各自学习心得体会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全体党员干部普遍感到收获很多,受益匪浅,效果比较好,进一步将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
一、项目概要
项目名称:xx省xx市xx区2008年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
主管单位: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xx省残疾人联合会建设单位:xx区残疾人联合会
责任人:xxx(xx区残联理事长)
建设内容及规模:建成标准化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1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按照“七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需要,购置配套相关设施。
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分项目投资额及比例为:基本设施建设投资80万元,占66.7%;设备购置投资40万元,占33.3%。
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24万元,自筹56万元。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
(一)xx区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平凉市崆峒区地处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高原腹部,位于东经106°25′-107°27′,北纬35°12′-35°45′之间。东临泾川、镇原,南依、华亭、崇信,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北邻彭阳和甘肃镇原县。
(2)行政区划:2002年8月撤销原平凉市(县级),设立崆峒区。全区辖1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林、252个行政村。全区东西长75km,南北最宽处43km,总面积1936km2,有汉、回、蒙、满等18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73%,回族约占26.5%,其他少数民族约占0.5%。2006年底总人口4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47万人,农村劳动力18.61万人,贫困人口6万人。残疾人3.5万人,贫困残疾人2千人。
2、社会经济状况
据统计资料,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3%;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5.9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7.9亿元,农业总产值8.08亿元。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8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7.91万吨;2006年底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6.03万头。
3、交通道路状况
xx市xx区为陕甘宁三省交通枢纽,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旱码头”之称。亚欧大陆桥复线宝鸡至中卫铁路纵贯全境,312国道横穿东西,平定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宝中铁路最大货运站位于区域中央,天平铁路(天水—平凉)、西平铁路(西安—平凉)正在建设之中。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西接兰州,北上银川,东连西安,南下宝鸡,跨三省而连六县。全区共有车辆7208辆,其中客车2770辆,货车4438辆,货运量641万吨,年货物周转量53672吨,客运量896万人(次),周转量62747万人。城乡交通营运路线31条,公共汽车93辆,出租车1300多辆。
(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现状及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xx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全区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社区康复服务逐步开展,残疾人康复受益面不断扩大。止目前,已有2000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其中1500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5000多人次在城市社区和村镇得到了便捷的服务,有效地改善了残疾人的身体功能,增强了参与社会的能力。二是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先后创建了社区康复示范点3个,配备了康复器材。创办了崆峒区盲人按摩院,安置4人就业。与红十字会医院、市工三医院联办崆峒区康复服务指导站,设立了低视力矫治点。平凉精神病医院以诊断各类精神病,癫痫、小儿弱智、脑瘫为主,业务扩展有心理咨询、戒毒、按摩理疗等。五年来,医院门诊1760人次,入院治疗精神病人500多人次,治疗出院人数524人次,有效地开展了精神康复和预防工作。三是将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政府年度工作计划,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成立区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站,充分发挥了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基层指导、知识普及、咨询转介等作用。2006年万安门社区被省政府残工委授予“残疾人工作先进社区、西郊办事处被市政府残工委授予“残疾人工作先进街道”,兴和庄社区为“残疾人工作先进社区”。2006年我区荣获全省“十五”无障碍建设先进区,全省先进残联组织,全省抽样调查先进调查办公室等称号。
据统计,“十五”以来,全区累计扶持4261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对5000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安置1232名残疾人稳定就业,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5%。实施复明、助行、助听项目,为524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为贫困残疾人安装假肢28具、捐赠轮椅336辆。为2000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其中1500人不同程度康复。稳定290多名残疾儿童少年在校就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4.5%。为300名残疾人提供了法律援助和服务。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是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维护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保残疾人全面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解决残疾人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关注残疾人的利益,确保残疾人有保障、有尊严、有安全,使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二、实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是改善残疾人生产和生活条件,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的需求。崆峒区现有各类残疾人3.5万多名,其中有2000多名处于贫困状况,残疾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2%。虽然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和康复项目的实施,投入了一定资金,但与残疾人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残疾人生存状况较差,生活水平较低的局面还没有改变。为满足康复服务指导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就业服务,进行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辅助器具供应发放,扶持盲人按摩业,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基础建设,充实服务人才,配备服务设备和器材,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全面提升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发挥综合服务设施工程对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三、实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推动全区残疾人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社会团结和睦,更加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这将为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还存在着综合服务设施严重滞后,基础管理服务薄弱,残疾人社会保障范围不顺畅的问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还不高,影响到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建设,可以满足残疾人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推进全区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项目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有利于增强为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综合服务设施工程是为残疾人服务的场地,是残疾人直接受益的基础工程,是改善残疾人身体功能和基本生活状况的民心工程,通过康复服务指导和聋儿语言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救助、文体活动等系统全面的康复服务,可有效地解决残疾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特殊困难,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和服务,从根本上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二是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广大残疾人是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又是小康成果的共享者,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残疾人由于自身功能障碍,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最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发挥残疾人潜能,帮助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是党和政府及残联应尽之责。