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28 10:34: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

第1篇

2、瞬息万变[ shùn xī wàn biàn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3、日新月异[ rì xīn yuè yì ]: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4、千变万化[ qiān biàn wàn huà ]:形容变化极多。

第2篇

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常用成语,欢迎大家阅读!

常用成语11.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

指不深入钻研。

2.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3.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4.走马观花: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5.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贬义。

6.轻描淡写: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含贬义。

7.言无不尽: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8.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9.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褒义。

10.掷地有声: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11.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12.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

常用成语2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只强调声音大。

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触类旁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指学习。

天壤之别:指事物差别极大。

天差地别:比喻差别极大。

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截然相反:完全相反。

截然不同: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常用成语31.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

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

2.蛊惑人心:蛊惑:迷惑。

指用欺骗引诱等手段迷惑人,搞乱人的思想。

3.百折不挠:折:挫折;

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4.叱咤风云:叱咤:怒喝声。

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

5.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6.风声鹤唳:唳:鹤叫声。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7.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

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8.感恩戴德:戴:尊奉,推崇。

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9.扣人心弦:扣:敲打。

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10.釜底抽薪:釜:古代的一种锅;

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常用成语4黯然失色: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 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从前。

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貌合神离:貌:外表;神:内心。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瞠目结舌:瞠: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病入膏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矫揉造作: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饱经沧桑:饱:充分。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劳燕分飞:劳:伯劳。伯劳、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姹紫嫣红: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常用成语51: 好高鹜远——骛:通“务”,追求。指不切实际的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2: 有恃无恐——因为有倚仗就无所畏惧或顾忌。含贬义

3: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讲话等表达的详尽细致、充分彻底。淋漓:畅快的样子。尽致:到达极点

4: "愤世嫉俗——不满黑暗的世道,憎恶不合理的社会习俗"

5: 涣然冰释——涣然:流散的样子。冰释:冰块消融。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6: 庸人自扰——庸人:平凡的人;自扰:自己搅乱自己。指本来无事而去自找麻烦

7: 引吭高歌——放开喉咙高声歌唱

8: "老奸巨猾——深历世故,十分奸诈狡猾的人"

第3篇

1、一日九迁:九:形容多次;迁:升职。一日之内多次升迁。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2、疾如雷电:快提就像雷鸣闪电。形容形势发展很迅速。

3、疾如旋踵:旋踵:转动脚跟。快得就像转动一下脚跟。形容变化很快。

4、一泻千里: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5、举步生风:形容走路特别快或办事干净利索。

6、风驰电掣:驰:奔跑;掣:闪过。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

7、日行千里:一天能走一千里。形容速度惊人。

8、长驱直入: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指长距离不停顿的快速行进。形容进军迅猛,不可阻挡。

9、健步如飞:健步:脚步快而有力。步伐矫健,跑得飞快。

10、倚马七纸:比喻文章写得快。

11、高材疾足:高材:才能高;疾足: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12、先我着鞭:着:下。比喻快走一步,占先。

13、脚不点地:形容走得非常快,好象脚尖都未着地。

14、大步流星: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15、追风逐电:形容速度极快。

16、过隙白驹:隙:空隙;白驹:原指白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光像骏马一样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

17、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18、倍道而进: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19、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20、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21、昙花一现:昙花:即优昙钵花,开放时间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22、快马加鞭: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23、风驰云走:形容奔驰疾速。

24、奔逸绝尘:奔逸:疾驰;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

25、五行并下: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

26、凫趋雀跃:象野鸭那样快跑,象鸟雀那样跳跃。形容十分欢欣的样子。

27、快如闪电:速度快的就像闪电一样。

第4篇

大相径庭,汉语成语,拼音是dà xiāng jìngtíng,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出自《庄子·逍遥游》。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大相径庭成语的基本解释,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大相径庭成语的解释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大相径庭成语的近义词截然不同 [ jié rán bù tóng ]

