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0 16:57: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方剂学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中医;《方剂学》;教学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习者必学的中医基础学科之一。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所培养的中医人才素质息息相关。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两方面重视下述问题。
1重视药物配伍的讲解
药物配伍能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是组合成方剂的核心,也是药物功效的配伍,在方剂学的教学中透彻分析药对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充分让学生领会“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1.1君臣配伍君臣配伍是方剂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相互作用决定该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如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重在发汗解表、温肺化饮,为治外寒内饮的代表方;小柴胡汤柴胡为君药,配伍黄芩为臣药,和解少阳,为治少阳证的代表方等等。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分析方中的君臣配伍及君臣配伍的形式,除了相须、相使的增效配伍形式外,还包括去性取用、治疗主证和主要兼证、治疗主因和主证及特定的君臣配伍形式,通过分析君臣药在方中的作用,让学生抓住方剂药物组成的主要部分,提高对复方立法组方、临床疗效等方面的理论认识。
1.2佐使配伍方中的君臣药还须借佐使药协助增强疗效、制约或降低毒副作用,并使药效升降走守达病所。佐使配伍也是形成配伍规律的重要因素,说明方剂的组成中每味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综合反应的。特别是特殊的用药,如清营汤中配伍金银花、连翘透热转气,体现了营分热证特点及治疗原则;黄龙汤中配伍桔梗宣肺气而通肠腑;芍药汤中配伍肉桂防苦寒伤阳;败毒散配伍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等等,在教学中要重点分析。
1.3药对配伍药对是中药复方的核心,是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配伍,是复方的最小单位,它构成简单,却具备了复方基本主治功能,是经典复方疗效的体现。方剂学中药对配伍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以提高疗效,扩大治疗面。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重要药对的特性和统一性。如著名方剂桂枝汤包括桂枝与白芍、白芍与甘草、生姜与大枣、桂枝与生姜、芍药与大枣、桂枝与大枣等多组药对。既要分析理解方剂组成中的主要药对,又要归纳总结同一味药配伍不同药物所组成的药对表现出的不同作用,如麻黄配伍桂枝重在发汗解表,配伍杏仁宣肺平喘,配伍石膏清泄肺热、宣肺平喘等等,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药对的作用,在分析运用和变化运用古方时要抓住主要药对,或在药味增减时也力求考虑药对配伍。
2重视证、法、方、药紧密联系的分析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辨证论治中,证、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和高度统一的,其高度吻合也是方剂学学科知识的关键所在,而分析每首名方的证、法、方、药之间的紧密联系,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为基础。如阳和汤中配伍麻黄是因为其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阳和汤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法,在温阳、补血、散寒的基础上配伍麻黄,以其发越阳气的作用来鼓动气血流通而收到散寒通滞之功。可见阳和汤中一味麻黄就涉及了证、药、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通过透彻地分析证、法、方、药之间联系,才能让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基本结构和配伍技巧。
3重视介绍中医方剂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及影响药效发挥的因素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民间有“是药三分毒之说”。由于药物因素、或病人的体质因素、或病证的特殊性、或针对用药的特殊性(如需用药量大、需用毒副作用大的药物等)或煎服调护法的影响,方剂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疾病、某些患者、或某些特殊状态下出现毒副反应。近来有关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影响较大的诸如日本报道的小柴胡汤的副作用有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膀胱炎、药物性肝损伤、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及我国的龙胆泻肝丸的毒副反应等,震撼了大众观念中中药是绝对安全的错误认识。
方剂学作为传授中医临床处方用药的重要课程,有必要重视临床安全无害地应用方剂。因此介绍中医方剂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同样应该成为方剂教学中的必讲内容。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当尽可能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内容,并将其及时反映在教学内容中,尤其是对具有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发生频率高的方剂应特别强调其使用的适应证、用法、调护、禁用对象、报道中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早期症状、后果、处理方法。如果已明确方中某种用药与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发生高度相关时则应重点提出,以引起学习者的重视,避免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4重视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与用法的强调
方剂中药量至关重要,标志着药力的大小,决定作用的强弱;而煎法与服法,对疗效亦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方剂的教学中除讲授一般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外,还须提醒学生要掌握特殊的药量、煎药法及服药法。如吴茱萸汤中重用生姜;补阳还五汤中重用生黄芪;炙甘汤中重用炙甘草、生地,且水酒各半煎服等。同时服药时间亦有讲究,桑螵蛸散治遗尿宜夜卧服;“真人养脏汤”治下痢在饭前服等。
5重视方剂的歌诀记忆
孤立、机械地背诵方剂,花费时间多,效果差。而汤头方歌是将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等以诗歌体裁,编写成歌诀,读起来琅琅上口,让学生由诵到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另外有些方剂,可自编趣味歌诀,记忆方便、效率高、经久不忘。还可自编一些趣味歌诀做适当的补充,如三仁汤:“三仁爬竹竿,(厚)朴通滑下(夏)来”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记忆的趣味性。
6重视方剂之间的联系对比
