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2 20:03: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是加强聋哑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聋哑人群是社会的特殊弱势群体,而教育则是其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通过职业教育能促进聋哑人的社会化,增强自信心,并增加就业机会,提升社会地位。因此,聋哑学校职业教育要依据《开发残疾人资源的塔林行动纲领》要求,认识并理解聋哑学校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强聋哑学校职业教育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并创新教学内容,为聋哑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优化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在聋哑学校职业教育中,其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同样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突出聋哑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其教育教学形式与方法都应该得到科学的优化。因此,聋哑学校职业教育应该优化其教学形式,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及课外活动教学等有针对性地加以使用,并分清主次做到重点突出。除此之外,优化聋哑学校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受聋哑学生的受教育的特殊性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鼓励学生自主讨论与共同计划,教师要做好组织与咨询工作。在教学方方法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教学法、示范操作法、角色扮演法及案例研究法等较为常用的有效方法,以充分培养聋哑学生的社会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习工作。实习是聋哑学校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培养聋哑学生社会能力所必须经历的锻炼过程。做好聋哑学生的实习工作,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聋哑学校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社会要加设有关福利工厂的实习场地,构建起实习基地网络,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其次,聋哑学校要按照实习教学原则开展实践教学。学校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实际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社会适应能力与技能。教师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以聋哑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科学开展实践教学。学校要开设就业心理指导课,针对有些聋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扯轻怕重、盲目攀比等就业心理问题,积极采取多种方式与手段,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如让聋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了解社会聋人的生活状态,了解目前社会就业的形势等等,使聋生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同时,结合聋生的专业与素质,也给聋生就业与创业的方向选择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
4.增加办学投入。聋哑学校教育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且聋哑学校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难度难度更大,所需教育经费更多。因此,聋哑学校需要多渠道地增加办学经费投入。首先,国家要增加主渠道的教育经费投入,将国家下拨的职业教育补助费划出一定比例用于聋哑学校职业教育。残疾人福利基金也要拨出一部分用于发展聋哑学校职业教育。此外,聋哑学校还应积极争取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例如社会力量支持与海外人士捐资助学、有关福利共产的资金支持等。
5.加强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为了提高聋哑学校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聋哑学校还应该加强管理。一方面,聋哑学校要加强对学校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人事、财务等部门的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及管理关系,使其各司其职,加强合作,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聋哑学校还要加强对学校的内部管理,具体从教学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从而优化聋哑学校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最大效益。
6.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就业渠道。特殊教育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要及时地了解社会动态,了解市场需求,结合各种教育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聋生就业。如:厂校结合,委托培养人才。学校与工厂结合,并根据工厂的需求与委托,培养某专业的人才,使聋生一毕业就可以就业。展示成果,推销人才。学校可以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或成果的方式,并邀请相关的企业与单位来参加,推动企业、单位与聋生的互动,为聋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让企业、单位更好地发现聋生的优点与才能,成功地推销出人才。依靠法规,促进就业。学校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规的有关规定,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强制”相应的单位、企业接纳聋生等等。
二、结语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实习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则
实习信笺:
“光阴似箭”,没想到短短六周的实习生活结束了。这段时间里我初尝了身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坐在久别的大学校园里,翻着学生给我的留言册,我的“心”久久没有回归,仍在孝感一中的校园里徘徊着。回顾和学生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不禁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也深感如今的学生比我们过去多了一份顽皮,一份灵活,一份大胆。学生的能力一代比一代强,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想在学生中树立起好老师的形象,还需要走一段不寻常的摸索之路。
大学的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和综合实践课程,是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的教学工作从青涩中夹杂些紧张走向了平静中带点成熟。我曾经摔倒过,但又迅速的爬起来继续前行,然后在另一个交叉路口摔倒再爬起来。反复的挫折使我们越挫越勇,因为我知道既然选择前行就不要害怕摔倒,而是不但的吸取经验教训,人生没有退路,虽然只是短短的六周,但是呼啸的岁月挟裹着我们一路前行。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研究
2,中学生学业任务承受能力调查
3,中学生学习态度调查
4,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5,中学生劳动技能培养
