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体育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1 01:42: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体育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体育文化论文

第1篇

就当前本地农村中学的实际而言,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园墙报、班级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站、学校网站等。校园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有着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但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其作用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体育教师应着力将自身融入到学校管理体系中,与德育处、团委、年段长等部门沟通,提出可行性方案,将体育文化列入学校相关部门工作的范畴。例如,在校园墙报和班级板报中出一期“体育与健康”专刊或“校运会”专题;在校园广播栏目中设置“校园体育”栏目;在校报中开辟“校园赛事我点评”栏目。在校运会期间,我校体育组指导学生收集“奥运感人故事”,并在校园广播站滚动播出,营造了浓郁的赛会氛围。校运会过程中,每日张贴的校运会龙虎榜和校运会志愿者风采等宣传墙报,极大地吸引了师生的眼球,促进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的形成。总之,要充分关注校园媒体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校园媒体在涵养体育文化中的独特功能,将体育文化作为校园媒体关注的内容之一,真正让体育文化通过校园媒体润物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开展系列活动,丰富体育文化

各种校园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载体,《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注重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要组织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应结合校情和学生对体育活动项目的兴趣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活动,拓展体育课教学内容,丰富校园体育生活,发展校园体育文化。首先,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充分结合校情和生情。体育教师应结合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本校运动场所和器材实际情况,开展适合的体育活动。例如,永安二中地处农村,大多数学生周末及节假日都有帮助父母做农活的习惯,我依据这种校情和生情开发了“模拟劳动”的体育活动,即模拟农村搬运、抢收等农活情境,开展负重障碍跑、定时搬物等体育游戏活动,很受学生欢迎,营造了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其次,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强调程序感和仪式感。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激发学生体育热情,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道德为目的的活动。校园体育活动不是一项纯体力的负担,而是一种融入教育元素和审美概念的活动,它应富有程序感和仪式感,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并深刻的认识其蕴含的价值。例如,我在编排组织校运会、学生篮球赛等活动过程中,注重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设计,开幕式上的“班级风采展示”巡游、闭幕式上的“体育道德颁奖”及“获奖感言宣读”,都令学生向往并激动。活动过程中校园广播的“活动快讯”栏目滚动播放的校园体育明星风采更是让学生有了价值满足感。总之,注重程序感和仪式感的校园体育活动更能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过程之美,收获成长和向上的力量,也让活动本身更具美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

三、创新课堂教学,涵养体育文化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计划、达成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体育教师应着力创新课堂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能力及素养,通过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涵养校园体育文化。首先,教师应精心备课,设计学生喜欢的课堂结构形式。信息时代,学生的知识面大为拓宽,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汲取时代精华,注重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引入电视娱乐节目的时尚元素,运用“活动闯关”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增强教学实效。其次,教师应广泛涉猎,不断拓展体育课教学。体育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体育技能的指导者,还应是体育知识的传播者、体育道德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相关体育项目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帮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教师应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形成平等、公正等体育道德意识,培养果断、刚毅、互助等体育精神,当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四、结语

第2篇

1.1 啦啦操的起源

啦啦操的英文名为Cheerleading。Cheer翻译成汉语就是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意思。早期的啦啦操是一种为激励外出打猎或打仗的战士们而举行的社会仪式,部落的族人围在一起点篝火、唱歌、跳舞、欢呼来鼓励战士,并且希望他们能够凯旋而归。啦啦操作为一种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最早是在古希腊的一次奥运会上,在那时并没有专业的啦啦操运动员,只是观众为参加赛跑的运动员进行呐喊助威,有组织的啦啦操的出现则是在1898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一次橄榄球比赛中,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自此之后啦啦操便迅速地得到了世界性认可,并在亚欧等很多国家流行起来。传入我国之后短时间之内就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并且随着各种球类竞技的不断发展,啦啦操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推广。

1.2 啦啦操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高中与大学就已经开始进行啦啦操比赛了。到了80年代,啦啦操的发展突破了美国,走向了世界这个大舞台,它一出现就得到了人们的喜欢并迅速的风靡全球。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喜欢上了啦啦操,啦啦操的发展迅速,为了使啦啦操更加地规范,1998年成立了国际啦啦操联盟。该组织的成立很好地规范了啦啦操,使啦啦操更加的专业化、职业化和正规化,使其成为了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一项体育运动。啦啦操成为一项独立的、世界性的竞技项目是从2001年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啦啦操锦标赛开始的,自此之后,各国都开始培养专业的啦啦操运动员,中国的啦啦操事业也是从此开始了职业化、正规化、专业化的发展。从实际意义上讲,啦啦操的发展场所主要是大学校园。从事啦啦操运动的人员要富有激情与活力,还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并且最主要的就是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这些要求与大学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高校凭借着自身优越的条件为啦啦操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地促进作用。中国高校啦啦操体育文化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之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并且2008年奥运会当中的啦啦操表演也促使其成为一项重要的活动,近年来各种大型的体育活动、运动会以及一些重大的节日盛典上都有着啦啦操的身影。中国啦啦操事业的正规化发展促使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其中2009年的炫舞激情NBA啦啦队选拔赛在中国的举行标志着我国的啦啦操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并且为我国高校的啦啦操体育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啦啦操的分类

