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9 16:11: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口译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业界一致认为口译能力/技能不能等同于双语能力/双语转换能力,学者们已经认识到职业素养是口译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但从职业教育角度,应该如何审视职业岗位能力呢?职业能力的内涵是职业教育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CBE职教课程论的核心思想是把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表作为课程的首要资源,强调学生“会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来陈述课程目标,并应用“标准参照测验”测量任务完成情况。职业教育课程观是按照围绕工作过程组织知识的过程观来构建课程,而不是按照为实践先储备知识的准备观来构建课程。职业教育的新课程模式也被冠以项目课程或者任务引领型课程。这种课程要求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课程设置,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由此可见,笔者认为,如果按照口译工作流程(以交传为例)来分析口译岗位(以国家二级交传口译员为例),其职业/岗位能力或者更确切说是“岗位胜任力”如表1所示。值得一提的是,文军的研究认为翻译能力中包含理论研究能力,实际上理论研究能力并非翻译岗位所必须的能力,但在口笔译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理论对翻译确实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因而笔者认为口译岗位需要口译员具备“在相关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听译或视译”的能力。而在为期一年的澳大利亚高级口笔译文凭课程(以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为例)中,翻译理论课仅为一门80学时的《翻译理论基础》,而它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在相关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而无需学生进行翻译理论研究。
二、CBE职教课程论指导下的口译实践教学
职业能力准确地说应是“任务胜任力”,因而职业教育课程论认为,既然这里包含了“任务”和“胜任力”两层意思,那么脱离具体任务的职业能力是不存在的。学者也认为课程应让学生能在与各种相当复杂的职业情境交往中,特别是从自己的行为在各种复杂关系中产生的影响中取得经验。职业能力的本质可表述为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能进行这些复杂联系的人,才可称为能胜任工作任务的人,也才可能称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由此可见,进行情景式的口译教学设计对口译教学有多重要。如刘育红认为,情景建构可以帮助课堂教学与口译活动形成一定的镜像关系,在译员的心理素质、认知能力以及职业化发展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教师只有在具体的高度仿真甚而真实的工作情景、工作任务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完全真实的口译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因而本文探讨如何在口译教学环节中模拟仿真的口译工作情景。CBE职教课程论对口译教学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堂设计力求高仿真度
例如:教师提前两天告知学生他们即将为CNN某记者就西非人口贩卖问题访谈节目进行现场口译。表2是基于能力标准进行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实践,师生均感到基于口译工作任务的情景式教学模式授课效果良好。一些同学在日志中写到“观看口译录像后,发现许多方面需改进,如缺乏同听众的眼神交流等”;“经历此次口译任务,学会了如何进行译前准备”。事实的确如此,在第一堂课时,学生普遍口译准备耗时在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搜集资料数量有限、形式单一,杂乱无章。学生普遍认为此次英汉口译任务无需查阅中文资料,绝大多数同学对该话题的热点词汇如“蛇头”和“人贩子”等概念模糊,对于非洲的“娃娃兵”“隶”等社会问题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知之甚少。对于主题知识和背景情况的缺乏了解给学生口译任务的完成造成了障碍。通过首次体验式“口译准备”,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在口译准备过程中的问题。到第二堂课时,同学们口译准备的时间普遍达到3小时左右,找到的主题知识材料包括音频、视频、中文材料和英文材料,话题相关知识范围也扩大不少。事实证明,如上述基于口译工作任务的情景式教学效果突出,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口译课堂的积极性。
(二)教学材料选择需紧紧围绕口译工作实际
前面探讨了口译课堂听译部分的教学,这里笔者想以视译为例。我国口译界更多地把视译当作同传的分支———带稿同传。实际上,视译对于联络陪同、商务洽谈、旅游走访等场合的交传译员来说是经常碰到的,比如旅游景点文字介绍的口译、法庭上出示的文字证物的口译等。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考试认证局(NAATI)翻译资格考试3级口译将视译列为其三大题型之一。根据职业教育课程论的观点,只要是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就必须纳入教学范畴。由于视译的特殊性,输入语是书面语,而输出语则是口头语。教师对于视译材料的选择需慎重。视译的材料应该是口译职场可能碰到的书面材料,如书信、报告、公司简介等,而遇到演讲稿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同样,口译员在工作中,需要视译长篇文学作品的情况更为少见。这样的材料是不适合用来做视译教学的。对视译训练材料的有效选择直接反映了教学模式是否是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三)能力鉴定需体现职业教育要求
(一)口腔材料美学教育
以往选择口腔材料时,只是考虑材料的机械强度与相容性是否达标,但是,近些年,口腔材料是否符合美学标准已经成为了选择材料时必需考虑的因素,这是口腔美学的一大进步。过去常用的金属冠桥已经被树脂和陶瓷材料所取代,原因在于较强的金属色泽在口腔中过于突兀,远不如陶瓷材料美观,而且陶瓷、树脂的性能优于金属材料。
(二)口腔色彩美学教育
