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土木工程学习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18 05:37: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土木工程学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土木工程学习计划

第1篇

1、测量大比武

   全运会过后约第十周,继续继承土木系的优秀传统,与学习部联合举行山东交通学院测量大比武活动,系此活动为校级活动,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参赛队员分为团体组和个人组两个组别,分别在东校门内侧和经管楼b座四周进行,分别角逐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校级五四证书。具体证书数目在学习部计划数中有详细说明。

2、制图大赛

    为突出土木系的特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十四周举行制图大赛,比赛内容为手工制图和电脑cad制图。为全国的制图大赛选拔人才。并根据两项综合成绩排名次,具体为

单项奖:手工制图组: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   

        计算机绘图组: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

全能奖: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

鼓励奖:按参赛人数设置若干。(根据参加人数来定)。

3、科技立项

第2篇

关键词:国际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网络平台;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TU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14804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中国企业在国际土木工程承包市场上的份额逐步提高。2014年进入国际承包商250强的中国企业海外承包市场总收入达790.1 亿美元,相比2013年增长了17.6%,占250强企业海外市场收入总额的14.5%[1]。而随着中国土木工程承包企业海外市场份额的提高,参与全球竞争的机会越多,但从根本上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也就是人才的竞争[2],中国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海外项目管理能力较低、缺乏国际化经营理念、对技术标准与规范不熟悉、对项目所在国政治、法律、人文与公众心理等“软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3]。由此引发的惨痛教训也屡见不鲜,如:中国铁建麦加轻轨巨额亏损事件,中国中铁波兰公路撤离事件,委内瑞拉高铁停罢事件等[4]。而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既懂专业又懂管理,同时具备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也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5-6]。

当前,国内通常采用设立“国际工程班”的方式培养国际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仅从培养模式与

课程设置上区别于普通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而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上并无本质区别。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与社会性较强的学科[7],以往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国际工程的

项目施工与管理中也愈发突出[8]。做好海外项目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而且要熟悉了解当地的语言特点、文化风俗、思维模式、、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这也是项目成败的关键,而很多知识与技能不是单纯依靠学校教学就可以获取的。虽然国际合作培养人才是一条有效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与获取海外从业经验的有效途径,但经济成本决定了该途径不可能大规模推广,无法满足国际土木工程人才市场的大量需求[9-10]。然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11]。本文以石家庄铁道大学国际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阐述国际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思路与构想。

一、平台的结构与功能

校企合作网络教学平台旨在克服土木工程专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弥补高校教学方面的不足,培养既具有良好专业基础又熟悉海外工程环境的合格的国际工程人才。该平台兼顾学校与企业两个方面,坚持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使用的原则。学校的优势在于具有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与教学资源,但缺乏最新的工程实践资料与信息;企业的优势在于长期从事国际工程,具有大量不同类型的国际工程素材,但缺乏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加工,资源体系不完整,不利于学生直接学习与理解。校企合作土木工程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为国际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空间。根据平台的用途,该平台应具有如下特点:其一,以学校、企业加盟的方式实现资源区域性共建、共享;其二,以海外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为主线建设资源库,并以项目、专业、专题等门户展示资源;其三,在不同类型的资源库之间重构、交换资源数据;其四,智能化的资源管理,自动完成资源属性的抽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五,多角度、多维度资源导航方式快速检索资源;其六,资源批量后台管理,实现复杂资源的快速入库;其七,资源多级、分布式存储,检索信息集中统一管理;其八,可扩展性好,能快速定制个性化需求以及应用子系统。

(一)平台的结构

际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最大的区别是,引入工程承包企业海外项目资源库,以弥补国内学生无法进行海外项目实习与培训的不足。该网络教学平台主要由资源库、管理平台与微信平台三部分组成。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源与项目资源两个方面。从学校层面来讲,充分利用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与雄厚师资力量,通过网络课程建设的方式,完善国际土木工程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从企业方面来讲,充分挖掘企业的资源优势,搜集整理

相关海外项目施工、管理与“软环境”等方面的素材。管理平台负责整个平台的维护、管理、资源上传,用户对象可以分为教师、工程师、系统管理员与学员。微信平台负责资源的定向推送,让学员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工程资料信息。网络教学平台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二)资源类型

网络教学资源库主要分为四个门类,即:课程资源库、项目管理资源库、通识资源库与工程案例库(见表1)。

(三)平台功能

平台的功能由平台的用途来决定,既要满足建设与管理者对于资源、平台的高效管理需求,又要满足学员对海量工程资源的快速检索、阅读、播放与下载需求。平台的主要功能如表2所示。

二、平台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该网络教学平台依托石家庄铁道大学中铁“国际工程班”人才培养计划,旨在订单式培养一批适应能力强、外语水平高、立志从事海外业务,且具有国际工程视野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在该培养模式中,前3年由高校培养,第4年由高校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铁)共同培养。在学校方面,土木工程学院从2002年开始设立涉外土木工程专业方向,经过10多年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国际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师资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具备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该平台的建立与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在企业方面,中国中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长达1 861公里的坦桑尼亚至赞比亚铁路项目以来,已在非洲、南美洲、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55个国家承建海外项目超过230个。截至2007年,在全球五大洲的5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业务机构96个,正在实施的项目有152个。中国中铁具有巨大的国际土木工程市场份额,以及丰富的国际工程管理与实践经验,掌握大量的第一手国际土木工程学习资源,这为该平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随着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国际土木工程市场份额的扩大,会有更多的学校、企业加入该网络平台,平台功能将得以逐步完善。

三、平台对国际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当前国际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仍多以面授为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较为被动,学习效果也较为一般,且理论与实践之间容易脱节。而网络教学平台对推进专业教学的改革只有重要意义

。首先,该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科目或章节时,利用网络平台实际工程案例的讲解,使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讲授内容更能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第二,网络平台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对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有效利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生都可以通过PC或手机进行网上学习,亦有助于实现“学分制”改革。第三,也可以通过教师安排学习计划,学生在平台上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与教师在线上或线下的互动;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实现“翻转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第四,微信资源推送,更加贴近当前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与心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四、结语

校企合作土木工程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与资源互补,为学员提供一个学习国际工程相关知识,感受国际土木工程建设环境的虚拟网络平台,弥补当前国际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推动国际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提升企业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该平台运作的关键在于完善的硬件系统、配套的管理体系以及海量的国际工程素材,是该网络平台的灵魂所在,需要在后续运营中不断拓展用户群体,形成众多国际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单位与需求单位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宇. 2014年度ENR国际承包商250强探析[J].工程管理学报, 2014, 28(5):131-137.

