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24 03:34: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服装生产实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服装生产实训总结

第1篇

Li Zhongwei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咸阳 712000)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 《服装生产设备》课程是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典型任务为基础来构建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创建职业情境,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考评形式来评价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Abstract: The Garment Processing Equipment Course is a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for the garment design maj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experiment, vocational situations are created and theory-practic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is taken so that relative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taught based on typical tasks. Meanwhile various ways are used in both studie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asset students to develop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关键词: 课程 改革 能力培养

Key words: curriculum;reform;abi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86-01

0引言

《服装生产设备》课程是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学院在科学、合理、准确地把握学院办学定位,在明确服装设计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对近年来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对《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将这门课程由理论课程演化成了一门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区域经济和服装行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重大意义。

1目前《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生产设备》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独立操作十余种服装生产设备,并能正确穿线、排除小故障和懂得简单的设备保养知识。当前多数高职的服装设计专业,大都开设了《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只不过有的叫《服装生产设备》,有的叫《服装机械原理》,还有的叫《服装设备与工艺》等。上课的形式基本上沿用传统大学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在教室里“纸上谈兵”,实践课到了实训室(或实验室)也只是简单地看一看老师的演示或操作。真正到了工艺实训课使用服装设备的时候,能够正确使用的学生一个班没几个,这显然是我们的课程针对性不强。

2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生产设备》课程改革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是在有一定工作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工作过程来获得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要把现在的学科体系转化为行动体系,就必须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第一位。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陕西省服装行业产学研基地”,与江苏阳光集团、江苏福汇集团、广东溢达集团、浙江雅戈尔集团、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陕西杜克普服装公司等省内外50余家服装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学院成立了有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课程内容的重构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工作。通过对近年来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调研、分析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典型工作岗位确定为:服装裁剪工,服装缝制工、打板师助理、工艺师助理、设计师助理、跟单员助理等。归纳总结后,把《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为服装裁剪设备的使用、高速电脑平缝机和包缝机的使用、特种缝纫设备的使用、针织服装设备的使用、熨烫设备的使用。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设备,并能正确穿线、排除小故障和进行简单的设备保养,不在服装机械原理上费功夫,坚持理论知识够用就行。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把课程演化成了理实一体化课程,上课地点由教室搬到了校内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实现了知识重心向能力重心的转移,以工作过程统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分解为具体的、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学习情境。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服装职业领域的岗位”能力为基本要求,来构架课程内容。为此,我们构建了5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一:裁剪设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直刀型电动裁剪机、园刀型电动裁剪机和粘合机;学习情境二:高速电脑平缝机和三线高速包缝机,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并能排除小故障,进行简单的保养,并能制作出合格的产品;学习情境三:特种服装生产设备,要求学生对锁眼机、钉扣机、打结机等机种会穿线、能正确使用,其它的服装特种设备知道用途;学习情境四:针织服装设备,能熟练使用三针五线绷缝机,了解四针六线绷缝机用途;学习情境五:熨烫设备,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吊瓶熨斗,正确使用蒸汽熨斗。这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关联性,从简单到复杂,比较符合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对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

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思路,通过“培养、聘请、引进”等途径和“讲师下车间、技师进课堂”的方向,造就一批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学院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服装生产设备》课程专任教师4人,其中副高职称教师1人,中级职称教师2人,服装工程师1人,其中一人来自陕西省服装骨干企业。

将《服装生产设备》这门课搬到了校内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上课,教学实施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实际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与做的相互交替中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将工作过程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真实或仿真的职场环境中以真实产品为载体进行教与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3考核与评价

课程的考核内容与方法,对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既要体现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又要呈现考评形式的多样性,以综合能力考核为重点,现场考核与提问相结合,引导学生以能力学习为主,而不去死记硬背。

4结束语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以前被动的上课到今天带着任务主动地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项目案例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体现了国家主权和国家权力。我国的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非正常损失货物的进项税额应及时转出”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何珍芳、吴利群主编的《税收基础》书中的“增值税”一节,本节课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采用项目教学法,将学习领域的全部课程具体化。

二、教学理念

1、教学方法多元化:本节课的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围绕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开展项目化案例教学,整个工作任务(图1)分为创设情境――角色分配――任务分割――分组讨论――实施――验证――总结和评价七个步骤,学生能够在教学训练中,完成由专业的认知到职业角色的转变。此外,本课还结合了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体验法及讨论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图1会计项目教学工作任务七步法图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会计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如果2所示。

三、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掌握增值税的概念、特点、征收范围、税率;熟练掌握增值税的计算。

2、能力目标:资料检索、信息收集、案例阅读分析讨论、口头表达及撰写报告的能力;自主性、探究性及尝试性学习能力;小组成员间具有相互讨论、评价、合作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企业生产销售等活动中有关增值税的计算,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及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起正确的纳税观,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仿真的职业情境,设置会计模拟实训场景

师:通过网络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案例,创设仿真职业情境,引发学习探索的兴趣。

首先明确主体单位是一家服装生产企业,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9年7月某市国税稽查局在对该企业2008年度的税收缴纳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在2008年10月份的一次火灾中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学论文,刚刚采购不久的一批原材料被全部烧毁。企业对此的账务处理为: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1,200,000

贷:原材料1,200,000

借:营业外支出1,2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1,200,000

经进一步核查发现,该批原材料购进时的进项税额174,358.97元已全部申报抵扣。某市稽查局认定该企业在发生非正常损失货物时,该货物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不予转出的行为构成偷税。

师:任务1:该服装生产企业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任务2:市国税稽查局认定该企业这种行为是构成偷税,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列举出相关的法律依据。

任务3:该服装生产企业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这样的问题?

任务4:该服装生产企业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理?

