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9 04:26: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非计算机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教育更好的面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不只是学校单方面去努力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得到是国家的重视支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对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上划拨的专项拨款资金匮乏,高职高专院校对经费的使用管理不到位,没有认真去规划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思路。学校硬件设施不齐全,多媒体教室配备不足,可供学生实践上机操作的计算机数量远远低于实际需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课下实践,这就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的一个缺失。计算机软件版本过低,开发和管理人员不足,实用性不强,难以在计算机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方法与建议
2.1重视对学生兴趣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教育作为一个日益更新的学科,其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转变教学观念,逐步向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引导教学为辅的方向发展。学生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对计算机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学校要注意到这一点,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有效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计算机知识,将课程讲解更加接近学生日常生活应用,这样能更好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余时间也可进行实际操作,便于记忆掌握,从而做到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胜任使用计算机相关工作。同时,学校应加设计算机上机课时,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时间,教师进行手把手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演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对课程的完全记忆掌握。并组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计算机领域的深入研究,及时准确的对学生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导操作。
2.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
发展计算机教育事业,必须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计算机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来确保计算机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重视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所需的各项工作需求,为学校计算机教育保驾护航。同时,学校也可积极进行多渠道募集资金,呼吁社会、企业集资,加大资金投入,更好的服务于计算机教学。建设与学生使用数量相配备的机房数量,改善机房设施,更新计算机硬件配备。学校除了购置新的硬件设备来满足教学需要之外,还应提高老旧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作用,避免资源浪费,做到勤俭节约和效率利用的最大化。积极组织科研队伍进行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并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计算机方向的教学研究。
2.3提高教师整体教学素质
一个好的学校需要大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来支撑。计算机教学领域由于其与时俱进的特殊要求较高,更新速度较快,这就使得计算机教师必须要紧紧跟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的进行计算机教学信息的更新,提高自身计算机教学水平,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更好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做一个好的计算机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引导其心理防线的建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项工作,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不为外界金钱地位所诱惑,做好园丁这个角色,服务于社会,做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3结语
1项目教学法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在结合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教学等三大教学方法特点基础上,基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要完成项目来设置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与掌握;其次,在教学方式上,项目确定后,学生将分成若干小组,需要通过小组的团队智慧与协作完成项目,学生在协作中不仅培养了团队精神,也在相互学习中提升了应用能力;在教学评价上,通过对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还包括团队评价与学生自评,多元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分析自我能力掌握情况;在教学主体上,教师从教学的绝对主体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监督者,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有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从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效果与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来看,虽然,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同的教育类型,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必要在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推广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2教学目标的设置
教学目标(Theteachinggoal)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其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效果的发挥。项目教学法是要求学生动手参与创造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侧重评价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而不是项目的结果。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辅导学生理解把握课程要求,提升学生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持续性实践能力。因此,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应该设定在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比例,而应该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学以致用,有利于他们根据自身专业性质与将来职业要求调整计算机学习需求,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将计算机能力与专业能力结合起来,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调整校正教学目标之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求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Theteachingcontent),从而保障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首先应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教材。当前,计算机教材种类繁多,既有针对学生一般要求的普遍性教材,也有针对某些专业的编写具有专业特点的教材,教师选择教材时,应该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尽量选用与学生专业相适应的计算机教材;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特点,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增加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网络时代市场营销技能,教师应该将网页设计、软件使用等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营销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找到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结合点,做到电脑实践与专业理论的有机结合。
