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21:34: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基层医生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医学论文种类繁多,有基础研究方面,有临床医学方面,也有卫生理论方面等。不论哪种医学论文,理论绝对离不开实践。查阅各种医学期刊,尤其是经常的作者大多是有一定资历和经验者,因为这些作者,长期或较长时间均在从事各类医学活动。而年轻经验缺乏的基层医生,急于撰写医学论文,往往难以发表。因此,年轻基础医生应打好基础而后再撰写论文。
2自信心及恒心
基层医生对撰写论文,往往具有一种畏难心理,一种神秘感,能否打破这种感和畏难心理,是基层医生撰写论文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充满自信才会有好的论文产生。此外,基层医生撰写论文还应具备持久恒心,不要一挫便馁。不断在投稿中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才会做到得心应手。量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质变,这是辨证唯物理论的基本论点之一。
3正确选题
正确选题是基层医生撰写论文的核心条件,相对大医院的医生来说,正确选题的问题较之更重要。一种疾病的观察与治疗,基层医生一年中可能遇到的数量相对较少,如果选题不正确,对基层医生来说则难上加难。因此,选题要新。新颖这两个字内容颇多,其中熟练地掌握所选题目国内外(主要是国内)的概况、动态和进展是关键。这需要日积月累,长年钻研业务及阅读杂志才能做到。
4正确选刊
国内各种医学期刊有很多种,正确选刊对基层医生成为重要。一是所写论文要实事求是,对自己的作品估计过高是基层医生尤其是初学写论文者的通病,如无国内罕见仅见的成果或发现,一般不应投寄知名度高有影响的大杂志。二是选择门户偏见较少,常刊载基层医生论文的期刊。因此,基层医生撰写,选择杂志也是重要条件。
5结语
1.1农村医疗设备非常落后
大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设备全部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淘汰医疗设施,根本不能满足临床要求,致使病患外流严重。而且卫生医院自身和社会力量均无投资基础建设积极性,任其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从而在群众心中也失去了地位和信任。
1.2医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在农村当前医务人员之中,具备大专学历以上的只占百分之几。中专学历以上的虽占有一定比例,但大部分是没有临床经验的新任人员,大部分就医人员并不具备相适应的学历要求,并且平均年纪较大,技术水准落后,与服务对象对医疗品质需求相差甚远,尤其是相当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连正规检验、放射人员都没有配备。
1.3村医疗卫生经费极为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原有卫生体制被打破。医疗单位也把自我经济利益放在重要地位,尽管国家每年针对卫生事业投入都在持续加大,但农村卫生部分根本得不到多少利益可运用。因此,乡镇卫生医院经济状况普遍都不景气,很多乡镇卫生医院拖欠职工工资是常见现象。这种经费严重不足将导致医疗设备落后、医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水准跟不上等不良后果。
2对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培养的分析
2.1积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除了要了解相关仪器专业知识和运用外,还要掌握生物工程和有关医学知识。作为医疗人员要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升医护人员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要与临床医生进行紧密配合,充分运用仪器设备功能,让医疗设备发挥应有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团队意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既发挥群体智慧,又在互相学习中强化理解,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2.2积极参加有关学术交流
鼓励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积极参加学术沟通,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相关医疗新动态,紧跟相关学科发展前沿,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了解当今最新医疗发展趋势,学习先进医疗设备管理方法,研究学术交流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探索现代医疗器械管理方法,总结经验,动手撰写有关论文,提升自我,为进一步提高医学造诣奠定基础。
2.3创造进修条件,争取脱产学习
脱产学习是继续教育中较为普遍主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其最大优势在于可暂时摆脱工作劳累,到院校专心学习或培训,并满足不同技术层次人员的需求。院校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培养和传播基地,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通过院校能够传播和发展。通过院校学习让理论知识扎实、技术精湛,为今后在工作中处理疑难杂症打下坚实基础。还要求鼓励专业人员到社会上考取等级证书或单科结业证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为参加培训学习的医务人员提供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
2.4紧抓良好机遇,引进高端人才
在当前这一阶段,部分医疗机构已开始招收相关的医疗人员,尤其在缺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医院,可采取这种招收形式从地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引入有关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短缺、技术滞后、知识不能及时更新的矛盾和压力。
3如何培养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人才
3.1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适应社会经济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生产力水准提升,现展更需要宽、专、多能的综合型医疗人才,以往那些单能型工作职位已出现下降走势,纯体力劳动的工作是要被智力工作所替代的,以智力支持为主的智能工作岗位已成为21世纪人才市场的主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应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更好为社会经济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3.2工作之余继续学习,跟上知识更新步伐