2.分组讨论、分析案例

分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达成共识不可。最终形成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

3. 各小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

各小组代表就问题一、二公布各自的结论,并提出依据,结论较为一致。对问题三,学生存在争议,教师不急于评判,让各小组发表他们的看法,尊重和肯定他们的讨论成果。

学生代表:归纳总结两种不同看法,一方认为该服装生产企业及时改正,补交税款就行了;另一方认为该服装生产企业应该完善各项制度,从企业领导到基层员工,特别是财务部门的员工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职业操守。双方均认为该服装企业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但是却没有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

4. 师生研究讨论

老师与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之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社会一些企业的偷税、漏税及抗税等现象的思考,让其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5.总结及评价

(1)案情分析

增值税相关法律规定了进项税不予抵扣的多种情形,如果企业错误的,在此种情形下将增值税进项税予以了抵扣,则依法应当作进项税额的转出。该企业原依法可以申报抵扣,并已实际申报抵扣的所购原材料进项税额,应当在发生火灾烧毁后,即予以转出该部分货物的进项税额,但该企业却没有依法及时转出,在发现当期申报增值税时也没有将该转出在纳税申报表上予以反映,并据以补缴税款,从而造成了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结果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学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之规定,该企业的行为属于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偷税行为。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总结性评价

评价分为三个部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总结评价。表扬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灵活,有独特的见解。在案例分析讨论中,学生能准确应用与增值税相关的概念,科学地发表自己看法,可见学生对其中相关的知识有独到的理解。同时,也要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违规企业处罚的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引用不够准确等。

6.教学反思

(1)本节中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认为“重要的不是你受到了多少训练,学到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你怎样接受训练,也就是你思维、行动训练的方式和过程”。而这种思维方式正是一个会计人员所必需的。

(2)通过项目及任务的分析,学生学会了如何合作交流、撰写报告,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教学过程中每个小组按要求完成了项目任务,体验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感受到通过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欣赏美创造美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宣胜瑾.对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08~110.

第3篇

1.教材

1.1教材的选用

以往选择的几本公开出版发行的教材都比较侧重于日语会话,涉及服装日语的主要为一些基本词汇,不能反映出服装行业生产的实态。几轮试用后,商务日语教研室组织有服装行业工作经验的三名日语教师,依照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考虑服装行业生产、贸易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商务日语专业师生实际情况,编订校本教材《实用服装日本语》。

1.2教材适用对象(教授者、学习者)的基本要求

a.教授者:具备相关从业经验的日语教师,即所谓“双师素质”教师。

b.学习者(学情):需具备日语中级基础水平和相关外贸业务知识。我校商务日语专业四年级(五年一贯制)学生,先期已经学习了基础日语、日语交际口语、国际贸易实务、商务日语等课程,因此在四年级开设服装日语课程。

1.3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1.3.1熟悉与研究教材

服装日语作为一门语言课,不仅仅对日语有教学要求,其对与服装相关的知识也有较高的要求。即使教师有过多年的服装行业的工作经验,由于每个教师的过往从业企业的不同,也会存在个体的差异,在对教材的认知中也会有所差异。为了弥补这些差异,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熟之又熟,同时要和其他教师进行研讨,互补长短,加强对教材的深入研究。

1.3.2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

教材内虽然有一些图片,但主要以日语文字的形式呈现。如果不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补充,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不仅如此,服装日语这门课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了感性的认识,才更有利于做到真正掌握某一服装日语词汇,了解某一生产工艺,并用日语进行正确表达或正确翻译。

例如,“ボタン(纽扣)”这个日语词汇。学生很快就能够识记,能熟练进行中日文互换。一般情况下,达到这种效果,可能有教师就会认为很成功了。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学生画出或描述出自己心目中的“ボタン(纽扣)”。结果发现,由于每个人着装习惯的不同,其对“ボタン(纽扣)”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必须准备不同的“ボタン(纽扣)”实物及图片等做教具,增加学生对纽扣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趁热打铁,补充一些常见的、不同种类的纽扣的日语词汇,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日语表达能力。

刚才说的是实物、图片作为教材的补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比如,我校没有服装类的专业,在实训室建设方面当然没有“服装实训室”。在教学中如果要展示一些动态的生产流程,这时的教材中因为有的只是相关的日语描述,学生能够做到的往往是对单词进行识记,对句子进行字面翻译,对真正的生产流程并不了解。像这样的学习,可以想象一下,学生是多么“苦”。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如何在没有实训室的情况下突破这一瓶颈?如何将“活的”实训室搬到普通多媒体教室?凭借曾经的服装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对教材内容的研究,我尝试对教材进行补充:到相关企业去,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对相关工艺流程的生产现场进行视频拍摄。对拍摄的视频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后期处理,如剪辑、合并、分割、插入日文字幕等。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补充的材料,从“活的”生产现场感知某一服装生产工艺流程。这样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能提高日语的表达与翻译能力,更能很好地突出服装日语课程所应具备的“职业”色彩,增强学生对未来可能的职业期待感。

以上是对教材进行补充尝试的两列,通过实践发现还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对教材处理还远不止这些,今后还会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2.教学方法

2.1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职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由于商务日语专业学生没有学过相关服装方面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授服装日语时,还必须对相关服装知识进行讲解。讲授法往往会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教法,更有极端者将讲授法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教法。有此种看法者常常会举出如“满堂灌”“填鸭式”等例子,造成此种认识根源在于对学生缺少研究、对于授课内容的研究与加工的不足。

在服装日语课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日语词汇的讲授,学生更习惯去接受,这与他们多年识记日语词汇的经历有关。对于服装工艺、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自然会感到沉闷单调、痛苦、烦恼。这样下去,势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丢失,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对服装日语有了兴趣,理解所讲授的服装知识,才可以说一堂有效的、有质量的课。在服装日语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学生的年龄、个性、已有的知识情况等要多做了解,同时结合服装日语的课程任务与内容,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方法、活动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取舍有度,当细则细,当粗则粗,不可一味迎合学生兴趣,而使学生对讲授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抵触和否定。

如讲授小知识点“割り?pい(分缝)”,由于学生对服装的生产流程不熟悉,如果直接讲“割り?pい(分缝)”是什么什么,多数学生可能会觉得无趣或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因此在备课阶段就预构了一个小场景由学生试答:当你拿着一根木棍,要走过一片半人高的草丛,为了走得更顺、更安心,你会如何使用木棍?很快就有很多学生回答了用木棍将草往两边按压,开出一条小路。由该问题很快就可切入“割り?pい(分缝)”这一小知识点,即用熨斗将缝制后直立的缝头烫压倒向左右两侧。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讲授对服装日语课堂教学而言是很重要的,不仅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而且要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讲究策略与方式等,更要注意授课设计的艺术性。

2.2演示法

在上述“1.3.2”中,提到补充实物、图片、视频作为对教材的充实。通过这些演示,会加强学生服装生产和服装日语的直观感知,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积极作用。在服装日语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需要,事先准备好演示道具,要注意所选演示内容必须紧密配合服装日语课程的相应章节教学内容。同时,对每一次的演示教学效果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演示、采用何种演示内容等提供经验。

2.3情境实训法

服装日语是一门“职业性”很强的课程,“职业性”主要体现在日语翻译(分笔译、口译)、对日业务联系等方面。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具体的职业体验环节,对学生加以实训,达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付属(服装辅料)”的环节,创设如下职业情境:(1)辅料清单的翻译(主要为笔译);(2)辅料装订的工艺翻译(可设定笔译与口译两种情境)等。全真模拟日资服装企业的翻译工作的某些“片段”,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作业并进行多样化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会经常地采用情境实训法,将诸多的职业片段在最终实现拼接,使学生的服装日语技能要求达到一定的高度。