和谐社会首先要让残疾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怀,解决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救助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不断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生活水平的差距,使贫困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有利于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通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联动的残疾人事业格局基本形成,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普遍提高,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和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化平均水平间的差距已逐步缩小,残疾人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多层次、专业化和社会化。残疾人就业遍布城乡各行各业,就业渠道由摊点型向福利企业、民营经济转变。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得到切实改善、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广大残疾人通过劳动实现了脱贫致富。四是具备开展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工程的基本条件,崆峒区残疾人联合会组织机构健全,各项服务体系完善,业务人员经过多层次培训,开展综合服务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土地资源,资金及水电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具备,切实可行。
四、拟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项目建成后可为全区1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西郊开发区和二十里铺工业园区的252个行政村,12个社区残疾人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
(一)建设目标:
在我区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按照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服务残疾人的职能要求,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指导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援助,文体活动功能用房和辅助用房,满足残疾人综合服务的需要。
(二)建设内容和标准
崆峒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占地面积3亩,计划建成标准化三层复式全框梁结构综合服务中心办公楼一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包括办公室、财务室、会议室,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指导站,残疾人就业服务所(包括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部),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部,聋儿听力语言训练部,盲人按摩中心,法律服务部、文体活动站等。并按照“七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需要,购置配套相关设施。
六、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分项投资额及比例为:基本设施建设投资80万元,占66.7%,设备购置投资40万元,占33.3%。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24万元,自筹56万元。
七、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从立项调查,实施方案编写、批准立项至全面建成通过验收,建设期限两年,从2007年6月起至2008年底完成。
八、效益分析
一是项目建成后,为进一步落实《平凉市崆峒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推动全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状况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项目建成后,将惠及全区35000多名残疾人,为广大残疾人提供综合服务和健身活动的场所,满足残疾人康复服务活动的需要。三是项目建成后,可提高残疾人平等参与各项社会事业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残疾人提供高效便捷的康复服务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地作用。四是项目建成后,为我区残疾人综合服务工作全面开展提供了设施保障,真正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为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九、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成立工作机构,强化组织领导。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发改局、残联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财政、审计、建设、国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工程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综合服务中心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和协调等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明确任务,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全力抓好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工程建设工作。
2、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相互协作。各成员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把该工程作为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的一件大事来抓,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区发改委主要负责项目的申报、上下衔接等前期工作。财政部门要对建设资金进入专户,项目主管部门设立相应的专户,专人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同时,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审核力度,杜绝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项目建设单位要实施好综合服务中心工程,将项目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实施工作。
2007 年5 月31 日,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在北京成立。这条消息成为第二天全国各大门户网站和主要媒体的重要新闻。“全国第一家为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型、规模最大的创业就业服务机构。”这一定位让记者对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产生了极大兴趣。在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刘林先生谈起了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成立的初衷和开办的服务项目以及发展目标。
一贯关注青年创业和职业培训的刘林现为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执行主任,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
儒雅、沉稳,胸有成竹,谈笑风生,是刘林给人的第一印象。
促进青年创业,服务青年发展
《职业》: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成立的初衷是什么?
