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30 06:58: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汉语言文学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本文阐述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预测了其就业趋势,提出了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具体对策。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人才;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关键词】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就业现状;对策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学科,为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高校人数不断扩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差异性等原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专业的对口性、就业的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了所有学科中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在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了汉语言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计划不相符,同时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急需改进与优化。实践中,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往往只重视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所忽略。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已构建了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对于网路技术、法律、经济等学科的知识涉猎与掌握较少,缺乏对于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使得学生实践锻炼的时间与机会较少。部分院校为了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增设了商务礼仪、新闻学等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形成优势学科,不能突出其专业特色。
2、教育方法与理念具有滞后性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人才需求标准的多元化,在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观点与现象也呈现出了时代特色。但是在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多元化人才需求标准不相协调,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与时代性。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然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充满了兴趣。注重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在上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思考遇到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预测
1、就业区域的变化
以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为了众多毕业生向往美好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追求梦想的重要选择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人才的大量聚集,虽然机会较多,但是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发展而言,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在经济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中西部的就业机会与发展机遇逐渐增多,同时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生活成本与压力都相对较小,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国家政策的重要支持,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中西部以及三线城市、乡镇企业等都会成为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就业时的重要选择地。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今后选择就业区域时,愿意到基层发展的人数将会有所增加。
2、企业和基层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公务员、事业单位是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职业选则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由于近年来公务员热的持续升温,公务员考试的竞争也日常的激烈,尤其是大城市的公考,可谓“万人同挤独木桥”,最终成功的人数比例还是相对较小。更多的毕业生还是会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就业。由于国家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等的优惠,对到基层、西部就业毕业生的奖励与支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与条件。将来也会有更多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3、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将供不应求
在社会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不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而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既掌握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又懂得经济、网络技术、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青睐。敏捷的思辨能力、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与写作能力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其顺利实现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与基础。
四、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具体对策
1、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科学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实效性与服务育人功能的体现。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学科建设、大学生文化教育、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诸多功能。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将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有机集合。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最终会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信念与理想而不懈奋斗。因此,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应该体现出时代特色,与社会企业所需求人才的标准与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其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其应用文写作功底,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2、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更需要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及文学审美经验。传统的培养模式大都强调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注重文学史知识及文学理论的传授,文学审美实践成为文学知识的演绎和附庸,忽略了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果将文学知识的传授与当今流行的网络、影视、游戏、动漫等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3、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传统的培养模式写作课较少,即使有也多为基础写作,讲授写作的基础知识或专业写作,或以体裁为主进行分类讲授,但课时远远少于文学类其他课程。应根据社会需求,大大增加写作课的课时,开设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写作课程,如策划书写作、文案创作、公文写作、故事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创作、脚本写作、影视评论、文学评论等,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就业需要。
五、结语
在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因此,探讨其就业现状,分析未来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提出提高其就业率的具体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汉语言专业最主要的几门课程就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写作以及一些教学理论知识。这些课程都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课程,是汉语言专业出身必备的技能。
2、除了这些课程外,我们还会学口语表达、有听说读写训练,学文艺理论以及选修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等。另外,还会上一些公共课程,比如大学英语,毛概等课程,而且毛概一些学校是开卷考试,很容易通过,而且该专业不学高数。
3、大学学汉语言文学,其实是把高中所学的知识更加细化,把语文知识展开学习,更加系统地学习语言与文化知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此外,大学课余时间还会看大量文学作品,补充和扩招知识点及阅读量。
(来源:文章屋网 )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 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 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论*文*网]
3 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 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
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把人文科学列为了人类社会三大类型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一,足见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语言文学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么作为影响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任务到底是什么,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首要问题。无可厚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所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工作离不开对人的教育、对人类的研究、分析和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将业务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大多数高等教育学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目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1)适应性原则。教育是为实践服务的,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现代科学技术飞快发展,使得社会各行各业要求毕业生掌握一定的现代技能,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要注意紧跟时代,设置有关新课程,更新课程体系,适应新时代的需要。(2)系统性原则。在课程体系结构规划过程中,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充分考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要注意保持知识结构的科学性,最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3)稳定性原则。课程需要更新,但同时也需要维持稳定性。因为从文学的角度讲,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专业中的一些基本课程是经过多年实践考验的,已经被证明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中核心的部分,是必须保留而不能轻易取消的。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设想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策略
