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4 12:06: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化交流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活动主题定好后,我负责从网上搜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制定出比较完善的活动方案。通过大家的讨论,本次活动将分为两个部分:活动一:“明端午历史”端午节知识竞赛。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其独特的由来传说和习俗活动,因此了解端午节蕴含的相关知识,这是端午节主题活动的首要内容。全体队员要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搜集端午节的相关资料,去认识和了解端午节,通过活动对端午节的来源、传说故事、习俗活动都能了如指掌,争取更多的队员成为端午节知识的“小专家”。活动二: “巧手学制作”端午现场制作比赛:1、包粽展示活动2、香囊制作展示活动3、健康缕编织展示活动4、咸蛋彩绘展示活动5、龙舟制作展示活动。
方案确定后,各班主任进行明确的分工,责任到人。班主任先在自己班里发动学生报名,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利用小百花课分头进行辅导。我负责包粽区的展示活动。由于孩子们不会包粽子,我们提前与一部分家长商量好,邀请他们来教孩子们包粽子。为了使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有声有色,我还利用三天假期撰写了“六一”当天现场活动学生的主持稿,向亲戚请教包粽子需要什么材料,并认真地记录。别看这小小的粽子不起眼,需要的材料还真不少:粽叶、糯米、红枣、蜜枣、赤豆、绿豆、花生、棉线等。怎样使每个孩子都能吃到粽子又不浪费,为此,我算了又算,光粽叶就得买15斤,提前一天送到学校食堂煮好,浸在水里。糯米50斤,当天一早必须淘净。幸好我家阿姨愿意做我的帮手,隔夜用电瓶车帮我把需要的材料全部送到学校,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到学校帮着洗粽叶、淘米、配料,可把她累坏了。
5月31号,是我开学以来最忙最累的一天。上午上完课就马不停蹄地和配班袁丽萍老师一起带着孩子们布置教室。中午利用休息时间对活动主持人进行辅导和训练。下午开始彩排,在蹲点领导钱亚萍的带领下,我们三年级的全体老师群策群力,桌子如何摆放、主题版面的布置、区域撑牌的设计、主持稿的改进和完善,整个活动过程的安排,大家献计献策,站在操场上忙了整整一个下午。下班回家的路上,我才发现两条腿又酸又痛,脚底好像有针在刺一样。吃完晚饭,我忙着到华联超市买了些糖果、学习用品作为活动的奖品,回家后又把活动主持稿从头到尾仔细地过了一遍,对有些环节进行修改。
一、关于会议的主要特点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会议。会议时间虽然不长,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归纳起来,会议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各级支持。对于这次会议,胜业主席非常重视,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不辞辛苦,千里奔波,转战两地,参加了我们大半程的会议,并就妇联组织如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做了重要讲话。他的讲话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对工作实践的指导价值,大家听了很受教育和鼓舞。胜业主席的出席并讲话提升了会议的规格和层次,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妇联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召开,还得到了衡水市委市政府、唐山市委市政府以及冀州市委市政府、迁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工作、生活各方面都给大会提供了很多方便,几个市妇联的同志更是全力以赴,为开好这次现场会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妇联对给予本次会议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的衡水市妇联、唐山市妇联以及冀州市妇联、迁安市妇联的各位姐妹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请代为转达与会全体同志对几个市市委市政府和各参观点基层同志们的感谢之情。
二是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这次会议,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如何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一主题来展开,通过现场观摩、实地参观、文艺汇演以及大会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在近几年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做法,不同的现场与大会相互补充、互为衬托,为今后更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借鉴,使与会同志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虽然会议没有安排专门的讨论时间,但大家边走边看边议,普遍感到很受启发,受益匪浅。
三是大会报告立意鲜明、任务明确。素英主席的报告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某”建设的高度,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了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在开展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客观分析了在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在开展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要注意把握的“科学、文明、生态、和谐”四方面内容,并从进一步提高活动覆盖面、增强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等几个方面讲了具体意见,立意很新、很深,讲得很深、很透,可操作性也比较强、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四是现场和典型发言新鲜实在,各具特色。这次会议上,先后安排参观了两个市的四个现场,无论是文明家庭擂台赛还是美德农家现场,都来自基层群众的创造,非常真实、生动,使大家深受启发和教育。会上还有17个市县(区)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汇报交流了各自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某一两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这些都是各地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创造和积累,并且受到妇女群众欢迎的,很有特色,很有价值,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和借鉴。由于时间关系,材料收集得不够完整,还有一些市、县的做法没有来得及在这次会上进行交流,只能留到下次会议时弥补,请大家理解和谅解。
总的来讲,我们这次会议开得是顺利、圆满的,是很有成效的,应该说既是一次总结交流的会议,又是一次加油鼓劲的会议;既是帮助大家开阔视野的会议,又是推动工作发展提高的会议。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使与会同志一是统一了思想,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听取领导讲话、工作报告、现场观摩和实地参观,大家对在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切实增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理清了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农村妇女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学习、交流,大家感到对妇联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和谐某”建设的思路更清了,进一步明确了要继续以文明生态家庭建设为载体,扎实做好农村妇女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某”建设做贡献的任务和目标,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关于会议的贯彻落实