2.4其他教学法

当然,在服装日语课堂上的教学法绝对不止上述三种,还会采用练习法、讨论法等。根据课程需要,为了更好地体现服装日语课程的“职业性”,还可以不断尝试改革创新,应用新的教学法。

第4篇

【关键词】中职 服装专业 实训基地 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51-02

近年来,教育领域信息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信息化应用水平逐年上升,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越来越大,应用类型不断增多,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专业学习成为职业教育必然发展趋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必然促使中职的实训基地建设也朝着数字化发展,信息化技术必然要覆盖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方面面。

同时,随着信息化在社会各领域的更深入发展,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它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生产、管理等操作运行的方式。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企业需求的技术力量,必然要随着这样的变化进行改革,中职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必然要与时俱进,与企业接轨,将信息化建设渗透到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所以在下一个阶段实训基地的信息化建设将是一个重要的建设内容,是重点建设的方向。引入信息化技术必然会实现实训基地网络化管理,改善工作环境,发挥实训基地的各种资源的效用,促进实训基地管理与服务更加高效化、规范化。

笔者在服装专业实训基地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体会到信息化技术在实训基地应用的实效性和专业性。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笔者对服装专业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实训基地管理信息化

目前因为实训基地的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增加,普遍存在沟通不畅、交流不便、各种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数字化校园的建成使用,为信息化管理实训基地提供了依据和基础,通过实训基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实训室管理、学生管理、实训室教师管理、实训项目管理等建立快速了解通道,提高和规范了实训基地管理效率与服务。

(一)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在数字化校园平台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块,如实训教学模块、实训日常管理模块、实训服务模块等。将实训室的安排、实训教师的安排、实训项目等教学信息公开,对每日的卫生情况、管理情况、使用情况进行实时反馈,校园内各部门和教师都能及时查看实训基地的各项运行状况,提升管理的实效性。

教师可以及时在管理系统上提交实训计划、记录、总结,进行成绩的登录等,实训管理员可以完成各种日常报表等,通过实训基地管理系统可以自动收集实训基地使用的相关数据,如实训设备使用率、实训室使用总课时、实训课时数、实训项目数等,自动留存实训基地使用的所有资料。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实训教学有序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是个难题,服装实训基地管理难度更大,因为服装生产是密集型劳动作业,服装教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实训人数多,设备数量多,损耗大,实训项目多,电子数控设备多,又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实训过程的卫生管理、实训材料的管理等都很烦琐、难管理。如果利用信息化考勤技术,对各实训室的学生和老师的考勤情况可以做到实时的记录和反馈。可以利用电子显示屏显示每日实训情况的反馈,显示实训室清洁班级和人员、实训基地材料情况等,利用工艺多媒体系统显示设备的维护维修及保养情况。上课时间外的其他时间的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实施刷卡使用,对老师开放可以实施预约管理,方便管理员能及时查询和了解实训室的使用情况。实施信息化后实训基地的管理相对就要简单高效很多。

二、服装实训教学信息化

(一)应用新型专业多媒体教学设备。服装实训基地教学基本分为服装工艺类、服装设计类、服装销售陈列类、服装制版类、服装生产管理类、服装展示类几个大的类别的课程,这些课程教学基本都属于理实一体化或者项目任务式的教学模式。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一般的服装实训基地要达到教学效果良好,老师教学轻松,学生学习愉快是较难的。如服装制作工艺的教学,一般的实训基地配备的就是服装高速(中速)平缝机、熨烫台、熨烫设备等。但这样的基本配置老师授课是非常困难的,老师的示范怎么做?学生怎么看?学生看清楚老师的每个示范步骤和手势是教学的关键。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录播系统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基本配置上必须加上一套工艺教学的录播系统,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工艺多媒体教学系统,配备教师操作机、教师示范录播主机、学生操作机、学生用屏幕,同时还可以配备教师学生对讲系统。这套工艺多媒体教学系统配备下来,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操作平缝机前观看老师的每个示范步骤和动作,同时在制作过程中还可以重复观看,大大提升了老师的教学效率,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遗憾的是工艺多媒体教学系统虽然并不复杂,但是需要根据场地和教学方式进行专门设计和定制,对摄像精度和色彩的要求比较高,现在的市场上没有成熟的产品购买,所以需要找到专门的企业量身定做,在现在的条件下实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二)充分利用教学软件。服装销售陈列类教学,一般的教学采用的是在服装销售陈列实训室进行情景模拟教学,更多地注重服装销售和陈列的技巧,但实际在企业品牌的营销中,还有更大一部分是销售软件的使用,内容涵盖收银、会员折扣、库存数量、调货、各种表格等,是作为店长及店长助理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所以在这类教学中需要加入单店管理和多店管理的信息化软件的学习和实践。同时,网络营销员也是近几年非常热门的岗位,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须考虑到网络教学的功能和效果,要能支撑网络教学的实施,配备流畅的网络环境及适当的网络监控。

服装制版类的教学,很多学校还在依赖老师一笔一画地在白板或者黑板上进行绘制,如果实训基地数字化程度高,完全可以利用服装CAD软件进行授课。

设计类的课程需要查找大量的时尚资讯,这对实训基地信息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购买专门的资讯网站作为教学资源使用。

三、实训环境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可以提升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实训基地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要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网络和资源合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要大大地加大,老师从主讲的位置转移到主导的位置。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信息量的需求、对操作设备的需求、对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实训基地信息化的建设就尤其重要。

各实训室的信息化设备必须配备齐全,原来的实训室基本都只摆放实训设备,都可以有个具体的名称如特种设备实训室、工艺实训室、制版实训室,现今为了实现项目任务式的教学,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自学的空间,必须能在不同的课程和实际操作中能随时使用资源库,各实训室已不能单纯地摆放设备,应该是集实训设备、电脑、展示、资源平台为一体的综合实训室。兼具实训、网络教学、视频教学、展示讨论、资讯查找等多功能为一体,可以进行多种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这既是一种资源的整合,也是资源的多次高效利用。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就是对场地的要求很高,各种设备、设施的摆放要因地制宜,信息化建设施工改造都会相对复杂,同时对老师的信息化技术使用水平要求也高,需要培养一批信息化技术高的专业课老师及技术人员。

四、实训基地功能应用信息化

实训基地的功能除了教学外,还具有校企合作、培训、研发、生产、技术服务等,甚至包括产品销售等其他的拓展功能,同时企业参与和融合的力度越来越大,势必带动教学的改革、师资的成长、学生的技能提升等。促进了实训基地的良性发展、实训基地的功能性和校企合作的深度是评价实训基地优劣的重要评价指标。