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天壤之别 [ tiān rǎng zhī bié ]

形容极大的差别。也说天渊之别。

迥然不同 [ jiǒng rán bù tóng ]

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大相径庭成语的造句1、他发现他领导的幸存政党与他自己的观点大相径庭。

2、走在校前大路上,人影零落,与往日的喧嚣大相径庭,一回首那校门的横幅已经提醒今天又将注定成为某些人一生中有决定意义的日子。

3、远处看去,青瓦黛墙的房舍,大相径庭,被青山绿水环绕,于淡淡的云雾中,美到无言。

4、漫步在美丽的大花园内,心情与观望官邸大相径庭。

5、如今的县城和十年年前的城市面貌大相径庭,我很高兴能够见证这些可喜的变化,享受这些科学发展带来的美好成果。

6、如今的县城和十年前的城市面貌大相径庭,我很高兴能够见证这些可喜的变化,享受这些科学发展的美好成果。

7、又是一道金属门,只是这道金属门和石屋那道大相径庭,是由表面亚光的合金材质制成,显得既坚固又厚实。

8、因特网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而其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能会跟你的大相径庭。

9、二十年后,这五个人都依然生活在世上,但是生活方式却大相径庭。

10、刘备望着刘琦的背影,忽然想起他方才轻快的神色,与往常大相径庭。

11、可是今天,这些都已毫无可能。

那时的情形同现在相比确实大相径庭。

12、当他在十几年之后,首次接见刘邦派来的使臣陆贾时,就从越俗,与中原的束发戴冠大相径庭,俨然以真正的蛮夷大长自居。

13、小山六之助的想法与日本政府此时的意图大相径庭。

14、他知道,自己此刻正站在命运的岔路口。

向左还是向右,选择不同,今后的人生也会大相径庭。

15、又比如,很多县份的耕地几个世纪都没有作过系统的丈量,其间有的增加,有的减少,甚至该地区的地形都有了改变,过去所定税粮数额,可能已与现在实际情形大相径庭。

16、本以为那双眼睛会立即露出笑意并再次感到满足,甚至会有一点小傲娇,但却与我想得大相径庭。

17、但是,伯克希尔公司和中国基金在两方面大相径庭。

18、此番发言与国内民众要求加速撤军速度的呼声大相径庭。

19、在悉尼的这12个月与我此前的预期大相径庭。

20、这与以前在英格兰或切尔西打得比赛大相径庭。

21、难道这不是和你长期以来振振有词宣扬的那些理论大相径庭吗?

22、而这并不是预期的结果,因为这与前期的研究大相径庭。

23、像作者们承认的那样,核心问题是数字经常跟直觉大相径庭。

24、从社会角度说,现代和美国的道德观念大相径庭。

25、即以当时一些文士择主而事而言,人们的评价就大相径庭。

26、嗯,坦白说,中餐和西餐可是大相径庭。

27、他的发言同美国国内想要加快撤军速度的希望大相径庭。

28、那男人的态度则与作丈夫的态度大相径庭。

29、语言的发展使得汉语里很多字、词的古今义大相径庭。

第5篇

相当一部分成语出自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或外民族寓言。如果不明白成语产生的背景或来源,那么理解成语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在成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以绘声绘色的故事来讲解成语,让学生在时空穿越和历史情境中感受和体悟成语的魅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神话寓言故事类成语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历史故事类成语如“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完璧归赵”等,来自民间的如“水到渠成”、“雪中送炭”等,来自外民族寓言的如“醍醐灌顶”、“夜郎自大”等。

