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成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13 19:47: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成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学成分论文

第1篇

苯乙醇苷为肉苁蓉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一类由苯乙醇苷元与糖基结合而成的苷类化合物。由于多数化合物糖上都连有咖啡酰基或阿魏酰基,因此又称其为苯丙素类化合物。日本学者小林弘美〔3,4〕等人先后对我国内蒙产肉苁蓉(C.salsa)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共分离得到了15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分别为肉苁蓉苷A(CistanosideA)、肉苁蓉苷B(Cistano-sideB)、肉苁蓉苷C(CistanosideC)、肉苁蓉苷D(CistanosideD)、肉苁蓉苷E(CistanosideE)、肉苁蓉苷F(CistanosideF)、肉苁蓉苷G(CistanosideG)、肉苁蓉苷H(CistanosideH)、肉苁蓉苷I(CistanosideI)、松果菊苷(Echinacoside)、2'-乙酰基类叶升麻苷(Acetylacteoside)类叶升麻苷(Acteoside)、红景天苷(Salidroside)、OsmanthusideB和Decaffeoylacteoside。随后,小林弘美〔5〕等人又从巴基斯坦卡拉奇产C.tubulosa中分得5个新化合物,分别为:TubulosideA、TubulosideB、TubulosideC、TubulosideD和异类叶升麻苷(Acteosideisomer)。FumioYo-shizawa〔6〕等人从C.tubulosa中得到新化合物TubulosideE、Sy-ringalideA-3'-α-L-rhamnopyranoside、Isosyringalide3'-α-L-rh-amnopyranoside。后来,PanY〔7〕等人又从肉苁蓉中分离鉴定出4个苯乙醇苷类成分,分别是kankanosidesJ1、J2、K1和K2。国内学者对肉苁蓉的研究也较多。堵年生〔8〕等人从肉苁蓉中分离得到了海胆苷、肉苁蓉苷A、麦角甾苷、2'-乙酰基麦角甾苷。徐文豪〔9〕等人从中药肉苁蓉的正品原植物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Ma的干燥肉质茎中分离得到7个苯乙醇苷类成分,分别为麦角甾苷、2'-乙酰基麦角甾苷、海胆苷及肉苁蓉苷A、B、C、H。徐朝晖〔10〕等人从肉苁蓉中分得红景天苷。宋志宏〔11〕等人采用HPLC法,从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7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它们的结构为2'-乙酰基类叶升麻苷(2'-Acetylacteoside)、类叶升麻苷(Acteoside)、Crenatoside、丁香苷A3'-α-L-吡喃鼠李糖苷(SyringalideA3'-α-L-rhamnopyr-anoside)、异类叶升麻苷(Isoacteoside)、去咖啡酰基类叶升麻苷(Decaffeoylacteoside)和红景天苷(Rhodioloside)。刘晓明〔12〕等人利用多种色谱技术,从肉苁蓉干燥肉质茎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分别为毛蕊花糖苷、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肉苁蓉苷C、肉苁蓉苷D、异毛蕊花糖苷、管花苷B、管花苷E、盐生肉苁蓉苷D、盐生肉苁蓉苷E、PlantainosideC、OsmanthusideB6(Z/E)和松果菊苷。

2环烯醚萜及其苷类成分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肉苁蓉属植物又一主要化学成分类别。日本学者小林弘美〔13~15〕等人对我国内蒙产的肉苁蓉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分离得到8-表马钱子酸(8-Epiloganicacid)、8-表去氧马钱子酸酸(8-Epideoxyloganicacid)、京尼平酸(Geniposidicacid)、苁蓉素(Cistanin)、苁蓉氯素(Cistan-chlorin)、益母草苷(Leonurid)、玉叶金花苷酸(Mussaenosideacid)、6-去氧梓醇(6-Deoxycatalpol)、Gluroside、Bartsioside等化合物。罗尚夙〔16〕、徐文豪〔9〕等人从中药肉苁蓉的正品原植物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Ma的干燥肉质茎中分离得到8-表马钱子苷酸。宋志宏〔17〕等人为阐明国产管花肉苁蓉的化学成分,对其进行了研究,采用各种色谱技术包括HPLC,从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4个环烯醚萜苷,分别为五福花苷酸(Adoxasidicacid),8-表马钱子酸(8-Epiloganicacid),京尼平苷酸(Geniposidicacid),玉叶金花苷酸(Mussaenosidicacid)。徐朝晖〔10〕等人从肉苁蓉中分得梓醇。

3木脂素及其苷类成分

日本学者小林弘美〔18,19,4,5〕等人从C.salsa中分得(+)-Syringaresinol-O-β-D-glucopyranoside、Liriodendrin、松脂醇(Pi-noresinol)粉末、(+)-Pinoresinol-O-β-D-glucopyranoside和松脂酸。从C.tubulosa中分得新木脂素类成分Dehydrodiconifer-ylalcohol-γ-O-β-D-glucopyranoside及Dehydrodiconiferylalco-hol-4'-O-β-D-glucopyranoside。宋志宏〔17〕等人从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个木脂素苷:丁香树脂酚葡萄糖苷(+)-syringaresinol-O-β-D-glucopyranoside。4多糖类成分A.Ebringemva〔20〕等人从荒漠肉苁蓉中分离得到CistanA。该多糖主要由L-阿拉伯糖,D-半乳糖,L-鼠李糖和半乳糖醛酸组成,其摩尔比为6.3:10.0:1.0:0.8,并含有微量的D-木糖和D-葡萄糖。董群〔21〕等人从荒漠肉苁蓉中提取分离得到2个主要的均一多糖CDA-1A和CDA-3B。吴向美〔22~25〕等人从荒漠肉苁蓉中分离得到6个均一多糖。赵伟〔26,27〕等人从荒漠肉苁蓉的茎中分离得到均一组分SPA,是以葡萄糖和半乳糖为主兼有阿拉伯糖、鼠李糖和甘露糖的中性杂多糖。

5挥发性成分

马熙中〔28〕等人使用分析型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流体,首次从肉苁蓉中分析出36个挥发性组分,通过气相色谱分离,将这30多个组分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为C16到C28的直链烷烃,第二类为酯类化合物,其中3个最主要的组分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葵二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酯,第三类组分是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含氧含氮的化合物,如香草醛等。乔海莉〔29〕等人利用动态项空套袋吸附法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肉苁蓉花序挥发油的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化合物。回瑞华〔30〕等人利用GC/MS分析方法分离指认出24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并通过峰面积归一法说明了丁香酚为其主要成分。焦勇〔31〕等人报道用GC-MS-DS联用技术对新疆产的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Y.C.Ma)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了24个组分。

