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5 18:43: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设计实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建筑计划学作为一种科学系统的调研及分析方法,同时又是一个较为新兴交叉的理论学科,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仍较为少见。特别针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将建筑计划学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设计相结合,在实训空间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实训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整合,试以在有限条件下为当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的建设提供的参考,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设计在我国现行标准与规范中的不完善和建筑计划学在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提供借鉴。
建筑计划学是一种科学逻辑的研究于设计方法,特别是针对需要靠大量实际调研为基础的研究对象,此方法可以使调研科学合理、富有逻辑,而不会在庞杂的实际数据和环境中显得无从下手。建筑计划学是一门以人的生活、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与设计方法等作为研究领域,以建筑设计的条件、需求、价值、目标、程序、方法、评价等作为研究对象,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的知识体系。通过建筑计划学的理论指导,可以非常有的放矢和有计划的对研究对象进行调研和分析,从而得出非常具有价值的基于事实的数据和结果,再利用此结果指导建筑设计或对建筑做一种预测,是非常具有意义的研究与设计方法。
1. 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实训空间规划布局计划
校内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实训空间,因其主要的实训教学目的以及与理论教学的紧密联系,在校园空间布局规划中尽量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的规划布局原则。
尽量远离生活区——实训空间由于实训内容的特殊性,使用的教学设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会产生噪音影响。
靠近理论教学区,形成教学组团——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形成了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基础教学系统,实训与理论的教育具有关联性和渗透性,二者在空间教学上也存在着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关系密切,互为各自的基础和前提,并且在教学中多为穿行,这就需要二者具有空间转换的便利性。
交通停车方便适宜——实训教学空间中的实训设备需要运输和安装,具有部分生产性的实训空间更需要原料以及产品的输入和输出,所以实训教学区域内应尽量设置专用的货运通道,减少对校园内其他功能区的干扰。
特殊实训空间需特殊处理——某些实训空间具有特殊的工业特性,需要对空间进行特殊处理。
2. 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实训空间规模计划
空间的可扩建性对实训建筑而言十分重要,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日益蓬勃发展,以及我国产业经济的突飞猛进,必定会迎来更多的高职生源。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实训空间的可扩建性就变得尤为重要。
设计阶段的前期调查是以建筑计划学手段进行建筑设计和规划布局的基本手段,在设计期间内各部分要素的控制都是基于调查研究的结论。要合理设计出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实训空间,不但要在设计过程中把握好影响实训空间规模的客观因素,更要提前预判或多方了解该校区未来可能的教学人数发展规模。
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不同的学科专业意味着相对应的实训空间功能的不同。由于各学科专业特点的不同,造成了对实训空间规模要求的不同。若不考虑各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就会造成某些专业实训空间过小,体量不足;某些专业实训空间又有富余的局面,对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硬件条件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在设计阶段前期对该院校办学规模和院校未来的发展要尽可能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实训空间的建筑设计中把功能和各专业对面积要求的不同做到一一匹配,使实训空间满足实训功能的同时又满足了学科专业对空间尺度的要求,有效的节约了成本。
3. 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实训空间空间设计计划
实训空间的尺度要求根据其功能的特点,主要由实训单元所需空间、交通空间和实训辅助空间等方面共同决定。对于实训空间的空间平面建筑计划,依据实训空间内功能组成的各要素决定,根据实训空间设计时应注意的的尺寸、规模等的分析进行详细的计划,使设计有理有据。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建筑在通风、采光、声学以及消防方面对空间设计的要求。
4.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建筑计划形成的建筑手法
建筑的性格以及文化气息的创造依赖于建筑空间的设计,同时也跟建筑的外观设计有着直接的联系。使用者的精神需求使得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和外观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单纯具有现代感的建筑是无法满足使用者的精神需求的。在创造富有文化性的建筑方面还应注意:与校园文化相吻合的建筑外观、文化性空间的设计等要素。
在现代化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建设中,过于单一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空间的多样性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多样化的空间设计即是撇开空间的单一性进行设计,在同一空间场所内,引入多种空间性质的设计。就目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空间的发展来说,空间的多样化设计主要包括:结合休闲空间的实训空间设计、结合休闲空间的交通空间设计。
【关键字】项目式教学 景观设计, 教学模式
*本文系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HLZ041305)成果之一
项目教学法就是把具体的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包括方案的信息踏勘,方案构想,方案绘制,现场施工以及后期成果检验和评价等的全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般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最后还包括分析总结。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是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景观方案设计的基本技能,具备从方案的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以及效果图绘制,立体模型设计的全套核心技能。但是建筑设计专业的此课程除了具有这些基本技能之外还应熟练掌握景观与建筑设计知识融合渗透对接的能力。所以把建筑设计技术的学生培养成为通识景观和建筑设计的通才也是此门专业课的任务之一。
