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06 03:47: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第1篇

课上老师忙于课件,甚至半步未离那三尺讲台,更谈不上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试问这样的课堂怎能精彩?由于对网络的过分依赖,渐渐地我们搜索的能力变强了,但我们独立备课的能力下降了。所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得备好课。备课能帮助我们教师理清教学思路,能使我们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还能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既然备课对于教师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利用这把“双刃剑”备好课呢?下面仅就利用网络备课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教学内容

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精神财富,就必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进而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在网上,多名专家学者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其优越性和不足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他老师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自己的意见可以及时地反馈到网上。只要你在网上提出疑问,诸多解释便会纷至沓来。

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掌握教材目的、要求和重点

教师驾驭教材,是指教师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使教学内容有效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网络在此方面对于教师的帮助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目的、要求、重点的掌握上,对于教师来讲,这是教学的突破口。但同是一本教材,同是一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这三点势必会有所改变,网络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的渠道,这为我们进行知识、能力、品德的教育提供了方向。

三、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研究和掌握教学方法

备课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只要你找到相关的网站,就会看见多种多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多如繁星,目标教学、实验探究、任务型教学法、创境导入……比比皆是,而相关的论文、探讨、专题研究更是堆成山的杂志所无法比拟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网络时代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共享,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准备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编写教案、制作课件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对于能否上好一节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大量的视频、图片等最新资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网上优秀教师的教案更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为优化教案、转换思想提供了依据。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导入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开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导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经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公布于此,与广大同仁分享。

1 温故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故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我给《我的空中楼阁》所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初中时,我们学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这间‘陋室’在作者眼里是怎样的呢?(学生回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磬。’‘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破旧的陋室,在刘禹锡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今天,我们再去参观一间山涧小屋,去欣赏李乐蔚笔下‘陋室’的意境。”简单的一个问题就引起了学生对初中知识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

2 故事导入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例如,教《拿来主义》这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我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由于导入语的故事已引起了学生对“拿来主义”的兴趣,这节课当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悬念导入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学生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可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一位教师在讲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这篇说明文时,说道:“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板书):‘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了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板书标题)。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请仔细阅读课文。”

这一连串的设问,造成了一个个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

4 歌曲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老师的导入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中学生大多爱听歌曲,许多学生都随身携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听歌,有时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听。鉴于此,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歌曲《丁香花》入手,使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传达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如此下场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司马迁之《鸿门宴》。”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

5 应变导入

日常教学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使课堂气氛变得严肃、凝重,影响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多变的引导方法。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在武汉给近千名语文老师上示范课,学生和听课老师早就在静静地等着,看上去课堂是那样严肃、紧张,这时,只见钱老师一脸轻松地走上讲台,亲切地对学生们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好不好?”学生先是全都一愣,随即又都同意了钱老师的提议。“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同学们认识的人。”偌大的课堂静得出奇,不一会,一位大胆的同学举手示意,信心十足地回答:“钱梦龙。”顿时,全场欢笑,紧张气氛一扫而空。接下来,教学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

导语设计,应百花齐放,不拘一格。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有名言警句导入,对联导入,焦点话题导入,时代背景导入,情境导入,图画模型导入等方法。不过,无论怎样设计导语,都要求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作铺垫,联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师生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 认识 误区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必需的手段之一。它能直观地将文字、声音、图片以及视频等有机地结合并能交互式地体现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它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能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不仅是一种吸引,它还能让学生在灵活的教学形式中自觉低接受新鲜的知识,能够培养自我热爱与追求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特别是在校内外以及大的公开示范、观摩课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之一。

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就是灵丹妙药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亦有它的不足,实际教学中,为避免适得其反的效果,根据实践经验,我总结以下多媒体应用的误区,以供参考指正。

第一,从认识讲,为使用而使用,并非为需要而使用。“要求我们使用多媒体,那简单,我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把投影仪开着,还跟平时一样上课不就完成任务了吗?”这是我们学校要求每个老师每个月至少上一节多媒体课后一位教师所做的回应。如此这般,利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只是一种任务心理;或者有的人只是需要进行公开课、评比课时使用多媒体,那也只是做做样子,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罢了,而不是为了简便、形象或者自己教学中迫切地需要而使用。这是多媒体使用中认识上的不足。

