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8 19:16: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动态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预警;财务风险
1财务危机概述
财务危机又被译为财务困境,其极端状态是企业破产。但究竟什么是财务危机,不同的学者在进行研究时也采用了不同的标准。总体而言,财务危机的定性描述多集中在破产清算或无偿付能力等方面。尽管财务危机的定性描述较为容易达成一致,但财务危机的定量界定有着更多的操作和研究意义。如何界定财务危机是进行财务危机预测研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2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的标准
总的说来,预警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公司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按照公司财务危机相关理论设计,指标体系应能对大原因做出合理的科学描述。
全面性原则。为保证综合评价结构客观准确,在初步建立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地选取可以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指标。即要全面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各方面的财务状况,同时也应考虑指标项目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联性。
有效性原则。要选择那些能够对预测公司财务危机有指示作用的重要的财务指标,当公司危机因素产生时,该指标能够灵敏、迅速地反映出来。
成本——效益原则。在指标体系及指标项目的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重要性原则。这里的重要性原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其二是当搜集某项指标的成本费用很大时,如果该项指标很重要,即它在指标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则仍应进行该项指标的搜集评价工作。
可操作性原则。这里的可操作性是指指标项目的易懂性和指标项目的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
3动态财务预警系统
根据企业财务预警标准,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动态财务预警系统的具体思路:
拟建立的财务预警系统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为财务分析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这是整个财务预警系统建立的起点。第二部分是财务预警组织结构,主要从公司资金循环的各个方面入手,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这部分是财务预警系统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财务风险分析机制,根据预警方法的不同,分为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定性预警主要是针对能够影响公司财务状况的表外因素,定量预警主要是利用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定量预警系统分筹资、投资、日常现金运用三个方面,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这种具有学习适应能力的方法,以达到实时预警的目的。第四部分是风险处理机制,对预测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风险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处理措施。财务风险分析机制和财务风险处理机制是核心和关键。整个体系架构由下图所示:
4动态预警系统的构成
4.1实时信息系统的建设
动态预警系统要求上市公司能充分利用实时信息,运用网络财务信息实时报告系统软件,从桌面财务转变为网络财务,改变信息的传递方式,最敏锐、最及时、最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使实时的信息成为整合整个公司经营过程的驱动力量,增强公司的决策、控制和预警的能力。
4.2财务预警分析的组织结构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预警机制的神经中枢,是构建财务失败预警机制的准备和基础。为使财务预警分析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上市公司应当根据《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有关规定,有针对性的完善企业自身的内控制度。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对货币资金、筹资、采购、实物资产、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担保等业务的控制。
4.3投资活动预警
投资风险是指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由缺乏周密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投资决策失误现象普遍存在,我国上市公司在投资活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如下表所示:①市场调查不充分,项目决策失误②对内外部环境变化预计不足③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④在项目经营和管理期间,缺乏可靠性和真实性的项目运营信息,缺乏合理的监控体系和指标计算⑤资本结构不合理
4.4日常风险监测系统
日常监测的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未来营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息税前收益影响的不确定性。建立日常风险监测系统,一方面可以关注月度的核心指标,密切注视其动态变化过程,及时发现财务危机的征兆;另一方面,当企业有警情出现时,可以从各方面指标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来帮助分析警源所在。
5缺陷与定位
企业构建财务预警系统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财务预警的关键是预警指标的选取,它直接关系到预警的效果;其次,预警指标是否真实不是预警系统所能解决的问题,企业财务预警建立在预警指标真实性的基础上,至于预警指标是否真实,则不是财务预警所能解决的问题。基于权责发生制的预警指标,因“会计戏法”的影响,其真实性会大打折扣,而使建立在传统预警指标基础上的财务预警模型,无法真正起到预警的作用。而现金流量能提供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且不易纵,所以选取现金流量作为预警指标,解决了传统财务预警不能解决的预警指标真实性问题。因此,现代企业应该构建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即通过分析现金流量在企业活动中的数量和效益,分别对经营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投资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筹资现金流量财务预警和现金流量综合财务预警进行研究,选取各自的预警指标,并分行业设置有警与无警的临界值,构建适合于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实用性有有效性。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品牌演进的动态分析,比较了传统城市发展与现代城市竞争的条件和结果,从而阐明城市品牌是城市演进的必然结果。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城市竞争会形成动态的等级序列,通过城市品牌错位定位可以形成城市之间的有效竞合。
[关键词]城市品牌区位理论分工
城市品牌是近几年提出的概念,但是,学术上和现实中都对此有颇多争议:究竟存不存在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对城市竞争力究竟有没有影响?为此,本文从历史角度考察城市品牌与城市演进的动态变化,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城市品牌与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关系。
一、传统城市发展与区位选择理论
假设有两个城市A和B,城市A比城市B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其他如规模、区位条件等各方面都相同。则A城市相对于B城市具有比较优势,投资于A城市所获利润大于投资于B城市所获利润,即。于是,厂商会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把厂址选址在A市,随着厂商的流入和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就业机会增加,会有更多的人到城市A定居,产生集聚经济效应。
再假设,随着集聚经济效应的增大,在A城市生产受益于规模经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样的产品在A城市生产所费成本小于B城市,即。
在产品同质化假设下,消费者仅根据价格选择是否购买,A、B两城市的销售区域仅取决于各自的价格。又由于存在运输成本,所以,产品总成本中必须考虑随着距离增加所增加的运输成本。如图所示:
A城市的产品向区位B运输,其总成本为:
B城市的产品向区位A运输,其总成本为:
在距离衰减原理的支配下,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从一个城市销售到另一个城市的销售量会由于运输成本的增加而逐渐减少。A、B两城市价格线相交处即为两个城市的最大销售区域或边界。在产品同质无差异假设下,可假设两个城市具有相同的需求函数,
在不受行政区划强制性约束的条件下,随着集聚经济效应的增加,城市A的规模会扩大,而城市B则受到侵蚀,规模逐渐缩小。这里,厂商纳入其生产函数的主要是要素禀赋、运输费用和市场需求规模等因素,居民纳入其效用函数的是就业和收入等。从而,一个城市所拥有的天然要素禀赋和区位条件就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竞争优势和其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因此,城市之间是不需要竞争的,因为城市的地位是天然决定的,所以只能坐等厂商与居民的到来。
但是,传统的区位选择理论有一个暗含的假设前提,即信息是完全的,所有厂商和个人对两个城市的所有信息都了如指掌。
二、现代城市竞争与城市品牌
如今,城市的发展已超出了传统区位理论的解释范畴,比如:为什么有些资源贫乏的城市会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为什么有些依优越的自然区位建立起来的城市会衰败,而有些依然兴盛?
