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gps技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25 08:26: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gps技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gps技术论文

第1篇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革新,gps测量技术也逐渐得到了完善,具有高精度等特点,有效的推进测绘行业的发展。与普通的测量技术不同,GPS测量技术能够全天作业,在进行数据监测的过程中,运用GPS不仅能够有效的实现同一位置的连续观测以及不同位置的同步观测,还能够进行全天候监测。在监测的过程中,通过系统的三维定位,就能够实现任意地点以及任意时间的监测,无论是从技术操作方面看还是从时间监测方面看,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GPS定位测量技术的优势

GPS定位技术起源于美国,从研发到投入使用,经历了20年的改进,最终成功的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GPS定位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内都得到了应用,效果较好。GPS定位测量技术具有精度高且全天候等特点。工程测绘工作通常要求较高,具有专业化与技术性等特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也逐渐向信息化与数字化等方向发展,需要运用先进的测量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

2.1测量精度较高

在工程测绘中,运用GPS定位测量技术,就能够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如此便能够保证运动载体实现最佳的路线运行。对于工程测绘工作来说,定位非常重要,按照实际的测绘需求,假如基线没有超过50km,就应当采用载波相位观测量,以此保证静态相对定位。在工程测绘工作中运用GPS定位系统中的测技术,就能够实现1×10-6以及2×10-6的精度,假如基线达到了100km-500km,相对定位的精确标准就能够达到10-6以及10-7的范围内。随着GPS定位测量技术的不断革新,测量的精度也会不断的提升。

2.2操作简便且节省时间

在工程测绘工作中运用GPS定位测量技术,操作简便,且能够节省时间。例如在工程测量中运用经典的静态相对定位模式实现测量时,假如测量的基线在20km内,单频接受的观测时间大约为1小时,而双频接受的观测时间则为15-20分钟,假如采用实时动态定位,初始的观测时间则为1-5分钟,其他不同位置的观测时间为几秒,因此在工程测绘中运用GPS定位测量技术,就能够有效的缩短观测的时间,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目前,GPS定位系统已经分为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系统技术,在工程测绘中运用GPS定位测量技术,就能够通过智能型接收机进行观测,工作人员只需安装一些开关仪器,就能够通过仪器进行实时监控。由于GPS定位测量技术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工程的测量与卫星捕捉都能够通过GPS定位测量仪器来实现,操作较为简便。此外,GPS用户接收机体积较小,方便携带,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节约人力和物力,能够有效的节约工作成本。

2.3应用范围广

GPS定位系统的应用范围一般可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是运用于与各个行业中,人们最为熟悉的是车载导航,目前GPS导航系统目前已经成了汽车的基本配置。此外,GPS技术还广泛的应用于地质与矿产等行业中。其次,GPS定位系统还能够运用于环境条件中,GPS定位是借用卫星系统实现定位,一般不会受到天气与温度的影响,在对于工程测绘来说属于一大优势,因为工程测绘通常都是在野外工作,运用GPS定位系统能够克服恶劣的环境条件造成的影响,保证定位的精度。

3GPS定位测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运用

3.1测量工程变形情况

通常工程建设涉及的范围较广,经常会遇到一些人为因素或是地质运动造成的建筑物变形以及位移,假如出现此种情况,会直接影响工程测绘工作,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受到影响。经过研究发现,造成工程变形的主要类别有大坝变形与建筑物沉降等,假如能够及时的对工程变形进行测量,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工程变形对于工程测绘工作的影响。目前GPS定位测量技术已经开始广泛的应用与工程变形的监测工作中,例如运用高精度的三维定位技术,就能够对工程建筑出现的微小变化进行分析,提早做好防范准备,减少损失。

3.2大地测量控制网点

在大地测量网点工作中,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且精度较低,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在1991年开始建设大地控制网,目前这一工程已经结束,并且已经开始运用。大地控制网能够测量数千里或者数万里,而城市控制网测量的距离较近,一般在十公里左右,但城市控制网的使用频率更高,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借助GPS定位测量技术进行大范围的测量,为城市的发展做贡献。

3.3测量水下工程

在水下作业一般难度较大,需要考虑到水下压强以及流体力学等方面的问题,但随着资源的开发,这些资源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加,进行水下工程测绘目前已经是测绘领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GPS定位测量技术包括了三维测量技术,能够从纵向或者横向两个角度进行水下测量,同时还能够将测量的结果通过计算机分析软件与制图软件等直接呈现出来。例如在进行水下作业时,进行横线测量时应当选择差分GPS技术,如此便可有效的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简化操作流程。而进行纵向测量时则应当选用探测仪,运用超声测量的方式得出具体的深度。

3.4测量矿井工程

目前我国已经将GPS定位测量技术运用于矿井工程的测量中,并通过GPS技术进行了测量演练,及时的对测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常规形式的测绘工作通常是由工作人员自行操作,人为操作较容易出现误差影响测绘工作的精准度,此外,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进行测绘工作,较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在矿井工程中运用GPS定位测量技术。采用GPS定位测量技术就能够高效的实现工程测绘中交互定位,且能够显示出最精确的测绘结果,同时还能够了解工程测绘工作的流程。为了保证测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达到最佳效果,可在测量前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于需要测定的位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测量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做好防治措施,以此保证测量人员的安全,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4结束语

第2篇

铁路信号电缆相关的位置信息与电缆故障处理效率有直接关系,维修工作人员必须对具置信息进行准确掌控,做好监控记录,严格遵守铁路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确保记录位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另外,铁路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系统主要由图纸显示、编辑标签、数据库以及GPS传感器等共同组成,其中任何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工作人员应该定期对铁路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系统进行维修检查,及时更新数据库,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性。