五、校企合作实施信息化

服装企业将向生产自动化、管理实时化、产业链管控精细化方向发展,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与企业的对接就会存在很大的难度,如现在服装企业在大面积地使用模板技术,实际上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生产的自动化,服装实训基地如果校企合作共同生产企业产品,实施产训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就必须具备与企业对接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设施,才能真正地实施校企合作无缝对接。

同时在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下,许多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都是由信息系统来支持的,因此,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的验证也就转化为对执行这些制度的信息系统的验证,出现了很多相应高度专业化的信息系统。校企合作势必会将这些信息化的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带入到实训基地,所以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实际上也决定了与企业对接的程度。

六、对外拓展业务实施信息化

实训基地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可以在数字化校园的实训基地信息化系统里面设置一个校企合作平台或者对外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在这个平台上将实训基地的培训、研发、生产、技术服务等各种功能进行展示,同时更新这些功能的实际应用效果,产生一定的宣传效应,在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下,可以建立一个沟通的工具或者平台与企业进行直接对话,进行业务的洽谈,反馈业务相关情况,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这些企业也能及时了解实训基地的运行情况,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可以最大范围内将实训基地宣传出来,为学生的就业争取更好的机会。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对外展示实训基地的功能,提升共享和辐射的效果,提升实训基地的价值,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训实训基地自身的造血功能。

第5篇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 在分析《服装款式设计》教材改革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服装款式设计技能知识的显著特征是与服装生产活动紧密联系,是生产性的。并以连衣裙款式图的表达为例,探讨实施生产型教学模式的市场需求,为《服装款式设计》教材在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款式图;教改;生产化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3.028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5)03-0074-02

收稿日期:2015-03-09

作者简介:汪洪(1980- ),女,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教师,主要从事服装款式结构设计与应用教学工作。

《服装款式设计》教材定位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以企业一线的服装款式为载体,这就要求在开设专门的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表现比较直观的款式图为主体。而款式设计技能知识的显著特征是与服装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是生产性的,离开了企业生产活动和实训项目,大部分款式设计便失去了意义[1]。如下通过企业调研、教材编写情况改革、《服装款式设计》教材实施和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以连衣裙款式图的表达为例,探讨实施生产型教学模式的市场需求,为《服装款式设计》教材在中职服装专业课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企业调研和企业对款式设计图的要求

为了解现今企业所需求的设计人才情况,我校对服装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得出如下几方面的共识:

提升产品品牌需要有商业价值的设计人才;

服装企业需要正确认识设计人才;

有敬业精神的设计人才是品牌的宝贵财富;

服装教育贴近市场需求刻不容缓。

对于服装企业来说,重中之重的款式设计图,他们有哪些要求呢?答案并不复杂,结构线画清晰就可以,不必太艺术化,工厂要的是实在的东西,工整的结构线就是缝合线;尺寸标注,特别是口袋之类的细节要画在旁边,以方便版师打板;要把你的设计交代清楚,一根线从哪里开始到哪里截止,不要拖泥带水;画款式要画正背面,画平面,不要画立体。如果可以,你也可以画一个效果图,旁边再画款式图。对于企业而言,款式图重要一些,效果图只是能让你的款式图更出彩;款式图要画正反面,可以的话要标明具体工艺,这就是完整的设计啦。

以上的具体细节要求,都是通过企业调研所得。贴近市场需求的教学刻不容缓,应把教材改革放在第一位。教师和教学团队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编排出相应的课程教材,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2 《服装款式设计》教材改革实施条件

《服装款式设计》是一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核心课程,它是随着服装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在服装设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服装款式项目为依据,重点掌握服装款式图变化设计、色彩配色、图案运用、面料表现和民族风格等,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它非常适合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设计到能够完成整件作品的表达。《服装款式设计》课程在专业教学上,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教师和教学团队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对任务举一反三,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材实施需要具备中职适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课程性质、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3]。

2.1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各中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学生的摇篮。它涉及面非常广,从招生对象到就业分配贯穿始终,是各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例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本地特色产业、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并与企业开展合作式办学、订单式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其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定位适用,课程性质合理、实习实训基地充足、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以及所有特色专业等都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展开。

2.2 课程性质

《服装款式设计》是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从事服装设计师助理、服装搭配师助理等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服装设计师助理、服装搭配师助理工作中常用的手绘款式图、色彩图案配色等知识,具备手绘,设计,配色能力,使毕业生能胜任服装设计师助理、服装搭配师助理等岗位。为学习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设计方向专业课程及电脑设计类课程作好准备。

本课程为服装设计教学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课程《电脑款式设计》、《成衣设计》、《服装品牌赏析》和《毕业设计》提供了学习上升空间。

2.3 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国家服装设计与定制工职业资格证书(四级)的具体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服装设计类岗位工作群任务为主线,构建服装款式设计项目教学课程,按项目教学来设计学习过程,以项目化知识为主线构建款式设计课程,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过程。通过款式、色彩、图案不断的变化,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将该课程设计成项目引领型课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手绘、设计和配色等技能,逐步形成相关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目标是依据国家服装设计与定制工职业资格证书(四级)的具体要求鉴定理念,让学生掌握手绘、设计和配色能力。立足这一目的,课程结合中职学生的能力水平,依据中职职业技能要求制定课程12目标,这个目标分别涉及的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等内容。教材编写、教师授课和教学评价等都应依据这一目标定位进行。

依据上述课程目标定位,本课程从零部件款式图绘制、下装款式图绘制、上装款式图绘制、服装图案与色彩运用、服装面料表现到民族风格服装六个大项目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以常见款式划分为主线构建项目化课程,根据任务安排和知识技能顺序来设计学习过程流程,使课程内容能够更好地与实践工作岗位相结合。并尽量把设计、原理和技巧等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学可在真实的实训场景中进行,也可在学校多媒体实训中心通过PPT的方式进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媒体、视频和示范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创作能力和绘制能力,使学生在看中学,学中绘,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目的性。

本课程是一门以实践手绘为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技能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设计不同的知识技能,以项目划分和任务分解的结构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任务引领、案例分析等活动组织教学。在学习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项目任务教学。设计的活动中包括学习目标、任务要求、知识贯穿、实际动手和结果检查等内容。

每一个项目的学习都以知识技能为载体,以任务为中心整合所需相关知识,实现“看中学,学中绘”的理实一体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款式手绘实践动手技能。本课程总课时为110课时。