刘林:主要是针对青年就业难这一突出的社会问题,通过整合官方和民办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为青年顺利就业和更好地创业搭建一个全新的平台,以“促进就业创业,服务青年发展”。
《职业》:全国青年就业创业中心刚刚挂牌,但人们从网上看到它的很多服务项目已经有条不紊地启动了,行动非常快,这是得益于准备充分还是借助了其他力量?
刘林: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是由发起并主办,依托北京城市学院和北京民办教育协会来开展工作的。城市学院本来是一所职业学院,以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为主,是受国家劳动部、教育部、经贸委联合表彰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城市学院与团中央人才培训项目的合作始于2002 年。从2002 年起,团中央开始重视青年创业工作,目的是通过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2003 年,团中央命名了一批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并在首届中国青年创业论坛上确定成立全国青年创业培训中心,中心就设在城市学院。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青年中宣传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传授创业思路和方法,通过SYB项目培养青年的创业能力,与劳动部和团中央共同组织推优评选等。有了前几年的铺垫和探索,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的启动非常顺利。中心揭牌后,举行了首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有58 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高科技企业和首都近千名高校大学毕业生参加了招聘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800 多个。
《职业》:作为全国第一家为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服务的机构,其全方位、综合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林:最开始时,创业培训中心的功能主要是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发现,帮助指导青年就业、创业,仅仅通过教育是不够的。加之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要求我们必须突破手段单一的现状,把就业和创业结合起来,加强立体化的服务。我们提出的综合化、全方位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既有理论培训,又有实战操练;既有综合指导,又有专业咨询;既有面对面的课堂,也有线上线下的心理、政策咨询服务;既创业、创意项目信息,又筹集、管理青年(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
《职业》:具体怎样开展各项服务呢?
刘林:中心的服务主要是面向全国青年尤其是未就业大学生积极开展集中、专业、实践性的就业创业教育实训与服务。具体说,第一,通过定期举办公益性就业创业大讲堂,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性指导和专业化培训,进行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二,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开通了最先进的现代技术网络,建立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和用人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举办系列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并常年为用人单位提供现场招聘和委托招聘,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沟通的桥梁;第三,中心引进了工商、税务、人才服务、创业指导、专利、金融贷款等多个专业服务部门,希望经过资源整合的多项举措,逐步增强全国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的机会和能力,扶植有条件的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人才带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
有很重要的探索意义和现实价值;第四,中心建立了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室,由权威的心理专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服务,提高大学生求职的心理素质。
所有服务都是公益性的今年重点援助贫困大学生
《职业》:看来,中心成立后有很多工作要做,那么第一步重点工作是什么?
刘林:我们考虑,当前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的重点工作是围绕今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及明年的大学生就业需要做文章、下功夫。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做的一项工作是,充分调查、采集数据,在此基础上,确定特困大学生,对他们实施就业援助,尤其是为那些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今年准备访问的困难群体有:残疾大学生、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贫困大学生等。
而对2008 年毕业的大学生提供的求职、创业服务,主要是就业指导和就业方向、就业岗位方面多种形式的服务。包括开办讲座、举办招聘会、推荐实习岗位,如村官见习、企业实习等。
《职业》:我们知道,中心的所有服务都是公益性的,那么各项工作计划的实施有哪些组织支持和资金支持?