1.现代城市竞争的简要背景
现在,我们假设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的数目增多,一个城市体系中有N个城市,并且放松传统区位论的假设,使之更加贴近于现实经济,并勾画出现代城市竞争的简要背景。
(1)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增强迫使城市参与竞争。由于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为增强,这意味着厂商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投资地,同时也意味着城市的比较优势不再等于其竞争优势。那么,城市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呢?
(2)信息不完全为城市竞争力提供了条件。城市数量增多和经济活动复杂化导致信息不完全,人们通过信息过滤和筛选选择出有效信息,并依据信息做出各种决策。信息总会通过各种符号形式表现出来。品牌是什么呢?品牌在表现形式上也是一种符号,因此,城市通过品牌可以向人们传递信息,并提高人们的选择效率,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做出决策。
(3)品牌是分工演进的结果。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中,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经历了一个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的过程。产品内分工不仅包括纵向分工,即产品链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而且应当包括具有高度替代性的产品之间的横向分工,即针对具有不同偏好的消费者进行的市场细分分工,产品内的横向分工导致了品牌的出现。同时,产品内纵向分工细化的结果导致城市之间的依赖性增强,一个城市不可能脱离其他城市独立存在,但是也必须提供让其他城市可以依存的条件,否则,该城市便不具有存在的理由。
2.现代城市竞争模拟分析
在此背景下,下面分别分两种情况考查A、B两城市之间的竞争。
第一种情况,同上例,仍假设A城市相对于B城市拥有更丰富的资源禀赋,除此之外,两城市的区位、规模等硬要素完全相同。显然,如果B城市生产和A城市同样的产品,其结果必然是传统城市竞争的结果,但是,如果B城市的厂商能率先开辟一个新的品类,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培育品类品牌,则可以摆脱价格竞争的劣势,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具有该种偏好的消费者都会选择该品类品牌。因此,只要城市具备品类指导下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即便自身资源禀赋缺乏,也能够获取持久的竞争力。
第二种情况,仍假设A城市相对于B城市拥有更丰富的资源禀赋,但是,假设B城市比A城市更接近市场。由于B城市靠近市场的优势使该城市内的投资者更加接近消费者,这一方面使厂商能够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及时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首先接受当地的商标,由于转换成本的存在,消费者不会轻易放弃原有的选择而改选其他商标。与此相对应,投资者投资于B城市会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投资者也更倾向于选择B城市。
此时,要想使消费者改变选择行为,除非A城市的产品能够提供更低的价格,或者提供一个新的品类,该品类和B城市的产品不具有替代性。事实上,第一种方案是不可行的,虽然A城市具有低生产成本优势,但是,要到B城市开拓市场,需要花费巨额品牌营销投入,在高投入的情况下,很难长期维持竞争低价。最终的结果是,A城市成为B城市的资源供给者,靠给B城市输送资源和原材料而维持生存,一旦A城市陷入这种局面,会形成恶性循环,A城市向B城市输送原材料,B城市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些产品除了B城市自己消费外,还销售到A城市,这样,通过一次贸易,A城市就会产生亏损。如果A城市发现自己在贸易种受损,将会提高原材料价格,希望通过原材料销售获取更高的收益,但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后,B城市会进一步提高产成品售价,最终A城市每一次能源或原材料涨价,受损害的都是自己。目前,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就处在类似的境地。
城市在新一轮竞赛中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无论是资源禀赋欠缺的城市,还是区位条件不佳的城市,都可以通过开辟新的品类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为本地产品开拓市场。
三、城市竞争等级序列与城市竞合
城市竞争是有序列等级的,一般只有同等级的城市之间才会发生激烈的竞争,而高等级城市和次级城市之间则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链的转移和劳动地域分工合作,以及与之相应的城市功能的分级。
1.竞争会使城市处于不同的序列等级
竞争会使城市处于不同的序列等级,其核心表现为产业链条的转移和城市功能的高级化。一旦一个城市成功地确立了个性鲜明的城市品牌,率先占据消费者的头脑,该城市在竞争中便具有了占先优势,其周围的城市则丧失了这种优势。通过品牌的自我强化机制,该城市有可能形成中心城市,进入更高一级城市序列的竞争行列。次级城市则积极承接产业链条的转移,作为腹地的支撑作用也得到强化,中心城市和周围次级城市的相互依存加强,也就是城市群的崛起。
2.城市序列等级的动态性
竞争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聚集经济到聚集不经济,中心城市有可能衰落,而低等级的小城市也可能由于条件的改善而强盛。所以,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常态,城市品牌的塑造也不是一日之力。
3.城市之间通过城市品牌错位定位可以达到共赢
即使同等级的城市之间也不完全是竞争关系,通过城市品牌错位定位,可以达到共赢。每一个城市都应认清自己所处的等级,认清自己的竞争对手和品类定位,这一点对中国的城市尤其重要。
因此,城市品牌是随着城市竞争而产生的。以上分析都以城市品牌定位合理准确为条件,同时这些机制也决定了城市品牌定位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孙曰瑶刘华军:经济永续增长的品牌经济模型[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6,(2)
[2]孙曰瑶:品牌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王恩冕于少蔚译.定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美]迈克·波特尔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关键词]壮族文化;开发动因;开发平台;开发主体
[作者]谭国志。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长沙,410083;谷中原,中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沙,410083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2-0099-005
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认为当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地方,就在于文化因素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部门,以致可以说,当代社会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文化在整个社会中的优先性及文化的决定性意义。因此,现代的经济同样需要文化资本的大量介入才能活跃起来,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存在的文化资本具有发展经济的潜在价值。
