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入学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24 00:17: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入学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入学教育论文

第1篇

(一)测验工具

本研究采用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5]测量大学新生和大二学生的适应性状况。问卷包括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的适应性、生活自理的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状况表现等维度。用自编的《规则意识问卷》测量大学生关于社会基本规则、校园基本规则、学习相关规则等三个方面的规则意识。

(二)数据收集

1.问卷调查法:本文旨在探讨学生在适应性上是否有差异。故选取2013年新入学学生及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大一学生100名,大二学生121名。涉及理科、工科、管理、文科等不同学科。

2.个案访谈法:对大一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了解学生高中毕业后到进入大学后一段时间里的生活轨迹,梳理能够对规则意识产生影响的因素,并验证问卷调查所得出结果是否可靠;对大二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了解其在入校初期的经历,并听取希望得到怎样的过渡教育指导。

(三)分析方法

1.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大一、大二学生在三种规则之间是否有差异。

2.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三种规则意识之间是否有差异。

3.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大一、大二学生在适应性各个维度上是否有差异。

4.对个案访谈法收集的描述性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二、结果与讨论

(一)适应性状况的结果与讨论

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之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只在环境的总体认同一项上,大一、大二学生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F(1,217)=4.42,p=0.037]。这说明: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大学新生总体上能够适应大学生活,不能适应大学生活、需要教育工作者提供特别支持的学生是少部分。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自然地适应生活,学生有自适应能力,这反驳了以往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人们主观认为有很多学生需要特殊支持的观点。长时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只是个别的存在,而个别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案例干扰到对群体现状的判断,尤其表现在大众对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的归因上有偏差。过渡教育既要关注在适应性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要大力推进占学生中大部分的一般群体的发展。

(二)规则意识的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基本规则、校园生活基本规则、学习基本规则两两之间的相关性都较低。学生在学习规则和校园其他生活规则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学习基本规则和社会基本规则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校园生活基本规则和社会基本规则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能够在三者之间进行分离。进一步分析得出,大一、大二学生在学习基本规则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余两种基本规则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个案访谈发现:

1.规则的建立过程

规则的建立和适应新生活是同步分阶段进行的。根据从访谈中获得的描述性信息,归纳出学生从高中毕业到进入大学的初期规则的建立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自我建构阶段。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课余活动、职业发展等有一定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建立在原有经验和来自教师、亲朋好友的经验基础上,都是在非亲历经验的累积,具有模糊、片面、松动的特点。

(2)信息获取阶段。一方面,学生会接受来自学校组织的集中入学教育、参观、讲座、学校管理手册学习,进行学校正式规则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学生组织,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了解高年级学生对学校规则的解读,这些解读在学生之间流动。在这个阶段,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

(3)评价、重构阶段。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价,将其与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进行比较,尤其是与第一阶段自我建构时的信念进行比较,重新审视规则。对规则有较全面的认知,构建新的规则。在这个阶段,出现多种形态。第一,若自我建构的规则和入校后,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学生间传播的规则都较吻合,则能较好地指导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第二,若学生自我建构规则和学校教育和学生间传播的规则之间任意一个产生冲突,都会导致学生的自我冲突,会进行更复杂的评价。

(4)指导行为阶段。新的规则建立起后,在其作用下引导行为发生。规则建立之后,学生将会应用规则来开展活动。

2.学生对规则的建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信息传递与获取方面。从学生获取规则信息的途径来看,主要有学校集中教育、朋辈学生传播、教师课堂渗透。教育者希望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期望在最大限度上给学生以指导,希望把更多的技能教给学生,教师在入学教育过程中过度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置,忽略了学生在入学初期需要处理的事情过多,心理能量流失太快,对信息的加工不能及时进行等因素,导致在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精力投入、教育方向选择上出现教育资源分配零散、教育精力投入分散、教育方向不明等现象。入学教育没有实现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环境适应、生理调整、人际适应等方面的自适应性,使得教育资源浪费;而在学习适应、职业认识等方面缺乏关注,过度寄希望于学生的自适应。在学生能够自适应的方面采取很多的措施,而在学生不能完全自适应的方面采取的措施太少。

(2)信息加工方面。在以上四个过程中,容易形成对规则误解或者对规则形成冲击的环节在于上述第一个和第二个过程。在非亲历经验中,传播者的素质、权威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态度的形成。在学生组织中,核心人物的态度对成员的态度有重要的影响。学生组织中成员的思维在一定时期内还是有限的,迫于团体的压力,成员往往会朝着团体的共同方向转变,进而保持与团体的一致性,消除压力感,而倾向的方向多与领导者一致。

