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技能评估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18 16:19: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技能评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技能评估

第1篇

一家大型旅游公司的工作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公司的经理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利用网络和电子邮件向客户推销公司的服务。

这家公司以前招聘员工时仅看重应聘者的硬技能和工作经验,结果导致许多招聘都以失败收场。公司认识到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希望能够对应聘者的软技能进行评估,并以一种更全面、有重点的和客观的方式面试应聘者。

公司在每名应聘者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惊人发现呢?

第一步:定义软技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软技能主要包含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就像是一盘美味的“菜炖牛肉”中的各种原料。单独的一种原料不会让人心动,但是当把各种原料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就组成了一道可口的美食了。

软技能是各种行为的组合,包括驱动各种可视行为的态度和动机。衡量信念的方法是判断它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硬技能以及少许的智力因素都属于附加的软技能。

需要衡量的23种软技能包括:领导能力、员工发展/指导。团队合作、冲突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书面交流、客户服务,灵活性、目标导向、管理、计划/组织、外交、个人效率、表达能力、谈判技能、说服力、同理心、持续学习、前瞻性思维、决策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步:衡量一项具体工作所需要的软技能

下一步需要确定究竟采用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软技能评估方法。根据主观评估方法,管理者坐下来讨论每一项软能力并把它们按重要性排列出来。但问题是这种人为的判断在任何特定的一天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当前发生的事件、主要员工的流失、一笔生意的成败以及其他许多种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评估者的意见出现动摇。

受这家旅游公司的委托,我们采用了基于网络的问卷调查方式,这种方法减少或消除了个人的主观判断或偏见。参与调查的人员需要在线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所有问题都集中在工作岗位本身,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应聘者。评估结果将由一个高可靠的自动化分析系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生成。

这家旅游公司在问卷调查完成的当天收到了一份令人吃惊的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书面交流能力是工作中最重要的软能力,而客户服务的重要性排名很低。

公司的经理们问道:“书面交流能力怎么会排名第一,而客户服务能力甚至没有进入前五名?”调查结果引发了一次非常热烈的讨论。在听取了客户意见以后,我平静地提醒他们注意:新雇员需要独自负责处理客户对每个旅游景点的询问,这种问询都是基于网络和电子邮件进行的。

突然间,他们发现自己对工作岗位的主观和传统的看法很显然已经不再适用。如果他们没有将客观性软能力分析纳入到招聘程序中,那么他们的主观判断和偏见就会阻碍他们在面试中找到合适的人选。

借助调查结果,他们在面试过程中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应聘者是否具备空缺岗位所必需的软技能方面上。

第三步:将软技能方面的面试提问加入到招聘过程中

接下来,经理们将会看到对7种最重要软技能的详细介绍。例如,书面交流技能要求:

思路清晰,简洁易懂。

根据需要,针对不同的读者调整书写风格。

按照逻辑顺序组织信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使读者能够轻松得出结论。

作为面试过程的一部分,经理的具体面试问题主要集中于书面交流和其他位于前列的6种软技能。

以下是面试问题中有关书面交流技能的具体示例:

请举例说明你写过的材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

举例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为了适应读者而改变写作风格?

如何知道所写的内容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通过提出这种类型的问题,经理们可以清楚地掌握应聘者在书面沟通技能和经验方面的广度和深度。

为了确保经理能够了解首要的一些软技能,面试问题将仅集中在7个排名最靠前的软技能上。这种基于行为技能的提问直指工作的核心要求。这种方法既避免了面试者的个人偏见,又可以让招聘团队对每名应聘者有一个清晰和更加全面的认识。

对于你我的影响

如果你能够对空缺职位所需要的软技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你招聘决策过程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因为所有的面试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应聘者必须详细地阐述他们的技能。如果应聘者的经验有限,他们将很难回答出这些问题。此外,要避免应聘者仅从理论层面上回答问题,如果他们尝试着这样做,这将意味着应聘者并不具有你所要求的能力。

这种招聘方法为公司带来了什么样实质的影响呢?公司招聘失误的比例大为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获得了提升,生产力也有了提高。随着公司员工离职率的下降,这种方法必然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面试现在已经不再仅限于关注应聘者的技能和经验了,它会全面考察应聘者是否具备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既然上面这家旅游公司已经利用这种方法找到了合适的员工,你的公司为什么不能呢?

作者:Will Helmlinger

第2篇

为明确目前航海类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技能现状,了解各个素质技能点的状况和培训需求,课题组从毕业生自身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两个角度进行问卷调研。从毕业生方面,对国内22家海运企业的船员进行调研,共回收233份有效问卷;同时对国内9家航运企业的人事部进行调研,目的是了解用人单位对船员职业技能素质的评价及对船员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的重要程度的认识及培训需求程度。