有些方剂,组成、功效和主治证有相同之处,在教学中这样的方剂可互相比较,找出共性,突出个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类方剂中可同中求异,如清热剂中清胃散与玉女煎均清胃热,但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火上攻证,属实证;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热阴虚证,属实中夹虚之证。不同类方剂中,可前后联系比较,异中求同,如治泄泻的方有葛根黄芩黄连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但因每方适应证的病因病机不同,故可作以区别。另有药物组成部分相同的方剂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桂枝汤”的加减方有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含增液汤的方剂有增液汤、增液承气汤、清营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小柴胡汤与旋覆代赭汤佐使药相同等等。
7重视形象生动教学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
对于初学者而言,基础会计属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迥异,从而导致入门难;而且基础会计讲述的内容较多且分散,使得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住重点。为使初学者学好基础会计学这门课,首先应了解这门课程的结构体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框架体系和严谨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它的内在结构、主要框架,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内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就如是,当我们认识了它的基本框架和内在规律以后,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所以初学者应从其切身的实际入手先学习这一课程的内容体系、体系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课程内容体系中重点、难点等。简言之,应使学习者脑中搭建一个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再添加相关课程内容,将各知识点内容连接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各章的相互联系
为方便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体系作系统介绍,笔者先将结合目前各学校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归入相关的篇章: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
(一)从账务处理程序的简略图(图1),看相关各章之间的彼此关系
会计工作的起点是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基本环节;真实、完整和合法的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为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根据核对的会计账簿定期编制报表。
(二)分步骤演示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
1.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如图2所示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办理业务手续的书面证明,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如收据、发货票、借款单、车票、收料单等。记账凭证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
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从图2中可知,这一过程需要四章知识内容的铺垫。下面通过一实例说明。
例1,A公司销售商品一批给B公司(商品已发出),货款10000元(不考虑税金),收到一张经承兑的商业汇票。作为A公司来说,收到的是商业汇票,并未收到货币资金,是一项应收而未收款的权利的增加,即一项资产增加;作为B公司来讲,并未付出货币资金,是增加了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是负债的增加。可见这一笔经济业务对于A公司和B公司两个会计主体来说,产生出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对会计主体加以认识;作为A公司,虽然在销售当期没有收到货款,但能否在当期确认收入,这涉及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基础上的,狭义的确认是解决了入账的时间,而入账的金额为多少,这关系到计量属性。具体到计量属性,一般要考虑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同时需要会计人员具有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素质。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流程涉及到的内容有: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的基本前提(如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基础(权责发生制)等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这些在第一章中进行阐述。
例2,接上例,A公司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情况下确认了当期收入时,接下来应如何记录呢?此笔业务假定不考虑税金,A公司应作如下处理:
借:应收票据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
这是通过会计分录的形式对这笔经济业务所作的反映,会计分录中的“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是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与会计对象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即会计科目是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分类的项目。而为什么运用这两个会计账户反映此笔经济业务?“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各自核算的内容是什么?这需要学习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内容;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为什么要在借方反映应收票据,贷方反映主营业务收入,这是第三章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学习的相关内容。一种方法的学习,尤其是记录经济活动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方能进一步理解并正确使用。所以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对前三章内容深刻领会的过程。
会计分录这种记录经济业务的方式一般常在教学中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是将会计分录上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在记账凭证上(教学中可参看记账凭证的格式),当然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在第五章会计凭证中讲解的。
2.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如图3所示
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反映和监督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每张会计凭证所记载的只是个别经济业务的内容,它们所提供的核算资料是零散的,不能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类经济业务和全部经济活动情况,且不便于日后查阅,为此需将分散在会计凭证中的大量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提供系统、完整的核算资料。因此就必须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这是第六章应讲述的内容。