6,中学生早恋及社会原因分析
7,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研究
8,中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9,中学生学习负担的调查及减轻负担的对策
10,中学生分化的所谓"危险期"研究
11,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实效性研究
12,中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与研究
13,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与研究
14,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15,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研究
16,因特网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17,当代中学生的品德状况的研究
18,中学生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
19,促进"后进生"转化诸因素分析
20,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教师工作研究
21,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2,品行不良学生的转化研究
23,学生流失情况及防止流失的建议
24,流动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
25,中学第二课堂的研究
26,课外科技活动与中学生成长
27,体育教学与以"达标"为中心的课外体育活动
28,学生文化素养的调查及提高途径
29,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
二,中学教师研究
1,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调查
2,学校教师激励方式探讨
3,实习学校教师队伍的个案分析
4,教师的心理挫折问题研究
5,中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6,中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7,中学教师的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8,构建教师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思考
9,当前教师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
10,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状况及需求研究
11,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
12,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特点与难点
13,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对策调查
14,贫困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
三,新课改研究
1,新课改下家长的教育影响力
2,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3,新课改下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
4,新课改下教师观(学生观)的更新以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5,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的研究
6,新课改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7,新课改中教师地位与作用
8,新课程环境下班级建设浅谈
9,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分析
10,新课改与教师评价改革
11,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12,中学学科新课程的新理念研究
四,家庭教育研究
1,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成长
2,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3,家庭氛围对教育(中学,小学)的影响
4,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成因分析
5,独生子女人格特点分析
五,实习体会与反思
1,实习中学对高师教育实习的意见与建议调查
2,历届校友在实习中学任教情况及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
3,从教育实习看,本专业中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应做哪些改革与改进
4,实习中学教学质量调查与研究
5,双重角色的自我体会
6,师范生的智能结构与品格结构研究
7,五年来我校毕业生的教学素质区域调查
8,师范生的素质教育研究
9,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建设
六,综合研究
1,从教师现状看师范生的招生,就业
2,中学办学失范现象的成因
3,隐性课程的潜在价值研究
4,高等师范教育如何适应中等教育的发展
5,从中等教育的发展看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
6,中学良好校风的形成及其物化形式的研究
7,中学生成长中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研究
8,多元化评价的实践研究
9,社会环境与中学生成长
10,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学校管理
11,浅议教育产业化问题
12,德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问题研究
13,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4,通过实习,谈谈你对师范大学有哪些建议
15,通过实习,谈谈你对教学改革利弊的认识与反思
[关键词]农村教育 顶岗实习 高师生 实习
高师生顶岗实习,由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率先提出并实施,从2002年春开始,经过8年多的实践探索,该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顶岗实习又被称为支教实习,是这样一种模式:“高师生支教实习特指师范类高校派出在读师范专业本科生(或专科生)到西部贫困地区缺乏师资的农村中小学实习,在不少于一学期的实习期间,高师生的另一身份是该学校相对正式的教师,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也即既是实习,又是支教,故名支教实习。支教实习在具体实践上,由高校与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商议确定受援学校,南高校选拔学生,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分批到支教基地学校支教实习。以一学年或一学期为服务周期,学生实行轮换。”顶岗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为缺乏师资的农村中小学提供师资,另一方面是提高高师生的实习质量。“让师范学生到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山区学校顶岗实习,将这些薄弱学校变成为铁打的营盘,而师范实习生则成为流水的兵,就这样轮流不断的输送优秀的实习教师。”
总体上看,顶岗实习取得了很优秀的成绩,在国内教育界影响巨大。教育部为此召开过多次专题会议,并要求全国师范院校推广实施,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重要媒体做过相关专题节目和报道。“支教实习有效解决了受援学校师资匮乏的难题,为其稳定发展实现了可能,,打破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封闭局面,更新了当地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和文化输出的职能,还潜在地提高了贫困地区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扩大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影响,提升了当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受援教职工的信心,提升了贫困地区人民对教育的心理预期等。”