二、船员职业技能素质现状评估

1.船员职业技能素质抽样调查情况从学历上看,233名调查对象中,本科7人,专科173人,中专或者同等学力40人,其余人员未填该项信息。从现任岗位看,大部分被调查人员是航海技术专业,只有少部分是轮机工程专业,因此调查分析结果中的轮机部分有待完善,航海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见图1)。从在现任岗位上的年限看,大部分人在船工作1年以上,极少部分人1年以下,人数最多的是2年以上3年以下和5年以上6年以下,因此针对本论文建立的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较强的代表性。公司调研对象中,国有企业有3家,民营企业6家。主要运营方向情况:3家沿海散货运输,3家国际散货运输,1家沿海集装箱运输,1家国际集装箱运输,1家沿海石油运输。9家航运公司船员1684人,其中操作级以上船员817人,管理级船员378人,其中甲类或3000千瓦以上697人;支持级船员322人,其中甲类或3000千瓦以上143人;本科学历及以上74人,高职高专学历359人;“十二五”期间9家企业中有5家要增加船舶支持级船员,4家不增加;在增加的船舶支持级船员中,增加本科支持级船员2人,高职高专支持级船员207人,中职支持级船员55人。企业对船员学历继续深造采取的途径见图3。2.船员职业技能素质现状抽样评估为了明显表述各项能力评价的情况,设置参考的相对评价标准,分析相对评价度情况并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上述调查问卷,建立关系数据库,在此数据库统计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项能力的能力评价平均评分相对评价度情况[4](见表1),其中外语能力评价、编写技术文献能力评价、使用航海出版物能力评价、英文书写航海记录和各项报告能力评价四项相对评价度较低,属于基本符合要求,其他能力评价所属区间符合正常能力要求。

三、船员职业技能素质培训需求

第3篇

作者:方驰华 苏仲和

胰腺癌因早期不易发现、切除率低、易复发、侵袭性强,被称为“癌中之王”,在全球范围内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4位;在我国,也是病死率最高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胰腺癌具有早期转移的生物学特征,80%的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仅为20%,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0.4%~0.5%[1]。但在手术切除的病例中,其5年生存率约可提高到20%[2]。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对于确诊胰腺癌的患者,手术切除是根治并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潜在有效办法。自从有了胰腺外科以来,外科工作者一直希望在手术前对胰腺、胰腺周围的血管分布,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直观和立体的了解。但胰腺属于腹膜后器官,位置隐蔽,其解剖位置与周围器官和血管关系复杂,胰腺肿瘤的术前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成为了目前腹部外科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之一。胰腺癌常累及大血管,原因不在于肿瘤侵袭性高,而是胰腺癌与这些血管的位置关系非常密切。对于没有发现远处转移的胰腺肿瘤,其对相关及毗邻血管的侵袭情况决定了肿瘤切除的可能性。虽然联合血管切除并重建的胰腺癌根治切除已经有较多开展的经验,但大量可靠研究表明,胰腺癌侵及肠系膜上动脉(SMA)、肝总动脉(HA)或腹腔动脉(CA)常提示肿瘤已向周围广泛浸润,即使行联合动脉切除重建的PD,其后腹膜软组织的切缘阳性率仍极高,难以达到根治性切除;对孤立的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腔外受侵犯的胰头癌行联合相应静脉切除,虽可提高切除率,且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和生存率与血管未受侵犯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差异无显著性,但对外科技术水平、病例选择的要求均相当高,若不利于术后长期生存则没有行联合静脉切除的必要。所以对于开展胰腺肿瘤根治手术的绝大部分医院外科来讲,除远处转移因素外,血管侵犯仍是需要评估可切除性的首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目前包括诊断可切除性的评估标准主要是以CT影像学及多层螺旋CT的血管成像为基础来制定的。Loyer等[3]将肿瘤与血管关系的CT影像分为6型,并对各型与肿瘤可切除性关系进行分析;Lu等[4]根据肿瘤与血管接触面积建立了血管受侵的5级评分标准,其判断胰腺癌不可切除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和98%。结合胰周小静脉扩张[5]、肠系膜上静脉局部受压或受侵蚀变形,可以提高胰腺癌不可切除的判断准确性。200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制定的《胰腺癌诊治指南》指出了胰腺肿瘤可切除性及不可切除性评估的标准。其主要内容亦是除外远处转移之外,肿瘤对大血管的侵袭与否及侵袭程度。尽管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基于CT影像学的可切除性评估标准,但在胰腺肿瘤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的实际应用中,临床医生往往根据本医院及科室的实际条件以及手术医师的经验及技术风险来术前评估患者的肿瘤是否可切除。国内外在胰腺癌治疗上仍存在许多误区,特别是部分医生对能够手术治疗的早期胰腺癌态度消极,从而影响了胰腺癌的整体治疗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改进并提高胰腺肿瘤可切除性评估的水平,医学工作者、影像学工作者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开发了多种图像处理软件系统,也实现了不同仿真程度的人体器官三维建模。但由于目前各类研究的数据来源、技术实现手段形式多样,三维再现效果不尽相同,研究水平良莠不齐。