二、古今比照法

由于成语脱胎于古代寓言,许多词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古今语言又有一定的承接性和连贯性。因此,通过古今比照,加以区别,让学生在比照中掌握成语,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古今词义相比,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河日下”中的“江河”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已经泛指所有河流。有的词缩小了,如“乳臭未干”中的“臭”是气味的意思,现代汉语中词义缩小了,指不好的气味。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苟且偷生”的“偷”原指苟且、马虎,现已转移为“偷窃”。有的感彩发生了变化,如“灯红酒绿”,在古代是指饮美、环境华丽、夜饮聚会的欢乐场面,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的繁华景象,现在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古今语法比较,如词类活用现象,“春风风人”的“风”的名词用作动词,“汗牛充栋”中的“汗”名词的使动用法,“飞沙走石”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厚此薄彼”中“厚”、“薄”的意动用法,等等。

古今特殊句式的比照,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的判断句式,“见笑大方”中的被动句式,“唯利是图”中的宾语前置句式,等等。

三、结构分析法

成语是一种结构固定的词组,通过分析成语的语法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准确的辨析成语的音义,灵活的运用成语,从而提高成语教学效率。成语的语法结构大致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高瞻远瞩、云蒸霞蔚、改弦更张

2.偏正式:得意忘形、面面相觑、不经之谈

3.主谓式:胸有成竹、群贤毕至、鞭长莫及

4.动宾式:包罗万象、混淆黑白、草菅人命

5.连动式:一蹴而就、借花献佛、刻舟求剑

四、情景表演法

在成语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通过编故事、创设情景或者现场表演等,可让枯燥无味的成语变得活灵活现,如身临其境,在学会成语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体悟成语,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成语教育和文化教育。

我要求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然后构思一段对话,尽可能地多用成语。有的学生表达得相当不错: “中考名落孙山,百无聊赖的我整日碌碌无为,一天好友约我去海边散步,面对一望无际、此起彼伏的大海,我若有所思,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人的一生不也如此吗?谁都渴望一帆风顺的日子,但曲折坎坷在所难免,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只要奋发图强,明天会更美好!”短短一句话,就用了11个成语。

我还借鉴电视节目中的“你猜我猜”栏目,让一个同学表演成语,另一个同学来猜。如让学生表演“相依为命”,两名同学背靠着背,头无力地贴在一起,一脸的无助,表情真实而自然,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恻隐之心。“相依为命”,所有学生都深深的理解了这个成语。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成语的记忆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还可以将一些成语让学生变成小品、话剧等,利用课余时间演出,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等。

五、幽默问答法

充分利用汉语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将一些成语幽默地组织到一起,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在笑声和欢乐中不知不觉的学习成语知识,感受成语的魅力。

问:“最远地方有多远?”

答:“九霄云外、天涯海角”

问:“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答:“添饭滴入、天崩地裂、沧海桑田、面目全非、改天换地”

第6篇

有些词语与生俱来便带有形象色彩,它的内部结构形式生动别致。比如“鸡眼…‘须眉”“汗颜”“映山红”“凌霄花”等,这些词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对象的本质特点;又如“猫头鹰”一词就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这种鸟的面部似猫的特点。

色象词和拟声词大都具有形象色彩。色象词一般具有描摹的作用,多能增强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对象的特点,传达感情。如“鹅黄”“草绿”“银灰”“绿油油”“红彤彤”“火辣辣”等。拟声词能惟妙惟肖地摹拟声音,引起人们对有关事物的听觉感受。如用“轰隆隆”形容打雷时那种响彻天宇的声音,用“哗啦啦”形容仿佛珠落玉盘般的雨水落地的声音,都能很好地引起人们听觉上的感受。

可感性的动词也常常有一定的形象色彩。因为这种动词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例如“挤、盯、晃荡、哽咽、碰钉子、拆墙脚”等。像“晃荡”一词就带有一种物体摇摇欲坠的动感,“哽咽”一词带有哭泣时声气阻塞的动感。古人讲究炼字,在许多情况下讲究对动词的锤炼。如大家所熟知的“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等,都是经过反复斟酌才得来的。