笔者参与顶岗实习3年时间,通过自己的实践,认为顶岗实习对农村中小学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顶岗实习有利于打破农村中小学的封闭局面
当前农村中小学大多处于严重的封闭状态,教师既走不出去,也没有什么人愿意走进来,长期的封闭导致学校成为一潭死水,老师们思想僵化,教育理念落后。支教大学生大多很优秀,他们的言行和教育理念,往往能有效地冲击当地学校教师的思想和观念。而这种持续的交流,每学期一批支教大学生对学校的冲击,从长期看,是非常重要的外部力量,对学校甚至对当地社会都有很大影响。
二、顶岗实习有利于农村中小学内部的教师教育与发展
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因为教育体制的制约,大多在一所学校工作多年,长期的封闭和固定的人员,使学校的教师教学技能趋于简单化和低水平复制,因为没有新的冲击力量和新的教育方式,所以学习和交流都没有新的对象,这导致教师自身的发展十分困难。一般来说,支教大学生在教育新理论方面具有优势,在教学方式上与一线老师有很大区别,这对一线的教育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冲击。对学校教师的发展来说,至少有了比较和学习对象。没有差异就没有学习,没有比较就没有思考,农村中小学十分需要这种内部的差异。顶岗实习实际上就是导入了这种差异,促使一线教师思考的差异。
三、顶岗实习有利于提高农村学生的视野和学习上进心
一线的老师们长期都是老面孔,并且社会地位和收入都不是很高,这导致学生也觉得读书没有什么前途。最多也就是当个教师,这种观念在农村中小学学生里面很流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带来了另外一种目标。因为顶岗实习的大学生大多很优秀,并且一般在未来都可能有很好的工作和前途,这对学生是一种巨大的冲击,至少给了学生梦想和目标。这在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喜欢教师才会认真学习,只有有了梦想才会真正努力学习,所以顶岗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视野和学习上进心意义重大。顶岗实习的大学生给孩子们带来的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种人生,这种身边的目标对学生的成长往往是最为重要的。
四、顶岗实习是农村中小学与高校联系的桥梁
农村中小学一般很难与高校建立联系,没特殊渠道确实有点高攀不上。但顶岗实习给了这种机会,能够使农村中小学与高校成为工作联系伙伴,这一点对农村中小学意义重大。长期的封闭和极少的外界交流,导致农村中小学在学校的发展、教师的理念甚至学校的管理方面往往很落后。通过顶岗实习这座桥梁,能够大大增加农村中小学与高校交流的机会,比如培训、经费、人才等方面,与高校建立起工作关系。这在学校宣传方面也有很大好处,仅仅是学校“顶岗实习基地”的牌子,都能够给学校的宣传增色不少,这对于学生家长的心理影响也很大。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顶岗实习是送上门的好处,既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也有利于学校教职工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
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切实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实行在学制规定的时限内必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1 顶岗实习的意义与目的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还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
顶岗实习体现了“工学结合”、“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是对其他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是学生走上社会和上岗前全面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经阶段。其目的在于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接受真正的职业训练,一方面帮助其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促使其自觉认识社会,熟悉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的工作氛围,自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为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过渡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顶岗实习的总体要求
2.1 顶岗实习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一律不得免修。
2.2 顶岗实习单位原则上由各二级学院统一落实。学生可以自行联系顶岗实习单位,但需经二级学院审核批准。
2.3 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既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又要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并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因此,所有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均须由实习单位(无论是学院统一安排的还是学生自行联系的)和学院双方签订《校企合作教育协议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安全、顺利地进行。
2.4 顶岗实习结束后,所有学生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并将所有规定的顶岗实习相关材料交到校内指导教师处。如果时间有变动,由校内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通知。
3 学生顶岗实习纪律和安全要求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要特别注意遵纪守法和保护自身安全,具体要求如下:
3.1 认真做好岗位的本职工作,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刻苦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在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努力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任务。
3.2 在实习期间,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意识,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实习生和文明礼貌的员工。
3.3 服从领导、听从分配,不做损人利己、有损企业形象和学院声誉的事情。
3.4 经常保持与学校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联系,每半个月至少要与学校指导教师联系一次,汇报实习情况;密切注意学院和本二级学院公布的与毕业生有关的各种信息;联系方式和工作地点发生变动时要及时通知校内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并保证提供的联系方式正确有效,如因提供的联系方式出现问题,一切后果自负。
3.5 要严格遵守企业劳动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如果在实习期间,由于违反单位的管理规定或因品德表现等原因被实习单位退回学校,则视为实习成绩不及格。
3.6 实习学生应牢记“安全第一”,必须遵守安全管理规定,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对不遵守安全制度造成的事故,由学生自行负责;对工作不负责造成的损失,必须追究相关责任。
3.7 认真做好实习工作记录,每周对实习情况进行记录和总结一次,填写学生顶岗实习周记(见附件)。
3.8 在实习期间,实习学生(除非常特殊情况者)必须服从分配,按照要求顶岗实习,完成顶岗实习任务。顶岗实习期间,不得私自更换实习单位,否则实习成绩以零分计。如果确因个人特殊情况或实习单位原因须变更实习单位的按以下程序办理手续:学生个人填写《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变更申请表》(见附件)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核实并签署意见二级学院(副)院长审批报二级学院备案。