6其它类成分

除上述结构类型化合物外,肉苁蓉中还含有酚苷、单萜苷、生物碱、黄酮、糖类、糖醇、甾醇等成分。薛德钧〔32〕报道从管花肉苁蓉中分离和鉴定了6种化学成分β-谷甾醇、D-甘露醇、胡萝卜苷、琥珀酸、D-葡萄糖和D-果糖。陈妙华〔33〕等人对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Y.C.Ma进行了化学及药理方面的研究,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得D-甘露醇、β-谷甾醇、胡萝卜苷、丁二酸、三十烷醇、甜菜碱、咖啡酸糖酯等化台物。杨建华〔34〕等人对在新疆原生态环境下人工种植的盐生肉苁蓉药材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除分得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外,还从70%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薄层层析、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胡萝卜苷、β-谷甾醇葡萄糖-3'-O-十七酸酯、8-OH-香叶醇-1-β-D-葡萄糖苷、2-羟甲基-5-OH-吡啶、甜菜碱、半乳糖醇。罗尚夙〔16〕等人从中药肉苁蓉的正品原植物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Ma的干燥肉质茎中分离得到甘露醇,并测定出肉苁蓉中含有15种游离氨基酸,分别为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羟基脯氨酸、脯氨酸、缬氨酸和赖氨酸。日本学者小林弘美〔3〕从C.salsa中分得8-羟基牦牛儿醇-1-β-D-吡喃葡萄糖苷(8-Hydroxygeraniol-1-β-D-glucopyranoside);D-甘露醇(D-man-nit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琥珀酸;β-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苷。日本学者大仓多美子〔35〕等人从肉苁蓉脂溶性部分分离得到2-二十九烷酮,二-(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盐,1-三十烷醇,三十烷酸,β-谷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琥珀酸以及D-甘露醇等一系列化合物。徐文豪〔9〕等人从中药肉苁蓉的正品原植物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Ma的干燥肉质茎中分离得到葡萄糖、蔗糖、甜菜碱、甘露醇、琥珀酸、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徐朝晖〔10〕等人从肉苁蓉中分得2,5-二氧-4-咪唑烷基-氨基甲酸、甘露醇、硬脂酸、β-谷甾醇、胡萝卜苷和甜菜碱。刘晓明〔12〕等人利用多种色谱技术,从肉苁蓉干燥肉质茎的70%乙醇提取物中,除分离鉴定了12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和2个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外还得到了芒柄花苷、尿囊素和半乳糖醇。宋志宏〔17〕等人从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个单萜类化合物:8-羟基香叶醇(8-hydroxygeraniol)。雷丽〔36〕等人从盐生肉苁蓉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香草酸、丁二酰亚胺、丁二酸(琥珀酸)、胡萝卜苷、2,5-二氧4-咪唑烷基-氨基甲酸和半乳糖醇,其中香草酸和丁二酰亚胺为肉苁蓉属中首次分得。陈晓东〔37〕等人还分析了其中所含的Ca、Mg、Zn、Cu、Mo、Po和P,其中铁、铜、锌、锰的含量比一般中药均高。此外,早年还报道从肉苁蓉中分得了肉苁蓉碱〔38〕。焦勇〔31〕等人对新疆产的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Y.C.Ma)水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得到两种白色晶体,经鉴定为N,N-二甲基甘氨酸甲酯和甜菜碱。

第2篇

1.1关于绿色化学的反应技术

所谓的绿化化学主要指的就是能够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同时也能够十分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化学工程。简单的一点来说主要是采用化学的技术以及方法来有效的减少或者是消除一些对于人类有害以及防治社会安全发展的不利的因素。绿色化学主要就是将污染从源头进行有效的消除,其中也包括了含有原子经济性以及高选择性的一些反应,同时绿化化学能够生产出来对于环境有利的一些材料,并且也能够经过回收废物进行循环利用的科学。

1.2关于新的分离技术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分离强化首先就是要对设备进行不断的强化,然而在对生产的工艺进行强化,进而从整体上来说就是只要能够将设备变小以及能量转化效率提高的技术变为化学的分离技术强化的结果。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更好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也是化学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但是,传统的化工分离技术主要是根据沸点的不同,把一些不同组成成分的物质进行分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于该项工作的不断研究,进而得出该项技术具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这项技术的研究对分子蒸馏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并且在理论方面也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说明。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解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且也渐渐的把信息技术引入到了分离技术的研究以及开发当中,进而在对热力学以及传递的性质进行的研究,对于分子模拟大大的提高了预测热力学的平衡等,因此在进行研究以及开发的过程中对于分离技术具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2在热传导过程中的研究进展以及方向

2.1关于微细尺度传热的研究

所谓的微细尺度主要是从空间尺度以及时间尺度微细的研究以及对传热学规律的研究,目前在传热学当中已经是成立了一个分支,并且其发展的前景也是十分的广阔。在物体的特征尺寸要大于载体离子的平均尺寸的时候,就是连续的介质便依然是成立的,然而因为尺度是微细的,并且以前的假设影响因素也将会随着发生着改变,进而将会导致流动以及传热的规律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当前随着纳米以及微米的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并且已经是受到了人们十分广泛的关注,在很多的领域当中也都在是围绕着微细尺度传热学进行不断的研究,并且已经是在不少的领域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比如在微型热管以及高集成的电子设备当中。

2.2关于强化传热过程中的研究

对于这项研究主要是从改进换热器的设备方面进行入手的,其研究开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传热的效率,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改进设备的持续对外放热,对于这项研究的改进主要是包括了传热材料以及生产工艺的改进,同时将传统的设计进度优化等内容。

2.3关于传热的理论研究

在最近的几年来,该项工作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在滴状冷凝在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但是一直到目前也没有能够得到实现。其主要的问题便是怎样的获得实现的滴状冷凝,以及如何的是冷凝的表面寿命得到延长。目前其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冷凝界面的性质,以及怎样才能够将冷凝应用到工业当中进行传染改造。在沸腾传热的过程中,其传热的方式不仅仅在机械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当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航天行业当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长期以来人们也一直对于液体出现核态沸腾的主要原因进行着不断的研究。

3结语

第3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1.1(口山)酮及(口山)酮苷孙洪发等[4]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五种(口山)酮成分,分别为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1,2-二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和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

孙洪发等[5]又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3种(口山)酮苷成分,分别为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其中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花锚苷)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去甲氧基花锚苷)为该属植物抗肝炎的两种有效成分。

张德等[6]采用元素分析(EA)、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分析方法首次从藏药花锚中分离得到两种针状结晶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1-hydroxy-3,7,8-trimethoxyxanthone)和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1,7-di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

高洁等[7]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分别为1,7-二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和1-羟基-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

1.2其它成分Rodrigaez等[8]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的黄酮类葡萄糖苷;高光跃等[9]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测出含有獐牙菜苦苷和当药苷;Dhasmana等[10]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和谷甾醇葡萄糖苷;Rodrigaez等[11]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二糖酯裂环烯醚萜。

2药理活性

花锚为藏蒙药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民族地区,目前对花锚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保肝降酶作用张经明等[12]采用花锚煎剂(含花锚苷)对CCl4造成的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表明,花锚苷可明显增加核糖核酸;药理实验证明,花锚中的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可增加核糖核酸,增加肝糖元,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是该植物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周富强[13]通过不同剂量西宁花锚对CCl4实验性肝损伤后肝糖元的含量的研究,发现西宁花锚对CCl4损伤后小鼠肝糖元的储存的恢复有一定的药效,可显著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马学惠等[14]在齐墩果酸防治CCl4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该药物能使血清GPT明显下降,肝内甘油三酯积累量减少;同时,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糖原蓄积增加,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宫新江等[15]的齐墩果酸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表明,齐墩果酸能抑制环磷酰胺所致的肝细胞上清液ALT,AST及LDH活力升高,肝细胞MTT值减小,说明齐墩果酸可抗环磷酰胺所致肝细胞损伤。

王晓峰等[16]采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以3H-胸腺嘧啶和3H-亮氨酸掺入的方法,研究经齐墩果酸预处理后的小鼠的肝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DNA及蛋白质合成,且合成速率明显增高,具有保肝作用。另外王晓峰等[17]报道齐墩果酸在对小鼠肝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直接作用时,小鼠血清样品与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分别作用后,谷丙转氨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说明齐墩果酸对谷丙转氨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2降血糖作用苗德田等[18]研究了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对化学性高血糖模型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柳占彪等[19]用齐墩果酸对高血糖大鼠治疗,结果发现单一的齐墩果酸具有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同时在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和血清胰岛素均有明显升高。

