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1 00:32: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设备调研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为进一步提升公司设备管理水平,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于2011年8月24日—9月7日,分别对**、**、本部**、**、**、**4个主线厂,就设备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现将调研情况归纳分析如下:
一、公司设备管理工作现状
**设备管理的职能机构设在**,主要负责全司设备运行、备件、检修、固定资产投资、资产的调剂处置及水电等业务的管理。现有专职管理人员23人,平均年龄43岁。
从组织构架上看,各子公司、二级厂都设置了专门的设备管理机构,配备了专兼职设备管理和点检人员,虽然各单位对设备管理机构职能职责的界定有所差异,但从公司到厂/子公司、车间、班组各个层级的管理网络是健全的,运行是有效的。
2006年以来,随着红、**的相继投产,以及公司为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能减排,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而实施的一批技术改造项目,使设备向着大型化、自动化、高速化、连续化的方向发展,装备水平的提高对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仅从资产数量和规模两个指标看,2005年以来,资产数量由8019台(套、幢)增加到17488台(套、幢),增幅达118%,资产规模由60.65亿增加到150.39亿,增幅达148%,设备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在逐步扩大和加深;随着红、**的建成投产,管理区域已从单一地区向跨州市发展,管理难度和复杂性也在加大。
面对挑战,近几年来,设备系统在继续坚持“预防和维修相结合,全面推行设备点检制”等一些经实践证明是有效可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基础上,为提高管理效能,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推行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尝试利用企业信息化平台进行设备综合管理,一些结合实际有特色有可操作性的设备管理工作开始以专项工作的形式在实际管理中运用实施,比如:星级设备管理体系的推进,点检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备件定额编制、备件图纸电子化、检修业务功能承包、备件材料功能承包、技措项目的后评价管理等。这些工作的推进,在加强和规范基础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以可控、经济的设备运行质量为生产保驾护航取得了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逐年进步,设备运行安全有效。
**近几年的设备运行和备件管理方面的主要指标情况
年 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资产数量
(台、套、幢))
8019
11899
12768
12945
17106
17488
设备利用率(%)
79.31
86.49
83.91
82.71
84.7
86.46
事故故障停机率(‰)
3.11
2.72
2.78
2.52
2.81
2.00
设备事故
11
19
18
9
11
7
备件平均库存(万元)
/
/
39712.80
53906.16
50530.04
备件总消耗(万元)
/
/
42049.54
56606.01
63005.01
备件周转天数(天)
/
/
345
348
293
(说明:备件指标中,2008年4月以前(ERP系统)未含红**的数据)
从统计数据不难看出,2005年以来,在资产数量和规模逐年增加的情况下:
(1)事故故障停机率持续下降,设备事故也呈逐年下降趋势,设备利用率逐年上升,有效生产时间增多,设备处于稳定运行的可控状态,为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完成做出了贡献。
(2)备件平均储备资金逐步控制,2011年8月备件平均储备48167.47万元,较去年同期降低了3353.58万元,备件资金周转天数也降至267天,为公司降成本增效益做出了贡献。
2、星级设备管理体系的推进,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设备基础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了**的设备管理水平。
2008年以来,通过星级设备管理体系这一平台,“三大”规程和“四大”标准得到持续有效改进,健全了特种设备、安全环保设施、防雷减灾设备管理制度,加强了各生产单位/子公司、基层(车间、班组)的设备基础管理工作,加强了对生产现场设备跑、冒、滴、漏的治理,使设备运行、检修、备件、固定资产投资及资产处置等管理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流程进一步规范有效,通过备件定额编制、备件图纸电子化等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设备基础数据和技术档案。同时,在开展星级设备管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设备管理队伍培养了人才,一大批年轻的设备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特别突出,为今后搞好设备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可以说,星级设备管理工作,有效推动了**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实现设备低故障、低成本和高质量、高效能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支撑,其促进作用得到各单位的一致认可。
目前,此项工作正按PDCA循环的原则,持续不断地优化完善,促进设备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整体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及改进。
3、启动点检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强化对设备隐患的控制和管理力度。
2010年,以**厂为试点,启动了“设备点检网络化管理”项目。点检管理网络化的建成,进一步梳理和规范了设备点检管理体系,提高了现场点检工作效率,实现了点检记录无纸化,点检结果传输网络化,提高了点检工作实效,有利于设备管理的各个层面及时掌握设备状况,使设备点检工作得以真正落实,为及时消除设备隐患,防止设备事故、故障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拓展了SAP系统PM模块使用的宽度和深度,也为建立健全专职点检员的业绩指标,为指导、检查、评价点检员的工作提供了平台,为深化设备点检制找到了一条新路。这项工作今年继续在**、**及本部其它生产厂推广。
点检工作的加强,使设备事故故障停机率得到有效控制,以今年上半年为例,**烧结2#主抽风机,棒线厂四作区精轧23#轮箱,都是通过点检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避免了隐患的扩大及事故的发生。
4、设备经济管理理念不断加强,方式不断创新,管理效能不断提升。
近几年,在注重设备技术管理的同时,也围绕降成本这一中心,不断加强设备经济管理理念,功能承包、零库存、备件修复“三定”管理等工作的推进,有效地降低了维修成本和备件储备资金和备件库存,提升了设备的管理效能:
坚持推行修复“三定”管理(可修复性的判定、修复内容及价格的判定、修复后成果评定),采取正激励手段,修复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备件修复节约金额4875.88万元,2011年上半年备件修复节约金额3425.86万元。
维修工程预决算实施贴近管理,将事后签证变为事中签证,设备检修工程结算引入税收筹划,结合对检修合格施工方的管理,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检修工程费用结算税收实施办法,主要施工单位转入增值税合同签订、检修费用审定等管理程序,仅2010年就创造效益近400余万元。
逐步规范完善了闲置、报废资产管理制度,使管理流程顺畅,职能职责明确,奖惩适当等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和机制。2004年-2011年8月废旧物资处置变价收入累计达到2.2亿元,取得较好的管理效益。
5、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更规范。
几年来,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建设、调整运行机制来规范项目投资管理、约束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逐步规范完善了固定资产投资等管理制度,项目建成后的收尾工作进一步加强,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了决策科学、监管有效、效益优先;管理流程顺畅,职能职责明确,奖惩适当等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2007年以来,重点组织了昆钢新区185抗震钢生产线,红**填平补齐,**钒资源综合利用技改项目,及一些除尘改造、烧结机烟气脱硫、风机水泵变频节能技术,钢渣回收等节能减排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0.4亿,现在,**已具备年产870万吨钢的规模,**形成面对东南亚市场的精品**和型材基地,**也将成为提炼标准钒渣、精品**和优质带钢基地。