第二,从制作上讲。1、滥于下载、照搬原用,不能自我创造、制作。原则上来说,应该根据我们所授课的内容以及编写好的教案进行课件制作并应用于课堂,而随意下载、拿来我用的现象普遍存在。2、过于花招、内容过多,脱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特点。3、幻灯片切换时,声音滥用,用以造成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分散。

第三,从操作使用上看。1、有些老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匮乏,往往造成操作不当,反而影响课堂教学。2、过于依赖,一节课下来,老师几乎没有停手地进行操作讲解,脱离了学生课堂参与的自主性、互动性教学理念。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学的多媒体应用在它诸多优点的相映下所产生的这些不足亦是教学的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的。针对这些不足,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积极宣传、定位思想,与时俱进、改变观念

1、加大宣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给多媒体一个准确的定位,让教师充分了解多媒体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既然是一种新的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我们要与时俱进,改变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节课”的过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学习新的东西,真正让多媒体走进我们时效的课堂。要把传统的教学手法与多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不能封闭自固。2、多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工具,它最基本的作用是辅助于教学,并非教学的依赖。不能把课件当成了教案,更不能把多媒体回归到了“满堂灌”。

二、加强培训

1、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制作、运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前提,对于计算机知识零起步的教师,首先应加强他们基本操作知识的培训;2、加强课件的网络下载、制作等知识的培训。拿来主义固然很好,网络资源共享也无可非议。我们应该通过参考别人好的课件,根据自己教案的特点,制作适合本堂内容的优秀课件,这样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声音、图片、动画等要用得恰如其分。3、加强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操作能力的培训。

三、鼓励创作,激励优秀

第4篇

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使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周期不断缩短,为老师及时更新知识、迅速掌握前沿的教育信息,改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知识的要求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ying in the modern education, it fastensthe knowledge update speed and shortens the period . This can help the teachers to update the knowledge in time, master the frontier knowledge promptly and optimiz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It provides a better platform for teachers to ajust themselves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关键词: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Keywords: teacher, reasonable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也给教师带来了负面冲击,本文列举现象如下。

现象一:基本教学技能退化。长期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一些传统的优秀教学技能逐渐退化,如基本技能――板书。有的教师粉笔字、钢笔字退化,字越写越不好看,课堂上甚至于淡忘板书,一节课除了屏幕显示,教学重点也没有板书。

现象二:无机难备课,无电难教学。一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产生了依赖,尤其是在教学条件好的学校从教的青年教师,凭借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娴熟应用,平时不喜欢翻书,几乎所有的资料都从网络上获得。备课时一旦缺了计算机网络,就成了问题;教学时一旦学校没有电,就急得不知应该如何教学,因为他设计的思路完全需要电脑等技术媒体配合的。实际上,认真思考撰写教案或教学设计都会有收获的,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现象三:研究教材表面化。有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依靠,有的教师不深挖教材和课程标准,教材理解表面化、肤浅化,对教材很生疏,上课离开了课本就上不下去。

现象四:教学设计复制化,拼盘化。奉行“拿来主义”,不研究学情,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借鉴模仿过头甚至复制,一味地照抄照搬,缺乏思考创新。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有的教师直接把某个教案或教学设计复制或下载下来就拿去上课,有的教师把复制或下载下来的价格相同课题的不同教案或教学设计进行“优化组合”,拼凑起来就拿去上课。借鉴别人甚至名师的教案或教学设计,自己却没有消化,也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修改,就拿到课堂上教学生,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殊不知,优秀课件、优秀教案或教学设计可以复制,但教学效果却是不能复制的。更有甚者,连教学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学校各处室的工作总结等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一律都从网络上下载,更改一下日期,作者的姓名就完成。自己没有积累,没有思考和创新,多年以后仍然是普通教师,很难成为学者型优秀教师、成为名师。这样的教师是误人子弟的教师;这样的领导是误国误民的领导。