国内贾洪顺等[6]对胰腺及胰周小血管的64-MSCT的成像方法及成像表现进行了研究。成像方法的改进对胰腺及胰周血管的三维可视化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成像技术改进的基础上,方驰华等采用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软著字105977)对正常人和肝胆胰疾病患者的64排螺旋CT腹部扫描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研究,三维可视化的形式真实再现了胰腺及胰腺周围重要结构,是创建全新的三维可视化胰腺解剖学,虚拟胰腺手术及为临床胰腺外科提供数字化三维解剖学依据的理想方法[7-8]。并在此基础上开拓了胰腺肿瘤的新研究领域。通过将腹部脏器及血管的三维可视化重建,研究者可多角度、全方位、立体、直观地观察肿瘤形态、血管形态及走形等情况,弥补了二维CT断层图像的不足;较CTA血管三维成像相比,肿瘤及胰腺组织也被成功的三维可视化再现,对判断肿瘤的血管侵犯程度、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1)经过先前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应用研究,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软著字105977)重建后的胰腺等腹腔实质脏器、腹腔动静脉系统及门脉系统解剖位置、形态与真实结构吻合程度相当高。(2)三维立体效果强,形态逼真,真实感强,还可以选择控制目标器官的透明度和不同的颜色设定来单独或组合显示各部分结构,同时界面上的多个目标物体可以同时导入,并可进行图像的旋转、放大、缩小、透视等,实现实时交互显示。(3)对于胰腺肿瘤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①可非常直观便利地观察胰腺、胰腺肿瘤、胰周血管及周围脏器的体内形态、空间关系,有助于外科医师通过观察胰腺肿瘤及胰腺的形态学特点(外形光滑或粗糙)对其病理学特点(组织被压迫或被浸润)进行估计;②与CT、MRI断层扫描以及MSCT三维重建相比,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软著字105977)三维重建有助于更精确的全面评估肿瘤对胰周大血管、胆管、胰管压迫或浸润侵犯以及导致梗阻扩张的范围及程度;③利用计算机根据CT图像进行自动阈值分割和重建肿瘤,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甚至避免人眼观察二维CT图像评估肿瘤生长范围和浸润侵犯水平的主观失误,使可切除性评估更接近真实客观,甚至使部分评估为不可切除的恶性肿瘤经该技术重新评估后获得根治性的机会;④有利于更直观观察并发现胰周小血管的异常分布走行状态,早期估计是否存在不可见肿瘤浸润侵犯邻近脏器;⑤术前对胰周血管的三维重建可及时提示胰周血管存在的复杂变异情况,使可切除性评估与血管变异相结合,使之更科学、客观;⑥该软件系统并非固化于成本高昂的高档MSCT机工作站上,而是可授权安装于普通商用工作站甚至一般个人电脑上,非常有利于外科医生自如运用该软件对病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进行更加直观的胰腺肿瘤可切除性评估及术前规划。对于一些已被有较丰富经验的胰腺外科医师判定为胰腺癌晚期肿瘤无法切除的患者,将该项成果应用在其肿瘤可切除性评估中,发现部分患者的肿瘤存在较大的切除可能。在手术探查过程中发现肿瘤可切除后行根治性切除,并且术后病理报告并非恶性肿瘤,患者重新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随着数字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体疾病的数字化、可视化进一步发展,对于胰腺疾病的诊断更加智能化,对于胰腺肿瘤的可切除性评估亦将更加精确、客观,胰腺肿瘤的诊治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使许多被认为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重新获得生的希望。数字医学技术将成为胰腺外科工作者有力的辅助手段和诊疗工具

第4篇

远程学习已经成为传统学习模式的重要补充,其便捷的学习方式也受到了学习者的青睐。伴随着远程学习方式的普及,远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开始凸显:观念问题、技术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都影响着远程学习的效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研究者更多的考虑了学习者的因素,却忽略了教师因素的影响。远程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但并不是可以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仍然需要有教师的参与。因此,教师的远程教学技能则是影响远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对影响远程教学技能的因素、远程教学技能的特征进行梳理,并对基本技能的评估方案进行探究。

一、远程教学技能的影响因素

在远程教学中,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只是弥补了远程教学中师生分离的问题,为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媒介支持,却不能代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远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然而多数远程教学者却认为他们是在被动的组织教学活动,也不同程度的认为自己缺乏成功进行远程教学的知识和技能。[1]造成远程教学技能不足,影响远程教学技能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观念的落后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是主导的教育形式。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培养目标也主要是为了满足传统教育模式。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策略也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伴随着高校纷纷开设远程教育课程,在远程教学资源等“硬件设施”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远程教学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等“软件设施”也应该受到重视。学习者主导,教学者引导辅助,增强交流互动等思想在远程教学中更为重要。不同的教学理念影响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没有明确的远程教学理念之时,教学者很难具备良好的远程教学技能。

(二)教学环境的改变对比远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教学者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下应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是有所不同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内容和活动的组织、交流和互动、评价(Evaluate)和考评(Assess)、教学时间的安排、团队协作等方面,远程教学需要有更高的要求。[2]比如,在远程教学中,教学者除了讲授课程之外,可能还需要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另外,远程教学者可能更多地承担了引导、辅助、答疑解惑的任务,减少了课堂教学中更多地需要直接讲解的任务。面对这些教学环境的改变,多数教学者还十分不适应,相应的教学技能也不具备。

(三)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远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指导,学习效果的评估与考评等部分,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复杂的教学体系。远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单一封闭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更加开放和多样。远程学习者不必依次的、程式化的被动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的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这就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置提出了要求。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还体现在,远程教学中借助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化教学辅助工具,教学活动更加开放,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更加强烈,师生交互方式更加便捷,教学手段更加复杂,远程教学者也需要适应远程教学模式的技能。