由于计算机光电测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口腔色彩美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调色、配色,将色彩数值化,消除了人眼误差,提高了配色技术。另外,利用计算机测色,可研究出各种影响因素对口腔材料色泽的影响。
(三)颜面美学教育
正畸治疗是改善面部软组织的重要治疗方法,但是以往的治疗只是注重矫正错咬合,却少有人关注对面部容貌的影响。目前,研究人员对正畸治疗的作用进行改观,不仅要矫正牙列,还应矫正面部异常。
(四)牙周病审美治疗
我国对牙周病的审美治疗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牙周病包括牙龈增生、牙龈暴露过多、高笑线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容貌,可通过切除牙龈、修复生理冠等手术治疗牙周病,从而有效改善面部美观程度。对于青年人的牙周炎,可配合正畸治疗、咬合调整,进行牙周手术,进而解决牙列不齐、咬合紊乱等问题,提高口腔美观性,同时治愈疾病。对于成年人的牙周炎,可配合牙周夹板进行常规治疗,从而固定牙齿,恢复牙列。
二、提高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充实教育内容
在进行课堂教育时,应选择丰富、优秀的教材,并以此为载体,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程,使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
(二)提高教师审美素质
教师在审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素质,才能提高口腔医学的审美教育。这就对进行审美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以及审美经验。将口腔学与美学相融合,提高自身的口腔审美素质,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
(三)加强学生审美兴趣
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前,首先应激发学生对口腔美学的学习产生兴趣,然后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使用美学理念去看待专业知识。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应融合入美学知识,并同时讲解医学与美学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还应培训学生的审美技能,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发现、创造美的能力。
三、小结
留学生儿童口腔医学课程总共设计为60个学时,包括24个理论学时和32个实验(见习)学时。在本次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在理论课之前先安排留学生参加临床见习或者情境模拟的实验课,经过实验课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后,再通过理论课来总结与加强学习的内容。课程设计如下:
1.1创设情境
引入“锚”,即设计生成新的情境,以课堂模拟、临床见习,并结合留学生语言沟通上的特殊性,创设情境,以解决临床思维培养和操作中与患儿沟通的问题。比如在牙外伤这一章节中,首先构造一个虚拟的儿童患者因牙外伤而来医院就诊的情节,让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这一情节演绎过程中要求留学生用中文进行医患沟通,掌握口腔门诊常用的口语。而在其他一些门诊较常见的病种介绍中,会安排留学生进行临床见习。通过教师对诊疗过程的介绍与留学生自己对该过程的观摩,使学生们对这种病例的诊断与治疗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学习了一些治疗操作。临床医生针对不同类型儿童所进行的行为管理,也给学生们如何与儿童进行沟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总结起来,在课堂上我们所虚拟的情节和在临床见习中与下次教学内容相关的患者的诊治就可以设定为下次理论教学的“锚”。
1.2确定问题
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提出隐藏在“锚”里的问题。问题必须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最好是开放性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开阔思路,有更多探究的空间。比如在儿童龋病这个章节,在接诊到一个有广泛性龋齿的小患者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针对不同深浅的龋齿,可以采取哪些修复方法,选用哪些充填材料?选择的理由是什么?”而在虚拟的临床诊疗情境中,因为要求学生进行的是角色扮演,我们在分组进行角色分配时就设定了问题,对不同的角色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临床见习和自主学习也有了具体的目标和方向。
1.3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则在一旁加以引导。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比较强,他们的英语水平也普遍较高,但存在的问题是他们不像中国学生那样勤奋,上述问题的提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根据提出的问题,他们不仅能结合教材预习理论课的相应内容,而且更善于利用多种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等,去查阅相关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信息的主动索取者和知识建构者。在此,学生将不再依赖教师的讲授,而是自己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各类信息资源,并将信息加以分类整理,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根据问题的主题,将有效信息联系起来,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1.4交流与协作