现象五:教学过程图文化。把传统教学中的“照本宣科”演变为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中的“照屏宣科”,上课时教师照着屏幕读ppt.文档。有的教师把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变成图文教学,如有的数学教师在文字应用题的教学时还在每一段文字上配图,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没有得到训练,而配图应该是在学生对文字理解有困难时才提供。

现象六:渲染过分,适得其反。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视听动画效果对学生的冲击力,连在学生思考、练习时都使用背景音乐,有的画面色彩过于花哨,动画效果过于精彩,喧宾夺主,学生是看热闹了,却干扰了甚至冲淡了教学重点。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记住教学重点内容,却记住了哪个画面最刺激、哪个画面最精彩。

现象七:传统教学工具被遗忘。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媒体的先进性等特点,一些传统教学工具被遗忘,如一些较为经济而又简单的模型、挂图弃之不用。事实上,模型的立体效果远比电脑平面图片的效果要好。如人体模型与人体图片相比,模型可以近距离观察,可以用手触摸感受,而电脑图片只有视觉效果。

现象八:简单教学复杂化。一般知识性的教学问题,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手段就完全可以解决,但有的教师还一定要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甚至制作动画课件。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在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需要和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在先进的技术媒体也不能代替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更不能用多媒体的显示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实践。相反,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整合学科与技术的技能,促进教于学的方式的转变,从而优化教学。

2、 针对性原则。提倡教师教学时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不等于说生搬硬套“一刀切”,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运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选择的多媒体工具不一样,低学段侧重于直观形象,高学段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多媒体运用不一样,如体育、理科使用、劳动技术、棕和实践活动课等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动手获得体验是主要的,多媒体只是对关键操作起演示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多媒体的运用不一样,如理论性较强、枯燥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借助多媒体来辅助解决。

3、 适时性原则。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何时运用最为恰当,应该是在需要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分析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的时候。

4、 适度性原则。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是教学全程都需要,一些要让学生发挥思维想象来解决的问题,用多媒体展示要做到视听与思考相结合。而且学生长时间的观看屏幕,媒体的光波的辐射也会使学生产生视疲劳。,同时,也要对多媒体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做到组合优化。

第5篇

【关键词】集体备课 低效 有效策略 量规

陈桂生在《“集体备课”辨析》一文(载《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9期)中说:“集体备课不过是备课的一种方式。但由于我国学校中存在教研组这种组织,因而集体备课变成目的就成为可能:把集体备课作为教研组不可或缺的日常工作来做。”这确实是现行集体备课的不自觉状态。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备课组”是“集体备课的组织”,“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的组织”;从划分标准来考虑,备课组是根据年级和学科来形成,如“高一语文备课组”、“高二语文备课组”,而教研组是按学科来划分;从研究对象上把握,前者关注的是集体性地准备课堂教学,而后者研究的是包罗万象的“学科教学”。

一、创新环节,带着问题去备课

通过比较,发现“备课组”在具体行动实践和实际承担功能上的背离,用公式表示为:高一语文备课组+高二语文备课组+高三语文备课组≠高中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是模糊的,片面的,僵化的。没有扩展到对“具体年级学科的教学”,更谈不上多角度地展开对“课”的集体性反思活动。众所周知,教学实践后的反思是教学智慧的重要来源。而当下的集体备课往往只备课前,对课后的反思,要求是很低的。哪怕集体备课时偶尔提及的反思,往往也只是简单地记录一些教学现象。

当然,每位教师有个人独立的教学见解和教学风格,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即使身处同一备课组,面对的学生群体和个体也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统一基础上进行灵活的个性教学。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对青年教师有引领作用,青年教师活跃的思维也能促进集体备课时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在此基础上营造轻松和谐团结互助的氛围,有利于集体中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是集体备课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若部分教师因此惰性日涨,不去独立地思考,只是一味地“克隆”集体备课的结果,结果只能是自己被“集体克隆”了。“集体克隆”的教师再去把鲜活的学生集体克隆。周而复始,交替循环,即使不需要“克隆”时也只会“克隆”了。因此必须转化和改进,沿袭至今的传统集体备课才有望向教研型、思考型的集体备课调整。