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常采用重理论轻实践,大多以理论为主的模式。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出来工作后短时间很难融入到用人单位的岗位中去,与企业要求脱节的情况很严重。不能短时间内适应企业角色,实践能力不强。这种情况下我们倡导在建筑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及其相关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制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依托、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特点:1.缩短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时间。2.形式灵活,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3.有利于检验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漏洞,能做到查漏补缺。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紧跟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信息,加强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既能从事真实的项目工作,比如亲自接触来自一些设计公司的方案项目,也能接受到来自企业的指导,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职业,大大提高了学生职业能。
(二)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精神,扩大知识面提高师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加入到具体的项目当中去,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指出,无形中也提高了教师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三.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精心选择合适的项目任务。
一般教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模块提出与之相关的几个项目任务,经过与学生的研究讨论,最终确定较合适的一个来实施。所选项目要尽量涵盖多项知识点; 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项目的难易度 [5]。对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来说可以选择项目的内容既包含建筑设计又包含景观设计的项目来让大家实践。这样可以起到建筑和景观知识的交融。例如:可以选择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让大家来实施。建筑和景观相关的知识都得到了实践。
(二).现场踏勘考察,制定项目计划
在项目实训的前期阶段,教师应该多次引导学生到项目现场仔细踏勘了解设计场地概况,通过项目调研满足学生对现场设计所需要的信息的要求。随着设计阶段不断地反复都到现场观摩,加深学生对场地设计的理解,以学生为主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工作步骤和流程,并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
(三).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
学生按照计划任务和步骤开始动工,分工合作的过程终遇到问题及时和指导老师以及同学讨论,以最佳的方案解决问题。此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的时候给与提示。
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以及成果,指导教师应注意检查考核和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分的办法,原则和形式,可以采用互评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接受公众投票的形式评比,结果按一定比例进入总分。
(四).做好总结
项目实训完成后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包括总结设计构思,设计步骤,设计方法等。选出完成该项目的最佳思考方法,步骤,以及学生容易忽视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总结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设计技巧,方法,使建筑和景观知识达到良好的交融和互通,从而达到很好的实践效果[5]。
四.结语
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设计实训项目,关注项目实训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建筑设计知识和景观设计知识的合理搭配。让学生成为项目参与的主体。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水平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俭珊.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张宗飞.试论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
[3]郭丽.项目化教学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及成效[J] .安徽农学通报,2013.5
[4]马艳青.汪进芳.探析景观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模式[J]艺术科技
[5]邬秀杰 李跃东.景观设计课程项目实训探析[J].山西建筑,2011
关键词 园林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建筑设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建筑基础课程
我国的园林专业主要由工科、农林、艺术三类院校承担办学,其人才培养因办学主体的优势不同而略有差异,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由于不是其专业培养目标的优势学科,重视不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园林建筑设计所需要的前期的基础课程缺乏系统考虑,忽视建筑基础知识的整体构架。先开辅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后续园林建筑设计课严重脱节。如园林制图课对建筑制图相关知识训练较少,使学生在后期园林建筑设计课绘制图纸时总是“图不达意”。
1.2 教材和参考书陈旧,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教材选用上,大多数院校仍以1984年杜汝俭先生等主编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园林建筑设计》为主。还有一些辅助教材等等;教材内容和现在的市场需求不太相符,师生普遍反映应该编写与现行教学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材。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将来岗位分析,园林建筑不在单纯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亭、台、楼、榭、花架、园林建筑小品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园林建筑还包括了传统建筑,另外,随时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应运而生许多新型的园林建筑类型,如娱乐型建筑、文化宣传类以及一些膜结构的建筑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园林建筑是脱胎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而又有所超越,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新形式,所以在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的深浅、课程体系的设置、采取何种实用的教学方法、新教材的编撰等,是该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实验课学时少,缺乏信息反馈,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全面
农林类院校传统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实验课学时安排少,实验课内容多和学生人数多,并且农林院校园林建筑基础课薄弱,加之专业基础课前后衔接不好,导致学生绘制出的图纸只停留在二维思维图纸的表达上,缺乏对方案空间理解、方案的讲解和训练。最终也不知道作品的优缺点、不知道怎么加以改正得到更大的提高,更不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从整个实验课程来看,教学过程中存在缺乏信息反馈和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4 传统考试模式相对滞后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课学生往往采取的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应试对策与做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即使是实训课,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取相应设计图纸进行抄绘,没有认真思考和创作。这样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难以适应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2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2.1 理论教学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