啦啦操的分类按照动作内容和形式分为舞蹈啦啦操和技巧啦啦操。舞蹈啦啦操与健美操有点相似,主要适用于健身美体、陶冶情操、调节赛场气氛的大众健身方式,它融合了爵士舞、健美操等等一些舞蹈元素,主要是运用手臂的一些动作来表现的,主要展示出了舞蹈技巧和团队精神,舞蹈啦啦操的难度分为三类转体、跳步、平衡与柔韧。而技巧啦啦操的难度分四类翻腾、抛接、托举、金字塔。而技巧啦啦操主要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的,它既结合了动作技术,还有音乐、服饰、队形以及标示物等众多元素。按照表演目的分为竞技啦啦操和大众啦啦操。竞技啦啦操是大众啦啦操的提升,两者的主要区别则是竞技啦啦操以获取比赛的冠军为根本目的,而大众啦啦操则是以表演为主要的目的。因此大众啦啦操比较随性,竞技啦啦操则不同,对动作的准确性和舞蹈的身姿有着更多的要求。按照比赛的类别分为大奖赛、冠军赛、明星赛、挑战赛、总决赛等等。

3 啦啦操与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式。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全面、优秀的人才的培养,因此,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以及学生对于体育竞技项目的认识和理解。虽然啦啦操是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但是它已经被列入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大纲。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健身、教育、竞技、审美以及休闲娱乐等等,而啦啦操的出现则正好满足了这些要求。高校啦啦操运动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且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竞技体育意识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啦啦操在大学校园的普及和推广,更好地促进了学校的体育运动的发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近年来由于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发展,啦啦操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对于啦啦操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啦啦操的存在充分的活跃了现场的气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并且还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大学啦啦操体育文化价值

4.1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啦啦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需要身体的各个部分配合完成,往往啦啦操运动当中的舞蹈、体操、跳跃等等一系列动作的完成需要3到5分钟,一些技巧性和难度性极高的动作的完成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高难度的动作一般都需要极强的训练强度,如果仅仅是普通的游泳、跑步训练是不能够完成的。对于一般的人来说,长时间的跑步、游泳等基础训练都不易承受,更何况是啦啦操这样的高强度训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针对学生的不同的身体素质进行专门的训练,并且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运动量的要求,因此啦啦操运动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尤其是能够帮女学生塑造出完美的身形,另外就是啦啦操运动中的技巧性动作的训练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平衡性和柔韧性。总之大学啦啦操体育对于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啦啦操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业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从事啦啦操表演的人员在进行专业的表演时总是面带笑容的,因此在国际上啦啦操又被称为“欢笑运动”。啦啦操表演者的微笑深深的影响着观众的情绪,带动观众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活跃现场的气氛,使大家始终处于一个欢乐愉快的氛围当中。啦啦操运动一般都是伴随着活跃的音乐,节奏的不断变化能够很好地调节演奏者的情绪。事实证明,忧伤的音乐往往使大家情绪低落,而欢快的音乐则带给大家则是欢乐。因此啦啦操欢快的音乐节奏会使表演者忘却烦恼,心情愉悦,还能够提高自信心,使其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因此,啦啦操运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减轻压力,形成积极地、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4.2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啦啦操是一项团体运动,仅仅依靠某个人的表演是不能够完成的,对于团体运动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要注重团结合作的精神。一般的啦啦操成员都在6人以上,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要通过队形的不断变化来展现啦啦操的优美性和艺术性,队形的变化则需要每一个表演者的配合才能实现,从而塑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技巧啦啦操表演中的很多动作例如托举、翻腾等等需要两到三个人的共同努力,这就是合作精神,对于托举、翻腾这些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动作,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表演者之间要有足够的信任力和默契度。另外就是在表演者出场的时候一般都会有整齐划一的口号,口号要讲求节奏的一致,只有整齐的节奏才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这都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当今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啦啦操运动的融入对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相互之间的信认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为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啦啦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3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丰富学生的课间娱乐生活啦啦操运动对动作优美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它不是简单的运动项目,更多的是结合了艺术气息,舞台的表演艺术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视觉效应和总体效应。对表演者的舞步、服饰、形体以及道具等等都要具有一定的美感要求,这无论是对表演者还是观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人们能够从这些优美的身姿当中净化心灵,不仅如此,啦啦操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啦啦操与一般的体育运动的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多数的体育运动侧重竞争,而啦啦操大多数带有娱乐性质。啦啦操的主要意义就是鼓舞人心,增加大家的激情和活力,使人们感到欢乐,从而传递出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啦啦操的存在丰富了学生的课间娱乐生活,并且还为学生们营造出轻松、欢快的生活环境。

5 结语

第3篇

体育文化是一种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人们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通过身体的形态和技能展现出来。它可以反映传统的、本民族的体育特征,影响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规范人们的体育行为,并和人们的体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育文化的发展还和物质文明及社会文明相关。

二、发展乡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伴随着乡村日新月异的发展,体育建设已经成为其发展的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建设在新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体育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降低乡村居民的发病率,从而降低医药消费的开支,从而积累社会财富。体育促进乡村的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主要是因为文化是乡村建设的“软实力”。体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可以提高人们的文明及道德水平。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可以直接影响民众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及人际关系,利于转变乡村的落后、不健康的生活观念,阻碍赌、黄、毒等不良文化在乡村中的发展,净化乡村的社会环境,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

三、乡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体育文化在乡村中发展的直观表现是民众的体育锻炼情况。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看出体育设施的建设情况,分析出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及参与体育锻炼的民众的体育思想。通过对乡村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认识到现在乡村地区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

