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14 20:25: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第1篇

概括起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之所以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主要在于能够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精神的基础上,坚持在对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本质的统一、思想道德规范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先进文化建设中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的认识中,寻找到最佳结合点。

“八荣八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八荣八耻”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在我国,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因此,要从保证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度,构建能真正体现效率与公平、义与利、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版权所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的道德规范体系和市场经济的联系是内在的、不可分的,它不仅仅在于提倡一种社会所共同认可的价值导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发挥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指导、规范、调节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指南。

“八荣八耻”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本要求

“八荣八耻”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内容,确认了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首先就是通过调节人际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对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起到保障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制定道德规范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做到先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既要高举道德理想主义的旗帜,又要照顾到大多数人的道德现实主义的基本要求。“八荣八耻”作为一种现实的、可操作的、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道德标准的道德规范体系,它的重大意义就是在现阶段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弘扬正气,有利于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达到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效支持。

第2篇

一、确定专人抓好落实。

公司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结合企业实际,在3月6日召开了宣传动员大会,对公司公民道德建设月“宣传教育月”活动进行了深入宣传和详细部署,制定了工作计划,对工作及活动均作了安排。通过宣传动员,全公司干部职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一致认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各部门、项目部工会小组长和相关工作人员召开了专门会议,工作人员具体落实,各项目部由工会小组长负责,加大宣传力度,真正把此活动落到实处。

二、区分层次务求实效。版权所有

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公司分别以部门、项目部为单位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知识有奖问答,公司职工踊跃参加积极竞答,有效扩大了宣传面,强化了宣传效果。同时,公司党委还组织党员干部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学习和宣传,大家都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或者晚上下班回家自学,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有关党报、党刊的内容。通过学习,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提高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自觉性。公司宣传科在党委安排部署下,精心制作了“公民道德建设”专题宣传栏、采编内部刊物《成都安装》的“公民道德建设”专题等,加深了职工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性认识。

公司各项目部以“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现场诚信宣誓、民工夜校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相关资料的发放等,引导项目部广大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项目部职工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使“诚信”成为项目部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一步树立了公司的良好社会形象,促进了和谐建筑企业的建立。

第3篇

第一,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路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公路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具体行为规范应基本囊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关系,贯穿爱祖国、爱公路、爱劳动的道德要求,浓缩古今中外职业道德文明的建设成果,吸纳世界各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既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普遍的适用价值,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二,加强公路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强化公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意识。公路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是公路行业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环节。当前,公路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上。要通过这些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从而帮助人们认清自己的首要的道德责任和基本的道德要求,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念,强化遵纪守法、勤奋工作、服务社会和人民的道德规范意识。

第三,利用大众传媒,加强对公路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宣传和引导。大众传媒对公路行业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它是社会舆论的代表者,具有现实性强、影响力大、制约力迅速等特点。大众传媒对公路职工道德规范建设的引导作用是通过舆论的倾向性来实现的。肯定、褒扬先进的道德观和高尚的道德行为,应该成为舆论倾向的主要方面。我们应当特别注意挖掘平凡人物、平凡事迹中的高尚道德底蕴,也要注意挖掘人们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细微但又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还要通过大众传媒对道德事件的评价,造成善恶分明的社会氛围,从而最终引导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风尚习俗的醇化,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不断进步、不断升华。

第4篇

关键词:职业中学;礼仪;道德;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10-01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甘肃省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招生考试服务类专业基础科目之一,并且在各类升学和就业考试中均要涉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要讲道德、守礼仪,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但对于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该课程中的有关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和家庭美德规范,社会公德和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这些内容记忆难度较大――易错、易混、易漏,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中,笔者对这些问题总结出了一条生活化记忆方法――缩字记忆法和谐音记忆法相结合,即取某些内容的一个或几个关键字形成一句生活化的句子,有些字利用谐音来代替,取其精干,以点带面。以此帮助学生记忆,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找到自己的记忆技巧和方法,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本文就针对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以供大家参考。

一、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点: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

2、记忆方法:

(1)我平时交往注重交友。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注,谐音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⑤友代表的是团结友爱。

(2)朋友平时交往要竭心尽力。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竭,谐音结,代表的是团结友爱;⑤力,谐音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

二、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点: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2、记忆方法:

(1)职业人爱进城,但尤其注意语言的标准。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进,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④城,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⑤尤,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⑥意,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⑦语言代表的是语言文明。

(2)职业人爱成语,敬友谊,彰显职业风采。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成,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④语代表的是语言文明;⑤敬,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⑥友,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⑦谊,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1、答案要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记忆方法:

(1)我国公民爱名,善于抢先。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名,谐音明,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善代表的是团结友善;⑤抢,谐音强,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先,谐音献,代表的是敬业奉献。

(2)我国公民有爱心,敬亲友。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心,谐音信,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敬代表的是敬业奉献;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友代表的是团结友善。

四、家庭美德规范

1、答案要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记忆方法:

(1)每个家庭爱平等和清洁。解析:①家庭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平等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④和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⑤清,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洁,谐音结,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2)老夫家中有难,亲邻帮。解析:①家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老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夫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④难,谐音男,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邻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五、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

1、答案要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记忆方法:

(1)社会名人爱保守。解析:①社会代表的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②名,谐音明,代表的是文明礼貌;③人代表的是助人为乐;④爱代表的是爱护公物;⑤保的是保护环境;⑥守的是遵纪守法。

(2)社会文人爱保法。解析:①社会代表的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②文代表的是文明礼貌;③人代表的是助人为乐;④爱代表的是爱护公物;⑤保的是保护环境;⑥法的是遵纪守法。

六、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1、答案要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记忆方法:

第5篇

1.学习贯彻《纲要》对推动学校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道德建设是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青少年学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人群,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领会《纲要》精神,首先学校党政领导、党员教师、"两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要做学习的表率,以身作则,带头学好领会《纲要》精神。要针对师生员工的不同特点,通过开讲座、座谈会、主题班会、主题团会等多种形式,有重点、分层次地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园网、黑板报等媒体,在宣传橱窗举办以"努力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主题的大型图片展,在校园主干道两侧悬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标语牌。组织知识竞赛和读书教育活动,以"贯彻《纲要》,从我做起"为主题,开展征文演讲比赛,努力营造学习贯彻《纲要》的良好氛围,使《纲要》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加强对《纲要》的理解,全面掌握《纲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抓住重点,力求实效:一是学校领导清正廉洁,发挥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二是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要用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三是学生要以德修身,通过教育和自身的体验践行,把道德规范化为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则。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努力培育"四有"新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

把《纲要》渗透到课堂,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并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统筹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按照《纲要》的要求,整体把握学校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

2.1 要按照《纲要》的要求

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青少年学生道德建设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增强课程的渗透性。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大学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纲要》对公民的道德建设要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融入进去,贯穿到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风、校纪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每位学生每周至少做一件弘扬"三德"的好事,设置"文明储蓄本"和"文明登记薄"及时记录学生所做的好事,不断积累自身的精神文明财富。继续抓好行为规范的检查和评比工作,优化值日班制度,进一步做好文明达标班级的评选活动,提高校园的文明水平,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对是非、美丑、善恶的道德判断能力,树立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2.2 要认真开展好"三月文明月"和"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用歌曲、舞蹈、小品等形式生动活泼地宣传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2.3 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环节

把军事训练、社区服务和劳动技术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中,并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渠道和途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道德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实践第一的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便青少年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4 要加强与社会、家庭的密切联系

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支持,共同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组织学生当好义务宣传员,向家长及家庭其他成员宣传《纲要》,把20字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带入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本学期家长学校的活动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题,组织《公民道德思行录》、《家庭:德性的摇篮》、《让道德观深入我们心中》等系列讲座,向家长寄发《成功家教启示录》和《失误家教警示录》两本家教书籍。组织家长委员会成员座谈、交流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经验,切实提高家长学校工作的实效。加强和当地政府、社会各界及公安、交警、法院等共建单位的联系,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青少年学生在健康向上、和谐优美的社会大环境中成长。