二、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虽在设备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管理和降成本提升管理绩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范围和区域的不断拓展,管理精细化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标准的不断提升,环保考核力度的不断加大,给设备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人员紧缺,特别是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储备不足,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设备管理系统的人员构成状况,与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差异,对后续生产组织工作是个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
(1)人员紧缺。近几年随着公司改革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充实到新生产线、转岗分流和自然减员等因素,导致设备系统人员紧缺。目前设备系统人员共928人,仅占在岗职工人数8.75%,其中设备管理人员:228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15%;设备点检人员414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9%。近期新区投产在即,人员紧缺问题不仅突出表现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方面,操作人员也同样面临紧缺问题。
(2)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储备不足。目前公司设备系统中近82%处于30—50岁这个阶段,30岁以下年龄段人员不到12%,后备人员储备不足,已出现后继的年轻专业人员储备断层,特别是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如机械、电气、液压、自动化等)、或操作维护专用特殊设备的人员(如行车、磨床、锌层测厚仪等)方面,问题更加突出,部分专业岗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对稳定生产影响很大。
(3)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设备系统人员统计情况看,学历为大本以上的有162人,仅占总人数的23.75%,其中研究生学历仅9人;410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仅占总人数的44.18%,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仅35人,仅占总人数的3.56%,远远不能满足公司大型化、高水平装备的管理需要,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分析工作亟待加强。
(详见附件1:设备系统人员统计表)
2、维修力量总体薄弱,维修技能下降,维修质量有待提升。
维检中心业务扩张后,维检力量和技术水平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骨干人员分流过多而补充不足,熟练技工少,补充人员短期内无法上手,所承担的维修任务和维修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由于技术力量不能有效集中,工作效率下降明显,特别是在中夜班对故障处理时,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时间较以往延长,拖延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已有影响生产组织的情况发生。
3、备件采购质量和采购周期的问题。
这次调研中还反映出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备件采购周期较长,不利于备件库存控制;部分备件虽然采购价格低,但质量差,使用周期短,使用成本高,甚至发生因备件质量导致的设备事故。据统计,2006年以来,因备件质量不良造成的设备事故就有23起,占事故总数的31.5%。因此,今后在备件采购时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兼顾性价比。
另外,备件修复管理过程中信息跟踪困难,部分备件外委修复周期过长。功能承包存在以包代管情况,功能承包消耗定额统计工作较为薄弱。
4、设备事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
从2005年以来,虽然设备事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由于备件质量原因造成的设备事故占了事故总数的三分之一;由于维护不周、失修引发的事故也占了一定比例,而且事故集中发生在2006、2007年,特别突出的是**,反映出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因素带来的后续影响;另外重复性事故也时有发生,**厂四烧制粒机2次事故、**2#精炼炉真空断路器击穿2次、1#转炉高速轴断2次,虽然是备件质量原因导致的事故,但也反映出我们在事故管理方面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反映出满负荷的生产节奏给设备带来的影响,也反映出拼设备现象,如何处理好生产组织与设备管理的关系是今后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实现至关重要的工作。
5、设备老化问题已开始逐步显现。
目前,整个公司设备的制造,投产年限不同,设备的装备技术水平差异较大,设备运行、维护的受控性也有差异。本部大部份生产线已投产近二十年,存在设备老化问题,特别是一些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困难,设备零星事故多;红、**设备也已运行六年,高炉、烧结机、连铸机等设备都面临中修问题。
6、工艺流程、设备档次对投运后的设备运行管理存在较大影响。
目前,昆钢的设计审查只能依靠少量工程技术人员把关,不能完全有效地对设计进行优化,因此有的项目存在设计上的先天不足。EPC总承包模式因时间节约、投资可控,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等优势而在公司得到较多推广,但在建设过程中,因总承包**平参差不齐及考虑到其自身利益问题,总承包商存在降低工艺装备的选型档次问题,这也给投运后的设备运行管理带来不良后果。
三、下一步的工作措施和建议
针对存在问题,下一步设备工作将继续按照“运行有效、保障有力、系统优化、节能降耗”的设备运行与管理方针,从夯实基础管理入手,努力提升设备综合效能,发挥好设备的保障作用。
1、发挥设备能力,实现保产目标
下半年,发挥设备能力,保证生产稳定顺行,是设备管理最重要的任务。为此,需要全司设备系统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设备的点检维护,要将各个层级的点检、巡检工作落实到位,履行好日常点检和维护设备的职能,避免突发性事故。
二是正确操作维护设备,严格遵守制度,重申“清洁、紧固、调整、、防腐、安全”十二字方针,确保设备完好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三是精心组织好后几个月的检修工作,确保检修质量和检修效果。
四是按照节点组织好新增产能项目,力争早日投产达产,早日释放投资效益。
2、继续以星级设备管理为平台,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星级设备管理体现了对设备实行全面、全过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要求。完善的制度体系、程序体系、评价体系和改进体系,将有助于将星级设备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地推行下去,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设备管理水平。
自2008年开展设备星级管理工作以来,成效有目共睹,但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星级设备管理向更高星级推进时,低星级基础工作保持巩固不够扎实,2010年评定时开具的不符合项及待整改项中,有100项不符合项,135项待整改项。其中一、二星级的不符合项47项占47%,待整改项110项占81.5%。因此,设备基础管理工作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与推进星级设备管理的关系,将星级设备管理工作地推行下去,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设备管理水平。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公司将加大星级设备管理工作督促检查力度,希望各单位继续深入开展好星级设备管理工作。
加强巩固一、二、三星级设备基础管理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努力才能做好的工作,也是我们做好一切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保障,务必请各生产厂/子公司进一步加强落实好星级设备管理各项工作,真正使星级设备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继续做好设备维修技术标准和维修作业标准的编制工作。
坚持强化备件计划源头管理。通过日常管理、监督和检查,进一步做到“建立计划管理网络、严格计划编审程序、完善计划管理制度、规范计划填报内容”,充分发挥备件计划龙头管理作用,确保计划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提高备件计划命中率。
为规范设备、备件质量检验管理,保证设备、备件采购供应质量,加强设备、备件采购供应流程中“监制、出厂前检验、到货检验、入库前检验、质量跟踪”等工作,减少或杜绝因设备备件的质量问题而导致在投入使用后造成的不利影响和严重损失,各相关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昆钢股〔2009〕204号设备备件质量检验管理办法。
加强备件修复管理。进一步规范备件修复“三定”管理,完成在ERP系统建立备件修复申报(无纸化)管理模式,提高备件修复管理效率。