一、引言
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这一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辉煌年代,同时也出生在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年代。他们不仅学习着我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在接触并学习着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的共同影响。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大众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加上部分国人宣扬的崇洋思想,导致很多大学生开始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价值观。其中有些大学生过分重视使用价值但却忽视了社会价值,信念不坚定,甚至出现道德价值观沦丧的情况。在这种局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无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现阶段如何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制约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下面将一一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内容不确定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导致人们在选择文化时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正因如此,才导致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在当今社会,受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文化也就越发达。正因如此,才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出现了崇洋的现象,他们过分推崇西方文化但却忽视了本土文化[1]。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和现实社会的联系不多,再加上教学内容和文字相对难以理解。以上种种,都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敬而远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深度和大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二)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老旧
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无处不在。正是由于创新,才有了今天发达的人类社会。21世纪是一个创新至上的世纪,各行各业都在与时俱进,教育行业也是亦然,当前很多专业授课都开始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来进行。然而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研究可知,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老旧,教师教学的重点始终还是课本的知识体系。相比之下,其它科目的教学除了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外,还专门创新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介。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的老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同时也无法吸引大学生对本专业产生兴趣。正因如此,才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成果一年不如一年。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比较落后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当前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新颖的文化观点和现象层出不穷。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逐渐表现出与多元化文化背景的不协调,创新性和时代性也明显明显不足[3]。虽然当前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都会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学习,然而他们当中少有人会重视启发并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上种种,都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同时也无法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效性。21世纪多媒体发展十分迅速,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大学生们也对新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时,必须要切实考虑到大学生对新媒体教学的需求,然而这恰恰正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所欠缺的。由此可知,教学方式的落后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发展迟缓的重要因素。
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的措施
针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想要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可以通过如下几条措施来进行。
(一)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课程体系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时效性以及服务育人的成效。在改进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科建设、大学生文化教育以及应用型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同时也要确保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锻炼。大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未来都必须要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这样才可以使大学生所学转化为他们的综合能力。针对于此,在设计汉语言文学课程时必须要凸显时代特色,要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结合在一起,一边培养大学是理论知识,另一边还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大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实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在现代教育中,虽然教育的主体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大学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教师是大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他们不仅要教授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公文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明确自身理想信念,做好自身人生职业规划,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格品质和文化底蕴的目的。然而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达不到这一要求。针对于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与时俱进,要逐步解放思想,同时改进传统老旧的教学方式。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阅读书籍的建议,同时为其制定科学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并定期召开交流会,使师生之间得以顺利交流心得与体会,并且由教师做出最终评价。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大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实现自我提升。
(三)大力培养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分数的“学霸”,他们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企业的运营都需要实践应用能力更强的大学生,表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这些企业往往更需要那些基础知识储备扎实、口才良好、文笔良好同时还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课程,根本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学习掌握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方法及能力[5]。也就是说,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和自身理论水平,形成自己对于社会和世界的独特认识和见解。由此可见,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时不仅仅要重视对大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的灌输工作,同时也要重视起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可以选取创新性较强的主题,在准备充分之后,让大学生以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进行互动,同时交流彼此之间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定期组织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口才。因为在演讲过程中,大学生的实际发挥完全是由他们在日常学习中的知识积累和临场实践应用能力所决定的。通过演讲比赛,可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继而增强他们对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兴趣。
四、总结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面的内容,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老旧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比较落后等问题。针对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以及大力培养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等解决对策。未来随着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相信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事业的发展也将步入更加辉煌的明天,我国传统语言文化也将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秦廷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J].青年文学家,2015(33).
[2]赵一凡.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间的关联[J].语文建设,2015(12).
[3]李人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美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3).
[4]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5]钟其鹏,黄宇鸿.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大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0(07).