[2]梁洁. 国际土木工程市场分析及土木工程毕业生的就业前景[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3):78-83.

[3]李必亚, 涂玉婷, 吴广. 试分析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我国对非承包工程为例[J].企业经济, 2012(2):122-124.

[4]冯怀平, 常建梅, 丁军霞, 等. 浅析案例教学法在《涉外土木工程》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S4):76-77.

[5]王恩茂, 王起才, 王旭, 等. 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导刊, 2008(11): 85-87.

[6]吴国雄, 梅迎军, 唐伯明, 等. 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 13(2):114-116.

[7]白云, 寇磊. 国际土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3, 22(2):69-71.

[8]王卫东, 彭立敏, 余志武, 等.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1):144-148.

[9]吴建华, 夏建中. 国际化背景下土木工程(国际班)培养方案设计[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0, 22(5):409-412.

[10]李建勋, 夏建中, 梁伟. 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6, 28(2):144-148.

[11]刘国亮, 马艳秋, 刘蔚. 校企合作创新平台的信息化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 2009, 27(2):213-215.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B&R and walking out strategies, the overseas civil engineering market share of our engineering contractors are increasing gradually, and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international civil engineering talents who have the ability to manag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re raising step by step. Considering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drawbacks in teaching and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lacking field practic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s in international class of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building conception of international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aking advantag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rough sufficient analysis of requirements of users, th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s, functions and resource types of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were discussed. This platform can make the most of both advantages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civil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e the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第3篇

关键词:土力学;应用型本科;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王蕊(1975-),女,江苏涟水人,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陈葶葶(1973-),女,江苏沐阳人,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16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52-02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体现在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中就是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长。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即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旨在培养能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土力学是一门研究与土的工程问题有关的学科,它把土作为物理-力学系统,[1]根据土的应力—应变—强度关系提出力学计算模型,用数学力学方法求解土在各种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变形以及土压力、地基承载力与土坡稳定等课题。土力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土力学”课程教学中,研究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了每一位土力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土力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内容多、公式多、课时少

“土力学”教学内容包括:土的物理性质、渗透性、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抗剪强度、土压力及挡土墙、地基承载力和土坡稳定等,涉及的理论公式与工程概念均较多。而当前,各高等院校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贯彻教育部“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土木思想,增加了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压缩专业课程的学时。如何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数里让学生对“土力学”所教授内容能较好地掌握,成了当前需密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学生的基础薄弱

自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属于第二、第三批录取的地方性院校,因为多种原因其生源质量下降。从上课及作业的反馈可看出,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数学、力学理论功底。而“土力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到的预备知识、相关领域较多,课程的横向跨度大,与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交叉加大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应用型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遵循本科人才培养自身的教育规律,同时突出实践,强化应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部分,把应用型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锻炼;同时也要注重和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打下宽厚的理论基础。

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目前“土力学”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笔者对课程教学方法做了一些研究。

1.重视绪论课

绪论课从教学角度看,主要包括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学习方法和教学总体安排等内容。它对学生后来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甚至专业思想的巩固影响甚大。重视绪论课,将会使学生能顺利进入新学科的学习,会对全课程的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常绪论课,笔者会从土力学的研究对象“土”入手,介绍土的形成和应用背景,从而引出“土力学”的知识结构体系,重点强调土的三大特性。在此基础上,介绍 与“土力学”相关的工程案例等。可由于学生在上第一次课时,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和实际工程经验,对“土力学”的教学内容及相关专业名词如“渗透特性”、“压缩特性”等只能泛泛了解。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如何使学生有效掌握“土力学”课程的学习方法,一直是笔者努力的方向。

在绪论的教学内容中笔者有了如下一些改进方法。加强对国内土力学发展简史的介绍,介绍我国在土力学方面有代表性的专家和学者的学术论解,从而增加学生对国内土力学领域的了解。推荐学生课后学习关于土力学发展与展望的相关文献,作为了解土力学学科内容的延伸。重点加强对土力学学习方法的介绍。给学生推荐本门课程重要的参考书籍、相应工程规范,并给学生推荐与“土力学”课程相关的学习网站和精品课程网站。

通过绪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笔者让学生认识到“土力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学习,而是一门学科的学习,这门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课外大量的阅读和对土力学相关领域的了解。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展现出特有的扩展信息量、节省课时、便于启发思维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优点。[3]通过教学研究笔者发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教师对复杂图像和表格的描绘以及对文字的书写,既能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地介绍知识,又能有更多的时间集中在分析和讲解上,使教学效果有了进一步改善。比如在课堂上就可以用视频演示实验过程,模拟地基土的滑动等,做到理论知识和现场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土力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获得更丰富的学习资源。金陵科技学院已建立土力学的课程网站,老师可通过这样的平台,开展在线答疑,提供学生学习指导以及一定数量的在线自我测试。这些对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3.工程案例教学的实施

卢肇钧院士认为:土力学应当是一门兼顾基础和应用的技术科学。学习土力学的目的是为了以后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因此在“土力学”的教学上,应重视实际工程案例的引入。

世界著名的土力学案例,如意大利比萨斜塔、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苏州的虎丘塔等当然都是很好的素材。可在进行案例分析时,笔者发现学生对身边的热点问题热情高、关注力与参与度更高。例如上土压力这一章节时引入上海莲花河畔景苑房屋倒塌事件。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了解此工程的工程概况、失事情况、分析其倒塌原因,课堂讨论气氛活跃。而汶川地震中,在地势平坦的四川盆地边缘和河谷等地引发了严重的砂土液化现象。课堂中引入此工程实例,让学生思考地基土为什么会失去承载力,可让学生对砂土的抗剪强度的构成及对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加强理解。在进行案例讲解时,要注重与土力学有关的知识点相结合,这样学生就会对相关理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工程案例的选取不仅要经典还要注重热点,工程案例的讲解不能只注重形式,更要注重案例的内容和实质。

工程案例教学的实施能加强学生对土力学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提高学生对本课程本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培养。

4.重视室内实验课

土力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土力学的许多经典理论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首先,在建立理论和模型时,要通过实验了解土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确定各物理量的函数关系和参数值;其次,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的可靠性和适用条件。[4]因此重视和强化实验教学对提高“土力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笔者根据土木工程不同方向的学生分别开设了颗粒分析实验、密度实验、含水率实验、土体压缩实验、直剪实验等8~10个学时的土力学试验。通过实验,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土力学常规实验的实验方法、步骤及实验结果的整理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是为工程服务,每一项实验都应力争反映土体的实际工程条件等。再者,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真正地深入课堂知识的学习,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

