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20:05: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三年级口算练习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口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的重点培养技能之一。但是从目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来看,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口算速度慢、错误率高,未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基本上以笔算为主。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口算存在抵触心理。抽象性的逻辑思维,与学生的情感认识发展不符,对数学计算的感知相对比较肤浅,因此,难以有效掌握口算的内在规律,甚至选择逃避口算。二是,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不相符,也没有意识到口算教学的重要性,比如,存在家长、老师使用“数手指”的方式教导学生进行计算,导致学生在形象思维上难以达到口算的要求,故不能进行口算。
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
(一)练习形式多样,激发口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表象能力,且已经基本上掌握和理解基础的算理,但是却没有形成对应的计算技能,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练习和训练。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计算技能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训练,而一些口算题都比较枯燥乏味,长期的训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并降低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口算练习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题,并具有趣味性,这样的口算练习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
(二)坚持视算和听算的训练
速度、正确性是口算能力的关键性指标。在进行口算练习时,熟练和准确的口算是口算练习的主要目标。口算训练要每天、每课长期地进行,且保证口算的训练量。可根据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对学生开展适当的口算训练,训练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口算题数量控制在15道以内。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时,采取老师读题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口算答案,然后教师展示15道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改正,接着将口算结果准确率最高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口算兴趣,激发学生的口算热情,并始终保持渴求的心理状态。
(三)抢答口算题
利用课堂前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将口算题写到卡片上,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展示时间为3秒,让学生抢答,共计15道题目,抢答正确率最高的学生,将获得教师为学生准备的一份小礼物。比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中,拿出卡片“8900-700”,知道答案的学生快速站起来说出答案:8200。这种抢答式口算练习,既能提升学生的口算速度,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促使学生对口算训练保持积极的态度。
(四)小组口算比赛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口算技能训练,对一些爱表现的学生而言,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此,在口算训练中引入竞赛机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口算训练,根据全班学生的数学量,平均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为5人,将提前准备好的6组口算练习题分配给对应的小组,要求每组各派一名成员答题,共计5人。每个人完成一道题目后,下一位成员则可以计算下一道题目的答案,最后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小组口算试题,且必须全部准确,用时最短、回答全部正确的小组则为冠军,并对该小组成员进行奖励。这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算训练的方式,既能提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
(五)运用直观手段开展口算训练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口算已经不是完全新颖的学习内容,在前两年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由于口算是一项持续的教学内容,故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必经之路。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数学计算有着直接的感知,然后通过大脑运转和过渡,建立计算表象,并得出最终的口算结果。因此,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可通过运用直观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可将课本中的图例以实物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观看,比如月饼,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将月饼平均分成4份,然后分给4名学生,问:每名学生所得到的月饼数量是整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在没有接触到分数的知识时,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感到陌生。此时,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出最为直观的内容,将正方形平均分成4分,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分割动画操作,目的是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分数知识。最后将分割法运用到课本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对课本内容进行积极思考,并口算出课本中的题目答案。教学任务完成后,对学生进行分数口算训练,比如: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多少?5角钱等于多少元?最终提升学生的分数口算计算能力。
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教学中,计算“23+65”的结果,向学生展示:一捆木棒共有10根,共有10捆,10根小木棒。问:如何利用这些木棒快速计算出本道计算题的答案。学生回答道:先利用木棒摆出23和65,然后直接数木棒就行。23为2捆木棒和3根小木棒,65为6捆木棒和5根小木棒。共有8捆木棒,8根小木棒,总数为88。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学会了快速简便的口算,并为学生出几道类似的题目,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提升学生的口算正确率。
(六)数形结合,掌握口算方法