(3)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大学生规则建立的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学生在规则意识的建立过程中可能存在“假性”适应的状况。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过渡教育前置

教育既是一项阶段性的活动,也是一项连续性的活动。学生在度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要做好进入大学的准备。作为后一个阶段教育的高校而言,需要向前走一步,去迎接学生,防止脱节现象的发生。通过新媒体,学校网站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学校、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校园文化等,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确切的信息。

(二)整合资源,过渡教育小班化实施

由于目前参与过渡教育的工作者很少,在社会上还鲜有进行适应性支持的培训团体,在进入高校之后也受制于高校教育资源的限制,没有充足的师资进行小班化的教育,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整合各个部门的教育资源,推动过渡教育的开展。高中也应该承担起对学生的过渡教育,放弃以往到大学就可以肆无忌惮娱乐的思想,不再把“轻松的大学生活”作为刺激学生学习的手段,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大学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大学学习生活的规则,高中教师应当反思自己对大学的态度。可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到过渡教育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技能。家庭也是过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总之,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构成的一体化教育模式。

(三)朋辈教育者素质提升

朋辈教育是区别于课堂教学的隐形课堂,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识、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建立起规范的朋辈教育体系,规范对朋辈教育者的管理,将朋辈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把日常教学活动和朋辈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朋辈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朋辈教育的开展状况,招募合适的朋辈教育者,进行培训考核;对朋辈教育开展的内容,教师要有所了解,并在实施前进行指导,实施之后给出恰当的评价,使得朋辈教育者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四)价值澄清

第2篇

(一)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大学、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为分层标准,在此基础上随机抽取475名大一新生,其中男生213人,女生262人,文科系204人,理科系271人,平均年龄为18.33岁。2.研究工具本次研究在Smith和Betz(2000)的成人社交自我效能感量表,Black(1988)学业适应和人际适应量表以及Diener(1985)的SWLS测量主观幸福感认知成分的基础上,并结合对大一新生有关新生入学教育问题的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我们编制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Likert五等级量表,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分半信度为0.85。3.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工作,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百分比、简单效应、因素分析等处理。

(二)研究结果1.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处于被动状态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端,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对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入学教育要达到的效果等问题认识不到位。在入学教育实践中凭借自己的经验行事,并未充分考虑新生的发展要求、心理特征以及个体差异,不能有的放矢,以致偏离目标。这样极大阻碍了新生接受入学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图1可以看出,在教育计划、内容、形式的选择上,教育者与学生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入学教育与当前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结合不紧密。在与大学新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新生接受入学教育时,并没有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往往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2.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脱离个性特征目前,高校入学教育的内容基本局限在校史发展、专业了解、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军训等项目中,对于学生今后将要面临的生活、学习等实际问题却很少涉及。而当前高校新生已经由“90”后群体组成,“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区别,个性特点十分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主体意识突出;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坚持能力;心理素质弱,抵御挫折能力差。从表1可以看出,“90”后大学新生与“80后”大学新生在“自我认知”、“自尊自信”、“自控能力”、“抗挫折力”因素上呈现年龄主效应,在“坚持能力”、“抗挫折力”因素上呈现性别主效应,同时在“抗挫折力”因素上出现显著的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3.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枯燥乏味现在,许多高校沿袭过去固有的入学教育模式,主要通过开学典礼、报告会、讲座等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形式枯燥乏味,不少学校在入学教育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以单一灌输为主,缺乏与新生的互动、沟通和交流。4.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间把握存在误区在长效机制的构建上,大学生入学教育缺少统筹规划,缺少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的系统计划和设计,忽视前延、后续教育,入学教育停留在“讲一讲”,“看一看”,“训一训”,“等一等”的局面,无法根本解决新生切实关心的学会生活、适应生活、热爱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问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调查中,发现仅有15%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对他们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有较大帮助。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策略