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知识更新最快时期,在知识量上不断进行翻番更新,很多学者将这种知识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效应称之为知识革命,所以,特别强调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知识创新和老化总是在不断交替中进行,不加强学习而只靠经验一样是会落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技术素质提升可通过多种方式,听取专家授课、积极参与各类社会调查活动、和老师共同从事科研活动等均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医疗能力提升。
3.3培养拓展创新精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进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专业人员,定要把眼光放在学科的发展高端,要敢于为人之先、勇于打破旧传统观念和习惯束缚,要大胆设想、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要依照当前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解决问题,通过创新求发展、求进步、求提升。只有具备开拓创新思想,才能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只是单纯地用计算机取代纸张成为信息记录的工具。实质上仍需要手工会计的核算,数据的核算缺乏简便性和准确性,而会计信息化则是利用信息技术,既确保核算的迅速、准确,又加强信息的关联性,整体性,对现代会计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仍然处在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忽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对财务部门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多以公立为主,计划经济时代的残留以及医疗的社会公益效益使得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来源多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筹措并不成问题,而在支出方面,国家对资金的使用也多有限制,因此,传统的医疗卫生工作中,财务部门的工作都十分不起眼,自然得不到重视;第二,单位领导的财务意识淡薄,医疗卫生机构总是将绝大多数的资源投入到一线的诊治工作当中,而对相关的配套机构重视不足,得不到资源的支持,会计信息化自然就无从谈起,不仅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效率,更是造成了资源的流失。
2.会计信息化人才匮乏
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支既掌握信息技术,又要懂会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医院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多数是从原先手工做账的财务人员过渡而来的,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虽然接受了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但距离实际操作的业务水平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而新招入的财务人员虽然接受了良好的计算机培训,但会计核算中的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尚不能独当一面。与此同时,医疗卫生体系的招聘也不能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会计信息化的需求。公共医疗卫生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侧重于医学专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招聘较少,招聘到财务人员的医疗机构也多是大型公立医院,能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高素质财务人员寥寥无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队伍。
3.会计信息化孤岛现象严重
医疗机构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具有高度关联性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孤立的财务软件。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基本全部采用了会计核算软件,但是,会计核算软件并没有与医院的信息系统对接,与收费系统、医疗保险软件、物资管理软件相互独立,数据并未实现共享,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成为孤岛。日常的基础工作的数据不能上传、交换、共享,导致数量庞大的一线数据无法整合,仍需财务人员手动录入会计系统,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力成本,也难以保证工作的准确性,没能发挥会计信息化联网互动的特点,削弱了实际工作当中采用会计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益。
4.重核算,轻管理
目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使用财务软件时普遍注重核算,忽视管理。在以往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财务人员的职责多是报账,使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工资、固定资产等核算内容较多,因此会计软件公司根据实际工作的反馈,在后续的软件开发中,日渐忽视管理功能的更新。而根据新医院财务制度,与以前相比,新制度中增加了负债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更加注重收入、支出的管理,管理的方向性更加明确,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能力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传统的重核算,轻管理的会计软件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作需要。
5.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