第一、要认真学习传达贯彻好会议精神。一要认真向领导做好汇报。要抓紧向所在市、县党委分管领导汇报这次会议精神,重点是胜业主席重要讲话和素英主席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二要认真传达学习。要把会议的主要精神传达到各级妇联组织当中,使各级妇联干部通过学习,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会议精神、特别是胜业主席讲话和素英主席报告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某”建设上来。三要认真来一次“回头看”。要认真总结以往开展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情况,研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推动措施,把这项工作谋划好、开展好。
第二,要精心组织,扎实做好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各项工作。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各级妇联组织要按照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联系妇女、联系家庭的工作优势,因地制宜、贴近群众,坚持创新,真抓实干,把文明生态家庭建设的各项工作做深、做实。关于如何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素英主席在工作报告中已经讲得非常具体、明确,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尤其要在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上下工夫,在抓典型树样板上下功夫,在不断创新形式上下功夫,推动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化、实化。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
EdwardT.Hall是跨文化交流这方面的奠基者,他认为“文化既交际,交际既文化”。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密切,两者不可分离,通常,在人本的日常交际当中,彼此之间的文化就会无形的被表达出来,而文化负迁移,在国家之间的交流之间,会到来一定方面的影响,所以,对于这方面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迁移这个词,最早在心理学领域之中被提了出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它的概念在语言学中出现,由于在这方面研究的不断发展,在文化领域的方面,也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跨文化交流之中,人们往往习惯按照自己的文化来表达自己所要表现的意思,因此文化迁移的现象随之产生。心理学认为,在学习当中,把起到负面作用的现象定义为负迁移,相反的,起到正面作用的现象定位正迁移。在母语文化与其它语言文化相同或者接近的情况之下,则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不行同,则会产生负迁移。在跨文化负迁移方面来讲,人们往往习惯用自己的母语文化来评判其它语言文化,另外,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彼此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而文化正迁移则不会带来这方面的影响,所以,在文化负迁移上面进行研究更加具有意义。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文化负迁移方面的三大特点;一是母语对目的文化的影响,给目的文化带来理解上的差异;二是被交际者从母语国带入,并且有一定的方向;三是这种现象必然存在,因为在整个文化交流之中,它不可避免的会发生。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产生发的原因
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产生这种文化负迁移的因素诸多,但是,从两方面,可以对其进行总结。一是客观角度上面分析,造成跨文化之间交流的负迁移是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二是从主观的角度上面来看,这种文化负迁移时跨文化交流之中的一种心理过程。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调查
针对文化负迁移带来的问题和影响,我们抽取50位外资和合资企业的员工,还有100位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此来做了一份问卷调研。这次问卷调研的主题就是“是否具有文化交际的经历”,通过对这次问卷的各方面的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些数据;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当中,表面文化负迁移的平均率为39.5%,深层文化负迁移为61%,相反,在在华外资和合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当中,表面文化负迁移的平均率为30.5%,深层文化负迁移为40.5%。通过这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出负文化迁移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表层文化负迁移和深层文化负迁移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另外,从获取的数据当中,我们可以分析到文化负迁移的程度还和人的因素有关系,为了进一步的在这方面做出准确的分析,我们又通过采取面对面和电话访谈的形式做了进一步的调研,在这次的调研之中,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文化程度高低决定目的语言的理解程度,在文化交流之中,言语之间文化障碍就越小。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之中”,文化适应被分为文化适应和社会适应两点。虽然,在跨文化交流当中,负文化迁移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把负面影响降低。
四、文化交流中的适度文化移情
能否突出母语文化的束缚,接受其它文化,是款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关键所在,同时,在这种文化迁移当中,文化移情则具有必要和可能的两大特性。移情是一个美学概念,它的提出者是德国美学家罗勃特.费肖尔,最后经过谷鲁斯的推广,在其它领域也开始出现。国际的跨文化交流当中,彼此之间的不断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使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同时,在调查之中发现,跨文化交流之中,还应该遵循适度性的原则,不能全都同意别人的看法,而抛弃自身文化特点。
五、结束语
在国外,欧洲自1983年开始就有“欧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的评选活动,用以推广当选城市的文化及发展内容。而英国则是由文化传媒体育部组织策划每四年评选一次“英国文化之都”(UK City of Culture)。又比如,自2011年以来,法国巴黎市政府与法兰西学院合作,每年与一个全球城市联合,在两个城市共同举办一系列跨文化活动以开展交流与对话,这些城市包括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2011)、德国的柏林(2012)和塞内加尔的达喀尔(2013)等。除此之外,巴黎市政府在2015年还特别强调以可持续发展路径重塑巴黎作为欧洲城市与国际合作伙伴城市的关系,尤其是突出通过组织“欧洲日”和“巴黎欧洲”等推广活动来唤起青年巴黎人对欧洲议题的关注。再比如,作为巴黎的友好城市,纽约在2016年启动了“2016巴黎―纽约串联”(2016 ParisNew York Tandem)活动,着力于加强两个城市在艺术、戏剧、音乐及创意方面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在国内,以城市为中心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是各个城市文化、外事及外宣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北京市在对外交流中持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已成功打造“欢乐春节”“北京之夜”等文化活动品牌,其中“欢乐春节”活动已连续14年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上海市则注重从产业出发,鼓励创意企业“引进来、走出去”,以交流带动企业对接,形成了以产业驱动文化交流的模式。
南京市则在2002年提出“文化南京”战略,并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实施“文化南京”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2011年起,南京坚持打造“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南京持续开展国际交流的成效不断凸显,在新华社《t望东方周刊》组织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活动”中,南京与成都的国际形象排名并列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
