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7 19:28: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纺织工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染色废水属于典型的难生化降解废水,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对其处理,且保证出水的稳定达标,一直是许多环境保护工作者的研究目标。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染色废水处理的技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综合概述,并对各类工艺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一般染色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工业之一,也是出口创汇较多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占有15%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经过多年建设,纺织工业基本成为一个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生产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业部门。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已形成棉、毛、丝、麻、化纤、服装、纺织机械等行业较为完整的系列体系。
纺织工业按加工的原料、产品的品种和产品的加工用途等不同,主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类产业,纺织工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指各类纤维生产和加工,如天然纤维的棉花、羊毛和各类化学纤维等生产领域;中游产业指纺纱、织布、染色等生产领域;下游产业主要指服装加工等生产领域。
染色行业作为纺织工业中的中游行业,在纺织工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将各类纤维加工制造的坯布,通过染色和印花工艺生产出各类带色彩和图案的织物。在染色业中,棉纺染色业是最大的行业。染色行业作为湿法加工行业,其生产过程中用水量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染色废水排放量约为每天300万~400万立方米,染色厂每加工100米织物,产生废水量3~5立方米。而且,染色废水成份复杂,含有的多种有机染料难降解,色度深,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日益破坏着地球生物圈几亿年来形成的生态平衡,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存在威胁。由于逐渐加重的环境压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各项有力的措施,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并向国际社会全球性环境保护公约作出了自己的承诺。
二、废水处理方法分类
根据使用技术措施的作用原理和去除对象,废水处理法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具体如下:
1.废水的物理处理法
利用物理作用进行废水处理,主要目的是分离去除废水中不溶性的悬浮颗粒物。主要工艺有:
(1)格栅和筛网格栅是一组平行金属栅条制成的有一定间隔的框架。把它竖直或倾斜放置在废水渠道上,用来去除废水里粗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以免后面装置堵塞。筛网是穿孔滤板或金属网制成的过滤设备,用以去除较细小的悬浮物。
(2)沉淀法利用重力作用,使废水中比水重的固体物质下沉,与废水分离。主要用于(a)在尘砂池中除去无机砂粒(b)在初见沉淀中去除比水重的悬浮状有机物(c)在二次沉淀中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生物污泥(d)在混凝工艺以后去除混凝形成的絮状物(e)在污泥浓缩池中分离污泥中的水分,浓缩污泥。此法简单易行而且效果好。
(3)气浮法在废水中通入空气,产生细小气泡,附着在细微颗粒污染物上,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浮体,上浮到水面。主要用来分离密度与水接近或比水小,靠重力无法沉淀的细微颗粒污染物。
(4)离心分离利用离心作用,使质量不同的悬浮物和水体分离。分离设备有施流分离器和离心机。
2.废水的化学处理法
(1)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
酸性废水处理可以用投药中和法、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等。药剂有石灰乳、苛性钠、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他的优点是:可处理任何浓度、任何性质的酸性废水。废水中允许有较多的悬浮物,对水质水量的波动适用性强,中和剂利用率高,过程容易调节。缺点:劳动条件差、设备多、投资大、泥渣多且脱水难。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采用时要慎重,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允许排入水体的酸性废水量应根据水体或土体的中和能力来确定。
(2)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
投酸中和法可用药剂:硫酸、盐酸、及压缩二氧化碳(用二氧化碳做中和剂,由于PH值低于6,因此不需要PH值控制装置)酸性废水及废气中和法如烟道气中有高达24%的二氧化碳,可用来中和碱性废水。其优点可把废水处理与烟道气除尘结合起来,缺点是处理后的废水中硫化物、色度和耗氧量均有显著增加。清洗由污泥消化获得的沼气(含25%—35%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水也可用于中和碱废水。
3.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可以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为稳定的无机物的这一功能,经常采用一定人工措施大量繁殖微生物。
(1)好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把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主要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这种方法处理效率高,应用面广。
(2)厌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最后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方法。主要用于有机污泥、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如啤酒厂、屠宰厂。
(3)自然生物处理法
应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方法。工艺简单,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都比较低,但其净化功能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处理技术有稳定塘和土地处理法。
三、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在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中往往遇到以下问题:(1)工程设计人员大都是仅仅了解废水水质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工程经验和直觉进行设计,这样往往造成工程缺陷,使建成的处理系统处理废水不能达标排放;(2)在有些设计中,因为对出水的达标要求严格,使设计出的工艺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偏高;(3)在许多现有的处理系统中,由于所要处理的水质发生改变,原有工艺不能针对目前的水质进行有效的处理。以上的这些都涉及到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和优化管理运行问题。