夯实备件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备件基础数据和技术资料。继续组织备件定额工作,2011年备件定额编制率达80%以上;继续组织备件图纸电子化工作,2011年备件图纸电子化率达50%以上。
与国贸公司共同做好降低单一来源采购工作,抓好备件、材料的技术资料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物料申报管理,为保质采购打好基础。
3、坚定不移地推动点检定修制,并探索和推进操检结合的检修管理模式。
随着公司的继续发展,必然造成人员的进一步分流,检修力量的进一步消弱,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点检定修制,并探索和推进操检结合的检修管理模式。要以点检信息化建设为契机,通过分步推广设备点检网络化管理,深化设备点检制;要通过点检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梳理和理顺点检管理体系,完善优化点检标准、维修技术标准和维修作业标准,进一步明确点检职责,组织好各个层级的点检工作,建立起保障设备的四道防线。
加强岗位日常巡检。由操作工通过听、闻、看,对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发现异常和隐患,及时修理,及时排除小故障;对关键、重点设备,班中定时巡检,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操检结合,建立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第一层防护线。
组织设备专业联检。利用各种检测仪器,以一定的原则和技术标准为基础,对设备进行全面、细致、实时、动态的检查,通过点检网络化管理系统,将检查结果加以分析统计,以准确及时的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建立指导设备检修的第二层防护线。
专业联合技术诊断。即在日常点检和设备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对状态发生变化的设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更深一层的技术检测跟踪分析,建立保障设备的第三层防护线。
设备劣化趋势管理。在已建立的设备状态档案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分析和统计分析,找出设备状态的劣化规律,并将此规律作为进行预知维修的重要依据,从而形成设备的第四层防护线。
3、加强设备的经济管理,提高设备综合效能,为公司增效益做贡献。
设备管理最终要取得两个成果:技术成果和经济成果。即一方面要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另一方面要节约设备维修与管理的费用,实现设备综合效能最高。
要树立设备终生价值管理的理念,强调设备在寿命周期中全过程的管理,特别要强化设备前期管理,清楚明晰地界定项目的范围、工艺装备的选型档次,这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在招标时,除报价是最主要因素外,也要将从业资质等级、工程业绩、组织管理能力、信誉等因素考虑在内,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承包商。要以设备的最经济寿命周期费用为主要参考指标,从设备的选型设计开始,全系统考虑设备终生价值管理。
要利用设备诊断技术,实现设备事后维修向预知状态维修过渡,保障设备运行状态稳定。把实行设备的精密诊断工作作为未来设备管理需完善的工作之一。
要树立以“养”为主的理念,提倡主动维护。生产实践证明,设备管理工作应执行以“维修为主,检修为辅”的原则。在加强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的同时,对重点设备实行重点监控维护管理,配置必要的在线监测仪器,要通过磨损检测、振动检测、温度测试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提倡主动维护,实现控制设备磨损,减少或避免设备故障的目的,从而减少故障维修、事故抢修,不断优化设备维修制度,延长维修周期。
继续推行备件零库存、检修业务、备件材料的功能承包管理,规范和强化功能承包定额统计工作,制定下半年功能承包及零库存实施计划,清理现行功能承包项目并积极推进延续工作。
4、加强设备管理的队伍建设,加紧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当前公司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力资源相对紧张。随着生产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管、用、养、修设备的人才要加紧培养和储备。
各单位在加强人力资源调配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技术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是一个长期培养和积累的过程,要注重各岗位后备人员的培养,对具备潜力的人员,要提前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培养和锻炼。我们作为管理部门将组织好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各单位要组织好业务技能培训,完善个人自主学习提高的激励机制。
要加强对先进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学习研究,可组织国内同行业及各单位设备系统之间的技术经验交流。对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进行考察、学习、引进、移植、总结、推广,使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与设备管理水平同步提升。
5、根据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思考和研究设备管理工作。
随着新区分公司的成立,根据公司的经营发展思路,今后**将形成**、**、本部、新区四大生产基地,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设备管理工作如何调整和定位,是我们设备系统必须思考的问题,需要更进一步明确管理层次,明确职能职责,明确工作要求,加强宏观管理,更好地提升管理效能,为生产保驾护航。
四、体会和建议
通过这次交流、调研,我们较为真实地了解到了**目前在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看到了设备管理工作与企业生产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更深地认识到,设备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环节,企业设备改造、更新换代与装备水平升级的速度,对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精细化的要求,与传统设备管理模式相比,在提倡对设备实行全过程、全员综合管理的同时,更提出不仅要重视设备的技术管理,还要重视它的经济管理,提高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利用率。
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人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必须通过全员参与来推进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要从公司层面把设备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要从政策方面加强正向激励机制,既要培养设备方面的领军人才、专家队伍,又要造就能胜任各专业、各岗位工作的一大批操作、维护、管理的能工巧匠。
一、需购置实验仪器清单:
序号
仪器
型号
生产厂家
预算(元)
理由
1
自动精密切割机
SYJ-200
沈阳科晶
30000
岩石薄片分析配套
2
超声波清洗机
KQ3200B
昆山昆美
2500
岩石薄片分析配套
3
多工位薄片粘合台
沈阳科晶
5000
岩石薄片分析配套
4
真空干燥箱
6020
天津泰斯特
3500
岩石薄片分析配套
5
精确磨抛控制仪
GPC-80A
沈阳科晶
10000
岩石薄片分析配套
总计
51000
二、需购置试验仪器设备说明
(一) 本次所采购的实验仪器设备为2018年度测试中心岩石检测新增项目岩石磨片分析配套仪器。
(二) 本次所采购的所有仪器设备已入2019财务预算。
三、采购原因
1.根据质量检测单位资质主管部门文件要求,2019年测试中心检测资质申请需申报岩石检测项目岩石磨片分析,需配套相应的岩石磨片制作仪器设备。
2.地质勘察技术人员近年来勘察报告多被要求提供岩石磨片分析参数,由于目前测试中心不具备硬件条件,多数岩石磨片分析外委检测,成本较高。
3.目前测试中心已配备岩石磨片分析主要仪器岩石电子显微镜。
四、解决方案
目前市场上岩石磨片分析配套仪器设备较多,仪器价格高低不一、质量参差不齐。
测试中心从自身生产情况出发,结合市场调研结果,对此次购买的岩石磨片分析有下面要求:
1.仪器设备定位为市场中等,以满足生产需求即可。
2.仪器便于操作,安全可靠。
五、推荐原因
经市场调研和咨询,尤其测试中心相关人员前往交通规划设计院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工勘院试验中心等实地调研后,听取生产厂家、仪器设备经销商等各方报价认为上述清单符合我测试中心采购需求。
六、采购方式
