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04:05: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循环经济 地理信息系统 规划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027-011 循环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循环经济一词(Circular Economy)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循环经济在我国已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并引起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总体而言,循环经济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基础理论探索和示范实践阶段。
循环经济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循环经济、企业、工业园区和环境建设的静态、动态、分析决策等各种特征的统一数字化表述与认识。它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依据,采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循环经济从信息采集—处理—输出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系统,旨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管理和决策依据,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防止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和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2 本系统的简介
“柴达木循环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为“本系统”)是国家西部1∶50000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支持青海省经济建设,2006年9月由国家测绘局与青海省政府签署了“青海省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协议”,由青海省测绘局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联合建设。
3 本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系统按照功能和栏目共划分为六个模块。
3.1?循环经济信息模块
本模块对海西州循环经济的总体进行了一个客观的描述。
3.2?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模块
本模块中包括了柴达木地区四个产业功能不同的工业园区的情况和处于柴达木地区循环链中相关的企业信息。在这个模块中我们可以非常方便的从常规地图和遥感卫星影像图上查看四个工业园区的地理位置与功能简介,并可对其中的企业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对企业的详细情况进行查询。
3.3?资源信息模块
资源是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资源就谈不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收集柴达木地区详尽的水利、矿产、土地、农牧业、风力、日照等重要的资源信息,在本模块中分门别类的加以详细的描述。可以方便的在本系统中查询有关矿产的采矿权与探矿权信息、土地利用的情况、水资源的可利用情况、风力和日照情况。这些资源的详细情况可以对企业的规划选址提供比较大的帮助。
3.4?基础设施模块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进行,柴达木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相对于经济的发展还是显得有些不足,在此模块中,系统展示了柴达木地区重要公路、铁路、航空、电力等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对柴达木地区产业的布局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3.5?社会经济模块
本模块展示了柴达木地区自以循环经济建设为主提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数据的收集都来源于青海省统计局和海西州统计局,数据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3.6?生态环境模块
随着柴达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在与日剧增,在本模块中我们收集了自2004年以来,柴达木各个城区环境的数据。利用本系统的分析功能,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这些年来,柴达木地区环境变化的一个总体的趋势。
4 本系统在柴达木地区规划发展中的辅助作用
在本系统中有几个功能是非常适合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规划与建设的,由于本系统的分析功能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的加以说明,所以通过其中比较重要的展示与分析功能加以说明。
4.1?宏观查询功能
本系统数据库中包含了柴达木地区2004年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详细数据、规模以上企业的详细数据(包括企业个数与固定资产等重要内容)、环境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动植物数据等重要的各种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数据。通过系统的各种查询与分析功能,能够非常方便的查看2004年以来柴达木总体发展的一个趋势,以及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评估。在系统中我们还可以查询到各种交通设施的数据,方便投资者对于资源运输途径进行选择。
4.2?企业选址分析功能
在经过几次到柴达木地区实地调研和与地区的领导座谈与沟通,决定在系统中加入企业选址分析功能,此功能是以柴达木地区的坡度数据、交通数据、水资源数据、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进行企业选址分析的。以上数据我们先要进行入库处理,然后通过系统的分析功能在后台调用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进行企业选址分析。系统可根据设定的以上各要素权值分析出符合要求的企业建设用地,辅助管理部门规划、决策。比如我们输入各项权值,可利用土地选择:裸土地、未利用土地。道路类型选择:所有道路、道路距离小于**公里、水源距离小于**公里,坡度小于*度、地块面积大于**平方公里,系统可以根据这些权值进行自动分析,从而可从中选出适宜的地块,作为企业选址的备选用地。
4.3?人饮工程布局分析功能
在柴达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咸水湖与苦水湖,这对当地人畜饮水的安全性产生了相当大的威胁,这就需要决策部门来建设安全的人畜饮水工程项目,由于柴达木地区地广人稀,对于工程的建设来说增加了不少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在系统中加入了人饮工程布局的分析功能就显得很重要了,这在根本上可以减轻规划部门的工作,为他们能迅速做出正确的选址规划提供了一条比较快捷的道路。在此模块中,系统根据已有的人畜饮水点、柴达木地区的水源信息、人口居住信息等来进行自动分析得出最佳的建设地点,并能够分析出所建人畜饮水点所能辐射的范围及受益的人口数量。
5 结语
“柴达木循环经济地理信息系统”通过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对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大的帮助,也为在其他地区建设相关的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比较宝贵的参考。从本系统在柴达木地区的应用证明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业发展规划.