二、远程教学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关于远程教学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远程教学技能的研究刚刚起步,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有使用Delphi技术来确认远程教育者应具备的角色或技能。[3]有研究者采用定量方法来研究远程教育者面对网上教学的感受。[4]还有一些关于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但这些研究都不系统,不能概括出远程教学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作者结合以往针对远程教学技能的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认为以下技能是远程教学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交互能力交互是整个远程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信息传送、反馈,最终形成知识、技能与情感(兴趣)的中心环节,无论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交互。[5]交流的过程也是对知识重构、转化、提升的过程,通过交流可以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同感、增强对学习成员的信任度,将个体无意识学习过程真正转化为网络化的学习过程,同时通过交流互动还可以避免学习者孤立感的产生,增强学习凝聚力,强化团队协作意识。[6]因此,远程教学者应具备的首要教学技能就是良好的交互能力,交互能力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注重交流互动。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更多的考虑便于交互的因素;第二,通过主动互动交流的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建议,避免学习者过于灵活而偏离学习方向;第三,组织学习者进行非学习内容的交流互动,这样的交流在增进彼此感情的同时,对学习活动也有间接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隐形的、长期的、需要保持的。因此,远程教学中的持续关心策略必须贯穿于整个远程教学过程的始终,且这些交互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持续的;[7]第四,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及时反馈是交互的重要环节。远程学习中学习者有着迫切得到教师及时反馈的愿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给予评价与反馈,学习者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进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管理能力远程教学中管理的目的主要是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教学管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广义的管理涉及到行政、教务、技术保障等,而狭义上对于远程教学者的管理能力要求,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为学习者顺利的进行远程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管理能力表现在:第一,积极消除交流互动的障碍。远程学习中,学习者会遇到交互障碍,排除学习者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有些是由教师管理的不到位造成的。教学者应该与学习者进行广泛及时的交流与反馈,消除由自身管理不到位引起的交互障碍;第二,及时监管和评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远程学习中学习者有很大的学习自由度,面对繁复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容易迷失学习方向。教学者应该正确的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管和引导,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与修正;第三,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服务。教学者要善于利用现有的远程教学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有力的支持。需要具备创设适合远程教学的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等教学技能。

(三)教学设计能力面对师生分离、教学分离,学习自主性较强的教学环境,如何科学的解决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没有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设计就显得十分关键。[8]教学者应该具备设计出适应远程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习内容与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9]教学目标的制订离不开对学习者特征和学习者学习期望的掌握;第二,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的选择。在远程教学中,教学材料的作用更为突出,它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教学活动中交互不足的缺陷。同时,教学者也要具备在众多的多媒体教学材料中选择和区分适合教学活动的部分;第三,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材料的保障下,要将选用的教学材料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同时教学活动要适应远程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点,教学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习者兴趣;第四,反馈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反馈与评估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效果,指导修正下一步学习任务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师生交互的关键部分。

(四)其他应具备的能力在具备交互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三种基本远程教学技能之外,远程教学者还应充实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掌握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同时,要对不断涌现的用于远程教学的新型技术工具广泛接触,将其融入到三种基本教学技能中,促进远程教学。另外,远程教学活动灵活复杂,系统庞大,需要社会与组织的支持。教学者要加强教师间、组织间的交流协作,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研究表明,社会与相关组织的支持力度与教学者的教学技能的提升是成正比的。

三、远程教学技能的评估

评估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系统化的评估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估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立体式的考察,对学习成果给予综合评价。同样,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逐层深入的、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的评价模式,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10]

(一)远程教学技能的评估现状考察教学者是否具备特定的远程教学技能,有效的评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然而远程教学技能的特殊性决定了一些针对课堂教学的定性、定量的评估标准不能适用,也不能完全套用针对传统教学技能评估的模式。目前,针对远程教学技能的评估理论体系上不完备,具体到设计评估的实践模型方面也是十分匮乏,没有成型的教师技能评估体系。因此,在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的自我评估工具。

(二)远程教学技能的评估原则首先,评估项目设置应该以远程学习者学习目标为基准,应包括认知与情感领域的评估条目。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进步,因此必须以学习目标为评估核心;[11]其次,评估工具产生的评估数据应该成为最终评估结果的重要参考。并且评估的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尽量增加评估数据的可靠性,避免评估结果的偏差;另外,评估还必须获得团队或组织的支持与协助。评估的目的既是检验是否具备基本技能,同时也是为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做基础。评估结果中的不足应该成为支持与帮助的方向。

(三)远程教学技能的评估内容评估的重点应该集中在操作和认知两个层面。操作层面的评估内容应该包含上述论述的远程教学技能:远程交互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认知层面的评估内容包括教学者的教学动机、教学风格、认知特征、教学期望等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教学者心理因素。

(四)远程教学技能的评估方法远程教学技能中的交互能力、远程教学管理能力、远程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等都具有其评估的特殊性。不少国外的研究者试图利用远程教学平台对教学者技能进行评估,还有不少机构从事教学技能评估,一些成果值得借鉴。

1.评估机构独立考察。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为教学者教学技能的评估提供专门的服务。教学者只需要提交相关的课程资料、学生作业、教学过程设计、师生交互记录等信息,委员会将根据提交的材料对教学者的教学技能给出反馈和评价。

第5篇

【关键词】健康评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77-0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模式逐步向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整体护理模式的主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体现为生物-心理-社会三为一体的护理模式。这就要求中职护生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而在校的中职生普遍综合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模式下临床护理的需要,因此在健康评估实践课程中如何进行实践技能课程的改革,使学生在实习之后能迅速的向护士角色转化,就必须得到重视。本文主要着眼于在健康评估的实践课程中如何进行改革创新,使教学能更多的联系临床技能实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健康评估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1健康评估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

1.1健康评估实践技能课程课程特点:

健康评估是护理程序的首要环节,健康评估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护理程序的执行,要实施整体护理程序,就要求护士必须熟练地掌握护理程序,而要正确熟练地运用护理程序,又必须全面而完整地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做出健康评估。提供依据完整、全面、正确的评估结果是一个护理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提出相关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保证高质量护理的先决条件。因此健康评估实践技能课是护理程序的基础,是学生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

1.2健康评估实践技能课程教师特点:

从事健康评估课程讲授工作的教师多为专职教师,他们与病人接触少,缺乏临床经验,对病房环境及病人不熟悉,其教学重点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教学中,着重操作方法,而忽视了与病人沟通,学生不会与病人交流,造成了实践课上的“哑巴操作”。在实践技能课程中,很多操作练习面对的都是模型、模具,交流时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应答,缺乏真实感,以至于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同学感到可笑,从而影响了沟通能力的培养。