许多成语也具有形象色彩。例如“羊肠小道”“口若悬河”“如虎添翼…‘狼吞虎咽”“骨瘦如柴”“如坐针毡”等,这些成语中都含有形象的比喻,从字面上看就可以领会到这些词所带有的明显的形象色彩。

比喻、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也能给词语带来形象色彩。如“远看长城,它就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句子用读者熟悉而又喜爱的“长龙”来比喻“长城”,给人以飞舞之感,富有气势,形象生动。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句中的各种果树像人一样“争着、抢着”开花,让人联想到春花烂漫的美景。

这也告诉我们,不光词语具有形象色彩,句子同样也可以具有形象色彩。将有形象色彩的词语和各种有描摹作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起来使用,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请欣赏:

①她约莫三十岁,高身段,戴着墨镜,耳朵上摇着两只金色的大耳环,怪好看的。

②傍晚,凉风从台湾海峡吹来。路旁的金合欢散发出甜丝丝的清香。厦门的夏夜是迷人的。

第7篇

关键词:成语;高考;语境

一、成语――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借助成语可以了解服饰文化,如“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绫罗绸缎”是有钱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只能“短褐穿结”,儒生负“方巾阔服”的儒雅,士大夫是“峨冠博带”的尊贵;喜事“披红挂彩”,丧事“披麻戴孝”。可以学习历史,如“破釜沉舟”“乐不思蜀”“完璧归赵”。可以体会农业生产,如“精耕细作”“躬耕乐道”“解甲归田”。也可以知晓中国古代建筑民族文化的特色,如“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亭台楼阁”“舞榭歌台”“琼楼玉宇”“蓬门荜户”。还可以学习教育中的经典,并不断地完善道德价值观,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仁者爱人”“父慈子孝”“自强不息”等等。总之,成语知识囊括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们朗朗上口,以高度浓缩、意义的丰富性为人们喜爱、乐诵,此题考得好,它继承并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二、高考成语知识的考查形式

据《考试大纲》看,近年各地高考题中对熟语的考查,除了那些实用性强、流传性广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外,重点还是常见成语的使用,且考题不再机械地考查成语的使用,而是选三个近义成语让你选填,考查了考生对成语的辨析和运用能力。如,2010年天津卷第3题,2011年江西卷第3题,2012年江苏卷第2题,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2题、四川卷第3题、福建卷第17题,2014年江西卷第2题、湖北卷第3题、江苏卷第1题。这样的题型设置越来越多,由简单的四个成语的辨析到六个成语的辨析,要求学生不仅知某成语的意义,更要辨析相近成语的差别意思。但不论形式如何变,成语的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成语知识,更要使其学会应用成语、辨析成语。

三、成语误用的类型

历来对成语误用的类型,有多种理解,有的认为是五种,有的认为是十种或十二种。但不论多少,有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即“不合语境”。当我们教学生如何判断成语正误时,要理解成语,分析语境,所有成语误用都可以归纳为不合语境。因此教者须仔细辨析、透彻理解,莫把病因简单归于“不合语境”,我认为常见的误用类型有八种:

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2014年大纲卷第2题C项)

2.用错对象、对象不当(2014年大纲卷第2题B项)

3.误用褒贬、褒贬不当(2013年大纲卷第2题B项)

4.颠倒尊卑、谦敬适当(2010年全国卷Ⅰ第2题B项)

5.语义重复、自相矛盾(2013年安徽卷第16题D项)

6.搭配不当、不合习惯(2011年大纲卷第2题B项)

7.夸大其词、不知轻重(轻重失当)(2010年北京卷第2题B项)

8.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两用)(2012年辽宁卷第13题C、D项)

四、从真题中辨析“不合语境”