2.3抗炎作用戴岳等[20]采用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证实齐墩果酸对二甲苯与乙酸引起的小鼠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对角叉菜胶等多种致炎物引起的大量足垫肿胀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4抗氧化活性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洁等[7]在研究藏药花锚中(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时,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且该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显著抑制Fe2+-Cys诱导大鼠肝微粒体丙二醛的生成,有效降低肝微粒体膜的氧化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5其他作用椭圆叶花锚的干浸膏可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使降低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细胞免疫溶血活性提高到正常水平[21]。另有报道椭圆叶花锚全草的氯仿可溶部分(富含口山酮葡萄糖苷)具有抗阿米巴作用[22]。

3人工栽培

高原野生重要植物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培育地道地产中藏药材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保证中藏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花锚属与獐牙菜属植物等同属于藏茵陈类药物,被称为“藏药中的奇葩”,是治疗肝中毒、肝炎的最佳药物之一。但是这种药物资源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寒缺氧环境中,其再生周期较长甚至不能再生,藏茵陈供需矛盾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突出。

尽管野生椭圆叶花锚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医药特别是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领域,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藏药产业一度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造成过度的采挖及收购现象,特别是在植物生长阶段的花期大量采收导致资源量锐减,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对作为原料植物药的椭圆叶花锚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人工引种栽培为了解决藏茵陈类药材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经过3年的栽培与试验,成功地解决了以往藏茵陈种子萌发率低、出苗率低、人工栽培难以成活等关键技术问题。3种藏茵陈类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花锚人工种植成功,并通过鉴定。经过专家的监测和对比分析,这次人工栽培的3种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和芒果苷的含量基本接近于天然野生资源,川西獐牙菜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显著高于野生资源,人工条件下栽培藏茵陈类药用植物的质量及其本身的药用价值完全可以得到保证。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青海省椭圆叶花锚人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试验在该省也初见成效。陈桂琛等[23]对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的研究表明,栽培的椭圆叶花锚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等生长状况指标明显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学成分接近野生状态的水平,说明野生椭圆叶花锚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吉文鹤等[24]运用RP-HPLC建立了花锚中青兰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分析方法,为栽培花锚替代野生花锚入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栽培花锚中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的含量和在野生花锚中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别,可以初步证明栽培花锚可以替代野生花锚入药。纪兰菊等[25]在研究栽培花锚的品质能否代替野生花锚入药时,通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得出结论:同一产地的野生与栽培花锚药材色谱分离图叠加比较,显示了良好的相似度。证明栽培花锚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数量符合花锚药材的指纹特征,可以代替野生花锚药材入药。

3.3组织培养随着对花锚属植物药用成分不断深入的研究,药用潜力的挖掘,该属植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造成了该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日益匮乏且面临枯竭。该属植物的人工引种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行,但是,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对其的培育效率。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还有相当多的植物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离体培养技术。目前,花锚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仍然是个空缺。因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离体快繁技术的需求日渐增加,它也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4最佳采集时期

从生物量的角度考虑,花期的生物量高于果期,更高于其他时期。杨慧玲等[26]在研究不同地区和生长物候期藏药花锚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的含量变化实验中,比较了野生状态下不同海拔、栽培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花锚的齐墩果酸含量,为确定该药材的采收时期、不同地区药材的质量以及栽培地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发现花锚花期齐墩果酸含量最高,而幼苗期、蕾期和果期都低于花期的含量。因此,花期得到的药材最多质量也最好。

吉文鹤等[24]研究了花锚中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随着不同生长期的变化趋势,为药材的合理栽培和采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表明,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含量在营养期含量最高,从6~9月逐渐降低,从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角度考虑,6月份(营养期)为花锚的最佳采收期。

5结语

花锚属植物是藏蒙药中治疗肝炎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全草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属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等功效。在我国,该属植物药用历史较长,故具有很高的药理研究价值,特别是有关抗肝炎方面的研究显示出较大的市场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活性和调节体液免疫的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这些研究工作都亟待进一步的深入;另外对野生植物的过度采挖造成资源贫乏,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保全,孙启时,包巴根那.花锚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5):382.

[2]何廷农,刘尚武,吴庆如.中国植物志(第6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91.

[3]黄燕,郁韶明.16种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124.

[4]孙洪发,胡柏林,樊淑芬,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J].植物学报,1983,25(5):460.

[5]孙洪发,胡柏林,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苷[J].植物学报,1987,29(4):422.

第4篇

1.1特殊的教学对象

1)目前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他们渴望成功却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里想学习却又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2)基础课程的上课方式多为同专业、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多个班级的合班课,学生人数较多,化学基础知识层次不齐,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做到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加上学时数的压缩,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面临一些困惑和难题:听课效果不好、抄作业现象常有发生、考试结果不尽如人意、无法与后续专业课程衔接等等;3)非化学专业学生对化学基础课的学习较被动,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3].以某高校园艺专业为例,在大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分析化学”课程往往与英语及一些专业课程同时开课,相比而言,分析化学知识零碎,各类公式多,且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有枯燥无味之感,普遍反应记不住,因而缺乏兴趣,积极主动性不高,甚至出现畏惧心理;同时“重专业知识,轻基础知识”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与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是摆在大学基础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1.2繁杂的课程内容

“分析化学”学科在整个学习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由一系列分析方法所构成,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经典的化学分析法又可分为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仪器分析法主要有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等,其中每一种分析方法因响应信号机制不同还可进一步细分.不同的分析方法具有不同的原理、条件、仪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既相互联系又各自成体系,涉及的知识很广,并且还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各种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分析化学”学科的教学中营造一种活跃思维、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氛围,真正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3机械的实验教学

在实验设计方面,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多,综合设计的研究性实验较少[4],实验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与相关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并且多数实验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进行“照方抓药”,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走就能完成实验,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多,严重缺乏在方案设计、样品前处理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创造性锻炼.在实验授课方面,多数实验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解原理———学生接受,然后动手实验”的模式.教师“倾囊相授”,希望将所有的知识点都传授于学生,但与教师的教学热情相反,学生的积极性却往往不高,无动于衷,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与设计基本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缺乏对未知知识的探求精神以及独立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在实验操作方面,对于移液、称量等基本操作,虽然教师已详细讲解并演示,学生操作仍不规范,如在减量法称量时直接用手接触称量瓶,未用纸条和纸片;滴定时不注意观察标准溶液滴落点周围的颜色变化,却不时地抬头观察滴定管的读数;未进行半滴操作等.还有一些仪器较为精密、贵重,数量偏少,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有实验细节,再加上操作步骤较多,一些学生怕操作不当得不到理想的数据,只简单做一些辅助的配合工作,甚至站在旁边“冷眼观看”,基本上是学无所获.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目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相对比较机械.所以,如何建立新型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体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赋予学生更广阔、更自主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获得双丰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4单一的评价方式

多年来,“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课程最终成绩为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加权后的总评成绩.成绩高的学生可能是“临时抱佛脚”即考前几天突击复习的结果.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较好地考察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基础知识的储备情况,却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他们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方式.