二、创新形式,带着问题再备课

近十年来,教育形势在不断变化,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集体备课基本上作为教师备课、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就集体备课的成果如何转化为教师课题的上课方案,目前,大致有四种形式。

一是“主备”,一般来说针对常规课的集体备课,一周一次,一次一人主备,组内共享,主要解决下周教学内容和方式。成果呈现一般来说是“四大宝”:一份“学案”,一份“教案”,一个“PPT”,一套作业。

二是“磨课”,磨课,是指结合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对课堂设计反复推敲以及试讲的过程。一般是针对青年教师开设公开课,在上课之前,由青年教师说课,然后教龄较长的有经验的教师(一般为备课组长和资深教师)进行指导,确定教学过程,不断试讲,不断修改。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的修改斟酌和教师耗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磨课”是集体备课的继承与延伸,一个老师经历过一次磨课,对教学的诸多要素会产生新的认识和反思。

三是“辩课”,“辩课”是浙江省义乌市教育局教研室叶立新首先提出来的,是在说课、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的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或者热点问题的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

四是“洗课”,“洗课”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先生首先提出,洗课就是对教案进行再思考――这一过程被杨九俊教授形象地称为“洗课”,就是说像洗菜去除泥沙,淘米去除杂质一样,教师在明确“教什么”的同时,还要明确“不教什么”,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包办。即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经过“洗课”,教师将课后反思的过程置前,减少课堂的“冗余”,还学生以学习空间的自由。

在实践过程中,这四种形式构成了“一主三辅”的格局,即以“主备”为主要形式,以“磨课、辩课、洗课”为辅助形式,磨课、辩课一般来说是针对特定的教学需要而开展的,而“洗课”往往更多运用于集体备课形成的学案和教案之后的“二次备课”之中。

三、创新标准,建立量规思备课

集体备课还必须与个人备课互为补充,对于两种备课方式,一直没有具体可参照的量化的评价标准。历来“考得好就是教得好”,“教得好就是课备得好”。那怎么备好课?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个体备课,奉行拿来主义,不妥!因为优秀者未必肯“赤诚相见”,若优秀者实行毫无保留的“送去主义”,你倒也不敢随意“拿来”,教材、校情、生情都迥异的啊!

第6篇

一、“教学诊室”与“教案诊断”

1.“教学诊室”

“教学诊室”版块设立的目的是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提供及时的诊断;它就像一所为教学设置的保健医院,注重教师反思,对教师提交的教案、课件、案例等进行“问诊、治病、预防”,包括找出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对课堂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2.“教案诊断”的研修功能

2008年11月,全区教师使用“教案诊断”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全区90%以上的教师经常使用“教案诊断”,认为它是最有成效的研修交流平台。

在这一平台上,通过教研员引领教师分析上传的教师教案从而达到促使教师反思的目的,同时对研修网上的协作组内教师和远程学习的教师进行了持续的教研帮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教师原有的认知水平,还可以对教师的学习及情感进行指导与支持。良好的网络教研情境,使教师不断有新的行为经验、感受及研究成果生成,促进了教师研修的有效发展。

二、“教案诊断”存在的问题

在研修网“教学诊断”平台初步建成时,教师们重获取,轻参与。不少教师的意识停留在获取网络信息上,希望能够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资源(教学设计),参与网络教研的意识和习惯有待培养。同时,有些教师在利用网络教研过程中忽视自己的需要,而是过多地关注于吸收他人的成果。这种情况下,网络研修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随着研修网的普及和运用,我们感觉到,所谓管理者和引领者只是网络的管理者和区教研员,缺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参与,这对于促进教师有效的反思和更好的发展是不够的。网络教研只剩下形式,缺乏教研内容。

在教师和教研员提供的教学资源方面,教学设计过于形式化,教学过程松散,轻方法,表面化,不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三、充分利用“教案诊断”平台,促进教师反思

