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舞蹈教学活动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30 23:50: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舞蹈教学活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舞蹈教学活动

第1篇

关键词:舞蹈;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23-02

教学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其本质在于教师的引导。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给予规范性引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一堂好课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来完成的,教师创造性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展性,舞蹈作为教育中的一门学科,也是如此。引导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充分展开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舞蹈教学效果,达到舞蹈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因此,教师的引导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一、引导的概念

舞蹈教学中的“引导”是舞蹈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认知及专业基础水平,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同步划分为数个相互联系的动态结构,通过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技术和技能的过程。

二、引导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其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实施教育中离不开施教者对受教育者的引导。伊斯拉尔・舍佛勒说过:“在教学中,我们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走进许许多多前人留给我们的大厦中。”舞蹈教学过程既是传授舞蹈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舞蹈技能的过程。作为一种舞蹈技能,它既是身体活动方式,也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是身体与心理高度结合的过程。

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切不能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教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到和谐、民主的教学活动氛围中来,并为学生创设一个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来完成这一创造性活动。

“引导”是教师在组织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提高学生高效率学习的原因之一,“引导”在舞蹈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体现出来。

三、引导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一)掌握动作规范时的引导

在舞蹈动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完整、准确的示范动作,同时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讲解清楚动作、姿态的要领,使学生能捕捉动感、动态、动作的神和动作的整体形态。

在学生练习动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动作不规范,动作错误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利用借助实例,诱导参与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使动作做规范。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与舞蹈动作联系在一起,不仅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想象,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做rond de jambe a terre时,很容易出现,动力腿划不到最大线路上,或者为了将动力腿划到最大线路,主力腿却出现送胯、出胯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圆规”的概念来引导学生。把圆规比作我们要做动作的双腿,做rond de jambe a terre时就像圆规在纸上划圆一样。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使学生明白,做rond de jambe a terre时髋关节要固定,不能出胯、送胯,动作腿要走最大的线路上才能划圆。借助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动作,可以使正确的舞蹈动作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假设情境”的引导方法。让学生融入到假设的情景之中,感受其中的地理环境,劳作生活等等。去体验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是如何进行舞蹈的。例如:教师在教授维族民间舞蹈摇身动律的初期,可以先假设一个摘葡萄的情景,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葡萄园内,成熟的葡萄高高的悬挂着葡萄架上,香甜的味道充满了整个葡萄园,使人不自觉的立腰拔背,仰起头去闻葡萄的香味。教授学生做摇身动律时,教师可以假设鼻尖不停晃动闻果香的情景,来引导学生找到维族舞蹈中做摇身、点颤动律的感觉。

(二)训练情感体验时的引导

点到为止,不做、也不能做详尽的分析和指导,这是艺术教育的引导方法,其实质在于强调受教育者的感觉。舞蹈作为一门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体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习舞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舞蹈活动中产生自由的情感体验,以享受舞蹈的乐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采用“以情育情”的引导方法,教师应把自身良好的情感体验,高涨的情绪,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情感交流带进课堂来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作品《托起生命的太阳》是讲述了一群学生经历地震之后渴望回到教室继续读书的一个作品。排练时,老师就可以加入一些与自己类似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理解体会,将这个舞蹈从自己的情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体会和想象在灾难面前,内心的恐慌、惧怕、无助的心理以及灾后渴望读书的愿望。只有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情感,才能使舞蹈中的人物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形象,更生动。只有这样,“以情育情”便于学生对舞蹈情感的理解,也能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除了采用“以情育情”的引导方法之外,也可利用“音乐”来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让音乐刺激听觉,产生联想,让学生体会乐曲的性质,并让他们说说欣赏乐曲时产生的想象,再以动作来表现音乐,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及表现动作做好准备。例如,在教授蒙族舞前,首先让学生初步聆听蒙族音乐然后提问:“同学们,在辽阔的大草原生长着什么呀?”学生回答后,就引出音乐中的奔腾的骏马、健壮的草原汉子、炊烟、小河等美丽的景色;接着再次聆听音乐,我通过步步深入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欢快跳跃的旋律以及优美的歌词,最后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听、唱、跳等艺术实践综合活动的过程中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乐之余,让他们种下希望,树立起建设祖国的美好理想。这样就能充分感受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也营造了教学氛围,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有了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引导,学生就知道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表现舞蹈中的动作了。他们在音乐的带动下自由伸展身体,充分表现着自我。

(三)创作编舞时的引导

创新是在积累中不断超越的,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是把充满智慧的想象付诸实践的结果,也是编导个人的心灵感悟在艺术实践中与学生碰撞出的火花。学生的舞蹈创作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教师应引导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舞蹈自由创作中充分展现自我,并在表现中得到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学生初步接触到舞蹈编创时,有些抽象概念的知识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实物做“直观演示”的引导方法,使学生由抽象概念引入到具象概念,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比如:如何利用动作的重组和叠加构成不同的舞蹈短句时。教师可以演示搭积木来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块的单一积木,就好比我们初期所做的各种造型。拼凑积木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模型,就如同以造型连接起来的舞蹈短句。将模型拆散,进行单一积木的重新组合,就会出现新形状的模型,同样,单一动作的不同连接,会形成不同的舞蹈短句。学生通过观看老师搭积木的直观演示,引发思考,在如何创编舞蹈短句的问题上更容易理解。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化的,教师的引导方法也要多样化,激发学生自由创作的兴趣和激情是教学的关键。

在舞蹈编创的教学中,学生的作品普遍是肢体创作,而思维创作却不多见。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创造,改变观念,解放个性时,可以利用“道具”做即兴练习的方法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比如:借助一把普通的道具――椅子。练习时,首先要改变它的用途,超越这一物体的生活原型,舞蹈者不能只是坐在椅子上,而是要表现舞蹈者的疲惫及造成疲惫的原因,或者椅子是某种权利、身份的象征,并要表现出对它的渴望、争夺的心理活动等等。通过教师这种运用道具做即兴练习得引导方法,给学生指明了拓宽思维的方向,增多舞蹈思维的空间和开拓的想象力,也为舞蹈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舞蹈创作活动中,教师不应要求学生立刻把舞蹈作品创作的完美无瑕。学生在探索创作过程中的东西往往会给人感觉稚嫩,带有学生气息,但那才是属于学生们有自己特色的东西。这时,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让舞蹈真正成为学生们自己表达情感的手段。

