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22 10:41: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前教育本科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第1篇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信息,二是职业认同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主要是参照了李璇《学前教育专科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职业认同的现状研究》中用的调查问卷。[2]第二部分问卷中包括30个题目:29个客观题和1个开放题(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作为对量化问卷的补充)。其中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方式的测试题目为24项,都为正向选择题,记分方式为:非常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一般记3分,不符合记2分,非常不符合记1分;其余的选项用百分率统计法不做记分统计。该问卷包括4个维度,各维度的题目分别是:维度一(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分别是3、4、5、6、7、8、9、10、11。经检验该维度项目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895。(共9项)维度二(职业情感):分别是12、13、14、15。经检验该维度项目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935。维度三(职业认识):分别是19、20、21、22、23。经检验该维度项目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787。(共5项)维度四(对自我职业能力的评价):分别是24、25、26、27、28、29。经检验该维度项目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671。(共6项)本研究使用spass17.0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处理。

2调查结果

2.1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的总体情况

上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最高分为5分的计分标准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总体的职业认同得分为3.44分,呈中上水平(3分为中间水平),这与王杰薛、钰川学者的调查结果近似。[3]在四个维度中,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情感得分最高(M=3.7),专业认同次之(M=3.47),职业认识得分(M=3.45)略低于专业认同得分,但均高于总体的平均分;而职业能力的得分最低(M=3.21),低于总体的平均值。

2.2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的年级差异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得分最高的是大一学生,其次分别是大四、大二、大三的学生。在专业认同维度上,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大一、大四、大二、大三;在职业情感维度上,得分最高为大一学生,其次分别是大四、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职业认识维度上,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一、大三、大四、大二的学生;在职业能力维度上,大一得分最高,其次分别为大四、大二、大三的学生。由表3的显示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2.3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差异分析

表4表明,担任学生干部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总体得分略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学生职业认同的得分,在各个维度上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表5是否担任学生职务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及各维度的t检验由表5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担任学生职务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与没有学生职务的同学在职业认同及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结论

1)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男生5人,占5.2%,女生92人,占94.8%;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群体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2)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的总体水平较高,其中职业情感维度得分最高。3)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水平不同,大一学生最高,其次其次分别是大四、大二、大三的学生。但在各年级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4)担任学生干部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总体水平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但它们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4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2篇

【关键词】课本剧;高年级;农村小学;提高

课本剧指以语文课本中的优秀范文为基础,经过师生编排的简单剧本,学生参与表演,欣赏和评价。是具有浓郁的趣味性,艺术性,创造性的活动形式。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推崇“教学做合一”陶先生认为“做”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而学生排演课本剧就是“做”的具体表现。天津特级教师靳家彦说:“造就人才的工作是从人生的头几年开始的,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影响儿童发展的基础阶段抓起。编写、演出、观赏小学课本剧是对儿童进行多方面培养教育的综合性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等活动”课本剧的编演就符合这一教育原则和大纲要求。

课堂上,教师要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给学生教什么,另一个是用什么方法教。而课本剧教学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潜能。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小学,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条件落后,获得信息的渠道少,家里有条件买电脑上网的也只有两个。学生视野窄,见识少。那么,作为教师,我想:我要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很多教师不愿意花费时间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认为那只是图热闹,没有实效性。但是通过这一学期我班学生编排,表演课本剧的经历,我认为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我认为,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表演课本剧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本剧创作的过程,是将叙述性文字转换成人物语言的过程。学生需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的感悟文本。与课文作者,人物进行心灵交流,体会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要梳理课文故事情节,又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还要揣摩角色心里。显而易见,学生只有在读通、读熟、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将其表演出来。而通过表演,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了写作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相应提高。

二、学生在编、练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对想象力和创作性思维的培养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通过三个有趣的故事,塑造了晏子能言善辩,不畏的鲜明形象。学完课文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将课文内容讲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因为我班已经有了固定的学习小组,因此,我还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同学们准备的时间大约半个小时,小组抽签决定表演的先后顺序,等到真正进行表演的时候,让我很惊喜。同学们不仅仅是对内容得重现,而且加上了自己精彩的设计。有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时,加上了齐王这个角色,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其中加了一句齐王对晏子说的话:“你去楚国,一定要沉住气,不能让楚王小瞧我们。”这个情节设计的合情合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演员”们在自编自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情感体验,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感染了观众,还带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学相长,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和魅力。