1、国家政策对乡村体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还相对落后,基本上属于公益事业。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支持。所以,要发展乡村的体育事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的引导和资金的支持。国家的相关部门要做好相关的工作,促进乡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2、体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体育场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保证,它的建设情况直接关系着体育活动的开展。建设体育场地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民众体育活动参与难的问题。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乡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体育场地、器材短缺的情况。同时,还存在民众对已有的体育设施、器材利用效果不佳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体育需求和体育输入之间存在矛盾;二是,体育资源建设呈现集中产出的方式。体育需求和体育输入之间存在矛盾主要是因为目前乡村的中青年劳动力大多数外出,村中的中老年及青少年较多。对于中老年和青少年来说,他们对现代竞技体育很陌生,他们参与的大多数是无限制体育项目,他们的运动需求和政府的体育输入之间存在矛盾,同时这也是体育输入和体育需求相融合的主要原因。体育资源建设呈现集中产出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体育设施建设大都围绕学校和村委会中心建设,这种集中式的建设方案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限制了体育场地设施的福射功能,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因为有的村民离体育场地太远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体育场地资源的闲置,也不利于体育场地的维护与管理。

3、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乡村地区的体育事业的发展,除了依靠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之外,还需要民众自发组织一些体育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体育组织的数量很少,即便存在体育组织,但是经费是限制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问题。开展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抑制乡村打麻将的不正之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体会到体育锻炼的好处,提高农村的精神面貌,还可以更好的让乡村留守老人摆脱孤独,找到生活的乐趣。

4、体育人力资源不足体育人力资源是指拥有体育技能较高的人群,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强,有着突出的体育成绩,并且还具有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育人力资源的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它不仅仅只包括“体育人”,同时还包括能为体育事业服务,奉献知识、智慧、能力的人。农村体育人力资源主要指符合体育人力资源内涵和特点的农村人口,也就是能够为体育发展事业服务,为体育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的农村人口。具体来说,就是乡村地区的体育指导员、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或者是带头人。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乡村中的体育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人们对体育的发展缺少主观能动性,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组织、指导体育活动。

四、乡村体育发展建议

1、加强乡村体育的组织与建设促进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要健全乡村体育发展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加大乡村体育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从乡村体育教师、体育爱好者、退伍军人、农村体育志愿者当中进行选拔,培养优秀的体育人力资源,满足乡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促进乡村体育文化的发展。除了培养优秀的体育人力资源,还要创建体育组织。在乡镇体育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乡镇的体育职能部门要从体育需要的实际出发,积极鼓励各类体育爱好者参与体育活动,并组织建立象棋、乒乓球、篮球、足球协会,开展特色体育娱乐活动、组织体育比赛,并以此形成特色体育团队,逐步完善乡村的体育网络,为乡镇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各个体育组织和特色体育团队正常活动之后,等到条件成熟时,乡镇体育部门可以进一步协调将各个体育组织和团队组织起来,成立乡镇体育健身俱乐部,对全镇的体育文化工作进行统筹。成立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发的体育组织机构,依托镇体育中心、各村企业等的体育场地及设施,组织广大乡村居民经常开展体育活动,促进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成立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可以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协调及利用人脉关系和体育场地设施等,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举办各种综合的体育活动。

2、深层挖掘民族体育文化,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传统的体育文化。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可以利用体育传统的文化和项目,可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及体育文化节,将民族的体育文化和旅游相互结合,既可以吸引游客,满足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可以传承传统的体育文化,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第4篇

为构建和谐有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校校园中应该大力推广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社团协会,学生在体育社团协会中活动,不仅能增长体育文化知识,提高体育修养水平,更能增强人际交往、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团队品德,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修养的有效途径。对繁荣校园文化建设,活跃校园体育氛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开展高校体育志愿者活动,倡导“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的精神,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应该是开放的,而加强校际间的交往能促进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培养参与意识有利于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谐环境。

(二)奥林匹克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奠基人顾拜旦认为:体育具有高度的教育价值,是人类追求完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是奥林匹克的核心内容,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和归宿,百年来,奥林匹克运动始终致力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奥林匹克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着最好的结合点,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与中国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形成互动,交融并进,近一步提高了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品质和精神内涵。奥林匹克运动所体现的精神代表着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当成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组成部分,应当用奥林匹克精神来引导和构建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奥林匹克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都具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性,二者都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奥林匹克所倡导的锐意进取的体育精神,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尺度。奥林匹克精神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着强有力地促进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与传播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心理品质

今天的普通中国人对体育的认识理解一般都不深,体育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国人的生活之中。因此,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理解和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心理品质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应该把体育从传统观念的单纯增强体质转变为将体育视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体育是人“全面发展”的指标,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需要摒弃以功利为取舍的价值取向,重新认识体育对人的健康精神的养成作用,是最重要的人文精神。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则是现代人格的重要标志之一。钟秉枢在《体育运动与现代人格塑造》一文中指出,现代人格的形成和培养,从根本上讲还要归结到人的自我意识培养上,即提高自己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这正是体育教育所强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健康心理品质也正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应该围绕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不断改善得到提高。调查显示,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染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并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四)中华武术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中华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运动风格,博大的内容体系以及复杂的功能结构已经超越了强身健体,是西方体育文化所不具有的。学者们研究认为,应该构建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培育和建设校园武术文化精神,形成武术文化的精神凝聚,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武术运动的锻炼中,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向丰富、健康、积极方向发展。大学生是对文化特别敏感的群体,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崇尚是武术在高校开展的优势。武术可以培养坚毅、豁达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武术更讲究修身养性,也就是道德的修养。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很强的竞技性、娱乐性、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所没有的特质,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它的社会作用。宣传中华武术,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把武术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必将有力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五)结语