(四)因材施教,引导方式的多样化

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培养下,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却千差万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的情况,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自然条件、领会能力、学习态度的不同,所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不尽相同。作为一名舞蹈教师,针对学生能力的高低,教学内容的差别有所区别地进行教学。

当教师面对高年级,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时,由于他们肢体反应快,就可以利用“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直接点明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这样他们可以更直接有效的学习,也可以加快教师的课程进度。

当面对年级较低,年龄较小的学生或者教学内容相对枯燥的课程时,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引入”“直观演示”的引导方法来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入到学习内容中来。比如:初学小转的学生,不容易找到直立的感觉,教师就可以分别旋转棍子和绳子,使学生直观的看到棍子和绳子不同的旋转状态,来引导学生找到做转技巧时的直立感。

当面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时,考虑到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学习动作较慢,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可以选择“以旧拓新,前后连接”“知识衔接转折”的引导方法,以练习、提问、回忆旧知识,在新旧教材的连接点上,过渡到新知识上来,或者将两个知识点做有效的连接,引导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

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抓住关键进行引导教学,才能使学生朝着更有利于其特征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不论是在学生掌握舞蹈动作时,还是体验舞蹈情感时,以及舞蹈自由创作时都需要教师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及课堂中不同的状况时,都需要及时的调整引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引导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和学生一起去体验和享受舞蹈课堂上的自由。

作为教师应正确把握引导的尺度,引导得过度可能遏制受教育者的艺术能力,引导得不足无法使教育者进入艺术的殿堂,使艺术教育和智力教育、道德教育相混淆,远离教育的目标。因此,在舞蹈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根据舞蹈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掌握引导的范围。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的学生和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中的引导方法,还需要不断地提升教育智慧,才能真正发挥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精彩的课堂生成将不期而遇。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 键 词:舞蹈教学 引导自 由

现代高校舞蹈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这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和振兴教育事业的必然方向。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为主的舞蹈教学活动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它在引导的基础上需要一定的自由,师生是在教育的愉悦状态中,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

一、引导与自由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有目的、有规范,需要施教者的积极引导;艺术教育又是有自由的,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以艺术品为中介,进行自由的情感交流。这是艺术教育的独特之处。[1]实施教育中离不开施教者对受教育者的引导。伊斯拉尔·舍佛勒说过:“在教学中,我们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走进许许多多前人留给我们的大厦中。”[2]舞蹈教学过程既是传授舞蹈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舞蹈技能的过程。作为一种舞蹈技能,它既是身体活动方式,也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是身体与心理高度结合的过程。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切不能采用强制和灌输的方式,教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到和谐、民主的教学活动氛围中来,并为学生创设一个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来完成这一创造性活动。

二、引导与自由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实施

1.在引导与自由中掌握动作规范

在舞蹈动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完整、准确的示范动作,同时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讲解清楚动作、姿态的要领,使学生能捕捉动感、动态、动作的神和动作的整体形态。许多动作和技巧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磨练,这需要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和不厌其烦的精神。而这种非智力因素靠单个训练很难培养,只有学校的集体训练,才能使学生在竞争中,在同学的比较、启发、刺激中养成。[3]因此,在学生掌握正面的动作之后,不要急于纠正动作,可让他们自愿组成小组,鼓励学生克服羞怯心理,大胆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动作,然后一同分析研究和练习体验,并将正面的动作迁移到反面去,最后大家共同来完善动作。在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动作的难点与重点,了解组合动作的规律、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将自己的情感经验渗入到动作中,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分析和掌握动作,获得学习的好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在友好竞争的活动过程中,互相比较,共同提高,在自由实践中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较快地掌握动作规范。

2.教学方式的自由多样化

在舞蹈教学中,尽力发挥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活动要求,具体学习内容和活动过程则由师生在教学中自然生成。为适应这种变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和学生一起去体验和享受这种教学自由。例如在双人舞的接触磨合练习中,一开始双方动作往往缺乏默契配合。于是我及时调整方案,播放柔和的音乐,提出活动的要求,开始两人练习圆的意识,从不接触逐步过渡到身体点的接触。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很快进入舞蹈状态,出现自然流畅优美的舞蹈动作。在观察到学生步伐缺乏流动时,我就让学生进行步伐模仿训练的游戏,并提出了腿的活动要求。学生兴趣很浓,在游戏中,步伐的流动性得到了提高;学生对于动作的时间与力量得到了开发。我还及时引导他们在此练习基础上注意空间的变化。如此双方在不断地体会主动与被动的角色变换中得到了自信和欢乐,在动作的变化发展中感受到舞蹈的无比乐趣。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活动平台,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还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3.引导产生自由的情感体验

点到为止,不做、也不能做详尽的分析和指导,这是艺术教育的引导方法,其实质在于强调受教育者的感觉。舞蹈作为一门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体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习舞的快乐。良好的舞蹈教学课堂应是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象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应当把课堂重点定位在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舞蹈、体验舞蹈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舞蹈活动中产生自由的情感体验,以享受舞蹈的乐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优美音乐的同时掌握组合动作;还可先让学生学习组合动作,课后找自己所喜爱的音乐进行练习,然后配合自己选择的音乐进行表演与交流;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一些基本动作进行自由组合、自配音乐。由学生自编自导,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调动了学生课后复习的积极性,同时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在音乐的带动下自由伸展身体,充分表现着自我。人的身体蕴含着无限的潜能,从身体出发可以走向更宽广的心灵宇宙,让人寻回快乐的本能,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