但纵观国内外以城市为中心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发现,南京的对外文化交流在策划、实施过程中,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南京近年来开展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探讨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实施路径,并就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完善提出具体建议。
一、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与阐释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及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和深入,一个城市的对外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评价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各个城市的对外交流已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具有城市特色的运作模式。这些模式各有所长,但总体来看,是否能培养出具有自发性、产业性和社会性的聚合力量,推动并实现对外交流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应是考察以城市为基础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切入点。
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自发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必须是从城市内部自发地生长出来,符合本地文化和社特点,同时又能符合国际推广与传播要求,能为国内外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不能强制性、自上而下地去推广和建设一些本地不具有的“特色文化”,而对本土文化的特色和需求不加重视。尤其是对于政府职能部门而言,必须从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生产上确保议题设置、舆论引导的精准性和面向国外一般受众接受时的普遍性,要在这个平衡点上把握分寸,同时还要确保内容是从本土文化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符合地区气质,适合本地土壤。
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文化交流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支持和凝聚。城市对外文化交流所呈现的对象,是物质的城市,也是抽象的历史、文化,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显现的城市精神。这需要强而有力的政府,富而知礼的群众,更需要无数社会主体的聚力。在当前全球化形势下,对外文化交流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激发非政府组织、媒体、智库、民间机构、文化团体、社交平台和公众等社会主体参与到文化交流中来,需要自下而上地动员社会力量,尤其是青年的力量参与推动城市对外文化交流,创造对外文化交流的广阔空间。
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产业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文化交流的驱动力在于产业。产业必须要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来,甚至成为文化交流的主力军和主要方式。文化交流必须依托于具体的项目,并能在项目执行和操作的过程中,固化成文化产品。只有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文化产品,才可能是有传播效力的文化承载物。仅仅以媒体为载体的展示性、宣传性、走马观花、交流感情型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无法形成文化交流的持续性,同时还会造成文化的“空心化”;灵机一动的选题,临时搭班的组团,匆忙寻觅的伙伴,造成的是不具品牌内涵,更不具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游击队,且勿论能产生任何深远、持久的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
二、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对外文化交流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中外文化理解和提升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一个很有效的抓手,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调研中,我们认为,如何利用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新性的途径和方式,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和推广,关键在于要解决对外文化交流中遇到的“名不符实”“路径单一”和“短期效应”三大难题,形成一条涵盖内容生产、参与主体和项目运营的系统化路径,从而推动南京城市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可持续化发展。
(一)“名不符实”问题:对外交流中存在内容生产与受众需求的不适应性,缺乏精准到位的内容策划
对外文化交流的成效从根本意义上讲,取决于内容。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但南京留给公众的却是一种特色不浓、个性不突出的城市文化形象。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在对外文化交流时,文化产品开发过程中对文化消费者的重视不够,造成了文化交流中内容生产与受众需求的严重脱节,使得文化交流效果并不显著。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是意义的表达。而意义的表达需要物质符号载体来传达。本土文化是具有排他性的,具有自身所独有的符号系统,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没有转换成外界可以接受的符号体系,这种意义的传达就会失败,更不可能产生持续性效果。因此,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以受众为导向生产内容、开展交流,就会导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无法真正地“走进去”,造成对外交流效果的不可持续性。
(二)“路径单一”问题:对外交流中存在政府“包打天下”的主体单一性,缺乏自发主动参与的社会主体
欧洲国家很早就开启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非政府组织在这些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最具实力的文化机构“歌德学院”、英国最大的国际文化交流组织英国文化协会都是各自国家具有强大力量的非政府组织。很多国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注重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将高校、企业、艺术机构、媒体等社会主体紧密结合。南京市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很多项目中已经开始探索新模式,注重由“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转变:从主要依靠政府力量,转向更加重视发挥民间组织和渠道的作用,着力提高参与度。比如2009年立的“双百”品牌,即百家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和百家对外文化交流使者评选,通过统筹国内与国外、官方与民间等资源,大力开展公共外交。但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是文化发展和管理的主体,而目前政府职能尚未能完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其他非政府组织或者单位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项目进行时资金、人力等资源经常出现匮乏的现象。
(三)“短期效应”问题:项目生命周期短暂,缺乏形成以品牌为目标的系统化运作