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
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
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2 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在原有少量实训课基础上,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A、园林建筑设计B两门实训课,分别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实训难度。笔者将整个实训课程分成几个阶段:任务书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方案深入与推敲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定稿阶段,方案讨论与汇报总结修改阶段。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真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目测和缩放能力。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2.3 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模式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强的课来说,传统考试并不适宜,因此,我校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课中采取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A”课交课程设计作业并结合学生方案汇报表达能力综合打分,可采用同学打分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B”课做4~6个小时快题设计,占总成绩的40%。
关键词:实验实训楼;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设背景和项目概况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位于南宁市罗文大道东侧,相思湖北路的南侧。整齐的规划,使新校区具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天然条件。该实训楼为一类高层建筑,场地绝对标高128.85米。
学校规划总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分为一期与二期,一期主要为实训区、教学区、生活区和体育后勤区,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第一次招标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分为A分标(实训楼及教学楼);B分标(办公楼和体育附属用房);C分标(食堂及部分宿舍楼)。其中广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单体建筑设计服务采购(A分标)总建筑面积约为12万多平方米,D-1、D-2实训楼总建筑面积:70337.47㎡。D-1、D-2实训楼由A、B、C段组成,A段为两个20层实训塔楼及2层裙房组成,面积为;B段为两栋平行布置的5层教学楼;C段为2层高的美术中心。
二、总体建筑设计规划
校园南北方向的主轴和东西方向的副轴为主题,结合生活区的辅轴形成了这个校园的规划结构,南北的主轴在北端结合地形高差及办公楼入口空间进行了处理。从中轴线的中部开始分成三个台地,每个台地有三级高差,北端也设计了三个9级台阶,把行政办公楼的大台阶下设计为半地下停车场,既突出了办公楼在校园空间中的主导气质,也满足了办公停车的功能求。同时,由南往北引入了城市水系,并完整地循环在校园中。
建筑单体设计思想
实训楼是校园的最高建筑,也是面向城市的最重要的展示面之一,实训楼的位置具有标志性。在空间上,注重分楼层的设计,实训楼是各院系学生的集中实训的重要场地,空间上要符合大跨度的设备布置的要求,在地下室与一层平台的空间处理上巧妙的运用了高差处理,使得艺术楼、实训楼与地下实训室宫廷成为了校园展示空间。实训楼每三层设有共享空间,是学生交流的重要空间,也是校园的立体化绿化空间。在设计上,还要把握如下方面:
3.1 项目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结构的采用都以经济合理为原则,建筑表面材料采取了,水泥纤维预制构件、新型面砖等多种材料用以突出建筑院校的特征,结构采用空心楼板,有效降低结构的高度,提高空间使用率。
3.2 项目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在沿罗文大道的城市界面采用了较为现代的立面材料及语言,以形体整体造型为主,尺度为城市造型尺度;在内部沿鲁班广场的两侧则以小尺度的建筑语言为主,追求人性化处理。
4.3 规划、设计应力求可操作性,要求既具有整体控制的刚性原则,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分期实施;又具有适应性和前瞻性,以应对以后的不确定开发需求。
平面、立面的建筑设计
4.1 建筑平面设计
D-1、D-2实训楼总建筑面积:70337.47㎡,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61466.35㎡,地下部分建筑面积:8871.12㎡,实训楼是校园重要的是实训场地,为了满足大型设备的布置的需求,底层与群房布置为大开间的实训室,两个塔楼在一层设有各自的入口大厅便于校园内外的人流的使用,二层设有共同的入口,利用了平台来组织了人流,先集中再往两边分散,同时也利用平台来组织了艺术楼,与二层大厅的展示长廊,展示平台,把三者空间很好的整合在了一起共同成为了校园的展示区,平台上也布置了绿化是室外的公共交流空间,三层到十九层为各院系实训室,每三层设有通高的共享绿化空间。地下一层为人防机动车停车库。
4.2 建筑立面设计
立面强调了竖向感,整体感、石墙与竖向线条形成虚实对比,合理布置了各体块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得立面非常的简洁,具有现代感,在艺术楼的处理上,考虑到使用功能的特殊性,在平台侧设置了大型的展示面,使得单体建筑具有展览性建筑的特性,整体的屋面的处理使得群房与高层形成了一组校园的群体建筑。竖向的百叶的设计满足了实训楼大空间的空调室外机得摆放需求。
4.3景观和庭院
基地用地紧张,南北面均无法留出大面积的广场和花园,为了营造舒适宜人的办公和交流环境,使绿化区功能复合,提高土地使用率,建筑在裙房中部、顶部及塔楼的中部、顶部均考虑垂直绿化和空中绿化,使绿化设计立体化,多层次;这也是对高密度的城市学校的生态建筑设计的一种积极尝试。
五、高层实验实训楼建筑设计的几个重点
5.1 注意高层实验实训楼的防火事项。
为方便紧急情况下疏导人群,在设计楼道时要注意畅通。为便于人群疏散中快速撤离,要在楼道中设计照明系统或采光设施,防止发生踩踏等意外情况防火分区要合理进行。要考虑到发生火灾时,有消防措施可以应急,就要注意合理安排楼道中消防设施和疏散通道。在同一层楼中,两台消防栓的水枪要保证同时到达。
要确保消防用水量充足,保障灭火设施水压符合标准,以满足建筑物消防系统的要求。虽然设置了增压泵,但水箱设置的高度不够,只凭借水箱的消防蓄水量来灭火是毫无意义的。消防水箱的储量保持一定也是很关键的。消防储水箱水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超标蓄水不符合经济合理性,也保证不了水质。
5.2 注意高层实验实训楼的抗风情况。预测到建筑物附近的气流情况以及建筑物所发生的性状。结构不稳定破坏,疲劳破坏,
对高层实验实训楼周边气流情况要充分预测,并分析建筑物在强风状态下的形状。对高层实验实训楼来说,结构不稳定的破坏、过分变形导致的破坏,蔚蓝结构的损坏都是实训楼的潜在不利因素。所以,抗风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工程是否安全也涉及到抗风设计的合理性问题。
5.3 高层实验实训楼的电气设计。
5.3. 1 消防用电源及配电要符合标准。
高层实验实训楼的供电要求有两路不同的电力来源,在一条线路发生故障时,另一路仍然可以工作,确保实训楼的正常运行。要有两个不同地域变电站来提供电源。区域变电所和另一方自发电设备互为补充。
5.3. 2 应急照明设备要设计得当。
如果高层实训楼发生火灾,而中断正常照明设备,启动备用照片设施,叫做事故照明。实训楼要在消防电梯、疏散楼梯、配电室、变电室、电源自备室、机房墙面以及水泵房配备应急照明设备。同时要安装出口指示的标志灯和疏散照明指示灯,承担疏散通道的照明工作。
5.3. 3 合理设计电梯。
电梯最大的不利因素是噪声。设计中要考虑合理的位置,避免影响正常教学。为保障师生的出行,要依照实际情况调整最大负荷。在情况紧急时,电梯要具备安全便捷的方法撤离师生。排水设施的设计也非常重要,这关系到消防等工作。要在地下室的合理位置设计变配电站、消防泵房。
5.4 防雷击的问题。
高层实验实训楼的防雷击问题不容小觑。要通判考虑高层实训楼的设计,做好整体防雷措施,突出防雷重点,考虑多套防雷办法。将被雷震、避雷网合理安置在实训楼的顶端,以及容易遭受雷击的位置。引下线采用借助中的主钢筋,姐弟装置为整体的钢筋混凝土。避雷带可采用扁钢,分布于实训楼周围。突出建筑的金属附件或实训楼内的金属构件要接地,以避免静电产生的火花。