4.引导激发自由创作

我认为创新是在积累中不断超越的,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是把充满智慧的想象付诸实践的结果,也是编导个人的心灵感悟在艺术实践中与学生碰撞出的火花。[4]教师应引导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舞蹈自由创作中充分展现自我,并在表现中得到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动作的模仿重组法、加减法、改编法等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初步掌握编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初入创作的同学都感到舞蹈语汇的匮乏,因此在已有的组合上着手创编容易打消学生对于创编的恐惧心理。比如在学会了藏族踢踏舞基本的动作组合之后,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几种步伐进行模仿重组法创作。把学生分成几小组,由基础较好的同学负责,发挥集体的智慧,把课堂所学的动作进行重新组合。动作加减法在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创作中常感觉动作缺乏的同时,在编排中又呈现出众多动作的堆积,并没有形成动机的有效发展变化。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动机的舞姿节奏与动力,继而通过改变方向、动作减化、动作叠加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动机的发展变化。在练习舞台调度的学习中可以采用改编法,让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独舞表演性组合改编成群舞。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学生充分地考虑舞蹈队形的变化、空间构图的处理,更关注于独与群的关系及舞蹈织体的丰富变化。舞蹈的创作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更要多样化,激发学生自由创作的激情是教学的关键。

引导与自由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励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参加学校及地区的各类文艺汇演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独舞《月夜情思》在省大学生汇演中获得专业组第三名。

在艺术教育中没有引导不成为教育,没有自由也不成为艺术教育。引导得过度可能遏制受教育者的艺术能力,引导得不足无法使教育者进入艺术的殿堂。同时缺乏自由会使艺术教育和智力教育、道德教育相混淆,自由的过分使用则远离教育的目标。因此,在舞蹈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掌握引导和自由的范围。如何正确把握尺度,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不断实践中探索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

[2]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多媒体教学;舞蹈教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19-02

舞蹈作为一种非语言文字的文化现象,是以人体动态来表现、保存文化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能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通过想象营造出一个原生态传承的特定环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日益广泛地应用到了舞蹈教学活动中,从而一改传统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单调和孤立,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本文试图多维度地探究多媒体教学对于舞蹈教学活动的影响,客观地对多媒体教学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作出评价,期望能够引起广大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深思,进而恰当地在舞蹈教学活动中运用好多媒体教学。

一、多媒体的运用对舞蹈教学的具有显著的提升功能

如果我们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利用投影仪、电视等现代设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原生态环境的特定氛围,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所学舞蹈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绪。并通过屏幕将教学内容生动地、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其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藏族舞蹈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藏族风光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面前不再是镜子,而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神圣伟岸的珠穆朗玛峰、碧水滔滔的雅鲁藏布江,以及身着民族服饰的藏民们虔诚地念着六字箴言载歌载舞。这样,学生对藏民族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民族服饰和舞姿韵律等有了丰富的感知。由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所要学习的动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跃跃欲试的冲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欣赏学习的效果。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第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实验结果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加起来就占94%。另一个实验室是关于记忆持久性的,结果为: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多媒体走进舞蹈教学,恰恰就帮助教师实现了这一目的。

大量的舞蹈教学实践表明,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舞蹈授课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使各种类型信息的转换和过渡更加自然、巧妙、便捷,更容易让学生沉浸在舞蹈学习的愉悦和幸福中,使学生在生动的画面和流畅的旋律中,得到完整的启发和感悟,丰富着他们青春期的情感体验。

二、多媒体的运用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具有两面性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因其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方法先进、教学功能全面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同世界上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作为一种舞蹈教学的手段,如果认识不足,操作不当,多媒体教学也会产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弊端和其他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是表现为贪大求洋,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有些教师在上舞蹈鉴赏课时,忽略了教学目的,一味地贪大求洋,竭力挖掘教材中可用多媒体的知识点,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形式:NIDI、录音、录像、投影等,制作的课件也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把舞蹈欣赏搞成了花架子。这样的欣赏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实际效果一般,甚至学生的注意力被大量的无用信息牵制,而忽略了真正需要欣赏的舞蹈内涵,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是表现为过分强调自己的主体功能,对于多媒体的教学挖掘不深,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形式主义,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有的教师忽略了多媒体教学也要根据实际需求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习惯于强调自己对舞蹈欣赏活动的主导作用及对多媒体的简单使用,在欣赏过程中,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使得多媒体欣赏活动单一的追求画面的新鲜和刺激,反而使多媒体教学更像是多媒体的“秀场”。

三是表现为没有将多媒体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调动起来,使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难以发挥,相近于雨过地皮干。例如有的教师或者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忽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或者强调学生技能的展示,但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多媒体之间的互动,反而减弱了多媒体教学的综合功能。

三、多媒体教学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要点

在舞蹈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要注意恰当、得体,要契合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健康发展的规律。同时,多媒体的运用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具体而言,要牢牢把握住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多媒体的运用要紧扣教材。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和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能完整地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使多媒体教学成为传统教学形式的有效补充和替代。因此,多媒体的运 用要充分了解教学的目的和教材的内容,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就我个人而言,就曾在舞蹈课中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多媒体设备软件把芭蕾集训课做成课件形式,从芭蕾舞的基本常识和基本原则以及基本训练方法入手,并且加入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芭蕾舞剧作品给学生进行鉴赏。学生在学习芭蕾技能课之后再通过对课件的学习不仅加深了所学的舞蹈技能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自身的舞蹈理论知识以及舞蹈教学法和舞蹈鉴赏能力。

二是多媒体的运用要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结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并不是排他存在的,而是应当和传统教学媒体共存的。多媒体虽然有它丰富的兼容性和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传统的教学媒体仍然有它们存在的必要。比如钢琴作为基训课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其演奏过程中所赋予乐曲的情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学的紧密配合是多媒体音乐所无法取代的。再如,对于教学中学生自己无法发现的或无意识的问题,教师可用DV机将学生的表演录制下来,再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放映出来,依据反射型学习原理,让学生可以多视角多层面地观察自己,对比纠错。教师再针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并将改进的过程再次摄录下来,记录下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在强化学习内容的同时,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能力。这就是现代化教学的标志―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