5.开设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指一个人独立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提高其掌握知识的质量和速度,并能够不断地扩大知识面。针对“土力学”教学中内容多、学时少,学生能力层次差别较大的特点,笔者在“土力学”课堂教学外,开设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第二课堂中,可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对学生因材施教。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笔者指导他们制订学习计划,提前预习及时复习,对书中的难点和课后习题进行单独辅导,查缺补漏,确保学生不要因为数学、力学等基础的薄弱造成对本门课程缺乏兴趣和信心。对于部分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鼓励他们在大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独立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理论,探索新科学的能力。引导他们利用高校的图书馆、校园网等资源,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尽早地进入土力学这门学科的大门。在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后,对学生进行初步科研训练。首先让学生弄明白什么是科研,应该怎么搞科研。然后指导学生组成课外科研小组查资料、做实验,学习如何撰写论文。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一些实验科研项目中,深化理论学习、加强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结论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土力学”的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土力学”课程教学,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还要结合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聚云, 钱建固,张宏明,等.土质学与土力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秦祖泽, 唐受印,俞贵邦,等.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2,3(3):42-44.

[3]万明芳.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

第4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 阐述了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现状。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与过程控制、教学质量评价以及专业教育特色培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可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12-05

[收稿日期] 2014-10-19;[修回日期] 2014-12-11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作者简介] 江学良(1977-),男,湖南益阳人,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地下工程稳定,岩土力学。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人口急剧膨胀,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大中城市都出现了用地紧张、交通阻塞、空间拥挤、生态失衡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可行的途径,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经验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高校招生专业目录中隶属于土木类,但不是基本专业,而是特殊设置的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既有自身特定的内涵,又是多个学科的结合点,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的特征。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包括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与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虽然在基础课甚至是专业基础课设置上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存在着部分重叠,但是土木工程专业没有真正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为主线进行人才培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涉及城市规划、地下建筑与地下结构、地下水力学、岩土力学、地下通风与空调、监测与测试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城市交通等多个领域与多个学科,因此,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方案不同于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它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城市地下工程的自身特点[1]。

2001年中南大学率先在国内开办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又有大约20余所高校相继开办了该专业,星星之火,已有燎原之势。2010年在中南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研讨会”,此后又在山东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与北方工业大学连续召开了第二届、第三届与第四届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研讨会。从研讨会讨论的结果来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学分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毕业设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高校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脱胎于采矿工程专业、矿井建设专业或者铁道建设专业,具有浓厚的行业特征。另外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学校有教育部部属高校,也有省属地方院校。由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层次与所属行业不同,办学水平与效果也参差不齐[2,3]。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虽然办学历史不长,但是由于它切合了当前我国城市地铁与隧道建设的,再加上以前培养的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人才的严重匮乏,该专业的就业率相当高,近几年甚至比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建筑工程方向与道路桥梁工程方向的就业率还要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就业虽然没有问题,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教材与专业建设以及专业培养特色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开办于2013年,目前在校人数120人,隶属于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为了积累办学经验,在开办该专业之前,在土木工程专业下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方向,到目前为止,该专业方向已有三届毕业生。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方向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吸收了兄弟院校许多好的经验与做法,也结合自身实际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在此就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同行们分享,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发展。

一、结合学校实际,做好专业定位,确定好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专业定位准确与否决定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也决定着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要务。专业定位应该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基础、发展潜力、地域特点确定培养人才的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湖南林学院。在五十多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校训,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的观念,逐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国际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以林为特色,理工农并进,经管法文结合,文理渗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居国内先进行列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校现已建设成为一所立足中南、面向全国,涵盖理、工、农、文、经、法、管、教、艺等九大学科门类,具有招生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现有教师11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8人。设有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力学4个本科专业以及7个教研室、6个研究所、2个实验中心、1个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和1个设计研究院。学院拥有林区道路与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结合学校建设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学院的实际,顺应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将该专业定位为:立足中南,辐射全国;面向城市地下工程技术与管理行业,培养符合行业需求,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定位,该专业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城市地下工程学科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受到工程师素质基础训练,能够从事城市地下工程项目施工、设计、监理以及在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配合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案详细规定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即毕业要求,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生一律不允许毕业。毕业要求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与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和“五个方面”,“三个层次”是指掌握层次、熟悉层次与了解层次;“五个方面”是指要掌握、熟悉和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具知识、专业知识与相关领域知识等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包括具有工程科学应用能力、具有城市地下工程技术基础应用能力、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具有信息收集、沟通和表达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素质要求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三个方面。

二、整合相关学科,构建基于学科大类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

通过“打通、减少、增加、分类、弹性”等调整方式,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大类的核心课程设计,重新确定平台核心课程。充分利用我院学科的优势,挖掘现有专业的地域、资源等优势,重新整合相关学科。本着促进交叉学科、建设复合型专业的原则,构建以力学与土木工程为基础,并兼顾城市规划、监控与测量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于学科的平台课程。将《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结构设计》、《地下工程施工与管理》、《地下工程勘察与测试技术》与《地下工程灾害与防护》等五门课程列为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构建以“平台课程”为依托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体现弹性学习要求[4]。整个课程体系被分为四大模块: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毕业设计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分为公共课、基础课与学科基础科、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学分分配与毕业学分见表1所示。

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到了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完整性以及城市地下工程的复杂性所要求的综合性,课程在开设次序上也充分考虑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选课空间,学生能根据自身条件和职业规划自主制订课程学习计划。经过几年努力有望逐步建立并实现在指导性教学计划基础上的体现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课程体系。

三、构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强化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构建了由实验教学、毕业专题实践、课外科技实践、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课外社会实践五个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1,5]。

(一)改革原有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重新定位实验教学;整合实验室资源配置,建立新型实验教学平台

1. 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

实验教学依靠各学科带头人和教授的力量,转变教学观念,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改变计划性、封闭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改变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创新性实验内容缺乏的现状,形成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促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积极开设一些高水平的、紧跟学科前沿的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丰富和充实实验中心的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在现有实验项目下进行大胆创新,开拓新的实验项目或课题,形成一系列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实验内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进行分层次培养,使得能力较强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完不成实验任务而气馁,避免传统实验教学一刀切的缺陷,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教师在实验指导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6]。教师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进度,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此外,通过E-mail、QQ、MSN、E-learning等方式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在线互动,进一步促进科研人员参与教学。

