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村体育文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26 13:32: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体育文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村体育文化

第1篇

[关键词]篮球文化;构建;新农村;作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释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战略举措和发展目标。其中“生产发展”是其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其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其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其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其体制保障。这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科学内涵。“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和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以新农民、新风尚、新房舍、新设施和新环境的“五新”为标志,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和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为手段,最终将目前还很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篮球文化在构建中的作用

1.篮球文化对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影响。篮球运动能提高人的身体机能、心理机能及健康水平。生命在于运动,篮球运动是一项提升人的基本素质,健全人的体魄,接受篮球文化教育,增强人的身体健康的体能运动。按照现代健康理论,人的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三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的适应良好的总称。”篮球运动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体现在这些方面。个体生理健康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功能的完善,功能的平衡,身体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等多个方面。参与篮球运动能有效促进人的生理健康。参与篮球运动对促进人的生理健康首先表现在,能够改善和提高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功能。例如,在篮球运动中心率每分钟可达到170-190次,最高心率可达到200次以上,呼吸频率每分钟可以达到50-80次。此外,在篮球比赛和训练中,运动员必须根据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做出相应反应,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很强的神经灵活性和神经反应速度。因此,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对于提高人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功能具有很好的作用。

人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具有完整的人性,保持积极地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观察能力,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尊、自爱和自信等多方面。这些心理健康特征也是篮球运动训练和比赛对参与者最基本的要求。篮球运动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水平,确立良好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精神,消除心理疲劳,缓解心理应激,让运动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兴奋状态在一个适宜水平,以达到身心健康。篮球运动对促进人体健康、人际关系和谐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篮球文化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往来,其涵义就在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沟通与往来。每一次国际大赛,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同民族风格,不同地域的风情,这无疑是以篮球运动为平台,是国际文化的大展览,是各国运动员之间一次大交往,也是思想与意识的大交流。篮球文化这种文化现象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农闲时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扑克、玩麻将。在农村开展篮球活动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际关系;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农民社会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民自身价值的实现。

2.促进个人、群体与社会关系和谐的影响。篮球竞赛能促进人们心理上的团结。每一次大型的国际比赛都吸引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这种关注带有立场和观点。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篮比赛,我们所关注的就是我国运动员每场比赛的战绩,当我国男篮挤入八强时,我们每一位观众都会涌起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这就是篮球文化对人们民族精神的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大团结。篮球运动有利于培养人们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而集体主义和集体的凝聚力就是人们友善的内在情感的和谐,小集体的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这样社会和谐就自然形成了。

三、篮球文化的构建策略

⒈把篮球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篮球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篮球运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理应把篮球文化纳入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构建和谐社会的完整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余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农民对文体活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果没有一种文明的生活休闲方式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很可能酗酒、赌博和吸烟,不但危害身体,也给农村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在农村开展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活动,不但能健身娱心,而且能引导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篮球活动,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积极向上,严守法纪,互相帮助,相互尊重的新一代农民正在形成。

2.应加强大众性体育篮球活动的交流和沟通。在以篮球文化为平台的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大众篮球活动的广泛开展,由于此项活动的基础广阔、参与面广、参与人数多,是篮球文化发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点。在传统节日、圩日和农闲日,许多乡镇会举行篮球比赛活动,在这类富有竞赛性的活动中,集体内各成员相互配合和协作的状态如何,往往是竞赛成败的关键,即使旁观者也会不自觉地进入场景之中。

除了政府筹办篮球赛事之外,农民自己也要注意加强篮球文化的沟通。随着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办体育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趋势。美国NBA职业赛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CBA职业联赛也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农村篮球文化不但可以加强农村乡镇之间沟通,还可以加强农村与社会的和谐,提高农民的声誉,提高经济效应。

3.篮球文化能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余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农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消费在农民消费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增加。篮球运动在农村的广泛开展,可以扩大农村体育人口的数量,增强农民群众的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这必将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客观上为整个篮球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⒋加强宣传力度,促进全民健身。宣传篮球文化活动能取得社会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参与这项活动,才能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通过上述宏观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并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篮球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晓龙.体育和体育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3,(3).

[2]王家宏.球类运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6-41.