三是多媒体的运用要辅助教师营造良好的交流互动氛围与情境。多媒体教学绝不是简单地把音画输入电脑里,只要教师围着键盘、鼠标转就行了。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宽松和谐的氛围、生动有趣的讲解、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和多媒体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形成对学生情绪的强烈感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和大胆丰富的想象,才能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认识、了解、感悟。这种效果,绝不是由教师单纯地操纵机器所能完成的。例如:在上舞蹈编导课时,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葱苍的树林、灿烂的阳光、清新的花香、清澈的小河,再配上背景音乐,充分发挥多媒体声、光、色、形合一的优势,使学生的思维、视觉、听觉充分的调动起来,看着优美的画面,倾听着悦耳的歌声,学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逐步深入地理解画面的内涵、体验音乐的情绪。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组根据音乐和画面进行即兴舞蹈创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便会被极大的调动起来,更能将画面的内涵和音乐的情绪表现出来。这样,老师与学生互动、音乐与画面相触,这种亲切直观的教学方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更能帮助学生感受舞蹈、理解舞蹈和表现舞蹈。

在舞蹈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多媒体的运用恰当,就会把学生带进一个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的空间。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会完全理解。”当多媒体的运用充分的调动起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和多媒体之间的互动,学生就能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多媒体的运用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是说,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多媒体的运用也好,还是教师的讲解、互动的活动氛围也好,都要围绕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这一目标前进;背离了这一目标,无论怎样天花乱坠或哗众取宠,都是注定要事与愿违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多媒体进行舞蹈教学的平台会越来越多。它的声话结合、音像共有、声情并茂、动静相宜、互动结合,会让学生在浓厚的舞蹈艺术的氛围和多元化舞蹈文化的浸润中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扬长避短、全面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舞蹈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会日益显现。

参考文献:

[1]赵易山、张路路.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

[关键词]唐代 舞蹈 教学

张爱玲在《谈跳舞》中说:“中国是没有跳舞的国家。”其实大唐盛世,中国的舞蹈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无论是宫廷内还是在社会上,舞蹈教育活动都有很大的发展。官办舞蹈教育机构的完备与层层设置,社会舞蹈人才的大量培养,都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舞蹈教育活动的发达。粗略翻检《全唐诗》,创作过有关乐舞诗歌的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近三十位大家。大唐舞蹈的妖冶美艳,激起了诗人们的创作才情,也说明了那个年代的舞蹈辉煌。所以欧阳予倩说:“大体上讲,西周、西汉和唐代形成了舞蹈艺术发展的三个高峰,而唐代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而这种舞蹈盛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时的舞蹈教育活动,正是由于有了优良的教育体制和政策,艺人的增多和技艺的增长才成为舞蹈繁荣的最大驱动力。

一、唐代的盛世舞蹈

欧阳予倩先生在《唐代舞蹈》一书中,对这一时期的舞蹈做了高度的概括和精彩的阐释。文舞的阴柔潇洒,武舞的荡气回肠;唐高宗的寓战略战术思想于破阵乐,武则天的用上九百人的夸大的《神宫大乐舞》,唐玄宗的令人惊叹的新型技术舞者回身换衣,以及平韦后之乱后所作的《光圣乐》;小型舞蹈的健舞、软舞;最为人称道的,还是舞者“羽化而登仙”的《霓裳羽衣舞》,轻纱罗曼的服装,时缓时急的节拍,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也就是唐明皇杨玉环这对恋人了。

二、唐代舞蹈的政府政策

唐政府关于舞蹈的态度,在皇帝们对待自己的娱乐生活中就能看的出端倪。wWW.133229.coM在唐代,凡是宫廷举行大宴,必定要进行乐舞的演出,如群臣朝贺皇帝举行宴会、招待兄弟民族使者、庆丰收、欢迎玄奘从西域返长安等都要举行大宴,整套地演出各种乐舞。还有上文提到那几位皇帝所作的舞蹈,并且远远不止这些。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们,爱舞蹈,享受舞蹈,自然也就为了自己纵情声色支持舞蹈事业的发展。

另外,唐代有针对百姓的“禁舞”条例,实际的意思就是只准皇帝老儿高兴,不许平民百姓娱乐舞蹈。封建的统治阶级,把民间的歌舞表演集中到宫廷里,自得其乐,同时把这种享受当做一种特权,不许民间同享。唐代还曾明令禁止散乐百戏到农村去表演,《唐会要》卷34说,违反禁令的艺人,或者是接待他们的人家以及村长,就要打三十板,艺人解回原籍服重役。这样做的理由大致上有二:一是等级观念;二是维持统治,也就是怕平民聚众闹事。

三、唐代舞蹈的教学机构

提到唐代的舞蹈教学机构,一定会让人想起教坊和梨园。《教坊记》载:“右多善歌,左多工舞,尽相因成习”。说明当时居延政坊的左教坊以舞蹈训练为主。《新唐书》卷二十二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新唐书•百官志》载:“武德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二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使,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唐代教坊主要负责宫廷俗乐的创作与表演,人数众多,是颇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乐舞百戏的创作和演出单位。自成立以后,它便成为宫廷娱乐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唐代音乐舞蹈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教坊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但在教坊中担任最高职务的,却是宦官,职务即教坊使,全称为“总监教坊内作使”。据考证,唐代第一任教坊使是范安及。安史之乱后,宫中如此庞大的乐舞机构和众多的乐工舞人变成了统治者的负担。至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教坊的规模和人员已越来越小和少,此时的教坊虽然还没有解散,但比起盛唐之时其规模和人员已远远不及了。教坊乐人隐于民间,大部分人晚景凄凉,只能在晚唐官商宴会的歌舞声中追寻开元盛世的记忆。

梨园是唐玄宗专为自己设立的乐舞机构,因在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主要是教授和演奏“法曲”,能够选入梨园的都是最优秀的乐舞艺人,因此即有《唐会要•杂录》载的:“开元二男,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皇帝梨园弟子。”梨园弟子从太常乐工中精挑细选,男性艺人300,住禁苑的梨园;女性艺人数百,住宫中的宜春北院,都称作“皇帝梨园弟子”。公元755年之后,宫廷乐舞机构逐步缩减和衰落,统治者也愈来愈无心于乐舞。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99年)梨园终于解散。梨园已经消失一千多年了,但它的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四、教学机构中的教学活动

舞蹈艺人在宫廷娱乐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平时陪伴玄宗和杨贵妃度过无数欢乐时光的正是这些杰出的艺人。

首先是挑选学生。教坊设立之初,乐人主要有两部分成员构成,一类是原太常寺中的散乐乐人,一类是藩邸的散乐乐人。除此之外,青楼一直是教坊选拔乐人的重镇。公孙大娘是教坊杰出的剑器舞家,经常舞于华清宫御前,郑峪《津阳门》诗云:“公孙剑伎方神奇”,僧怀素见之,草书大进,受其舞蹈顿挫之势的启发,神奇的舞技才能使众艺触类旁通。张云容是杨贵妃发现的舞蹈天才,曾为之舞姿倾倒,留在身边精心培养,并格作诗颂扬相赠。

参考文献:

[1]欧阳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窦培德.大唐盛世的皇家宫廷舞蹈.当代戏剧,2003.1.