2. 开放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力学实验中心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占地面积948m2,仪器设备316台(套),设备总值947.74万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由六个专业实验室组成,实验仪器设备1297台(套),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1460万元。实验教学中心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雄厚的科研力量、稳定的科研方向、充足的科研经费为学生开放式试验创造了条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挥自主创新潜能的自由舞台。实验教学中心以学院局域网为支撑、教务管理系统为平台,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所有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式课题、科研人员研究方向全部在网上公布,对学生进行全面开放。学生可以登录实验平台网页,浏览和下载网络教学课件和多媒体影像资料。学生可以在网上预约实验,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申请自己的开放式创新实验课题和指导教师。

提倡学生自带课题进入实验教学中心,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学生4~5人组成科研小组,提出自己科研思路,自行选题,自行确定研究内容,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撰写正式格式标书,由专家审核、论证其可行性。如果方案得到专家认可,可申请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资助,遵照实验中心的管理规定,按照正式科研程序,自由地进行实验工作,并将其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汇报,写出论文,力争公开发表。通过开放实验教学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可使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进行科研工作的整体体验,培养科研团队协作精神,并在初次的研究实践中学习到了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方法和学术规范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毕业专题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1. 重视毕业实践,加强“模拟实践”环节

毕业实践是学生学习深入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前,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对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串烧式”回顾与总结,并根据学生实习单位性质(设计院或施工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一小组配备1名教师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践”。

2. 调整教学计划,提早并延长毕业实习时间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将毕业实习提前到第7学期期末开始并一直延续到第8学期的第2周周末,这样,既避开学生频繁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的时段,学生可以安心进行毕业实践;又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毕业设计做准备,做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成果。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课题相互匹配

毕业设计题目全部采用设计课题的形式,一人一题,课题全部来源于已实施的实际工程项目。设计课题主要包括隧道施工图设计与地铁车站施工图设计两大类。设计内容包括方案设计、结构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三大部分。为促使学生将已学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量将“模拟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课题的内容相互匹配,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

(三)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

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学生科技社团作用,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形成以“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力学竞赛、结构模型竞赛、工程制图竞赛等为主体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并在一系列的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1. 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生产实习基地,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在现有的“中铁五局城轨公司”与“湖南安信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更广泛的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2. 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实践与创新并举,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强与施工企业、设计院和科研院所的沟通、联合与共建,将实践教学真正延伸到社会,实现实践与创新并举,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稳固的、更广泛意义的产学研结合实践基地。

(五)融课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为一体,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对接

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巩固专业知识,组织学生通过学习报告会、生态中南林活动以及“三下乡”活动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与专业实践密切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锤炼了综合素质,也提升了专业素养。

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培养环境,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按照“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出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服务中心,通过制度建设,在学分制选课上提供最大的自由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指导教师制,建立“严格、严肃、严正”和具有人性化的淘汰与增补机制等,在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中,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依据学校有关制度,结合学院与专业实际情况,创新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确保实践培养环节的学习效果。譬如毕业设计实行教师全程跟踪指导与开题、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的过程控制;学生毕业设计执行在指定教室每天签到考勤登记制度,指导教师排班指导,学院领导,教学督导不定期检查制度。

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努力构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设立创新人才单项奖学金、创新人才推免研究生等奖励制度,健全和完善创新人才的奖励与资助制度;举办专门化、系列化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和论坛,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有利于形成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发展环境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五、重视教学管理的过程控制,为持续改进创造条件

教学管理的过程控制包括监控体系、反馈机制与评价制度三个方面[7]。监控体系涵盖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事前监控包括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检查、教材选用的审查、多媒体课件的审查、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等;事中监控包括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学生质量信息员评价、校院领导听课、同行听课、毕业设计过程检查等;事后监控包括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教、试卷分析等。

学校对教学过程监控的信息建立了规范的反馈制度,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当面反馈、书面反馈、会议通报等形式,及时反馈到学院、教研室、教师。督导听课评教、教学检查、毕业设计检查等信息采取当面交流进行反馈;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反馈的信息经学校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汇总分类,以书面形式反馈到学院及相关专业、教师;教学督导、教学检查以及学生座谈发现的共性问题,经过分析整理以会议通报的形式进行反馈。学院对教学监控获得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整理,通过院例会、教研室主任例会、教研室会议等形式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相关教师,并落实整改,强化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与整改。

构建规范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坚持每学期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将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评教、教学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三个部分组成,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挂钩,实行奖优罚劣。定期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行了跟踪评价,采取教师与学生代表座谈会、毕业生座谈会、用人单位座谈会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并结合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的评学、评教结果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

六、立足学校优势学科,努力培育专业教育特色

突出林业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中南地区唯一一所以林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立足于林业优势,实现重点学科与地下工程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基于“节能、节材、节地、节水”生态环保理念的专业素养。

强化实践教学,坚持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强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完善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科拓展能力。依托结构模型竞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挑战杯等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学生自主、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与创新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土木工程检测中心、设计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纵横向科研课题,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学良,杨慧.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4):47-50.

[2] 蒋冲,唐礼忠,蒋青青,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以中南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3(6): 29-32

[3] 徐帮树,刘健,王清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0):107-108.

[4] 李兴高.地下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92-94.

[5] 屈铁军.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与人才培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6] 江学良,杨慧.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J].创业与创新教育,2010,1(2):31-34.