三、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剧本需要制作出简单的道具,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农村教育设施虽说近几年得到了改善,但毕竟比不上城区学校。有些教学用具,道具不是说有就有的。但这可难不倒我班学生,他们可以制作出简单的小道具来。表演《半截蜡烛》时,里面需要一个烛台,有一个小组成员利用玩具小喷壶制作了一个精致的小喷壶,获得了大家的好评。还有的同学用纸叠盘子,将木板钉成马等。这说明我们农村的学生也很会动脑动手。

四、小组合作表演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荣誉

分小组表演,每个同学都有演出的机会。对自己的角色会很用心的去演,哪怕是一个动作一句话,生怕影响的小组表演。平时内向的同学,虽然在台上表现得没有其他同学那么自如,但他们至少敢张口说话了。我班有一个小女生,下课几乎听不到她的声音,上课也从不见她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一叫到她,她就紧张脸红。没想到,轮到她们小组表演时,她竟然让我们清晰地听到了她的声音。虽然只有两句,但对她来说,可谓是一大进步。事后她说:“如果我不张口说我的台词,我们小组的表演就衔接不上,没法进行了。”可见,在学生心中,团队的荣誉感是很强的。而课本剧表演不仅让学生学会怎样分工合作还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

五、学生在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培养了较好的审美能力

每一小组表演完后,同学们都会进行点评,取长补短。其中,在表演《半截蜡烛》时,有一个小组的表演让同学们产生了歧义。他们小组成员中有一个人,在表演过程中一直站在伯诺德夫人家门口,看不出是干什么的。点评时有一个同学发问:“那个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如果是伯诺德夫人家的仆人,又怎么可能?她们家并不富裕,而且因为躲避德国人的搜查经常搬家,怎么会雇佣人?”同学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他们小组同学给我们释疑:他们安排的那个人是德国兵,当其他德国人进去搜捕时,那个人专门守门,以防屋内有什么突发状况。可见,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评价能力,他们有自己看问题的视角,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他们在欣赏,评价过程中知道了善,恶,美,丑,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

每一次当我宣布要表演课本剧时,我班同学都是欢呼雀跃,同学们演得很精彩,看的津津有味,课堂上不时有欢乐的笑声。这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能不浓厚吗?我班同学是这样评价课本剧的:平时学习成绩排后的王某――我喜欢演课本剧,因为表演可以让我们读课文不出声的同学大胆的说出了声。提高了我们读课文的兴趣,激发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增加了我们对语文的喜爱。思维敏捷的柴某:表演课本剧可以让我更加了解课文内容,更深的体会课文中的人物特点,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团队合作更默契。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方某――我特别喜欢表演课本剧,因为那样就好像与作者交谈,进行心灵的碰撞。自己扮演了一个好的角色,心里特别自豪,开心,感觉自己已经和这篇课文融为一体了。如果演得好,还可以听的同学们那真心称赞的掌声。我如果演了一个特别厉害的角色,感觉自己很威武,很霸气。只要一有演课本剧的机会,我就赶紧展开想象,让我们小组的表演更精彩一些。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该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感学生所感,想学生所想,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出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形成语文教学的新举措。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重任,我们应该看到并凸显课本剧在各个学段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其长效性,丰富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课本剧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富魅力的场景。

参考文献:

第3篇

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有效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主办单位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1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1年6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朱家雄(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周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顾荣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学前教育系)、蔡迎旗(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系)、郑健成(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周世华(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1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原则上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两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1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论文同时以电子文档方式发送至,请在主题栏标明“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字样。

七、评选和奖励

1.将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1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省略”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省略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八、重要说明

第4篇

2. XX地区优质幼儿园入园孩子家庭背景调查与思考

3. 高入园率背后的思考以XX地区为例

4. XX地区幼儿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调研

5. XX地区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化调研

6. XX地区各社会阶层的幼儿教育机会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7. XX地区城乡幼儿教育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8.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意向调研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9. 幼师生教育实习与幼儿园教师的职后成长研究

10. 就职最初三年与幼儿园教师的生涯发展

11. 艺术素养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12. 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调查与分析

13. 幼教职业的德性价值研究

14. 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与幼儿园教师的素质

15. 幼儿园男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

16.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与专科生在就职初期的表现比较研究

17. 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比较研究

18.儿童参与理念对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19.从绘本到活动------有意义教育活动设计策略

20.有效教学原理与学前教学活动的设计

21.学前儿童对绘画作品评价倾向性研究

22.ARCS模型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

23.美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4.英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5.加拿大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6.澳大利亚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7.新西兰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8.幼儿园特殊教育个案研究(观察与实践)