如何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对于污水处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指出的是,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基于污水水质分析,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最佳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最佳的设施组合和最佳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一定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运行成本。而在各染色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实际工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处理系统是不可能的,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企业的废水处理是最优,但它对其他的染色厂可能就并不能做到最优,因此本论文对染色废水处理系统优化研究只是为提出一个系统优化改造和优化运行的概念和思路,并不是要提出一个能对所有染色废水有最优处理效果的处理系统。
四、系统工艺改造的总体思路
污水处理厂废水的水质为含有一定量难生物降解物质和颜色的有机废水,各染色子行业排放的废水所含污染物质不同,其相应的治理工艺流程也不同。对染色废水处理,工程上一般用物化法和生化法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物化处理有见效快、水力停留时间短的优势,但其处理费用高、污泥产量大、污泥处理困难、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虽然臭氧氧化、活性碳吸附、电解等方法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它们较高的运行费用却使厂家无法承受。但前述的几种方法都具有稳定性好的特点。生物处理因具有处理成本较低,并能大幅度去处有机污染物和一定色度的特性使得染色废水治理采用生物治理作为主要治理单元己成为共识。但结合园区污水处理厂目前的运行现状及操作工人素质,为确保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水的稳定达标排放,因此改造扩建工艺的设计思想以强化物化处理的原则,以生物处理工艺为重心,尽量提高强化生物处理的作用。鉴于污水处理厂接受的染色废水综合性废水,是典型的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废水,水质性质有其特殊性,而且各有关企业生产废水排放的水质水量的不稳定性,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及运行负荷。因此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废水处理工艺,才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在选择处理工艺前,应在分析废水水质及其组成及对废水所要求的处理程度的基础上,确定各单元处理方法和改造工艺流程,以验证改造工艺的有效性。
五、结论
印染生产废水可生化性差,原污水处理系统又存在着设计、施工不尽合理,管理水平落后等缺陷,从而造成了处理出水污染指标达不到排放标准,运行成本高等后果。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而作为集中式染色废水处理厂的优化就更加困难了。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在污水水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最佳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最佳的设施组合和最佳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的运行成本。但由于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并且各种印染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设计情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方法十分困难,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一区域内的废水处理是最优的,但它对其他的企业可能就并不能做到最优。因此,在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同时也要为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提高人类意识,转变观念,为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多做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型造纸企业多据统计
我国的造纸及纸制品厂的数量非常庞大,比除我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总数还要多。对这些造纸及纸制品厂进行仔细研究发现,这个庞大的数量当中包括了众多的纸制品厂,而纸制品厂就是纸加工厂,与制浆造纸厂有着实质性区别,至少几乎没有任何显著的水污染问题,也不生产纸或纸板。另外该统计可能包括了众多的村办或个体户办的纸厂。我国的造纸企业(很少有只产浆不产纸的企业)在几十年中随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曾出现过几次令人深思时大起大落,但许多小造纸厂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数量在不断扩大。我国的中小造纸企业数量众多且其产量占造纸总产量的比例大,这是我国造纸工业的一大特征。
(2)中小草浆企业多
前文已经讲到在世界范围内制浆造纸所用到的原材料主要是木材,而我国的情况又如何呢?我国的造纸工业所用的原材料主要是草类,木材类原料的利用正逐年下降,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如果不计废纸,以原生纤维原料计算,则我国造纸工业机制纸浆的浆种结构以原生植物纤维(不计废纸)比较,我国各种机制草浆(包括其他纤维原料,如竹、蔗渣、苇等)可占总产量的绝大多数。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造纸企业的主要制浆方法为硫酸盐法(含碱法),占总制浆产量的72%而其中禾草浆(主要是稻麦草浆)占硫酸盐祛浆的52%,占总产浆量的38%。如果考虑到亚钠、亚铁、石灰法制浆也基本上使用禾草纤维原料,则单纯禾草浆就可占总产量的50%以上。可以说中小型造纸企业和中小草浆企业数量众多是我国造纸工业的一大特点。在考虑我国造纸工业的污染防治以及行业的健康发展时,就必须牢记这两个现实特点。
(3)造纸企业污染严重据统计
造纸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严重,而我国造纸工业所造成的污染则更加严重。除了经济、技术力量薄弱等因素以外,中小型造纸企业多和中小草浆企业多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一个日产量只有几十吨的小造纸企业,在其没有任何污染治理措施的情况下,这个企业的污染量与一个日产量是它十倍的大造纸企业差不多。近年来,我国造纸企业的污染排放负荷已经开始降低,也就是每吨产品的污染排放量开始下降;但是污染排放总量仍在不断上升。污染负荷的降低是因为一些大、中型制浆造纸厂的碱回收、蒸煮废液的综合利用,白水循环利用以及纤维回收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从而减少了污染排放。但是平均污染负荷降低,跟不上造纸企业产量增长的速度,所以排放总量还在明显加大,污染还在继续扩大。所以,当前有关部门能加大对造纸企业污染的监督力度,特别是对于许多中小造纸企业的监管力度更要加强。