六、结语
实验实训楼的设计和建设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改善了办公条件,为提高教学水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环境基础,将成为该地区的特色建筑之一。
参考文献:
杨时旭.浅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优化设计.中国房地产业.2012年.2
徐鸿.安庆师范学院实验楼建筑设计.安徽建筑.2003.5
陈平.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手法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
孙伟.高层建筑设计原理.经营管理者.2009.2
【关键词】建筑初步 工作室化教学法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47-02
1.研究背景和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市场蓬勃发展,亟需大量的建筑设计技术人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于1993年创办了建筑系,十几年来建筑系紧扣职业教育这个主题,培养出了一大批建筑设计的技术人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专职教师的年轻化和双师化,带来了建筑行业的最新的信息和技术,校外兼职教师来自建筑设计企业的比例增加,具有职业资格的占大多数,这使得培养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是“助理建筑师”,就业后能较好地理解建筑设计师的创意,并能把设计方案草图绘制成各种表现要求和各设计阶段深度要求的图纸,协助设计师完成整个项目设计。“建筑设计基础――建筑初步”是一门重在基础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建筑工程识制图技能及建筑形态与空间分析与表达技能,并逐步学会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为其它后续课程如《建筑设计与原理》《综合设计》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2.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建筑初步课已经成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校内实训基地、网上课堂以及配套教材,也参与市级和校级各类教学改革,如笔者所负责的上海市优秀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整合研究”已经顺利结题并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另外,该课程有一支高学历、年富力强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包括副教授2名、讲师3名,团队不定期地与国内外优秀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交流,如英国博尔顿大学、德国汉堡国际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日本日建工科专门学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
尽管经过了建筑系师生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职教理论指导,由于与就业市场的结合和互动还不够紧密,由于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还不够深入,因此建筑初步课还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虽然本专业在培养对象、教学时数、市场定位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但由于职业教育起步不长,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跟上,因此还是借鉴本科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导致最后就成为“压缩饼干”,教师也选择性讲解和任意删减内容,而没有认真研究每个知识点的技能培养目标。
(2)教学方法较单一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态度等方面都还比较欠缺,因此,老师就更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能自觉地学习;而目前的这种通过板书讲课的形式不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能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关乎教学成败的重要手段。
(3)效果反馈不及时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对部分知识的学习效率比较低,有的内容需要反复讲解才可能理解,因此,如果在教学时不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单方面按照教学进度来执行,就可能事倍工半,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就导致学生放弃这门课程,因此如果多和学生沟通、进行模拟实际工作场景的技能测试、阶段性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出现了问题马上解决,就会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3.基本思路
目前高职教学领域探索总结的“工作室化教学法”,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紧扣职业能力培养这个总目标,培养出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这对于其他专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工作室化教学法”精髓在于以“项目”作为开展和组织教学工作的基础,围绕项目建立课程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教学团队,并模拟“工作室”的场景组织教学。
由于建筑初步课是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不像二三年级的设计课那样可直接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因此需要对每个“项目”进行特别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围绕“基础技能培养”这个教学目标从四方面入手进行。(1)分析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基础技能进行深化,确定每个“项目”的具体技能培训目标。(2)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分析各课程的关系,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线,通过“项目”来整合各课程的内容。(3)研究高职高专学生特点从而因材施教,建立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4)基于课程中各“项目”的实际需求而进行“双师型”团队建设。
4.教学设计
4.1“工作室化”课程内容
首先从基础技能培养这个目标出发,把课程内容大致分成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两个板块,然后根据“技能培训为主、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将基本技能再分为“识图与制图能力、方案理解能力、方案理解和表达的综合能力”。基于三大技能目标,进一步确定五大“项目”,即建筑抄绘、建筑测绘、建筑形态与空间基础、建筑形态与空间分析、建筑形态与空间表达(图1),并根据每一个“项目”制定若干教学单元,分层多维地进行技能训练。这种以“项目”为引领的思路,使得各教学单元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较强的关联性。
4.2“工作室化”教学场所
(1)校内实训基地
目前建筑系已经建成了“建筑仿真实训室”、“建筑主体与模型制作实训室”“建筑图文实训室”、“环境控制技术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正在建设“装饰构造实训室”、“建筑施工实训室”、“建筑法规与施工图标准实训室”、“艺术实践创新基地”等。在此基础上,下一步工作就是结合建筑初步课各“项目”的需要,重点建设“建筑主体与模型制作实训室”,形成“工作室化”的教学场所,使这门课教学摆脱理论的枯燥,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校外“工作室”