2003年4月,砀山县政府聘请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砀山县城总体规划重新进行了修编,现该规划已经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但对规划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1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特征
安徽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砀山县又位于安徽省最北端,该地区小城镇发展呈现出滞后于其他地区的明显特征。
1.1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砀山县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增长后劲不足;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质量和效益都不太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深加工业发展不足,优势资源转换不多;企业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大企业、龙头企业少,只能依靠中小企业维持着经济发展;地方财力十分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城镇和升级产业。简单地说,砀山走的是一条农业主导型的经济发展之路。随着农业弱质性的进一步显现以及农副产品特别是水果市场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一发展的低效性已经暴露出来;同时,随着周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一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1.2要素资源短缺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尚处在原始的资金、技术积累的阶段,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由于发展相对落后,砀山的要素资源积累能力低。2003年,砀山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位居全省61个县市第46位;人均财政收入不足百元,位居全省倒数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2194元,仅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才、技术短缺。全县工业企业中,科技工作人员不足百人,其中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只有1O多人。产业结构的表面合理性掩盖了产业结构深层次的不合理。按当年价计算的砀山县的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由1995年的54.7:25.4;19.9调整到2003年的45.7:22.6z31.7符合世界模型的一般规律,有其合理性。但深层次地看,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带来深层次的质量提高,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较长、附加值较高的对工业经济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制造业比重过低,仅为19.78。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的技术基础薄弱,主要为由第一产业延伸出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效益低下,主要是个体经营的小规模服务业,功能局限于每月传统的固定时日的简单集市贸易,辐射范围也仅是城镇附近的乡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呈现出要素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低度的特征。
1.3城镇化水平低下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分布密度较小,开发强度偏低,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也较小。2003年底,砀山县城市化水平约为20.6,远低于全省水平。由于产业、技术与人才的集聚度不够,小城镇功能薄弱,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较弱目前由于砀城小城镇核心度低,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较松散,呈现小城镇与乡村发展相对均衡及城镇体系结构等级弱化的特征。因此,小城镇发展带有明显的农村集镇特征,仍处在缓慢的城镇化积累的初期阶段。另外,由于教育支出不足,小城镇中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城镇化水平存在着质与量的低下。
2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不足
2.1中心城市经济薄弱
区域经济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如果中心城市竞争力强将有利于其集聚周边的要素资源,并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经济及产业腹地,一旦其要素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区域经济产生强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否则,缺少中心城市辐射,区域经济就有可能被临近的城市所覆盖蚕食、分割。
2.2推动发展的动力不足
砀城小城镇发展不仅内部动力不足,外部动力也相当匮乏。尽管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有政策上的倾斜,每年有定期相应扶贫款的财力支持。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尚未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这些资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足以使经济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一方面,尽管经济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小城镇的发展仍然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与技术的推动。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区域经济中经济同构现象严重,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往往限制在少数技术含量低、有资源利用优势的项目上,造成乡镇企业的发展缺乏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推动力。
2.3基础设施的制约
城镇物质空间环境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容量与空间。而目前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的巨大缺口是制约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以交通设施水平发展为例,在砀山县范围内无一条高速公路通过。而作为刚起步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对对外交通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落后的交通状况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2.4逆向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是经济,而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工业发展普遍力度不足。工业企业的低层次组织不仅使小城镇对周遍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力缺乏吸纳力,甚至小城镇中的一部分居民也亦工亦农,呈现不彻底的城镇化的倾向口]。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向周边乡村地区的经济辐射还相当肤浅,城镇化的推动力也十分有限。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呈现出一种逆向趋势,砀山县由于经济落后,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流人经济发达地区谋求职业,他们每年带回的资金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在集镇中买地建房,发展个体经营的服务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人才与资金在推动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3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措施
3.1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02年的39左右,比世界平均城镇化率提高的速度快一倍多,但是目前还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方面测算,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由此将创造大量的新兴城镇市场,给城镇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小城镇首要的基本职能是为农村非农业经济活动提供场所,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挖掘经济发展的潜能,以此为可能出现的跳跃式发展做好准备。
对于砀城,它首先缺乏明确的投资项目和吸引力,无论是乡、镇的或县的决策者,对其未来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缺乏具体的设想,并且认为发展的困难和阻力都相当大。因此,在规划中将小城镇发展条件划为三个层次:(1)优先建设县域中心城市,使之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县域城镇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重点发展中心镇。选择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镇,逐渐培育为新的中心镇,使中心镇成为所在辐射区域的产业、经济的核心,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3)合理发展一般镇,因地制宜撤并乡镇,引导一般城镇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3.2基础设施的选择性建设
由于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往往受到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瓶颈的制约,因而在城镇化初期全面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网络是不现实的。鉴于有限的投资能力,只能对基础设施的各项缺口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度作出分析评价,着重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区域中宏观基础设施骨架的构建,以使小城镇在未来发展中保有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的可能。