第6篇

一、学好科学。道德规范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才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二、明确规范。道德规范在中国已经系统化、精炼化,熟记这些规范,不但有助于应对一些重要的考试(考核),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立身做人;

1、个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4、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三、见贤思齐。“学习雷锋,好榜样”;

第7篇

1、在飞快发展的当今社会,各种社会问题暴露出,我们的整个社会需要加强培养个人的道德素养。个人的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世界观和荣辱观等问题。因此,个人品德是我们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根本。

2、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社会公德。公民的个人品质高,才会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公民个人道德品质高的社会,人与整个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地关系都会是和谐稳定的。

3、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个人职业道德水平。一个具有较高的个人道德品质的人始终以高尚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己,在本岗位上努力做到爱岗敬业、廉洁公道、勇于竞争、敢于创新、团结协作,在行业的改革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个人道德品质对于树立好的家庭美德有着重要作用,每个家庭是整个社会的小细胞。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的公民,对家庭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尊爱长辈、爱护配偶、呵护孩子,为建立和谐安宁的家庭而自觉遵循道德准则。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律支持;公民

公民道德就是围绕公民权利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强化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的认同。法律与道德教育息息相关,公民道德教育离不开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必然性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来说,法律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道德教育,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公民道德教育需要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道德教育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文明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为道德教育迈出了新的步伐。但是,目前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还存在着道德沦丧、是非混淆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在法律的支持下,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律作为规范化、制度化、客观化、权威化的社会意识,对道德教育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而道德教育通过法律的不断支持,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法律相配套的道德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法律支持是公民道德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要求

道德规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凝聚而成的,是一种软性调节,具有明显的非强制性特征。在一个充满复杂利益关系的社会里,只有道德存在是绝对不够的,社会需要另外一些约束机制来明确道德规则的内容和范围,这些约束机制就是法律。法律以明确性、制度性和威严性弥补了道德教育的不足,它把基本的道德义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将其系统化、具体化、明确化,使道德原则成为易于遵循且带有法律权威的广泛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道德规范的实现。目前,社会正经历着多方面的变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面对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面对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某些负面效应,道德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通过立法活动使一部分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制度化、明确化,再通过司法活动使这部分明确化了的道德规范取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以法律来推进道德建设。否则,没有一个有效的约束与奖惩机制,公共服务意识无以确立,道德高尚者最终只能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结果或被同化,或归于消亡,道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现与特点

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是以国家机器(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靠法律制裁这种强制手段起作用的。道德则是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通过教育的手段,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及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现

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法律所包含的精神、规范、制度、环境、文化等内容,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规范、引导、确认、限制或保障作用,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建立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法律相配套的社会道德体系的社会实践活动。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直接把社会道德中最低限度的义务法律化,使之取得全社会一体遵行的法律强制;二是法律通过奖励或惩戒等手段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三是法律的实施过程也是对社会价值观进行道德整合的过程。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特点

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公民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过程。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不仅表现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表扬和奖励先进,树立先进典型方面。因此,道德教育的法律支持,主要是以法律自身高度的思想内容和崇高的道义精神,以它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的。可见,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强制性。法律把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确认下来,使之具有法的属性,成为法律上的义务,要求全体公民一律遵行,没有例外,体现了法律对支持道德建设的强制性。第二,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创新性。道德和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则是在理论上对二者的嫁接,是优势上的互补而不仅是简单的叠加和罗列,体现了在科学理论上的创新性。第三,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先进性。社会发展到现阶段,一方面多元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意识使得社会环境空前活跃;另一方面,社会的良性运行对个体成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时代呼唤合适的制度和理论指导。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正好是社会所需,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性。第四,法律对道德支持的目的性。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通过肯定合法行为,表彰、奖励先进典型,惩罚违法行为,打击犯罪活动,可以教育人民遵守法律,改恶从善,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第五,法律对道德支持的辩证统一性。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体现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必然性。道德和法律虽是不同的治理手段,却可以在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上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三、法律支持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