纵观近五年(2010年―2014年)高考真题来分析成语误用类型的不合语境。

2010年高考试题,全国卷一第2题D项,答案分析为(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不合语境。)其实这里犯的错误应是望文生义。“依附它,使自己风雅、高档”。全国卷二第2题B项,答案分析:“姑妄言之”,不合语境,而成语中“妄”的意思是“随便,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样就与整个句子的意思相矛盾了。湖南卷第3题C项,问题应是“津津乐道”,指饶有兴味地谈论,它后面不再跟谈话,因此重复了。辽宁卷第13题C项,答案分析为不合语境,但“耿耿于怀”含有贬义,语境需褒义,褒贬失当;安徽卷第16题A、B、D三项均分析为不合语境,其中A项“别无二致”,应该是望文生义,B项“等量齐观”这个成语一般用在否定句中,因此属于“搭配不当”,D项“首当其冲”放在句中也是望文生义而误用。江苏卷第2题A项C项均解析为“不合语境”,我们知道A项“满城风雨”是贬义词,而句中是对张师傅冒险救乘客的事迹的报道,应用褒义词,因此是褒贬不当。C项“信手拈来”指写文章不费思索、很快,但句中说垃圾,则是对象不当。

看2011年高考试卷,大纲全国卷第2题的D项,分析问题为“不合语境”,由“不绝如缕”的意思可知,放在句中应为“望文生义”。辽宁卷第13题B项解析为不合语境,我们看“东山再起”它的意思是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恢复地位,而命题者的意图应该是考生可能会简单“望文生义”为某种事物再次发展。北京卷第2题B、C、D三项为不合语境,仔细分析,B项“不期而遇”,由其意思及语境可见是不合事理习惯。C项“江河日下”由句意可见理解为江河水一天天向下流去,典型的望文生义或对象不当;D项“兵不血刃”则是与句意矛盾或轻重失当。湖南卷第2题D项分析为不合语境,“活灵活现”指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但句中说的是兔,因此是“对象不当”。山东卷第4题A项“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或指谈话写文章没有中心,而句中说“漫无边际的史料”,则是搭配不当。

2012年高考试卷分析。新课标全国卷第13题D项“从一而终”说的是爱情婚姻观点,而句子则谈的是“记忆”,应为对象不当。大纲全国卷第2题C项“渐入佳境”指的是境况或兴趣爱好,但句子说的是家具,对象不当。江西卷第3题A、D项分析为不合语境,A项“如数家珍”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说的故事十分熟悉,句子中说的则是地震家舍的情况,所以“对象不当”。D项“茹毛饮血”指原始生活,但句中则说的是战争的残酷状况,望文生义。山东卷第4题A、B两项为不合语境,我们看A项“巧舌如簧”是贬义词,但句中演讲者只能为褒义,则是“褒贬不当”;B项“瓜田李下”比喻引起嫌疑的地方,句中说的是田园生活,可见是望文生义。

2013年高考试卷分析如下,新课标全国卷一第13题A、C项答案解析为不合语境,A项“振振有词”,是个贬义词,由句意可知表扬他上课水平,可见褒贬不当。C项“电光火石”形容速度快或变化快的事物,句中形容话,对象不当。浙江卷第3题B项“细大不捐”指大小都不抛弃,而句意说不捐款,因此望文生义。大纲卷第2题A项“历历在目”指对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楚地出现在眼前,而句中说的是亲情,对象不当,B项处心积虑,则是褒贬不当,C项“求全责备”,褒贬不当。

最后看2014年高考试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3题,答案只是笼统地解释了成语,并没有深入分析。“当仁不让”指应该做的事主动做,只有第3句相符。“责无旁贷”指不能推卸责任,教育子女就是一种义务责任,当仁不让,重在一个“仁”字上,只符合第1句医务人员的天职。大纲卷第2题D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但句意是普通人惊叹,因此望文生义。答案解析为此处用于说明普通人感叹买不起价格不菲的演出,其再细点分析应是望文生义,“惊叹看到的事物”。大纲卷第2题D项,安徽卷第17题D项,当仁不让,说不合语境,但句子中用于商务竞争,对象不当。山东卷第4题B、C项分析,均为不合语境,看B项“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而句中说的是军事演习中,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典型的望文生义。C项“广开言路”,一般用于上级。而句中用于代表们相互之间,因此是对象不当。浙江卷第3题C项答案解析为“此处应用,不温不火”,而成语的意思是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而句中说的是写字楼的状态,只能是对象不当了。