二、GPS技术在铁路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1.正确及完整记录电缆位置信息GPS技术在铁路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首先可以正确及完整记录电缆位置信息。利用GPS进行定位时,定位精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存在一定误差,误差值主要依据卫星信号,如果信号好,误差精度通常会控制在1m左右,保证标识的精准性,因此,在利用GPS技术确定电缆径路位置时,必须将误差值计入定位范围。另外,造成电缆事故的原因有:电缆底数不清、电缆位置信息不准确、图实不相符等。因此,为了保障电缆的安全运行,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整、可靠、安全的信号电缆分布信息档案。GPS技术的应用,可以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监控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对电缆位置信息进行准确监控,为电缆位置信息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2.信号电缆路径图信号电缆路径图的主要目的是准确反映信号设备通过电缆连接的实际状况,图符和文字是主要表现形式,对电缆的种类、规格以及基本长度等进行准确说明。信号电缆路径图通常不装设电缆埋设标识和标桩设置等。如果信号设备发生变化,修改工作只能在纸质蓝图上进行,这为电缆信息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题。GPS技术在铁路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综合运用地面监控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和用户接收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GPS技术的应用。

3.手持计算机目前,GPS定位仪的精度差别较大,提高定位仪的精度是增强硬件设备的重要手段,因此,工作人员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其精度。最后,GPS技术还可以采集电缆埋设的标识信息,准确掌控电缆标桩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信号的采集和导航巡查均在野外作业,手持计算机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非常明显。手持计算机装置以GPS定位配套应用软件为核心,通过地面监控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和用户接收系统可以完全满足电缆标识、标桩位置以及电缆盒的采集、导航要求。

4.信号电缆埋设位置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GPS信号通常与电缆径路图相连接,电缆径路图在运行GPS应用软件之前,通常会经过数据格式转换满足信号管理需求,GPS光标的显示位置设定在电缆径路图表面,通过地理监控系统和空间卫星系统确定准确的地理坐标。在进行电缆标识、标桩以及相和位置的采集工作之前,电缆径路图中的电缆或箱盒不储存任何信息。标桩具有编辑功能,可以准确判定出地面标桩在电子图面上的具置,对当时的GPS地理位置数据进行采集,并显示定位标记,这个标记即电子标桩。与之相应的还有对应的电子标桩,电子标桩在实际工作会依据信号电缆的埋设状况建立档案,促进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工作。

5.应用效果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系统综合使用GPS技术后,可以对电缆埋设标识、标桩等位置进行具体掌控,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电子版信号电缆路径图在指导信号电缆业务管理的同时,还能提高信号电缆的安全管理能力。如果新人上岗,不需要专人指导,可以直接通过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系统了解信号电缆的埋设分布状况。如果信号电缆位置信息发生变化,通过该系统可以及时对发生变化的信息进行调整,并自动存档、备案。GPS技术在铁路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成功研发出了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促进了图表位置信息的稳定性、完整性和正确性,使电缆位置信息更加安全可靠。

三、结束语

第3篇

一、GPS系统组成及优点

GPS定位系统主要是由工作卫星的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及用户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分别具有独立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各部分之间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定位系统。

GPS地面接收机接受天上四颗以上的定位卫星的电磁信号,接收机可根据所接受到不同卫星之间信号的时间差,准确的计算出接收机该时距离各卫星的距离。由于GPS卫星在空中位置可知,因此可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将卫星位置和已测出的距离进行换算,确定接收机在地球上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拔等地理信息。目前,GPS导航系统已开始应用于考古测绘、农业生产、城市交通及国际战争中。如在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地区,因其是汉魏遗址,所以是考古重要地点,文物保护部门利用该定位专业技术,对遗址进行精确定位,并将遗址群绘制成为平面彩色图系,不仅使数据精确,更节省了人力物力;城市交通上以上海为首,历史性的跨入了“卫星时代”,交通部门可通过卫星定位对城市车辆进行定位,方便政府部门的管理,更便捷了百姓生活;国际战争上,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能够准确计算敌方阵营及重要部署,能顺利开展战争,给敌方造成致命突袭,有力把握住战争局势。

现采用的最新GPS卫星定位系统,能对发生的各种复杂变更情况较快适应,节省时间,避免人力损耗,能克服传统测量方法所存在的弊端,对动态监测过程能够真正实现数值化和信息化。在工程测量实际测绘过程中,GPS系统不只可以用于测量和导航,同时可用于测速及测时。GPS定位系统在测量过程中具有如下优点:

1.测站间的相互通视是传统测量学中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但在利用GPS定位系统过程中,避免了测站间的通视问题,能够使选点更加方便灵活,并使造标费用大大节省。

2.定位精度较高。GPS测量的优越性能随距离的增长而愈显突出。在一份对北京土地开发项目实施中,所要开发地区涉及10个边远郊县,而且多数位于山区地带,工作人员进入该地区后,易迷失方向,难以定位。通过GPS测绘专业技术的使用,可在50km以下的基线上,相对定位精度达到百万分之一上,在100km以上的基线上,定位精度达到千万分之一,轻松解决定位难问题。

3.定位迅速。利用该定位系统进行静态相对定位时,对20km以下的基线,快速相对定位通常只需20分钟;在动态相对定位时,完成初始化工作以后,可任意时刻对流动站进行定位,观测时间仅需几秒。

4.全天候工作。利用该专业技术进行观测定位的过程中,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不会因天气状况影响观测效果。在平面控制测量的过程中通常以导线如结点、闭合导线的形式进行测量;在重要构造物测量时,通常布设成线形锁、三角网的形式。

二、工程测绘过程中GPS专业技术实施

1.工程测绘选点与标志的建立

在选点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求:点位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带,同时保证该地带视场要开阔;在对电磁波有干扰的地带不宜选点,如高压线、电视台及大面积的水域地带都将干扰电磁波的接收,在选点时不容忽视。