2健康评估实践技能教学模式创新

2.1实践技能课程安排,

健康评估实践技能课时数共36学时,模拟实验室内学时数12学时,主要内容:健康评估方法,心电图描记及分析,护理病历内容及书写方法。实岗轮训20学时,学生分别安排在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进行课间见习。自我复结2学时,同学分组讨论在实践技能习中的收获与不足。实践技能考核2学时,考核过程中以同学操作的手法以及操作中的爱伤意识为给分点,综合评价学生在实践技能课程中的成绩。

2.2实践技能课课程目标。

结合护理专业培养目标,首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巩固常见症状评估,身体评估方法,心理、社会评估,心电图描记及心电图分析、影像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及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护理病历内容及书写方法。使学生能够从护理角度对患者的健康问题的进行全面评估,做出护理诊断,监测和判断病情变化情况。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护理理念,高度的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有良好的护士仪表、举止、语言、态度和职业感。

2.3发扬传统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操作方法。

通过传统的示范―练习―指导―练习,指导学生对各系统评估模块进行正确的操作训练。比如:身体评估的方法的叩诊,在课堂上同学只是通过书面语言知道各种叩诊音的特点。但是在实践课上通过教师的演示和自己操作练习,真正听到各个部位都是什么音,各种叩诊音又有什么不同,从实际出发认知各叩诊音。所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2.4病例导入法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首先由教师导入病例,让同学对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经过综合分析后,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同学真正切身体会与患者沟通时的注意问题。例:首先导入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例,让扮演医生的同学对患者进行肺部评估,在评估时要说出肺气肿患者阳性体征,扮演护士的同学要注意配合医生,以及要做好对患者的相关护理工作,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医生护士要本着爱伤意识,多注意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通过模拟扮演提高了学生对实践操作技能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巩固了在理论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加强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2.5实岗轮训,切身体会临床工作。

实岗轮训是突出培养实践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法,是实现教学内容与临床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强有力措施。充分利用地区人民医院和附属医院合作的基础,将学生分别安排至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泌尿内科,神经内科进行实岗轮训。

经实践证明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深入临床实践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直观,真实的病例,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点,能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接受。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熟悉技能,积累知识,轻松掌握护理体检方法。3、提高学生对护患关系的认识。学生在轮训过程中,增强了对患者的服务意识,能够更好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为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服务病人奠定良好的基础。4、护理礼仪学习,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做到端庄稳重、高雅大方、训练有素。 健康评估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健康评估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健康和安全。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树立对病人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原则,要认真学好健康评估的相关知识与实践技能,要具有现代护理理念,热爱护理专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有良好的护士仪表、举止、语言、态度和职业情感,将来走出校门,为护理事业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杨立蓉.病例导入式教学的分析要素[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6(2):157

[2]刘兰芳.病例导入与问题设置教学法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7A):1772-1773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阅读 技能训练 形成性评估途径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中,阅读能力培养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因为阅读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有效途径,也是获得所需信息的手段之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才可获得足够的语言输入,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形成较强的语感,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综合运用能力与阅读技能训练

为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在测试性阅读中达到正确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掌握主要事实和具体细节的目的,技能训练必不可少。

适当的语言技能训练不仅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正确率,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语言技能训练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但较长时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技能训练的结果上,即最终测试结果的评估上,而忽略了技能训练过程,以致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展状况的掌控。因此,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较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地评估训练效果,形成性评估的作用就不可小觑。

三、技能训练与形成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它根据教学目标,采用不同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英语阅读技能训练的形成性评估,是要在明确阅读的目的、方法及任务以后,把阅读技能训练整个过程纳入评估范围,对训练进行有效监控。由此看出,英语阅读技能训练的形成性评估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孤立地看待某一次的测试或考试结果。

阅读技能训练评估形式多样,视各个阶段的训练目的、方法和任务的不同可以采取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学生自主档案记录、问卷记录、座谈等评估途径,对学生的阅读训练过程进行观察、监督和评估,达到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培养良好习惯的目的。

四、形成性评估途径

1.课堂教和课外活动记录

这部分记录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学生自我评估。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要求让学生了解教学要求,然后在技能练习结束后,教师依据学生本次课堂内(或课堂外)表现出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估,用等级或分值的方式记录学生是否能掌握规定的语言技能并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学生也可以教学要求为标尺,为自己给出实事求是的评估。此等记录为教师提供不同学生所处的技能训练层次,在了解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后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而学生也调整学习行为,为下阶段训练做准备。

2.学生自主档案记录

学生自主档案记录由学生自主对阅读技能训练进行自评,并进行记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之下,有针对性地设计既满足教学要求又符合个人实际的自评标准,使自己对学习行为有充分的了解。自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明确努力的方向。

3.问卷记录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将阅读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参与课堂内外训练、自主训练的时间长度、训练频度、训练难易程度的思考和评估时涉及的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情感态度、成效等基本资料进行搜集、累积,据此作为分析性现状的基本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对英语学习、对阅读技能训练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才会在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不断取得成效。把握住了学生参与技能训练的基本状况,就为以后的教学设计确定了蓝图。

4.座谈记录

座谈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达到促进师生之间在阅读技能训练目的、任务、要求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目的,增进师生间相互了解,实现训练过程中方法与经验的共享,对下一步更好地开展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师生面对面座谈交流中,教师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并通过直接的方式评估他们的训练,指点他们进一步的学习,为他们解除训练中的困难。同样,座谈使学生能够直接、主动地向教师交换在阅读技能训练中产生的想法。座谈记录帮助师生在已经取得阶段性训练成效的基础上明确下一阶段的目标。