口算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确保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更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与理解算理内容,促使学生对口算基本方法有全面的掌握。而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记忆时间短,单纯进行口算训练,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因此,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实现对算理内容的掌握与理解。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中秋来临之际,小红去买月饼,准备送给长辈,每盒月饼共有9块,买3盒一共多少块月饼?这种以学生实际生活为情境的问题导入,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先用加法的方式快速计算出答案,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用乘法计算,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的算理,实现对学生口算能力的有效锻炼,并掌握对应的口算方法。
(七)积极组织竞赛活动,提高口算技能
小学三年级学生拥有该年龄段不可缺少的年龄、性格特征,比如好胜心较强,凡事都习惯争取第一。因此,在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组织竞赛活动,吸引学生对数学口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在组织竞赛活动时,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特别是学生喜欢老师的关注与表扬,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潜力、展示自我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投入其中,才能在竞赛活动中提高口算能力。当然在课堂组织竞赛活动时,必须给予相应的奖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规模大小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当然也可以在课前几分钟开展竞赛活动。比如,在新课教学前,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组织两组学生开展口算竞赛,也可以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口算竞赛内容要基于三年级课本知识,并围绕教学内容出题,用时短,且回答全部正确,则为胜利者,针对胜利者给予鼓励和表扬,并把握度;针对失败的学生要积极鼓励,促使学生更愿意自主开展口算练习,并保持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愿意主动投入到数学课堂中,注意力集中,并与教师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锻炼胆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口算技能也就得到有效的提高。
(八)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粗心大意是三年级学生最典型的特征,由于年龄原因,学生在口算时经常出现明显失误,导致最终的计算错误,出现这种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因为小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计算不认真,也没有反复检验的意识,认为自己计算出的结果肯定是对的。比如,在口算时,把符号看错、写错甚至把数字看错,如果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从而有效避免了低级错误的出现,并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另外,还存在审题问题,对题目中的信息没有进行认真的阅读和思考,导致最后计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笔算,还是口算,都应该拥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针对每一个计算题目进行检验,确认是否正确,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回顾一下自己在三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和现象反思一下:
1、学困生比较多: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我针对这个现象做了大量的工作,然后就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上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如:在评讲练习题时特别注意学困生是否能理解题意以及有没有做好笔记。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2、学生家庭作业质量不够好:
三年级的学生写字速度慢而且不端正,写得不干净。课堂上有老师监督字写得还比较干净,但是家庭作业就写得比较马虎了,一个字大一个字小的,写错了又擦不干净就继续写。这与学生自身的习惯有关,同时与监督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于是采取家庭作业上家长签名同时要检查作业是否做得够工整。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三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点,很关键。
3、学生不喜欢演算的现象较为严重,学习习惯严重滞后。
小学进入三年级,学生面对的计算数据越来越大,二年级数学学习的表内乘除法升级到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两位数乘以三位数的乘法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学生所接触的计算类型越来越丰富,计算数据也越来越大,学习难度也在逐渐加大,随之而来的便是学生计算正确率的下降。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多位数乘除法,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计算知识的教学,抓好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以下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正确率下降成因及对策问题作简单分析。
一、计算正确率下降的成因
1.学生缺乏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对一些学生来说,数学的计算本身比较枯燥乏味,小学三年级学生随着学习计算知识的难度不断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特别是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计算水平低下,计算错误严重,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削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不良的学习习惯影响计算的正确率
对于计算题,学生普遍存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粗心大意,没有养成严谨、慎密思维的良好计算习惯。对计算题,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而是做题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急于求成,审题不仔细、不认真,在计算时往往看错数字或运算符号等。例如,把106看成100,把6+6看成6×6等,从而产生错误。有的学生除书写潦草、运算粗心、不及时检验外,当计算数据大或者计算步骤多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这些毛病常常使学生在计算上出现失误。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3.基础知识不扎实
小学三年级学习万以内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计算失误,主要是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计算不过关。有些学生计算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法则不明确,如1800-1700÷5,计算成1800-1700÷5=100÷5=20。还有的是学生计算方法不明确,学习掌握运用水平低,没有形成基本的计算技能技巧,从而造成计算失误。
二、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计算正确率的对策