刘玉珠和柳仕法(2002)提出了文化市场理论,认为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要求讲究经济效益。胡惠林(2003)提出了文化商品理论,认为文化不仅具有价值也具有使用价值,其价值和价值量无法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测定,只能由凝结在文化商品中的精神发现和精神的创造性劳动满足人们需要来决定。陈立旭等学者(2003)提出了文化产品效益理论,认为在获得文化产品社会效益的同时,人们应该注重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李红艳(2007)提出了经营乡村文化的思想,认为文化不仅是消费品、娱乐品,还是用来赚钱的生意。车震宇(2007)提出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理论,认为传统村落具有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旅游开发对于传统村落形态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可见,文化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肯定。壮文化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同样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文化丰富多彩,开发壮文化的经济价值将成为一种趋势。对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进行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认为: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需要借助必要的平台;壮文化经济价值开发具有多主体性的特点。
一、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的动因
应该说,自被壮族人民创造出来的那一刻起,经济价值就作为一种潜在价值存在于壮文化中,然而,为何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对壮文化进行开发?我们现在提出要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是不是哗众取宠呢?其实不然。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我们今天提出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受文化产业的吸引。在后工业社会,文化已经成为值得开发的、可以创造财富的经济资源,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发文化产业的骄人效益深深吸引着我们去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第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壮文化经济价值开发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属于新兴产业、绿色产业、阳光产业,是转变壮族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想选择。第三,推动壮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壮族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是产业结构失衡,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可以有效的调整壮区经济结构比例。第四,开拓壮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新领域。靠天吃饭是壮族地区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多功能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可以拓宽壮族地区经济增长领域。第五,增加壮族农户的经济收入。壮区文化资源独具特色,该地区其它资源更具有竞争优势,在文化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大力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民增收。第六,转移剩余壮民劳力。异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不仅能转移剩余壮民劳力,而且是一种比异地转移更为理想的就地转移。第七,保护与传承壮文化的需要。开发式保护和传承是壮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理性选择,开发壮文化所得的经济收入可以为保护和传承壮文化提供可持续的经费保障。
二、壮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平台
在分析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的动因之后,接下来就是怎么开发的问题。由于经济价值属于壮文化的潜在价值,加上文化具有向其他产业提供附加值的特性,决定了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需要借助必要的开发平台。所谓开发平台,就是指开发文化经济价值所需要的操作环境和条件,是开发主体为方便实现文化经济价值所借助的产业,包括旅游产业、创意产业、艺术业、饮食业和展览业。
(一)旅游产业平台
壮文化旅游业开发,是指开发主体将具有开发价值或开发可能性的壮族文化资源利用当地旅游平台开发出来。具体来说,壮族文化旅游就是经营者将壮族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生产生活过程、民俗风情、文化历史资源、民居村落、民族饮食、民间曲艺、民族文化纪念品等壮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要素,作为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将成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中最为普遍的、最能显现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形式。壮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形式主要有民族观光游、民俗体验游、民俗旅游、农家乐、民族节日旅游等形式。民族观光游就是为游客提供观赏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服务,同时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购物等服务,以获得经济收入。民族体验游就是为游客提供体验壮族农业生产、民族手工艺制作、民族节日、民族歌舞戏曲演出等过程,同时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收入。民俗旅游就是经营主体以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祭祀民俗、游艺竞技民俗等民俗事项为经营内容,以民族地区为经营空间,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文化旅游经营形式。农家乐就是经营主体利用壮区的自然、农业景观、各种文化资源为条件,以民族生活方式为特点,以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和劳作体验以及健身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经营形式;民族节日旅游就是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平台开展的旅游业经营形式。
(二)创意产业平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以文化和知识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兴起,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1994年,澳大利亚提出了“创意国家”的口号;1998年,英国成为第一个为创意产业下定义的国家,“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历无畏等学者认为,创意产业是无边界产业,它可以融入到任何产业里,并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创新。我们提出以创意业为平台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实际上就是以壮文化为核心,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现代高科技对壮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通过对文
化与知识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强调的是,以创意业为平台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必然是在一定的壮文化背景下进行,但绝不是对传统壮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制,也不能改变壮文化的本质,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科技对传统壮文化资源的再提升。
(三)艺术业平台