继2015 年成功举办米兰世博会“南京周”活动后,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十三五”期间,每年选择一个世界知名城市,举办“南京周”系列活动,推动南京文化、创意和南京企业走出去,呈现有品质、有温度的南京故事,提升南京国际知名度和城市美誉度。然而,之前所指出的仅仅以媒体为载体的展示性、宣传性、走马观花、交流感情型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南京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依然存在。南京市不少文化交流项目在国内外开展时,能在当时引起一定的轰动效应,成为人们一时谈论的重要话题;但是活动结束后,影响力较难持续。这是由于项目运作缺少可持续发展战略,缺少品牌的固化和产业的催化。类似的项目对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民众来说,不构成持续的影响力,不足以形成深刻记忆或者品牌效应,交流的长期效果不能保证。
三、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建议
对外文化交流是参与国际文化竞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实效如何,从根本意义上讲,取决于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近年来,南京市委外宣办通过开展朝天宫装置艺术展、国际设计师驻地计划、中意画家交流、中英云锦交流等一系列驻地计划活动,在破解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境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梳理总结了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
(一)构建“国际化、现代化”的传统文化表达“语境”,将本土文化与全球视野相结合
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表达,就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注意考虑国外受众实际,尽量做到“中餐西做”“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以多样化的话语表达与外国受众无缝连接、全面贴近,使之更好地理解接受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就是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把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主动融入文化表达中,利用技术手段增强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充分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在2016年10月举行的第七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前夕,南京市委外宣办邀请国内外设计师驻地中外市长论坛举办地――朝天宫,以实现历史文化的时代表达、中华文化的国际表达为主旨,创作了“浮阁”“宫影”两大艺术装置。“浮阁”将丝绸、榫卯、云锦、金箔等非遗元素通过当代艺术形式重新呈现,装置整体在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柔性美丽的同时,与现代建筑极简意味进行了有机融合,金箔门钉方阵则呈现了精美的南京金箔非遗工艺。“宫影”以“窗格”和“万花筒”为灵感,装置选取朝天宫、天妃宫、静海寺等“一带一路”相关的历史建筑细节,以万花筒视角幻化出斑斓视觉效果,由亚克力材质制成大成殿窗格围合形成光影走廊。
从此案例可以看到,要想实现文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本土文化与全球化观念的融合十分重要。对外文化交流还包括将国际元素融入本土文化,在该过程中,许多流入的文化元素经过综合和嵌入过程,在新的本土语境中获得转型。不同文化元素的本土碰撞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表现方式,文化的流动并不是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这种创意性融合为本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输出不仅要在物理层面上“走出去”,更要在效果层面上“走出去”。
(二)构建“社会发起、政府跟投”的“精准自动化”活动组织模式,将政府与社会多种力量相结合
在这里,“精准自动化”特指政府与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分工不同的联动模式。“社会发起”是“精准自动化”组织模式的起点,依靠民间、社会力量自主地产生交流动议,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空间。“政府跟投”是“精准自动化”组织模式的支撑,积极参与和支持由社会主体发起的对外文化交流,最大限度地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合力。
2015年以来,南京市委外宣办支持了由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发起的“跨越边界:中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及由贺福传媒公司发起的“苏格兰云锦:中英云锦设计交流活动”,实践了“精准自动化”组织模式。中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政府-高校-艺术机构”三方合作模式开展,市委外宣办负责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负责邀请意大利艺术家来宁驻地采风创作,安排与南京本地艺术家、学者、学生及老百姓进行交流互动,以及活动传播推广及后续延展;方山艺术营负责具体承接意大利艺术家驻地。中英云锦设计交流活动则以“政府-传媒公司-文化机构”三方合作模式开展,市委外宣办同样负责整合资源,统筹协调;贺福传媒负责邀请英国设计师来宁驻地创作及在英国定制云锦礼服,并对该活动在中英两地开展的全过程进行跟拍、记录并剪辑制作非遗主题纪录片《苏格兰云锦》,还有传播推广及后续延展;云锦研究所则负责具体承接驻地,组织中外设计师共同创作交流。
从此案例可以看到,对外文化交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模式,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就显得极其重要。这也提出了加强规划和顶层设计的迫切任务。基于设置议题、引导舆论的考虑,在政府参与的对外文化交流实践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但是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出面怼鞍打天下”,导致过于浓厚的官方色彩,反而容易使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淡化官方立场,更多地联合社会主体,采取商业往来、民间友好交往、高校学术交流等形式,协同推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构建“交流在前,产业跟进”的“兼容”发展机制,将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对外文化交流的可持续性还要靠具体项目运营过程中统筹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的系统路径。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属性,要进行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业又有经济属性,要进行文化输出获取利润。因而,文化产业一头连着文化产品,一头连着文化输出,可以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动力之源。其实,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是互为支撑关系。文化产业为文化交流提供内容和资金支撑,体现在提供大量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以及将所获得利润转换成经费支持;文化交流则主要为文化产业提供信息支撑,包括市场需求信息、创意理念信息和不同民族的审美习惯信息等。
关键词: 汉语族 二次跨文化冲撞 电影文献
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明的载体,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由此产生的相关文献与信息都具有较高的跨文化研究价值。华语在《辞海》中也称汉语[1],同处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的汉语族(华语)地区的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三地(以下简称三地)都是使用汉语的主阵地,同时又是各类汉语文献与信息生产和交流的主阵地。不同语言的互译可以产生大量的文化冲撞现象,跨文化冲撞是指意识形态内容或形式存在歧异或不同点,兼有冲突或碰撞的涵义。三地同根同源,有着相近的文化内涵,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应该是相似的,似乎不会产生文化冲撞,但在汉语族中,文化的冲撞现象在许多领域不仅存在而且更为凸显。