【关键词】“互联网+”;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
1.互联网语境下传统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分析
汉语言过去的学习方式都是采用课堂化的教育方式,其本质还是从生活中来并到生活中去。但论如今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授的是课堂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因此而形成生活。汉语言本就是对生活中词语的总结与分析,但在新一代互联网环境下只有将网络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相互融洽,才能引起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而现实情况中汉语言在网络流行语境下出现了无边界、超媒体、跨时空、数字化的特点,并使用这种方式创造更广阔的表达方式。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传播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学载体,汉语言文学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是中华民族普遍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有着一定的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汉语言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掌握人数最多的语言种类。汉语言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由于中华民族人口数量众多,也是汉语自身的语言魅力及文化气质的共同作用。以汉语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人在传统生活中的社会实践,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语、歇后语都有着不同的寓意,如纸上谈兵、毛遂自荐、破釜沉舟等,古人将丰富的道理进行了高度“提纯”,时至今日,这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
2.互联网语境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出路分析
2.1网络空间、论坛、社区等各种平台的推广
网上的博客、腾讯、微信、QQ、微博、视频、分类信息平台等各种论台和社区等,都可以不受地域、时间、人群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进行不断的传播。同时,網民更可以通过网络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快速传播。如各高校还可以举行栏目不定的相关活动开展不同的文学相关话题进行学习和讨论,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2.2充分利用多种网络传播平台
所谓网络平台,是指以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展示渠道为代表的传播媒介,在传播工具的选择方面,可以是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多种形式。然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网络传播平台在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容度等方面都有着明显提升,新的网络传播格局已经逐步形成。以“微传播”时代下的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传播平台为例,它们的使用,加强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的传播,并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传统交往模式,促进了包括汉语言文学在内的文化繁荣与发展,更新了人们长期坚持的传播理念。互联网平台支持下的汉语言文学传播方式有着较高的互动性,以至于在短期内实现较为广泛的传播。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可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方式,以信息推送的方式,使党员干部能够及时、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学之美,并主动参与到汉语言文学艺术作品的品鉴工作中,为现代汉语言文化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2.3基于二维码的数字化传播
自2014年以来,我国居民人均阅读量持续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全国数字化阅读所占比重将会持续性增加,为保证市面上相关读物的可读性,则需要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数字化转变进行研究,提高其适应性。当前,以二维码技术为代表的汉语言文学传播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虽然二维码所使用的面积较小,但是却有着独一无二的数据存储方式,这也就不难解释二维码辨识度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了。因此,根据二维码数据存储所具有的特点,可以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分类存储,建立汉语言文学数据库,并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展现,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就可以轻松获取相关内容。
论文摘要:我国各个高等学校专业设立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同时又是学校专业组成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便是汉语言文学。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较为广泛、社会各个行业对其需求比较稳定,等等。但是,在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与经济文化也在飞速向前发展,这都在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人才战略观念,更对传统的人文类专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能被很好地开发、锻炼,其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解,没有独立思考时间,灵感的产生仅仅是一瞬间。可是,学生在课堂上还要听老师讲解,在这一过程中,灵感磨灭了。此外,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只是讲解书本上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对这些文学常识进行记录,学生只是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却没有对这些作品进行细细品读,在考试阶段,老师也是让学生将书本上的文学常识背诵下来,并没有涉及到阅读鉴赏之类的考试内容。这样,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就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而对文学作品却没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不能良好的沟通,老师只是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只是忙碌地做笔记,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够在沟通中学习。
二、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
(一)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该实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
在原有的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滔滔不绝,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但是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生在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时,不能接受那么多的知识,很多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消化和吸收,而且,师生之间也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老师与学生在课下也没有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沟通,老师下课就不会与学生沟通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记忆,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也不能畅所欲言,时间长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倦怠,不会在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而是盲目地接受。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在课堂上发现,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思维能够得到发散性的发展。
(二)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应该形成良性的自主探究模式,增强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会将大量的文学常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记忆,在考试中也重点考查这些文学常识,这些基础知识在课堂上占用了很多时间,学生在记忆这些文学常识的时候,没有以具体的课文为依托,导致了他们在记忆这些文学常识的时候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在考试中能够获得好的效果,可是考试一过,学生就把所学的知识都遗忘了。有的学生甚至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产生了逆反心理,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当作负担,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文学常识可以不做为课堂的重点来讲授,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学常识,而在课堂上,主要是以课本的探究为主,老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对文学作品的看法,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听取他人的发言后,也可以获取很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将被动地传输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使课堂更加有活力。
三、结语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