2.工程测绘外业的观测

GPS的对外观测作业主要有天线的安置、实时观测及对观测结果的记录等。

2.1安置天线

安置天线过程中主要注意对中、定向、整平和对天线高的量测。在静态相对定位的过程中,要把天线架设在三脚架上,并在标志中心的上方进行对中,同时保持基座上的水准气泡在居中位置。调整天线定向过程中,要确保定向标准线正向北方,误差小于5度。测量天线高时,应从相位中心量起,直至观测点的标志中心,此段垂直距离即为天线的垂直高度。

2.2观测作业

在进行作业观测任务时,及时捕获卫星的信号,并实时跟踪处理,获得定位所需的信息和数据,在安置完天线以后,为确保电源和接收机的正常开通,要将接收机安置在离天线不远的安全区域内,在开启电源进行观测时,要保证系统已检查无误。

2.3数据处理与成果校核

为了保证对外观测的质量和预期定位精度的实现,对观测成果的校核成为一重要环节。在结束观测任务以后,要对获得的观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校核,对出现的不合格的观测结果要及时采取补测措施,经确认数据无误后,方可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GPS工程测绘实施实例

1.GPS用于大桥的控制测量

作为对长江两岸鄂州市和黄冈市起连接作用的鄂黄长江公路大桥,在建造初期为使施工及设计便利,采用GPS专业技术对首选方案Ⅲ、Ⅳ桥位进行Ⅲ等平面控制测量。以双大地四边形布网作为设计方案。与江面垂直的长边约为1200m,平行的短边约为500m。双大地四边形与两个国家Ⅱ等以上大地点联测。

在平差处理以后,控制网的精度通常为:误差在最弱点位中为1.93cm,在最弱边长相对为1/113000,使Ⅲ等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得以了满足。

2.GPS测量用于导线控制测量

在河北境高邑至邢台段的京深高速公路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坦荡平整,最大相对高差在20m左右,平均海拔大约在50m,境内分布较多村庄。植被多为小麦及田间行树并密集分布着机耕道和公路。

在导线测量过程中,采用三台Wild 200 GPS接收机,采用点连接方式开始作业,三台接收机同时作业。完成作业后,使其向前滚动。

3.GPS测量用于密林、密灌地区路线控制测量

第4篇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是由由24领卫星组成,其中包括21颗工作卫星和2颗备用卫星,并均匀的分布在6个近似圆形的轨道上。各个轨道平面之间的倾角为55,平均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一般情况下能同时观测到6颗卫星,最多时可到9颗卫星。GPS定位原理类似于传统的后方交会原理。如果已知空间GPS卫星的具置。如果仅需确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则GPS接收机只需要继续接收3颗GPS卫星发射出的卫星信号。也就是取得卫星到测站点的几何直线距离,就可以根据后房交会的原理确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但实际中因为造价或工程费用的原因,GPS接收机中的时钟精度是有限的,同时与GPS时间相比有较大的偏差,所以就需要将这一时间作为待定的参数,将其与待定空间参数结合并就解,因此最少需要4颗全站仪卫星。

2GPS在道路桥梁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道路工程测量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GPS技术为道路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以GPS技术为依据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相关技术,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用于道路工程测量中的测角、测距、测高程为主体的地面测量定位技术。与此同时定位范围已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间,定位方法已从传统的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传统的导航和测量领域扩展到当今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领域。当今,我国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例如:GPS技术已普遍应用到国家大地水准网、城市高程控制网、道路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中,同时在石油勘探、通信线路、高速公路、地下铁路、建筑变形、隧道贯通、大坝监测、地震的形变监测等也已广泛的使用全站仪定位-GPS技术。同时随着GPS差分定位技术和RTK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的不断发展,单点定位精度不断提高,GPS技术不仅在工程方面应用广泛,在导航、石油物探点定位、运载工具实时监控、地质勘查剖面测量等领域将有更加广泛和优越的应用前景。

2.1GPS在道路建设工程控制网中的应用道路工程控制网是道路工程建设、管理和维护的基础,其精度要求与道路工程项目的性质及规模关系密切。常规的方法多采用边角控制网进行布设。而利用GPS定位的方法建立道路工程控制网,具有点位选择限制少,作业时问短,工程费用低及成果精度高等特点。且GPS定位方法可用于建立道路工程首级控制网,及变形监测控制网、工程勘探、道路施工控制网及隧道等地下工程控制网的布设等等。为保证工程的精度GPS定位方法通常采用载波相位静态差分技术。以保证工程数据精度能够达到毫米级别。

2.2GPS在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变形监测技术主要应用于监测大桥、高层建筑等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地基沉降、位移及其整体的倾斜状况等。变形监测工作的特点是被监测建筑物的尺寸比较大,监测环境复杂且对监测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传统常规的监测技术是应用水准测量的方法,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传统技术是应用小角度测量方法。投点法及视准线法监测地基的沉降位移和及整体的倾斜状况。当今GPS技术也可应用在变形监测领域,通常我们通过建立高兴度的GPS监测网,得到毫米级季度的嘴对平面位移与相对竖直监测数据,然后通过利用全站仪进行监测对比。实践表明GPS技术可以完全取代高精度的边交网控制测量,且精度相对较高。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GPS控制网更加方便快捷。

3GPS技术应用在道路桥梁工程测量的优点

3.1GPS技术用途广泛:GPS技术可应用于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在工程测量领域里,GPS定位系统可应用于大地测量、地壳板块运动监测、工程施工、道路桥梁建设等领域,可以应用于建立各种工程监测网及进行各种繁琐的工程测量等。进行各种工程测繁等。自动变形监测系统、工程施工的自动控制系统是未来GPS技术的在工程测量中的研究方向之一。