学生根据自己所获取的信息参与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习过程是一种发散式的思维创造过程,不同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留学生更是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使得课堂的讨论非常激烈,大家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涌现出非常多的信息。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国情的不同和观念的不同使他们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互相之间的讨论使他们认识到不同的观点,互相启发,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对于各个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在学生们就提出的问题进行互相讨论时,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对于提出的问题,学生们所获取的资料远远超过了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学生介绍了许多新技术新材料。比如在儿童龋病这一章节中有的学生查了很多充填用的材料(包括一些教材中没有提及的复合体、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等材料),有的学生提出了针对大面积龋齿应该用预成冠来修复,前牙用剥脱冠来作美容修复,还有些学生甚至涉及到了乳牙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的治疗。通过讨论,大家一起理清了思路,构建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对儿童龋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1.5总结与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整理通过整个教学流程所得到的信息,并对整个教学作出评价。在问题解决后,教师应该围绕3个方面进行评价,即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并提出在这次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学生在整个过程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抛锚式教学更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它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2初步成效与分析
对这一届8个留学生的儿童口腔医学课程进行新模式的教学后,他们的期末平均成绩达到了91.5分,比上一年级提高了8分。由于语言的进步,也使他们在后来的临床实习中有了更多与患者沟通的机会,在儿童口腔科实习过程中平均每日接诊人数比上一年级增加了60%。究其原因,主要是:抛锚式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寻找答案,不仅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他们对于自己所获取接收的知识信息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解决了因为语言的障碍导致教师所阐述的一些原理留学生们无法透彻理解的问题。再加上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对疑难问题的讨论,更加深了留学生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在整个抛锚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扮演着主角,而教师仅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一旁给予一定的引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角色扮演的实验课中,由于要求用中文进行沟通,留学生们对于学习中文都有极其浓厚的兴趣,虽然开始有点不熟练,但经过一两次课后,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口腔门诊常用的口语了,这给他们日后的临床实习也奠定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在角色扮演或见习实验课结束后,经过自主学习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与分析,促进学生自主获得信息的整合,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框架。另外,抛锚式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类似或者是真实的临床诊疗情境,让学生接受真实的任务,学生能认识到学习相关知识的原因,并且知道在何种情境应用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这对留学生在日后的实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起了很大的作用。
3应用抛锚式教学的体会
抛锚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留学生教学除能有效解
3.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留学生们好奇爱问问题的特性使得他们对于提出的问题能很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及解决的方法,也使学生们注意到问题情境中一些关键性的特征,使学生感知变化,从新的视野看问题,进一步理解“锚”,从而促进学生提出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提高。
3.4促进思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0级、2011级全日制口腔护理专业大专学生共计56名。研究对象全部为女性,年龄为(21.61±0.57)岁。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我院于2009年建立南开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并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创立口腔护理专业方向大专班,作为口腔专业教学医院,同时接收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口腔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口腔医学、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见习及临床实习。本研究将原有医护分离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创新开展医护一体化教学,具体教学模式为:①教学内容整合:立足口腔护理岗位工作任务,选择需用四手操作配合的相关实训课程共计73学时,将口腔医学生与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调整两个专业原有教学进度,口腔医学生、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同步实训教学。②教师整合:由具有丰富口腔门诊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熟练掌握四手操作技能的医生和护士按照口腔专业分工组成各专业医疗-护理一体化教师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学思路,明确教学过程分工;为保障实训教学质量,每组学生均有医护教师指导小组负责,每个指导小组由一名医生与一名护士组成,负责整个实训过程中从旁指导。③教学标准整合:医护教师共同讨论制订教学目标及标准四手操作流程:在实训课程中同步讲解医生、护士的操作要点,并将治疗步骤分步边讲解边进行操作示教。④实践整合:由口腔医学生、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组成一对一小组在实训室头模上进行四手操作实践练习,口腔医学生头模实训室配备口腔头模实训机、口腔技工桌、多媒体内窥镜探头及影像分配器,见图1,可以满足四手操作教学的需求。⑤考核整合:实训后由医护教师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对学生掌握情况共同进行考核评价。