在砀城县域规划中,县域交通网的规划建设与城镇体系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和建设时序上相互协调,并适当超前;建设与城镇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城镇之间的快速联系干道;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拉动经济发展。近期拓宽与连霍高速相联接的101省道;远期与周边地区相协商,建成与商毫、连霍、京福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快速干道。
3.3城镇体系的合理规划
经济落后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的松散及小城镇间孤立、单向的经济联系不利于城镇化的进程。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政策要求将小城镇建设纳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强小城镇在村镇地域的经济、技术、政治、人口、信息等的集聚。因此,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首先需要培育自身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利用资源的稀缺性发展特色产业,谋求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使在区域中拥有多向经济联系。恰当的职能分工和产业互补有助于区域小城镇化进程,也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区域环境。
砀山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可分两步走。
近期: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重,通过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强化,把砀城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小城市,提升其县域城镇体系的首位度,使县域中心镇的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系统方法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把带有前瞻性的、关系到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纲领性设想和谋划,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把实现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称为区域经济规划。所谓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对未来经济建设发展的总体部署。它是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的空间统一形式,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和体现。一个完备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应包括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确定,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全面系统地分析、制定、评价与落实。
一、针对所研究的区域经济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确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谋划。它是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发展模式、发展重点,以及为此所采取的重大的规划布局与对策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研究未来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它有许多自身的特征。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调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本质、要求和编制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动态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地域性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同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而必须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定要从本区域的自身特点出发,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全面进行资源评价等区域国力的分析,研究区内外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联系,找出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以及空间的重点布局,使区域的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等在空间上合理分布,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它涉及区域内的城镇、乡村、产业、部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政府行为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可以说具有极强地复杂性和综合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系统要求各组成部分整齐有序,各个分支系统协调合理,在结构层次上,在时间序列上,在空间区位上,在运作过程中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不仅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而且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区域经济系统与全国经济、其他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随时都在进行着要素的流动和能量的交换。由于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在空间转换中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作为依据区情制定的区域经济规划也必须是动态的区域经济规划的反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依据,必须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在对现实区域发展状态的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准确估计未来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科学合理的有实现可能的预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可实现和采取策略的可应用性,要求制定者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解决的路径。
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系统方法原则
将所研究的区域经济看作是一个大系统,用系统理论思想指导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首先应把区域看作是各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但决不是把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系统理论的目的是系统整体的最佳运转状态,并根据这一目的去要求和规划各个子系统;
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整体发展规划,现代的经济发展概念,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含社会进步。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某些经济增长是以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社会秩序混乱为代价取得的。这种经济增长严重损害了当代和后代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因此,区域经济规划必须注意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原则。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结构中,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协调统一,也是现代区域经济规划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讲求速度与效益相协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其中的关键是立足发挥本地优势,选准主导专业化部门,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延伸和扩展产业链,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并以此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区域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调研中,运用上述方法与原则,明确研究对象,合理划分区域内部结构,详尽了解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优劣势、产业结构、资源分布等表现区情经济发展现状的重要指标,为下一步的统计分析做好准备。
三、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所调研的资料与成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指标评价体系
首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的是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模式是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以经济发展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以满足最广人民的利益为最终诉求,消除贫困,使整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针对所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做出判断,趋利避害,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模式。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必须强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降低劣势,充分运用系统理论,分清主次,找准规律,逐步达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确定区域经济发展各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