2.造纸工业污染防治的现状
当前,造纸工业产生的污染物及处理方法有许多,其中草浆生产企业产生的蒸煮废液是产生污染的主要部分,下面主要介绍防治蒸煮废液污染的方法。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到了造成造纸工业严重污染的“罪魁祸首”是化学浆的蒸煮废液。在草浆生产企业的总制浆产量中,化学浆占的比例最大,甚至达到70%多,并且化学浆的蒸煮废液中的有机污染物质产生的最多,几乎占整个制浆过程产生的总污染物的90%。在我国,总的情况当然也是如此,我国的化学浆的产量中,草类纤维原料的化学浆占绝大多数,所以它造成的污染相当严重,草浆产生的污染要不木浆大的多,并且我国的草浆生产企业缺少成熟的生产技术,在资金上也比较缺乏,这些原因都使治理污染的难度大大增加。这些年来,我国的环境工作者为了解决草浆生产企业的污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的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污染治理措施对于许多小草浆企业来说不是技术太复杂就是资金投入太大,难以有效的应用,这就造成了我国一些小草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数以千计的中小草浆企业,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甚至禁而难止。除了每年统计全国总产量时,在总量中加上小草浆造纸厂数以百万吨计的产量,从而承认其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外,对于如何防治其污染,并未进行有效的帮助。我国的造纸废水治理技术研究正是针对这一具体情况设置和开展的。限于资金和力量,研究不可能包罗小草桨造纸厂污染防治的所有方面。造纸废水治理技术研究的重点在于中小碱法草浆企业的碱回收、蒸煮废液的综合利用和蒸煮废液的厌氧消化三大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补充,似可为解决小草浆厂污染的主要矛盾方面,提供当前阶段的技术手段。经三年多团结攻关,已出现一批可喜成果。
3.结语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为地方经济建设事业培养高、中级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一般地方工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一线人才的光荣重任。在就业指导的工作中,应当根据一般地方工科院校的特征做好思想开导、政策引导、信息指导和应聘技术的培训环节;做到对公布信息、用人单位资料及服务模式和就业手续办理的规范;做好学生择业道德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业能力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大学四年的教育相结合。
一般地方工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大、中、小型企业,地方建设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部门,培养合格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的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一般地方工科院校的大部分毕业生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能够“自主择业”、“把握机遇”、“适应市场”。但经济飞速发展,改革日渐深入,竞争日益强烈,也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在就业指导的内容上认真抓好“四个环节”
首先是思想开导。一般工科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迫切的任务。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帮助毕业生从社会需要和个人实际出发,确定择业标准。一般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宗旨紧密贴近地方经济建设,因此要正面引导,使他们能够立足中小城市,服务地方经济,投身乡镇企业的改革建设的浪潮之中。其次是政策引导。地方企业经济需要的不是研究开发型人才,主要是第一线掌管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而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应是应用型人才。如果毕业生对用人政策和用人单位的情况不甚了解,在择业中就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信息指导。目前我国地方经济急需大量的一线人才,这是新形势下地方工科院校的一个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所以我们要通过信息传播沟通,让学生了解需求情况,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并经过整理、归纳和分析处理,传递给毕业生。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架桥铺路。这是帮助引导学生正确择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四是应聘技术的培训。通过技术的培训使毕业生了解适合具体的应聘程序、考核方式,为求职做好准备;掌握应试技巧、礼仪规范等,以提高竞争能力。
二、在就业指导的工作中努力做到“四个规范”
1、规范公布信息。一般地方工科院校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基层,毕业生的专业口径较宽,因此我们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尽可能作全面和细致的了解,并且通过规范的要求及时地向学生信息。通过企业单位信息报告会、用人单位情况资料查询、学生关于就业政策的咨询等活动详细向学生公布。
2、规范用人单位资料。目前各高校就业部门在了解用人单位和宣传介绍方面尚有差距。毕业生除了要知道哪些单位要人,更重要的是要详细地了解用人单位的各类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讲,同一学生到不同单位可能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前途和发展。为了尽量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也为了让地方经济建设留住人才,就业职能部门要注意收集有关用人单位情况的详细资料,逐步建立用人单位资料库,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另外,还可以组织用人单位召开信息会,开展面对面的咨询,以利于学生作出正确选择。
3、规范对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洽谈、签约一条龙服务的模式。一方面,针对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的弄虚作假或不诚实守信等情况应加以规范,学校可有效地制定《用人单位来校招聘规则》,增强保护自己的毕业生权益的思想。另一方面,对违约或反悔的毕业生,必须严肃对待,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最重要的是诚实、讲信誉。高校要做到既维护用人单位的权益,又无损学校和毕业生的声誉,规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聘任行为。
4、规范办理就业手续。办理就业手续主要指办理应届高校毕业生户籍申报手续;受理、整理、查阅、传递毕业生档案等。近年来,一般地方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两个新的流向,即流向沿海地区和非公有制经济,该流向必然会带来户籍和档案委托保管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学校对流向非公有制单位学生的档案、户籍制度,发挥就业指导中心在人才交流方面的功能。