3 教材改革实施

本教材以中职学生为对象,内容简单易懂、逐级递增、由简到难。每件款式都配以详细的步骤分解以及图片注释,让中职学生比较直观地去掌握款式图的表达方法。以企业一线的服装款式作为载体,根据教、学、做合一教学的项目化设计和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设计了从根据人体比例绘制服装局部设计的表达到男女上装款式图的表达、从图案色彩的认识到民族服装认识等技能实训项目,在编写的每个项目开头都设有“学习目标”以及项目描述,以明确“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便于自学[4]。

3.1 教材课程目标

3.1.1 知识目标

能描述不同类型服装的款式特点,判断不同图案和色彩运用效果,鉴别各类面辅料风格特征,并能描述民族风格服装特征。

3.1.2 技能目标

能绘制不同类型服装款式图,对服装进行合理配色与图案运用;能运用绘画工具绘制不同风格的面料,绘制设计具有民族风格服装款式。

3.1.3 情感态度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养成细致严谨的工作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责任心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3.2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置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与学习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准备到针对企业的岗位需要,以培养专而精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宗旨。如连衣裙绘制内容中,该任务主要是掌握连衣裙款式图绘画比例,对连衣裙款式特点及分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掌握并能绘制出完整的连衣裙款式图,并认识连衣裙外型特征及设计要点。让学生了解连衣裙流行款式的设计图表现,培养学生具备连衣裙款式的资料收集、款式分析等能力。

3.3 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从任务描述、任务目标、任务准备、任务步骤、任务作品展示、任务评价、任务总结到针对企业的岗位需要,以培养专而精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宗旨。如连衣裙绘制内容中,以任务目标为例:能描述连衣裙款式特点及分类;能识记连衣裙款式廓形;能绘制低腰、中腰、高腰连衣裙比例关系及分割线设计;能绘制A型、S型、H型、T型不同服装廓形。

4 结 语

《服装款式设计》教材在编排之前要对企业进行调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对课程性质进行探讨,对课程标准进行设计,对实训场所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安排。以连衣裙绘制课题为例探讨教学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实施以及具体方法的布置的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对任务举一反三,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局限,更有利于学生自学。服装企业为本教材供了设计作品及企业一线款式图资料等,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贴近市场需求,提高了职业教育生产化,增强了人才储备、就业、岗位需求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涵.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15.

[2]李桂霞,张一非.高职教育多元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29:32-33.

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改革;服装营销;传媒人才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69-02

随着服装行业全球化局势加剧,全球采购以及全球销售的愈加频繁化,服装与纺织供应链管理备受重视。在产品周期急剧缩短,产品种类以及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服装企业要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制定发展战略,培养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市场人才需求的引导下,积极培养兼具服装艺术专业技术知识以及服装营销管理知识的人才,探索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使其不但具有预测市场动向能力,判断商品价值能力,熟悉商品企划以及商品流程,能够合理制定营销战略的全面综合型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与目标[1]。

一、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实际状况分析

据我国服装人才网的相关信息显示,2012年,我国服装行业对服装设计以及服装销售类的人才岗位需求在服装专业人才岗位总需求中占有的比例约为38.23%[2]。同时,近年来,服装品牌管理、服装品牌策划营销师等在服装设计以及销售类人才岗位中的需求大幅上升。当前,我国服装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正逐步由服装加工向服装品牌营销方向发展[3],在这一市场发展现状下,对服装行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能有机结合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市场等服装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商品企划与商业流程,具有时尚敏感性、商品价值判断力、市场动向预测能力,从而准确制定销售策略,满足服装市场全球化的需求。因此,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要大胆开展课程改革,在将学生培养成“服装人”的思想基础上,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市场动向,实现从“作品产品畅销品”的转变,培养出真正的“技高品端”的复合型人才[4]。

二、基于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改革

基于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的艺术专业方向课程改革,首要步骤即是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服装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下,要与市场的人才需求接轨,培养集服装艺术、技术以及营销管理知识于一身,并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熟悉传播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5],实施改革,有机串联离散与独立的知识点,在实践中糅合各门独立的课程知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有效联接。因此,在改革实践中,要以产品认知与陈列、消费者与竞争着定位分析、营销策略制定、产品宣传、服装搭配、客户管理以及售后服务及信息反馈等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行业与企业调查与市场反馈,加强精品课程与实训项目的建设,以工作岗位为纽带,将服装专业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分析,培养学生的服装营销知识与传播知识。

(二)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

1.课程体系设置。在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实践中,要有机结合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的培养理念[6],立足于国内外服装市场发展实际,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有机结合专业发展方向,积极建立合适的课程模块,突出各专业知识的复合与穿插,有机结合艺术设计、产品宣传与营销以及品牌管理,大力建设适合服装营销以及传媒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将服装营销企业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全面培养学生市场分析能力、服装营销企划能力、整合管理能力等职业能力。此外,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重点较强实训教材建设。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加大实训课程比例,重视实训课程建设,如视觉终端综合实训、服装市场营销基础、服装商贸、时尚传媒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教学课程改革下,要积极实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为学生创造与企业合作,展开课题研究的机会,并大力建设教育合作项目,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交流,强化学生的营销实战练习,从而实现“校、企、社”联合培养的教学方式[7],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在改革实践中,要立足于学情,合理设置教学任务,打破传统用教学的空间限制,以体验式教学为主体,并辅以案例教学发、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入职业环境中学习,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服装营销课程的教学中,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由企业提供服装营销课程项目以及兼职教师资源,根据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以及学生实际,加强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的合作,实现服装营销课程与企业岗位的无缝联接[8],根据岗位要求,精心设置实训项目与学习情境,并结合企业的相应案例,建立服装营销企划教学资源库,并结合教材进行讲解,强化学生的交流讨论与总结,分组完成实训项目,在具体的岗位中体验服装营销企划的工作过程,在体验式教学中提升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掌握服装品牌策划与营销企划的知识,促进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

(三)优化利用网络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要有机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善用网络资源,加强学生对传播知识、营销知识的培养,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完善教学。一方面,在改革实践中,要充分重视涉及服装营销以及传播的核心课程的网站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增加新型的网络教学环节,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培养服装传媒人才与营销人才提供给支撑与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加强门户网站建设[9],实现网站资源共享。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pop-fashion”等有关服装专业的门户网站注册,充分发挥网站激励机制,定期从门户网站中获取关于“产品品牌宣传与传播”、“服装营销”等资源,通过门户网站中的分享实践以及巨大的信息资源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此外,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服装营销能力,还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有机结合网络技术,积极鼓励学生展开服装网络销售[10]的体验,在拓宽学生专业视野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四)强化实践教学,拓宽实践教育渠道