壮文化艺术业平台开发是指将壮族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民间歌剧在舞台上或特定的场所进行市场演出,通过向观众收取入场费或向邀请人收取演出场费而获得经济收入的一种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的方式。壮文化资源参与市场演出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走动演出。主要是为适应游行、迎新、送喜以及殡葬等活动;第二,坐堂演出。主要是为适应家庭聚会、村镇集会等场所;第三,舞台演出。例如,广西百色市政府于2008年投资500万元打造的以独特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民间艺术为载体的歌剧《壮锦》已经开始了市场演出之旅。《壮锦》是一部壮族歌剧,集中表现了壮族的主要精神遗产,依靠音乐和演唱讲述故事,展现了呢的呀、嘹歌等壮族经典音乐元素。在《壮锦》之前,壮族歌剧《印象・刘三姐》取得了成功。应该说,将壮文化以歌剧的形式参与演出效果很好。
(四)饮食业平台
近年来,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希望尽情地享受各地的佳肴美食,满足求新的心理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需求。可以说,游客的餐饮需求已从“果腹之需”转向“口福消费”,从“生理需求”转向“心理需求”。这为饮食文化旅游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所谓饮食文化旅游,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饮食业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是指通过开餐馆、风味小吃店等形式,提供具有壮族特色的食品供消费者享用,或在市场上销售腊肠、腊肉、酸肉等壮族特色食品,从而获得经济收入。更深层次的饮食业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有:将绘画、雕塑、乐舞乃至诗词等民族艺术品运用于饮食菜肴中,将食品作成色、香、味、形完美统一的艺术品;在顾客就餐时献上民族艺术表演;等等。
(五)展览业平台
展览业平台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是指为了保护和传承壮族文化资源,由居民、政府或企业借用特定的地域空间,将壮族的社会生活、民居、生产生活用具、服饰、习俗、歌舞等通过实物和图片、文字资料的方式在博物馆展示出来,通过向参观者销售壮文化产品、提供餐饮、住宿等途径,从而获得经济收入。按展览物种类的多寡,可将壮族文化博物馆分为单一型博物馆和复合型博物馆,或者说专题性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单一型博物馆专门展览壮族的某种特定手工艺品、民族图腾雕塑、民族特产等壮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复合型博物馆是将少数民族多种文化集中于一个博物馆之内进行展览。
三、壮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主体
开发壮文化的经济价值,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开发平台,还必须有一定的开发主体。所谓开发主体,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将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壮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分配和流通等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壮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主体主要有当地政府、村集体、外来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社区能人和农户家庭等几类。
(一)地方政府
从本质上讲,文化商品生产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是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其投入和产出以及市场的发育状况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政治、法律、道德、社会思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政治因素对文化经济价值开发的影响尤为重大,主要表现在:第一,政策法规引导。政府制定各种文化政策法规,是开发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障;第二,调控文化商品价格。在文化市场尚未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的背景下,政府对文化商品的价格进行有效的调控,可以支持或限制某些文化商品的发展;第三,财政资助。政府的直接财政拨款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商品的生产和供给状况;第四,招商引资。政府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可以吸引外来资本进入开发文化经济价值的领域,以解决地方政府开发过程中的经济短缺;第五,扩大宣传。政府的领导者角色使得其在对内宣传开发文化经济价值重要性和对外宣传已开发的文化品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六,监管文化商品。开发文化经济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其底线是不能生产和销售具有负的社会价值的文化商品。政府通过对文化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监管,可以防治低俗的文化商品流入市场。
(二)村集体
村集体(领导)是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推选出来的,代表了绝大多数村民的利益;另外,村领导基本上都是本村比较有文化、有见识、有威望的村民,在经营管理上能够反映绝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因此,村集体往往能得到村民的普遍支持和信任,也是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主体。例如,广西那坡县黑衣壮吞力风情园虽然总体上属于政府管理、公司经营的模式,但村集体也拥有部分壮文化产品的开发权。据吞力屯与黑衣壮原生态旅游开发公司签订的开发经营协议,其中有这么一条:旅游公司将按照市场运营模式,对“黑衣壮吞力风情园”实行企业化管理,确保村集体通过参与园内的民俗农艺演示,民族歌舞表演,农家乐接待,饮食产品、民族工艺品的销售,直接受益。
(三)外来企业
文化投资是一定的经济主体为获取社会的、经济的效益而投入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要素。有投资,才有产出;有产出,才有效益。在一定时期内,对文化开发投入的多少,决定着文化产品开发的多少和经济收益的多少。因此,加大文化投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而吸引外来企业进行文化投资对经济落后地区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外来企业可以为壮区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提供资金支持;第二,外来企业所具有的文化经营和开发人才可以为壮区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提供帮助;第三,吸引外来企业投资,意味着吸引了先进管理理念、开发技术和开发经验。
(四)农村合作组织
随着文化商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如何采用市场化手段把分散的、小规模的、相对封闭的文化商品生产组织起来,使之与大市场、大流通相衔接,以有效解决文化商品销售问题,已成为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过程中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农村合作组织的崛起为这个课题找到了一条很好的出路。农村合作组织也可称为非政府组织(NGO),具有组织性、志愿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和非政治性等特征,其在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与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第一,提升文化商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例如,农村合作组织可以推进特色壮文化产品的规模化经营;第二,加快文化商品生产技术的推广。农村合作组织就是一个技术培训基地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地,合作组织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品牌创新,可以提高文化商品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第三,增强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合作组织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促进文化商品的交易规模,降低交易成本;并根据市场需求信息组织农户进行文化商品生产,以增强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社区能人