3.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财产物资进行核对即进行财产清查,如图4所示
由于账簿记录各项财产物资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会产生差异,如在会计记录中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错误,而财产在保管过程中由于受自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等情况,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查明各项财产的账存数额与实存数额的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以便采取措施寻找防止差错的有效办法。这样做,也便于对发生的差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调整有关账面记录,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七章的财产清查。
4.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如图5所示
企业、事业等单位对经济业务的日常核算是通过账簿进行连续、系统的登记和计算,这些账簿记录可以提供丰富的会计信息,对于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和实行会计监督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账簿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状况不够概括,且账簿资料也不便为其他职能部门使用,更不便为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因此,为充分利用会计信息,需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会计报表。这是第八章会计报表要讲述的内容。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核算单位的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同、经济业务量多少存在差异,可以选用不同的核算形式,它融汇前面各章节的内容于其中,这是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二、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工作方法的比较
(一)教学手段与实际工作方法的迥异
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之处。为了教学方便,在会计教材中,讲述复式记账法时,有会计分录和“丁字账”,初学者往往弄不清楚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以及“丁字账”与会计账簿的关系,或者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调会计分录和“丁字账”是教学中记录经济业务的手段,在企业中就是编制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通过比较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明白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提高今后的学习针对性。下面对比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的方法举例说明(表1)。
(二)案例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而不会应用是不行的。根据认识的规律,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完成两次质的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际应用。会计的学习和教学必须很好地完成这两次飞跃,最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真正掌握,针对各种业务进行准确而独立的账务处理,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下面通过实例说明两者的差异。
例3,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这笔经济业务。
1.原始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此笔业务的原始凭证为现金支票的存根,见表2。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原始凭证——现金支票的内容,即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
2.记账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这笔经济业务需通过填制付款凭证来记录,见表3。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会计分录替代记账凭证,即:
借:库存现金7000
贷:银行存款7000
3.会计账簿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需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簿,下面以现金日记账为例说明(表4)。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T”型账。
注:在手工记账时,空白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比较容易获取,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必要时可准备些车票等原始凭证),这样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使教学更为直观,便于理解。
三、结论
总体框架体系的搭建可使整个知识体系变得一目了然、十分清楚,为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会计的实用性很强,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各种业务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工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尽管会计环境等诸要素会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内容,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对象层次也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为学习该课程或其他学科提供一种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唐顺莉.《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2007.34.
一、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通过改变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字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知识,也是语文学习中最关键的过程。如果学生不能够将汉字写好,没有过教师这一关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样学生便会在以后的语文道路上越走差的越多,从而严重的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也就是教给学生写字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循序渐进的进行,让学生踏踏实实的掌握写字的正确方法,牢固的掌握每一个字的写法,在作业布置上可以上多后少,在写字的最初阶段可以通过练习的数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当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之后就可以少量的留有写字作业来进行复习和巩固。在学生学习写字的过程中,教师交给学生的内容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技巧和方式,最后的字写的是否合格,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的练习和巩固,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十分必要和关键。