第5篇

(1.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建筑大学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根据产业结构转型期市场对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人才的要求,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德、美两国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经验,初步建立了“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在实验室中实验-在项目中实践-在企业中实训”的“二创三实”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化校企联合办学,构建了适应于土建类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对我国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土建院校;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ultivating Model of Applied-type Undergraduate Materials Specialty Talents in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ZHANG Feng-jun1 XIE Fa-zhi1 XU Hai-yan1 DING Yi1 PAN He-ping2

(1.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rket for applied-type undergraduate material specialty talents dur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itio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applied-type undergraduate material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ng,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the applied-typ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etween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the talents cultivating model called “two innovation plus three practice” were established, is that “concept innovation and system innovation as well as experiment in the laboratory, practice in the project and training in the enterpri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he introduction of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cept, and strengthe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system of applied-type undergraduate material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ng was constructed adapting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s, in order to play a certain reference role in applied-type undergraduate talents cultivating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 words】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Applied-type undergraduate; Material specialty;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产物。应用,在辞海中的意义是使用、或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的。突出“应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核心,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立足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材料、信息、能源被认为是21世纪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目前,中国已有100 余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材料类专业。然而,在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招聘难的供需矛盾。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1]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之一是“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所以现在急需解决的是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为适应产业转型的需要,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2-3]。目前大部分高校材料类专业的实践课程总学分低,单独设课少,大部分实验只是理论课程的辅助,课程实验内容之间缺乏知识的连贯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有效地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从实践教学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赋予其行业和地方特色,才能满足产业转型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1 我国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4-5]

1.1 课程体系设置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内容远远落后于科技的发展,课程设置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 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术,重研究、轻应用,重知识、轻素质等现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投入不足,往往重理论课教学,轻实践性教学,大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作为很重要的诸如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1.2 实践教学条件欠缺

材料类专业的实验基本包括原料提纯、合成、分析、材料制备、性能测试等环节。但是基于学校自身经费的不足,很多学校在实验实训基地层面没有太多的财力支持。制备与合成实验相对容易实现,而结构分析、性能测试实验需要的设备不是一般院校都能齐备的,比如X-射线分析仪、电镜等设备动不动几百万上千万,有几个地方院校能买得起如此昂贵的仪器?更别提单台套实验了。相反,合成材料的结构分析实验是必需环节,如果不知道合成的是何材料,就没法证明合成实验是否成功,以后的性能测试就太盲目了。实践教学条件的欠缺,使得学校很难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专业知识较好,但实际运用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不足。

1.3 考核体系尚待完善

虽然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实践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并没有形成或者不完善。首先,很多高校没有把实践教学看成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环节,没有专门针对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目前尚未建立或健全,配套的激励机制尚未出台,从而无法对千差万别的、独特的实践教学成果和实践教学水平做出公正而科学的评价,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严重抑制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和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2 国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发展状况

自20世纪中叶起,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在各国迅速崛起。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特别重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且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德国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强调面向工业生产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工程院校具有较完整的工程教育系统,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其培养的工程本科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过硬,其工程师培养质量更是享誉全球;而美国工程院校通过推行通识教育、实施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其所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掌握了较为广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活跃的创新思维,并很好的与其发达的继续工程教育进行后续工程深造的衔接,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国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我国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1 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6-9]

1)教学目标明确:应用大学的重点为工科、经济、企业管理、财会、设计等专业教学;应用大学入学则是面向德国职业专科中学、高级专科中学或十三年制高中毕业;学习年限是4-4.5年;毕业学历是应用学科硕士;科学研究强调教学,并从事一定的应用性研究。

2)课程结构紧凑:与综合大学相比,应用大学更为注重学生的教学。应用大学课程安排紧凑,包括实习在内至少要修满 8-9个专业学期,学生无特殊原因不得任意延长学习期限。并且应用大学更为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专业教育,在课程方案中,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均与专业相关。教学安排紧凑,理论教学宽而浅,要求严;课程门类多,必修课比重大,课时数多,考试严格,因而,有较高的效率和质量保证。

3)教学方法多变:与综合大学相比,应用大学的教学方法更为灵活,比较常用的是讨论式教学法,注重习题课的比重,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专业课教学上,通常采取“项目教学法”,根据项目确定所开设的课程、讲授的内容和训练计划。这种教学方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

4)校企合作教育:企业始终参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并由国家出台法律保证校企合作的实施。新生在入学前需要在企业内进行约 6个月的实习,为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入学后,企业将组织学生在适当学期与其职业紧密相关的企业实习,并将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解决企业实践中的真实课题,最后由实习企业给予严格的考核评定。学校还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课堂教学并参与对学生的考核。

2.2 美国应用型本科教育[10-14]

1)教育理念更新:美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由“从学校向工作过渡”转向“从学校向生涯过渡”,这种理念上的巨大变化,使美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从满足短期社会经济形势的应用上升到培养能够持续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高度上来,至此美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日趋成熟和完善。

2)侧重能力培养:在美国应用型本科人才采用模块式培养,它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按职业目标分析制定模块式教学大纲,大纲的制定以教育专家为主,吸收企业界人士和技术专家参与,它包含专项能力及其在工作中的意义、完成专项能力学习活动的各项指标、明确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

3)注重实用性:美国应用型本科人才中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设计非常注重实用性,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也有利于筹得更多企业的捐款,用于学校的发展。基础理论学科占的比重较小,专业课程、实践性课程开设较多,强调实验课程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合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运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教学,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经过严格训练的熟练技能,做到学用结合、以用促学,培养成真正具有综合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科研一线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当前产业转型时的社会需求。鉴于我国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经验很有必要, 我院在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创新,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大土木”工程材料特色,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在材料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并结合材料产业转型期市场需求,初步建立了“二创三实”的培养模式,即“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实验、实践和实训”。

3.1 观念创新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调研材料类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设置特色较显明的土木工程材料类专业,规划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索,用新的实践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理论课体系、实践(验)课体系。课程设置、实践(验)体系符合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土木工程材料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通用能力、材料市场分析能力、材料技术研发能力、材料企业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富有创新、团队协作、勇于实践的精神。

3.2 制度创新

以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为关键点,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熟练程度,知识综合利用和创新能力,完成对学生的学习考核。通过学生学评教的反馈以及问卷调查,考察实践教学效果,并以系院内汇报形式和教师专家指导小组评议实践教学效果。立足于社会经济以及工业企业实际,改革自身实践创新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积极邀请社会企业参与办学,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教育,加强企业考核比重。创建一套特色的材料类专业创新人才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3.3 实行导师制,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实验

我校在校函〔2013〕112号“关于在本科生中实行专业导师制暂行办法(修订)”中明确自2011级本科专业学生开始实行专业导师制。导师制工作手册要求落实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有如下几方面。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②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知识结构优势,当好学生的学业参谋,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③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相关学分制管理规定,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个性发展的学习计划;对学生选课、选专业方向以及专业辅修等进行具体指导;④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研究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教科研项目研究,在实验室中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3.4 引入CDIO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项目中实践

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师资情况等,我校材料类本科专业,前两年按照大类平台教学,后两年分专业进行教学。引入CDIO 工程教育模式(代表构思( Conceive ) 、设计( Design )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以其相关规范要求为指导, 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团队领导和协作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及系统思维能力等为目标,构建了以项目制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15-17]。其中理论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三大块。实践教学则以项目为主体,辅助以其它教学形式。通过学习和完成项目来训练学生获取知识( 自主学习) 、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 、共享知识( 团队合作) 、发现知识( 技术创新) 和传播知识( 沟通交流)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得到真才实学。

3.5 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在企业中实训

学校与用人单位主要可以在技术创新、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①校企联合培养:广泛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工作,讲授新技术、新工艺,参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参与学生综合实践训练、生产实习指导,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②稳定企业实习基地:建立稳定规范的工科学生工程实践实习基地,并加以规划、建设和管理,让学生和教师真正在企业中得到实训。③共建工程研发机构:兴建与企业行业相关技术领域的研发基地、工程科研中心和企业实验室等,通过对优秀学生开放,使其直接参与科研项目,可以让学生在检验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为高校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提供有效途径。补充企业研发力量的不足,同时实现高校科研成果有效的有向产业化转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OL].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章晓波.面向产业转型的应用型本科材料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2(5).