第5篇

1.1填补海洋体育文化变迁的研究空白

在悠久的时空长河中,海洋体育文化不仅契合在海洋文化的成长、变迁、转型以及现代化等过程,形成并传播自身的文化特质,也在体育历史和文化发展、交流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海洋体育文化具有文化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上的重要理论价值。通过查阅和分析现有资料,研究海洋体育文化的学术文献仅有9篇,也没有检索到以海洋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海洋体育的发展。而且,关于海洋体育文化的研究多属于静态的理论分析,鲜有从文化的变迁、传播、冲突、重构等动态视角上的研究。对海洋体育文化的这种研究状况既不符合海洋体育在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也难以体现海洋体育文化在休闲时代中的社会需求。因此,研究海洋体育文化的变迁规律,能够填补海洋体育文化变迁研究的空白。

1.2有利于更好的传承海洋体育文化,推动体育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海洋体育运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海洋体育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不断变迁,海洋体育文化经过不断的传播、碰撞、冲突、调适、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符号和要素、独特文化特质和功能的体育文化。现代海洋体育文化的转型发展和现代化,需要切实传承传统海洋体育文化。基于这一追求,我们需要沿着历史与地理的时空,在纵向维度上追寻海洋体育文化演进的脉络,深描海洋体育文化变迁的特点,在横向维度上剖析海洋体育文化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系统的互动关系,掌握海洋体育文化变迁的动力机制,从而有利于把握海洋体育文化发展趋势,驾驭海洋体育文化变迁的规律,更好的传承海洋体育文化,奠定海洋体育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我们的体育文化亦应百花齐放。海洋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开放型文化,这种海洋文明产生的文化与农耕文明、大河文明产生的体育文化恰好可以互相借鉴、相得益彰。因此,海洋体育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壮大和完善,不仅可以发挥海洋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塑造人的价值,还可以在体育文化中彰显来自海洋特质的文化特色,推动体育文化多样性的持续发展。

1.3对促进现代海洋体育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洋体育立足万里海疆,以身体活动融入海洋自然和社会环境,为人们提供挑战自我、娱乐休闲、强身健体等方面的需求,这促进了海洋体育的快速发展。作为人类创造的独特运动,海洋体育无论是从当下发展模式,还是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都不能忽视文化因素在海洋体育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现实中一些滨海地区盲目开发海洋体育资源,机械设计一些诸如应时应景的海洋体育主题公园,刻板推出了海洋体育品牌。但由于缺少了文化环境的营造和文化价值的引导,缺乏海洋文化机制的支持和推动,急功近利,后劲不足,往往造成人财物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使其失去了时展机遇。因此,通过研究海洋体育文化的变迁,能够了解海洋体育的发展特点,全面认识海洋体育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互动机制,掌握海洋体育传播的方式和方法。这对于推动海洋体育,繁荣海洋体育文化,推动海洋体育与海洋体育文化的联通和互动,促进现代海洋体育运动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结语

第6篇

1.1集体舞———“哩革歌”

“哩革歌”被誉为东方踢踏舞,是一种纯舞,没有任何的音乐伴奏,也就是指没有乐器和歌词等来作为识别节奏的媒介,而是纯粹靠舞蹈者顿地转身作为识别的节奏。舞者围着篝火成一个圆圈或者几个圆圈“,哩革歌”中的“歌”一词,在白语中是双音词,作为名词用是“脚”、“足”之意,作为动词则是“跳”“舞动”的意思。过去“哩革歌”动作多为向前两步、向后走二到三步,节奏为“咚!咚!咚咚!咚!”然后双脚齐跺微微屈膝,双臂自然摆动。所有动作都是在模拟动物形态及劳动动作,如“五耍牵丝”———双手在胸前转动,然后拉开挥臂的动作,就是模仿猴子纺织牵丝“;赛衣”“、富几”———跳动前行,并加上手部的模仿洗衣服、插秧动作等。山地的“哩革歌”的主要特点是脚上用力,与坝区在手上用力有明显区别,所以又被称为“力量型舞蹈”。其动作特点是:开始的时候上身松弛,双臂随着前进的脚步自然摆动,逐渐加速急促转身,其中双脚跺地然后一脚擦地向前弹出。“哩革歌”的顿控感强,跺步、顿步、踏步、擦步相互交替。伴随着步伐,上肢摆动做动作:模仿动物双手胸前缠绕,拉开、上举、后摆、振臂等,踏步急促转身,双手后摆叉腰“鸭子摆摆”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还模仿动物的叫声“喔!喔!喔喔!咱!”伴随着脚步的节奏变化着动作,形象栩栩如生,最典型的是顿步和跺步,气势磅礴,技巧性强,动作带有强烈的劳动气息。

1.2观赏性舞蹈———“耳子歌”

该舞蹈有特定的演员、特定的服装和特定的故事情节,该项表演与巫术有很大的关联。被誉为舞蹈界的活化石“耳子歌”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傩舞之一,有着非常深厚的白族民间文化底蕴。“耳子歌”是白语汉译。白语“耳子”意为憨小子“,歌”意为舞。它是山地白族居民的农耕文化的产物表演者都为人民群众。表演者中的“耳子”全身被棕树皮包裹,不像人也不像兽,体现出既有特具灵性的一面,暗示可以通天,又有憨傻的一面,以示无知无畏。棕树皮外的腰部系上牛马脖子上挂的铃铛等物件,还系着男性生殖象征的“猪尿泡”,手上分别拿笊篱、锄面方向安置的锄头、连枷、荨麻等物。“耳子”的媳妇身背小孩,聪明伶俐,象征白族妇女聪明善良,勤劳。“耳子歌”的表演,有语言、道具、动作,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特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家庭生活、野外劳作、男女交媾等情状。

1.3单人舞———“摆丑舞”

