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徒步协会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25 09:13: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徒步协会工作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徒步协会工作计划

第1篇

公共服务中心(社区办)在社区党工委的领导下,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上半年工作内容作以汇报:

一、社会组织活动开展情况

现有37家社会组织在孵化园申请备案,2016年新入驻的社会组织共计8家,其中11家社会组织将在2016年11月26日备案到期。在培育过程中通过合并整合的方式优胜劣汰,把服务开展较好的组织提前评估考核,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出壳,服务社会。

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功能,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动员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各志愿团队延续现有的志愿服务内容,每周二、四的心理辅导,每周四下午的义剪活动,截止到2015年底,共服务居民123户,受益人数200余人次;团队及个人心理辅导22场次;英语兴趣课堂共授课37场次;书画协会的各位老师们义务的为辖区青少年开设书法练习课31节;每周五的书法兴趣班连续授课34场次,者愿者们的义务付出,得到了居民的好评与认可。 

社区办在工作中,克服各种困难,通过与合作单位的活动对接,创造性完成了各类活动内容。其中文体类:包扣4月份举办的广场舞擂台赛,5月的春暖五湖健康徒步行,6月的闪闪红星心向党,祖国发展我成长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8月,五湖仲夏夜系列文艺演出,9月,幸福中国梦和谐邻里情文艺演出;10月,魅力金秋迎国庆文艺汇演;11月“爱的路上不孤单”五湖社区婚博会;12月,2016“因你而精彩”新年汇演暨志愿者服务分享年会等演出等。

服务类:开展各类公益讲座10次以上,有很多新的志愿服务人员及团队参与进来,服务如下:其中海天庆城律师事务所、大庆四大帮办律师白海鸥在社区开展多次法律维权讲座、(大庆新闻传媒集团举办庆网公开课中医健康养生)、国学道德讲座(王馨悦老师开展的国学女德讲座)、幼儿亲子讲座(亲子协会会长吴琼开展各种幼儿讲座)、社区卫生站服务站开展的健康宣传讲座。

明泽速读学校开展公益速度阅读活动3次,在社区开展一次,活动得到了居民及社区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在湖滨学校开展了2次,通过课程的开展让孩子们更加热爱读书

开办各类大型文体活动协调场地。联系场外工作、会场布置道具筹备。赞助工作(探望困境儿童的物资共计45000余元,平日组织爱心志愿者慰问张龙琴一家人)设计了“2016年帮扶困境儿童董思睿学习的计划”小候鸟蓝天计划,至今已开课8次以上。

配合各类文体活动“五湖社区擂台争霸赛、困境儿童文艺汇演、

响应市民政局文件 撰写关爱困境儿童。银色暖家、福彩补助、三社联动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书记孔子学堂得申请工作。活动推行过程中受益人数达1000人以上。

图书阅览室:图书以在原有的5000千册的基础上增加到8500余册,2015全年进新书3578本,办理借阅卡34张,共借阅334次,借出183本书;记账借阅564次,充分的保证了居民阅读图书的新鲜性。

二、共青团工作情况

青年之声公共网络平台继续进行,通过每天提出几个关于反映青年成长、身心等问题,并及时给与解答,用来回应青少年的诉求,服务青年成长。

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是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联系和服务青少年的平台。半年来五湖团委联合各个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次,如每周三下午开展外教课堂;青少年心理疏导沙盘游戏活动;亲子活动;青少年健康讲座;书法绘画兴趣班等,受益青少年达?余人次。

三、业主委员会工作

1、2016年上半年五湖辖区共有3个小区成立业委会,分别是丽都家苑小区、滨洲华府、湖滨C区,其中丽都家苑小区业主委员会由于物业费存在争议,城管局暂时没有给予备案,正在履行相关法律程序。

2、因银河太阳城小区居民对业主委员会成员工作问题提出质疑后,并没得到妥善解决,继而发生口角进行调节。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2016年社区办预计将开展下列活动

3月8日妇女节——关爱妇女女德讲座

5月 ——春季“健康低碳徒步”行活动

10月1日国庆节——“为祖国庆生” 大型国庆节文艺汇演

11月11日——五湖社区婚介协会第二届婚博会

12月25日 圣诞节前夕 举办2017元旦联欢会志愿者新年分享会

其他工作:

第2篇

一、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促进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绿色崛起的目标,努力把建设成为中部绿色崛起试验示范区和全县各族人民的幸福家园,其中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主要建设内容。充分利用传统“三月三”节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依托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一是民族文化艺术融入旅游之中,提升旅游文化品质。如百花岭旅游景区的开发理念,充分考虑景区的特色生态文化,注重每一个旅游项目开发的人与生态和谐共存,并结合的文化,打造了一批以黎苗风土人情,黎苗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景点;另外山旅游景区将生态文化、休闲文化及文化三者相结合,开创景区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旅游景区的发展依托生态文化建设为核心,与多元文化相融合,成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二是乡村文化助推“奔格内”乡村旅游发展。“奔格内”乡村旅游自2012年首个“奔格内”乡村旅游客栈在什寒村揭牌以来,经过一年多对奔格内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成功吸引了大批游客走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的是县域丰富的森林资源、美丽的山水风光、清静悠远的黎村苗寨和底蕴深厚的黎苗传统文化,为进山旅游的背包客、自驾游客、自行车爱好者、户外运动爱好者等提供便利条件,让游客们体验到最原生态民俗,感受到最特色黎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打造乡村自由行的同时,我们紧紧围绕大文化内涵,打造了一系列与黎苗文化、乡村文化、农垦文化为中心的“奔格内”。乡村文化的彰显,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增强创新动力、强化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近年来,我县以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任务,创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农村文化下乡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了落实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任务,县围绕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文化惠民工程。

一是高效完成综合大楼建设任务,配备逐步齐全化、科学化,建立健全了《文化站管理制度》、《图书室管理制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制度》,并将制度上墙,2013年设备安装完成后,每天实行开放11小时,即白天8小时,晚上3小时,服务群众约7万多人次。

二是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完成综合文化站共享工程111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95个、民族歌舞队122支。通过在各乡综合文化站电子阅览室配备电脑8台,安装数字电影设备1套,55寸液晶电视1台,投影设备1套,实现95个行政村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设备的安装,完成乡镇村一级共享工程发放和安装工作。实现我县共享工程县乡村三级覆盖。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其中命名30支农民文化示范村文艺队。整合资源,解决文化活动场所问题,近年来,全县新建舞台25个,篮球场35个,解决了村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场地问题。对我县各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给与大力支持。我县目前有黎族民歌民舞、黎族乐器、黎族染纺、黎族骨伤疗法等传承人共105人,已形成规模的黎族歌舞队126支1200多人。

三、编制专项规划,加强文化产业投入情况

2013年,以场馆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县城文体设施覆盖。我县围绕一批文体设施建设,推进整个县城的文体事业大发展,其中投资3600万元建设“中部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演艺中心”,目前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建成使用。其他体育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其中体校、游泳队宿舍改造工程已经接近完成,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建设也已动工建设,计划年底完成。随着县城一批文体设施的建成,将使满足县城大部分市民和机关干部达的健身要求。我县已完成选址建设文化馆、图书馆等“两馆”独立大楼,建成后将有效开展文化培训、文物展示、图书存放等功能,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促进体育产业情况

一是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有声有色。目前全县共有黎苗歌舞队160余支、体育健身队240支,分布全县。每年春节期间,我县组织开展万人迎春健走探百花活动,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动全县体育健身爱好者徒步完成长跑活动。在节假日期间,经常组织全民广场健身活动、乒乓球赛、排球赛等体育赛事,通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培养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热情,丰富群众业余体育生活。

二是女子足球队名声远扬,曾获全国少年(U16)女子足球锦标赛第四名,全国青年(U18)女子足球锦标赛季军,并向国家队输送高标准的女子足球人才,女足已经成为我县体育宣传名片,足球队教练肖山被评为2012年全国十大最美乡村教师。

三是四届省运动会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2012年第四届省运会我县共派出121名运动员,分别参加游泳、田径、沙滩排球等10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金牌13枚、银牌16枚、铜牌22枚。团体总分559分,获得“优秀赛区”、“体育道德风尚奖”2个称号。