基于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要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改革实践中,要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的渠道,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积极加强实践中心平台建设。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结构,积极建设“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体系,积极创建科研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创新活动。同时,积极建设校内服装试验商场、服装实习与实训基地等。使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服装CAD机房、服装生产车间等实践平台,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例如,利用校内服装生产车间,指导学生完成“橱窗陈列”等实训项目;并在装有illustrator软件的CAD机房中,指导学生完成产品研发企划、陈列设计、卖场平面图绘制等实训项目,模拟企业环境,展开实践操作,提高实践平台的利用效率,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此外,根据服装类别的差异,结合企业服装营销管理的特点,加强与不同业务范围的企业合作,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企业业务特点以及专业特色,合理设置实训教学内容,加强企业的介入,为学生创造接触企业文化、具体岗位工作的机会,从而使实训教学内容与企业、市场的需求相适应,为社会培养合格且实用的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

2.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服装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最为突出的特征。鉴于此,在改革实践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适当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进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教学,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因此,服装系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讲目标服装作品进行商品化,积极展开包装策划、制定服装产品的宣传企划,加强服装品牌传播、加强服装卖场与价格的定位,从而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发展成为服装品牌营销传播的过程,以多元化的渠道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五)优化考核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利于检验改革成效,加强对改革存在的问题反馈,从而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进行反思,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基于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中,要积极转变单一的试卷评价方式的考核制度,在考核中,不单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积中学生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优化考核方法。在评价中,有机结合学生自身评价、老师评价以及企业评价等评价方法,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建立起包括对学习方法、过程结果的教师评估与学生个性自评的评价考核体系,积极完善评价考核指标。例如,评价学生个性时,可有效参考学生在完成实训项目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协作能力、个性发挥状况以及工作效率等指标,展开全面的评价。

(六)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

为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的效果,培养合格的服装营销与传播人才,在改革实践中,有必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的有序高效开展,提升教学的质量,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支撑。首先,要加强校内师资选拔,积极实行教师专项培训,并加强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进入企业研修的机会,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同时,积极建立专职教师培训项目,为从事服装营销教学的教师提供进修机会,鼓励其考取“陈列师”资格等。其次,强化“政、校、企”三方互动[11],积极聘请校友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专家等进入学校,承担一定的课堂教学任务,分享其经验,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途径,从而发展“三方互动”的在校教育,增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再次,积极加强专家资源库以及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家资源主要包括院校、企业以及服装行业中的名师资源,不定期邀请他们来校召开研讨会、积极开展讲座与培训,向学生传递服装行业新动态,使学生了解就业新资讯。同时,合理配置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实现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为教学提高重要支持。另外,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积极完善服装专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在基于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实践中,首先要了解服装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实际制定包括素质培养体系、专业知识教学体系以及能力训练体系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积极加强创新教学平台以及教育资源建设,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团队协作等方式,强化对外交流,积极探索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加大实践教育力度,做好总结与评估工作,不断修订与完善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推动服装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衍,陈东生.基于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改革[J].山东纺织经济,2011,(12):108-109.

[2]王衍.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改革――基于服装营销与传媒人才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72-73.

[3]黄娜,李琴.“实境耦合”模式下的服装营销方向课程改革探索[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25-28.

[4]邓超.我国大学服装设计专业课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5]吴春胜.服装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构想[J].商场现代化,2008,(18):301.

[6]高昌苗.中外高等教育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7]曾丽.中美应用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分制对比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21-25.

[8]杨东.浅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J].华章,2011,(32):241.

[9]张海彬.关于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4):128-129.

第7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服装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67-01

随着中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中等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能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尽快地由学习状态向工作状态转变,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当前中职服装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将尝试从教学模式、方法和内容三个方面提出改进中职服装教学的建议,仅供参考。

一 改革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相结合,教师的口头讲解与学生的动手练习同步进行,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生产实践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在服装设计、结构设计与工艺制作等课程教学方面加强与实际生产和工作的联系,在向学生传播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第二,实施项目教学,提高教学的仿真性,模拟实际的产品开发、跟单,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顶岗实习训练。校方可以根据服装专业学生当前所处的学习阶段,安排学生进行阶段性的项目训练,以检查学生对专业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一方面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为下一阶段的专业教学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具备较为完整的专业基础时,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跟单练习和顶岗实习工作,使学生对服装生产和经营流程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独立创业的能力,促进学生尽快与服装行业相适应。

第三,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开展服装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与服装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近距离的观察和体验现代企业生产和经营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理念,更直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二 改革教学方法,围绕主题开展教学

主题教学首先要求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把学生放在职业者的位置来进行教学,学生不再是以学生的身份来进行学习,而是作为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来进入学习,因此主题教学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学生是教学的核心,通过对学生学习的跟踪和分析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与以往的目标教学有较大的差别,它给出了既定的成长路径和发展条件,虽然同样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目标,主题教学使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整合,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逐渐成为现代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必备品,告别了传统的“板书”时代,使实践应用技术变得更直观,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网络技术,结合中等职业教学的教育特点,围绕主题展开教学。此外,中职学校可依托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建立校园网进行远程教学,使服装专业的教学变得更加便捷,与其他学校形成高度的教学资源共享,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

三 改革教学内容,与时展接轨

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主要来自于教师对知识和技能的熟知程度和理解程度,因此要想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进入服装企业学习,了解企业文化,熟悉服装生产和经营的工业流程,学习技术和工艺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并予以总结和综合,将其内化、升华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传授给学生。通过这样的做法不断更新服装专业的教学内容,使之与时俱进充满时代色彩,以此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消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既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也要注重教学内容难度的递增性。在实际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以就业为目的,扩大实践教学比例,有层次地安排实践教学的难度,为学生的后期发展打好基础。

四 结束语

众所周知,就业是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教学中更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中心,改革教学模式、方法和内容,促进学生尽快转变角色,以适应职业人的身份,从而更好地与现代企业和社会接轨。

参考文献

[1]张晓芹、李文仙.关于在“服装材料学”课程中开展有限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2010(12)

第8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成果;建设服务

近年来,服装系以“统筹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推进、重在实效”为理念,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着力建立与理论教学平等、独立且复合型、应用型的实践教学体系[1]。经过多年实践经验,服装系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收到了较好的办学效果。在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实习+就业”、“产、学、研”一体化,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等完整的实践体系,具体情况如下:

一、实践教学科学体系的构建

1.规划服装专业总体建设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完整的成衣设计和成熟的纸样设计能力,熟练掌握成衣的制作工艺,通晓各种服装面料性质,熟悉服装生产流程,并能解决生产工艺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服装设计能力及工艺制作技能。