[关键词]:专业方向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通过调研和分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专业方向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调研对象及内容:调研对象主要是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及生产车间的负责人、技术人员、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等。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的种类,岗位分布情况,各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岗位工种及各工种需求比例,岗位工种职责、工种内容、责任范围,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等。同时利用各招聘网站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通过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修、检测等所需的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我国急需懂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对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近几年来,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就业前景一片光明。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对机电人员的需求将会是有增无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机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迅速扩大在机电人才培养市场的份额。
3、云南机电设备维修行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云南省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云南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设备,这意味着这些设备安装、维护、运行等人才需求十分迫切,随着云南省装配制造业人才的紧缺,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缺口也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革新力度的不断加大将越来越大。因而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方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近些年,各职业学院为企业培养了许多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人才,但是在机电设备,尤其是大中型机电设备,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维修领域中,更是缺少维修人员。我省机电维修行业从业人员中,具有高职及其以上学历水平的技术人员仅占很小比例,许多厂家不得不高薪聘请国内外专业人士,但还是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为此,应加强机电设备维修行业人才的培养,加大改革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及时输送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4、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已面向人才市场,面向社会,打破地区、行业限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其中许多毕业生要到经济发达地区条件好的机电企业谋职,这势必也会加大人才的需求量。21世纪机电技术的新发展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深入推进,先进技术的利用规模将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我院已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就业合同,每年将输送多名的优秀毕业生。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方向)人才具有长远而广阔的社会需求。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方向)人才需求分析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技术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技术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我省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机电技术,这种通用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机电技术的应用面广,在诸如农、林、牧、渔产品的深加工企业,食品加工、造纸、印刷以及交通运输以至现代商业企业等都离不开机电技术。因此对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方向的人才需求量很大。
三、调研结论
通过对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的走访调研,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机、电技术综合应用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在近年来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下,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方向)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所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需求的对象。
[参考文献]
[1]杨晔.稳定职业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初探[J]
一、招投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力设备采购、电力工程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是提高投资项目效益和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工程建设中出现腐败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在电力设备采购、基建工程项目推行招投标制度和贯彻执行《招标投标法》过程中问题仍然不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量体裁衣。根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招标方式有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公开招标亦称无限竞争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凡是具有投标资格的潜在投标人都可参与竞争,招标人可广泛地选择投标人。邀请招标亦称有限竞争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招标单位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对投标项目潜在的投标人事先进行了资格预审,只向符合投标要求的投标厂商发出投标邀请书,故投标厂家数量较公开招标大为减少,给今后的评标定标工作带来便利。目前,从电力设备和工程项目招标情况可以看出,已进行的招标大都为邀请招标,招标单位邀请的对象一般是与本企业有着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以上供货关系的供应厂家,而对我们不熟悉,但产品质量更好、条件更优惠的厂家被排除在邀请之外。更有甚者在招标公告中公开明确一条:曾经在本公司有过工程业绩。最终,除了已经内定的施工单位,其他施工单位均无法参加投标。
二是倾向招标。招标方内定关系比较好的合作单位作为中标单位,招标中,作为评标委员会成员的招标方在介绍各家投标单位情况时,对内定中标单位进行重点介绍,并要求评委充分考虑,导致最终评标结果内定投标人中标。
三是借鸡下蛋。有些投标单位不具备人员、设备、施工技术等投标条件,而采取由其他具备条件的单位投标付给中标单位“感谢费”的方法骗取招标项目。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或工程延期。
四是请人陪标,俗称“围标”。为减小竞争,投标方邀请私交比较好的同行前来投标,并事先将中标意向透露给参与投标的同行,投标中无论谁中标均由邀请方承揽此招标项目。
五是串通中标。招标方与投标方达成默契,在招标时,投标方压低投标报价,以确保中标,签订合同时,再以材料涨价等为由,将原投标报价提高。
二、我们的主要做法
为了杜绝“关系标”、“人情标”的现象,防止造成成本虚高和经济问题,我们在电力设备采购和基建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就如何规范招投标行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1.网上公布招标信息。为了避免目前普遍存在的邀请招标现象过多,使一些产品质量更好、条件更优惠的厂家排除在邀请之外的问题,我们通过委托的中介机构将所有大额招标信息通过中电联网站提前20天进行。同时,严格对投标方的资格预审,制定出资格预审的必要条件。一是根据投标人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已掌握的信息对其资格是否满足要条件进行审核。二是根据实际情况赴潜在投标人处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质保体系建立情况、企业规模、设备、生产工艺等。避免投标人提供的生产许可证复印件与政府部门颁发证件中的产品电压等级不符、伪造生产许可证和提供的企业规模、设备、生产工艺与实际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等问题。三是通过第三方对投标方的资格能力进行审核,即按投标方提供的其产品在电力行业使用表中的信息,向兄弟厂局了解投标人的相关情况,综合上述信息,确定投标人的投标资格。通过这种方法,可事先将不合格的投标人排除在招标之外,减少评标工作量,避免今后可能出现的合同纠纷,确保公司的经济利益。