(一)以人为本,入学教育需理念先行古希腊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4]“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育人理念。这既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学生收到院校通知书开始,就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首先,了解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人数、性别构成、学生生源地、家庭成员相关情况等基本信息,并且建立班级数据库,便于日后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准确评价。其次,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形成师生间积极良好的双向互动。大学新生上大学前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在班主任的监督下学习,独立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并且对自己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进入大学后,新生需要在辅导员的帮助下,重新认识、评价自己,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第三,关心扶持弱势群体,树立自信,走出阴霾。教师要特别注重对班级中弱势群体,如对来自贫困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有服刑人员家庭、吸毒家庭的学生的关注,倾注满腔爱心,创造和谐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二)优化内容,入学教育需丰富多彩“教育的目的一旦隐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就会通过活动产生各种情感体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教育者预先设计的境地。”[5]面对“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主动加强学生对学校丰富生活的了解,鼓励学生参加适合自己的社团,乐于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高校可以将一些传统教育中没有涉及,但是与大学生活相关的内容纳入入学教育体系。在新生入学教育时,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自身在大学四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认清恋爱与学习、生活的关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疏导、解决新生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开展必要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科学、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注重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内容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早准备、早规划,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三)朋辈引导,入学教育需方式创新对学生示范作用最大的群体是他们的同辈群体。“传帮带”“小老师”的教育方式会效果较好。同辈群体年龄相同或相近,关注事物的兴趣点相同或相近,对彼此的心理世界也更加容易了解和理解。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利用朋辈教育开展帮扶活动是很有效的一种形式。高年级中的优秀生,其事迹和在学校良好的行为表现,对大学新生起到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新老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增进了高年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责任心。但在朋辈教育时,应该注意教育和影响的典型性、方向性、全面性,比如为新生班级配备学习方面的引导员、配备生活方面的咨询员,既要关注新生的生活适应、学习适应,更要关注新生的心理适应,使新生愉快生活、勤奋学习,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第3篇

1.电子专业入学教育是培养本专业学生电子专业情感,感受本专业魅力,激发对本专业热情的需要电子专业入学教育可以让他们了解本专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他们熟悉本专业的特点和技术特性;让他们知道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价值;让本专业中的佼佼者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这样,他们就会对自己现在所学的、将来要从事的专业产生自豪感和使命感,他们对于专业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对于专业的学习也就自然而然变得积极主动。

2.电子专业入学教育是本专业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对职业生活倍感兴奋与好奇,却缺乏理性思考和完整设计。他们有的理想主义色彩过浓,对未来期盼很高,有的自暴自弃,认为到职校无非就是混日子。在专业入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入学的初期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条件,明确在校时期的努力方向,做到知识和能力共进,找到职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3.电子专业入学教育是更好地在本专业内开展项目教学法的需要项目教学法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工作岗位任务真实性、整体性的理解,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能够促进教学相长、师生互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咨询者,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法的第一步是项目的选择和优化,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社会调查、走访企业根据毕业生的需求及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教学计划,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设置与优化项目确定教学目标。可以这么说,专业入学教育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预热阶段,是奠定基础阶段。

二、实施策略

对于如何搞好专业入学教育,笔者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1.专业入学教育过程中应该给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部分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对社会的了解不够,对专业的认知不深,在选择专业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自身的特点,带有盲目性,最后会导致学生自身条件明显不适应于所报专业或者学生对所报专业毫无兴趣等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情况出现。因此,在专业入学教育过程中,学校应偕同专业教师做好两步:第一步,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专业情况和将来从事工作的特点;第二步,每个专业任职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熟悉和了解每个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了解并挑选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避免他们走错路、走弯路、走回头路。

2.展示电子专业课堂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1)开学阶段的专业课程不要急于讲理论知识,不要急于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要进入专业状态。(2)第一堂课可以设计为讨论课,讨论的主题可以设定为以下几个或者一个:①你为什么选择电子专业,你对电子专业有什么了解?②你了解电子专业的现状吗,你了解电子专业在本地的发展情况吗?③学了电子专业你有什么打算,未来有什么规划?④你觉得怎么才能学好自己的专业?(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海量信息资源给学生视觉的冲击及洗礼,打造有魅力、五彩斑斓的电子专业课堂。(4)课堂氛围要民主、宽松、和谐;教学内容以够用、实用为主;对待学生以肯定、鼓励为主。

第4篇

大一新生的年龄集中在18-20岁,尚处于心理断乳期,猛然脱离父母和老师的管束,从高压式学习转换为自主学习模式,面对全然陌生的人、事和环境,不少人感到无所适从并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

1.1填报志愿随意引起的学习动力不足不少学生对考什么大学、读哪个专业没有明确概念,填报志愿时或者听从老师、家长的意见,或者凭想象随意选择。上了大学发现与设想有差距,甚至相差甚远,便产生心理落差,少了归属感,如专业恰是“冷门”系列,则更会打击他们的信心,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1.2奋斗目标缺乏导致学习方向不明学生寒窗苦读十几载就是为了考上大学,目标一经达成,很多人便态度消极,失去奋斗目标,没了努力方向。加之缺乏全面的自我认识与远景规划,不少人就更加茫然无措了。

1.3适应能力不足致使学习方法不当对于新生来说,大学和高中有着种种差别,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尤其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令很多人头疼不已。大学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培养目标都要求学生用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老师讲课速度快,教授内容多,课上无法消化所有知识,需要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对他们的自学能力有较高要求。有的老师甚至不布置作业,又是对学生自觉性的一大考验。不少人,习惯了被老师“赶着走”、“逼着听”、“揪着练”,一旦没了紧拉的绳子,就成了断线风筝,结果可想而知。