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向以前那样简单地给学生留很多遍数的练习作业,而是将作业形式进行了一些改变和创新,进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也增强了学生练习写作的兴趣,确保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和主动,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目标。经我改变和创新后的作业包含三种形式:学完每一课的生词后,就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形式完成课后的字帖,然后在课堂中展示,相互比较相互学习,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规范的书写形式;还有就是给学生布置拼音作业,让学生把文章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拼音写在本子上,然后要求学生之间互相交换本子,按照对方书写的拼音填上汉字;最后一种作业形式和第二种类似,就是把拼音换成汉字,互换后填上拼音。本人认为,改革后的作业形式比较灵活和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生字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摆脱单纯写很多遍汉字带来的枯燥和乏味感,从而以更加积极、轻松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汉字的学习和练习中。
二、明确学生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非常单一和枯燥,教师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解,学生坐在那里凭着自己的记忆进行理解和消化。这种刻板的学习形式,不但让教师感觉到累,却得不到较高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反感,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动力和兴趣。而现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的别的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并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我们要改变传统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转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下进行主动的探索,主动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并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应用。
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会首先制定好不同类型文章的学习目标。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和专业课文,把学习的舞台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思考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找出来;其次,该读的读,该写的写,把这些新的字词掌握牢固。然后,我用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狮子才能够成为狮子王呢?”来激发学生精读课文的动力,让学生在读透课文的基础上主动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中比较有深意的句子,从而顺利地总结出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概括整篇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指导学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本子上,写好之后再读出来和同学进行交流。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在交流上也比较胆怯,但是会随着这种教学形式越来越多的进行,学生就会锻炼的越来越胆大,语言组织能力也会越来越好。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但把语文教学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学观念,还会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表达及书写的能力。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学生便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并且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三、优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知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点点滴滴地汇聚成学生知识的海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知识要由浅到深、由少到多地进行传授和积淀,这种积累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和关键。所谓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就是让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将那些优美的句子和内容摘抄下来,经常性地翻阅和记忆,最后成为自己的语言和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储备的“粮食”就会多起来,在学生生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等基本概念。
2、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
3、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
1、利用地球仪让学生理解地方时的产生。
2、适当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让学生来复习巩固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
五、教具
地球仪、自制图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自然引出本节课的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太阳高度的概念,知道了在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大小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现在,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每个地方的人们都以当地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定为本地的12:00,那么随着地球的自转,将会产生什么问题?(教师一边提出问题,一边拿出地球仪演示)