[3]张联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设想[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

[4]秦悦悦.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2009.

[5]蔡信海.我国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6]Kruno H.德国和欧洲的工程教育现状和远景[J].继续教育,2006(2).

[7]张新科.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模式特征[J].高职教研,2008(5).

[8]金长义.德、美、澳、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7).

[9]徐东.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01(2).

[10]李晓强.建立新世纪的工程教育愿景:兼评美国“2020 工程师”《愿景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

[11]李晓强.部署新世纪的工程教育行动:兼评美国“2020 工程师”《行动报告》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12]李强.美国和欧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2(6).

[13]李强.美国的本科材料教育与 ABET 鉴认[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14]肖鑫.麻省理工学院本科课程设置及其特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20.

[15]Crawley, E.F.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CDIO Approach[M]. New York: Springer, 2007.

[16]查建中.2008.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育,2008(5).

第6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改革;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05-02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在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中还留有深深的印记,严重冲击和制约人才培养质量,一大批高分低能的“人才”走出高校,进入社会,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之需,值得深刻反思,应切实加以改革。导师制不失为一种好的制度,应提到高校管理体制、育人体制改革突破口的高度,有效推进。导师制是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实行导师制需突破现有的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创设教与学、学与学互动的新型教学结构,可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内课外的结合,由教学到导学,强调基于学生主体性下导师的“导引”作用,通过导师在不同阶段的个性化指导,夯实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性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最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制度之一。牛津大学新生到一个学院报到时,学院当局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本科生的导师称Tutro,研究生的导师称Super Visor。导师是学生所选择学科的学者,负责指导学生的品德思想、学业生活,协助安排学习计划、职业规划等。“指示应读之书,批改课卷纠缪指正而外,与探讨辩难,导师发问,诱导学生思索,学生质疑,乃得导师薪传”,导师制的核心是导师。据统计,英国历史上的41位首相中,大多毕业于牛津大学,有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牛津校友,本科生导师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许多著名高校也都实行了此项制度,受益匪浅。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近十年,在我国开始受到普遍关注,部分高校开始学习实践这项制度,效果如何,姑且不论,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确对此作了很好的概括:本科生导师制创设了教与学、学与学互动的新型教学结构;本科生导师制为本科生的研究型学习导航;本科生导师制是由导师对学生的品德、学习与生活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改变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大批具有丰富个性的杰出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提出来的,是一种发现人才,培养更专门人才的手段,能保证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此可见,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多么必要和重要,同时也将会多么不易,绝不仅仅是一个导师与多个学生的简单组合,必然触碰到国内现有的高校育人环境与体制,面对一系列矛盾与冲突,问题与弊端,是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高校的集体意志与决心的重大考验。

二、国内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问题

当前,国内不少高校已在试行,但跟风和走过场的不少,管理者、教师及学生难以形成“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实行情况可能并不理想,牵涉到对现有模式的缺陷与问题的再认识与再造,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管理效益低,疏于高效规范:现行的工作体系、工作内容庞杂,学生工作者很难有精力研究学生工作规律、经验教训、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思想动态等问题,学生工作者空洞的说教多了些,能真正满足大学生情感需要的心理咨询等有益的工作少了些;管细枝末节多了些,而主动地思考、设计和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工作少了些;大量的精力消耗在日常琐碎事务上面,教育管理工作表面化。

2.教育管理方式行政化,对学生训导多,而服务和权益保护少,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互相不够理解。

3.本科教育模式单一、过早专门化,通识教育程度不够、创新因素不足,质疑意识不强。

4.教书育人的本质没有体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许多教师只管教书,不谈育人,认为那是辅导员的事情,与自己不相关。这样既削弱了教师育人的积极性,也极易形成教师不负责任的局面。

5.现在的大学课堂,教师教学生听,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上完课就走人,关系淡漠。

6.教授不大愿为本科生上课,教师的人生最高追求,被职称制度异化了。形成了一种现象:大学教师为评教授而去讲课,评上教授后,就尽量少上或不上,甚至连副教授也是如此,导致本科生课程的主讲教师以助教和讲师居多。

7.大学校园与社会生活融合程度越来越深。青年学生受到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强,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心理素质令人担忧。我们的教育管理却滞后了、脱节了。

8.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质量的评价被考试制度异化,学生关心的是考试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和所学到的知识,更不是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提高。应试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所谓素质教育不过是幌子和旗号而已。

种种问题,突显了当前国内高校管理体制、育人体制的弊端,这样的育人环境,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创造性被抑制,只能被培养成“理论型”人才、“低能型”人才,与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相去甚远。教育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改变这种局面、修正大学教育甚至整个学校教育的缺失,不失为一项理性的选择。

三、建构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育人模式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有必要对当前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育人体制进行全面的“会诊”,做好顶层设计,从上到下,层层落实,尤其要把握好以下环节。

1.“三位一体”,凝聚共识;从系统工程的高度,强化制度建设。成立本科生导师制改革的专门工作机构,对国内外实施导师制比较成功的高校展开深入的调研,吸取经验,为我所用。管理者、教师、学生必须“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正确理解和认识导师制本质和意义,导师制的贯彻落实和作用发挥,专业教师认识到位是关键。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建立有利于激励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管理制度,各项措施综合配套。考核制度落实,办法切实可行。将导师的业绩与晋职、晋级、酬金、荣誉等挂钩,从上到下扎实推进。另外,让大家明确,导师制是一项育人制度而不是活动,是必须完成的职责而不是义务。否则,恐难以落实和深入开展,最终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而已。