会计信息化不是简单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记账,而是管理工作体系的更换,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许多相关配套措施需要跟进。会计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它改变了整个工作的流程和模式,传统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工作实践,而目前的会计信息化制度还有许多不能覆盖的方面。首先,会计信息化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上,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的一大难题,近年来,信息泄露等新闻不绝于耳,对网络安全运行敲响警钟。因此,如何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网络安全运行是管理制度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部门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没有相关的安全软件的保护,没有专门的安全技术人员进行维护,财会人员也缺乏基础的安全意识和理论知识,更加没有接受安全操作培训,会计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差,安全隐患极多。对信息的备份、恢复等没有相关规定,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没有保障。其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基础薄弱,缺少严密的管理制度或者有章不循,致使日常工作存在漏洞。而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则更加剧了这一问题,旧制度与新的工作内容衔接上出现问题,使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正常顺利运行,导致手工会计核算与计算机核算长期并行,没能起到会计信息化应有的效果。
二、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信息化不足的解决对策
1.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遭社会诟病的话题,如何有效的开源节流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产物,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有利于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会计信息化的宣传力度,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使会计信息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提高基层财务工作人员的技能,扫除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盲区。此外,应制定各种配套政策,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如对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机构部门进行政策倾斜,优先享受优惠政策,在年底绩效考核时予以鼓励。
2.加快建设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
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医疗卫生机构的现代财务人员有两个来源:一是内部培训、选拔,对在职的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大胆启用年轻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大多掌握了计算机、会计和管理知识,但实践经验匮乏,与经验丰富的老一辈财务工作人员形成搭档,形成传、帮、带的合作局面,优势互补,加强各机构之间的人才、技术交流;二是外部招聘,增加对财务专业人员的招聘,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薪金待遇、发展前景等自身缺陷,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到基层去。
3.系统整合,资源共享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高效性的发挥依赖于信息的集成、共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工具,建立会计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建立一个集合财务、物流、人员、医患、医疗保险等信息的工作平台,信息的录入、运算、输出统一经过平台,保证资金预算、决算、收入、支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这就需要一个可以对接多个软件的通用型平台,既要满足已有的工作软件,还要考虑未来可能会使用的软件。可以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托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也可以采用招标的形式,制定统一的标准,要求各种软件提供商按照医疗卫生体系的要求设计软件。
4.重视管理功能
新的医院财务制度中强调了预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因此,会计信息化不能满足于简单地处理账务这类的事后记录,而要发挥其实时监控的特点。既要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熟练使用财务软件进行管理的技能,还要与软件开发商保持长期合作,不断就工作实践进行反馈,帮助其对软件进行改进。
5.加强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
信息安全的问题是应当放在重中之重的。信息的高度集约化加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制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设置密码、权限等,限制接触信息的途径;第二,利用安全技术手段,使用安全软件、防火墙等措施;第三,配备专门的安全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网络安全的维护;第四,对财务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责任划分,保证他们安全操作软件,同时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避免其信息泄露。完善会计信息化下的运行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做好会计档案保管工作。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组织,形成相互稽核、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局面;第二,设置分工清晰的操作权限制度,明确职责,工作顺序和工作范围,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第三,制定会计档案保存的相关规定,确定人员,确定细则,如存放地点要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会计档案要定期检查、备份。
三、结束语
1.1材料准备