2.重视评标专家库建设。为便于招投标方式的推广和应用,使招标过程趋于规范,我们建立了“评标专家库”,通过考核选取具有高级职称或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为专家库成员,今年又由28人扩大到72人。我们要求技术专家应熟悉本专业有关设备的国内外技术水平及发展状况;经济专家要熟悉有关法律,有实际商务工作经验。在进行招标前随机从“评标专家库”中选取与本次招标无利害关系的专家作为技术组和商务组成员。同时行使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能,对整个招标过程进行控制。整个招投标过程必须有公司纪委人员全程监督。
3.大小项目均招标。我们规定,凡5000元以上的项目或需采购用品,能招标确定的均要采取招标方法确定,单价小的项目采取打捆的办法招标。比如今年在用电安全宣传活动中,需印制8万册安全用电小册子,厂家报价0.8元一册,经过招标单价下降为0.34元;京津新城电力安装工程中电缆招标通过招标使总借款下降近百万元;公司三个营业厅装修工程原报价均在15万元左右,通过招标,在质量不减的情况下下降5万元,在规范招投标过程的同时降低了采购成本。
4.严格招、评、定三分离。在公开招标的同时,我们注意规范评标过程。评标在招标程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招标单位对经过初选合格,并且愿意参加投标的厂商,按照招标书中阐明的评标原则和方法,对投标人报送的投标书从商务和技术的角度评判投标人的能力,从中选取满足招标要求的供应厂商。规范的评标程序、严格认真的评标过程是保证所有投标人具有相等机遇的基础。实际操作中,我们建立了评委责任制和报告制度,确保每个评委都对其行为和结果负责。主要采用了易操作、公平合理的百分法,由专家对评分内容进行分类,从投标人信誉和业绩、能力、技术条件、报价等方面制定平分标准,各评委独立打分汇总,总分量高者为预中标单位。为确保招标结果真实可信,公司成立了定标领导小组,对评标排序结果进行审定,填写统一规范的招标项目定标记录,定标小组成员在经过审定的定标记录上签字后返
回招标中介机构,最后由中介机构向中标单位发放中标通知。通过采取上述方法,保证了招投标结果合法、合规、合程序。
三、如何遏制电力招投标中的商业贿赂和不正当交易行为
在电力工程物资采购招投标领域里,极易形成商业贿赂和不正当交易行为,其中作为电力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主体的电力相关部门是整体招投标过程的主角,从最初工程项目和采购需求物资的拟定、工程项目和物资的技术参数确定到采购结果评审再到货物验收环节,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意见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些重点岗位和重要部门是商业贿赂和不正当交易行为的首要攻击目标。因此,采取有效手段遏制招投标过程中的商业贿赂和不正当交易行为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是建章立制,强化教育。在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规范招投标行为的同时,要广泛开展反商业贿赂和不正当交易行为的教育活动,把“八荣八耻”教育贯穿到反商业贿赂、不正当交易行为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全过程,使重点岗位人员和各级领导都懂得,知荣辱方能成人,知荣辱才能为官,通过先进典型示范、反面典型警示和党纪党规教育,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同时,要建章立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和规范相关人员的道德生活。在此基础上,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违德行为,加强对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违主义道德行为的监督检查,严格电力工程建设和招投标行为,把荣辱观融入到每一名员工的内心深处,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是全员参与监督是预防招投标过程中商业贿赂和不正当交易行为的的重要手段。遏制招投标过程中商业贿赂和不正当交易行为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司上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协调治理。其中,全员参与和支持,决定着有效预防的兴衰成败。首先,反商业贿赂和不正当交易行为不仅是全体员工的期盼和心声,而且是一个单位员工中传播最快,影响最大的信息,因此,全员参与监督具有高度自发的责任性基础。其次,全员参与监督最具有直接性。员工是公司的主人,公司领导干部或掌握人财物等重要岗位的人员均在员工最广泛、最直接的监督之下,因此,任何利用权力牟取私利的行为都很难逃脱群众的监控视野。第三,员工参与监督其措施更贴近实际,更具超前性。因为员工是企业利益的承担者和受益者。维护企业利益是员工的普遍心理,只要我们能正确引导,就能将这一心理转变为自觉的行为,如果我们能适时增设适当奖励办法,加之广泛的宣传教育形成强大氛围,一旦企业利益受到损害,员工就一定会及时将了解的情况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防止危害结果的扩大化。第四,员工参与监督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对企业领导干部的信用监督,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对领导干部执行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监督;对领导干部在职期间个人财产收入情况和个人行为进行监督;对招投标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等等。通过全员参与监督,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抑制和弱化部分职务犯罪行为的形成,消除犯罪边缘人员的欲望。
三是加强党的领导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有效保障。加强党的领导,首先是发挥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力度,通过党内监督保证党的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是要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真正实现党政同一地位、各自负责,党委和行政领导齐抓共管的工作新局面,并充分发挥党委、行政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作用,使招投标活动在党的监督之下并沿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1、选拔机制不尽完善。一是在后备干部的资格准入上,还没有和《公务员法》的规定配套起来。二是在后备干部的人选推荐上,还没有完全公开透明,还存在“从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于是,有一部分后备干部把主要精力和心思不再放在积极搞好本职工作上,而是花在“密切联系领导”、经营人际关系上。他们苦心结交左右,处处讨好领导,时时关心自己,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被提拔的机会。三是在后备干部的最后确定上,还没有做到真正公平公正。重视和采纳单位班子集体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意见的时候比较多。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备干部队伍的整体质量,使后备干部队伍与领导班子年龄、学历、专业结构等需求存在一定距离,互补性、合理性不够强。
2、培养平台拓展不多。这部分后备干部朝气蓬勃,踌躇满志,干劲十足。进入后备干部序列后,他们想大干事业、大显才华,进一步引起领导和组织上的注意与重视。但是除以党校为主的培训方式外,目前后备干部的培养方式与途径还比较单一。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后备干部选派到重要领导岗位或艰苦环境进行锻炼的工作措施不多,影响了后备干部通过实践锻炼增长才干、走向成熟的步伐。
3、备用结合时有脱节。一部分后备干部由于职数限制、任职条件限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多年一直是备而不用,而跟自己一样条件甚至是不如自己的干部都提拔重用了,因此而感到自己提拔无望,对组织表现出不信任。备用脱节的情况极大地打消了后备干部的积极性。
4、宏观管理有待加强。组织部门的宏观管理有重选拔培养轻管理使用的倾向。没有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干部潜力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1、拓宽选人视野,创新选拔方式。组织部门要按照领导班子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对班子的结构状况进行分析梳理,确定班子需要配备的年轻干部数量以及非党、女干部的比例和文化专业结构等。要打破地域、部门界限,采取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三种方式,把后备干部选配工作完全置于“阳光操作”之下。要积极探索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保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年轻干部通过公选补充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