4教学过程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题,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而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掌握教学过程(Theteachingprocess)的实施技巧,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为保障项目教学法的效果,按照项目教学法实施流程,具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确立项目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项目教学采用单元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专业性质、教学目标与学生计算机技能掌握情况,按照难以适度循序渐进方法确定单元教学内容,并向学生展示每个单元项目所应达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明白教学任务;其次,完成项目采用小组协作分工方式。教师将项目任务布置后,将学生以5-7人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挑选小组负责人负责项目任务分配与项目实施监督;第三,项目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项目的实施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与引导,主要依靠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项目采用过程性考核。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考核学生项目开发进度,在考核中,对共性问题进行解释并指导修正,并通过教师评价、团队评价和自我评价方式对项目进行最终评价。5教学主体的转变讲授法中教师是绝对的教学主体(Teachingsubject),而项目教学法中要求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应该从教学主体地位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与监督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根据教学内容讲解教学重点、难点,而其余的学习通过项目任务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适时恰当的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在计算机实践操作中掌握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形成新能力。
5教学环境的营造
一、课程的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面向全日制本科生的全校选修课。课程目标定位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即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是“注重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教育,要求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能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通信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并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新趋势。”[1]这是对所有选修学生的共同要求。但是,由于选课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人数多,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完全用同样的课程目标定位检验教学效果是不切实际的。课程目标的共性与选课者个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实践中我们不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当前常用的先进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的实际应用,而且要区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量体裁衣”的单元目标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分层适应扩充教学法
在教改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将一门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系统地表述清楚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在新知识、论文新技术不断更新扩充的大背景下,让大部分学生通过32课时的教学真正学懂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而不是单纯为了附庸风雅或得几个学分。[2]来自英语、机械、通讯、财会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汇聚在一个班级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这样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工科课程,针对怎样因材施教,使其成为学生最欢迎、最实用、最愿意选修的一门课,我们提出了一套“分层适应扩充教学法”。以选修此课的来自于20个不同专业的120人为例,各专业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不同专业人数统计专业通信自动化测控工业机电机械热动环境土木建筑人数912323418133专业工商会计经济运输法学外语材化光科软件电信人数56895821414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及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不同程度划分出A、B、C、D四类。即英语和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为D层;土木和运输等专业的学生为C层;机械和光科等专业的学生为B层;通信和软件等专业的学生为A层。将表1数据整理后,填写表2,如下所示。
表2不同类别人数统计类别专业人数A通信、自动化、软件、电信、测控29B工业、机电、机械、光科23C热动、环境、土木、建筑、材化、运输36D工商、会计、经济、法学、外语32
通过预测分析班级学生的网络基础情况,每学期教研组会调整教学方案。如表2所示,C层次和D层次的学生较多,那么,我们会拿一套适合C层次学生的预测题、教学方案I(C)和教学方案II(C)。教学方案I(C)和II(C)的教学内容如表3所示。其中,预测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预备知识情况,如果情况很好,即120名学生大部分可以准确回答题目,我们将按照原I(C)套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题目,我们会将原I(C)套教学方案调整为II(C)套教学方案。这里教学方案的区别在于知识的深度、广度、技术技能的应用范围有所不同。
虽然方案选择工作繁琐,工作量大,但通过助教协助,是可以顺利完成的。这些工作为有效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提供了很好的依据。[3]这种“分层适应教学法”中的“分层适应”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教学方案,还有知识扩充的含义。因此,教研组需要经常召开研讨会,教师会把自己认为应该更新的知识提出来,以便大家交流和讨论。除准确讲解传授本专业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外,及时补充教材没有编入或没有来得及编入的新成果。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超前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4]经常举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以使土木、建筑、材化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自考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呢?有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呢?本篇就是向大家介绍了自考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技巧,记得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的论文写作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写作流程
自考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有1年准备时间,写作时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考生软件开发的进度,如果考生开发的软件很成熟,那末后续的写作时间就较快,否则后面的写作就会很被动。例如,一般会在每年7月份登记,9月底开题,期间开发软件,到第二年2、3月就要完成初稿,再留一个月修改。