在上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分析确立之后,选择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由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环境四个子系统分解为众多具体指标组成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框架,主要包括:其中,社会子系统主要包括的状态指标:人口劳动力、平均寿命、人均居住面积等,主要控制指标有:人口自然增长率、消费品价格指数等;经济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资金利率、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等,主要控制指标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地方财政支出等;科教文化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万人口科技人员数等,主要控制指标有:科技经费占GDP的比重、教育事业费点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等;生态环境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工业废物净化处理率、城市人均用水量、各类资源再生率、森林覆盖率等,主要控制指标有:人均环保经费、各类资源年采伐量等。在此基础上,对其众多细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大系统的综合思想,在具体方法上通过对若干统计指标的综合计算形成一定的标志数值,以得到直观的、整体的评价,力求全面、准确的反映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及某方面的基本特征。
四、区域经济规划的详细制定方案及实施
首先,通过上述中对收集、调研的资料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详尽的分析,找出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并以这一认识为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进行科学分析预测,提出预案,预案应当是多个,要依据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其变动的情况下,做出几种可能出现情况的预测。
其次,制定目标设计,在以各项指标的分析预测的基础,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及目标,应当邀请专家反复论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多方面征求公众意见,谨慎确定。
第三,在发展目标确立之后,进入具体内容的设计制定阶段。
在发展目标确立之后,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主要产业部门、区域内各地区及若干专门问题的研究,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各子系统指标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1)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与影响因素,找出有利条件,列出限制性因素。
(2)分析规划地区的经济特征,地区经济结构,包括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归纳地区类型。
(3)剖析区域劳动地域分工特征和区内差异性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及相互关系,确定主要矛盾。
(4)制定规划实施应采取的措施。
(5)在可持续协调发展原则的指导下,要求区域内部四大子系统和三大产业结构之间协调发展;使生产发展与诸种条件和资源在空间配置上协调平衡,合理分配,加快建设步伐,提高投资效率。
经过上述步骤,制定出区域各类产业和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具体规划,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汤兵勇张神勇杨浩等:上海城市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T].上海统计,1996
[3]李树桂:区域经济规划的理论与方法[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1
1城市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根据国家较权威的定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在我国,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从上述概念中不难看出,城市规划与发展密切相关。
1.1良好的城市规划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城市规划必然涉及基本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而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这一点十分明显,从而为实现城市资本的竞争优势提供保证。良好的城市规划的结果是合理、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影响企业的投资选择和地区人民消费,再加之政府投入,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是肯定的。同时,良好的基础设施将大大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在吸引就业、引入外资等诸多方面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当然,如果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就容易导致“短寿建筑”的现象产生。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有多座“年纪轻轻”的第一高楼被拆除。2007年1月,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被爆破拆除,而建成仅仅只有13年;2009年12月,广西柳江路2号22层公寓进行爆破拆除。造成高楼短寿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规划部门目光的短视和节约意识的匮乏。
1.2合理的城市规划完善区域经济结构
合理的城市规划通过设计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通常,合理的城市规划会考虑当地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是说如果一个地区在本地区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地区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地区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合理利用比较优势,能够制定出适合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规划。近年来,通过对地区经济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规划,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的重中之重。比如西昌作为卫星发射中心之一,就有“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的规划。又如,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方案中提出的,台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个发展核、三条发展带”,具体为“一个发展核”——指台州城市群,是台州城市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包括椒江、黄岩、路桥及温岭市区等重点发展城区“;三条发展带”——城镇群空间的联系轴。通过良好的城市规划,政府可以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合理利用城市规划,进行三大产业比例的调整和引导,从而完善区域经济结构。
1.3节约型城市规划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节约型城市规划主要是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理念进行整体规划。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逐步形成,并已得到全世界的共识。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必然要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的思想。美国诸多地区在制定地区规划过程中,都会依照节约型城市规划的理念进行。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立自己的生态数据库,数据库中包含“环境承载力”“、生态循环”“、生态功能分区”等理念,同时引入生态学理论与分析方法,综合制定城市规划。而结果是,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都比较迅速、有效。这种较为成功、成熟的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效应
2.1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为城市规划实施提供基本的保障。无论从地方财政或者人力资本上看,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都为城市规划从设计到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良好的城市规划即使制定出来也无法实施。二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增长对城市规划造成影响。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因此,在制定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人口增长的影响,要从发展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三是经济发展带动的工业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工业结构的改变往往对城市规划影响巨大。近年来,由于一些原因,如技术的开发,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培养等,部分日本工厂离开中国,重新搬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这就造成了本国城市和外国城市的重新规划的问题。以经济发展与城市交通为例,交通运输是生产的继续,对城市规模的影响重大。具体为对工业性质与规模有很大影响——它既是发展因素也是制约因素。其次,对工业的性质和规模有很大影响——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保证,而大量人口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十分全面。因此,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2区域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途径