四是在武术日益普及的环境下,在弘扬传统中大力创新,推动武术事业跨越发展,使之成为城市品牌和地方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作为黎苗文化的一项有益补充,加快制定出台推进武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武术教育、武术训练、武术推广、武术研究、武术产业发展等方面,予以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各方面的支持。统筹全县资源,成立县武术研究协会,武术研究协会下设专家委员会,承担挖掘整理本地发源和流行的优秀拳种,特别是要做好大成拳的创编工作,积极组织宣传推广和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武术运动“六进”活动,和武术教师培训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进行常态化管理。有计划地申办武术世锦赛和世界杯等,以特色赛事为品牌,积极开发武术健身休闲市场、教育培训市场、武术用品市场,带动武术之乡旅游、文化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五、存在问题

一是我县文化馆、图书馆、民歌展演团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二是黎苗文化传承人队伍建设滞后,发挥作用不明显;三是黎苗文化工作机制体制不够健全。

第3篇

2007年6月28日,胡一茂毕业于河北北方学院美术系,给美好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也开始了年轻人的人生梦。8月3日,怀揣着对广阔西部的美好憧憬以及多年来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深深热爱,胡一茂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来到贵州,开始了他的志愿服务生涯。6年以后,志愿服务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里是他梦想的开始,留下了一条长长的圆梦轨迹。

初梦

刚来到工作岗位时,胡一茂身上还带着一股浓浓的学生气,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当他第一次背起选票箱,和同事徒步爬上高坪境内最远的自然村寨――王卡村青杠坡的时候,他被大自然的景色迷住了。来回6个多小时,当同事们疲惫不堪的时候,他还沉浸在贵州如画一般的美景中,感叹贵州的山水太美了,气候太好了。美术专业出身的他,一度想把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景画出来。同时,这里的贫困景象也深深触动了他。此后,他便积极主动地利用下乡的机会,争取为群众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岁月如梭,转眼三年的志愿服务快结束了。“我就这样回去了吗?这三年,虽然在工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从内心来说更像是一名观光客,基层教会我很多很多知识,而我真正为基层群众做的却很少很少。”胡一茂这样问自己。尤其是在每次下乡中,看到有的群众家里面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个铁炉子,但是他们却非常的淳朴,可以把家里面过年才舍得吃的腌肉拿出来招待他们;下队走累了,老乡从怀里拿出一块粑粑递给他,说:“孩子,就怕你走不动,特意给你带的。”这些类似的感动,是他来贵州之前做梦也想不到的。那一刻,胡一茂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自己的户口迁到高坪镇,“我要继续留在贵州为更多的群众服务,在这里还有很多我未了的心愿”。

筑梦

2010年,胡一茂作为大学生村官被选聘到高坪镇,按上级文件要求,本来是把他分配在镇政府驻地高坪司村的,那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要比王卡村好得多。他对于王卡的第一印象,是源于王卡村支部书记王元平。王元平是个非常耿直的苗家汉子,他对胡一茂讲了很多关于王卡的事情,同时也诚恳地讲自己文化不高,又不会打字、上网查阅资料,希望胡一茂能够到村里去帮忙。后来,他们通过频繁的接触,彼此交换对王卡发展的很多意见。王元平的诚恳和朴实打动了胡一茂,于是,他主动向镇领导申请到最偏远的王卡村去任职,担任支书助理。这样,他成了一名村官。

选择王卡,注定要与寂寞作伴,与贫穷抗争。在这里,需要的是少一些年少轻狂,多几分实干拼搏。从西部计划到三支一扶,再到大学生村官,称呼有了变化,但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没有变;“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信念没有变。

进村工作后,胡一茂深知自己已不再是处处受人“关照”的大学生,而是必须扛起“村官”这一称呼赋予他的责任。他感觉到这时的他,可能也是王卡群众的一个圆梦人。所以必须迅速转变角色,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一整套工作计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掘苗族本土文艺、传承苗族文化等等。