1.2.2评价指标
①综合考核成绩:采用以病例为导向的仿真综合考核,由医护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由1名口腔医学生和1名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结为一组,通过抽签的形式,确定考核病例,评分项目包括理论运用(对治疗流程的掌握、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操作技能(器械摆放合理传递及时、仪器使用正确、材料调拌达标)、配合熟练程度(及时提供治疗用物并吸唾、配合熟练顺畅)、医护沟通(及时准确与医生交流、沟通效果医生满意)、合作态度与认知(医护协作意识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5个方面11个条目,5个方面分别占权重20%、30%、20%、20%、10%。即合作态度与认知的2个条目总分为5分,其作9个条目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效果越好。②学生问卷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问卷在查阅文献及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医护配合意识、增强医护沟通能力、模拟临床工作情境、增加临床工作信心、对教学效果满意、赞同该教学方法7项,采用Likert5级评分,0分为非常低,4分为非常高,总分为28分。满意率为项目得分与项目所占总分之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考核成绩及学生问卷评价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实训前及实训后综合考核成绩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2结果
2.1综合考核结果
对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考核评分结果,实训后对治疗流程的掌握、器械摆放合理传递及时、仪器使用正确、及时提供治疗用物并吸唾、配合熟练顺畅、及时准确与医生交流、沟通效果医生满意、积极主动配合治疗8个条目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实训前(P<0.05),见表1。
2.2学生评价结果
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提高学习兴趣、增加临床工作信心方面的满意率较高,分别为95.54%、95.98%,见表2。
3讨论
3.1口腔专业教育及四手操作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口腔护理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有研究对某省78所综合性医院及6所口腔专科医院321名口腔科护士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口腔护士专业教育主要是以普通护理教育为主,接受过口腔医学专业教育的护士比例仅占10.6%,有四手操作技术培训需求的占60.1%[10]。普通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口腔专科护理学习与实习,仅靠进入工作岗位后短期的岗前培训,对口腔治疗特点和要求只是现学现用、一知半解[1],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诊疗。国内已有学校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加入口腔护理教学模块,但课程设置仍以理论授课为主,实践课时仅有26学时,占到专业课程的24.5%[11]。基于口腔临床诊疗工作的特点,口腔护士承担着配合医生治疗的重要职责,良好的医护配合有赖于护士对口腔治疗过程的熟悉。由于护士专业知识的欠缺使得其在工作中对技能操作难以运用自如[12]。有研究指出,四手操作可以明显提高口腔治疗的效率和质量[13],降低口腔诊疗中的医院感染[14]。另外,传统的治疗模式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反复起身漱口,给治疗带来很多不便,导致患者就医时间过长,容易产生疲劳感。四手操作模式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马晓萍[15]的研究表明四手操作组患者满意度较独立操作组提高17.9%。四手操作使护士在口腔治疗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发挥辅助作用,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8],增加患者的满意度[16],因此将成为未来口腔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5]。此外,患者就医期望值提高,对高标准、高效率、人性化的口腔治疗需求日益增加,医疗服务质量、患者就医感受已成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培养掌握扎实口腔理论知识及熟练四手配合技能的护理人才势在必行。
3.2医护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四手操作配合技能
四手操作的开展有赖于医护间的密切合作,而教学是改善医护合作的关键[17]。现有医疗、护理分离的教学模式是分别从医、护角度训练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能模拟四手操作时的医护配合过程,医护间的协作训练欠缺,而且同一教学内容需要反复教学,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本研究将医护双方作为整体同步进行实训,即节省了教学资源,又能模拟临床配合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进行四手操作技术的训练[7]。已有研究报道在护理综合技能实训[18]、护理临床实习[19-20]中开展医护合作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研究将医护一体化教育理念应用于口腔护理专业教育,通过医护教师团队对标准四手操作流程的分步讲解和示教,使学生明确治疗的每个步骤、要点和医护职责分工,在头脑中形成对治疗流程的清晰认识,并运用于实训操作练习中。每组医护学生的实训全程均有医护教师指导小组负责,能够根据每组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能够掌握不同治疗阶段所需用物、器械、仪器,做到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实训前后考核结果来看,该方法切实提高了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的四手操作配合能力。同时,医护学生组成团队相互学习、合作,在协作中锻炼了医护沟通能力和护士工作积极主动性等临床综合素质,而这些正是以往教学中所欠缺的,本教学方法增强了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协同配合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并重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了教学与岗位工作需求的密切结合。