在实际的道路基层冷再生施工作业过程中,主要用到的施工材料有沥青面层铣刨料、水泥和水等等。通常大部分施工单位在选择水泥时,由于考虑到水泥化热问题,所以一般都会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是矿渣硅酸盐水泥等,这是因为此类水泥含有的水泥化热量较少,能够防止施工裂缝的出现。并且,施工单位还要对新入厂的水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坚决不允许使用变质的水泥。其次,施工单位还需要确保水泥强度真正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要求,无论是水泥龄期,还是稳定性,都满足了工程施工要求。而一般水泥初凝时间都在3-5小时左右,最后的终凝时间大概在6小时。另外,道路基层冷再生施工工艺对于用水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施工单位应该尽量采用饮用水,或是完全没有毒害物质的纯净水。再者,在对铣刨料选用时,也要确保料粒直径规格的一致,必须切实结合工程施工需要,选择出合适理想的铣刨料。最后,碎石作为基层混合料中主要的构成材料,应当对其强度、压碎值等当面进行规范要求。
1.2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在道路基层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主要包括3个方面,如原材料分析、配合比设计及设计配合比检验。遵循《公路工程路而基层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混合料配合比的准确设计,确保施工质量。
2道路基层冷再生施工工艺的应用
现如今,伴随着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与完善,尤其是面临当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人们对于公路工程质量要求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在实际的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每一个施工阶段之间都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一旦其中任何一个施工环节出现失误,都将会对整个工程施工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还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冷再生施工技术作为现代公路工程建设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会对公路整体安全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避免危险隐患的发生,无论是当地管理部门,还是施工企业,都必须加强做好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工作,全面掌握当地地质条件、自然环境情况,制定出规范的施工流程和施工工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从根本上确保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2.1施工放样
按照原有路基铣刨过的标高和冷再生混合料底新铺基层的设计标高及经试验段确定的松铺系数,将新铺底基层的摊铺高程计算出来,并进行施工放样作业。
2.2路面平整
将原有路面存有的杂物清理干净,将边线也清理干净,同时将再生路段上面的井盖等结构物清除,将原有路面进行翻浆、车辙、沉陷等病害处理作业,确保原有路面的平整性。
2.3准备新加料
在每平米新料添加量的计算中必须严格遵循原有路内再生深度的平均密度进行计算。按照每车料的多少进行其堆放距离的确定。在对每平方米稳定层水泥用量计算时,必须严格遵循水泥剂量要求进行,并对水泥摆放的纵横间距进行确定。
2.4冷再生拌和
在原有路面上水车在冷再生机的推动下前行,遵循原有路面损坏情况及再生深度对行驶速度进行适当地调整及控制,通常都会将速度控制在每分钟6到12米,确保铣刨后料的级配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在网裂较为严重的路段,必须将再生机组的行驶速度进行有效降低,并将铣刨转子的转速进行适量地提升。在再生机行驶中必须有工作人员跟随在其后面,以便对再生深度进行随时检查,同时还要对水泥含量及混合料的含水量进行检测,调整时,要与再生机工作人员相配合。
2.5碾压整形
再生机施工后初压时,应选用钢轮振动压路机,压实过程中要选用高幅低频压实,压实遍数必须符合再生层底部2/3厚度范围内的压实度。钢轮压路机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每小时3千米以下。在完成初压后,整形施工可以选用平地机进行。按照从两侧向中间的顺序平地机在直线路段上进行施工,特殊情况下,还要在进行一次刮平作业。按照从中间到两侧的顺序平地机在曲线路段进行刮平作业。碾压施工中遵循先边部后中间、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顺序进行,特别是超高路段必须遵循从中间到两边的顺序进行碾压施工。
2.6接缝与调头处理
施工人员在对纵向接缝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对道路宽度进行合理的设置,若是发生纵向重叠的情况,就要采取全幅施工方法,尽最大限度的将重叠量降到最低,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并且,施工单位还要对全幅施工与半幅施工的时间差进行有效的控制,不能太久,也不可以太短,需要按照工程施工需求,适当的加大重叠量。另外,在对横向调头进行处理时,应事先对产生的横向接缝进行处理,以免出现停机现象。
3结束语
关键词:层级管理、安全文化、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意识,是指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也可以说意识就是人的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的高级心理部分。所谓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对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心理状态。一直以来,公司都将安全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每天都在讲安全、抓安全,各级领导在安全管理上也是煞费苦心,可各类安全违章、安全事故依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还是部分员工始终在安全生产上存在侥幸心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心态根深蒂固。难道我们就真的不能不“湿鞋”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员工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在生产过程中要始终知道自己准备干什么,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应该采取怎样安全措施后再去干。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安全意识,才会有更安全的行为。
一、员工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对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
分析近年来公司所发生的安全违章和安全事故,与员工安全生产意识薄弱有关的违章、事故占到近70%,无票操作、操作时不检查设备状态、恶性误操作、执行制度刚性不强、安全责任未落实到位,未履行现场勘察制度等这些现象所暴露出的问题,实质就是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和欠缺。
(二)对安全责任的重压心理