[3]王松涛.从胡舞的流行看盛唐气象的多元性与延续性[j].中华文化论坛,2008.1.

[4]柏红秀,王定勇.关于唐代教坊的三个问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5]左汉林.唐代梨园弟子的产生与沿革考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6]柏红秀,王定勇.唐代第一任教坊使考[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5.2.

第5篇

1 用“做的法子”来设计活动单

所谓“做”,即陶先生所强调的“注重实践”. 活动单设计合格的标准之一就是操作实践性较强.成功的活动单应该让学生能自主进行操作,活动方案清晰,流程顺畅.学生能根据活动方案的设计一步步一层层地解决问题,顺利提升知识和掌握各种技能,使能力得到多发面的发展.因此,设计一份能使学生在“做”上学的的活动方案(也就是“活动单”) 就十分有必要.一份活动单制作出来,不光要学生“做”,教师也要“做”.教师的“做”即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准备、修改活动单,再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组织活动.如做“探究声音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时,无须做过多的陈述,而是通过“问题”“猜测”“设计”“检验”这样的探究或观察过程,使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关于“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可联系实际生活,提出问题“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么做?”学生会针对这个问题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提出“用力敲鼓”“可以走近些”或“设法使声音沿某一方向传播”等不同方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说明,因势利导,借题发挥.设计实验时,关于“显示出鼓面振幅大小的方法”应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和交流.除了通常的做法——在鼓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粒子之外,学生们很可能提出不同的方案和更好的方法.例如,用胶带纸在鼓面上固定一小平面镜,观察小平面镜反射所形成光斑的振幅变化,等等.最后还可以设计这样的方法来验证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用细线吊起一个泡沫塑料小球,使它接触正在振动的音叉.实验者和音叉的距离保持一定,当音叉声音响度较大时,可看到泡沫塑料小球被音叉弹起的高度较高,证明音叉振幅较大.

2 用“做的法子”来学:改变被动接受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小组合作

我在对活动单的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一定不讲;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也只是引导分析,再由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过分复杂生僻的题目索性不讲或留待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解决.如,探究“充油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探究活动:

首先体验充油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

(1)如何才能使气泡运动起来,动手做一做.学生把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或倾斜放置后会发现气泡在玻璃管中沿直线运动并会发现气泡的运动有快有慢.由于各组玻璃管的倾斜角度和气泡的大小不一等因素的影响,气泡运动的快慢不同.可引导学生在观察后适当进行交流和讨论.

(2)将试管固定,要求学生猜想: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运动快慢是否会发生变化?管中气泡向上运动并很快达到一较稳定的速度.

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1)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个地方学生会觉得有难度,可先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这些方法:A.相同时间比路程;B.相同路程比时间;C.不同路程和时间,测速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可以将气泡的运动过程分段处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暗示下经小组讨论后会有不同的方案,让各小组之间互相展示和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及具体的实验步骤,选择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方案进行实验.

(2)各小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进行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分工合作:一人倾斜并固定玻璃管,一人做标记,一人计时,一人设计表格并记录,一人在图像上描点连线处理数据.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进行实验时,先用视频展示实验的注意点:玻璃管易碎,请轻拿轻放哟;玻璃管翻转倾斜后请固定;以玻璃管上端的A点开始测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也应参与实验,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及时采集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通过计算表格的数据算出每段的速度,发现各个小组测得的数据之间有的误差很大,有的误差很小,可让学生自我评价实验数据.用表格分析数据时发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近似为一个定值,用图像法处理后近似为一条直线.

(4)总结、交流气泡运动的规律: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正比,运动速度可以看做是不变的.每组每次测出的速度都不完全相同,说明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常见.

(5)提出新的问题:用频闪照相机拍了两幅对比图片,在某段过程中降落伞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同的,在这段过程中它做匀速直线运动;观察自由下落苹果的图片,苹果做什么运动?仿照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给这种运动下定义.这样学生们既巩固了已学知识,又解决了问题,完成了教学目标,还锻炼了能力,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了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促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有效.通过合作探究,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3 教学做合一:教与学互动,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传承

第6篇

一、高校舞蹈教学艺术实践开展的重要作用

高校舞蹈教学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舞蹈专业技能性较强,艺术实践互动是实现艺术与教学融合的选择。舞蹈教学强调外形动作的美感以及情感的表达,对于学生而言,要做到既具备形体美又展现出情感张力,有着一定的难度。而舞蹈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则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锻炼舞蹈技能以及发展想象能力,而学生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艺术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为其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加强艺术实践教学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进一步发展自身专业优势,提升专业素养。对于部分想在舞蹈艺术上寻求长远职业发展的学生而言,艺术实践教学也能为其提供必要的平台,学生通过艺术实践了解自身的优势与缺陷,进而在日常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与提高;同时也能够通过活动了解专业就业前景,做好自身专业发展规划。第三,在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当中,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身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多项能力,进而促进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式与内容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结合艺术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畅通沟通渠道,实现舞蹈教学的“教学相长”。此外,通过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如公益性活动、社区活动等,可让学生借助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平台走入社会、贴近群众,不但能够使教学艺术实践活动更具公益性与社会性,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社会责任感。总之,高校不仅要重视舞蹈理论教学,更要利用艺术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加强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类实践表现的机会与平台,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二、高校舞蹈教学艺术实践开展现状

目前,高校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开展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首先表现在教学体系不健全