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在坚持道德教育的同时辅以法律手段,强化法律的支持作用,结合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控制。

(一)在普法过程中宣扬和表彰高尚的道德行为

加强法治重要的是要进行宣传和教育,只有当道德成为公民个人的自觉追求、内在需要和自主行为时,才能实现它特有的功能。因此,要通过公民法制教育把法律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守法行为习惯,实现对个体行为的外在强制。在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上,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观念。科学的法律宣传有利于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当前形势下,各级政府要加强正面宣传,表彰道德的先进典型,为广大群众树立真实、感人的模范形象;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宣传部门、新闻媒介要广泛宣传榜样的先进模范事迹,并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激励,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要利用各种形式,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并利用法制监督机制,建立起隐性的道德教育系统,为道德教育提供保障。

(二)在立法过程中吸收和确认道德教育的规范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道德是基础,法律是主导。法律只有和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基本吻合,才能获得普遍效力。因此,一部真正的法律必须体现和保障维系社会存在的基本道德义务。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把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直接纳入法律规范中,依靠一定的强制力量来督促执行,这就使“法”与“德”交叉渗透、融为一体,使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只有在立法过程中吸收和确认基本道德规范,才能真正做到对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持。

中国是一个有深厚道德基础的国家,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庞大而严密的道德文化体系。在这种伦理精神中,不乏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价值的合理内核。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往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消极的影响。法律能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对传统道德的精华和糟粕作出明确的辨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可以说,法律在道德建设中表现出继承、批判传统与促进文明发展的统一。

(三)在执法过程中否定和惩罚严重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

良好法律的实施过程其实也是社会道德风尚的实现过程。通过法律实施来维护、促进道德风尚,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对不符合法律要求的缺德行为予以否定甚至制裁。对整个社会产生警示作用。其次,道德的法律强制还表现为法律能为人们提供和保障行使道德权力的空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监督和批评的权力。实施道德批评和监督要靠法律对公民权力的设置和保障来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有道德教育是不够的。道德的约束毕竟是一种软约束,没有法律手段作后盾,道德的作用常常会由于缺乏必要的强制力量而显得软弱无力。而且“人性”中总是有“自利”的因子,有“好声色”的欲望,对那些没有自觉性的人,对那些明知故犯的人,道德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必须强化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作用。国家要利用法律的约束机制,通过公正执法、惩治违法和不道德行为来强化公民的守法意识,规范公民的守法行为。国家要通过严格执法,加大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只有严格执法,打击歪风树立正气,体现时代风貌的道德才能顺利发展,才能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从维护和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和道德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二者的作用又是不同的,不可相互替代。只有相互配合,双管齐下,法律与道德才能既保持外在张力,又相互契合。公民道德教育只有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实现功能互补,才能相得益彰,使公民全面健康发展,社会稳定、有序进步。

参考文献:

[1]社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N].人民日报,2001-02-01.

[2]李宁.德法同构: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新探索[N].南方日报,2001-05-20.

[3]罗国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N].人民日报,2001-02-22.

[4]郝铁川.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J].求是,2001,(3).

第9篇

doi:10.3969/j.issn.1006-9682.2011.12.050

摘 要:公民道德法律化是当前强化道德软约束的有效手段,公民道德法律化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但是公民道德法律化在更多意义上是指公民道德获得法律支持的一种方式或途径,公民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中应保持合理的限度。

关键词:公民道德;公民道德法律化;限度

一、问题的提出及概念的厘定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指出,“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1]可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可是基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多元化和道德多元化背景下人们对道德自由的追寻和道德之社会作用日趋衰微的双重现实,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公民道德建设不佳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道德规范的软约束,缺乏强制力的保障,也应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公民道德法律化是当前强化道德软约束的有效手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公民道德法律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的过程,法律化的道德是在反映民意基础上的国家意志体现,它的调控对象是不分职业、地位、阶层等特殊性的所有公民,法律化的道德对所有公民都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因此,公民道德法律化指的是立法者将那些全体公民都应该而且可以做到的公民道德的理念和规范或原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二、公民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