2.实践教学领导责任负责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以专业培养方向、实践教学大纲为依据,建立以院系主任负责,各职能部门主任和教研室主任齐抓共管的机制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的特色,提供支撑和机制保证。

3.师资及实践教学指导力量。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服装系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在进行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致力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方向和培养方法的研究,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联系,自觉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参与科研;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使教师把科研项目内容及时融入教学之中,教师科研学术水平和科研积极性逐步提高[2]。

4.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建立了丰富的校内、校外实践共享资源。专业现有服装教学实习车间360多平方米,建立了服装CAD室、服装材料实验室、服装工艺中心、立体裁剪室等多个专业实训中心,拥有各类先进实验仪器,如大型裁床、西服后整理系列设备。除此之外,还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已与国人西服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兰雁服装有限公司建立了6大校外服装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大部分学生在这些校外企业和实习基地完成实习任务。

5.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逐步形成了“实习+就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紧密协作型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根据实际条件,个别实习项目由教师做示范或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演示。一般实习和实训均分成小组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作好记录。教师对每次实训预做,以保证实训的顺利进行及结果的正确性。实训结束前,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操作及最后结果进行小结,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印象、加强理解。实习项目完成后批改实训报告,并评定成绩。针对一些特殊实践活动,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系指定教师实习带队巡回指导。

6.实践教学的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实习基地管理。为保证实习质量,使实习工作有章可循,首先制定了《服装系学生生产实习工作暂行规定》及《服装系毕业实习工作条例》。其次,明确规定实习时间、方式、程序、考核方法。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方面的时间分别30天。第三,系严抓实习环节,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随时跟踪指导。第四,抓检查督促。在学生实习期间,组成检查组,深入实习现场。第五,抓总结与考核。实习结束时,教师、学生都要写出详细的总结报告,上交教务处。同时严格按照标准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对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3]。

二、实践教学科学体系的价值

服装系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学生年就业率均达100%,例如:2006届、2007届等毕业生,已经成为服装企业的技术骨干,正在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受到了行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1.实践教学体系中心地位的确立。在实践教学中着重研究与更新了实践内容、方法、实践手段,强调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重点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同时以职业与岗位分析为依据,在横向上拓宽了专业口径,纵向上延伸了专业内涵,围绕从事服装行业各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技术项目及能力标准,构建了以较广泛的基础培训为起点的实践教学体系,达到课程内容与素质教育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课程内容优化、整合面广,专业方向选择灵活,能力结构宽泛的目标。

2.多种实践教学形式的开展。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毕业实习、艺术考察活动、市场调研、风景写生、生产实习。实践课有计划、有实践指导书、实习日志、实结,并评定实习成绩,而且在保证实践教学时数的同时,研究和安排实践教学的具体项目和内容,有层次,实践教学时数达到具体化。

3.校企联袂 创新共赢。实行开放式办学,与企业合作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先后建立了临沂国人西服、淄博兰雁集团、东连制衣有限公司等6大实训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满足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企业把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把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完善了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机制与考核制度。企业指派优秀的服装技术人员担任服装系的校外指导教师,与学生实现双向选择,进行对口指导与培养。企业将学生纳入相关企业见习技术员,完成规定的学习与设计任务。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解决了企业许多迫切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关于企业发展的建设性的意见。实践表明,此举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发挥智力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立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主动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利用本土资源,进一步充实、创新了实践教学内容。如今,在共建的基础实验室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实验课程的比例得到了提升。在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服装结构、实验管理等领域,教师以实验室、实践基地为依托,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多项省级市级科研立项,百余篇。此外,利用科研优势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先后为东连制衣有限公司、德棉集团外贸公司提供纸样输入、修板、放码、排料、打板等技术支持;派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项目攻关,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等,打造校企合作模式。

三、结语

服装系以服务地方经济来赢得地方经济的支持,获得了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同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为服装系在省内同类型、同层次专业领域争创一流夯实了基础,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未来的新形式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三个面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办学,突出“学术性、综合性”特色[4],在为振兴山东西部服装经济、服装文化的发展与腾飞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竟学.“实践教学一条线”改革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彭颢善(1970-),男,江西余干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服装艺术设计;罗晓菊(1981-),女,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服装理论与技术;李春暖(1968-),女,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以技能大赛为切入点改革《男装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编号:kg2013902),主持人:彭颢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5-0074-04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近年来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风向标,是各职业院校展示其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成为社会各界评价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基于技能大赛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把竞赛要求渗透进教学中,根据技能大赛的内容及要求改革课程项目内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提升技能、提高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一、服装专业技能大赛考核内容概述

全国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技能大赛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已由主要考察学生的服装操作技能向体现服装行业主要岗位的综合能力转变,主要考察参赛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服装技能大赛高职组为例,竞赛分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与工艺两个分赛项。服装设计赛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主题服装设计与制作”,由参赛队在赛前准备完成;第二个阶段为“服装拓展设计、立裁造型以及第一阶段制作的系列服装动态展示”,由赛项执委会组织实施现场决赛。服装制版与工艺赛项比赛内容为服装制版与工艺技能和服装理论知识考试竞赛,采用现场决赛方式,技能竞赛由服装立体裁剪与平面样板转化、样衣裁剪制作两大模块组成。从比赛的安排可以看出,技能大赛对参赛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了,全面考核参赛学生的综合技能及职业发展能力。虽然大赛项目分了两个赛项,考核技能有所侧重,但对参赛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全面的,只有在设计、制作方面的技能都精通才能在比赛中崭露头角。表1、表2是2013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竞赛要求及对职业能力的考察要点分析,通过分析反思专业教学,促进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二、技能大赛对专业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技能大赛促进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

从技能大赛的要求看,职业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职业入门的具体技能的训练,而应着眼于行业或职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更重要的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著名学者德莱福斯等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而是“从完成简单的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1]。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以知识的单向灌输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这种教育理念和形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应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组织、引导、协助作用,应强化实践、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技能比赛让我们能更好地定位,把握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专业的新动态及职教前沿理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技能大赛推进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技能大赛的参赛内容、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一般由行业(企业)专家依据职业标准来制定的,参赛试题既要符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又要贴近企业生产实际,还要能反映出参赛学生的技能。分析技能大赛内容就是要提炼大赛的要求、整合专业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的发展为主线,以行业需求为依据,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驱动目标,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知识、提升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市场需求。以2013服装技能大赛为例,服装设计赛项的“主题服装设计与制作”、“服装拓展设计、立裁造型、系列服装动态展示”内容,参赛选手仅仅独立地掌握一项或几项知识和技能是无法完成比赛任务的。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技能大赛赛项考察的内容为导向,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基础课”、“技能基础课”、“专业项目课”、“岗位综合训练课”四层递进模块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项目课程突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综合性教学项目,如“女装设计与制作”、“男装设计与制作”力图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发挥潜力、将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联合运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通过项目课程的训练,学生对服装产品的生产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了市场对设计的要求及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规范,锻炼了职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教学模块的改革,一些实践型的项目精品课程应运而生(女装设计与制作成为省级精品课,男装设计与制作成为校级精品课),不断发挥教学团队的合力,推动专业教学改革质量快速地提升。