1.采用多种练习形式,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枯燥乏味的计算题很难让学生自觉产生喜欢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计算题虽然是枯燥的,但在题型上设计形式多样,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提高计算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教学《 多位数的加减法 》,我采用“活动—竞赛”的形式。先组织学生模拟在家电超市购买家电,然后采用“我是计算小能人”形式进行计算竞赛练习(快速出示算式,学生口答得数;在规定时间内,看谁的计算又快又对)。这样的“活动—竞赛”能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使计算内容“活”起来。既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又活跃了学习氛围。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首先,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做到“两看两思”,即先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有哪些运算符号,然后想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这样能使计算正确有了初步的保证。其次,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再次,要求学生勤检查,一查抄题,检查抄的数据和运算符号;二查竖式,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三查计算,检查计算过程;四查结果,对计算过程中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验算。当发现计算错误后,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包括草稿,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地训练,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基本功训练
一般计算能力的结构成分可以确定为以下五个方面:挖掘题目信息的能力(即初步定向的能力),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的运用能力,选择合理方法的能力,简化计算的能力,估算能力。因此,小学生要加强数学基本功训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重理解算理和法则。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要使学生会算,首先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正确进行计算的重要保证。例如,小学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时,涉及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即数学思维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真正理解算理。学生通过说算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计算的正确就得到了保障。
(2)坚持口算训练。口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口算是估算、简算和笔算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口算的训练。每堂课上安排听算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听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听算本,听算内容主要是课本里的口算题。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多种形式变换练习。例如,视算训练、抢答口算、开火车、接力赛等方式,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3)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估算能力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信息,对答案的大胆假设与猜想。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正确率。例如,计算49×79,先估算,把49看成50,把79看成80,50×80=4000,那么49×79的结果接近4000且小于4000,如大于4000必定错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检验还可以加深理解题意,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重视错题分析,让学生乐于改错
在教学中要重视错题分析,做到对症下药,让学生善于从错误中学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改错,我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订正作业。作业或试卷批改完下发给学生后,我要求学生首先查看自己是否有错题,如有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再订正,并交老师检查当面批改。批改的时候,针对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说说错因,讲讲解题思路,使学生能充分理解所学知识。这样做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抄袭作业、抄袭订正、不懂装懂的不良行为,逐步养成独立完成作业、有错认真反思纠正的良好习惯。
(2)错例评析。一般地说,学生在课堂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即具有普遍性。在教学中及时了解、收集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小学三年级学生出现的错误一般有连续退位减法不熟练,特别是被减数是整百数整千数减,例如,400-98,4000-908,在计算时,第一题学生往往会算成312,第二题会算成3002。运算顺序出错,100÷25×4=100÷100=1等。让学生找出每道题的错误,分析原因,充分发挥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作用。
(3)收集错例。要想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就要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收集计算中自己容易错误的题目,编成册,勤反思。让学生对习题进行分析归纳和分类整理,梳理常使自己出错的原因,吸取什么教训,今后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避免下次不再犯同样类型的错误,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就会有很大提高。
【关键词】概念 计算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34-02
作为数学老师众所周知,在数学学习的全部过程中,计算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最受重视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小学阶段,“数”与“计算”是小学生逐步学习、发展的基础,是他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如果欠缺,会直接影响初中、高中甚至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实际应用。所以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向来把计算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技能的重中之重。下面我将从三方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点对小学数学低、中段计算教学的认识。
一、对计算教学在各学段地位的认识
小学生数学学习必须先从计数和计算学起,因为这样一方面符合学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是符合学龄儿童的认知规律。首先要会识数,计算数,然后才能进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数与计算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