经济落后壮区的农民最渴望发展,而最难实现的往往也是发展。一般来说,发展需要有一个突破口,需要有一个引路人。能人普遍具有的头脑灵活、见过世面、社会关系广、熟知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能力强等特征,使得他们成为带动落后壮区农户开发壮文化致富的带头人。在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过程中,能人主要发挥以下作用:第一,引导广大农户开发壮文化。在壮文化经济价值开发中,农民需要的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案例。能人开发壮文化获益的事实有利于引导广大农户也投入到壮文化开发中;第二,拓宽文化商品销售渠道。壮文化产品也需要与市场对接才能获得收益,能人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拓宽广大农户的文化商品销售渠道上起到重要作用;第三,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开发壮文化需要引进高薪技术,没有科技含量的产品难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能人重视对科技的运用可以带动附近农民重视科技,进而提高广大农民的知识水平。第四,弥补政府在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中资金投入的不足。
关键词:公路运输,服务体系,评价指标
1. 引言
公路运输服务体系评价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准确的认识问题,正确的研究思路,合理的选择标准以及相应的方法。但无论对于哪一种评价来说,根据目标要求建立的指标体系,既应是评价的尺度亦是准则。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导致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同时各指标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评价指标的选取是评价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系统进行评价的必要前提,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论文大全。因此,建立一套层次清晰、关系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保证评价成功的前提。
2. 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评价指标选择合理与否,不仅会影响评价的可操作性,而且还会对评价结论的适用性产生影响,参考现有的评价理论与方法中指标体系的要求与原则,确定构造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与全面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无论是元素还是指标结构,从指标筛选到计算方法都必须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对评价起到指导作用。论文参考。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应力求从不同方面全面客观的反映评价对象。论文大全。
2.系统性原则
将公路运输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系统之中,并从这个大系统中研究公路运输服务体系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论文参考。不可孤立的研究公路运输服务系统的指标,而应通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系统的反映现象中的内在本质。
3.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作用只有在进行有效评价的过程中才能够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必须是可操作的,必须能够搜集到准确的数据。对于指标数据搜集困难的指标,应该设法寻找统计估算的方法或者替代指标。
4.可比性原则
对评价对象而言,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公平的、可比的。论文参考。评价时,应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公路运输结构的共性与个性,尽量选取使用较多又能体现共性的指标,同时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并结合必要的定性描述,以提高指标的可比性和可测性,尽量避免选择有明显倾向性的、不可测的指标。
5.动态性原则
公路运输服务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协调、适应在一定时期是保持相对稳定的,但这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在构造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各项指标的动态性。动态指标能够综合反映公路运输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趋势和特点。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对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进行评价的基础。公路运输服务体系的优劣最终表现为公路网、车辆和站场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问题。论文大全。基于这一前提,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在对基础设施、运输设备、组织管理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等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上文给出的原则,初步建立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评价的若干个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如图所示。
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4.小结
合理的指标体系建立对于公路运输服务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以及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公路运输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协调适应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公路运输服务系统的特点,探讨了在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下,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与具体指标,为公路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祁卫东,姜红宇. 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外部性经济现象分析[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2.
[2] 王志强. 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配置研究[D]. 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 王利芳. 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D].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2.
[4] 任乐. 道路运输服务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9.
[5]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西部地区道路运输服务体系研究[R], 2003-9:7.