五、结语

高中英语阅读技能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意群为单位的视读、利用文章标题和小标题、阅读文章首尾段,和上下文语境线索获得信息的阅读技能要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和实践。将训练过程纳入评估范围,重点关注学生在训练中的点滴进步,才可能为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湖北省;技能高考;就业能力;评估体系

湖北省“技能高考”是面向中职毕业生的、以“技能为主、文化为辅”的考试制度,中职生通过技能操作考试和文化理论考试进入高校深造。就目前来看,研究“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评估体系非常有必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涉及“就业”和“能力”两个方面的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国际劳工组织(ILO)将就业能力描述为一种可持续发展、及时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获得就业工作机会和保持工作状态,并对工作环境的变化做出积极的响应和正确的应变。

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将就业能力归纳细化为5个类别和16项技能,5个类别分别为一般基本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影响能力;16项技能包含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社交能力和沟通协商能力,了解组织文化、适度分权的能力等。

2.国内相关研究

郑晓明首次提出就业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不是单纯从事某一具体工作的特定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综合能力的集合。

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较为深入,主要从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等进行评估分析。

二、湖北省“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

湖北省“技能高考”面向中职生招生和培养的技能人才,与高职院校之前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所不同,其就业能力的具体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特点。

1.职业技术能力较强,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技能高考虽然有技能操作考试和文化考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技能操作成绩占70%,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文化成绩只占30%。中职生因此更看重技能,认为技能成绩好,文化成绩差一点也能进入高校学习。考试形式和方式是具有导向性的,因此“技能高考”毕业生职业技术能力较强,但是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2.重视职业技能培养,缺乏职业素质教育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侧重点仍然是技能操作能力,在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中,技能实训课程往往占有很重的比例,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相对缺乏。中职生因为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等方面原因,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

3.就业准备不足,求职能力较弱

求职能力是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才能提高应聘成功的概率。在校两年期间,很多“技能高考”毕业生对就业求职准备不足,对即将面临的职业选择没有考虑,求职能力更是缺乏。

4.就业形势认识不准,求职心态问题突出

目前,90后成为就业主力军,在择业时所表现的求职心态问题非常突出,集中表现是求职盲目化和理想化。盲目化表现在求职时随便、跟风,虚荣攀比,“等靠要”;理想化表现在过于看重就业所在地区,选择就业单位要求过高,对就业起始薪酬预期偏高。求职心态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因素。

5.综合素质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殊阶段,对培养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往往因为对创新能力认识不足,不敢、不愿意去创造新的事物。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很多人因为没有恒心和毅力,没有去尝试和实践。

三、高职院校就业能力模型

1.就业能力的“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是用于阐述就业能力特点的模型。“冰山模型”是一种很直观的就业能力模型,它将就业能力描述为水上能力和水下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水上能力是一种容易发现和评价的能力,包括行为、知识技能和应知应会的能力等,而水下的能力是一种较难发现和评估的能力,包括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等能力。

2.基于“心理与社会性建构”的就业能力模型

福格特在2004年提出基于“心理与社会性建构”模型,该模型将就业能力分为三个维度:职业生涯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和人力资本。其中,职业生涯识别指的是在对个人了解、职业生涯和职业领域的了解程度上,将个人职业发展和实现积极实施的行为能力;个体适应性指在适应和满足社会环境需求的基础上,对自我的知识、技能、行为做出积极的变化的能力;社会和人力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社资源,用于拓展个人身份并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社会资源和资本。

3.CareerEDGE就业能力模型

2007年,英国研究就业能力的大学提出CareerEDGE模型。该模型认为就业能力是五类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而且,专业知识、理解力、技能、一般技能和情商五个基本要素能对学生自尊、自我效能和自信进行评价,进而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估。

4.USEM就业能力模型

2014年,英国学者从心理学角度提出USEM模型,将就业能力划分为学科理解力(U)、技能(S)、自我效能(E)和元认知(M)。学科理解力(U)是指毕业生通过高校人才培养之后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能力素质和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技能(S)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通用技能;自我效能感(E)是指为完成某项任务而激发的动机、认知资源和其他一系列的行动,从而表现出的一种自信心;元认知能力(M)是对从事的活动和行为的认知,从而对自我进行指导和调节并选择有效策略执行,对大学生而言,元认知能力具体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两方面。

四、湖北省“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指标确定

1.“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界定

“技能高考”就业能力是指:为了获取就业机会,而锻炼的就业心态和求职能力;为了适应职业环境,而培养一般通用能力;为了职业后续发展,而学习的职业技术能力;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具备的创新能力

2.“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因素设计与调查分析

“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分为五个维度:通用能力、职业技能、求职能力、就业心态和创新能力。本研究对400人进行网上问卷调查,除去无效问卷37份(答案完全一样),13份未提交,有效数据共350份。调查结果表明,技能操作能力首先是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职业能力因素,就业心态和求职能力因素再次之,而创新能力因素的影响最小。

五、“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模型

“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和多因素的评价体系。本课题在前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技能高考”毕业生的特点,选取通用能力、职业技能、求职能力、就业心态和创新能力五个指标,将“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评价目标层,第二层为评价准则层,第三层为评价因素层。

“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体系的三个层次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评价因素层是评估体系的最底层,也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定性和定量的基础;评价准则层是评估体系的核心,五个维度是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体系能从总体上反映评价对象本质的指标。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2]杨晓南.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3]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M].北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李安丽,方铮.湖北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浅析[J].才智,2013(29).