1.依据课改理论,深入教学实践,利用“教案诊断”平台进行研究

西城区提出的课改宗旨是“在常态中求变革,在变革中求长效”。怎样才能实现常态与长效?教学中体现传承与创新成为我们研修的目标。

首先,区教研员加大了对常态课教学的重视,不仅下到各校对常态课进行指导,而且利用跨校组教研机会进行问题研究。然后,区教研员推荐出3~4节优秀课例在全区展示,同时发动全区教师将反思后的教案上传,继续利用研修网“教案诊断”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关注:同一课书,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同一课书,不同课时的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的评点。

这样一种安排,所引导的方向是研究,不是拿来主义。教师看到不同的教学设计,也会产生一些思考,看到教研员或专家的点评,就会提高认识,继续积极利用“教案诊断”来发展自己。

2.掌握反思方法,促进教师反思

(1) 对比性反思法

下载研修网已经成型的教学资源,反思后,完成适合自己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教案,上传到“教案诊断”共享,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案。

(2) 多次研讨反思法

在网络研讨中,基本的讨论模式为:确定主题――理论学习――网络研讨。即,教研员与教师一起,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高频度现象提炼出问题,然后引导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展开研究。之后借助于网络交流,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上传至“教学诊室”。反复几次,直到教师的教案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相互协作反思法

教师与教研员共同不断地上传教学反思资源,在讨论区互相答疑解惑,通过不断的沟通,使网络融入更多的情感关怀,建立起教师教研的良好互动。

建立教师之间虚拟研修共同体。教师们在研修网这一学习共同体中开展协作学习,培养和锻炼了教师协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养成参与网络教研、加强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从而起到提升教学实效的促进作用。

(4)延展性反思法

网络教研向常态教研延展。开展网络教研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提升教研的质量和效益。网络平台上的教研内容可以看做是常态教研实践内容的映射。网络教研和常态教研的目的是一致的,它们之间是优势互补的。网络教研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放大”专家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在不相识的前提下,实现跨区域的同侪互助;网络研修相对于常态的教研来讲,其参与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更是全面的、及时的和更加深刻的。

突出网络平台的“教研”特点,注重研修的长效性。网络教研应针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一些教学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应该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人文性。同时,还应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最新研究,充分发挥课题组、教育专家的引领作用。网络教研的主题可以来自专家的最新研究,也可以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参与研究的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认真思考,积极网上共建、发言,作到研修长效发展。

第7篇

一、挖掘视听素材,提高地理课的艺术欣赏价值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的过程中讲解讨论理的时间不宜过长,难度过大,否则会造成老师领着几个学生在动,大多数学生不是不动就是乱动。可适当精选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和风光片作为欣赏和调剂很有必要。比方讲亚洲地形时,选择播放《亚洲雄风》,并把歌词打在投影片上,让大家一起跟着唱,唱过后乘着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利用歌词来和学生一道分析亚洲地形的主要特色。总之在选材的过程中要力求有鲜明特色,画面优美,解说风趣,学生喜闻乐见。太正统古板的介绍片一般不宜选播,否则既费时间,效果又不佳。另外在看之前一定要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听收看,另外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否则有学生就会坐不住,注意力分散。再则音乐、片源可以是来自学校的电化教室、教师自己搜集,也可发动学生一道来搜集,扩大资料来源,还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借鉴语外史政等课的活动经验,把表演引入地理课堂