1、选题。选题首先要重要、有意义。例如有的考生选择设计木马程序,其本身是个病毒程序,这样的程序只能带来危害,实际生活中没有意义,就不能用于做毕业论文。
2、开发软件。开发软件要与实际相结合。实际性非常重要,要自己能开发一个能实际运行的软件。有的考生自己并没有参与实际工作,只是看书是不行的。自己参与的可以是一个大的项目或课题组,论文中介绍完大的系统后,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量写清楚。
3、写论文。开发完就可以写论文了,论文是个总结,但是不要写成工作总结,一定要有主题,应体现自己的开发思想和论述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写论文要达到一定字数,一般要3万字。其中,编程代码一般为2-3千行,这个不是机器自动生成的代码,一定是自己写的源代码。
论文结构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有8个部分。1、概述或引言。这个部分相当于大纲,一般要求4-5千字,主要是对软件开发背景,使用的软件工具、环境,最后达到的效果,自我在里面的贡献等;2、需求分析。软件有哪些功能、模块,用的什么工具等;3、设计方案和主要技术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文章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321796.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主要是对里面每一部分的详细论述,使用的是什么技术,为什么使用。详细的模块分析或遇到的难点是怎样解决的等;4、具体的实现过程;5、测试。介绍自己开发软件实际达到的效果;6、总结。介绍自己开发软件的体会,或自己开发的成果使用情况,有什么评价,自己还有哪些不足,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7、致谢;8、参考文献。另外,还可以加一个“附录”部分。正文只能有一个中心,其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都可以放在附录部分。例如有重要的代码、图表,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需要解释的等都可以放在附录部分。
案例1:《家装工程预算软件的开放》1、概述;2、需求分析;3、总体设计;4、数据库设计;5、软件功能的实现;6、结论及改进;7、致谢;8、参考文献。
案例2:《经纬中天无线短信增值服务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放》1、引言;2、需求分析;3、设计方案论证和主要技术介绍;4、系统设计;5、编码实现;6、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7、结束语;8、致谢;9、参考文献。
答辩程序
答辩现场会有专业老师组成的答辩小组,一般为5人左右,学生抽签分配答辩组。答辩现场要考生做介绍和演示。考生需要提前准备幻灯片,一般不超过20张,为论文最核心部分的内容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论文
WiseMedia
考生结合幻灯片介绍论文,答辩小组老师会根据考生论文提出问题,考生要实事求是回答,最后答辩小组老师打分,求平均分给出考生论文成绩。大部分考生都会达到优、良,个别考生没有通过论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论文并不是自己真正所做,用别人的软件为自己所用,老师一提问就能发现破绽;2、考生论得太简单,达不到工作量。这就需要考生踏踏实实地按照要求去作论文。
零碎提醒
论文的题目不要太大,一定要具体、实际,不能吹成通用的;
自考生考过全部课程后,最好能寻求实践机会。可以去应聘公司,真正参与一个项目,一边工作一边写论文;
论文不要上网抄,一定要自己做;
引用资料要有脚注;
注意格式检查细节
北大信息学院屈婉玲教授介绍,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有8大部分:概述或引言、需求分析、设计方案和主要技术、具体实现过程、测试、总结、致谢、参考文献。考生在撰写论文时要按照格式进行,注意检查细节。例如,引用资料要用脚注,关键词一般要有4-5个。北大法学院金锦萍老师介绍,自考法律专业毕业论文标题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如有必要可考虑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主旨。一般分层符号为一,(一),1,(1)。
用好资料不要抄袭
论文写作中,引用资料要注意得体及权威,还要注意不抄袭。法律专业毕业生小赵说,她的论文被导师认为引用资料不权威。后来,她到北大法学院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补充写作,最终得到导师肯定,答辩顺利通过。张主任表示,自考生走到申请毕业设计这一环节非常不易。毕业设计与答辩事关能否拿到学士学位,考生一定要重视,千万不要抄袭。即便是与别人合作完成课题,自己的量要做足,要把自己参与的工作说清楚。
精心修改符合字数
屈老师介绍,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一般要达到3万字。其中,编程代码一般要求为2000-3000行,这个不是机器自动生成的代码,一定是自己写的原代码。考生完成工作量才是答辩的前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小张认为,后期修改一定要控制字数,导师把关严,自己更要上心。自己所考专业要求论文字数是6000-10000字,她查找的资料比较多,初稿完成后竟写了1、3万字,导师修改2遍后,才定稿和答辩。中文专业毕业生小朱认为,论文后期一定要精心修改,看看段落结构是否完整,措词是否准确妥当,一定要消灭文中的病句和错别字,作为中文专业毕业生,如果出现文字错误,会给答辩老师留下极不好的印象,甚至影响论文成绩。
了解程序心中有数
据了解,计算机专业答辩现场有专业老师组成的答辩小组,一般为5人左右,学生抽签分配答辩组。答辩现场要考生做介绍和演示。考生要提前准备幻灯片,一般不超过20张,为论文核心内容。考生结合幻灯片介绍论文。答辩小组老师会根据考生论文提出问题,考生要实事求是回答。最后答辩小组老师打分,求平均分给出考生论文成绩。大部分考生会达到优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小张说,答辩时分成了几个小组,自己参加的小组有2位导师,负责指导自己论文的导师并不在其中。开始是他进行论文阐述,后来2位导师问了自己3个问题,回答得还不错,顺利通过。法律专业毕业生小赵说,答辩时,现场有3位老师,先是自我介绍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然后3位老师提了3个问题,难度不大,自己答得不错,最后论文成绩为良。
及时上交不要拖沓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问题映射;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87-02
一、引言
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不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要胜任自己本专业的工作,也必须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能将本专业需要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的问题提炼出来。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能不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培养目标不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层次不同,要求也不同,而目前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多数借用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然后降低一些难度,应用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这是不合适的。
纵观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最开始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非计算机专业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而开始的。因此,开展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阵营里转换过来的。他们很容易把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套方法应用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身上。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摸索,在如何降低难度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接受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应用需求。因为我们站在计算机专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没有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需要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要站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需要用计算机做什么。其实,计算机技术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手段,他们希望的是能用计算机解决他们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两个层次:(1)问题映射,即提出本专业的问题,并映射为计算机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2)解决问题,可以交给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来解决。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只需要学会问题映射就可以了。