某供电公司组织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压力、安全生产等4个方面,压力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员工普遍感觉到压力较大,调查中“从来没有”压力的员工只占7%,处于“经常”或“几乎每天”都有压力的员工占到72%,其中40%员工“几乎每天”都“担心所做事情会出差错”。可见,很大一部分员工具有安全责任的重压心理。员工一方面在思想上呈现的是安全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呈现的却是对安全责任的重压心理,这样的一对矛盾就成为了发生违章、引发事故的温床。
二、员工安全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对安全教育的忽视、厌倦心理
一是对安全教育的忽视心理。安全教育对电力从业人员是件必不可少的事,但是有的员工却不在意。认为很多电力生产工作是简单劳动,受不受安全教育不重要。这种心理只要存在就会对做好安全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对安全教育的厌倦心理。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安全教育内容枯燥,教育形式单一,讨论时有时是对人不对事。
(二)对安全活动的应付心理
有的员工认为只要工作中小心一点,事故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参加班组安全活动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内心深处并不想参加安全活动,但不参加安全活动又面临考核,所以在活动中对内容并不关心,抱有应付心理。
(三)对安全管理的逆反心理
员工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员工的“三违”行为处理失当。例如:不能坚持原则,讲关系和讲情面的情况存在,随意性大,对相关责任人处理不平衡等现象,使员工对安全管理产生反感,产生对立情绪。二是对员工的违章行为以罚代教。员工违章了,未对员工进行说服教育或工作方法欠妥,没有使员工从道理上明白为什么要抓好安全,究竟错在哪里,后果有多么严重,只是一罚了事,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
三、提升员工安全意识的措施
员工安全意识的提升要从企业、管理者、员工自身这三个层面着手,明确“三者”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并有机结合,才能逐步实现提升员工安全意识的既定目标。
(一)企业层面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
1.树立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在各项安全活动中,要以人身安全为关注焦点,以不断完善保障员工安全与健康的措施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全体员工,通过丰富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员工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是国家法律的衍伸,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必定违章。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安全的根本所在,制度不打折,执行无借口。如果有“规”不遵,有“矩”不守,除了问题要追责,强调法律意识,丰富其 “安全动机”。教育员工注重过程安全把控,强化细节管理,加强自身安全修养,养成不断追求“零错误”、“零误差”的习惯,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充分发挥习惯成自然的正面效应,提升其行为达到不知不觉又很自觉的安全程度。教育员工安全管理须超前预防,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绝对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加强工作的计划性,提前做好事故预想,认真执行现场勘察制度,严格执行“两票三制”等都是安全关口前移措施,指导其规范现场作业,开启所从事工作安全预见性,激发员工安全潜意识的培养。
2.完善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刘振亚董事长在2013年6月14日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提到,一般电网事故从2003年的134起下降到2012年的6起,一般设备事故从341起下降到10起,城市、农村用户年均停电时间分别减少7小时和38小时。这组数据说明,近年来公司设备技术技术创新有了长足的发展,各项安全指标大幅提升。同时,人身事故发生率也逐步下降,这一升一降充分体现了公司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全面提升,有力保障了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那么,在完善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方面,我们还需做哪些工作呢?一是不断改善办公环境,实现员工办公、休息、个人工器具、集中学习等功能的区域划分,营造舒适、明亮、通透、整洁的工作环境,帮助员工文明、快乐、安心的开展工作。二是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人力资源管理要科学分析不同岗位员工劳动保护用品的需求,并明确劳保用品品种、数量和使用周期。要结合维护设备规模的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避免员工超负荷、超强度工作。三是引进新技术,更新安全防范装备。开发区公司的开闭所标准化整治工作,在定置管理、设备标识、操作可视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期将从开闭所运行环境和设备智能监测方面着手,逐步实现开闭所自动恒温、恒湿、防进水、除尘等环境维护功能,实现设备自动测温、跳闸监控、隔离故障区等远程监测和遥控功能,以便员工劳动强度得道缓解,并引导员工接受新科技带来的工作理念和方法。通过减少员工现场维护量,有效降低运维过程中习惯性违章和事故发生的几率,为员工创造智能、和谐、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3.搭建安全教育培训的平台
一是建立安全教育室。2012年6月13日,正式投用的市公司安全教育室,建筑面积650平米,设有五大展区、16个安全教育功能模块,是全省目前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安全教育基地,实现了看、学、练、考、体验、互动全过程、流程化培训模式。目前,安教室已成为省内、甚至省外各单位竞相参观学习的安全教育基地。二是建设应急培训基地。市公司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了应急基地建设工作,经过两年精心打造,建成了占地面积为24750平方米的应急培训基地,开创华中地区“两个一、三个最”:既是华中地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占地面积最广,培训设施最多,培训课程最全。应急培训基地于2012年5月开班以来,成功举办了9期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公司的应急管理人员、应急基干分队共计581人参加了培训。三是公司持续推进“安全课堂进现场活动”,编制修订安全“口袋书”,收集相关事故案例,结合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通过安全警示教育,进一步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二)管理者帮助员工树立安全意识