刘林: 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我们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一是争取政府及公共部门对这一项目的支持;二是通过志愿者(专家型专业志愿者)行动,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专业服务的支持。我们的资金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公共财政的支持,2005 年我们在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项目的研究及实施时,获得了相关部门的一笔投资;第二是社会的捐助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在尝试进行一些有偿服务,选定了几个点,其中有两个点大概每年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从今后的发展来看,我们给大学生提供的服务仍然是免费的,对于延伸的服务和高端的服务则需要收取一定费用。这一运作模式有很强的可行性。就目前情况看,中心的资金运转正常,有一定的保证。
《职业》:从中心的日程表上得知,中心每周将举办公益性就业创业大讲堂,这种大讲堂从什么时候开始,首先在哪些地区进行?
刘林:我们的公益性就业、创业大讲堂首先在北京开讲,每周将在北京开办一次就业创业讲座,邀请成功的创业、就业者,如请新东方的俞敏洪等主讲。我们在北京的中关村科研院所和高等学府密集区,建立了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5000 平米,配套设施齐全,其中设有服务大厅、心理咨询室、创业孵化平台。这个中心立足北京,向全国辐射,我们将把它建设成为具有领先水平的全国青年人才服务中心,为青年的就业创业提供高效的服务与支持。
《职业》:能重点介绍一下青年创业孵化平台吗?哪些人可以进入这个平台,它的最大作用是什么?
刘林:我们还组建了创业专家指导团,对青年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包括创业项目的提供、小额创业贷款。青年创业孵化平台于今年7 月份建成后,就进入创业人才的选拔阶段。创业者选拔的标准是,其要具有代表性,能起到青年创业孵化示范作用,如有创业天赋但缺少创业项目的人,像有些退役体育运动员等有特长不会创业、需要指导的人。人员选拔确定后,中心提供创业实践服务。时间在半年至一年,主要起示范作用。同时,我们计划在中心创业孵化平台基础上,建立中小企业平台群。近年内,通过成功企业家的参与,让更多的小的创业孵化平台在全国各地兴起,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勤工俭学或者实践机会。同时要规避风险。
五年目标和两大人才示范计划
《职业》: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刘林:中心面临的困难确实有不少,从大的方面来说,目前国家支持就业创业的机制和政策尚不健全,实施规程有待细化。政府制定政策是为了促进更多的人就业,又把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社会的政策体系处在发展过程中,而我们的中心特别需要政策支持。我们希望寻求一种模式,进而发展到全国,以点带面。比如,我们正在进行社区信息化、数字化方面职业需求的调研,以便开辟大学生就业的新领域。
《职业》:中心的目标是什么,对其社会效益如何估计?
刘林: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创建时提出了特色服务的五个宗旨:一是青年组织的优势与社会力量相结合;二是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志愿服务相结合;三是整合市场资源和自有的特色服务项目相结合;四是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方式相结合;五是普遍与为大学生特殊群体服务相结合。
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创建时预计三年能出效果,中心的模式有两个重要内涵:第一,它是高效益的项目,有高的社会效益;第二,它有很高的服务质量。我们在加紧培训和提高中心人员素质,以实现高效益运作、高质量服务的成效。
我们的目标是,两年培训1500 名创业教师,500 名创业示范个人。如果说要有一个时间表的话,我们希望经过五年时间,使中心的服务特色得到相对完美的体现。
关键词:发展;劳务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140-04
甘肃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速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和全省最大的项目来抓,推动全省劳务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全省劳务经济的规模与效益,还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日益增长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发展劳务经济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认真分析并消解这些制约因素,是甘肃劳务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1.劳务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1 农村劳动力及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1.1.1 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据统计,2005年甘肃农村人口为2 074.76万人,农村劳动力为1 084.25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570.7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2.64%。据有关部门测算,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约400万人,每年还新增劳动力约40万人。从受教育程度看,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14%,初中文化程度47.03%,高中及以上程度的占14.83%,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7.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到5%,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需求强烈和受教育程度低,既是农村劳动力群体的两个突出特征,同时又是一对相互制约的尖锐矛盾。
1.1.2 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情况。全省有组织劳务输出始于1986年,并于1987年成立了省劳务输出办公室。20年来,全省各级劳务输出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劳务宣传和培训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省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近万期,共培训农村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近90万人次。2006年,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落实农民工培训资金5 500万元,仅上半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达50万人;不断健全劳务输转管理服务体系,截至2005年底,全省所有市(州)和县(市、区)以及1 380个乡镇建立了劳务工作服务管理机构,在全国31个省市区及哈萨克斯坦设立了11个驻外劳务管理处(站),2 180个劳务基地。通过全省上下协同努力,甘肃劳务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 538.9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94.57亿元。当前,劳务输转已经成为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1.2 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特点