1.汉语族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
电影作品作为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文献经常通过译制片被广泛传播,这是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三地都既充分考虑正确传递作品的语言信息,又有效地传达作品文化信息的内涵,通过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的转换以译制片或加载翻译字幕的形式把这些电影作品内容呈现于我们。如“Harry Potter”这部著作或电影作品在汉语中可以被翻译为“哈里波特”,而更多却被翻译为“哈利波特”。从原版译名上看,三地并没有文化冲撞现象,但通过纵向对比发现了歧义和不同点,这种汉语内的简单歧异其实也是跨文化冲撞。奥斯卡电影节处于世界九大电影节之首,调查显示它所评选出的最佳影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可称有代表性的跨文化研究文献。若取1929年至今的83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作统计分析,再取三地正式译名各一个(使用频率最高者),通过三地对比有4部作品的汉语译名:“窈窕淑女”、“午夜牛郎”、“教父”、“芝加哥”相同,我们不考虑简繁体字的差别也仅有21部相同,另外62部出现两者以上不同译名的现象。通过对比后我们发现,汉语族内跨文化冲撞现象比中西方文化冲撞现象更加凸显,这种凸显的同语言环境下文化冲撞不完全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后的二次传递结果,但我们暂把它称作“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
2.电影文献片名信息是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流信息元素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所遇到的电影文献有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语言特征强的特点,它是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流文献。由于信息数字化和网络的发展,人们通过信息检索获取信息资源和网络文献已经成为习惯行为。所谓技术发展推动服务内涵就是如此,如今电影文献信息服务越来越依赖结构化数据或元数据,这些结构化数据或元数据中的“公有信息”元素担任95%左右的信息搜索任务。所谓“公有信息”是指公共信息元素,在电影文献信息中通常包括片名、制片、编剧、导演、演员、简介等内容描述信息。这些信息往往被有远见的搜索引擎供应商首先看中并用于商业信息服务,它的优点是蕴涵丰富的“知识性”,而且对它们的使用无知识产权纠纷。在电影文献信息搜索中,恰巧电影片名信息是公认和使用最广泛的信息检索点。在通用搜索领域,信息检索点因为文化冲撞造成的不确定性或不准确将不利于搜索结果的准确反馈,这就是跨文化冲撞影响到搜索领域的一个例证。
3.汉语族电影片名复杂的二次跨文化冲撞因素分析
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并不是三地间的特殊现象,它是存在于许多特定语系与语言中的普遍现象(3.3节),但本文仅探讨汉语族三地的情况。我们将通过意识形态内容或形式存在歧异或不同点来寻找二次跨文化冲撞的具体原因。取上述83部奥斯卡作品的译名作进一步分析后,总结出以电影文献为代表的产生二次跨文化冲撞原因如下:
3.1电影片名翻译多样化
电影文献片名的翻译活动属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字交流过程,只要涉及语言翻译,语句语意组织方式的多样化就不可避免;再者电影是艺术作品,翻译它的过程往往是艺术的再创作过程,就更容易引起翻译多样化。其文化涵义为“不同翻译者的自我表现不同”。常见如下:
3.1.1直译式
直译式包括音译和意译两种,如下所示(以下中国大陆省略标著;中国台湾简称“台”;中国香港简称“港”)。
①音译,此类以姓名为主的名词,也可为地名、物件名。如:“Gigi”译为“琪琪(大陆、港)”;“Tom Jones”译为“汤姆.琼斯”、“姆斯(台)”;“Oliver!”译为“奥利弗!”;“Rocky”译为“洛奇”、“洛基(台)”;“Annie Hall”译为“安妮・霍尔”、“安妮霍(台)”、“安妮・荷(港)”;“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号”、“F_尼(港)”、“F_尼(台)”等。
②意译,此类常见于对简单的词、短语或句子的字面翻译。如:“Winings”译为“翼”;“Grand Hotel”翻译为“大饭店”;“Lawrence of Arabia”译为“阿拉伯的劳伦斯”;“West Side Story”译为“西城故事(台)”;“In the Heat of the Night”译为“炎热的夜晚”;“The Sound of Music”译为“音乐之声”等。
3.1.2以作品内容意译
此类按照作品所叙述的内容翻译,与原名字面意思有较大出入或无关,往往处于翻译中的“忠实”与“写意”之间。如:“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Casablanca”译为“北非影(台、港)”;“Gigi”译为“金粉世界(台)”;“Brave Heart”译为“梅吉勃d之英雄本色(台)”等。
3.1.3完全艺术翻译
这种翻译方式以追求艺术的再创造为目的,兼顾作品内容的表达,它与原名字面意思通常无关,是明显偏重“写意”的翻译,这属于翻译中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译为“浮生若梦”;“The Lost Weekend”译为“醉乡遗恨(港)”;“The Sound of Music”译为“真善美(台)”、“仙凤hh(港)”等,当然还有人为“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应归此类,这种界定当然值得探讨,本文不赘述。
3.2汉语族简体繁体文字的鼎立局面
从上节的列举中可以看出:汉语的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地域差异造成许多电影片名信息二次跨文化交流冲撞现象。虽然同是“Tom Jones”,中国大陆译为“汤姆・琼斯”,而中国台湾则译为“姆斯”,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一般共识是:不同语言间的跨文化现象本质是由翻译引发的,并且翻译的准确性和理解上的差异引发跨文化冲突和误解,而在汉语族地区存在的部分二次的跨文化现象,就是汉字的简体和繁体的不统一造成的。美国的《纽约时报》早在2005年就刊登了“简体字打败了繁体字”的评论,2007年美国《圣贝纳迪诺太阳报》更是说“用简体字已成潮流”。这观点可能过于乐观,不过,在汉语文字的官方使用中,中国大陆自1956年后正式使用简体字,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继续使用繁体字,但随着三地经济文化交流逐年加深,三地的用户在语言文化和文献信息交流中同时阅读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壁垒已经很低,人们有能力同时接受简体繁体的现状增加了三地电影文献二次跨文化的冲撞几率。
3.3相对独立的文化实体
这点符合影响文化多元化因素中的“在经济上的利益分化、政治上的个体化为基础”的定义。世界上许多同种语言区域内各自进行文化管制是不足为奇的,正如第三世界中经历过前殖民地统治时期而形成的Anglophone(英语语系),Francophone(法语语系),Hispanophone(西语语系),Lusophone(葡语语系)等区域[2],汉藏语系区域也存在同样问题,其中汉语族内的三地文化由于政治历史问题相对独立发展。那么,电影文献片名翻译也必然受命名权、译名权与版权等相关知识产权法的约束。即一部作品的放映权、出版发行权和网络服务权通过授权转让后,授权者才可获得作品的译名权。一部比较知名的电影作品可以全球传播,造成三地重复引进同部作品现象,其现象主要集中在世界9大A级电影节的参赛和获奖作品引进中。因此,与此相关的文化交流和文献信息的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暂不可改变。
4.拆除汉语族电影文献片名二次跨文化交流障碍
综上所述,汉语族的电影文献跨文化交流并不停留在常规的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基础上,汉语族内二次交流同样重要。这些称为二次跨文化的冲撞现象应该得到妥善的解决,其指导思想是疏导利用而非阻断忽视。要解决好汉语族电影文献片名二次跨文化冲撞可以进行如下考虑。
4.1更新认知观念
跨文化冲撞源于文化交流的多元化,语言交流同非语言交流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方面。笔者赞同保留现有文化、吸取外来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多元化是不变的方向观点。文化冲撞的合理解决要通过文化不断的总结与积淀,不是语言交流完毕立即宣告文化冲撞结束,期间不仅要考虑使用者的共鸣,而且要通过文献与信息的长期交流而达成共识,有时又需要在具体方面如: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力求避免冲撞。我们也许很难通过单一的电影片名信息完整表述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所谓窥一斑难以知全貌,但它足以凸显电影片名信息对于研究跨文化的价值。现实中,众多的二次跨文化交流文献信息出现在我们周围,它们相对孤立又不断相互冲撞,我们通过正视电影文献跨文化交流的现状,包容文化差异,就可以在分析中西方文化互补差异的基础上形成汉语族内部文化的二次互补。在此我们将可以从容的欣赏和比对汉语族地区跨文化电影文献信息的繁荣景象,不用评比谁的译名好或差,这是对真实的汉语族内电影文献片名的二次跨文化交流现象的诠释,它的核心价值就是包容、互补和丰富,而力求减少互损和冲撞。