3.3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医护一体化教学方法打破专业内教学界限,模拟临床四手操作真实情景,与传统的讲授方式相比更为形象生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意率达95.54%)。以往研究表明医护协同的模式可以提高医护的满意度[21]。传统教学方法学生进入实习后直接配合临床医生四手操作,快速的临床治疗节奏、患者对实习教学的不配合以及临床医生对配合技能的高要求都导致临床实践机会明显减少,容易造成学生的实习压力和紧张心理,在仿真头模上与医学生配合使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处在一种友好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树立学习的信心,也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7]。
4小结
根据更新后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编制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计划。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观念上,处理好知识、能力及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三者的综合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为技能、能力的培养。②教学模式上,建立以实践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③在临床实习上,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习过程中,采取各种方式,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计划中强化培养目标,增加实习前强化训练的学时,并在实习前、中、后进行技能考核,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基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需要。根据新的教学计划,修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
2改革口腔专业教学内容
2.1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口腔解剖生理学》分化为《口腔解剖学》、《牙体解剖学》两部分内容进行讲授,由解剖学教研组承担《口腔解剖学》的教学任务,由口腔教研组承担《牙体解剖学》的教学任务,专业教师对学生讲授《牙体解剖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牙体解剖学》的教学效果。通过对石膏牙的雕刻训练,逐步掌握牙体的基本形态和相关的雕刻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口腔操作的基本技能。通过系列训练,在学生进入口腔专业课学习时,就具备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对专业课的学有益处。
2.2加强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在口腔临床专业课教学中,精简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压缩理论授课时数,增加实训课时数,使口腔内科、外科、修复等几门主干学科的课程讲授与实训学时比例增加,尽量增至1∶1;尤其是口腔修复学增为1∶2,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为配合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提高综合实践技能,还应进行综合实验训练。学生在同一颗牙齿上,既可以进行牙体洞型制备,又可以进行根管治疗,还可以进行桩冠的基牙制备、活动修复和固定桥的设计、取模、制作等,这样既避免了教学内容重复,节约了教学成本,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3开设临床实习前的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虽然实习期间学生要运用的技能,在校时都进行了系统严格的训练,但由于课程设置顺序的需要,安排普遍靠前,学生接受训练后,离进入实习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期间由于来自其他课程的学习压力,不免有所遗忘,直接进入实习,可能会在面对病人时无所适从[2]。为使学生尽快进入实习生的角色,在临床实习前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就非常必要。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口腔专业学生集中进行专业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具体的内容是病史的采集、专业的基本操作,临床病例的分析,并根据操作的实际特点,经教师示范后反复操作及训练。参加强化训练的学生都要进行技能考核,考核的统一项目为口腔基本检查(包括开髓、取模、根管预备、口内局部阻滞麻醉)、无菌操作、口腔门诊病历的书写等项目的操作以及各种病例分析。
选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口腔科实习的2003,2004级口腔临床专业的实习生共20人为研究对象,在儿童口腔的临床教学中试用PBL教学法。
2研究方法
2.1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由经过PBL教学培训的教师向学生系统介绍PBL教学模式。学生分成小组,选出组长,由指导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经过设计的模拟病例。根据病例内容由学生提出问题,组长分配要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教科书、图书馆、网络等学习资源,为课堂讨论作准备。教师可在文献检索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学生之间可以讨论。最后每小组通过PPT的方式进行病例汇报,最后教师总结和补充。
2.2教学病例模本