[5]于莎莎.武汉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6]黄金玉.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建与验证[D].苏州:苏州大学,2014.

[7]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第8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建设项目评估;技能培养;教学改革

《建设项目评估》是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在市场、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可行性的可靠程度进行全面审核、分析和评价,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建设项目评估的推广和应用,对加快我国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对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降低项目投资风险,提高项目投资收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建设项目的投资环境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建设和生产条件的评价、财务分析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以及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等基本理论和评估方法,掌握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等实务操作,具备项目可行性研究和综合评价的能力。

1 《建设项目评估》的课程特点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建设项目评估》的课程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性。一方面表现为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是对市场、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表现在课程内容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性。例如,项目市场分析是生产规模分析、风险分析的基础,技术分析是经济分析的前提条件,财务基础数据分析是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的基础。通过对这些内容全部的分析和评估,才能得出对项目完整的、全面的认识[1]。

2)综合性。《建设项目评估》是研究拟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以及效益、费用之间关系的一门技术与经济评价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实质内容是对投资项目的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来决定投资项目方案的优劣或选择最佳投资方案,是在借鉴诸多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阐述建设项目评估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涉及具体内容时,以经济学、投资学、财务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也需相应的数学和外语基础为学习前提。

3)实践性。《建设项目评估》是对来自生产、社会实际的具体项目的评估,是以客观真实的项目案例为背景,针对性和综合性强;对项目建设背景分析、建设必要性分析、建设地点的选择以及技术论证、经济论证、风险分析、环境分析评价等都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依托实际建设项目,通过对项目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决定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的可靠程度,最终服务于实践。

4)政策性。建设项目评估时需要依据国家、行业和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划、法规及参数,包括国家制定和颁布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有关部门颁布的工程技术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及项目评估规范和参数,国家计委和建设部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以及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等。当国家、行业和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划、法规及参数发生变化时,项目评估的依据就发生了变化,从而可能导致评估的内容、参数及评估结论就发生变化。

5)信息化。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更新快,工程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发展会给工程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管理模式和软件。工程管理软件越来越多,并将被大量使用,其使用必将加快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简化很多程序上的纰漏。建设项目评估涉及到的软件,如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数据处理等软件。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熟悉和掌握项目评估有关软件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2 教学体系注重目标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正是由于《建设项目评估》课程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和信息化的特点,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把握这些课程特点及执业特点,依托目标性、实践性及发展性的构建原则,使学生建立现代的科学的项目评估思维观念和方法,以能力为本位,更好地掌握知识。

1)目标性。《建设项目评估》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在建设项目评估领域内公认的总体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掌握建设项目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各项指标及其计算,从而使学生具备相关的投资分析技术和实践能力,并且为具体项目的决策和上马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必须紧紧围绕市场经济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悉、掌握项目分析评估理论,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锻炼和全面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将在国内外工程建设、房地产、投资与金融等领域从事相关管理工作,同时可能是在政府、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另外,工程建设领域实行咨询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注册资格制度。因此,《建设项目评估》课程设置内容可以与资格考试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实践性。在课程改革中必须注重《建设项目评估》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防止脱离现实需要的纯理论化、抽象化的教学,使学生既能掌握项目评估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从事项目评估实务操作。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锻炼学生实际评估能力。实践课的开展可以根据条件选择校内和校外,校内主要在实验室,利用EXCEL、项目评估软件等模拟完成项目评估;校外实践课可以选择实际项目进行实地、现场的评估,参阅已有项目评估书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评估能力[2]。此外,可以先引入案例,导出每堂课的理论知识,然后结合所授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一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

3)发展性。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评估的理论、内容和手段及相关法规、政策、参数的变化应及时反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及时更新,尤其要加强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对建设项目的评估主要是通过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的手段实现的。将理论教学与相关软件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实战操作能力,为日后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3 教学内容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突出职业能力乃至执业能力的培养特色

1)首先,应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突出工程建筑和项目管理的特点,重点在于建设项目的决策分析与评价。同时,应注意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如《工程经济学》、《项目融资》等课程。为了避免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同时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建设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建设项目评估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市场分析、技术分析(广义的,包括资源条件分析评价、建设规模、建设场地、建设方案设计、项目工艺技术方案分析、环境影响分析等)、投资估算与项目融资方案分析、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等内容,其中,投资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等内容应与《工程经济学》、《项目融资》等课程结合起来,讲过的可以一带而过,主要是通过案例进行完整评估内容的分析,针对决策过程涉及的一系列分析评价内容和方法,从而完善学生项目评估的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

2)其次,突出职业能力乃至执业能力的培养特色。与职业能力、执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专业技术资格日趋看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将报考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建设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咨询工程师考试中“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和造价工程师考试中“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等内容相通,因此可以与最新的考试重点结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讲解,如投资决策、投资估算、财务分析与评价等知识点,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4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1)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实际建设项目,进行案例教学。大量采用案例,以真实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教师讲课言之有物,学生也可以形成具体的认识,并且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实的对比,可以更深刻地领会授课内容,及时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完成的或接触的项目评估实战案例,同时从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上搜集真实的项目评估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结合知名的大型建设项目投资运动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如建设地点、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建设环境分析与评价、经济影响分析和社会评价等,将这些内容分配在具体的章节讲解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另外,利用“工学交替”等契机,引入本地的、身边的项目,从熟悉的事物着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探讨采用“讨论式”的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师生合作型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对有关建设项目进行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启发思考,开拓思路,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师也能够获得宝贵教学资源,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加强过程考核。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具体项目的评估文件的编制。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和发展阶段,有的小组完成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有的小组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的编制,有的完成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制;每个小组也可以站在不同评估者的角度,如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或站在有关主管部门的角度分别进行项目的评估,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上,对建设项目评估文件的编制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熟悉和掌握,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5 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项目评估》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和信息化等课程特点,在教学体系的设置中,依据专业和技能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性教学等环节的设计,完善整体教学规划,同时注重发展性原则。教学内容上结合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侧重建设项目的决策分析与评价。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积极引入现代化的“讨论式”的教学手段,同时加强过程的考核,以培养与专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敏.《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251-252.