(学生回答)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解决问题】(教师总结)对,因为在一天当中,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大约只转过了1°,我们可以假定在一天当中,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是固定的,那么在某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时刻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提出问题】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在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那么根据地方时的定义,就有无数的地方时,这样就会使我们的生活非常不方便,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解决问题】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区的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板书)
(演示)在地球仪上同一纬线的地方事先标注好A、B、C三点,随着地球的自转,同学们会发现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提出问题】因为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那么那里的时间是最早的呢?(给学生留时间,让他们自由讨论)
【解决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人为规定以180°经线作为“最东面”。这样,通过板图我们就会发现东时区的时间是早于西时区的时间的。而且,东时区的时区数越大,时间越早,反之西时区的时区数越大,时间越晚。
(练习)1、已知东八区是6:00,东四区为几点?(2:00)
2、已知西三区是15:00,西九区是几点?(9:00)
3、已知东八区是6:00,西八区为几点?(昨日14:00)
由练习自然引出日期变更线的概念,国际上规定,把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限。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变化都从这条线开始,实际的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为了照顾附近国家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
最后,在日照图上练习时间的计算。
(答案)
A:6:00B:12:00A:12:00B:0:00
C:12:00D:0:00C:0:00D:18:00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1)运用几何的美感吸引学生。几何图形较为注重线条感,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不同颜色绘制几何图形,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向学生展现几何的美感和几何为生活制造的精彩,以此引起学生对几何的关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激励学生在讲台绘制几何图形。老师在教学过程里应当多提供给学生在讲台绘制几何图形的机会,并自我讲解,通过角色互换来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
(3)科学处理作业,降低学生负担。老师要在几何作业审批过程中,转变通常运用的单纯对与错的方式,不要只是修改之后进行讲解就结束,而应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褒奖,老师的赞扬以及鼓励对初中生而言具有较大的作用。因此,对作业完成非常优秀的学生,老师应当在课堂给予赞扬并展示作业,要及时看到学生的进步,并对后进生及时给予激励,加快其进步。老师布置作业应当重质不重量,布置得宜,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够复习和使用到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提升教学效率,而并非只进行题海战术。
2.加强语言教学,重视阅读和表达
(1)发挥教材上的语言示范作用。学生在阅读课本时,对课本上所提供的语言含义进行理解。几何语言用词大多可以分成以定义的实词以及不设置定义的关联词,很多问题是出于学生对几何里存在的特殊内涵的实词没有正确理解以及忽视关联词的原因。
(2)文字、符号以及图形语言的互化。几何学作为研究图形的学科,为了阐明对图形的感知,就要通过相关语言进行表达,而表达的几何图形语言通常可运用文字语言进行,可是因为文字的繁琐性以及歧义性,在严格的说理里,就要通过正确的、单义的符号语言。几何定理通常是文字方式,而论证它时却要透过制作图形将其转变成符号语言,进行叙述。如何将三者的互译做好,在学生的思维结构里,令文字、图形以及符号语言构成三位一体非常关键。
(3)做好句型归纳。老师课堂用语以及板书必须规范,令学生学有范例。比如对于图形术语而言,老师不可以由于是学习的开始时期就不严加管理,反之,初级阶段的规范性对学生具有较大的作用。老师在教学里对自身语言也不可降低标准。只有老师在平时教学中长期坚持使用规范语言,学生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才能够更加顺利。
(4)分析平面几何定义和命题结构,提升表达能力。几何定义和命题结构分析能够同词的限制以及修饰、乃至语法结构分析相融合,比如:将一条线段分为两条相等线段的点为这条线段的中点。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语法结构进行分析,一步步将中心词以及修饰或限制中心词的词找出。
3.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激发兴趣 锻炼口语能力 鼓励与欣赏 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0-02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化公民的必备能力。”这也是根据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综合需要出发的,是口语交际在素质教育方面改革的方向之一,在口语交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师进行素质教学的重点,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日常生活、学习交流重要的方式。
社会是由人与人组成的社会,人与人进行交流,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口语方面的交际,来完成信息方面的传达,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需要积极培养和塑造小学生口语交际方面的技巧与能力。其中我们要做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培养。
一、指导学生进行话题的交际训练,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
1.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身体素质方面的特征,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方面的话题训练,如果一开始提供给学生的话题是学生不喜欢的或者是不感兴趣的,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就会感到比较得吃力,就没有刚开始的热情,出现厌烦、烦躁、呆滞无趣的状态,慢慢地就对口语交际训练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在开始进行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提供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产生口语交际方面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
2.我们可以提供学生这样一些话题,比如,来进行自我的介绍或描述的话题,对其要求是自我介绍时要说明自己的特征,要正确描述自己,在把介绍说完整的情况下,尽量简短一些,也可以限定时间,在其他同学的自我描述时,要注意倾听他们说些什么,最后进行一些评价。
通过这样的自我介绍的话题谈论,就会在不自觉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话题中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对口语交际这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此外,通过这一口语交际话题活动,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坦然的面对客观而真实的自我,调动了学生“说”的欲望,学生有话可说了,进一步会大胆的表达出个人的想法和观点,从而加强了学生之间相互的了解。
二、培养小学生敢于表达的自信源泉