建筑系的教师团队中有一批“双师型”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工作的背景,同时在校外又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因此,可以将“项目”的部分教学单元搬入教师工作室内,经过教师工作室的仿真实习,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了岗位需要的知识,实现了与岗位的近距离接触,同时又能积累岗位经验,为以后的顶岗实习作准备。另一方面,目前建筑系已经与多家设计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如现代设计集团、同济大学设计集团、远东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每学期建筑系将派出学生到实习基地集中实习,基于这样的条件,可以在每个“项目”的后期搬入到这些单位进行。
4.3“工作室化”教学方法
在将课程内容分成若干“项目”后,接下来就是需要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将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可以更多的直观展示和课程相关的图片和录像,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学习的内容,信息量比传统的板书教学更大;而板书的优势在于其针对性和自由性,可以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讲解。两者结合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2)小组讨论法。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编排,如建筑测绘与经典建筑分析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完成,也培养学生互相交流、相互协作的能力。
(3)师生点评法。通过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工作有更客观深入的认识,同时老师根据反馈结果,也可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进度。
(4)直观教学法。对于重点教学单元,如平立剖面、空间限定等内容采用三维动画或者实体模型,加深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
(5)虚拟工作室法。通过建立网上的适时在线答疑系统和网上教学论坛,建立讨论平台,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交流,释疑解惑。
4.4“工作室化”评价方法
在每个“项目”结束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1)邀请企业教师,根据实际工作场景下的制图标准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2)由于每个“项目”下设置若干教学单元节点,因此根据每个教学单元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3)模拟实际工作状态,根据学生的日常工作态度和出勤率进行评价。
综合确定各项目的权重值,然后在学期末将成绩叠加来评定学期总成绩,这改变原先笼统的计分方式,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公正。
4.5“工作室化”教学团队
根据建筑初步的课程特点,鼓励教师成立专业设计工作室,为工作室化教学提供场所,也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样板,并积极寻求学校的政策支持,提供公司注册场地。其次,需要与学校人事处协商,对具备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行业的优秀人士,给以灵活的教师聘任协议,使团队中具有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兼职教师,发挥设计企业兼职教师的实践经验。最后,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安排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作教学,使得他们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5.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探索首先分析建筑初步课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然后从问题入手,通过对“工作室化教学法”的认真学习,抓住“以项目为引领”这个精髓,并以此为指导从五方面进行课程框架设计。
参考文献:
[1]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编写组.“工作室化教学法”讲义[C]. 上海: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2.
[2]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永恒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新要求,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房屋建筑学实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践。
实训是什么?实训是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实训是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源泉,实训是贯彻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实训是完成从简单到综合、从知识到能力、从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
实训教学是房屋建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当代大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实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纵观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实践环节在个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建筑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其掌握程度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直接影响。然而,很多学生感觉该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往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收效不大,这是由于该课程具有内容多、综合性强、实践性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单纯地死记硬背只能是事倍功半。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两大部分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房屋建筑学实训教学,是对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层次、构造做法的认识实践过程,是将建筑方案设计过渡到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一次尝试,使学生了解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使学生了解建筑构造与建筑实体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建筑师的基本素质,并加深对建筑构造设计,即建筑施工图设计工作的认识。因此,实训内容包括:了解设计前期准备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学会利用建筑设计专用软件绘图;掌握绘制建筑施工图纸的方法和技巧。
21世纪的教育特征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业能力为重点。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实际联系密切,因此要紧密联系实际,尽量增加实践性活动,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房屋建筑学实训的目标:房屋建筑学实训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实践,是将其所学的房屋建筑学知识和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课程结合起来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房建实训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过程,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集训。在实训中,采用真题假作,让学生逐步接触实际工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转贴于 那么,房建实训应给予学生什么呢?