白族的“摆丑舞”汉译过来就是摆菜舞、或者是上菜舞,类似于南涧彝族的跳菜,但是比“跳菜”要简单,是上菜举托盘的师傅们根据长年累月的托菜经验编制出来的一种舞蹈,在宴席与宴席之间不足1米的地方穿梭既不能碰到宾客,又不能把菜泼散出来,托菜师傅就要靠自己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来控制托盘和个人中心,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婚礼上的特定舞蹈。该项舞蹈的表演者只能限定是男同胞,而且臂力要过人,单人、单手托举着二十来斤的托盘和菜翩翩起舞,经验丰富的师傅还能用三只手指托着表演。

2白族婚庆体育文化研究的意义

2.1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分析

“哩革歌”、“耳子歌”和“摆丑舞”受到白族人民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它特殊的地域性。“耳子歌”有很强的观赏性“,耳子歌”活动的产生都与白族人民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是息息相关的,从他“耳子”抢新娘的红肉,腰挂代表男性生殖特征的“猪尿泡”,在宴席间打闹穿梭与客人之间的一猜一答敲门地表现男女交往和劳动生活的动作、语言。“耳子”媳妇身背小孩聪明伶俐,支配着“耳子”生产劳作,也体现了白族先民是由女性来掌管生产分配权的。山地白族主要是靠农耕生活,所以土地是他们最神圣的;最赖以生存的东西,祭拜土神和祭拜祖先是新人入门必须做的一个项目,包括笔者在家乡举办的婚礼也是按照常规新人入门进行祭祖先、土神。“耳子歌”中的祭祀跟婚礼上的祭祀是一样的道理,是白族先民对土地和先人的一种膜拜:感谢土地给予我们食物,感谢祖先给予我们生命。“哩革歌”“、耳子歌”都表现了白族先民在原始社会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的崇拜,对性生活的启蒙,对繁衍生活的渴求,对神灵的敬仰,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它们的动作更多来源于生产生活、娱乐和礼教活动之中,并长时间流传于民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作用。

2.2具有明显的体育健身价值

“哩革歌”是属于游戏类的活动,它能代表娱乐性这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共性;极具民族特色,参与者多,参与面广,对性别和年龄要求不高,并可进行游戏教学。同时还具有现代竞技体育活动的特点,例如打跳动作“老鹰展翅”要求舞者前进两步后急转抡臂接着又转身继续前进,要求动作幅度要大,动作节奏快,参与者在愉悦身心同时还要承受一定的运动强度,同时还能促进人体体能、提高人体体质。对场地要求不限制,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到其中来尽情欢歌,是一项很值得开发推广的健身舞。“摆丑舞”舞者手托托盘,翩翩起舞,左右躲闪络绎不绝的客人,要显示过人的臂力和协调性、灵敏性。这些都充分说明这些婚庆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健身性。

2.3具有旅游产业开发的可能性

“哩革歌”、“耳子歌”的表演仪式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从体育的思想内涵或者是表现形式上它们都给我们呈现了显著的民族风格。表演者都是靠纯原生态的装饰和舞蹈。它们拥有别具一格的古风,把粗野和幽默融合到特殊喜庆活动。用一些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工具作为道具融合白族话中的谐音,既有艺术性又简单易懂地将日常生活中害羞说不出来的人类生活常识“性”含蓄而又明了地表达出来。目前“耳子歌”等的表演已经走出大山、走出国门,我们应该借助这些资源优势,把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融入到白族婚庆俗体育文化当中,引导当地婚庆体育的发展与白族人民的利益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将民间、民俗婚庆体育文化价值转化成产业、商业价值,让白族人民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从中获得经济实惠,将体育结合旅游产业进行开发利用,不但有利于项目的长远发展,而且也能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符合生态文明的时展要求。

3结论

(1)白族婚庆体育文化是白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要根据地域特点,不断挖掘白族体育文化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把其展示给世人,让它得到普遍认同,继而把这些民俗体育项目发展成为当代人新的消费需求,这样就会实现婚庆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养成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学生要对自己“每天四问”,其中第一问就是:“每一天问自己,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不管是凡夫俗子的粗浅认识,还是著名的大教育家真知灼见,都道出了体育对人生的重要。

一、对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即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课余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是符合本校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涵盖校园中的多种文化,如物质、精神、生活、艺术、科技、心理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它们紧密联系。

二、体育文化对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寓教于乐,是课堂教育功能的延伸。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格、高雅的审美情趣,顽强的拼搏意识,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从团队意识上说,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爱社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实际上,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小学生自我教育、潜移默化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经常观看体育比赛或参加体育运动,能无形中优化学生的拼搏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内在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将儿童培养成一专多能、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反映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一个学校应该是有着自身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萃萃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相关的图书信息资源;有适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体育器材设施;有构建体育文化的雕塑、壁画、宣传报栏等景观氛围。这些资源、信息与氛围,构成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貌。这种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风貌的具体体现,它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孕育的结果,喜爱体育运动的学校,师生思想活跃、身体健康、接受新事物快,能最先接受和传播新思想、新观念,使校园形成与时具进的时代校风。作为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和领导者,要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搞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构建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广大师生热爱学校、热爱社会、热爱人生,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认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四、以体育文化为载体,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和谐

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思考问题往往主观片面,缺少人际交往技巧,不善团结互助,这对他们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不利。而体育文化倡导的是现代体育的包容理念,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海纳百川的胸怀,使他们通过体育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懂得与他人共存的重要性,进而使他们学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最重要的问题。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与人合作,就要成为组织的一员,就要有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单枪匹马、独往独来是不行的。而体育文化倡导的就是团队意识,通过让学生观看球类、田径等比赛和参与比赛,可使学生增强对团队重要性的了解,体验自身在集体中的价值,体验共成败的悲欢,感受集体的强大,学会在集体中主动承担责任,学会相互理解、包容、关心他人。