29.当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进展概念、功能、儿童观、教育观等选择一个研究

30.幼儿园蒙氏教育生态的个案研究

31.灾难事件后儿童心理的调试和康复

32.幼儿行为问题与父母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33.受忽视幼儿的成因及教育

34、儿童作家之利弊

35、幼儿教师的三重身份家长、老师、朋友

36、幼儿图画书研究

37、幼儿语言教育的演进

38、语言学视野中的语言教学活动

39、阅读研究与早期阅读

40、图画书在学前教育中的功能、应用及发展前景(幼儿图画书教学实践研究)

41、民间童话研究(建议结合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

42、幼儿童话作家论

43、语言修辞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44、幼儿园经典诵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45、幼儿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46、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研究

47、幼儿园文化研究

48、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研究

49、学前儿童英语教师培训研究

50、幼儿英语故事教学

51、文化教育与幼儿英语教学的结合

52、杭州市幼儿园英语教学调查

53、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54、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55、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56、幼儿园网页制作

57、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58、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59、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60、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6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62、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63、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64、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65、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66、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67、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68、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69、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部分选题相关文章:

1.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2.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题目参考

4.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致谢词

5.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第5篇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及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更新科研理念、树立科研意识,全面、扎实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从2008年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数量的补充过渡到质量的竞争,“幼教本科”成为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招聘教师的准人条件之一。据市场调研,多数优质幼儿园将自己的招聘条件定位于具备学前教育本科学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全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全面的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和幼儿优化成长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于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愈发迫切,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视已由关注高考向前延伸至人生起点的教育,开始关注幼儿的教育,诸如幼儿智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关注幼儿身体的健康,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命能够优化地成长,即人们开始以人生发展的前瞻性高度重新审视幼儿教育。在这一视野下,要求刚走出校门的学前毕业生就具备如此深厚的专业技能、理论、实践的经验是不可能的,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具备,却使这一切变得可能,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日渐清晰,甚至为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尽相同的最适宜的教育。因此。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是促使幼儿教师具备无可限量后发优势的保障。

(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相对目前幼儿园中的某些教师仍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甚至贻误天才的成长等情况。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则不但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作为其后发优势的动力,可以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借助这一科研能力不断地学习、探索,诸如研究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注重个性的彰显,又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用教育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将在客观上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历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可见,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是教师通过学习与探究不断完善自我,进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科研能力是这种学习与探究必备的一种能力。如果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看,涉及到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方面,其中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亦是需要科研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的。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自身发展的层面看,无论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是走上其它工作岗位,只要处于这个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使其永远走在时代前列,融入主流社会所必备的一种技能。

从目前的情况看,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已走在前列,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从事心理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人才。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早已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诚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所言:“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

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育的科研现状

从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科研情况看,目前在幼儿教育一线的教师科研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对教育科研必要性的调查显示,“在湖南省1o个地(市)30所幼儿园的270位幼儿教师中,有25.7%的幼儿教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有31.9%的人觉得比较必要,有48.2%的人选择了考核、评职或完成工作。”至于教育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则更是较为缺乏。另外,从不同区域问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来看,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基础条件好的发达城市的幼儿园,大多资金、设备不足的幼儿园甚至认为搞科研是一种奢求。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科研现状看,多数高校对于这一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过多地关注于其它学前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有极少数高校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科研型”的幼教实践人才,并且在相应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中有所体现。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更新科研理念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之前,应使其重新审视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新科研理念,即科研能力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幼儿教育专业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是促进幼儿教师具备后发优势的保障,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1.设置相关的科研课程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了解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针对于本专业的科研课程即学前教育专业科研方法课程等。

2.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

在掌握基本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在实践中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日常的教育教学立足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实际问题,能及时收集材料,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注意幼儿教育研究的题目不一定要突出“大”和“深”,应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即在实践中生成的、较小的题目,不一定要有很深的理论研究,应着眼于通过实践论证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种科研意识的树立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发现问题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

3.全面、扎实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1)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除日常教学中鼓励、强化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外,还可以在作业中布置相关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第6篇

关键词:2+1 毕业设计 教学设计 专科 学前教育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它是采用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通常,仅对大专以上学校要求在毕业前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毕业设计,但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更有本质差别,毕业设计不能等同毕业论文。另外,学前教育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阶段,专科层次学前教师培养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有有本质的差别,如何能制定一套比较符合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方案,一直是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的内容之一。

一、传统的专科层次毕业设计的弊端

传统的专科层次的毕业设计,所显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已经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综合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专业盲目效仿本科