英文名称:Productivity Research
主管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生产力学会;山西省生产力学会;山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4-2768
国内刊号:14-1145/F
邮发代号:22-102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生产力研究》(半月刊)创办于1986年12月,是中国生产力学会、山西省生产力学会主办的全国性的经济学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研究经济理论、经济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方面的论文、学术动态的综述性文章。同时,作为中国生产力学会会刊,它最及时、最权威地反映着全国生产力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关键词]自动自发设计 学位论文 运作模式研究
一、 选题的发掘、筛选与定位
(一)选题的发掘
常言道:“题好文一半”,选题是写作学位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论文质量的高低。但是,当前大部分学生在准备撰写学位论文之初,一提起选题就一阵茫然,不知如何入手,要么信手从资料书或作业中抓个题目,要么索性央求老师给个题目。让本该认真、慎重的选题变得随意,从而给以后的论文写作埋下难以动笔的隐患。其实,选题是需要留心观察、用心发掘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以下几条途径去发掘选题:
1.从课堂入手。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常涉及学术动态前沿。学生听讲受教师的启发,可以激发对某一学术问题的探究兴趣,从而发掘好的学位论文选题。
2.从学术讲座入手。学术讲座比课堂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听学术讲座,从中发掘学位论文选题。
3.从专业见习、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入手。科研成果的真正意义和最终归属点是服务社会,创造有用的社会价值。学生可以在专业见习、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了解社会的需求,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思索发掘学位论文的选题。
4.从教师的科研入手。教师的科研课题一般都具备较高的创新性,学生参与后,可以在整体研究步骤中探寻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掘学位论文的题目。
5.从现实的矛盾焦点入手。现实中,人们最感缺乏的、不正常的、抱怨或议论最多的问题往往是最需要解决问题,探讨这样的问题有时可以找到最具意义的题目。
(二)选题的筛选与定位
学生在用心发掘问题之后,就要对问题进行认真筛选和定位。此过程大致分三步走:提出自己的见解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广泛调研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酌定题目。
第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掘出选题后不要马上急着去找资料,而是要趁热打铁,把发掘选题时自己的想法、见解、思路记下来,以备以后作
参考。如果一开始就忙于查资料,那么很容易受别人想法的影响,进而框定自己的思维,难以创新。
第二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广泛调研。
学生在对选题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再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动态,撰写调研提纲,再深入实地广泛调研。在这个步骤里,学生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了解当前学术动态,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避免选题陈旧、成果重复; 2.检验选题是否具有创新点。3.判断选题的价值。选定的题目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是学生在选题筛选阶段必须判断和界定的。
第三步:依据自身的兴趣和实力确定题目。
兴趣是最好的科研动力,学生在进行了前面两步的筛选后仍然对选题充满兴趣则加大了确定选题的步伐。最后就是评估自身的实力和条件,筛选与自己实力、条件适宜的选题。
二、 师生与选题的双向选择模式
当前高校大多采用学生单方向的选题模式,即教师列出题目,经教研室或论文考评专家审核后公布出来,由学生选择。个别选不好的,由系(院)行政安排。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对选题所做出的努力,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而师生与选题的双向选择模式,则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最后实现师生双方指导与被指导的最大协调。具体操作方法是:
首先,在大三的第二学期,面向大三学生和全体教师开展论文征题比赛,以针对性(现实需要)、前沿性(问题新)、创新性(观点新)、应用性(可操作)、综合性(跨学科)为指标和导向,每个指标20分,有额外亮点的需陈述理由。系(院)分专业成立专门的评定小组,小组成员必须至少包括系主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本专业专家(最好有一至二名外请专家)。然后,将获奖的学生选题公布,由教师依据自己的熟悉领域、兴趣选定想要指导的学生。同时,将获奖的教师选题公布,由学生依据自己的了解程度、兴趣选定想要被指导的教师。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完成整个选择过程。
三、 论文指导环节的质量要求与互动模式设计
就当前高校的招生情况来说,一名专业教师指导6-12名学生写作学位论文的现状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为此,我们在实践探索中,着力建构了“自动自发设计与实现高质量学位论文”的运作模式,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期。
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比较长,从学生入校到正式写学位论文之前都可以定为酝酿准备期。在这期间,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指导学生写作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科技竞赛中的科研论文和见习报告等,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为以后写作学位论文打基础;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在认真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全面提高对学位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自动自发设计和完成学位论文的思想,摸索和锻炼必要的技能,如选题发掘、资料搜集、文献搜索、调查研究、创新思维等能力。学生必须认识到,学位论文不仅仅是学校本科教学整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还是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学习和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写作学位论文可以在毕业前夕全面梳理大学之所学,加强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增强进入社会的信心和勇气。
第二阶段:正式写作期。
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阶段任务时间大致安排如下:从汇集资料目录、撰写读书笔记、拟写研究动态到写作提纲及修改、任务书,第七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第八学期第一周完成;论文草稿及修改、英文摘要、答辩第八学期第十三周前完成。系(院)首先要统一设计好学生学位论文逐阶段任务完成登记与成绩参评卡,由指导教师掌握,每一阶段任务,学生都要主动请指导教师检查完成情况,汇报下一阶段的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作相应的调整,并听从学生组长所传达的指导教师的指令,及时向指导教师汇报进展情况和参加集体研讨。
第三阶段:成果验收期。
学位论文成绩的评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以往教师在对学生学位论文成绩最后评定时,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给打人情分,这样弊端很大,尤其影响下届学生的写作态度,给论文质量水平下滑留下隐患。对此,我们建议学位论文成绩评定采取“三分比例汇总制”,即论文总成绩=学生自评分(占10%)+ 指导教师评分(占20%)+ 专家组评分(占35%)+ 答辩分(占35%),在专家组评分和答辩阶段将学生和指导教师姓名密封。
参考文献:
[1]黄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8,P96-97.
[2]何玲玲.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9,P164-166.
[3]李维芳.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2,P134-135.