1.4时间管理能力欠佳导致主次不分比起高中,大学的课余时间多得多,学生学习之余还有不少空闲。习惯了高中的三点一线式生活的学生自然不知如何面对,慢慢变得主次不分。或者拼命睡大觉,玩游戏上网,自我放纵,沦为特殊群体学生,为学生工作埋下隐患;或者参加大小各类社团组织,忙得晕头转向,到头来却落得能力、学业两头空,严重影响自我发展。当然,还有学生忙着搞兼职、谈恋爱、运动健身等,学习似乎变得无足轻重。

1.5人际关系不和睦诱发心理问题现在的新生都是“90后”甚至“95后”,又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缺乏感恩意识,为人处事又欠缺一定技巧,容易导致人际关系不和睦。宿舍矛盾、班级同学矛盾、与外界交流有障碍等问题接踵而至,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情绪和生活,甚至还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纵观新生自杀、自残、退学等案例,与上述因素相关的不在少数,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整改建议

2.1把握好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

2.1.1注重“学前”教育。教育者可以通过建立QQ群、飞信群,与新生互加微信、微博好友等方式,深入交流,解疑答惑,使学生较早了解学校、学院、专业和老师,增强认同感和归宿感。

2.1.2丰富入学教育内容。入学教育内容应包括:学校、学院概况介绍、专业思想教育;学籍管理规定、行为规范和安全教育;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才目标和就业准备教育;学习方法交流、人际关系处理和大学校园生活介绍等。此外,还应开展引导学生分清主次、合理使用网络和电脑的专题教育等。

2.1.3重视后续教育。拉长入学教育“战线”,将课程安排从学期初延续至学期末甚至学年末,以保证教育效果的充分发挥、发酵。随着学生年级和经历的增加,继续进行相应的教育。同时,注意强调职业规划和就业意识,引导学生早规划、早准备,未雨绸缪,以保证顺利毕业和就业。

2.2寻求家庭和任课教师的支持

新生入校要召开家长会,为家长介绍情况,向家长提要求,积极获取他们的支持;校、家两方多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优势互补,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任课老师和学生接触非常频繁,老师的言论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因而,一方面要求老师把好言论关,多对新生在国际国内时事、大是大非方面做正面引导;另一方面,请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在生活、学习、做人上给新生一些点拨,降低新生走弯路的机率。

2.3建立辅导员单独谈话制度

入学教育仅仅靠集中新生做集体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辅导员深入学生群体,和每一个人交流感情、增进了解,了解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2.4开展经验交流会开展校友报告会、新老生系列交流会,邀请优秀人才与新生交流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经验,为新生指路,引导新生坦然面对遇到的问题,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5重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入校之初进行心理测试,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完善档案,做到心里有数。对于专业调剂生,给予重视,防止他们因不了解专业前景和就业方向,产生悲观失望、甚至厌学的情绪。同时,还应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做报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惑以及心理失衡等问题。

第5篇

1.1入学教育现状(1)值得肯定的方面。高校的入学教育已成为各高校迎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生入学之前,各高校都会结合本学校的情况,统一部署入学教育,规划入学教育的内容,这一点值得肯定。还有一些高校组织新生集体进行入学教育,如开学典礼、集体参观、专业宣讲等,这些集中教育会让新生更充分了解学校、了解专业,为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当前有限的教育资源已经很难满足增长过快的新生的需求,此种方法需要进行创新。(2)需要改进的问题。首先入学教育时间过短,难以实现教育的目的。许多高校把新生入学教育安排在第一周或第一个月,这种轰炸式的集中教育,一方面因为其纷繁复杂不容易被新生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新生的困惑是随着生活的推进而逐渐产生的,当新生真正出现问题需要解决时,入学教育已经结束。其次入学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当前高校的入学教育基本上都采用集中宣讲、集体参观、军事训练等形式,一哄而上,一哄而散,更多的是走过场,解决不了学生的个别问题,满足不了学生的个体需求,难以受到预期的效果。

1.2入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高校入学教育理念不新。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许多高校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没有充分地调查研究,没有明确的入学教育目标,这样的入学教育必定流于形式。正如有学者指出:没有明确的目标,入学教育就失去了方向,也就失去了评估入学教育做得如何的标准和依据,必然导致教育目标错位、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工作缺乏系统性、教育形式缺乏实效性。(2)中高等教育衔接不够。新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反映出教育缺乏连续性,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不够。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在其著作《高等教育哲学》里指出:人们习惯于从大学内部思考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很少从大学教育与中等教育联系的角度考虑教育思想混乱这个问题。中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升学,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一切以学生成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素质的提高,导致学生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很难独自面对新的大学生活。(3)新生主体性发挥不好。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入学教育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与新生主体性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关系。当前许多高校的入学教育没有能够充分激发新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不高,很难把所学的内容与自身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达不到入学教育的目标。