现在的培养目标没有按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真实需求将问题分为两个层次,倾向于直接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自己解决本专业的问题。那么问题都没有提炼出来,该怎么解决呢?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又不懂其他专业的知识,也不可能去提炼,因此,只有将非计算机专业问题分解为两个层次,才能更好地结合和发挥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2.课程内容设计不符合社会对非计算机学生的需求。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我国成立了很多组织,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C9联盟等,也指定了一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白皮书。这些白皮书确实指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一个大致课程内容设计,以及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内容,但这些白皮书内容的制定是基于目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是,参差不齐。很多高校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混在一起,虽然授课内容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主要的区分是在难度上,要么不开某些比较难的课,要么开同样的课但降低难度。主要原因是各大高校大幅缩减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时,却并没有提出一个完善的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而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计算机系,对其他专业的需求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要改革课程内容,还需要深入到各大非计算机专业领域去,了解这些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真正的以“学生”的未来需求为中心,才会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3.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目前各大高校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反映最多的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尤其是文科非计算机专业。除了编程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文科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程序设计。他们毕业后就业不可能亲自去做编程,可是他们的行业需要用计算机来对数据进行处理,所以学生们为了学分也好,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罢,最终都会很努力学习,但却无法真正调动起学习兴趣,因为他们不明白计算机能为他们的行业做什么。这正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需要培养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我们可以教给他们的是,他们的每个行业可能涉及到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应该进行哪些处理,至于怎么进行处理,可以由相应的IT公司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进行。
因此,要想真正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真正走出自己的圈子,去了解其他行业的应用背景。
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1.改革现有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不同领域的不断深入,社会更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秉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将本专业领域的问题映射为计算机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能按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培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专业课,计算机技术只是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只要他们学会了如何进行问题映射,剩下的事情可以交给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解决。
2.以问题映射为主,重新规划课程内容。现有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的简化版,学生普遍反映难度大,而且不清楚学习目标,很容易为了考试而学习,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既然培养目标不是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学会问题映射,那么课程内容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例如,程序设计课程不再是教学生如何实现具体的算法,而是教学生每个算法的功能。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技术能为他们的专业做什么。这样设计课程内容后,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不再为了考试和学分而学习。当学生毕业后遇到本专业的问题时,首先对问题进行提炼,用计算思维对问题进行描述,然后就可以找专业公司去解决问题了。
3.分专业设计典型案例。现在比较提倡案例驱动教学,在大多数论文里面都有提到。案例驱动教学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如何设计合适的案例,大多数论文里没有涉及。很多教材中的案例比较大众化,而案例的设计应该与专业有关,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人文专业要研究文学作品的特性。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案例,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用词的特征,来得出哪一部分是曹雪芹写的,哪一部分是高鹗写的。首先需要人文专业的学生将此问题映射为计算机能够解决的问题,比如,曹雪芹喜欢用哪些词?哪些词的频率高就代表是曹雪芹写的?可能会用到哪些分析算法等。
四、总结
本文从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特性入手,提出了问题映射的概念,分析了现阶段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但要真正实施,还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做大量的工作,这也是下一步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高枚,龚沛曾,孙丽君.构建多层次思维培养的C/C++程序设计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6,(1).
[2]陆汉权,何钦铭.徐镜春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2,(9).
[3]王海丰,王移芝.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0).
[4]鉴萍,陈宇峰,李凤霞.程序O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7).
Student Centered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Reform
1.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趋势及其启示——兼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改经验
2.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
3.计算机本科专业科研实践学期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4.中美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5.计算机本科专业的交互设计方向课程设置问题
6.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软件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7.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8.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9.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0.从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
11.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中离散数学课程目标定位与课程改革的探讨