[3]徐小庆,陶子成,张仁卓等.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5):10-11.

[4]刘玉林.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篮球运动改革现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9-72.

[5]吕燕.发挥高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88.

第2篇

一、学校现状

我校是一个乡镇学校,占地面积21800平方米,由于离县城较近,有88个学生,三个教学班,土质操场,操场面积8000平方米,有部分体育设施,器材齐全。

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要达到的目标

1.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2.班级特色体育建设,人人掌握特色体育项目技能,展示丰富多彩。

3.处处体会运动的气息,人人参与快乐的体育活动,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快乐工作,让运动长伴我们左右,让健康陪伴我们成长。

三、具体方法与措施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宣传,让全校师生“动起来”

要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校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校园媒体进行多渠道覆盖,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功能的宣传,提高广大师生参与体育的意识,提高参与体育的频率,让他们真正“动起来”。

2.加强校园体育环境建设,让校园“美起来”

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热情,同时也影响着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一个好的体育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学校的操场由于办学规模、建设、环境、地理位置等限制,操场越来越小,达不到活动的需要。而场地正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我们的操场,合理布局,把场地利用最大化,处处体现运动的乐趣、处处体现运动的氛围,让校园变成运动的舞台,真正“美起来”。

3.建设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运动“活”起来

我们要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把师生的运动兴趣调动起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运动“活”起来。

(1)新型的学校体育运动会学校人数少,竞技性就不会很强,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竞赛活动,多组织一些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项目,让所有人都能体验运动的快乐。

(2)小型比赛展风采除了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各班级也要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型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级的小组建设,班级的运动特色等,使体育竞赛活动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班级体育文化的氛围。

第3篇

关键词:保定; 农村体育; 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69-001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可以增强农民健康体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保定市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保定市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围绕体育强市建设目标,以满足农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为主线,紧密结合“示范城市”的创建活动,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改变农村体育场地面貌,强力推进农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投资700多万元为全市596个村修建了不低于1000平米的健身活动中心,安装了健身路径,开展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这些为新农村建设中以体育文化建设引领农民积极融入新风尚,形成特色民间文化奠定了基础。

当然,保定的地理人文风貌造成了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平原与山区经济收入依然存在差距,“百县千乡万村”的全民健身引领作用目前还滞留在乡镇及区级、市级农村,自然村落的农民健身过程相对空白。通过对保定自然村落的农民体育进行调查,农民健身一般选择乡间小路、僻静闲地、自家庭院或村中空地进行锻炼,几乎没有专门的体育健身场地。贫困村落更是无从谈起体育投资,体育经费缺口很大。

随着整体经济的逐步向前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民健身的逐渐渗透,农村受教育学生的逐步影响,加上因病返贫现象的不断出现,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是非常认可健身观念的。调查发现,有88.57%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有73.68%的农民认为“体育活动能防病治病”。不过由于条件受限,其活动形式多为散步、慢跑、舒活腿脚等简单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分布在市里及县镇一级,很少延伸到农村,体育工作在农村乡镇没有相应的支撑点,致使体育活动指导在这里成了盲点,农村体育骨干,尤其是经过正规培训的体育骨干很少,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体育的有序发展。

农民进行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简单。通过对部分农村的农民进行调查,有27%的居民选择与朋友伙伴相约一起锻炼,特别是中老年人;有38.5%的农民选择个人锻炼;有9.5%的居民选择与家人一起锻炼;有15%的农民选择参加锻炼小组一起锻炼。其中,锻炼小组的锻炼具有组织性,如秧歌锻炼小组,每到锻炼时间,就会敲起锣鼓组织成员一起锻炼,但人数也是不固定,有空闲的才来。就场地而言,多为自家庭院、田间小径、村头及村中空地为主,除去乡镇县城及市中及市区村落,远离城郊镇的自然村落几乎没有专用场地。

总体而言,目前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随意性比较大,组织效率低,缺乏体育协会的宣传和管理,缺少体育指导员进行专业指导,更是缺乏专门的活动器材及场地。