1.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树立安全规责意识。
各级安全管理部门要督导一线员工严格执行《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对各类违章行为“零容忍”,敢于碰硬、严抓严管。加强“两票三制”执行情况的监督,建立检查通报机制,持续深化反违章工作,全面开展企业安全管理达标评级工作,指导员工建立安全规则意识。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安全强化措施,构筑起科学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和监督机制,不折不扣地落实安全责任追究制度,这样一来,员工的安全意识自然会增强,事故发生的概率必将大大降低。
2.奖惩结合,树立安全荣辱意识。
一是严查事故原因。对待事故要严肃认真,深刻反思、吸取教训。深入开展调查分析,彻底查清问题根源,举一反三、防微杜渐。二是严肃责任追究。按照“四不放过”要求,进一步加大安全事故查处力度。对于存在问题和隐患没有查出,或查出但没有落实整改的,要通报批评;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问责。特别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安全考核,因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导致安全事故的,要按照规定严肃追究领导责任。三是选数典型模范。对习惯性遵章的员工,要进行奖励,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三)员工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
1.培养安全自觉能力
安全自觉能力是包括感觉、知觉、思想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体现。“班前会”是安全管理中的一项有效措施,对提高安全自觉能力来讲,“班前会”开得好能产生“定势现象”,其过程表现为:服从同化习惯3个阶段。首先要求员工服从安排、接受指令,可能是表面服从,也可能内心服从;随后,“班前会”的坚持召开会让员工受班组中其他人的思想行为的同化,慢慢从内心接受安全措施;最终,长此以往员工会渐渐形成自觉遵章习惯。
2.培养安全辨识能力
员工要善于借助公司搭建的学习平台,学习《安规》、《运规》、《调规》及各种现场规程等相关知识,提高安全理论水平。通过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将学习过程中的感觉、知觉进一步消化,使之不断上升为概念、判断、推理,并运用逻辑的、理性化的思维活动,形成系统化、高度自觉化的实践行为,正确分析现场安全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增强对安全隐患的辨识能力,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一、知识范围
1.疾病诊疗:收录30个专科系统的8000余种疾病的疾病分类、ICD号、概述、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其他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并包括社区医院常见病和慢性病专项。
2.用药指南:累计药品信息数据量达到6000种左右。包括每种药品科目分类、药品剂型、药理作用、药动学、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用法用量、医保用药等内容。便于社区医生学习查询使用。
3.临床医技:包括1600多项检查项目,每项包含:概述、原理、试剂、操作方法、附注、正常值、临床意义等。同时包括临床常用的B超、彩超、CT、X光、心电图等诊断仪器的使用方法、图像解读、正确图谱参考等系统知识数据库。
4.中医中药:该栏目共收集中草药、现代经典方剂、名医名方、中药图谱、药膳食疗等共计2万多条数据,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诊治提供完善的中医知识服务。
5.继续教育:秉承“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宗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内容以临床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等系统培训为主,同时兼顾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注重提高学员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每个季度都会较大幅度增加新的内容。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学员可以根据需要获得相应学分。继续医学教育平台根据您的特点和需求为您打造了个性化的页面,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的同时帮助您管理学习进程。
6.视频直播:培训师资在全国范围内选用具有丰富教学、临床和基层卫生工作经验的专家团队,视频课件通过病例展现、操作演示、场景教学等,辅以动画、流程图、PPT等多媒体工具编辑制作而成,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
7.考试训练:依靠全国著名医考研究专家和医考命题专家的辅导,帮助学员在短期内夯实基础,提升应试能力,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执业医生、执业助理医生、执业护师考试通过率。课程设置包括实践技能辅导、理论辅导和考前模拟题强化训练。
8.知识总库:该栏目共收集了基层医生日常所需的电子图书、中国全科医学电子期刊、论文及论文写作指导等资源,供基层医务人员日常学习。
二、平台特点
中国第一套针对基层医生的学习、培训、考试、助诊的知识型数据库,实现了将医学文献、图书知识以及电子数据的完美整合。
完整意义上的网络知识结构数据库,自主创新的知识漫游链接,快捷方便的检索引擎。
凝聚了国内权威临床专家和全科医学工作者的医学经验。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由文献向知识的飞跃。
深度的知识挖掘、标准化的知识组织、专业的知识开发、先进的技术平台。
当时,蒋德才在南川区鸣玉镇中心卫生院已工作14年,获得中级职称后,他觉得自己在职称评聘上“已经走到头了”。
“当时,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只有一人获得了高级职称。”蒋德才心里明白,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评上高级职称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
2015年7月,《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职称评聘办法》正式实施,为基层全科医生的职称评聘,点亮了另一盏“灯”。
通过这次职称改革,蒋德才获得了副高职称。
“这项职称改革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基层全科医生看到了希望。”蒋德才笑了。
扎根
蒋德才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从小,他就跟着父亲四处出诊。
病人的痛苦和医生的重要,成为蒋德才眼里揉不碎的记忆。
高中快毕业时,蒋德才告诉父亲想学医。
这也正合父亲的心意。
随后,蒋德才考入涪陵地区卫生学校(今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学习西医专业。199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家乡南川市(今南川区)鸣玉镇中心卫生院。