3.2利用GPS技术在进行线路测量时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GPS测量技术采用的是卫星定位原理,可以再任何的时间地点连续的进行观测工作,且可以在视线不佳的天气或夜间进行观测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该优点是传统的光学测量仪器无法比拟的。

3.3GPS技术定位精度高利用GPS进行测量其精度较传统方法要提高很多。其中、短距离精度可达毫米级。其中大型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监测如果采用特殊的观测手段方法和适当数据处理模型和软件后。其平面精度可达到亚毫米级。

3.4GPS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工作效率高GPS技术对测量的数据具有存储功能,通过计算机连接和绘图软件可以直接将测量的数据结构生成平面图和断面图,从而大大减小了绘图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践表明,GPS应用在道桥工程测量中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简化传统的测量程序,从而大大的缩短了测量时间。利用GPS控制网进行选点其灵活度高,布网方便,基本不受通视、网形的限制,特别是在地形复杂、通视困难的测区,利用GPS技术其优越性更加明显。

4结束语

第5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lide monitoring, the accuracy of GPS and InSAR technology in landslide monitoring and its problems were explored respectively, and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se two techniques applied to landslide monitoring were gave. Besides,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fusion of GPS and InSAR in landslide monitoring were discussed, and the advantages were analyzed.

关键词: GPS;滑坡监测;InSAR;数据融合

Key words: GPS;landslide monitoring;InSAR;data fusion

中图分类号:U216.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55-01

0 引言

影响滑坡体稳定的主要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岩土结构因素、环境因素。滑坡体滑动实际上是以上各种因素共同集成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对滑坡体稳定的贡献量互有差异,其影响规律也是极其复杂的。这要求采用有效的监测手段对这些潜在或是正在滑动的滑坡体进行监测,以避免当大面积滑坡产生时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

目前滑坡监测主要是人工定期到现场采集数据,监测数据缺乏实时性,不能够真实表现滑坡所处的状态。另外,很多不稳定边坡处于边远地区,人员很难到达,尤其是在滑坡的临发阶段,人员到现场监测可能存在危险。本文针对GPS与InSAR这两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特点,存在问题和现状做了探讨,并阐述了这两类技术的数据融合方法和优势等。

1 滑坡监测中的GPS方法

1.1 GPS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利用GPS进行变形监测的最好精度约为±0.5mm。很多人认为,通过连续观测可以得到高精度的移动量,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如果数据标准离差小,即使是在短时间内获得的,也比延长观测时间、增加观测次数得到的性质差的数据好得多。另外,用GPS测量地表面移动的结果不是在瞬间求出的,是基于一定时间来接收数据,进行基线分析算出的,因此GPS和其他观测工具的区别是需要在分析之前进行大量的数据积累,在1h间隔的高密度的测量情况下,在利用计算机等的联机化的同时,长期的商用电源供给成为必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早在1026年,我国就记载了长江新滩滑坡的发生。然而,因当时监测手段有限,达不到监测要求,因此对滑坡的监测和研究,国内外均起步较晚。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瑞典就开始研究滑坡。日本于1968年发生山体滑坡灾害,造成大规模损失后,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已经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20世纪70年代我国成立山体滑坡研究所,采用经典大地测量仪器和工具进行山体滑坡的监测,并找到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美国在1994年完成了全球定位系统计划,并对全球定位系统在高精度定位方面开展了全面的研究。我国利用GPS监测山体滑坡也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且大多集中在中国的西部、西南等频繁发生山体滑坡的地区,由于我国东部以往较少发生山体滑坡,所以对各区域山体滑坡的研究还少之又少[1]。

2 应用InSAR技术监测滑坡

2.1 InSAR技术运用于滑坡研究的局限性 采用InSAR技术进行滑坡研究应尽量避免相位去相关问题,减少数据处理误差和相位解缠误差。目前,卫星雷达干涉测量获取地表形变速率目前还只局限在速度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于滑坡的特性,通过InSAR技术监测滑坡的研究相对较少。在1995年,法国首次对其境内的一部分滑坡进行了研究,随后意大利、加拿大和德国等国陆续开始对滑坡进行相关研究。欧洲多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研究人员将InSAR技术运用到滑坡监测研究中,得到了较多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滑坡灾害调查、滑坡动态监测、滑坡空间分析与灾害预警预报。

国内利用INSAR技术监测滑坡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研究集中在INSAR技术方法、原理及其在国外研究的进展,对滑坡的研究仅为一小部分工作,具体的应用实例研究很少。谭衢霖等于2002年分析了崩滑流雷达遥感应用的潜力,综述了我国崩滑流遥感的应用现状,着重分析了成像雷达遥感在崩滑流识别、监测、预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3]。

3 GPS-InSAR数据融合用于滑坡监测

在时间分辨率方面,GPS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间隔重复采集数据。GPS连续运行站还可以提供连续、区域性的对流层等数据。目前GPS连续运行站网的采样间隔多为30s,有些站点的采样频率甚至达到了几十赫兹,也就是说,GPS网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时间分辨率。而InSAR数据目前主要还是来源于星载SAR,其时间分辨率较低,还不能满足当前的形变监测要求。

由上所述,GPS与InSAR具有很强的技术互补性。仅依靠INSAR数据或GPS技术,无法获得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滑坡数据,须加入其他必要的技术手段来加以改善[4]。

4 结束语

利用InSAR与GPS技术的互补性进行滑坡变形监测的研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①InSAR技术可以获得斜路径上的形变,而GPS观测的是三维方向的形变量;②InSAR技术对干涉影像的轨道参数、季节和天气状况都有严格要求,适当选择图像非常重要,要使得到的结果最能代表地面形变量,就应当选择两幅最佳匹配的SAR影像对,可以将误差减少到最小;③应充分利用非常近的轨道获取的InSAR数据,轨道基线长度不应超过100m,以消除地球表面地形的影响;④基于永久散射体在长时间间隔内仍能保持相干的特点,采用永久散射体技术来消除大气的影响,提高数据的利用率;⑤建立GPS连续运行站网,充分利用GPS采样高时间分辨率的优势,建立水汽模型,确定绝对坐标,为InSAR测量提供可靠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邱健壮.GPS用于三峡库区滑坡监测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赵峰,隋秀英,吕平等.日本有关GPS在观测滑坡体移动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2,(4):11-13.