区域经济增长得益于良好的城市规划,反过来,也通过诸多途径影响城市规划。下面将从时间与空间和需要与可能两类途径进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除了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外,必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如经济波动周期、经济加速期等等,不同时期对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从时间上看,对城市规划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区域规划是一定地理空间的规划,因此经济发展下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也就从空间上影响着城市规划。经济如何发展、由什么样的产业带动增长、如何合理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要求城市规划者在空间上做出适合的选择。以城轨交通网为例。现代城市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交通体系,需要形成一个与城市发展布局相协调的综合交通格局。很多城市在做好与城市交通量基本相应的道路网络系统同时,有机配合好综合交通规划,扩展空间、利用条件、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逐步改变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的客运方式,引入大、中客运量的地铁和轻轨交通方式。逐步实现了多层次、多平面、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大部分地区实施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分流行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设管理,保障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地区差异性。有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有的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因此,在制定城市规划过程中如果照搬,而不考虑地区的需要与可能该途径的影响,可能会制约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其规划的需要,但必须考虑规划的“可能”。也就是说,要客观分析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效益,不能盲目地规划谋求经济快速增长。
3成渝经济开发区中的城市规划问题
3.1成渝经济区介绍
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在成都召开了编制工作会,会议初步讨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规划将涵盖重庆的31个区县和四川的15个市,总面积约20.61万平方公里;201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规划。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开发区的规划中,具有许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统筹城乡改革,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等诸多方面得到体现。规划的目的之一是促进经济区经济发展。提出了要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成都及绵阳等为载体,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
3.2成渝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
关键词:锡林郭勒;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发展的主题,也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锡林郭勒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锡林郭勒经济发展中可持续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锡林郭勒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能力,其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也包括经济社会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总体来看,锡林郭勒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总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性条件。根据2012年锡林郭勒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来看,2012年锡林郭勒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2亿元,增长14.6%,虽然经济总量获得较为快速的增长,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其中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①经济总量的不足,其直接影响的是锡林郭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当地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冲动,导致资源消耗性发展方式的反复。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影响锡林郭勒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目前,锡林郭勒三次产业的比重为9.9:67.4:22.7,从产业分布的情况上来看,基本确立了第二产业主导的经济发展局面。然而,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锡林郭勒当前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小,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而在第二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方面,化工、能源、矿产品开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产业,这三个产业在锡林郭勒都属于资源消耗性产业,一定程度上对锡林郭勒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剧。锡林郭勒位于我国的北部,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区。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畜牧业的过度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破坏,使锡林郭勒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虽然,经过近年来一系列生态工程的相继实施,锡林郭勒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草原生态环境与沙化土地治理得到了很大提高。但随着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锡林郭勒地区的环境承载压力快速上升。特别是矿产品开发产业,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带来较为客观的经济收益,但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却是不容忽视的。
(四)教育文化事业较为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关键在于人的思想的转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锡林郭勒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在教育方面,当地虽然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及时就读,同时从教育的质量上来看,也存在一定差距;在文化方面,当地居民大多属于初中以下学历,知识水平存在不足,且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数人对可持续发展并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从人的思想认识角度来看,教育文化事业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锡林郭勒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
二、促进锡林郭勒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措施
(一)稳步推进经济发展,扩大经济总量。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一定的资源消耗,从目前锡林郭勒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依托上来看,矿产品资源优势是主要优势。因此,扩大锡林郭勒地区的经济总量势必需要深挖当地的矿产品资源优势。要合理制定矿产资源的开发规划,不能过度追求开发的速度而忽视其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要努力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的产业链建设,以产业链建设来带动相关行业的崛起,进而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要积极推进招商引资,通过招商引资来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本和技术支撑。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锡林郭勒地区需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与升级。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利用小城镇建设的有利契机,通过城镇化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要利用好当地雄厚的畜牧业基础,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要努力提升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通过技术革新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石化、能源、矿产品开发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环境保护规划,提高环境保护约束。随着锡林郭勒地区未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环境的承载压力也将不断加大,为此,需要从地区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高环境保护对相关活动的约束作用。要明确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制定具体的时间表与工作进程,并按照规划强力贯彻下去。要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环境保护责任,对于违反规划的行为给予及时的制止和惩罚。要在地区经济的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地区环境保护规划,使二者能够充分结合,避免由于经济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冲突而导致的问题丛生。
三、结论
可持续发展事关锡林郭勒地区每一个居民的切身利益,对锡林郭勒未来的长远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虽然目前,锡林郭勒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水平还较为有限,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此,我们要在未来的发展中,稳步推进经济发展步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环境保护规划,提高环境保护约束,加快教育文化事业建设,从根本上提高锡林郭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艳,牛建明,张庆,张艳楠. 基于生态足迹的半干旱草原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J].生态学报,2011(17):5096-5104.