小学低段一、二年级的计算内容比较简单,加减计算重点是“100以内的数”,乘除计算重点是“表内”乘除法,二年级下册虽然接触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但是仅限于一些简单的口算。课堂教学的更多时间放在学生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良好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上。算理的教学一、二年级是以摆小棒、看图形等直观手段获得计算过程和方法,逐渐发展到脱离实物,运用迁移、转化等手段获得计算的过程和算理,单纯的计算过程和算理的探索与概括将占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计算教学是小学中段数学教学的难点。三、四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应重点加强学习能力的培训,培养孩子养成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为小学高段的学习夯实基础。反之,基础不牢固,以后的学习也会步履艰难。而计算能力的强弱将会影响学生数学的学习效率。教学工作中不时有家长困惑:我孩子一、二年级经常考100分,怎么到三年级只有90来分,甚至还有八十多分的现象。究其原因,其中计算内容的复杂程度加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三年级以后,孩子的学习任务已从适应学校生活转向提高学习能力,数学学习任务要求明显提高。中段数学的数的认识内容扩展到“小数”、“分数”和“亿以内的大数”的认识;计算内容涉及“万以内数的加减(进位和退位)”、“多位数的乘除法”、“小数”和“分数”的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等。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尤为关键。三、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约是9一11岁之间,处在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属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控制情绪能力、锻炼意志能力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注意力更具目的性和持久性,可以胜任更加艰巨的学习任务。绝大多数三、四年级的学生掌握计算问题比较容易。还有少数孩子计算有一定的困难,这就不免产生学生在数学成绩上的差距悬殊现象。此时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思维从仿效转向创造,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成为重点。
二、对计算教学在各学段教学方法的认识
对估算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明确估算意义,提高他们学习估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创设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化,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总结规律,提高估算能力。
在笔算教学中,要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弄清算理、掌握法则使学生能够正确合理的计算。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87×42”时,这个算式个位的2和87、十位的4和87相乘都要连续进位,一定要让孩子把进位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明白每个积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在学生掌握法则、算理的基础上,再加强笔算训练,通过合理、系统的练习,促使学生在练习中形成笔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加强笔算训练,形成笔算技能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学习了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除法后我设计了三组练习题,第一组习题商的中间有0,第二组习题商的末尾有0,第三组商的中间末尾都有0。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通过练习既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算理,又提高了笔算技能,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当然笔算练习还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好的学生要求高些,学困生要求放低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悉心育人。笔算练习和口算一样要有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做题多、快、准。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笔算习惯,应从低年级抓起,严格训练,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养成认真看题、计算仔细的习惯;②养成书写整洁、格式标准的习惯;③养成笔算时写竖式并验算、检查的习惯。坚持以上三方面抓好学生的笔算训练,有利于笔算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重视计算教学,抓好学生的口算与笔算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利于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口算 小学数学课 2分钟口算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我们已经不言而喻了,在近一年的实验探索中,我对口算练习又实行了一些新的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我制定了“三个2”的口算练习方案。即每节数学课前口算精彩展示2分钟,每天早上口算练习2分钟,每月口算比赛2次。
一、数学课前精彩展示2分钟
口算不能单纯凭死记硬背,而应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算理、巩固算法,逐步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巧。
1.口算练习的内容
我在每堂数学课前进行2分钟的口算训练,口算练习的内容尽可能的是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或近期的有关内容,这样保证学生口算的时间,这种练习目的是深刻理解算理和掌握方法如把例题或练习题,应用题分解成学生学过的知识以口算的形式展现出来。
例如,三年级下册,学习末尾有0的乘法时,下一节课前就可以出示16×30,生说出480立即说出算理因为16×3我们可以口算出是48,乘数扩大了10倍,积也扩大10倍,所以是480。待学生理清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后,在设计以下相关的口算练习如,60×3,45×20,36×40等等。学习完四年级除法时,课前就可以出示:1.8÷0.2,学生说出结果为9时,并说出算理,根据商不变的定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18÷2,所以结果为9,学生掌握了基本算理之后,再设计一系列相关有练习题,这样遵循遗忘规律及时练习形成口算方法,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2.口算练习的形式
课前的精彩展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口算练习活动,如“开火车”“抢上”“采摘智慧星”“数字接龙”“口算卡片”等游戏和活动,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新鲜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成功和体验数学口算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3.实施效果
通过课前的两分钟,逐渐地孩子们对口算日久生情,这成为了我们共同认可的一种常规练习。学生的口算进步地非常快,对计算题的算理掌握了,熟悉了口算技巧,口算速度也提高了很多,对口算练习产生了兴趣,“粗心大意”毛病改掉了很多,口算质量也提高了很多。
二、口算练习每天早上2分钟
德国心理学专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从他的遗忘曲线图可以看出,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过程。因此,及时练习很有必要,这种练习目的是深刻理解算理和掌握方法。口算不能单纯凭死记硬背,而应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算理、巩固算法,逐步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巧。