2“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2.1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建设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可采取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增加图片、动画效果、视频等多样化的多媒体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并注重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衔接与联系,适时地把一些化学史、应用实例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认识到理论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对于食品类专业的学生,在讲解色谱分析法时,可介绍2008年我国发生的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进而向学生提出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和植物蛋白粉中的三聚氰胺,此外还可介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二噁英、苏丹红、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及奥运会期间兴奋剂的检测;针对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在介绍绪论“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应用性时,如果只是泛泛地说分析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其实并没有深刻的体会,这时可列举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分析化学家约翰•芬恩、田中耕一和库尔特•维特里希,紧接着介绍分析化学在他们熟知的领域,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讲授方法不但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析化学”课程在其所学专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性,进而参与到分析化学的科研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还应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并凸显主体”为研究突破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学生学得枯燥,教师教得艰难,大家都感到无所适从的局面,以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快乐学习”、“学会学习”,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学生参与的方式,先由教师提出分析任务,如水环境中As含量的测定、重要药物溶菌酶的测定[5]等,学生依据兴趣自由分组,先完成综述小论文,再由教师指导讨论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先是对这些分析任务产生浓厚兴趣,水环境中As的含量究竟是多少?国家标准允许的含量是多少?经常饮用超标水,会对当地人、畜产生怎样的不良后果?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准确测定的重要性.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As的测定方法有滴定分析法、原子吸收光度法、电分析方法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等,最后根据环境水样中As的含量范围及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资源,确定选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将课堂中学到的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及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为达到分析目的而应采取的分析化学专业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2.2优化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课程教材难度大、内容多、学时少,因此,教学改革首先要以优化教学内容为核心,重点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

1)对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和精简,压缩同其他基础课程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如氢离子浓度的计算等,这些在普通化学部分章节已经提到,可略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复习.

2)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应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在滴定分析法中,可精讲酸碱滴定法,包括滴定分析法的共性(基本原理、滴定曲线、突跃范围及影响因素、指示剂、终点误差和应用等),然后通过对比和归纳手段,讲解配位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在讲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时,可以给学生列举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光度方法,如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双缩脲法(Biuret法),并将这些方法和之前学习的凯式定氮法相比较,使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通过这样前后知识的贯通融合,达到了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触类旁通的作用,不但大大节约了课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对于仪器分析内容,应把握教学重点,理清知识主线,突出方法间的联系与区别[6].仪器分析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响应信号与被测物性质(与结构有关)、浓度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让学生彻底理解并掌握“利用峰位置可进行定性分析,峰高或峰面积可进行定量分析”这一基本规律.在三大类分析中(包括光谱分析、电分析和色谱分析),利用各自的峰位置可推断被测物的结构信息,而峰面积或峰高则可以反映被测物的含量或浓度信息.这种讲授方法会使学生对仪器分析知识有一整体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这样不仅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4)将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引入课堂教学.徐光宪院士指出,应把21世纪分析化学生龙活虎、立体多维的形象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极大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课程进度,适度地把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动态介绍给学生,注重知识面的补充和延伸.例如,在讲解分光光度法时,可引进现今发展最为迅速的碳纳米材料.碳材料的基本组成元素虽然相同,但由于这些元素的空间排布不同继而可形成不同的形态,有零维的碳点、一维的碳纳米管、二维的石墨烯等,不同的碳材料在紫外-可见光区域有不同的吸收峰,根据吸收峰(尤其是最大吸收波长)的位置可进行定性分析,区分不同的碳材料,根据吸光度的大小可进行定量分析,确定碳材料的浓度或含量.同时可利用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进一步确定碳材料内部的精确结构,用共聚焦显微成像仪可观察其在细胞内的成像情况,为将其进一步应用在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另外,对于现代分析化学中单细胞实时分析、单分子检测等前沿技术,可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最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如中文的CNKI和英文的WebofScience)追踪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这样不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3强化实验环节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起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不仅能使学生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如何使学生的实验效率最大化,用“心”体会实验内容,一直是“分析化学”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不断追求的目标.最近几年,有关实验教学的改革如火如荼,笔者所在的学校也积极响应号召,针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1)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保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的练习,使学生规范地掌握基础实验的分析方法和操作要领.除此之外,增加一些与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的选择注重各专业的通用性,如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日用卫生纸中荧光增白剂的检测,并让学生自行提供样品.这些实验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在文献检索、实验方案设计、样品前处理、仪器操作及用计算机软件处理数据等方面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2)在实验讲授和学生的操作训练方面,摒弃教师“一切包办”的理念和“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对于分析天平、滴定管等常规仪器,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对每一项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操作规范、操作要点和技巧、注意事项及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等)边讲边示范,让学生先在感官上对基本操作技能有初步的印象,然后再通过大量的独立操作练习得以强化;对于一些涉及到精密贵重仪器的实验内容,可采用“虚拟实验”的方式,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仿真动画教学,将仪器工作原理和实验过程通过三维虚拟动画的模式直观展现出来,教师要适时地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与引导,尽可能提示操作可能出错的地方以及出错所导致的不良结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少实验中由于操作不当等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2.4科学评价学生成绩

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创新人才,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价方式.基于此,要改变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做法,强化对学习过程、学习能力的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均采用结构评分来组成课程的总成绩,即总成绩=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60%)综合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其中平时成绩改变以往所用的点名或签到次数计算的方式,而是通过对学生在课前预习、随堂练习、课堂讨论及课后复习的总体表现来确定;实验成绩采用综合评定标准,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纪律清洁四部分,学生编造实验数据及结果的不良风气得以纠正.实践证明,这种成绩评定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三基”知识的掌握情况,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吴茱萸化学成分吴茱萸碱正十八烷醇二十七烷醇

Abstract:ObjectiveToisolateandelucidatetheconstituentsofEvodiarutaecarpa.MethodsVariouschromatographictechnologieswereusedtoseparateandpurifytheconstituents.Theirstructureswereidentifiedonthe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andspectraldata.ResultsFivecompoundswereisolatedfrom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andidentifiedasevodiamine(Ⅰ),β-sitosterol(Ⅱ),quercetin(Ⅲ),1-octadecanol(Ⅳ),n-heptacosylalcohol(Ⅴ).ConclusionItisthefirsttimetofindcompound(Ⅳ)andcompound(Ⅴ)inthisplant.

Keywords:Evodia;ChemicalConstituents;Evodiamine;1-octadecanol;N-heptacosylalcohol

黔产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干燥近成熟的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温中散寒、疏肝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症的治疗[1]。现代医学亦证明吴茱萸有镇痛、安神、抗菌和抗缺氧等药理作用,是中成药“吴茱萸汤”和“左金丸”的主要成分[2]。

贵州作为我国四大中药产区之一,具有丰富的药用资源。本实验从开发利用资源的角度,开展了黔产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为其质量控制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黔产吴茱萸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即吴茱萸碱、β-谷甾醇、槲皮素、正十八烷醇、正二十七烷醇,其中正十八烷醇和正二十七烷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仪器与试剂

核磁共振波谱仪:INOVO400MHz(美国Varian公司),以TMS为内标;XT2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计未校正,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质谱仪:HPMS5973(美国HP公司);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BruckerVector22(德国Brucker公司);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硅胶(200~300目)均为中国青岛海洋化工集团公司生产。药材于2006-09采自贵州省贵阳市,经陈华国讲师鉴定为吴茱萸Evodiarutaecarp(juss.)Benth.的果实,标本保存在贵州师范大学天然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中心。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和分离黔产吴茱萸干燥果实4kg,85%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至基本无醇味。加入适量水分配,用氯仿萃取,所得氯仿部分经硅胶柱并以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氯仿-甲醇为溶剂系统反复柱层析得到5个化合物,其中Ⅰ(5g),Ⅱ(591mg),Ⅲ(63mg),Ⅳ(82mg),Ⅴ(39mg)。