选择8岁儿童前牙外伤的病例,把4个上颌切牙分别设计为左上颌中切牙冠折漏髓,右上颌中切牙完全脱出,上颌侧切牙牙震荡。每组学生以患者口吻描述受伤时间、地点,如何受的伤,有什么症状。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在病例中不出现诊断,让学生自己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学生根据自己的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2.3教学效果评价
对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
3结果
20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PBL教学法较为满意
4讨论
1.编写病例、制定评分表:所有工作均由经过OSCE培训的口腔专业临床骨干教师及实验室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完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订考核大纲和实施方案,并进行集中讨论和修订。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临床病例,制定评分标准。选择编写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常见病例,多数病例需要进行分析鉴别,诊断不完全清楚,具有多种可能性,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而不是经过几个病史提问就能作出诊断简单的病例。
2.标准化病人的培训:由专业教师团队负责标准化病人(SP)的相关培训工作。招募有一定基础的低年级五年制口腔专业本科生作为SP,通过面试挑选表演能力、沟通技巧较为突出的学生。培训时间为5周。第1~3周:了解OSCE、观摩病例、角色排练,培训教师回答SP疑问,讲解或通过视频让SP熟悉病例的模仿要点。第4周:强化训练,针对在前期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第5周:SP评估,SP在考核前接受训练教师、专业学生的评估。
3.考站设置:以口腔医学实验中心和临床模拟实验室为依托,设置6个考站,涵盖进入临床实习后的主要常规知识和技能操作。每一站的考核内容都经过非常细致的规划,学生在每一站的表现,都能够客观地表现在成绩单上。其中标准化病人(SP)考站1个,模拟考站(临床操作技能)1个,教师考站4个,历时120分钟SP考站要求学生对SP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口腔专科检查,诊断及治疗计划,其中包括对沟通能力和问诊技巧的考察。模拟考站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一项随机抽取的临床技能操作(时间按操作项目规定),如窝洞制备、制取印模、打结、缝合等。教师考站由口腔专业临床教师担任主考,要求学生先从考题中随机抽取1个,准备5min时间,再回答教师的提问。
4.OSCE考核实施过程。提前将考核标准及考试流程告知学生。每一站点除了考官外,分别指定1名工作人员在考站外维持秩序,考场外粘贴考核流程图和考场需知,考场内各站点有醒目的指示牌,考站间相隔一定距离,防止相互干扰。将学生随机分成6组按顺序依次进入各自考站,考核结束后轮换,在全部考核结束后每站考官提交并汇总成绩单。
5.问卷调查。在考核结束后,我们对2012年参加的2008级本科生40人和2013年参加的2009级本科生4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OSCE考核模式的态度。
二、结果
1.考核结果。我们要求每个考生6个站点必须全部考完,每个考站均应达到及格分值,否则不能通过。从考生各站平均成绩和总成绩看,结果还可以接受。
2.学生对OSCE模式的态度。调查表显示:2008级和2009级全部考生都表示以后还愿意参加这种方式的考试。对SP的满意度,2008级为80%,2009级为84%。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临床操作能力的,2008级为85%,2009级为87%。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交流能力需要提高的,2008级为86%,2009级为84%。
三、讨论
虽然OSCE考试在我校应用于口腔医学本科生实习前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还处于尝试和改进阶段,但是通过两年的实践,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的观念,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临床分析决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①目前使用的SP是从低年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中选拔的,对于考查医患沟通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性、科学性都有待在长期应用中总结;②病例编写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该使病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病种数量还需进一步增加;③考站及考点的设置方面,保证考核的可靠性,既要考虑考核内容的全面,真正做到综合能力的评估,又要考虑可操作性;④考官方面,主要是探索怎样提高考官对各项考试内容评分细则的把握,减少因考官的主观因素而影响考试的客观性;⑤考核结果的处理,怎样改进评价标准使考核结果更具公正性和科学性。
1.研究对象。
以武汉大学医学部2005级八年制,2006、2007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共计72名学生作为教学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公共英语基础,基础医学与桥梁课程的教学中已采用双语授课。
2.教材选择。
中文版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张志愿主编的《口腔科学》第6版;刘宏伟主译《牛津临床口腔科手册》第4版;《口腔科学临床模拟接诊英文讲义》参照LAURAMITCELL,DAVIDA.MITCHELL《OXFORDHANDBOOKOFCLINICALDENTISTRY》(ThirdEdition)编制。
3.材料。
口腔仿生头颅模型操作系统;口腔综合治疗台(上海胜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口腔常规检查所需器械(恒昌口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4.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部分:选择口腔科学教研室英语基础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口腔科学概论》的双语课堂教学任务。课前给学生发放英文讲义。实践教学部分:将72名学生分为6组,每组12名学生。由口腔科学实践技能教学组的教师设计常见的临床病例,在临床实践技能室进行双语模拟接诊训练一次,按照临床实践技能标准评分。另外,还分组安排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口腔科进行双语临床见习教学一次。临床模拟接诊教学结束后,学生填写双语临床实践教学调查问卷表,由带教老师汇总,并根据评分标准对学生模拟接诊训练情况评分、总结。