12.对综合性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13.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14.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5.关于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思考
16.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解决对策
17.面向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嵌入式方向教学体系的研究
18.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9.应用技术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刍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
20.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21.工科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22.校企合作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研究
23.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24.计算机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研究
25.计算机本科教育引入微软院校IT课程的思考
26.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数学素养培养研究
27.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28.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C语言课程教改探析
29.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30.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本科教育介绍
31.计算机本科双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
32.与学校学科特长相融合的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3.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本科教学模式探讨
34.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5.基于大类招生的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36.试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发展
37.以合作教育提升计算机本科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38.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体现
39.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40.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构建研究
41.虚拟实验室环境下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42.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与对策
43.普通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44.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5.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研究
46.计算机本科专业开设网络控制实验的研究
47.应用型计算机本科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48.地方高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49.本科计算机教育中数理逻辑课程改革浅析
50.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51.从校企合作的角度研究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52.计算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框架的设计
53.中美高校本科计算机教育之比较
54.应用型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教育与学生就业特征分析与对策——以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55.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本科教育
56.计算机本科电子商务课程启发实践式教学方法
57.非计算机本科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思考
58.工程应用型本科计算机教育模式与实践
59.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60.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
61.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62.基于课程地图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
63.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思考
64.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65.基于CDIO培养模式在计算机本科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改革研究
66.计算机本科专业《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讨
67.高校本科阶段计算机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68.我校计算机本科教学中的难点与对策
69.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70.将并行计算纳入本科教育 深化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71.以评促建 提高计算机本科课程建设质量——以《计算机导论》课程为例
72.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73.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就业为导向
74.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75.本科毕业论文实践中的计算机应用现状与指导
76.美国高校计算机工程本科课程设置特色分析
77.以竞赛为驱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78.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
79.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实习实训管理模式研究
80.基于Web的虚拟仿真器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81.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82.计算机实践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应对策略
83.高职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84.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
85.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研究
86.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87.关于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及本科教学的思考
88.认知风格对英语阅读及写作的影响——以计算机本科二年级学生为例
89.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华尔兹”
90.本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91.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本科教学探讨
92.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93.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
94.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考——以新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95.计算机实践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应对策略
96.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97.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探讨
98.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99.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
100.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改革初探