1.创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小学生都具有无所顾忌的特征,他们经常会想说什么就会直接说出来。但是,由于受家庭、社会等等言语方面环境的影响,会使一些小学生比较胆小、害羞,甚至内向一些,不敢于在大众的面前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就给语言表达规范学习带来了一些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主动给予这些学生关心和呵护,根据他们的特征来实施具体教学方式,着重把培养和塑造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
与此同时,在实施课题教学中,要积极利用一些绘图、相片、视频、课件、简笔画等,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学习的情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平等民主的交流环境,为学生创造心灵沟通的平台,能够使学生进行自由自在的口语交际。
2.更多的鼓励和欣赏学生,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动力。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我的天性,敢想敢说的特性,不害怕表达失败,勇敢的、坦然的面对自己或别人在交际中的不足之处,培养强大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创设出更多交际的机会学生,要善于利用学生口语交际点所在,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口语交际训练的实践活动,比如,语言游戏、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敢于积极表达,多给予鼓励和欣赏,像说一些“你真棒!”、“你进步很快!”、“相信你下一次发挥的更好!”等词,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设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
在日常的口语训练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有些学生对一个话题只有寥寥几句话的表达,并且也非常的表面化,没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于探讨的话题并不有什么体验或了解,这就导致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匮乏和表面化,所以,进行口语交际课外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体验生活与大自然,在实践中多听、多看、多学、多想积累素材,这就会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自然表达出个人的情感,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语文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口语交际技能,让学生学会在各种交际活动中,正确的倾听、表达以及交流自己想法和观点,真正使小学生学会基本的人际交流与沟通,为以后工作、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交互活动的安排,以达到充分利用数字互动媒体设备与数字信息资源,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者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利用数字化设备与信息资源的信息素养能力。因此,在互动媒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包含的步骤有:教学活动整体设计、师生交互设计、学习者交互设计、交互内容设计以及交互媒介工具设计。
(一)教学活动整体设计
教学活动整体设计是在互动媒体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通过教学活动整体设计来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进而结合目标和客体去设计必需的、合理的活动情景主题,明确大致的活动流程,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从而在后续环节中便于操作和执行。教学活动所具备的情景主题,为师生之间、学习者及其群体之间的共同理解与经验分享创造了宝贵的交互机会。教学情景的设计旨在促使学习者通过原有经验知识的回忆与提取,为学习目标提供共同经验,同时有助于为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基础。
(二)师生交互设计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人际交互的主导核心仍然是师生双方。教学活动中,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知识的建构、技能的获得、情感态度的变化等,都有赖于教学活动中交互操作的结果。在互动媒体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尽管处于同一个时空维度中,但互动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却可以使双方有多维度的交流和互动———不仅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向的面对面、言语书面信息传播方式,还有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通过多媒体的人———机———人的交互传播模式,从而使得交互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更强。这种师生间的交互形式以互动媒体为依托呈现出言语书面交互、实验操作交互、教师主导交互、学生主导交互的形式。
(三)学习者交互设计
学习者交互的设计是对学习者及学习者团体之间的具体安排和组织。基于教学活动整体设计的安排可供学习者交互选择的方式有合作式交互、竞争式交互以及角色式交互。合作式交互可以使学习者在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通过小组讨论、沟通、展示、汇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学习目标的建构。竞争式交互能够使学习者间形成进取的氛围,强化学习者自觉学习的动力。角色式交互可以使学习者端正认知态度,明确学习动机。
(四)交互内容设计
交互内容是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参考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涉及目标内容设计、支撑内容设计、交互规则设计。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交互内容首先让学习者了解学习目标并获取最基本的信息资源。作为设计者要明确针对学习目标所需资源的类型、来源、获取途径、使用方法,以及资源在目标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针对学习者学习评价的分析上,设计相关学习支撑内容,旨在促进学习者兴趣的提升以及提高信息搜集等能力,并针对学习者在使用资源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建议。此外,师生互动双方的应有相关的活动控制评价信息,并提供相应的可供参考的交互规格说明,包括互动方案指南或行动操作手册。在交互规则执行过程中要关注以促进学习者融入学习过程为目的、利用多样化、及时化的评价手段,融评价于学习之中,从而实现以评促学的目的。
(五)交互媒介工具设计
交互媒介工具设计是要明确教师和学习者之间使用哪些基于互动媒体系统的、适合的信息展示工具、沟通工具以及管理评价工具。展示工具的作用在于使学习者以能恰当的方式接触、介入、加工、内化教学信息内容。沟通工具的设计是为了强化在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学习者与资源之间能够建立更好的交流和互动。这就要求在互动媒体设计系统中要有具体的通讯工具、信息共享工具、协同学习工具等综合、详细、合适的考虑。管理评价工具是在前两者基础上设计的进一步深化,通过管理评价的设计能够观测整个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与设计者相应的反馈。