通过对甘肃省统计局2005年1800户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甘肃劳务经济表现出以下特点:
(1)自发择业为主,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调查表明,甘肃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主要依靠自己寻找门路和依靠亲戚朋友介绍,但有组织输出率逐年提高。2005年全省有组织输转率33.96%,比2004年高出5.41个百分点。
(2)常年外出务工人数日渐增多。甘肃目前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74.19万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54.7%;季节性外出144.02万人,占总数的45.3%。常年外出务工人数已超出了季节性、兼业性务工人数。
(3)中青年男性劳动力为主体。从2006年上半年情况看,外出务工人员以50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92.8%。
(4)外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苦力型务工为主。2005年全省农村当年外出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0.86%;初中文化程度占55.97%;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6.7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52%。从行业看,到第二产业就业的占35.74%,其中,建筑业占36.84%;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占64.26%,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占20%,批发零售贸易业占19.02%,住宿和餐饮业占2.9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7.8%,教育占21.4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8.29%,其他占18.05%。
(5)流入地主要在西部地区,以中小城市为主。2005年,全省当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中,在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打工的人数比重分别为69.61%、24.57%和5.67%。在本省内务工人数161.72万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50.8%,在省内务工人员中,到省会城市的占26.1%,到省内中心城市的占22.3%,到县城的占22.3%,到建制镇的占11.9%,到其他地区的占17.4%。
(6)回乡创业者日渐增多。据统计,2002~2005年,回乡创业者共计150 331人,兴办企业48 621家,个体户数101 710户,涌现出返乡创业典型人物9 039人;劳务收入累计投向非农产业和农村事业资金达1 117 258.34万元。返乡创业者不仅给当地农村带来了信息、技术、资金和就业机会,同时还传播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现代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社会发展。
(7)品牌战略效应显现。全省各地在发展劳务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地方特色,诸如临洮县的建筑队,礼县的家政服务,庆阳的保安,天水的宾馆服务员等。这些务工群体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精神,成为所从事行业的佼佼者,并在一些地区和城市供不应求。省内一些地方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已经形成的劳务优势,有重点地加强培训,强化劳务输出特色、培育劳务品牌,如天水市将传统的“白娃娃服务员”、“天水家政大嫂”、“天水抹灰工”三大劳务品牌,以“羲皇故里白娃娃”、“羲皇故里大嫂”、“羲皇故里建筑工”为名称,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商标注册并获得通过,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应。
(8)政府推动作用显著,规模、效益增势强劲。“十五”期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在组织管理和专业培训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确定“先培训、后输出”的路子,充分整合现有培训资源,使农民工掌握多种职业技能,提高了农民工的素质和竞争力,劳务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9)境外劳务输出开始起步。2002年境外就业输出58人,实现了甘肃境外输出“零”的突破,截至2005年底,共向境外有组织输出2294人,输出地主要是东南亚诸国和加拿大、巴基斯坦、蒙古、马达加斯加等国。从这4年境外输出发展情况看,虽然输出规模很小,但是表现出了良好的增长趋势。
2.发展劳务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潜力分析
2.1 制约因素分析
2.1.1 内在制约因素
第一,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受传统的固守土地思想的束缚,全省仍有部分农民群众观念滞后,自我脱贫的竞争意识不强,不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需要,致使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闲置浪费。
第二,文化素质低下,职业技能缺乏。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实现甘肃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素质的要求,已由过去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于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即使就业也只能选择从事简单劳动的岗位,劳动的回报难以提高,而劳动收入少又反过来抑制了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的积极性。
第三,经济条件较差,无力支付外出成本。农民就业的愿望与农民资本积累不足的矛盾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外出务工的前期费用太多,农民负担不起。据甘肃省劳务输出办公室调查,外出务工每个农民至少需花费400元,其中包括车费、旅途伙食费、计生费、体检费等。到了输入地还得办暂住证,支付务工地的日常开支等等。贫困地区农民由于没有能力支付这些费用,丧失了外出打工脱贫的机会。
2.1.2 外在制约因素