2.2结构鉴定

2.2.1化合物Ⅰ黄色粉末,mp.278~280℃(氯仿),1H-NMR(400MHz,DMSO-d6):11.09(N-H,br,s,H-1),8.33~6.14(8H,m),4.65(1H,dd,J=4.4,12.6Hz,H-5b),3.20(1H,dt,J=4.4,12.6Hz,H5a),2.90(1H,dt,J=5.6,11.6Hz,H-6b),2.81(1H,dd,J=4.4,13.6Hz,H-6a),2.88(3H,s,Me-14),13C-NMR(DMSO-d6):164.3(C-21),148.8(C-15),136.5(C-13),133.5(C-17),130.7(C-2),128.0(C-19),126.0(C-8),121.9(C-11),120.3(C-18),119.3(C-20),118.9(C-10),118.3(C-9),117.5(C-16),111.7(C-12),111.5(C-7),69.8(C-3),40.9(C-5),19.5(C-6),36.5(Me);EIMS(m/e):301(M+),288,274,169,161,143,134.以上数据与文献[3]报道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吴茱萸碱(evodiamine)。

2.2.2化合物Ⅱ

白色针状晶体,mp.137~138℃(氯仿),Lie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EI-MS(m/e):414(M+),396((M+-18),381,367,354,342,329,303,273,255,231.以上数据与文献[4]报道基本一致,通过薄层层析检测Rf值与β-谷甾醇标准品一致,混和熔点不下降,故鉴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

2.2.3化合物Ⅲ

黄色粉末,mp.313~314℃(甲醇),盐酸-镁粉反应显红色,FeCl3反应显乌绿色,1H-NMR(400MHz,DMSO-d6):12.51(1H,s,OH-5),10.83(1H,s,OH-7),9.64(1H,s,OH-3),9.41(1H,s,OH-4′),9.34(1H,s,OH-3′),7.69(1H,s,H-2′),7.56(1H,dd,J=2.0,8.2Hz,H-6′),6.89(1H,d,J=8.8Hz,H-5′),6.42(1H,s,H-8),6.20(1H,s,H-6),EI-MS(m/e):302(M+),285,274,257,245,229,217,153,137,69,55,43.以上数据与文献[5]报道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槲皮素(quercetin)。

2.2.4化合物Ⅳ

白色粉末,mp72~73℃(氯仿),1H-NMR(400MHz,CDCl3):3.62(2H,t,CH2OH),1.55~1.61(4H,m),1.25(36H,s),0.88(3H,s),EI-MS(m/e):252(M+-18),224,196,182,168,153,139,125,111,97,83,69,55,43.以上数据与文献[6]报道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十八烷醇(1-octadecanol)。

2.2.5化合物Ⅴ

白色粉末,mp75~76℃(丙酮),1H-NMR(400MHz,CDCl3):3.62(2H,t,CH2OH),1.53~1.60(4H,m),1.25(54H,s),0.88(3H,s),EI-MS(m/e):378(M+-18),364,350,196,182,168,153,139,125,111,97,83,69,55,43.以上数据与文献[7]报道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二十七烷醇(n-heptacosylalcohol)。

3讨论

目前对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碱部分,而非生物碱部分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报道的5个化学成分中,有4个为非生物碱,其中有2个化学成分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为黔产吴茱萸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部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胡熙明.中华本草,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26.

[2]王奇志,梁敬钰.吴茱萸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的研究近况[J].中草药,2004,35(8):附7.

[3]张虎,杨秀伟,崔育新,等.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去氢吴茱萸碱NMR信号全指定[J].波谱学杂志,1999,16(6):563.

[4]廖琼峰,谢社平,陈晓辉,等.陆英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6,29(9):916.

[5]于德泉,杨峻山.分析化学手册,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1.

第6篇

【关键词】新疆鹿蹄草;化学成分

ChemicalConstituentsofPyrolaxinjiangensis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onstituentsofPyrolaxinjiangensis..MethodsSeparationandpurificationwereperformedonsilicagelCCandsephadexLH-20.Theirstructureswereestablishedonthebasisofphysicochemicalandspectralanalysis.ResultsFivecompoundswereisolatedandidentifiedasPyrolin(Ⅰ),Isoquercitrin(Ⅱ),Pirolatin(Ⅲ),Monotropein(Ⅳ),renifolin(Ⅴ),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secompoundsareisolatedfromPyrolaxinjiangensisforthefirsttime.

Keywords:PyrolaxinjiangensisY.L.Chou;Chemicalconstituents

新疆鹿蹄草PyrolaxinjiangensisY.L.Chou为鹿蹄草科鹿蹄草属植物,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及阿尔泰山脉,是新疆民族药常用药材[1]。该属植物共有三十余种,我国产27种3变种,较为集中的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和东北部[2]。《中国药典》中收载的中药鹿蹄草是鹿蹄草或普通鹿蹄草的干燥全草,其性温,味甘、苦,具有祛风除湿、强壮筋骨、补虚益肾、收敛止血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肾虚盗汗,筋骨酸软,虚弱咳嗽,外伤出血。哈萨克民间用新疆鹿蹄草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对冠心病、高血压病以及由其引发的心痛、胸闷、心悸等有特效。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表明新疆鹿蹄草的70%乙醇提取物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实验对新疆鹿蹄草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从中得到五个化合物,通过化学和光谱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鹿蹄草素(Ⅰ),异槲皮苷(Ⅱ),鹿蹄草苷(Ⅲ),水晶兰苷(Ⅳ),肾叶鹿蹄草苷(Ⅴ),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新疆鹿蹄草中获得。

1仪器与材料

Yanaco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FTS165型红外光谱仪(美国PerkinElmer公司生产),EI-MS和FABMS用ZABHS型质谱仪,Varianinova400型核磁共振仪(TMS作内标)。柱色谱硅胶(200300目)和薄层色谱硅胶GF254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sephadexLH20为Pharmacia公司产品。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药材购自新疆阿勒泰,由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沈观冕研究员鉴定为新疆鹿蹄草PyrolaxinjiangensisY.L.Chou。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与分离

取新疆鹿蹄草干燥全草3.5kg粉碎,用70%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浸膏848g。将浸膏分散于水中,依次用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取正丁醇部位63g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以氯仿-甲醇(100∶0~0∶100)梯度洗脱,每500ml为1个流份,合并成分相似流份,再经反复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LH20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Ⅰ(69mg),Ⅱ(120mg),Ⅲ(19mg),Ⅳ(45mg),Ⅴ(15mg)。

2.2结构鉴定

2.2.1化合物Ⅰ无色片状结晶(氯仿),分子式:C7H8O2;mp126-127℃;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显阳性;IRνKBrMaxcm-1:3320,1615,1600,1490,1380,1190;EI-MS(m/z):124[M]+,107,95,77,57,43;1H-NMR(DMSO-d6):8.61(1H,s,OH),8.53(1H,s,OH),6.57(1H,d,J=8.1Hz,H-6),6.50(1H,d,J=2.0Hz,H-3),6.41(1H,dd,J=1.8Hz,8.1Hz,H-5),2.05(3H,s,2-CH3);13C-NMR(DMSO-d6):149.52(C-1),147.73(C-4),124.41(C-2),117.20(C-3),115.12(C-6),112.63(C-5),16.13(2-CH3)。根据以上数据并参照文献报道[3],鉴定为鹿蹄草素。