二、基于互动媒体支撑下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从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来看,这种课堂教学的设计已经冲破了教师四面围墙的束缚,使教育信息化的目标逐渐清晰。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般课堂教学设计重视的是知识的消化与技能的熟练,强调在知识消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技能训练过程中的反应与强化。互动媒体支撑下的教学交互设计则更强调学习者在情景之下的学习活动系统中去利用既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强调以人为本来发展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运用的能力、信息构建的能力。这种理念摆脱了僵化的说教,代之以灵活、多变的示范。
(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在互动媒体的发展与支撑下,技术手段不只是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工具,还包括计算机、网络、视音频系统及其配套软件形成的强大数字化互动环境。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交互方式与沟通手段。这使得传统教学活动中的讲授演示方式可以发展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探究或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教学交互活动来培养学习者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并发展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信息素养以及合作意识,并以此为教学目标体系来评价教学活动设计的成功与否。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也使得学习者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有了更多选择。
(三)参与氛围的集聚与凝聚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信息传播的主导者,学习者是被动接收者,教学效果双方都不满意。互动媒体课堂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中互动双方的角色不再是一成不变。互动媒体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学双方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学习者的参与。这种改变是基于互动媒体日益发展得以实现的。互动媒体改变了传统课堂里教师和学习者的地位,教学内容更开放、教学方式更多元,从而集聚的参与的氛围,凝聚了学习的动力。
三、互动媒体支撑下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活动整体设计
大部分学习者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时候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一方面在于经济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强,另一方面在于这门学科需要使用到一些高等数学工具,尤其对于文科背景的学习者来说,学习和理解很难。鉴于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活动整体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在教材的选取、授课对象的特征、学习目标的建立、知识点学习的方式、师生课堂交互反馈方式的建立、管理评价规则的订立等方面要注意互动性、多样性以及整合性。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西方经济学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来展现其实践性很强的一面。比如在宏观经济政策内容中,可以利用视频资源使学习者了解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背景及依据,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情景之中。同时结合国民收入核算的内容利用统计年鉴及网络资源的对当前经济形式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向做出分析和预测,并设计相应的宏观调控方案。通过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的方式加强学习者之间知识学习和构建,达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教师及同学的鼓励和肯定的时候,必然会收获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进而建立强大的自信和参与表现的欲望。
(二)师生交互设计
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互动媒体支撑下师生交互设计更注重学生的反馈。这种反馈可以是面对面的言语交流,也可以是书面的交互。另外依靠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运用相关软件模拟经济学中的一些现象,通过实验强化学习者动脑、动手的能力。在这种交互中,教师在某些情景下可以作为主导、学习者也可以是。这种角色互换,有助于教学双方发现不足、教学相长。
(三)学习者交互设计
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然而这种知识体系的建构除了师生之间,还有赖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原因在于学习者之间更清楚学习过程中的难易点。此外,共同的知识背景也助于学习者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如果这种共鸣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以反馈,加以及时强化或矫正是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学习者之间交互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使用合作式交互、竞争式交互以及角色式交互等方式。例如,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市场论时,可以将学习者分组分别研究一种类型的市场。小组成员建立合作关系后,就小组目标形成小组分工和学习任务。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课堂提问等竞争性质的方式来检验小组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者动用各种形式的互动媒体资源建构知识体系。实践表明,学习者对于这种形式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性强。有部分学习者还表示通过课堂展示、课堂提问的方式体验到授课的不易,从而增进对教师的理解。
(四)交互内容设计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西方经济学课堂交互内容设计实际上是要明确:学什么、如何学以及怎么用的问题。当然,在互动媒体支撑下,交互内容的设计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具有直观、操作性强的特点。在宏观经济学失业与通货膨胀内容的学习中,除了引入新闻报道对国内外此类经济现象的解读,还可以观看相关纪录片加深理解。通过课堂讨论、结合学习者对自己未来就业的取向以及理财规划撰写研究报告等方式增强学习者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献收集和阅读、组织管理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当然在这一系列行为发生的同时,教师要明确交互规则,保证活动在进行中的有效沟通。
(五)交互媒介工具设计
关键词:重力 实验 教学方法