第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国家发改委预测,2007年将有国有企业下岗后没有安置和年底登记失业人员950万人,加上2006年全国新成长劳动力1 200万人,2007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总量为2150万人。可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未来五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平均每年都将保持在800万以上,总转移量可能达到4500万人。与全国其他省市横向比较,甘肃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较低,必将在严酷的转移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二,就业门槛日趋增高。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包括乡镇工业在内的工业部门面临着技术结构升级,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的要求相应提高了。农村工业近年来对劳动力的吸收也呈现出缓慢的趋势,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将随着增长方式的转变,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整个工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第三,二元结构下的就业制度带有一定的歧视性。长期以来,国家把就业工作的重心放到城市,就业资源向城市居民配置,农村劳动力就业一直游离于国家就业体制之外,不能分享国家就业资源和政策,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第四,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尚不完善。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外出的比例比较低。同时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农村劳动力做好转移前的培训和准备,而且对实现转移后的人员关注也不够,致使一些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在就业、子女入托、上学、工商登记等方面遇到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迫使部分人又重新返乡务农。
第五,小城镇发展滞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甘肃共有地级市14个,县级市4个,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镇442个。在地级市中,只有兰州市的城镇人口超过100万,其他城市的城镇人口规模均在10~20万人,城镇规模小,数量少、水平低,城市难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因而也影响了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第六,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其一,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还没有形成制度化,一些行业和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止。据甘肃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结果显示,2005年,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7 025.4万元,涉及农民工2.65万人;2006年1~6月,1 223户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1.16亿元,涉及农民工24.27万人,拖欠问题愈演愈烈。其二,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收入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其三,劳动合同中用工单位与农民工享受平等权利和承担同等义务的机制没有建立,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合同内容中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权利少,对用人单位规定的权利多、义务少,属于不平等合同。其四,对农民工的人身保护在制度上还不完善,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
2.2 发展潜力分析
2.2.1 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大有潜力可挖。2005年,全省受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2%。农民工的素质高低,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工资待遇,而且关系到甘肃输出劳务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业率。因此,在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输转率上大有潜力可挖。
2.2.2 在提高有组织输转率上大有潜力可挖。2005年,全省共输转富余劳动力409.83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转139.1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00.82亿元,这三项指标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6.3%、5.41%、56.55%。分析这组数据的相关度,不难看出,有组织输转率与劳务收入之间呈强烈的正相关,因此,今后应在提高有组织输转率上下大功夫,以此作为甘肃提高劳务经济质量和效益的突破口和总抓手。
2.2.3 在与境外劳务合作上大有潜力可挖。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外派劳动人员最低月纯收入在200美元以上,大多数月纯收入都在600美元以上,高的甚至超过1 000美元,是国内务工收入的6~8倍。但是,甘肃的对外劳务合作目前还处于相当落后的阶段,至2005年底共向境外有组织输出2 294人。由此可见,甘肃省向境外输出劳务的发展空间还很巨大,大有可为。
2.2.4 在搞好用工信息上大有潜力可挖。增强信息的对称性有利于扩大就业范围,提高供需对接率。甘肃对境外国外的劳务输出与沿海有的省市相比,差距很大。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省每年向境外国外输出的劳工都分别在4万人次以上,而甘肃2002年以来共输出2 294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工信息不灵。因此,大力加强用工信息收集分析工作,必将有力促进劳务输转率。
2.2.5 在农民工返乡创业上大有潜力可挖。民工通过在外打工,既积累了一定资金,又学到了技术、学会了管理、了解了市场信息,吸引他们回乡投资创业,对于解决民工输出地发展经济缺资金、技术、人才的困难不失为一条有效措施。以2005年为例,全省各地共有18 331人回乡创业,仅占当年输转劳动力总数409.83万人次的0.45%。因此,这方面工作的发展余地还很大。
3.甘肃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3.1 总结实践经验,创新发展思路