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训练建筑是一个工种复杂而又相互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它需要建筑、结构、设备等的配合。因此,房建实训也需要构造、设备、经济、施工等许多课程的知识都纳入到房建中。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周的认识实习。在五天的时间里,针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施工工艺等内容,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等多类公共建筑,以及单层、多层的工业建筑等。学生参与评图。评图是对学生设计成果的检查评定过程,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只是给出一个概括的分数,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提高。利用讨论式评图,可起到评定和促使学生提高水平的双重作用。对一同学的作业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并汇总意见;指出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也锻炼了交往、表达等综合能力。最后由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和设计过程,谈设计体会;指导教师进行总结,肯定长处,提出问题,指出改进方向。有条件时,将优秀成果予以展览,以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将部分好的作业留下来作为范图为以后的学生参考。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部门,国家的发展需要建筑业的发展,而建筑业的发展依赖于学校输送大批的建筑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这正是房屋建筑学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正是我们探讨房屋建筑学实训改革的宗旨所在。
房屋建筑实训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初次接触设计,由于缺乏了解,难以进入是普遍的现象。教改的重点应放在指导教师的精心策划上,通过循序渐进的指导,使学生渐入佳境,步入专业学习的正确轨道。通过对《房屋建筑学》实训各主要环节的问题分析和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心理状态分析,提出了搞好《房屋建筑学》实训的改革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大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如何让学生通过《房屋建筑学》实训,使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一直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房屋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李必瑜.建筑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关键词】 智能建筑 设计与维护 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节能高效、舒适智慧、配置更新,实用愉悦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具有系统集成特点,发展历史短,但涉及范围广,进展速度快,是动态和相对的概念,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
产业信息网的《2012-2016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2012年为861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3.2%。如果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每年保持15%增速,如果智能化工程投资占投资额1%,那么智能化工程投资总额2013年在830亿左右,2015年为1100亿左右,2020年将达到4400亿左右。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聚焦在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智能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细胞,发展势头很强。
教育部于2006年在土建类学科开设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希望在培养建筑类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对电气智能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我校以此为契机,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着重对智能建筑解决方案的前期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到后期的运行维护,围绕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运行维护的费用占到全部费用的60%-70%数据分析、人才使用分析,开设智能建筑专业方向,面向建筑、物业管理行业。为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对“智能建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建筑为平台,依照建设部2003年颁发的《建筑智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技术标准要求,住建部2013 年《智能化系统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结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共同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一系列过程形成规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编写《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材,探讨教材教法,强化智能建筑中智能弱电各子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工程实施实践。加强学生对智能化系统设计、建设、运行及维护中实践技术的传授,使本专业的同学获得对智能建筑的整体体系及系统原理的掌握。我们的课程主要包含了智能建筑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重点讲授这些智能系统的原理、组成、设计原则、工程实施及维护运行等,使学生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原理、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各环节都进行学习掌握,培养建筑、物业管理行业建筑智能技术方面的综合技术人员。以满足智能建筑行业不同环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内容包括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用户需求与基本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任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会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专业协调、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要点、智能建筑的建设管理、智能建筑的工程招投标、智能建筑的施工与调试、智能建筑的工程验收与人员培训、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等。
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工程性强,既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把握实践技能的学习,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归结的主要问题有:
(1)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知识点多面广,增加了学生对所涉及的技术与系统掌握的难度。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对于每一个系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原理,还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因此学生就要掌握系统的构成、设备的选型,同时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时还要考虑工程实施的具体因素。
(2) 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实训设备运用与技术升级、更新,教师的知识架构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匹配。学生对这种工程背景较强课程的学习理解与知识掌握难度增加。因此建立并改善专业的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对于该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课程考核所涉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考核无法展示学生处理工作现场各方面及各种问题的能力,无法完整体现出课程的工程实践背景。
(4) 学生理解《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设施与设备还可能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切身体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进取。
教学实施与改进:
1、紧密结合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拘一格提升教师素质。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人才培养要求,分析《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教与学全过程,根据学院当前本专业建设现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改善本专业教师的知识架构,实行多条腿走路,分几步落实,聘任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专业实践性强,切忌闭门造车,可以考虑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将智能建筑专业领域业内专家、其他大学相关专业教授、建筑公司负责人、建筑行业协会负责人、系统及技术运维负责人聘为客座教授或者教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授课,鼓励一些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转行,到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进行单科进修,改善行业专业人才运用与学院人才培养效果。
2、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1)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企业交流与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及开放性开发方法,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 通过构建企业岗位认知、理论实践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完整教学环节,依据“学生培养重在职业能力、内容选择基于工作过程、教师结构趋于专兼结合、教学环境模拟职业场所、教学方法遵循职教规律”五大核心理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与工作过程的结合。
(3) 教学项目实施设计采取:设计的学习情景单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同一实训场所完成,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实施法来支撑。
(4) 教学考评体系坚持: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根据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等五项指标综合评定。
实践教学与效果: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依照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行业企业人才使用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包括口试(日常提问记录)、笔记、制定工作任务各项目的独立作业、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综合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总结能力。
3.落实好教学实训实习实践过程三阶段工作。
(1) 实训实习实践前(计划准备):制订实训实习实践方案;公布实训实习实践的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结合实训实习实践岗位,拟订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