以往专科毕业设计以及课程设置都盲目效仿本科教育,忽略了本科与专科生源基础、培养目标和学制的的差别。

本科教学培养的是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本科教育知识的讲授不仅要向学科的纵深发展,还要注意学科间的横向关系,与此同时,本科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

而专科是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人才;培养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和广大农村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

一般学校的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大多采用本科内容,毕业设计几乎都是撰写论文。专科学生研究能力较弱,缺乏对该领域及学科发展的研究能力,但对课堂教学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能力与本科生相差无几,另外,由于专科培养的目标所至,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具有一定的优势。课堂的驾驭能力也优于本科层次学生。

2、学生理论研究能力较弱

专科层次学生与本科层次学生在入学时,其文化素养的差别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专、本科的培养目标不同,本科培养的是学科理论扎实,知识机构合理的高级人才,课程设置倾向理论课程。而专科培养的是具有实际应用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课程设置倾向实践课程。学制的不同,又加重了专、本科的这种分化。最终的结果,造成了本科层次学生理论全面而技能弱,专科层次学生技能全面而理论研究弱。

3、指导教师的单一和片面

由于培养目标和学制的原因,专科院校的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最终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能力培养,对学生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放到次要地位。这种长期的技能模式教学也影响了专业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能力。另外,校内教师对学前教育教研了解相对幼儿园教师要晚,课堂教学所传授的教学法相对滞后。

二、2+1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传统的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是2.5+0.5的学制,即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在校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是以论文撰写为主,,毕业设计过程难与岗位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依靠网络资源找来找去,拼贴而成的“杂文”,其抄袭的成分很大,不能检验学生学科的研究能力。2+1模式是两年在校学习,一年校外岗位实训,与传统学制分配相比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这种模式下不是单纯的压缩课堂教学课时,而是在原有的理论和基础课的教学基础上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在实践过程中,去消化理解课堂教学的知识。在2+1学制基础上,依托实践教学所奠定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主要是论文撰写的模式和调整。

1、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内容改革

由于学前教育面对的主体是学前儿童,幼儿教师活动场所主要是在教室,所参与的教学都以活动为主,游戏成为课堂活动主要的载体,传统的论文撰写不切合实际。对此,我们把毕业设计内容确定以教学设计为主,一是,教学设计与学生岗位实习紧密相连。另外,教学设计更能反映学生从业能力。设计一堂好课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切入点,也是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的有力手段,是对学生即将走入学前教育领域、独立完成学前教育以及班级管理的综合检验。

2、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形式改革

毕业教学设计材料包括开题报告、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录像、辅助教学课件、指导教师指导评语、毕业设计答辩记录、成绩单等。

指导教师采用双轨制指导,指导教师包括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共同组成,由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前期(开题)的指导,由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负则学生毕业教学设计的的后期指导,包括指导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课件制作、录像课等。毕业教学设计必须是在顶岗实习期间,实地完成,录像课为带生实录。

3、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考核办法改革

毕业设计的评价采用3方评价制,首先由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给出指导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30%;其次,是由校内指导教师给出毕业设计完成情况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30%;最后,由专业答辩教师组阅读教学设计方案、观摩录像课并提出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效果,给出学生毕业设计答辩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40%。3方评价分值相加,满分为百分,最终折算成五级记分制计入档案,优(90-100分), 良好(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不及格(59分以下),此成绩也是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

三、改革后的学生毕业设计效果

从毕业设计改革后两年的实际来看,效果明显,不论学生教学设计的完成过程还有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都是在积极和主动的心态下进行的,体现了极强的可操作性。具体有以下几点改变。

1、确定教学设计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学生在选题上有的放矢,不再为毕业设计内容煞费苦心。命题贴近学生岗位实习经历,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学生选择空间变大,可操纵的选题能激发学生对所选题目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储备,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

2、学生能依据学前教育原理及规律,利用多种教学因素及手段,对课程设计过程操作起来更切实可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会自觉与不自觉的进入教研层面,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完全摆脱了网络抄袭的尴尬局面,教师指导也变得轻松而实际。

3、指导教师不再是以单一的校内学科教学教师承担,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介入,使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有机的整合,双方指导更全面和具体,学生的毕业教学设计起点在课堂,终点在教研。学生的毕业教学设计最终完成要提供开题报告、完整的教案、对应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反思等,信息量大,能客观的反应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认知和课堂教学驾驭的能力。教师指导起来也得心应手。