第8篇

耳目一新,汉语成语,拼音是ěr mù yīxīn。意思是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出自《修香山寺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耳目一新成语的解释及近义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耳目一新成语的解释耳目: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唐·白居易《修香山寺记》:“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

耳目一新成语的近义词焕然一新 [ huàn rán yī xīn ]

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店面经过装饰,~。

改头换面 [ gǎi tóu huàn miàn ]

指表面上改变一下,实质 上跟原来的一样。唐寒山《寒山诗》二一三首:“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

万象更新 [ wàn xiàng gēng xīn ]

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更(gēng)。

耳目一新成语的造句1、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轻松的对话写作风格。

2、站在山顶上,青山绿水,尽收眼底,令人耳目一新。

3、这位外来大嫂大方高亢的花腔女高音,几乎算得上惊世骇俗,让郭固集地区的村民和生意人耳目一新。

4、在清晨脆脆的鸟鸣声中醒来,每一天都会让我感觉耳目一新,因为秋晨是极具抒情性的,它显得那般的丰腴,有秋雾的如烟如梦,有秋露的晶莹剔透。

5、外教的教学方式,让我们耳目一新。

6、花草低矮,与高的树木相映衬,颜色鲜明,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那是一种融合,一种搭配,一种协调,一种和谐,一种自然。

7、走在小城的街道上,一股来自远古的清凉之风拂面而来,沁人心脾,让你感觉耳目一新。

8、阳光明媚,空气清新。

满目的唐砖汉瓦,隋唐建筑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9、我逐渐知道这座城市的地域宽广,城南的开发区不仅有新型的大型企业,还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别墅群。

10、当你走进旭日初升、雾气飘渺的草原,顿感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

11、轻步踏入殿内,旁列十八罗汉造型各异,栩栩如生令人耳目一新。

12、新闻报道的方式也别出心裁,把历史镜头、现实镜头连续播映,把赛场内的比赛和赛场外的活动同时报道,使人耳目一新。

13、大自然是人类精神最为丰富的营养品,它总是能够让人耳目一新,让人神清气爽,让人心胸开阔,让人如醉如痴。

14、漠漠的风烟,红黄相间的板屋,正在旋转着让船过去的轿,都教人耳目一新。

15、近几年市场上频频增添许多前卫风格的厨柜,让消费者耳目一新。

16、爵士音乐家每次演奏同一首作品时,人们都会感到耳目一新。

17、往日,我听惯了吴侬软语,看惯了小桥流水,走惯了石街曲巷,如今,双脚踏着厚实的土地,突然感到耳目一新。

18、服务生的衣着打扮也让人耳目一新,飘散着阵阵清香。

19、那片子在现在看来没什么,但在十几年前还是挺让人耳目一新的。

20、在窗花上都有它的模型,都有它的一席之地,观赏之后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21、今天终于发现了一位智慧老伯,他提出来的决斗创意让人耳目一新,老伯的智慧远在诸多策略大师之上,他值得人们谈论并学习他。

22、这文案不错,既有魄力,又富有创造性,而且还独出心裁,一看便让人耳目一新,这是你设计的吗?