4.2建立数据标准
重视汉语族中有代表性文献信息的数据采集,如电影文献片名信息元素的数据采集,在此领域,它可以缓解汉语族内电影片名翻译文化冲撞现象。三地的官方出版发行机构可以针对汉语的特点联合制定数据采集标准,如在已有的电影文献元数据中专门制定电影片名数据采集规范或单独为电影片名翻译和收集制定结构化的标准,其中可以重点关注电影作品的知名度、地区语言、电影库的使用者等重要的影响因子。
4.3协调共享平台
应该在三地建立共建共享数据信息交流平台,逐步实现汉语族内跨文化的融合。如在汉语族电影文献信息领域,可以通过协助、共建、共享,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解决相关问题。届时,用结构化或元数据为标准建立起的专业电影文献垂直搜索引擎平台可构成跨文化交流文献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
5.应用与前景
研究电影文献片名的二次跨文化冲撞可以准确地体会电影作品的内涵,减少电影作品文化冲撞,通过传播世界电影文化对丰富与融合中国三地甚至整个汉语族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数字化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二次跨文化信息元素已经开始应用到垂直搜索领域。众所周知,垂直搜索的难点不是技术,它的创新点集中在用户通过互动或反馈参与门户网站行为和利用垂直门户网站进行有效的产业上下游信息资源整合上。通过电影文献信息的二次跨文化交流研究有可能改变诸多跨文化信息搜索领域的服务内容与方式,因为它具有天生的垂直特征:在汉语网络信息服务中,可以通过使用者广泛地参与和整合反馈信息,丰富搜索引擎的索引数据库,这些有价值的二次跨文化信息库又可吸引更多使用汉语的访问者,因为它能为其提供更垂直的文化和文献信息。
参考文献:
[1]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委会.辞海(1979年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大华语背景下电影现状――王德威教授访谈录[J].花城.2008,(5):199-208.
【关键词】跨文化 交际能力 方法
有人说过成功的交流不仅取决于精准的英语用词,而且还取决于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外事务变得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也就是说――寻求一种共同语言进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之间不可分离。文化似乎已经成为了语言教学和学习的核心。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语言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流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罗杰森雷维尔(1998)提出文化就像一个充满了共同信仰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为团队成员带来认同感和凝聚力。跨文化交流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跨文化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Gudykunst 1989)。教授和学习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知识和沟通方式,使得他们可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
1.文化和语言。正如前面所讨论的,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交流就像交通一样,语言是一种载体,可以促进交通。而文化则像交通信号灯一样规范交流。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的意思。文化不同可以导致每个词的意义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使用同一个词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西方人可能认为“午餐”等同于鱼和薯条,但中国人可能认为“午餐”等同于大米或面条。在中国“猫”这个此指的是一种动物,然而在英语“瓢泼大雨(其中使用到了“猫”这个英文单词)”中,“猫”指的并不是动物,而是其他特殊的含义。在这些例子中,汉语与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都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学生想学好一门语言,首先他应该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2.跨文化交际与英语语言教学。Alptekin(1993)提出教材与文化背景知识是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Canale和Swain(1980)将交流能力分为四个部分――语法、社会语言学、话语和战略能力,除此以外,他们也认为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交流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成功的交流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还需要掌握社会语言学知识。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看作是一个人适应外国文化的能力。据此英语教材应整合跨文化元素以反映不同的文化语境。科拉齐和金(1999)表明,课本的内容应尽量吸引学生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注,使得他们可以与其他人正常沟通。他们还认为英语语言教学(ELT)中应加入提高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因此好的教科书应该包含文化和跨文化元素。在他们看来,一本教科书可以是一个老师――它包含的材料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文化。一本教科书业可以是一幅地图――有时可以总结文化内容的主题。学生和老师希望教科书中可以囊括所有的只是,因此乙苯教科书也可以是一种资源――包括许多正确教授文化的活动和资料。根据以上观点可得出教科书对于教授跨文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科书既可以作为教师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授课。
二、中国文化背景下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分析
科拉齐和金(1999)审视了中国的学习文化。他们通过对天津和深圳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室的经验和观察获得了一些数据。他们认为中国学生缺乏互动、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影响中国学生文化学习的因素包括:班级规模较大,教授孩子必要知识的意义以及考试制度的压力。此外,科拉齐和金(1999)还总结出了中国学生在学习文化时面临的一些问题。首先,中国的教学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而西方的教学则侧重于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次,中国的教学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有时也在等待老师的答案,而西方的教学方法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课堂互动。在中国,老师就像一个权威人物,学生听从和服从老师的指令,然而在西方老师的认为中国学生很被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很少参与课堂互动,缺乏质疑和了解。学生口头交流能力较差。因为中国的教学受到的是儒家对教育和学习的态度以及面子重要性的影响。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典型的中式学习方式。
根据中国学习问题文化的分析,首先,不难发现中国的英语教材缺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注,或关注不多,而是更为频繁地运用中国语境;教科书注重中国文化而不是目标文化,使得学习者难以关注文化的重要性。其次,一些中国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自我意识。他们重视的是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口头表达技能。也就是说,中国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培养自己的跨文化能力。中西方学习风格有着明确的差异。中国学生依赖于教师,而西方学生则依靠自己的思维。因此中国教师应改变其在课堂教学上教授跨文化能力的思维。以下是为中国教师提出的有效教授文化的一些建议。