[2]贺丽娜,康慕谊,徐广才.锡林郭勒盟生态经济类型区划分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307-313.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树言今天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说,国家已专门制定了《三峡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从宏观上对这一地区今后15年的发展作出规划,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确定了一批骨干工程项目。
据介绍,这批项目涉及交通、通信、能源,以及原材料工业。其中,较大的项目有:涪陵重钙厂万县水泥厂宜昌电解铝厂川东氯碱工程、川东30万门程控交换机工程、达县至万县铁路、宜昌市黄龙寺机场、万县五桥机场以及三座长江公路大桥等。其中7项工程已动工兴建,个项目已建成。
郭树言同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他说,建设资金将来源于国家贷款、地方筹措、经济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和利用外资等途径。此外,国家每年拨出5亿元贷款,结合库区移民搬迁搞企业技术改造。
三峡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在川鄂两省的结合部,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00万。该地区西起四川江津市,东至湖北宜昌市。地域范围包括三峡库区将淹没的21个县、市、区。它们沿长江狭长分布,是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中国对外开放逐步从沿海向沿江和内地推进,特别是三峡工程的兴建,这一地区的地缘优势更加明显。在中国经济布局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国家计委国土地区司的官员表示,开发三峡地区是中国加快开发开放长江沿岸经济带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
著名中国经济学家马洪对本社记者说加快开发长江三峡地区对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发展相协调,乃至对缩短中国东、西部差距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峡地区水能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部分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目前已初步建成以轻纺和机械、建材、化工为主的产业体系。但由于自然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国家计委制定的“规划纲要”,三峡地区今后15年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规划期内逐步建成中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长江中上游重要的产业带、独具三峡特色的旅游风景区,初步实现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使其成为经济发展与移民安置相结合的新库区。
关键词:区域经济规划;产业集群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area of natural condition and so on factor condition, planning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ource status. Discussion of China's regional planning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will b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 Industry cluster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发展现状
从2009年开始,中国前所未有地先后出台了13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版图已经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黄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等。在“十二五”期间,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将继续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
作为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区域经济规划对我国经济带动的作用是确定无疑的。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各有不同。那么,究竟有哪些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呢?