3.9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发生重大问题,学生本人和同单位实习学生应及时向实习单位和校内指导教师报告,指导教师要及时向学院和实习单位双方负责人报告。
4 学生提交的资料
4.1 学生顶岗实习鉴定表
由实习单位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作为其实践教学环节成绩,鉴定表须加盖公章,签章的单位与备案的实习单位须一致,无公章的不能评定成绩,单位不一致的也不能评定成绩。
4.2 毕业论文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需在校内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论文主题应紧扣自身专业,紧密结合实习岗位,字数5000-10000字,做到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叙述流畅,结构严谨,理论联系实际,具体要求由各二级学院自行确定。论文必须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他人,否则该项成绩以不及格或零分计算,引用部分内容和数据须注明出处。
4.3 顶岗实结报告
学生根据顶岗实习情况结合专业知识,认真撰写不少于4000字的总结报告,具体要求由各二级学院自行确定。报告格式要求统一。
4.4 顶岗实习周记
每周填写一份,认真填写本周顶岗实习期间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收获与体会,如实反映与校内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交流情况。
4.5 顶岗实习考勤表
4.6 毕业生质量评价调查表
由用人单位填写并加盖公章后交回学院。
4.7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价调查表
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情况认真填写调查表,以便学院改进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
4.8 其他由各二级学院自行规定需要提交的资料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价调查表”和“毕业生质量评价调查表”不纳入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计算,但作为评定成绩的先决条件(即如果这两项没完成者不给予评定顶岗实习成绩)。
5 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办法
5.1 成绩的组成
项目 比例
学生顶岗实习鉴定表 20%
顶岗实习周记 20%
毕业论文 40%
顶岗实结报告 20%
学生顶岗实习鉴定表中企业鉴定成绩具有一票否决效力,即如果该成绩为不及格,则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直接以不及格处理,不再进行成绩总评。
5.2 评分标准
5.2.1 《学生顶岗实习鉴定表》的成绩评定评分标准
直接以用人单位的考核成绩作为最终成绩。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制,分别对应于百分制的95、80、70、60、45,以下同。
5.2.2 学生顶岗实习周记评分参考标准
优:及时认真总结、有深度,态度端正、填写完整规范符合要求、数量够,且按规定和指导教师联系沟通,无虚造;
良:认真总结、填写完整规范符合要求、态度端正,数量够,且按规定和指导教师联系沟通,无虚造;
中:总结比较认真、填写比较完整基本符合要求,数量够,且基本按规定和指导教师联系沟通,无虚造;
关键词:顶岗实习 思想政治工作 特殊性
顶岗实习期间的政治思想工作,不同于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从工作环境、工作实施的主体,还是实施的对象和实施的内容看,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其特殊性。正是由于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带来了新的问题,而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今后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一、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改变
顶岗实习,让学生从校园走进企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学校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目标价值下的教育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单一的学校教育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普遍的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而在企业教育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包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劳动强度、劳动技能、劳动纪律、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注重激发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不断进取、诚实信用的优秀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2、思想政治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
顶岗实习的教育管理主体由以学校为主体的单一模式变成了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的模式。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社会化性质,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例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09级50名学生2011年7月前往珠海伟创力科技集团总部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校带队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共同管理。
3、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兼具双重角色
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只是单一的学生角色,但是顶岗实习的全过程都是在企业中完成的,教育对象的角色由于环境的变化,单纯的学生角色转变为了学生与职业者兼具的双重角色。针对在校学生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就不能一成不变地应用到学生与职业者兼具的复合角色上,而是要适当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4、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增加
在学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健康、道德人格、政治教育为中心展开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学生思想活动主要受校园文化影响。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不仅要进行以上教育,而且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并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把爱岗敬业,诚实信用、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队协作与无私奉献精神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二、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顶岗实习学生思想定位不清晰