一、绪论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则需要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高端培养。在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采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考试评价的作用是有组织地提供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分析会计类专业学生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动态评价考试的效果,是实践性强的课程讲授急需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能满足专业的实习实训与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近五年,我校先后组织人员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十余家省内外高校、深圳中联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大型公司进行专业考察学习和走访调查,邀请邵阳市财政局、审计局、税务局以及部分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召开两次考试评价方案专家座谈会,针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优化动态考试评价方式的改进途径,达到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是会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含了政治经济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数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仍主要采用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期末成绩70%,实质上是将期末卷面总分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总评分情况,评分结果过于静态和片面。然而,微观经济学课程是运用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若仍采取过往的静态评价方式,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上课,了解学生的动态认知过程和随时的认知变化,进行适当干预和互动,推动学生进步。Lantolf&Poehner认为,动态评价模式可分为干预式模式和互动式模式(2004)。动态评价在心理学、中小学教育、高等外语教育等领域研究硕果累累,彭湃,周兰兰(2016)发现学生反馈和自我评价是研究最多的主题,其次是评价方法以及教育测量等主题,而且更多聚焦于微观教学过程中。在经济管理类教学评价大多集中在实验教学中。张夏(2016)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同行评价达到经管类实验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而对于微观会计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并不多。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对该课程过程性动态评价设计方案、设计方式进行探讨和应用。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建构
本经济学博士论文针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会计类学生的特点,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以动态评价为理论指导,通过建立“课程学习档案袋”,运用按照预先准备的案例教学设计的干预式模式,同时课程设计和答辩的互动式模式,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的三位评价的全方位评价,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课程学习档案记录的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该课程的每次课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评价,以及这门课的课程评价、自我反思。另外一方面,也记录着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干预和课程反思等。
(二)干预式模式———案例教学设计
干预式教学模式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一般操作程序是:“教师课前选编典型案例→学生自主解读案例→师生就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理论提升→学生交流推广”的思路展开研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案例,教学全过程师生应该是全程参与的。案例教学的优点是一箭双雕的,不仅满足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但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理解能力和课堂大纲共同决定的,需要将这三个因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教学案例置于为教学目的服务作用,若应用不当,案例教学就会像“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三)互动式模式———课程设计和答辩
互动式动态评价模式强调学习是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有意图的安排和设计相关知识点,适度放开教学范围,唤起学习者的求真意识和追求知识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指导,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专业能力,拥有人文、科学和专业素质。
(四)全方位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干预式模式时,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在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在线测试的形式或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方式,了解该课程的运用情况和学习效果。运用互动式模式评价时候,适度给学生设置积分奖励,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2)学生互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将一个班分成若干3人左右的小组,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互相学习是以学习任务为主题开展的。以PPT或WORD的方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答辩。在这些课前讨论和课堂答辩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学生,更是合作伙伴。学生在伙伴式互动学习中内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进行打分。学生合作撰写课程论文或PPT答辩是打分的主要依据,学生在与其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各类专业知识的积累、专注相关知识,同时培养自己团队合作的精神。(3)学生自评。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制度建设、学习内容及课程收获等多个因素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培养学生反思学习的能力和自学的意识。学生自评过高或过低都将引起师生的重视。(4)教师的三位评价。在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种规章制度基础上,学校坚持“评教”、“评学”与“评管”“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学校每年公布评教结果,加强课程主讲教师的被评价效果。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用
(一)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作者选取了本校会计学院17级会计1班和会计2班共计99人,运用了动态评价法作为动态评估的推行对象。17级会计3班和4班作为参照组,仍采取过往的考试评价方法。本校教师让实验班学生登记好课程学习档案的基础资料,并让学委统一汇总。在参照组仍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结果表明,建立了课程学习档案组的班级学习效果更佳,师生互动效果更好。
(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加强干预式模式
由于本校是武陵山片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质量以及学校品牌效应较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高校较低,学生理解力不强,干预式模式的应用要注重不要设置的太复杂深奥,因此,在讲授第三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概念和应用这一节时,课前选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通的“请客吃饭”案例教学,让干预式评价更接“地气”,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要求学生对该案例进行衍生和拓展,上课时该小节的内容是由一名学生讲授,5名学生代表进行点评,使得学生明白了效用的不同计量方式和方法,若讲课学生讲的不够好,则要求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和解释。最后,教师对学生自己讲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打分,明确学生的不足和优点,并将学生自评的部分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