2、拓展培养平台,加强能力建设。对于长期处在基层一线的后备干部,应侧重于横向轮岗锻炼或到上级机关挂职锻炼;对于长期在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应选派到乡镇、企事业单位任职或挂职,放到基层加强锻炼;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时间较长的后备干部,可进行交流或轮岗锻炼;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而又缺乏处理复杂问题经验的后备干部,要派到环境艰苦、情况复杂、矛盾较多的地方或安排到更重要岗位上锻炼等等,通过这些措施,为年轻干部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拓展其工作领域,积累实践经验,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
《宁波市江北区社会救助状况调查问卷》针对宁波市江北区孔浦街道孔浦二村社区、江北区孔浦街道红梅社区、江北区慈城镇慈湖人家社区三个社区的困难家庭采取随机与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次问卷调查一共发放120份,其中收回98份,实际有效问卷87份,问卷有效率为88.78%。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注:对于身体状况的数据统计考虑到对被调查对象的心理保护,有些有调查时观察记录所得,有些在交谈中所得,因此数据统计可能较真实情况有较大出入。
(三)被调查对象对社会救助制度的了解和期待
调查结果显示仍然有5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不了解或者只是一般了解当前所实施的社会救助的制度。有56.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当前所实施的社会救助对他们的生活帮助并不大。其中有25.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帮助很小。在接受调查的87个被调查对象中有75.9%希望政府将社会救助的资金用于“教育医疗补助”和“助老助残活动”,其中希望用于“教育医疗补助”的高达49.2%。
二、分析宁波市江北区社会救助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以上的数据统计的深入研究,本团队分析发现了当前宁波市江北区社会救助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一)滞后的社会救助理念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是建立在施恩、同情基础上的,集中表现为实施救助的人常以高人一等的高傲状态自居,本次被调查的受助者因并不了解社会救助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人权和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法定权利因而表现为感恩戴德的状态,要明白社会救助是国家政府的责任,国家有义务对生活困难人员实施救助,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人员就有权请求国家或政府给予某种救助。
(二)社会救助的项目比较单一,水平偏低
当前的社会救助重在保障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是比较单一的生活救助。而缺乏关注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其他方面的社会救助。在接受调查的87个被调查对象中有49.2%更希望政府将社会救助的资金用于“教育医疗补助”,更比如说在调查交谈中发现有些贫困居民非常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摆脱贫困,但由于政府对这方面的救助和关注非常至少,因此这些贫困居民普遍缺乏这样的机会。在调查中发现被救助对象每年可以从各类主体获得的救助资金大多数为1000元以下,占到被调查对象的63.2%,而1000到2500元的也占到35.6%。现行的社会救助仍然沿用好几年前的救助标准,救助的标准的提高远远比不上物价的上涨水平,而在实施社会救助时过分强调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因此社会救助资金对接受社会救助的被救助对象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
(三)社会救助缺乏统筹管理,有效监督
各项救助制度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既有民政、教育、卫生部门实施的救助,也有劳动、司法、工会、共青团、妇联、计生等部门提供的救助,因此,社会救助的管理缺乏统筹和协调,各个组织没有统一的领导和统筹的管理。首先,是没有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使得各个部门对社会救助管理混乱,政策不一致。其次,由于部门分割,导致各个社会救助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沟通,难以有效的满足救助对象的各种救助需求,大大增加了社会管理运行成本。救助方式的选择以及救助申请审批程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此导致一些迫切需要获得专项救助的人不能享受救助,而本来没有资格申请社会救助资金的人却每年都领到社会救助资金,对于这类现象,受调查对象表现出了极大的烦恼和无奈。
(四)社会救助政府承担过多责任而缺乏企业、社会团体的参与
在社会救助实施中,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参与社会捐赠、社会帮扶、邻里互助等社会活动。在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 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 但仅靠政府这一单一主体组织的社会救助是绝对不够的, 政府也是没有能力光靠自己来完成全部内容的,因此除了政府救助之外, 企业、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也是社会救助的另一重要主体。如何调动企业、社会团体的参与积极性是当今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两点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方面的法制建设
参照在社会救助方面做得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就不难发现,法制化建设均为相关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时至今日,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下,我国尚未出台一部内容较为完备、形式较为合理的《社会救助法》,这也为许多问题的解决留下了空白。譬如在我国之类的“中央政府主导型”的社会救助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处理好官方机构和事业单位和社会民营组织之间的关系。在诸如此类方面,亟待法律给予有权威的合理回答。而宁波市作为国务院规定的“较大的市”,在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建设方面,无疑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如何在现有的《宁波市医疗救助办法》和《宁波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等基础之上,针对现状提出更好地解决措施,将考验政府人员的智慧与能力。我们需要从法律上明确民间社会组织的地位,对该类组织的审核由流于形式的事前审查改为事后登记备案,运用各种方式降低该类组织的生长发展障碍并积极培养其之良性发展。宁波市在社会组织的管理与经营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因此更好地利用民间的力量帮组政府分工协作,既符合现实利益需求,又符合本市工作的着力之处。
(二)最需注重对被救助群体的自生能力
一、基本情况
2014年以来,“三省一区”经济增速换挡明显,总体处于低位徘徊。同时,由于改革进程加快,创业热潮显现,就业、社保、收入分配形势整体平稳。
(一)就业基本稳定,创业带动就业趋势显现
截至2014年11月底,辽宁新增就业65.1万人,完成全面计划93%,登记失业率3.4%,低于全年控制目标0.9个百分点。吉林新增就业人数52.39万人,同比下降7.3%,城镇登记失业率3.36%,低于全年控制目标1.14个百分点。内蒙古新增就业26.9万人,完成年度计划103%,登记失业率3.55%,低于全面控制目标0.45个百分点。黑龙江预计到12月底,新增就业72万人,完成年计划120%,城镇登记失业率4.5%,低于全年控制目标0.1个百分点。
同时,各省区不断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创客乐园、云办公等新兴创业就业形态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二)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待遇稳步提升
一是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例,截至11月底,“三省一区”参保人数分别为1763.3万人、673万人、1086万人和516.07万人,比2013年底分别增加2.0%、2.7%、2.3%和3.9%;二是各项社会保障待遇稳步增加。2014年,“三省一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月人均分别提高了184元、157元、224元和191元,调整幅度均在10%以上。城乡低保等托底性社保制度水平也稳步提升。
(三)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增速趋缓