立足省内、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大局,认真总结劳务经济发展的经验,不断创新劳务经济发展思路,是进一步提高全省劳务经济规模与效益的关键所在。
――坚持省内省外并重,实现富余劳动力多途径转移、多渠道分流。既要巩固现有劳务输出基地、拓展外省新的基地、开辟国际劳务协作渠道,还要做好省内就地消化转移文章;既要促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还要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
――坚持城镇与乡村共同开放,既合理有序地组织和引导农民进城入镇从事二三产业,又要动员鼓励城镇劳动者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在城乡对流互动中统筹解决全省就业难题。
――坚持输出与回流一起抓,在组织本地大批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同时,重视引资引智,吸引有一定资本实力、有经营管理经验、有回乡创业热情的劳动者回乡投资置业,发展本地经济。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双管齐下,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和管理服务功能,发挥合法中介和劳动者自身解决就业问题的积极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就业。
――坚持内涵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劳务输出向组织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降低输出成本,减少市场风险,增强输出信用,扩大输出规模和效益。
3.2 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建议
3.2.1 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破除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
消除城乡壁垒,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应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基础教育制度。特别是要尽快调整城乡分割的就业政策,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城乡界限、所有制界限,实行城乡居民身份平等,择业自由;改革招工和人事录用办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考试、考核相结合,择优录用;有关部门应取消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不干预企业自主合法使用农民工的权利。通过体制改革,放宽对农民进城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确保劳动力要素在城乡间、行业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竞争就业。
3.2.2 建立统一、规范、信息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发展劳务经济搭建平台。
逐步取消目前存在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划分,将人才交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归并,建立人力资源专门管理机构,对除公务员以外的人力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平等就业的人力资源市场,避免两个市场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情况。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团体、民营组织创办跨省、跨境劳务中介组织,培育劳务经纪人队伍,逐步形成政府指导、全社会参与的大劳务格局。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乡劳动力信息网站建设,逐步形成省、市、县、乡四级上下联通、全面覆盖的劳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
3.2.3 加大对城乡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劳务培训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制度,统筹利用好“阳光工程”等国家政策和全省现有的8483个涉及劳动、农业、科技、教育、建设、扶贫、乡企的培训机构和基地,建立既能调动劳动者参训积极性,又有利于培训机构在竞争中良性发展的机制,积极面向城乡劳动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形成有利于劳务经济发展的大培训格局。可以考虑以“两个人力资源对接”的方式培训农民、安置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让大中专毕业、暂时不能就业者作为培训者,向农民讲授基础文化知识;让其他高层次培训者,向大中专毕业的待业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形成我省人力资源培训开发链。
第二,鼓励社会和企业发展教育培训事业。进一步开放职业培训市场,鼓励和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大力开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应用性专业培训。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重点抓好电子电工、酒店管理、旅游服务、家政服务、市场营销、物业管理、电脑、电焊、园艺、缝纫以及数控机床等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领域的专业培训,努力提升初级劳务人才队伍,壮大中级劳务人才队伍,发展高级劳务人才队伍,优化劳务人才结构。
第三,推行“订单式”劳务培训。要按照“校企联办、定向安置”的发展思路,开展“安置基地”建设。积极选择沿海发达地区效益好、规模大、用工规范的大中型企业,签订定向培训和定向安置协议,使培训工作“适销对路”。
3.2.4 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经济。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县域小城镇建设和村庄集镇建设的规划指导,逐步形成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有机联系一般集镇和中心村的城镇体系。县城建设要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发挥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的作用。开展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项目建设,引导小城镇发展特色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同时应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进入小城镇定居或从事经营活动,充分发挥小城镇就近吸纳农村人口的功能。