许多高校由于对舞蹈艺术实践活动教学不重视,思想上认识不足,舞蹈艺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同时,舞蹈在高校众多科目当中地位不高,难以引起足够重视,舞蹈教学的人力与资金投入相对有限,舞蹈实践教学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活动机会与平台有限。其次,艺术实践教学目标注重短期性,艺术实践教育实施通常集中于某一学期,教学实践成为了教学“任务”,学生与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参与实践,自然难以获取理想效果。

2.专业指导的缺乏

由于学校缺乏专业化引导,多数学生实践活动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对舞蹈艺术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认为实践课程只是作为一种表演或者演出形式存在,参与动力不足,实践学习较为随意;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够,实践活动带队出演老师与负责老师通常也不固定,实践教学模式难以稳固;部分高年级学生因长期参与各类表演比赛等活动,容易产生抵触与厌烦情绪,导致实践教学开展效果大打折扣。

3.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

从教学内容来看,舞蹈实践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由于没有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设置随意,导致学生厌学,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一些学校也并未对艺术实践课程实施严格界定,没有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教学形式来看,在舞蹈艺术实践教学开展中,多数艺术实践活动为学校自行组织的短期活动,让学生随意编排舞蹈并表演等单一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参与兴趣,也难以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

三、优化高校舞蹈教学艺术实践开展的对策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要实现舞蹈艺术实践教学目标,高校必须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引领舞蹈教学艺术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首先,学校领导与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实践艺术活动开展,引领实践教学全面实施。实践活动需由学校领导亲自负责,由教师与相关人员组成专门舞美、编导、剧务等小组,动员全校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各类实践活动任务。其次,需完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制度建设,以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将课堂、社会以及舞台三个实践平台作为切入点,根据学生学习特征,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引领舞蹈教学艺术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具体需在实践办法、课时、教学方法与内容多方面予以明确,制定以实践为导向的学习计划。同时,需加强制度建设,如制定《舞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办法》《舞蹈第二课堂课时认定办法》等制度文件,利用制度推动高校舞蹈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此外,还应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三个方面构建起系统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加强评价考核,总结积累实践经验。

2.加强专业化

指导开展舞蹈实践教学,专业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通过专业化指导,使艺术实践活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需充实舞蹈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安排校内有丰富舞蹈实践活动经验的教师承担艺术实践教育重任,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教师一方面要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应不断强化自身舞蹈功底与能力,提升创新力,进而在实践活动中做到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技能知识,积累艺术实践经验。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学生的不同特性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此外,要借鉴同类高校教学与实践开展的经验,基于学生需求,高校可实施“请进来”战略,邀请地方或者省市级高水平舞蹈团体于学校演出,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积极邀请专家学者组织演讲,普及舞蹈艺术教育,感悟艺术人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学习观念。

3.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形式

应针对学生实践活动参与意识不足等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不断丰富艺术实践内容,拓展实践活动途径,为学生积极创造更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机会。首先应丰富校内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向每一个小组分配实践课题,引导学生展开实践研究,结合实际调研掌握专业发展情况,提升学习动力。再如,可自发成立艺术工作室、舞蹈团等,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一个学习单元完成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创编舞蹈作品、舞台剧等,通过舞台活动锻炼学生表现力;多组织文艺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校内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平台。还要拓展校外实践的途径,引导学生加强同社会的接触,提升艺术实践经验,鼓励学生多同社会展开文化交流。高校可同社会上的有关机构与企业合作,利用校企合作等模式,给学生创设更多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登台表演,在不同的社会社团、舞台当中,扮演各类不同角色的舞者,培养学生舞蹈专业技能,提升其荣誉感与信心,使其在更高的艺术平台上发挥自身特长,发展综合艺术素质。