选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重力教学方法的论述,因为这一知识很重要,学生初中学习,高中学习,在大学也学习,是跨学段多的知识。教学、实验、学习都能反映出物理知识理解掌握的特点规律。对八年级学生来讲理解重力是难点知识,学不好学生可能畏惧物理知识。对老师来说重力不易讲好,学生有丰富的重力生活认知,却不是知识化的,学生对重力好奇,生活在重力环境里不理解重力,老师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会有力促进学生学习,否则与之相反。实验简单也易做,要达到学生体验重力特点的程度很难;讲重力要联系学生活,还要指出生活感知的误解;讲重力易扩大知识面和增加知识难度,能恰如其顺讲好重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映老师的知识渊博性,教材处理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体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要求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在知道物体质量时会计算重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和重力的方向,了解物体的重心。
2、重力是物理知识中常见的三种力之一,是八年级物理中的重点内容。有定性理解,也定量运算。是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的知识。也是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知识。体现学生学习理解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力教学的重点是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难点是重力方向和重力大小与质量比的理解(g的意义)。
4、教材利用学生常见生活实例导入重力的存在,同时将重力和地球联系起来。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重力方向。举例水力发电、建筑打桩机说明重力在生活中地应用。
二、学生分析
1、学生生活在重力环境中,对重力有感知,是从物体的重量感受的。但是不理解重力,不知道重力产生原因和重力大小的计算。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学生是听老师讲的,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生活中学生不太关注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不可人为改变,学生理解时会困惑。弹力、摩擦力的方向人为可以改变。
3、学生感知重力是表面化的。学生在理解重力时会有困难,不能做到比较的深刻。学生理解重力达到课本知识要求就行。
4、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在成长。老师认为学生能理解重力,有时不真实,只要学生以后理解也可以的。
5、学生喜欢学习知识能和生活感知结合起来。但是区别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不同处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人习惯用已知知识理解未知知识。生活先于学习。
6、学生学习的方法听课、做作业、不动脑思考知识,学习的知识用不起来,没有成就感,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教学形式多样,但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设计
1、课堂教学(兴趣教学和实验教学)
(1)重力重力普遍存在学生是知道的,学生不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产生的原因课本也写的很清楚。看书学生能理解文字意义,学生疑问的是,为什么地球是重力产生的原因。解决这一点要讲地球几何度很大、地球质量很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讲牛顿发现有质量的物体之都有吸引力的存在。所以重力是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学生这时会把重力和引力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要讲重力和引力不同。可以用原因与结果不同来比喻。学生要这样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学生活动是列举物体受到重力的事例,让学生从知识角度感知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2)重力的大小,从物体重量大小切入。物体的重量不同受到的重力大小也不同。学生对物体重量大小是有认识的。介绍弹簧测力计及使用方法,按照课本的表格老师做三次实验,取250克、500克、1000克钩码,让学生明白物体质量已知;测量对应重力2.45牛、4.9牛、9.8牛。通过学生计算重力和质量的比,让学生发现三次实验的比都是9.8牛/千克。得出:
重力=质量×9.8牛/千克,的逻辑关系,
如果用字母代表文字更方便好记:G=mg
g的理解,g是由实验得出重力和质量的比;在地球上不同的地点G/m的比可以不同;在地球同一地点G/m的比,对一切物体是相同的。从此以后我们用G=mg式计算已知质量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反之,已知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可以计算物体质量。
从G=mg式可以得出,质量大的物体受到重力也大,质量小的物体受到重力也小。
学生活动,跟据自己体重计算受到的重力;计算0.5㎏苹果受的重力;计算4.5吨大象受的重力。
第一节课就讲到这里,过程要简洁,语言简练准确,实验演示规范清晰,数据记录真实。学生活动要到位。用时准确,核心是学生理解物体重力的计算。
(3)重力的方向,实验演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学生对竖直向下的表述不习惯,生活中学生对竖直、向下都选地面为参考,所以会有一些错误。老师只要坚持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就行。学生如果问为什么?回答实验证明。重力的方向人为不能改变,也用实验证明。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到重力方向人不能改变就达到教学目的。关于重力的方向老师不要多讲,更不要想给学生讲清楚。否则,就越讲越多,学生听不懂,老师也讲不清,教学就很失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不可人为改变。
学生活动,根据重力方向的特点,列举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事例。
(4)探究影响物体受到重力大小的因素
由G=mg式分析,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受到重力大,质量小的物体受到重力小。与物体所在的环境有关,举例:同样质量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大,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小。这一点学生是知道的;如果学生问为什么,就说地球的质量比月球的质量大得多。学生就能明白。在G=mg式中由g来反映。这样讲是为了培养学生联系数学知识在物理在的应用,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对以后的物理学习帮助很大。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物体受到重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没有关系,通过演示实验证明。
2、重力实验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很重要;能帮助学生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1) 实验准备
在实验室学生实验,按姓名两人一组,每个人具体分工明确。实验所 用物品、器具、实验表格、书写工具等事先充分准备。
(2) 实验过程
调试天平,测量所给三种不同物体的质量,记入表格。
调试弹簧测力计,测量上述物体的重力,记入表格。
因为实验物体质量比较小,老师要强调质量单位的换算。学生在计算上的错误,会影响学生的实验情绪。
计算实验数据,记入表格。对比实验结果。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结果。对错误结果要让学生找出原因。
(3) 实验总结
表扬实验认真细致,达到实验目的学生。指出学生实验出现错误的原因。强调物理实验帮助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学生物理实验课比课堂教学难组织,学生活动容易混乱。学生没有实验的耐心和态度。不易取得预想的结果。实验前分组明确,要有严格的纪律要求。要给学生讲实验的方法技巧。八年级学生很好动;也没有实验的方法和技巧。要充分了解掌握学生,保障实验达到目的。
通过对重力教学的过程来体现,我对重力教学方法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