第8篇

1.1高校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文化是描述

与社会有关的特殊社会现象的学问。文化的范围很广,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产物,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反映在体育活动方面,从而形成体育文化。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文化的概念表述难求完全一致,其分歧源于观察角度、认识的层面、界定的背景等。归总研究,体育文化首先是一种肢体文化,是人类在其自身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为了人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主动、有意识进行的一种肢体锻炼活动;其次是制度文化,是在各类体育活动的发展和进行过程中,为了体育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所产生的各种制度;再次是精神文化,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体育精神文化;最后是各种物化形式的文化,即以人类创造的物质形式而存在,蕴含体育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如奥运奖杯、火炬、吉祥物等[2]。高校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指高校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高校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高校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体育文化相对于体育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它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3],它形成的动因主要来自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竞技体育水平、体育竞赛与活动的参与率、学校体育的人文环境等。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指体育运动技能理性文化之外的体育精神、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教育。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实质,就是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教育本体,贯穿到高校教育全过程,使这种以身体活动为原初载体的特殊校园文化渗透到教育各环节,让其在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造就品格毅力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它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环境氛围为依托、教师引导为基础、内化领悟为关键,具有依托性、复杂性、映射性、反复性等特征。

1.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与体育技能教育的区别

高校体育技能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根据技术、技能形成的需要,同时也强调体育态度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体育文化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如顽强拼搏、公正,团结互助等,它隐藏在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人文实践活动之中。体育技能教育是一种直接教育,体育文化教育是一种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它与体育技能教育的显著标志是:教育主体借助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竞赛、体育建筑标识、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信息资讯等显性载体,以及高校体育传统、师生的体育热情、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标志性的体育人物等隐形载体获悉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依托性。

1.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体育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从文化学的角度而言,体育文化包含了所有的体育行为及促进体育发展的现象。依照这一概念,高校体育文教育包涵了体育理性文化与非理性文化。鉴于庞大的内容体系势必造成研究的重复与表浅,本研究重在对高校体育文化中的非理性文化进行教育,也就是体育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包括意志品质教育、人格情操教育、行为准则教育等。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学生道德、情意、规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观能动性,继而健全人格,升华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衡量教育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展,体育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否全面养成并渗透在社会生活中。

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特点

2.1依托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托于体育课堂、体育课外活动以及一切促进体育发展的文化现象。高校体育文化教育通常在教授某项运动技术、组织教学练习及课外体育人文活动中施以,体育教学及活动情景是教育实施的前提背景。它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需要以体育人文活动为载体来实现教育目标。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载体包括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竞赛、体育建筑标识、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信息资讯、高校体育传统、师生的体育热情、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标志性的体育人物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载体为体育文化教育创设了情景、创造了条件。体育文化教育之所以能依托于体育人文活动之中,是因为体育不是纯粹的身体改造过程,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除需要基本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身体素质以外的其它素质,如勇敢、果敢、顽强等;体育活动的开展,亦需要诸如顽强拼搏、团结进取、坚守规则等意志品质及行为规范。体育文化教育因体育教学活动存在而存在,与体育技术技能教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体育教育内容[4]。

2.2复杂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教育内容体系的庞大、教育环境要素的复杂等方面。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集认识、行为为一体的教育,认识与行为的形成中包涵了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2种形式,涉及到传授、点拨、说服等直接教育方式,以及暗示、感染、模仿等间接教育方式,这些复杂的教育方式,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潜心运用与悉心接受。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内容涉及了品质教育、情操教育、准则教育等3大方面,影响的是人类精神层面与行为层面,不仅教育形式方法多样,更需要找准教育的切入点,适时贯穿。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环境涉及了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多个方面要素。精神文化要素汇聚了大学体育理念、大学体育精神、大学体育道德品位及发展方向;物质文化要素重在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标示及建筑场馆中倾注人文元素、渗透体育文化内涵,提高物质文化品位,实现以“物”化人;制度文化要素涉及体育文化教育的管理思想、组织机构、评价办法等;行为文化要素主要在于对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师生体育热情的调动等[5],环境复杂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显著特征。

2.3映射性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2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开展,它对学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能综合地反映高校教育与发展的状态[6]。1)体育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学生有饱满的斗志、昂扬的激情,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公平公正的规则意识,这些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正确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它与高校德育教育目标相一致,能升华精神、完善品格[7];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体育意识。学生需要体育强身健体,更需要通过体育缓解压力、调整心情。在高校学业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体育文化活动能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减少因压力而带来的一些偏激行为,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契合,能调适心理,形成健康的竞争态度;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能促进社会活动能力的增强。教育实践中参加各类体育人文实践活动是核心,学生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育精神的同时,开阔眼界、加强交流,提高了人与人、人与物的交往与处理能力,它与高校社会适应教育目标相辉映,促进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实现了体育学科的教育作用,也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社会适应教育等相映射,共同构成了高校素质教育体系,尤其是它特殊的教育形式,弥补了其它教育的不足。