顶岗实习期间,由于教育环境、教学方式等因素都发生了变化,不少学生在顶岗实习期不能很好地进行思想定位。他们习惯于自己的学生身份,愿意接受学校管理,认为企业管理太严、太高。思想定位仍然停留在学生角色。不清楚顶岗实习的目的、无法立即适应严格的劳动纪律、对企业文化缺乏认同感、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劳动待遇要求过高、心理承受力较弱等等。思想定位不清晰,使学生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缺乏主动心、责任心和上进心,在思想上片面追求实习报酬,缺乏学习的心向,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比如顶撞公司管理人员、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等等。
2、学生容易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学生,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的思想、行为还不能做到完全的理智看待与处理。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加强正面教育的力度,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与难题。避免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误入歧途。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增大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相对于在校而言,开展难度明显增大。地理位置不集中、时间交错、地点分散,都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差异不断增大。在校的集中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顶岗实习期间的需求了。积极构建有效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一般教育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等等。
4、缺乏有效的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顶岗实习学生的双重身份,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复杂性,监督和管理存在的漏洞,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的安排,没能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在顶岗实习计划中一般都没有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学生群团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难以实现。同时,企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配合力度不够大。建立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是当前学校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和改进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动员、指导工作
顶岗实习前期学校应该做好动员、指导工作。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顶岗实习相关方面的知识推广,发放专门的教材学习,开展交流活动和动员大会。讲清职业教育目标和顶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加强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内在动机;向学生宣讲顶岗实习规章制度、纪律要求、安全注意事项及实习成绩考核办法;统计列出以往学生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让学生早有心理准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就业观的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树立从基础做起,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就业观。
2、关注学生顶岗实习间的思想状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学校要与企业相互配合,做好入职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习的目的与意义,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调整自身的定位,尽快适应岗位。带队老师要加强同实习生的联系,熟悉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倾向应及时引导,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理态度,树立敬业爱岗的意识,严格遵守实习纪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做好心理、身体调适,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同时,在生活方面,关爱学生,让他们感觉到顶岗实习期间老师对学生的责任与关心,在心理上给学生顶岗实习的动力,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鼓励。
3、顶岗实习期间建立有效地思想政治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和企业应以校企合作协议作为基础建立管理制度。以校企合作协议为基础,要求在协议中明确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其次,建立严格的实习期间劳动纪律制度。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纪律涣散,轻则影响实习效果,重则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和生产事故。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工作态度培养也非常不利。因此,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劳动纪律,严守工作岗位。再次,学校与企业应安排专门的人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带队指导老师应深入企业,多了解沟通。企业应派人对实习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并定期向学校汇报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校与企业双方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习、生活、工作和思想等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4、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
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作用。关心爱护同学,相互帮助。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在顶岗实习期间,同学遇到难题,应该积极主动的帮忙出谋划策,解决问题,让同学们能够正常的参与到实习中去。同学之间有矛盾,学生干部和党员应该积极地调和矛盾,努力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氛围。
四、结语
顶岗实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从一名学生变成工作者的过程,在这期间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够鼓励学生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知识与经验,同时也是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方式。所以,重视和完善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长生,商冬梅.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社科纵横,2011,5:135-136.
[2]韩颍.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116-119.
[3]腾晓蓉.加强顶岗实习,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5:11-12.
[4]梅爱冰.浅谈顶岗实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职业技术教材教法,2010,9:34-35.