二、保定市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建议

1.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设计公共活动场所,缓解人口集中的精神压力

新农村建设应关注农民的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以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农村城市化建设移风易俗,为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有力帮助。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可以为农民各种文娱活动提供基础,引导农民积极融入新农村的生活方式,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2.政府因地制宜,积极宣传引导新农村体育发展机制

新农村体育要想多快好省地阔步前进,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城乡差距造成文化意识形态的体育认知差异一直是遏制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比如由于文化生活的空虚而参与赌博活动的乡村村民已不在少数。这样政府不仅要注重农村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更要关注体育思想软件的升级,在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同时,开展送健康、送活动、送表演等各种高层次的体育文化活动,宣传、引导农民的体育思想转变。

3.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要强调传承民俗项目,让民众找到心理归属感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长期沉淀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弘扬和发展民间优秀体育传统文化,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农村现代化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改变农民精神面貌,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新形象,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保定在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很多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如武术、高跷、秧歌、跑旱船等体育娱乐项目,这些都应当在保定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予以传承发扬,满足农民对“根”的期盼和追索心理,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有序前进。

4.注重节日体育开发

保定民间非常注重传统节假日的欢度,如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等,地域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节庆体育文化特色。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各地民俗传承,延续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经常参与的项目,并对广泛开展的武术、舞龙舞狮、拔河、踢毽子、跳绳、放风筝、抽陀螺等民间体育健身娱乐活动,通过组织比赛的形式,交流推广,在条件较好的乡镇,注重节日体育开发的同时,可以逐步推广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提高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5.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要因地制宜开展,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山发展攀爬活动、傍水开展游泳活动,平原健身走跑、沙漠湿地多样探险。总之,充分挖掘自然条件,与体育产业开发有机结合,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满足百姓的健身需求。

6.搞好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发展

农民体育是一个庞大工程,非一朝一夕之效,因此,农村体育发展应抓住关键核心点,形成以点带面的核心辐射扩散,最终达到全面普及。以示范为主导,坚持典型引路、自觉参与的原则。这是我们搞好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法宝。在目前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还不健全的条件下,要更新农民的观念,必须通过使部分爱好体育活动的农民群众受益,让农民看到体育锻炼给身体带来的好处,进而克服“劳动就是体育”的错误观念,不断扩大农村中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

本文为2012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2063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构建生命课堂,爱护学生身心健康

没有关爱和生命的课堂,将是寂寞的沙漠、沉静的山林、静止的水潭。爱就是关怀、包容、接纳和责任。在体育课堂要锻炼学生身心,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关注个性差异,创设每个学生都受益的学习生活的课堂。特别要关爱那些“不可爱的后进生”只有付出真诚,用心去关爱,使他们走出自卑和消极,充满自信,学生才会心情欢快地接纳老师的教导,构建阳光、和谐和活力的体育课堂。例如,上耐久跑课,这是学生都很害怕和厌烦的枯燥又艰难的项目,我否定手计时测学生成绩,创造“到北京看奥运,我为奥运来健身”的情境,根据学生的体力和兴趣在途中设置不同距离的站点,每个站点设计不同的运动项目(跑1000米到天安门游戏是跳绳和打口袋,跑1200米到故宫游戏是跳篱笆和秧歌舞,跑1400米到长城是武术和球类游戏,跑1500米到奥运会场任选自己喜欢的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能和兴趣选择距离和游戏,老师伴跑中向学生提示耐久跑知识,介绍各站风土人情,并向学生渗透奥运文化。当学生跑不动时,老师伴他跑,用语言激励,同学结伴跑,不呵斥、批评和放弃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发展。

二、尊重学生人格,关注生命发展历程

尊重是关怀、理解、开放与和谐。尊重是一朵花,一朵开在心间的花;尊重是一团火,一团温暖你我的火。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生命都是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不仅要重视技能的培养,更要从人的发展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师生心灵的交流和沟通。只有尊重和关怀,对学生进行心灵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学生才能尊其师信其道,形成和谐友爱的生命课堂。例如,在农村没有特殊教育的学校,对于脑瘫、小儿麻痹、肢体有病和特殊疾病的学生上体育课是非常难的,其实他们更愿意上体育课,在这里能找到轻松快乐的感觉。我的体育课堂不再有逃避,没有站墙根,融化“歧视和自卑”,他们和其它学生一样站队,跑步时分大圈中圈小圈,也可在圈内走;把较难的技术动作降低让他们参与,学生给以尊重和帮助;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借此给以鼓励和表扬;设计人文化的游戏和比赛让他们担当一定的角色,在适当的活动中当小组长,成为课堂的主人;以他们积极的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其他同学,建立一个互相尊重、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

三、营造和谐互动氛围,还学生自由运动空间

第5篇

关键词:农村体育文化策略

1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

1.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2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

3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超级秘书网

3.3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小兵,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06):165-167.