三、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做好“四个结合”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几节就业指导课或作几次讲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把就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诸层面。
1、学生择业道德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个人志愿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立足中小城市,服务地方经济,投身乡镇企业的改革建设,培养学生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地方做奉献,为国家做贡献。
2、就业指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学校向社会提供的工程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经受市场优胜劣汰的检验。我们通过对一部分工科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那些在大学期间,知识面较宽,各种能力都比较强,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快,思路开阔、协调能力强,成了“香饽饽”,这说明市场需求更注重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竞争说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是创新周期和效率的竞争。专业技能是工科方面的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但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陈旧的周期缩短,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应该重视和拓展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渠道,从而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市场需求。
3、就业能力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培养合格的地方工程专业技术建设人才是工科院校的主要任务,如果学校的教学与学生的就业脱节,那么学生在就业中就会失去竞争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地方经济,找准位置,确立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地方工科院校主要面对中小型企业,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从事技术应用工作和少量的技术改造、研究开发工作。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学生文化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培养并重,注重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努力办出一般工科院校特色。从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特征出发,把培养大学生的“三创”,即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业素质作为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方向势在必行。
4、就业指导与大学四年的分段教育相结合。就一般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来说,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与教育,分层次安排教育内容和形式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一年级着重就业的认知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着重就业定向指导,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中男603人(59.2%),女415人(40.8%);30岁以下425人(41.7%),31~40岁434人(42.6%),41~50岁143人(14%),51岁以上16人(1.7%);未婚206人(20.2%),已婚800人(78.6%),离婚11人(1.2%);中学学历10人(1%),本科学历710人(69.7%),研究生学历298人(29.3%);工龄1~10年573人(56.3%),11~20年338人(33.2%),20年以上107人(10.5%);高级206人(20.2%),中级489人(48%),初级245人(24.1%),无职称78人(7.7%);专职教师636人(62.5%),专职行政53人(5.2%),教师兼行政82人(8.1%),工勤人员247人(24.2%)。调查对象应付方式情况表1结果表明,职业技术学院校教职工在遇到问题时,所采用的应付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幻想”、“退避”、“自责”。
2不同特征教职工应付方式的差异比较
表2显示不同性别的教职工在“自责”、“求助”、“幻想”和“合理化”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责”、“幻想”、“合理化”因子上,男性得分高于女性,在“求助”因子上,女性得分高于男性。表3显示,不同工龄的教职工在“解决问题”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年以上工龄的教职工得分最高。表4显示,不同学历的教职工在“合理化”应付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学历的增高,各因子得分逐渐降低。表5显示,不同职称的教职工在“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和“合理化”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级职称在“退避”和“合理化”因子得分最高,无职称在“解决问题”因子得分最高,中级职称在“求助”因子得分最高。
3讨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企业规模迅速扩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逐渐被重视,企业工商管理的概念普遍被接受。多数企业都意识到提高自身企业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内在竞争力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一些先进理念的引进和工商管理学科自身的发展研究,我国企业或多或少尝试进行一些企业工商管理的尝试,也从实践经验中吸取经验、进行总结,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念。这些企业工商管理事件活动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企业。但如果就此认为我们企业已经达到现代化管理水平,处于较高的管理层级,这将是一个误解。我国企业还是处在一个转型期,还处在较低的企业工商管理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企业自身对企业的定位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不少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多数依赖外贸订单,企业处于一个代加工、贴牌加工的层次。这是产业链中最底层,价值取向最少的一个层次,很难得到快速发展。有些企业基于这样的定位会严重影响企业工商管理的水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让一些企业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发展,一些企业就认为自身是先进企业、自身的管理很先进,这样的企业定位,会忽略很多问题,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这包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杜绝浪费、重视环境保护,关注社会福利和社会影响。关于社会责任在转型期的我国企业做的并不好。