2.改革培养方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要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从行业社会对知识和能力需要出发,强调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导师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和学生涉叉学科成为可能,改变“流水线”式的培养方式,使本科生呈现千人千面的局面。建立导师制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重理论轻实践,提倡“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项目”的“项目导入”式教学,用项目贯穿整个理论与实践学习过程,让学生动起来,为解决问题而学。优化教学内容,少讲精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学习的过程与考核;及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行业社会所需,利用企业资源打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提供实践中学习的机会。除了理论,教师还必须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学生是被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是指导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学分制是高等教育中普遍采用的管理制度。目前许多高校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或弹性学分制,不是“完全学分制”,学生只能照着“菜单吃菜”,弹性空间小,几乎没有自由选课的机会,自由选择专业的机会更少;作为补充,提倡实行“辅修专业”制度,为学有余力学生开辟专业之外的学习路径。导师对学生的导引作用就被大大的约束,在人才培养的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尚需要有根本性的重视和改变。

3.优选高校导师,引入企业导师。建立高校专业导师与企业导师队伍,分阶段实行导师制,如将本科四年划分成前3年和后1年,前期专业理论课阶段,安排双师型高校导师,后期专业企业实践阶段,安排企业导师,使学生在不同的成长时期能得到差别化的指导,由于企业导师的介入,学生实践能力有更好机会得到提升,提前接触行业社会。导师是本科生的专业“向导”,应是专业学科的骨干和能人,不光有积极性和责任心,对行业社会的现状与未来要有较多的接触与了解,对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从目标定位、制定、执行、考核等全过程有深度的参与,工科导师应是“双师型”导师,能把学生带入导师的项目中,从中能知晓所指导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土建类专业,导师还可以结合执业资格和专业技能要求,指引学生积极参加基于能力的技能培训与实战训练,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导师不同于辅导员。导师是专业学科的教师,对学生以课程和专业方面的指导为主,以思想引导、生活指导等其他辅导为辅。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者则以思想引导、生活指导等为主,专业与学习指导为辅。二者是互补的关系,在执行中,要避免职责交叉,角色混淆。毋庸置疑,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很有建设性的制度,国外高校执行了很多年,已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国内高校的探索与实践,要见到实效,实属不易,以上涉及的问题与建议,需要一个系统化的安排才能解决。普通工科本科更要抓住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契机,更新观念,切实行动,瞄准“应用型”培养目标不放手,积极构建新的育人机制,本科生导师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当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罗国基,周敏丹,王迎娜.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2]赵吉勇.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6,(03).

第7篇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力学;实验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TV13;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9904一、水力学课程特点

水力学主要研究液体的宏观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水力学课程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如水泵与水泵站、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水质工程学、排水水质工程学的深入学习打下牢靠基础。因此,学好水力学课程尤为重要。

水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质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如何让学生对单调枯燥、抽象繁杂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加以充分吸收,如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如何更进一步提升水力学的教学质量,是一直以来高校水力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土建学科教师共同面临的教研问题。

(一) 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水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运用,最终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结合工程实际问题简化分析水力学问题,并具备常规实验动手能力,主要包括水静力学分析计算与水动力学三大典型方程的灵活运用、水流形态的判断及其沿程和局部水体损失的确定计算,注重学生面对实际水力问题的分析计算能力和基本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 理论教学部分

水力学的理论教学用时占到本课程总学时的70%,主要是传统“粉笔+黑板”板书教学和多媒体讲解及展示教学相结合,并辅以一定的讨论和检测习题来巩固完善水力学教学。刚开始,必须掌握静水压强、静水总压力计算分析和水动力学三大基本方程,只有精通水静力学和水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才能在后续水头损失、有压管道、明渠恒定流、堰流、渗流等内容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水到渠成地完全掌握各种典型实际水力分析工程运用。水力学教学本身抽象性和理论性很强,有较多的计算方程及其附属的方程运用条件,再加之实际环境类型的差异及水质条件参数的变化,使水力学讲解授课和学习掌握存在相当难度,对工程力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微积分等基础知识储备有一定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掌握过程中清楚各个方程的详细推导过程,包括等式方程的等效替换、适度变形和方程使用前提及在该条件下的参数确定,遇到与之对应的具体水力学问题,可以按照等式方程形成原理,写出适合实际问题的水力学方程。

此外,水力学教学课时相对紧张,在理论教学部分要针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量体裁衣,有别于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水力学教学,重点突出水动力学中的“水头损失”、“有压管道”和“明渠”相关分析计算,让学生掌握与管道、明渠相关的水头损失及水流形态判断确定及分析计算,而堰流部分多是水利水电工程为主要教学内容,渗流多是岩土工程岩土水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或是地质工程、地下水科学等专业的教学重点。鉴于此,课堂授课的例题讲解,要多以市政管道、室内管道、水泵站、大坝修筑、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为主,让学生更关注本专业领域所涵盖内容,培养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三) 实验教学部分

实验教学是水力学授课的重要环节。水力学的实验教学用时占到本课程总学时的30%,主要在实验室通过水力模型模拟实际工程中的现象,基于化学试剂在水中呈现的不同颜色,来清晰地观察不同外部因素驱动下的水流形态及所形成的水力现象,对课堂理论教学起到补充作用。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实验,并结合课堂理论知识,使整个水力学的学习变得轻松。实验教学能让学生动手参与并思考问题,积极性显著提高。

值得重视的是,指导教师的水力学实验选择和教学安排对水力学教学效果影响较大。水力学实验的典型性是实验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水力学实验的全面性更值得思考,要选择能反映多个水力学知识点的综合性实验,特别重视涉及核心知识点的实验。例如,雷诺实验中层流和紊流形态的观察区分,阻力实验中水损的形成,及阻力存在下对水流形态的作用影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验装置和器具,回忆并讲解理论知识,查漏补缺、强化理解,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工程中的水力现象,来分析其涉及的水力学知识,如泵站水泵的吸水管路、压水管路设置安装、室内用水器具的管道衔接及其水力成因,将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意识到水力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二、提升教学质量探索