他了解到王卡地区土质、气候、光照、湿度非常适宜种植生姜,并且当地苗族群众有种植生姜的传统,王卡生姜品质上乘,名声远播。他决定以发展生姜产业作为助民增收的突破口。

做给群众看,不如带着群众干,他做通了几位村干部的思想工作,毅然以支部的名义共同筹资承包了10亩土地,投入资金5万元,发动群众投入连片土地30余亩,建成了近50亩生姜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同时,组织人员到长顺县引进2.5吨优质生姜种进行品种改良。从土地承包、农家肥购运、土地翻犁、生姜播种到田间管理,他都亲力亲为,认真对待。对于一个从未深入田间劳作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他人生的第一大尝试。通过基地建设,最重要的是给群众做示范,改变群众的种植观念,逐步吸收科学的种植方式,通过辐射带动,在王卡地区形成产业规模,让农业科技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刚刚开始动员群众种姜的时候,他还和村里多年的种姜大户王德训打了一个赌。王德训说:“我种了一辈子的姜,还用你来教?你们那种搞法能成功?”,胡一茂说:“老王,你敢和我打赌吗?你用两块地种姜,一块按你的老品种、老种法,另一块地,我送新姜种给你,你按我的新法种,看看秋天我们谁的收成好。”

收姜季节到了,胡一茂赢了,种植基地一亩可以收到五千多斤生姜。党员干部信心倍增,群众热情高涨,老把式服了。

基地建设初期,由于缺乏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加上旱灾等,曾经出现几近绝收,挫伤农户积极性的局面。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群众安慰胡一茂说:“小胡,今年大家种姜亏了,我们不怪你,只怪老天爷,大家出门打工,也要把种子钱还了,来年还跟着你种姜。”这话听的胡一茂打心底里温暖。

2011年,胡一茂又自筹资金10万余元,登记注册了“王卡苗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王卡生姜种植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市场化,切实为农户解决了一系列的困难,对王卡村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逐步将王卡生姜品牌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王卡现在已逐步形成“传统农业保稳定(玉米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种植)保民生+经济作物(生姜种植)促发展”的适合王卡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路子。2013年,王卡村争取到贵州省乡镇特色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50万元,依托项目支持,继续将生姜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合作社的建设和41户贫困户,实现全年生姜、大蒜种植260亩,这41户贫困户将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常年种植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将使苗族同胞早日脱贫致富。

2010年12月,王卡村民委员会第八届换届选举,凭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胡一茂高票当选为王卡村委主任。这是王卡有史以来第一次接纳外乡人当家作主。面对党员、群众的拥戴,胡一茂感觉自己的工作压力更大,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只有不断地开拓进取,把村里的工作越做越好,全心全意地为王卡村全体村民服务,才能不辜负大家的厚望。”

旱灾时节,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全村唯一个水源点提前断流,全村2000多人只能到一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吃。其中,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弱势力群体的生活就更加困难了。胡一茂组织焊了一台水箱,用拖拉机每天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为群众拉水,亲自为孤寡老人挑水,保障群众的正常生活,与此同时积极组织群众抗旱自救,探寻新的水源,维修年久失修的水池5个,更换输水管道2000米。市政府专门赠送了一台抗旱水车支援,找不到驾驶员,胡一茂就自己充当驾驶员,每天坚持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为群众拉水,一坚持,就是一个多月。

2011年,旱灾使全村农业生产几乎绝收,村、支两委一方面积极争取救助,认真走访贫困户,做到了全年救灾物资发放零疑问、零争议、零上访,保障了群众平稳地度过困难时期。一方面积极组织群众做好小季补种,大季抢种的工作,努力挽回上年的损失。为了维护全村安定团结,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村、支两委的干部发挥了党员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员联系群众机制,每一个党员至少要联系一户困难群众,联系一个空巢或孤寡老人,联系一个留守儿童,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小困难不出户、不出组,大困难及时反应到组织,及时解决。形成过度时期邻里团结,互帮互助的良好村寨风气,全年无因灾害造成重大事故。