可根据班级内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均衡分组,并安排小组长,检查员以及各自的职责。每个学习小组成员大约在5人左右。并设立口算练习本。每天教师根据学习知识的情况,以及各小组的学习差异,教师或学生自主出题,时间设置在2分钟以内,学生把题记录在口算练习本上,然后边思考边写出得数,由小组长检查并进行反馈。教师可以随时参与学生的口算练习活动,了解学生的口算练习活动的过程和效果。
任何的笔算都可以分解成几道甚至几十道基本的口算题目。笔算只是把较复杂的口算的计算过程记录下来,可以说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水平差的学生,在笔算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停留在基本环节的运算上,这样会使整个的计算思维中断。因而,口算的熟练程度直接会制约笔算运算能力的高低,影响计算的正确率先和速度,近而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起初孩子们对每天早上的2分钟口算练习带有一定的烦躁心理,认为没有必要每天都进行练习,我并没有对此解释什么,我想用时间来说明答案,实践出真知。通过一段时间练习和实践,每天短短的两分钟他,们便品尝到了其中的的甜头,他们逐渐地发现自己的口算题错误少了很多,笔试的计算题正确率也跟着上来了。他们用自己的成果证明了一切,渐渐地他们把每天的两分钟当成了每天必备的功课,并且喜欢上了它。
三、每月口算比赛活动2次
口算比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推理能力,也可以使孩子们在争分夺秒的过程中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口算比赛最主要的应该是速度,包括审题速度,思考速度以及书写速度等。口算比赛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小组成员先在本组内进行比赛,选出优胜选手再参加班级内的比赛,每周日评选出一名“口算大王”。以后可以聘请“口算大王”担任次周的口算比赛的小评委。这样人人都可以参与,参与度提高,提高学生态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
口算比赛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自已和自己进行比赛,学生制定自己的计划,自己现在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一周后此类型的题目的正确率和速度又是怎样的,是退步了还是进步了,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来提高自己。也可以同桌之间进行比赛或小伙伴们之间进行比赛。每个班级评选出的“口算大王”可以再进行一次挑战,来超越自己,提升自己。
我县小学阶段学生水平测试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而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数的运算能力比较差,致使数学成绩偏低,原因是小学数学测试中的计算量比较大。经过实践,我认为如果能从以下几方面改变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数的运算能力。
一、学生要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
课标版北师大数学在教材中,并没有对计算法则以明显的形式出现。如三年级数学下册《乘法》第二节,这节内容其实就是两位数乘法的学习,通过问题情境:"一栋楼共有12层,每次14户,这栋楼能住多少户?",学生根据信息很容易列式:14×12,然后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的迁移,通过合作学习,探究算法。部分学生可能这样计算:14×10=140,14×2=28,140+28=168,14×12=168;部分学生可能这样计算:12×10=120,12×4=48,120+48=168,14×12=168;也有学生列竖式计算(竖式附后)。在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后,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计算法则。再让学生选择一种方便且容易的算法,学生自然就会选择用竖式计算。通过教师强调法则,学生很容易掌握乘法计算法则,这也为以后的小数乘法学习也打好了基础。
1 4× 1 2
2 8 ……14×2
1 4 0 ……14×10
1 6 8 ……28+140
二、学生应掌握验算方法。
小学低段学生在水平测试中,很多学生只顾作题,可能对题都没看清楚,导致出错现象较多,并且大部分学生考试只做一遍,让学生检查后再交,学生不知道如何检查。例如课标版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加与减一》,P60页(2)题(全部是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减法),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验算,学生做完后可让学生说一说验算方法,再出示几道加法的练习题,让学生计算并验算,也让学生说一说验算方法,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考试结束还有一段时间,无事可做,不会检查,等着铃声交卷的情况。
三、学生应掌握简便算法。
在小学四则混合运算中,有好多题学生只要留心,就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节省了列竖式的麻烦,也可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如课标版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P94页,有这样一道混合运算:514-496+182(没有强调用简便算法),如果直接计算,学生口算有一定难度,必须列竖式计算,而且在计算过程中还出现了退位、进位,学生不注意就会出错。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简便算法,这道题就变得简单了(算法附后)。再如课标版北师大四年级上册P103页第5题:"你能很快算出答案吗?",这8道算式,只要学生能联系学过的运算定律,大多数学生都能简便计算。如果教师再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再进行必要的练习,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简便算法。
514-496+182
=514+182-496
=696-496
=200
四、加强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的运算有这样的学段目标: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而如果学生会估算,并且敢于大胆的估算,就可以使算式变成口算的过程,并且能发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另外估算也是验算结果的重要手段。如14×12这道题。如把算式中的12看成10,14×10=140,所以计算结果应大于140;再把算式中的14看成15,15×10=150,所以正确结果大约为150。如再引导学生14×10这样算少算了多少,学生发现是少算了14×2,如果口算能力强,学生很容易得出14×2=28,所以14×12的结果就是168。其实无论是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可能在算之前让学生进行大胆的估算,这样学生掌握了估算的机巧,也为提高数的运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学生口算能力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小学1-3年级数的运算具体目标之一是学生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而4-6年级学生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对口算的练习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智力差异、学习的过程,制订标准,但是要让大部分学生学会口算的方法机巧。因为学生不可能随时身上装着计算器或带笔和本子,在平常的购物活动中肯定会有计算,如果学生口算能力比较强,就可以很快地计算所需商品的价格,按钱办事。在水平测试中,能口算不笔算,学生就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做题效率。