(二)企业自身和内部权责划分不清晰
在企业自身权责的划分上存在问题,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界定不清晰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中小规模的民企中。企业自身权责清晰的划分是企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企业主体活力的要求。界定不规范的情况会影响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内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界定也存在问题。部分企业沿用老的部门架构,部门权责确认上出现空白或者漏洞。部分企业套用了西方组织架构,部门职责上不是出现空白就是出现重叠。这样以来就造成企业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通,协调性很差,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这也导致企业不能快速规模化发展和很难做到向管理要效益。
(三)企业市场意识不强
经济形式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让企业开始认识到重视市场、照顾客户需求的重要性,市场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可是在企业工商管理层面如顾客第一的质量要求和市场意识、照顾顾客为主来开发产品的理念、创建顾客至上的售后服务体系这些内容做的都不理想,和真正的市场要求还相差甚远。企业内部的不协调也削弱了市场意识在企业内的推行。
(四)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企业工商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的推广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来完成。实际情况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很缺乏。这种有知识、有能力和有技术的专业人才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我国的企业发展历史和企业工商管理历程决定我国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我国企业不能过多的依靠资源和人口红利来高速发展,企业需要从最基本的管理方面改革。上述问题的存在是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带有很大的危害性。需要找出根本原因,提出相对对策,指明发展方向。
二、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在当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市场情况下,有效改革发展、做好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是企业改革的趋势。做好企业工商管理需要从几个方向推进:
(一)清醒的认识到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和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要大力提升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企业工商管理需要专业人才来推广。建立和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是推进企业工商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一些具体的工作也是推进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工作。
(二)企业管理需要改革落后管理方式的缺点和不足,根据现代管理理念,结合当前管理思路建立一套适合时代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管理体系。这也是企业工商管理中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企业要夯实上述两个工作的基即做到权责清晰,不管是企业的还是企业内部。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打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进而准确的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发展方案。这是企业工商管理的目的。
三、推进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的做法
(一)引进、培养和管理专业人才是整个工作的前提。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需要具备企业工商管理基本知识、了解行业或者企业现实情况、拥有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来完成。针对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引进专业的人才或者外部资源。依据企业自身发展趋势,从企业内部储备和培养后备人才。对这些后备资源可以进行定向培训工商管理知识,进行多个岗位的岗位锻炼。总之,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需要一批专业的管理人才,并且需要保持其不断创新的意识。
[关键词]一战;中国棉纺织业;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正处于初创阶段、发展严重滞缓的中国棉纺织工业带来了意外的机遇。1914-1922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在产业规模、市场份额、地域分布等许多方面获得了极其显著的发展,不但结束了多年的萧条局面,而且为其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突出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于19世纪60年代初发端于缫丝业和毛纺织业。棉纺织工业虽然到19世纪末期才诞生于东南沿海,发展迅速,并发展成为近代纺织工业的主导部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棉纺织工业发展史不仅是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也同样不可或缺。它代表一段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重新审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已成为现今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一部棉纺织工业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缩影,个中不仅有创业的艰辛,萧条时期的惨淡经营,也有高速发展带来的卓越成就和喜悦一一其典型性是不言而喻的。