(三)专业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能力本位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高职教育要由单向的灌输教育方式转向双向互动式教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教与学只有互动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互动式让学生在项目任务驱动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课程项目有实战内容,注重引导学生款式图的设计表现及强化实训,提高操作技能。在实施项目驱动时,为使教学过程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推进,教师在每一个步骤(划分项目小组、布置项目任务、查找资料、制定项目计划、小组交流、计划改进、实施项目计划、小组汇报、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优秀作品展示等)中都起到组织引导作用,可以通过集中讲解、重复示范、个别辅导等方式保证大多数学生技能的提升,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创造能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来解决问题,学会团结协作。专业项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经验,让学生在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熟悉服装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总结理论、以经过检验的理论再进一步指导实践,最终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工作经验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要达到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关键在项目设计上要少而精、由易到难逐步过渡,使学生不断体验、积累、提升经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和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专业技能大赛促进了“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高职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对整个学习或工作过程进行组织、发动、引导、控制及评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从广义上说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具有教书育人,又具有进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既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应能按照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能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等[2]。在技能大赛的导向下,通过各种途径很多教师专业技能大大提升,但从服装专业师资整体情况来看,精通设计、结构、工艺的全能型专业教师还很缺乏。近几年服装专业在“内培外引,重在培养,专兼结合”的原则下通过下对口企业实践、参与培训(国培、省培项目)、实施“四个一”工程(联一企、做一项、结一师、带一批)和访问工程师等多种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对校外兼职教师采用与专业教师一对一结对的形式进行交流与指导。通过教师团队合作参与指导技能大赛,团队成员有学院专任教师、还有企业的技术人员,团队成员分工协作,集体攻关。在课程负责人协调下,认真分析竞赛内容,了解行业企业发展趋向及服装流行趋势,对竞赛内容进行细化,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日程、训练内容、指导老师分工等,参赛教师在比赛期间认真学习观摩其它院校设计制作产品,并与其它院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合作、交流,赛后参赛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分析教学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差异性,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提供参考意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3]。

(五)专业技能大赛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化,加强了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使得高职院校只有加强与行业企业的长效、深度合作才能使培养的学生更好与企业对接,实现零距离就业。通过技能大赛,专业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开展深层次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双赢人才培养模式,组建校企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共同体,在专业设置、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实训实习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使人才培养工作更贴近生产实际,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依托职教集团,建立产教对话平台共同投入机制,以利益为纽带,与海宁中国皮革城共建实训基地,与濮院羊毛衫产业园区管委会共建工作站,与嘉欣丝绸集团、嘉兴富绢制衣有限公司共建“厂中校”,在校内建立“元谱(欣华)品牌服装研发中心”(校中厂)和“张利华技师工作室”以及服装生产流水线,另外与17个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其中10个为长期紧密合作企业,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大幅度改善。服装设计专业主动融入区域服装特色产业(毛衫、皮革、丝绸),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为载体,实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任教师与企业技师(工程师)对接,教学型实训基地与生产型实训基地对接;和企业共建订单班,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引入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岗位适应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校企业合作进程。

以技能性和职业性为着重点,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打破过去重理论教学的学科体系模式,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以职业技能实践训练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比例达70%以上,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层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块,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就业能力。为了加强实践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区域经济资源,通过建立的校中厂、厂中校、生产流水线、工作室等形式,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同时,完善校内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制订校内实习、实训标准,让学生在实践中规范自己行为,提高自身技能。在实践教学形式上,大一学生开展以认识实习为主的专业实践活动,大二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活动,大三进行毕业实习活动,让学生在不间断的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为就业作准备。在实践教学方法上,采用产、学、研、赛、展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实现系统性、多样性、渐进性、贯穿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六)专业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一般技能竞赛对选手的评价,理论部分约占20%,技能部分约占80%,而且注重过程评价。这也就引导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也要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在课程成绩评价中尝试以下做法:(1)制定评分标准:参照技能大赛的评分要求制定了课程项目评分标准。(2)评价方式:采用小组汇报、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的方式。(3)评价过程:首先由小组介绍本组作品,然后由其他各小组针对展示的作品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由汇报小组进行回答,教师对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4)评价结果:依据评分标准,按比例评出优秀小组、良好小组和合格小组若干,还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审,并发放相应的奖励证书,课程结束后以静态展示方式展示课程成果,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标准中既要注重过程的考核,又注重结果的考核;既有理论考核,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既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4]。

三、改革成效

参加和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加强了教师与企业和其他院校的交流,更新了教学观念,围绕嘉兴服装特色产业,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优化了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校企共同开发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训场所,建立和完善了校企合作机制的相关制度;“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显著,教师的课程开发建设能力、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团队充分利用产学研基地,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开发服装新产品、为企业职工开展技术培训,提升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也为地方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几年,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师生参加了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服装设计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服装院校学生服装制板与工艺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服装CAD制板与工艺大赛、“真皮杯”服装设计大赛、毛衫设计大赛、全国皮革服装制版与工艺大赛、浙江旅游服饰设计大赛、中国时装画大赛等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成绩显著,师生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团体一等奖1次,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8项,优秀奖8项,部分师生还获得“全国纺织服装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标兵”、“服装制作工技师”、“高级技工”、“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这些比赛充分展示了我院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体现了我院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也鼓励更多师生参加技能训练,在各类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为了提升办学质量,学院还积极承办服装专业技能大赛,两年来已先后组织承办了嘉兴市服装企业职工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技能大赛、第六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服装CAD制版和工艺技能大赛、首届“海皮城杯”全国皮革服装制版与工艺大赛。比赛期间,通过进行专业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做服装专业报告,专业在行业中的影响显著提升,通过承办大赛,展示了专业建设的成效、进一步促进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更好地为嘉兴服装产业和社会发展服务。

总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使学院的服装专业服务行业和社会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为区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技能竞赛反映了最新的职业理念和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应将技能大赛的规范要求内化到专业教育教学过程,推动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推动校企深层合作、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满足服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贴合行业(企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花.基于技能竞赛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之探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2(6).

[2]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