2.2.2化合物Ⅱ黄色粉末(甲醇),mp231~233℃;分子式:C21H20O12;盐酸镁粉反应显红色,molish反应显阳性;IRνKBrMaxcm-1:3340(OH),1654(C=O),1602,1498(Ar);FAB-MS(m/z):487[M+Na+];1H-NMR(DMSO-d6):12.61(s,-OH),7.61(1H,dd,J=1.6Hz,8.4Hz,H-6'),7.48(1H,d,J=1.8Hz,H-2'),6.76(1H,d,J=8.4Hz,H-5'),6.34(1H,d,J=2.4Hz,H-8),6.15(1H,d,J=2.4Hz,H-6),5.31(1H,d,J=8.1Hz,H-1″).3.3~3.65(5H,m,H一2″~6″);13C-NMR(DMSO-d6):178.43(C-4),165.02(C-7),162.18(C-5),157.20(C-9),l57.15(C-2),149.53(C-4′),145.77(C-3′),134.30(C-3),123.07(C-6′),122.12(C-l′),116.94(C-5′),116.24(C-2′),104.83(C-l0),99.60(C-6),94.55(C-8),102.74(C-l″),72.30(C-2″),74.13(C-3″),68.95(C-4″),76.84(C-5″),61.01(C-6″),根据以上数据并参照文献报道[4],鉴定为异槲皮苷。

2.2.3化合物Ⅲ白色针状结晶(甲醇),mp165~167℃;分子式:C23H34O8;IRνKBrMaxcm-1:3340-3100,2916,1507,1205,1028;FAB-MS:461[M+Na]+;1H-NMR(CD3OD):6.95(1H,s,H-3),6.60(1H,s,H-6),5.37(1H,qt,J=6.7Hz,1.2Hz,H-2′),5.31(1H,t,J=7.2Hz,H-6'),4.80(1H,d,J=8.1Hz,H-1″),4.12(2H,s,2H-8′),3.3~3.75(7H,m,H-2″~6″,2H-1'),1.98~2.30(4H,m,2H-5',2H-4′),2.16(3H,s,5-CH3),1.76(3H,d,J=2.1Hz,7′-CH3),1.73(3H,s,3′-CH3);13C-NMR(CD3OD):151.45(C-4),149.64(C-1),136.22(C-3′),135.52(C-7′),130.92(C-2),128.41(C-2′),124.52(C-6′),123.37(C-5),120.08(C-6),116.39(C-3),61.34(C-8'),40.88(C-4'),28.57(C-1'),27.11(C-5'),21.31(7'-CH3),16.20(3'-CH3)),15.90(5-CH3),104.08(C-1″),75.05(C-2″),77.84(C-3″),71.51(C-4″),78.12(C-5″),62.70(C-6″)。根据以上数据并参照文献报道[5],鉴定为鹿蹄草苷。

2.2.4化合物Ⅳ无色针状结晶(甲醇),mp170-172℃;分子式:G6H22O11;IRνKBrMaxcm-1:3460-3000(OH),3000-2450(COOH),1702(C=O),1647(C=C);FAB-MS:413[M+Na]+;1H-NMR(DMSO-d6):7.32(1H,d,J=1.2Hz,H-3),6.11(1H,dd,J=2.5Hz,6.0Hz,H-6),5.53(1H,d,J=1.8Hz,H-1),5.48(H,dd,J=1.8Hz,6.0Hz,H-7),4.67(1H,d,J=7.5Hz,H-1'),3.3~3.70(8H,m,H-2'~6',5,10),2.59(1H,dd,J=2.0Hz,8.5Hz,H-9);13C-NMR(DMSO-d6):170.50(C-11),151.17(C-3),137.23(C-7),132.08(C-6),109.36(C-4),93.93(C-1),84.77(C-8),66.24(C-10),43.52(C-9),36.25(C-5),98.40(C-1'),73.13(C-2'),76.41(C-3'),70.26(C-4'),77.12(C-5'),61.24(C-6')。根据以上数据并参照文献报道[6,7],鉴定为水晶兰苷。

2.2.5化合物Ⅴ无色针状结晶(甲醇),mp231~233℃;分子式:C18H24O7;RνKBrMaxcm-1:3350,1610,1513,1451,1205;FAB-MS:353[M+1]+;1H-NMR(CD3OD):6.61(1H,s,H-6),5.60(1H,m,H-3),4.78(1H,d,J=7.6Hz,H-1'),4.16(2H,s,2H-1),3.37~3.78(5H,m,H-2'~6'),3.28(2H,m,2H-4),2.30(3H,s,7-CH3),1.81(3H,s,2-CH3);13C-NMR(CD3OD):151.80(C-5),146.71(C-8),132.65(C-8a),130.87(C-2),130.07(C-7),120.70(C-4a),118.49(C-3),114.97(C-6),31.02(C-1),26.08(C-4),23.61(2-CH3),17.40(7-CH3),105.70(C-1'),75.61(C-2′),77.82(C-3′),71.45(C-4′),78.01(C-5′),62.79(C-6′)。

根据以上数据并参照文献报道[8],鉴定为肾叶鹿蹄草苷。

3讨论

文献报道的对鹿蹄草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鹿蹄草P.calliantha.H.Andres和普通鹿蹄草P.decorateH.Andre。从本次实验结果可见,新疆鹿蹄草中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与以上两种鹿蹄草属植物相同,本研究对维吾尔医中把新疆鹿蹄草作为常用药材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新疆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新疆植物志,第4卷[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2.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56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周玉波,李洪侠,王金辉,等.绿花鹿蹄草中的化学成分[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6):11.

[4]易醒,石建功,周光雄,等.青钱柳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43.

[5]InouyeH,InoueK.Structureofrenifolinandreconfirmationofthestructureofpirolatin[J].Phytochemistry,1985,24(8):1857.

[6]JensenHD,KrogfeltKA,CornettC,etal.HydrophiliccarboxylicacidsandiridoidglycosidesinthejuiceofAmericanandEuropeanCranberries,LingonberriesandBlueberries[J].JAgricFoodChem,2002,50(23):6871.

第7篇

泥胡菜全草20kg,粉碎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提取液浓缩得浸膏2.0kg。浸膏悬浮于水中,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正丁醇萃取部分经反复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LH20纯化得化合物1(14mg),2(18mg),3(21mg),4(17mg)。

2仪器与材料

药材于2003年采自江西省九江县,经江西九江森林植物研究所谭策铭研究员鉴定为泥胡菜(HemisteptalyrataBunge)。FisherJohns型显微熔点仪(温度未校正),PerkinElmer241型旋光仪,AutospecUltimaETOF质谱仪,INOVA500核磁共振仪。柱色谱硅胶、薄层色谱硅胶板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SephadexLH20为Pharmacia公司产品。

3结构鉴定

化合物1:白色粉末,mp195~197℃。FABMSm/z:395[M+Na]+;1HNMR(DMSOd6,500MHz)δ:6.72(2H,s,H3,5),6.45(1H,d,J=16.0Hz,H7),6.33(1H,dt,J=16.0、5.0Hz,H8),4.09(2H,t,J=5.0Hz,H9),3.76(6H,s,OCH3),4.90(1H,d,J=7.5Hz,H1′);13CNMR(DMSOd6,125MHz)δ:128.4(C1),152.7(C2,6),104.4(C3,5),132.6(C4),133.8(C7),130.1(C8),60.9(C9),56.3(OCH3),102.5(C1′),74.1(C2′),76.5(C3′),69.9(C4′),77.2(C5′),61.4(C6′)。根据以上数据及文献[8],鉴定为紫丁香苷。