三、中国背景下教授跨文化能力的方法
如上所述,中国的语言课堂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的交流能力较差,缺乏参与,教师不教授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而教材中也缺乏有关文化的内容。一些跨文化语言学家发现在西方留学的中国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中国的语言课堂有必要教授跨文化交流能力。Hofstede(2001)提出了三点建议:意识、知识和技能。下面我们将讨论通过这三个阶段培养中国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使之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流者。
其次,人们在交往的时候需要掌握文化知识,足够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对方的语言。人们应该了解自己的习惯,礼仪和特殊的象征。通过教科书教授文化知识可以促使人们了解自己的习惯,礼仪和特殊的象征。如第三部分所述,教材在教学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可以看作为学生提供知识的资源和材料。然而,中国的教科书与标准评估的文化内容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中国的教材应增加一些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最后,技能的培养是基于文化意识和知识的积累。这里的技能指的是练习。中国学生的积极性比比西方学生弱,而且课堂参与不足。他们听从于老师的命令。也就是说,中国学生的口头沟通能力较差。他们练习得越多获取的知识也越多。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跨文化活动帮助学生练习交际能,从而帮助他们熟悉其他文化。
四、总结
许多西方教师发现中国学生缺乏沟通的能力和课堂参与的意识,他们的口头交流能力很差,他们更喜欢通过自己的思考要求教师来回答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教科书缺乏文化内容。其次,教师也不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最后,学生练习文化知识的课堂活动很少。因此,Hofstede(2001)提出的三个阶段理论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首先,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了解自己和其他的文化――这可以帮助他们很快熟悉新的环境。其次,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教授他们礼仪和象征的意义。第三,课堂上应增加一些与培养跨文化能力有关的活动。遵从这些建议,学生们就可以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
参考文献:
[1]Alptekin,C.ELT期刊:在英语作为外语条件下的目标语言文化,1993:47:2,136-143.
[2]Canale,M.and M.Swain应用语言学:交际教学法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和测试的理论基础1980:1-47.
[3]Cortazzi,M.,and L.Jin 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中的文化:文化的镜子:材料和外语课堂教学方法.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
[4]Gudykunst,W.沟通和文化:在民族语言身份中的文化差异.纽伯里公园,1989.
[5]Hofstede,G.文化的影响:比较价值观,行为,制度和组织的跨界.Sage出版社,2001.
新疆世居各族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作品凝固了各个时代新疆多样化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记忆,体现着新疆“多样化复合”的边疆文化特征,是中华文化和新疆世居民族交流融合的最好见证;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可能从这“多样化复合”的边疆文化特征中,发现和谐一体的“中国性”认同。在此语境下,“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应在未来的研究中关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尤其在田野作业问题上更值得研究者反思,特别是对新疆本地学者而言,更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研究视角方面,研究者应从多样化文化交流、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对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新疆地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地带,同时又是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与中原文明交流碰撞融合之地;从多样化文化交流融合的角度考察新疆世居民间文学更能揭示其本质特征。以“阿凡提故事”为例,我们应从历史地理学派的角度考辨其源流和流布范围,在此基础上考察某类故事类型、母题的功能是如何在多样化文化交流视野中变化和形成的,并进一步考察这种变异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这一视角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新疆移民民间文学的研究,特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移民民间文学,从那些老军垦人的传说、故事文本中,文化和精神的内在张力更能体现新疆多样化文化交流和文明碰撞的特征。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我们对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更应该从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角度来理解、阐释这些文本。以《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为例,乌古斯是维吾尔族的神话英雄,我们能从这一神话文本中局部复原维吾尔族先民某些政治、社会、文化、习俗的历史,为我们理解当代维吾尔族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但这还远远不够,在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中也有乌古斯神话传说的流传,厘清乌古斯神话传说在几个民族中流传、演变、融合的情况,对我们重新认识多民族历史融合的情状具有重要意义。此类文本在新疆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我们从多样化文化生态背景中、在多民族交流融合视野下考察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应是新疆民间文学工作者的重要学术课题。
(二)研究方法方面,应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深入阐释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并综合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阐释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的诸方面问题。以新疆天池西王母传说故事研究为例,应该充分利用新近的历史考古学的报告,结合丰富的民俗学材料,在多样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从宗教文化交流与移民信仰变迁等多学科的方法和角度来进行综合的考量,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联系青海湟源、甘肃泾川等地西王母传说故事的流传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研究。
(三)新疆本地学者更应该以全球的理论视野关注新疆多民族民间文学内部诸问题,吸收学界在散居族裔理论、伦理批评、生态批评、创伤批评等方面的最新方法对个案进行深入阐释。我们可以在散居族裔理论的视阈下研究兵团民间文学,用伦理批评的方式研究各民族民间文学文本中的伦理问题,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关注各民族神话、史诗中的生态意识,在创伤批评的背景下讨论锡伯族西迁之歌等文本。
[关键词]旅游英语 中外文化交流 校企文化交流人才培养