第7篇

【摘 要】高校舞蹈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出发,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创新地提出将高校舞蹈教育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的模式。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这种对接模式使舞蹈教育者同时又是学习者,是教学方式的革新,为中小学艺术教育和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舞蹈教师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舞蹈教育;课外艺术活动;教学革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89-03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模式,来源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发展对于舞蹈人才多样化多元化的客观要求,立足于高校舞蹈教学,探索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的模式和路径,既必要又紧迫,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唯有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教学方式,转向社会大众群体,加强和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并积极地参与到中小学的教学研究活动、艺术教育活动、教学实践活动中间去。一、两者对接模式含义与可行性(一)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含义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为它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发展和事业推进中展现出无可取代的力量。尤其是近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和中小学开始意识到舞蹈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对舞蹈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有了更高的标杆,同时,对舞蹈教育事业也愈加重视。中小学课外的艺术活动,是指艺术教师们通过额外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学生们学习艺术的兴趣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它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对接是以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导向,来探索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结构,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出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舞蹈人才。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构建出一种崭新的、高效的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和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对接模式。其一,“学师结合”模式。高校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小学进行课外艺术活动辅导,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是辅导老师又是学习者。其二,“校校结合”模式。高校根据课程设置聘请中小学一线老师来上《中小学艺术教学法课》等实践课程。(二)对接模式可行性分析怀化学院高度重视和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平台。我院承担的“国培计划”教育,不仅加强了中小学舞蹈教育师资力量的进一步优化,并且当地方上的中小学舞蹈教师来我院进行集体化的舞蹈教育教学培训时,我院也会召集大量的舞蹈实习生或者应届毕业生进入中小学的课堂,为离校的老师代班代课,进行“顶岗”实习。这样不仅使更多的实习生可以提前进入到学校教学得到锻炼,也可以为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打下基础。怀化学院舞蹈教研室一直在舞蹈普修课程的改革上进行研究,曾经多次召开过教学改革的研讨会,也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更是在当地一些中小学进行对接实践。至今,学院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的调整,将由单一的形体训练,恰当加入一些其它舞种的学习以及实践课程。只有通过对接模式的建立才能使高校的舞蹈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使他们向复合型全能型人才靠拢。二、对接模式实行的必要性分析(一)高校舞蹈现状问题第一,大部分高校过度地重视舞蹈专业课程教育,进而忽视了学生有关艺术思维的培养。由于有些学校过分地把教育重心放在学生的专业舞蹈课程教育上,对其艺术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过分地寻求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的方法,在舞蹈理论课程中只偏重于学生的舞蹈技术技巧的提升,以致于舞蹈学生只会简简单单地掌握了某项舞蹈技能,而更为重要的艺术思维却严重欠缺。第二,高校舞蹈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落后。作为舞蹈教师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教授一些舞蹈技巧给学生,在指引大学生培养艺术思维方面能力较弱,那么其综合素质素养就不会高,不足以撑起整个课堂,舞蹈课程的教学就成为了机械呆板的学习舞蹈技能的地方。如果在学生的舞蹈学习期间缺失了不竭的动力与激情,课堂教学就会毫无生机与活力。如果只是简间单单地教授学生一些舞蹈技能,在指引大学生培养艺术思维方面的能力较弱,那么学生也只是学习和教授舞蹈的机器。只有通过与中小学艺术活动对接才能为教学带来活力,注入一股清流活水,重唤生机。第三,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模式的落后体现在当老师教授完一段简单的舞蹈动作后,大多数的学生都只是粗糙地加工模仿,或者简单乏味地重复。因为大多数高校所开展的舞蹈教学课程所面向都是高中阶段才开始学习舞蹈的学生,舞蹈基本功薄弱。那么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当舞蹈教师不能手把手一对一的进行教学,就会发生学生动作不规范不标准的现象,导致整个班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生渐渐丧失掉对学习舞蹈的兴趣,老师也就不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就进入了一种不和谐的教育模式的恶性循环中去。对接模式的实施将使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教导者,不仅能够带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培养一名具有责任心的舞蹈教师打下了基础。(二)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的稀缺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教育圈里,尽管许多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对艺术类师资力量需求十分的巨大,但很多的中小学的艺术建设、艺术设施仍旧落后,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艺术教师,更不用单论舞蹈教师。更有甚者,一名艺术类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同时担任舞蹈,美术,音乐老师。然而每年都有大量的艺术类毕业生涌入社会潮流中去,他们却并没有参与到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教学中间去。(三)舞蹈教学中的难题首先,缺乏统一的教材,并且教材的更新非常缓慢。许多学校不是套用舞蹈专业学院的教材,就是直接自己直接动手,简单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他们大学里学生的情况来编写教材,这就导致了市面上许多舞蹈教学教材伪劣性的泛滥,尤其是它们使用的随意性造成了教学的不严谨,教师态度的不端正,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课程难以维继。大多数的舞蹈专业学生压根就没有正确又规范的教材可参照对比,一般情况是老师教授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丧失和剥夺了舞蹈教材的基础功能。而学生在毕业后往往手中没有规范的教材对自己的所学进行整理和回顾,对于复习十分的不利。其次,教学方式的落后。大部分舞蹈专业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般只要学生能够大致地作出相应的动作,没有产生过分明显的错误,舞蹈教学就大功告成。虽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完成课堂上的任务,但在课堂下他们对舞蹈动作的分析理解和讲述形容能力却十分低下,不利于学生艺术思维及艺术创造的发展。唯有亲身实践过后才能真正地体会出舞蹈中的韵味。(四)社会现实的需求随着时展与进步,我国的大众教育和全民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而社会对高素质高水准的舞蹈教师的需求也更为迫切,那么也就为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在未来需要提高办学理念,适应社会大众们对其的高要求高标准。高校的舞蹈教育事业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为它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发展和事业推进中展现出无可取代的力量。而我国普通中小学和高校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全方位素质教育中所产生的基础作用,对舞蹈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越来越上心。三、对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一)通过联合举办文艺交流活动,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文艺交流活动的举行将使大量的实习生进入到中小学,进而通过对中小学师生的舞蹈编排和活动中节目的设计,使更多的中小学师生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还能提高实习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活动是以高校舞蹈教育的师生为主,中小学舞蹈师生为辅,这样既活跃了校园的文化,又加强了高校舞蹈教育与中小学的联系与互动,提升了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经验,同时对中小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熏陶,使更多的中小学生对舞蹈产生兴趣,爱上舞蹈。(二)高校舞蹈学生可与中小学进行长期的舞蹈教育兼职加强对应用型全能型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使大量的舞蹈教育者走进中小学,并通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从而带动中小学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长期的稳定的教育和资金投入,将建立起高校舞蹈教育者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之间的良性循环体系,使国家的舞蹈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舞蹈教育人才。(三)继续深化“国培计划”教育,优化中小学师资力量高校舞蹈教育的革新作为“国培计划”的一部分,怀化学院自启动的“国培计划”以来,就通过召集人员统一培训和远距离大规模的教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大量地方的中小学舞蹈教师展开了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进一步优化了中小学舞蹈教育师资力量的。在对地方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中和相结合的培训同时,将派出大量实习生走进中小学对在训教师的教育岗位进行了“顶岗”,这样将使更多的实习生走进中小学得到良好的实践锻炼。“国培计划”自从实施以来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随着“国培计划”的进一步展开,将会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样高校舞蹈教育也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发展空间。(四)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制定培养目标作为怀化学院舞蹈教育者,了解培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与敏捷艺术思维的师范人才比培养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表演能力的专业人才更为重要。作为怀化学院舞蹈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突出师范性的教育特征,寻找与创建更为合理、科学、有效、实践性强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同时对课程的设置、教学教材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有所取舍,在此过程中怀化学院舞蹈教育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主要办学目标不变,应当以师范性教育为主导地位,为中小学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舞蹈教师,再根据自身办学特点挖掘办学潜力,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舞蹈教育人才。(五)改进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专业课与理论课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把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实践与理论课程的相互交流,相互印证,相互融合才能培养学生探索和思考的精神和勇于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教育实践课展开与中小学的课外艺术活动的对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实地教学,应用于舞蹈编导,口述教学等实践性课程,强调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有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识与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对舞蹈教学基本形式,提高教学能力。(六)优化教材,与时俱进要建设一套有别于专业舞蹈院校的教材,通常情况下,一些适合自身舞蹈教学方法编制而成的教材往往不能适合大部分学生,要具体情形具体分析设计。所以编写出一套涵盖全面的教材就不能只是改编几部课程教材或是重新写几部而已,而是要结合本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整体化的设计,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材也要随时更新,让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能跟上我国教育事业的脚步。四、结束语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小学课外艺术活动对接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施对接模式教学对教师的课外活动编排能力、课堂的控制能力、对先进教学理念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时代所需的优秀教师。参考文献:[1]黄忠源.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发展[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3.[2]吴丽萍.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探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3]刘荔.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18).[4]孟慧.论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2(20).[5]隆荫培,徐尔充:舞蹈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6]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7]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覃 嫔,女,硕士,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与教学。