5.评估内容。
接诊技巧(10分),器械选择和口腔检查(10分),口腔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计划(10分),总分30分。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内容为:是否赞同临床实践技能课开展双语教学;是否赞成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引入双语教学模式等。另外,设计一道问题,请学生对双语实践技能教学提出意见。
二、结果
课前共发放问卷调查表72份,收回70份,统计结果显示:82.7%的学生赞成和理解口腔科学实践技能课采用双语教学模式,14%的学生表示部分理解,3.3%的学生不赞成;对实践技能课的双语模拟接诊的教学模式,高达97%的学生表示欢迎,仅有一名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生们普遍接受了这种实践技能教学模式。另外,学生们还提出很好的改进意见,如:希望能在双语实践技能课前发放讲义以便预习;适当增加实践技能课的课时,有更多机会进行双语模拟接诊的训练和与老师的互动,等等。
三、讨论
口腔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我们历年的教学情况中来看,对于非口腔专业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口腔科学》一直是一门很受欢迎、选修率很高的课程。主要原因有:口腔疾病同全身系统性疾病有着密切关系,口腔疾病的发病率之高已列入人类三大疾病之一,口腔预防保健的教育和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健康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具备一定的口腔科学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十分重要。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临床技能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国内的各大医学院校已相继设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把基础课教学、临床教学以及实践技能教学有目的地相互渗透,使临床技能的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武汉大学医学部早在2009年就为各专业设立了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中心,完善设施,对临床技能培训的内容和评估进行了规范。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要求,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引入双语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模拟临床诊疗环境,及实际运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口腔科学本就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我院口腔科学教研室于2010年开始在2005级八年制,2006级、2007级七年制的临床医学生中进行了双语临床模拟接诊和双语临床见习的教学尝试。针对现在临床医学院校《口腔科学》教材的不足,如目标性不强,未重点强调口腔疾病与临床医学相关的内容,缺乏相应的英文原版教材等。我们参照刘宏伟主译《牛津临床口腔科手册》第4版、LAU-RAMITCELL,DAVIDA.MITCHELL《OXFORDHAND-BOOKOFCLINICALDENTISTRY》(ThirdEdition)和朱友家主编的《口腔科学实践指导》编制了双语临床实践技能讲义和课件,以及相关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内容结合国内外最新的专业文献,侧重于口腔常见疾病的基本诊疗技能以及作为病灶对于全身的影响,以期能拓宽临床医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双语临床模拟接诊单项评估的得分显示,经过培训,3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接诊技巧和口腔常用检查器械的选择和检查部分得分率较高,以10分计算平均得分为8.57和8分,对于口腔常见疾病的诊疗计划的熟悉和掌握也达到了7.28分,3个年级进行组间比较各单项评估得分没有明显差异,且得分都能接近口腔专业医学生的基本水平。说明在七年制和八年制的临床医学生中开展口腔医学双语实践技能课具有很好的实施前景,课程设计中接诊技巧和口腔基本检查属于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故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由于受课时和教师人员的限制,双语实践技能课和临床见习课对每组学生仅有一次,但课后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反馈临床模拟接诊训练新颖灵活,对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提高和医患交流技巧都很有帮助,希望能增加课时。
四、结语
关键词:口译教学;文化差异;文化导入;口译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20-01
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改革开放使我国与世界交流的机会日趋频繁,对英语口译人才的需求不仅越来越大,要求也更高。然而,从目前我国高校口译专业教学总体来看,现状并不乐观。对外来文化的不熟悉或陌生使学生在口译实践中失误或错误不断。口译教学起步较晚,教学经验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处于探索和研究之中。分析近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感造成口译教学停滞不前的突出障碍是学生文化知识欠缺。因此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导入,是加快我国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步伐,提高口译教学质量重要策略之一。
1.口译课现状