前三季度,“三省一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9元、17147元、16618元和21331元,同比增长9.5%、9.4%、8.9%和9.4%,与2013年全年相比增速分别下降了0.6个、0.8个、1.5个和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纯收入9026元、6920元、6620元和6687元,同比增长12.3%、12%、12.1%和12.6%,与2013年增速基本持平。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推进,“三省一区”产业结构渐趋改善,但仍不够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8.6∶52.7∶38.7、11.6∶52.8∶35.6、7.4∶40.8∶51.8、9.5∶54∶36.5。二产占比过高、三产相对滞后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隐性失业等问题影响就业长期平稳和质量提高
一是隐性失业问题可能显性化。部分企业近来一直处于亏损或开工不足状态,为解决人员过剩问题,大多采取了内部转岗、降薪等措施,隐性失业问题在部分行业和领域颇为严重,而在现行失业统计难以体现。
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三省一区”均反映受职业技能和择业观念等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存在用工荒、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现象。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者素质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就业技能培训层次偏低。受各类技能培训规划整合不到位、补助标准偏低等因素影响,职业技能培训整体水平偏低,高水平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受到制约,难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中级职业技能院校定位不清、资金不足也成为影响高技能人才持续稳定培养的重要因素。
四是失业保险防失业促就业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过窄,结余量大,闲置问题较为突出。“三省一区”由于国企占比高,失业人员少,表现尤为突出。在当前企业普遍反映社保缴费负担偏重下,失业保险作用、费率和支出范围等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五是创业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政府对创业的服务引导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到位,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尚难及时充分解决,部分地区企业注册登记、税务执照办理等手续依然较为复杂。
(三)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面临较大挑战
一是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赡养比过高。“三省一区”赡养比分别为2.1∶1、1.7∶1、1.4∶1、1.9∶1,远高于全国3∶1的平均赡养率,且人口老龄化速度还在不断加快。黑龙江反映其退休人员每年以2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持续增大。
二是社保扩面面临较大压力。由于近年来社保持续扩面,大中型企业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小微民营企业扩面难度大,近期扩面对象中即将退休人员占比较高,在职参保人员增速缓慢,扩面形势十分严峻。
三是现行养老金调整机制对其制度健康运行造成了较大冲击。“三省一区”普遍反映,现行通过行政方式调整养老金,未充分考虑基金自身平衡和各省实际,原本沉重的养老金支出负担压力更大,缺口进一步增大。
(四)部分地区低收入人群生活受到影响
黑龙江省反映,其13个地市中有4个煤炭和2个森工城市,近年来随着能源枯竭,企业转型,大量工人下岗,相当部分人员陷入贫困,基本生活难以为继。同时,全省除城乡低保对象外,还有部分城乡低收入群体处于低保边缘,生活十分困难。
总的来看,“三省一区”就业、社保和收入分配领域当前情况和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共同形成的。一是当期原因,主要是经济增速趋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二是历史原因,主要有国企改革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等;三是制度自身原因,如就业创业机制不健全、社保体系不完善等;四是管理原因,如职业技能培训过于分散,社保监察力度不足等。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要着眼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形态变化的现状,也要痛下决心、采取措施,尽快解决历史问题;既要不断完善制度,也要加强监督管理。
三、对策建议
(一)找准自身优势,做好稳增长、调结构工作
“三省一区”应立足自身独特的经济结构、产业特征,挖掘发展潜力。一是发挥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一方面做好能源产品深加工,另一方面拓展非能源领域工业产业链,不断扩大非能源产业在经济中比重。二是依托产区优势,开展农牧产品深加工,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三是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有利时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带动更多就业,释放发展潜力。
(二)综合施策,促进就业增长、提升就业质量
一是做好就业质量监测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隐性失业等问题做好跟踪监测,及时出台应对措施。二是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抓住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完善政府引导服务机制,构建创业人、投资人和政府沟通交流平台,营造良好创业环境。三是进一步整合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市场需求,统筹各类培训项目,创新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和使用。四是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落实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带动就业规模的扩大。
(三)抓紧研究社保重点问题,推进关键领域改革
一是加快研究出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操作性方案。适度平衡各地养老负担,统一缴费标准,降低社保费率,扩大社保覆盖范围,促进地区之间形成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二是完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职工养老待遇调整机制。激励更多人多缴费长缴费,实现制度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三是妥善解决社保领域历史遗留问题。中央、地方、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历史成本,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四是研究修订《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充分发挥其防失业促就业作用,适度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或实行浮动费率制。
(四)立足发展,发挥好就业社保在收入分配中作用
浏览网页和休闲娱乐是平板电脑用户使用的主要功能
调研数据显示,用户使用平板电脑的浏览网页和休闲娱乐功能较为活跃,经常使用的前三大功能为“上网浏览网页”、“看视频”和“玩游戏”,用户占比分别为76.9%、 72.0%和66.0%;相较于上网和娱乐,经常使用平板电脑办公的用户比例较低,为51.8%。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平板电脑用户更偏向休闲娱乐行为,一方面,平板电脑没有鼠标和键盘的特征决定了其办公性能和创造信息的性能较差,而其良好的触摸体验、较大屏幕和便于携带的特点为消费信息、观看视频、玩游戏等娱乐功能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另一方面,专门针对平板电脑开发的大量应用软件中娱乐性的应用软件占比很大,用户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对休闲娱乐之外的功能需求越来越强烈。
用户期待平板电脑功能升级
根据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用户希望平板电脑能提供更多更强的功能,59.7%的用户希望平板电脑运行速度提高,52.6%希望增加摄像头像素,51.3%希望增强办公软件功能,仅7.5%的用户认为平板电脑目前拥有的功能已能满足其需求。
为了加强我院会计类专业毕业前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突出高职高专类学生特色,经学院研究,2014届毕业生以毕业调研及提交调研报告替代毕业论文撰写。
一、毕业实习/调研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毕业调研是会计专业毕业前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毕业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实施。通过企业调研,将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了解企业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运作,并作出评价和总结,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对企业的认识,缩短就业“磨合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毕业调研的任务:学生以实习生或试用生的身份,根据调研的内容和要求,在用人单位完成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通过调研,使学生对用人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中发现前偶尔相关制度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最终为形成调研报告提供素材。