六、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学生就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一些应用题的结果进行判断。如课标版北师大四年级下册P104页14题:"买3枝铅笔比买1枝圆珠笔多花0.5元,每枝圆珠笔3.4元,每枝铅笔多少元?",学生平时都买过铅笔,结果一比较,就能知道算的准确性。再如课标版北师大四年级上册P62页列举了人步行、飞机飞行、声音传播、光传播的速度。如果学生在计算中出现了计算这些速度的问题,那么比较一下也就知道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许多数学问题的结果都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判断。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评价机制的改变,数的运算,大多数地方可以借助于计算器或计算机。如现在初中生中考、高中生高考在我县已允许使用科学计算器,将来小学毕业检测考试也可能允许使用计算器。但是学生掌握了计算法则、验算方法、简算方法、估算能力、口算方法、以及会联系实际判断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后工作也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在平时的估算教学中,着重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总结。
一、训练口算技能
一听说估算,大家都可能以为是近似值,简单、随意地估一估,不需要什么正确的计算,那可是对估算的误解。
估算也是“算”,需要有训练的口算技能作支撑。在教学中,经常性的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提高他们的口算速度以及口算正确率。同时训练、总结、传授一些口算的技巧。例如:25×4=100 125×8=1000,这些都是需要学生熟记于心的。只有打好“算”这个基础,才能更好地为“估”服务,只有算得准,才能估得合理。
二、懂得“四舍五入”
三年级下学期有这样一题估算练习题,关于22×48的几个问题:①它们的积接近多少(大约是多少)?②它们的积比( )多?③它们的积比( )少?
关于①的练习,学生之前有所接触(加法的估算),学生都知道“四舍五入”的方法,22接近20,48接近50,积接近1000。②③两个问题以前没有接触,这时就得让学生知道需要估大还是估小,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科学、合理的估算策略:②是估少练习,这儿要同时把两个数变小,应估算成20×40=800,③是估大练习,这儿要同时把两个数变大,应估算成30×50=1500。
新课标强调的是估算意识,不强求方法的固定性。在估算过程中,由于个体不同和认知水平差异等因素存在,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可能是不同的。因而教师要淡化学生估算结果的正确与否,注重对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的引导和评价,只要学生能运用适合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问题,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领悟种种估算策略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养成针对问题能从多角度思考,选择一种最科学,最不容易出错的方法来解题的习惯。
三、严谨估算思维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环境;学习方式;学习效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中阐述到:“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那么,如何利用和发挥网络作用,优化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边教学边研究,我觉得以下一些做法很有效果。
一、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教材的情境全为平面的静止的画面,与真实情境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兴趣不大。于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设计色彩丰富的逼真画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把学生带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周长》一课,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利用网络环境模拟性和操作强的优势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在计算机上放一段小鸭子赛跑的动画,让学生观察三只小鸭运动的路线,找出哪只小鸭绕池塘刚好跑了一圈,起点和终点在哪,用鼠标点击出来。这样就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了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获取知识,与以前教学时用平面图加语言创设的情境相比较,学生的求知欲更强,学习效率更高。
二、开发合适的教学软件让学生探究性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是通过体验事物和反思自己的经验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的。网络环境能巧妙地创设出探究某种数学情境的空间,在这种空间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方便快捷地进行操作;可以自主探索和与同学交流,通过思考、操作和交流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让学生通过点击长方体各个面的展开图和收拢图,自主探究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关系、表面积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并能看图用语言进行描述。在计算特殊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小组合作完成后,利用局域网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分析不同情况下的计算方法,这样就能使学生逐步认清本质,发现规律,深化思路,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更为丰富和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学生在进行以上探究性学习活动时,通过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在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就能保持记忆效果,而且在提取时也可获得更多的线索,有助于回忆。网络环境下进行这样的探索只需给学生10~20分钟就可以完成,而在传统教学中要剪、摆、贴、画才能完成,小组分工合作再加上交流和再次探究,需要花费的时间会更多。
三、构建分层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不同的学生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利用网络资源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单一传授知识的模式,构建出自主分层的学习模式,充分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学习,并使教学空间得到充分延伸,学习内容更为广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同一班级内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开发并实践的《小小口算王》学习软件,借助计算机网络的交互,能真正地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顺序,把握学习时间。使“快生”在课堂上的步伐走得更快,并借助网络让学去查找更多的,关于本课知识点的内容;“慢生”则可依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循序渐进地学习,这样学生都能把知识点吃得更深更透。在教学《口算退位减法》这一课时,我利用课件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题,使课堂练习有难有易,题是口算两位数不退位减法,题是口算两位数退位减法,题则是两位数减法发展性练习题,学生能自由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练习题目。此环节“慢生”可做较低层次的练习,“快生”就有时间去研究较高层次的问题。所有练习题配有讲解分析,如果在完成时遇到困难,则可向计算机请教或举手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也可讨论解决。进行分层教学和练习,能让所有的学生在数学上都有自己的发展,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又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题的练习还能鼓励人人思考和探索。