自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机械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棉纺织史的研究工作日益展开。主要著作有方显廷的《中国之棉纺织业》,叶量的《中国纺织产销志》,全国宝《中国棉业问题》等。1949年以后,学术研究更迅速地走上正规。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学术思想日渐解放,百家争鸣的气氛不断浓厚,早期研究角度比较保守、经济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也在逐渐改善。不仅研究著述的经济理论基础增强,研究范围也更加广泛。严中平的《中国棉纺织史稿》、周秀莺的《第一次世界人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郑友摆的《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杜询诚《日本对旧中国的投资》、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严中平编辑《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姚贤镐《中国对外贸易史资料》等都是棉纺织史研究中的代表性著述。不定期刊物《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和纺织专业著述《中国近代纺织史》的出版,更表明了纺织史研究的专业性在不断加深。
一战时期,我国棉纺织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王艳慧在《一战期间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研究》中对一战期间我们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文章说,大战爆发以前,中国的棉纺织品市场主要被英国产品所占领,大战爆发以后,英国因忙于战争,向中国出口的棉纱数量明显减少。民营棉纺织生产的外部压力明显有所减轻,并出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在空前丰厚的高额利润刺激下,出现了民营资本创建新纺织厂的热潮,纱锭、布机等生产设备的增长非常迅猛。1914-1922年民营资本共创建新厂44家,拥有的纱锭数由1914年的503104枚增加到1922年的1632074枚,拥有的布机数在同期内由2566台增至7817台,都增加了两倍以上。而同期内民营纱厂的纱锭与布机占全国纺织业的比重,也各自从52.62%增至66.24%,从51.39%增至61.73%,分别都有大幅度上升,发展速度可谓空前。[1]
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之后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彭红英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包括棉纺织业在内的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20年代得以发展的原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洋货进口的剧烈下降是主要原因之一,具体到纺织业来说,1915年到1918年我国的面纱进口总量从2685528担下降到1131631担,从而创造了民族资本纺织厂产品畅销和获得厚利的好机会。此外,针对棉纺织业建厂发生在一战结束后的原因也做了论述,文章认为,一方面,新建规模较大的新厂需要相当时日;另一方面,欧战期间,英美纺织及其的生产也受到限制,且运输也极困难,所以纺织厂建厂是1921-1922年。[2]张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中认为,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人战爆发。中国棉纺织工业在战争的炮声中开始了新纪元。一战发生以后,英国棉制品不能继续东来。中国和远东其它地区及东南亚各地原本由英国占据的机制细棉纱布市场随之出现了空白。一向以发展海外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日、印两国棉纺织业遂逐步转向争取这一新市场。由于两国棉纺织业本身水平有限,无法同时控制新、旧市场,因而不得不减少粗棉制品的生产和出口,于是给生产20支以下粗纱为主的中国棉纺织工业让出了很人一部分产品市场。[3]孙长斌在《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中认为,一战的爆发使得欧洲列强在华投资整体下降,为民族资本的增长创造了发展空间。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德国失去了全部的对外投资。欧洲列强在华投资的整体下降,造成中国国内的投资需求出现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民族资产阶级扩大自身投资领域和份额创造了条件。[4]此外,严国海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中提到,一战之后,尤其是“五四”时期的抵制日货运动对民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棉纺织业尤为突出。期间,华商纱长盈利迅速提高,如民族资本集团荣家申新一厂,1916年至1922年7年间,所获纯利共287万余两。[5]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京都大学森时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棉纺织业的黄金时期》说,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棉纺织业,就纱锭而言,在1930年代超过了500万锭,列意大利之后,排名世界第九位,到1927年,中国机纱出口量超过进口量,由机纱绝对进口国成为出口国。[6]史建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十年间中国手工业的转型》中指出,1914年一战爆发后,中国现代机器纺织工业进入黄金时代,农村手工纺纱业随着机制纱的推广渐渐衰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7]
欧美日以及台湾学术界对近代棉纺织史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台湾学者赵冈的《中国棉业史》是此类研究的代表作。而欧美日凭借良好的经济、学术基础,很早就已开始涉及中国棉纺织业的研究,多年来出版了人批的论文和专著。比较而言,日本在资料收集整理上的成绩比较卓著,而欧美在经济理论上的运用更胜一筹。主要有褪口弘的《日本对华投资》、(美)雷麦的《外人在华投资》、(法)白吉尔的《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等。这些文章著作的内容几乎涉及中国棉纺织工业史的各个方面,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
综合来看,国内外对棉纺织史的研究成果是很突出的,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新经济理论被人胆尝试引用,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在不断深入。但另一方面,学术研究的不足之处仍然存在。特别是国内,对棉纺织业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从微观层面对如棉纺织专业这类微观问题进行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流于表面,部分研究成果缺乏具体的经济数据支撑。而对第一次世界人战时期棉纺织工业的研究仍侧重于其局限性,而对其发展情况失于关注。而国外的学术研究虽然综合成果卓著,但在一战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问题上过分强调外力的作用,忽视了对内因的挖掘。笔者认为,从时间上来看,一战时期是近代棉纺织工业成长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期,具有许多独特之处,应该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和研究;从研究对象上,棉纺织工业的研究也不应被包括于民国经济史、、近代工业等专题的研究之中,这样难免有碍于对棉纺织工业自身发展轨迹的把握―棉纺织工业突出地位的取得实非偶然,而是社会、经济、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认为,近代中国具备了发展棉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这种优势的研究尚待深入。