(2) 实训实习实践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规章制度教育、岗位技术知识运用、操作工艺、技能训练;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作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技术小结和业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按照所领取的任务在确定的岗位,按要求完成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
(3) 实训实习实践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
经过多年来对《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的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应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创新,积极建设小型实践平台;最后,完善考核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注重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任课老师一直从事智能建筑中相关弱电子系统的实践教学,并承担企业项目生产的技术组织、工作,比如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不仅参与这些系统的方案设计与方案评价,而且还到工程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技术运用,开展对一些系统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比如视频监控中的智能视频分析、人脸识别等。教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在课程理论内容授课时,对案例涉及到的典型系统应用来讲解涉及的系统原理、设计思想及工程实施。并运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一些小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工程中遇到的可以提升为学术问题的困难传递给同学,让他们多思考,学会从工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
比如通过建设社区的安保系统来讲解智能建筑中的安全防范系统的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自动报警、安检等内容,同时讲授安保系统应用的一些新的智能技术比如射频识别技术、人像比对及定位技术等。通过将教师的技术成果融合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工作促教,项目帮教,教与学促进,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一个体现,为智能建筑的良好建设、运行与维护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是我们高等教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本文从一个非建筑类工科专业开设智能建筑课程的角度,阐述了我们课程建设的思路以及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希望对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智能弱电系统相关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富川.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 2008年
[2] 林建军,金炳尧.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11-113
[3] 高建华,胡振宇.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技术》 2013年02期
作者简介:
通过深入行业企业对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回访调研,结合大量的实证性调研信息进行科学系统地量化分析与比较,了解学生就业现状,找出毕业生就业“瓶颈”的缘由,探究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发展目标,为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就业;现状与对策
一、研究背景
根据人才市场调查统计资料初步分析,湖南省在册的建筑类相关设计院、所有近200家,设计工作室实体1000多个,按每年每实体需1至2名建筑类设计人才计算,每年有近2000个就业岗位。同时全省现有一定规模的各级开发区、房地产公司600多家,建筑、规划、园林规划管理、策划设计、技术服务等方面也需要0.5至1名相关技术人员,每年也有不少于450个就业岗位需求。而目前湖南省建筑设计类教育每年仅能提供800至1000人,包括近50%的五年制本科教育研究性毕业生,其中的30%至40%毕业生流向东南和华南沿海发达城市,因此现有毕业生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1年至2015年期间每年调查统计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通过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实证性研究,提出构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新模式,构建高职专业建设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框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保证高职高专教育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解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发展问题,俨然成为每一个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实证性调研分析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企业及就业现状地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问卷、电话、网络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倾听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动向,与近几年毕业生进行沟通和交谈,发放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封闭性调查问卷150份。其中调研了27家录用高职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毕业两年以上的高职毕业生45名、经历半年顶岗实习的高职准毕业生91名、企业或部门负责人及专家43位,收回反馈调查问卷145份,了解行业企业未来3年专业人才需求、职业方向,深入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人才招聘渠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对本院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校专业技能掌握水平与实践工作中专业技能的运用等情况,反馈信息的真实有效率达到了98%。
第一,建筑设计企业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专业调研分析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业面向问题;二是人才供需可行性分析[1]。由于企业规模、地域和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建筑设计企业岗位分工更趋于细化,其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岗位人才需求具有阶段性和针对性,同时强调专业综合技术能力的发挥运用。企业提出需求的岗位主要是建筑师助理、施工图设计师、助理建筑师、建筑协同设计员、后期图像制作员,还有少部分中小型企业要求岗位为建筑方案创作师(这对应届毕业生而言,要求较高)。以专业技术设计为主要工作任务的大专学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占到岗位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相应职业岗位——建筑师助理也占到总岗位数的31%。可见,建筑设计企业一线技术员级建筑师助理岗位需求量较大。通过专业调研,大多数企业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要求必须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知识应当全面,理论基础扎实,一专多能,要可以适应多个基层岗位的工作,同时,毕业生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首先,参与调研本专业毕业生的60%集中分布在湖南省,省内的毕业生较多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湘中经济远强于省内其他区域;其次34%的毕业生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发达城市广州、深圳、上海、珠海等地,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专业信息量较大,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视野开阔,就业机会较多;其次,参与调研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建筑师助理、施工图设计师、助理建筑师、建筑师和项目负责人五类。参与调研有85%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内以从事建筑师助理岗位为主。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从事建筑师助理工作随毕业时间的增加而逐年递减,取而代之的是毕业二年后从事专业施工图设计师、建筑师助理岗位,其比例占到40%。当毕业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发挥作用,有20%左右的毕业生在中小型设计企业当中从事独立创作的建筑师和项目负责岗位工作。专业调研成果显示,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日益多元化,虽然有学历和工作经历方面的要求,相比之下很多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发挥,同时强调个人品德、工作态度、言行习惯、合作意识等个性因素。
第三,有将近80%左右的毕业生在职业岗位中主要完成居住小区规划及住宅建筑方案与施工图设计工作,30%以上能参与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与施工图设计,20%的毕业生经过多年的专业能力磨练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设计工作。在与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在学校担任学生会或班干部职务的学生,由于领导组织、沟通协调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企业中有效地发挥这一素质特长,有7%的毕业生承担项目负责人的重任。
第四,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薪金与其从事的岗位及其相应工作任务有直接关系,学生刚毕业多从事建筑师助理岗位,其薪金多为1000—2000元/月左右。毕业三至四年的学生多以从事施工图设计师和助理建筑师岗位,其薪金一般由底薪和任务提成两方面组成,每月平均3000—6000元。
第五,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对岗位胜任能力的自我评价比较乐观。85%以上毕业生认为自己抗挫能力较强;近73%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较强;90%左右的毕业生在岗位中表现出较好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并有较强的成就欲;66%的毕业生比较注重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人际资源比较广泛;39%的毕业生具备较好的领导管理能力,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与他们从事助理建筑师、项目负责等岗位任务有很大的关系。
第六,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专业技术能力发挥的自我评价反馈,基本真实有效地反映了学生在职工作状态、专业能力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对于专业基础技术能力自我评价当中87%以上的毕业生已经熟练掌握专业常用设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90%以上的毕业生具备了专业基础理解分析能力,40%左右的毕业生认为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对于专业核心技术能力自我评价中近50%的毕业生能独立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任务;39%的毕业生具备辅助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任务,34%的毕业生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或施工图设计;27%的毕业生具备独立完成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能力。能独立完成建筑节能设计的毕业生比例也达到了20%。在调研过程中,也有毕业生普遍反映自己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清晰,希望学校能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加强实训教学的愿望比较突出。