基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将公民道德法律化是有其必要性的。

从历史上看,《秦律》和《汉律》都将不孝看作是违法、犯罪的事情,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唐律》也以“纳礼入律”的形式把儒家的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把儒家的道德原则转化成法律原则。我国古代的道德法律化在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毕竟是为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的,难以培养出具有独立、自由、民主意识及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而且这种法律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法制,它在一定意义上蜕变成了人治。有鉴于此,我们现在所说的公民道德的法律化是以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它根植于现代法治的精神。公民道德法律化不仅可以为公民的行为活动提供明确的行为模式,协助和强化公民的道德实践,而且可以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促进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从现实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利益多元化和道德多元化,这也进而导致道德生活不甚理想。从道德作用的机制来看,公民道德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实现的,是一种“软约束”,这对于那些道德修养较高的公民来说,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可是对于那些道德修养较低的公民来说则约束作用有限。而法律则不同,它是经国家制定和认可,有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实施的“硬约束”,任何公民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将公民道德的一些规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可以为公民道德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强化其约束功能。作为法律化的道德,既包含对社会倡导的、现阶段所容纳的道德行为和社会所反对的不道德行为的分层次规定,也包括对违反规定的主体进行惩罚的措施和机关。因而,这种通过法律明确规定社会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有助于社会达成共识,形成新的道德标准。

三、公民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

公民道德法律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是由道德和法律的自身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法律规范是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法律只有获得道德的伦理支持才会产生实际效力。美国法学家朗•富勒指出:“真正的法律制度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完善的法是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的统一”。“徒善不足于为政,徒法不足于自行”,[2]不具有伦理精神的法律将导致专制并缺失正义,反之,法律化的公民道德并不会丧失伦理精神。从社会作用上看,公民道德和法律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其服务,对社会起规范的作用。它们有着共同的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和历史使命。因此,公民道德法律化是可能的。

另外,公民道德规范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规范体系,其中处于较低层次的道德规范,具有较大的普适性,对于所有公民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任何公民只要违反了这些公民道德,都应该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良心的责备。同样,法律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且它实际上可被视为最低层次的道德规范。就像有学者指出的,有些法律规范不一定牵涉到伦理的内容,但就大多数法律规范而言,都可视之为“底线伦理”。因此,公民道德和法律的这种普适性和规范的共通性使公民道德法律化具有可能性。

四、公民道德法律化的限度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3]公民道德的法律化,最终是需要人们把法律的强制性他律转化为自律。“如果通过道德法律化过度地、强行地赋予‘社会法’以‘国家法’的意义和角色,极易把市民社会自决、自律的较高标准,不当地上升为他律的强制的国家标准”[4]。因此,公民道德法律化必须保持合理的限度。

有学者认为:“社会规范伦理应该是通过某种公平合理化的选择程序而形成的道德制度体系,与社会的法制系统有着直接的关联,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准社会法制规范’或道德法典”[5],最基本层次的道德行为规范可以被法律化。基于个人心性和人格层面的美德伦理是个人对过美好道德生活和成就高尚道德人格的自愿、自觉的选择,它可以为社会所提倡,但不宜被法律化,如谦虚的美德,可以提倡但不能做法律的规约。基于人类终极关怀的理想或信仰伦理是对当下现实生活的超越,更多地是对某种道德理想或人生境界侧重于精神层面的超越追求,而法律重在规范人们当下的行为,不宜多涉超现实的、精神的活动,否则容易超越现实社会关系的状况,不仅大多数社会成员难以做到,而且无益于对社会关系的规范和调整。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使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这不仅使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拓展,而且社会公德的范围在空间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每个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都应当遵守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否则就会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涉及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可被法律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对于像婚姻家庭关系这种在很大程度上毕竟属于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其维持最终要靠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亲情,因此,法律的介入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为法律管得了人的行为,但无法规范人的情感和心理。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01年10月25日.

[2]张宏生、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467-46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15.

[4]马长山. 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的关系及其把握[J]. 法学研究,1999,(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