四、制订积极的评价体系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他人对小学生学习能力评价越积极,越容易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自信心。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且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这样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等内部因素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再者大班教学中,老师很难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交流的时间极其有限。
网络环境有着实时交互功能、监控功能,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与否、掌握好坏、熟练程度,实现学生最及时的自我反馈,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器的支持,记录学生交互练习的进程、成绩与时间,学生在完成自己的练习后还可以了解全班其他同学达到的练习层次和成绩情况,相互激励、促进。在网络环境下,在局域网的支持下,这样及时地积极地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价,确实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学预习;小学生;能力;习惯
新课程非常重视预习能力的培养,将此作为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之一. 结合几十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经验,就加强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培养,简要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确定预习目标,开展预习竞赛
在小学生初步了解数学预习时,必须由教师事先预设好预习目标,设计好预习任务. 这种任务预习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所有课型,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容易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在此基础上,根据小学生具有较强好胜心、不服输的心理特点,可以引入竞赛元素,开展数学预习竞赛活动. 譬如在教学“万以内的乘法”中的“口算乘法”时(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师可以当堂确定预习竞赛目标和任务. 让学生通过完成预习任务初步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初步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完成复习题后,小组合作,用小棒演示计算2 × 26的过程,看哪个组算得又对又快,并能把算理讲清楚. 从而让学生初步掌握预习的方法,增强预习的目的性,感受到预习的作用. 因为学生明确了预习目标和任务,增强了预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加上采用的是竞赛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温故知新预习,搭建知识桥梁
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能够找到新旧知识的桥梁,是数学预习中十分常用的方法. 在预习时,一方面对新知识进行初步认识、理解,并标示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则通过复习、巩固,来找到通往新知识的桥梁,顺利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预习作业:
1. 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
2. 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
3. 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吗?
4. 已知 317.5 ÷ 25 = 12.7,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吗?
31.75 ÷ 2.5 =
3.175 ÷ 0.25 =
0.3175 ÷ 0.025 =
5. 试着计算 4.104 ÷ 7.2 = ?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从已学的旧知识中就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支点——转化思想和商不变性质. 而当学生寻找到这两个支点后,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就显得异常顺利. 就让学生找到了两者之间的桥梁,为顺利完成新知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尝试练习方法,确保预习实效
采用尝试练习的预习方法. 这种方法在数学的计算课、练习课中应用最为常用. 通过让学生做尝试性练习题,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对知识与方法掌握情况,从而明白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尚未完全掌握,就将这些地方进行重点标记,如画上问号或是写上一两句,将此作为上课时重点注意的地方. 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有效地检验预习效果. 譬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问题练习”(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时,教师设计了一道预习题:六(1)班、六(2)班、六(3)班分别有39人、31人、30人,请把20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求每班各得多少块巧克力?让学生通过尝试练习的方式去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为了完成这道题,必须认真思考,既然学生明白自己存在的不足,在教师讲课时就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听讲,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培养良好习惯,提高预习能力
一是加强预习方法指导. 教师应该多示范、多指导,让学生掌握预习方法,感受到预习之乐和效果,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预习兴趣. 二是加强检查落实,确保数学预习习惯培养落实到位. 采用自己检查、小组检查、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检查及家长检查的方式,确保数学预习活动有效开展,让学生在长期的预习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养成预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三是搭建多种展示学生数学预习成果的平台. 通过课前展示、数学展览、预习作业评比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自我展示、小组展示、全班展示等方式,感受到数学预习带来的进步之乐和成功之喜.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目的. 四是对学生的数学预习情况多肯定,多鼓励. 小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与夸奖.
总之,预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笔者所言仅仅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要努力探究,不断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娟.运用“学案”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2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