第七,被调查企业单位对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毕业生的印象是: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水平也不够,工作中有明显浮躁情绪,急于求成。其次,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欠佳,缺乏与同事的协调沟通,专业配合度不够,不会和客户沟通。三是敬业精神不足,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时间观念不强。四是对企业忠诚度不够,没有在同一个单位扎实工作、努力提升自我的信念,对工作待遇过于看重。可见,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职业态度培养的需求主要是:能吃苦耐劳、工作态度良好、爱岗敬业、从基层干起的意识以及对企业良好的忠诚度。
三、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第一,明确企业人才素质需求,构建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体系。通过实证调研,准确分析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相关行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及市场需求、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确定以零距离对接建筑设计市场中的住宅建筑师职业岗位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合理细化工作岗位任务要求,对接包括建筑前期策划及调研、建筑方案及初步技术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及工地技术指导等职业分工岗位,探索和重构相应“1+1+1分段渐进”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和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2]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第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以建筑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为基础,对接相应产业,服务地方经济,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企共建为基础加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自主创新。软件建设方面上积极寻求建筑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发挥企业一线专家在专业建设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硬件建设方面根据学院实训基地“主体多元、类型多样”的建设模式,积极引进企业产品和技术人员,使工学结合校内化。以行业的设计事务所场地设施条件为模本,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推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师项目工作室及教学方式的工学项目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评价学生,突出职业道德、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建筑设计职业岗位为导向,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基于其职业工作岗位过程,进一步合理细化就业工作岗位任务要求,针对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前期策划及调研——方案设计及表达——施工图设计及现场指导的工作流程知识来建构专业学习领域,遵循渐进中认识——熟练中渐进——熟练中拓展的职业规律来调整专业学习进度,达到零距离对接岗位任务目的。
第三,加强专业团队教学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决定了专业师资教学团队建设的方向与要求。实施校企深度合作,以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精细化管理平台为基础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系统双证书融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小组(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负责组织课程教学方案设计、课程标准与技能测试制定、项目教学案例与教材编写、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更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教学效果考核评价、课程资源库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结合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制定全方位的教师业绩评价制度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对教师培训、教学及课程建设、教科研情况、个人知识与能力等要素进行评价,将考核结果与聘任制挂钩,以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激励机制,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有利于教师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
第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适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行业岗位技能要求,通过实训、实验基地创建“准职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3]。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由“研究+生产+教学”三大块构成,校内学习型实训基地的设计基于开放式办学理念,采取校企“共建、共用、共管”模式,形成精心规划、过程监控、自我改进、总结提高的良性管理局面。
四、结束语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是从建筑设计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毕业生职业能力剖析及毕业生专业能力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研及其成果分析与研究,针对目前建设类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解析,综合专业岗位群各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探求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最终提出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强化职业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银领工程系列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9
[2]朱向军.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98
[关键词]教学模式;现场教学;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各专业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适应这个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应围绕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应用型、实践型课程教学体系。笔者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尝试。
一、教学改革内容
课堂教学是日常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房屋建筑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建筑构造原理和建筑各组成部分构成的基础知识,了解建筑设计的内容、过程、方法,学会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与验算。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所以在讲授中就让学生被动听讲变为自主学习,将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任务,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查找资料、材料整理、课堂成果展示、小组互评、教师讲评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表达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是通过耳熟能详的案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现场教学是充分利用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园周边建筑工地,将课堂搬到现场上进行,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使学生对建筑构件知识深刻理解。
二、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提供直接保障。为了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对建筑施工企业以及毕业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重点强调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日后工作打下基础。
(一)小别墅设计训练
目前高职教育虽说是三年学制,但由于有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半,部分院校甚至实施了“2+1”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真正在校时间就只有两年了。而理工类专业由于课程多、时间紧,房屋建筑学的教学重点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多为绘制或设计建筑局部构件。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进行完整建筑设计的能力。为此我们设置了独立的小别墅设计集中实践训练,要求学生用36个学时独立完成一个小别墅的建筑设计。学生经此创新的综合实训,不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独立的设计过程也实实在在地增强了他们查阅资料及建筑制图的能力。
(二)施工实训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单纯的理论知识只可以为他们实际工作能力提供支撑,只有经过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才能解决就业后眼高手低的问题。所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社会实际建筑工程,开展现场教学,成为让学生将掌握的理论转化为基本技能、完成快速上岗甚至零距离上岗的不二选择。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按1∶1的比例建造了一个完整的一层半的建筑模型,将民用建筑的各类构件节点展示出来,再加上建筑材料展示实训室、建筑装饰施工工艺节点展示实训室,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建筑的内部构造与做法。结合房屋建筑学的教学目标,我们还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基建建筑工地进行生产实习。通过在施工现场与建筑施工人员的交谈,使学生对建筑市场、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技术都能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也能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改革总结
经过两年多时间对两届学生的试验,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的效果非常明显。从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改革都是认可的。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单纯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靠机械记忆的方式,通过自主、自觉学习,又能到实训基地和建筑工地亲自动手见习,感觉目标性非常明确,学习时更有动力。同时,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也表明,经过这样训练的学生基本可以实现快速上岗,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该教学改革已经在本学院建工系各专业、多个课程上推广实施,应该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我们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探索,希望可以找到一种最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指南[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樊振和.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建筑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