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科研能力幼儿教师

从2008年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数量的补充过渡到质量的竞争,“幼教本科”成为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招聘教师的准人条件之一。据市场调研,多数优质幼儿园将自己的招聘条件定位于具备学前教育本科学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全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全面的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和幼儿优化成长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于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愈发迫切,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视已由关注高考向前延伸至人生起点的教育,开始关注幼儿的教育,诸如幼儿智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关注幼儿身体的健康,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命能够优化地成长,即人们开始以人生发展的前瞻性高度重新审视幼儿教育。在这一视野下,要求刚走出校门的学前毕业生就具备如此深厚的专业技能、理论、实践的经验是不可能的,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具备,却使这一切变得可能,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日渐清晰,甚至为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尽相同的最适宜的教育。因此。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是促使幼儿教师具备无可限量后发优势的保障。

(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相对目前幼儿园中的某些教师仍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甚至贻误天才的成长等情况。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则不但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作为其后发优势的动力,可以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借助这一科研能力不断地学习、探索,诸如研究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注重个性的彰显,又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用教育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将在客观上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历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可见,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是教师通过学习与探究不断完善自我,进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科研能力是这种学习与探究必备的一种能力。如果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看,涉及到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方面,其中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亦是需要科研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的。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自身发展的层面看,无论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是走上其它工作岗位,只要处于这个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使其永远走在时代前列,融入主流社会所必备的一种技能。

从目前的情况看,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已走在前列,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从事心理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人才。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早已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诚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所言:“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

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育的科研现状

从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科研情况看,目前在幼儿教育一线的教师科研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对教育科研必要性的调查显示,“在湖南省1O个地(市)30所幼儿园的270位幼儿教师中,有25.7%的幼儿教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有31.9%的人觉得比较必要,有48.2%的人选择了考核、评职或完成工作。”至于教育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则更是较为缺乏。另外,从不同区域问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来看,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基础条件好的发达城市的幼儿园,大多资金、设备不足的幼儿园甚至认为搞科研是一种奢求。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科研现状看,多数高校对于这一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过多地关注于其它学前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有极少数高校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科研型”的幼教实践人才,并且在相应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中有所体现。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更新科研理念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之前,应使其重新审视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新科研理念,即科研能力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幼儿教育专业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是促进幼儿教师具备后发优势的保障,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1.设置相关的科研课程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了解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针对于本专业的科研课程即学前教育专业科研方法课程等。

2.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

在掌握基本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在实践中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日常的教育教学立足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实际问题,能及时收集材料,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注意幼儿教育研究的题目不一定要突出“大”和“深”,应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即在实践中生成的、较小的题目,不一定要有很深的理论研究,应着眼于通过实践论证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种科研意识的树立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发现问题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

3.全面、扎实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1)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除日常教学中鼓励、强化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外,还可以在作业中布置相关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第8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G642.3

2011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进指出:学前教育应该摆在教育的中心点,学前教育是一个人开展终生学习的基点,是促进国民教育环境改革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幼儿园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增多,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低下成为主要问题,很多幼儿教师都是非专业毕业,上岗之前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不了解幼儿的发展特征、兴趣、需要,不会手工制作、弹琴绘画、唱歌跳舞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甚至是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简单的哄孩子,或者是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语文数学知识,从而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趋势较为严重。或者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到了幼儿园无法满足岗位需要,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联系。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转型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应当

是指:能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能熟练地掌握社会生产或者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事一线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才。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相对之前的“学术性”、“理论性、“研究型”,则更应突出“应用型”、“技能型”、“职业性”的特点。那么“理论型”和“技能型”该应如何平衡?

(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一是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沿袭传统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教育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较多,技能课程所占课时较少,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一样,是学生必选课程,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二是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完全参照中职或高职等学前教育

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分注重技能课程,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论深度不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缺乏发展性和竞争力。

(三).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应用型人才培养典型的特征是“应用”与“创新”。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实践环节课时不足;二是校内实训室匮乏;三是校外见习、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深刻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主流人才,高校就应该对实用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现如今,我国社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往往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而实用型人才的就业率却达到了75%以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就应该及时转换培养思路,注重实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关于本科教育学业标准的规定,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区分于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集中表现在系统化的基础理论,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五个方面。可见,学前教育本科学生的培养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是必要的。因此,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具备“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先进的教育理念,系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一线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富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立足地方,能在各种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与教学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本着“宽基础而优专长,厚理论而显技能”的课程设置思路,参阅《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三大板块。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中,将学生的兴趣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组成个性化的选修模块。