第6篇

关键词:GPS建筑变形,监控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在形体和结构上显得日益复杂,加之施工工艺不断改进,这就对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由于高层建筑物有很多不利的监测环境,而施工工艺的改进又对形变监测工作提出了快速、高精度的要求,这些都让传统监测方法工作时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新的监测方法尤显重要。GPS系统由卫星星座、接受机和地面控制站三大部分组成。作为20世纪一项高新技术,它因速度快、全天候、自动化、测站间无需通视、可同时测定点的三维坐标及精度高等优点,而获得了广泛应用。

1 GPS与传统测定方法的比较

1.1传统方法测定高层建筑动态变形的特点

在测定高层建筑变形量时,传统的测定方法有加速度传感器法、激光铅直仪法、全站仪法、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等。论文写作,GPS建筑变形。

加速度传感器法所测得的位移误差较大。激光铅直仪法只能提供建筑物局部的、相对的变形信息,测量精度较低,易受气候、风等因素影响。对较低的建筑物较为适用,对于高大建筑物(高度300 m以上),精度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全站仪法测定的是建筑物的绝对变形信息,可用于各类建筑物,但在恶劣气候条件(如台风、大雨等)下,因激光跟踪目标困难,所以使用受到限制。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由于摄影距离不能过远,大多数的测量部门不具备摄影测量所需的仪器设备,因此,尚不能普及应用。

所以不难看出,加速度传感器法、激光铅直仪法、全站仪法、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等观测技术,在精确度、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已不能满足高层建筑的动态监测要求。

1.2 GPS测定高层建筑动态变形的优势

随着军用技术转民用的限制逐渐降低和高速发展的硬件和软件技术,GPS技术的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1)可以全天候观测。实时动态(简称RTK)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RTD GPS)测量技术。可通过实时计算定位结果,便可监测基准站与用户站观测成果的质量和解算结果的收敛情况,从而可实时地判定解算结果是否成功。

(2)仪器精度高。GPS相对定位精度在50 km内达; 100~500 km达,1000km以上可达。且独立布点不会有误差积累,测量过程自动进行,不会有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测量数据稳定可靠。

(3)自动化程度高。用GPS接收机进行测量时,仅需一人将天线准确地安置在测站上,量测天线高,接通电源,启动接收机,仪器即自动开始工作。在结束测量时,只需关闭电源,收起接收机,便完成野外数据采集。

(4)可减少误差。在变形监测中,只要天线在监测过程中能保持固定不动,接收机天线的对中误差、整平误差、定向误差、量取天线高的误差等并不会影响变形监测的结果。

(5) 操作方便。仪器体积小,重量轻,容易携带搬运,劳动强度小,外业工作量小。

(6)应用前景广。GPS技术具有全球、无误差积累等优点。使观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GPS变形监测技术

2.1 GPS变形监测模式

GPS用于变形监测的作业模式可概括为周期性和连续性两种。当变形体的变形速率相当缓慢,在局部时间域和空间域内可以认为稳定不动时,可利用GPS进行周期性变形监测,监测频率可为数月、一年或甚至更长时间。连续性变形监测采用固定监测仪器进行长时间的数据采集,获得变形数据系列,此时监测数据是连续的,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周期性监测模式一般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方法。论文写作,GPS建筑变形。连续性监测模式,适用于对自动化要求高,数据采集周期短的监测项目。在数据处理方法上,可选择静态相对定位和动态相对定位两种方法。在一些高层建筑物等工程的动态监测中,可运用GPS连续监测模式。论文写作,GPS建筑变形。该模式实现24小时的连续观测,使监测、监控、决策实现远距离控制,但该模式要求GPS接受设备必须永久固定在变形点上成本较高。

2.2 GPS在变形监测中的测量方法

按监测对象及要求不同,GPS在变形监测中可选择静态测量法,快速静态测量法和动态测量法三种。

1)静态测量法:静态测量法,就是把多于3台GPS接收机同时安置在观测点上同步观测一定时段,一般为1小时至2小时不等,用边连接方法构网,用后处理软件解算基线,经平差计算求定观测点三维坐标。这种方法定位精度高,适用于长边,测边相对精度可达。论文写作,GPS建筑变形。论文写作,GPS建筑变形。

2)快速静态测量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对监测点的观测。其工作原理是:把两台GPS接收机安置在基准点上固定不动连续观测,另1~4台接收机在监测点上移动,每次观测5~10分钟(采样间隔为2秒),经事后处理,解算出各监测点的三维坐标。

3)动态测量法:该方法又分准动态测量方法和实时动态测量法。实时动态测量方法原理是:在基准站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在各监测点上移动观测(1~3秒钟)的GPS接收机,移动GPS接收机在接收GPS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基准的观测数据,再根据差分定位原理,实时计算出监测点三维坐标及精度。