(一)本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当前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背景之下,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规划。在国家的宏观布局规划之中,各省区的战略地位的确定,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了相应的安排与设想。因此,对于各地区的区域规划来说,都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规划为前提。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省份的的对外开放政策,在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近些年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二)规划区域的自然状况等因素状况
自然资源构成了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制定规划时,要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进行一定调查,规划和分析,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比如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新疆地区。新疆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而且还是重要的棉花产地,这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质。该地区的经济振兴,一定要在围绕当地的资源优势做文章,以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振兴经济发展。
(三)规划区域的经济资源状况
1、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在我们对某一地区进行区域经济规划时,我们应该将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看作是该地域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对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的了解,可以方便我们对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的合理规划。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积极的影响。廉价的劳动力将会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本地区进行投资建设;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会导致该地区涌现出大批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合理规划和健康发展。
2、市场对区域经济规划的影响。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市场需求量和和市场容量,将对该地区规划发展的经济产业部门日后的发展壮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该区域的市场进行很好的调查和研究。在当今社会,交通工具的大力发展,使得空间位置对于区域市场的影响逐步减弱,但是对于某些产业而言,产业的发展,产品的销售还是应该离市场越近越好。譬如,农业的发展与农产品的生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需求。这些都是对市场有着强烈的依赖。此外,与市场联系越紧密的企业,对于该市场的占有率通常会增长的越快,从而方便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月繁荣。
3、区域内以及周边的产业集群状况。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如果一个区域具有产业集群的优势,那么,在该区域内就包括了某一产业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包括:企业生产的上游原材料,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以及所需的生产服务业;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物流运输,以及相关的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此外,政府也可以对此进行专门的配套设施的建设,生产一种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综合体,促进区域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发展。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之下,不同的生产企业享有这政府统一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大家的生产成本,增强了集体的竞争力。另外,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条件下,也能促进彼此的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以达到技术的创新,实现产品的创新,产业的升级。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具有活力,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层次。区域经济的规划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点,因此,正确认识影响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对搞好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使之既有利于全国经济发展的统一性,体现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省地区的区域经济的特色,形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与以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纽带的区域经济格局。为我国的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科,杨敬.对制定合理区域经济规划的若干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7.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打造西部及广大西北内陆地区“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此带动西部经济前行,这是十年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时的美好理想之一。如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获批,让这个理想不再停于表面,而正在成为进行中的现实。
按照《规划》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规划区内经济总量将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这意味着该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并列,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三大重点区域之一,得以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拥有一席之地;更意味着该经济区将要支撑和带动起整个西北地区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成为西部经济新引擎。而这足以看出政府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寄望之深。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咸阳、宝鸡、杨凌、渭南、铜川、商洛部分县区,以及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人口2842万。
事实上,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考量,这一分地区都具备足够的实力来担当“支撑和带动起整个西北地区经济新引擎的使命和责任。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部分地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从经济发展潜力上看,这里是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从科技和人才储备上来看,这一地区集聚了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科教综合实力雄厚,同时这里也是国防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而从历史文化沉淀来看,这里作为中国最早对外贸易的“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曾尽显繁华风光,13个王朝建都于此,更让这片土地声名显赫。
可即便各方面优势显著,但一直以来,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内陆区域,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一块“洼地”。这对于具备如此厚重沉淀和厚积实力的地区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正因为如此,对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来说,这是一次再也不能错过的发展契机。
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了实现《规划》描述的宏伟蓝图,在充分利用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的战略机遇和国家支持政策提供的广阔空间的前提下,探索和制定扎实细致的实施计划和发展措施,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勇气。
所幸,这里不缺少实干的魄力和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在看到自身优势的同时,他们同样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不足和未来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如区域产业集聚度不高,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不足,社会事业发展仍较薄弱,对内对外开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等等。而这至关重要,因为对这些问题的认知情况,直接决定着经济区能否改变目前经济发展乏力的局面,承担起带动西北地区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新使命。
相信,在这样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整个西部地区尤其是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将明显提速。关中―天水经济区也将由纯粹地理意义上的区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西部地区经济新的增长极。
关键词县域经济创新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一初步探讨。
一、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手,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力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方面的工作。(二)要切合地区实际。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学和假大空。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二、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名牌是高质量、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切实做好名牌战略工作,树立名牌意识,强化名牌观念,积极探索实施名牌战略的新路子。(一)强化创名牌意识。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名牌,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推介名牌、保护名牌、争创名牌的宣传网站,在扩大宣传的同时,引导现有知名、著名和驰名商标及产品,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活动,引导企业运用现代营销,强化广告和形象策划,塑造企业形象,打好名牌战略,叫响地方品牌。(二)提高名牌科技含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先导。政府要意识在先,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前沿,指导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与技术创新。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产品及服务项目的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创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利用技术协作网络,增强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所之间的协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名牌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试制一代、构思一代,适应市场潮流,引领市场潮流。(三)扩大名牌经营规模。名牌具有强大扩张的内在动力,名牌发展与规模经营紧紧相依,相辅相成。地方政府要引导和鼓励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联合、兼并、控股、收购等形式,聚集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力量,以提高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名牌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配套生产,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经营格局和名牌产品产业链,扩大名牌产品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