2提升新生适应能力之入学教育体系构建

2.1以新生为本,更新入学教育理念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前提以及创造主体,是一切活动和一切关系的承担者以及基础,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入学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以新生为本的入学教育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坚持全员育人理念。入学教育的实施者应该是学生工作者、辅导员、专业教师、后勤人员、舍务人员甚至学长朋友,形成全员育人局面。其中专业教师的作用更为突出,各参与教师也应具备与入学教育理念相适应的业务素质,践行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满足大学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各种不同的需要。全员育人格局的形成,使新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校方人员沟通,有效地解决新生问题,帮助新生较快调整状态,顺利适应大学生活。(2)坚持“关注每个人”的育人理念。现代教育强调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搞一刀切、大锅饭。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以新生为本,就是应该关注每名新生的特点与需求,增强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入学教育过程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

2.2注重新生实际,发挥新生主动性当代大学生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与学生缺乏主动性有很大的关系。强调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更新,就应该强调入学教育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主体参与是主体性教育的核心”。入学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学习。(1)引导新生自我反思。新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入学教育应引导新生进行自我反思,引导新生重新认识自我。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新生初到新的环境,原有的社会评价系统消失,部分新生优越感减退,随之而来的是自卑和焦虑,这时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显得尤为重要。引导新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的与他人进行比较,扬长避短,提升自信,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积极适应新的生活。(2)引导新生自我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是建立在主体意识上的一种主动、自觉的内化教育,它是教育对象文化知识提高、主体意识增强的必然要求。”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认同入学教育,让学生充分接触入学教育的各种安排,真正理解了入学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消除对入学教育的误解和排斥心理,充分认识到入学教育的必要性,自觉接受入学教育的内容,并能够实现内化。(3)引导新生自我规划。部分大学生入学后茫然失措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少了规划和方向。因此,入学教育应引导学生克服依赖心理,进行自我规划。首先制定长远的规划。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学习,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了解本专业对人才的需求,然后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发展计划;其次制定短期的目标。根据自己的长远规划,设立若干个小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不断的尝试提升自己,达到一个个小的目标,为长远规划做好准备。

2.3了解新生需求,拓展入学教育载体(1)“课程”育人。入学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德育课、形势政策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优势,利用这些课程与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体会和感受,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比如在这些课程中,可以用一些与新生联系紧密的案例、情景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泼形式,展示大学生活、展示学习技巧、展示心理和情绪调试方法等等,及时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适应性问题。(2)“文化”育人。这里的文化指的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不仅包括校园建筑、绿化、设施等硬件文化,还包括校园精神、校园氛围、校园传统等软件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入学教育过程中,通过校园网络、校园活动、校园人文和自然景观等,帮助新生尽快认识学校,也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3)“环境”育人。孟母择邻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新生刚来到学校,对学校的环境很不适应,希望在温馨的环境中得到贴心的服务。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新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展示给新生一座平安校园、整洁校园、绿色校园、温馨校园,为新生开展全方位、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使新生顺利的开始崭新的大学生活。

第6篇

学生来到新环境,居住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重新建立等问题影响着大学生活的适应。居住环境适应困难方面:主要体现在高中以家庭生活为主的学生,家庭生活单一、接触人员少,相比之下,大学阶段的生活更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接触人员增多、个人生活时间的不同等等原因影响这部分同学的适应。人际关系的重建是所有同学面临的问题,新生的个体心理、性格差异、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拥有不同价值标准、不同生活方式与习惯,这些带来的矛盾与冲突影响着大学生活的适应。

2锦城学院入学教育浅析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情况,锦城学院精心设计,采用学院安排课程,各系根据实际专业特点开展。根据锦城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入学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新生入学至军训期间为第一个阶段;军训期间到步入高等课程教育的第一月阶段为第二个阶段;第一学期贯穿教育为第三个阶段。