一般基准网应采用静态测量方法,当基准网的边长超过10 km,要考虑基准网的起算点与国际IGS站联测,基线向量解算时采用精密星历,保证基线解算的精度。对监测点进行测量时,可采用快速静态测量法。在桥梁监测时,可选择实时动态测量,如果距离近,基准点与监测点有5颗以上共视GPS卫星时,精度可达1~2 cm。

3 GPS测量数据处理

GPS数据处理过程可划分为基线解算和网平差两个阶段。

GPS基准网的基线解算,应采用GAMIT或Bernese软件和IGS精密星历。平差计算应采用PowerADJ科研办软件。对高精度GPS的数据处理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对GPS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同步观测网的基线解;二是对各同步网进行整体平差和分析,获得GPS网的整体解。这些软件数据处理的重点都在于同步网的基线处理,而在网平差分析方面,特别是多个子网的系统误差分析、粗差分析及随机误差处理方面,暂无好的处理方法。

4 结语

GPS这种全新的定位手段,在工程实践中已逐步得到认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的发展时期,各种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采用,使建筑工程这一传统产业呈现勃勃生机。论文写作,GPS建筑变形。随着GPS技术的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有关高层建筑施工领域的应用技术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实践方法的探索、信号接受手段的更新、信号处理方法和软件的开发等的发展,再加上若干工程的应用、积累和提高,GPS技术将成为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方面广泛使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大杰等.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数据处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40-55.

[2]余绍铨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60-65.

[3]罗志才等.GPS用于监测高层建筑物动态特征的模拟研究[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7(8):20-22.

第7篇

关键词:GPS,干扰,干扰抑制

 

1概述

GPS导航系统能为陆、海、空、天的各类军民载体全天候、24小时连续提供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密时间信息,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于精确打击武器制导、目标侦察、C4ISR系统等。随之在军事作战应用中的推广,它易于受到干扰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在强干扰环境,其扩频增益不足以对干扰进行抑制,需要采用各种抗干扰措施。GPS导航系统对干扰抑制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其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2 GPS导航系统干扰抑制技术

针对GPS的干扰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主要包括其他无线电波(有源)、有影响的地理环境(多径)、选择可用性(SA)。

2.1有源干扰抑制技术

造成GPS容易受到有源干扰的原因是GPS接收端信号太弱,对有源干扰的抑制主要技术有:

① GPS卫星优化

主要包括提高卫星信号的强度,改善码结构和在卫星上使用一些新的抗干扰技术,如采用后向天线、增加新的军用码(M码)、使用点波束发射方式等。

② 伪卫星技术

利用装载在无人机或地面上的虚拟机构成虚拟的GPS星座转发高功率加密GPS信号。如针对地面需求采用发射塔作为伪卫星。

③ 频域滤波技术

滤波技术使得GPS接收机不易受相对于GPS的两个L波段频带外的强功率干扰。频域滤波用于频谱滤波,包括带通滤波和带阻滤波。可通过在GPS接收机和GPS天线间增加一个外围滤波器来实现,滤波过程还可采用自适应数字滤波、VLSI技术等。

④ 时域滤波技术

时域滤波是在时域内对信号进行处理,通过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实现频谱/逆谱区分,可通过在GPS接收机前端处理中增加一个嵌入块实现或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置入接收机之前。时域、频域滤波技术能够提供15—50dB抗干扰能力,但对宽带干扰通常不佳。

⑤ 调零天线技术

调零技术通常使用微带圆形天线阵或隙缝部件对干扰源方向上的自适应调零,以达到有效的定向压制。自适应调零天线是一个多元天线阵,阵中各天线与微波网络、处理器相连,处理器通过对微波网络的信号处理来调整微波网络,使各阵元的增益合成相位发生变化,从而在天线阵元方向图中产生对着干扰源方向的零点,以降低干扰效果。

⑥ 极化调零抗干扰技术

极化调零抗干扰技术是一种单孔径技术,利用电场矢量对消来消除干扰信号。其实现是使用一个探测和跟踪/控制通道来识别和跟踪干扰信号的相位和幅度,再用一个混合连接对消电路实现对复合接收信号中干扰信号的抵消。极化调零技术根据类似的干扰源产生一个极化非匹配和调整,能明显提高右旋极化GPS信号与干扰之间的抗干扰比。免费论文。

⑦ GPS干扰源检测和定位技术[3]

采用A—D频段精确目标捕获系统对阻断或干扰GPS的信号进行截获、定位,并搜集有关干扰源的详细信息,以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

⑧ GPS/惯导(INS)/多卜勒导航(DNS)组合导航技术

第8篇

1 GPS在军事中的应用

1.1 GPS导弹定位导航系统

随着各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国军事化力量的不断加强,GPS被广泛应用到陆地、航海、航空的导弹定位导航系统中。GPS和电子地图相结合可以规划行驶线路、估算行驶时间、显示移动的平台航迹,提高部队的反应能力和作战能力。GPS的定位导航作用和短报文数字通信功能相结合,可以将作战目标的位置信息等传送到指挥所,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显示作战目标的动态,指挥所可以监控各个作战平台。GPS可以实现单兵作战,为单兵提供时间信息和位置信息,同时将单兵的位置信息及时传送到指挥所,使单兵和指挥所之间及时传送指令,提高单兵的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图一为战斧Block3型巡航导弹示意图1。

1.2 提高制导和命中率精度

GPS可以提高制导导弹、空地导弹、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等各种打击武器的制导精度和命中率精度。GPS为各种武器导航后的命中精度比导航前提高2倍,弹头TNT当量提高8倍。近年来,GPS成为各种武装力量的倍增器和支撑系统。海陆空巡航导弹、导弹导航和作战平台都开始装备GPS/INS或GPS导航系统,提高命中精度和制导精度,改变传统的作战方式。