[2]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4-17.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03):16-18.

第6篇

发展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

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坚实的承载基础,它的形成既受传统的影响,也受地域的影响。当今体育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挖掘和整理两湖地区的民间体育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利于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这与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期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举的路径是一致的。将民间体育活动纳入文化建设的范畴,是两湖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促进农民的现代化转型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也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体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不仅可以增强农民的体质,通过参加比赛还可以使人获得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平等的价值观念。体育运动也是一种交流方式。通过参加体育可以使农民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使农民形成开放的心理品质,从而使传统的农民向现代的农民转变。

2推动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

农村农业生产的效率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中动力因素。开展民间体育文化建设,创建农村体育开展体育活动的环境,能够全面增强农民的体质,改变过去把劳作的方式当作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农民健身养生的能力,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保障农民的身心健康。使农民以良好的体质,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复杂繁重的农业生产中。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形式多样,有的起源于民间,为广大农村的广大民众所享用,发展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可以与农民的生产紧密联系起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3促进乡村文化的重建

湖北、湖南两省自春秋战国以来,经过相对漫长而持续的文化交流、融合过程,逐渐形成荆楚文化区。与其他地区相比,两湖地区具有明显相似的文化属性和心理归宿。[1]文化是具备历史性、传承性与流变性的特点,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政策导向的变化,民间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力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形成起到一种制约和平衡,是新农村乡村文化重构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下,探究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延续和繁荣的机制,发展民间体育文化,有利于新农村民风、民俗、心理行为、价值观念的形成,通过对民间体育文化制度要素的提炼和整理,培养新时期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的社会氛围,坚守和巩固当地民族习俗、礼仪以及传统道德文化,与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且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

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开展现状

1新兴的体育文化形式开始引入

两湖农村地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资源流通速度的加快,农民的视野更加开阔,接受的文化形式越来越丰富。尤其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城市的一些新兴的体育文化形式和一些时尚且具现代化的体育文化现象开始被带入到农村的文化建设当中,并在一定范围有组织有规模的开展起来,如有些村镇乡县组织的一村一个舞蹈队,将在城市市民中流行的广场舞引入到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中,这些体育形式的开展和推广,有些是有组织的,有些是自发的。并且参与这些新兴的现代化的体育形式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人群中,这些中青年人群多在城市中生活过,比较推崇和认同城市的娱乐健身方式和体育文化的价值,而大部分常年生活在农村以及一些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还是认同生发于民间的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和民俗体育形式。

2农民的体育文化意识薄弱

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村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闲暇时间增多,对体育文化娱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旧的生活陋习,致使赌博、宗教迷信等活动大规模盛行[7]。另外两湖地区大部分农村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与外部的联系较少,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识。因重视农业生产,轻视体育锻炼,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已经在劳动生产中锻炼了身体,根本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很多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

3开展民间体育文化的组织功能缺乏

乡、村委员会是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基层组织,担负着农村居民体育工作的重任。而在实际调查中,农村体育无组织、缺管理、少协调状态,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对农民体育指导不够,不能使农民的体育活动健康、正常开展。现今,除了省、市、县具有较为固定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外,乡、村级群众性的体育组织还是凤毛麟角。一些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文化建设呈现出“无专管、无人管”的局面。高一级的体育管理部门与下一级乡镇村的体育组织不能有效的协调和上传下达,主要原因是高一级的政策落实到基层,缺乏技术和物质资金的保障和支撑。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两湖地区不少县(区)乡(镇)撤消了体育部门,并将体育置于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合并重组,原乡镇文体中心都不复存在,基层政府中体育工作开始游离于政府职能之外,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基层体育主管部门的权限,使基层体育事业,包括农村体育的政府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弱化。在没有构建履行体育管理职能的两湖农村地区,要深入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显然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在基层公共体育事业仍需要以国家和政府投入为主的今天,基层体育管理部门职能的弱化,将直接导致对包括农村在内的公共体育事业投入力度的减弱,使其制约着新农村政策监督问题。