饭店管理 学生 就业意向
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统计,到2007年末,我国已有星级饭店13583家,饭店从业人数近200万人。全国共有旅游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在校大学生39.74万人。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人才储备的角度来说,饭店业的就业前景都是十分广阔的。
事实上,高职院校就读饭店管理专业学生到饭店就业的极少,尽管有些学生就业时选择了饭店业,但是不久就会流失出去。饭店管理人才的供需双方未能像想象中那样顺利衔接。为什么饭店难招到大学生?相关的分析很多,但大多都偏重某一方面,分析不够全面、系统。笔者认为,造成饭店招聘大学生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存在学生主观、饭店主体、学校教育和社会原因等诸多因素,需要系统地将这些成因加以分析。
一、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
1.就业观念问题
大学生不愿到饭店工作的最关键原因在于自身。在自己的思想中就缺乏对专业的认同感,以至于大家都乐此不疲地报考公务员、专升本,哪怕做推销员也不愿去饭店。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进入饭店后不愿从饭店的基层做起,认为这样是人才的浪费。
2.择业期望值偏高
尽管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仍居高不下。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只有做管理工作、干部工作才能配得起自己的身份,而饭店是自负盈亏的企业,与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是相悖的。
3.对专业服务的认识不到位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社会角色是“非个性”的,即无论充当某种角色的人是谁,不管他有什么样的个性,只要他充当了这个角色,那么他就必须按照社会所赋予的角色规范去行动。作为饭店服务员这一社会角色,他就必须恭恭敬敬地服务客人,尊重客人,这是社会角色的规定,是合理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曲解了饭店服务员与客人之间这种角色的关系。他们认为既然饭店服务员与客人之间这种角色不平等,那么充当这种角色的人也是不平等的,到饭店工作就是“伺候人”的工作。这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到饭店工作心存疑虑。
二、饭店主体方面的原因
1.行业薪酬普遍不高
薪酬的高低不仅在物质上给大学生员工提供了不同的消费能力,而且成为体现个人价值大小的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饭店对大学生员工的吸引力。近几年,饭店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率有所下降。据笔者对旅游专业4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学生饭店就业的薪酬期望情况,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希望月收入在1500~2000元之间,另有将近1/3的学生希望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据了解,目前大部分饭店一线员工的工资都在1000~1500元之间,而学生进入饭店也都是从基层做起,月工资不可能太高。并且饭店员工的工作时间较其他行业的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遇到长假和传统节假日,享受不到其他行业员工的长假待遇。同时,许多饭店对员工的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执行到位,员工有后顾之忧,这也是导致饭店招不到、留不住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工作的流动性大
饭店从业人员从某种程度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吃青春饭的,一个大学毕业生干到30岁如果还没有升职到管理岗位,就很难继续在一线服务了。而许多饭店的“二线”安置不了需要转岗的人员,于是许多人选择了离开。实际上,从饭店服务员岗位上退下来的人,懂得其他技能的很少,加上年龄偏大,再就业的难度就更大了。这种“担忧”也使许多大学生不敢去饭店就业。
3.个人发展空间较小
个人发展空间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调查学生能接受在饭店基层工作几年时,有20.3%的学生回答是1年,51.6%的学生表示能接受2年,21.5%的学生能坚持3年,而仅有不到7%的学生选择4年或者5年。实际上,饭店晋升周期以四五年的较多,学生过于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可能导致短期从饭店流失。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学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饭店企业需求脱节
无论是主管部门、高校,还是专家,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的深层次原因的认识是相当一致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传统的大学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往往与饭店的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很多院校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没能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饭店业在近几十年世界主要客源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下,需求不断提高,导致竞争加剧,这也使得管理理念、服务程序等各方面日益完善、更新,往往会出现教材上的一些观念和理论都已落伍。此外,难得的教学实习往往由于组织不充分,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学生产生了对饭店工作的厌倦感。
2.学校就业指导缺乏战略性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指导内容缺乏战略性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就业指导中,仅仅停留在向大学生灌输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等策略性层面,忽视对其创造性、忠诚度、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意识等的培训,而这些却是当前饭店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备的。
四、社会因素
1.社会对饭店行业有偏见
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的“职业等级观念”认为饭店服务是“下等”职业,严重影响了在饭店工作学生的自尊心。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看到一些发生在饭店里的不良现象,也会导致部分家长不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饭店工作,总是希望为孩子寻找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对偏高,父母都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对饭店这种“伺候人”的职业越来越有偏见。
2.政府就业政策方面的原因
政府就业政策与饭店企业用人理念存在着矛盾。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对于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起着基础性的保证作用。然而,现行的就业政策尚不能与饭店企业用人理念相适应。如毕业生就业时须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到单位需带报到证,户口、档案关系也随之转迁。然而,饭店出于节约人力管理成本的需要,在招聘毕业生时一般不接收学生户口、档案,只愿意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这样,虽有利于大学生合理流动,但毕业生的人事关系却得不到政府人事制度的支持,这就使得毕业生到饭店就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进而导致毕业生不愿到饭店企业就业。
五、学校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1.结合专业教育,塑造饭店管理专业正确的就业观