胡一茂也时常牵挂着学校教育,多方面筹措资金建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三年来筹集基金26000余元,主要用于王卡本地考取大学以及高中的贫困学生,让这些孩子在刻苦读书之余不再为读不起大学和高中而发愁。2012年,救助基金已帮助一名苗族女孩顺利进入大学校园。此外,还通过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发起建立王卡小学爱心激励基金,主要用于留守儿童教育、隔代厌学激励教育、家庭突发事件造成入学困难的临时救助。

胡一茂深知,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文化,就是尊重群众,就是维护民族团结,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村里面每年都精心准备正月十七斗牛节、三月三对山歌、七月半、杀鱼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由村民自发组织的,以王卡小花苗文化为代表的王卡本土民族舞蹈“跳月”,在“多彩贵州” 舞蹈大赛原生态组中,获得全州二等奖,全省三等奖。

2012年8月,王卡村第一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上寨通组、联户道路,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工。施工前,为了让群众真正理解这一政策,胡一茂经常在组上开会到凌晨一点多。会场上,群众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意见多建议少,最主要的还是牢骚和不满。“我们家没有得到低保,谁家得,谁家投工投劳”,“他们家人在外面打工,危房改造又拿到补贴,凭什么我们家出苦力,把寨子里的路修好好的,让他们赚钱回来有好路走”。类似于这样的声音很多,大会开成了牢骚大会,开成了不满大会。

开展工作不顺利,镇领导王洪也非常的着急,他们仔细分析了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和群众外出打工的矛盾。王卡一半以上的经济收入靠外出务工,如果群众完全在家投工投劳,那么一家人一年的经济收入就没有了;不投工投劳,路又修不下去。显然,这是矛盾的,作为基层干部,应该体谅群众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了解决矛盾,胡一茂拿出了“以资抵劳”、“以工换工”、“轮流排班”等方案,再一次深入到组上做工作,一遍不成功就两遍,两遍不成功就三遍,直到群众接受为止。胡一茂每天带着群众一起干,不断给群众加油鼓劲。没有沙石,就组织加工,施工缺水,就到峡谷对面的开阳县去拉,这一干,就是半年多。

一天,一名30多岁的男子来到村委办公室,他叫王德坤。眼前的王德坤,头发很久都没修剪了,灰扑扑的夹克印着泥迹,油亮的黑裤子,看上去很久没换洗了,脚上穿着一双半旧的高筒水鞋,带着很多泥巴,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户口本,说是找胡一茂打证明。胡一茂简单了解了他家的基本情况后,决定第二天再去他家实地看看。

王德坤家恰恰就住在修路的上寨组。第二天,胡一茂来到他家,发现王德坤的房屋只修到顶,不漏雨,门窗也还没安装,只是用几块木板和塑料布临时挡雨,屋内的墙壁还着青砖。王德坤讲:“年前打工回家盖房子,赚来的钱已经用完了,房子还没修好,粮食也没有了,马上春耕又到了,想和信用社申请一万元的贷款,要村里出证明才行。”胡一茂说:“我今天来的目的,就是要看看你家修房子的进度,贷款的事情我可以帮你。但是贷款的钱,最好暂时还是不要用来修房子了,春耕到了,你先买些种子、肥料啥的,先把地里的事情忙完了,给妻子、小孩留点钱生活,再去打工。赚到钱,来年再回来做装修。但是,话说回来了,我帮了你的忙,你也要帮帮我的忙,寨子里的劳力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你能不能晚点再走,等路修好了你再走。”王德坤答应了,当天下午,胡一茂就看到王德坤带着几个弟兄开始卸水泥。

上寨组不论晴天还是雨天,一年四季都要穿水筒鞋,是整个王卡村最脏最差的寨子。现在,村民们穿着拖鞋就可以串门了。目前,王卡村第二条水泥路――花涯通组道路硬化已经启动。王卡新寨通组、联户道理硬化也有望启动,胡一茂说:“我们村、支两委班子要力争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完成全村六个自然村组道路硬化,大大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圆梦

每当很多人问到胡一茂:“为什么你坚持要在王卡这个偏远山村工作”时,他的回答是:“虽然我一个人的能力不能给王卡带来太多的变化,但在我和众多关心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热心人的共同努力下,看着她一天天在变化着,我心里由衷地感到踏实、高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