4民间体育文化的资源配置不齐全

改革开放以来,两湖地区很多农村地区摆脱了贫困,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但是,绝大部分农村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缺乏,建“一片球场,少十个赌场”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愿望。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拥有符合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馆850080个,但乡镇村只有66466个,仅占总数的7.82%。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村健身文化赖以形成的条件和载体,因此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与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因素,是影响和制约新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8]。另外在缺乏相应的配套的专门性的体育设施与与环境的同时,缺乏组织开展民间体育文化的专门性人才和专门性机构也是两湖地区农村面临的资源配置不齐全的问题。

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展望

1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丰富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内容

发展两湖地区民间体育文化,我们既要从传统体育中吸取养分,又要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接纳现代体育文化。将城市体育文化元素融入到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促进城乡一体化。建立新农村民间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应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农村学校的基础性和导向作用,将在城市中开展广泛的民间体育结合当地特色和需要应用到新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中。对两湖地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民来说,农村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逐渐从“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思维观念开始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并开始向周边城市倾斜。城市体育的形式更加开放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发挥农村周围城市的辐射功能,将城市中群众接受度较高、易于开展的体育形式引入到广大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资源共享,丰富农民的娱乐活动,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要,依托文化的的力量,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要充分发挥城市体育文化的功能,依托城市体育文化的优势,带动乡(镇)、村体育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为农民创造在农闲时间进行文娱活动的场所,以农村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为构建目标,从体育文化不断缩小城乡体育教育的差别,保障和维护农民体育人权的公平实现。

2转变原有的体育观念,提高体育文化修养

民间体育组织是基础,政府文化组织是政策导向,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而且具有左右民众舆论的潜力。随着两湖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大众媒体要把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宣传同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对传播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引导广大农民认清体育锻炼与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与节约开支与增加家庭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关系,使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认同的一致性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积极推广正确、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对体育价值的基本认识,提高农民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农村体育的社会地位,促进新农村和谐建设。对于农民体育文化修养的提高,首先基于农民的心理感受,从传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出发,加强对农民内在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的新型体育观,积极纠正农民的错误认识。在外界条件基本成熟的环境下,农村居民自身应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积极学习,摒弃“以劳动代替体育锻炼”的错误观念。

3提高民间组织和政府的执行力度和监管力度

将两湖地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到政府工作计划之中,政府要依托民间组织开展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加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农村体育法制建设,尽快建立和建全相关的法律体系,如:农村体育的组织管理、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农村体育骨干的培训与管理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等相关问题的立法,使农村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农村体育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促进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乡(镇)体育组织建设,根据上级管理部门要求,乡(镇)应成立农村体育工作组织机构,制定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形成以乡(镇)体育社团为主线,以各基层体育指导站(点)为重点,线、点结合,覆盖面广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为新农村体育发展搭建平台,切实避免体育在农村管理工作中的边缘化,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

4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为农民建设良好的健身环境

体育活动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保障和软件技术作为支持,体育的场地设施与器材是体育实践的前提条件,它不但是体育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起着决定作用。[9]两湖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民间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要解决体育组织无专管、无人管的局面,需要高一级体育管理部门有效协调,当基层组织开展某些体育比赛或文化活动时,应及时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对基层体育文化开展提供资金和人力援助。以解决基层体育工作需要体育人才,但专业体育人才不愿意到农村这种困境。要么优化政策,吸引体育人才到农村来,要么临时指导体育工作,这些协调工作都要有政府部门有效协调,才能切实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既要有对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还要有对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技术支持,如专门性人才的输送和培养,信息网络的宣传,从硬件和软件上双管齐下,全面优化两湖地区农村的体育健身环境,使农民们乐于进行体育活动,也使体育专业人才愿意服务于农村的体育文化事业。