化合物2:无色针晶,mp190~192℃。FABMSm/z:309[M+Na]+;1HNMR(DMSOd6,500MHz)δ:7.35(1H,d,J=7.5Hz,H3),6.98(1H,t,J=7.5Hz,H4),7.18(1H,t,J=7.5Hz,H5),7.08(1H,d,J=7.5Hz,H6),3.28(2H,m,H7),4.75(1H,d,J=7.5Hz,H1′);13CNMR(DMSOd6,125MHz)δ:154.7(C1),131.6(C2),127.2(C3),121.7(C4),127.7(C5),114.8(C6),58.2(C7),101.4(C1′),73.4(C2′),76.5(C3′),69.8(C4′),77.1(C5′),60.8(C6′)。根据以上数据及文献[9],鉴定为水杨苷。

化合物3:白色粉末,mp234~235℃。EIMSm/z:130(100,M+CO),115(80),87(75),70(43),60(35);1HNMR(DMSOd6,500MHz)δ:10.25(1H,brs,NH1),8.04(1H,s,NH3),5.24(1H,d,J=8.5Hz,H4),6.89(1H,d,J=8.5Hz,NH6),5.79(2H,s,NH28);13CNMR(DMSOd6,125MHz)δ:156.8(C2),62.5(C4),173.6(C5),157.4(C7)。根据以上数据及文献[10],鉴定为尿囊素。

化合物4:白色粉末,mp205~206℃。FABMSm/z:377[M+Na]+;1HNMR(DMSOd6,500MHz)δ:1.76(2H,m,H2),5.06(1H,dt,J=8.5,4.0Hz,H3),3.55(1H,m,H4),3.92(1H,m,H5),1.97(2H,m,H6),7.02(1H,d,J=2.0Hz,H2′),6.75(1H,d,J=7.0Hz,H5′),6.96(1H,dd,J=7.0,2.0Hz,H6′),7.40(1H,d,J=16.5Hz,H7′),6.13(1H,d,J=16.5Hz,H8′);13CNMR(DMSOd6,125MHz)δ:73.4(C1),37.2(C2),70.8(C3),70.3(C4),68.0(C5),36.2(C6),174.9(C7),125.6(C1′),114.7(C2′),145.5(C3′),148.3(C4′),114.2(C5′),121.3(C6′),144.9(C7′),115.7(C8′),165.7(C9′)。根据以上数据及文献[11],鉴定为绿原酸。

【摘要】目的研究泥胡菜的化学成分。方法对泥胡菜全草的95%(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色谱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紫丁香苷,水杨苷,尿囊素,绿原酸。结论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泥胡菜;化学成分;紫丁香苷;水杨苷;尿囊素;绿原酸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Hemisteptalyrata.MethodsTheentireplantswerefirstextractedby95%ofethanol,thenextractedbypetroleumether,chloroform,ethylacetateandnbutanol,respectively.TheresiduefromnbutanolextractionwaspurifiedonsilicagelcolumnchromatographandSephadexLH20column,respectively.StructuresofthepurifiedcompoundswereelucidatedbyMSandNMR.ResultsFourcompoundswereisolatedandidentifiedassyringin(1),salicin(2),allantoin(3)andchlorogenicacid(4).ConclusionCompounds1to4wereisolatedfromthisplantforthefirsttime.

Keywords:Hemisteptalyrata;chemicalconstituents;syringin;salicin;allantion;chlorogenicacid

泥胡菜(HemisteptalyrataBunge)为菊科泥胡菜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祛瘀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痔漏、痈肿、疔疮、外伤出血和骨折等[1]。文献[2-4]报道的从泥胡菜中分离得到的成分主要为黄酮、甾醇和木脂素等化合物。作者曾对其95%(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的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5-7]。本研究报道从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的4个化合物:紫丁香苷(1),水杨苷(2),尿囊素(3),绿原酸(4),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58.

[2]黄本东,缪振春.泥胡菜化学成分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1991,6(1):1.

[3]任玉琳,杨峻山.中药泥胡菜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2001,36(10):746.

[4]任玉琳,杨峻山.中药泥胡菜化学成分的研究(一)[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6):405.

[5]邹忠杰,杨峻山,鞠建华.泥胡菜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812.

[6]邹忠杰,鞠建华,杨峻山.泥胡菜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102.

[7]邹忠杰,杨峻山,鞠建华.泥胡菜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6,37(9):1303.

[8]ZHANGYY,GUOYZ,AGETAH,etal.StudiesontheconstituentsofaeriaIpartsofScutellariaplanipes[J].JChinPharmaSci,1998,7(2):100.

[9]马天波,李孟广,李军林,等.毛白杨叶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87,18(3):105.

第8篇

【关键词】通光散;C21甾体苷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通光散Marsdeniatenacissima是萝藦科牛奶菜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也有分布。其藤茎又名乌骨藤,其味苦,性微甘、凉,入肺、胃、膀胱经;具有消炎、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散结止痛等功效。以通光散为主要原料制备而成的中药消癌平,临床用于治疗肝癌、胃癌等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疗效较好。现对通光散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综述如下。

1化学成分研究

1.1C21甾体苷类C21甾体苷类化合物是通光散中研究最多的成分,也是其主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从该植物的藤茎及种子中分离出50多种C21甾体苷类,含有多种β去氧糖。糖链主要连接在苷元的3位。主要有6种不同结构的苷元:Ⅰ,Ⅱ,Ⅲ,Ⅳ,Ⅴ和Ⅵ。见表1。

1.2其它成分[9]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两个环醇:牛奶菜醇和二氢牛奶菜醇[9]。三个萜类化合物13(31,32dimethyl30methylene21αδacetoxytetradecanyl)29methylperhydrophenanthr1,3diene[17]、齐墩果18烯3乙酯和a香树脂醇乙酸酯。此外还有琥珀酸、硬脂酸、棕榈酸、二糖cymaroside等[18]成分。

2药理活性研究

2.1抗肿瘤活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通光散所含C21甾体苷类和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通光散提取物对多种恶性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罗思齐等[3]测试了6种从通光散中分离得到的C21甾体苷元对KB,KB-VI,P338细胞株的毒性,只有化合物10,11和52对小鼠KB-VI细胞有弱的细胞毒活性,它们的ED50分别为4.1,2.5和3.4μg/ml。

应用MTT法观察通光散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上大孔树脂后的95%乙醇洗脱部分和乙醚萃取部位对人骨肉瘤细胞Saos-2,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肝癌细胞Bel-7404等的体外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通光散对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显示不同的敏感性,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其中对人骨肉瘤细胞和人肝癌细胞的作用较强,而对人胃癌细胞作用相对较弱。

用通光散提取物制备的消癌平口服液以20,10,5g生药/kg剂量对小鼠灌胃给药,发现消癌平口服液对小鼠体内移植的S180、胃癌、P388有明显抑制作用[19]。

李茂全等[20]研究了消癌平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体外抑制试验结果显示其对SGC-7901胃癌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药物作用7d后的IC50为21mg/ml。采用不同浓度消癌平抑制用胃癌细胞株移植后的昆明种小鼠体内肿瘤,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消癌平能抑制SGC-7901胃癌细胞株的生长,对G1期细胞有明显的阻断作用,使瘤体细胞主要停留在G1期。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结果表明消癌平能诱导癌细胞向正常细胞转换。

孙珏等[21]采用MTT比色法和放射免疫法观察消癌平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Bet-7404细胞、HepG2细胞的作用,以及对人肝癌细胞甲胎蛋白(AFP)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消癌平对上述肝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显著降低AFP的分泌,提示消癌平在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同时,能使AFP分泌量降低,可能使肝癌细胞向正常方向分化。