过去我们主要搞过一些课堂5分钟地理知识介绍,但形式比较单一,以演讲为主,加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效果并不理想。细细想来,学生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不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导游和演讲家,不妨把多样的表演引入地理课堂,比如可让唱歌好的学生,课前找个音乐伴奏带,在课堂上领唱独唱一首特色民歌,效果一定比播放一个现成的音带效果好,象《北国之春》《铃儿响叮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牧羊曲》等民歌都是不错的选择。会拉琴的同学来一段独奏,而平时调皮又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同学不妨来个外国民俗表演,如澳大利亚毛利人的碰鼻礼、三大宗教的不同祷告形式,不同国家的舞蹈。在讲国家地理时,可分别请一些同学事先准备好熟知一些国家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流、物产、城市、工业产品、娱乐风俗等常识,然后来个吹牛比赛,夸夸×国好,几个同学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谁把牛皮吹错就自动下台。有条件的活,可组织学生来个世界风情表演大会,把全班大多数同学调动起来,参与唱各国民歌、演讲、地理小品、民乐演奏、时装表演、地理游戏等活动。结合学生民主评议和专家评审来评比优秀节目。

三、通过摄影照地理、美术画地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及观察能力

各国有各国的特色风光、服饰、建筑、娱乐活动,利用课堂的部分或课外时间,也可让学生画一画反映各国各地区各自然条件的典型动物、建筑、风光、娱乐、服饰等图画。可在适当地点进行展出或评比,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让师生一道来搜集中外地理风光及风土人情照片及资料,在地理教室举办小型展览或竞赛。也可以利用画地图来学地理,课前可要求学生准备一张透明纸,描绘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轮廓,然后讲到一个知识点就把它写画在图上,一个国家或地区讲完,它的每个知识点也就相应画在了图上,比直接用现成的地图讲记忆效果更好,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画得好的同学,还可上黑板来进行板图比赛。这样喜欢画画的同学又有了地理课上一展才华的机会。

四、通过竞争激烈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欲望

往往刚开始进入初一的学生由于有表现欲和新鲜感,上课表演发言等表现都很积极,但时间一长,特别是到了初二,这样的积极分子也就越来越少,所以从一开学采用必要的激励机制,就显得很重要。课上可以请专门的同学来统计每堂堂课的每个小组发言人数和次数,建立统计表格:高质量发言一次可算两次;而答非所问,重复前人,或明显错误的发言不予计算;如有小组成员,如讲话、哄闹、不带书违反纪律被点名批评,则额外根据情况扣除相应次数成绩。一堂课结束,成绩最好的小组获胜,挂一面小红旗,连续一个月最多的小组给予该组一定的物质奖励。个人同样,连续几节课保持前几名的同学,也给予相应的小奖励,授予地理博士、地理画家、地理歌唱家、地理音乐家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张榜公布,从而使同学们上地理课有了荣誉感和自豪感,上课热情大大增加,老师也不用为越到初二,课越难上而发愁。

第8篇

一、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原因

2013年,我到山东烟台参加了“全国主题阅读实验高级研修”活动;2014年,又到林州市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小学群文阅读暨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两次外出学习对我触动很大。于是,我便有了在我校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想法。一来因为我校是新建校,教师多是从各乡镇抽调而来,有高中教师、初中教师,还有小学教师,他们大多是只有几年教龄的新教师,很需要有一种模式来扶持,以便更好地进入角色。二来我校实行的是“情智‘1+X’育人模式”,开设的课程除了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还有15种校本课程,需要精心设计课堂,从而让课堂从有效走向高效,以落实办学目标和理念。

二、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摸清底子,做好准备

1.从2014年9月7日开始,学校用了两个月时间,开展全体教师听课、评课活动,依托活动的开展,对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课堂组织能力、课堂艺术及听评课水平都摸了底,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活动中形成了团队整体向上的教学教研氛围。

2.选派优秀教师远赴浙江,参加“千课万人”听课活动,感受“学本课堂”的魅力。

3.到本市同济、川中、胡桥等乡校听课、座谈,向兄弟学校学习。

4.成立课改组,组织课改组成员先行试水。采取反复论证、设置模式、试讲课型、编写教案等一系列措施,使我校的课改具备了一定的条件,随后在全校开始推行语文“大单元教学法下的群文阅读”课程改革。

(二)全员培训,集体备课

1.全员培训

2015年春季开学第一天,我们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培训,提出群文阅读教学的七种课型,即单元导读课、整体识字课、读写联动课、以文带文课、自主阅读课、单元检测课、分享展示课,并对每种课型作详细说明,进行课时分配。