有着“朝阳产业”美誉的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这就需要我们的旅游服务行业中有足够的旅游外语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全方位培养新型的外语人才,为我国的文化经济腾飞奠定人才基础。
从2004年开始,经过几年的摸索和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及学院的“文化先行,内涵强校”办学指导思想,本着立足于国内,着眼于国际的方针,我们旅游英语专业构建了文化交流即中外文化交流和校企文化交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中外文化交流模式
(1)模式的概述及依据对教育的定义是“教育不仅要传授特定技能,还要传授知识、判断力和智慧等内容。教育的目标是社会文化传承”。对于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要知道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中外交流模式是把语言看作文化的载体。思维的表达,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文化的、人文思想的内容。借鉴国外课程标准,我们将旅游英语学习目标归纳为一下5个方面,即:Communication(语言交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与人进行语言交际、表达自己的情感、交流思想等),Cultures(文化交流:要求学生能获得和了解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知识),Connections(相关知识:英语学习应与旅游相关学科联系并获得信息和知识),Comparisons(比较能力:通过两国语言比较,能理解语言的本质,通过比较两国文化的差异理解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和Communities(各项活动:切实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每周末举办的英语角活动,并定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
(2)根据中外文化交流模式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根据上述5个教育目标的阐述, 旅游英语理论课程体系依据中外交流模式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线,构建道德养成、基础教育平台建设。道德养成平台课程群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包括入学教育、军训、思想道德与法律、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基础教育课程群是以语言知识和旅游知识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打下过硬的理论基础。这类课程包括英语精读、英语会话、英语翻译、英语听力等基本语言科目及导游基础知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等,教材和授课形式可采用中、英文、或双语形式。
(3)取得的成果我系现已经与美国和韩国及日本几所大学进行合作,今年暑期有4名同学到美国EachFuture工作一年,1名学生到韩国又松大学SOLBRIDGE国际商学院攻读管理专业。我想将来会有更多的学生到国外去,进行文化交流。
2 校企文化交流模式
(1)模式的概述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一是以旅游英语专业建设为目的,我们学院成立了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对旅游英语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二是以学校和企业共同设立课程改革指导小组,共同设计开发课程。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建立适应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从优秀企业引进和聘请技术专家或技师到学校授课,要求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定岗实践,增强教师“双师型”素质。四是以实训基地为保障,建立了多家融教学、研发、培训、鉴定于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五是以教材改革为抓手,借助企业之力,开发编写具有职业和企业岗位特点的教材,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学科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近几年,我们与企业共同编写了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教材,教学效果很好。六是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全面推行“项目导向教学法”和单元模块实训。每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感知体验、教学训练、岗位实践、顶岗实习,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七是改革评价体系,从学校和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到以市场、企业、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检验教学水平。
1.文化价值体系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也被称为种族优越感。特别是来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造成了一种对发展中国家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不认可、不赞同甚至是鄙视的行为,而这种种族、文化上的优越感也是造成跨文化沟通和交流障碍于沟渠产生的极大原因之一。
2.企业管理方式的单一性。日资企业的管理存在着单一化、变通性差的特点,其大部分管理体系和规定的制定主要是基于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的对日本人的管理方式方法,一方面可以说是规矩死、工作强度大;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日本人的敬业精神与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欧美相对轻松灵活的工作氛围来说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日资企业工作的中国人常常会感觉压抑与不安,这种互相的不理解和文化上的差异,也是造成日企员工与日本人经营管理者沟通过程中产生矛盾和抵触感以及不和谐的上下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冲突应对措施
最后,本项目研究认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冲突应对措施如下:
1.强化外企工作人员的语言基础,减少由于对语言本身的不理解而造成的语言语用失误。这就需要双方企业在员工的语言培训上舍得一定的时间和金钱的支出,其实企业既然要依靠员工来为自身创造利润,自然要对企业员工的成长教育有相对的付出,才能构筑起有人文情怀的企业文化,并得到员工的认可,也才能使企业员工对自身的成长、价值的实现得到满足感,而更愿意将自身的力量发挥其中。
2.注重对于跨国文化交流经验的归纳总结,减少社交语用失误的产生。对于涉及到跨国文化交流的企业来讲,在进行商务往来的过程中,其价值观,对待工作业务的态度,行为模式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在开展跨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总结和归纳,对于其特色的行为方式,交易行为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全面研究,以便更加顺畅地开展各项交流活动。
3.注重构建多元化的人事资源管理体系。对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理念的公司员工来说,构建多元化的人事资源管理体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要想在工作中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要尊重彼此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规避跨文化沟通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文化冲突和隔阂。遇到问题时,多以对方的立场和观点来思考问题,以整个公司和集团的利益为重,集体主义观点至上,才能很好地进行业务的开展和推进。而这种沟通的顺利进行,则并不能单单依靠双方企业员工的自觉或是对员工的简单教育来实行,必须以多元化的人事资源管理体系为保障,才能在跨文化沟通的矛盾和冲突发生时,找到可靠合理的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结论与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