3.2.5 落实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返乡创业。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项目”来抓,充分利用外出劳务大军中蕴藏的资金、技术、信息以及人际关系等资源,促进“回流型”企业的发展。认真落实已出台的对外资企业、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从经营方式、从业人员、注册资本、租用场地等方面放宽限制。进一步加强金融、财政对返乡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各级银行要按照国家规定,积极为返乡人员自主创业提供贷款支持,各地要尽快建立切合实际的贷款担保体系。各级已经建立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要专门切块用于为返乡创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供贷款担保。参照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政策,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以调动广大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在返乡创业人员集中的区域,设立返乡创业园区,加强水电路和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收费项目,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充分发挥驻外机构在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采取定期组织召开务工人员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带动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或联系更多的外商外企来陇兴业,使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招商引资良性互动,真正做到“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
3.2.6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金,可采取用人单位与个人共同缴付、账户分设、专户储存、劳动就业服务部门管理的办法。个人账户缴足一定的年限,退休后享受与城市人一样的养老保险待遇;缴费年限不足的可酌情规定不同的待遇;当农民工返回农村时,个人账户资金全部带走。建立就业困难援助体系和制度。政府应通过调控手段,将政府掌握的城市公共服务部门的就业岗位,如清洁工、绿化养护员、社区保安员等,提供给进城就业困难人员;通过政府创办或指定订货企业、举办公共工程,安置就业特困人员。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外出或转为城镇户口放弃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生活十分困难的,政府应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3.2.7 规范用工单位行为,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一,要按照合理收费、公开透明、减轻负担、专款专用的原则,规范对农民工的收费行为。第二,要落实合同用工制度,严禁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第三,要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农民工安居乐业。一是认真落实甘肃省农民工“平安计划”,着力解决好农民工的生产安全和保护问题。二是着力解决好农民工的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问题。三是应着力解决好农民工的住房设施等问题。四是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
3.2.8 加强组织引导和管理,促进劳务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着力提高有组织输转率。建议各级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负责的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在现劳务输出办公室的基础上设立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和领导本地区的劳务经济工作。强化政府对就业和再就业、发展劳务经济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功能。县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乡镇劳动保障站,劳务输出人员较多、就业服务工作较重的乡镇,要单独设站,其他可按中心区域设置,2~3个乡镇设置1站。在甘肃劳务输出集中的省外区域,劳动部门应建立健全劳务服务派出机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
第二,加强维护劳务经济秩序的执法活动。司法、执法机关应将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执法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依法规范劳务市场、仲裁劳务纠纷、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合法权益。要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的宣传和普法教育,帮助广大外出务工者在增强法制意识,努力遵纪守法的同时,能够自觉地依靠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三,多渠道增加发展劳务经济的投入。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劳务管理和服务、社会保障和保险、法律援助等所需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由输出和输入地政府财政负担。建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从支农资金中的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中切出适当比例,专门用于智力扶贫和就业开发。对于农民创办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应按照有关政策提供所需贷款,财政给予贴息扶持。市县政府应建立劳务经济贷款担保基金,重点用于出国劳务的前期费用贷款担保。
第四,加强检查督促。各级党委、政府作为本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责任主体,应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列入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并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体系,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全力配合,全社会共同促进的劳务经济工作格局。要建立严格的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发展劳务经济的责任落到实处。同时,要防止在劳务输出中弄虚作假、搞强迫命令等有害作法,推动全省劳务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注:本文有关劳务输转数据来源于省劳务输出办公室,其他数据来源于省统计局。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6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提高劳务经济质量对策研究”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