在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淡化专业对口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手段。但饭店管理专业尤其特殊性,专业意识的模糊并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作为学校来说,应加强学生专业意识教育,让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目标和就业去向有充分的了解,培养学生在饭店就业的热情。在饭店管理这个特殊的行业里,最重要的素质简单说来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可以说,热爱是干好饭店行业的第一把“利器”。而这项工作不是仅就业指导一门课程就能完成的,它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着实有效的专业教育工作,专业教师要把“职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的始终。
2.加强技能教育,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饭店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实习教学对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到饭店工作充满信心,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信心必须建立在技能的基础上,否则就是盲目乐观。如果学生操作技能不过关,在饭店实习中将会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进而影响学生实习和未来就业的信心,最终影响饭店就业意愿。因此,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训教学,努力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显著提升,以适应饭店的用人要求。
3.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学校往往把就业指导的中心放在就业推荐和政策的讲解上,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少大学生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心理准备不足,需要很长的一个适应过程,这段过程中,既是个人获得经验、展现才能的时机,又是饭店考察、选拔人才的绝佳机会。只有通过对饭店运营全面的了解,才有可能谈到谋求进一步的职业发展。因此,学校不妨在开发学生智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改进他们待人处事的能力,使他们的心智得到磨练,正确面对挫折,把逃避不利的境地转化为勇于克服面临的困境。
4.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因为饭店行业的特殊性,可能使得大学生一下子无法看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机会。据此,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再认识,明白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并对自己的所长及所短有个客观的认识,然后才能进行细致的职业规划。告诉他们饭店的一般晋升制度和路线,同时结合饭店对大学生的要求及个人特长和能力,设计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
5.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至关重要
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对待“服务行业”的看法。要让家长充分认识到,饭店服务是一种高尚的、正当的行业。因此,学校要主动开拓学生的实习基地,各大宾馆、饭店在对待实习学生的管理问题上,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支持学校的教育,大胆使用学生,让他们有一种被信任感,从而使服务的工作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而不是被迫行为,并培养他们对饭店的良好感情,才能使他们成为饭店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谷慧敏.世界著名饭店集团管理精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 ;问题 ;对策
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能适应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是否具有特色的关键性因素。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是一个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要求都非常高的专业门类,学生不仅需要对专业理论知识非常的熟悉,同时也需要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能很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财经类人才,但是就目前通过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学校教育还是停留在书本教学,和企业的合作较少。
(二)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不强,制度不健全
财经类高职院校都会强调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财经类专业的特殊性,每个企业能够接纳的实习实训人数有限,大多的顶岗实习都是学生自己联系,就算校企合作企业企业接受了少量实训实习学生,也是把他们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安排他们做一些简单重复毫无技术含量工作,对学生技术含量高的实务操作安排的很少。这样导致校企合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同时,使校企合作都停留在喊口号上没有落实到实际操作上。
二、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改进措施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推M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坚持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像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针对上文提出的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
在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中,财经类高职院校需充分考虑企业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所需掌握的职业技能,建立互惠互利的理念,把企业的立场和学校的需求相结合,把企业作为长期的合作伙伴,有为企业服务作为办好校企合作的态度。财经类高职院校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了企业的需求时,才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向学生传授企业所需人才的理论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培养符合他们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沟通,邀请企业参与学生课程设计
学校和企业应加强深入沟通,邀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财经类岗位从业者到学校参加各种讲座,或者把学校教师和学生派到企业一线进行短期培训,把最新的财经类知识传递给学生和教师,拓宽学生和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也可以让学生教师参与到真正的财经类岗位实习实训,让学生和教师了解到现在企业所需人才的技能要求,同时也可以邀请企业的从业人员到学校参与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和企业只有在深入了解和沟通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目标。
(三)加强合作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实践性课程
一、问题提出
特殊师范教育担负着为特殊教育领域培养、输送合格教师的重任。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受我国长期以来教师教育体系的影响,教师培养往往重学术轻实用,重理论而轻实践,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严重脱节,导致师范生的实践知识普遍欠缺,实践能力严重不足,使他们从“准教师”向合格的教师转变有着很大的困难。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很大,特殊教育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只有具备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实现创新,满足特殊儿童巨大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的需要。