1.3 星载GPS技术

由于太阳辐射压摄动和大气阻力较难模拟,用于海洋测高、气象和遥感的低轨道卫星很难用动力法确定卫星轨道。随着卫星高度的不断降低,地面跟踪技术的动力法如多普勒、雷达、激光等,对卫星的定轨误差不断增大,定轨误差甚至达到几十米、百米,误差较大的定轨不能满足高精度应用对卫星轨道的要求。地球观测系列卫星EOS-A和EOS-B、地面高度为250~300 km的航天飞机、国外TOPEX卫星等都采用星载GPS技术,GPS可以不受太阳辐射压和大气阻力的影响,实现精密卫星定轨。

2 GPS在海陆空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GPS可以实现三维导航,步行者、陆地车辆、轮船和飞机等都可以采用GPS进行导航,汽车导航系统包括车速传感器、CD-ROM驱动器、自律导航、GPS导航、LCD显示器、微处理机和陀螺传感器构成。出租车、物流配送车等可以通过GPS技术与计算机车辆管理信息系统、无线电通信网络和电子地图等有机结合,实现交通管理和车辆跟踪等功能,使出租车、物流配送车等在城市各个地点合理分布,更好的满足城市居民的乘车需要,减少能源损耗,节约时间和成本。大部分城市都运用GPS技术建立交通数字化电台,及时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城市交通拥堵信息,为驾驶员选择路径提供方便,实现自主定位导航。利用GPS技术对海上的船只进行高精度、连续的实时定位,有助于船舶按规定航线航行,避免发生船舶碰撞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航行安全性。

3 GPS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

大地控制网包括高程控制网和水平控制网。高程控制网是对高程的基本控制,用水准测量建立,结合重力测量和天文测量,推算出各个地点的高程,水平控制网是对水平位置的基本控制,用导线测量和三角测量建立,结合天文测量、重力测量和高程测量,推算出各个地点的大地坐标。通过高程控制网和水平控制网建立坐标参考体系,定量描述地球各个物体的位置,便于测绘工作顺利进行。

我国运用GPS技术建立了国家高精度GPS A级网和GPS B级网。国家总参测绘局运用GPS技术在全国布测高精度GPS网、高精度GPS测量控制网、区域性的地壳形变监测网和中国地壳形变监测网等[1]。

4 GPS在测绘技术中的应用

GPS技术主要应用于测绘工程中流动站接收机、数据链和基准站接收机三个方面,在测绘工程已知极点中安装GPS接收机,将基准站看成高等极点,通过GPS接收机观测可见范围中的卫星,将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形式传送给流动站GPS接收机,根据定位原理计算GPS流动站的三维坐标。

4.1 GPS像控点测量

航空摄影测量工作中需要对像控点进行测量,传统的测量方法是通过设置导线测量平高点,采用GPS技术进行像控点测量可以提高作业效率,缩短测量时间。GPS像控点测量需要在测量范围内设置高等级基准站,然后在流动站测量各个像控点的高程及平面坐标。GPS像控点测量的作业时间在2天之内,大大缩短了传统测量时间,测量效率也比传统测量方式提高了3倍,还能达到像片定向要求的精度。

4.2 GPS道路中线放样

GPS可以应用到城市中道路中线放样工作中,实现一人完成放样工作,提高中线放样工作的工作效率。将城市道路中的曲线转角、半径、线路起点坐标和终点坐标等各项参数输入到GPS外业控制器,可以根据坐标进行放样,也可以根据桩号进行放样。放样工作屏幕上可以显示偏移量和偏移坐标,可以进行各个方向的移动,减小误差,使误差控制在设定量之内。

4.3 GPS控制测量

传统的测绘是由导线控制测量,随着城市中规划区和建成区的不断扩大,测绘工作量越来越大,传统的测绘工作速度越来越慢,测量精度较不均匀、较不准确。GPS测量方法可以做到点间通视,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量,提高测量工作效率,使测量结果更精确[2]。

4.4 GPS用地测量

GPS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地勘测定界测量、管线测量、水域测量、房产测量和地形测量工作中。GPS技术可以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对界址点的位置坐标进行实时测定,测量土地的使用范围。GPS技术可以用于测量用地分类和面积,对用地进行土地分析和权属实时界限测量,极大的提高用地测量工作的效率和测量精度。在地形、水域的测量中,GPS技术可以自动导航,实时、精确的测量三维坐标[3]。

5 结语

随着GPS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全球已经建立了四大导航系统,分别是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格洛佩斯”系 统、欧洲“伽利略”系统和中国“北斗”系统。如今在测绘工程、交通、农业、邮递业和渔业等行业,处处可见GPS技术的身影,GPS已经应用到国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测量时间短、定位精度高、操作简单、全天候观测、无需通视等诸多优点,GPS更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国际性产业朝着多领域、多模式、多用途、多机型全面发展,相信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中,GPS能更好的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4]。

第9篇

关键词:GPS技术,桥梁,变形监测,应用

 

1.引言

由于GPS技术具有定位精度高、作业速度快、费用节省、相邻点间毋需通视、不受天气条件影响等常规测量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因而它在测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样地,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大桥变形观测中,用这种高新技术来建立其监测系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2.桥梁变形监测系统的建立

2.1桥梁变形监测的概念及其意义

大型桥梁的建设和维护是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桥梁变形监测就是运用现代传感与通信技术,实时监测桥梁运营阶段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结构响应与行为,获取反映结构状况和环境因素的各种信息,由此分析结构健康状态、评估结构的可靠性,为桥梁的管理与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意义在于可以实时掌握桥梁现场的交通状况,有利于桥梁管理部门进行合理的交通管制,及早发现桥梁病害,确定桥梁损伤部位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突发事件之后还可以评估桥梁的剩余寿命,为维修养护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在桥梁运营状况严重异常时触发预警信号,有效预防安全事故,保障人民