参考文献:
[1]王艳慧:“一战期间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年。
[2]彭红英:《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19卷,第3期。
[3]张靓:“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关键词]乌托邦轮换房屋房屋供应体制
一、《乌托邦》
无独有偶,《乌托邦》中的理想国,在结构上与中国现行的社会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即奉行“民主与共存”。在乌托邦里,几十个人组成一个小区,几个小区组成一个大区,几个大区组成一个小邦,几个小邦组成一个乌托邦。小区、大区、小邦、乌托邦的首领都是选举产生的;而各个层面上的首领权力足够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具备推行《乌托邦》之中先进治理思想的政治前提条件。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人们:物资决定意识,与此同时,意识也可以反作用于物质。研究者发现:在乌托邦中,“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起决定作用的方法论。
二、主体模型
在简述了一些关于意识形态的细节之后,研究者希望借用《乌托邦》中描述的一个模型,同时加入研究者的调研结果,来合成一个综合比较模型,进而推进研究。调研采用抽样调研的方法,希望从中找到比较典型的样本,分别走访了上海市、山西大同市、浙江湖州埭溪镇、浙江湖州安吉县,并试图以这些不同城市规模上的比较典型的城镇为切入口,寻找适合所有城镇规模的发展之路。
模型是这样的:
大背景:经济危机、中国人口老龄化、当前中国各级城市房屋空置率高。
政府出资购买上面提到的四种不同区域的房产,并将其分为生活和办公两部分。生活部分按不相同的住房,生活资料一致且统一供给,个人财富建立个人账户的形式进行,办公部分按网络信息化办公、农场信息化、工厂信息化、基建专人化的形式进行,而第三产业就是各种形式得以实现的基础,这和《乌托邦》中相同住房、生活资料统一供给以及办公场所固定,农业、工业、国防等定期大换岗相类似,且更有可行性。
研究者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受经济危机影响,在中国,各级地方上都存在新建房屋空置问题,也就是商品房购买力不足,且一些权威的信息统计机构都有相应的数据支持研究者这一观点。也就是当前经济危机下房地产商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没有销量。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将近十年,如何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基于三个大背景,研究者粗略地将人类的社会行为划分为两大类:生活和办公,这也是乌托邦中对社会行为的划分方式。在此基础上来建立一个比较简单的模型:假定人只从事两大类社会行为,且建筑物都与这两种行为有关。
再来谈政府购买的可行性问题,有关常识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房价是包括房价和地价两部分的,地价是政府的一个收入的主要来源,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单位面积的地价要高于房价的。加之,房地产商又急于处理积压在手头上的商品房,根据供求关系,政府可以在一个比较低的价格上购入大量商品房。所以说,政府有能力以不高的价格购入一定量的空置房屋,以备后用。
三、70年房屋使用权到期后的状况
70年的房屋使用权一到,可以有许多种解决方案,一般分为两个大类:一则政府无偿将到期房屋收回,然后通过修缮,再经房地产市场交易,这种方式过于强硬,且对房屋进行了重复收费,容易造成怨声载道的局面;二则可以尝试采用研究者推崇的“轮换房屋”方式,即城市内轮换、城市间轮换、城市与农村轮换、农村间轮换,这样既合理的回收了到期的商品房,又让人们始终保持一种生活的新鲜感。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现在从事的基本劳动将被机械化的设备所完成,人类所从事的大多是创新和探索这类脑力劳动。“轮换房屋”将丝毫不影响人们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一切都可以通过电脑编程和网络来完成。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行的“廉租房”政策就多少孕育着这种“轮换房屋”思想的萌芽。
四、采用“轮换房屋”的原理
70年后的中国,城乡居住条件之间的差距按现在的发展势头来讲将趋于零。到时候,农村里既有城市的便利,又有城市里没有的安宁、空气清新以及合适的生活节奏。
应当搞清的一点是:“轮换住房”可以发生的背景是政府在房屋使用期满之后的房屋处置。似乎有些强制性的因素在里面,但总胜过第一种方案。
人们使用的生活设备基本相同,统一的电视、统一的电脑、统一的洗衣机……人们只要交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终身使用,享受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个人建立个人账户,用以储蓄和投资,储蓄以应对突发性事件。
主体模型也在试图解决中国老龄化的问题,如何实施“老有所养”之良性的社会养老机制,主要的原理是:依靠优质的第三产业,实现城市老年人首先轮换到农村中,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在“天然氧吧”中出离都市的喧嚣。
半个世纪后,中国将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将实现农业、工业信息化,也就是大多数农民和工人只需平时在家里上网工作,定期检查机械即可完成工作。
五、经济危机下政府购房的初衷
政府在房地产商纷纷投城之际,大量以低价购入一批商品房,用以房屋使用期到期后的缓冲房之用;也可以除居住用房外,将其改造为其他用途的房产,如医院、消防队、派出所、银行等社会公共设施用房。然而政府购房更重要的目的是须在几个特大城市的战略布局已形成的基础上,调整全国各地的战略布局,形成一种回撤和“遍地开花”的大格局,即在基础设施得到全国范围内的提高后,实现各省范围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集聚中心化。
即国家在回收房地产比较集中且有一定基础的省份,可以建立示范点,将居住环境划分为两大区,培养“养身中心”、“生育中心”、“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在配套基建如交通、水电、网络、医疗等普遍健全的条件下,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最终实现房屋的轮换。
由此可以了解到:政府购房的初衷是在建立一个以四个中心为主干的居住体系,在体系之上实现房屋的轮换。
关于配套基建的提升,研究者认为可仿照社会科学院在全国各地建分院的模式来进行。
六、结语
研究者提出了轮换房屋的方案来解决半个世纪后房屋使用期到期的问题,只能是一种尝试,最终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社会主义回归还需要更多的思想火花的碰撞。
参考文献:
>> 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布特征与培育策略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关于做好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工作的通知》 衢州中专喜获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全国开展首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 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国际论文分布特征及引文影响研究 东北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采矿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总结 上海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和北京市优秀教师 国家教学成果奖简介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一)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二)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三) “纺织之光”2016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巡礼(一) “纺织之光”2016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巡礼(三 ) 中国文学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分布特征考察 江苏省5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 江西省教育支出效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中国联通获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Z].1994年3月14日国务院令第151号.
[4][5]肖念,张萍.高校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特点分析――来自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81-84.
Study of the First National Teaching Achievement Priz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Strategies
Du Zhen, Wang Menglin, Chi Liquan
Abstract This essay summarizes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first Vocational Teaching Achievement National Award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istrict, industry, awarded institutions and them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ina’s eastern district occupies greater proportion in winning the prize;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warded projects and the three industries and the ones related to the tertiary industry are dominant; the key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 won the most awards; there is a vast scale of projects on the themes such a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ducation-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the ones particularly characterizing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ddition, most of the awarded projects were completed by teams. To nurture vocational achievement award project, one should comply with the buildi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the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ci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concentrate on enhancing the education quality, by selecting the correct direction, the promising project, the excellent person in charge and the team members, ensuring enough time, funds and the supporting materials.
盛泽镇党委副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主任赵菊观在会上致辞,他表示,近年来盛泽镇通过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盛泽纺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科技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实力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一条从原料、织造、印染、织物后整理、深加工到服装、服饰、家纺产品的完整纺织生产链,建成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纺织产业体系,盛泽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基地,集“中国丝绸名镇”和“中国纺织名镇”于一身,是享誉中外的“z绸名镇、纺织名城、面料之都”。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在会上对纺织化纤行业运行进行了分析。他表示,目前我国纺织行业总体情况是经济效益稳中趋缓,结构调整明显加速,全球布局趋势明显,内销增速基本平稳,运行质效有所提高。端小平指出,当前化学纤维在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从2016年数据来看,占比已经达到84.23%,形成了很强的竞争优势。端小平表示,现在是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制造时代,“互联网+纺织化纤”是化纤发展新动力。
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王加毅表示,要加大产品开发与创新力度,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近年来,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规避常规大路货――通过产品开发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业内企业围绕着产品创新、建机构、上设备、建联盟,形式多样成果丰硕,应用于服装、家纺、产业用各领域的长丝面料涌现了大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效益可观的新产品。目前,化纤面料全行业产能、产量和市场需求量仍处于增长态势,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是纺织工业中最具市场活力和技术的产业之一,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王加毅表示,作为行业协会,引导企业做好产品开发、重视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始终是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