第7篇

关键词: 河北省 农村体育文化 现状

1.研究目的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区域占比均超过了65%。位于华北中部的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中部。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迈向富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注,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视角,调查、研究了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旨在探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北省不同地域部分农村,中部地区有石家庄、保定;沿海地区有秦皇岛、唐山;西北部山区有张家口、承德;南部地区有邢台、邯郸。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提供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民及有关乡镇领导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区域随机选取50个自然村,每村100名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

数据统计法:采用spss1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

3.研究结果

3.1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现状

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共享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按文化学的观点,可把体育文化分为体育意识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本研究的农村体育意识文化是指农民对体育的认知与态度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意识等;体育行为文化是指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体育物质文化是指农民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状况。

3.1.1不同地域乡镇领导对农村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

农村体育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中部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的占52.3%、促进作用的占43.1%、无作用的占4.6%;沿海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的占54.2%、促进作用的占42.1%、无作用的占3.7%;西北部山区:认为有积极作用的占40.5%、促进作用的占33.4%、无作用的占26.1%;南部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的占45.2%、促进作用的占44.3%、无作用的占10.5%。

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态度。中部地区表示支持的占94.3%;沿海地区的占97.5%;西北部山区占67.8%;南部地区的占91.1%。

3.1.2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状况。

乡镇领导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精力投入。中部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65.7%;沿海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54.6%;西北部山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86.3%;南部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69.5%。

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列入经费预算乡镇。中部地区占75.3%;沿海地区占83.1%;西北部山区占56.2%;南部地区占71.9%。

已经或正在规划体育文化建设的乡镇。中部地区占77.1%;沿海地区占85.3%;西北部山区59.5%;南部地区列入预算的占74.7%。

3.1.3不同地域农民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对体育文化概念的了解。中部地区:了解的占18.6%、比较了解的占23.1%、不了解的占58.3%;沿海地区:了解的占29.3%、比较了解的占38.2%、不了解的占22.5%;西北部山区:了解的占12.1%、比较了解的占20.3%、不了解的占67.6%;南部地区:了解的占17.2%、比较了解的占24.3%、不了解的占58.5%。

体育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中部地区:认为重要的占23.5%、比较重要的占71.1%、不重要的占5.4%;沿海地区:认为重要的占41.3%、比较重要的占55.3%、不重要的占2.4%;西北部山区:认为重要的占14.2%、比较重要的占47.6%、不重要的占38.2%。

3.1.4不同地域农民体育活动场所、器材与组织形式。

农村居民有固定的专职农民体育活动场所的乡村。中部地区占12.3%;沿海地区占29.8%;西北部山区占3.5%;南部地区占13.4%。

有自己的体育健身器材的农村居民。中部地区占16.2%;沿海地区占69.1%;西北部山区占7.7%;南部地区占17.5%。

体育健身形式有组织有指导的农村居民。中部地区占8.6%;沿海地区占19.3%;西北部山区占2.8%;南部地区占11.1%。

3.1.5不同地域农民体育人口数量。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和体育现象,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采用的基本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根据农民的特点,课题组在制定问卷时,多次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将每周参加2次,每次活动30分钟以上者,定为体育人口。中部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26.6%;沿海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37.5%;西北部山区体育人口数量占11.3%;南部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25.4%。

3.1.6不同地域农民体育消费情况。

体育消费受体育意识与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是衡量农民自身体育投入的重要指标,农民体育消费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装、运动器材、观赏比赛等。中部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34.8%、150―300元的占46.7%、300元以上的占18.5%;沿海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16.2%、150―300元的占57.2%、300元以上的占26.6%;西北部山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72.2%、150―300元的占20.5%、300元以上的占7.3%;南部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29.4%、150―300元的占48.1%、300元以上的占22.5%。

3.2制约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

3.2.1经济发展因素。

农村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个人的经济状况、体育场地建设水平、健身意识和生活方式均受经济要素影响。农村经济收入低,无钱购买体育器材设备,影响了农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上级政府财政一般没有专项基金投入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经济因素成了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3.2.2政府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健全。