(四).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个性,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化课堂教学中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及时更新、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教育见习应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一周;第六学期进行集中

教育见习,见习时间不少于2周;教育实习集中安排在第七、八学期,时间不少于三十二周;教育调查可安排于假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可与教育实习交叉同步进行。

(五).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前专业教师既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需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应以下方面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培B现有的教师到幼儿园进行挂职锻炼。老师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锻炼提高老师的实践技能。

二是聘请幼儿教育机构中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来校任教或指导学生见习、实习。

三是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规定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到学前教育机构参加保育、教育教学、管理等实践工作(如一年)。提高双师型教师地位、待遇,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如在职称评定、选拔人才时给予双师型教师政策倾斜;将双师型教师的工作阅历作为提薪、晋升的重要

条件等。

参考文献:

[1]王晓丽. 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2,21:105-106.

[2]薛可. 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6:157-160.

[3]朱陶,范元涛,李艳艳.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7:108-110.

[4]李英姬.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方向的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3:167-168.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初等教育系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初等教育系成立于2000年,原名小学教育系。2004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分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和小学教育理科方向。2006年7月从教科系划入学前教育专业,现共有两个专业。目前初等教育系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辅导员2人。

作为新建系,做好科学发展规划,对初等教育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1.教学建设工作上所做的工作

过去的几年,我们严格按照本科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制定了本科教学大纲,大纲规范、科学合理、实用,指导性强;从06年开始我们全面要求教案都按照教务处规定的格式撰写,其中还通过开学、期中、期末三次检查来强调它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今年,我们对期末试卷的检查加强了力度,使得这次试卷的质量大为提高;在课程建设方面,我系4门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儿童文学和学前教育学,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在抓教学质量上教育管理论文,我系按照学院的有关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文件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注意常规工作的管理环节;学生管理组织机构运转正常,党建工作井然有序,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我系一年一度的“12.9”师生手工作品展已成为遵义师院学生时间活动和课程应用的一个亮点。

整体上看,我系整体水平和实力在学院十八个系部中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省内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小教专业系部相比,从招收本科生时间来看,我系在全省招生比本科生较早;从管理模式上看,我们是独立建系,独立管理,这在全省市少有的,管理优势明显;我系与西南地区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同类专业本科的系部相比,我们升本时间较早,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同时,我们属于独立管理的“主流”式的管理模式,管理相对成熟。

2.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中高职比偏低,仅有25%,高职数缺少2人。同时,还存在理科方向高职教师缺乏的严重困难。

(2)教师学缘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到目前为止,全系教师中还没有一位毕业于全国著名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仅有一位教师来自重点大学,其余教师均集中在省内高校;二是教师来源低学历化程度仍然较重—有些教师还只有本科学历。

(3)教师队伍中硕士比虽然勉强达到评估要求(包括在职硕士达50%),但是,存在学科专业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教育学方向的不利现实。

(4)专业方向建设仍显单一,只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还没有新的专业方向,这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和幼教工作发展的需求现状不相适应论文的格式。

(5)在教育研究和课题申报上,尽管现在2个国家课题,但是在科研论文与著述上,整体水平偏低,整体实力不够。

(6)理科方向教师队伍和文科方向教师队伍比较,职称、学历、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整体实力悬殊大,急需补充有经验、有能力的高职称学历的教师。

(7)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仍显得办法不多,经验和能力不足。

(8)在部分专业课程上,我们还缺乏专业的师资(如写字训练是书法教师、简笔画训练的美术教师、儿童手工训练的手工教师等)。

(9)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的实验室建设还未进行,这对来年各个专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管理论文,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2)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根据学院面向基层、服务基础教育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扬师范教育之长,构架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机制,培养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合格本科应用型人才。

2.基本原则

(1)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大学应注重质量发展的要求,根据贵州省“十一五”规划关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根据遵义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在基本完成“普九”基础上农村急需大量合格教师的需求,并根据学院“十一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确立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思路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要求,确立初等教育系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理念。

(2)立足于学科专业自身条件的发展潜力。

充分考虑初等教育系在遵义师范学院所处的地位,并结合全省、全西南本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的来源情况和思想状况,以学院定位为基本办学方针。

(3)突出 “小教性”、“幼教性”,坚守学科专业特点,立足自身,办出特色。

根据国家教育部“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关于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和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立足实际,先“强本”,再“争硕”。突出“小教本科”和“学前本科”的特点,坚持应用于学术基础一起抓的办学思路,突出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质量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