23、两部作品,在林林总总的历史穿越文中,宛如一股清流,给人以耳目一新、清新俊逸之感。

24、云枝不是这些女孩子中条件最好的一个,但她的宽容让大浩耳目一新。

25、她走的是清新气质路线,但因为身材太火爆,将性感和清新融合,令人耳目一新。

26、瑞超比赛烽火重燃,草蜢队拿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表演。

27、老蒋准备了许久,必然会让诸位耳目一新!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一个人。

28、见惯了人们点头哈腰的样子,护粮团的士兵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29、您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剧情紧凑,细节的处理得非常好,不拖泥带水。

30、武力设定上也会出奇兵,让你耳目一新。

31、总想写出让读者们,耳目一新的故事出来,所以很多时间都失眠。

32、这里的繁荣度使人耳目一新,这与李卫东第一次进入文昌城有了很大的变化。

33、汉末的书籍,多是竹简丝绳串制而成,翻阅时会发出竹简互相敲击的声响,令张羽耳目一新。

34、说着,宋钰也开始演练起来,一招一式清清楚楚,让的吕平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暗暗点头。

35、出线的几率很是渺茫,相比之下勇士这批黑马,更加让人耳目一新。

36、家人想罗奇代尔代表的历史和传统,但感觉在不断增长的苹果酒市场耳目一新。

37、莫典史,要不今晚我领你去见识见识,保证耳目一新,个个活色生香,呵呵。

38、就连在赤阳宗见惯了桃红柳绿的聂晨,也是不由的为之耳目一新。

39、新书是奇幻修真类的,相信会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和无尽爽快的情节。

40、他本来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结果过犹不及,一身奇异的装扮反而令人难以接受。

第9篇

相濡以沫,这个带着体温,泛起珠玑的成语,我们用来形容感情的浓洽。它既是动词,也是形容词,含蓄却也浓烈。和它相近、直接清晰的一个成语大概是耳鬓厮磨。这是一个动作明显的形容感情的词,似乎是和现代人的感情表达方式联系紧密。西方人把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用一生来实行。

这两个成语我们适用的范围一个在老年,一个在青壮年。我把它们放在成人和孩童的感情上,大概没有人会反对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最自然,最常的动作无所不在,和一个孩童耳鬓厮磨时是无需思考和回避,无需先看看别人眼光的。

我们传统文化里有一种对于肌肤相亲的约束和忌讳。这是礼教所倡导的文明,于是亲人中间气息是相互避让的,皮肤是保持距离的。唯有男女之间在隐蔽处才能够试验和享受这种远古的人性温暖。今天我们虽然不再惊讶于西方人在父女之间,母子之间或陌生男女中间在大众广庭下的耳鬓厮磨。由于文化习俗的惯性作用,我们在这种亲密举动时还是生疏谨慎,还是欲拒还迎,还是浅尝即止,还是左顾右盼。而唯有和幼儿之间的亲昵动作是最自然而无所顾忌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对于感情的需要不再是我们传统的点滴有限施与,而是需要更多,更直接,更高浓度的情感营养。因为他们离开自然环境的滋养,没有兄弟姐妹的成长陪伴,在机械冷漠的电子化生活环境中,更加需要感情的不断滋润和营养,如同他们在牛奶和高蛋白食物的包围中,极其需要蔬菜水果的营养来平衡。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充足的物质条件,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就是对孩子的最爱,却不知道这些完备的外部条件却远远不能和拥有一个与父母耳鬓厮磨的童年相比。一个生活在富裕和权贵家庭,得不到忙碌父母拥抱的孩子和一个生活在贫困家庭,和父母相濡以沫的孩子,他们的心智和幸福感是完全不同的。

那些领养孩童的家庭经常要面对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那就是亲情的培养,在很多抚养失败的事例中,与其说是没有儿女缘分,不如说是他们没有经过一个耳鬓厮磨的童年生活基础而导致的。一个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建立只在童年短短的那段时间,过后想要建立和弥补这种珍贵的亲情何其困难?有个朋友向我诉说过他无法释怀的遗憾,他从事艺术创作,感情生活不太顺利,和前妻有一对漂亮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婚姻变化和他远离女儿们的居住生活,使得他无法陪伴女儿们童年成长的岁月,如今。他和幼子朝夕相处在一起时总会有种深深地内咎,却无可奈何地看着岁月飞快的流过,女儿们已经十二岁了,他失去了和她们建立亲情的最佳阶段。这将让他和他的女儿们遗憾终生。