2.集体备课

课改组先行编写的教案,印发到每位语文教师手中,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备课环节有集体说课―主备人备课―集体二次备课―个人运用―作出修改―记录体会―以备后用。在大的框架下,学校给予各年级一定的灵活性,以年级组为单位,商议编写教案。各个年级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

(三)骨干示范,典型引路

1.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在集体听课、评课中提升教师上课水平。比如,我们组织三、四、五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听马红老师的一节以文带文课,学习、熟悉、感悟课型。

2.教研组长带头,分年级开展教师讲课、听课、评课活动。在活动中熟练运用群文阅读课型,在运用中不断修正课程环节,不断完善教案,注重收集、记录课改经历、体会,留下经典案例。

3.让不同教师主攻不同课型,是我们课改推进的重要策略。比如:马红老师主攻以文带文课型,安美荣老师主攻整体识字课型,李保华老师主攻读写联动课型等。这样,等他们的课型成熟后,其他教师就可以实行“拿来主义”,既省时又高效。

(四)利用活动,展示交流

2015年4月14日,辉县市研训中心组织全市121位小学语文教师,到我校进行为期一天的跟踪体验。我校充分利用这次机会,让我们的教师上群文阅读公开课。尤其是董芹老师上的一节整体识字课,课一结束,台下便响起长时间的掌声,许多教师纷纷走过去向董老师询问细节问题。

在市研训中心组织的第二轮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活动中,我校张新玲老师主动邀请学校领导去听她的课,为她把关。学校积极利用一切机会,为教师创设锻炼、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尽快成长。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也储备了优秀教师的后备力量。

(五)外出学习,全面提升

2015年10月16日,适逢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举办“全国新语文阅读模式研讨会暨主题阅读、群文阅读、海量阅读教学模式观摩”活动,于是,我校的语文教师全体前往参加,去寻找,去对照,去提高,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习,人人心中坚定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向,人人能够开创性地上好群文读课,并更加自信和从容。

林州学习回来,我们随即召开语文课改会议,对照这次的交流活动,回想我们的群文阅读教学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设想。教师们畅所欲言,共同找出了当前课堂存在的问题:导航设计得多,用得少;导航设计滞后;有部分教师上老课;课堂时间不够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如下设想:一年级开始整体识字课型的儿歌编写;二年级从成语接龙入手,积累词语;三年级抓小组建设,少讲多读;四年级收集自己年级的读写小练笔;五年级着手批注式阅读;六年级进行汉字听写大赛和《论语》展示课。这样,全校语文教师行动起来,因人、因班、因年级而异,真正践行了“和而不同,各雅其雅”的办学理念。

(六)且行且思,不断突破

教育是慢的艺术,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行走在群文阅读的大道上,我们且行且思,不断突破瓶颈。二年级团队为了解决大量生字难以识记的困难,在实践中把每个单元的生字编成儿歌。由于这些儿歌来源于生活,既可用来记生字,又可以用来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孩子们从中学到礼仪知识。

起初,一年级团队动作较慢,学校就跟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深入沟通,打消他们的顾虑,鼓励他们积极尝试,大胆创新。同时,学校为一年级提供备课资源,供他们参考学习。

在这样的不断尝试中,教师们之间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相互建议,凝聚的是集体前进的力量,碰撞出来的是课改的智慧火花。

三、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文昌小学自成立以来,我们全体语文教师以课改组为先锋,以年级组为单位,以团队整体前进为导向,紧紧围绕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进行探索,我校的以文带文课型、整体识字课型、读写联动课型日渐成熟,阅读已然成为孩子们的习惯。

群文阅读教学在我校开展的两年多时间里,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马红、潘晓英、安美荣等先后在新乡市和辉县市作公开课;丁慧、皮振叶、刘新芬等成为校级优秀教师。我们的整体识字课型,经过大家反复修改,已经自成体系。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0009-02

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程度日益增强,教学资源的获取和检索变得越来越方便,并且成为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创新了过去“习以为常”的备课模式,促进了教师行为的转变,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亮点”。但是,远程教学资源如何应用,如何使其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中的优势