生命财产的安全。

2.2 GPS变形网的优点

与传统的形变网相比,GPS形变网有如下优点:

(1)GPS形变网的观测精度与网的图形结构关系不明显;

(2)当整周模糊度确定之后,观测量的权与观测时间的增加不成正比;

(3)网中的每一条基线都含有长度和方位信息;

(4)当观测仪器和作业模式确定之后,基线解的精度与观测时刻紧密相连。即与观测时刻的RDO P(相对位置精度因子)有直接关系。

2.3GPS变形监测网的建立与实施

对大型桥梁来说,GPS变形监测网一般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以三角形和大地四边形组成的混合网的形式布设.一般来说,实地选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点位的基础应做到坚实稳固,并易于长期保存,不能选在夏季洪水易淹没的地方;(2)点位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能超过15°,以减少卫星信号被遮挡;(3)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其距离不得小于200 m,并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输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 m,以避免电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4)点位离江(河)应有一定的距离,附近不能有大面积水域,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5)点位离大桥的距离至少在200 m以上,减少大桥行车时对点位本身和GPS观测时的影响;(6)点位的数量视桥型大小而定,一般来说,在江(河)两岸桥梁的两侧至少各有一个点,大型桥梁应适当增加,还应联测国家已知点或施工控制网的点.

2.4监测数据处理

桥梁结构变形监测系统中,要进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包括:WGS一84坐标到桥梁局部坐标系变换、风对大桥位移的影响、温度对大桥竖向位移的影响、辆对竖位的影响、频析、监测据压缩储。

2.4.1监测数据预处理

对于任何一个监测系统,其监测数据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奇异值,尤其是GPS接收信号存在噪声,在用作演示前要进行监测数据的平滑处理,在变形分析的开始,有必要将该奇异值进行剔除。该系统是无人值守24小时连续实时监测系统,在传输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数据丢失的现象,这时应根据丢失点的前后数据通过插补得到该数据,以保证监测数据序列的连续性。

2.4.2坐标变换

由于GPS位移实时监测系统获得的监测点的坐标是WGS一84坐标系下的坐标,为了便于分析桥梁的变形,通常应将所得到的WGS一84坐标按高斯投影变成平面坐标,然后变换成桥梁局部坐标系下的坐标。在监测站,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和来自基准站的信息,采用GPS软件进行实时差分处理,可得到监测站的三维坐标,并以一定的采样率发送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接收各监测点的监测结果,并通过数据处理软件作进一步的处理与分析,可以得到结构在特定方向上的位移、旋转角等参数。

2.4.3.风载温度车辆荷载对桥梁位移的影响

实时记录桥梁所在位置的风速、风向,根据GPS所得测点的对桥身、塔顶、主缆的三轴向位移资料,可对大桥进行风力将就监测及结构的抗风振验算复核。GPS监测系统长时间监测大桥整体结构的位移变化,可引证因环境温度而引发的日夜和季节性的位移变化周期。对一般大跨度桥梁而言,交通挤塞是交通(车辆)荷载的主要设计考虑因素。测量和论证交通荷载设计假设和参数的有效性是大跨桥交通荷载监测的主要项目。论文参考。从GPS监测系统得出的桥身、塔顶、主缆的三轴向位移资料,可与交通荷载分布状况的监测资料互相验证,协助进一步制定桥梁结构的各级应力阶段,并用作大桥主要构件的疲劳估算。论文参考。绘出位移时程曲线图,对照相应时间内的风速、环境温度、车辆荷载等,便可很直观地显示出桥梁位移随风速、温度和车辆荷载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定量地分析出在某一温度、某一风速、某种荷载时桥梁前产生的最大位移,最后由这些成果来分析风速、温度和车辆荷载对桥梁位移的影响程度。

2.4.4.频谱分析

通过分析监测点位移时程曲线,可以得到桥梁的震动频率和振幅。利用快速傅立叶变换的方法,通过频谱分析可以得到监测点功率谱曲线,与设计的理论值或不同时段的功率谱曲线进行比较,以诊断桥梁结构的稳定性。论文参考。

2.4.5.监测数据压缩存储

桥梁动态监测系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监测系统,因而从监测系统中采集的监测数据是海量的,以至很难采用传统的文件形式管理监测数据,必须采用一定的措施。此外,对来自监测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子系统的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也应该进行有效的管理。数据库技术是管理海量数据的有利工具,而且采取一定的数据压缩技术,会对数据的存储更为有利。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对监测数据建立动态数据库,并能进行监测数据的定期更新、备份和恢复。

3.结束语

GPS技术可以克服传统的桥梁结构监测方法的缺点,测定位移值的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R T K)甚至毫米级(相对静态)的精度.GPS可以实时地得到监测点的三维坐标,特别是可实现多点同步观测,受外界影响小,数据采集方便,可实现实时性、自动化管理. 因此可较好的应用于大桥运营的安全性管理上, 国内外的多项实例也表明,GPS技术在大型桥梁变形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1] 余建杰.利用GPS技术建立桥梁变形监测网[J] 信息技术, 2008年第4期

[2] 王峰波.GPS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中位移及的监测[D]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06年4月

[3] 杨培军.基于GPS的大跨度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D]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5月

[4] 王小敏,熊军,马木欣.基于GPS的大跨度桥梁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第33卷 第2期2009年4月

[5] 苏新洲,苏欣,杨晓明.GP S在大型桥梁形变监测中的应用[J] 铁道工程学报, 2004年3月第1期(总81)

[6]林宗云,刘宗泉,余文斌.用GPS技术建立桥梁变形监测平面基准[J] 地理空间信息, 2005年2月 第3卷第1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