第8篇

[关键词]氛围;空间;探究;交流;实践;展示;评价

要倡导任务型的合作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空间,营造氛围

在实施过程中,强化课堂合作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种“场”的氛围中开展的,这个“合作场”的质量取决于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态度和热情。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合作氛围,使学生和老师能在课堂上“自由呼吸”。

在合作练习中,要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老师必须要用激励的语言、专注的行为不断去感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有效的保持,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逐步得到发展。例如:在上《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时,教师在揭题前准备好话筒、钢尺、橡皮筋等材料,通过与学生合作:学生把耳朵紧贴桌面,教师在另一端敲击;学生用手把钢尺的一端固定在桌边,教师或学生拨动尺的另一端;教师变着花样拨动橡皮筋。提示:“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激动、好奇,并跃跃欲试说:“老师,我也来!我也来!”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合力和氛围。

课堂作为师生相互交流的客观环境,它的座位排列、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也对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适当改变课堂中学生座位的排列形式,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最有利的空间形态,同时也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性。例如:前后组成“蜂窝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围圈坐、学生自愿结合搭配坐等,使他们既能面对老师,又能面对同学,让他们感知在学习中地位的平等,在学习中做到知识的互补,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合作中获得最快的进步和成功。如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时,我先让学生自愿结合搭配坐,每三人组成一个实验小组,一个学生拉弹簧秤,另一个读数,还有一个既是记录员,又是小组代言人。因为这个实验每个人都会做,还有这样创设空间,使学生没有距离感,所以班上最懒的学生实验劲头也很大,合作活动非常顺利。

二、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只有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中互帮互学,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下合作学习的要求。所以,我在平时的合作活动中,特别注重学生的分工合作,要求是人人有事做,人人负责任。如我在教学酸雨的危害这块内容时,桌子上放着金属、大理石、树叶、滴管、盐酸、烧杯等。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研究酸雨的危害。要求是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每4人为一组。学生们马上自己组队,然后讨论方案。一会儿,代言人把记录结果给我看:

然后各小组讨论,交流。老师不用费多大的力,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事半功倍。

三、相互交流,集体实践

课堂作为师生相互交流的客观环境,在时间安排、选择内容、参与面等方面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1.学生要有足够的准备时间

充裕的时间是达到“合作学习”预期目标的前提。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因此,在课堂上就要充分让学生交流思想、体会、见解、经验。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只是作为一种形式,往往一带而过,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例如:探究节日小彩灯的连接方法时,大家知道一个小彩灯的电压只允许接几伏,而彩灯都是接在照明电路上,如果是串联,为什么一灯熄灭,其他灯仍不灭。这就需要我们课外或课前相互合作去观察、去研究、去探讨,去搜集信息和有关资料。

2.内容深度要恰当

合作学习内容深度是否适当,是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关键。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要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展开自己的思维,拓宽知识范围,提高认知水平。例如:在《天气图》一节中,能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特点分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看懂电视台的天气形势,预测近日天气情况就行了。至于专业性研究,那肯定是不恰当的。

3.参与面要广

全体参与合作学习是达到学习目的的基础。一堂课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合作学习给了更多的学生以思索、表达的机会,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节,课外让每个学生做实验,向垂挂着的两张纸条中间吹气、观察马路上当汽车飞驰过后,路边纸片飞的方向等,几种现象进行比较,分组讨论,总结经验,达成共识。

四、及时评价,体验成功

第9篇

1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必须树立生本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优化课堂模式.

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高中起始阶段学生的抽象性思维还不是很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帮助他们的认知经历“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这一过程.

因此,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实践入手,不要总是盯着文本和习题,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思考如何动态的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相互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容易分心,如果在教师的主导下,布置具体的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或是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自主学习,学生有目标、有要求,学习会更细致、到位.

2 高中物理“活动”教学的原则分析

2.1 “先学后教”的原则

相比于其他认识过程而言,教学过程是相当特殊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曲解了“教学”,认为教学“以教为主、先教后学”.我们的学生被教师的教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不教学生就不学,课堂上教支配和控制着学,学生的学则是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师的教.

在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后,我们教学必须翻转,让学生先学,学生学习了,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我们教师的教才有了指向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学会的,我们教师不用教,将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存在困难和有疑虑的问题.

2.2 “以学定教”的原则

有了先学后教,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怎么教了.

(1)据学生的资质(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因材施教.这个观点在我国春秋时代孔子就已经提出来了.“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道出了因材施教的真谛.

(2)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

2.3 “以学促学”的原则

学生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课堂上学生与学生构成了一个学习的生态化系统,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促学.

只要我们教师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很自然地暴露出来,而且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就浮出水面了,此时教师只要给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通过探讨、合作最终不仅仅可以发现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高中物理“活动”教学的教学实践

思维活动是物理课堂的土壤,物理课堂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心脏,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往往认为是高质量教学的逻辑生长点.学生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不同时机应有不同的活动在贯穿;不同知识应有不同的层次活动去统整.

案例 《抛体运动的规律》

3.1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知道可以用它对曲线运动进行研究.而且,学生只是高中一年级,单纯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很是枯燥,而游戏和实验却能引发他们极大的兴趣.

3.2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说出平抛运动的定义.

(2)能够用分解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并总结规律.

(3)能够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决问题.

(4)能熟练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研究精神.

3.3 重、难点

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并认识其规律.

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4 教学方法的选择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本节的重点、难点,我计划在本节课使用如下教学方法:

在介绍概念时,采取从实例到抽象的方法.在教授平抛运动的规律时,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知识分析实验.因为本节课面向高一学生,他们对于实验还是很有兴趣的,用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探究过程中,我还会向学生渗透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亲身研究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发现规律.从而使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为了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我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十二个小组,将本节课中的三大环节、问题的归纳与总结及涉及到的两次讨论都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充分体现“活动”的重要手段.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