第9篇

关键词: 教学评估体系 技能型课程 教学质量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与经济社会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强调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中职学校在组织教育教学中要真正实现“五个对接”,特别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关键在教师。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应注重技能型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以确保教学质量。

1.师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职学校教职工队伍不断扩大,通过一系列改革,人员结构日趋合理,师生比、教职工与学生比逐年提高。尽管中等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展,但师资现状仍存在较多问题:

1.1教师数量不足。由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职院校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导致各中职学校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据全国①16省市抽样调查1124所中职学校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底,我国普通中职学校生师比普遍在21.9∶1,生师比偏高。即使考虑到中职学校的特殊性和兼职教师的人数,其师生比也未达到合理比例。中职学校一些热门专业的教师非常缺乏,教师需求量很大。

1.2人员结构不合理。中职学校师资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相对匮乏,同时在学历、职称、年龄、知识、技能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矛盾。文化课教师比例47.0%,专业课教师比例为45.2%,实习课教师比例为7.8%,学校毕业直接任教教师比例为74.1%,企业调入专任教师比例为7.2%,中级职称以上比例为62.9%,本科以上学历达标率为61.8%,”双师型”教师比例为17.1%,“双师型”教师中教授实习课或一体化教学的比例占“双师型”教师总数的63%。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中严重缺乏年龄层次在40~55岁之间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从企业调入的比例低,中、高级职称比例较低,从队伍能力结构来看,“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含金量不高。

1.3“双师型”教师比例远低于实际需求。中职学校有别于普通高中的本质规定和特色在于:普通高中是为高校输送人才,为国家培养科研人才出力;而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但现有中职学校严重缺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技术素质教师。据统计,普通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为17.1%,“双师型”教师中教授实习课或一体化教学的比例占“双师型”教师总数的63%。而在“双师型”教师中,具有教师职称且有在企业工作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企业实践型”教师数量最少,占“双师型”教师总数的12.9%。

现有中职学校严重缺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技术素质教师,这种师资现状必然影响中职学校的特色发展,以及中职学校为社会输送合格技能型人才的功能。

1.4中职学校教师缺乏教育理论背景,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不足。由于我国中职教师培养起步较迟,同时中职学校的教师来自非师范类专业的占比较大,因此教育理论相对缺乏,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存在较大不足。较大部分“双师型”教师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知识更新不够,不能适应教学要求。有些教师特别是刚刚离开大学校门的年轻教师,对于生产过程(岗位)及对应的职业标准不熟悉,不能把职业标准引入教学内容中。有些教师虽然熟悉职业标准,但缺乏运用意识,对已有职业标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因此,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有一定难度,这势必对我国中职学校培养合格人才造成极不利的影响。

2.技能型课程教学工作正规化建设方向

《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与经济社会实现“五个对接”,这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丰富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职业教育建设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正规化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目标之一。中职学校教学工作正规化建设概括为“五化”:教师能力的精细化、教学过程的实战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保障的信息化、教学评估的正规化。其中,教学评估体系建设是否正规化,将直接影响“五个对接”的实现。

3.建立技能型课程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能够指导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促进其教学水平持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构建技能型课程教学评估体系时,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块,每块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3.1课前说课评估。对首次上课教师及上新课教师实行“准入制”,课前由领导、督导组、教研室和企业专家组组成评估小组,根据统一的评估方式,联合审查把关。

课前评估方式从正规流程化角度可概括为:

3.1.1说课前,授课教师提前两周将说课所需材料、教学PPT、生产过程模拟及操作考核标准(职业标准)等提供给评估组成员,由评估组统一预评估。预评估不合格者,由评估组给予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完毕,再次提交,直至整改合格。

3.1.2说课时,评估组根据课前定量评估分析表,给予评分。评分不合格者,根据评估组提出的整改意见,准备进行二次评估,直至合格。

3.1.3说课后,合格通过的授课教师需严格按照评估组评估通过的课程模块,正式组织教学,面向学生进行教授。如有改动,需提前通报给评估组所有成员知晓,并报备。

整个流程中,教师的说课表现建立在教师教学档案中,以备后续评比之用。

3.2课堂、实操教学评估

3.2.1对首次上课教师或上新课教师的第一次课,领导、督导组、教研室、企业专家组需按照课堂教学及学生操作定量评估分析表进行评估。

3.2.2后续,督导组不定期根据之前评估的结果,进行随机听课评估。

3.2.3学生参与测评,并同督导组测评结果,取权重综合计算出结果,归入教师教学档案。

3.3课后建立机制。课后根据领导、督导组、教研室、企业专家组及学生测评,教师需对任教课程进行进一步改进。同时建立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师晋职、晋级、奖励等直接挂钩的联动机制,以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技能型课程教师的教学标准是职业标准,其教学目标评价标准是职业标准。学生操作考核成绩、取得该课程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率及家长、用人企业对学生的评价等,也纳入评估体系中,考核组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考核评价其教学效果。

4.结语

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是关键。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于技能型课程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应重视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和持之以恒地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技能型课程教学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目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