2.1第一个阶段新生入学至军训期间开展认同感教育,并埋下学院“三讲三心、一体两翼、三练三创”的一颗种子。认同感教育分为学院认同感的人文教育、专业认同感的素质教育。这一阶段学院开展认同感的人文教育。学生入校,锦城学院就成为理论上的母校,认同感是让锦城学院成为学生心里上的母校。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了解学院校史、校情,学生知道学院的发展方向与目标,知道学院的办学理念,知道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认同学院能够良好引导学生发展方向,能够成为学生成功的第一块基石。第二,树立品牌,优秀教师是锦城学院的品牌,优秀学生更是锦城学院的品牌。让学生和名师面对面对专业有初步了解。学生和优秀学长面对面拥有良好习惯的开始。有了第一个阶段的铺垫,这一阶段树立学长品牌榜样,然后结队帮助,让新生在心里上认同学院,让学长带动新生践行“三讲三心”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第三,让校纪校规进入日常生活,校纪校规是日常生活习惯养成的指示牌,并不是强制限定与处罚,孔子所说的“不越矩”就是说明好的习惯养成,适用一生。这一阶段包含: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等。

2.2第二个阶段独立学院军训期间到步入高等课程教育的第一月除了在军训期间的爱国教育,这个阶段是开展专业认同感的素质教育的时段,是让学生在锦城学院“一体两翼”(知识教育为主体文体双翼)的培养模式下步入正式学业。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充分了解并掌握专业特点,以及专业就业的方向,学生通过和名师面对面初步了解专业以及专业发展方向,再学习《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土木建筑卷》充分认识专业的就业方向,让学生在专业上不迷惑,自己根据专业就业方向上的任职要求对大学期间的学业、职业做好规划。第二,引导学生正确的安排大学期间职业认证考试,锦城学院土建系根据本系同学学业与就业特点,安排了“土建系四年认证考试规划”,学生依据这一规划根据自身情况做好认证规划。第三,让“三讲三心”的讲诚信融入大学生活,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锦城学院明德教育的一部分,通过老师正面的引导,身边学长的引导,让大家在诚信的校园环境中耳濡目染,做到在作业中讲诚信,在考试中讲诚信,在学术上讲诚信,最后进入社会对大众讲诚信。

2.3第三个阶段是独立学院学期贯穿教育入学教育的周期一般很短,仅仅能培养好的习惯的开始,而过后的持续性至关重要,锦城学院在面向全校新生的范围内,开展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班团文化建设,“忠心”“孝心”“爱心”是锦城学院“三讲三心”中的一部分,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大国由小家构成,校园由班级构成,在前面的第一二阶段的引导下,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形成班级良好氛围的发展方向。第二,是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明德修身、止于至善”名师系列讲座也开始,2012年名师系列讲座为:目标与责任、心态与职业、沟通创造价值、形为与形象、论浮躁与定力等。在心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方向上对新生做巩固。

第7篇

大学新生大部分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异地学生,且多数为第一次离开父母,当初进高校的新鲜感不再后,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生活等方面的诸多不适应问题,能否在适应期内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调整好心态投入到新环境中,对于今后的大学生活至关重要。

在大学新生适应期,首先表现出的是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就意味着远离过去习惯的家庭生活,开始集体生活。而这个集体暂时还是陌生的,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积极的心态去共同适应。95后的大学生,大多表现为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认同感。自我意识过渡强烈,容易导致忽略他人感受、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能容忍其他人的缺点甚至是不同点,长此以往会造成自我的孤立与封闭,而与其他同学的格格不入,不能融入集体后,会对集体生活丧失信心,进一步会影响今后的大学生活。这种情况多表现为在寝室生活中作息时间上的冲突、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等。

其次,大学新生适应期内还表现为学习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首先课表上排课就与中学不同,为了迎接高考,中学的课表安排得很满,而大学课表会有一些时间没有安排教学,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再者,大学很多知识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而不像高中的基础教学那么细致,因此学生要培养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如果新生无法适应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那么在今后的四年中将会逐步丧失学习兴趣,甚至是学习能力。

最后,大学新生适应期内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心理上的不适应。这种心理上的不适感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自尊心强,而另一方面是心理抗压能力弱。当一个班集体中聚集着几十上百个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中学毕业的学生时,一般会出现这么两种自尊心和心理抗压上的考验:一是贫富上的巨大差异,给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自尊心上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再一个是大家进校前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进入高校后,会发现一山比一山高,这也会给众多新生的优越感上沉重一击,遇到高考失利或志愿填报不理想的同学,往往会产生厌学、退学的消极心理。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设计

面对这些来自与环境与心理上的不适应的问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就绝对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的课堂教学。针对目前新生入学教育“重教学内容,轻教育形式”的现状,可以就具体的入学教学内容,采纳不同的教育模式灵活多样展现入学教育,以帮助新生真正实现大学生活的适应。

1、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课堂教学的确承担了大部分的新生入学教育教学内容。在此部分教学中,建议纳入爱国爱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校纪校规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和卫生教育等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这部分的知识点,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完成教学。