(一) 强化基础课程教学

学好水力学需要掌握好工程力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知识,否则在水力学学习过程中容易发生概念模糊,公式记忆不清晰等现象。例如,研究液体黏滞性、牛顿内摩擦定律、真空度等知识会涉及大学物理的相关知识,讲解静水压力、液体平衡微分方程、静水总压力的分析计算会涉及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原理,水静力学中具体水工构筑物受力分析会涉及工程力学的力学分析内容。如果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大学物理等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在分析具体水力问题时就会力不从心,感觉找出解题思路却难以继续计算下去而不了了之,更多的时候甚至会对整个题目无从下手,这样发展下去会极大地消弱思考热情,教学成果大打折扣。因此,授课教师在课堂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温习回顾以前的基础课程内容。在合理控制教学进度的同时,让学生理解知识点。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刚刚接触水力学课程的时候,就要突出水力学课程在整个专业领域的核心地位,要让学生明白学好水力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事实表明:(1)水力学是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不学好水力学,后续的相关专业课(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质工程学等)和课程设计(水泵站设计、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设计等),甚至包括毕业设计都很难顺利通过,即使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途径弥补以前水力学的弱势,也会消耗大量的宝贵时间,因此,在初期学习过程中,掌握好水力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2)相当数量的高校在本专业研究生初试时就考查水力学,基于考取研究生的高难度要求,如果想在本专业继续深造学习,就应该不遗余力地学好水力学。(3)毕业后如果直接参加工作,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都不可避免涉及水力学知识。换言之,只要从事“水”相关的工作,水力学内容就必不可少。另外,水力学教学中知识本身的丰富性及其与工程实践的联系性将促使初学者高度关注,极大地增加了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引导并不断培养学习兴趣对水力学讲授至关重要。

(三)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水力学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理解困难,公式计算较为复杂,单一选择“粉笔+黑板”传统教学模式势必会降低教学效率,教学内容易受限制。与此同时,仅仅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学生可能跟不上教学进度,课堂学习难度加大。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效果显著[1-2]。在公式推导与理论分析方面,板书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教学优势,其讲解速度较慢,推导过程清晰,使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而不落后,较为容易掌握。在水力学作用效果及实验现象描述方面,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深刻、形象,使学生迅速洞察其中奥秘,明白变化流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上例题分析与小组讨论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例题与习题讲解是强化理论知识掌握的重要方法,小组讨论便于发现知识体系中的新问题并进行探讨归纳。如在水静力学和水动力学知识掌握中,可让学生总结比较“静”与“动”分析中的异同点,巩固基本理论。

创新教学模式助力教学效果提升。有学者提出“三合一”分层教学模式[3]。第一,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实例、生产实际讲授知识点,将课堂抽象的水力学理论分析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如水体动静结合的水力作用下大坝的建设施工。第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水力学教学探讨,教师定期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探讨完成,并及时对疑难问题答疑和详细讲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第三,构建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课堂教学,教师提出问题,或是给出部分引导条件,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思考。

利用多媒体平台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动画视频展示让复杂的问题通俗易懂,尤其是在讲解复杂水力学现象的动态成因和静力分析、“动”与“静”耦合体系在复杂水力条件下的形成过程及水力分析时,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豁然开朗。此外,针对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可结合学生个体实际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水力学知识。

当前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日益快速发展, “微课”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4],涵盖了从中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历程[5]。“微课”的优点表现在: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主题突出等[6-9]。“微课”不同于一般单纯知识性的传统视频演示,而是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针对一个很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具有“启惑”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学习,区别于一对多课堂教学。“微课”教学模式可帮助教师拓宽教学技能,深化教学实践[10]。“微课”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模式,对教学重点或难点,可采用录制“微课”的模式进行讲解。“微课”应用于给排水专业水力学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四) 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为促使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加强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水力学理论知识,但是在学习初期学生可能产生许多疑虑,即并不确定这些理论知识是怎样运用于实际生活生产,甚至会怀疑这样复杂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情况下是否有效。水力学实验正是将理论与实践工程结合的实验探索,而实验参数的调整和不确定性正是实际水力现象的可能变化途径。直观的动手操作实验能让学生很快明白实验方法步骤及其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验所引发的新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以期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水力学问题,动手实践可显著提升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不同于一般的物理化学实验,不同的水力学实验需要相对独立的实验仪器。“先教师示范、后学生模拟”是水力学实验的通用流程。一般情况下,在进入水力学实验中心后,教师先讲授实验背景、实验核心理论、实验流程,紧接着教师会示范模拟并讲解,其次是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记录,而后是教师指导实验并解析实验中的问题,最后归纳总结、整理仪器、离开实验中心。实际教学中,可分小组实验,但各组进行的试验一般相同,而实验最终结果差异较大,甚至部分小组实验难以完成,针对这些差异的讲解也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外部因素对实验的偶然性影响和理论知识对实验指导的必然性作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实验报告书并批阅反馈,不仅让学生明白实验报告所涵盖内容,而且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五) 引导大学生自主创新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知识创新已成为各行各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当前大学生的能力评估已经不单纯依赖于考试成绩,大学生知识创新活动是另外一种展示大学生风貌和知识水平的方法[11],也能一定程度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水力学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以水力学知识进行自主创新是课堂教育与实验室教学的升华。因此,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竞赛活动或一些社会团体举办的具有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性质的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国给水排水杯”“力诺瑞特杯”“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大学生参与这些竞赛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自信心与自主创新能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方法不局限于各种竞赛,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撰写论文、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等形式体现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大学生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多问题,例如,普遍缺少科学精神,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创新平台有待搭建,缺少自主创新能力等级评价体系等[12]。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需要加强科学精神的宣传工作,积极为学生搭建各项创新平台,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

三、结语

水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性基础课,对本科生后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影响很大。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是一项重要课题。充分利用当前信息化技术优势,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如自主互动、“粉笔+黑板”教学方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甚至新型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学规律与专业化人才培养需求相结合,传统教法与新形势下现代教法并轨,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放在首位,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积极推动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小英, 孙书洪, 周青云, 等. 多媒体在水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选择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10):253-254.

[2]司春棣, 韩会玲, 齐清兰, 等. 水力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的使用模式优化研究 [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2009, 11(3): 351-353.

[3]郑志宏, 李寻, 刘金辉, 等. “三合一” 分层教学模式在水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 16(3): 79-81.

[4]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36-42.

[5]胡铁生, 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4(2): 5-13.

[6]胡铁生. 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 15-18.

[7]胡铁生, 詹春青. 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 [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11): 65-69.

[8]张志宏. 微课: 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20): 50-51.

[9]张剑波, 张欣杰. 高职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2): 9-11.

[10]吴秉健. 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 23-26.

[11] 钟玉泉, 彭健伯. 问题激发教学法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7): 57-58.

[12] 陈雄辉.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问题探析 [J]. 社科纵横, 2007(7): 133-13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