“办公楼是间土木结构的屋子,人在楼上走动,楼下不停掉灰,苦得很。”蒋德才记忆深刻。
尽管如此,蒋德才还是坚持了下来,很快在卫生院独当一面。
1999年,蒋德才得到一个到南川市(今南川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进修的机会,进修时间为半年。后来,他又多次外出进修。
“到外面去学习,才晓得我们和大医院的差距有多大!”蒋德才说,以前,基层卫生院不仅设施设备不齐、落后,医务人员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一次,卫生院有位病人的治疗效果一直不好,有医生让蒋德才去看一看。
“血糖高得连血糖仪都测不出!”蒋德才说,当时的医生没有提前了解病人的病史,因此没有对症下药。
“要规范医生们的行为,提高他们的技术和意识。”蒋德才常把年轻医生召集起来,将其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逐渐提高了卫生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22年来,蒋德才在南川的三个乡镇卫生院待过,除了救死扶伤,他也不断规范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培养了一批批年轻医生。
坚守
在同级毕业生中,蒋德才是唯一一个留在乡下工作的。
“这些年,对我真是一个大磨练。”蒋德才说。
年轻的时候,蒋德才也想去更大的舞台发展,机会并不是没有。
1999年,蒋德才在南川市(今南川区)人民医院进修时,医院普外科就想留他,卫生院却不愿放他走。
蒋德才想了想,还是放弃了这次机会,因为卫生院还有许多病人在等着他。
但蒋德才却在不断目睹身边的同事离开。
南川区南平中心卫生院的赵正明,是蒋德才的师兄。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蒋德才听说赵正明去重庆主城发展了。
“好几个都走了。”蒋德才说,他的校友陈彦,在南川区中医院上班,待遇比他好,但也辞职去了赵正明所在的医院。
这不免让人内心失落。
但失落也只是一时的,面对病人,蒋德才始终初心不改。
2013年,蒋德才已调至民主乡卫生院担任院长。一天,他接到一位村民电话,对方家人因为胆道结石,在区人民医院做了手术,后因感染性休克和肝衰竭,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我们已经要求放弃治疗,把他拉回家来了,但看他还有口气,想再试一试。”村民说。
蒋德才想了想,说:“你先把他送到卫生院来。”
在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后,蒋德才决定给病人做手术。
“这怎么行,病得这么重,治不好怎么办!”卫生院有人反对。
“这是我们的应尽之责。病人的情况并没有家属说的那么严重,而且家属很配合,我对病情有把握。”蒋德才说服了大家,顺利完成了手术。
直到现在,这个村民都还很健康。
在这样的磨练中,蒋德才逐渐成长为基层医疗机构最宝贵的资源――人才。然而,在他以及其他基层医疗人才面前,却横亘着一道门槛。
门槛
2008年,蒋德才通过了主治医师中级职称考试。没多久,有人建议他再去考考高级职称。
“太难了。”蒋德才连连摆手。
彼时,在南川区所有乡镇卫生院里,只有大观镇中心卫生院的庹小刚获得了高级职称,还只是副高。
蒋德才曾和庹小刚交流过。
“对于想评高级职称的基层全科医生来说,计算机、英语和论文是短板。”庹小刚说。
蒋德才心里也清楚,英语和计算机自己几乎没什么基础,全靠自学,论文更没时间弄。
而这些,几乎是所有基层全科医生评聘高级职称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重庆市人社局也留意到了。
“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相对较低,外语、科研等能力相对较弱,但不能因为外语不好就拦住那些医术高明的人,评价标准还是要接地气。”市人社局专技处处长杨锐说。
2015年7月,《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职称评聘办法》正式实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评聘各级专业技术职务,免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不作科研和论文要求。
去年夏天,蒋德才看到了这个消息,于是研读政策,积极申请,顺利获得了副高职称。
去年,在重庆开展的基层全科医生高级职称评审中,共有111人申请,57人得以通过。
激励
获得副高职称后,蒋德才接到了许多咨询电话。
“都是其他医生打来的。”蒋德才说,这次职称改革,实实在在激励了基层医生。
“《办法》将全科医生的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居民医药费用控制情况作为职称考核内容的重要标准,这对基层全科医生提出了量化要求,促使我们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蒋德才说。
扎根基层22年,蒋德才深知基层环境就像把“双刃剑”――它能把一些医生磨砺得越来越好,亦能让一些医生安于现状,医疗技术不断退步。
“虽说是在基层,你也必须得不断学习,这样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蒋德才说,职称评聘的门槛虽然降低了,但是如果没有相匹配的医疗水平,你也跨不过这道槛。
2009年3月,在鸣玉镇中心卫生院,蒋德才几乎已经是那个“爬到顶端”的人,但他却做了一件令人咋舌的事。
“在没有任何人推荐的情况下,我自己带着资质证明,联系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习。”蒋德才说,他孤身一人来到重庆主城区,在重医附一院呼吸内科学习了半年。
她曾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从事眼科整形工作。无论是临床、科研还是教学、管理,闵燕都取得了令同行钦羡的成绩。在她看来,离开公立医疗体系,不仅是为了挣脱行政束缚,也是为了向自己向往的“有温度的医学梦”迈进一步。
2013年11月25日,当《中国医院院长》记者来到闵燕医生的诊室时,她上午的门诊时间还没有结束。在宽敞的诊室里,闵燕和几位助手正在给患者详细讲解病情发展、治疗方案、预后效果乃至医疗风险。闵燕耐心倾听患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然后一一为其解答。这样的场景,与记者一周前在北京某公立医院的就诊经历差别迥异:两位医生在一间诊室同时看诊,与患者的交流寥寥无几,用最快的速度打发记者离开,甚至连病历都忘记写,只催着记者拿着药单去交钱。
“中国基层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导致大型公立医院患者拥挤,医患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空间,隐私保护不足。在这里,我拥有独立的诊室,配有助手写病历和处理各种杂事。能够全心全意地看病,充分与患者沟通,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和遗漏。”同样是每天接诊30多位患者,但闵燕告诉记者,相对于在公立医院,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思考,患者的满意度更高,自己也感觉更轻松。
上午的门诊持续到将近下午一点,但是闵燕医生毫无疲惫之色。“公立体制下的医生要承受医教研三方面的压力,医生的很多精力没有用在患者身上。特别是刚毕业的年轻医生,论文科研和职称评级的压力太大,很多医生疲于奔命,对医疗行业产生了倦怠感,最终换单位甚至转行。”
2013年5月美国Medscape对中美两国医生职业满意度调查显示,82%的中国医生已经产生职业倦怠感,比例是美国医生的两倍。
闵燕一再向记者强调,“离开公立医院,并不是因为我失去了搞科研和行政工作的机会,而是我自动放弃了。我希望把全部精力用于临床。能否看好病,患者的满意度才是评价一名医生好坏的标准。”