101.一流计算机学科必须是一流本科教育
102.关于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
103.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
104.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105.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106.敏捷开发模式在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07.高职设置四年制技术本科的研究与探索——以长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108.大学本科开设计算机视觉课程教学的探讨
109.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羊群效应”及规避策略——以《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为例
110.教育转型视角下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11.计算机本科职业化教育引进与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112.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改革
113.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初探
114.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计算机教师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
115.财经类本科院校中高职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16.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17.应用型IT人才培养下的计算机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118.二类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
119.就业导向下的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120.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
121.应用型本科土木专业计算机绘图教学实验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3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最先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应用于研究生培养。20世纪,日本的筑波大学、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导师制方面实施得非常成功。建国后,国内高校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率先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随后我国多所高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分为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项制度。它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科研为纽带,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科研导师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体现主体性,担任导师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富有责任心。科研导师制的特点有:导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具有连续性,必须从一年级起至毕业为止;④导师与学生互动,做到个性化教育]。科研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一般采取一年级时选择导师(导师公布自己的学术方向,进行双向选择),由一名导师指导3-5位学生。学生参与模式是:一年级参加社团活动;二年级参加导师课题活动;三年级在导师指导下自行申报课题,从事科研工作;四年级从事毕业设计。学生四年学习生活有机连续,保证科研能力有序提高。
2科研导师制度应用
将科研导师制度引入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就是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教师协作,考察、创造和分享新知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课外科技活动和大学生自主申请的研究项目。无论学生参与哪种科研创新活动,都要为其配备一个固定的科研导师,以提高学生创新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指导教师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研究中,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科研导师制度的引入,首先要确定科研导师的能力,挑选那些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担当指导教师。学校及院系需要制订相应的措施,以激励科研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提高科研导师的科研水平。比如,对成绩优异的科研导师进行奖励与表彰,计算相应的科研工作量等。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到毕业,所具备的知识水平不同,因而,科研导师制度的引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任务,最终达到企业需求的目标,具体步骤如下:
(1)将计算机专业学生与科研指导教师配对,学习内容与科研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一致
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跟随科研指导老师进行专业学习,阅读计算机专业相关文献资料,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专业氛围学习,也有利于对以后所从事的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机专业教师将自己的专业背景、学术业绩、带生数量交给院系,同时学生将自己的学业状况、兴趣特长、接受指导的需求也交给院系,由院系统一整理并公开科研导师和学生的情况,在保障双方都掌握知情权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师生之间通过面试环节扩大交流互动,最终通过双向选择机制确定导师与学生的配对关系。这样一种学生-科研导师的关系在整个大学生涯是固定的,学生跟随科研导师从大一进行学习,一直持续到毕业。在大一阶段,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培养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熟悉科研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学会写简单的综述,熟悉科研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培养,学生对科研导师所研究的课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基本熟悉了科研过程,可以迅速进入科研导师的课题组参与研究。
(2)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大二、大三学习阶段完成。一般高校都将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二阶段,将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安排在大三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下一步承担和实施科研课题奠定基础。
(3)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在大三阶段完成。目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竞赛活动和创新基金课题较多,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机器人大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独立申请创新课题。在课题申请和完成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科研导师的指导,设计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同时,科研导师可以根据自身所研究的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在考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和实际能力的前提下,拟定出一些创新性课题,引导学生选题,为毕业设计做准备。科研导师要定期听取学生汇报学习动态和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交流学术思想,认真执行阶段性的检查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解决。根据研究进展提出新的要求和研究思路,保证学生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协调发展。