(一)窗口优势

远程教育资源为学校的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教师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学到了新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远程教育资源“模式二”包含了课程资源等多个有益于我们开展电子备课的栏目,其中的课例、教学设计以及动画等媒体,展现出了当今新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在电子备课中,充分借鉴、加工和应用这些媒体资源,备课活动就有了丰富的材料保障。同时,电子备课活动也使教师得到了一次教育技术校本培训。这些都表现出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活动中具有的窗口优势。

(二)媒体优势

“模式二”资源中的教案范例等媒体材料,都是教师开展电子备课活动的优质素材,特别是课件、动画及声音等,为教师在电子备课中所引用和借鉴,并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使教师走出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了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先进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由抽象变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乐于教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出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活动中的媒体资源优势。

(三)效益优势

“模式二”资源的小学部分,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全部学科,其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资源的检索又方便适用,为教师在备课中节约了许多查找资料的时间,因此远程教育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电子备课时优先考虑的内容,充分体现出了远程教育资源的效益优势,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的做法

(一)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电子备课的有效开展

电子备课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提高电子备课的实效性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发展。我校为了高效开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的活动,建立了校本教研的电子备课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把电子备课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工作,并抓实抓好;制定了科学有序的电子备课研究制度,对电子备课活动和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制定了《凌云县第一小学电子备课制度》《凌云县第一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下载制度》《凌云县第一小学远程教育专用设备操作规范》《凌云县第一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使用规定》等规章制度。

我校在电子备课中要求:一要做到“六备”,即备大纲(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备资源。重点备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改革与创新。鼓励学科教师坚持到电子备课室进行电子备课,备课时必须按照“六备”的要求,扎实有效地进行电子备课活动,努力实现远程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二要遵守“三个原则”,即长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概括地说,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是一项长期性、永久性的教学活动。在电子备课中要考虑到远程教育资源与教材内容的联系,保持资源与教材内容的完整;要及时做好反思,善于吸取经验,认真总结教训。三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处理好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及辅助手段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其次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电子备课应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全体教师认真钻研远程教育资源,教师个人钻研要按照教学活动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对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加工修改,并且写出对该资源的评价意见。再次处理好备课与上课的关系。备课是上课的基础,上课以备课为指导,每次上课后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提高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有自己风格的课。

(二)做好电子备课计划,明确备课的方向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要正确把握备课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解决备课的方向。确立以“模式二”为主开展电子备课工作,将课堂教学、制度建设与资源应用及研究融为一体,使电子备课工作能从研究的角度去思考,从而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电子备课中的“拿来主义”

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中要提倡“拿来主义”,要在“拿来”中创新。“拿”就是拿远程教育资源,拿优质的资源为自己所用,没有这个“拿来主义”,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案例就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活动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因此,我们在备课活动中,要将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动画等资源内容下载或打印,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资源进行精细加工,使之更好地为我课堂教学活动服务。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整合教学资源的一些思考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使我们对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活动的整合有了新的认识,但也有值得讨论和思考的地方。

(一) 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中的整合意在融合

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活动中不应当是各种材料简单地凑合,而是有机的融合。在备课中,我们首先要感悟出远程教育的先进教育教学思想,融入远程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其次是要把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内容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教学必须遵循学习的规律”。远程教育资源与备课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整合也不例外。那些游离于学习规律之外的远程教育资源表演活动,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在备课中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要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并根据教学活动规律,找准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切入点,将两者融合贯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再次是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除了突出学科特点与教材重点,还要重视课程间、课内外等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远程教育资源得以有机“嵌入”,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的有效整合,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能力。四是整合应注意学生和本校的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出发,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进行整合。

(二)备课中,要注重教学合作与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应是学习的参与者身份,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学习工具”的作用,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角色,实现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解决”的新型学习模式。

(三)在备课中研究,在研究中备课

及时反思、总结,实现把远程教育资源参与的备课活动上升为研究成果,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真正体现远程教育资源引领教学活动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