西方人非常重视这种肌肤相亲给自己和孩子带来的情感和心理效应,因为这是动物界最原始也是至今为止最为有效的情感表达和反馈方式。在一个孩子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情感需求的阶段,和父母不时的身体接触是他们全部的情感表达方式和需要。世上让所有人都感到温馨无比的一幕往往是一个孩童将头钻进父母的怀抱,将娇嫩的脸暇在父母的胸部,脖子和脸上不断摩擦的情景。

当然我们今天的父母们也知道这种感情表达方式的重要性,遗憾的是,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现实的社会环境将家长的闲余时间压缩成一,二,三。复杂的人际环境将父母的心机膨大到占据心房的整个空间,激烈的竞争手段使得父母手脚的动作激烈,皮肤绷紧,青筋尽显。试问这样的父母们能够有时间,心情和柔情来和孩子们耳鬓厮磨?

幼年失去父母的孩子无疑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孩子,那是天意弄人,我们唯有哀叹和同情,还有一个膨大而可怜的孩子群体越来越被大家关注,这个超过六千万的幼童群体基本上散布在中国中南部和西部地区,这些孩子的父母们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自己的经济改善,将家庭亲情纷纷放下,离家而去,孩子们长时间在失去应有的亲情抚摸中度过他们情感缺失的童年,多少期盼在村头陋巷,多少惊醒在梦魇的笼罩,多少泪水无人擦拭,多少双小手无人牵引……。当他们的父母在有限的时间里回到孩子的身边,渴望和孩子紧紧拥抱时,却往往看到孩子怀疑的眼神和退却的脚步,这种眼神和步伐或许将和他们伴随一生。

如果说年轻男女之间的耳鬓厮磨有荷尔蒙的刺激作用,老年人的相濡以沫是因为半个世纪的习惯动作。那么一个父母和他们的孩子的耳鬓厮磨是所有感情里最为自然,持久而淳香亲情之花的培育动作,将来他们和父母和他人的情感距离就以此为尺度。

在一个最需要和父母肌肤相亲的阶段,有条件和富裕的家庭往往将孩子交给保姆,这是身份的象征;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是伦理的需要。建国以前漫长的历史时间里,很多有身份和地位的家庭都请乳母来哺乳孩子。孩子在和乳母肌肤相亲的初始阶段和她形成了一生的亲情关系,这种关系甚至超过他的亲生母亲,这种现象在动物界中普遍存在。在皇帝家族里,皇后和妃子们为了在无数后宫佳丽前保持身体优势,采取这种哺乳替代行为,其衍生的亲情关系让本就复杂无比的皇宫后院更加扑朔迷离,也让皇子公主们对亲情的观念复杂而淡漠。于是无数血雨腥风从这个最高权利机构里向民间泼洒,多少阴谋权利之争无所顾忌,令人齿冷,多少暗箭利刃在最高贵的血缘间刺杀……。

将孩子在幼儿阶段交给别人去抚养无疑是将亲生骨肉无条件转让,如今无数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都请保姆或奶妈来抚养婴幼儿,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替代抚养是对自然亲情的主动放弃。而将孩子长时间送到幼儿园去度过他们的童年时光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案,那只是社会的需要,亲情无法在幼儿园养成,一个幼儿园老师在角色上更像一个军事教导员,她在众多孩子面前,对于权威树立的需要多于她对孩子拥抱的举动。孩子们在她距离的监管下进行统一的行动。他们从小只是在一种类似军营管理的环境中成长。将来他们更习惯于一种统一的生活习惯,而对情感的表达却生疏而生硬。

人类亲情和感情表达的最古老,最直接,最热烈的方式莫过于肢体的接触,判断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从他们的肢体语言上就能看清楚,热情的言语,歃血的盟誓,抵不过一个亲密的拥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