2.2平喘作用用组胺喷雾引喘法,豚鼠通光散苷100mg/kg腹腔注射,有一定的平喘作用。家兔静脉注射60mg/kg,能对抗组胺引起的气管痉挛松弛,还能减弱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肠管收缩。苦味甾体酯苷100~150mg/kg,腹腔注射能预防因组胺喷雾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一定的平喘作用;离体豚鼠支气管灌注,对痉挛状态的支气管有解痉作用;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74mg/kg。

2.3降压作用苦味甾体酯苷对离体兔耳血管灌注有直接扩张血管作用。麻醉犬静脉注射通光散苷有短暂、轻度的降压作用,无快速耐受现象,其降压似与中枢无关,离体兔耳血管灌流实验表明,它能直接扩张血管

2.4其他作用本品能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其抗癌作用的实现可能不是通过细胞毒,而是通过加强机体免疫力来达到抗癌效果。此外,尚有止痛、解毒、保肝利尿、恢复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后白细胞下降作用。通光散总苷对肺炎双球菌和流感杆菌有抑制作用。

表1通光散中的C21甾体苷类化合物(略)

3结语

通光散对胃癌、肝癌、肺癌临床疗效显著,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也较多,但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结合研究报道还比较少,其抗肿瘤的活性成分还没有明确,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仁洲,杨崇仁,周俊.通光藤苷元甲、乙和丙的结构[J].云南植物研究,1980,3(3):271.

[2]S.Miykawa,K.Yamaura,K.Hayashi,etal.FiveglycosidesfromtheChinesedrug"TONG-GUANG-SAN":thestemsofM.tenacissima[J].Phytochem,1986,25(12):2861.

[3]S.Q.Luo,L.Z.Lin,G.A.Cordell,etal.PolyoxypregnanesfromM.tenacissima[J].Phytochem,1993,34(6):1615.

[4]蒋毅,罗思齐.通光藤中新C21-甾体甙的化学结构研究[J].中国医药杂志,1996,27(9):391.

[5]陈纪军,张壮鑫,周俊.通光藤甙F,G,H和I结构[J].云南植物研究,1999,21(3):369.

[6]J.Deng,Z.X.Liao,D.F.Chen.MarsdenosidesA-H,polyoxypregnaneglycosidesfromM.tenacissima[J].Phytochem,2005,66(9):1040.

[7]J.Deng,Z.X.Liao,D.F.Chen.ThreenewpolyoxypregnaneglycosidesfromM.tenacissima[J].HelveticaChemActa,2005,88(10):2675.

[8]S.X.Qiu,S.Q.Luo,L.Z.Lin,etal.FurtherPolyoxypregnanesfromM.tenacissima[J].Phytochem,1996,41(5):1385.

[9]邢旺兴,陈斌,宓鹤鸣,等.通光藤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1148.

[10]邢旺兴,陈斌,宓鹤鸣,等.通光藤中两个新C21甾体苷类成分[J].药学学报,2004,39(4):272.

[11]罗思齐,徐光漪,易大年,等.通光藤中一个新C21甾族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测定[J].化学学报,1982,40(4):321.

[12]周俊,杨崇仁,杨仁洲.通光藤苷元甲的化学结构[J].植物学报,1980,22(1):67.

[13]J.Deng,Z.X.Liao,D.F.Chen.TwonewC21steroidsfromM.tenacissima[J].ChinChemLett,2005,16(4):487.

[14]S.Singhal,M.P.Khare,A.Khare.Cissogenin,apregnanegeninfromM.tenacissima[J].Phytochem,1980,19(11):2427.

[15]S.Singhal,M.P.Khare,A.Khare.Tenasogenin,apregnaneesterfromM.tenacissima[J].Phytochem,1980,19(11):2431.

[16]S.Singhal,G.Mittal,M.P.Khare,etal.ChemicalconstituentsofM.tenacissima:structureofanewgenindrevogenin-Q[J].IndianJChem,1980,19B(3):178.

第9篇

糯稻根来自于桂林市郊。硅胶G(青海海洋化工厂生产),阳离子交换树脂732#(上海树脂厂生产)。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谱,氨基酸分析仪的实验测定均为广西分析测试中心和广西师范大学代测。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与分离糯稻根3.0kg,用水煎煮3次,1h/次。合并滤液为A,药渣为B,将A浓缩至3000ml,加无水乙醇至含醇量达70%,放置24h,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滤液上阳离子交换树脂柱,用不同浓度的氨水洗脱,直到洗脱液无茚三酮反应为止。分别得到16种成分。B用80%乙醇回流提取3次,1h/次,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得M,将M上聚酰胺柱,用H2O、不同浓度的乙醇洗脱,分别得到M1~M55个成分。

2.2TLC鉴定

2.2.1氨基酸TLC鉴定将样品溶于蒸馏水中(1mg/ml),制成供试液。另将各种氨基酸标准品分别用蒸馏水溶解,制成对照品溶液(1mg/ml)。吸取供试液与对照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20cm×20cm),以正丁醇-甲醇-水(75∶15∶10)展开,展距19cm,0.2%茚三酮显色,与对照品比较,供试品中的氨基酸与对照品的斑点一致。Rf值分别为:组氨酸Rf0.01,赖氨酸Rf0.02,丝氨酸Rf0.14,脯氨酸Rf0.15,苏氨酸Rf0.17,谷氨酸Rf0.24,精氨酸Rf0.26,门冬氨酸Rf0.27,甘氨酸Rf0.29,酪氨酸Rf0.30,丙氨酸Rf0.34,缬氨酸Rf0.40,蛋氨酸Rf0.45,苯丙氨酸Rf0.49,异亮氨酸Rf0.50,亮氨酸Rf0.59。见图1。

2.2.2糖的TLC鉴定将水提液与对照品葡萄糖、果糖,分别点于同一硅胶硼酸板上(5cm×20cm),以正丁醇-醋酸-水4∶1∶5(上层)展开,展距15cm,α-萘酚浓硫酸显色,与对照品比较,供试品与对照品的斑点一致。

2.3黄酮类波谱学鉴定M5:黄色针晶,m.p274~276℃,HCl-镁粉反应阳性,Molish反应阴性,UV[λ]MeoHmax:396、266,IRυKBrcm-1:3359(OH)、1659、1613(α、β-不饱和酮)、1600、1509(芳环)、1380、1175。1H-NMR(100MHz、CD3COCH3,TMS,δPP):8.14(2H,d,J=9Hz,2ˊ,6ˊ-H)、7.00(2H、d、J=9Hz、3ˊ,5ˊ-H)、6.49(1H、d、J=2.58Hz、8-H)、6.29(1H、d、J=2.6Hz、6-H)、3.11(4Hbr,OH加H2O消失)。综上分析M5的结构为山萘酚。

2.4氨基酸分析仪鉴定结果见图2。

3讨论

糯稻根来源广泛,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经研究表明,根部含有各种氨基酸成分,作为氨基酸的天然资源是极为丰富的。

将糯稻根的有效成分研制为产品应用于临床或者研制成食品保健品,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药理实验表明,糯稻根的水煎液有明显的滋阴、保肝作用。

M1,M2,M3,M4单体的结构鉴定待进一步研究。

致谢:氨基酸、黄酮单体成分测定分别由广西分析测试中心和广西师范大学协助测定,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冉先德.中华药海[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2238.

[2]谭文界.糯稻根的化学成分[J].中草药,1980,11(10):440.

[3]唐爱莲.糯稻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J].北方药学,2006,3(2):1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