中国的医疗临床科研多是强制性的,虽然科研论文成果很多,但真正被世界认可的极少,其中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而国外的科研完全是出于临床医生的自发兴趣,虽然时间长,但是价值成果却远超国内。“中国公立体制内医生的职称等级制度导向存在偏差。有些医生疲于奔命地搞科研、发论文、评职称,每天又要面对大量的患者,焦躁难安、身心疲惫。”闵燕回忆在公立医院的工作经历时,不免对职称等级体制造成的压力有所感叹。
相对于在公立医院,闵燕在民营医院中有着更自由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院长李俊告诉记者:“针对闵燕医生的兴趣和要求,我们不让她承担行政管理工作,给她配备了一名助手来承担相应工作,从而加强了闵燕大夫自我时间的调控性,她每天尽量按患者的诉求来安排时间。”
【关键词】危重症医学;进修医生;理论教学;临床实践;专业拓展;教学模式
危重症医学专业飞速发展,却面临着基层医院危重症专业缺口断层[1],基层危重症专业人员“非专业”的尴尬[2]。继续教育--危重症专业进修医生培训无疑成为基层医疗结构青年骨干们提升专业知识最好的捷径[3]。因此加速危重症医学专业医生的高效培养,是目前解决人才资源短缺的有效可行方法。作为一家大型教学医院,怎样让进修医生满载而归、学有所得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2017年在我科进修的学员中开展理论—临床—专业拓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已取得不菲的教学成绩。
1具体教学方案
1.1教研组成员
所有教学组成员均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重症医学科主治级别以上医生。具备重症教学师资要求。
1.2学员组成
全体2017年度危重症医学专业进修医生。
1.3教学方式
多媒体理论教学,仿真模具实践技能操作练习。
1.4教学内容
总教学时长为半年,进修医生进入临床后,以临床一线医生身份参与管床及科室倒班。并在前两月时间内利用下班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系统培训,要求掌握重症患者早期识别、评估与转运,及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每周一次新进展理论报告会(外文综述或文献新进展研究),使学员了解最新学科研究进展及新技术临床开展情况。每周一次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要求学员熟练掌握病理生理基础理论,学会索引及目录,学会文献查阅及制作PPT病例展示,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并指导临床科研及论文书写。使用仿真模具进行心肺复苏、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深静脉置管等技能教学,要求学员能熟练进行紧急临床抢救。
1.5教学评估
包括进修结业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了解学员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结业晚会PPT汇报及论谈会了解学员对进修期间教学安排认可程度。
2讨论
随着教学体制与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化改革,阶段性分专业的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医疗行业对基层医生业务水平的要求日益逐高,学习成为一线医生永恒的话题。基层医生们参加学术会议[4]、前往上级医院接受系统、专业、精细化的业务培训等受教育方式称之为继续教育[5]。是基层医生们就业后提升业务水平最重要的方式之一[6],为基层医院引进先进的诊疗技术,是上级医院向基层渗透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也为普通百姓接受更好、更精的医疗资源提供了宝贵机会,为搭建医疗资源共享平台、更好造福社会奠定了基础。为将继续教育最大利益化,关于进修医生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深化改革在各大教学医院逐步开展[7-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每年将接收专业大量来自全国各省市及县级单位进修医生,对如此大批的进修医生们进行集中、规范的教学管理充满了挑战性[9]。实现选派单位、进修医生与教学医院三方之间合作共赢,共同进步既是教学单位的教学初衷,也是教学单位与选派单位、进修个人的行动目的[10]。危重症医学专业起源较短,即使目前关于危重症领域先进治疗理念及专业技术已得到飞速发展,但现对于危重症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仍然相对较贫乏。尤其是基层医院,危重症医学专业医疗人才凤毛翎角。这使得基层对于危急重症处理仍然存在一定欠缺、不足,而这种细小的差别对危重患者的打击却可能是致命的。危重症医学专业的继续教育能培养基层医院危重症医学学科骨干人才,为医疗资源向基层输送及再分配提供一个良好平台。医学教学模式发展演变至今,多种教学模式百花齐放,并各自取得了可观的教学成就。目前广为认可的有PBL[11-12]、CBS及PBL联合教学[13]、CBL[14]等教学方法。基层医院危重症专业组成来源混杂,其危重症医学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学员结业将回原单位成为科室的中流砥柱,然而受进修时长限制,无法再像基础医学理论及毕业后继续教育一样享受漫长的求学旅程,半年之内必须快速成长、独当一面。因此其教学应该更全面、系统,才能达到教学要求与进修初衷。系统规范的理论教学能提高进修医生专业理论知识,危重症医学是一门以病理生理为基础的学科,了解疾病发展的病生机制,更有助于加深对疾病治疗过程中治疗方案的理解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的应用。患者到ICU病房来,往往是疾病导致了器官功能障碍,需要强化的监测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以急性肾损伤[15]为例,急性肾功能损伤大致分为: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其中肾前性肾损伤多为血容量不足所致,此时往往补液解决休克问题可改善肾血流供应,而肾性肾损伤多有肾脏基础疾病,此时应关注肾脏本身。而肾后性肾损伤多为尿路梗阻所致,解决尿路梗阻、通畅尿液引流可能对治疗更为获益。由此可见即使是以上三种原因导致了相同的后果,但我们处理的原则却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准确的将书本理论熟练应用于临床及根据个体化差异恰当调整更是一线医生征服临床的关键。而这些宝贵的临床经验仅靠闭门造车是没有办法获得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专家教授临床上的亲授是医学路途的捷径,更是通向罗马的大路。医学这条漫漫长路,要想达到目的的彼岸。一个人的摸索与探寻,任重而道远,继续教育给小医生提供了插队的机会,而我们已开展的理论—临床—专业拓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光让学员们接受系统全面专业的理论培训盛宴,通过一线管床、值班与病例讨论、文献分享,让学员们直面临床问题,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同时,文献查阅既锻炼了学员们查阅、索引的能力,也提升了专业英语水平。此外,引申而来的论文与临床研究方面的指导对学员们的职业生涯有着更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