2、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不同于普通的课堂教学,它要求讲授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不是普通的辅导员班主任所能完成的工作,因此,采用专题讲座的模式,以一学院或多学院为单位,在大型的学术报告厅举行专题讲座,有效解决师资方面的不足。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际关系交往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纳入专题讲座模式之中。

3、主题班会。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的模式毕竟还是很有限,因为在一个相对安静的教学环境中,必然会缺少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因此,主题班会的召开,给新生入学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首先主题班会时间上可以灵活选择,其次主持班会的同学也不必局限为辅导员班主任。比如晚上,当老师下班后,同学们都呆在寝室闲得发慌时,把新生聚集起来,就一些适应期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既能让同学们尽快熟悉起来,也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而这个组织者可以选用助理辅导员,助理辅导员是事先选拔并培训后的高年级学生,学长比师长更能调动同学们的参与性,同时也可以让辅导员和班主任在下班时间中得到休息。主题班会的内容不必刻板拘泥,学习上、生活上、认知上等方面的琐碎的事情都可以纳入其中。

4、座谈会。座谈会有别于主题班会,表现为迎新晚会、中秋晚会、师生见面会等,它在形式上更多样更活泼,可以以年级为单位跨班级举行,是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中的一个有力补充。比如每年新生入校,都会迎来人生第一个没有亲人的中秋节,如何组织学生愉快地度过这一天,举行一个小型的中秋晚会,邀请学院领导、教师甚至高年级同学加入,让新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

5、个别谈心。在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中,个别谈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入学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以往发生于高校的一些极端案例中,都是由于对个别特殊同学的关注度不够而造成,因此,辅导员班主任一定要重视个别谈心这个环节,主动与新生进行谈心交流,不要让新生入学教育出现缺陷。

第8篇

北京大学迎新整体工作由校长办公室牵头总负责,协调各个部门,为新生入学提供各项服务。其中新生报到当天的工作最为集中,各院系负责报到手续、发放钥匙、安排老生帮忙搬运行李和办理各种手续等等。财务部、总务部、学生资助中心等部门协助做好服务。

(一)主题鲜明,立意高远

每年都有特定主题,重点在于理想信念教育。如2013年的“圆梦北大筑梦中华——新生梦想起航”和2014年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2014筑梦起航”等。

(二)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涉及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健康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艺术素养教育等,涵盖学生成长各方面,搭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此外,这些活动的载体多样,如报告会、参观、音乐会、歌剧和文艺晚会等。每年的活动内容都会有所改进。

(三)院系自主,各显其能

各院系的自主性较强,往往结合学科特点和院系传统举办一些针对性更强的新生教育活动。例如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开设包括新生心理调适、计算机基础等内容的新生入学先修课,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组织新生素质拓展等。

二、密歇根大学与北京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比较

(一)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

密歇根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有关情。两所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新生参与入学教育活动的要求是必须参加,但是并非所有环节都强制参加;新生教育的内容都包括学习、生活各方面,特别是健康、安全、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同时也都包括艺术素养提升的内容;新生教育都有学校、院系、教师和在校生的广泛参与;都十分注重评价,听取反馈意见改进工作。两所学校的不同点也很多,密歇根大学有一些经验可供参考。

(二)对比分析

1.历史和现实的差异美国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888年,波士顿大学率先为新生开展了“入学指导日活动”。20世纪30年代,明尼苏达大学把新生教育工作纳入学生事务专业人员的专业领域,为新生开设教育课程。1986年,美国全国新生教育指导者协会和标准促进委员会出版了《学生服务或发展项目指导纲要》,明确了新生入学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标志着美国新生教育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目前美国高校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由职业化的管理团队负责,以定向训练、学分课程等多种形式开展专业化的教育,在具体形式上各高校也别具特色。而中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作为一个主题受到关注,并且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要接受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从内容到形式,中国各高校开展的新生教育活动基本大同小异。近年来才陆续有高校借鉴国外经验开设了新生研讨课,不过北京大学目前尚未开设。

2.体制和机制的差异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为条状管理,扁平结构,权责明确,直接面向学生为主,高度分工,突出专业化,为新生教育设立单独机构,统合全校各部门工作。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分校院两级,块状管理,条块结合,多级设置,突出综合化,因新生教育涉及部门较多,工作内容有交叉,有时协调工作效率偏低。

3.工作思路的差异美国高校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具有完全自由意志和理性的独立成年个体,学生交了学费,某种意义上属于“消费者”,因此,服务的意味更浓,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也更大,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是有时会造成学生强烈的孤独感。中国高校倾向于把学生当作未成年人,是需要管理和教育的客体对象,因此,新生教育也多为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更像是替代父母的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多,学生个人自由选择权不多,但能得到来自辅导员更多主动的关怀。