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译课程已在各大专院校英语专业广泛开设,但对教材、教学法等教师经验不足。口译课当然应强调"开口",而目前多数口译课堂仍不得不以教师讲解课文为主。口译课与口语课有不同之处,学生不仅需要坚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如词汇量,翻译技巧,语法等,在视野、文化等方面的要求更高。由于文化底蕴不足,凡牵涉到这类话题教师就得花大量的时间先进行文化知识输入。高校的扩招使班级人数膨胀,教师对文化难点加以阐释后,剩余时间再来操作大班学生口译实践的时间已所剩不多,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处理往往滞后,不良循环使口译课堂不仅不能按时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也使这门课费时低效。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使口译课处处受阻。文化障碍常常导致口译课无法顺利进行,教师停顿不断、时间耗费于解说介绍国外文化。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快速改进现状,提高口译课的教与学的质量,丰厚的文化知识积淀显得尤为重要 。
2.口译教学滞后原因
2.1 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口译课属高起点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学习课程,要求学习对象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如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或专业英语四级水平,尤其是英语耳听会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应达到中级以上水平。开设前要求先修好基础口语,高级口语,英语笔译,中西文化等。口译是对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对译者的听力、发音、语法、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为此口译课一般都在高年级阶段开设。口译教学发展缓慢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少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表达上力不从心。薄弱的语言基础将大大阻碍口译能力的发展。
2.2 跨文化意识薄弱。口译课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口译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可见对口译教学中的文化问题相当重视。从口译教材的编排上我们也注意到课程的内容需要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知识面,很多话题如“国际交流”、“风俗习惯”、“青年问题”、“教育理念”、“饮食文化”、“社会生活”、“历史文明”、“走向社会”、“文化差异”、等直接涉及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可以说,每个话题对学习口译的学生都是挑战。要涉猎很多学科、不熟悉的领域、全新的知识体系如商务、体育、信息技术等。然而,尽管学生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中从英美概况、英美文学史、欧洲文化入门等课程中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很肤浅,根本不足以排除文化障碍,无法自如地处理口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3.正确认识口译的本质
口译的本质就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问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张文教授在口译理论研究一书中也对口译的概念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她认为: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取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
王佐良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解释。”基于这些理论明确了口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在交际活动中,口译者很可能面临截然不同的文化,不明确跨文化交际和口译之间的关系必然导致的种种错误。
纵观专家们对口译本质的定义,如果对文化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对语言就无法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要培养好学生的口译能力,不对两种文化深入了解,翻译时很难准确传递信息。导致口译质量不佳。
4.强化文化导入的措施
很多高校口译课还处于探索前行阶段,对文化知识的导入顾及不到或偏少。不少教师认为学生毕业后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不会多,对口译教学中文化差异造成翻译障碍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系统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有的学生也参加过口译工作者的招聘,但被录取者寥寥无几。不能给社会输送合格的口译人才使得口译课形同虚设。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习俗差异,价值标准、思维习惯和认知标准,重视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以下是一些有效措施:①尽量给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走入社会参加实践交流。②有意识地多与外籍学生和外教交谈,开设有关西方文化的讲座和讨论。充分利用时间阅读外文原版杂志、报纸、期刊,大量观看外国原版电影电视,了解很多外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 ③经常邀请出国人员,留学生座谈国外见闻,间接了解西方文化风貌。④有意识地选修与西方文化有关的课程如,政治、文学、历史、哲学和英美概况、英美文学史、欧洲文化等。
美国教育家Winston Brembeck1977曾说“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可见,离开了文化的口译教学前景是暗淡而无生机的。精通和理解一种文化,消除文化障碍需要很长的时间,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大学英语专业是口译人才的输送源泉。要成为优秀的中高级口译人才,就得在大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广大口译课教师要加大研究力度,积累先进经验,把对口译教学的研究推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柯克尔.从口译实践到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3,(2).
[2] 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