政府在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河北省农村除校园体育设施外,几乎没有农民专项体育场地,影响到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多数乡镇没有农民体育组织,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不能适应农村开展全民健身的需要。

3.2.3农民自身因素。

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加上受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大多数农民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本质功能认识不够,而且不了解体育锻炼的常识与方法。加上季节和农忙的限制,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没有保障。

3.2.4其他因素。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发动机,是学会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的重要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滞后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人才匮乏,无论是农民体育锻炼的指导人才,还是农民体育的管理人才都非常紧缺,影响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河北省不同地域乡镇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和认知程度不同,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好于西北部山区。

4.1.2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居民体育意识有明显差距,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好于西北部山区。

4.1.3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体育人口数量、体育消费水平有一定差异。沿海地区好于其他地区。

4.2建议

4.2.1各级主管部门应把宣传体育知识、健身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农民群众认识到体育不仅有强身健体功能,而且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团结等多方面功能,增强体育意识。

4.2.2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建设体育设施,组织体育活动。以采用省、市、县、乡各出一点资金的办法,共同把农村的设施建设武装起来,以此推进农村的体育活动开展。同时从体育彩票收益金中抽出适当资金进行农村体育项目的投入。

4.2.3尽快建立乡政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民体育的开展情况,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

4.2.4充分挖掘地区民间体育资源,采用各种措施增加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利用地方特点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继承和发扬不同地域的农村传统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李丹.四川省农村体育现状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43-46.

[2]陈彬.我国农村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现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96-97.

[3]马先英.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10-1312.

[4]谭小勇.湖南省城郊富裕乡村体育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592-594.

[5]王刚.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剖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2):278-281.

[6]调研组.关于河北省农村体育情况的调研报告.河北政协网,2008,(6).

第8篇

【关键词】 《全民健身条例》、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一、研究背景

《全民健身条例》强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确保《全民健身条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另外,农村体育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清醒认识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探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经济和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使得农村体育文化已见雏形,但还不完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较少,参加的人次也少,体育经费依然严重不足, 制约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相对较少,还无法满足众多农民对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需求。

1、农村体育文化服务和经济投入明显落后于城市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国家执行的财政分配体制来看,在城市社区建设资金方面给予很大的优惠,这促进了城市体育的发展,而对农村地区体育文化事业的投入却十分有限,不平衡的资金投入,造成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体育场地分布极不平衡。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体育场地在农村地区仅占8.18%,这已成为制约广大农村村落体育事业发展的障碍。由于城市体育设施由国家拨款投资,而农村则由县、乡(镇)财政负责,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居民享有体育资源的不平等、不均衡。城市居民可享用许多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而居住于广大农村的农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则远远落后于城市,市民与农民享受的体育服务也就不平等,城市和农村体育文化之间的差距还十分明显。

2、农村基层组织的体育职能明显淡化

我国县乡机构改革,给基层体育职能部门带来很大冲击,在很多地方,乡镇体育部门被撤销或合并,致使基层政府体育职能严重弱化。农村乡镇机构在“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约开支、解决财政人员供养问题”的过程中,以前乡镇文体中心不复存在,只设立文化服务中心,属于社会服务性组织。再具体到村社,由于村庄合并,干部精简,村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的工作人员减少,身兼数职,监管体育的职能就明显淡化。

3、农民体育意识和健康观念明显落后

体育意识是一个人是否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农村生产力落后,我国农民体育意识尚不成熟,农民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仅在运动场上竞争表层的意识中,缺少自觉投身和参与的意识。在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各自从不同角度看待体育现象,以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解释体育现象。他们认为:一年四季、春耕夏管、秋收冬藏、体力劳动量较大,使得我们有着健康的体魄,劳动就是体育运动。“劳动可以替代体育”,“劳动即是体育”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这种思想已经成为阻碍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

1、增强农民的体育价值观念

农村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展生产,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者个体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着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因此在新形势下他们会逐渐认识到体育对自身健康和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增强体育意识,促进农村体育和生产发展的协调一致。

2、多渠道融资改善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状况

首先国家农村资金的投入,将真正着眼于惠农,要重点用到村上去,去支持和农民息息相关的、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小项目,让农民直接得到实惠,在村里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类小型体育运动场地。