如果存在实习单位不便于调查或者没有实习单位可供调查的情况,由指导老师确认后指定某家上市公司作为调研对象。
毕业调研的基本要求:进行毕业调研,要求学生按照调研内容,结合就业单位的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财会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有的放矢地进行调研,在调研中认识企业、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二、毕业调研的实施与调研报告的形成
(一) 学生应认真阅读“毕业调研指导书”,明确毕业调研的内容、目的和要求;
(二) 学生到就业单位后,将“毕业调研指导书”印制一份,交财务主管或单位安排的指导教师;
(三) 在单位指导教师或会计人员的指导下,根据大纲要求进行调研并收集资料;
(四) 整理调研获取的资料,形成调研素材;
(五) 撰写调研报告;
(六) 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工作表现进行鉴定;
(七) 学院分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取得的毕业调研成果、调研报告和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的鉴定,评定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
(八) 毕业调研报告资料归档。
三、毕业调研实施的条件与质量保证
(一)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指导教师应具备指导毕业生的资格,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财务会计实务知识。
2、指导教师必须在学生离校前集体指导1课时以上。
3、指导教师应定期同毕业调研学生进行联系,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
4、做好指导记录,掌握学生调研进度及学习态度,为毕业考核成绩提供依据。
5、与单位指导教师沟通,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应在实习单位主动联系单位指导老师,并将情况向学院实习指导教师报告。
2、做好学院实习指导教师及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记录。
3、每项毕业调研均应形成书面材料,内容包括调研过程叙述、调研任务完成情况、调研体会等,通过调研对企业会计核算或财务管理作出评价。
4、调研报告应根据实习调研取得的成果进行撰写,要做到全面反映毕业调研过程,实事求是地反映调研任务的完成情况,客观地反映自己取得的收获,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企业财会运行实践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毕业调研的成绩评定
根据会计类专业毕业调研、调研成果和调研报告撰写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毕业调研的实际,进行综合评定。实习调研与报告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等。
具体评定标准如下:
1、毕业调研态度与调研工作量(30分)。其中:调研目的和任务是否明确(满分10分);调研任务的难易程度(满分10分);调研工作量大小(满分10分)。
2、能力水平与成果质量(70分)。其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满分10分);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的鉴定(满分10分);调研任务完成情况(满分40分);调研报告撰写(满分10分)。
3、等级划分: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合格,60-69分;不合格,60分以下。
4、时间安排:2014年3月3日前完成调研资料;
2014年3月31日前 完成调研报告;
2014年3月4日--3月6日 教师上交《中期检查表》;
2014年4月1日至4月25日教师评定成绩;
2014年4月26日--4月30日 教师上交成绩;
2014年5月1日至15日教师上交评定后的毕业调研报告。
五、毕业实习/调研报告写作的要求
(一)毕业调研/实习报告的标题
标题: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研/实习报告”、 “××关于××××的调研/实习报告”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建议用第一种方式。
(二)目录
(三)正文
1、调研/实习的目的
2、调研/实习的方法:在实习/调研的过程要注重实地调查,调查方法科学、先进,数据资料翔实。对于所使用调查的方法,如个别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要祥细说明。
调研方法举例:
实地考察法。需要说明报告中哪里用了这个方法,为什么用这个方法。
个别访谈法。需要说明报告中哪里用了这个方法,为什么用这个方法。
问卷调查法。需要说明报告中哪里用了这个方法,为什么用这个方法。
文献查阅法。需要说明报告中哪里用了这个方法,为什么用这个方法。
3、调研的内容与调研的过程
⑴ 毕业实习/调研的内容
调研内容见附录,其中(一)(二)(三)部分必须全面完成,(四)(五)(六)项中按实际进行调研,(七)(八)项尽可能完成。
⑵ 毕业实习/调研的过程
必需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①所参与会计的实践活动
②对实践工作的理解与认识等
4、毕业实习/调研的结论与建议
5、致谢
6、注释与参考文献
调研实习报告字数要求在3000~5000字,正文双面打印,一式一份上交。
会计学院
2013-11-15
附录:毕业实习/调研内容
为了对就业单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特别是对就业单位会计及财务工作的认识了解,毕业调研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基本情况:(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1、企业名称(写调研报告时可用别名)。
2、企业性质(国有或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合作、联营、私营或合伙)。
3、企业规模(注册资本、资产总额、职工人数、生产规模等)。
4、企业发展历史和近三年生产能力、实现利润、取得荣誉等情况。
5、企业目前的主导产品或作业产值及国际国内行业水平。
6、企业目前的市场地位及前景;主要销售策略、销售渠道与定价制度;主要原材料、能源和技术供应情况。
7、企业当前经营目标、预算(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生产成本、费用、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等)和近期、中期、长远发展设想。
8、企业组织机构、人员分布、人员结构、管理体制、主要决策程序(生产经营、财务、组织人事、重大投资、重大资产重组、改制、改革等)及执行情况。
9、企业内控制度(投资、预算、采购、销售、存货、固定资产、现金和成本管理等)及执行情况。
10、企业主要文件(营业执照、企业章程、重要投资合同和主要借款合同等)、资源开发和利润分配政策。
11、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主导产品或作业工艺流程及其相应的主要经济业务事项。
12、企业主要资产(房屋建筑、仪器设备、存货)名录。
13、同类企业先进经济技术指标。
(二)企业会计核算:
1、会计制度及账户设置(级次:一级、二级、三级)。
2、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方法:会计制度、会计年度、记账本位币、记账基础及计价原则,现金等价物的确定标准、坏账的核算方法及确认原则、存货核算方法及分类、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长期债权投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分类、计价和折旧的方法、标准,在建工程的核算方法、无形资产计价和摊销方法、借款费用核算方法、收入及成本费用的确认原则、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的核算内容等(按实际采用的)。
3、成本计算方法(实际采用的)。
4、近三年中任意两年年报数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5、企业会计核算程序(账务处理程序)。
(三)企业财务管理:
1、财务管理体制及相关机构设置情况。
2、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情况(都建立了哪些规章制度)。
3、成本控制方法及其主要措施。
4、筹资渠道及方式。
5、对外投资方式及规模。
6、企业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
(四)企业重大财务会计事项产生的原因和处理过程(简述)企业重大财务会计事项包括:企业改制、企业并购、企业剥离或分立、企业财务重整、企业增资扩股等内容。
(五)企业遇到什么重大财务会计疑难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如果没有解决,你认为应如何解决。
(六)企业经历的经济纠纷诉讼事件及其结果的财务会计处理。
(七)企业厂长经理对财会工作及财会人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