(4)通过毕业实习、设计毕业论文,完美展现实践动手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大四阶段。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科研导师确定,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方案,最终完成论文。科研导师除了要严格把握学生的毕业论文实践环节,还要针对学生的论文答辩展开训练,使学生具备展示成绩和学术交流的能力,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或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3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质量;研究生;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74-02
一、优选教材、精讲理论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变化比较快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变化得就更快,几乎每年都有变化。因此,选择适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选择教材的基本原则有:(1)重视基本理论。任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都是在一定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只有精讲计算机专业理论,使该专业的研究生掌握好这些理论,才能扎实地理解所使用的技术,才能不断改进所使用的技术,并最终可能发明新的技术。(2)重视教材讲授技术的先进性。计算机教材虽然更新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选择教材时要注重教材所介绍技术的先进性。
二、认真备课、组织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上好一次课的前提和基础是备课。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强调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对讲授内容的前沿性的领悟。因此,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次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确保按照预期的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才能确保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教师备好一次课呢?显然,集体备课是一种好形式,可以集思广益,把教师的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行为,在研讨中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从而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然而,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由于教学师资有限和计算机专业课所涉及知识快速发展的特点,几乎是每门专业课只有一个教师能上,其他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参加集体备课。根据这种具体教学环境,我们认为集体备课思想是可以借鉴的。首先,任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之前,需要个人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认真钻研教材,需要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然后,查找相关的论文和参考书,精心研读,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其次,在教授课程之前,由主讲教师把主要内容进行讲授,列出还存在的问题,供听课教师进行讨论。这种通过集体研讨、交流解决存在问题的方式在许多的情况下还是非常有效的。再次,通过集体讨论后,任课教师要认真归纳和整理解决的方案,以达到进一步提升和再创造,体现这种备课的教学特性。最后,必须重视问题的反复思考,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教师主导、学生能动
从某种意义上看,备课还仅仅是“纸上谈兵”,备课的效果如何,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符合研究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还要靠课堂的实际教学来检验。实践出真知,课堂教学的结果是检验备课好坏的唯一标准。主讲教师对备课内容的演讲和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必须要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方案设定的目标。主讲教师要勇于创新,敢于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同风格的教学活动,追求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状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发挥研究生在课堂上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研究生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并有一定的创新和发明创造。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有趣的教学方法,积极发挥研究生的能动作用,为教师和学生创建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研究氛围,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环境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创造这种条件的前提是教师要精讲授课的主要内容,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抛出一个或多个与本次课程有关的讨论题目,也可以在讨论和交流中产生有关的讨论题目,使得师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交锋、可以辩论、可以倾听、也可以倾诉。总之,课堂讨论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通过精读教材、查阅相关文献、撰写讨论稿,促进了研究生的阅读文献的热情,是培养研究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为了避免讨论的随意性和肤浅性,最好在课前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重视操作、重视实践
计算机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学生不但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有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应该端正对实践操作的正确认识,不能把上机等一些实践环节看得很简单,只要按照书本上讲的操作过程就可以得到实验的结果。事实上,计算机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注意操作的细节,就会常常得不到所要求的结果。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的科研能力,首先要使参加实践活动的研究生端正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参加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拿学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课能提高他们的上机动手能力,能学会应对生产实际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的能力。
五、把好“出口关”、重视论文质量
学生的毕业论文体现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其质量反映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少的原因,确实有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不是很高。因此,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必须严把论文“出口关”。具体措施是实行论文的“盲审”制度、“”制度和学位论文的“淘汰”制度。所谓论文“盲审”就是把所有的论文全部请外单位的专家进行“匿名”评审,能比较合理地反映学位论文的质量;“”是使用相应的软件对学位论文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抄袭了他人的论文;而“淘汰”是指应届毕业生中不是百分之百的毕业,应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不能毕业。指导教师应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修改和定稿进行详细的指导,包括开题的指导和收集材料的指导等等。
总之,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的培养,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姚秀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2-6.
[2]欧宗启.如何在研究生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12-14.
[3]计国菊.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2):33-36.
[4]蒂尼尔.质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