提出要加强特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性课程建设,目的就在于使学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他们经过师范教育的学习,成长为既掌握丰富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合格的特殊教育专业型人才。
二、实践性课程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意义
我国师范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一般都比较单一,学生主要是进行备课、听课或充当实习单位教师的教学助手,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到基层一线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因忽视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班级管理等方面的职业素质也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只有重视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促进师范生在对教育教学工作内涵、技艺、方法等方面的必要认识。
实践性课程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实现由知识应用型向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转变。要改革传统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改传统的以知识储备多少为主要评判标准的教育质量观,为知识储备与技能训练并重的新型教育质量观;由单纯的理论知识教育向理论与实践并举转变,提高实践教学的地;;改变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无视社会用人环境变化的情况,转向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用结合、强调社会参与,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未来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近年来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少,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仍以师范院校的专业教育为主。纵观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课程,其在设置上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公共基础课,即语、数、外、马思哲等,二是专业基础课,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三是专业课,其中理论课占绝大部分,而实用性课程较少,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更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各类不同特殊儿童、不同问题时不知所措。
2.实践性课程的实施形式单一,效果不佳
长期以来,教育实习、见习是师范教育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师范生积累教育实践知识、锻炼教学能力、形成教学技能的主要途径。然而,现实中,教育实习、见习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流于形式,不能取得既定的效果。学生参与实习往往只能参与基层学校的一两次备课、听课,或充当教学助手,并不能真正地接近特校教师在学校的真实教学活动,缺乏参与特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更有师范院校并不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不统一安排学生的实习,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指导,使教育实习、见习完全流于形式,学生在其中也得不到锻炼。
四、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实施
实践性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教学技能、技巧,能理论联系实际,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性课程应是基于问题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师范学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学校的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实践的机会。结合特殊教育专业的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践性课程:
1.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一定普通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专业工作者,为一线的特殊学校或相关的基层机构培养既有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具有基本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教育的重点平衡到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方面。
2.实验教学
在实验中,要充分地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完善学校的实验设施,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例如:教育听力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为听障儿童进行听力测试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清楚测试的方法、程序,以掌握听力测试技术。
3.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它包括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训练目标、观摩示范、分析与讨论、编写教案、角色扮演与微格实践、评价反馈、修改教案等步骤,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微格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记录,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以极大地提高训练的效果。
4.教育见习、实习
对于师范生而言,教育实习和见习是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与基层特殊学校或实训基地建立联系,发展教学实践基地,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一线特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尽量接近特校的真实生活,使相关课程的学习有见习、专业考察的机会,以此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时间安排上,也要改变原来固定的在毕业前和学期末的实习模式,应在每学期根据具体课程的需要进行分散实习和见习。
5.科研训练
实践性课程既要求师范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同时也应在实践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创新理论。科研研究也是实践性课程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相比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在科研上仍存在很大的空白,这就为新理论和知识的研究创造了机会。科研训练的主要形式包括过学生撰写见习实结报告、学科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殷晓静.师范教育实践性课程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
[2]有宝华.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2).
[3]李军靠,魏宏聚.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开发[J].辽宁教育研究,2008,(05).
[4]钟经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应用性创新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方案[J].现代特殊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