(三)采用课程设计和答辩加强互动式模式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进行课程设计和答辩。在讲授第二章供应和需求理论时,课前在社交平台上组织学生明白该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因为该章节比较特殊,属于学生过往已经学过的内容和知识,因此,在具体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时,就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讲授第九章市场失灵的时候,该章节的内容从未讲过的陌生章节,有些学生由于理解力较差或个人原因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太明白,因此就会针对性的先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表现一般的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感兴趣的微观经济学的专题,主动查阅资料和搜索信息撰写课程论文和进行答辩。答辩的时候,每个人就自己各自所作的工作和内容进行阐述,教师将根据答辩内容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评分准则现在调整为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课程设计40%,期末考试30%。
(四)扎实推进全过程评价,教学评价全覆盖
在学校质量监控处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建立学校督导、二级学院督导、教研室三级教学督查制度。会计学院建立了由教学副院长牵头、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务秘书、学管秘书、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小组,对教学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会计学院对教案、教学文件、课程PPT、学生课程档案进行检查。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会计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作者讲授的微观经济学公布评教结果时,评教等级达到优秀,学生对动态评价方式反应较好。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彭湃,周兰兰.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进展与热点追踪———对AEHE期刊2011-2015年发文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8):60-69.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一、关于答辩论文的学术评价要求
申报高级经济师者自己在所报论文中指定某篇为答辩论文。答辩专家组据此文出答辩题并考核学术水平。该项赋分最高,按三个方面:
①选题准确,成果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影响较大。赋分范围30一40分。
②选题正确,成果在国内外居中等水平,影响一般。赋分范围10一30分。
③选题较差,研究价值不大。赋分范围1一10分。
经济论文的选题标准正确是确定答辩者对于经济科学某一问题研究的范围和方向。由于这是进行经济科学研究,撰写经济论文的起点,而任何一项经济科学的研究都是从选题开始,所以这个问题极其重要,赋分值范围最高。
这是因为:其一,选题决定着经济论文的价值。只有选题精(准)确,即有对研究意义的课题,论文才有重要意义。其二,选题关系到经济论文的成败。虽然选择价值高,但内容与难度与自己的条件、能力不相适合的课题,那么也难以成功。唯有选题的内容、大小以及难易程度都较适合本人的业务与水平特点,论文成功的希望才大。正因为如此,有人说选择了一个好的论文题目,论文就成功了一半。其三,选题为自己学术研究确立了目标。作为高级经济师应当将自己的经济管理业务中最感兴趣的部分上升到经济科学研究高度,并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合理的逻辑过程体现自己知与识的水平和学术能力。其四,选题代表着本人的学术态度。作为高级经济师的论文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立足个人实践和深入调查来研究,结合发展经济的历史使命来选择论文题目。这样才能使论文选题达到较高水平,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怎样才算有较高水平和研究价值呢?选题在上述四点的基础上,立足本人经济工作实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经济学科历史与研究、发展现一22一状、动态。这样便知道自己的研究论文当前达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这样的论文体现了在学术研究方向上的探索性与先进性,而不是盲目性、重复性,甚至是抄袭他人之作。为此,要做到:一是尽量选择与本人经济工作相关而急待解决的课题。这些间题力求贴近现实经济,或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新问题,并有重要现实意义。作者应以较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事实上的理论高度,对这些呕待解决的课题提出独到见解,不怕标新立异,具有理论勇气,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二是选择新发现、新创造的课题。参加答辩的同志一般都从事经济工作多年,提交出的论文应是代表自己在经济_〔作研究中的发现,新创造、新思路的杰作。探索经济问题是经济工作者的使命,也是高级经济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之一。可以说每一位用心者在长期的经济工作中都会有思考和发现。不敢称发现和创造的人往往是自卑和悲观的。你既然申报高级经济师,就应以高亢的理论勇气阐述自己的新观点。三是对空白的填补。由于科学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对于经济机制的重建,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从而造成理论与学术暂时的空白与缺项。高级经济师敢于直面这些空白的填补,不仅是对自己经济工作的推动和提高,而且由于间题的新颖也容易引起经济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四是对于通说的纠正。即对于通行的看法和传统的作法以及某些经济研究成果的针对性纠正。通过新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某些通说错误观点、偏颇结论的纠正,使人们得到正确的认识,无疑显示了学术的高水平,且能正确地指导经济_E作。五是对于前说的补充。这是以新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对于前人研究成果与结论予以补充、丰富和完善。综上五点所述,经济学的论文在多数情况下总是先提出某些假说,经过实践与研究的验证,使其成立。各种选题唯在创新理论勇气中,才可产生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经济论文,这不仅仅是对于高级经济师本人水平的提高和开拓,而且对于经济科学一系列学术问题的研究乃至突破会具有相当的重要意义。
二、关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对于高级经济师答辩中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是答辩中的重要部分。主要从三方面考核计分。
①抓住间题实质,分析透彻,建议新颖合理。赋分范围20一30分。
②触及问题实质,分析正确,建议合理。赋分范围10一20分。
③没有抓住问题实质,分析一般,建议可用性不大。赋分范围1一10分。
对于高级经济师来说,作为经济工作的软专家,理所应当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就从事领导工作者来说,这种能力应体现在:领导观念科学化;组织行为科学化;领导方法与领导程序的科学化。由以上这些方面所形成的素质通过答辩展示出本人的思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考察其领导的群体组织和领导活动产生的效果。能否抓住问题实质是领导素质的重要方面。
作为高级经济师,应当通过答辩抓住问题的实质,展示出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是反映本人的基础知识。这包括较丰富的社会科学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在交叉学科方面还应当了解有关行为科学、公关学、领导学等知识。二是反映本人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首先应掌握较宽的专业基础理论,熟悉经济管理方面与自己业务有关的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其次,要能掌握并应用系统的现代管理与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如市场营销、经济信息、经济预测、经济决策、企业管理、科学技术管理、经济管理、技术经济、数量经济、经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有的还应有较丰富的涉外经济知识。
答辩中将通过对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反映其知识结构。唯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作基础,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分析透彻,并提出新颖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