4.教育重点的差异美国高校对新生的教育包含学术指导和生活指导,重点在于学术指导,致力于提供各类学术指导资源(例如建立写作辅导中心、指定学术导师、设立宿舍学术咨询员等),倡导对学生创造力和潜力的激发,思想方面的引导以环境或文化隐形渗透的方式开展。而中国高校在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弘扬主旋律,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且以正面宣传方式为主,相对正式而严肃。近年来,学术指导也日益受到重视,有不少中国高校建立了专门机构开展学业辅导工作。

5.教育方式的差异美国崇尚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因此,投射到高校里,各类新生教育活动以分批次、小规模的方式开展,强调体验和互动,带有娱乐化色彩,推崇个人化的经验和多元文化。中国则更加强调集体,以整齐划一为美,高校的新生教育方式以大规模、整体安排为主,注重仪式感、团队意识,但形式相对单一,较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引导。

三、对中国高校新生教育活动的建议

多年来,中国高校的新生教育活动不断改进,也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但仍有提升空间。

(一)资源整合

建立学生事务联席会议机制,对全校新生教育活动做好统筹规划和整合,促进各部门的协调,使新生教育活动更具系统性、全面性,使各方资源达到更为有效的合理配置。同时,尝试开展新生家长定向训练,把教师、家长整合进学生育人体系之中,充分发挥育人合力。

(二)专业化发展

尝试建立专门机构,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新生教育专业化发展,把更多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培养成为新生入学教育领域专家,更进一步推动新生入学教育的学术研究机构建立。

(三)转变教育理念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寓教育于管理和服务之中。简化手续办理流程,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注入娱乐的元素,吸引学生参与,让细节的设计充满人文关怀和道德气息。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主动性,适当开展公民教育,倡导学生对自己、家庭、学校负责,进而对国家负起应有责任。

(四)加大学术指导力度

设立专门机构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和支持,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协同开展学业辅导。为学生的学业辅导提供多种渠道的支持,为学生搭建最方便畅通的求助途径。在适当范围内试点新生研讨课,鼓励更多教师参与新生学术指导和学业辅导,倡导不同院系新生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和讨论。在教学楼、图书馆、学生中心、宿舍区等地开辟更多自由交流的空间,激发学生创造力,鼓励新老生之间个人经验的传承。

(五)创新思路

第9篇

1.入学教育周期较短。各大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往往是在正式上课之前,有的是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周,有的则是贯穿在军训期间。这段时间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入校的新鲜劲还没过,对此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事不关己,然而等过了一段时间,不适应表现出来以后,新生入学教育已经结束。

2.新生入学教育教育形式单一。新生入学教育往往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把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作为课堂的客体,把大量的理论知识单一地灌输给学生,缺乏互动,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且有些内容并非通过一两节课的讲解就能让学生掌握的,需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停地加以引导。

3.新生入学教育缺乏层次感。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往往是在规定时间内把所有内容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的同时灌输给学生,对学生而言,如此巨大的知识仿佛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急需掌握的,这样下来很多内容却没能掌握。

4.师资不足,教育理念不稳定。在入学教育中,除专业介绍由相应专业负责人或资深教授来完成外,多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老师、学生辅导员担任,有的还包括学生干部,人员不固定,随意性很大。不仅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人员流动性大,使得办学理念、专业发展思路等因个人的理解不同而异,这种散漫的局面导致学校或学院没有类似于中心思想的理念,不能形成凝聚力。

二、改进新生入学教育思路与方法

1.尊重认识规律,实行长期教育。新生入学教育不应该是学生进校时的短期的常规工作。新生从踏入高校到完全熟悉高校,专业的认知,专业思想的确立,学习方式的转变,安全意识的形成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可能短期就能完成的。我们应当尊重人们的认知规律,实行长期的教育,将新生入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相结合,注重随时、随地、随性的教育,形成课堂上理论教育,生活中矫正强调的教育机制。

2.科学的设置教育内容,使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具有整体性、层次感。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是学校的工作人员根据以往学生入校时存在的问题总结而来的,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开学开展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入校的新鲜劲还没过,对什么是大学没有感觉,在这个时候就要把大量、关联性不大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不仅不重视,听起来也不认真,即使认真听了,在这个阶段也不知道如何使用。我们可以科学系统地设置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使它符合学生熟悉新校园的过程,让学生感觉我们所讲解的内容符合当前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认真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3.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确立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应将新生看成纯粹的教育客体进行单向灌输,忽视新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要加强双向沟通,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学生接受知识非常容易,而且不容易忘记。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