2.4持久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持久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持久与影响效果的长久2个方面。文化素养的形成是长期培植与积淀的结果,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形成,不仅需要施教者进行直接与间接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还需要受教育者对教育进行选择加工与吸纳内化,首先从施教与接受过程看,就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复杂过程。再之,教育具有反复性,教育功效的形成需要外界不断地刺激,当遇到负面影响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8]。体育文化教育表现尤为突出,它本身是一项意识与行为于一体的教育,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当受到负面的体育文化因子影响时(如一场不公正的竞技裁决、一些不良的竞争表现、较为突出的不文明举止等),正在形成的某种好的意识极有可能动摇,它需要反复的、持之以恒的正面影响。体育文化教育的作用又是长久的,它是一种素质教育,当优秀的品格行为形成后,会伴随人的一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育文化教育中,拼搏精神的形成,能使学生今后无论面临何种困难都富有进取与挑战精神,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乐观的精神;体育情意的形成,能养成理解包容、团结协作、理性分析问题等行为习惯;体育规范的养成,能够以严格的准则要求自己,遵纪守法,以规则约束自己。总之,体育文化教育无论是从生活方式、精神状态,还是精神境界、人格修养等方面,教育影响持久且意义远大[9]。

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要素

3.1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传导者—教师

从体育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在实施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尤其是他们掌握体育文化教育知识以及技能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在传播教育信息时对接受主体的影响程度。教育者要明确自己在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精神,而且还要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育和指导。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它对学生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通常根据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平台的不同,灵活施教,没有硬性之规。直接影响需要通过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关于体育态度、价值、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通过体验拥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个性;间接影响需要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氛围及人际关系作基础,使学生通过良好环境的熏陶,感悟体育精神、体育情操、体育准则。其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关键,而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文化修养,又决定了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

3.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学生

这里所指的接受主体为高校学生。高校学生这一时期心理和意识上有一般同龄人的共同特点: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富有朝气和幻想、可塑性强,但情绪、心理又不够稳定等;同时也具有其独特性: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较高的知识水平,较高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较明显的求变、求新意识,情绪化的叛逆心理,非理性的标新立异等。他们对体育文化教育一方面具备接纳性,另一方面具备批判性,而且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从学习理论来看,高校体育文化的接受包括反映、选择、整合、内化等多个环节,大体可分为学习体验与内化提高2个阶段,学习体验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这个阶段对知识是广泛的摄取,可以谓之是表象的获得,真正要变为自身的品质,尚需内化过程。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会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教师的教授、引导是帮助促进学生摄取知识,而真正产生质变的是知识摄取与内化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是体育文化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体育精神与意识形成的建构者。

3.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内容

教育客体就是体育文化教育的实施内容,这取决于体育文化教育实施目标和实施对象的需求。作为接受客体的体育文化教育信息,能对接受者产生多大的影响,能否内化为接受者内在的信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源于2个方面:1)信息反映现实的深度,与现实的切合程度以及其刺激的强度、重复率、新鲜度;2)信息与接受者内在认知结构和观念的契合程度。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指体育运动技能理性文化之外的体育精神、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教育,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调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将教育的主要内容梳理为以下3个方面:1)以培养意志为目标的品质教育,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等,如顽强拼搏、挑战征服、果敢刚毅、沉着机智等;2)以完善人格为目标的情操教育,包括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等,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灵魂净化、情绪振奋;3)以规范行为为目标的准则教育,包括思想准则、行为准则,如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团结协作、尊重理解等。

3.4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2类载体—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

3.4.1显性载体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首先体育的精神教育隐藏在体育技能教育之中,同时也可利用体育课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无论是从教育文化还是从体育文化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10]。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环节,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能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能加强人际交流与改进人际关系。体育运动竞赛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有力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认为,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成功所需要的责任感、成就导向和团队工作技能,能产生保持学校作为有活力的组织所需要的精神和团结,能给予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和表现社会所注重的技能和机会。另外,校际间的体育运动竞赛活动也可以使体育文化得到交流、教育内容得到互补与完善。高校体育建筑标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建筑文化的载体也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它的布局与建设对于整个学校的外部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凝聚了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与向往,展示了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体现了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是高校对外展示体育观念最直接的外化形态,也是大学生体会领略体育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体育信息资讯指一切可以向学校体育事业提供信息的消息和资料,包括校内外的体育发展情况及其有关的消息、情报、指令、决策等。高校体育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它在校园中的存在形式也有很多种,如校园广播、校报、网站等,它们传播体育资讯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的过程。

3.4.2隐性载体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大学生通过显性载体认识、体验体育文化,通过隐性载体感受、熏陶体育文化,再同样的经过选择整合、内化吸收后,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虽然最初的接受方式不同,但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高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指一个学校为实现学校体育的共同目标,经过集体的长期奋斗,在体育教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相对稳定的一种独特的思想行为作风。它是一种具有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的体现,反映着深层的体育思想观念,是被推崇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高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具有极强的渗透力,潜伏和弥漫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师生的体育热情对体育文化教育的促进体现在2个方面:1)教师和学生作为集体中的一员,都自觉并积极地适应和遵从自身所扮演角色的规范要求,具有良好一致的目标、舆论标准、自觉纪律和情感体验,心理容易产生共鸣;2)高涨的师生体育热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了学校体育文化的活力与朝气,它感染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凝聚着每一个人的心,这种感染力就是一种无形的体育文化教育载体。标志性的体育人物对大学体育文化形成起着引领与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树立了榜样性的体育人物,清华的马约翰先生在该校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以“马约翰杯”命名的体育运动会在清华每年举行1次,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标志性的人物大致可分为优秀的个体和优秀的团队2类,他们勇于拼搏、勇于挑战、不怕辛苦等品质就是校园体育文化最外放的体现,他们的行为举止表现了学校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的作用。