另外,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资金投入还远远不能保证农村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所以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自筹资金也是改善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的必由之路。

3、完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民主管理制度

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随着农村体育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实施,农民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纳入政府议事日程,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制度上保证体育工作的落实。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将实施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乡镇和村委会的组织实施作用,调动和激发农民参与和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把农村体育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规体系,推动农村体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普及化的方向良性发展。为了保证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正常开展,基层乡镇和行政村应当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努力建立健全农民体育协会组织,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乡镇要有领导干部分管体育工作,村委会也要有村干部专人负责本村的体育工作,村级文体活动中心要配备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级农民体育协会要牢牢把握时代进步的特征,紧密团结和依靠广大农村体育工作者和农民体育积极分子,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全民健身条例》为指导,推动农村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广斌.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 导刊,2007(9).

第9篇

关键词:农村 体育 文化课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25-01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一)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了江西省临川县某村小学、景德镇市某镇小学、乐平市某镇小学、浮梁县某村小学,对这些学校的学生人数、师资情况、体育教学情况、场地设施等进行了调查,为顺利开展研究提供依据。

(二)实验法

本研究于2016年9月至12月共一学期时间在江西省临川县某村小学开展了教学实验。选取了两个年级的学生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学生,采取将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整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且保证每周三次体育课正常进行;而对照组学生仍然采用一直以来学校惯用的教学方式。一学期后,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学习成绩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1.江西省农村多、人口数量多,但学生人数相对减少

据相关资料反映,江西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40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559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639个百分点。虽然城镇人口数量增加,但镇中小学,尤其是乡村中小学学生人数明显减少,原因是这些学校中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都进城市中小学上学,或者是跟随父母外出打工,在打工当地的学校上学,所以导致乡村、镇中小学学生人数减少尤其是偏僻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本研究组成员在临川县某小学考察时发现一宽敞的教室里只有3个学生。

2.乡村中小学基本没有体育课,国家规定各级各类小学每周应开设体育课多少学时,乡村中小学基本没有达到

被调查的四所学校中,有两所学校基本不上体育课,另外两所镇小学课表上按要求安排了体育课,但据调查并没有如实完成教学任务,如遇天气原因或体育教师有事可随便不上课或临时安排其他教学内容,所以没有达到国家对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两所村小学课表上没有体育课的安排,在调查中,有一四年级班主任反映,因为在大学时所学专业为体育教育,自己热爱体育运动,也深知体育的重要性,在初来任教时便认真地给学生上了一节体育课,学生非常开心,但课后学生家长告到校长处,校长严厉批评了该老师并要求不能再上体育课。可见,家长的教育观念仍然传统陈旧,校长的体育意识和观念还有待提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乡村小学体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融合尝试

1.文化课教学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

在征得江西省临川县某校领导和老的同意后,本研究进行了教学实验。对于实验组学生进行了实验教学,即将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结合起来。在语文课中,学生在朗读课文或古诗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随着文章或古诗的节奏或内容特点边运动边背诵,运动的内容可以多样,如跳高、跳远、韵律操、武术等,老师根据所学文化课的内容以及学生身体锻炼的需要、兴趣爱好灵活选择安排。

2.体育教学中应加入道德品质教育、文化教育

“育才先育德,成才先成人。”体育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实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有意识地加入道德规范教育。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取得的成绩无效,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另外还有与队友之间应配合,听从裁判的指挥,胜不骄败不馁等。

三、体育教学和文化课教学融合的效果分析

(一)促进学生锻炼,增进健康水平

将文化课教学与体育课教学结合起来,即不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又能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通过实验教学发现实验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后,无论是对体育的兴趣和意识还是身体素质都有所提高。本文还对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这些家长反映孩子感冒的次数相比较有所减少,并且对风寒感冒的抵抗能力有所提高。

(二)丰富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把文化课与体育课结合起来教学,不仅可以丰富体育课与文化课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上语文课时,学生一边运动一边背诵,上数学课时学生一边数数一边跳跃,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很新鲜,学生很开心,真正实现了在快乐中学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实验发现,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也主动地学习,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