3.5体育文化教育的环境

就体育文化的形态而言,体育文化教育的环境一般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行为环境3大类别,而相对受教育者而言,又分为3个层次:外层为受教育者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到的体育文化大环境;中间层为受教育者通过人际交流或偶然机遇,“看到听到”的环境,一般为制度环境;内层为受教育者亲历的,与受教育者有着直接、稳定的现实联系的环境。它类似1个同心圆,对接受者的影响和作用由内向外而层层递减。大学生通过亲历最内层接受环境而产生的感性经验,对他们的教育信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最大,对体育文化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以上物质环境包括体育活动场所与设施设备、体育图书音像资料、体育社团及组织机构等;制度环境包括体育领导机构、体育管理政策、体育规章制度准则、各类体育文化方案、健身方法指南等;行为环境包括体育价值观与态度、体育竞技与人文活动、师生体育行为等[12]。体育文化教育环境之复杂,不仅是因为构成环境的因素之多,而且还因为有些环境是抽象的,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无声的,甚至看不到即时效果,而正是这些无形的环境要素,对体育文化教育发挥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与作用。

4结论

第9篇

“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指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校师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技、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则指学校师生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它是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将从广义校园体育文化层面来讨论如何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

二、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广义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构建分价值精神、制度规范、技术物质三个层次。

1.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精神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最深也是最核心部分,是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生命中枢,有极强的渗透力、影响力,超越一切的体育现象,贯穿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又渗透在每一个体育文化现象之内,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中国有句古话说:象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有什么样的体育价值精神,就会反应出怎样的体育文化规范和体育文化风貌。基于这的个基本理念,我们必须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体育精神文化。

(1)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

首先是校园内的体育工作者校园内的体育工作者由校行政领导,体育系部领导,相关协作部门领导和体育教师及学生工作处和学生辅导员共同组成。他们是体育精神文化的首要受众者和宣导者,应该由体育系部领导牵头,以体育教师为骨干,首先通过课堂引导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精神层面,并身体力行,以课外体育活动为载体,以社团、俱乐部及工会倡导的教师系列体育文化活动为依托来展现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精神层面,并带动相关领导、协作部门,学生工作处及辅导员老师一起体验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为校园文化增添活力和色彩。以此来激发校园全体师生内在的体育精神并在此形成共鸣与互动,使校园体育文化精神从每一个参与者的生命中流露出来,传递给身体的人,使整个校园呈现出体育价值精神层面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自我超越精神;重在参与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精神;公正对待他人,公平参与竞争的团结协作精神;追求友谊勤勉互助的大同精神;道德至上、全面发展的和谐精神。

(2)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

其次是校园内的教师员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经实施了近18年,这一纲领性文件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了深刻而又久远的影响,校园内广大教师员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涨,体育需求也不断扩大,广大教师员工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和身体力行的积极参与,将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推向了更深更高的层次,校园体育文化的标准也高了。各种赛事在各校园间展开,如江苏高校间的“校长杯”杯乒乓球赛已经形成传统,各高校同职能部门间的赛事也意兴阑珊,这为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3)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构建

基础是在校的广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更直观、更活泼、全时间、全方位,更多地是通过学生的体育活动表达出来。所以学生体育价值精神的构建是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构建的重中之重。学生体育价值精神的构建,不单是校园体育文化精神风貌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学生是祖国和社会的未来,他们对体育价值精神的体认就体现了未来社会对体育文化价值精神的体认。所以,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的构建是基础性的构建。校园体育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是全院师生员工互动的群体生物链,如同一个有机生物体的彼此关照,协同配合。校园体育文化整体焕发生机,是体育工作者,教师员工,广大学生积极克己坚守,积极参与的结果。

2.制度规范层面的构建

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层面的构建,既是宏观也是微观的,既是立体也是具体的。体育文化的制度规范层面规定了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体育文化物质层面的有序表达提供了和谐的基础和保障。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层面的宏观性和微观性主要体现在国家政府及体育职能部门颁发的纲领性文件,如《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青少年阳光体育工程》等以及各级政府和职能机关部门根据国家政府及职能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制定的地方性指导性文件并实施的各种蓝皮书、研究结果报告及所涉及的各种研究计划项目等,更体现在具体的执行单位为贯彻执行这些纲领性文件所制度的执行制度和管理制度,还有并各种体育设施的使用指南和效果说明。这从宏观到微观的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在执行中的由上到下的结构特征也体现了它的立体性和具体性,它甚至可以具体到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状况而拟定的锻炼计划。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立体到具体的体育文化规范制度的结构特征同样适用于个体的校园。校园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层面也可以仿效这样的结构来构建。

3.技术物质层面的构建

体育文化技术物质层面的构建,是通过一切感官可以感知到的具有体育文化“标识”的体育现象,来展现体育文化文化的整体风貌。所以体育文化技术物质层面构建的重点是体育标识的构建。

(1)标识性的体育人物

“榜样”在中国的语境中一直有着历史性的影响力,宣传榜样的事迹,介绍榜样的生平,为榜样冠名塑像可以带来无穷的影响力。“榜样”为体育文化带来的影响力是直观又彻底的。在校园宣传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为学校所争得的荣誉可以加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为和谐校园带来正面的效应和影响力。

(2)标识性的体育建筑设施

体育建筑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学校体育文化最好的标识。体育参与者对体育建筑设施的认知和理解直接体现了该校园的体育文化特征。根据学校的特点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标识性建筑设施是体育文化历史传承和历史积淀的最好方式。

(3)标识性的体育口号

体育口号代表一个群体对体育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校园内的体育口号一样有这样群体性的特征和效应。在口号中体现的人们对体育的态度也体现了人们对校园的态度,提出具有凝聚力和震撼性的体育口号一样可以焕发人们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影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